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手机客户端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9985|回复: 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成人阅读] 《育人三部曲》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Rank: 6Rank: 6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5-20 20:19:43 |显示全部楼层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浅谷百合 于 2010-5-20 20:57 编辑

《育人三部曲》,前苏联大教育家B.A.苏霍姆林斯基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本书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三部作品合集: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6~11岁儿童,学前班和小学低年段;
《公民的诞生》:12~14岁少年,高年级和初中;
《给儿子的信》:青年。


     必须得以非常正式的格式和言辞来开篇,为B.A.苏霍姆林斯基这位伟大的教育家。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Rank: 6Rank: 6

2#
发表于 2010-5-20 20:50:21 |显示全部楼层
无关内容精彩

     这是很厚的一本书,有744页。价格不菲,当当网上一直八折,不肯降价,终于忍不住还是买了。翻开书是的扉页是这位大教育家和他的学生在一起的照片,穿着傻傻西装(在那个年代应该是时髦的吧?)的苏霍姆林斯基表情平和,甚至有几分腼腆。若不是孩子们这么随意地把手搭在他的肩上,谁会想到他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呢?能见到他与学生们在一起的照片,真好。

     “前苏联”这样的词眼并没有出现在书中,是我说的。“人民教育”出版社,这样的出版社总是带着政*治性。“译者的话”和“成长的三个阶段----编者序”我没读完,那标准的枯燥的冷冰冰的说辞,带着强烈的政*治的味道。

    当翻开苏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给孩子》,才读几行,所有不舒服的感觉统统消散,沉醉在他的文字中。他是个画家,音乐家,诗人,创新者,播种者,所有的说法最后都没有这个说法贴切:他是个大教育家。

Rank: 6Rank: 6

3#
发表于 2010-5-20 21:11:10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浅谷百合 于 2010-5-20 21:26 编辑

教育,首先是人学
   
    苏霍姆林斯基任教于一所农村学校32年,这是他任校长期间亲自带一个31人班十年的教育经历,不仅仅是经历。

     “教育--这首先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

      所以,这部书的书名叫《育人三部曲》,重在“人”字。

Rank: 6Rank: 6

4#
发表于 2010-5-21 19:24:59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浅谷百合 于 2010-5-21 19:26 编辑
这几天了解了点托尔斯泰,看到楼主的介绍,觉得俄罗斯的教育家们都很大气哈...跟着学:F:
天碧爸爸 发表于 2010-5-21 13:58


   “大气”这词用得好。

    这部书里,老师带孩子们过的学校生活真是让人想都想不到,美好得简直不像真的:上课是在树林里,田野里,山上,甚至他们自己布置了个岩洞作为“幻想角”,里面储存有必要的设施和食物。假期,老师带孩子们住在农庄的瓜园或湖边小橡林变的草地上搭的窝棚里。孩子们观察,画画,写诗,沉迷于美景,沉迷于劳动,沉迷于获得各种技能,还有晚上的音乐会。

     从来不知道教育可以如此丰富多彩,如此贴近自然贴近心灵。这样的生活,不光是孩子,连大人也羡慕不已。

      我怎么描述,也不及书中之万分之一。

Rank: 6Rank: 6

5#
发表于 2010-5-21 19:27:46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浅谷百合 于 2010-5-21 19:29 编辑

大自然的力量      
     大教育家就是大教育家,文字优美得不得了,诗情,画意,乐韵,什么都不想,当小说来读都是非常非常之享受。这本书这么厚,700多页,而我才看了一点点,真是幸福啊,可以看很久。这种感觉,以前看《童年的秘密》和《有吸收力的心灵》曾出现过。

    我想要好好写读书笔记,可总是停不下来,囫囵吞枣,就想再看下去,再看下去,先睹为快;当停下来试着写笔记的时候,发现太多的东西,太多的想法还没来得及整理,没法流畅地从键盘敲出来。书上有那么多美妙的想法,那么多的话语,舍不得不摘录,可若是摘录下来,又实在太多太多。

     比如今天看到的一段:“不能夸大大自然在智育中的作用。如果教师认为,只要孩子处于大自然中,这本身就蕴藏着促进智力发展的强大因素,那他就大错特错了。大自然并没有任何直接影响理智情感和意志的魔力。只有当人认识大自然,从思想上深入到因果关系中去的时候,大自然才能成为教育的强有力的渊源。... ... (略) 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强调直观的重要性和大自然在智育中的巨大作用,是把这些因素视为发展抽象思维和进行有明确目标的教育工作的手段。”

