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手机客户端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174|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网旧贴——我们该拥有怎样的父母意识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6-12 16:58:0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IE出问题了,换了个浏览器,打开一看,居然发现存了若干个李网的链接,赶紧整理点发上来和大家分享。

原贴主人也是李网的一个著名id——qtyang,不过帖子内容也是转载哈。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Rank: 9Rank: 9Rank: 9

2#
发表于 2010-6-12 16:58:14 |只看该作者
我们该拥有怎样的父母意识

作者:桑标
出处:父母必读 1999年7期
  △做好接受孩子的准备
  △适度的敏感性和反应性
  △形成良好的家庭“共感”氛围
  △父母自己对人生、社会的清醒态度
  我们已经在对父母意识调查研究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当今我国家庭中父母意识的一些主要特征。总的看来,在参与调查的样本中,总体的父母意识水准还是相当高的;不过与此同时也反映出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那么,我们究竟该拥有怎样一种父母意识呢?让我们以此为题再进行一些分析,并作为这组系列文章的总结。
  
  当孩子呱呱落地,身为父母首先必须在心理上作好“接受”的准备。所谓“接受”,就是发现和承认孩子的先天特征,特别是气质特点。许多人认为孩子是可塑的,其实,孩子的可塑性只是在一定层面上存在。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孩子,都有各不相同的先天特征。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孩子通常可分为“容易(抚养)的”、“慢慢活跃起来的”和“难带的”三大类,而且,这些气质特点可能与父母的性格特征无多大关系。所以,要带好孩子,第一步还得先摸透孩子的“脾气”。对此,父母应该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不管孩子是随和易带的,敏感多事的,亦或是令人大伤脑筋的,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必须是主动接受,然后再在此基础上逐步摸索养育孩子的最佳方法。

  身为父母应该对孩子有适度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关键的影响因素之一,家长与孩子交往的作用不可低估。由于孩子天生是一个弱者,父母角色从一开始便主要以保护者、抚养者、关爱者的身份出现。因此,生活中难免会出现这样的极端:有些父母对孩子的一举一动过于敏感,反应性太强。孩子一有风吹草动,父母便会草木皆兵。又是给吃的,又是买玩的;又是哄,又是骗;又是抱,又是亲……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把孩子安排得妥妥帖帖。相反,也有一些父母或因忙于生计,或因专注于自己的业余生活,难以进入孩子抚养者的角色,对孩子生理、心理需求既不关注,也不过问,希望孩子就像家中侍养的小猫、小狗,“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使孩子正常的亲子交往需求难以满足。

  父母过强、过弱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对孩子身心健康的不良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父母过强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使孩子形成了一种只能被关注、被宠爱的心理模式,一旦不能按照这种心理模式运转,这些孩子就有可能只会束手无策,甚至以反常、极端的行为来表现其不满;父母过弱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则使孩子对家庭成员及家庭关系极其淡漠,进而影响其与他人自如、正常地交往。可以想见,当孩子长大以后自己组建家庭时,家庭中的人际关系又会怎样。

  适度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体现在亲子交往的各个方面,并且视孩子年龄的变化而有所侧重。例如,在婴儿期,就需要父母对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及语言、动作等方面有较多的关注;在幼儿期,父母应该对儿童的独立意识、探索活动、社会交往有更多的敏感和反应,等等。这是良好父母意识的重要特征之一。

  父母意识的丰富内涵还包括致力于形成良好的家庭“共感”氛围。共感通常是指当事者双方(或多方)从各方不同的角度出发来感受所遭遇的事情和情绪体验。笔者认为,家庭中缺乏共感和沟通,是现代家庭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家庭共感是多维度、多指向的,不仅体现在父母之间,也体现在父母与孩子的交往过程中。在孩子尚未出生时,准爸爸设身处地地感受准妈妈怀孕时的种种艰辛(当然,还有如自豪等体验),能增强照顾好妻子,并为孩子的诞生做好准备的信心与责任感。

