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手机客户端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蓝田日暖

家庭是个大课堂   [复制链接]

头像被屏蔽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12-5-1 14:07:03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签名被屏蔽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12-5-2 13:42:35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蓝田日暖 于 2012-5-2 13:44 编辑

信念的力量



这次五一回家,我主要做了几件事:看望爷爷奶奶,和朋友见面,独自一人散步,和老妈说话,干家务,回忆过去的一些事情,看书,静默。

这三天,我过得很充实,与平静和不安交错的心境相比,因回忆引发的纠结心情反而让我觉得新鲜。原本以为完全放下的事,其实仍然存留在情绪上,身体上。就在刚才,我的身上仍有这种莫名的淡淡心慌的感觉,似乎是我过去暗恋时经常出现的感觉。转化它的办法,就是在身体上体验它,把注意力放在身体反应最大的腹部。我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彻底转化,对我来说,这是未知数。

什么样的想法/信念引发了上面的感觉,我已经很难判断了,或许是“想知道对方对我的感觉,又害怕他会直接表示对我毫无意思”,也可能是“我必须非常小心谨慎,我要尽可能表现得好,给他留下好印象”。信念引导情绪和感觉,情绪和感觉推动行为,塑造生活。

信念塑造了我们的生活,对于这句话,我似乎找到了非常有力的生活实例。如果一个人的信念是“虽然我也想休息,但我必须不断操劳下去。如果我停下来休息,这个家会出现大问题,我是这个家不能倒下的顶梁柱”,她的生活,她的家庭究竟会怎么样呢?

如果我不是看了《改变,从心开始》中的某个案例,我可能就不会把目光聚焦到我认识的她身上。书上的例子是:有个年轻人,继承了父母的大笔财富,然而,无论他怎么咨询著名的投资专家,把钱投入很热门的项目,他都会亏钱。本来开得很好的饭店,在他投资之后,也濒临破产。他潜意识的信念是:我不配得到金钱。于是,他的生活就围绕着“损失金钱”开展。种种“巧合”相继发生,使他资产不断缩水。

而我说的她,子女都有稳定的工作,过着小康生活,旁人也都羡慕她。可是,她却停不下来,因为哪里哪里都需要钱。当我倾听的时候,心里冒出一句话:“可以的,你现在就可以停下来休息的。”然而,我没有把这话说出口,因为这涉及一个重大的决定,她需要勇敢剥去“顶梁柱”的外衣,把不需要自己承担的额外责任抛回给家人。然而,这是她几乎一辈子的身份,不是靠别人的说理可以改变的。

如果仅仅是这样也就罢了,然而就像书中的案例一样,除开生活中需用钱的小地方外,更大的金钱危机出现了,子女不仅需要她的情感援助,而且也急需经济上的支持,而这让她越来越无法停下,她想休息的显意识渴望成为泡影。

她说太累想休息,应该是真实的想法,然而对她影响更大的信念却是:我是这个家的顶梁柱,我不能减少工作,他们都需要我。我看到许多书都说,宇宙会不分是非好坏地听从你坚信不疑的信念行事。在这个例子里就是,既然你认为你无法停止工作,你需要不停工作,那么我会制造一切机会,满足你的渴望。这次的金钱危机,真是宇宙的谋划吗?我也不知道。但我很肯定地知道,看似非常负责任的信念,却可能带来极大危害。即使没有这样的危机,顶梁柱的角色也会侵损家人的独立自主能力。顶梁柱、凡事操心的人物最容易吸引或者说培养出依赖型人。

点评

蓝田日暖  我也偏依赖型,现在好多了,但仍然主动性和行动力不足,容易止步不前。  发表于 2012-5-23 22:15:57
小米花儿  我妈就是家里的顶梁柱,我和我哥,我爸都是依赖型的人  发表于 2012-5-23 14:50:37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12-5-2 14:39:44 |显示全部楼层

双方的友谊和多方的友谊



过去,我习惯于取悦别人,总在希望别人不要因为自己而感到受伤或生气。所以,即使是小事情,我都会思量很久,希望自己尽可能满足别人的要求,赢得和睦的人际关系。我不喜欢冲突,任何形式的冲突,我只想呆在温和的环境里,哪怕只是表面温情也行。

对待友谊,我也是这种心态。我有两个朋友,这里以a和b来称呼,我们三人是多年的朋友。我不想让任何一个认为我忽略了她。如果a叫我出去,我会说,叫上b吧,如果不这样,我会认为自己对不起b。同样地,当b叫我时,我的态度也是一样。其实,有好多次,a也好,b也好,只是想和我一个人见面。很久之后,我才真正意识到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这关乎人与人相处的气场,我想不到其他词,就用气场来代替吧。我和a能兴高采烈地聊某些话题,但和b就聊不起来;我和b在一起,会关注截然不同的内容。可想而知,a和b在一起时,讨论的有可能是我完全不感兴趣或者说不愿意提及的内容。因此,我们三个人在一起时,交流的内容是相对狭窄的,虽然没有人制定什么谈话守则,但其中确实有着不成文的默认规则,在我们认识了这么多年之后。

我的朋友a很关注各类知识,包括政治军事、科学、心理、宇宙等,所以我自然而然会和她讨论一些心灵、宗教和哲学的问题。我的朋友b更喜欢谈论实际生活,谈论人际关系,我会倾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她聊聊发生在家里的事情。

后来,我不再强求三个人一起出行了,因为过去的做法是我自以为是的友谊之道,实则毫无意义。不过我仍然会害怕,怕自己和其中一个在一起时,被另一位发现,如果她问我怎么不叫她,那时我该怎么回答? 以前的我就是这样一个小心翼翼、不自信、顾虑太多的人。

