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手机客户端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minpi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改变从心开始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21#
发表于 2011-7-7 11:11:23 |只看该作者
呃,情绪处理,我的短板...谢谢推荐,打算周末去听听。

找到这个电子书,看了一部分,不错,决定买回来。 ...
微风习习 发表于 2011-7-6 17:29

噢,这位童鞋也是广东的?

Rank: 3Rank: 3

22#
发表于 2011-7-7 14:15:26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1# minpig


是啊,深圳

Rank: 8Rank: 8

23#
发表于 2011-7-7 14:20:02 |只看该作者
回复  minpig


是啊,深圳
微风习习 发表于 2011-7-7 14:15


欢迎你到时来谈谈心得哦

Rank: 3Rank: 3

24#
发表于 2011-7-7 14:27:28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3# minpig


好阿,顿时觉得有少少鸭梨{:1_129:}

Rank: 8Rank: 8

25#
发表于 2011-7-7 16:29:00 |只看该作者
回复  minpig


好阿,顿时觉得有少少鸭梨
微风习习 发表于 2011-7-7 14:27



不用鸭梨,你想说啥就说啥好了

Rank: 3Rank: 3

26#
发表于 2011-7-8 22:54:53 |只看该作者
呵呵,好的

今天从书上看到这段,忍不住贴来和大家分享:
  和病人打交道20年之后,我的结论是:所有内在的乱流或情绪压力,都源于自我排拒。自我排拒究竟来自何处呢?

  每个人都有被父母训练后的情绪渣滓。这些残余物就是表意识以及潜意识的记忆,那些令我们觉得恶劣或遭到拒斥的所作所为。父母教导我们哪些行为是错的、危险的、惹人厌的、可爱的、为人接纳的、好的,这些都是为了设定条件来训练我们求生。不幸的是,如果果我们无法达成父母的期待,,将会接受某种惩罚;更糟的是,身为孩童的我们,几乎无法看清行为本身的对错(behavior)和人格的好坏(identity)是无关的。因此,我们受到惩戒或进行修正时,通常只会认为自己有瑕疵,无可救药,而且坏透了。

  我们都有所谓的"内在裁判"(inner judge),它们通常以脑海里的话语的形式出现。此内在裁判是父母将我们社会化的结果,而社会化包括了不计其数无可避免的微细精神创伤,它们对于我们的自我评价产生了巨大且持续的冲击。我们以内在裁判取代了父母的角色,不断地吸纳不愉快的感觉。这些不愉快的感觉与我们的某些认同或我们并不认为是对的行为模式有关。这些都是由事件诱发出来的潜意识程式。

  一旦某人不同意你的看法,生你的气,不喜欢你,或是当你犯了错以及没有完成任务时,内在裁判便介入、附和与确认你对自己所抱持的某些负面想法。内在裁判将同时批评你这个人以及你的行为,它告诉你说,你是一无是处而且总是以失败收场的人。就某个层面而言,你的某个面向仍然想要你相信自己是个坏人。

  以下六种主要因素决定了你将会多么强烈地排拒自己:

  一、你的父母无法区分你本身的价值与你的行为。多数人都不晓得,我们的所作所为(行为)与我们这个人(身份)的存在价值是两回事。若要避免这个问题发生,父母在表达他们不赞同子女的某个行为时,应该强调并展现出对子女的爱。最好能通过三阶段的"三明治回馈"(sandwich feedback)来处理:

  ● 第一是告诉孩子他做对了哪些部分。

  ● 第二是告诉孩子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以及如何才能改进。

  ● 第三是感谢孩子愿意倾听及合作,同时要告诉他,父母是多么骄傲能拥有他这个孩子。

  二、父母将攸关个人需求与安全的问题与道德混为一谈。譬如孩子偏好某类衣着,因为他所有的朋友都有一件件,但父母却谆谆说教,数落那些朋友的社会地位比较低。或是谈到儿子在学校的表现时,做父亲的总说儿子令他丢脸,他牺牲了这么多才把儿子送进学校,儿子却不知感激云云。每当子女表现不佳、判断错误或是有不同的喜好时,做父母的就让孩子觉得犯了道德上的错误。这种道德化的评断往往导致低落的自我价值感。