     去年送孩子到乡下过暑假,我忧心忡忡,非常不安。以前总是认为乡下自然环境好,孩子就是应该在阳光下,泥土上,奔跑打闹;但结果他的大部分时间耗在电视机前。我的父母宠爱外甥,并没有带他去进行农村的劳动,因此就算农村的环境再好,也无济于事。

     所以,再美再丰富的环境中,那个引导的人,非常之重要。

Rank: 6Rank: 6

6#
发表于 2010-5-28 12:07:50 |显示全部楼层
终于充分意识到开这个帖子是个错误。

    我能写些什么呢? 教育的理论?实践?有什么能比得上看原书说得更清晰明白呢?就我这拙劣的文笔,还想把把话说得开花一样?原文(其实是译文,估计原文更美)那么优美的文字,那么让人沉醉的描述,用我的文字能复述得出来么?

    而且,我这么迫不及待地要往下看,都不肯停下来想一想;也许要看上好几遍之后,才会思想,才能理解得更多一些,才能试着写写读书笔记。

     还是不管这个帖子了,就纯粹看书,沉醉在那美的让人落泪的感动里,让思绪飘得远远远远的。

Rank: 6Rank: 6

7#
发表于 2010-5-28 22:24:36 |显示全部楼层
百合太谦虚了

你的文字功底李网少有人可以比拟,这话绝不是吹捧:handshake
jerryma 发表于 2010-5-28 12:27


    :L 如果你读过苏霍姆林斯基写的书,就不会再这么想了。在大家面前,我感觉浅薄得无地自容。

Rank: 6Rank: 6

8#
发表于 2010-5-28 22:29:39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是错误呢?百合,你写的我也看了吸收了不少呢。正要给你加精呢!今天还想着要买这本书看看呢。如果不是你来开贴,我怎么感受到这本书的魅力呢?

虽然一本书的精华,确实要看的人自己去细细体会,才能真正 ...
书香 发表于 2010-5-28 12:23


     谢谢书香支持和夸赞。

     我发现自己对于勾引人买书,倒是挺会说话的。

     这帖子还不到可以加精的程度呢,几乎还什么都没写呢。

     其实我很怕加精的,这意味着我要写些什么,来不负斑竹大人的期望啊。

Rank: 6Rank: 6

9#
发表于 2010-5-28 22:44:18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浅谷百合 于 2010-5-28 23:47 编辑

欢乐的河岸

       孩子上小学之后,老师也经常投诉下课的时候玩得太疯,跑来跑去,推来推去,满头大汗的。为此我很不以为然。当然,晓箫上学的时候,更主要的问题还不在下课的时候,上课问题更多。

      然后到四年级,换成了现在的男老师。他在开小范围家长会的时候,说:“下课的时候可以小玩,不能玩得太厉害。玩得太厉害,上课的前10分钟就安静不下来,不能听老师讲的内容。”我点头称是,心里却甚是怀疑:上课这么紧张,下课还不让孩子尽情玩,那么什么时候来调节这个一张一弛的节奏呢?

      这次,看到苏霍姆林斯基如是说:“无节制的叫喊、乱跑,这不是学校的好迹象。孩子们欢乐的河流不管水位有多高,它总应当有河岸来挡住冲动和愿望。”

       因为“他们,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有他们自己特殊的学习、劳动和作息制度。特别不要让低年级学生处于人数众多的集体中常有的哪种叫嚷、推挤的状况之中。要尽可能让低年级学生更多地享受安静,这是充分发展智力所必不可少的。多年的观察是我深信,孩子们对于他们在学校生活的头几天所处的环境会感到茫茫然。他们与其说由于脑力劳动而感到疲劳,还不如说由于课间休息时和上课前的喊叫、乱跑、推挤所引起的长时间的亢奋而感到疲劳。......孩子们在半小时内同大量学生在一起喧闹、叫喊、推挤。课间休息结束后,学生们进入教室,即使有经验的老师也得把头十分钟花在使孩子们安静下来的工作上。......”

