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手机客户端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9944|回复: 164

[育儿心得] 转胡萍针对中国华德福教育的思考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发表于 2012-7-8 09:56:32 |显示全部楼层
我对中国华德福教育的思考之一——天赋理性的孩子适合华德福吗?

胡萍



    在写下这篇博客之前,我一直有些犹豫:在诸侯混战的幼教界,是否要把自己搅进这滩浑水中?一直告诫自己做好份内的事情,不要去“惹是生非”。几年来我到全国各地的讲座中,总会遇到家长们与我探讨华德福教育,最近几次与家长的接触,让我觉得应该把自己的观点写出来。或许会惹事,如果惹事后能够让被困扰的家长从更多的角度来思考这个教育,何尝不是一件有益的事情呢?何况,又能够有多大的事情呢?!于是,决定豁出去了。

    06年与李跃儿相识后,“华德福”“蒙台梭利”“瑞吉欧”等幼教界流行的教育名词开始进入我的耳朵,当时我一门心思在我的儿童性心理和性教育研究上,没有想到要去研究幼儿教育,也就没有想过要去了解这些词汇后面所代表的教育模式和流派,所以,对于这些词汇左边耳朵进,右边耳朵就出了。

    07年的冬天,有一次在北京芭学园研究儿童性心理期间,李跃儿说要去昭陵的农家院住几天,专门攻读史丹纳的一本书,然后就离开家,一个人住到了偏僻的昭陵农家院里。整整攻读了一周后,给我打电话,说她有了一些领悟,要与我分享。我向往着昭陵雪景和农家院好吃的饭菜,和胡子兴致勃勃的去了。当时心想:这个史丹纳是个什么人啊?写了点什么啊?看那个书薄薄的一点,将就着听李跃儿的见解吧。后来才知道这本书是关于人智学的。

    到了昭陵,一片美丽雪景唤起了我的小资感觉,我们走在寒冷的旷野里,李跃儿却热情满满,和我讲解人智学理论,讲解史丹纳的理想以及现实与理想的挣扎,当时的我被她的激情感染着,享受雪地里的寒冷与她激情的交融的同时,内心对她的分享排斥着:人智学与史丹纳与我没有什么关系呢,此情此景中,我更愿意我们的谈话能够与雪、与梅花、与擦在我们脸上的树枝有关。不忍心扫李跃儿的兴致,憋了一周的她此刻正滔滔不绝,我附和着,心却不在。现在才明白,和李跃儿相识后的每一次谈话,她都在“勾引”我进入教育领域,现在才知道,当初她一股脑儿地倒给我的人智学和史丹纳,成为我后来思考华德福教育的起点。后来听过她关于人智学的一次讲座,的确讲得很透,她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结合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后有了自己的思考和见地。这与我听过的其它人讲华德福有本质的区别,在听过的几次国人关于华德福的讲座中,至始至终都是这样的模式:“史丹纳说……”“史丹纳又说……”“史丹纳还说……”“史丹纳曾经说……”整个讲座中讲者没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也没有将儿童心理发展与华德福教育的结合,只有对史丹纳100年前的东西照搬照抄。

    在李跃儿芭学园呆久了,自然就对华德福、蒙氏等感起兴趣来,于是,开始买相关的书来看,同时与李跃儿讨论。李跃儿认真研读了发展心理学,并通过追踪观察和拍摄了三个孩子来研究发展心理学,时间长达几年,所以,李跃儿有厚实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基础,在这样的基础上做幼儿教育,让芭学园的孩子得到了很好的帮助。当时的芭学园教育我非常认同,李跃儿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作为帮助孩子的基础,教室里有华德福的一些东西,也有蒙氏的东西,还有与现实生活结合的东西,教学过程中李跃儿还带领老师进行生成课程,这与瑞吉欧的理念和方法相似,这种以儿童心理发展为基础,融合各家教育所长的教育,正是西方现代主流教育的基础。

    08年,芭学园开始实施华德福教育,美国来的园长将蒙氏工作教具以及与现实生活结合的工作区全部撤离教室,教室里原本丰富的工作区和工作材料变得少了许多,连积木都被撤离了。代之以起的是羊毛、毛线、没有眼睛鼻子的布娃娃……老师们不是缝衣服就是织毛线。这让我变得很不理解,芭学园里那些曾经让我心动的感觉消失了。因为没有深入了解过华德福,所以也不敢妄加评论,只是提出疑问后,李跃儿说:“你不懂,华德福很深奥”,我也的确不懂,当时我的精力都放在儿童性心理的研究上了。

