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手机客户端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minpi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无忧娃] 思思细语(思思,2009.01.29,女)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81#
发表于 2011-5-16 17:50:07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inpig 于 2011-5-16 18:16 编辑

昨天我跟思思在一起的时候,无聊地问了句:思思喜欢妈妈吗?
喜欢。
思思喜欢爸爸吗?
喜欢。
我还想继续问她是否喜欢奶奶外婆的,听到
还喜欢自己。思思说。
可能我并不晓得思思说喜欢自己的真正意思,但我的心一阵颤动。
我摸着她的头,若有所思对她说:喜欢自己啊,真好,你喜欢自己真好,妈妈也希望你喜欢自己。

Rank: 8Rank: 8

82#
发表于 2011-5-16 17:52:22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小人儿有时真是语出惊人,我有时真搞不懂她是从哪里学来的,还是这是她本性的流露。

Rank: 8Rank: 8

83#
发表于 2011-5-17 20:23:37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inpig 于 2011-5-18 10:39 编辑
你说的真好! 看了两遍,很感动.
在孩子小的时候,我更多地相信孩子是完美的,等长大一些,就觉得同时也需 ...
牛妈妈 发表于 2011-5-17 19:46

以我的理论知识,对很多事情我都极少评判辩论什么的,我,我都是自个儿感受啥就写出来,可能很片面的。。。

Rank: 8Rank: 8

84#
发表于 2011-5-18 10:59:16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inpig 于 2011-5-18 14:29 编辑

倒退
思思能自个儿上小马桶大小便持续了一个多月,这几天开始有倒退了。她开始尿裤子了,尿了才告诉你,有时候尿了还在玩儿,一天要换好几次裤子,但大便是完全能控制了,一感觉要拉臭臭,就告诉大人,然后坐在小马桶上痛痛快快地拉,有时候拉了臭臭还会形容一下:这个像鸭子。
天气越来越热了,即使要尿湿了裤子要换也容易多了。孩子,你慢慢长大。
我知道孩子有倒退的行为是很正常的,所以我心里很放松,没有什么焦虑疑惑的,甚至在她还没有有倒退行为的时候,我已经跟她爸爸做好心理准备了:孩子可能会有倒退的,但是很正常。

Rank: 8Rank: 8

85#
发表于 2011-5-18 11:21:07 |显示全部楼层
亲亲
思思最近爱上了《秋秋找妈妈》,要是想要看书,就找这本。
今天上班前,思思又找来“秋秋”,让我给她讲。我一边翻书一边讲着,翻到熊太太抱秋秋的那里,思思亲了亲书上的熊太太,说:思思喜欢熊太太,然后翻到熊太太征求秋秋说当他的妈妈时,思思又亲了亲熊太太的掌,说:思思亲熊太太的手。她抬头看看我,那双眼睛是如此的清澈,孩子就是这样无条件地爱。我心里一阵地颤动。
然后思思指着我说:这是秋秋的妈妈。我问她:那谁是思思的妈妈呢?她指着熊说:熊太太。
其实我心里很复杂,在给她断了白天的奶以后,晚上她已经很少吃奶了,有几个晚上她频繁地醒来叫嚷着:奶奶,奶奶。。。。。给她吃过了还是闹。
昨晚爸爸试探地问她:要不要吃奶奶睡觉?不要,思思不喜欢吃奶奶。但昨晚还是吃了一点,吃了以后还是爸爸抱着睡了。

Rank: 8Rank: 8

86#
发表于 2011-5-18 11:33:13 |显示全部楼层
是我还在纠结,特别是听到思思说不喜欢吃奶奶的时候。
只是我投射到孩子身上了,我担心思思不喜欢我了,怕她会恨我在她还想吃奶的时候给她断奶了。
记得以前在李网看到有一位妈妈问小巫:孩子会怨恨自己的原生家庭吗?帖子很长,我只匆匆看了前面几个回复,没得出结论,也搁置了。
现在我是自己得出自己的结论:人不可能是完美的,都会有局限。我们做父母的,也只能是尽力地给孩子关爱、满足,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缺。我想,每个孩子多少都会对自己的父母有过怨有过恨,当孩子长大的时候,她/他有足够的力量可以走出来,继续地自我完善,自我成长,这就是作为人一生的学习,一生的功课。

Rank: 8Rank: 8

87#
发表于 2011-5-18 11:37:07 |显示全部楼层
自己把自己理清了,能写出来,能走出来真好。
是我想得太多了,孩子也没有我想象中得脆弱,是我把自己内在的受伤的小孩投射了。对不起,我收回来。
卸下我的思想包袱,选择无条件地爱你,接纳你,我的孩子。