此外,当时在友谊上,我还有种种根深蒂固的信念,譬如我该爱屋及乌,我得了解朋友的家人,我得知道朋友的喜好,诸如此类。后来,爱默生的《论友谊》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因为他把我的深层感受清晰地表达出来了。我明白了,我和朋友一对一的关系贵在坦诚,至于她的家人,我没必要要求自己去了解,这是一个自然过程,该了解就会了解,没有交集也很正常。

在与朋友相处的方式上,我也有了成长,重点在于明确自己的需求,必要时坚持自己的主张。我很重视朋友间小规模的沟通交流,我喜欢安静的聊天环境。我不喜欢ktv密闭的空间和震耳欲聋的声音,我对唱歌兴致不高,也不会活跃气氛。当我认识了这一点后,我开始拒绝朋友的此类邀约。唱歌总是要多些人才行,当朋友叫上我、她的其他朋友和同事时,我学会了明确表达:呆在ktv包厢里,我感觉有气闷不舒服,我只有干坐着,反而扫兴。其他地方或许可以考虑,但那儿我不去了,我们连相互说话都听不清。起初,她还是很想我去,极力劝说我,但我没有松口,仍然强调上述理由。这样两三次之后,她就知道我真不喜欢ktv,尤其在我对其他人不熟悉的情况下。她也就明白了,当她想唱歌时,她可以找那些爱唱歌的朋友和同事,当她想聊天谈心时,我们俩可以在散步、喝饮料或吃饭时聊个畅快。这样的相处方式反而让我们自在了许多。

点评

小米花儿  对你的小心翼翼感同身受:)祝贺你的成长!  发表于 2012-5-25 09:42:01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12-5-2 23:04:24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看完了!谢谢分享,对我帮助很大。

点评

蓝田日暖  听到我写的内容对你有帮助,我很高兴。也感谢你的阅读。  发表于 2012-5-3 08:02:12
感恩当下的拥有!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12-5-3 08:59:00 |显示全部楼层

有害的理由寻找机制




“你为什么不来?”“你来不了,因为什么啊?”如果你拒绝别人的邀请,你必须准备好理由,因为多半人家是会问你上述理由的。“我只是不想去。”“我不喜欢那个环境。”“我不喜欢做那件事。”像这样如实回答需要勇气,在勇气不足的情况下,我们只好寻找理由。如果是真实感受,根本不需要“寻找”,可正因为不是,所以才需要借助逻辑推理来挖掘合适的理由。我最常用的借口是“我有点累”“我不舒服,好像要感冒了”“家里有点事”“我得回趟老家”。如果是和人通电话,而我的理由又是身体不适,我还会把语气装得有点虚弱无力。由于不敢说出实话,所以我就得常常诅咒自己的身体,还得因为说谎而感到内疚。不敢或不懂明确表达自己的好恶,才需要搜寻和储存成堆的理由,以备不时之需。

当然,除了找理由向别人解释自己外,我们最常做的是找理由开脱自己。“为什么做不了这件事?”因为我年纪太大,或年纪太小;因为我是女的,或我是男的;因为我学历太低,或我学历太高;因为家人会极力反对;因为失败概率太高了,太冒险了;因为这会招来非议,会有许多人来诋毁我;做了又怎么样呢,生活还不是那个样,到头来不过是黄土一抔;几乎没人做过那件事,我怎么可能成功呢;没钱,没关系,没才华,我有心无力……

许多时候,当我们心中冒出想做某件新鲜事的念头时,随之而来的就是一大堆的理由,告诉我们不要听从这个念头。这些理由可以让我们对自己的现状比较心安理得,如果没有这些理由,我们就会在现状和梦想/计划间左右摇摆,感到深深不安。当我们找到理由来支持自己的现状后,我们才能摆脱那深度的不安。然而我们失去的却是热情和活力。在死水一潭中,为寻求刺激,吸烟、喝酒、看电视电影、赌博、旅游、血拼、看书、运动和找人闲聊都可能成为瘾头,用来逃避我们的无聊。我以前用食物来逃避不快,获得片刻的享受,而现在,我会用看书、看演讲来逃避无聊。不管那些书有着怎么灵性的内容,不管演讲的人是如何有名的灵性导师,我很清楚,有时候我就是在拿它们逃避无趣。

综上所述,理由是有“好处”的。它可以维持我们和别人表面上的和谐。它可以让我们从深度的不安或恐惧中暂时摆脱出来。

然而,它最终有着无穷的危害。需要用理由来维持的人际关系是不真实的。用理由对抗自己的真实渴望,会让我们的生命力越来越弱。真实渴望被压抑后,我们又得被迫从外界寻找东西来填补由它造成的空虚或者说不对劲,因此大家才会有各种各样的上瘾症。

或许你无法一下子改掉寻找理由的习惯,那么就从关注自己的思想和语言开始,尤其在和人打交道,做从未接触过的事时,你的念头和语言中的哪些内容属于理由/借口。了解也会积聚力量,观察的时间久了,某一天你可能会自问,这究竟有何意义呢?这时候,只要你鼓足勇气,你就能舍弃那些理由了。当然,有些理由显得那么真实,以至于你根本就把它当成了实际,只有在时机成熟时,你才会对其本质有所体悟。这就是生命的魅力吧,永远有变化,永远有挑战,永远有课程要我们去学习。过去感兴趣的,到如今已毫无兴致;过去认为真实的,现在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过去以为吃醋是爱的重要表现,现在发现吃醋更多的是害怕失去……这就是人的成长,在苦乐的人生体验中,不断了解着生命。

点评

明月照我心  是。没有借口的人生会充满艰辛。  发表于 2012-5-4 10:31:20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12-5-3 08:59:38 |显示全部楼层
又发重了。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12-5-4 09:44:47 |显示全部楼层
你写的这些亲身体会和感悟对我太又启发了,我一直很钝,不知道怎么开始觉察,你给了我特别和的例子,期待有天也能象你这样敏锐的觉察自己。
多谢

点评

蓝田日暖  谢谢你的评价,看到有人喜欢我的体悟和文字,很开心。我以前感觉也很迟钝,后来慢慢才敏感起来。  发表于 2012-5-4 20:14:47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12-5-5 15:46:39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蓝田日暖 于 2012-5-6 08:45 编辑

生活


最近在看思果先生的《翻译研究》,感触很深。看书和写作的时间长了,反而忘记了生活化的语言。我和家人究竟是怎么说话的?我们是怎样用方言交流的?