  三、父母传达负面信息的频率。16岁的孩子通常已经听过18万次什么做得不好、不该做什么、为什么不值得获得某样东西或行为有多糟,以及其他的负面评断,譬如"你到底是怎么了?""难道你就不能做一件对的事吗?""你是个笨蛋是不是?"这些信息迟早会沉人孩子的内心,成为未来自我批判的武器。

  四、父母管教的一贯性。孩子会持续挑战父母,以查证他们对规则的态度是否一贯。如果规则是随机的或前后不一致,譬如筋疲力尽的父母不再坚持自己立下的家规,那么孩子就会遽下结论:他被惩罚不是因为自己的行为不对,而是因为父母不喜欢他这个人。当规则不能持续一致时,罪恶感就会伴随着行动出现。

  五、来自父母的排拒。如果父母退缩到自我之中而忽视了子女,或是为了某件事变得非常生气而排拒孩子,就有可能对孩子的自尊造成非常大的伤害。如此心怀憎恨与疏离,将会证实孩子的想法:自己没有价值或不值得爱。

  六、言语上的虐待与排拒。父母一再告诉子女,他们没有价值又不可爱,并以言语来虐待子女,这是除了身体虐待与性虐待之外,一个人所能想象的最糟糕的伤害。言语上的虐待会留下深刻的情感创伤,极大地影响孩子未来的自我评价。

  这是我们排拒自己的六个最重要的原因。我们有可能因此而成为自己最糟糕的敌人与批判者。这也是许多人根深蒂固地停留在第一个意识层次的原因,无论他们多么努力地证明自己并得到成功,内心深处仍然有这些恶魔,从而制造出巨大的破坏性,防止他们得到内心的平静。
有两种生活方式。 一种觉得根本就没有奇迹。 另一种觉得每一件事都是奇迹。--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Rank: 4

27#
发表于 2011-7-9 07:11:21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看了这本书, 再去听讲座就没必要吧
理论方面书上说得挺全的了
如果有人能手把手来教穴位敲打就好 ...
神秘眼神 发表于 2011-7-2 16:51


理论上挺全的,我们读了并不表示我们已经懂了,并不是表示我们已经作到了
这个在实践中才能知道自己的差距
这么好的机会一定要去参加现场哦,西西

Rank: 8Rank: 8

28#
发表于 2011-7-9 11:15:19 |只看该作者
理论上挺全的,我们读了并不表示我们已经懂了,并不是表示我们已经作到了
这个在实践中才能知道自己的差 ...
无形的风 发表于 2011-7-9 07:11

我没参加过半天讲座
估计是证粗略讲一下理论的吧
真正要学到东西,应该是要参加几天工作坊之类吧

Rank: 3Rank: 3

29#
发表于 2011-7-10 21:23:0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微风习习 于 2011-7-10 21:26 编辑

昨天听了回来,哈哈,连粗略的理论都没讲。

ROY就像在聊天一样,说了一下自己的经历,感受等等。但,仍然有收获。

1)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关于人生是一场游戏的解读:
你在进入你的身体以前,在四维空间里存在,在那里时间是永恒,每天都很HAPPY,很HIGH,就这样很久之后,有一天你在看电视,永远的HAPPY ENDING,突然,插入一个广告,你愿意去地球旅行吗?在那里你会有个身体,你就上网去查了什么叫“身体”,在那里会有生老病死,会遭受痛苦,你又去查了这些,所有这些都让你兴奋,哇,身体,遭受痛苦......一切听起来都新鲜有意思,于是打了几个电话给老友。我们一起去吧~

于是你打电话说,我们要去中国,然后,你们来了。
......

永远要记得真实的你是一个快乐的人,并不害怕任何事,处在一种平衡之中。除此之外,那都不是你,我们是光之存在。我们在这里只是在玩一个游戏,It's a game to go back,各种各样的人只是打游戏水平不同的玩家。
死的时候(回去的时候)问问自己两个问题:
Q1. what did you learn?
Q2. did you enjoy it?
如果没有答案,你可能下辈子还要回来地球寻找答案。
有两种生活方式。 一种觉得根本就没有奇迹。 另一种觉得每一件事都是奇迹。--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Rank: 3Rank: 3

30#
发表于 2011-7-10 21:29:11 |只看该作者
2)和吸引力法则类似
每一次你想到你不喜欢的东西,你不想要的东西,就是在告诉宇宙你要什么。所以,不经意间看到或想到那些的时候,一定要马上提醒自己并坚定地告诉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有两种生活方式。 一种觉得根本就没有奇迹。 另一种觉得每一件事都是奇迹。--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Rank: 3Rank: 3