Rank: 8Rank: 8

88#
发表于 2011-5-18 15:08:25 |显示全部楼层
向往幼儿园
在3月份的时候,我已经开始考虑给思思找个比较合适的幼儿园了。我们这里都是传统的幼儿园,这小城市仅有的一家蒙氏幼儿园离我们很远很远,也不做考虑了。
曾带思思到一家幼儿园踩点,思思在那里玩的不亦乐乎,虽然那里的环境很不好,自此思思是向往极了幼儿园的生活,向往跟很多小朋友一起学习玩耍,向往跟老师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向往着长大。
她把小熊、哆啦A梦、小兔子、毛毛等(毛绒玩具)跟自己排成一排坐在床上,“这个是小熊小朋友,这个是毛毛小朋友。。。。。。”然后指着我说:这个是老师。用手划了一个圈,说:这里是幼儿园。
然后开始扮演幼儿园的生活,思思非常地投入,“老师”说,该上课了,思思跟“小朋友们”围着“老师”听故事,回答问题,还表演唱歌;“老师”说,该吃饭了,思思一马当先,“端”起“饭”大口大口地吃;“老师”说,该睡午觉了,思思自己躺下,盖好被子,一会儿就起来说,好了(睡醒了)。

Rank: 8Rank: 8

89#
发表于 2011-5-18 15:16:38 |显示全部楼层
思思还爱扮演很多的角色,扮演上市场买菜,在厨房里热火朝天地炒菜做饭的外婆,扮演既要上班又要照顾小熊的妈妈,扮演给小朋友看病打针的医生。。。。。。。还管自己叫“专家”(这个“专家”是从波力那里学来的)

Rank: 8Rank: 8

90#
发表于 2011-5-20 11:05:38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有好几位妈妈转载过孟迁的这篇文章,我也在自家楼里转一下,好提醒提醒自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534b9b0100q48l.html原文在这里
教孩子感恩是愚蠢而无耻的

                                                                                                                                                       文/孟迁   

   其实,这是我最新的感觉,五六年前一些杂志约我如何教孩子感恩,我也写过这类的文章。现在,我看到“教孩子感恩”之类的话或者类似的活动,心里是非常抵触的。



   为什么我们要教孩子感恩呢?难道我们认为没有我们教,孩子就不爱我们吗?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很大很深的,孩子对父母的爱其实也是很大很深的。



   孩子对父母的捍卫、爱护、遵从和连接的渴望始终都是很大很深的。夫妻关系中,如果一方仅仅是骂对方,还没什么的,如果一方不尊重对方的父母,那很有可能出现家庭暴力的,至少我会,我看到很多人都是这样;我的一个朋友在一次聚会上,大家去感谢他拥抱他,他感动但还好,后来他的父母出现了,上去抱他,尤其是妈妈上去抱他的时候,他一下就哭了,泪如泉涌,谁不爱自己的父母呀,如果他是健康的人的话,而他倘若不健康,也多半是父母当初没有好好的爱他。我的一个朋友比较强势,后来儿子爆发了,对她说了狠话,她非常伤心,一个人哭了半天。第二天一切照旧,谁也没提。一周以后儿子说,妈,那天你是不是特伤心呀,你知道吗我也特别伤心,你在那边哭的时候,我也在自己的房间里哭。后来这位朋友跟我说,我们伤害孩子的时候,都以为应当应分,谁去安慰过孩子呀,可是,当我们伤心地时候,孩子会来安慰我们,可能我们心里过去了,孩子那里还没有过去。

    正常情况下,孩子哪有不可望父母的爱,不渴望和父母连接的?!你看看张国荣和母亲的故事,张国荣自杀和童年时期的痛和怕直接相关的,可是张国荣除了少年离家之外,成年后是非常渴望和母亲连接,无所不用其极的对妈妈好,妈妈隔着门对痛哭的儿子说的那句“你不要这样,我会伤心”实际上是张国荣内心最珍贵的温情。你去百度搜索一下王朔带母亲上心理访谈的视频,王朔说,不把和母亲的事处理好,死都不闭眼,你看看视频里快五十岁的王朔的委屈、愤怒和悲伤,他到现在还不能和母亲生活在一起,那他的童年怎么过来的呀,即便这样,他爱妈妈,爱的不容侵犯和推迟。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很大很深的,孩子对父母的爱其实也是很大很深的,甚至是更大更深。



    为什么我们要教孩子感恩呢?我看那些很出色的人,都是在感恩孩子,你看看姜文怎么对女儿,看看崔健怎么对女儿,看看周国平怎么对女儿,看看路金波怎么对女儿,他们都在感谢孩子,感恩上天赐给他们一个孩子,让他们的生命因为孩子的降临而变得更幸福更滋润更人性。难道他们的女儿会不爱他们吗?难道他们会所谓的“不孝”吗?



    所以,感恩是不用教的,亲子间的大爱会自然流淌的,那是人伦间的本性,亲子之间那种深刻的连接是一种大美,是一种神的赐福。



    我不认为孩子的生命是父母所赐,我赞同纪伯伦地说法,孩子借父母而来而不是从父母而来。孩子的身体是父母所生,身体不等于生命,生命离不开身体,但是生命不等于身体。除了身体外,人的生命还包括心理和灵性的层面。我甚至觉得如果父母生下孩子的身体,而又不能给孩子良好的生存环境、心理环境,是愧对孩子。零四年,我看到一个孩子的父亲是矿工,父亲极端贫困而又十分暴躁,经常在酒后殴打孩子,孩子在考上大学那天悬梁自尽,我觉得这位父亲真的是愧对孩子这个生命,当然这样的父亲不会有愧疚,他的心灵已经简陋到不会为此愧疚,相反他会在心里怨这个孩子带给他失去儿子的痛苦,他会觉得自己白养了一场,而恨这个孩子。



