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手机客户端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特特妈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亲子阅读] 申爸的《基础300》 [复制链接]

Rank: 4

21#
发表于 2015-3-25 09:42:45 |显示全部楼层

008-《贾祖璋全集》


    我们呢,都知道,我们汉语,在某些方面,是非常发达的语言。之所以说在某些方面,是说,不是在任何方面,都发达。比如说,我们汉语没有明确的语法规则,应对语态时态性别这些范畴。这个呢,造成我们的汉语,不精确....和英语等语言比较起来,确实是这样。

    它这个科学啊,西方的,古希腊的传统的科学,要求精确,准确。在科学表述上,我们汉语在客观上,要逊于英语:你不能说复杂的从句。有些复杂的意思,要用复杂的从句。如果是英语,他们的从句,有明确的引导词,什么where, that, what,你一看,就知道从句之间,主词和修饰句之间的从属关系,进而可以清晰准确地还原作者所要说的意思。哪怕一页纸,只说一个大句子,有了他们那套语法规则,你读起来,在语法上,也遇不到什么困难。汉语就不行。汉语没有where, that, what连词。缺少了这些,句子写长了,断句就成了大问题。一句汉语的复杂从句,你怎么断句都行!这就糟了。汉语的复杂从句读不断,要表达复杂精确的意思,非常难。可是呢,这个事情,尺有所长,这个固然;尺也有所短,寸也有所长。这个也是一定的。

    咱们的汉语呢,如果用在科学的主题上,那个,可以写出极有意境的文章!特别是,我们先人,在汉语的特长上,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程度:积累了大量的诗歌散文。我们的古诗歌,在整个地球上,傲视群雄,绝对的第一,没有之一。那有没有既意境深远,又精确明晰的科普读物呢?有。这就是贾祖璋先生的文章。

    写这样的文章啊,那对作者的要求,非常之高。作者既要有严格的西方科学的训练,分析解析的思维要不输于最高水平的西方人;又要有浑厚的中国古典文学的造诣,习惯于综合,有强悍的中国传统的综合性思维能力。就是说,既要有在细节上去切细的能力,又要有宏观图景,永远不会谨毛失貌。既要有极致的科学精神,又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这样的事儿,简直不是人干的。这个要求太高了。

    我们人类智力的潜力,真的是无穷的。要求高尽管高,可还是有人能达到要求,写出这样的科普文章来。这样的人呢,真的不多。最优秀的...不是之一哈,就是公认的“最”....就是贾祖璋先生。尽管茅以升先生,高士其先生,竺可桢先生,都是国学深厚的大科学家,他们也写了很多类似的科普文章,可要论意境,飘逸潇洒,都不能和贾祖璋先生的文相比。你这个,读了一篇文章,不但学习到了严谨的科学知识,更受到了艺术的熏陶,体会到了美。贾先生的文章,就能做到这一点。贾祖璋先生的科普文章....他中国传统的史书字画文史哲的底子厚啊...每一篇,你拿出来,都可以进到语文课本里面,当语文课的范文!就这么牛。

    这个语文课本啊,一个作者,只要能够进入一篇,就了不得了。贾先生的文章,在教育部的课本体系中,有四篇之多,它们是:《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南州六月荔枝丹》、《蝉》和《兰和兰花》。若按所选篇目排名,贾先生能够排进前十名了。贾先生呢,他的造诣在那里摆着。他写的科普文,每一篇都好。申爸呢,跟旧书组的妈妈们说,所有作者是贾祖璋的,科普的文章,都要。可惜,不知道怎么回事,贾先生的每一本书,印数都非常之少!就那么孤零零几本,在孔网上戳着。旧书组的妈妈三位买了,加上漂流组,她们就分完了。没有多余的拿出来竞价。还好,她们找到了贾祖璋全集。全集没有单行本好....可是,也比没有强多了。分享一些贾先生的书的单行本,给妈妈们看。
   
    贾祖璋科普创作选集。
   
    贾祖璋科普文选。
    这两本都是科学普及出版社的书。妈妈们在旧书摊上要是见了,一定要拿下。
   
    这个封面,设计得真漂亮!
   
    这是版权页。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12月 只印了5000册。那篇著名的《南州六月荔枝丹》就选自这本文集。
   
    申爸买的这书,品相真不咋地。不过,也没啥可抱怨的:这是孔网上最后一本了。孔网好像历史上,只出了9本。

    话说,贾先生的全集,真的不能全。很多资料,现在找不到了。贾先生呢,一直靠编辑出版撑饭碗。他那个,编辑杂志。这个稿子一不凑手,编辑自己就得亲自上阵。写篇文章,补补白。谁也不知道他的补白文,到底写了多少。连他自己也不知道。补了白吧,还不能让读者看出来:你这个办杂志,老是那几个编辑自个写文章凑数....就像现在那样...那读者哪儿干啊。于是,补了白,还不能用“贾祖璋”的大名发表,得随便取个笔名,别让别人看出来。这个年深月久,哪里知道自己写了多少。所以贾先生的“全集”呢,没可能“全”的。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申爸说了,当初,在大申伴听的时候儿,申爸一个最大的失误,是没有给古文。古文,古诗词。申爸呢,建议妈妈们给孩子们读天书,读论语,读道德经。可很疑惑:给不给白云出岫的《史记》?比如这个古诗吧,你怎么给孩子伴听呢?它就那么一首二十个字的五言绝句,一胡噜,就过去了。孩子听这个,有作用吗?很明确的,小孩子是从上下文中,自动提取语义的。你这个古诗词,没有上下文。“小桥流水人家”,就那么三个事物,平板地罗列在一块儿,有什么上下文?诶,贾祖璋来了,就好了。他的文章中,大量引用古诗文。注意哈,大部分的这个引用,不是“硬引”,而是软引。就是说,贾祖璋引用完原文,他还要解释其中的科学道理。要把诗句要表示的意思,用标准的白话解释出来。解释出来还不够,还要引申出去。这个,就有上下文了。这个贾祖璋,是用来给孩子伴听的最好资料。当然,现在呢,咱们还没有录音。妈妈们可以当天书读给孩子。补古诗文的缺失。这个呢,和常见的古诗文解说,还不一样。古诗文解说,倒是有白话文的解释了,可那不是一个大整体,是一小段一小段的片段。贾祖璋本来是在写科普文章么,引来的古诗文,不只是孤零零的几句话,还有对这几句话的释读,而是一个更大的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贾先生的文章,是给孩子启蒙古诗文的最好资料!天哪,他写的科学小品....咱们呢,用它来让孩子建构古诗文。我们就这么用!一个贾祖璋,把科学、文学、古诗文启蒙,一网打尽。

    附:
    群友:推荐《周作人文类编。人与虫》。大家也许不了解,散文宗师周作人也擅长写科普文章,《周作人文类编。人与虫》这册收集的比较全。

    申爸:嗯,群友提到了周作人。周作人好不好呢?好,当然好。这没得说

    群友:周作人的《花鸟虫鱼及其它》也很好。可以说喜欢贾老书的人没理由不爱此书。

    申爸:但是,这个文章本身好,和可以拿它来在关键期给孩子,还是不同的两件事情。文章呢,不止在其本身的内容。每一篇文章,它还有散发出来的精神气质。周作人的小品文,你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讲,都首屈一指,无人可与争锋。但是,唯独一点:周作人的文,不一样。他的很多文章,透露出来的精神气质,与其说是恬淡的,不如说灰颓的。遇到他心情不好的时候,更可以说是颓废的。这个呢,和几米的漫画一样。你拿来感受一下,就知道不同:你看看自己的活泼快乐的孩子,在体验一下他们的文章中的气息。那绝对是两种完全不类的感觉。

    群友:周作人的科普类文章并不见什么灰颓,其实和贾老的是类似风格的文章,只是比他的还要有味还要好。对科学,周氏兄弟始终饱含激情。深知这是人类之光,并毕生为之呐喊播种。周作人的科学小品被他的文名所掩盖,知道的人,注意到这一角落的人很少。我并不是向孩子推荐周作人的所有散文,只是推荐这一册《人与虫》...大申爸说的周文颓废的问题当然是存在的...

    申爸:不是说,写得舒展,自然,淳朴的文章,都是这样的精神气质。我们去找汪曾祺来比较。汪曾祺的文章,在别的方面,和周作人的类似。但是,汪曾祺的文章健康。我们很难说周作人颓废,但是,我们也不能说周作人健康。不是,周作人的文章健康。

    群友:周作人的文章,思想上非常开明,言之有物。他文人气息重,有些文章不合适孩子读,但《人与虫》因为是谈及科学吧,有种清明的美。汪老的花鸟虫鱼缺点是科学性少,算博物文章。文笔,那是太好了。汪老,懂,节制不但是种能力还是一种诚意...不枝不蔓,止于所止,难!非常敬佩大申爸,不是有意和您唱反调哈,只是心中所想。

    申爸:申爸当然明群友的意思。申爸没提到周作人,根本没有唱反调的可能的。申爸要说的是呢,这个给孩子选书,比较麻烦。比如说,群友的意思是,只给周作人的《人与虫》。当然,周作人早期的作品,也是清新健康的。但是呢,我们还要考虑另外的问题。这个给孩子读物呢,不止在读物本身,也不止着眼于现在,当下。要知道,十岁之前的孩子,他自己是不去主动选择的。爸爸妈妈给什么,他就接受什么。可是,不总这样。到了十一二岁,他就要去选择了。他怎么选呢?一个重要的线索,就是自己读过的文章。沿着那些文章的作者捋。他一旦孩子自己摸到这个窍门儿,周作人,他们自己就全翻出来了。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Rank: 4

22#
发表于 2015-3-25 09:54:45 |显示全部楼层

009-《写给大家的简明世界史》简介


    嗯...这个有时候吧,你面对一个巨大的存在,你就不知道该怎么下手了。骏妈说了,让申爸介绍《写给大家的简明世界史》。为什么这本书要丢到基础三百的书单里面呢?简要地讲,就是“利用那些牛人写的书,让孩子们,也成为那样的牛人。”我们呢,暂不说那些个牛人,怎么个牛法....诶,申爸发现吧,如果不知道怎么下手,那就随便选个地方儿,先搞起来。一搞起来,路就有了...嗯...那些牛人。

    说起来呢,写给大家的简明世界史的作者,E.H.贡布里希,是个英国人。不过呢,他出生在维也纳,奥地利。大概是因为二战吧,Hitler胡搞,奥地利呆不下去,就跑到英国去了。后来,入了英国籍,变成英国人了。贡布里希呢,是“维也纳学派”中的一位。这个维也纳学派啊,有点儿意思。哲学界呢,说它是一个哲学流派。这个哲学流派呢....你想想,儒家学派、柏拉图学派、道家学派什么的....你觉得,这个维也纳学派,也和这些哲学学派一样。那就不太妥帖。

    哲学呢,是一种什么东西呢?它的基础,是人对我们身边的这个世界的认识,世界观。你不能说那些哲学家,都出生在维也纳,你就说他们是同一个学派...维也纳学派。籍贯是同一个地方儿的人,他们对世界的看法,未必一样儿。申爸的意思是说,这个维也纳学派,有人要把它当做一个真正的“学派”的话,会有问题。当然,那些有这种努力的人,会缩小范围,直到能够比较不引起歧义地定义出一个“维也纳哲学学派”为止。他们干他们的。申爸说的是另外一件事儿。

    维也纳哲学学派,有这个说法儿;你知道吧:还有维也纳经济学派的说法儿呢!提出维也纳经济学派的人,也会同样遇到前面的问题。不止维也纳经济学派,还有维也纳文学学派,维也纳历史学派,维也纳艺术学派....或明或暗地,都有这种说法。你想啊,这个事情。这些个什么什么学派的提法,有人提出来,并且乐此不疲地去琢磨,他们一定是有道理的。什么道理呢?

