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手机客户端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大陆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专版] [北京儿童认知与家庭科学素养培训]交流贴   [复制链接]

Rank: 3Rank: 3

21#
发表于 2012-8-16 11:18:37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陆 于 2012-8-16 11:21 编辑

第二个问题,我概括为:
数理逻辑或者其他诸如科学素养培养(理性层面上的)必须现在开始培养么?以后可以弥补么?

这是个相当重要的问题,很可惜培训里面有一块内容没有时间讲了,就是科学素养究竟是什么,在孩子早期教育里,究竟什么是关键性的?

我们来回顾一下大家在20项能力里,所选的认为对自己孩子来说,最重要的几项(有几项是并列的):
1.  能自我激励; (具备内驱力)
2.  知道什么时候应坚持; (意志力)
3.  不怕失败的风险; (勇气)
4.  寻求克服个人困难的办法; (探究力)
5.  接受合理的批评和指责; (内省智能)
     具有独立性; (自主性)
6.  具有合理组织的自信及完成其目标的信念;  (专注力、内省智能)
7.   能将思想转变为行动((力)
     完成任务并能坚持到底; (意志力)
     既能看到树木,也能看到森林; (逻辑思维能力)

大家可以一条条细细回味,铺开聊
这里我就归纳到一起谈,这10条是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素养培养获得的

从大脑的可塑性角度说,
人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有所改变,
甚至成人之后,都可以,
但很多问题,不是取决于大脑能不能改变,
而在于人的心灵与精神层面上愿不愿意改变。

尽管我属于理性一派的,
但是在理性一派里,我是比较讲求身心合一的,
会比较注重“你是否具有自我发展和推进的能力”——这一方面要求有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要求具有开放弹性的价值观(对于世界上许多事情可以保留一种探求欲,对于目标和过程的看法是辩证统一,既追求目标或者说理想,又注重追求的过程)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推理:
1、如果我们需要人可以有自我发展的能力,自己去把握自己的未来,建构自己的幸福体系;
2、我们需要这个人具有一定的逻辑能力,见树见林的能力;
3、我们需要这个人具有改变自己意愿,在人生任何时候,愿意为了某个目标而改变自己,具有弹性的能力;
4、我们会思考,这两方面的能力如何获得?
5、第一方面,逻辑层面上,大脑的可塑性不是无边界的,基本上我们认为一个孩子在4-6岁间逻辑思维能力是迅猛发展,另一个潜台词是,潜力范围已经确定,他未来可以达到什么样的层次,基本上这个范围内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所以,我会非常注重逻辑思维的早期发展,而越往后,其实越是方法论的问题了,成人都可以学习逻辑思维的方法,但一个人倾向于逻辑性思考,还是无逻辑散漫的思考,是早就有定向了。
6、第二方面,这种弹性开放的价值观如何形成,我们必须想象一下,我们的孩子如果早年没有构建出这样的价值观,家庭也没有,那么他到了学校,如何能建构这种价值观呢?
7、如果早年我们希望影响孩子去形成开放弹性的价值观,我们如何做呢?很明显,只是单纯倾向于情感方面的,社会性方面的,是无法让孩子开拓眼界的,儿童的丰富的物质世界探索的经验非常重要,他们对事物的认知方式决定了他们未来看待世界的方式。(后面我再来举具体的例子)另一方面,如果只是纯认知的操作,纯科学知识的灌输会怎样呢?我之前说过的,孩子会反感,失去了情感意义,精神层面上的认同,成人的引导就成为负担。
8、所以,我的结论就很清晰了:在意义中建构儿童逻辑性思维的能力。这个不仅适用于科学素养培养,也适用与数理逻辑的培养。意义这个词就包含了我们需要兼顾儿童的情感与社会性。
9、同时,我认为儿童早期进行这项事,非常关键。并不是说儿童后期就不重要了,相反,我认为进入学龄后更加重要,但是前面没有这个基础,后面要扭转儿童的价值观,或者是某些性格上的问题,是相当困难的。只有早期,我们养成了儿童:愿意接受新鲜事物,愿意聆听逻辑,愿意开放面对不同可能,愿意合理化思考,那么,后期的培养才能起到效果。