    孩子的出生是被动的。实际上,他是父母生命中的客人,他是被邀请而来的,如果父母不行房就不会有孩子诞生。如果你没有准备好,你可以先不让客人来你们家,你忙不过来你先忙呗,你钱没挣够你就挣去呗,你招待不过来你可以不邀请,何必人家来了你又不待见呢?如果你有夙愿没有实现,你自己想想怎么办,是努力一下还是接受现状,你何必把自己的夙愿强加到孩子身上呢,你加到他们身上,他们还能自由的做自己么?如果你实在想找人来实现你的夙愿,你至少也得问问孩子愿不愿意,如果不愿意你也得允许呀,人和人之间哪有强迫另一个人必须帮自己干事还不允许拒绝的,花钱雇人还有个愿不愿意呢!如果你没准备好而又不小心有了孩子,你应该轻轻地说一声不好意思,我还没准备好,不过既然你来了,我将为你调整我的生活,尽可能地照顾好你。这才是待人之道,难道孩子不是人么?



     什么孩子长大了才会不孝顺父母?什么孩子长大了才会嫌弃父母?什么孩子长大了才会啃老?

     父母自己不孝顺父母,孩子才会不孝顺他,我没见过例外,父母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孩子都看在眼里学在心里,父母只要孝顺自己的父母,即便他们对孩子不够好,孩子还是会孝顺他们的,我真没见过例外,如果有谁见过请告诉我,我愿意重新来理解这件事。

     父母如果自尊自爱,孩子绝对不会嫌弃父母,如果父母觉得自己很失败、很无能没有钱没有资源,自己觉得自己不够好,那么孩子很容易嫌弃父母。如果父母很满足很尊重自己,孩子也会自然这样尊重和满足。


     啃老的孩子其根源仍在父母。啃老是一种依赖,这种依赖怎么来的呢,就是父母不允许他独立,成年之前,孩子想靠自己的时候,父母不让,父母照顾、干涉、过多的帮助,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不给孩子自主的机会,承受不了孩子的冒险和失败,过度的保护和照顾,孩子习惯了依赖父母,长大了自然啃老啦。当然,大多时候父母是无意中这样做的,他们不了解自己的做法意味着什么,他们没有机会懂得这方面的知识,他们内在的自我也不够健康,所以才这样做,他们不知道做了什么正在做什么,他们只会在品尝苦果的时候,皱着眉说,好苦呀。



     生活中常说的不懂感恩的孩子,多半是溺爱的结果,溺爱不是健康的,是一种对孩子的伤害,伤害了孩子的界限。溺爱本质上是父母讨好孩子,见不得孩子难过和生气,就跨越雷池去满足孩子,孩子有孩子的雷池,父母也有父母的雷池。父母的溺爱直接的结果是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以及认为家人(后延身为家人之外的别人)为他做为他付出是应该。这不是孩子的错,这是孩子受的害,受的伤。凡是不懂得感恩的孩子,首先都是一个受害者,他们健康的人际互动模式被家人打着“宠爱”的名义扭曲了。



    “教孩子感恩”,好奇怪的逻辑!我孟迁个人从不期望任何人对我感恩,如果我愿意去做,我就做,我做的时候我也快乐,因为我愿意,我享受,如果我要爱的那个人允许我这么爱他,我还会感谢,这给我一个爱别人的机会呀。我不愿意把爱当成交换,我爱你,所以你也不能不爱我,这是什么逻辑,这甚至都不是一个平等交易的逻辑,因为交易人还有选择权,就是说即便是公平,甚至是你付出的多,人家还是可以说不的。但是,在亲子关系中,就常常不能够,父母就不管你愿不愿意,我先为你做,因为我为你做了,你也必须为我做。这真是天底下最常见的霸王条款。真正的爱是自由的,一旦有限制和强迫,爱的味道就变了。



     我觉得父母不应该拿自己对孩子的养育说事儿,当然,养育是要付出很多的,时间上、感情上、精力上、物质上都会付出很多的。但这是人类繁衍的一个自然循环,一个人总是对自己的孩子比对自己的父母做的多,付出的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繁衍。实际上也没有人亏,因为你对孩子做的,你已经从父母那里获得过了,孩子没对你做的,会对他的孩子补上,没有人亏,只不过是一个循环。所以,请不要拿“养育”来说事。



    简而言之,只要是健康的亲子关系,爱会自然流淌,又浓又美;如果不是健康的亲子关系,所谓的不健康就是父母不健康,只要父母够健康,那个亲子关系一定是健康的,因为孩子是跟着父母走的,如果亲子关系不够健康,或许能教出“孝”,但教不出爱,生活中最常见的人长大了和父母孝而不亲就是见证。



    而且一旦你去教,你就妨碍了爱,所谓的“感恩教育”是“施恩图报”的逻辑。如果你觉得你对人有恩,那实际上你是在图报,就像一个人觉得自己善良,他善良的还不够,一个人觉得自己坏,实际上他还不算坏,真正的善良对自己的善良是不知不觉得,他会说,哪有啊,谁都会这样呀;真正的坏人,不觉得自己坏,他觉得自己很好了。



