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手机客户端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大陆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户外扎堆] 北京儿童认知与家庭科学素养教育培训大纲——根据场地大小主题顺序已经调整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36#
发表于 2012-7-13 18:39:1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宇妈妈 于 2012-7-13 18:41 编辑
大陆 发表于 2012-7-13 14:32
4. 关于数理逻辑这部分,我最近发现有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在和孩子玩儿的过程中,一方面我很难意识到哪些元素 ...


原谅我,这段话我没太理解

不过,我看懂最后一句话,感知“量”成为儿童的思维习惯,他们才算是刚刚踏入数理逻辑的大门。
孩子帮着发筷子时,数有多少人,然后去取多少筷子;
嘴里唱着,DD 5岁时,我4岁;DD 6岁时,我5岁;DD 7岁时,我6岁;
--这算是在理解数学和逻辑么?

点评

大陆  是的,孩子这个时候动用的是数理逻辑方面的能力。  发表于 2012-7-13 18:42:37

Rank: 3Rank: 3

35#
发表于 2012-7-13 16:22:23 |只看该作者
豆乐妈 发表于 2012-7-13 15:47
感觉调整后的第一天和第二天课程内容分界更清晰了。
请问第二天的第六、七主题,大概会讲些什 ...

第六主题,是最哲学的部分,呵呵,其实是核心思想,很重要,不过不是讲哲学抽象概念,不学术,只是呈现给大家一些现象,也会很有趣。这个主题里会涉及到教育流派的问题。

第七主题,是关于“创造力”培养的,要拨乱反正,呵呵,不要踏雷区哦。关于高级认知部分的从神经科学、脑科学、心理学到教育。如何应用这些理论,引导孩子创新性思维模式。
抱着一颗对世界始终充满好奇的心,寻求一条在实践中检验无限接近真理的道路。
微博:(在路上-大陆)http://weibo.com/kvdalu

Rank: 3Rank: 3

34#
发表于 2012-7-13 16:17:32 |只看该作者
豆乐妈 发表于 2012-7-13 15:41
另外,昨天看到培训大纲的时候,和小宇妈交流了一下,我的感觉是这么大信息量的课程放在两天,还真是很紧张 ...

实际上这一次培训无法将全部的内容都细化,所以有些是点到为止,但不说又不行,这样会让“术”走偏。
毕竟每个家长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孩子,不是案例里的someone,很多时候大家遇到的问题是因为原先接受的信息和理论在指引着你们而引起的,所以,我会花一部分时间讲讲“大前提”,不过不要害怕,不是枯燥的理论,呵呵,也会结合实践来分析。我的PPT预计会超300页,其中大部分是图片和案例,我不习惯ppt上大段文字,呵呵,所以,放松,放松,再放松。:)

点评

豆乐妈  谢谢!  发表于 2012-7-13 16:54:11
抱着一颗对世界始终充满好奇的心,寻求一条在实践中检验无限接近真理的道路。
微博:(在路上-大陆)http://weibo.com/kvdalu

Rank: 3Rank: 3

33#
发表于 2012-7-13 16:11:49 |只看该作者
豆乐妈 发表于 2012-7-13 15:36
非常感谢大陆准备这么详尽丰富的课程提纲!尽管一下子觉得信息量好大,还要好好消化消化。
从去年在小宇妈 ...

活动的生成性和引导,我会放到协同成长最后一个单元重点讲方案和项目的时候说。
不过在前面五种“术”中,都会讲到如何引导的问题,侧重点不同。
抱着一颗对世界始终充满好奇的心,寻求一条在实践中检验无限接近真理的道路。
微博:(在路上-大陆)http://weibo.com/kvdalu

Rank: 3Rank: 3

32#
发表于 2012-7-13 16:10:34 |只看该作者
春天的畅想 发表于 2012-7-13 15:01
大陆的回答给了一个不同的方向。我想任何一种玩具只要好好利用还是比较有可取性吧,呵呵

世界很丰富,我们都想尝试,呵呵,孩子的时间却有限,我的观点是,不浪费时间在看起来信价比并不高的事情上。
抱着一颗对世界始终充满好奇的心,寻求一条在实践中检验无限接近真理的道路。
微博:(在路上-大陆)http://weibo.com/kvdalu

Rank: 3Rank: 3

31#
发表于 2012-7-13 16:09:04 |只看该作者
春天的畅想 发表于 2012-7-13 14:58
大陆能否告诉几点开始上课?几点结束吗?我看到大家的讨论真的想全程参加,无奈1人带孩子,可否等到八月再交 ...