抱着一颗对世界始终充满好奇的心,寻求一条在实践中检验无限接近真理的道路。
微博:(在路上-大陆)http://weibo.com/kvdalu

Rank: 3Rank: 3

22#
发表于 2012-8-16 11:39:07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陆 于 2012-8-16 11:49 编辑

下面我举一些例子,大家可以围绕着谈:

第一个例子:
和爸爸妈妈聊天,一个妈妈很纠结地说:我们邻居家一个孩子,妈妈给孩子报了好多班啊,我看一周都排满了,学这个学那个,不过那个孩子看上去很开心,上什么班都很积极,还吵着嚷着要去,我家这个,好像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么。。。大陆老师,很多玩的东西,我在家引导他,他都不听的,我都不知道他对什么感兴趣啊。

实际这样的情形很多,不少妈妈反应,我从小就散养孩子,也不怎么管他,他只玩汽车,其他什么都不感兴趣。我想说的是:问题最关键的是——兴趣。尤其是对事物本身及事物关系的兴趣。

不管怎么样,在我们谈逻辑思维的时候,总是不要忘记一项:培养兴趣是最重要的。
数理逻辑,在进入数字王国前,孩子得对数学的秩序和应用性有感性的认知,有具象的经验,
不管孩子是5岁也好,是7岁也好,如果他学数学的时候,只是当作一个学科在学,没有兴趣,
那么是件很遗憾的事。

正如许多其他事情一样,一个孩子,如果周围的人用尽一切办法,都无法让他对世界万物有探求的欲望,
我也想说,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如果我们不能让孩子从(本源上)内驱力上让孩子对事物发生兴趣,我们怎么能让孩子提起学习的兴趣呢?不管是上传统学校,还是上现代教育的学校,学习总是有的,如果孩子早年可以通过教师成人和蔼亲切的态度,因为喜欢这个老师而喜欢这门课,那么在孩子漫长的道路上,能够促进孩子学习成长的因素都只是“人”的因素,而没有“物”对他的吸引,我想这是一条太困难也太理想化的路。我们将所有的“宝”都压在了人身上,我们要给孩子找一个成心如意完美的“老师”。

我认为,孩子自身是具有正面能量的,不是消极的。他们首先自身具有动能(比如好奇心,探求欲,目标感),其次他们受到合适的成人的引导,会有更大的发展;如果他们没有受到合适的引导,凭借着他们自身的探求欲,他们也能获得发展。


然而,当我们总是怕这怕那的时候,束手束脚的时候,是无法培养孩子兴趣,无法辅助儿童正面能量伸张的。


我们总是担心着做了什么,就会影响孩子的精神胚胎或者破坏其感性的一面,然而一直在精神层面游离,对孩子来说缺乏生存意义和虚无,如果我们一方面不赞成抽象逻辑的培养,另一方面却以精神和心灵如此抽象的模糊的形象影响孩子,孩子的双脚是不着地的,他们飘着,无法触摸真实,无法合理化世界,缺乏张力,他们对世界的兴趣会渐渐消退,进而更关注情绪上的反应,更在乎开心不开心,比如是否获得赞美,是否被全心全意对待,关注他人的态度,不能关注事情本身,关注人际关系(然而这个世界的人际关系是相当复杂的,不是孩子可以驾驭的),不关注正在做的事情的进展。如此,其实,孩子不能建立以自身兴趣为核心的,不为其他人或环境所动的系统。然而,逻辑性可以让孩子合理化世界,建立意义,可以让孩子更关注事物本身,而忽略那些负面的影响,比如输或赢不重要,重要的是游戏本身;比如别人说话的语气态度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事情本身合理不合理。

点评

牛妈妈  赞  发表于 2012-9-14 11:14:01
简繁  对这段很感兴趣  发表于 2012-8-16 16:46:59
抱着一颗对世界始终充满好奇的心,寻求一条在实践中检验无限接近真理的道路。
微博:(在路上-大陆)http://weibo.com/kvdalu

Rank: 3Rank: 3

23#
发表于 2012-8-16 12:00:57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个问题,我把它概括为时间的问题。大部分时候,人们总在问,几岁才可以做一件事?