    话说,这个维也纳啊,在上个世界二十年代,就是一战结束了之后那段时间里,也不知道怎么的,突然涌现出一大批大师级的人物。有这个贡布里希,彼得•德鲁克,约瑟夫•熊彼特,鲁道夫•卡尔纳普,伯格曼,哥德尔....这都是些什么人呢?妈妈们有兴趣,自己去问度娘好了。反正,就在那个阶段,维也纳突然涌现出了一个大师群体,群星璀璨,耀眼夺目。他们的成就,基本涵盖了人类整个的精神世界,数理哲艺术历史文化经济文学社会学管理学....无所不包,让人眼花缭乱。于是,在各个学科领域,都有人有冲动,试图去把那个阶段涌现出来的大师,归结到一个“学派”去。维也纳学派。这有点儿像我们国家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样子:一下子涌现出了一大批大师。不过,在规模和学术成就上,维也纳的那个时候,比我们国家的三十年代,要大多了。

    申爸感兴趣的是,为什么一下子涌现出了这么大师?这是一件不寻常的事情。这个势头,要不是Hitler出来捣乱,应该一直延续下去。要是没有二战的话,我们这个地球的学术中心,哪里可以是米国?非维也纳莫属。米国之所以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科学文化方面...正是那些被希特勒打散了的维也纳学派的人,跑到他们那里去造成的。希特勒胡搞,容不下维也纳那些有独立学术精神大师们,有不能把他们杀掉....杀掉的话,就太被动了。那些维也纳的大师,影响已经足够大,杀不动了。于是,希特勒就把他们都撵跑了。他们没地方儿去,正好美国和英国张开怀抱,欢迎他们。他们就跑到美国和英国去了。有个别的,跑到别的地方去,比如那个谁,茨威格,跑到南美洲去了,阿根廷还是哪里。

    这个维也纳派...咱们别说“学派”了,就直接说“派”吧。那个大师群体的崛起,是不争的事实。Nothing comes from nothing。维也纳派,崛起的原因是什么?这个呢,是申爸感兴趣的事情。聆听,对于孩子重要。这个观念,于申爸,其感性的来源,就来自对维也纳派的琢磨。其实呢,维也纳派,精确的叫法,应该叫做“维也纳妈妈派”。那些个大师,都有一个“在同一个圈子里边”的妈妈!他们的妈妈,都相互认识!

    这个...你要考虑到,不管多大的大师,他总有个拖着鼻涕的小孩子的时候。这个天底下的妈妈啊,都一样儿:对蜷缩在自己身边睡熟了的那块儿小肉肉,疼爱得都不知道该怎么疼爱了。完了呢,就琢磨,怎么教育这个小东西。她们少女的时候,就相互熟识,结婚生子之后呢,也整天在一块儿厮混。一个不知道什么的由头,让她们采取一致的行动:给孩子读经典著作。读完了呢,等这批孩子长大了,就变成维也纳派了。维也纳派实在是源于维也纳妈妈派。

    怎么证实这一点呢?就针对申爸上面提到的那些大师,妈妈们好好细儿,一个一个地到百度百科里,查一下。爸爸妈妈们看看,百度百科是怎么介绍他们的。你会发现:十有八九,百度百科会提到他们的母亲!他们的母亲是谁谁的弟子....一般是音乐家的弟子。音乐之都么,女孩儿们都学弹钢琴...然后呢,很多,还会提,他们的家庭,和谁谁谁是世交...一般会提到弗洛伊德。爸爸妈妈先去看看,是不是这样。回头再接着介绍贡布里希,贡布里希这本特别重要的书...对于孩子教育特别重要....

Rank: 4

23#
发表于 2015-3-25 10:23:51 |显示全部楼层

009续-《写给大家的简明世界史》


    维也纳妈妈派....话说,维也纳那个屁大的小城,有头有脸的,相互之间,都认识。那些妈妈们呢,在教育自己的孩子这件事情上,形成了某种“一致”。当年,申爸分析出,这种一致,肯定就是在孩子小的时候,给孩子朗读经典著作.....那些妈妈就跟咱们现在群里的妈妈似的,自己对那些经典,“有感觉”了。并且,申爸推测,她们之间,应该有组织者,以沙龙的形式,定期地聚会,相互交流经验和心得....就像现在妈妈们做的那样....

    曾经有一段时间,申爸从孔夫子上淘了大量的维也纳派学者的自传,传记....想从他们自己的记录中,找到当初他们的妈妈是怎么做的。后来,放弃了:这些人,太能写了。那简直是浩如烟海....并且,最关键的部分,缺失。他们呢,无一例外地会回忆起小时候,妈妈给读书。每天晚上,都读。大家都记得的,是读荷马史诗。申爸想知道,他们的妈妈读的书单是什么,可从他们自己的传记上,看不出来。现在,我们知道,最起作用年龄阶段朗读的经典作品,孩子会把它们埋进潜意识的领域里面去。等他们长大了,他们自己意识不到当初具体听了什么书了。不但他们,就是大申,申爸现在,拿着战争与和平,给大申看。大申知道这本书,但不记得申爸给他读过。这是申爸给大申读的第一本大书。大申自己不记得了。申爸想找他们的妈妈写的书。可是找不到。主要是,维也纳派在中国不吃香,没人翻译。她们用德语写的书,申爸哪里看得懂。只好作罢。

    说说这个贡布里希,和他的这本书。贡布里希呢,按照学科分类的角度来看,被分到艺术史家的类别里面去。艺术史,研究艺术的历史。我们曾经提到过,阿西莫夫和伊林。阿西莫夫呢,有《诠释人类万年》,伊林呢,有《人怎样变成巨人》...但从书名上,看不太清,这本书的主题。后来,21世纪出版社,重版这本书,把它改名为《人类文明的故事》,这个名字,和阿西莫夫的那本书,就很好地说明,他们的这两本书,写的是什么。

    这个大家啊,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他们的头脑里面,已经很好地建构起有关我们这个世界的宏观图景了。他们能够自如地从总体上,观察、思考、把握我们这个世界。阿西莫夫和伊林在这两本书里,把文化、艺术、政治、经济、历史、哲学....人类一切的文明成果,揉到一起,整个儿地叙述出来。囫囵个儿的,不是片段,肢解....不是帝释天珠帘上的珠子,也不是一挂珠子,而是那帘珠帘,整个儿看上去,是什么样子的。那两本书是那两个人...通才、大家...写的书,这本《写给大家的简明世界史》,是贡布里作为一个大家、通才,写的同样类型的书。有没有不同呢?有。

    阿西和伊林的书,是写给大人,至少是“大孩子”看的书。可是,贡布里希的这本书呢?他本来就是写给小孩子看的书。它们在叙述语境上,是不一样的。另外一点的不一样,对于教育孩子的爸爸妈妈们呢,很有些意味深长。我们知道,不管是阿西的那本诠释人类万年也好,还是伊林的人怎样变成巨人也好,都是作者在人生的最后时刻写出来的,他们各自写了各自的大书后,不到五年,就全去世了。贡布里希呢,不一样,这本书,是贡布里希的第一本书!

    话说当年,贡布里希博士学位拿到了,可是工作没有着落。有个出版社,要他翻译一本儿童历史读物....贡布里希看了一遍那书,觉得不屑:这东西,还没我小老人家写的好呢!编辑开明,就说:那你就写!于是,贡布里希就写。这本书呢,和阿西伊林的两本一样,充溢满满的人文关怀。但有不一样的地方:这本书,除了人文关怀之外,字里行间,充溢爱。一种温柔的含情脉脉。原来,当年贡布里希写这书的时候,正在追女朋友。这个男孩儿追女孩儿啊,实在是自己心里觉得拘束,笨手笨脚。怎么的,都觉得使不上劲儿。于是,男孩儿就无一例外地采取这么个策略:向女孩儿展示自己的特长,强项。

    贡布里希,申爸不知道他还有别的什么特长。不过,一个二十五六岁的小伙子,能写出和伊林阿西莫夫五七十岁想媲美的书,他自己一定是有感觉的,觉得自己在这个方面能。贡布里希就写。写一章,送给女孩儿读一章。他写的时候,估计是把对面坐着听讲的,从孩子换成恋人了。 写得“温柔缠绵”,爱意满满。喜欢八卦的麻麻,自己去找,后来贡布里希追到了女孩儿没....申爸不知道。反正吧,机缘际合,“碰出了”这部名著。这简直就是一本童话风格的巨著,适合给小孩子来读。它的风格童贞,内容宏大。这种书,可遇而不可求。

    大申呢,是前年暑假....九岁的时候...自己秃噜完这本书的。二十万字。对大申来讲,是本“小书”,不到一天,就看完了。嗯...这个教育呢,还是很有门道的。这个维也纳派妈妈教育出来的娃儿,从校门出来,就能写出别人要集聚一生能量,在生命最后才能写出的书.....这个是不一般的。咱们中国呢....到现在,还没有人能够写出《诠释人类万年》《人怎样变成巨人》《写给大家的简明世界史》这个档次的书。期望咱们的娃长大了,到了博士毕业,追女孩儿的时候,能写出来。

Rank: 4

24#
发表于 2015-3-25 10:35:09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特特妈 于 2015-3-25 10:36 编辑

009续-贡布里希和他的作品
-《艺术的故事》《写给大家的简明世界史》


    这个贡布里希呢,大家。申爸第一次知道这个人,是看电子书,pdf,那本《艺术的故事》。这个书呢,网上有的是,新书旧书都有。就是贵。申爸看《艺术的故事》,那里面的插图,真的好啊。鲁本斯画的他四岁的小儿子,实在太萌了。萌是萌但不卖萌。那个画你看,越看越好看。里面的每一幅图,都好看。人类发展史上,最好的绘画精品,都给贡布里希划拉到他的那本书里面去了。后来,申爸收集了里面所有插图的高清大图....可是找不到了,估计是坏在另外一块硬盘里面了。那些画呢,我们大都看过。尽管单幅画都有可能看过,可是用那种组合的方式放在一起,就谁也没看过了。只有贡布里希用那种方式把画都放在一起了。把那些画挑出来放到一块儿,没有眼力办不到。贡布里希是有眼力的,这个毫无疑问。