“她话倒是挺会说的。”

“这小孩太不懂事了。”

“我是巴不得她好的。”“这样的脾气,真是要把心肝脾肺都作yang(烂的意思)了。”

“去不去超市?家里没洗头发,洗澡的了,去的话就买回来,把两张超市卡拿上,在抽屉里。”

“要不要去看奶奶?”

“这么没出息的人,要来干什么?我就是说了,怎么了?”“侬(近似第三声,就是你的意思)最傻了。人家的事,插什么嘴,以后又和好了,不是要恨侬了。”

“怎么会有这么教不会的人啊!真是一辈子都教不会,什么事都做不好。”(语气强烈,让人心惊胆战)

“给我盛碗饭,别太满,碗不用冲的。”

“老大打电话了吗?说了些什么?”“打了,没说什么,就是那些事。”

“现在的电视已经搞不出新花样了。不是离婚,就是外遇。”
“你喜欢看八套那个台湾剧吧。”
“也不是的,没电视看才看的,那个电视剧正好在吃饭时间。”

“侬这个人,真是脑子里一泡shi(方言其实不是这个音)”。
“啊哈哈,你讲话怎么会那么有创意啊。”(笑声和这样的回答经常能起到缓和气氛的作用,不过我不是装的,我是真觉得很有创意)

“这件事嘛,就是小狗落茅坑。”
“小狗落茅坑!……后面跟什么?”
“老古话经常这么说。”
“我知道了,意思就是,因祸得福,是吧?”

“他就是天上下来的星宿,专门治你的。”
“乱dai(第三声,乱说的意思)。天上会掉下来这么个小人(有小孩的意思,不是贬义的小人)?”
“???星宿,你们知识太渊博了,我跟不上了。”(我的内心活动)
等我搞清楚他们在说我弟之后,“哇哈哈哈……”,然后带动老妈的“哈哈哈”。

其实,我发现在日常生活中,还是有些非常搞笑的对话,以及挺有创意的句子。可惜,我一时记不起来了。

点评

Bettyyang  哈哈,我也算半个浙江人呢。。。  发表于 2015-5-4 16:24:00
蓝田日暖  是啊是啊。  发表于 2015-2-12 15:00:19
碧玉沁心  哈哈,蓝田姐姐是浙江人啊!老乡老乡哦,吼吼!  发表于 2015-2-12 14:28:54
小米花儿  跟我有些距离:)我是台州人  发表于 2012-5-23 14:49:44
蓝田日暖  杭州下面的小城,但长期住在杭州  发表于 2012-5-23 07:54:01
小米花儿  蓝田浙江哪里人  发表于 2012-5-22 16:49:32
蓝田日暖  不是,浙江人。那个侬第三声,和上海的那个发音相像但不同。  发表于 2012-5-6 08:45:48
一杯清茶  上海人?  发表于 2012-5-5 16:25:10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12-5-6 10:40:33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蓝田日暖 于 2012-5-6 17:04 编辑

接纳?



(这篇文章有点长,是我的真实体悟,从痛苦中得来的体悟。如果你自卑,总是压抑情绪,不敢拒绝别人,我建议你看一看。)

自贬

“爱你自己,接纳你自己。对着镜子,认真看着镜中人,接纳你的长相,接纳你的一切。”

“这有用吗?我爱我自己,我接纳自己,我释放一切负面情绪……”
“我感到安全,我知道一切都好……”

镜子就在眼前,镜子中,那张脸,并不美丽,表情,太过沉重,我怎么爱得起来?架上的书已经翻过好多遍了,反复出现的“接纳”两个字让我厌烦透了。我试验了两个月,我积极暗示了两个月,什么改变也没有,我还是讨厌自己。

“你现在感觉怎样?”

“我不知道活着是为什么。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一事无成。”

“怎么会呢?你太悲观了。你有很多优点,我可以举出很多来。比如你读书勤奋,工作认真,对人友善……”

“可我一点都不觉得这是优点。即便真是优点,也是过去式了,现在我对自己一点都不满意……不管别人怎么鼓励我,支持我,我都觉得他们在敷衍我,我现在和废物真没两样,我对不起父母……”

……(自贬念头实在叙述不尽,只有用省略号代替。)

突破点——怨恨情绪

糟糕,那个名字又出现了,我又想起那个老是指责我、让我无地自容的人了,太痛苦了,赶快转移注意力。我一点都不想回忆起那些痛苦的事,可我控制不了自己的思想,也控制不了恐惧的感觉。那个人就像一根拔不出的刺,总是冒出来,提醒我,自己多么失败,幼稚,不能适应这个社会。

怨恨,我怨恨他,他凭什么贬低我啊。但我只敢在心里叫嚣,而不敢当面回击。可让我难堪的现实场景已经过去了,我再没机会改变了,我的屈辱已经定格,我的自卑已经定格。多么可怕的现实!难道真的不能改变了?从今往后,我都要受制于过去的痛苦了?不!我还是想改变,还是想活出尊严。

我看了露易丝海的《生命的重建》,我积极暗示了两个月,但我失败了,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而在《启动心的力量》里,她说:犯错的感觉导致自卑,怨恨导致各种疾病,压抑情绪导致抑郁。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接纳与宽恕

我明白问题出在哪里了。我的世界似乎只有思想,一直刻意压抑和忘记了生命的另一重要元素:情绪。逃避情绪和压抑情绪,也就是不接纳自己的情绪,是我在接纳这条路上的绊脚石。我找到方向了,我找到路标了,“接纳”这两个抽象的字在我眼里终于有了一点血色,终于变得立体了些,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只是浮光掠影,无法在心中扎根。

接下来做什么?

