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手机客户端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玉冰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育儿心得] 转胡萍针对中国华德福教育的思考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7-8 09:56:32 |显示全部楼层 |倒序浏览
我对中国华德福教育的思考之一——天赋理性的孩子适合华德福吗?

胡萍



    在写下这篇博客之前,我一直有些犹豫:在诸侯混战的幼教界,是否要把自己搅进这滩浑水中?一直告诫自己做好份内的事情,不要去“惹是生非”。几年来我到全国各地的讲座中,总会遇到家长们与我探讨华德福教育,最近几次与家长的接触,让我觉得应该把自己的观点写出来。或许会惹事,如果惹事后能够让被困扰的家长从更多的角度来思考这个教育,何尝不是一件有益的事情呢?何况,又能够有多大的事情呢?!于是,决定豁出去了。

    06年与李跃儿相识后,“华德福”“蒙台梭利”“瑞吉欧”等幼教界流行的教育名词开始进入我的耳朵,当时我一门心思在我的儿童性心理和性教育研究上,没有想到要去研究幼儿教育,也就没有想过要去了解这些词汇后面所代表的教育模式和流派,所以,对于这些词汇左边耳朵进,右边耳朵就出了。

    07年的冬天,有一次在北京芭学园研究儿童性心理期间,李跃儿说要去昭陵的农家院住几天,专门攻读史丹纳的一本书,然后就离开家,一个人住到了偏僻的昭陵农家院里。整整攻读了一周后,给我打电话,说她有了一些领悟,要与我分享。我向往着昭陵雪景和农家院好吃的饭菜,和胡子兴致勃勃的去了。当时心想:这个史丹纳是个什么人啊?写了点什么啊?看那个书薄薄的一点,将就着听李跃儿的见解吧。后来才知道这本书是关于人智学的。

    到了昭陵,一片美丽雪景唤起了我的小资感觉,我们走在寒冷的旷野里,李跃儿却热情满满,和我讲解人智学理论,讲解史丹纳的理想以及现实与理想的挣扎,当时的我被她的激情感染着,享受雪地里的寒冷与她激情的交融的同时,内心对她的分享排斥着:人智学与史丹纳与我没有什么关系呢,此情此景中,我更愿意我们的谈话能够与雪、与梅花、与擦在我们脸上的树枝有关。不忍心扫李跃儿的兴致,憋了一周的她此刻正滔滔不绝,我附和着,心却不在。现在才明白,和李跃儿相识后的每一次谈话,她都在“勾引”我进入教育领域,现在才知道,当初她一股脑儿地倒给我的人智学和史丹纳,成为我后来思考华德福教育的起点。后来听过她关于人智学的一次讲座,的确讲得很透,她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结合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后有了自己的思考和见地。这与我听过的其它人讲华德福有本质的区别,在听过的几次国人关于华德福的讲座中,至始至终都是这样的模式:“史丹纳说……”“史丹纳又说……”“史丹纳还说……”“史丹纳曾经说……”整个讲座中讲者没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也没有将儿童心理发展与华德福教育的结合,只有对史丹纳100年前的东西照搬照抄。

    在李跃儿芭学园呆久了,自然就对华德福、蒙氏等感起兴趣来,于是,开始买相关的书来看,同时与李跃儿讨论。李跃儿认真研读了发展心理学,并通过追踪观察和拍摄了三个孩子来研究发展心理学,时间长达几年,所以,李跃儿有厚实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基础,在这样的基础上做幼儿教育,让芭学园的孩子得到了很好的帮助。当时的芭学园教育我非常认同,李跃儿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作为帮助孩子的基础,教室里有华德福的一些东西,也有蒙氏的东西,还有与现实生活结合的东西,教学过程中李跃儿还带领老师进行生成课程,这与瑞吉欧的理念和方法相似,这种以儿童心理发展为基础,融合各家教育所长的教育,正是西方现代主流教育的基础。

    08年,芭学园开始实施华德福教育,美国来的园长将蒙氏工作教具以及与现实生活结合的工作区全部撤离教室,教室里原本丰富的工作区和工作材料变得少了许多,连积木都被撤离了。代之以起的是羊毛、毛线、没有眼睛鼻子的布娃娃……老师们不是缝衣服就是织毛线。这让我变得很不理解,芭学园里那些曾经让我心动的感觉消失了。因为没有深入了解过华德福,所以也不敢妄加评论,只是提出疑问后,李跃儿说:“你不懂,华德福很深奥”,我也的确不懂,当时我的精力都放在儿童性心理的研究上了。

    但我还是在思考:我不懂深奥的华德福,但我懂自己的儿子吧。儿子天生对数理逻辑感兴趣,他喜欢搭建变幻莫测的积木,能把积木变出各种动物和建筑,他喜欢思考,对自然科学充满了兴趣,从小就喜欢读《十万个为什么》,从人体知识到天文地理,反复多次地让我给他念《十万个为什么》,他不喜欢童话和寓言,3岁时就告诉我那些童话是假的,当时听到他对童话那么理性的判断我都差点晕倒,我还指望着用童话培养他的想像力啊!上天赋予了儿子理性思考的天赋,而非感性的大脑,如果我的儿子来到此时的芭学园,他的长处能够获得发展吗?答案是“不能够”。在这样的幼儿园里,我的儿子没有积木,不能够讨论科学,更不能够谈论人体的骨骼,也没有他非常感兴趣的数理课堂,他在这里一定会痛苦,因为儿童的内在发展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内心就会焦虑和痛苦,脾气就会变得暴躁不安,而他却无法向我们述说他的痛苦来自何处,我不可以这样对待儿子。

    或许,那些羊毛、娃娃、充满情感的故事会对他的感性发展起到一定的弥补作用,然而,上天给他的理性长处却在长达3~4年的幼儿园生活中被耽误着发展,我的理念是扬长教育,而不是补短教育,我更重视孩子的长处是否有成长的环境。由此,我断定这类幼儿园不适合我的孩子。在人群中,一定有与我儿子具备同样理性天赋的孩子,他们如果来到这种结构的幼儿园,天赋的发展必然受挫。把我这样的想法与李跃儿交流之后,我更加坚定了我的看法。



未完待续


相关链接:转发吴蓓老师文章:我对胡萍老师十评华德福教育的回应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9Rank: 9Rank: 9

2#
发表于 2012-7-8 09:57:31 |显示全部楼层
我对中国华德福教育的思考之二——怎样的幼儿园才是适合孩子成长的?