我的回答是,到底几岁能做,孩子的父母内心其实最为清楚。在了解自己孩子的基础上,掌握一些基本概念,父母就可以当老师了:)

就数理逻辑而言,玩积木的阶段,大约4岁左右最好。这个跨度就有点大,比如有的孩子3岁多就对积木很感兴趣了,有的孩子要到4岁多。而这个兴趣其实也是可以影响的,如果一个家长成天在家里玩积木,我就不信这个孩子旁边看了,不会受到影响,呵呵。

积木实物操作要有了一定经验之后,我们再上升到数字层面。一般来说,玩积木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了解秩序感、对称等模式,了解一一对应,了解数字的表征意义。然后大约过了一年后,孩子也5岁了,就可以玩数字本身了,渐渐去掌握数字之间的关系。一旦涉及到数字关系,自然而然就会涉及到加法,我建议学龄前只学加法,10以内加法搞得很透彻了,之后的问题都很容易解决。学龄前也不用列竖式计算,我们都是做图进行的。对儿童理解位值非常有帮助。应用题的前提是儿童对部分整体概念非常清晰了,那么在早期,我们重点就会放在这个关系上。

数学意义的建构,不要脱离实际,我认为生活化是最好的方式。



抱着一颗对世界始终充满好奇的心,寻求一条在实践中检验无限接近真理的道路。
微博:(在路上-大陆)http://weibo.com/kvdalu

Rank: 3Rank: 3

24#
发表于 2012-8-16 12:12:45 |显示全部楼层
小宇妈妈 发表于 2012-8-16 10:58
关于数理逻辑,我也觉得需要去弹性的看待,分孩子看待。

这里说的我只针对小宇。

恩,与孩子对话是非常重要的。大部分事情的推动,成功与否,或者有害还是有利,取决于如何切入,如何与孩子对话。数理逻辑的发展,首先遇到的一关,对孩子来说,就是“语言逻辑”。

上次我微博上举了个例子,我女儿说外婆说话不合理,呵呵,听她举的两个例子,真是笑死了。
有人说外婆是感性的,小璐是理性的。其实,儿童如此小的时候,我们都可以说他们是理性的,他们追问事情的真相,他们要求合理化,否则制定的规则对他们而言没有意义。他们喜欢一个人,并不完全因为这个人很和蔼可亲,而更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个人能够理解他们说什么,能够与他们有共同话题。

所以一个美女老师并不见得就能赢得孩子的心,呵呵,一个特别善于用语言与孩子周旋的男人,也可以赢得众多孩子的心。
抱着一颗对世界始终充满好奇的心,寻求一条在实践中检验无限接近真理的道路。
微博:(在路上-大陆)http://weibo.com/kvdalu

Rank: 3Rank: 3

25#
发表于 2012-8-16 12:56:55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个例子,孩子以怎样的方式看待世界很重要,为什么科学素养在早期很关键,因为它符合儿童探求世界的方式。

我们必须要明确一点:“美”是具有社会学意义的。美没有绝对,对美的认知建立在真与善的基础上,有人说美也是一种善。

所以,当我们的孩子懵懵懂懂来到世界,对“真”的追求是天生的。就是我前面说的合理化。儿童倾向于合理化世界,如此建立他们的意义。

所以对于一个2,3岁的孩子来说,看到有一串颜料从纸上滑落,他们感受到的首先是运动,美不美是其次的。或者说美不美是成人诱导出来的。

我们来看一下这样三个场景:
一群孩子用颜料在画画,老师引导点线面,或者构图,或者是色彩练习。此为艺术熏陶。
另一群孩子跟着老师在板上挤出一堆颜料,当老师将板渐渐竖起来的过程中,他们惊奇地发现颜料如雨幕般滑落;这个活动结束后,老师又开始玩吸管吹画;再后来是水的游戏。此为科学探究。

