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手机客户端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252|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動一動 透過身體來學習 [复制链接]

Rank: 3Rank: 3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27 18:13:2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size=+1]        
[size=-1]
          猜猜看,如果讓十來個年滿四歲的孩子,待在一間空曠平坦、無障礙、舖設了軟硬適中的地板的二十坪大房間,五十分鐘後,那幅景象將是天使樂園,抑或是一場災難?

[size=-1]
        
[size=-1]相信家中有四歲孩子的家長,多半會選擇後者──災難。家長們不難想像自己的孩子會在這樣一個空間做什麼:奔跑、衝撞、蹲在原地、倚在牆角、趴著看窗外、和其他小朋友擁抱或推擠,然後逐漸產生爭執,最後亂成一團。
[size=-1]
        
[size=-1]是房間不夠大,使得孩子們必然產生混亂嗎?其實不是的,雲門舞集舞蹈教室資深輔導老師朱光娟說:「孩子的空間概念,其實並不容易建立,尤其對四歲的幼兒來說,他才剛從三歲的自我世界,跨入與外界互動的空間,對自己的肢體、對外在環境以及自己與同伴的空間感、自己在群體中的空間關係,孩子都需要許多引導,幫忙他探索、建立空間概念。」
[size=-1]
        
[size=-1]無論對自己的身體或對外在環境,孩子的空間感有多重要呢?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舞蹈教育博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系主任張中煖認為:孩子的肢體、情緒、智能三者是不可分開的,既是表達的基礎,也是學習的管道。
[size=-1]
        
[size=-1]在成長過程中,孩子的各項知覺與肢體,是統合在一起學習的,如果躺著學語文背誦、站著學音樂、坐著學畫圖,這樣的學習方式,對孩子來說無疑是一份框架,剝除了許多肢體知覺的創造性與感受力;規範框住了孩子,也消滅了他原有的本能,當他進入知識養成的學習階段,肢體知覺已習慣受壓抑,所吸收的一切與身體完全無關。
[size=-1]
        
[size=-1]歐美的幼兒教育環境,早已正視這個智能教育與肢體知覺發展斷裂的情況,獲美國達克羅茲兒童律動教學認證的林春香老師,她所專精的領域,正是一套「透過身體來學習」的教學方法。
[size=-1]
        
[size=-1]她說:「孩子肌肉知覺性的元素非常重要,『透過身體來學習』,不但達到知覺與肢體發育的協調,情感的記憶,也使得孩子感受到、理解到的事物,深刻融入肢體裡。如果他自幼便能體會這種和諧感,那麼他一輩子無論面對任何事情,都會朝著這種和諧感前進。」所以孩子的空間感,包括了認識自己的肢體、適當的透過肢體表達自我、體驗尊重自身以外的環境(包括他人及社會狀態),這一切都要讓孩子的身體動一動,透過身體學習的重要性,可見一般了。
[size=-1]
        
[size=-1]原來 跳舞可以這樣學        
[size=-1] [size=-1]為了從身體上,幫助孩子「認識他自己」,雲門舞集以三十年的舞蹈藝術經驗,開創出「生活律動」教學系統,希望以「生活律動」協助每個人,直接從肢體的舞動中得到快樂,透過引導和探索,孩子有系統的學習或體驗身心均感舒服和放鬆的狀態,讓身體變成一個豐富的宇宙,進而了解如何尊重每一個身體空間。
[size=-1]
        
[size=-1]所以,在「生活律動」課程中,雲門不教拉筋,不教下腰,甚至不教跳舞。精采的課程教案,目的只是為孩子創造情境,引導他們展現屬於自己的動作。讓孩子去感覺自己的身體,也接受別人的身體。在律動課中小身體得到全然的釋放,在日常生活中也才願意接受規範。
[size=-1]
        
[size=-1]開門見山,幼兒「生活律動」的第一堂課,便是<跟著音樂走>,課程一開始,先讓孩子們觀察玩偶的動作,以及傾聽鼓聲的快慢,然後跟隨著老師,就像玩偶跟隨著小鼓手,在教室中行進或靜止;既熟悉教室環境,也熟悉動與靜的差別,當注意力與身體、聲音與空間的互動熟練後,孩子們已經完全融入在透過身體來學習的課程中了。
[size=-1]
        