  在新生命降临后的最初几年,社会学家称之为“家庭危机”时期。究其原因主要是“第三者”的插足打破了原来两人世界的温馨与平和,使家庭矛盾剧增。此时最常见的现象就是年轻父母之间互相抱怨,责怪对方没有尽到责任或是没有顾及到自己的感受。其实,只要父母双方多从对方的角度想一想、感受一下由于孩子的出生而带来的巨大挑战,也许诸如抱怨、争吵等对孩子成长不利的家庭氛围就会减少许多。
  
  随着时光的流逝,孩子会渐渐长大。虽然他嗷嗷待哺的景象仿佛还在昨天,但今天的他却有了新的变化。在家庭中,除了父母彼此间的共感以外,在育儿的过程中更需要父母用理智从孩子的角度去感悟他的世界。不是吗,孩子独立的意愿是他独自尝试一切的心理动力,而独自尝试是他未来走向成功的一次次练习……从孩子的角度来感悟,父母会惊喜地发现:每个年龄的孩子,都是有能力的孩子,都是能取得成功的孩子,都是能获得快乐的孩子。即使这些能力、成功、快乐,在大人看来是那么微不足道,但对于孩子,这些能力、成功、快乐却是他成长道路上那一道道灼目、亮丽的风景。有了家庭中良好的共感氛围,父母才能真正体会到孩子需要的是什么,孩子的兴趣与爱好又是什么,才不会仅仅从父母自己的好恶出发,在“一切为孩子好”的借口下,生造出那么多孩子的“指令性需要”、“指令性兴趣”(即是由父母指定的,但同时又被父母认为是孩子的需要或孩子的兴趣爱好)等等。说实在的,如今的孩子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没兴趣”、“没劲”,难道与父母所认定的那些“指令性需要”、“指令性兴趣”无关吗?

  父母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父母自我对人生、对社会的责任。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受传统文化以及父母对自身现状不满的双重因素影响,我国父母更倾向于将孩子与自己联系在一起,视孩子的成功为自己的成功——这就是我们分析的典型的亲——子一体化现象。在这种意识的影响下,父母往往成为人生一切积极行动的旁观者,他要求孩子“好好努力”,而自己却绝对不“天天向上”,仿佛自己这辈子大局已定,无须再作任何努力,对人生的意义、社会的进步也已无所责任。于是,对自己、对孩子就形成了两套不同的行为标准:晚上回家,孩子是必须做功课的,而自己则以看电视、打麻将为主;孩子不可以撒谎骂人,而自己则可以出口成“脏”……我们在分析父母意识的问题时强调指出,父母自身的为人处事方式,父母对家庭、对社会、对人生的责任感等,对孩子的成长发展最具深远意义的影响。因为孩子无时不在模仿父母、不在学习父母。通常,我们刻意地、有意识地要求、培养孩子的努力,会被自己不经意间的自我放纵而轻易抹去。

  尤其需要强调的是,父母不但应该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且应该帮助孩子拥有健康、积极、丰富的人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从父母自己的人生过程开始。很难设想,一对刚走过人生一半道路(甚至有可能只有三分之一)的双亲在自己的生活中已没有了自我发展的追求,甚至放弃了原先的娱乐、爱好与社交,乃至对自己的外在形象、夫妻感情都不如以前在意了,那么,健康、积极、丰富的家庭生活又从何而来呢?父母注重自我发展对孩子的人生态度所产生间接的积极影响,是极其深刻、久远的,这是良好父母意识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应该看到,对父母意识的关注,现在才刚刚开始。我们的愿望是:从父母出发,让为人父母者树立一种良好的父母意识,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形成良好的育儿态度,使每一对父母都成为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指导者。■


参考阅读:父母意识 育儿焦虑 先天气质------独生子女与亲子关系研究 http://bbs.liyueer.com/viewthread.php?tid=34433