胡萍




    在芭学园实施完全华德福教育前,有一个五岁的女孩,上天赋予了她完美的感性,给她一团泥巴,她就能够做出各种形态和表情不一的动物,一边做一边编故事,每个动物都进入了故事的情节中,动物们的表情也与情节中的喜怒哀乐一致,情节跌宕起伏,如果写出来,一定是一个童话剧本,我常常被她的这种天赋折服。然而,上天却没有赋予她数理逻辑的才能,亲身经历了李跃儿老师对她数理逻辑能力的帮助过程,那个艰难啊!一次,李跃儿拿了七根纺锤棒(蒙氏教具)和三根筷子,问女孩一共有几根,她回答有十根,李老师再问:“能告诉我有几根纺锤棒?几根筷子吗?”女孩回答不出来。为了在家里更好地帮助孩子,女孩的妈妈也参与了这个过程。针对这个女孩的情况,我在想:她的确很适合这个年龄阶段的华德福教育啊!这样的教育能够给予她感性的长处更多的发展空间。因为当时芭学园为她这样的孩子准备了需要的空间,所以,她的天赋发展没有受挫。

    我与李跃儿讨论了我儿子与5岁女孩的情况,在芭学园实施全面华德福之前,我儿子这样的天赋理性的孩子和女孩这样天赋感性的孩子,在芭学园都能够获得发展的空间和帮助,但在实施全面华德福后,天赋理性的孩子发展受挫,这样的幼儿园不能够为各种天赋的孩子提供合适的帮助,这是一所“好”的幼儿园吗?李跃儿一直坚持的教育理念就是帮助各种天赋的孩子获得发展,但实施单纯华德福后,显然违背这样的教育理念。从尝试华德福到认识到华德福的缺陷,这需要时间。我也能够从李跃儿每年的讲座中感受到她在尝试华德福和蒙氏教育中产生的一些纠结,这些纠结体现在了每年讲座中她对这些教育模式的不断肯定与否定之中。

    美国园长来了一年多以后便离开了,芭学园终于到了该“拨乱反正”的时候了。2010年的12月,我刚好到北京,李跃儿让我参加芭学园的年度总结会。事先她没有告诉我会议的任何内容,会议在乡郊野外的农家院进行。会议中让老师们讨论什么样教育环境才是对孩子成长有利的,还要制定下一年的教育计划。老师们分组讨论,然后代表发言。这个过程中李跃儿老师始终没有发言,最后,她给了我这个旁听者一个发言的机会,我将自己对华德福的思考说了出来,也谈到了我认为一所有益于对各种天赋的孩子都能够获得帮助的幼儿园应该是兼收并蓄的观点。会议结束后,李跃儿告诉我:“我们之前没有沟通过,你知道你的发言对今天的重要性吗?真是太及时了,这样的思考也是我想说的,但从你这个旁观者的角度来谈,更恰当。”至此,我才明白她决心在这次会议后恢复芭学园的多元化模式,她把这次会议称为“遵义会议”,我大笑哈哈!那天晚上,北京突降暴雪,大家都没有带够衣服,第二天的会议,所有老师都裹着被子开会。

    任何教育都有其优势和不足,做教育的人需要认识清楚自己所做的教育存在何种优势与不足,然后采众家教育之长补自己之短,在这样的基础上建构幼儿园的教育元素,才能够让天赋理性的孩子和充满才情的女孩都能够获得发展的空间。“遵义会议”之后,芭学园在保持了华德福部分长处的基础上,重新将蒙氏工作放入孩子的教学计划中,现在的芭学园有一间很大的蒙氏工作室,4岁以上的孩子会安排蒙氏工作,在这间蒙氏工作间里,有古色古香的桌子和柜子,那是李跃儿亲自淘来的,有丰富的工作材料,孩子们置身于这样的氛围中工作,获得的不仅仅是蒙氏工作带来的内在发展,还有对环境美感的审美发展。

    芭学园之所以能够被关注,她不是一所各种教育的简单大拼盘,而是李跃儿在儿童心理发展和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各家之长,结合本土文化所创建的一种教育,其教育的宗旨是培养易于生存的孩子。在李跃儿老师每年4月的全国网友培训和7月的全国教师培训中,我们都能够从她精彩的讲课中感受她所创建的芭学园给我们带来的本土化教育。

    几年来,芭学园经历了这样的成长过程,从尝试各种泊来教育到最终创立符合本土孩子成长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多年来,李跃儿老师一直没有脱离一线工作,至今都还给孩子们上课,为家长们答疑。现在,芭学园已经有了稳定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不再盲目和追风,这对于芭学园的孩子和家长来说,是最大的福气。

    很多人问过我:“芭学园就是华德福吗?李跃儿就是搞华德福的吗?”以这篇博文来正视听——芭学园不是华德福教育。如果像了解芭学园,可以到李跃儿网站。



未完待续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9Rank: 9Rank: 9

3#
发表于 2012-7-8 09:58:28 |显示全部楼层
我对中国华德福教育的思考之三——不可以把孩子做成华德福教育的标本

胡萍




    上个月到一个城市去讲课,开讲之前在门口遇到一位母亲,她拦着我焦急地:“胡老师,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我停了下来,她带着哭腔,眼里有泪地述说:“我的女儿4岁,在我们当地的一所华德福幼儿园里,她很喜欢做针线,我也满足她这个爱好,但是,因为我支持女儿做针线,华德福幼儿园的老师对我大会批小会斗,把我当成背叛华德福的人,连续几周都这样,我已经无法忍受了,你说他们这样做对吗?”我回答:“他们这样做是彻底做错了!你对女儿的支持是对的。”   