    话说,这个贡布里希,在琢磨中国艺术的时候,迷上了书法。他整天价就琢磨:我怎么才能写出和王羲之一样的字儿来...赶到后来,他遇到一个精通中国书法的人,一打听才知道,这个中国的书法,要练到王羲之那个水平,要从小就开始练,童子功。这还不算,光是墨汁,就要用掉好几大缸。要一辈子不停地练,练到最后才能写出那样的字。贡布里希一听,傻了眼,没法子只好放弃。这个,跟海德格尔迷道德经,好有一拼了的。他这个西方人,能够看出中国传统毛笔书法的韵味,那艺术上的功力,非同小可。话说,他们大小就伴着那几十个字母长大的人,是很难体味到中国书法里面的玄妙幽微的韵味的。

    在欣赏中国书法的中国人看来,欣赏一幅书法作品,在其纯粹的艺术的韵味之外,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写的那个字,到底是哪个汉字,这个汉字所代表的意思。这个汉字呢,或抽象,或具象,它总有意思。书法家笔下的那个艺术图案,或多或少,隐隐约约地要表现一点儿这个字本来的意思。这层琢磨....猜是哪个字,把看到的图案,和那个字的本意联系起来.....在中国书法审美中,占很重要的一块份额。

    你想啊,这个贡布里希,他根本不认识汉字,这层审美,他就涉及不到。在他看来,一副中国书法作品,就是一副抽象画。中国最古的书法作品,比最现代的现代抽象画作,还要抽象。书法本身,题笺,加上钤印,就是一副画。这幅画是什么意思呢?中国人,认识汉字,可以猜字猜意思。贡布里希不成,他猜不着。即便是这样,在欣赏中国书法的时候,有这么大的局限,贡布里希还是迷上了中国的毛笔书法。他的着迷,完全是从“抽象画”的角度迷过去的。这个人,对于艺术的品鉴,到了什么样出神入化的水平....妈妈们可以试着想像一下。

    这个,一般来讲呢,一本书的第一页非常重要。在这一页中....处于概论的位置么....作者写的东西,你就能看出来,作者是不是有宏观的图景在头脑中。只有成竹在胸,他才能够说出一针见血的话来。毫无疑问,《艺术的故事》是这样的书。申爸就兴趣盎然地看下去。那个时候呢,广西师范版还没有出版,这个书市面上也买不到;孔夫子,申爸也不知道。贡布里希,就这样,申爸只能在电子书上读。要找贡布里希,就去iask...

    后来,有一天,申爸忽然发现了贡布里希的《写给大家的简明世界史》,翻开一看,他这么开头:“所有的故事都以"从前……"开头。我们的故事只想讲述从前的事。从前你是小孩,站着都几乎够不着你母亲的手。你记得吗?如果你愿意,你可以讲一个故事,它这样开头:从前有一个小男孩--或者一个小女孩--这就是我。从前你也是一个襁褓中的婴孩。这一点你回忆不起来了,但是你知道。父亲和母亲从前也是小孩,这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尽管如此,你仍然知道这件事。我们说:他们是老人。他们也曾经有过祖父和祖母,所以他们也曾经可以说:"从前……"就这样永远上溯,再上溯。在每一个"从前……"之后总是还有一个。你可曾在两面镜子之间站立过?你不妨试一试!你就会无休无止地净看见镜子和镜子,镜子越来越小,越来越模糊不清,可是你看到的还是镜子,仍还是镜子,但是都不是最后一面。即使在人再也看不见镜子的地方,始终还有别的镜子占据着位置。它们也在后面,这一点你知道。"从前……"的情形恰恰就是这样。我们不能想象这会停止。祖父的祖父的祖父的祖父--一个人简直就要头晕了。但是你慢慢地再说一遍,渐渐地,你就能想象它了,然后再说一遍。这样,人们就迅速进入古代,随后便进入远古时代。永远上溯,就像用镜子那样。但是人们永远追溯不到起源。在每一个起源后面总是还有一个"从前……"。

    哎呀,这个好。尽管是模仿科罗迪的木偶奇遇记:“从前有....‘一个国王吗?’我的小读者们一定立刻这么猜了。...........”
模仿尽管模仿,可贡布里希的引申和扩展,就更要舒展自然得多了。这本立刻拿下。嗯....后来呢,大申三年级的暑假,就把这本给吃掉了。

    贡布里希这本书写得,实在是妙趣横生。这个《写给大家的简明世界史》呢,准定是基础300里面的一种无疑的。大家写的小书,语言浅显,气势恢宏。这是这个。
   
   

      这是先后两版。张荣昌特别喜欢不断修改他自己的译文,估计第二版在文字上有调整。申爸那本是第二版。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Rank: 4

25#
发表于 2015-3-25 10:47:57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特特妈 于 2015-3-25 10:49 编辑

杂谈-从贡布里希谈儿童阅读规划


    说说阅读吧。这些日子...自打进入羊年以来就是这样....申爸迷上了“阅读”这件事情了。说到贡布里希,申爸回忆起春节长假里边,自个儿想出来但没写下来的一些想法了。赶紧写,要不回头又忘没了。 你说,这个贡布里希吧,写《写给大家的简明世界史》他呢,目的是写给小孩子们看的。可是呢,已经阅读了的孩子,妈妈把书竞回来,给孩子去看这本书。一般来讲....妈妈要是不中大奖的话....孩子并不乐意读。

    嗯...这个书吧,从作者的主观意图来看,分成两类。一类呢,是作者写给孩子看的,另一类呢,是作者写给大人看的。可是,从孩子的角度看过去,即便是第一类,也分成两种。孩子会把“写给他们看的书”,分成“我喜欢看的”和“我不喜欢看的”两种。
能写出给孩子看,并且孩子喜欢的书,并不容易。那需要特别的能耐。尽管贡布里希在宏观图景上面强,可是他写的这本书,还是以对着小孩子的口气,“大人以为孩子爱看”的书。但是呢,在孩子。他接受起来,这本书比那些本就是“写给大人看的书”,要容易。

    贡布里希显然不是郑渊洁。郑渊洁才是写孩子爱看的书的圣手;当然,郑渊洁也不是贡布里希,郑渊洁绝计写不出贡布里希那样功沉力厚的书出来。孩子需要郑渊洁,也需要贡布里希。问题是,怎么才能让孩子喜欢上贡布里希呢?郑渊洁,他写的书好,孩子爱读。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是小孩子,他开始自主阅读了,你什么时候把郑渊洁给孩子,他什么时候爱看。郑渊洁是愉快阅读,孩子天生喜欢,爱看。从教育的角度来看,郑渊洁固然要给孩子,可是,你把郑渊洁写过的,正在写的,甚至未来还没写的书,都拿来给孩子读过,孩子还是成为不了贡布里希。要想让孩子成为贡布里希,最最基础的事情,就是要设法让孩子喜欢读《写给大家的简明世界史》,喜欢读《艺术的故事》....就像喜欢郑渊洁一样喜欢这些书。

    嗯....申爸觉得,申爸把问题说清楚了。有几个要点:

    第一呢,申爸是想说,孩子只看孩子喜欢看的书,不足以长成去贡布里希。也许,是绝对长不成贡布里希...这个,从千千万万无数的孩子的实践来看,似乎是这样的;不但长不成,很可能背道而驰。这一点,目前申爸也不大确定。

    第二呢,从教育的角度来讲,让孩子喜欢上贡布里希,要有特意的安排。

    第三呢,申爸是想说,毫无疑问,孩子有孩子喜欢读的读物,每个年龄阶段都有。只要爸爸妈妈从孩子自主阅读那一天开始,就循序渐进地给孩子合适的读物,孩子就会欢欢喜喜地去读。爸爸妈妈忽略了,不给,孩子自己也会周边的环境中自己去找...借啊什么的,自己找来读。不只是借,自己也偷着买。

    如果....申爸随手拿两个象征性的极端来代表....想要从丁丁历险记到黑格尔的小逻辑,孩子一路走过去。这个孩子的阅读,从丁丁历险记到小逻辑,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能过去的呢,还是中间要想蹦床一样,有些地方要蹦上去的?申爸呢,不知道那么多“阅读推广人”,他们的思路是什么.....请了解的妈妈,概要说说....推测起来,他们的思路,似乎是说,给孩子喜欢看的读物,由浅到深,慢慢地,孩子就会喜欢看《艺术的故事》了。

    群友: 朗读手册里推荐的大都是获奖小说。)

    申爸:获奖小说自然有获奖小说的作用....有很大的价值,这个当然....可是,获奖小说可不是全部。远远不是,差得远呢。充其量,阅读获奖小说,满足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阶段的需要。可是,“这个阶段”以外呢?他们有说吗?如果推广儿童阅读的人,只停留在获奖小说的层面上,那连申爸的推测的水准,都还没有达到呢。也不知道他们推广阅读的目的是什么...或者,根本就没有目的。这个,申爸都不知道。

    群友:还推荐很多的科普书,很多书绝版了,所以她们看到有新出的,终于引进的,都会热情地推荐,我知道的比如大英儿童百科全书,汉声数学之类的,大都推荐些新引进的好书吧,比如艺术的故事。

    申爸:如果孩子不看《大英儿童百科全书》,她们怎么说?

    群友:我知道的是孩子都爱看的。2、3年级的孩子都主动去看。孩子不爱看的,那就妈妈念,亲子阅读嘛。

    申爸:群友说的大英百科全书,不是指西妈那套《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吧?申爸的问题就在这里:这两个百科全书之间,是可以顺畅的连接过去吗?喜欢看大英百科全书,将来到12岁,就会喜欢钻不列颠百科全书?她们有说吗?
  
    群友:好像没说。阅读,他们说的是享受,不功利的阅读,然后那些好处不经意间都收获了。还推荐过那套大开本的现在已经绝版的希腊神话,我就是那时候收的。

    群友:儿童大英百科全书,喜马拉雅上有音频,娃边听音频边磕磕巴巴的看,这个和让娃阅读小学语文课本的路子差不多,里面的文章和课本的也差不多。娃读这个和读课本感觉差不多。

    申爸:嗯……儿童大英百科全书,申爸没见过。感觉是一本不错的书,从孩子的反应来看,也好。

    群友:儿童大英百科全书,里面有很多插图的,都是那个很久年代的插图,很有亲切感的。

    群友:读这套12岁蹦不到不列颠那套,估计,一套16本,不是1本。

    群友:这套也是不列颠出品的。

    申爸:从积极的角度来说……如果把孩子整个的教育比作大象的话……好的阅读推广人的思路,是在摸象肚子,说是一堵墙。申爸这么理解,靠谱吗?嗯...就是说,申爸特别关心,从一个家长的角度,孩子的阅读要怎么安排;而不是从一个专家的角度,孩子的阅读要怎么安排。 申爸最关心大象,不要象鼻子啊、尾巴啊、肚子啊...再精确的鼻子尾巴肚子,都还不是目前最要紧的事情。爸爸妈妈见过把阅读当成大象,整体来说的话,就转过来参考。在囫囵个儿的大象这个层面,别人是怎么说阅读这个事情的....这是申爸最想知道的。

    群友: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上面这句算不?)