Rank: 9Rank: 9Rank: 9

3#
发表于 2010-6-12 16:58:42 |只看该作者
父母的毕生发展
作者:桑标
出处:父母必读 2000年1期
  父母:仍在发展中
  
  有不少年轻的爸爸妈妈,特别是妈妈,在有了孩子以后,就会口口声声地对别人说,自己这辈子已经没什么指望了,现在孩子是自己的惟一希望。

  有这样一件真实的事情。
  一对家境并不太好的父母,偶尔带孩子去打网球。说来也巧,网球教练看上了他们的孩子,认为他的身体条件就像张德培,很有发展前途。孩子的父母听了喜出望外。
  从此,家里的一切就开始围绕着未来的“网球明星”转动。父亲中断了夜校的学业,母亲则心安理得地“下了岗”,因为这样他们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照料孩子。
  父亲说,我学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混来混去还不是个工人?还是留点时间给孩子吧。
  母亲说,我即使再找一份工作,上班时心里惦记的还是孩子,大家谈论得最多的也是孩子。干脆彻底下岗,为孩子作牺牲么,谈不上不值。
  对大多数父母而言,生理的机能已经完全成熟,生命又有了新的延续,而且延续着的生命又是那么的蓬勃而有生机。反观自身,尽管如同正午的太阳依然炎热,但毕竟已向西移去,终将日落西山。难怪不少父母会产生类似的想法。
  但是,难道青年、中年已经是人生发展的终点了么?
  
  发展具有不同的状态
  
  心理学家借助于“发展”这个词来说明一个人的身心成长过程。那么,到底什么是“发展”呢?
  一种最普遍、最能为常人所接受的理解就是个体的种种机能与状态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才称得上是发展。

  在这种普遍理解的基础上,人们通常就会认为,刚出生的婴儿,无论是从身心发展的哪个角度来看,都处于发展的最低水平,幼儿其次,儿童少年又再次之,到了青春期,身心发育达到顶峰。而一旦过了青年期,人的发展的任务也就自然而然地完成了。似乎在未来的岁月里,成人只有慢慢衰退的份了。

  的确,人类的生理器官、机能系统、认识能力大体上都具有这样的发展轨迹。
  但是,同样也有事实表明,人类的心理发展并不完全如此,在某些方面有着例外。
  最典型的莫过于个体语言的发展。人的语言发展包括语音、语义、语法、语用技能等几方面。在语言获得的进程中,基本遵循了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惟语音方面情形有所不同。

  据初略统计,人类的语言共有二千余种之多。这二千多种语言,各有截然不同的发音。
  大家都知道,孩子出生于哪一种语言环境,便会毫不费力地习得这种环境中人们使用的语言。
  大家或许还听说过,3岁的孩子与30岁的父亲一起从中国移居美国,若干年后一起回中国探亲,孩子已能操一口流利、标准的美语,而父亲讲的英语,却怎么听也都听得出那中国腔。

  这一切,都源于一个事实,即人的年龄越小,对语音就越敏感。心理学家已经发现,孩子在出生时,他的发音器官具备发任何一种语言的任何一种声音的能力。只是因为他不可能同时处于那么多的语言环境,所以他对日常接触不到的那些语音,敏感性就会逐渐降低。当将来有机会接触另外的语言时,业已定型的发音器官就很难发出那种语言的标准音了。

  所以,我们可以注意到,人类语音发展所遵循的过程是从敏感到不敏感,或者说,是从语音感受与表达能力强向感受与表达能力弱变化的。
  这无疑也是发展的一种方向,一种状态。这样的发展方向与状态往往不容易为人所重视,但它确确实实地存在着。
  在本世纪60年代,有一种观点开始盛行起来,我们称之为人的毕生发展观点。认识与了解这种观点,对为人父母者的心态调整非常有帮助。

  毕生发展心理学认为,人的一生都在发展!或许大多数发展变化的起点在个体出生时,然而有些发展变化的起点则是在生命过程的较晚时期。同样,尽管有些发展在生命过程的中途就已经达到终点,但同样有些发展会一直延续到生命的终结。而且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任何一种行为的发展过程都是复杂的,发展不是简单地朝着功能增长方向的运动,整个发展总是由获得(成长)和丧失(衰退)的结合所组成。

  个体的智力发展,或许是毕生发展的最好例子。
  大家知道,智力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部分。在以前,有学者通过智力测验发现,人的智力在14岁以前基本上呈直线上升的快速成长趋势,此后逐渐减慢,约在20~34岁时基本保持不变,称为智力的高原期;此后智力水平就趋于缓慢下降。