让我想想。如果我不受别人的影响就好了。也就是说,想到或见到某些人,我可以淡定,不再紧张,不再恐惧,不再愤怒,不再怨恨。对了,这就是我的目标。

从这个时候起,我看书的眼光毒了一些。通读一遍后,我会集中注意力,寻找对自己现状有帮助的内容。我找到了!书里有这样的文字:

【你还可以在镜子里学习"原谅",原谅自己和别人。你可以在镜子里和别人对话,特别是当你害怕和他们直接对话时,你可以在镜子面前说出所有不敢说的话,清除一切和父母、上司、医生、孩子和爱人之间的不愉快,请注意一点,最后要向他们献上爱和接纳,因为那才是你真正需要的。

不能爱自己的人,往往是不知道原谅的人,因为"不原谅"是个障碍,当我们原谅并释放时,不光使自己卸下了沉重的包袱,还为"爱自己"打开了大门,然后我们会说:"哦,我终于卸下了包袱",我们当然会卸下包袱,因为我们不可能永远背负著它。约翰里桑博士说过,原谅自己和父母并释放过去胜过任何一种抗生素。

总有犯错感的人要先学会说"不",不用关心别人说什么,我不是让你对别人发火,而是你没必要再加入他们的游戏,如果说"不"对你来说是件新鲜事,请轻松地说:"不!不!我不这样做",没必要为自己找借口,而让这些人有机会让你改变主意,当他们看到不能控制你了,自然就会停止。别人之所以能控制你,是你允许他们控制你。当你第一次说:"不"时,可能会有犯错的感觉,没关系,接下来会越来越容易。】

原谅?如果那个人真的很糟糕,我还得原谅他?这合理吗?我没有立刻实践,但我开始用“宽恕”、“原谅”作关键词,搜索资料。看起来真有不少人得益于宽恕。想卸下心理包袱的渴望最终占了上风,我决定实验。我把“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包括拒绝对方不合理的要求)”、“在思想上理解对方”和“用心原谅和接纳对方”结合起来,通过想象(想象你正和对方面对面交流)来做这个练习。因为我真的很想摆脱过去,重建生命,所以我实验得非常认真。第一次对话持续了半个小时左右。露易丝海说得没错,我的感觉是:哦,我终于卸下了包袱,我真的轻松了好多。但我还不能完全原谅他,他还会影响我,所以我又灵活地做了几次内心对话,直到他不再引起我的情绪波动为止。我成功了!之后,我继续这样练习,来原谅那些我怨恨或埋怨着的人。令我紧张和害怕的人越来越少,我比以前轻松自在多了,心胸也开始变得开阔,因为恨意越少,善意就越有空间展现。

我们得把插在心上的尖刺拔出来,然后让伤口自然愈合,因为这么做会让你越来越自由。你常常得抛下逻辑推理,抛下是非对错的判断。在做宽恕练习的时候,尤其要放下这些。如果你是个自卑的人,坚信对方指责你有理,你没有资格去拒绝对方,哪怕在心里面你也不该对他说“不”,那么你会一直压抑自己的真实情绪。在压抑和自卑了多年之后,我承认了自卑,我开始学习拒绝,先从内心活动开始。我不管什么“合理”,什么“应该”,我就是表达了对他的不满,虽然主观但这是我真实的感受。先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想,学会说“不”,然后再谈理解对方,原谅对方,祝福对方。如果直接跳到最后的步骤,你就仍然在压抑自己。

我对露易丝海的许多观点持保留意见,但《启动心的力量》的第四章(认识你的障碍)和第五章(释放你的感觉,这一章有很强的操作性)真的很棒,如果你对自己的情绪不很敏感,或许可以从中受到一些启发。

点评

蓝田日暖  谢谢你的好评,我很高兴。  发表于 2012-5-24 10:52:25
小米花儿  感谢这么好的方法,不需要别人,自己就可以练习  发表于 2012-5-23 15:01:17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12-5-8 09:17:59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蓝田日暖 于 2012-5-8 09:26 编辑

思考派和行动派



没有完全的思考派,也没有完全的行动派,但倾向哪一边,却很明显。我是思考派,行动之前需要反复思考。我母亲是行动派,当然也思考,但她思考得比较快,三下两下想清楚了,就会立刻行动。

行动派的母亲,有时候会极有远见和魄力,这个家庭的大转折,好多都是她促成的。她会在温吞的生活里,猛然醒悟:这样下去不行。为了孩子的教育,她不顾前方道路的模糊曲折,毅然决定搬家,给我们三个孩子转学。金钱、住所、工作和孩子教育等一切未知摆在了眼前,但她从来都不是个临危而惧的人,刚强是她的标志。卖掉房子筹钱,陪孩子去城里考试,找房子,母亲和父亲就这样行动起来。如果不离开老家,他们还可以过好几年舒服日子,但为了这个家,为了三个孩子,母亲下了决定,父亲配合执行。