    所以,爱、感恩都不是教来的,如果你去教反而破坏了他,此谓无知;自己给孩子那个爱就很霸王硬上弓很不允许孩子自由很充满企图,反而要求孩子感恩,此谓无耻。

Rank: 8Rank: 8

91#
发表于 2011-5-25 16:10:23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所以。。。。。
思思想吃东西,但是没有,所以咬裤子。
其实
(无缘无故地) 其实我害怕。其实我肚子不痛。。。。。。
“英语”
这是“A”,这是“K”,这是@#~&。。。。。。

Rank: 8Rank: 8

92#
发表于 2011-5-25 16:15:19 |显示全部楼层
一起玩
前些天很热,我在洗衣服,思思看到,只顾盯着我的盆。我问:思思是不是想玩?嗯。来吧,跟妈妈一起洗吧。
这几天天气转凉,思思看到外婆在洗衣服,问:外婆,我们一起玩(水)好不好?一起玩吧,好不好啊?

Rank: 8Rank: 8

93#
发表于 2011-6-3 10:30:00 |显示全部楼层
两岁小霸王
第一章 唯我独尊的两岁
孩子刚出生,第一次张开眼睛的那一刻,就看见了宇宙的奥秘。这时如果他脑子里的活动可以记录下来解读,那可能是:“哇!看看我做了什么事!”
新生儿由于没有其他的关系架构,所以一切早期的经验只和自己连结起来。在他的观点里,世界是从他张开眼睛的那一刻开始存在的。因此他认为自己将统御一切,世界所有的事情都为他存在,也因他才得以存在。
“自我中心”是瑞士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一八九六~一九八0年),用来描述婴儿普遍存在“以自我中心”的意识所采用的术语。孩子认为自己是天地万物的源头和中心,也是他对生活现实最初的解释。在他最初的十八个月左右的生命中,如果父母和其他有重要关系的成人,能感受他的重要并对他积极反应,正好让他证实自己的想法无误。
当他肚子饿时,发出要吃东西的讯号,就有人来抱他;一个人玩却需要他人关注时,只要发出喊叫,就有人照他的吩咐出现。每次坐在推车上走到公共场所,就不断有人走过来蹲在他那行动王座的前面,请求他恩赐一个微笑。
由于别人在这最初十八个月期间对待他的态度和反应,使他有绝对的理由相信,自己就是至尊大帝。他的安全感寄托于——其实是自己得到的结论——认为自己可以统御世界;换句话说,他稳定的心理状态,要靠不断地加强及证实那种自我中心的推论。
在迎合孩子自我中心奇想的过程中,其实父母也已经给他一个重要的观念:他可以完全地信任父母(或其他负责他的替代角色),在他需要的时候,就会陪在身边。因此,在最初十八个月中形成的亲子关系,信任是其中唯一能持久,而且必须持久的心理特征。因为信任提供安全感,是将来亲子关系在狂风巨浪中赖以航行的基础。
可是到了他大约十八个月大的时候,父母开始塑造他的“社会化”——希望把他从小霸王转变成一个有责任感的社会成员。但大部分的父母会在没有预警的情况下,拒绝迎合孩子的每个要求。要孩子自己做一些事并限制他的自由,有时候甚至还会断然拒绝他的要求,把“孩子做主”的游戏规则,突然之间改成了“父母做主”,而这种改变,等于是把孩子“自我中心”安稳的坐垫一下子就抽走了,让他尊贵的屁股跌到地上,使得他怒不可遏的认为:他们怎么可以这样对待我!从此就形成了那个极端的恐怖分子、发脾气大王、唯我独尊(孩子还是继续这样认为)的两岁孩子。
刚学走路的孩子,正如其他人一样,如果安全坐垫突然被抽走,他会尖叫,不愿意合作。如果父母说坐下,他就站起来;叫他把玩具捡起来,他会喊着“不要!”,如果父母不照他的意愿把他抱起来,他就赖在地上呼天抢地;如果有人在他不想被抱的时候把他抱起来,他可能就一巴打在那人的鼻子上。
这里所谓的“恐怖分子”,是指十八个月到三十六个月大的孩子。这段期间不但是孩子成长中的关键期,也是亲子关系中最重要的时期。在这段十八个月中,父母必须建立威严;当然,父母的威严必须先建立因孩子一岁半以前坚实信任的基础。如果没有这种基础,亲子关系将难逃混乱的局面,而且这种混乱可能无限期延续。到最后,不是孩子永远为所欲为,就是父母常用威吓的言语来控制局面。