    申爸:算,一个孩子的阅读史应该怎么规划,有说没?要是没有方法论,只有态度宣言,就没意思了。没办法实操。

    群友:朱规划的方法论,应该有吧?之前我没深入去探究,还不知道呢。

Rank: 4

26#
发表于 2015-5-5 09:52:49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特特妈 于 2015-5-5 16:09 编辑

杂谈-散落的关于基础300


      我们在新的一年里,一个重点是聚书。那些优秀的旧书,还要继续....当然,因为旧书数量少,从总体而言,我们现在做的,还只是“聚书单”。

    我们社交群的人数在不断增长。我们的人数总能增长到毫不费力地去重印任何一本书的程度的。我们要重印那些好书,就必须先把书单聚出来。还有呢,就是搞清楚,怎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把这些书自然地引入到孩子的生活中来。有什么技巧,会遇到什么问题,引入的先后顺序是怎么样的,起结果如何....这些呢,都是我们在新的一年里要解决的问题。

    很快呢,最先抢书的义工妈妈,就会体会到:孩子的教育其实非常简单。在关键的时候,能够把那些基础300的好书,给到孩子,就可以了。要体会到这一点,前提是,妈妈要对那些书....那些书的里面,都讲了些什么,具体内容怎样,那些书,好在哪里....对这些,有一个直观的体验。话说回来了:你还是要先有一部分“那些书”,然后呢,自己就有感受,有体验了。

    粤-果妈07男12男2015-4-2 4:23:32
    阿西莫夫拍了,加之前自己印的一起印的三套啦。希望群里众神们能尽早把更多更好更适合小的小朋友读的伊林,简明世界史等书早些众筹起来。

    京-申爸0406男(1176334719) 2015-4-2 5:10:50
    哈哈,果妈说得是。即便是众筹,即便是去原样重印基础300,咱们呢,也有先有后。先抓重点。就像果妈说的,伊林,简明世界史,这些是最重要的哈。咱们呢,欢迎身在出版界的妈妈们加入!哈哈,那啥,这叫做“打入敌人内部”。

    嗯...那啥,小小孩儿的妈妈们呢,你们不要着急:所有的书,都能够原样重印的。并且,咱们和江苏社的沟通团队,也在和江苏社磋商,取得录音销售权。一旦拿到这个使用权,咱们就能卖《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的伴听资料啦!

    为什么小小孩儿的妈妈,莫着急呢?妈妈们要知道,这个世界上,就两种人。一种是男人;另一种是女人。男人呢,总会当爸爸,女人呢,总会当妈妈。当了爸爸,当了妈妈,就需要到咱们这个群里来的...嗯....我们会收尽社会上所有的人!当然,也包括出版社的人啦。它那个书,要是新的,也包括书的作者。妈妈们想想,这个样子的话,咱们想哪本书是哪本书,对不对?
面包会有的。

    嗯...不过呢,这需要些时间。两年三年的时间。反正,你家宝宝,再有两年三年,也还没长大到要用这些书的年龄。你着啥急?目前呢,妈妈只要找一些旧书,祖国版之类,可以拿来,给孩子当天书,扳道器,读就足够了。这个呢,是一个方面。

    另一个方面呢,就是机会来了,妈妈们要抓住机会。现在,她们众筹小组,在预定第一本基础三百.....原样重印版,第一本....《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机会来了,妈妈们要敏捷地抓住!赶紧去拿到手里。这个书呢,据说国内的版权授权很快就要到期了。米国那边,阿西莫夫的女儿在和阿西莫夫版权基金会打官司,所有的阿西莫夫的书,版权冻结。这本是原合同未到期的“漏网版权书”。要是妈妈们这次机会捉不住,下一次,就不知道是什么年月了。

    以后呢,我们每一本众筹的原样重印,都是同样道理:着急的不要,因为孩子现在还不需要;在孩子需要之前,总应该有机会,妈妈能够得到这本书;但是,机会一旦来了,妈妈要敏捷地捉住,不要让它溜掉了。这是书的事情。

    灿妈的回馈回来了。昨天早上,申爸就推测,灿妈应该是十二岁或者是十一岁晚些时候,听到这部书的。果真的是十一岁。申爸已经准备好了《平凡的世界》的小说、音频。现在,电视剧也有了。

    哦...想起来一件事,插一句:去年,央视应该播了电视剧《毛泽东》的上部。哪位爸爸妈妈能够找来高清共享?还有《恰同学少年》的高清视频....申爸推测,这些资料,给大申的最佳时间,是明天这个时候....大申差3个月12岁的时候。到时候给给看。

    嗯...还有没有爸爸妈妈,对《平凡的世界》有很深的印象的?请回馈,并回忆一下,你当年是几岁的时候听过/看过的这部小说。

Rank: 4

27#
发表于 2015-5-5 11:01:33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特特妈 于 2015-5-5 16:09 编辑

杂谈-社会图景开篇


      我们自己,也正好恰在了节骨眼上:我们要开始说社会图景的建构。怎么引导孩子认识我们身在其中的这个中国社会呢?更有甚者,我们自己怎么对这个社会,建构一番最基本的认识?

    为什么申爸如此敏感于中国历史呢?为什么当大申表现出对中国历史的喜爱,申爸不惜一切代价,把孩子所有的别的事情全部停掉,腾出资源,让大申尽情的畅游在中国历史面?是有所本,物有所源。

    我们这个社会,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是几千年的积淀,积累到今天,才形成今天的这个样子的。要理解中国这个文化,中国这个社会,光读一本论语,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了解今天,只能去看过去,历史。这个中国的历史啊,源远流长,里面的文献资料,浩如烟海。你怎么抓啊?你不能三千多年的文字史,全抓。那太多了。受不了。从建构对社会的认识,对于我们身处的社会的大图景的角度,抓重点。

    重点呢,有两个:一个是我们这个文明的源头,从春秋,抓到汉代,就可以了;另一个是我们今天这个社会的直接起源:中国近代史。而在中国近代史里面,从1911年到1949年,又是重点中的重点。我们呢,只要卡死了两头,中间部分,等到孩子大了,留给他自己去探索,就是了。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呢?人类文明的其他部分,我们怎么让孩子吸取其精华呢?这也是一个问题。

    先说到这儿吧,回头接着说。

    昨天,申爸说了,申爸很好奇一件事情:在历史上,到底是什么决定了一个部落是走向繁荣昌盛,还是最终走向没落。这个问题呢,你给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去回答,他们会给出你极其复杂的分析和没有答案。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的视角太低,看不到全貌。我们推到原点,这个问题其实很容易回答:你说穿了,到底,一个部族,到底是走向兴旺发达还是走向没落,取决于“人的再生产”。是不是能够“再造出”足够质量的后代。他一个部族,找到了一个法子,让自己的后代的个人“质量”足够高,他们就一代接一代,不停地向前发展,在于自然的磨合,与别的部族的较量中,占得上风,他们就一直繁衍兴盛下去。相比较而言,那些不幸的部族,他们没找到好的法子,最终不就没落了么。

    人的“再生产”呢,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理上的繁衍。这个方面,各个部族都一样,比不出来个上下。那些在生理上繁衍有缺陷的个体,早已经在自然选择过程中,被淘汰掉了,连部族那个阶段,都走不到。另一个方面呢,是一个孩子,他生下来,在教育上,是不是做得好。同样的孩子,在他们那里,是不是获得了后天的素质优势。至此呢,这个思路,至少在逻辑山个,没有瑕疵。

    申爸干嘛琢磨这个事情呢?这个思路,对于我们今天教育我们的孩子,有大用途。我们来看,今天现存的任何一个古老民族。我们可以这样说:任何一个古老民族,都是生存竞争的胜者。别的呢,都消失了么。这些古老民族,有个什么特点?他们都有十分丰富的民间故事,绝大部分,都有史诗。你去看,无一例外。

    人类学家们去研究各种“野蛮部族”,那些在慌莽丛林孓存下来的部落。那些部落呢,“只有简单的故事,口口相传,”人类学家在他们的报告中,这样说。那些部落,也兴旺不起来。他们之所以还存在,是拜大自然之福:他们生活在资源丰富的热带丛林,生存问题很容易解决;与世隔绝,又没有别的部族和他们竞争。所以呢,他们一直生存在今天,还存在。

    相比较而言,比如说,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他们的生存环境,那就恶劣得多了。要是把那些热带雨林中的部落,移到青藏高原上去生活,几代人的光景,就死干净了。可是,藏族人却一直生存得很好....他们还创造出了辉煌的文化,尤其是藏传佛教,那实在是登峰造极的一种人类文化珍品。藏族人,凭什么?他们凭他们的史诗-《格萨尔王》。

    爸爸妈妈们看哈,藏族人在这方面的记载和研究,很少。我们得不到完整的文字记载的报告。不过,我们可以拿同样有伟大史诗的希腊民族,来比照着分析藏族的情形。希腊的两大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公元前800年成书的史诗。两万多行的史诗,在荷马把他们汇集起来,成书之前,里面的故事,一定是流传的更久了的。那些故事,涓涓细流,在人们之间口口相传,不断地被无数人补充,丰富。到了天才的荷马那里,才把集大成,把他们用书面文字固定下来。那些故事,是怎么使用的,在史前时代....就是有文字记载之前....我们无从得知。但是,在史后时代,有大量的记载,它们在小孩子的教育中,是怎么用的。你去读欧罗巴那块土地上,任何一个名人的传记。那传记在说传主还是个孩子的时候,都会提到:他的妈妈给他读荷马史诗,或者给他讲荷马史诗。你去读,从亚里士多德、亚历山大大帝、希罗多德开始,到后来的歌德,一直到后来的“维也纳派妈妈”,凡是正式的教育教育出来的孩子,全部如此。

    我们可以很合理的推测:这些记载呢,是荷马成书之后的事情。在此之前,无数的妈妈,也是在她们的孩子小的时候,给孩子讲史诗的故事的。因为他们的妈妈小的时候,他们的姥姥也在给他们妈妈讲同样的故事......口口相传么,就是这么个意思。你不要以为,两万行的荷马史诗,已经够多了.....格萨尔王,有一百万行!一直到今天,格萨尔王,还没有完全整理出来呢。你想想看,在环境恶劣的青藏高原上生存,藏民族用来教育小孩子的史诗,比起气候宜人的地中海的希腊来,那个复杂程度不同....