    因为在全国各地讲座,接触到了各种教育的家长,也到过很多幼儿园参观,其中也有华德福幼儿园。我听过很多关于华德福教育的现象,这个母亲的亲身经历让我想到了更多母亲的困惑:“胡老师,华德福幼儿园不准许孩子使用剪刀,但我的孩子这段时间很想用剪刀来剪纸,我可以满足孩子吗?”“胡老师,我的孩子在华德福幼儿园,他喜欢玩积木搭建,但老师说不可以,幼儿园里也没有积木,我该不该让孩子玩呢?可以让孩子在家里玩吗?”“胡老师,我的孩子在华德福幼儿园,幼儿园教孩子画画只准画湿水彩,我的孩子画了一个人,被老师说了一顿,让孩子以后不可以再画这样的画”……

    突然想到一次与湿水彩有关的事情,那次是去一个推行纯华德福教育一年多的班级给孩子们上性健康教育课,教孩子们如何保持生殖器卫生,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和尊重他人的隐私,这些孩子的年龄在6岁左右。按照我给孩子上课的程序,孩子们要先画男孩和女孩,由此引入孩子们对男孩和女孩身体有何不同的思考。令我大跌眼镜的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孩子们画的全是花和草,20个孩子没有一个画了人!联想起刚上课时我让孩子们坐到位置上,他们仿佛在梦游一般,听到一位老师的歌声后,才梦游一般地坐到位置上去了,我的第一直觉是“这些孩子听不懂人说的话了”,十年来我给6岁左右的孩子上课,从来没有遇到这般状况——老师的指令是画人,孩子统一整齐地画了花。后来园长告诉我,这个班的老师崇尚华德福教育,参加过很多培训,她的班的孩子画画就画湿水彩,只能够画湿水彩的花和草。再后来,我的直觉真的被其它人应验了,我得到的消息是:这些华德福孩子到了小学后,不会听老师的指令,老师和我的感觉一样——他们不会听人说话,梦游一般的在学校。

    教育是为孩子的发展服务还是把孩子做成华德福教育的标本?如果是为孩子的发展服务,那么,就应该遵循孩子的内在发展,帮助孩子完成发展任务。如果是在做这个教育的标本,那么就会用华德福的框框去限制孩子的内在发展。

    孩子4~5岁时自发的喜欢画人,这一定是孩子内在发展的需要——他在认识人,也在认识自己身体的结构,这是儿童自我认知发展的内在需要,如果华德福明白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就应该准许孩子画人,而且可以为孩子准备尽可能多的美术用品,比如蜡笔、铅笔、水彩笔、各种颜料,这样孩子才能够接触到更多更广的美术世界,单一的湿水彩和只能够画花草,这是对孩子认知和发展的限制

    4岁的女孩喜欢做针线,这项工作能够带给4岁女孩专注力的发展;每个针线活孩子自己设计和完成,这是孩子创造力的发展机会;大臂和小臂功能的协调性发展、手指间肌肉及力量的配合能力的发展;每个针线活的完成给孩子带来的成就感是让4岁女孩发展自信的基础,也是她自我效能认知(认识到自己能够做什么)的过程;针线活能够成为孩子一生的兴趣和爱好……然而,华德福老师不能够看到女孩热爱的针线活给她带来了如此多的发展,她们只会用华德福的框框来限制女孩:我们华德福教育是不准许做针线的,所以,你不可以做针线。这样的模式不是将孩子做成华德福教育的标本了吗?

    再说让孩子使用剪刀的问题。当孩子非常喜欢使用剪刀来剪纸时,除了专注力得到发展,孩子在使用剪刀时,手的运动促进了大脑的发展,手、脑、眼的成功配合能够让孩子获得成就带来的高级精神愉悦,当看到自己用剪刀改变了纸的形状,做出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时,这对他自我效能的积极认知有着巨大的作用。记得我的儿子当时2岁多时,突然对剪刀感兴趣,强烈的剪纸欲望,当时我就给他买了平口剪刀,这样不容易伤到孩子,然后为他提供大量的废旧报纸,每天任他剪个够,大概有2个多月后,他的兴趣才慢慢退下来,然后新的兴趣又出现了,儿童的发展就是这样,当这个阶段的发展获得满足后,便往下一个阶段发展。

    作为父母和教师,我们要做的是及时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然后为他提供发展的空间,帮助他完成这个阶段的建构,这样的教育就是为孩子服务的,如果让孩子来适应某一个教育模式,就是让孩子为教育服务,这样的教育本质上就是在把孩子做成了某种教育的标本,这是与现代教育理念背道而驰的。

    无论一个教育多么的“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如果做教育的人没有用教育来为孩子服务,而是让孩子成为这个教育的附庸,就是不尊重孩子。这不是教育的错,是做教育的人的错。



未完待续

点评

蒲公英  个人感觉,不管是什么工具或者材料,只要能在能保证孩子安全的情况下,都可以让孩子尝试。只要能够通过动手制作出一个东西,就是把想法变成了一个现实。应该鼓励孩子去尝试。  发表于 2012-7-10 09:55:41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9Rank: 9Rank: 9

4#
发表于 2012-7-8 09:59:13 |显示全部楼层
胡萍:

还有几篇思考没有写完,敬请期待《我对中国华德福教育的思考之四——“提前唤醒”》!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9Rank: 9Rank: 9

5#
发表于 2012-7-8 23:28:47 |显示全部楼层
杨颜老师 发表于 2012-7-8 16:09
就我的观察来看,绝不是中国华德福一种教育的问题。。。。。

这样的现象在“新教育”出现的初期,实在是 ...

你说得太好了,杨颜,教育不是一个僵硬的模子,把孩子硬往里面套肯定不行。教育不但是科学和艺术的高度结合,而且需要教育者用心去领悟对每一个不同孩子的不同引导方式。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9Rank: 9Rank: 9

6#
发表于 2012-7-9 23:41:01 |显示全部楼层
杨颜老师 发表于 2012-7-9 21:31
孩子的安全问题是最重要的,但不是应该作为一种可以完全不被允许的状态。就像华德福认为孩子在6岁以前的 ...