我们看到过很多玩颜料的,还有吹画最常见的就是画梅花树,没错,这些常见的东西我们也玩。然而我们的目的不同,我们目标是“水(液体)的流动性”,以及运动和痕迹之间的关系。

通过不同的材料的实验,孩子对不同事物都产生兴趣,他们有的人会因为喜欢车子而想象成轨道,有的人会研究不同方向水或颜料的运动,有的孩子研究吸管的吹法。整个过程有情景,有想象,有互动,有聊天,很欢乐,也玩了艺术,也觉得很美。当孩子回到家,我们获得一些家长反馈,比如有的孩子在家玩奶油,挤在盘子里,颠来倒去想让奶油流动,呵呵,不果,后来换成酸奶,成功了。很明显,这个关于“流动性”的简单逻辑结构对孩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得他去探求身边的事物,通过他的类比推理,我推测奶油会动,但发现不行,于是换成酸奶。他玩了一会儿,但也画了很长时间和妈妈互动,玩了情景游戏。

第三个场景,玩是玩了很多材料,但是相互之间没有关联,或者就是疯玩,实际上还要求每次玩得出一个成果,做一样作品,我们BFB小组活动,有时候也会落入这样一个俗套中。因为做关联是一件较累的事,就好比小宇妈妈说的,习惯于抽提一些事物的本质,这不是所有人的思维模式,当人们喜欢停留在一些事物的感性层面上去思考问题时,即便是呈现了许多,也于事无补,就好比看到想没看到一样。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逻辑性在儿童世界里扮演的角色,占用的比重。逻辑不代表生硬和线性,相反,逻辑是网状关联的。由此可以引发更多联想,比较,和实验。逻辑性是开放的,可以容纳情感上的游戏和互动,它从来没有排斥我们的情感诉求。然而,感性的姿态有时候却排斥逻辑,感性往往想捍卫自己纯正的立场,并且几乎是以“全或无”的方式推动的。什么是“全或无”,意思就是,要么非常好,要么一无是处,没有经过分析的根据情况进行讨论。

回到与孩子互动的问题上,当我们的视野只局限在,我们不能提早唤醒孩子,我们害怕引导了逻辑关系,就破坏了什么,我们和孩子的互动就会变得很拘束,被禁锢。而且可以换来换去就这些花样,我们自己被定势思维了。

如果说面对一个“o”只能想象成游泳圈,太阳,而不能说成是字母O,或者数字0,不是落入了另外一个受禁锢的怪圈了么?我们自己在定义什么想象是好的,什么想象是不好的。想象没有好与坏,只要敢于想,能够想。

所以,先理清我们的出发点是什么:是要让孩子以更开阔更丰富的视野去看待世界。而不是以一种我们认为的美好的方式去看待世界,如此就豁然开朗了,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我们只需要去思考:如何切入,如何进行,如何唤起孩子活跃的思维,愉悦的情绪即可。我们不需要先去评判这件事到底会不会留下心理阴影或造成阻碍。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大,我们也会变得更灵活,更具有弹性。

点评

小宇妈妈  谢谢你! 这么大段的回复!逻辑-情感,感性-理性, 不应该被割裂。  发表于 2012-8-17 10:31:13
抱着一颗对世界始终充满好奇的心,寻求一条在实践中检验无限接近真理的道路。
微博:(在路上-大陆)http://weibo.com/kvdalu

Rank: 3Rank: 3

26#
发表于 2012-8-16 15:34:09 |显示全部楼层
容宝妈妈 发表于 2012-8-16 15:23
我做了这个测试,容爸还没做,我估计我和他合起来,也是自然智力是短板。

我自己比较强的是语言、音乐 ...