    但我还是在思考:我不懂深奥的华德福,但我懂自己的儿子吧。儿子天生对数理逻辑感兴趣,他喜欢搭建变幻莫测的积木,能把积木变出各种动物和建筑,他喜欢思考,对自然科学充满了兴趣,从小就喜欢读《十万个为什么》,从人体知识到天文地理,反复多次地让我给他念《十万个为什么》,他不喜欢童话和寓言,3岁时就告诉我那些童话是假的,当时听到他对童话那么理性的判断我都差点晕倒,我还指望着用童话培养他的想像力啊!上天赋予了儿子理性思考的天赋,而非感性的大脑,如果我的儿子来到此时的芭学园,他的长处能够获得发展吗?答案是“不能够”。在这样的幼儿园里,我的儿子没有积木,不能够讨论科学,更不能够谈论人体的骨骼,也没有他非常感兴趣的数理课堂,他在这里一定会痛苦,因为儿童的内在发展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内心就会焦虑和痛苦,脾气就会变得暴躁不安,而他却无法向我们述说他的痛苦来自何处,我不可以这样对待儿子。

    或许,那些羊毛、娃娃、充满情感的故事会对他的感性发展起到一定的弥补作用,然而,上天给他的理性长处却在长达3~4年的幼儿园生活中被耽误着发展,我的理念是扬长教育,而不是补短教育,我更重视孩子的长处是否有成长的环境。由此,我断定这类幼儿园不适合我的孩子。在人群中,一定有与我儿子具备同样理性天赋的孩子,他们如果来到这种结构的幼儿园,天赋的发展必然受挫。把我这样的想法与李跃儿交流之后,我更加坚定了我的看法。



未完待续


相关链接:转发吴蓓老师文章:我对胡萍老师十评华德福教育的回应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9Rank: 9Rank: 9

发表于 2012-7-8 09:57:31 |显示全部楼层
我对中国华德福教育的思考之二——怎样的幼儿园才是适合孩子成长的?

胡萍




    在芭学园实施完全华德福教育前,有一个五岁的女孩,上天赋予了她完美的感性,给她一团泥巴,她就能够做出各种形态和表情不一的动物,一边做一边编故事,每个动物都进入了故事的情节中,动物们的表情也与情节中的喜怒哀乐一致,情节跌宕起伏,如果写出来,一定是一个童话剧本,我常常被她的这种天赋折服。然而,上天却没有赋予她数理逻辑的才能,亲身经历了李跃儿老师对她数理逻辑能力的帮助过程,那个艰难啊!一次,李跃儿拿了七根纺锤棒(蒙氏教具)和三根筷子,问女孩一共有几根,她回答有十根,李老师再问:“能告诉我有几根纺锤棒?几根筷子吗?”女孩回答不出来。为了在家里更好地帮助孩子,女孩的妈妈也参与了这个过程。针对这个女孩的情况,我在想:她的确很适合这个年龄阶段的华德福教育啊!这样的教育能够给予她感性的长处更多的发展空间。因为当时芭学园为她这样的孩子准备了需要的空间,所以,她的天赋发展没有受挫。

    我与李跃儿讨论了我儿子与5岁女孩的情况,在芭学园实施全面华德福之前,我儿子这样的天赋理性的孩子和女孩这样天赋感性的孩子,在芭学园都能够获得发展的空间和帮助,但在实施全面华德福后,天赋理性的孩子发展受挫,这样的幼儿园不能够为各种天赋的孩子提供合适的帮助,这是一所“好”的幼儿园吗?李跃儿一直坚持的教育理念就是帮助各种天赋的孩子获得发展,但实施单纯华德福后,显然违背这样的教育理念。从尝试华德福到认识到华德福的缺陷,这需要时间。我也能够从李跃儿每年的讲座中感受到她在尝试华德福和蒙氏教育中产生的一些纠结,这些纠结体现在了每年讲座中她对这些教育模式的不断肯定与否定之中。