"我们都知道我们要让孩子的学习不是要学知识而是要学能力,这个能力首先就是自己会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呀!包括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能力。"

非常赞同这句话!知识是死的,能力却是活的,观察、思考、动手、实践,更是孩子将来能立足于人生的几大关键要素,这才是教育的关键。

点评

杨颜老师  是的,这句话不仅对我们的孩子适用,也对我们做家长的适用。我们要掌握的不仅仅是育儿知识,而是育儿能力。  发表于 2012-7-10 20:20:30
蒲公英  赞同。这些能力比简单的学习知识难培养多了。  发表于 2012-7-10 10:15:26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9Rank: 9Rank: 9

7#
发表于 2012-7-11 04:21:48 |显示全部楼层
我对中国华德福教育的思考之四——“提前唤醒”

胡萍


“提前唤醒”,这是自华德福在中国登陆后逐渐流行起来的词汇,几年前初次听到这个词汇时不懂是什么意思,也没有去想这个词汇的意思到底是什么,直到多年前有一次与华德福学校一位老师的对话,才将我引入了对“提前唤醒”这个词汇的思考。

    这位老师知道我是做儿童性心理和性教育研究的,我与这位老师的对话如下:

    她:“如果孩子问自己从哪里来,你怎么回答呢?”

    我:“看孩子的年龄,如果3岁孩子问这个问题,我会告诉孩子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然后我简单说了根据孩子年龄答案逐渐深入的回答方式,原则是孩子问我们才答,答案不可以超出孩子的年龄认知水平。

    她:“为什么要告诉孩子实话呢?”

    我:“为什么不告诉孩子实话呢?”

    她:“华德福不这样回答,如果告诉孩子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就是提前唤醒了孩子”

我不理解“提前唤醒”的含义,决定深入了解一下,于是我问:“在你的幼儿园里,如果孩子提出这个问题,你们如何回答呢?”

    她:“告诉孩子他是小天使在天上飘着,9岁后再告诉孩子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

    我:“可是,孩子提出问题的时候是‘醒’着的啊,不是说梦话吧,干嘛把孩子按回‘梦’中呢?还有,可能孩子还没有到9岁就明白了自己从妈妈肚子里来,用不着你告诉了,然后他会觉得你骗了他这么多年。”

    她:“啊,这样回答好没有想像力”

    我:“至少真实,没有欺骗,也是科学的答案啊!”

    她:“科学,哼!”从鼻子里哼出来的“哼”。

    谈话不能够继续下去了,但我的思考没有结束,什么是“提前唤醒”?在接触过华德福的家长那里,这是我最常听到的一句话:“胡老师,我这样做(说)会不会提前唤醒孩子?”

    好吧,我们来分析一下“提前唤醒”,先说“提前”,既然有“提前”之说,这一定是存在一个参数来衡量你做的事情是否提前或者延后吧,就像我们赶飞机,应该3点起飞的,结果2点就起飞了,这叫提前,如果4点起飞了,这叫延后。在孩子教育问题上,孩子的发展规律就应该是准点的参照。当孩子认知自己的发展已经开始,我们就要给予孩子这项发展的支持,告诉孩子是从妈妈肚子来的,用坐飞机来比喻,我们的教育行为就是准点起飞;如果孩子对自己生命来源的认知发展已经开始了,我们却说:“华德福教育是不可以在这个时候帮助孩子认识生命来源的,要等到9岁才帮助孩子发展这个认知。”那么,这叫延迟;如果孩子还没有开始认知自己生命来源,还没有提出问题,我们就非常主动地去告知孩子精子卵子怎样结合,这叫提前。

    再来说一下“唤醒”,意思是孩子在“睡眠”中被叫醒了。现实中我们看到那些处于睡眠中又到处游走的人,我们称之为梦游者。结合华德福教育,我不理解这个教育为什么把孩子当成梦游者,难道孩子向我们提问的时候是在说梦话吗?我们对孩子的提问给出符合年龄认知的科学答案,让孩子了解他生命的真相,怎么就是唤醒了呢?难道蒙蔽他就是为了保持他的梦游或者说蒙昧状态?为什么要保持他的梦游状态呢?

    思考了几年我才想清楚了“提前”或者“延后”的参照点,这个参照点就是孩子生命发展的节点,也思考清楚了孩子的“醒”与“不醒”的参照点,孩子的某一项发展开始了,就是“醒了”,某一项发展还没有开始,就是“睡眠”中,一切遵循孩子的生命发展节律。人类的孩子有共同的发展规律,比如出生时都没有长牙,4~6个月左右出牙,6岁左右换牙。如果一个人一出生就长牙,大家就会觉得他一定是个怪物,因为与人类的规律不符合了。一个人的牙到10岁还没有长出来,这一定是身体出现了问题。父母了解这个规律,所以,在孩子出牙换牙期间都懂得帮助孩子完成牙齿的发展过程。心理发展也有这样的规律,3岁左右儿童开始认知自己生命来源的发展,人类的孩子大多都在这个阶段开始提出“我从哪里来”,这是孩子自我认知发展的节点,作为父母,当然应该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生命真实的来源:“你是从妈妈肚子来的”,就像妈妈告诉第一次换牙的孩子:“这是换牙的过程,你会长出新牙的。”难道华德福的家长在孩子换牙的时候还要编造一个美丽的童话,童话中孩子永远也不能够知道自己是在换牙,因为如果说了真话,你就不华德福了,你就没有想像力了,你就太科学了。。。。。这是什么逻辑啊?!

    只要智力发展正常,3岁孩子完全能够听懂和理解“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这句话,这个答案没有超出他的认知水平,为什么华德福不按照孩子的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来帮助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完成对自己生命来源的认知呢?为什么华德福要等到孩子9岁才来回答孩子3岁时提出的问题呢?孩子在3~9岁期间对自己生命来源的认知被华德福胡编乱造地蒙着,阻碍了孩子对自我的认知发展,这是不尊重孩子发展规律、不帮助孩子内在发展的教育行为!