好多次,母亲壮士断腕,义无反顾,叫我震撼。这大概就是天性。在许多问题上,一旦她看清了情况,她就会毫不犹豫地行动。她是强势的,强势到让我们担心她的安危。因为她吃软不吃硬,如果你和她来硬的,她会比你更硬。在我们目睹她和一个混混的争吵,甚至立刻就要上升为动手时,我们真的吓呆了,恐惧把三个小孩抓住了。我们多想她能柔一点,有时候软一下,问题也就解决了。但这就是她的个性,我直到前两年,才真正接纳了她的刚硬,接纳了她对公平的执着,对欺负弱小的愤慨。

行动派的母亲,在家里快言快语,一有想法就会脱口而出,一有情绪就直接发泄。对于敏感怯懦的我来说,还真有些痛苦。在她看来很无所谓的话,却常常会刺伤我的心。她是真的不知道自己对我的影响,所以当我和她说,她说的话,她诉的苦,让我痛苦万分时,她有些惊讶,讪讪地说:“你也真是的,那些话,听过就算了嘛。” 这就是人与人的不同。有的人就是粗线条,大大咧咧,有的人就是细线条,敏感多心。

直觉和梦境,是行动派母亲的有力助手,可惜,她常常会怀疑它们的真实,因此事后也就常后悔。她会说,“我昨天做了梦,就知道今天不该……”然后,我们就笑她。但我有一种感觉,她确实有不少直觉和预感,并且在她的行动上起到了作用。而我,则由于思虑太多,直觉和预感能力基本为零。

思考派的我,有时候会想,如果把母亲的行动力分一点给我,那该有多好!把我的多思分一点给她,让她在行动的时候,也思考一下旁人的感受,那该有多好!这是我对于“平衡”“不偏不倚”的幼稚理解,在这里也就不展开了。

行动派的习惯当然就是行动,她不容易停下来,无事可干会让她痛苦。虽然她会抱怨劳动辛苦,但真让她休息,无聊却会让她更痛苦。所以即使冒险,即使未知,她也愿意开始新的行动。思考派的我也害怕无聊,但无聊时我自有思考来排解,思考得烦了厌了,也还有其他娱乐消遣,一想到未知行动中包含的陌生、危险和失败,我就想赖在思考里,赖在熟悉的事情里。行动派的生活比思考派的生活要有趣新鲜一点点,当然思考派若把思考功能发挥到了极致,世界就要因他们的念头而产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不幸的是,思考派的我,在缺乏创意的思想世界里兜兜转转,不指望成为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科学家,只希望凭着努力能把倾斜得厉害的天平稍稍摆平一点。不指望成为行动派,至少成为行动力也还可以的思考派。

点评

Bettyyang  我是行动派,老公是思考派。  发表于 2015-5-4 17:22:48
蓝田日暖  什么锅配什么盖。这是笑话。但你说的真没错,确实如此,行动派多半比较强势,两个强势的人无法共同相处很久。而两个弱势的人共同相处,又不容易处理好很多现实问题,所以最后也得有一个人变得强势,变成行动派。  发表于 2012-5-22 08:55:52
奥莉薇  我和你的母亲有些类似,行动派的概率大于思考派。行动派的人很容易造就家中的亲人是思考派的。比如特别容易吸引思考派的异性。  发表于 2012-5-19 23:15:27

Rank: 6Rank: 6

发表于 2012-5-9 16:55:50 |显示全部楼层
很喜欢你的这些体悟和文字!没来得及全部看完,就激动的先来献花了

点评

蓝田日暖  谢谢你的鲜花,我很高兴你能喜欢我的文字,受到你的好评,我感到非常快乐。  发表于 2012-5-10 09:19:21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12-5-10 16:38:17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蓝田日暖 于 2012-5-10 16:42 编辑

了解你,逗你玩,伤害你



“以前我对父母的感情很淡,现在才体验到爱他们的心情。但我还是不能很好地和他们相处。比如说,我可以尽量平静地和母亲说话,可她一离开,我整个人就像崩溃了一样,全身无力。”某德国女人说道。

我坐在电脑前,真想冲进去,紧紧握住她的手,告诉她:“咱俩同病相怜啊!”

艾克哈特在台上,安静听完后,打趣道:“德国父母还挺难相处的。”又不忘补充,“美国父母也一样。”

我对着屏幕,忍不住插了一句:“中国父母也一样啊!”

他继续说道:“很多人自以为有很强的觉知力,甚至认为已经开悟了。别忙着下结论,回去和父母待上两个礼拜再说,看看自己的内心究竟有没有波澜。和父母相处,是绝佳的练习机会。”

两个礼拜吗? 不久前,我和父母同住了一年多,总体情况“不错”。在离开家一年后的现在,我反而对回家顾虑重重。每次回家我都小心翼翼,就怕他们在我面前唠叨,说的永远是那几件事。我在等待,等待他们唠叨完,那样我就可以轻松一些了。因为我总结过,每次我回家,关于我的生活重心应该是什么,他们大概会提醒我一到两次。微妙!很微妙不是吗?平均一到两次,差不多是我的极限了,已经让我犹豫要不要定期回家了。如果是三次呢?如果上升到三次的话,我恐怕要每隔一个月才回家一次了。他们知道我的极限吗?应该没有意识到,但他们大概已经在潜意识里明白了我的极限。

在一个家庭里,像这一类的惯性相处模式,举不胜举。我在前面提到过,我们都是刺激亲人的高手,因为我们了解对方,甚至了解得比他自己还要清楚。所以一旦起了冲突,我们就专攻对方的脆弱之处,让他越痛越好,清醒过来才悔不当初,然而伤害已经造成,不下一番功夫就好不了,但许多人不知道要下功夫,或者不知道如何下功夫,所以过去的伤害就开始阴魂不散地影响一个人现在的生活。