    美国园长来了一年多以后便离开了,芭学园终于到了该“拨乱反正”的时候了。2010年的12月,我刚好到北京,李跃儿让我参加芭学园的年度总结会。事先她没有告诉我会议的任何内容,会议在乡郊野外的农家院进行。会议中让老师们讨论什么样教育环境才是对孩子成长有利的,还要制定下一年的教育计划。老师们分组讨论,然后代表发言。这个过程中李跃儿老师始终没有发言,最后,她给了我这个旁听者一个发言的机会,我将自己对华德福的思考说了出来,也谈到了我认为一所有益于对各种天赋的孩子都能够获得帮助的幼儿园应该是兼收并蓄的观点。会议结束后,李跃儿告诉我:“我们之前没有沟通过,你知道你的发言对今天的重要性吗?真是太及时了,这样的思考也是我想说的,但从你这个旁观者的角度来谈,更恰当。”至此,我才明白她决心在这次会议后恢复芭学园的多元化模式,她把这次会议称为“遵义会议”,我大笑哈哈!那天晚上,北京突降暴雪,大家都没有带够衣服,第二天的会议,所有老师都裹着被子开会。

    任何教育都有其优势和不足,做教育的人需要认识清楚自己所做的教育存在何种优势与不足,然后采众家教育之长补自己之短,在这样的基础上建构幼儿园的教育元素,才能够让天赋理性的孩子和充满才情的女孩都能够获得发展的空间。“遵义会议”之后,芭学园在保持了华德福部分长处的基础上,重新将蒙氏工作放入孩子的教学计划中,现在的芭学园有一间很大的蒙氏工作室,4岁以上的孩子会安排蒙氏工作,在这间蒙氏工作间里,有古色古香的桌子和柜子,那是李跃儿亲自淘来的,有丰富的工作材料,孩子们置身于这样的氛围中工作,获得的不仅仅是蒙氏工作带来的内在发展,还有对环境美感的审美发展。

    芭学园之所以能够被关注,她不是一所各种教育的简单大拼盘,而是李跃儿在儿童心理发展和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各家之长,结合本土文化所创建的一种教育,其教育的宗旨是培养易于生存的孩子。在李跃儿老师每年4月的全国网友培训和7月的全国教师培训中,我们都能够从她精彩的讲课中感受她所创建的芭学园给我们带来的本土化教育。

    几年来,芭学园经历了这样的成长过程,从尝试各种泊来教育到最终创立符合本土孩子成长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多年来,李跃儿老师一直没有脱离一线工作,至今都还给孩子们上课,为家长们答疑。现在,芭学园已经有了稳定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不再盲目和追风,这对于芭学园的孩子和家长来说,是最大的福气。

    很多人问过我:“芭学园就是华德福吗?李跃儿就是搞华德福的吗?”以这篇博文来正视听——芭学园不是华德福教育。如果像了解芭学园,可以到李跃儿网站。



未完待续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9Rank: 9Rank: 9

发表于 2012-7-8 09:58:28 |显示全部楼层
我对中国华德福教育的思考之三——不可以把孩子做成华德福教育的标本

胡萍




    上个月到一个城市去讲课,开讲之前在门口遇到一位母亲,她拦着我焦急地:“胡老师,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我停了下来,她带着哭腔,眼里有泪地述说:“我的女儿4岁,在我们当地的一所华德福幼儿园里,她很喜欢做针线,我也满足她这个爱好,但是,因为我支持女儿做针线,华德福幼儿园的老师对我大会批小会斗,把我当成背叛华德福的人,连续几周都这样,我已经无法忍受了,你说他们这样做对吗?”我回答:“他们这样做是彻底做错了!你对女儿的支持是对的。”   

    因为在全国各地讲座,接触到了各种教育的家长,也到过很多幼儿园参观,其中也有华德福幼儿园。我听过很多关于华德福教育的现象,这个母亲的亲身经历让我想到了更多母亲的困惑:“胡老师,华德福幼儿园不准许孩子使用剪刀,但我的孩子这段时间很想用剪刀来剪纸,我可以满足孩子吗?”“胡老师,我的孩子在华德福幼儿园,他喜欢玩积木搭建,但老师说不可以,幼儿园里也没有积木,我该不该让孩子玩呢?可以让孩子在家里玩吗?”“胡老师,我的孩子在华德福幼儿园,幼儿园教孩子画画只准画湿水彩,我的孩子画了一个人,被老师说了一顿,让孩子以后不可以再画这样的画”……