    在华德福的教育中,还有多少教育理念和行为是用“不要提前唤醒孩子”来阻碍孩子的内在的发展呢?接触过华德福的人和正在做华德福的人,值得思考一下:是让孩子来适应华德福教育,还是用华德福教育来帮助孩子的内在发展?如果让孩子来适应华德福教育,就是把孩子做成华德福教育的标本,如果遵从孩子发展规律,帮助孩子完善内在发展,华德福就是在为孩子成长服务。

    无论那种教育,“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这句话是李跃儿的版权,在此借用)如果教育是脚,孩子是鞋,让孩子扭曲着内在发展规律去附和这只脚,教育的方向就错了,这样的方向与传统教育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都是在扭曲孩子,只是华德福是温柔地在美好的氛围中进行着扭曲,传统教育是粗暴地在扭曲。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我对中国华德福教育的思考之五》

    (胡萍)严正声明:我思考的是那些有蒙蔽孩子、不帮助孩子内在发展、不正确回答孩子问题的华德福。如果你做的华德福不是这样的,你的孩子上的华德福元不是这样的,那么,请你写出你们的好经验,让那些不成熟的华德福学习,尽快地成长起来。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9Rank: 9Rank: 9

8#
发表于 2012-7-12 01:26:10 |显示全部楼层
我对中国华德福教育的思考之六——想像力与幻想

胡萍


因为到全国各地讲座,只要有机会我就会看幼儿园,再因为我的讲座往往是追求新教育的机构组织,所以,看了很多自称为华德福和蒙氏的幼儿园,也看过一些传统幼儿园,甚至在一些幼儿园进行过3~4天的观察。

    多年前到一家华德福幼儿园,外面的环境不错,院子很宽很大,绿树成荫,进入教室后,看到工作材料很少,教室里有7~8个孩子,能够让孩子动手的只有几块超过孩子身体大小的大木板放在地上,看到3~5个孩子把这些大木块当船划,一会儿孩子就觉得无聊了,在教室里游荡起来,显得无聊的样子,我在想:孩子们要这样的状态中呆两个小时啊,好难受!因为在芭学园呆过,芭学园教室里工作材料很丰富,于是有了对比。我不理解为什么没有其它工作材料,于是小声问陪同我的工作人员,她说:华德福教育提倡想像力培养,不能够给孩子太多的工作材料,让他们用这几块木板发挥想像力。教室里只有一个老师,天使一般面无表情地做着自己的事情——织毛线,孩子状态好像与她无关,整个过程中我的感觉是老师很冷,离我们很遥远,天使没有来到人间的感觉。我看过芭学园老师引领孩子工作的过程,所以,又有了对比。

    那个时候我接触幼儿教育不久,一切都在我的观察和思考中,是芭学园做得好还是这所园做得对,我开始了思考。我不会轻易拿芭学园来否定其它园。这个思考持续了几年。

    幼儿的发展中,为孩子提供丰富的工作材料,让孩子用这些工作材料来将自己的想像力在工作中得以实现,可以获得想像力的成果,那么,想像力对孩子来说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如果没有工作材料来呈现孩子的想像力,想像力就飘在风中,不知去向了,就成了幻想,带有幻觉的想像。用那几块大木板,能够让孩子想像出什么来呢?除了船,还有什么?难怪孩子显得无聊了。

    在幼儿的发展中,应该给孩子提供符合其年龄阶段的工作材料,让孩子能够操作这些材料,起码,孩子的小手能够拿得起这些材料,能够实现孩子的创意,这对于幼儿的发展非常重要。几块比孩子身体还要大的木板,孩子如何拿得起?如何操作?教室中除了大木板,为什么不为孩子准备一些小的工作材料呢?在我的书《善解童贞1》中,有一个章节叫“提升孩子精神愉悦的品质”讲解了儿童工作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这里不在赘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不要攻击我卖书哈,我只是不想重复写太多)

    再来说那个天使。看过芭学园的老师与孩子在一起的过程,感觉他们的心是和孩子在一起的,当孩子不能够进入工作状态时,老师会引领孩子慢慢进入,一旦孩子进入了工作状态后,老师会慢慢撤离,然后关注着,当孩子需要时老师就会出现在身边。我不明白华德福的老师为什么会冷冷的,只坐在那儿织毛线,孩子们无聊地走来走去,老师不引领,不关注,不帮助孩子脱离无聊的状态。我想,老师的做法一定与华德福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有关,难道华德福就是这样要求老师的吗?我当时没有敢问陪同人员,担心人家觉得我不敬华德福。几年过去了,至今我都还清晰地记得那张天使般的脸和冰冷的表情,因为我进入教室的时候,她看我的眼神让我不寒而栗,现在我理解了,没有来到人间的天使,自然带着天宫的寒气。或者,当凡人装成天使的时候,就会变得冷。

    几年以后,去年我到一座城市讲课,到一个幼儿园参观,这个幼儿园连续几年都请曾经在芭学园担任过园长的美国人做指导,我到园里一看,教室很空,仅有少得可怜的一点点玩具,我忍不住问:“怎么这样空呢?”陪同人员告诉我:“美国老师说了,要尽量少给孩子工作材料,给孩子留下想像的空间。”我心里很难受,感受过芭学园孩子在工作中获得幸福与愉快,想像着这个园的孩子每天在空空的园里呆这么长时间,孩子无所事事的痛苦成人能够体会到吗?我不否认这个园的老师爱这些孩子,因为她们都是这些孩子的妈妈,但是,他们不懂得孩子的内在发展需要,没有给孩子提供适合孩子年龄阶段发展的外在条件,所以,光有爱,是不够的!

    华德福培养孩子的想像力出发点是对的,但是,做法错误了,结果也就适得其反,成为培养孩子幻想了。

    讲两个笑话:

    一次我陪一个朋友到一个华德福幼儿园,朋友的孩子2岁多,在院子里看到一个水龙头,很好奇,过去摸了一阵后,问旁边的一位华德福老师:“这是什么?”老师无比深情地说:“宝贝,这是大象的鼻子!”我和朋友在一旁愣住了,朋友对我说:“这是水龙头啊!她这样会不会把我儿子搞晕啊!”我无语。问过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说,老师回答:“培养孩子的想像力!”