父母是世界的主宰

为了确立父母的主控权,必须渐进而坚定地解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印象——这是他对世界组织动作的最初印象,也是最初安全感的基础。所以在这一阶段,父母要开始建立权威的城堡。首先要让孩子相信父母绝对能给他们幸福和保护,而且父母是他的世界中最有力量的人,能供应他的需要,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护他。事实上,父母更重要的责任是坚定的让孩子相信,以前他弄错了——他不能主宰世界,世界的主宰是父母。
如果父母做得成功,那么孩子到了三岁时,就会如皮亚杰所说的“全能迷思”,完全相信父母是无所不能、无所不见、无所不知,是一切的一切。皮亚杰(可以说是二十世纪,甚至是有鸣以来,儿童发展学的爱因斯坦)以前就告诉他的学生,在孩子心中,父母是上帝最初的代表,也是最有力的爱心权威。当孩子渐渐长大成人,这种观念渐趋成熟,并转移到其他权威人士——老师、牧师和立法者。当这种观念更成熟时,他会理解到,宇宙是矗理性认知的灵性泉源,这种泉源无限强大、慈爱和宽恕。学步儿的父母就是要面对这种挑战——建立这种角色模范。
为了要帮助学步儿建立以现实为基础的安全感,父母必须先解构孩子对世界动作的了解,和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也就是必须先使孩子感到不安全,才能帮助孩子重新建立更成熟的观念。问题是,没有一个精力充沛的孩子会毫无反搞地接受这种安排。这样做等于是革命!是战争!的确,这是战争,因为孩子会拼命去抓住他唯心史观一知道的安全感,父母却慢慢地把他手中的宝贝瓦解。
如果这个过程进行顺利,父母的责任也进行妥当,那么(大约)到孩子三岁的时候,他的自我中心会转变成父母中心,而且相信父母亲才是宇宙的中心,父母无所不能地控制着他所知的世界。唯有孩子能完全信赖父母有能力照顾他,他才能有信心地离开父母的羽翼,不断地成长、独立。

安全感来自权威

如果孩子把父母看成强而有力的人,父母就有责任保护孩子的生存,使孩子的能力和独立性得以成长。
这使我想到孩子爱玩的一种游戏“鬼捉人”。游戏一开始的时候,会有一个孩子被选做“鬼”,代表邪恶、危险;有一个指定的地方做“家”——代表一种庇护的力量,可以使孩子不受”鬼“的危害。当然,这种游戏的玩法是,要孩子尽量离开“家”而不要被“鬼”抓到。起先,孩子只会尝试离开家几步,然后,因为太紧张了,所以就赶快跑回来。当孩子回到“家”后——也许以一颗树为代表——可能会张开臂膀抱住树,好像把安全感从树里挤出来。当他的勇气渐渐增加时,就会愈跑愈远,最后突破“鬼”的势力范围而得到胜利,这时,孩子就自由、解放了。
亲子之间的关系,就如同这个游戏所反映出来的一样:如果孩子想要得到解放,就必须先在父母的保护下得到安全感。这里所说的保护,指的是父母的爱心和威严,父母愈是能够有效的表现威严,孩子就愈能感到安全,也就愈能离开父母,走向自己的人生。这段漫长的过程中,只要孩子感到无助,就会回琶父母身边寻求安全感。换句话说,如果孩子不能确定父母的立场如何,就不能成功地解放自己。当然,父母必须先清楚自己的立场,如果对自己的权威没有把握,那么就无法向孩子传达安全感,孩子也就不能成功地脱离父母。
在这里要提醒大家一个观点:一个不听话的孩子,其实只是想要让父母表明立场。因为父母的举棋不定和不断摇摆的态度,使得孩子不得不继续试探。如果父母确立立场,孩子就能在“鬼抓人”的游戏中获胜。

