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手机客户端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六木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专版] 《亲子关系全面技巧》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7 15:53:08 |显示全部楼层 |倒序浏览
    序            看过太多的育儿的书籍,对于各种相关的理论都有一些了解,自己从中也有了很多的感触,只因为自己过于懒惰,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知识架构却一直感觉残缺不全,所以尝试改变。
   

     其实我一直有一种感觉,育儿的问题不是独立而存在,随着自己顺着这个思路去思考、去阅读的时候,渐渐的发现,纠根结底是存在于文化层面,文化是一个很大的词,也是一个说不清楚的词,就像空气拥有的时候,丝毫感觉不到他的存在,失去的时候倍感珍惜。于是自己继续去探索,自然不可避免的遇到了德先生和赛先生,遇到了历史的真相,遇到了很多知道但不去触碰、不去涉及的东西。由此自己的确踌躇了好久,但是我相信那么多的前辈自然也会触碰到这一点。从乐观的角度来说,我们去明了育儿过程的某种基本知识,也不是在做一些德先生的基础工作么?如果我们可以在任何一个孩子内心种下一颗自由的种子,那将是一种什么形象呢?况且历史的发展一定不是某些人、某些势力可以左右的。就像自己一直推崇的那种来自于每一个人心底最深处的“原动力”。

    动起来,又一次记起南老先生所言:“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经事其实就是一种人生的旅程吧,我们可以人为的让他厚重一点。

     是为记。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Rank: 7Rank: 7Rank: 7

2#
发表于 2010-12-7 16:43:13 |显示全部楼层
(一)

    其实,从自己目前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来说,不能否认,在众多理论中,NLP的理论架构对自己的现实影响更大一些,自己在分析和判断事情过程中会不自觉的进入NLP的思维循环,也许自己的经历和思路形成的过程更适于NLP理论吧。这也是为什么我选择从这本书开始的原因。

    李中莹也是我很认同的作者之一,他的表达风格,沟通方式,是我所认同和喜欢的。

第一章 家长必须明白的关键点

1、没有绝对的技巧,提供的只是易学易用的技巧模式

      其实我们都渴望有神仙的灵丹妙药,让我们一药解千愁,理智上没有相信的,但是实际上呢?各种广告泛滥的现实已经给出我们实际的答案了。哎,其实人总是喜欢自己骗自己的。
      其实这个也和NLP一脉相承的,给你提供的只是工具和技巧。但是一定要强调人这个主体,这个时候想起《育儿百科》让自己很为感动的话,好像是说,无论你的孩子和我书中描写的有如何的不同,首先需要相信的是你的孩子,而不是我的书。反观我们的家长有多少人都是因为看到、听到某一两句话,某一种残缺不全的观点,然后马上回去对孩子进行“削足适履”,可悲可叹?我一直很迷惑,这种行动力是从何而来的呢?为什么如此的强大?

2、要想改变孩子,必须首先改变自己

      其实这已经应该成为常识,但是能做到的又有几人,先不用说,是否去改变。每每当孩子或者家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的时候,能首先做自我审视的又有多少呢?其实所谓的自我审视一定不是做给谁看,是你内心的本能的活动。
       接下来大多数人会马上有一个提问,我改变了?他不变,怎么办?其实更多的时候,就算你改变了,他不仅不改变,而且会变得更加的厉害,为什么呢?(在这里多说几句吧)我一般是这样回答这个问题的,首先,你的改变是因为你认识到这个问题了,你认为你的改变是为了促使问题的解决,而不是为了让对方改变而改变自己,如果你认为自己的改变为了换取对方的改变,这也就太过于功利了吧。而且结果一定会让你失望的。这不能称之为真实的改变。第二个方面,用一句俗语讲,所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想让自己的任何行为和努力都能获得明确的相应和回报都会让自己陷入尴尬甚至绝望的境地。其实这个时候,应该用下面一点来说明。
       用我自己的理论来说,我更倾向于二位一体之说,类似的理论框架应该是来自于佛学方面的内容,即你我一体,对于一个问题来说,涉及到各个相关人等其实是一个整体,对于一个整体来说,任何一点的改变和位移都会引起连锁反应,这个是一个必然,而且不是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当然这种变化很多的时候是隐形的而不是显性,所以要求我们要有下面的自信。

3、不必内疚,相信一切会变好,以后会更好

      人总是盲目自信,但更多的时候是自怜自艾,往往家庭关系或者亲子关系出现问题的时候,当事人,大多数的是女性一方,会内心对自我有一种比较大的否定,让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陷入一种非正常状态。另外一种情况就是父母对自己的孩子会寄予不合实际的高的期望,然后用客观事实把自己的期望击碎,然后我们就有新的理由证明自己的确是有问题。我称之为“自我挫败”。对于我,以及我身边的人来说,甚至可以说我们这一代人来说,自我挫败的例子数不胜数,而且大多数人却浑然不觉。
      这个时候我们要相信自己,相信孩子,相信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任何事物和理论自有自己向上的力量和规律。用一句话来说就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把前浪拍死在沙滩上。”
      其实我还有另外的想法,就是现在的父母更多的是盲从,相信所谓理论而远强于相信自己的本能,就像上面所说的任何孩子都是不同的,我想没有人比父母更了解自己的孩子,我也相信大多数的父母都是100%真的对待自己的孩子,其实这就足够了。所谓的技巧都是一些锦上添花的东西,而绝达不到雪中送炭的效果的。还有我们要相信一句话所谓大爱无疆。
       我们需要改变的只是一种模式,一种思维模式和一种行为模式,千万不要为了泼脏水,孩子都不要了。