    一个朋友给我讲了她的故事:她带着孩子与华德福幼儿园的家长们一起郊游,大家到一个公园后坐下休息时,有两个公园的游客吵了起来,甚至大打出手,这时,一个4岁的孩子看到这般场景后问妈妈:“妈妈他们在干什么啊?”妈妈回答:“两只恶狗在打架”,妈妈把人比作了狗,而4岁孩子会不会认为吵架的人都是狗狗呢?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我对中国华德福教育的思考之七》

点评

杨颜老师  这里面老师把水龙头比作大象鼻子,把打架的人比作狗,这哪是培养孩子想象力呀,简直就是禁锢孩子的思维,和混淆孩子的思维。  发表于 2012-7-12 07:54:53
杨颜老师  呵呵,想象力和幻想力是不一样的。孩子可以幻想,但是最终我们更需要培养的是孩子的想象力。  发表于 2012-7-12 07:53:23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9Rank: 9Rank: 9

9#
发表于 2012-7-16 23:24:15 |显示全部楼层
微微辣 发表于 2012-7-16 12:14
要紧的是,包括胡老师和华德福人,我们这些在“旧教育”中成长起来的人,能够开始去追寻更美好更人性化的教 ...

辣妹妹,好喜欢、好喜欢你的见解。由衷的佩服、欣赏。我喜欢你说的对待事情不必持“捍卫”的心态,因为这世上本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我喜欢你说的“磨掉了沙袋之后发现自己还带了另一个沙袋”,因为我们每提升自己到一个不同的境界之后,都一定会发现自己原来还需要提升……

保持着一种向往美好的心态,看待一切。也跟辣妹妹分享我几个月之前听到了另一句美好的话:我们都在修行的路上。有些人走在前面,有些人落在后面,不过不要紧,重要的是我们都走在通往美好的路上。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9Rank: 9Rank: 9

10#
发表于 2012-8-24 23:18:48 |显示全部楼层
我对中国华德福教育的思考之八——橘与枳(1)

胡萍




    这个系列在结束之前,写《橘与枳》的想法就一直存在,当时精疲力竭之际结束了这个系列,但心中仍然耿耿于怀,觉得最核心的东西还没有表达出来,于是,如同有骨梗在喉,继续《之八》的想法犹如幽灵一般出没于心境,让我不得安宁。昨夜失眠(我很少有失眠),今天决定继续写,好让幽灵离开,让我的心境恢复宁静。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中国人都能够明白。因为水土与气候的原因,橘子长在淮南就能够保持橘子原本的品质,将橘子移栽到了淮北之后,水土和气候变化了,于是,橘子的品质就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原汁原味的橘子了,变成吸收了淮北特有气候土壤因素的枳子。枳子的口味不再像橘子,但不等于枳子不是好水果,枳子的生命中融入了淮北的精气神,以其特有的风味被淮北人接纳并喜爱,渐渐地,枳子被更多地域不同的人接纳并喜爱,人们不再追究枳子是如何由橘子变种而来,人们只关心枳子的味道是不是我需要和喜欢的了,枳子成为了独特的品种。

    第一所华德福学校于1919年创立在德国,近一百年来,随着西方对儿童发展的不断研究,置身于教育大环境中的华德福,其成长的土壤中不断被更新着“营养素”。曾经以教育模式为主导,把儿童做成华德福标本的做法渐渐被清除了教育的土壤,科学家和儿童心理学家们揭示出来的儿童发展规律被融入了教育的本质之中,儿童成为了教育的主体,教育的使命成为帮助儿童完成生命发展任务。这些新的营养素渐渐地在土壤中积累着,成为了西方主流教育的生发根基,也滋养着西方的华德福教育,由此,在西方教育的根基上,华德福与主流教育保持着一致性,同时,华德福继承了自己独特的元素,这也是至今华德福教育还能够立足的根本原因。如果目前西方华德福教育还在沿袭把儿童做成教育标本的做法,是不会被浸润了近一百年尊重儿童发展规律的西方人所接纳的。

    一百年来,尊重儿童发展规律为根基的教育传承着一代又一代的西方人,这样的理念和方法也融化在了西方华德福教育的血脉中。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西方人,无论他们是否接受过华德福教育,无论他们是否成为教师,他们都承接了尊重孩子发展规律的“基因”,用他们上一代人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孩子或者学生,就像我曾经提到的美国电影《自闭历程》中坦普的姨妈,这就是传承。

    李跃儿芭学园每年都会有来自德国的志愿者,第一个志愿者是18岁的男孩沃夫冈,他虽然懂得四国语言,但不懂得一点中文,不能够听更不能够说中文,就来到了芭学园做一年的志愿者。芭学园的老师们用简单的英语与他沟通,同时教他说中文,很快他就适应了在中国的生活和工作。当时见到他,我与李跃儿都感叹:“德国的父母很强悍啊,18岁的孩子就放出来到一个语言不通的国家做志愿者,我们中国的父母很难做到!”

    沃夫冈刚刚高中毕业,从小接受华德福教育的他没有做过幼儿园老师,但是他完全能够胜任幼儿园的教学工作,我看过他给孩子们上英语课,至今记忆犹新:在助教们的组织下,孩子们围成一圈坐在地毯上,因为不懂得中文,沃夫冈的课是全英文的,上课开始后,沃夫冈简单开场,然后,神秘地把手伸进了一个布挎包,孩子们非常好奇,等待着奇迹的发生,他神情兼备地描述着一个故事,突然从包里拿出一个布老虎,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从包里出来的有小企鹅、小公鸡、小狗……,这些布动物都是沃夫冈自己手工制作,大概有半个巴掌大小,这是他准备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我听不懂他讲什么,但孩子们好像都听明白了(不一定听懂了语言,但感受到了气氛,或读懂了沃夫冈的身体语言),他们的表情随着沃夫冈的情节起伏着……。李跃儿告诉我:沃夫冈从来没有做过幼儿园老师,但他的水平已经超过了经验丰富的主班老师级别,他有很强的感受力,教学能力也很强。

    沃夫冈住的宿舍我没有去看过,李跃儿告诉我:很难想像一个18岁的男孩,每天都将寝室整理得干净整洁,被子叠得整齐,桌子上从不会出现又脏又乱的情况,因为桌子上只放电脑,就连电脑的电源线都是放得规规整整,没有一天寝室是不整洁的。我每次看到沃夫冈,他都一身干净整洁,走过他身边有淡淡的香水味飘过,他也干一些“粗活”,比如收拾孩子们的餐桌、扫地抹桌子之类,自然真诚单纯是我对他印象。沃夫冈没有做过老师,他传承了自己父母和老师对待自己的方式,他用这样的方式来与芭学园的孩子相处,自然就是一位好老师了。