Rank: 8Rank: 8

94#
发表于 2011-6-3 10:41:05 |显示全部楼层
权威出于爱心

最近有一位记者问我,父母在养育孩子时最常犯的错误是什么,我回答说:“让孩子无法把信心完全放在父母身上”这是亲子关系中最重要的前提。所以父母必须有能力保护他,供给他所需,而且时时刻刻的引导他,让他感受到一种不容置疑,且毫无条件的爱和力量。事实上父母必须成为孩子眼中的英雄。
大多数的人都还记得,小时候都认为自己的母亲最美丽,自己的爸爸最强壮,别人的父母绝对没有这么聪明这么好。这就是皮亚杰所谓的“全能迷思”。童稚的想法正代表着孩子需要符合那种条件的父母,更说明了父母的责任——适当地表达爱心权威。
要做到这种爱心权威,重要的不是尊循一套方法,而是要有一定的态度。如果非要给这种态度下个定义,我会说,这种态度包括决心、奉献、耐心,再加上对孩子成长的了解。不管用什么方法,都必须态度坚定且温和,这并不是说不能体罚孩子。我们随后会讨论到,最有效的体罚是绝对符合坚定温和原则的。
在一九七0年代后期,我开始讨论这个话题,我把这种可以信赖依靠的父母称为“仁慈的独裁者”,也就是对孩子传达无条件的爱心和权威。
请大家千万不要把“权威”和“威权”这两个词汇弄混了。虽然这两个看起来很相像,意义却不同。有权威的父母自信满满,但威权的父母却缺乏安全感。有权威的父母可以接受孩子的一切,可是威权的父母却不能,所以会因孩子的不良行为、冲动、缺乏对挫折的承受力而感到惊恐,结果把这种恐惧返乡应在言辞和身体上的攻击,近使孩子符合父母心中“乖”孩子的形象,事实上却很费力气。
想建立“仁兹的独裁”最好的时机,是在孩子十八个月到三十六个月大的时候。这件事容易吗?不容易,但绝对有其必要。那么要如何做呢?首先要确立三个观念:
第一点父母必须传达给孩子知道:“我是你生活的注意中心,而你已经不是我生活中的注意中心。”换句话说,孩子对父母的注意,必须多过父母对孩子的注意。如果有人针对这一点向我提出质疑,我会问他:“在亲子关系中,谁是角色模范?”“如果孩子对父母的注意没有多于父母对孩子的注意,那么怎么可能让父母成为有效的角色模范呢?”
我当了父亲后学到了一件很重要的事:如果父母所表现出来的好像他的主要责任就是注意孩子,那么孩子就不会注意父母。在孩子的心里,不是父母应该注意孩子,就是孩子应该注意父母。在最初的十八个月里,因为注意孩子是父母的当然责任,结果导致学步期的孩子以为不需要去注意父母。因此,我们常可以看到小孩子承公共场所毫无忌惮地乱跑,在他们心目中,注意孩子是父母的责任。所以在接下来的十八个月中,父母必须负起教导的责任,让孩子相信:注意父母是孩子的责任。
第二点,告诉孩子:“你必须照父母的话来做。”
有人认为,这条规律等于不承认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事实却不然。只有威权的父母才不认为孩子有他自己的想法。譬如在我的家里,艾力和艾美就可以随时表达意见,我们甚至鼓励他们提出异议。不过他们也都明白,虽然可以自由提出异议,但是却必须服从父母的命令。换句话说,当他们发表完意见后,太太和我会把他们的观点列入考虑,然后做成决定。这个决定不管好坏都必须遵守。事实上,我们接受孩子偶尔不服从的事实。当他们不服从的时候,处罚会对他们的自由产生不良影响,所以他们不能随便不服从。
一位女士曾经问我:“可是我不知道,是不是每次都能够做正确的决定?”
我给她中肯的答复:“父母可能不是每次都做了最好的决定,但是,父母的决定一定比孩子自己做决定好。”
这位女士说:“那么,如果我发现做了错误决定,是不是可以不必道歉或是改变心意呢?”
我说:“如果父母发现自己做了错误决定,却不愿意道歉或改变,就是没有安全感的父母,有权威的父母是不会没有安全感的。”
我希望这么说可以澄清各位读者心中可能产生的疑点。
最后一点是前项的后续发展,姑且这么对孩子说吧:“你照我的话做,不是因为我说服你相信我的看法是正确的,也不是我用贿赂使你合作,更不是威胁你,说你不听话就要打你,而是因为这是我说的。”
“因为这是我说的。”这种态度肯定了两项事实:
第一,父母的决定或规定大部分是取决于个人喜好,可以说是武断且善变的。也就是,父母在个人好恶之间画出一条“界线”。如孩子必须八点上床,不是因为他需要这么多睡眠,而是因为如果过了八点还不睡,可能会让父母觉得很烦躁。孩子不可以骑着脚步踏车跑到转角以外的地方,只是因为跑远了,父母会担心。
其实八点上床或骑车不能超出街角,是没有什么绝对道理的,只是让父母感觉安心而已。所以不同的父母有不同的安心标准,而有不同的规定。一旦孩子告诉你,他的朋友都可以过了八点才睡,或是把脚步踏车骑到下一条街,那么,父母就必须武断的规定了。
“因为这是我说的”反映的第二项事实是:想要和孩子“讲道理”是没有结果的。孩子现在不能了解大人的观点(请再大声读出来)。等孩子长大,就会了解大人的观点了(请再大声读出来)。所以,孩子照父母说的去做,不是因为父母有说服力,而是因为这是父母说的。
那么,是不是父母就不应该告诉孩子决定的原因呢?不是的,只是不必尝试去说道理,也就是,不必说服孩子相信你的理由是对的、好的。父母只是提供孩子一个参考用的看法,等孩子长大以后,这个参考用的看法会非常重要。
父母如果不期待孩子观点,当孩子不同意的时候也就不会失望,因为不失望,在孩子表达异议时,也就不会生气了。只要父母保持总代表就能够让孩子了解父母知道他们的立场。或许孩子可能暂时不喜欢,但是终究(请相信我)孩子会了解,而且更加敬爱父母。
这三点构成仁兹独裁的态度,必须在孩子十八个月到三十六个月之间教导孩子。如果把这个过程提前,可能会妨碍孩子建立对父母的信任,如果延后这个过程,父母在建立权威时则将备感艰辛。