你在乎什么,别人就会利用你在乎的东西,逗你玩,或者伤害你。比如说,我很喜欢刨根问底,如果别人告诉我一件事的开头,我就一定要知道中间和结果。所以,老姐特别喜欢告诉我发生了一件事,然后在引起了我的兴趣后卖关子,只有在我急切的询问下,她才会揭晓结果。恶趣味!可她屡试不爽。我把她的行为归结为“逗你玩”。她可能觉得我这样子很有趣,就像我看《宋飞正传》里的乔治那神经质表现也感到好笑一样。

可等到吵架的时候,相互的了解就成了攻击对方最有力的武器,你最不喜欢什么,我就偏要在你面前说,我就偏要那么干。“你能不能不要那么说啊?你能不能别这么做啊?”在争执的时候,这是一句屁话,因为此时击中靶子最重要。然而,更大的危机还在后面,因为在争执中大家的脆弱暴露得更加明显了。吵完,有人后悔了道歉了,发誓下不为例。接着,誓言被打破,下一次冲突开始。旧的伤痕还没愈合,对方又给你来了一剑,这次的伤口更严重,因为在上次的争斗中,他把你的要害看得更清楚了。你干得也“不错”,狠狠戳了他一刀,看他那神色,显然也伤得不轻。这是怎么样的生活啊!你上次的行为已经叫我伤心至今,一直不能释怀,现在你还变本加厉,我上辈子肯定欠了你很多……

在旧伤已造成而下一次冲突还没到来的时间里,你得做些什么。如果你什么也不做,只是按本来的方式继续生活,那么等待你的会是越来越多的伤口,越来越难解开的心结。而感情,则在一次次伤害中,消磨殆尽。没人真心想要这样的结果,然而我们能指望不断的相互伤害带来什么?拖延可以无止境,我曾经自我催眠,既然什么时候都不晚,那么也不差这一时不是吗,就让我再拖延几天。几天,几天,再几天,究竟什么时候踏出这第一步?选择权在我们自己手中。

点评

蓝田日暖  哪个板楼?  发表于 2012-5-22 08:59:38
奥莉薇  与家人在剩下的余生里面好好爱,珍惜爱,是我此生的功课,肯定会不断的在冲突纠结感情的纠葛里面反复,但我相信我会交份美丽的作业给上帝。  发表于 2012-5-19 23:13:24
奥莉薇  妹妹,你的帖子总让我看了想说点什么却又不知道说什么好。也许我可以在我自己的那个板楼第二期或者第三期里面聊聊。  发表于 2012-5-19 23:11:46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12-5-11 14:33:44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蓝田日暖 于 2012-5-11 14:38 编辑

我豁出去了



过分小心的人缺少“豁出去”的气概。而在挑战来临时,“豁出去了”是我重要的咒语,不是孙悟空的紧箍咒,而是让我扫除障碍的金箍棒。这句咒语我虽使得不多,但因为它奏效过,所以还是想稍稍总结一番,并附上实例。

先简要阐述“豁出去”的理念:

先思考一遍做某事可能导致的最坏结果(这结果当然因人而异),接着在心里大呼一遍或数遍“我豁出去了,如果真出现最坏的结果,我也认了,绝不后悔”,然后认真地做那件事,包括认真体验过程中自己的不安和恐惧。

基本上,只要我按照这原则行事,其他情绪可能照旧出现,但很少会有后悔的感觉,因为我已尽了全力。

我也会做梦,梦见自己能够光凭直觉生活,无需左右为难地分析和判断情况,忐忑不安地做选择。可梦终究是梦,回到现实,我还是得分析、判断和选择,不管乐意不乐意,我还是得承受相应的结果。既然如此,索性把这部分工作做得彻底一点,包括必要时做好最坏的打算。

这看上去有些消极,积极心理学的推崇者大概会认为这很不可取,但对我还是挺有效的。我很容易焦虑、小题大做,可以把芝麻小的事想得比天还大,所以即使我的描述让你们觉得太夸张了,也请相信我下面提到的那些心理活动是非常真实的。

有一次,我出差见客户,收回来几份重要文件,都是原件,用完得马上还。客户告诉我这文件对他们有多重要,千万不要弄丢,否则会很麻烦,还前后强调了好几遍。于是,他们口中的文件就成了烫手山芋,我实在很想立刻做完事情,把文件还给他们。可很不凑巧,我回家那天是礼拜五,礼拜一才能处理文件。一到家,我就很小心地把文件锁在了抽屉里。

第二天,也就是周六,我打算出去玩。然后我发现自己的杞人忧天症又发作了。这文件放在家里安全吗?如果丢了,客户那边怎么办,他们会怎么看我?如果因此造成了其他的大麻烦,他们会不会告我?如果他们真把我告进了监狱,我该怎么办?(别笑我,我就是这么想的)。

在这种可怕的联想下,答案似乎很明确了:我最好待在家里,熬过这两天,然后在周一速战速决,了结这桩麻烦事。

我还真把手里的包放下了,打算开电脑上网。可是,无比烦躁的心情笼罩了我。我很不甘心。难道我要为了这件事两天都不出去?我真的甘心成为这类事的奴隶?这样的事都能控制我,我还谈什么自由,谈什么成长?然后,我意识到了,这是老天给我的大挑战。