    坦普的姨妈是一个非华德福教育背景的美国农民,沃夫冈是具有华德福教育背景的德国高中毕业生,他们为什么没有经过培训就能够做得如此好,是因为他们成长的环境中具备这样的教育文化土壤,这样的土壤能够让他们成长出爱的智慧和能力,他们只要沿着父辈的方式做,就不会离谱,不会找不着调。

    假如我们把沃夫冈接受的华德福教育比喻为西方的橘子,现在,这棵橘子被移栽到中国,水土和气候都发生了巨变。橘子会出现怎样的变化?水土——中国的华德福人和教育文化的背景会给这棵橘子带来怎样的变化?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我对中国华德福教育的思考之八——橘与枳(2)》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9Rank: 9Rank: 9

11#
发表于 2012-8-24 23:20:42 |显示全部楼层
我对中国华德福教育的思考之八——橘与枳(2)

胡萍



    在对儿童发展研究的历史中,西方的蒙台梭利通过观察孩子发现了儿童生命发展的敏感期(或者说窗口期),皮亚杰通过观察自己的孩子,发现了儿童生命发展的基本规律,弗洛伊德提出了儿童性发展的理论……随着历史的发展,进入现代社会,西方有更多研究儿童的心理学家、科学家、社会学家、性学家等,在前人的基础上前赴后继地揭示着人类在各个年龄阶段的发展规律,我在前面提到过著名的美国耶鲁大学格塞尔儿童发展研究所,在格塞尔博士亲自带领下,一代又一代的研究者对儿童的发展进行追踪观察,揭示儿童发展规律的同时,为父母和老师们建议如何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如何帮助孩子完成生命发展任务,学者们的努力最后变成了为父母提供帮助的《你的N岁孩子》系列。

    这些科学而严谨的研究成果被西方教育系统吸收进入了教育的血液,浸润着西方教育的文化土壤,一百年来孩子在不断完善的教育系统下成长,等他们成为了父母和老师,他们传承下来这样的模式来帮助孩子成长,等他们成为了爷爷奶奶,他们继续如此对待孙辈,不论农民、工人、IT精英、大学教授、家庭妇女、清洁工、作家……都吸收了教育土壤中尊重、支持、帮助孩子发展的智慧,西方的教育水土就是在这样一种方式中不断沉淀着有利于人类成长和发展的优质营养素。西方的华德福在这种大气候和水土之下,成长起来如沃夫冈这样的孩子。

    在这样的一片土地上,人们对待孩子的成长方式保持着基本的一致性。比如:无论孩子多么小,只要他能够自己吃饭,一定是让他自己动手,奶奶或妈妈不会去喂饭;夫妻吵架时一定会回避孩子;孩子不会被把尿,不会被强行要求按照大人的意愿大小便;孩子遭遇了爱情时,不会被父母和老师羞辱、威逼利诱放弃情感,孩子的爱情会得到尊重,成人会告知孩子交往的底线……。

    我们再来看一下中国的教育水土。五千年来,从古到今,我们的历史中也出现一些有影响的教育者,然而,我们对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人类幼年时期的生命发展规律缺乏一个科学的研究。我们的五千年教育研究史上,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像皮亚杰、格塞尔这样的研究者,教育研究机构也没有一个能够像美国耶鲁大学格塞尔儿童发展中心那样,跟踪几千名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为期40多年科学严谨的研究,我们没有一本揭示儿童生命发展规律的书能够在国际上产生过影响。这种情况的直接后果是: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从根本上缺乏对儿童生命发展的了解、尊重和敬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这一直是我们文明的空白!

    在西方对儿童发展研究逐渐深入的一百年来,我们不但没有自己的研究,对于西方研究者揭示的儿童发展规律的成果也没有引进,更不用说将这些研究成果与教育结合,融入教育的血液中,由此导致了我们教育水土中缺乏了最为重要的基础元素——了解、尊重、敬畏儿童生命发展规律。如果土壤中缺少了氮、磷和钾,将直接导致农作物的生长出现致命缺陷。教育土壤中缺乏了对儿童发展规律的了解、尊重和敬畏,就如同缺乏了氮、磷和钾的盐碱地,将直接导致人的成长出现人格发展的致命缺陷。

    我们就是在教育盐碱地中一代又一代地成长着:3岁的孩子继续被喂饭,想动手自己吃一定被阻拦;夫妻吵架时不避开孩子,离婚时更是将孩子折磨得心碎;孩子被把尿,被强行要求按照大人的意愿大小便;孩子遭遇了爱情时,被父母和老师羞辱、威逼利诱放弃情感,将孩子的尊严扫地,孩子只有以自杀抗争;孩子考试的分数高于一切;幼儿园就开始奥数和英语考试,以决定是否能够去到好的小学……其中一些景象在我们的养育史中已经重复播放的几千年,另外一些景象是新上演的,这些景象每天都在我们身边“正常” 地发生着,成为了我们这片盐碱地最具有特色的土特产。

    一代又一代父母和老师,对待孩子的理念和模式就成长于缺乏对儿童生命发展规律了解、尊重和敬畏的盐碱地上。现在,在父母和老师中,大部分人继续重复着沿袭了五千年的祖宗的做法,而少数人发现旧的模式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开始寻求新的教养模式了。此时,国人把目光投向了西方教育,于是,近一百年前出现在西方的蒙氏、华德福被引进了这片盐碱地。

    一群吃中餐做中餐生活在中餐文化中的人,现在从西方买回了一些西餐原料,锅还是那口锅,灶还是那口灶,做西餐的人们没有吃过西餐(没有西方华德福教育环境的成长过程),原料还是中餐的原料(中国的孩子),于是,把从西方买回来的小调料(做娃娃、染纱、挂纱、晨圈……)加入原料里,用盐碱地长出来的教养理念和模式,能够做出西方华德福的味道吗?答案是否定的。现在大家应该理解了我这个系列中提到了那些华德福错误的做法,因为这些做华德福的人是在教育盐碱地中长大的,教育智慧枯萎的人做出这样的事情是必然的。