       我理解了老师说过的话,也明白孩子的学校在与另一个小学合并之后,把一年级单独放在了小学校的校区内的做法是很有讲究的。这也是晓箫在下课的时候,玩得太疯,而被老师拎出来提醒的原因之一吧。

       有关我自己上小学的记忆涌上心头:下课的时候,我也喜欢在太阳下跑来跑去,大夏天的也不怕热。为此,曾被很凶的男老师敲过“栗子”。有一次,我又跑得满头大汗,当上课铃响的时候,记起老师的警告,怕怕的。老师却没有关注到。庆幸逃过一劫的我坐在教室里,没听见老师讲些什么,只听见自己的心“咚咚咚咚”地跳得很急很猛。我努力使自己平静下来,可心脏还是非常有力地跳动着:咚咚、咚咚。这一跳就跳了二十多年,直到现在,我还能感觉到当时的心跳。

      现在知道这些貌似没有太大的用处,毕竟我不是学校的老师。但为孩子创造有助劳动和学习的环境,首先要知道什么样的环境是合适的,喧闹、叫喊、推挤并不是休息。正如现在晓箫晚上写作业,不断被楼下的孩子叫唤,他要不断中断作业去答复他们。这不是我刚开始想的那样是值得高兴的事情:说明晓箫同学有魅力;而是需要提醒和介入的:给孩子一个安静的作业环境,以便使他紧张有效地快速完成作业。

Rank: 6Rank: 6

10#
发表于 2010-5-28 23:37:21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浅谷百合 于 2010-5-28 23:38 编辑
孩子们欢乐的河流不管水位有多高,它总应当有河岸来挡住冲动和愿望。”

:F:好美
夕颜 发表于 2010-5-28 22:56


    这只是其中的一句话,还有更多更美的,看看这段:

     年幼儿童的注意力,是难以对付的“玩意儿”。我觉得它像一只胆怯的小鸟,一旦你试图接近它,它就会远远地飞离自己的窝。而最终你抓住了它,你只能把它捧在手里或放在笼子里。如果它觉得自己是一个囚徒,那你别想听到它的歌声。幼小儿童的注意力也是如此:如果你把它当作囚禁的小鸟似地死死抓住,那它是不会好好帮你忙的。

    孩子的注意力还有比这段话说得更形象,更生动,更贴切,更美的了吗?“胆怯的小鸟”,谁想得出这么形象的比喻啊!所以,大家就是大家。除了“大教育家”,没有更合适的词来表达我心中无限的敬意了。教育家,首先是诗人,是文学家,是画家,是音乐家,是心理学家,是......  很多很多的家,集成为大教育家。

Rank: 6Rank: 6

11#
发表于 2010-5-28 23:51:13 |显示全部楼层
不用怕,加精意味着这是对你已经完成的劳动的肯定,所以不用有压力。后面怎么写,愿不愿意写,都随你的心情。有的人是需要压力的,像我这种自制力不够的人就很需要有压力。但你不需要,你需要的是放松,再放松! ...
书香 发表于 2010-5-28 23:27


    :handshake同道中人。

      不过貌似压力来自斑竹您。有压力转化成动力的我,怕辜负您这份期待的我,只好又在这里写贴了。

     希望写的东西,能表达出心中所思,而又能让人读下去。

Rank: 6Rank: 6

12#
发表于 2010-5-28 23:54:36 |显示全部楼层
这段话太有感觉了。:handshake:kiss:
我家宝宝一直说她不喜欢下课后那些疯玩疯闹的,我还曾经为此郁闷,我的孩子为什么不喜欢打闹呢?下课多玩玩多好啊。我还鼓励宝宝也像他们那样的疯一点。可是宝宝却坚持自己 ...
书香 发表于 2010-5-28 23:48


  我家小子就是下课打闹得最疯的那一个,从一年级到现在都是。:L

Rank: 6Rank: 6

13#
发表于 2010-5-29 01:34:28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浅谷百合 于 2010-5-29 19:10 编辑

真正的阅读   
      薛瑞萍老师的《破茧而出的四年级》就是有关阅读写作的内容,主要是阅读。薛老师的文字也很好,淡淡的,清新的,一如香气萦绕的绿茶。很高兴我是先读薛老师的书,然后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苏霍姆林斯基的书是让人沉醉的美酒,浓郁芬芳的玫瑰,清幽甜美的田园曲。

    把三部曲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的一篇《书和儿童的精神生活》延伸展开,就是薛老师的《破茧而出的四年级》。薛老师是苏霍姆林斯基忠实的实践者,至少在读书写作这一块上,薛老师做了她所能够做到的。在中国现在的学校教育的氛围里,薛老师的实践是多么不容易和难得啊!