管教需要常识

如果缺乏前面三项观念的了解,孩子就无法得知父母的立场,如果孩子不知道父母的立场,就必须不断试探、试探、再试探。事实上,父母如果缺乏这三项了解,就表示父母是看孩子的意向来决定自己的立场。
孩子不断试探,是因为想要让父母明确表态。事实上,试探会升高亲子关系的紧张气氛,妨碍感情的交流和沟通,所以,要养活试探的方法是让孩子明白:“我清楚自己的立场,也知道你该站在什么立场。”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只会试探一段短时间后就停止。父母子女之间也就不会有紧张气氛。
所以,如果希望和孩子之间有亲密的关系,就必须让他知道,第一,父母是孩子生活中的注意中心;第二,孩子必须照父母说的做;第三,原因就是因为这是父母说的。
有些人不能接受这三项“仁兹独裁’的观念,因为心理学家们一再地告诉我们,教养孩子就像是接受一项智能挑战,而非一般常识。因此,一旦智能成为教养孩子的关键,那么最聪明的人就是最成功的父母。事实上,这样的论点和我多年的观察不符。
国灰教养孩子若使用知性的方法,很容易造成一般父母认为教养孩子是件很困难的事。我常听到很多父母抱怨:”父母难为啊!”可是,请仔细想一想:教养孩子真有这么困难吗?实在是因为大部分专家过度强调为人父母的智能,再加上缺乏常识所致。
根据我的观察,如果父母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加入太多的知识,就会精神紧张,过度分析自己和孩子的行为,不断地质疑自己,结果孩子将无法了解父母的立场,父母也不清楚自己窨希望孩子达到什么样的指标,因而被迫开始试探,于是亲子关系日益紧张,导致家庭这条船左右摇晃,威胁到孩子的安全感与自尊心。
用常识来管教孩子绝不是草率的事。因为常识是出自感性真心,而不是来自脑袋。如果父母思考太多的话,真心反而受困;如果用“心”来做主,脑袋反而可以清晰思考。
为了能更清楚说明这三项常识认知对于缓和教室中的师生关系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一项认知:任何好老师都知道,除非能掌握学生的注意力,否则不能有效地教导孩子。如果老师不能成为学生们的注意中心,根本就是不懂教学的老师。同样地,父母也是老师,只要能掌控孩子的注意力,就能有效地教养他。
掌控孩子的注意力和要求孩子注意,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第一,前者可以成功的教养孩子,后者却会失败;第二,处在掌控地位的父母,非常有自信地知道自己的立场,也知道孩子应该处在何种地位;而要求孩子注意的父母,不仅不懂得掌控孩子的注意力,对孩子的要求,也只会显现自己缺乏安全感。
第二项认知:所有好老师都会告诉学生要做什么,而且必须照着做。如果学生反抗,教师会平静而且坚决地强调他的想法。好老师在传达他的想法时,绝不会有“希望大家做到”这种廉洁,而只会斩钉截铁地说:“大家一定会做到。”
第三项认知:孩子如果敢大胆地挑战老师的想法,清楚自己职责的老师,不会和孩子争辩,只会跟孩子说:“你一定要做,因为我告诉你要这么做。”
老师在表达、强调这些认知时,没有人会感到震惊,也没有人会指责老师不爱学生。事实上,在这三项认知理念下所教育出来的学生会有优异的学习表现,对老师也十分敬爱。

Rank: 8Rank: 8

95#
发表于 2011-6-3 11:27:03 |显示全部楼层
父母是注意力的中心

有对夫妻问我,如何成功地管教两岁的孩子,我说:“多注意你们的婚姻,而不要只注意孩子。父母必须了解,婚姻是家庭中最重要的关系,必须居于管教的中心地位。”
管教不是一套方法的总和,而是如同影像知的气氛,弥漫在家庭生活的每一层面。在这种认知环境中,方法因人因时制宜,如果孩子有不当的行为,不鉴定父母是打他一顿屁股、罚他坐在角落、限制他某种权利,或只是严厉地看他一眼,都没关系;重要的是,父母(有时候可能是单亲)必须是孩子注意力的中心,而且在这个中心地位采取坚定的行动。
亲子关系中应该有的默契是(由父母传达给孩子):“我希望你注意的时候你就要注意,没有选择;可是你要我注意的时候我会考虑,如果真有必要,我会注意,但是,如果你只是要我注意,而你的要求是不切实际的,那么就得不到我的注意。”
简单地说,就是:“我是你的注意中心,而你不是我的注意中心。”
在孩子最初的十八个月中,现实状况使得孩子是全家注意力的中心,但是要把孩子从这个中心移开,需要另外花十八个月的时间。这个转换的具体表现,决定孩子在“两岁”时的亲子互动关系。如果父母能成功地引导孩子走过这段转换期,那么从孩子满三岁起,他直觉地便会明白,必须注意父母多于父母注意他。这种认知不但使孩子能尊敬父母,还能帮助孩子向父母学习。
这种基本认知说明了管教孩子两项最基本的目的:第一,设定界限。因为这种认知界定了孩子可以对父母要求的限度;如果没有限度,那么在孩子的心目中,便以为自己可以毫无限制地予取予求。第二,这种认知让孩子有机会学习独立,提高自尊心。孩子学习独立是建立自尊的基本要素。
在双亲家庭里,如果孩子成为注意力的中心,父母就必须在亲子关系上花很多精力,相对地,花在夫妻关系上的心力就减少了(换句话说,这对夫妻做爸妈的时间夫妻多),那么孩子就很容易“因分化而征服”。只有父母同心协力,才能采取坚定的行动。
同样的,在单亲家庭中,父亲或母亲的生活也不能以孩子为中心,必须有自己的生活。父亲或母亲不可能一方面纵容溺爱孩子,一方面又能效地设定界限;也不可能对孩子有求必应,又期待这样能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