    古希腊不仅有史诗,还有希腊神话。藏族呢,民间传说,神话,估计也不会少。这些资料呢,史诗、民间故事、神话什么的,在孩子建构整个世界图景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它给了他们的后代,各种有关自然的真实和社会的真实。那些民族,靠着这些资料,给后代建构起强悍的世界图景。他们的后代呢,依靠这个心理空间,还有建构起这个心理空间过程中形成的思维能力,获取和很高的素质。他们就是这么着,在生存竞争中,获取最后的优势的。他们在“人的再生产”领域,获取了优势。

    申爸呢,琢磨这个干吗?很多妈妈说,“我就跟着申爸走就行了”。很轻松。可是申爸呢,申爸很麻烦。申爸跟谁走呢?申爸得知道,给孩子什么书。什么资料。这个给小孩子推荐书的人,很多很多。到度娘里,一搜一大把。可是,他们开出的那些书单呢,申爸仔细琢磨....仔细琢磨吧,申爸实在看不出,他们的书单是按照一个什么思路开出来的。前些日子,申爸请教迅雷爸,见没见过有人说,他的书单是按照什么思路开出来的。即便是见多识广的迅雷爸,似乎也没见过....没见迅雷爸回馈么....要是有的话,迅雷爸不至于“私藏”的。申爸也想向那些妈妈一样,跟个什么爸走。这样省事儿么....可是,申爸找不到那个“什么爸”,可以跟着走。只好自己硬着头皮,琢磨“选书的思路”。那没有思路,那不行。

    申爸呢,也开书单,基础300。可是,申爸的这个书单,和任何别一个人的书单,它都不一样。知道阿西莫夫的爸爸妈妈,可能不少;可是,有多少人知道《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有知道的,尼莫爸就知道。可是,谁知道《中国震撼世界》这本书?....当然是在申爸介绍这本书之前....几乎没有。是申爸想标新立异,自己想另搞一套吗?不是的。这个《中国震撼世界》,是三月二十号,申爸才在孔夫子上发现的,在此之前,申爸也不知道有这么一本书存在。申爸呢,是先有一个完整的思路,知道自己要什么,然后,才碰上这本书的。

    说实话,在此之前,申爸一直在为如何把中国近代史引入到大申那里,而大伤脑筋。申爸需要一本书,相当于电视剧《汉武大帝》的作用的书。申爸一直找不到,一直找不到。试过几本,都不成功。那个汉武大帝,很正点的:它本身好看。不止于此,它还把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哲学的、文化的各种领域,都汇集到一块儿了。孩子因为好看而看,看完了,自然地就窜到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哲学的、文化的各种领域里面去了.....当然,这是在孩子已经表现出“主题相关性”的能力之后,才会发生的事情...《中国震撼世界》,就是这样一本书。

    楠楠妈问,汉族凭什么生存下来。我们的民族,很特殊。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孔子小的时候,他的妈妈就给他讲那些上古神话和故事了....我们有丰富的神话传说资源。可是,我们拿我们的女娲补天盘古开天辟地,去和希腊神话比较,我们的神话太单薄。其实,就是比较寒酸。那不是一个档次上的东西。我们民族,还有一个传统,是别的民族很少有的....希腊也没有....就是诗歌。诗经啊....孔子的六艺之一。这个传统,我们比较独特。发展到后来,到了唐朝,发展到了顶峰。我们的诗歌文化,独步天下,无人能敌。可是,单靠诗歌,我们还是无法教育好后代,让我们的文明发展到今天这个程度。我们中华文明,走了一条独特的路。一条任何别的民族,都没有走过的路,那就是科举制度。我们是靠制度,强制地让文明发展延续的。

    小孩子,六岁就开塾,背四书五经。六岁啊...我们民族的习惯,都是称虚岁的。就是五岁开始背书。这个时点,妈妈们很熟悉了:正是伴听的年龄。古时候,没有录音设备。怎么伴听呢?让孩子背,自己读,自己听!这真是个聪明的法子...当然,那个时候,人们的出发点,不是这样的。他们练童子功,将来好博取功名么....反正,不管怎么样,阴差阳错,让孩子走到伴听这条路上来了。他们懂他们小的时候,背的东西是怎么回事,那是要到十二三岁以后。有一天,他们突然意识到:自己明白了六七年来天天念叨的东西,是个什么意思了。在此之前,他们都是不懂的。什么“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上九潜龙勿用”;“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小孩子,哪里懂?他们就是记熟了,自个儿反复念,完了自己反复听。听词汇。

    从本质上来讲,今天有了MP3,就不必要从小去背了。不明白什么意思,硬背然后自个儿听,这实在是个笨法子。给个MP3,把“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上九潜龙勿用”;“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录成音,给孩子一边儿玩儿,一边伴听,就行了。在智力建构方面,效果一样;省的力气,就省多了去了。

    别的文明,还是靠妈妈们傍晚的灯下故事,来教育后代的时候,中国已经把这个事情,制度化了。这个制度很厉害!它不管你是谁,只要进入到这个机制里面,转上六七年,出来,就是那个样子了。相当于技术化了。这个制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就从汉武帝那个时候肇始的。这个事情,《汉武大帝》里边有说。嗯...这个呢,是说中华文明....还有《中国震撼世界》那本书。

    我们还要看一件事情:传统上,西方的孩子,他们读什么,拿什么启蒙。这个呢,就涉及到《伊索寓言》了。尽管申爸没有刻意查看资料...不过,从很多人的自传中,推测起来,应该是这样的:在西方,他们拿《伊索寓言》当成识字课本用。有点儿相当于我们的三字经的味道。我们有我们的识字体系,作为识字课本的《伊索寓言》,就不必了。可是,西方的孩子,拿伊索寓言识完字之后,伊索寓言里面的寓意,在思维发展中,其强势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比较一下。我们古代的孩子背论语。论语是有关道德社会规范的。孩子要理解这个领域的内容,那至少要到12周岁才行。在此之前,孩子连似懂非懂都谈不上,根本不懂。可是,伊索寓言不然。在孩子九岁的时候,伊索寓言里面所蕴含的寓意,孩子就已经似懂非懂了。等到了大申这个年龄,11岁,大申看完一则寓言,就可以很清晰地表述出来,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了。在启智方面,他们的伊索寓言要优于我们的论语。因为伊索寓言起作用的时间早。十岁就完全可以了;我们的论语,不到十二岁,起不了作用。更在于,由于伊索寓言变成了儿童启蒙读物,它变成文化的一部分了。他提供社会的真实。嗯....其实呢,在启智方面,我们把伊索寓言拿来用,一点问题没有:就那么个小薄册子,等孩子到了九岁,拿来给孩子当故事读两遍,就成了。很简单的事情。这个伊索寓言呢,就是....(申爸也记不住)号竞价的书。大致这么个意思吧....

    附:
    这个义工组呢,已经开始上大餐了。这个伊索寓言啥的,回头申爸再详细介绍。

Rank: 4

28#
发表于 2015-5-5 14:46:25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特特妈 于 2015-5-5 16:10 编辑

杂谈-晚报与社会性构建



      孩子呢,从一入小学开始,社会化进程陡然提速。这一方面是由于年龄造成的,孩子内在的发展,要求孩子在这个年龄,开始社会化了;另一个方面,也是环境造成的。小学的环境,和幼儿园的环境,是完全不一样的。小学的目的是教育,幼儿园是保育。这个不同。

    在小学的一到四年级...就是六到十岁这四年里....孩子是通过感知,切身的体验,来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这不是个愉快的过程。小孩儿,他为什么要写作业啊?那是因为,他看到太多的不完成作业,被老师批评、罚站、难堪....他本能地要避免这种困境。所以呢,无论如何,都要把作业写完...当然,有时候,不一定能够写完。妈妈们呢,不要小看了这个作业。这个完成作业,就是孩子他那个小社会的社会规则。孩子建构起对社会规则的认识....就是通过写作业,遵守课堂纪律,站队、做操...这些群体活动来启蒙,来完成的。

    你去看蒙氏幼儿园附属的小学家长论坛,一大部分内容,都是妈妈如何帮助孩子躲避作业。当然,申爸也承认,有些小学,作业过多;可是,你这个麻麻在孩子社会化的最关键期,协助孩子破坏社会规则,那将会对孩子对社会规则的认知,造成无可弥补的严重后果。这样的孩子,长大了,直接的表现呢?就是不合群儿,什么事情,都和领导和群众逆着来。逆反。其实呢,这种行为表现,直接的原因,是孩子心理空间中的社会规则,建构得不正确:孩子自己是按照自己头脑中建构起来的规则,“董道正行”的,可他的那个规则是歪的,你怎么办?孩子一辈子在群体生活中痛苦,尤其是他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又解决不了的时候,更是痛苦。

    嗯...关于这个作业,申爸见到的最有智慧的家长,是这么做的:她在孩子三年级的时候,让孩子把练习册、课本中的习题,全部预先做一遍。这个厉害。这是老师....或者说规则所倡导...同时,这种方式,又超越了规则:反正你老师要把所有的题都留了,逼着当作业做。那好,我先给你都做完了...左右都是做么,背着抱着一般沉。孩子受到了鼓励,很happy,幸福。

    这个社会性呢,是建构起来的。每个孩子,身处在班级里面,他们自己就建构了,不需要家长“帮助”。一般来讲,家长一帮助,就坏事了。嗯...在孩子建构其社会认知的阶段,妈妈不要去干扰,添乱。相信孩子,放手,孩子自己就会把感知阶段,做好,做完善。

    孩子呢,正常地成长。到了九岁,就是四年级上学期的时候,有一件事情....十分不引人注目的事情....发生了。孩子对新闻,尤其是对当地的新闻,感起兴趣了。新闻联播不一定,但是孩子对于当地发生的事情,各种八卦,十分感兴趣。这时候,每天给孩子一块钱,让孩子自己去报摊上买份晚报看。这个阶段,持续不了多长时间:一个学期的样子。那些八卦,看多了,也没啥可看的了。孩子呢,继续向前发展,把晚报也就扔掉了。不看了。

    孩子在班级这个“小社会”里边,已经浸泡了三年了。他小头脑中建构起来的认知、规则等等,有了雏形。这个时候,孩子要跨出学校这个范围,进入到更广泛的社会领域,去确证,自己的建构起来的东西,是有效的。同亮啊。乱七八糟的新闻,八卦,很感兴趣。这个不起眼的确证过程,和那份晚报,在孩子社会建构过程中,非常重要。当孩子从这个阶段走出来之后,很快,在孩子思维发展里程中,那件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自省能力,就来了。这个时候,孩子对于整个社会的整体认知,进入了关键期。就是现在大申这个年龄。

    我们来盘点一下,在这个时候,如果一切都是顺利发展过来的,孩子哪些事情,在小头脑里已经建构起来了。

    首先,孩子对于社会中的各种规则,已经有了直接的感知。不止如此,他已经建构起社会规则的雏形。这些感知,特别是社会规则的基本神经回路,已经验证过。在看那些新闻八卦的时候,潜意识中,这些就已经做了。

    其次,他对社会关系,也有了感知和验证。当孩子开始对新闻感兴趣的时候,至少,孩子已经知道,社会中的人,是分成各种角色的。每种角色,都有各自的职责和行为范畴。这些呢,不仅知道,我们也可以说,他也“理解”。孩子从直接经验中,建构起这些观念,同时,也初步验证了这些观念。

    最后,也是最主要的:孩子有了自省能力。原则上,从间接经验获取对整个社会的认知,在思维能力上....或者用皮亚杰喜欢的术语,叫做思维“变换”...孩子已经准备好了。