[size=-1]孩子的學習是全方位的、統整的,雲門「生活律動」教案,還有許多精采的課程,巧妙地將語文、音樂、美術、觀察力融合在律動課程中,接下來四天,我們將陸續與您分享。
[size=-1]
        
[size=-1]原來 語文可以這樣學[size=-1]         
[size=-1]在雲門舞集舞蹈教室「生活律動」兒童班第一期的課程教案中,有一堂課<詩與舞>,每次上這一堂課,都會造成家長或是小朋友學校的任課老師極大的回響。
[size=-1]
        
[size=-1]課程進行的方式,首先,老師會讓小朋友傾聽一段童詩的朗誦,然後請小朋友也朗誦一段,並要求他盡量以充滿感情的聲音念出來,不同的小朋友來念,傳達出不同的語言旋律感,然後集體討論聽到這樣詩文後的感覺,接著可能以圖畫或身體,將這首詩的感受表達出來。
[size=-1]
        
[size=-1]「語言文字本身就具有一種優美,」雲門舞集朱光娟老師說,<詩與舞>的系列課程,是利用語文的這份特性,直接引起孩子的心靈感受,透過討論及朗誦,讓孩子內化這份感受,然後再由圖畫或身體將那份感受自由表達出來,開啟孩子同質性的創造力。
[size=-1]
        
[size=-1]因此,當雲門舞蹈教室的家長向老師反應:我的孩子在上學的路上,竟然對著行道樹葉尖上的水珠念著:「小雨滴啊小雨滴,你為什麼看來好心急?小雨滴啊小雨滴,要不要和我一起跳舞?」或者,孩子在下課遊戲時,邊說著:「兩腳大步邁開,雙手高舉,我是一座不可動搖的大山!」這些都是孩子自創的,但詩的音韻、情緒的感受力,卻表露無遺,原來,語文可以這樣來學習。
[size=-1]
        
[size=-1]原來 美術可以這樣來學習        
[size=-1][size=-1]雲門舞集「生活律動」兒童班第二期教案中,有一堂<我的身體會畫圖>,那是一堂奇妙的不用畫筆、不用圖畫紙的美術課。
[size=-1]
        
[size=-1]老師一上課,先鼓勵孩子聽到一種器樂,便去選擇一只放在地上的彩色襪子,利用不同的器樂音質,引發孩子對顏色的感受;反覆進行幾次以後,再鼓勵孩子們以身體的動作,表現音樂的質感,例如圓滑如車輪的聲音、驟如滂沱雨點的聲音、鋸齒狀的不協調音、忽大忽小像袋鼠與跳蚤同行的步伐聲圪總之,孩子的想像力比我們豐富且無拘,他們會利用小小的身體,盡力表達出他的感受。
[size=-1]
        
[size=-1]「孩子的身體需要準備,」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系主任張中煖說,當孩子透過身體來學習,反覆練習幾次、身體準備好以後,上面這堂課,孩子可以在手腳四肢上,各套上不同的彩襪,隨著音樂的情境,利用身體在教室空間裡「畫」出非常美麗的圖畫。
[size=-1]
        
[size=-1]「老師,我們再來畫圖嘛!」這樣奇特的美術課,因為透過肢體、情意綜合的表達,美感是製造在教室空間裡,影像是留在孩子的心版上,對孩子來說,是一張不怕失敗、不會畫錯、畫壞的圖畫,因此他們總是大呼過癮、意猶未盡。
[size=-1]
        
[size=-1]原來 音樂可以這樣學        
[size=-1]雲門「生活律動」幼兒課程教案研發委員林春香老師說:「音樂和舞蹈之間,幾乎有百分之八十的共通性,強弱、快慢、高低、圓滑與斷奏,當我們舞動起身體,就像是水與麵粉調和成的麵糰,很難再拆出肢體與音樂的部分。好玩的是,當音樂與肢體結合時,音樂有一些約束的特性,又有一些鼓勵發展的特性(即興),你必須透過所有的生活經驗,一直感知,最怕的就是關閉了這份感知能力而自暴自棄胡亂動。」至於符號(音符)與視覺性(譜表)的東西,一定是在感知、反應、體會、玩味之後,最後才會出現的。
[size=-1]
        