哈哈,大家都去测试多元智能啦
其实爸爸妈妈两人的力量合起来,还真的是很强的,
如果不是强项其实也没关系,教练不一定是出色的运动员么,呵呵
但是教练的思路很重要,否则难以将能力和知识传播给其他人,甚至培养一个人。

点评

容宝妈妈  鼓掌,果然是站的高看得远,点头如捣蒜中!  发表于 2012-8-16 15:51:08
抱着一颗对世界始终充满好奇的心,寻求一条在实践中检验无限接近真理的道路。
微博:(在路上-大陆)http://weibo.com/kvdalu

Rank: 3Rank: 3

27#
发表于 2012-8-16 15:39:28 |显示全部楼层
容宝妈妈 发表于 2012-8-16 15:31
大陆和大家说的这些,帮我开阔了许多思路,而且还很有操作性。

比如我家孩子数排列的东西时,如果数目较 ...

标记这个方法特别有用,我复印了植物大战僵尸的游戏书的页面,我们有节课就是找出画面上僵尸的数量,穿着不同颜色潜水服的僵尸分别有多少个,穿着不同颜色裤衩儿的僵尸分别有多少个(说到不同颜色裤衩儿,孩子们都笑翻了,呵呵),就非得标记不可,否则全乱套了。学会主动标记的孩子,其实已经很清楚一一对应的涵义了。

还有我们说过动作很重要,也体现在数数中,能够预先把物体整齐排列好的孩子,非常有条理,数起来也不乱。而且到了玩硬币的游戏中,将一元或者一角分成10个一排,和随意乱排相比,前者就更有逻辑性,也很容易理解10个1角相当于1元这样的概念,计算起来也不容易乱。

点评

容宝妈妈  谢谢大陆!  发表于 2012-8-16 15:53:35
抱着一颗对世界始终充满好奇的心,寻求一条在实践中检验无限接近真理的道路。
微博:(在路上-大陆)http://weibo.com/kvdalu

Rank: 3Rank: 3

28#
发表于 2012-8-16 22:29:23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欢迎杨颜老师,还有悄悄光临此贴,可能还有一些没有参加培训的家长,不过我对不上号,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呈现真实的感受,从而我们可以更深地交流:)
抱着一颗对世界始终充满好奇的心,寻求一条在实践中检验无限接近真理的道路。
微博:(在路上-大陆)http://weibo.com/kvdalu

Rank: 3Rank: 3

29#
发表于 2012-8-16 22:35:30 |显示全部楼层
璐璐 发表于 2012-8-16 22:20
这方面我们俩是有共识的,课下也多次讨论,甚至觉得貌似与咱们孩子的关系尚远,权当储备,听听罢 ...

是的,还有一部分没有时间讲了,就是科学素养,我们第二天下午谈到的20项能力的选择,是科学素养的一部分,我不得不挑一些出来讲。数理逻辑我本来想在讲完创造力之后再讲,感觉这部分家长们通常呈现两极化的思考,一种会觉得我讲的内容很简单,他们期望更难的算术,比如减法,两位数,乘法除法;而另一部分家长会觉得太遥远了,等到了小学自然而然数学就会了。而你们是第二种看法,能够重新来看待数理逻辑这件事情不容易。其实第一种想法的家长很难改变,因为追求的方向不一样,但实际上我和你们追求的方向是一样的,只是在走不同的路。如果我们从结构与破除结构的角度去看待数理逻辑,就没那么可怕了。结构并不可怕,也不会影响发散性思维,更不会影响儿童的感性理解,就看破除这一招用没用好了:)

抱着一颗对世界始终充满好奇的心,寻求一条在实践中检验无限接近真理的道路。
微博:(在路上-大陆)http://weibo.com/kvdalu

Rank: 3Rank: 3

30#
发表于 2012-8-17 22:21:38 |显示全部楼层
容宝妈妈 发表于 2012-8-16 16:04
我发现了,其实生活中,和孩子的游戏中,有很多都是在应用数理逻辑的,只是我自己这方面完全是无意识状态, ...