    这个时候....就是现在....申爸凝神静气,万分小心。申爸知道,申爸只要找对了资料,给到大申....这些资料,只需要不多几种,就一剑定乾坤了。要是弄得不对,那就麻烦了。这个敏感期,非常关键。因为弄好了,就解决了关系到对每个人都十分重要的事情:幸福。

    幸福啊,这个范畴,申爸以前呢,从来没有仔细考虑过。申爸觉着,这个事情,不需要考虑。原因也很简单:申爸从来没感觉到,自己不幸福过。哈佛的那个公开课,里面有一门,叫做“幸福课”。申爸知道,可从来没看过。也没打算看。从来没打算看那个课....心理课看了好几遍,幸福课没有。申爸不知道那个课讲的是什么。可是,那门课很火,这个申爸知道。申爸有很多朋友,他们个个喜欢找申爸面对面聊天儿。什么原因呢?因为,他们自己说,和申爸聊完了之后,“心情实在是太好了,看什么都是镶着金边儿的。”可申爸慢慢滴,不成了。要躲。因为每次聊完了,申爸累得要命。老这么聊,不中。很多朋友摸到了窍门儿,遇到心情不好的时候,烦心事儿,就来找申爸“吃午饭”。只有当教育大申的时候,遇到了这个话题的时候,申爸才停下来,琢磨一下幸福这个事情。

    嗯...事情的核心和关键呢,有两个范畴,大家要区分清楚。一个是幸福,另一个是愉悦。这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情,妈妈们在谈幸福的时候,很多时候,把它们混到一块儿去了。这两个范畴呢,都会给人带来满足,“好”的心理感受,是每个人都下意识去追求的东西。但是,幸福感是在与人打交道的时候,才会有的心理感受。你独自一个人的时候,是谈不上“幸福感”的。有妈妈说,不对啊,我独自一个人,回忆起靠在他爸的肩膀上,娃在自己身上乱钻,心里老幸福了。是啊,你回忆的内容,里面有娃他爸和娃么。愉悦呢,典型的愉悦是妈妈独自看教具二,困惑自己很长时间,想不通的事情,一下子想通了,那个时候,妈妈的心理感受,是典型的愉悦。幸福的时候,一般伴随着愉悦;但是,愉悦的时候,不一定幸福。

    哈佛的幸福课,那么火爆,这个,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幸福是个大问题。幸福和愉悦不同,幸福是在社会关系中产生,必须依赖于社会才存在。或者,更加没有歧义的说:必须依赖于别人,才存在。人的社会观念,是幸福感的来源和基石。现在呢,大申要建构的,进入关键期的,恰就是对社会的认识。这个极端重要...因为,它会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幸福问题。

Rank: 4

29#
发表于 2015-5-5 16:25:26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特特妈 于 2015-5-10 16:51 编辑

010-《中国震撼世界》



    申爸第一次讲到《中国震撼世界》

    那啥,咱们呢,一起买一本书。这本书,是建构孩子的社会图景的基础书,就如同自然科学指南、伊林那样。
    大家看这本书:
    http://search.kongfz.com/product ... 4cmhk5317k4eacv1w1/
    我们每个人,群主,最需要这本书。
   
    嗯...申爸说几句这本书。
    这是美国记者贝尔登写的书,写三十年代,他在中央红军苏区的见闻。写得十分有趣....“非常好看!”大申评价说。申爸把这本书和大申的童话小说放一块儿,大申不看那些,专门看这本。那些童话小说,“还行,”大申看完,评价说。
    为什么这本书好看呢?除了满足人们猎奇的心理之外,这本书描写一个比童话还童话的梦幻般的世界。这是这本书好看的重要原因之一。
    妈妈们拿到这本书之后呢,自己先读....孩子不到10岁半,不要给孩子接触....比小说还好看。这本书,是北京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它是根据周恩来总理生前的指示,专门翻译出版的一批书籍之一。周恩来76年就去世了,这本书在他去世之后四年才出版...花了无数的心思,精心翻译。
    为什么要群主每人一本呢?大家看完了这本书,就明白了。妈妈们读的时候,感受一下,这书里写的童话般的世界,跟什么很像。
    呵呵,小河,没关系。咱们有足够的书,来竞价销售。有更多的人关注我们的基础300.....不管他是谁....对于原样重印基础300来讲,都是好事情。知道我们的基础300的人越多,我们把300本书原样重印的可能性就越大。群里的妈妈最大的利益来自:拿到所有300本书。至于我们少买来10本8本....微不足道的小事来的。莫纠结于这些细枝末节。
    大申爸9:30:18
    这个啊,很正常的心理。不过呢,也很简单:你做任何事情,都会有人评论的。不必在乎评论,快速把事情推进。等事情做成功了,就什么评论都没有了。说服解释是重要的;可是,与其花10天去说服解释,不如花5天,把事情做成功。一旦事情做成了,所有的评论就都只有一个方向:正向。

    哈妈讲《中国震撼世界》
    我这个年龄的中国人,大概都听说过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还有不少人知道毛主席有个美国老朋友叫韩丁,写过一本详细描述山西一个小村子土地改革过程的《翻身》,此后常常跑到中国来帮着搞农业机械化建设。但是说起杰克.贝尔登,和他的《中国震撼世界》,知者就少而又少。我自己也是非常偶然地在网上读到此书的中文版,于是立刻去图书馆借了原文来看,越看越觉得不简单。所以,我特地花时间来制作这个网页,以中英对照的形式,向大家推荐这本书。
    《中国震撼世界》讲述的是中国解放战争的故事,但是其观察角度和我们以往所熟悉的教科书版、小说版或小人书版大不相同。其主体部分是一个边走边看的记者眼中的解放区农村的生活,那些普普通通大字不识的华北农民,他们的境遇、他们的苦痛、他们的愤怒和他们的要求,以及革命是如何依靠这些农民取得成功的故事。其中穿插了很多访谈式的记述(这正是记者赖以吃饭的看家本领),上至军政首脑,下至贩夫走卒,通过他们的口来讲述作者无法直接观察到的东西。开始的几个章节非常细致,几乎是“边走边拍”式的流水账描述,然后由小见大,由一域至全国,由现象到本质,由经验到规律,逐渐描绘出中国革命的壮阔图景。就像涓涓细流一样,来自一个一个中国农村的造反呼喊一路会合,越聚越多,终于汇成滔天巨浪,冲垮了企图束缚他们的任何东西。作者蹲在山西河北的破破烂烂的小山村里,弄明白了那些坐在国会山的官老爷们想不通、搞不清、或者就是不愿意面对的问题:为什么中国会翻天?为什么卑贱的泥腿子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为什么干涉中国终将是徒劳无功?
    当然,作者写这本书的原意是给美国人看的。他试图通过新闻、出版这样的途径来影响美国民意,进而影响决策,这当然是人权和民主的真谛之一。但是,当他把某些独立性较强的章节发回美国时,各大报章却不敢刊登他的报道,虽然他在二战时是最受欢迎的撰稿人之一。当这本书1949年问世时,勉强还有人敢出版,但却没有几个书店敢摆上柜台,以至于这本在重要性上不亚于《西行漫记》的作品在西方造成的影响要小得多。1970年越南战争正酣时,此书再版。欧文.拉铁摩尔在为它写的简介中浩叹:“在这本书里,一页又一页地记载了美国政治和军事当局在中国所犯的许多不应有的、愚蠢而明显的错误,如今美国在越南又犯了,并且还在继续犯同样的错误。”不过,这也是阶级性和国家利益使然,大概以后还要继续再犯。
    那么,这本书对于今天的中国读者,价值又在何处呢?我以为,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真相的又一版本”,通过一个从美国根本利益出发、立场基本中立、对中国人民怀有同情的前战地记者的讲述,描绘了这一段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段历史现在已经有好多个版本,包括中国大陆教科书版、中国台湾省教科书版、美国典型教科书版、极端仇视中国人民和革命的比利时传教士版(雷震远神父《内在的敌人》,强烈推荐大家放狗搜索来读一读),现在又加上这个前战地记者版。比照起来,我们就能明白哪个更加接近事实真相;也更能明白为什么会有不同版本的存在;为什么一些东西对某些人性命攸关,对某些人无足轻重,某些人却视之如寇仇,必欲除之而后快;以及为什么“屁股决定脑袋”才是万古不移的真理。大概是出于类似的考虑,这本书早先有一个中文版,之后2003 年外文出版社又出了一个LIGHT ON CHINA系列,中间也包括了这本,前外交部长黄华还为之写了前言。
    《中国震撼世界》的中文版,我只是在网上看到过(包括1970年的那个简介),一直没有查到是什么时候出版、何人翻译的。如果能烦哪位告知,感激不尽。原文的英语准确生动,引人入胜,描擘人物的心理和行为细致入微,所用词汇也不高深,颇多口头语,通俗易懂却又很是耐读。而翻译的水平也很值得称道。他显然很了解作者活动过的地区的风土人情、时代背景甚至标语口号,否则无法做到如此准确和妥帖。总的来说,译文信、达、雅,有些英语说法翻译得令人叫绝。因为找不到1949年首版前言和2003年外文出版社再版前言的中文翻译,我只好勉为其难地亲自翻译了以上两文。相形之下,高低立现。
    一言以蔽之,《中国震撼世界》是一辑触发人们思考的纪实文字。虽然它所描述的时代已经过去超过半个世纪,但仍然能触动人类的心灵。我幸运地读到这本书,并愿意把它推荐给有兴趣的网友。

    申爸第二次说到《中国震撼世界》
    平安妈拉来了《中国震撼世界》的电子书。在这本书里,粉丝李根简单介绍了一下这本书,也介绍了一下作者杰克.贝尔登其人。百度云上可以预览,妈妈们可以去看一下李根写的介绍。这个人一读之下,立刻成了贝尔登的粉丝,于是亲自动手,把原书给OCR了,这就是平安妈引来的那两本英汉对照的电子书。义工妈妈们拍到的书很少,准定不够分的。对于大多数妈妈,自己先看一下这个电子版吧。

    与竞到纸书的妈妈也一样:这本书,先自己看看,不用着急给到孩子。孩子他还看不懂。要等到十岁,自省能力发育了之后,这书才能给到孩子。嗯...到大家的孩子长到十岁了,咱们准定能原样重印这本书。所以呢,没竞到书的妈妈,也莫着急。
   
    嗯....这本书呢,是孩子建构社会图景的最基本的书来的。孩子快到年龄的妈妈,也不用急:漂流组会有书的。到时候,你漂流一下,给孩子读,就可以了。大申看完这本书,一共用了六天:
    28日看到122页。第一天读了122页;
    29日看到188页。第二天读了66页;
    30日早上读到218页,从6:16-6:50,34分钟 ,30日读到306页。第三天读了118页;
    31日从6:12-6:50,38分钟读到384页,31日读到422页,还剩216页。第四天读了116页;
    4月1日读到576也,还剩638-576=62页。第五天读了154页;
    4月2日,最后的62页读完了
    大申读这本书,是按照“定向阅读”来开始读的。读了半个多小时以后,“你以后找书,都按这本书这样找,”大申指示到。
这是本非常好读的书。很有趣。
    回头呢,申爸会详细介绍这本书...当然,和李根的介绍,完全不一样的。