[size=-1]「小鳥媽媽和青蛙爸爸的家,兩家中間有道Do Do橋」從這個童話故事,將帶領孩子走到中央Do以及高低八度Do的學習領域,當他們透過故事和肢體的扮演,站在Do           Do橋上時,他的音感與平面空間感,將跨進第二階段,變成音感與垂直空間感的探索;也就是說,當Do感覺踩在腳底時,Sol可能就是肚子的位置,接下來中間音程的Me,也就可能定位出是在膝蓋的位置。
[size=-1]
        
[size=-1]這時孩子們不一定知道「音名」,卻都能透過身體找到準確的「音高」,就和音樂一樣,僅是三個音就可以玩出許多變化,僅是肢體的腳、膝與肚子,也可以有許多種律動。透過肢體的水平與垂直空間來學習音樂的方式,它的流暢感與多變性,更接近音樂的本質。
[size=-1]
        
[size=-1]原來,觀察力可以這樣學        
[size=-1]雲門舞集「生活律動」兒童班的課程,有一堂孩子和家長一起分享的課,名為<快樂的早晨>。這堂課總是教家長們非常感動。        
[size=-1]課程設計很簡單,在一個奇妙的早晨,媽媽和孩子忽然「互換」角色,也就是說,當媽媽的變成了平日賴床的小孩,當小孩的卻得扮演起媽媽的職責:叫孩子起床,為孩子準備早餐、催促孩子上學等等。
[size=-1]
        
[size=-1]在這一堂課裡,媽媽們可以盡情的賴床,孩子則必須努力達成任務,只見孩子們唯妙唯肖的模仿媽媽平日早晨叫孩子起床的音調、口吻、神情,甚至真的生起氣來,因為「媽媽怎麼叫,還是賴在床上不起來!」課程幫助親子關係有了微妙的理解,許多媽媽發現「早晨的自己」實在夠可怕,孩子也發現賴床真的很討人厭。
[size=-1]
        
[size=-1]「許多日常生活中的動作,都影響了人際關係的好壞。粗暴無禮的動作,來自於對周遭環境的無知或不能體會,雲門朱光娟老師說,較年幼的孩子模擬動物(老虎或牛、馬)或器物(推土機、果汁機),較大的孩子模擬其他人物(例如老人或盲人),在親身經歷的過程中,往往也帶動了更細膩的觀察和同理心。接納自己,包容別人,為孩子的人格教育,建立更寬廣的基礎。
[size=-1]
        
[size=-1]誠如「認識自己的身體」是最簡單,最直接詮釋雲門舞集「生活律動」的一句話,孩子透過肢體的探索,所學習到的東西,難以嚴格分類,但都將內化成孩子的性格,不是知識影響孩子的一生,而是性格和人生態度。

[size=-1]
        

[size=-1](本文摘錄自<自由時報>家婦版)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Rank: 3Rank: 3

2#
发表于 2011-9-27 18:16:24 |只看该作者
學習,就從身體開始吧!                    

◆ 作者簡介

         
【企劃】雲門舞集舞蹈教室         
為了從身體上
            幫助我們的孩子「認識自己」
            雲門以三十五年的舞蹈藝術經驗
            開創出雲門舞集舞蹈教室教學系統
            生活律動 專業舞蹈 武術 課程
            透過肢體的開發
            學習更多身體的可能和生活的樂趣
            
            身體學會的  誰也拿不走
            自在精采的生命
          就從動身體開始
                     
【採訪撰稿】楊孟瑜(1965年~2010年)
            熱愛文字與文化,歷任《遠見》雜誌資深記者、《人本教育札記》總編輯、雲門舞集《雲門通訊》主編、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電台中文部駐台特約記者。            
十七歲立志做新聞記者,爾後得逢機緣,撰寫多位藝術大師傳記,包括《探險天地間──劉其偉傳奇》、《刻畫人間──藝術大師朱銘傳》、《飆舞──林懷民與雲門傳奇》,以及《少年懷民》等。另著有《閱讀蕭萬長》。