4、认同只是开始,行为才是根本,每一个人都有惰性,规范化行为才能保证效果。

    很典型的西方行为模式,不多论。

5、家长而不是父母,涵盖的意义更为广泛

Rank: 7Rank: 7Rank: 7

3#
发表于 2010-12-7 17:25:08 |显示全部楼层
信念基础:(非常棒)
1、        孩子一生下来,便爱、信任以及听从父母(我相信每一个孩子爱父母远远胜过父母爱孩子。)
2、        孩子再坏的行为,都不是针对父母的;
3、        家长对孩子付出的爱是没有任何其他东西可以替代的;
4、        孩子在不断努力的做好,就算当他弄得最糟的时候也是一样;
5、        家长只不过是帮助他把这份能力有效地释放出来。
6、        孩子的智力和能力都很正常,只是他没有在家长在乎的事情上表现出来;
7、        任何行为都不等于整个人(对于成人亦是如此);
8、        总有更好的方法,只在于家长肯不肯去找。(NLP三种以上方法论)
9、        所有亲子关系的改善,必先来自家长的一些改变。

Rank: 7Rank: 7Rank: 7

4#
发表于 2010-12-8 13:11:43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六木 于 2010-12-8 13:15 编辑

第二章 协调亲子关系的前提认识

      家长对于孩子的责任凝聚为一句话:帮助孩子培养出能力,让孩子成长后能够有效地照顾自己,包括照顾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家庭以及自己在生活中地位。(亲子之爱是最为独特的,其他感情都是以聚合为最终目的的,而亲子之爱被称之为分离之爱。)

一、家长要正确看待自己的身份


1、家长不是超人只是普通人


      大多数家长总是行走于天堂和地狱之间,前一秒还会因为自己做对一件事,说对一句话而沾沾自喜的时候,孩子的某一种表现可以瞬间把自己打入地狱。但凡有这种感受的家长都应该重新审视自己,应该如何自己定位(position),首先我们是一个普通人,然后才是一个孩子的家长,并不是因为我们做了家长从而变成超人或者衰人。


2、家长和孩子都是普通人,需求是平等而相同的


      我个人认为用一句话或许可以概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所谓同理心,不能把孩子看的过低也不能看得过高,因为下一条。


3、家长永远是孩子的家长,永远给孩子爱和支持


      孩子永远是孩子,在平等的基础上,家长应该给孩子提供港湾和灯塔的功能。让孩子能够感觉我宁可失去整个世界,因为我有永远属于自己的家庭。很难?和物质和环境有关?


4、身教重于言教


      孩子对人的感受能力,远远超过我们家长的理解和感受,但是我们无法提供科学证明,家长任何的掩饰和隐藏,在孩子眼中都是透明的。孩子还有一个无比巨大的优势,家长在他的感受就是世界的全部,而家长不能。


二、亲子关系10个基本要诀


1、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哪怕同卵双胞胎)


2、一个人不能控制另一个人。(我们没有控制欲?没有?真没有?很难的,其实我们都有,或多或少)(承认并认同这一点基本上很难。)

3、沟通的意义决定于对方的回应。(是决定于而不是决定)


4、孩子的学习来自于家长的行为和情绪,而不是家长的指令。(我们很多时候注意了行为而忽略了情绪,如果你还是关注于指令,好吧,就当我们什么也没有说)


5、所有行为背后必有其正面动机。(杀人也是?)


6、有够好的方法,每个人定会追随。(孩子真的可以为自己负责么?)


7、凡事总有至少3个解决方法。(自古华山一条路?嗯嗯呃)

8、成长过程是一个学习过程。(其实更应该是体验过程,不体验而领悟的,那个不是人)


9、应该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替代孩子成长。(恩,请参看上一条)


10、“爱”不可以作为筹码。(老实说,我实在没有其他的筹码了。)


三、理想家庭环境10个基本特征


互相尊重
心态积极
崇尚互爱
各担己任
容许差异
共同助人
鼓励思考
识己认人
喜乐共享
参与是金
(道理相同,说法不同而已,个人认为有重复之嫌)


四、信念系统是原动力


      NLP系统中的BVR理论:信念(Beliefs)、价值(Values)、规条(Rules)。
其实核心的问题也在这里,因为我们的信念是变态的,价值观是扭曲的,在这两个基础建立的规条也自然是恶法。从而造成劣币驱逐良币,超出本文探讨范畴,不多述,详情见《重塑心灵》一书。
      
      但是个人认同一点是原动力一说,以及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那种毫无道理向上的力量,尤其是孩子,那种力量是无比的强大和旺盛的,可怜的我们太多的家长都是不辞辛苦的把他们扼杀在摇篮之中,然后苦苦向人倾诉,我的孩子有问题。