点评

斑斑爸爸  这本书自己看,快看完了,大人看我觉得很好,至于多大的孩子才能看,我觉得至少初中到高中吧。我很佩服申爸居然大申这么小就提供给大申看了。  发表于 2015-5-29 13:39:36

Rank: 4

30#
发表于 2015-5-10 16:20:41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特特妈 于 2015-5-11 11:48 编辑

011-《伊索寓言》


      这几期,申爸一直在讲安徒生和伊索寓言。有妈妈问:为什么要推那么多版本呢?将来,基础300里面,咱们在这个两个专题上,每样有两个版本,就足够了。现在之所以推这么多版本,只不过是因为:要推的那四个版本,存书实在太少。

    安徒生,伊索寓言啊,这是儿童图书的大主题。无数的大家,在这个主题上写出了好书。这个领域,实在不是谁想弄,就能弄好的。前面实在太多好版本。每个拿出来,都强,都好。各个版本,伯仲之间吧。妈妈们呢,拿哪一个版本,都比较好。版本多了,自然旧书就多了。多几个版本,可以让更多的孩子,得到好的书。

    还有三本《伊索寓言》。
    第一本,是很多妈妈已经拿在手里的,这个网格本《伊索寓言》。

    封面:
   
    封底:
   
    版权:
   
    《伊索寓言》 罗念生 王焕生 陈洪文 冯文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9月 印数 227350 定价 1.85元

    扉页:
   
    这个版本的伊索寓言,是罗念生他们师徒从希腊文直接翻译过来的。忠译。

    这个是基础300,是必须的。有妈妈很疑惑,说什么是网格本啊?你看这本伊索寓言的那个封面,上面有一个像窗户格子似的图案,它是一个系列的文学书籍,每个的封面设计风格都一样。人们把这个系列通俗地称为“网格本”。网格本是上个世纪,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上海译文出版社两个大社合作出版的一套大型的外国文学系列丛书,叫做《外国文学名著丛书》。他们选题专家组里面,好像还包括社科院文学所的专家,钱钟书那些人,都在里面,参与意见、决定选题。这个系列里面的书,全部都是名著名家名译。这个封面,都变成了外国文学翻译作品的质量的标志了。当时呢,很多品种,出过精装本。到了现在,那些网格本精装本是很多藏书迷竞相追逐的对象,早已经贵得一塌糊涂。妈妈们如果没有特殊的自己的考量,你想买哪一种外国文学名著,它要是有网格本,你闭着眼睛买就是了,买回来,一般不会错。

    第二本叫做《伊索寓言精选》。
    封面:
   
    封底:
   
    扉页:
   
    版权页:
   
    《伊索寓言精选》 彦生 林京译。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7年3月 印数 41500 定价 1.15元。

    为什么要推这本书呢?首先,大家注意,这本书的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这个出版社和上海的少年儿童出版社,出书对象是5-15岁的少年儿童。这就决定了,这本书和那个网格本不一样。不一样在两点:第一点,是语言。网格本是忠译本,所用语言力求准确;这本不那么“忠译”,在语言上,更迎合少年儿童的特点。其次,还有第二点,就是这本书有插图,网格本好像没有。孩子们读的书,一幅插图,往往对孩子理解书中的内容,起到巨大的帮助作用。插图可以帮助孩子把内容形象化么。这本书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的插图。和那些张守义创作的插图一样,这本书里面的插图,也是完全拿得出去手的顶尖作品。

    先给妈妈们欣赏几幅插图吧。

    这是《狼和小羊》的插图
   
    这是《烧炭人和漂布人》的插图
   
    这是《狐狸与山羊》的插图
   
    这漂亮啊,这些插图。这些插图,很有些木版画的味道,是一种羼杂了中国元素的异域风格。插图的作者是李恒辰。就如同人民文学社有张守义一样,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有李恒辰。李恒辰当年为中国少儿社创作了很多非常优秀的插图。不过,李恒辰和张守义有点儿不一样。张守义手下的作品,大都不错,至少过得去。李恒辰情绪好像...他手下的作品,好的真好,不好的,真烂。估计他们都要面对各种命题作文,政治任务,他们对这些不想干,又不得不干的事情,态度不一样吧。这本书呢,比起网格本来,印量小,现存的不多。后来,中国少儿社又出了一种“儿童文库”的版本。内容一样,只是封面不同。拍书的妈妈,把儿童文库版也扫了,收来一起竞价。

    最后一本呢,是英汉对照本《英汉对照伊索寓言》。
    封面:
   
    封底:
   
    版权:
   
   《伊索寓言 简易英汉对照读物》 吕志士 译注 张浩勋 林易 校订。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5年4月 印数 22600 定价 1.05元。

    伊索寓言呢,在英语国家,是给小孩子启蒙识字的读物。在那里,这个书的语言,早被磨整得精确优雅而简单易懂了。这本书,就是这样文字的一个选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专门出版外语教学读物的出版社,人家就是干这个的,有眼光。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Rank: 4

31#
发表于 2015-5-10 16:47:50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特特妈 于 2015-5-11 11:49 编辑

杂谈-关于英汉对照


   
      威尔斯的《世界史纲》,确实是一本让人能够把“所有的历史”都串起来,形成脉络感的书。要不,它怎么会是基础300里面的一本呢?我们任何一本书,你第一眼读,都不会有“串起来”,“脉络感”的。第一眼读,只能看到作者叙述的具体的事情;第二眼也是一样;第三眼还一样。就这样下去....且慢,有一个时刻,你忽然感觉到,隐隐约约有点儿“串起来”的意思了,有点儿“脉络感”的感觉了。这个时刻,就是“敏感期”。帅帅妈想想,回忆回忆,说说自己的这个“敏感期”的情形。这个呢,要说明白,是要写多一些的文字的。帅帅妈试试,轻松一些,看能不能把这个敏感期的情形,写出来。

    别的妈妈呢,有很多也读过《世界史纲》的了。你有和帅帅妈同样的感受吗?或者,还有别的感受。把你自己第一次产生这个感受的时候的情形,写一写,拿出来,分享一下。大家会看到,精彩纷呈的同时,有相同,又有不同。各个群里的妈妈,读过《世界史纲》,正在读《世界史纲》的,有了类似的感受,都写一写。麻烦转播的妈妈,把各群里写文字,都转到总群来。

    韵爸在和妈妈们在“英汉对照”这件事情上,有不同的意见。有的爸爸妈妈觉得英汉对照好,有的爸爸妈妈觉得英汉对照不好。要解决这个问题,要把“年龄因素”考虑进来。英汉对照这种形式,本身无所谓好不好。好,还是不好,要看对谁;对同一个人,要看他是在什么年龄,哪个阶段。

    申爸觉着,就是傅雷再世,他也会喜欢“法汉对照”的书的,尤其是别的大家翻译的书,比如陈敬容的《悲惨世界》,罗新璋的《红与黑》。要是有法汉对照本,傅雷准定要买这个本子来看。为什么呢?人家傅雷本身就是大翻译家,他能看出别人翻得哪里好。欣赏别的优点,是世界上最让人赏心悦目的事情之一了,傅雷不会不喜欢。咋个能最方便地看出翻译得好不好呢?看法汉对照的书么。会翻译的人,会喜欢原文对照读物。

    那你说,那些请来做枪手,去“翻译”那些版权早已自由,以节约成本的人,他们会喜欢原文对照读物吗?这就不一定。申爸推测,绝大部分都是不喜欢的。他们宁可拿本中文的《悲惨世界》,直接看故事。不喜欢的人呢,长到50岁,也还都是枪手。不过呢,也会有个别喜欢的。这些人呢,就因为喜欢琢磨人家翻译得哪里好,乐此不疲,不到四十岁,就有人称他们是“家”了,翻译家。他那个翻译家和枪手,有什么区别啊?区别就在于,在都是菜鸟的时候,是不是喜欢看原文对照读物,自个儿琢磨,欣赏人家的好。

    你看,这个同是搞翻译的人,对于原文对照读物,态度就不一样。那么,进而来说呢,对于孩子,怎么看“英汉对照”读物呢?这要看,孩子是不是已经“入门”。英语语言,是否已经入门。孩子还不能自主阅读英语的资料,没入门,那英汉对照读物,就是最差的读物:孩子看着看着,他就不读英文,光读汉语了。他想知道“书里到底讲了什么”么。当然读汉语比读英语,要来得容易了。可是,一旦孩子会自主阅读了,也知道翻译是怎么回事了,那事情就不同了。英汉对照读物,有助于孩子琢磨,人家的翻译,怎么个好法。我们看,同样是对一个孩子,“好”“不好”这个问题,也是随着阶段的不同而完全不同的。

    那有妈妈问了:现在,咱们的孩子,在英文自主阅读上,都不行啊?那还需要英汉对照吗?这个问题,也还有不同的情况,不同的答案。英汉对照,它有“大对照”和“小对照”的区别的。什么是“大对照”?一部哈利波特,先让孩子读中文版,读完了,再读英文版。这就是大对照。先知道总体的意思,就着总体意思,再看英文。这样,容易一些。要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语言和意思双重重压,孩子没有读英文的动力。我们的孩子啊,在这个年龄,他的阅读,他有一个特点:他喜欢反反复复地读。这个特点,正好:第一遍读中文,知道个大概;他要进一步理解,再读,给英文。这个大对照,对于我们这个年龄的孩子学习英语,有好处。小对照就是左右两页,左边原文,右边翻译,可以一句一对照的那种。所以呢,即便是“英汉对照”,对于我们这个年龄的孩子,“好不好”,也不是一概而论的。我们呢,需要区分不同的人,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对照”.....反正吧,就是具体到“我的这个孩子”,来判别,好还是不好,合适还是不合适。泛泛地谈“英汉对照”好还是不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总而言之呢,一般来讲,对于我们的孩子,小对照总是不好的。不要给孩子小对照的书。

    我们竞价的这本伊索寓言呢,是大对照:它前面全是英语的;后边全是汉语的。说人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人家是专门琢磨“学习外语”这件事情的,这是有道理的。人家出的书,已经考虑到孩子“小对照”不好这件事情了。人家出版的书,是大对照的。这样的书...简易读物么,英语用词简单...在孩子合适的阶段,给孩子,对于孩子学会阅读英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可是,不管怎么说,这书还是“英汉对照”读物。如果妈妈只关注这个词汇,给错了,给小对照,那不但无益,反而有害。这么点儿微小的差别,产生的结果,却很大。走到两极去了。这个教育呢,还是很微妙的。