導讀               
認識身體,擁抱自在

林懷民/雲門舞集藝術總監、雲門舞集舞蹈教室創辦人

演講時,我有時會挑戰一下聽眾:「洗完澡,會在鏡子前面看自己裸體的朋友,請舉手。」台下總是凝著緊張的靜默。偶爾有一兩個人舉手,也是遲疑的。談身體,大多數的人總覺得尷尬。

「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非禮勿視,非禮勿動。」這是我們的文化。不看身體,不談身體,也不跟自己的身體說話。

我的童年,身體是不自由也不自在的。跪坐在榻榻米上,雙手放在膝蓋,挺背不動。站好,坐好,跪好,拿好筷子,端正飯碗。在家如此,出外作客更要如此。

傳統的文化,讓我們迴避身體,忘了身體是我們畢生的朋友,是生命的起始也是終結。我們沒有傾聽身體的習慣,只把它當做機器,用它,操作它,直到它尖叫、罷工、生病。

一九九八年,雲門舞蹈教室的成立,就是希望透過動身體,來認識身體,做一個自在的人。

每一堂「生活律動」的開始,我們讓學員靜坐一兩分鐘,即使四歲的孩子。透過深呼吸來洗去奔往教室的焦躁,打開眼睛時便能專注上課。

「生活律動」不教學員拿頂,拉筋,下腰。老師不教「舞蹈」,不示範,只是引導孩子發揮想像力,讓身體去到它可以去到的地方。

下課時,老師擁抱每個學員,跟他們說再見,拂去課堂活動的興奮,讓孩子可以比較平靜地走出教室。

身體是個記憶體,蘊藏先人的經驗與智慧,那些無法言說的本能。雲門希望孩子在被社會制約化之前,在盡情的舞動中,喚起這些本能。長大後,即使受到壓制,在苦惱中,仍記得用深呼吸來調整心裡的景觀,仍可以大方地抱人,也自在地接受擁抱。

舞蹈教室創辦後,我的人緣指數大大上升。時不時,在街角,在書店,幾乎在任何地方,總會遇到年輕夫婦向我致謝,告訴我他們的孩子如何喜歡到雲門的教室上課,如何變得合群、快樂。

在捷運站,一位中年男士向我表示謝意,同時伸手指著他七歲的孩子。只見他自得其樂地小跳、跑圈圈,忽而蹲下、起立、揚手,又蹦了一下,在那人來人往的月台上。

我們不知道他腦子裡想些什麼,只明白地知曉,在那一剎那,孩子擁有了整個世界,在那人來人往的月台上。

疲累時,我喜歡到教室,從小窗口看孩子們自然地舞動,看那柔軟的身體變化出編舞家無從臆想的動作。那種自然的優美,總是令我感動。

有時我從「看課窗」偏個頭,就會看到也在看課的孟瑜。教室裡孩子忽有驚人之舉時,我們不約而同地相視而笑。

敏銳的觀察者,耐心的提問人,文筆流暢親切的作家,孟瑜用母親的愛記下雲門舞蹈教室裡細微的呼吸與龐大的能量。

孟瑜往生時,我在海外,沒有告別。

到教室看課時,我仍會下意識地偏過頭去……

                        
        
        
        
                  
第 1 課 擁抱/給孩子「讓愛流動」的能力         
【身體的記憶】不分年紀的擁抱/林懷民
            【身體芬多精】擁抱的力量
            【身體診療室】從小到老,都需抱抱──專訪小兒科與抗衰老醫學醫師丁綺文
            【身體新視界】不只「擁抱」,更是「懷抱」──專訪學者熊秉真
          【親子玩身體】請你跟我這樣抱         
還記得上一次擁抱是什麼時候嗎?
            是和誰擁抱?有著什麼樣的感受?
            其實,每個人都是被母親溫暖的子宮「擁抱」著來到這個世界,
            長大了,卻往往失卻擁抱的能力。
            擁抱,是關懷、勇氣與信任的傳達;
            擁抱時,體內增加的化學物質,也有助於人的健康與積極。
            從現在開始,讓我們認清擁抱的障礙,找回「與生俱來」的溫暖記憶吧!         