五、自我价值决定一生成就

    自信、自爱、自尊。
   
     好像初中思想品德课就教授类似的内容,只可惜现实教给我们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不要脸的人能发财。


      你让我们如何自信呢?
      当然以上内容是我愤青之语和书的内容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六、父母对孩子的引导模式


      引导是一个值得揣摩的词语,和教育和教导有什么异同呢?引导和亲力亲为、撒手不管又是什么关系呢?恩,想清楚了,这一节就可以翻过去了。

      其实我个人还是固执的认为:育儿之三原则很简单:第一把孩子当人;第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三蹲下来和孩子沟通。

Rank: 7Rank: 7Rank: 7

5#
发表于 2010-12-9 10:06:54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 年龄不同因时施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其实成人对于孩童的了解远远远远远远不够,但是少有人站出来说,我不了解我的孩子。我们更多的是按照自己的规条去套孩子,所谓“拔苗助长”实在是常见之极。毕竟我们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孩子。
以下是常见误区:
1、        过早让孩子站立行走
2、        孩子的顽皮
3、        孩子的游戏
4、        让家长生气或紧张的行为

一、        人脑的发育靠刺激
      抛开书中那些数字和科学理论不谈,从我们身边的情况来说,我们大家都比较认同,城市里的小孩子看起来都比较机灵和聪明,而农村的孩子相对安静和木讷,而且那些从小生活在小山村的孩子偶然进入大城市,目光会出现呆滞和不适应。我想这应该很充足的来证明这个问题,类似的现象我从我的亲属身上亲眼看到过。所以更加感慨孩子从小的见识以及家长对孩子有意识的主动刺激是非常的有必要。如果想在这个方面细节了解更多建议去阅读一些相关书籍,比如说大李的书在这个方面就写得非常详尽,环境的安排与布置、家长和老师的刺激与引导。
      但是很重要的一点,最核心的还是要看孩子内部发育的阶段,是顺应而不是按照成人意愿去强烈刺激,比如说“闪卡现象”,虽然说短期效果的确显著,令家长和孩子振奋,但是更多的证据表明,对孩子的长期发展来说,危害似乎更大一些。

二、        21岁前心智发展的5个阶段
     这些知识点家长要清楚地了解是很有必要的,也许不同育儿书籍对这个阶段具体时间的划分或许有所不同,但是大体的时间段都很类似。在这里我非常认同《育儿百科》作者的观点,哪怕你的孩子和所有书籍的描绘都有所不同,依然要相信孩子而不是书籍。(大意)
阶段一:0-1 信任与不信任
阶段二:2-3 自主与羞愧
阶段三:4-5 主动性与内疚
阶段四:6-11 勤勉与自卑
阶段五:12-21 身份(角色)的困惑

     其实这个阶段的划分更像是孩子的情绪和心理认知的过程划分,但是家长们不要忽略孩子生理发育的变化,个人建议家长在了解这个同时一定要了解孩子生理发育的阶段和周期,全面的观察和认知孩子。

三、        不同阶段不同侧重
1、        0-6岁 感性先行 (其实我个人更认同吸收性心智的说法,更容易让人理解和领会)
2、6-12岁 顽皮是宝 (其实这个阶段对于家长最大的困惑在于爱与自由的界限,规则的确立等方面。个人认为这个阶段孩子的成长是需要不断的犯错误来完成的,不给孩子犯错误和闯祸的机会是违背孩子的天性的,对于男孩子尤其如此。)
3、10-12岁 最脆弱 (个人认同这个观点,在很多书籍中都把这个阶段作为人生的一个分水岭,具体年龄会稍有不同,男孩和女孩也会有所区别,根本意思是一致的。就是孩子开始对自我进行认知,不仅从生理角度还是心理角度都有很大的变化,生理上会对心理产生新的压力,这个时候的孩子其实内心总是惶惶的,的确是行走于地狱和天堂之间,内心渴望摆脱父母和家庭的影响,但是很多的方面都需要别人的理解和支持,但是他们不会主动地求助。等等。很关键的事情也是很有意义的时期。目前没有阅读到有关对这个事情进行更详细论述的书籍和文章。)
4、12岁以上,树立信念(个人认为是碰撞期,从而形成自我的事情。碰撞就成为这个时期的主流,无论生理还是心理。但恰恰是这个时期,父母对孩子的认知大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滞后,会发现原来非常乖巧的孩子,在短时间内产生如此巨大的变化,从而产生怀疑,怀疑孩子、怀疑自己、甚至开始怀疑人生。反观这个年龄阶段的家长同样是进入了人生阶段的另一个分水岭40-50阶段,一句话形容很贴切,所谓当青春期碰撞更年期。家庭之战的爆发在所难免。)

四、        自我价值从自信开始
    孩子的自信来自于哪里?家庭的理解和包容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就像我们一个人,如果永远有一扇门为你无条件敞开,一盏灯为你无悔守候,我们会选择铤而走险么?