    关于读书积累薛老师总结了十二字口诀:“下画线,读三遍,动笔写,说和演。” 我曾在有关读书的讲座中问过做讲座的老师,也在论坛讨论过读书是否要加入大人的指导,比如做到薛老师说的十二字口诀。我听到的大部分回答比较一致:“让孩子随着他的兴趣读书,让他沉浸在阅读的快乐中。摘抄好词好句,写读后感等等会打消孩子阅读的积极性。所以,让孩子读着书就好,给他把关一下书的质量就好。” 这个话是我乐意听到的:这对我一点压力都没有,不用我花费额外的精力和时间,孩子自己看书了,这是多么轻松快活的事情啊。只有一位教作文的老师是如是说的:“不动笔不读书。要教会孩子读书摘录和笔记。”当时我很反感,认为这会抹杀孩子阅读的兴趣,置之不理。但薛老师也这么说,难道薛老师错了吗?今天,我再次翻开薛老师的书,薛老师还有一句话:“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的深入,到四年级,强化主动学习的意识,教给有效学习的方法——是时候了。”薛老师没有在一二三年级提出她的十二字口诀,她在四年级提出,是因为她觉得是时候了:一二三年级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而四年级,已经被引入阅读之门的孩子,已经能够享受阅读的乐趣,这个时候,要把阅读后的思想转化为文字表达出来,即写作,就必须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学会欣赏文字之美,并转化为自己的文字。四年级正是实践十二字口诀的时候。

Rank: 6Rank: 6

14#
发表于 2010-5-29 01:40:58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浅谷百合 于 2010-5-29 19:09 编辑

然后,再看到这篇《书和儿童的精神生活》。请原谅我大段的摘抄,因为我觉得这里的每一句话都很重要,都不能舍弃。

    “书在儿童精神生活中能起巨大的作用,但这要到儿童能够很好地阅读时才行。什么叫‘很好地阅读’?这首先是掌握起码的阅读能力--阅读技巧。我尽力是个人阅读成为孩子精神上的需求。在一年级和二年级时,每一两周学生就要从图书馆借走一本书,并进行朗诵。没有这一点,就不可能培养扎实、稳固的迅速阅读和理解的能力。”

    “二年级时,每个学生都已经有了笔记本--‘词汇匣’。里面记着孩子们认为有意思的词汇或不懂的词(以后我给他们讲词的意思和感情色彩)。到了三四年级,‘词汇匣’里除了个别单词外,还记着孩子们喜欢的短语和各种句子。”

     “作为丰富精神世界的源泉的阅读不能仅仅归结为掌握阅读能力;这种能力仅仅是一个开端。可能孩子已经能迅速和准确地阅读,但是(正如经常发生的那样)书并未成为引导他攀登智育、德育和美育顶峰的小径。会阅读--这意味着对语言的含义和优美之处,对其及其细腻的文采已很敏感。只有当学生的意识中字句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并变幻着周围世界的色彩和旋律的时候,他才称得上是在‘阅读’。.......”

      还有更多很好内容,但不能再抄了,想更有滋味地阅读,知道怎样培养孩子“真正的阅读”,请大家看苏霍姆林斯基的书《育人三部曲》吧。;P

     薛老师的十二字口诀,几乎完美地总结了苏霍姆林斯基“真正的阅读”的内容和方法。说是“几乎”,是因为薛老师没有提到“到思想的活水源头--大自然中去‘旅行’”,即从大自然中,从生活中领略美,从而去领会词句的感情和美学色彩。“通向孩子心灵和意识的道路来自两个方面,乍看起来似乎是相反的两个方面:从书本、从读过的语句到口头语言和从活生生的、已经进入孩子精神世界的语言到书本、阅读和书写。”

     至此,豁然开朗。然后焦虑袭击心头:虽然晓箫看过很多本书,但他的阅读只称得上“掌握阅读能力”的阅读,还不是真正的阅读。这么多年来,我疏忽了这方面的培养,简单认为他只要读着开心就好。晓箫的阅读质量似乎不怎么样,这让我对原来的想法产生质疑,觉得自己一定是漏掉了什么。果然,教育孩子,哪有什么父母可以偷懒的地方,如果有,一定是有什么不对劲的。当我觉得已经引导孩子走上阅读了之路,就放手不管了。大大的错了,路只走了一半,接下去的事情更重要,引孩子学会真正的阅读,让“读和写成为精神生活所必需的”。

Rank: 6Rank: 6

15#
发表于 2010-6-8 19:39:56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好贴!百合,我跟着你,我不想买书,我估计我看书看不出你写的味道。;P
禾苗苗 发表于 2010-6-7 13:17


   这是一本很能吸引人看下去的书。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呢。其实很想知道别人看了这本书有什么想法的。