所以,我完全相信父母都是有能力的,有智慧的,首先要相信自己,所谓能量,不是别人给予你的,而是通过重新审视自身而获得的。

点评

杨颜老师  这话经典。  发表于 2012-8-18 11:05:58
抱着一颗对世界始终充满好奇的心,寻求一条在实践中检验无限接近真理的道路。
微博:(在路上-大陆)http://weibo.com/kvdalu

Rank: 3Rank: 3

31#
发表于 2012-8-17 22:26:54 |显示全部楼层
小宇妈妈 发表于 2012-8-17 10:59
说到标记,我想起来一件事。

有一次拼完图后,我无意提了一下,呀,这么多块呢,你都拼好了。 小宇突 ...

最后这种数法真是太经典了,大部分孩子如果数一个方正形的物体,通常都是这样S型数法,
当儿童对序数以及集合(整体部分)有了更深的了解后,他们就会自动改成每次换行从左边数起的方法,
呵呵,很多时候都很准。

当儿童还是以S型数数的方式进行时,他们的头脑中数量是一个整体,是线性的,以不间断连续的方式进行,
当我们经常性让孩子分组进行练习,比如10个一排的方式,孩子渐渐能接受一个整体被分成部分,既能看到整体又能看到部分了。
抱着一颗对世界始终充满好奇的心,寻求一条在实践中检验无限接近真理的道路。
微博:(在路上-大陆)http://weibo.com/kvdalu

Rank: 3Rank: 3

32#
发表于 2012-8-17 22:28:41 |显示全部楼层
小宇妈妈 发表于 2012-8-17 11:53
1. 我想到大陆上课时提到的一个关于大脑的图
有人看到一个东西,很惊讶,一条短的路径是情绪关联的,会让他 ...

关于情绪,以及受挫这个问题
我在培训时只是点了一下
成人引导儿童
所起到的作用
其中之一就是
在儿童情绪发作之前
先疏导
让儿童的思维依旧停留在高级皮层运作
而不是落到低级皮层被其控制
抱着一颗对世界始终充满好奇的心,寻求一条在实践中检验无限接近真理的道路。
微博:(在路上-大陆)http://weibo.com/kvdalu

Rank: 3Rank: 3

33#
发表于 2012-8-17 22:33:35 |显示全部楼层
微风习习 发表于 2012-8-17 12:14
呵呵,一肚子问题疑惑需要请教大陆,不过暂时只想到两个例子:
我家小姑娘幼儿园今天活动,集体去超市。她 ...

这个问题是因为孩子对于数还没有“层级概念”
我在培训时候画过图
只有当孩子了解,7里面也包含1,2,3,4,5,6
他才开始明白数的关系,数的真正涵义
如果他不明白
那么就会象你举的例子一样
爸爸问“是5块钱,而不是3块钱”时,就迷惑了
儿童这个时候明白大小,也只是因为根据数数的顺序来的
而并不是明白3包含在5里头
用圆圈图去理解数的部分整体,包含关系
是最直观的
你可以试试看,画大圈圈代表5,里头画5个小圈圈代表1,或者两个圈圈不同大小的,代表2和3,或者还有其他分法,可以提示孩子自己来做
起初不用数字表示也可以,用点或任何图形表示数字都OK

另外一个问题,儿童数数起初是不按顺序数的,很正常
因为儿童的情景记忆能力相当好,所以在数少的时候,她们可以这样不数错
一旦多了,就容易错了
所以,数数的方法其实也很重要
抱着一颗对世界始终充满好奇的心,寻求一条在实践中检验无限接近真理的道路。
微博:(在路上-大陆)http://weibo.com/kvdalu

Rank: 3Rank: 3

34#
发表于 2012-8-17 22:38:18 |显示全部楼层
又丹妈 发表于 2012-8-17 12:57
周日培训结束回家后学以致用的示例:让丹画出周一入园需要带的东西,然后照图准备好这些东西。

丹先是在 ...