时间安排是这样:
9:00-12:30
13:30-18:00

人数我们要统计,小宇妈说场地有限,可能人数会超标,只能按照缴费顺序来了,所以你可以先缴费报名,有特殊情况,回头退给你费用~

点评

大陆  我觉得下午要实践活动,需要的时间会长一点。  发表于 2012-7-13 16:26:27
大陆  不知道大家8点半能不能起来,呵呵  发表于 2012-7-13 16:24:41
小宇妈妈  亲爱的,这样安排,好象不能上午4小时,下午4小时啦  发表于 2012-7-13 16:16:15
抱着一颗对世界始终充满好奇的心,寻求一条在实践中检验无限接近真理的道路。
微博:(在路上-大陆)http://weibo.com/kvdalu

Rank: 3Rank: 3

30#
发表于 2012-7-13 16:06:02 |只看该作者
想了又想_泉妈 发表于 2012-7-13 14:50
他们不能感知物体重力相关的平衡、对称、力的相互对峙抗衡、惯性以及积木与积木之间相互关系统统被消解在 ...

其实,回想起来,泉在搭积木的过程中会搭歪,到了上面就容易倒,这个时候我关注的都是如何处理情绪,让他面对失败,而从未想过如何让他认识到这里面的平衡、对称,关于这些东西如何引入也是培训课程的一部分么?


是的,这部分培训有实际操作部分,动作对孩子来说很重要,成人的引导也很重要。
抱着一颗对世界始终充满好奇的心,寻求一条在实践中检验无限接近真理的道路。
微博:(在路上-大陆)http://weibo.com/kvdalu

Rank: 6Rank: 6

29#
发表于 2012-7-13 15:47:01 |只看该作者
感觉调整后的第一天和第二天课程内容分界更清晰了。
请问第二天的第六、七主题,大概会讲些什么内容呢?
增加一个问题:对家长在不同体制的成长环境中如何保护和发展孩子的创造力有什么好的建议呢?据说大陆也是有意把小璐送进公立学校的哈,上海还有童年汇,北京可还没有哦!
思予的天空http://blog.ci123.com/lw7197
2007.0817  狮子座的小豆豆

Rank: 6Rank: 6

28#
发表于 2012-7-13 15:41:21 |只看该作者
另外,昨天看到培训大纲的时候,和小宇妈交流了一下,我的感觉是这么大信息量的课程放在两天,还真是很紧张啊!其实愿意更放松一点去吸收,要是能再多点时间更好了。在时间很紧的情况下,在课程内容设置比例上,可否将我们当下比较紧迫的实操性的内容加大一些,理论部分的阐述稍微少一点,因为理论可以通过其他途径交流,但面对面和大陆学习的机会毕竟还是不多啊!
个人的一点建议。多谢大陆的悉心准备!
思予的天空http://blog.ci123.com/lw7197
2007.0817  狮子座的小豆豆