Rank: 7Rank: 7Rank: 7

6#
发表于 2010-12-10 14:54:38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  处理孩子情绪的技巧

        很多年前,我们就了解了所谓EQ的概念,其核心意义我认为在于对于“情绪”的理解和认知上面,对于情绪来说我们所接触到的知识和文字里面涉及很少。不用说对于孩子莫名情绪的理解,对于我们自己的情绪我们更是了解甚少,当情绪来临之时大多数人或是被动忍耐,或是积极的抵抗和发泄,能静心下来去体验情绪的过程,或是思考情绪背后的意义和价值实在是过于少见。所以家长们面对孩子的情绪的时候,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反应也就是不足为奇了,甚至可以说有很强的逻辑依据呢。

一、        传统做法各有偏差

1、        交换型。典型句式,如果你•••,我可以给你•••。试图用更吸引孩子的东西去取代孩子的情绪。造成的结果应该就是在我们以及潜意识里认为,情绪是不对的,你内心的体验和感受是没有价值的,成熟的人是不应该有情绪的。从而导致人的自信心不足,压力增大。这也是我为什么说人总是自己虐待和折磨自己的发源之一

2、        惩罚型表示不满。应该是上一类型的变本加厉,更加强化了以上的感觉,让孩子产生更强烈的自我挫败感。

3、        冷漠型不够积极。应该说有点进步,但我认为更多是对情绪无奈之下的消极抵抗。

4、        说教型喋喋不休。在我看来更像是孩子的情绪去触发了家长对情绪之剪不断、理还乱的无奈感受,尤其说家长在抱怨孩子,不如说家长在抱怨自己。

二、        EQ类型很有效

        在NLP中对我有益很大的一点就是能理解“本身”一些应知应会的东西,就情绪客观存在来说,我们如何去正确认识这个客体,有一个清晰的规划和认识,并从中寻找更合适的处理和解决方案。因为在NLP中对有效性的追求是努力和不懈的。

1、情绪没有对错。情绪只是人作为主体对客观世界以及相应现象的主观感受而已。好多年前我在自己的博客上就记录过A+B=C的算式以及分析,也就是尝试分析和描述,人对于客观现实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而已。但是很遗憾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NLP可以。

2、情绪是推动我们成长的一种原动力。(个人之语)

三、EQ型家长对情绪的态度

       所以说EQ型家长对于情绪就应该有以下的认知和态度:

       认识情绪的客观存在,并且接受它。面对情绪的时候,首先需要认同它的存在以及它产生的必然性,然后尝试和孩子一起去探索应对之道,一旦进入这个步骤,我自信孩子的想象力是家长不可以比拟的。PET中会更有具体详细的方法、步骤的论述。

三、        EQ型家长的表现(不言自明)

四、        EQ型处理孩子情绪的技巧
        接受、分享、肯定与引导、策划(但是大多数家长所犯的误区就是,往往过程中自己会取代孩子而成为主体)

Rank: 7Rank: 7Rank: 7

7#
发表于 2010-12-12 13:25:14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章 情绪教育

一、家庭EQ的八个要诀

      其实个人也很反感动辄几条几款,使阅读性很差,或者会陷入追求几条而忽略事情本质。在我看来一句话:幸福的家庭总是充满了信任、理解和弹性,并且能从任何事情过程中寻找属于自己家庭的独特乐趣。看到这个章节时,我脑海浮现出这几个词语:弹性、边界、信任(尤其是家长对孩子的信任)以及在家庭中气氛永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我们认知的误区根源在于:
   
       第一在家庭中总是冲动于需求真理,这个是对的,那个是错的,任何事物、任何行为和观点都应该也必须要用二元分割,不能马虎;

       第二我们总是喜欢把事情和个人品质紧密挂钩,不超过三句话的时候,类似语句就会出现:你这个人•••,你本身•••,你就是••••的人等等;

      第三我们总是更看重结果的胜负,而不是彼此的感受是否更加舒适。

      其实以上几点也是我们在沟通中的关键禁忌。

二、培养EQ从家长做起

        无论EQ抑或其他都需要家长做起,毕竟在家庭中,家长还是主导整个气氛的。这时候很多人会跳出来说,如果不是他如何如何,我们家一定如何如何了•••••

        关键两点:

        1、        清楚认识和正确运用情绪去帮助自己

        很多的时候我们需要表达我们的情绪,而不是回避情绪,不是说家庭就一定不需要争吵,生气,甚至更激烈的情绪出现,很多时候我们为了避免情绪的发生,而克制自己,从而导致沟通过程中信息传递的失误,从而引起更大的误会。所以说正确的表达情绪更为关键。很多育儿书籍也提到:在自己充满的情绪的时候,不要去教育孩子,但是反过来说,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是否需要情绪的存在呢?(需要我们思考)

         2、        了解和分享别人的想法和感受

        难点在于,我们家长很多时候要求孩子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对于家长自己来说,却很少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因为从传统上来说,我们是耻于表达自己的情绪的,被社会认为是不稳重、不成熟、不堪担任的表现,更不用说家长在孩子面前分享自己的感受了。

        三、利用EQ处理具体问题
        这些就像NLP工具箱里具体的某一个工具一样,在合适的时机进行实施,简单快捷经济实惠。

       1、与心爱的事物分手
       2、化解与他人之间的冲突
       3、承担责任(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大多被指责为害怕承担责任呢?个人认为是因为孩子在生活中少有自己承担责任的机会,当然也不能体会承担责任后的快感。)

五、        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自爱和自尊

        不看也罢,帮助孩子?我个人有异议,我认为如果能做到上面所论,这家的孩子凭什么没有自信?凭什么不自爱?凭什么不自尊呢?

