- 最后登录
 - 2014-7-30
 - 在线时间
 - 273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0-5-11
 - 阅读权限
 - 60
 - 帖子
 - 380
 - 精华
 - 0
 - UID
 - 309
  
 
 
 
  
 | 
这两天,重新认真看《活出全新的自己》奇怪才看过的,倒很多都没是印象了。大概最近心静下来了。 
 
今天翻开以前摘录的贴子,南方燕子的关于成长的故事。以及后面的一些回贴。看到这样的话: 
南方燕子说: 
我觉得生活是一个最好的课堂,遇到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每一种心态,每一个飞逝而过的念头,都带着大量的契机,倘若以此为藤,我们可以顺滕找到那个最初的源头。人间冷暖,世事艰难。我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内观,觉察。我觉得好有收获。虽然这个过程,有时候,很苦,真的。但是,当我们放松下来,去经验它,哪怕是恐惧,也放松下来去经验它。看过赤足走过炭火么?如果真的是放松的接受,脚就不会被烫伤。 
 
成长的路好长,当我们把它当成一条路,当做一件事,我们会很执着。有时候只是坐在那里观照自己的每个欲望,每个拣选,每个动念,就已然在成长了。成长确实不是一件通过努力得来的事。当我们设定目标,我们就是在设定距离,就是在排斥现实。但是,如果我们强令自己消除排斥现实的念头,同样也是一种执着。因此,什么也不能做,什么也不要做。放下,放松,不迎不拒地,去经验这世间的一切。 
这种静默可能源自于接纳度的提高,也可能来自于关注焦点的减少。 
 
后面的回贴: 
“她必须要焦虑、敏感、多疑,才能及时准确地感知周遭的危险。” 
“她必定会容易发怒,才能排遣心中时常集聚起来的伤痛、恐惧。” 
反过来说,一定是我心中有伤痛和恐惧需要排解,所以我会发怒。这些伤痛和恐惧的来源就是童年留下的心理伤痕。我们需要发怒,是因为我们心中有痛。 
《生命的重建》里有句话,“在此时此刻我们如果感到生活不顺畅,通常意味着我们还沉浸在过去的时刻里,可能是过去的悔恨、悲痛、伤害、恐惧、内疚、责怪、愤怒、怨恨……所有这些都源于不宽恕,拒绝抛弃过去走进现在。“ 
所以我们真正需要放下的,是童年被忽视的感受,是它常常被触痛,需要我们用发怒来派遣。我们常常注意到自己被忽视,这或许是内心真正的需求。 
 
我猜可能是代表一种爱,意味着我们需要爱,也可能是自我实现的一种表现? 
 
当我们了解到有“自我成长”这回事的时候,我们急切地想改变自己。这是一个习惯的模式,多少年来,我们一直觉得自己不够好。而令我们没有想到的是,所谓的”成长“竟然是让我们认可自己,承认自己,赞美自己!---- 我一路走来,已经够好! 
 
最近常在想:为什么需要他人对我的关注与认同呢? 
这是因为我们的内在无法相信自己,无法确认自己的价值,而寄望于外界给予自己肯定。但是当我们把控制权转移到别人手里的时候,我们就容易失望,也容易受他人的控制。 
 
一直以来,认为寻求被关注被认可,是一种基本需要,一但满足了,这种需求的感觉就会消失. 看来现在要重新审视这一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