  运用毕生发展心理学的观点,会对这种智力发展观提出越来越多的疑问。现今,一种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智力可分解为液态智力与晶态智力两大部分,它们的发展趋势是不一样的。

  测验的结果表明,二者在20岁以前都呈线性增长。此后,由于个体的神经生理机能开始逐渐下降,与神经生理机能密切相关的液态智力一般在成年期(25岁左右)以后开始逐渐减退;相反,由于晶态智力更多的是与个体的知识与经验有关,因此,晶态智力在成年期以后不但没有减退,反而继续呈现出增长的态势。

  这些,都是人类发展的新的科学事实。
  
  父母需调整心态
  
  毕生发展心理学的观点能给我们父母带来哪些启示呢?在我看来,重要的是以下两点:

  一是坦然面对社会与人生的变迁与新挑战。

  随着社会的变迁,劳动力市场也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对劳动力资源的重新置换。这就意味着有不少人要面临下岗或再就业。换而言之,新的起点将有可能发生于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

  显然,中年人首当其冲。遭受如此冲击的人,会有截然不同的两种心态:

  一种人认为,我这辈子算是完了。就凭这岁数这本事,咱还能干啥呢?所以,他苦闷,他认为世道对他不公,成天不知如何是好。
  还有一些人认为,下岗固然不幸,但四十来岁仍值知识与经验的黄金阶段,只要肯学肯干,一切都可以从头再来。
  事实也正是这样。有时候人的心态影响并决定了人的生活质量。在一些发达国家,人们会不断地通过搬家、跳槽来认识、发现自身的价值,对自我进行挑战,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一些变化呢?“哀莫大于心死”,有时是不是指的就是那些为人父母者对自己境遇的感受呢?

  二是留点爱与机会给自己。
  笔者在不少调查研究中发现,“有了孩子,没了自己”是当今中国父母的显著特征之一。我们通常注意到,自从有了孩子以后,不少父母就连自己平常爱吃的东西,都因为孩子而不再享受,更不必谈自己的事业、兴趣、爱好与特长了。父母整个生活的中心,全然在孩子身上。

  一项对350对母子的调查结果也显示,43.1%的母亲称“只要孩子能有出息,做父母的什么都可以牺牲。”家长甘愿以牺牲自己为代价,以为这样会给孩子带来幸福。

  难道有了孩子,就注定得牺牲自己,就注定再也不能有自己的时间与机会了?难道连自己都没有幸福的感受,孩子能有真正的幸福吗?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应无条件地以孩子为中心,甚至为了孩子牺牲自己的一切。而且,你的牺牲并不一定能换来孩子的爱。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一切都让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所能给予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爱孩子也要爱自己,因为这两者本身并不矛盾,爱自己是为了更好地爱孩子。为了孩子的成长,为了自己的追求,父母大可不必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父母通过爱自己的事业、爱自己的生活、追求自己的目标,从而能更好地影响孩子的一言一行。

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终将逐渐长大成人并开始自己的生活。一旦到那时,成天围着孩子转而迷失了自我的父母,内心的失落是不言而喻的。所以,请记住:生命在孩子身上得到了延续,但你的智力和能力还在发展,你自己的生命与事业同样仍应继续。留一点爱和时间给自己吧,这对树立健康向上的父母形象大有裨益。■

Rank: 9Rank: 9Rank: 9

4#
发表于 2010-6-12 17:00:18 |只看该作者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Rank: 9Rank: 9Rank: 9

5#
发表于 2010-6-12 17:01:23 |只看该作者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Rank: 9Rank: 9Rank: 9

6#
发表于 2010-6-12 17:01:45 |只看该作者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Rank: 9Rank: 9Rank: 9

7#
发表于 2010-6-12 17:03:25 |只看该作者
呀,图片怎么发上来这么不清晰

Rank: 9Rank: 9Rank: 9

8#
发表于 2010-6-12 20:39:21 |只看该作者
:F:
把名字写在水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幸福大观园 ( ICP12039693 )  

GMT+8, 2024-6-13 20:28 , Processed in 0.02424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