    曾经,中国从日本引入了口味极佳的红富士苹果进行栽种,由于中方在栽种技术不按照科学的方式进行,缺乏责任心,好大喜功,结果,在中国长出来的红富士苹果无人问津。后来,中方总结经验,认真负责,科学种植,现在,中国的红富士苹果不但被国人喜爱,还出口到很多国家,获得了好评。

    当西方的华德福被移栽到了东方的教育盐碱地后,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够让橘子变成令人们喜爱的枳子呢?这是华德福人需要研究并达成共识的。如果不将西方对儿童发展规律的科学研究融入华德福教育,从而改良教育的盐碱地,那么,中国的华德福教育依然在盐碱地上换汤不换药地进行着,教育的水土不变,长出来的人就不会如华德福家长们所期望的那样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我对中国华德福教育的思考之九——万能的小精灵》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9Rank: 9Rank: 9

12#
发表于 2012-8-24 23:23:13 |显示全部楼层
我对中国华德福教育的思考之九——万能的小精灵

胡萍



    在参加一个教师培训时,遇到了两位幼儿园老师,他们和我谈到了华德福的培训。这个华德福培训是在华南地区举办的,而且是华南地区做得比较好,规模比较大的华德福人组织的培训,抱着好好学习华德福的想法,两位幼儿园老师前去参加。在培训过程中,两位老师因为接触了儿童发展心理学,也接触了其它教育模式,于是,在培训中自然对华德福的一些理念和做法有了疑惑,纠结于华德福的一些理念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不符合。两位老师在讨论时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希望培训师能够帮助自己解惑。因为这两位老师不是新手,也有自己的见解,于是,培训师无法自圆其说,对于两位老师的追问,培训师最后温柔地告知她们:“当你不明白这些为什么时,在你晚上睡觉时闭上眼睛,想像着小精灵会来帮助你的,等你第二天醒过来,你就明白啦!小精灵已经把答案告诉你啦!”

    在教育学术性的培训上,出现了这样的滑稽情节,让我瞠目结舌。突然想起我儿子在很小的时候,有一天我给他读书时,出现了“瞠目结舌”这个词,他问我:“妈妈,什么是瞠目结舌?”我瞪着眼睛,长大嘴巴,10秒钟后,我恢复自然,告诉儿子:“妈妈刚才的样子就是瞠目结舌,眼睛瞪着,舌头不能动,嘴巴也闭不上了”。我参加过很多学术性质的培训,也在全国很多城市讲课,也面对过很多家长和教师的提问,而且我有一个习惯:每次培训结束我后,我会回答完每个家长的问题,然后才离开,这是我收集案例的最好机会,当然不能够放过。我也遇到过回答不上家长提问的时候,此时我会留下对方电话,告诉对方等我回去查一下资料,有了答案就给你电话。我无法想像在教育培训时面对学员的提问,让学员想像着有万能的小精灵来帮助他们解决困惑!华德福把想像力发展到了极致!在孩子的世界里,有小精灵的故事很正常,也符合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然而,用儿童的认知方式来对待一个成年人成熟的思考,这是在羞辱成人的智商!从我的了解来看,华德福给成人用给小精灵魔方的不是少数,每当家长对孩子教育有困惑的时候,老师也会说:“晚上睡觉时,想像一下小精灵,她会来帮助你的,然后你就知道如何帮助你的孩子了。”

    如果在华德福的培训系统中有万能的小精灵,那么,华德福是什么呢?是教育吗?当然不是,教育必须是科学而且严谨的一个系统,容不下这样的百变小精灵;华德福是魔术(或者魔法)吗?看过有魔法小精灵的电影,在魔法世界中小精灵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还能够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华德福是一种迷信吗?难道小精灵是史丹纳的灵魂,只要晚上睡觉时想像他,他就来帮助求助者了?华德福是一种功吗?一位幼儿园老师告诉我,他们那个城市有一所华德福学校,一个8岁的男孩,视力近视有800度,华德福老师让男孩不要戴眼镜了,每天想像着自己的眼睛不近视,有小精灵的帮助,这样眼睛就一定会好起来,变得不近视了,家长相信了,也配合着老师,让孩子不带眼镜,每天想像着自己不近视了。至此,我也不知道用什么来说明存在着万能小精灵的华德福了,是魔法、迷信还是功?

    小精灵在华德福体系中是什么呢?华德福的培训师不能够解答学员问题时,小精灵便是培训师无知的遮羞布,老师不能够帮助家长解决孩子问题时,小精灵便是老师能力欠佳的遮挡。当然,培训师和老师不是万能的小精灵,我们都会遇到自己不懂的东西,这不羞耻,只要我们不断学习,真诚的帮助求助者,坦诚地告诉求助者我们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如果我们用小精灵来糊弄一番求助者,这是不真诚的,也是对求助者不负责任的行为。

    期望华德福的培训者和老师,不再用小精灵来敷衍求助者,以后的培训不要再出现让学员求助小精灵的情况了。那些被告知从小精灵处获得帮助孩子方法的父母,不要再听信!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我对中国华德福教育的思考之十——不可以说“不”》

点评

杨颜老师  呵呵,这个小精灵实在有些夸张了,就像美术课老师说我的课和画画没有关系,画画就是回家的事情,这都什么奇怪的思维方式呀!  发表于 2012-8-25 08:26:41
玉冰  能够坦率告诉别人“我不知道”,然后回家自己查资料、思考,然后打电话告诉别人。这样的做法,才是“真”的值得别人尊敬和信赖。  发表于 2012-8-24 23:26:45
玉冰  我本以为这一段也许要说点什么“美好”的,因为标题的“小精灵”很可爱的的样子。却没想到,是这么个让人瞠目结舌的“小精灵”。“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我很欣赏胡萍自己不懂的时候,能够坦率告诉别人  发表于 2012-8-24 23:25:36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幸福大观园 ( ICP12039693 )  

GMT+8, 2024-10-31 23:55 , Processed in 0.02525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