Rank: 6Rank: 6

16#
发表于 2010-6-8 20:07:46 |显示全部楼层
音乐教育

      从小很少接触音乐。记得小时候很是羡慕那些会唱会跳的孩子,深得幼儿园老师宠爱,化得漂漂亮亮地去表演。小学音乐课听一男生高音《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男孩早夭,余音尚存。初中滚滚西北风从《黄土高坡》刮过,第一次在班里演《驼铃》,同伴之人成终身好友。高中音乐消失。大学去过两次舞厅,受室友影响听古典民乐装内涵玩深沉。

    因此对孩子也不知如何进行音乐教育,直到接触李网美其名曰提高个人修养,看过一本有关音乐的书《培养孩子的音乐天赋》。此时才想起要音乐培养,于是送他去学五线谱一年。某次去柯岩旅行,听到葫芦丝乐音便拐进了这家葫芦丝店,买了个葫芦丝。为了这20元钱的葫芦丝送他去学葫芦丝,当然花大价钱另买了个葫芦丝。当初引向葫芦丝学习的那个葫芦丝成为拙劣的装饰品。

   总而言之,关于音乐教育,实在说不出什么话来。《育人三部曲》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从头到尾说着音乐教育,美的教育,音乐是人精神的一部分。

    我把有关的部分摘抄了下来,一遍遍地读。对我来说,这些是新的东西,看到得太晚。因此,对音乐教育有兴趣的,请看后续的原文摘抄,就我那点浅薄的音乐修养,无从谈起。

Rank: 6Rank: 6

17#
发表于 2010-6-8 20:11:03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浅谷百合 于 2010-6-8 20:24 编辑

《育人三部曲》之《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之《我们欣赏大自然的音乐 》之片段:

     音乐、旋律、乐音之美是人的德育和智育的重要手段,是心灵高尚和精神纯洁的源泉。音乐能使人看到大自然的美、道德关系的美、劳动的美。人借助音乐不仅可以认识周围世界的美,而且也可以认识自身的崇高、壮丽和美好。音乐是自我教育的有力手段。

     对同一批学生从幼年到成熟期的多年观察是我确信,电影、广播、电视对儿童的那种自发的、无组织的影响,不利乃至有害于正常的审美教育。大量自发性的音乐印象则尤其有害。我认为教育儿童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使音乐作品的感知同那种能够使人借以理解和感受到音乐美的背景的感知交替进行,也就是同感知田野和草原的寂静、树林的飒飒声响、晴空云雀的鸣唱、成熟麦穗的窃窃私语、蜜蜂和熊蜂的嗡嗡,等等,交替进行。这一切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就是人在创作音乐旋律时从中摄取灵感的那个源泉。

     一般在审美教育中,尤其在音乐教育中,心理目标是很重要的。教育者在让儿童接触美的世界时就要掌握这个目标。我所定的目标是培养包含感情地对待美的那种能力和获得美学性的印象的那种需求。我认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目的是:使学校教会人在美的世界中生活,使他离开美就不能生活,使美的世界能在人身上创造美。

     “快乐学校”很重视听音乐,听音乐作品和自然的音乐。这里提出的首要任务是,引起对旋律的情绪反应,尔后使儿童确信,音乐美的源泉在于周围世界的美;音乐旋律好像在召唤人:你停下来,听听大自然的音乐,欣赏欣赏世界上的美,要爱护这种美,增添这种美。多年的经验证实,人只有在孩提岁月才既能学会语言,又能掌握初步的音乐素养,也就是掌握感知、理解、感受、体验旋律美的能力。凡在童年错过的,很难乃至几乎不可能在成年岁月中去弥补。儿童的心灵对本族语言、对大自然的美和对音乐旋律,其敏感程度是相同的。如果在很早的童年能使他从内心感受到音乐作品的美,如果孩子能从乐声中领略到人的情感上的多种多样的细微变化,他就会提高到用任何其他手段都不可能达到的文化修养水平。对音乐旋律美的感受会向孩子揭示他自身的美——小小的人会意识到自己的长处。音乐教育——这不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
… …
     我选来供欣赏用的乐曲,都以儿童理解的鲜明形象来表达他们在周围经常听到的那些声音:小鸟啾啾、树叶飒飒、雷声隆隆、流水潺潺、风声呼啸,等等。同时我还防止他们感受过多的印象。我要再说一遍,音乐形象过多,对儿童有害无益;它可能使心绪惶惶不安,继而使情绪反响迟钝起来。我在一个月使用的乐曲不超过两首,但是配合每首曲子都要做大量的教育工作,目的是唤起孩子希望一再听那支乐曲的愿望,并做到让孩子每次都能在作品中发现新的美。很重要的一点是,在聆听那些对掌握初步音乐修养具有特定作用的乐曲之间不要夹杂任何自发的、杂乱无章的印象。听过乐曲之后,孩子们应当细细听听宁静的原野,并在接受两首乐曲之间去认识大自然的美。