    突然想到一次与湿水彩有关的事情,那次是去一个推行纯华德福教育一年多的班级给孩子们上性健康教育课,教孩子们如何保持生殖器卫生,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和尊重他人的隐私,这些孩子的年龄在6岁左右。按照我给孩子上课的程序,孩子们要先画男孩和女孩,由此引入孩子们对男孩和女孩身体有何不同的思考。令我大跌眼镜的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孩子们画的全是花和草,20个孩子没有一个画了人!联想起刚上课时我让孩子们坐到位置上,他们仿佛在梦游一般,听到一位老师的歌声后,才梦游一般地坐到位置上去了,我的第一直觉是“这些孩子听不懂人说的话了”,十年来我给6岁左右的孩子上课,从来没有遇到这般状况——老师的指令是画人,孩子统一整齐地画了花。后来园长告诉我,这个班的老师崇尚华德福教育,参加过很多培训,她的班的孩子画画就画湿水彩,只能够画湿水彩的花和草。再后来,我的直觉真的被其它人应验了,我得到的消息是:这些华德福孩子到了小学后,不会听老师的指令,老师和我的感觉一样——他们不会听人说话,梦游一般的在学校。

    教育是为孩子的发展服务还是把孩子做成华德福教育的标本?如果是为孩子的发展服务,那么,就应该遵循孩子的内在发展,帮助孩子完成发展任务。如果是在做这个教育的标本,那么就会用华德福的框框去限制孩子的内在发展。

    孩子4~5岁时自发的喜欢画人,这一定是孩子内在发展的需要——他在认识人,也在认识自己身体的结构,这是儿童自我认知发展的内在需要,如果华德福明白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就应该准许孩子画人,而且可以为孩子准备尽可能多的美术用品,比如蜡笔、铅笔、水彩笔、各种颜料,这样孩子才能够接触到更多更广的美术世界,单一的湿水彩和只能够画花草,这是对孩子认知和发展的限制

    4岁的女孩喜欢做针线,这项工作能够带给4岁女孩专注力的发展;每个针线活孩子自己设计和完成,这是孩子创造力的发展机会;大臂和小臂功能的协调性发展、手指间肌肉及力量的配合能力的发展;每个针线活的完成给孩子带来的成就感是让4岁女孩发展自信的基础,也是她自我效能认知(认识到自己能够做什么)的过程;针线活能够成为孩子一生的兴趣和爱好……然而,华德福老师不能够看到女孩热爱的针线活给她带来了如此多的发展,她们只会用华德福的框框来限制女孩:我们华德福教育是不准许做针线的,所以,你不可以做针线。这样的模式不是将孩子做成华德福教育的标本了吗?

    再说让孩子使用剪刀的问题。当孩子非常喜欢使用剪刀来剪纸时,除了专注力得到发展,孩子在使用剪刀时,手的运动促进了大脑的发展,手、脑、眼的成功配合能够让孩子获得成就带来的高级精神愉悦,当看到自己用剪刀改变了纸的形状,做出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时,这对他自我效能的积极认知有着巨大的作用。记得我的儿子当时2岁多时,突然对剪刀感兴趣,强烈的剪纸欲望,当时我就给他买了平口剪刀,这样不容易伤到孩子,然后为他提供大量的废旧报纸,每天任他剪个够,大概有2个多月后,他的兴趣才慢慢退下来,然后新的兴趣又出现了,儿童的发展就是这样,当这个阶段的发展获得满足后,便往下一个阶段发展。

    作为父母和教师,我们要做的是及时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然后为他提供发展的空间,帮助他完成这个阶段的建构,这样的教育就是为孩子服务的,如果让孩子来适应某一个教育模式,就是让孩子为教育服务,这样的教育本质上就是在把孩子做成了某种教育的标本,这是与现代教育理念背道而驰的。

    无论一个教育多么的“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如果做教育的人没有用教育来为孩子服务,而是让孩子成为这个教育的附庸,就是不尊重孩子。这不是教育的错,是做教育的人的错。



未完待续

点评

蒲公英  个人感觉,不管是什么工具或者材料,只要能在能保证孩子安全的情况下,都可以让孩子尝试。只要能够通过动手制作出一个东西,就是把想法变成了一个现实。应该鼓励孩子去尝试。  发表于 2012-7-10 09:55:41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9Rank: 9Rank: 9

发表于 2012-7-8 09:59:13 |显示全部楼层
胡萍:

还有几篇思考没有写完,敬请期待《我对中国华德福教育的思考之四——“提前唤醒”》!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9Rank: 9Rank: 9

发表于 2012-7-8 16:09:28 |显示全部楼层
就我的观察来看,绝不是中国华德福一种教育的问题。。。。。

这样的现象在“新教育”出现的初期,实在是太普遍了。新教育成了狂热的代名词,理性却有缺失。而教育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
用艺术的心做教育   
博客http://blog.sina.com.cn/yangyanmeishu
QQ群:86301823

Rank: 9Rank: 9Rank: 9

发表于 2012-7-8 23:28:47 |显示全部楼层
杨颜老师 发表于 2012-7-8 16:09
就我的观察来看,绝不是中国华德福一种教育的问题。。。。。

这样的现象在“新教育”出现的初期,实在是 ...