        我们总是固执的认为,孩子一定要在我们刻意的教育和引导下才能茁壮成长,但是很多成功人士大多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而奋起的。

Rank: 7Rank: 7Rank: 7

8#
发表于 2010-12-13 08:54:12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章 良好而有效的亲自沟通技巧

      看到这个章节的时候,我认为核心在于沟通两字上,不仅是家长对孩子还是家长之间,或者是人和人之间,莫过如此。对于沟通,我们的了解实在过于肤浅。在育儿书籍里我认为讲沟通讲的更加清晰和明了的当推《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我在想是否把他的读书笔记也列出来。

      在这个章节中,对于沟通本身的内涵挖掘不够深入,而是给出了很多种的解决方式和方案,也许很多家长更乐意于这样的阅读,但是我认为这种文字并不能让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根本的提高。

一、        正确地赞赏孩子
      好多年前卢勤老师的《告诉孩子你真棒!》让很多家长学会了无休止的、没有限度的甚至无耻的告诉孩子你真棒!但是却遭到孩子的强力反弹。“妈,有事您说事,不要总夸我好不?你现在一夸我我心里就发毛,何必呢?”

1、直接说出孩子受到赞赏的原因
2、强调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二、        给孩子一个“黄金时间”

三、        利用“20条”改善沟通

四、        孩子应否听话(不听话的孩子更聪明?)

五、        孩子屡不听命怎么办?

六、        帮助孩子听家长的话(最终还是要听话)

1、简明的发布指令
2、有效地警告
3、适度地奖惩
4、掌握原则
5、统计效果

七、        如何使孩子守规则

1、孩子不守规则的原因
2、订立规则限七条
3、逐条明确签合约
4、实施规则用奖惩
5、坚持执行忌严苟

八、        训练关注良好行为

九、        注意孩子喜欢的活动

十、        亲子关系的急救箱—“太空时间”

十一、如何处理盛怒的情况

十二、家庭问题会议

      其实读到这里我已经很明显的感觉到,以上内容其实更适合于“问题家庭”,也就是说在家庭中已经出现了沟通障碍的时候,应用以上全部或者某种方式应该可以缓解家庭沟通中的问题。对于一些原生家庭来说,略显死板和僵硬。

      其实对于家长来说,最为挠头的在于两个方面:

一、规则更大的限制是在于家长自己而不是孩子。

       真正公平和让人发自内心尊重的规则,一定是适用于全家而没有例外的。但是大多数家长内心认为是,规则是你的,而不是我的,我是老子有特权。在这种状态下,孩子天生会对规则产生敌意,这样一来我们很多的煞费苦心都在这个时刻归零了。

二、执行难。
      
      很多的时候,开始之日,大家都兴致勃勃,时日不多规则也就只是挂在墙上的规则。再加上上一条的原因,很多孩子都学会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往往会使所谓的规则流产。等家长再忍无可忍之际,那便是又一次角逐和较量的开始,周而复始,无穷尽也。

       个人观点十分的偏激,让规则成为孩子的规则而不是家长的规则,对于大多数原生家庭来说,没有规则就是最大的规则。也就是所谓的放手,在几项大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让孩子自己从小养成对自己负责,也就是所谓“自律”强于“他律”。不侵犯家庭其他成员的利益,不触犯相关法律,不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其他人的痛苦之下,其他的,随他去,爱谁谁。家长在承认自己的空间的基础上,也要认同孩子的空间,互不侵犯。当然我相信没有几个家长可以认同我的观点的,博君一笑而已。

Rank: 7Rank: 7Rank: 7

9#
发表于 2010-12-14 23:29:38 |显示全部楼层
能看到果果花儿的回复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惊喜。
谢谢你

我也只是把当时读书的所感所想做一个相对客观的记录,其实距离正确很远。
你能提出这样的观点,我非常理解和认同。
其实之所以我提出比较极端的例子,是因为想表达一个观点,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关注不是太少,而是太多,孩子的空间被深深地压缩了。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论坛的小圈子,这种现象更为突出。

所以我认为太多的“刻意”是没有必要的。家长做到接纳自己,接纳孩子,把属于孩子的东西还给他,顺其自然不娇柔,不造作。孩子怎能不自尊、自爱和自信呢。

换一个其他类似的例子不知道是否能更清晰的表达我的意思,很多家长都会说我的孩子如何能考上大学?我就很纳闷的问,为什么你一定会认为你孩子考不上大学呢?为什么不去问问我孩子怎么样才考不上大学呢?呵呵。

Rank: 7Rank: 7Rank: 7

10#
发表于 2010-12-14 23:32:40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章 孩子的学习和学业成绩