  … …
    真令人高兴,音乐使得情绪反应更加敏锐了,它唤起了由音乐形象美所引起的想象。……

Rank: 6Rank: 6

18#
发表于 2010-6-8 20:14:56 |显示全部楼层


       音乐——这是强大的思想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使儿童得到长足的智力发展。音乐的最初本源不仅仅是周围世界,还有人本身,他的精神世界、思想和言语。音乐形象按新的方式想人们揭示现实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孩子们像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了音乐从另一种角度展现在他面前的那些事物和现象上,于是他的思想便描绘出一幅鲜明的图画:这幅图画又要求用语言来描述。孩子从世间为新的想象和思考摄取素材,并用语言进行创作。

     [/b音乐——想象——幻想——童话——创作,孩子就是按照这样一条途径发展他的精神力量的。[b音乐旋律能唤起孩子一些鲜明的表象。它是培养理智创造力的无与伦比的手段。孩子们一面听着格里格的乐曲,一面在自己的想象中描绘神奇的山洞、茂密的森林以及善良和凶恶的人物。最不爱说话的也想说话了;孩子们把手伸向笔和画本,要把童话形象留在纸上。音乐甚至把最消极的孩子的思维能力也激发出来了。似乎音乐给思维物资的细胞注入了一种能产生奇效的力量。我认为音乐影响下的这种智力高涨,就是思维的情感源泉。

… …
      听孩子们讲述这些故事之后,我跟教师们一起座谈了教育中的困难不足之处。我们得出的一致结论是:我们的教育学经常忘记,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的大半时间内他首先是一个孩子。教师往孩子头脑里填塞现成说法、结论和论断时,常常甚至不给儿童机会去接近思想源泉和生动语言的源泉,捆住了想象、幻想和创作的翅膀。孩子由一个活泼、积极、好动的人变成一部记忆机器… … 不对,这是不应该的。不能用一堵高墙把孩子同周围世界隔离开来。不能让学生失掉欢乐的精神生活。孩子只有生活在游戏、童话、音乐、幻想、创作世界中时,他的精神生活才有充分价值。没有了这些,他就是一朵枯萎的花朵。

      当然,学习不可能是轻松的游戏,也不可能纯粹是娱乐或经常不断的娱乐。学习首先是劳动。但是在组织这种劳动时,要照顾儿童在他智力、道德、情感和审美能力发展各个阶段中的精神世界的特点。儿童的脑力劳动和成人不同。对儿童来讲,掌握知识这个最终目的不可能想成人那样成为他付出智力努力的主要动力。学习愿望的源泉在于儿童智力劳动的性质,在于思想的情感色彩,在于理性的体验。如果这个源泉涸竭了,任你用什么办法也不可能让孩子坐下来念书。

Rank: 6Rank: 6

19#
发表于 2010-6-8 20:17:10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好贴!百合,我跟着你,我不想买书,我估计我看书看不出你写的味道。;P
禾苗苗 发表于 2010-6-7 13:17


   这是一本很能吸引人看下去的书。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呢。其实很想知道别人看了这本书有什么想法的。

Rank: 6Rank: 6

20#
发表于 2010-6-13 18:55:18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百合!
看到音乐,又勾起我的伤心事,我是一个很有音乐天赋的人,从小表演,唱歌,听曲也会乐器,但是我不爱音乐,或者说不能欣赏音乐,知道直到现在,孩子居然五音不全,我坚信是我对音乐的厌恶遗传给了孩子。 ...可可碰碰的声音伴随着老师打拍子的声音,我家孩子突然抬头说:“妈妈,我听出来了,他在弹”王--八---蛋---”。
  我仔细一想,差点没笑倒。估计那个弹琴的孩子会这样想吧!
禾苗苗 发表于 2010-6-10 16:22


    笑:lol

     我觉得音乐教养,最终还是绕不过乐器。学会一样乐器,有助于理解音乐,也带来更多乐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幸福大观园 ( ICP12039693 )  

GMT+8, 2024-5-22 02:02 , Processed in 0.02974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