         

第 2 課 呼吸/給孩子「調和身心」的能力

         
【身體的記憶】呼吸,所以存在/蔣勳
            【身體芬多精】呼吸,原來大有學問
            【身體診療室】「呼吸」大自然,避免過敏原──專訪蕭瑞麟醫師談兒童過敏
            【身體新視界】呼吸,雲門舞者的每日功課
          【親子玩身體】練習呼吸,可以這樣做         
美得輕顫人心的「水月」,總是讓各國觀眾讚嘆的「流浪者之歌」,
            原來,是呼吸,造就了雲門舞集這些舞。
            生命,不也是在一呼一吸的吐納之間?
            忙不完的工作,寫不完的報告,做不完的家事,
            生活裡點滴累積的壓力,是可以透過好好呼吸,來予以消融、化解的。
            呼吸,讓身體與心靈,有了溝通。         
         

第 3 課 重心/給孩子「端正自己」的能力

         
【身體的記憶】旋轉與重心/蔣勳
            【身體芬多精】重心,蘊含身體的奧妙
            【身體診療室】腰酸背痛?根源就在重心──專訪人體工學醫師白淳升
            【身體新視界】重心,牽引著不同的文化風景
          【親子玩身體】感受身體的重心         
重心,摸不著,碰不到,卻結結實實牽引著每一個人,
            牽引著人的身體、生活,牽引著不同世界的文化、風格。
            重心,是人的重量和地心引力之間不斷的糾纏和奮戰;
            重心,也是人立足大地的支點,支撐著人的奮起與前行。
            試著覺察自己的重心,感受自己的重心,
          因為,這關係著整個身體的開闔想像,也關係著人生的平衡與穩定。         




         

第 4 課 安靜/給孩子「靜定沉著」的能力

         
【身體的記憶】動與靜/蔣勳
            【身體芬多精】安靜的滋味
            【身體新視界】發呆,讓你變得更「聰明」/楊照
            【身體新視界】音樂家談「靜」──專訪鋼琴家李明蒨
          【親子玩身體】體會「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親子遊戲         
現代社會總是動個不停、講個不停,好像很難靜下來。
            可是,安靜真的很重要。
            忙碌的生活裡,懂得靜,會獲得很多能量;
            成長的歲月裡,擁有過安靜的體會,是一生受用的美好力量。
          安靜,才可以聽見別人,也聽見自己。         







         

第 5 課 專注/給孩子「好好生活」的能力

         
【身體的記憶】給感官「專注」的機會/楊照
            【身體芬多精】專注,讓生命有了亮點
            【身體新視界】打開繪本,讓專注「活」起來──專訪繪本媽媽莊世瑩
            【身體新視界】在雲門,專注就這麼發生了
          【親子玩身體】親子遊戲,輕鬆學專注         
專注,是選擇與堅持,是對目標的擇定、貫徹,與全心一意。
            有沒有覺得,現在的孩子聰明有餘,但專注不足,
            會不會覺得,現代的環境與節奏,讓人撩亂、匆忙,難以定心、專注。
            有沒有發現,當一個人專注時,不論是大人、小孩,都好美、好亮!
            讓我們一起找回專注力,那不只是競爭力,也是好好生活的能力。         





         

第 6 課 跌倒/給孩子「跨越關卡」的能力

         
【身體的記憶】最早的跌倒/蔣勳
            【身體芬多精】當孩子跌倒時
            【身體診療室】以動防跌
            【身體新視界】愛自己不一樣的身體──易君珊的故事
          【親子玩身體】親子遊戲之間,輕鬆鍛鍊AQ         
教孩子跌倒?!是的。因為,不懂跌倒,就不懂爬起。
            人生的路很長,要摔的跤多著,爸媽不能都在身旁,幫著打地板。
            當孩子跌倒時,往往也在考驗著,爸媽如何看待自己的跌倒。
            對孩子,要教跌倒,鼓勵他們不要怕跌倒;
            對父母等上了年紀的人,則要防跌倒,鼓勵他們練就「靈動」的身體,
          來面對容易跌倒的年歲。         
         










         