Rank: 6Rank: 6

27#
发表于 2012-7-13 15:36:32 |只看该作者
非常感谢大陆准备这么详尽丰富的课程提纲!尽管一下子觉得信息量好大,还要好好消化消化。
从去年在小宇妈介绍下了解到童年汇、BFB后,一直对大陆的课程非常感兴趣,我个人的出发点来自于这几个方面:
大陆的课程中关注的是以孩子整体思维发展为目标的、全体系的,其中又特别强调科学素养、数理逻辑、科学探究等等这些方面,引入的“术”又是瑞吉欧这样强调家校互动、成人与儿童互动,不断扩展的体系。(我的理解和解读还是很片面的啊,只是表达我对大陆课程的一点理解)恰是这样思路体系,和当下我们稍微熟悉一点的华、蒙都有很大的区别。我对华、蒙都没有很多研究,但大陆的课程和出发点我感觉很新鲜、很新鲜!
我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包括:
1、在大陆的课程中,是不是会强调活动的封闭性、圆满性——这个词不太准确。在我们多次活动中,时常会观察到:在预定的活动步骤和孩子真实操作的状态反馈中间,会有一些新的间隙、新的方向,这时我们会犹疑,是继续按照预定的课程步骤继续,还是按照孩子的实际兴趣继续。这一点,在多个孩子共同操作的课堂,和单个孩子在家的工作又有区别。当单独对待豆豆的时候,我经常是选择她自己按照新的兴趣点和发现不断进行下去。而在班里多个孩子共同进行的时候,我们会无法同时把握所有孩子的兴趣点。这一点,也就是说课程设置的预见性、共性,还是不够。所以感兴趣大陆在这方面的建议。
2、对积木课程以及延续的数理逻辑课程感兴趣,如何引导孩子在家里系统地玩积木。
思予的天空http://blog.ci123.com/lw7197
2007.0817  狮子座的小豆豆

Rank: 1

26#
发表于 2012-7-13 15:01:26 |只看该作者
大陆 发表于 2012-7-13 14:37
5. 想知道大陆以及她的童年会对LEGO的看法及LEGO和数理逻辑的关系  - by 毛毛妈

我很明确表示,反对学龄 ...

大陆的回答给了一个不同的方向。我想任何一种玩具只要好好利用还是比较有可取性吧,呵呵

Rank: 1

25#
发表于 2012-7-13 14:58:41 |只看该作者
大陆能否告诉几点开始上课?几点结束吗?我看到大家的讨论真的想全程参加,无奈1人带孩子,可否等到八月再交费呢?我好看老公周末的情况,谢谢了。

Rank: 9Rank: 9Rank: 9

24#
发表于 2012-7-13 14:50:02 |只看该作者
大陆 发表于 2012-7-13 14:37
5. 想知道大陆以及她的童年会对LEGO的看法及LEGO和数理逻辑的关系  - by 毛毛妈

我很明确表示,反对学龄 ...

他们不能感知物体重力相关的平衡、对称、力的相互对峙抗衡、惯性以及积木与积木之间相互关系统统被消解在它的拼插结构中了。
而且,乐高对于儿童精细动作发展不利,我看到很多从小使用乐高积木的孩子,到了将近5岁,搭普通积木手都还是抖,无法搭整齐的。


看到大陆说的这些,我才意识到值得关注的还有很多,也意识到我有很多的认识误区,我一直觉得积木这样的搭建工作跟精细动作无关,只有那些小手工类的东西才是精细动作。

其实,回想起来,泉在搭积木的过程中会搭歪,到了上面就容易倒,这个时候我关注的都是如何处理情绪,让他面对失败,而从未想过如何让他认识到这里面的平衡、对称,关于这些东西如何引入也是培训课程的一部分么?

Rank: 8Rank: 8

23#
发表于 2012-7-13 14:47:2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宇妈妈 于 2012-7-16 13:37 编辑
大陆 发表于 2012-7-13 14:37
5. 想知道大陆以及她的童年会对LEGO的看法及LEGO和数理逻辑的关系  - by 毛毛妈

我很明确表示,反对学龄 ...


原来听大陆说过这个观点,在群里也和大家讨论过,木头积木比乐高要好。

所以在家,从来不参与小宇的乐高活动,用行动表示不鼓励。
但是小宇是真心喜欢,我理解他喜欢的原因是乐高比原木积木更容易塑形,更容易搭出他想搭的东西来。
有段时间我会把乐高收到小房间去,不过小宇还是拿出来玩。
没有直接阻止小宇玩。我也发现他虽然每次都是搭公交车,但是总是有变化。
有一段时间他对公交车的后视镜很感兴趣,他会用肢体来给我表演,把双手胳膊伸直手掌垂直向下,跟僵尸一样,他说是681的后视镜,然后把一只手长一点一只手短一点,他说是441,最后再把胸一挺说,441是这样的~~ 我实在是被逗笑了,挺胸代表着这个车的前窗是再有一定的向前倾的弧度的,441的后视镜确实也是一长一短。
他的这个表达非常的精彩,但是他自己并没有感觉出很大的成就感。直到有一天晚上他独自玩乐高时,突然跳了起来告诉我,妈妈,“你看~我搭出来了后视镜!”是的,他是跳起来冲向我的,很兴奋。 我觉得孩子在做事过程中所获得的成就感,他自我效能提高也是很重要的。