一、今天的教育制度

      个人认为今天的教育制度最大的问题是非人性化,僵化和死板。把孩子不当人,尤其是这个现象愈发的激烈,背后的社会学意义,不在此探讨。关键问题是我们对孩子还是了解太少太少。太多的家长的疑问就是:人家的小明学习那么好,为什么你就不可以呢?其实从NLP来看,这位家长也是很可怜的,他明明知道这种方式和方法是无效的,是达不到他的结果的,除了苦苦相逼别无他法,结果家长和孩子一起疯狂。

       所以书中提出的内感官系统就很好价值,内感官分为三种(内视觉、内听觉、内感觉)。对应不同类型的孩子,偏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也有根本的不同,在没有了解孩子的前提下,盲目的填鸭是很痛苦而且没有效率的一件事情。

二、        学习,左右脑并重

左脑与右脑、感性与理性

感性很重要,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个人感觉在佛学领域对此研究更加的专业)

1、人生中没有任何决定可以只凭理性而做出;
2、感觉往往是深层、复杂的计算结果,比理性层面的计算更为重要;
3、感性与理性配合运用,才能达到人的智慧和能力的最高境界。

       我们需要学习的是不要肯定一切、否定一切,把握之间的“度”方得大成。遗憾的在于我们对基本知识的欠账太久,所谓我们都很缺乏常识。

三、        内感官共同行动

      传统的学校教育,只是强调了内听觉而忽略了其他。我曾经感叹于四中老师的授课方式,对此比照才明白为什么有所不同。

四、        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学习
   
     其实我相信大多数孩子还是喜欢学习,只是我们把孩子搞的不喜欢学习而已。但凡学习有点成绩的孩子,一定有过从学习中获得乐趣的经历,因为人本身总是需要“自动自发”的。

五、        竞争,结果是“零和游戏”

      任何竞争也是超越自己才是最终的赢家。

六、        提高,遵循大脑规律
     
       方法和技巧的确有很好的、很直接的效果,但是一定是“你的”方法而不是“他的”或者“我的”方法。其实我一直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能力寻求自己的方法,就像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能力寻找并得到自己的幸福一样。关键问题不在这里。

       大多数培训班、辅导机构的最大益处在于他们精通各种各样的方法,有些不乏闪闪发光,问题在于如何使用方法,哪一种方法更为适合自己呢?

七、        明确上学的新价值。
       是孩子的价值不是家长的价值,其实我相信任何孩子都可以从学校生活中寻求属于自己的价值,只是家长单一价值观让其他都黯然失色和无语。因为在很多的老师和家长眼中从来是这样的定式的:“成绩差=没有价值”

八、        张五常的教育信念

      兴趣第一,父母比学校更重要。

九、        应付挑战的心理调控技巧
       多做、多做到、多因做到而得到肯定。

并且给出3种很好的技巧:

      抽离法、制造未来景象、借力法(典型的NLP技巧和方法)

Rank: 7Rank: 7Rank: 7

11#
发表于 2010-12-15 20:32:28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章 消除家长的压力

文中给出的压力的定义是:事情需要我的能力比我有的能力更大。

一、家庭中的共同信念和共同价值
        婚姻关系
        亲子关系
        老人关系

       其实在这个方面,我们身上就存在更多的误区,综合个人体会来看,我们生活中误区主要存在于三个方面:
        往往迷失于过程而失去目标
        边界不清楚(最核心的问题)
        求异存同

二、打破恶性循环


三、在坏情绪当头时消除压力的方法
小技巧:深呼吸、心理平衡、抽离法

四、舒缓紧张状态
独处、学习、改变(破)

五、其他有效的减压方法
运动、音乐、笑、按摩

六、无效的减压方法
发飙、暴饮暴食、购物、酗酒、嗑药、其他

第九章 对婚姻出现问题的家长的建议

        婚姻中出现的每一个问题,两个人都有责任
        分居和离婚必然伤害孩子,要三思(值得商榷)
        夫妻关系有所改变,不等于父、母、子的关系有所改变
        如果要对孩子说另一家长的不是,每说一项不是,至少同时说出一项对方的优点
        孩子对逝世亲人的怀恋,对他的人生会有积极的帮助
        引导孩子做些纪念逝去亲人的事
        让夫妻关系好,要“做”一些事

有关于夫妻关系的更应该去看《爱上双人舞》,从NLP角度对夫妻之间相处之道有了更为相近的叙述和描写。很有体系。

Rank: 7Rank: 7Rank: 7

12#
发表于 2011-1-11 12:48:58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阶段解析

        对任何一个事物的学习和了解,从整体上去看尤为重要,其中著名的例子就是“盲人摸象”,如果我们不能够对整体有一个把握,从局部去了解整体,往往事倍功半,得出一些啼笑皆非的结论也不算是偶然。很多朋友问我,到底是什么让你继续留在北京呢?其中北京思维中整体性也算是重要的内容之一吧。放眼全国,言称天下这个是和地方城市的思维有着明显的不同。
对于人的研究也是如此,我们往往迷惑于人在不同阶段会出现让人不好理解的表现和反馈。在很多书籍里经常看到对人生阶段的阐述,自己对这个小话题一直保持兴趣。如果能对人的整个一生有一个概要的了解,再去面对阶段性的问题的时候,我们思考的角度自然会有很大的拓展,把握全局去解决局部,效果和效率也会有明显的不同。
近日在看孙瑞雪的《完整的成长》,最后一个章节恰恰是以上的话题。所以就在这个的基础上做一个资料的总结和汇编。进而统一一下自己的认识。