第 7 課 親密/給孩子「快樂互動」的能力

         
【身體的記憶】包餃子/蔣勳
            【身體芬多精】家的甜蜜與愛的聯繫
            【身體診療室】親密關係,重質也重量──專訪雲門舞蹈教室教學總顧問劉北芳
            【身體新視界】創造一家人的親密連結
          【親子玩身體】親密好遊戲,成長大躍進         
與孩子的第一個甜蜜時光,就是當孩子來到這世間的時候吧!
            我們是懷著多大的喜悅迎接他到來。
            從小和家人手足的相處,美好的感受和記憶,可以幫助孩子度過難關。
            家人的關心與愛,會帶給人莫大的力量。
            讓甜蜜時光潤滑彼此,也潤滑著日子裡可能有的緊繃與煩躁。
          你是否也為孩子創造了這樣的相處?         
         

第 8 課 玩伴/給孩子「溫潤心靈」的能力

         
【身體的記憶】玉常──我最早的玩伴/蔣勳
            【身體芬多精】孩子的玩伴
            【身體診療室】善用玩伴,親子關係更柔軟──專訪親子教育專家楊俐容
            【身體診療室】孩童的玩伴需求──專訪身心發展醫師陳達德
            【身體新視界】我與我的「想像」玩伴
            【身體新視界】我與我的寵物朋友
          【親子玩身體】遊戲中玩在一起,壓力解放好健康         
在家裡,除了爸媽、家人,還有誰和孩子最「親」?
            誰夜夜伴著孩子入眠,日日陪著孩子玩耍?
            它,可能是隻「狗」,也可能是隻「熊」,
            可能叫「豆豆」,也可能是一個再破再舊,孩子也捨不得丟的小抱枕、小毛巾。
            為什麼孩子愛帶著它,愛「摸」它?
            為什麼有些孩子還會發展出「想像中」的玩伴?
          傾聽一下這些故事吧!



         

—— 以上內容摘自《親子玩身體》目錄與各章引言        

Rank: 3Rank: 3

3#
发表于 2011-9-27 18:19:5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qtyang 于 2011-9-27 18:26 编辑

●精采試閱

【身體的故事】

旋轉與重心/蔣勳

去土耳其康雅(Konya),是因為讀了魯米(Jalal al-Din Rumi)的詩。

魯米是十三世紀的伊斯蘭詩人,據說他的故鄉原來是阿富汗高原,因為蒙古西征,他隨戰爭難民流亡,經過印度、中亞、西亞,到了今天土耳其的康雅定居下來。

魯米流亡過的地方是許多古老文明的發源地,他聽到許多不同的語言,語言無法溝通,必須比手畫腳。他也經歷了許多不同的宗教信仰,印度教、佛教、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每個宗教又常常分成不同的派系,彼此排斥、攻擊,甚至發生殘酷的戰爭屠殺。

看到許多人類彼此因為隔離產生的爭執,詩人魯米寫下許多憂傷又美麗的詩。

魯米的晚年喜歡聽金屬工匠鉆槌的聲音,製作農具的鐵器撞擊的聲音,捶楪鍋盤銅片的聲音,或者是金銀器製作細緻花紋的敲擊聲。魯米在工匠工作的節奏裡,聽到一種心靈專注的安定。

魯米結識了工匠朋友,當他們敲擊起金屬鉆槌時,魯米便隨著那穩定的節奏旋轉舞動起來。

他創造了一種只有旋轉的舞蹈。身體像一只陀螺,只要找到重心,就可以旋轉起來。

童年時喜歡玩陀螺,陀螺下端有一個鐵製的重心,重心把穩,線繩一抽動,陀螺就快速旋轉,轉動的時間也比較久。

西方的芭蕾舞也發展出陀螺式的旋轉技法,「天鵝湖」裡的黑天鵝伸平雙手,單足腳尖站立,另一隻腳甩開,帶動身體以腳尖為重心旋轉,也很像陀螺。連續快速度的旋轉像高難度特技,使觀眾歡呼鼓掌叫好。