我想起了佩玛·丘卓的话:在这种关键时刻,你得忍着不去遵从习惯,然后看看你害怕的事究竟能把你怎么样,这么做就是在转化习惯。我知道自己该怎么做,虽然我很恐惧,但为了不做奴隶,我必须抵挡“安全做法”的诱惑。我拎上包,心里想道,“我豁出去了,假如老天要我为此坐牢,那我也认了。我实在不想这样下去了。我已经把文件放在最安全的地方了,我做得够好了,不能再为此搭上自己的周末。”想清楚之后,我平静下来,就这样吧,出去玩。

结果?我度过了周末(不安情绪在这两天中由浓转淡),在上班时间很认真地处理完文件,用对方指定的快递把它们寄了回去。不过,最重要的结果是,我变得自由了些,能控制我行为的事情少了很多。我发现,只要自己能豁得出去,不再执着安全,我就能应对很多类型的挑战。

当然,在心里呼完“我豁出去了”之后,接下来我所面对的就是执行过程中的不安了。那是没有办法的事,我只有忍耐(不是压抑情绪,不是发泄情绪,而是忍着不舒服体验情绪)。忍耐会转化这些情绪,改变行为习惯。我们害怕体验负面情绪,如果我们不再惧怕体验负面情绪,那么引起负面情绪的人和事也就不那么可怕了,用来掩盖负面情绪的抽烟、喝酒等瘾头也就不再那么难戒除了。

点评

蓝田日暖  习惯的力量越强,就越难一次成功,所以才需要一次次实践。就像我和父母的关系一样,都有意识地努力好几年了,也还是在慢慢地改善中。任重而道远。  发表于 2012-5-25 12:30:56
小米花儿  与它和平共处,也不是忍耐,它在那,你知道,但你不受影响,该干嘛干嘛。我还做不到  发表于 2012-5-25 09:49:22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12-5-19 20:01:40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蓝田日暖 于 2012-5-19 20:08 编辑

爱和爱的形式



我在“名家荟萃”版块发现有人在推荐《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虽然修女的名字在各类书籍中频现,但我还是不熟悉她的生平,这次终于有幸阅读。我很喜欢这样充满故事的传记,人与人相处、人与动物相处的故事总让我印象深刻,只需读上一两遍,我就能记住这些故事,以及故事所要表达的内涵。

爱既无形也有形。爱常常需要借助特定的形式来表达,才能发挥它的实际效用。爱的前提是了解,没有了解,爱是空泛的。了解对方的真实需求,采用能让对方感到被爱、被支持的方式,才能让爱自由流动。有时候,爱是给饥饿的人端上一碗热乎乎的面;有时候,爱是静静握着她的手,听她倾诉自己;有时候,爱是把人从被窝里拉出来,督促他洗脸、刷牙,陪他一起在公园里散步;有时候,爱是每天打电话给她,让她知道有个人一直关心和支持着她;有时候,爱是不管文笔多差,也鼓起勇气给他写不符合格式、韵律的自由诗;有时候,爱是坚持不懈地靠近她,为了让她能打开心门更好地生活,不管怎么遭到误解也不放弃;有时候,爱是拒绝,是伪装的忽视,好让对方慢慢自立……

没有了解,又怎么能知道,此时此刻最好怎样爱他/她?是静默,在无声中表达爱?是说话,在建议中分享爱?是行动,在合作中传递爱……

爱是了解,爱也是能力,了解也是一种能力,但能力的内容更为丰富。了解+实际能力=爱的效果。实际能力,包括了解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字沟通能力、身心治疗能力、见义勇为的能力、领导力、执行力、时间管理能力……如果没有爱,绝大多数能力只不过是满足特定目标(金钱、名誉、地位等)的手段。如果没有能力,爱就成了口头空论。其中,放下成见的了解是一切能力真正发挥积极作用的基石,真的了解自己和他人,才能发挥现有能力的正面作用,才会知道还需要增长其他什么能力。

不带成见地去了解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往往很难,所以孟子和德兰修女都提倡先了解和爱家人,逐渐把这份了解和爱扩散到朋友、亲戚、邻居、陌生人身上。

《德兰修女传》通过一个个纪实故事生动地阐述了爱和爱的形式,对我有很大的启发,这是一本可以常常阅读的书。

点评

奥莉薇  从微大师那里我厚脸皮的拿到了书,看妹妹的介绍,我准好好读读。  发表于 2012-5-19 23:16:17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12-5-24 13:28:09 |显示全部楼层

长不大



露易丝·海在她书中提到如何称呼父母的问题。她说,如果可以,就用名字相称吧。因为,“妈”和“爸”这样的字眼一出口,就有一种自己还是孩子的感觉。我不知道别人怎么样,可在我身上,这种感觉仍然很强烈,不管我怎么改变,他们仍然是抚育我长大的父母,我仍然是他们那个需要指点的孩子。有一道沟横亘在我们之间。小时候的相处模式,仍然像一个影子,一有机会便现身。

尽管,有些时候,在某些事情上,我敢拒绝他们,我会表达自己的看法。但我还是忍不住要取悦他们,还是害怕他们的唠叨和指责,还是强烈渴望他们的理解。每次想到父母和我的关系,我就感觉自己似乎被贴上了“长不大”的标签。直到现在,在他们面前,我仍然是小孩,他们仍有足够的理由,来指点我的不足和不懂事。

昨天我在看《南丁格尔传》,在看的过程中,我感到了深深的恐惧。南丁格尔和自己的母亲、姐姐相处时遭受的种种苦闷,让我的心阵阵紧缩。让我印象深刻的不是南丁格尔的伟大成就,而是她的家庭,她和朋友的相处之道。渴望越强烈,心越急,就越恐惧和失落。因为我急着想让自己和父母的关系达到理想状态,所以每逢看到别人那些所谓“失败”的经历,我就会立刻联想到自己。我害怕,无论我怎么努力,他们都无法真正理解我;我害怕,在做自己和顺从他们之间,最终放弃做自己;我害怕,自己排除万难坚定地做自己,他们的失望却让我再也不能发自内心地感到快乐。