现在小宇仍然搭乐高,我还是不参与不鼓励。 但是他玩木头积木,我会参与。

Rank: 3Rank: 3

22#
发表于 2012-7-13 14:46:12 |只看该作者
想了又想_泉妈 发表于 2012-7-13 14:30
关于积木,我家通常都是场景游戏,有次我看了毛球家的积木照片,回来照着模仿了下,泉很快就跟着模仿 ...

情景游戏实际上是最高阶段,如果能应用概念,功能,表现社会生活中的现象,是儿童表征的最高境界。
当然,我们遇到的问题是,儿童通常沉浸在某种情景中,反复,看上去没有提升。

数理逻辑有一些基本概念,可以应用到情景中,也就增加了情景的丰富多样性。
比如“一一对应”这一最简单的概念的应用,就可以用到上述场景中,
不管是2岁,还是3岁,4岁,乃至5岁,6岁的儿童,都可以理解一一对应,并以不同的难度呈现出来。
(这个解释需要实地演示)

所以,这里可能家长会遇到的问题是:我了解理论,但我无法应用。
这里我会在培训时提供一些训练方法,使你们头脑中的经验知识变得活起来,可以运用。

点评

大陆  可以将数理逻辑的一些基本概念融入到游戏中,虽然情景是同样的,但是运用到的概念会不同  发表于 2012-7-13 16:04:30
豆乐妈  情景游戏实际上是最高阶段,如果能应用概念,功能,表现社会生活中的现象,是儿童表征的最高境界。 当然,我们遇到的问题是,儿童通常沉浸在某种情景中,反复,看上去没有提升。——这种情况怎么办?  发表于 2012-7-13 15:58:25
豆乐妈  没有提升。  发表于 2012-7-13 15:57:17
小宇妈妈  原来在微博上和大陆讨论过和泉妈这个几乎一样的问题:),期待讲座时大陆理详细的讲解  发表于 2012-7-13 15:05:42
抱着一颗对世界始终充满好奇的心,寻求一条在实践中检验无限接近真理的道路。
微博:(在路上-大陆)http://weibo.com/kvdalu

Rank: 9Rank: 9Rank: 9

21#
发表于 2012-7-13 14:40:59 |只看该作者
大陆 发表于 2012-7-13 14:37
5. 想知道大陆以及她的童年会对LEGO的看法及LEGO和数理逻辑的关系  - by 毛毛妈

我很明确表示,反对学龄 ...

啊,感谢毛妈的问题,感谢大陆的回答,这个观点还真是很震撼呢

Rank: 3Rank: 3

20#
发表于 2012-7-13 14:37:12 |只看该作者
5. 想知道大陆以及她的童年会对LEGO的看法及LEGO和数理逻辑的关系  - by 毛毛妈

我很明确表示,反对学龄前儿童玩乐高。
乐高对于学龄后儿童,中小学生,在动力机械,网络镶嵌式结构对于空间建构方面都是出色的。
但对于学龄前儿童而言,妨碍了他们其他方面的发展,而且是很重要的方面。
乐高让儿童对于原本正常的物理世界现象的理解产生了错觉,
他们不能感知物体重力相关的平衡、对称、力的相互对峙抗衡、惯性以及积木与积木之间相互关系统统被消解在它的拼插结构中了。
而且,乐高对于儿童精细动作发展不利,我看到很多从小使用乐高积木的孩子,到了将近5岁,搭普通积木手都还是抖,无法搭整齐的。
抱着一颗对世界始终充满好奇的心,寻求一条在实践中检验无限接近真理的道路。
微博:(在路上-大陆)http://weibo.com/kvdalu

Rank: 8Rank: 8

19#
发表于 2012-7-13 14:34:0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宇妈妈 于 2012-7-16 13:38 编辑
大陆 发表于 2012-7-13 14:19
2. 大人的引领和孩子的自发工作如何平衡,或者说,在游戏中,大人何时退出?这个度如何把握?- by 多多益善 ...