你说得太好了,杨颜,教育不是一个僵硬的模子,把孩子硬往里面套肯定不行。教育不但是科学和艺术的高度结合,而且需要教育者用心去领悟对每一个不同孩子的不同引导方式。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9Rank: 9Rank: 9

发表于 2012-7-9 09:01:57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颜老师 于 2012-7-9 09:31 编辑

呵呵,大家刚接触“新教育”的时候,有些家长把家庭教育和课堂教育混淆了,把个人成长和对孩子教育混淆了,其实这些都是不同的领域。

但最关键的是:把实践和理论混淆了,以为有了理论就懂教育了,这真是比较麻烦的事情。

点评

风车  排  发表于 2012-8-31 20:16:54
福娃京京  排  发表于 2012-7-9 10:36:20
用艺术的心做教育   
博客http://blog.sina.com.cn/yangyanmeishu
QQ群:86301823

Rank: 7Rank: 7Rank: 7

发表于 2012-7-9 10:32:14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还是对华德福不够了解,我都居然不知道不能让用剪刀和针

我家娃对阵和剪刀的应用能力很高,那针缝出来的东西真的很让我惭愧
开心每一天/20080810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12-7-9 10:34:35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胡萍老师的博文,心情比较复杂。确实是的,不管什么教育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兼收并蓄,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或者说不迷信盲从任何一种,是不是更加理性?

点评

敬听  同意杨老师  发表于 2012-7-10 11:06:31
杨颜老师  不是教育出了问题,而是在理解和实施的过程中出了问题。  发表于 2012-7-9 21:44:03
如果天空总是黑暗,那就摸黑生存;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觉无力发光,那就蜷缩于墙角。但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也不要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勇敢的人们。我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但不可扭曲如蛆虫。
----曼德拉

Rank: 9Rank: 9Rank: 9

发表于 2012-7-9 10:44:18 |显示全部楼层
蒲公英 发表于 2012-7-9 10:34
看了胡萍老师的博文,心情比较复杂。确实是的,不管什么教育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兼收并蓄,找到适合自己孩子 ...

我觉得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所有的教育都是为了让孩子更好的成长,但是如果执拗于那一门哪一派,或者执拗于某一流派中书上说的一句话一个观点,而不是统整的去理解教育。这是可怕的。

其实一个老师的成长除了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样重要的是要有课堂实习的过程,这个实习的实践过程非常重要(最好是有经验教师手把手带着实践,这样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如果没有实习过,直接看了理论就去做老师或者自以为是的去理解课堂教学,那后果可能是不堪的。

点评

杨颜老师  理论需要通过实践去理解,不然都是纸上谈兵而已,理论脱离了实践就会出问题。  发表于 2012-7-9 11:25:49
福娃京京  排,老师刚开始时不能执着与一种理论,一旦执着,理解都会很片面,当开放的时候,会发现很多贯通的地方,更能掌握好一个度  发表于 2012-7-9 10:55:06
用艺术的心做教育   
博客http://blog.sina.com.cn/yangyanmeishu
QQ群:86301823

Rank: 9Rank: 9Rank: 9

发表于 2012-7-9 10:45:08 |显示全部楼层
福娃京京 发表于 2012-7-9 10:32
看来还是对华德福不够了解,我都居然不知道不能让用剪刀和针

我家娃对阵和剪刀的应用能力很高,那针缝出 ...

{:1_150:}
用艺术的心做教育   
博客http://blog.sina.com.cn/yangyanmeishu
QQ群:86301823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12-7-9 10:54:48 |显示全部楼层
杨颜老师 发表于 2012-7-9 10:44
我觉得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所有的教育都是为了让孩子更好的成长,但是如果执拗于那一门哪一派,或者执拗 ...