看得出来,这种方式孩子很喜欢
其实,孩子都喜欢秩序
只是人们对“秩序”的理解以前可能片面了
分类,收纳,整理,统计等等方式,就是儿童用于研究探索世界的工具
只要应用得当,可以引发孩子空前的热情,而从中又能收获很多东西

我女儿小的时候画画也喜欢外面画个圈
儿童处于对“容纳”图式尤为敏感的阶段
其实这个时候,是我们去讲解集合的最好的时机

另外,下一次,你可以预先画好方格,
让孩子画在格子里
每一行可以代表某类事物
又可以起到分类思考的作用
抱着一颗对世界始终充满好奇的心,寻求一条在实践中检验无限接近真理的道路。
微博:(在路上-大陆)http://weibo.com/kvdalu

Rank: 3Rank: 3

35#
发表于 2012-8-17 22:41:22 |显示全部楼层
又丹妈 发表于 2012-8-17 22:18
下午我们同事也做了测试,我们俩共同点是空间智能还不错,分析下是因为我们工作性质的关系,因为在房地产业 ...

最后一句话,确实如此,培训时有妈妈问
我们小的时候没有这么教,数学也一样学会了

我想说的就是,数学课和数理逻辑两者是有差别的
数学课学得可以的,数理逻辑未必好
数理逻辑好的,数学不会差到哪里去,可能由于粗心之类的事,成绩中等倒有可能
抱着一颗对世界始终充满好奇的心,寻求一条在实践中检验无限接近真理的道路。
微博:(在路上-大陆)http://weibo.com/kvdalu

Rank: 3Rank: 3

36#
发表于 2012-8-17 22:42:32 |显示全部楼层
又丹妈 发表于 2012-8-17 22:18
下午我们同事也做了测试,我们俩共同点是空间智能还不错,分析下是因为我们工作性质的关系,因为在房地产业 ...

语言,人际,内省在成人后是可以有发展的,甚至是很大的发展,取决于人多大程度上应用这些智能,从事怎样的工作,以及自身的弹性如何

点评

杨颜老师  确实如此,我发现很多逻辑思维能力好的人(比如我先生等很多理工科生)他们更加不容易被外在的评价左右,他们更加关注事情本身(如何更好的把事情做好)而不是被自己的情绪所控制,他们属于内控型的人。  发表于 2012-8-18 11:05:04
抱着一颗对世界始终充满好奇的心,寻求一条在实践中检验无限接近真理的道路。
微博:(在路上-大陆)http://weibo.com/kvdalu

Rank: 3Rank: 3

37#
发表于 2012-8-21 20:32:48 |显示全部楼层
小宇妈妈 发表于 2012-8-20 13:53
线性的,你说得太准确了。

我发现小宇就是这样的哦,平常他喜欢问很多为什么,为什么都是基于他的观 ...

小宇妈记录得非常详细呢,看得出来,你非常尊重孩子当下所想,希望尽可能保留“原汁原味”的孩子想法。小宇善于寻找事物之间的关联,也很能联想,记录的这些内容很明显可以看出,小宇是个爱探究的孩子。我可以这么来打比方,小宇可能可以成为一个“物理学家”,然而物理里面必然要包含数学,他还未进入数学这个抽象概念为主的领域,或者说,他的抽象思维还没有打开。以小宇这个年龄来说,应该可以开始启蒙了。要抓住一些机会,进行一些数的引导。
抱着一颗对世界始终充满好奇的心,寻求一条在实践中检验无限接近真理的道路。
微博:(在路上-大陆)http://weibo.com/kvdalu

Rank: 3Rank: 3

38#
发表于 2012-8-21 20:35:03 |显示全部楼层
容宝妈妈 发表于 2012-8-20 14:25
有意思,容容也有过想把东西立起来的时候,做法跟小宇一样,就是想直接把地上那堆拼好的平面直接站起来, ...