首先,让我想起的孔子对自己人生的描述,谓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个也被很多人当做人生阶段的划分。其次我一直对中医抱有极大地兴趣,认为其中的智慧远远超越于我们现代人的理解。从西方的理论来说,所谓的精神、意识、潜意识,都属于人本身的软件,但是对人本身的硬件发展描述最为客观实际的当属《上古天真论》内容如下:

岐伯曰: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        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 则齿发去。

针对于此文的解释,对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梁冬和徐文兵的对话,也非常认同人的外在的精气神,其根本取决于内在生理的成长和变化。(详细解释请参阅相关文档)
(突然有一个感受,中医就更清楚和明了男人和女人从内在结构和发育规律有着明显的不同,为什么在心理学角度上说,却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别呢?是中国人更聪慧,抑或是男尊女卑的根本来源?还是其他?)
如果把心理学和中医相比,一个是研究人的软件系统的,一个是研究人的软件系统,软件系统受制于硬件。
以下主要内容来自于孙瑞雪的《完整的成长》
古代观点:
罗马人的人生五阶段:
        0-15岁,童年即上学期
        15-25岁,青年期
        25-40岁,第一成年期
        40-55岁,第二成年期
        55岁以上,老年期
希腊人的人生十阶段,每一阶段7年:(这个和中医有点类似也)
        0-7岁,幻想时代
        7-14岁,想象阶段
        14-21岁,青春期与青少年阶段
        21-28岁,发现和把握人生的基础
        28-35岁,证实和强化已发现的基础
        35-42岁,第二青春期,按内心的召唤重新调整方向
        42-49岁,狂躁抑郁期(更年期?)
        49-56岁,与自己的衰老搏斗
        56-63岁,思想成熟
        63-70岁,第二童年期
中国的孔子的已经说过了。
个人感言:
几个关键阶段:
0-7岁内部硬件系统急速成长期,在这个阶段,心理学研究和了解有很大的差距,这一阶段是一个宝藏,亟待开发。
14-15青春期 性的萌芽和醒觉,是堵还是疏?
40岁 二次成长,也一个阶段也成为宝藏,所谓的年富力强,但是却迷失了自己,应该是心理学应用最为广泛以及最容易介入的阶段。
70岁以后,老顽童。儿童的特质重新出现,这个对现在的夕阳产业有着重大的意义和启示。(现在的老年保健用品的销售应该也是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完善的。)