感谢大陆提的这些问题,大陆总是能站在比较高的角度去找问题根源。我试着根据以往经历上来回答这些问题。

我相信不同的孩子,这些答案应该不一样。

孩子开始一件事的时候,我的目的是,让孩子在工作过程中发现乐趣,工作会给孩子带来满足感,解决问题给孩子带来成就感,孩子都喜欢沉浸在工作中,他们不喜欢闲着,可以是很安静的工作,也可以是很有趣的游戏,或者家务劳动。

在和孩子互动中从最初到现在心理也有些变化。

最早的时候,当我发现一个有趣的活动回家和小宇玩时,我的想法是,呀这个真好玩呀,他们怎么可以想到这样玩呢,我回家也和孩子一起玩吧。 这个初衷很直接,但是我发现并不适合小宇。 在我看来很有趣的活动或者很漂亮的手工,可能和当前小宇感兴趣的东西并不一样,所以很多时候,我玩得高兴,小宇成为旁观。 这个过程是我是很高兴的,我感觉自己象个孩子在玩。 但是我忽略了小宇。 玩到最后就会有些失落,呀,怎么是我自己在玩呢~~

到现在,我喜欢观察小宇的工作,我发现他总是创造出一些我想象不出来的工作方式。这些工作方式是他在工作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或者找到了新的兴趣点,他发自内心的自主要求去做的。
比如去年夏天一个宅家的下午,他一个人玩了近3个小时:
1. 首先是搭路和桥;
2. 开车,他说,搅拌车要有水才能搅拌水泥,接了桶水浇到积木上,要求他擦干净后,他又开始玩起来车的轱辘,把轱辘圈拧歪一点观察轱辘“歪歪扭扭”走路,这也是他看见的一辆公交车是这样回家后来模仿的;
3. 继续铺路,块状积木用完了,接着发现圆形积木可以躺在地上当平的积木一样;这个在成人看来很简单的做法却让小宇很兴奋,因为他原来没有想到过要这么玩,这是他自己想出来的办法;
4. 铺完后开公交车,突然想起来要把两辆车连在一起; 这个过程更有趣了,他想都没想就把绳子拿出来,想都没想把绳子两头分别放进车里,他以为两辆车连起来了~ 这个大大出乎我意料,他不知道要打结的。行不通后,他又想另外的办法,用透明胶把两辆车完整的包了起来,我看到他可以一个人在嘴巴的协助下完成找透明胶头剪透明胶粘透明胶。。。。
整个过程期间我叫小宇吃了点加餐,然后他就迫不及待的又要开始工作。。

这次活动我纪录在博客里了,当时自己还做了总结,其中的第一点是最让我有体会的:
1. 让孩子自发去发现新玩法,他会产生更大的兴趣。(水泥车灌水,圆柱可铺路,用绳子连接两车厢,透明胶裹车)
2. 下次可以继续玩轱辘轴不正转弯的视觉效果。
3. 下次可玩绳子相关的游戏

这件事的后续是:因为一直也没找到如何去模拟让轱辘轴不正转弯,没玩歪轱辘,但是绳子相关的游戏我们是玩了的。

这次活动对比后来集体活动上出现的一些偏差,让我对成人的角色有一些思考。

1. 我想大陆的每一节课程应该也都是有主题有目标的,为了完成这个目标,需要设计非常自然的引入活动的过程,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不自觉的去体验课程希望他们体验到的。我们组织过几次活动,发现很容易会出现偏离,而且各种孩子形态各异,实在是难以把握。最最重要的是,很难达到活动系列化,也就是从浅入深进行一系列主题活动,每次活动都感觉比较孤立,不会太有深度。
(希望在这次讲座中习得一些具体的集体活动的操作方法,集体活动时,成人的角色如何把握,这个我们一点经验都没有)