但是,我在康雅看的旋轉舞不准鼓掌,寺廟的長老解釋說:「我們不是表演,我們在做功課,身體的功課。」

魯米相信,精神持續的專注可以使身體端正,把握住重心,身體就有無限能量動力,可以不斷旋轉,可以與神溝通。魯米創造了一種修行,沒有神像,沒有經文,沒有議論,甚至沒有繁複的儀式,只有身體單純的旋轉。

我在一個夜晚被邀請到寺廟一間空的房間,數十位十來歲的少年排列成行,他們陸續旋轉起來,白色的袍子張開,像一朵白色的花。兩位長鬍鬚長老在旁邊逡巡,他們不說話,只是細心觀看。看到一名少年身體傾斜了,長老才緩步趨前,靠近少年,附在耳邊說兩句話,少年便又恢復了端正,繼續如花一般旋轉。長達三、四小時的旋轉,彷彿一種身體的冥想。

告別時我問長老:「你在他們耳邊說了什麼?」

「重心!」長老說:「有了重心,身體和心靈都可以修正。」


【身體診療室】

腰酸背痛?根源就在重心 ──專訪人體工學醫師白淳升

現代人的生活型態,正悄悄改變每個人的重心。

在外,多數人行色匆匆,急著往前走,女人足蹬高跟鞋,學童揹個大書包,幾乎都是「前傾」的;在內,長期盯著螢幕,不管是工作還是娛樂,以頭為主的上半身也越來越向前方「靠攏」。

除了前傾,身體某個部位會不斷地使力或受力,隨著電腦普遍,「重覆使力症候群自九○年代以來,已經越來越多。」聯安診所骨骼肌肉健診顧問白淳升說。

如此重心向前的身體,會加重頸部和下背部的負擔,造成緊繃和疲勞。舉數字來說明,當人維持垂直的重心線,也就是正常坐著時,下半身承受的是一倍的體重;而當身體往前傾,隨著前傾的幅度,下半身承受的重量「將變成體重的一.五倍,乃至二.五倍」。長期下來,身體自然會發出「好不舒服」的警訊,腰酸背痛,這裡酸、那裡麻的。

重心對身體有多重要?白淳升拿出一枝筆,平放著,再以手指居中做支點,擺出個翹翹板的樣子來說明:「施重量給這一端時,它下去了,另一端就翹起來。不是也要對其增加重量,才能保持平衡嗎?」

「重心的改變,會影響到身體肌肉的用力方式。」白淳升說,身體重心改變,使得骨骼肌肉受力也改變,造成肌肉不正常負擔或收縮,久而久之,肩頸酸痛等文明病就多了。

但人們多半沒察覺到根源,通常只做症狀性的治療,如熱敷、按摩,或服藥物。「這些可以放鬆你的肌肉,舒解你的症狀,但不能改變你的重心、你的平衡。」白淳升點出,根源就在每個人的生活型態。

取得美國哈佛麻省總醫院物理治療博士,專攻人體工學、生物力學等領域的白淳升,對於來求診的男女老少,通常都需了解對方的生活型態,才好找到根治之道。舉例來說,兩位女士都有網球肘,「一位是打電腦造成的,一位是打球方式不對造成的,症狀雖然一樣,但『根源』不同,治療的方法也就有所不同。」

【身體新視界】

重心,牽引著不同的文化風景

當芭蕾伶娜輕輕踮起她的腳尖,那纖長輕盈的線條,凝煉了當時整個社會對於美、對於文化的「重心」。

當瑪莎.葛蘭姆(Martha Graham)傾身向大地,藉由身體脊椎與地面的互動,延展出動人心魄的肢體語彙,也將舞蹈的發展帶入現代舞新的「重心」。

當林懷民帶著雲門第一代舞者,在溪畔搬大石,聆水聲,創作出史詩舞作「薪傳」,展現的正是迥異於西方、立足於東方土地、腳踏實地、自尊自信的「重心」。

不一樣的「世界」,有著不一樣的「重心」。

重心,摸不著,碰不到,卻結結實實牽引著不同的時代面貌,不同的美學風格。在舞蹈的領域裡,很明顯地可以窺出脈絡。

最早的舞蹈,源自於人類對動物的模仿,對大自然的學習。如狩獵前,模仿動物動作的獵舞;如豐收後,貼近大地表達喜悅的歡慶之舞。

「人們透過身體的表現,來呈現大自然,石頭、下雨、勞動等等,重心就在生活中被模擬出來。」編舞家、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副教授、臺北越界舞團團長何曉玫說:「這時,重心是低的,多半放在腳上。」舞蹈時,腳不斷踩踏地面,甚至像走獸一樣四肢向下。