以下是从儿童心理发展和教育角度,几位赫赫有名的人物的划分观点。
皮亚杰:
皮亚杰从逻辑能力的角度来给年龄分段,他把人的成长分为4个阶段:
        0-2岁,感知-运动阶段
    感觉输入和协调躯体运作时期。简单说,就是婴儿以为自己的躯体和动作就是世界。
        特征:积极寻找刺激。不能在头脑中再现动作。1岁后发现客体的存在,简言之,发现自己的躯体和动作之外,还存在着东西。
        2-7岁,前运演阶段
再现和前逻辑思维时期。简单说,在开始做什么事情前,动作可以在内心出现,这样就给了智力扩展的机会,但必须借助于感觉完成。
特征:在一段时间,只注重问题的一个方面,而忽略整个画面的其他有关情况(所以,每次只能给孩子一个难点,包括说话。)不会逆向思维。由于正在建构自我,所以自我中心主义,无法领会他人的观点,觉察不到别人需要听什么。
        7-11岁,具体运演阶段
具体的逻辑思维。指有关可逆的实物摆在面前的心理动作,叫做具体运演。思维局限于具体的事物。通俗上说,儿童必须手里拿着实物才可以思考。
特征:补偿,头脑中可以同时保持两个方面,以保证一个补偿另一个。同一性,指的是守恒。可逆性,头脑中做相反的身体动作,使物体返回原状。不同同时考虑全部的关系。社会相互作用提高,领会能力提高,逐渐意识到听讲人的需要和兴趣。
        11-15岁,形式运演阶段
无限制的逻辑思维时期。不仅可以直接观察,而且能由假定的陈述得出结论。可以就联系的关系等抽象的观念进行思维。假设思维的出现,接受对方的观点,考虑论据的推理,把自己的看法看作是许多可能的看法之一。可以对自己的思维进行思维,自发参加哲学、宗教、道德、充满公正、自由等这类抽象概念的讨论。
特征:如果形式运演思维被推迟,是因为两个成见。第一,自己意识到个人身体的变化。第二,热衷于理想的可能性,因而抵制对现实的考虑。
蒙特梭利
蒙特梭利从心理和认知两方面阐述了儿童的成长阶段,她把人的成长阶段划分为五个阶段:
        0-3岁,以前意识的成长与吸收为特色。情绪与智能发展的内在结构,在这段时期靠敏感期和吸收性心智得以创造。
简单说,破译精神胚胎,发展情绪和智能的内在结构。
        3-6岁,逐渐将自己前意识层面的知识转移到有意识的水平中。以感觉方式学习。自律与服从的内在结构完成。发展出一个真实的心智的内在模式,为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努力打下基础。
        6-9岁,建立适合自己文化生活所必要的理论和艺术性技能。简单说,人一生的文化感受性和文化生活的导向是这个时候打下基础的。也就是说,人必定拥有文化部分,并承袭人类文化的传承,这部分是在这时发生的。儿童开始建构和创造一个文化意义上的自我。
        9-12岁,可以将知识范围扩大到宇宙本身。急切地吸收环境中的一切,此期间同0-3岁一样的重要。
这个阶段有三个特点。第一,有意识的心智学习状态。(依靠具体的实物,使用感觉和体验学习过程。)第二,不受环境的限制。第三,一生的智性兴趣要视这个时期的机会而定。这时期,儿童喜欢谈UFO、百慕大三角、世界大战等等,好像内心的世界突然扩大到要把宇宙都接纳进来。
儿童的敏感期分为五个部分:秩序的敏感期、手和口的敏感期、走的敏感期、对微小精细事物的敏感期、对社会性发生兴趣的敏感期。
卢道夫•史代纳
人智学理论的创造者,卢道夫•史代纳看待生命的成长角度,和一般意义上的教育家有所不同。
史代纳认为人的意识是阶段性的发展,7年一个周期。教育就应该遵循人的意识发展规律,让不同阶段发展的主旋律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些阶段的主旋律是:身体的、生命体的、灵魂的、精神的。
        0-7岁(以换牙为准),“用于建设、健全和平衡生理身体的发展,建造灵魂在地球上的载体,在这个年龄阶段身体成长极其迅速。在幼儿意识中,他自己和世界是一个统一体,周围的一切都影响着他的生命组织构成力。”
        7-14岁,儿童的生命组织构成力主要活跃在感觉的发展。儿童7岁开始换乳牙,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器官组织已经完全更新,乳牙的脱落和新牙的生长是形成真正的自己身体的最后一步,这象征着精神载体的自我构造的完成,生命体的力量从建造身体的工作进入了建造星芒体(情绪体)阶段。这时候,整个人的变化非常大,人的意识已从环境中独立出来,开始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外面的世界,用心体会,形成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在寻找楷模和权威力量来追随,并通过感觉来学习,儿童的感觉能力比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要来得快而深刻,故很多行为都显得缺乏理性指导,理性化教育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来说很多时候是徒劳无功的。
        14-21岁,人的生命组织构成力活跃在思想意识的发展上,儿童的心智逐渐走向成熟,他们会用挑剔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和周围的人,这个世界已不再如他想象和艺术塑造的那样完美了,而是真实的了。同时,他形成个人的判断力、独立的思想和抽象的思想,他的辨别和判断能力增强,甚至会很固执。他执着地追求自然界中的真理,渴望探索这个真实的世界,并在寻找真理的过程中挑战老师和家长的权威,希望在这个关于他自己的世界中,由人的活动来彰显出其真实和合理性。
        21-28岁和28-35这两个阶段,自我意识体发展完全,进入完全投入而忘我的状态中。在此之后,回归精神。开始了生命的一个新的历程。
爱利克•埃里克森
埃里克森认为,生命是由出生到死亡8个阶段所组成的。八个阶段的顺寻是由遗传来决定的,因而使不可变更的。这种由遗传决定的发展顺序被认为是遵循渐成原理的,他对这一原理描述如下:
无论何时我们试图了解生长的含义,最好记住有机体的生长从子宫内就获得了渐成原理。笼统说来,这个原理说明任何生物有一个大体的生长方案。由于有了这个方案,机体的各部分才得到生长,每一部分都具有它特殊的优势,只有各个部分都能获得生长才能形成有机的整体。
(个人感觉,正确的废话,不仅仅是生物体吧,对于任何事物的成长发展规律莫过如此。)
埃里克森的八个发展阶段的八个危机以及危机的成功与不成功的解决所形成的品质:
        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
        如果这个阶段的危机成功的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希望的美德。
        如果危机没有得到成功的解决,就会形成惧怕。
        自主对羞怯和疑虑(1-3岁)
        如果这个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自我控制和意志力的美德。
        反之,就会形成自我疑虑
        主动性对内疚(4-5岁)
        如何这个阶段的危机成功得到解决,就会形成方向和目的的美德。
        反之,就会形成自卑感
        勤奋对自卑(6-11岁)
        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忠诚的美德。
        反之,就会形成不确定性。
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
        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得到解决,就会形成能力的美德。
        反之,就会形成无能。
        亲密对孤立(20-24岁)
        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得到解决,就会形成爱的美德。
        反之,就会形成混乱的两性关系。
        繁殖对停滞(25-65岁)
        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关心的美德。
        反之,就会形成自私自利
        自我完整对失望(65至死亡)
        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成功的解决,就形成智慧的美德。
        反之,就会形成失望和毫无意义感。
(个人对此理论很不认同,牵强。或许是自己的了解的不够深入吧,或者说是作者所处的时代所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幸福大观园 ( ICP12039693 )  

GMT+8, 2024-5-14 15:30 , Processed in 0.02669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