我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一个大课题与父母有关。我的心常常七上八下,在各种对策间摆荡:不管他们怎么反对,我都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哪怕他们不再理我;不对,我应该慢慢来,在和他们交流时非常耐心,必要时撒撒谎,有些行为该瞒着他们;我该回家,忍着不自在,做力所能及的事,听他们倾诉;不对,我该先为自己着想,我不需要回家回得那么勤快,他们能照顾好自己……

在做什么大决定时,结了婚的人可能主要是与配偶商量。但还未结婚的人,通常都会与父母商量。我发现,有那么多上了三十岁的孩子,在做较大的决定时,仍然强烈地渴望获得父母的理解。有些人,内心深处虽已知道怎么做,可一旦父母不同意,父母大发雷霆,就立刻动摇了决心。有好多次,我在父母不理解的情况下,最终做出适合自己的决定,靠的是朋友的坚定支持,因为我一个人无力决定,因为我害怕反对父母的意愿。

父母的理解与否,就像一个魔咒,捆绑着多少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心灵。让父母失望,就意味着自己可以依靠的墙壁,突然变得非常脆弱,随时会坍塌。我们最恐惧的是,自己再也无法依靠它了,再也无法获得由它带来的温暖,如果从来没有获得过温暖,我们也会因失去“未来有机会和睦相处”这个希望而颤抖不已。

内心的小孩,永远渴望着父母的理解。如果可以,我们总是希望,安慰内心小孩的那个人,不是自己,而是现实中的父母。当父母常常不能做到这一点时,子女对父母,总会有愤怒的时刻,有恐惧的时刻,有绝望的时刻,但却执拗地不愿放弃希望。有些人,挣扎着要获得父母的爱和理解,有些人则转移视线,希望从别人身上获得爱和理解。

因为执着于父母的爱和理解,所以开始编织和父母完美相处的希望,而梦想与现实一比对,就带来了恐惧和慌张,让我一个劲想要逃避。当一位朋友以他的例子告诉我,不要太在乎父母的意见,下定了决心就勇敢去做时,我苦笑了,这些道理我怎么会不懂,可做起来,却总是那么艰难。

然而,不管怎么艰难,还是要面对。所以,这礼拜回家。

点评

奥莉薇  我在微微辣那里有个板楼,爱在深秋。写了一期,等我最近好点,水之恋写完了,我会去那里写写和父母断奶的过程。  发表于 2012-5-25 09:00:05
奥莉薇  非常理解你妹妹。昨儿在这里写完,我就觉得自己不妥。虽然我从高中就开始住宿,之后十几年离家万里的奔波,我以为自己很独立,但等有了孩子,父母过来住,我才遇到和父母断奶的问题,真正的断奶。  发表于 2012-5-25 08:59:16
蓝田日暖  我们这里,三十几岁的青年,真正断奶的不多。  发表于 2012-5-25 08:51:13
蓝田日暖  我们不在一个城市,但也离得挺近。我已经有些进步,现在每隔三个礼拜回家。哎,其实这和地域和家族文化也有很大的关系,我三个礼拜回家,家人朋友都会有点不解,有时候要问我理由。  发表于 2012-5-25 08:49:47
奥莉薇  祝福妹妹! 可能是你离爸妈住的太近的缘故,容易有这样的感觉。若是离开,不在一个城市,在自我的事情自我决定的事情上容易断奶点,个人感觉。  发表于 2012-5-24 13:34:34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12-5-25 18:34:00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一般两个礼拜回家,最近每隔三个礼拜回一次家。

三个礼拜太长了吧,这是我家人和朋友的看法。因为大家在心理上都感觉两地离得很近。

其实往返两地需要四个小时,单程需要转三部公交车。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12-5-25 18:38:00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有这样的看法?

我们那个小城的人,恋家心理很重,许多大学在外面读的人,不管多远,大半会回来工作、结婚、生子。

而我,一直在离家很近的杭州上学,几乎每个礼拜都回家。后来,因为身体原因,还在家休养了一年多。父母其实已经习惯了我常常在家。而现在的我,却强烈渴望独立生活,渴望与他们保持距离。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12-5-25 18:42:17 |显示全部楼层
在《长不大》的帖子里,我说决定明天回家。但关了电脑之后,我便开始后悔,我又不想回去了。

我对他们充满责任感、歉疚感,但那不是真爱,我很清楚。

我坐着,开始寻找理由,让自己不回家的理由。

我开始回忆,于是对母亲的愤怒重新在心中燃起,在内心对话中,我甚至用上了发泄情绪的粗话。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12-5-25 18:46:07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我总觉得自己应该对他们更负责任,总觉得自己不孝?

因为我一直认为,自己不配得到他们的关怀和爱,所以但凡他们给我一点关怀,我都会记在心上,打算将来有能力时回报他们。

而这回报,毫无疑问地与金钱也挂上了钩,因为暂时没有能力给他们钱,所以我感到深深的不安。这种不安折磨着我。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12-5-25 18:51:22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想的时候,我感到一阵悲哀。在我心中,我和他们的关系居然如此脆弱,就好像一笔交易:你们抚养了我,所以我必须要报答你们,这是我决不可推卸的责任。

“不配得到别人的关心和帮助”这个信念如此强烈,以致我无法平衡施与受:我愿意不求回报地关心别人,但我会习惯性拒绝别人的帮助,我会习惯性在别人关心我时,感到欠下了人情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幸福大观园 ( ICP12039693 )  

GMT+8, 2024-10-4 05:56 , Processed in 0.029474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