自尊靠孩子发现

以前的人觉得为人父母最基本的目的就是教导孩子要有尊敬、负责、和善的态度——我称之为教养孩子的三法宝。如果能成功地教给孩子这些宝贝,当时的人就会推崇这样的父母。在七0年代,“自尊”成了父母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而且一直盛行不衰。二十几年来,专业人士不断告诉父母亲,他们的首要责任就是保护、提升这种心理学上模糊的东西。而且认为自尊是经同大人充分的注意和赞美而齐发出来的。“专家”说:你给孩子愈多,他们对自己的观感就愈好,于是自尊就愈强(解读:就愈快乐)。
事实上,这些“专家”暗示,父母的任何决定,如果会令孩子不愉快,就可能伤害他的自尊心,所以,为了孩子着想,父母就得不遗余力地使孩子快乐、站孩子保持快乐、让他占据家庭的中心位置,甚至家庭策略也配合孩子,为孩子不惜花费大笔家庭收入的大部分。
事实上,自尊不是父母赋予的,而是孩子努力去发现的;自尊也不是溺爱的父母给孩子的礼物,而是像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一样,必须花力气去获得;自尊不会因父母努力为孩子做事、赞美孩子、注意孩子,而成正比地增长;自尊只会因孩子学习为自己做事才会增加。
杰佛逊在一七七六年曾说过:”造物者赋予我们一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快乐的权利。”请注意,不是快乐的权利,而是“追求快乐”的权利。杰佛逊寓意深远地告诉我们,如果替别人追求快乐,就是剥夺了他自己追求快乐的权利。
一点也没错,父母不可能在孩子的人生中“创造”自尊,只能创造机会让孩子去发现自尊。当孩子经历焦虑、挫折、恐惧、甚至失败,还是可以独立自主地应付生活中的挑战,自尊就增加了。这条发现自尊的路不是光靠父母跑在孩子前面,确立他在路上不会碰到挫折,而是要靠父母有勇气和常识来创造许多人生的真相。
在任何时代和文化背景之下,不管是用哪一种典范教养孩子,总是会有一些“不好”的父母。不要把自己的父母教养孩子的做法,和那个时代教养孩子的典范混为一谈。你的父母做法错误,并不表示那个时代教养孩子的典范错误,反而必须分清楚两者的判别改进他们的做法,同时又维持那种典范。不要在倒洗澡水的时候把小孩子也一起倒出去了。
我的三法宝原则和自尊正确的定义并没有相互抵触的地方,教导孩子懂得尊敬、负责、应变,就是给孩子找到自尊的必要工具,也就是“自我能力”。

Rank: 8Rank: 8

96#
发表于 2011-6-3 11:28:29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感,小时儿子跟着奶奶就整天睡觉,害的我们晚上不睡陪儿子玩
蝴蝶王子 发表于 2011-6-3 10:43

{:1_152:},我们都是这样熬过来的。
那时我白天上班眼睛都睁不开。。。。。。

Rank: 8Rank: 8

97#
发表于 2011-6-4 19:27:51 |显示全部楼层
不一样的小朋友
  话说思思自从。。。。。呃,偶也不记得了,剪了头发,到现在头发又密起来了,一玩起来,头发是湿漉漉的,一团一团地搭在头上,看着真替她难受。
  于是外婆趁着她要出去玩,打算经过理发店把头发给剪了,刚进门口,思思就大哭大喊着:不剪啊,不剪啊。那架势就是活生生的翠西,她的哭喊惊动了所有的路人,成为大家的焦点。
  外婆没辙,用零食哄,不受用。外婆说:其他的小朋友都是一样的,都是这样剪发的。
  不一样啊,不一样,思思不一样啊!
  卡梅拉看多了。。。。。。。

Rank: 8Rank: 8

98#
发表于 2011-6-7 11:28:57 |显示全部楼层

思思,出去玩吗?  不
思思,吃饭吧?   不
思思,洗澡了。   不
思思,来,穿衣服。  不
思思,擦个脸。   不  (不擦也得擦,硬来)哇~哇~ 不擦啊~
不知道是否进入了执拗期。。。。。

Rank: 8Rank: 8

99#
发表于 2011-6-7 14:18:38 |显示全部楼层
沉迷弗洛格
在床上自导自演:
我要去打怪兽,你太小了,你不能去。
我央求:带我去吧,两个会更好玩。
不可以。
可以嘛,我会帮你扛东西。
好吧,你要跟着我,不要掉队。
————————————————
我不怕冷,我冬天。。。。。狂晕

Rank: 8Rank: 8

100#
发表于 2011-6-7 15:24:41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延迟满足
  记得小人儿在一岁多的时候,当她需要某些东西而我正在忙的话,我告诉她:等妈妈做完这个就给你拿。然后她就会乖乖地等着。
  MS现在反而倒退了。她需要的东西立马要求得到,跟她商量等一会儿再拿的,脸上立刻风雨变色,然后就是一场大骤雨,有时还是一场特长的大暴雨。闹上头了,马上给她,她就生气地又是摆手又是跺脚:不要啊,不要啊。哭得面红耳赤,大汗淋漓的。
  奶奶总是说:啧啧,这孩儿脾气真是够拗。
  记得前一两个月,因为她有些咳嗽,我们限制她吃水果。看到后来她没事了,我们又允许她吃,刚开始重新吃水果的时候,她愤愤地说:我不能吃啊,我咳嗽啊。看那样子那气势,好像她藏了很多委屈。这也难怪,她平时那么爱吃水果,被限制了那么长时间,心情可以理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幸福大观园 ( ICP12039693 )  

GMT+8, 2024-5-13 23:59 , Processed in 0.02800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