人類文明滾滾進展,到了芭蕾舞出現的時代,已是截然不同的風貌。芭蕾舞起源於歐洲宮廷,早期是由皇親貴族帶領起舞,舞姿高雅優美,甚至展現著禮教般的體態,是一種「高高在上」的重心。

舞者們穿上芭蕾舞鞋,踮起腳尖,將全身重量只由那尖端的「一點」來支撐,儼然與地心引力抗衡,重心從不往下,而是向上延展,呈現垂直伸長的線條美感。

這樣的文化線條,正如同當時歐洲普遍的哥德式教堂建築,頂端尖而探天,彷彿欲與上天接近。

芭蕾舞者舞蹈時,「很少把重心交付給地面,即使偶爾出現重心向下的舉動,那也是為了彈跳做準備,馬上又躍起身來。」何曉玫邊說邊示範,雙腿各自腳尖朝外,略屈膝成弓形,舞蹈術語叫「plie」(源自法文)。

浪漫芭蕾興盛時期,重心更是「高來高去」,身體簡直在追求「飛」。「舞台上的女舞者不是仙女,就是精靈、鬼魂,個個不食人間煙火,舞蹈主題也幾乎都是夢幻的。」曾兩度赴英國進修的李靜君,描述著歐洲當時以法國巴黎為主導的社會,從舞蹈乃至時尚所崇拜的美。「女性的輕盈、脫俗,成為所有詩人推崇的仙女之美。」

「這時幾乎所有的舞蹈技巧,都是在『反地心引力』,怎麼樣跳得更高、更輕、更像在飛,試圖擺脫重量的侷限,達到人類的極限與巔峰。」李靜君說。

有意思的是,對應於舞台上舞者們的輕飄、柔美,其實這時期「身體的重心受到非常『理性』的控制。」何曉玫說,唯有高度的控制,才能力抗地心引力的拉鋸,但長久下來,「漸漸失去了身體在大自然中渴求的狀態。」

到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現代舞的出現,對身體的重心開始有了不同的思索和新的運用。

如脫掉鞋子、腳踩自然的鄧肯(Isadora Duncan);如弓起身子、感受大地的瑪莎.葛蘭姆。何曉玫認為,幾位現代舞先驅雖然各有著力點,各有其風格,卻似乎不約而同地向東方文化探尋,而且共同的關懷是「重新找回人身體的自然。」

現代舞中,人的身體隨著重心「落實」,也日漸自由多樣起來。

Rank: 3Rank: 3

4#
发表于 2011-9-27 22:23:09 |只看该作者

Rank: 7Rank: 7Rank: 7

5#
发表于 2011-9-27 22:53:02 |只看该作者
早睡早起身体好,妈妈好,全家才好。。。

Rank: 3Rank: 3

6#
发表于 2011-9-30 18:34:52 |只看该作者

Rank: 8Rank: 8

7#
发表于 2011-9-30 21:14:31 |只看该作者
楼主贴的云门的视频正是我早就想看的,终于能看到,而且正如我所期望,非常高兴。

Rank: 8Rank: 8

8#
发表于 2011-10-2 11:13:23 |只看该作者
{:1_143:}很好,谢谢

打印下来仔细看

视频表演给我的感觉怎么和音语舞给我个感觉相似呢?

Rank: 3Rank: 3

9#
发表于 2011-10-2 15:57:00 |只看该作者
很好,谢谢

打印下来仔细看

视频表演给我的感觉怎么和音语舞给我个感觉相似呢?
四月 发表于 2011-10-2 11:13


我想是因为音语舞很美,美,是回来做自己{:1_128:}

Rank: 6Rank: 6

10#
发表于 2011-10-9 12:52:05 |只看该作者
很好的东西,要仔细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幸福大观园 ( ICP12039693 )  

GMT+8, 2024-5-26 13:24 , Processed in 0.02630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