“站起来”这件事很多孩子都想做,都会失败,如果加以引导,倒是个不错地让孩子探究物体力学及空间关系的机会。我引导过孩子思考“替换”的可能。
抱着一颗对世界始终充满好奇的心,寻求一条在实践中检验无限接近真理的道路。
微博:(在路上-大陆)http://weibo.com/kvdalu

Rank: 3Rank: 3

39#
发表于 2012-8-21 20:47:53 |显示全部楼层
毛毛爸爸 发表于 2012-8-21 00:21
我比较小心对待毛毛的受挫感,交付任务的时候往往很重视事先估计任务的复杂性,甚至将一个任务分解后,先 ...

我觉得毛毛爸爸的分解步骤这个思路相当好,还没有参加过我们的教师培训,但已经深得“分解教学目标”这个精髓了,呵呵,我们在教学上比较讲求一点:针对教学子目标进行合理分配时间。在孩子遇到挫折之前要有预估,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添加子目标,意思是,及时退到较低水平上进行解释和引导。

很多时候,我们进行不下去时,会有两种可能,一种放弃,一种糊弄孩子。两种都不合适。
有一个诀窍是成人需要掌握的:不要与孩子针锋相对;主动从侧面切入。
举个例子,就好比这个敌人很难攻打,防御阵线相当稳固,要绕过他们,不断侧翼迂回,从其他方面包围它,瓦解敌人的防线。
孩子当然不是敌人,但是孩子某种固有的认知,线性思维是一道相当强的防线,你将很难以通常成人的方式去打破它,而是需要从其他方面的概念入手,当与核心问题有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了,核心问题自然不攻而破了。

大家要相信一点,如果总是从正面应对孩子遇到的问题,你会发现不仅孩子会很挫败,你也会很挫败。

我相信这点上毛毛爸爸一定很容易就理解。如果妈妈们不理解,你都可以向她们解释了:))


抱着一颗对世界始终充满好奇的心,寻求一条在实践中检验无限接近真理的道路。
微博:(在路上-大陆)http://weibo.com/kvdalu

Rank: 3Rank: 3

40#
发表于 2012-8-21 20:56:53 |显示全部楼层
毛毛爸爸 发表于 2012-8-21 01:03
讲座听的再多,落了地,生了根,应了用才算是吸收了。别看大陆讲这么多,其中任何一个方法和理念,完全掌握 ...

遇到挫折和孩子不停地问这点,前面我讲的战略战术是一种技巧,呵呵

就你提到的时差这件事,减法对于学龄前儿童而言,有困难。我们都是先教加法,最后减法。
更不要说十二进制的减法了,呵呵。

关于天文,孩子的兴趣不要扼制,这将是打开孩子另一扇窗户的珍贵的机会。我不赞成糊弄孩子。
但是可以将孩子聚焦一个小问题的视角进行拉伸,直接将其问题变成对另一个更宏观问题的理解,
儿童的理解是从宏观到微观的,对他们来说,理解大局反而比理解细节容易。

因为我了解孩子这种思维模式,所以在我们天文课上,花了整整一个主题来讲解“天空运行的规则”,
孩子的接受程度相当高,对于星球为什么要绕着旋转,要将他们的视角从“力”延伸到“宇宙规律”上,
他们先要接受合理性这点,而不是先接受物理原理。

这是培养他们尊重知识,尊重事实这种科学精神。存在,首先因为它有合理性这点,其次我们再深入进行分析。将事物合理化的过程,也是儿童理解世界的过程。
抱着一颗对世界始终充满好奇的心,寻求一条在实践中检验无限接近真理的道路。
微博:(在路上-大陆)http://weibo.com/kvdalu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幸福大观园 ( ICP12039693 )  

GMT+8, 2024-5-5 20:53 , Processed in 0.029931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