我感觉每个教育流派都有它产生的背景和当时的积极作用,甚至有可能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的一种交往过正的情况下产生的。但如果我们执着于它的理论甚至某一个观点或者做法,就可能是刻舟求剑了。

我表达得真是不清楚啊。挠墙中。。。{:1_131:}

点评

杨颜老师  “刻舟求剑”比喻很形象。  发表于 2012-7-9 21:25:19
柳林风声  握手,同“刻舟求剑”的感受  发表于 2012-7-9 15:20:09
如果天空总是黑暗,那就摸黑生存;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觉无力发光,那就蜷缩于墙角。但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也不要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勇敢的人们。我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但不可扭曲如蛆虫。
----曼德拉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12-7-9 12:20:28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会不让用剪刀、针线呢?华德福小学里都有针线活。幼儿园里应该有手指编织。幼儿做针线可能担心安全问题吧,如果有家长监护应该允许的。简单地说不许容易让人迷惑。



点评

福娃京京  这就是让我们沉思的地方,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  发表于 2012-7-9 12:55:20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12-7-9 12:21:00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会不让用剪刀、针线呢?华德福小学里都有针线活。幼儿园里应该有手指编织。幼儿做针线可能担心安全问题吧,如果有家长监护应该允许的。简单地说不许容易让人迷惑。



Rank: 6Rank: 6

发表于 2012-7-9 13:09:26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两个儿子的缘故,加之孩子母亲是新教育的狂热推崇者,我也就接触了很多名词的新教育。四年多下来,唯有说:不管什么样的教育都不能为了理论而教育,史丹纳也绝非如国内华德福的膜拜者所宣讲的那样。世上也没有完美的所谓教育。我们不能忘了教育的对象是千差万别的,每一种教育都有其适合的对象有其不适合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只有父母跟进参与,才能真正给自家的孩子适合的教育和成长。千万不要盲信,盲从。

Rank: 6Rank: 6

发表于 2012-7-9 13:15:14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东西都不能过于神话,每个孩子都有其自身发展的模式,这是朝夕相处的家长最能发现的。不是有句话: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医生,我想就是这么个道理吧

Rank: 9Rank: 9Rank: 9

发表于 2012-7-9 21:31:28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颜老师 于 2012-7-9 21:46 编辑
Elf 发表于 2012-7-9 12:20
怎么会不让用剪刀、针线呢?华德福小学里都有针线活。幼儿园里应该有手指编织。幼儿做针线可能担心安全问题 ...


孩子的安全问题是最重要的,但不是应该作为一种可以完全不被允许的状态。就像华德福认为孩子在6岁以前的不能用线条来画画,一些学了华德福的妈妈就对于孩子拿起笔来画线条显得非常的恐怖和紧张,其实如果你到博物馆去,就会发现线条是最先出现的一种绘画表现方式而非色彩和块面。其实当一些推崇华德福的家长这样来学习华德福的时候,我是觉得她学的都是过于表面的东西,或者说都是书上一些知识而已,而最可怕的是:这样的学习让这样的家长完全失去了自己观察和思维的能力。(这样的事情不仅发生在部分华德福的家长中,更发生在一些看了很多新教育书籍接受了新教育理念的先驱家长中)

那这是怎样的学习呢?我们都知道我们要让孩子的学习不是要学知识而是要学能力,这个能力首先就是自己会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呀!包括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能力。

点评

蒲公英  关于线条,我感觉挺有道理的。虽然我不懂绘画,但是我们的祖先在远古的时候留下的很多石刻不就是线条吗?而且孩子涂鸦,也是从线条开始的呀。  发表于 2012-7-10 10:13:37
用艺术的心做教育   
博客http://blog.sina.com.cn/yangyanmeishu
QQ群:86301823

Rank: 9Rank: 9Rank: 9

发表于 2012-7-9 21:32:55 |显示全部楼层
黑猫白猫论 发表于 2012-7-9 13:15
什么东西都不能过于神话,每个孩子都有其自身发展的模式,这是朝夕相处的家长最能发现的。不是有句话:父母 ...

确实不能神话,因为教育本来就不是宗教和神话。
用艺术的心做教育   
博客http://blog.sina.com.cn/yangyanmeishu
QQ群:86301823

Rank: 6Rank: 6

发表于 2012-7-9 23:01:07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63:}
头像被屏蔽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12-7-9 23:22:26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签名被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幸福大观园 ( ICP12039693 )  

GMT+8, 2024-12-12 01:23 , Processed in 0.03245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