2. 但是,如果是在家里一对一,目标偏差以及差异化的问题就不存在了。在家里的活动时间随意,形式随意,材料随意,通过观察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点随时开展活动。家长需要做的是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含义,平常脑子里存储一些活动方案,当孩子的行为表现出对某个感兴趣,而恰好某个方案有可能是孩子兴趣点的延伸时,可以和孩子交流引导一下孩子。 就好比,有很多扇门,小朋友们可能想进某个门时,你把这个门悄悄打开一条缝,让他自己推门进来。 这比直接把大门打开对着他喊,来吧,来这里玩吧,更能发挥孩子的主动性。
因此,在我看来家庭活动时成人的角色是什么呢?不作声色的观察者和适时的引领者,具体如何操作根据自己对孩子的观察理解以及和孩子相互沟通的结果,没有具体的框框。

Rank: 3Rank: 3

18#
发表于 2012-7-13 14:32:24 |只看该作者
4. 关于数理逻辑这部分,我最近发现有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在和孩子玩儿的过程中,一方面我很难意识到哪些元素是数理概念,另一方面是即使发现了,也不知道多大的孩子可以理解到什么样的程度,所以基本没法适时地引入给孩子。我想这里的根本问题在于我的那些数理逻辑都是书本的,没有实际的经验做依托,所以也就很难运用。希望大陆给予指导。-by 泉妈

数理逻辑,重点培训内容,呵呵,现在关于数学有很多理论,中国还是国外对数学或者不如说儿童认知发展中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我看过很多理论,但是这些理论转化成实践的时候,对父母来说:还缺少一层中介物,那就是父母不知道什么样的理论是以什么样的形态表现出来的。理论是从众多现象中归纳分析抽象出来的概念。这不是操作本身。所以,我会和大家讲讲,从儿童的视角和从成人的视角看数学是如何地不同。

很多时候父母根本的问题是,不能感受儿童看待世界的方式。
这里大部分父母都认同“感官教育”这个概念,蒙氏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但是当人们了解了“感官教育”,觉得让孩子去操作,去体验,去感受,真的就是实现了理论了么?
对于理论的理解,往往建立在理论建立的因果关系的过程中,这个过程不了解,那么理论的理解会是片面的

儿童理解数学也可以从“感官教育”这点出发
最简单的也是童年汇反复教家长的,回去你们尝试:
不要尽情给孩子材料、工具、积木,请孩子自己解决一个问题,他需要多少块积木?
相信很多人都很费解,为什么这和感官教育有关?

这里,我们必须了解一件事:感官摆在这里,并不代表,感官接受的信息一定被大脑感知和保存。
所以,我们所有的目的是使得感官被动用,并为大脑所用。
理解这个目标,我们就要反思,当孩子在操作无限多的材料和取之不尽的积木时,他感官接受到了什么?
“看到不一定知道”,这是我一直强调的,
儿童即便手摸过了什么,也不代表信息接受了,或者变成有用的经验了。
这是对理论最大的直白式的误解。
所以,当我们限制了积木数量时,对于“不够”以及“数量”本身,儿童有了一定的知觉层面的感知。
这种模式一旦成为习惯,感知“量”成为儿童的思维习惯,他们才算是刚刚踏入数理逻辑的大门。

抱着一颗对世界始终充满好奇的心,寻求一条在实践中检验无限接近真理的道路。
微博:(在路上-大陆)http://weibo.com/kvdalu

Rank: 9Rank: 9Rank: 9

17#
发表于 2012-7-13 14:30:10 |只看该作者

大陆 发表于 2012-7-13 14:11
1. 有层出不穷的玩具,比如各种积木、乐高拼插、磁力棒、LAQ等等,但其实哪一种我们都没有深入探索,都没有 ...


关于积木,我家通常都是场景游戏,有次我看了毛球家的积木照片,回来照着模仿了下,泉很快就跟着模仿,但之后还是回到情景游戏上了。比如:





我的问题是,我不知道这样的场景里对于4岁的孩子我可以引入些什么样的东西?到什么程度为止?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幸福大观园 ( ICP12039693 )  

GMT+8, 2024-6-11 22:32 , Processed in 0.030793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