31#
发表于 2011-7-10 21:40:31 |只看该作者
3)情绪里愤怒、嫉妒和负罪感对人的伤害最大。但有愤怒一定要有出口,压回去或憋着不发就像给自己打了一针毒药一样。
嫉妒:看到别人有什么好的,就想象自己也有,祝福他也祝福自己。
可惜如何处理情绪几乎没讲,遗憾,大概会放在四天工作坊来传授吧。
有两种生活方式。 一种觉得根本就没有奇迹。 另一种觉得每一件事都是奇迹。--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Rank: 3Rank: 3

32#
发表于 2011-7-11 08:21:41 |只看该作者
当我听到那个故事的时候,脑子就冒出来一句话,I like the story!
看看周围那些不认识的人,可能都是和我一起来旅游的朋友呢,真是个不错的想法。

讲座最后有人提问说道自己小时候父母怎样怎样,ROY说他们都是你来地球之前和你签好了合约的人,他们按照你的合约扮演了一个这样或那样的父母。想想可能夫妻,孩子,亲人,朋友可能都是这样哦。
有两种生活方式。 一种觉得根本就没有奇迹。 另一种觉得每一件事都是奇迹。--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Rank: 3Rank: 3

33#
发表于 2011-7-11 08:24:43 |只看该作者
零星的记了一点笔记,现在能回想起来的差不多就这些{:1_122:},想到再来补充吧。

还是要去参加4天的工作坊才能体会到更多,这次没办法参加,以后应该有机会。
有两种生活方式。 一种觉得根本就没有奇迹。 另一种觉得每一件事都是奇迹。--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Rank: 8Rank: 8

34#
发表于 2011-7-11 09:21:11 |只看该作者
感谢

Rank: 6Rank: 6

35#
发表于 2011-7-11 10:48:29 |只看该作者
ROY说他和他的前妻结过9次婚姻了,如果这一世再不修行的话,
没准还有第十次婚姻,于是他花了4年的时间去修复他在这段关系中体现出来的
需要修行的地方。好像他这个修复也是在离婚之后发生的。
很有意思吧。
大家回家问问另外一半:是否下辈子还要在一起生活。
如果这辈子不修行,下辈子还要继续的哟。{:1_114:}

Rank: 8Rank: 8

36#
发表于 2011-7-11 10:53:57 |只看该作者
昨天听了回来,哈哈,连粗略的理论都没讲。

ROY就像在聊天一样,说了一下自己的经历,感受等等。但,仍然 ...
微风习习 发表于 2011-7-10 21:23


这个游戏的解读挺有意思的

Rank: 8Rank: 8

37#
发表于 2011-7-11 10:56:47 |只看该作者
2)和吸引力法则类似
每一次你想到你不喜欢的东西,你不想要的东西,就是在告诉宇宙你要什么。所以,不经意 ...
微风习习 发表于 2011-7-10 21:29


还是这个吸引力法则啊,我想起我以前看过的一本小书,里面开篇就说:人生是一场游戏,接下来就是讲如何应用吸引力法则的事儿,当时我还不能理解,只觉得太玄了,或许某天我再重新去翻,还真会发现那些失落的经典呢

Rank: 4

38#
发表于 2011-7-11 11:51:36 |只看该作者
ROY说他和他的前妻结过9次婚姻了,如果这一世再不修行的话,
没准还有第十次婚姻,于是他花了4年的时间去修 ...
酒窝 发表于 2011-7-11 10:48


修行好了就不用继续了?那还想继续怎么办呢?{:1_128:}

Rank: 4

39#
发表于 2011-7-11 11:52:32 |只看该作者
谢谢微风习习的分享。对一个最近一直捧着这本书读的人,看着特别有体会。{:1_143:}

Rank: 6Rank: 6

40#
发表于 2011-7-11 12:13:38 |只看该作者
修行好了就不用继续了?那还想继续怎么办呢?
采薇 发表于 2011-7-11 11:51


婚姻中的问题如果在这一世不解决,那么就会持续到下一世去继续解决。
解决后,对方可能根本不需要在下一世再相遇了,除非两个人还有要
解决的课题。

婚姻中另一半说到底只是自己修行路上的指路灯而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幸福大观园 ( ICP12039693 )  

GMT+8, 2024-5-15 01:11 , Processed in 0.028349 second(s), 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