    迄今为止,申爸推荐的书呢,绝大多数,都是用来当扳道器的。也有适龄孩子读的书,比如《丁丁历险记》啊,《可怕的科学》啊,李毓佩啊...可是,这些书,申爸没详细介绍。申爸把重点放在,这些适龄的书,怎么用。申爸介绍的书呢,都是当天书的;孩子要能自己看懂,大都还得等个五年八年,甚至十年才行。接下来,申爸要着重于介绍那些孩子“很快就能看的书”,童书。

Rank: 4

32#
发表于 2015-5-12 12:02:30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特特妈 于 2015-5-12 13:25 编辑

012-世界民间故事丛书



    很长时间了,申爸一直在琢磨一件事情: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上,有很多国家,走到了历史发展的前列。在他们那里,文化艺术科学,在某个时间,突然得到了发展,在之后的数百年里,那个国家,那个民族,就一下子辉煌起来。我们随手就能拿出具体的例子: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工业革命前的英国;苏联和美国,这冷战中的两强;德国,这个近现代历史中不屈不挠的国家;犹太民族,等等等等,很多很多。

    你说,他们是为什么?世界上有两百来个国家,为什么就是这个国家发生文艺复兴,而不是别一个国家呢?世界上有几千个民族,为什么就是这个民族,而不是别一个民族呢?我们把眼光放远,我们看一个个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古希腊的文明,为什么源远流长?细节一些,我们看,一个国家...所有那些厉害过或者曾经厉害过的国家,比如苏联、美国、印度、法国、意大利、土耳其、阿拉伯国家、日本、德国、葡萄牙、墨西哥....这些国家。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呢?你从任何一个别的角度,都很难找出共同点。唯独有一个角度,特殊:这些国家的妈妈。在孩子成长的特殊阶段,这些国家的妈妈嘴里用来哄孩子,讲给孩子听的故事。我们有理由推测,在一代又一代人的繁衍过程中,某一个群体....可以是一个国家,也可以是一个民族....他们的族群,繁衍到某个时候,因为什么偶然的因素,让这个族群在“人的再生产”方面,获得了优势。于是,经过百年左右的酝酿,这个族群就一下子繁荣兴盛起来。他人突然变好了,厉害起来了。

    这样的事情,很少发生在“教育之后”。因为“教育之后”发生的所有事情,我们都是知道的。如果发生在教育之后,那些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原因,早就给人找到了。这件事情,发生在“教育之前”。教育之前,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我们现在可以知道:妈妈口里的故事。就是每天晚上,妈妈哄孩子的时候,困得都快游离了,嘴里机械地给孩子说的故事。只能是这个东西,才有可能说变就变,在一百年的时间里,一些新“发明出来”的故事,就普及到绝大部分妈妈那里去了。然后,这个族群大多数的孩子,就听这些“新”故事长大。

    当时的那个情形呢,我们也很容易想像:民间冒出了个讲故事的能手,会讲故事,也会编故事。他编的故事,一个姑娘听到了,记住了。这个姑娘成了妈妈以后,发现孩子整天缠着自己要听故事。实在没得讲了,就把以前听到的故事讲给孩子听。一讲,孩子听的津津有味,不哭也不闹了。这个故事,或者说,这些故事,慢慢地流传开。最快,经过三代人的时间....就是一百年....就传遍了整个族群.....以后的事情......以后的事情,我们就都知道了。嗯...这是一个听起来不错的说法。至于是不是正确,申爸根本不关心。

    申爸关心的是:要找到那些妈妈当年口里的故事!这个于实操...教育孩子...最为关键。我们试着去把那些故事拿来,送到孩子手里,看孩子对那些故事的反应。那些故事叫什么啊?民间故事。春节的时候,申爸没事儿,在孔网上闲逛。突然发现了一套丛书:那些最优秀的国家,那些最优秀的民族,他们的妈妈嘴里的民间故事!全的,一次性,都给你端到一块儿。

    这套世界民间故事丛书。少年儿童出版社在上个世纪,用了10年的时间...从1982年到1992年....出齐了。一共有26本。申爸用倒序来展示这26本书。
    01火凤凰:捷克斯洛伐克篇
    封面:
   
    封底:
   
    版权:
   
    插图及内容欣赏:
   
   
    火凤凰:捷克斯洛伐克篇 卡.雅.爱尔本等编 张蕙 郭启卜 译  韩蒙 插图 王远 装帧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2年8月 印数 5250 定价 1.95元

    02山洞巨龙:波兰篇
    封面:
   
    插图及内容欣赏:
   
   
    山洞巨龙:波兰民间故事 科斯苔尔柯等编 谢基译 装帧设计 何礼蔚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2年9月 定价 1.75元

    03瓦皮湖的传说:阿根廷篇
    封面:
   
    封底:
   
    版权:
   
    插图及内容欣赏:
   
    瓦皮湖的传说:阿根廷篇 [法国]卡托西约等编 张良春 刘臣刚 译插图:陈新 装帧设计:何礼蔚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1年2月印数 6,800 定价 1.5元

    04 神鸟:罗马尼亚篇
    封面:
   
    封底:
   
    版权:
   
    插图及内容欣赏:
   
   
    神鸟:罗马尼亚篇 萨.柯.斯特罗斯库编 李家渔 周关超 林亭 译插图:姜明立 装帧设计:何礼蔚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1年2月 印数 7000 定价 1.75元
  
    05英雄骏马:苏连篇
    封面:
   
    封底:
   
    版权:
   
    插图及内容欣赏:
   
    英雄骏马:苏连篇 聂恰耶夫等编 叶小铿 王建平等译插图:姜明路等 装帧设计:何礼蔚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1年2月 印数:6600 定价:2.9元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Rank: 4

33#
发表于 2015-5-12 17:16:25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特特妈 于 2015-5-12 17:21 编辑

  

012续1-世界民间故事丛书  


    06狮子和蟋蟀:葡萄牙篇
    封面:
   
    封底:
   
    版权:
   
    插图及内容欣赏:
   
   
    狮子和蟋蟀:葡萄牙篇 阿尔加维亚等编 邵恒章 李祖德 译 插图:金诚 装帧设计:何礼蔚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1年2月 印数:7600 定价:1.3元

    07浮士德魔法师:德国篇
    封面:
   
    封底:
   
    插图及内容欣赏:
   
   
    浮士德魔法师:德国篇 克劳斯曼等编 穆晓文等译 装帧设计:何礼蔚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0年12月 印数:5500 定价:1.6
  
    08大力士传奇:美国篇
    封面:
   
    封底:
   
    插图及内容欣赏:
   
   
    大力士传奇:美国篇 [日本]渡边茂男编 吉裕生 王建平译 插图:姜明立 装帧设计:何礼蔚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7年12月 印数:19000 定价:1.55元

    09湖中的城堡:墨西哥篇
    封面:
   
    封底:
   
    扉页:
   
    版权:
   
    插图及内容欣赏:
   
   
    湖中的城堡:墨西哥篇 [美国]菲.德.约丹等编 顾亚星等译插图:里.姆.波韦 装帧设计:何礼蔚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7年9月 印数:8000 定价:0.82

    10鹦鹉血:土耳其篇
    封面:
   
    封底:
   
    版权:
   
    插图及内容欣赏:
   
    鹦鹉血:土耳其篇 珀.纳.布拉塔夫等编 唐鹤鸣等译 插图:姜明立 装帧设计:何礼蔚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6年11月 印数:3700 定价:0.71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Rank: 4

34#
发表于 2015-5-12 17:36:38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特特妈 于 2015-5-13 09:21 编辑

012续2-世界民间故事丛书


    11黑天鹅:澳大利亚篇
    封面:
   
    封底:
   
    版权:
   
    插图及内容欣赏:
   
   
    黑天鹅:澳大利亚篇 帕克编 范玉楷 程文水 译 插图:赛.特鲁耶曼 装帧:何礼蔚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6年4月 印数:11000 定价:0.48元

    12小青龙报恩:朝鲜篇
    封面:
   
    封底:
   
    版权:
   
    插图及内容欣赏:
   
   
    小青龙报恩:朝鲜篇 姜弼洙 金光燮等编 龚荣仙译 插图:朱维明 装帧设计:何礼蔚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6年3月 印数:10000 定价:0.88

    13聪明的鼠鹿:印度尼西亚篇
    封面:
   
    版权:
   
    插图及内容欣赏:
   
   
    聪明的鼠鹿:印度尼西亚篇 [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编 陈茂林等译 插图:袁银昌 装帧设计:何礼蔚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5年5月 印数:25000 定价:0.49元

    14蓝顿蛇:英国篇
    封面:
   
    封底:
   
    版权:
   
    插图及内容欣赏:
   
   
    蓝顿蛇:英国篇 詹.黎维编 周仁义 周列民 帅克译 插图:张嵩祖 装帧设计:何礼蔚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5年5月 印数:22000 定价:1.2
    15滑稽大王:菲律宾篇
    封面:
   
    封底:
   
    版权:
   
    插图及内容欣赏:
   
    滑稽大王:菲律宾篇 [苏联]雷勃金编 鲁林译 插图:弗拉基米尔斯基 装帧设计:何礼蔚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5年2月 印数:36000 定价:0.79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Rank: 4

35#
发表于 2015-5-22 14:30:15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特特妈 于 2015-5-22 14:32 编辑

012续3-世界民间故事丛书


    16猫先生开店:意大利篇
    封面:
   
    封底:
   
    版权:
   
    插图及内容欣赏:
   
    猫先生开店:意大利篇 伊.卡尔维诺等编袁华清译 插图:梅林 装帧设计:何礼蔚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4年7月 印数:19000 定价:0.71

    17太阳东边月亮西边:北欧篇
    封面:
   
    封底:
   
    版权:
   
    插图及内容欣赏:
   
    太阳东边月亮西边:北欧篇 [日本]山室静等编 洪紫千译 插图:俞理 装帧设计:何礼蔚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3年9月 印数:35000 定价:0.51

    18天女的羽衣:日本篇
    封面:
   
    封底:
   
    版权:
   
    插图及内容欣赏:
   
   
    天女的羽衣:日本篇 浜田广介等编 吴朗西 吴念圣 陆留第 吴建中译 装帧设计:何礼蔚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3年9月 印数:53000 定价:0.51

    19会唱歌的布袋:西班牙篇
    封面:
   
    封底:
   
    版权:
   
    插图及内容欣赏:
   
   
    会唱歌的布袋:西拔牙篇 阿.希.兰迪等编 徐瑞华 李祖德等 译 装帧设计:何礼蔚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3年9月 印数:25000 定价:0.37元

    20有智慧的人:泰国篇 约.登丹隆等编 段立生 王培璇译 插图:叶飞 装帧设计:何礼蔚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3年9月 印数:31000 定价:0.37元
    封面:
   
    封底:
   
    版权:
   
    插图及内容欣赏:
   
    有智慧的人:泰国篇 约.登丹隆等编 段立生 王培璇译 插图:叶飞 装帧设计:何礼蔚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3年9月 印数:31000 定价:0.37元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Rank: 4

36#
发表于 2015-5-25 11:06:33 |显示全部楼层

012续4-世界民间故事丛书


    21魔堡:伊朗篇
    封面:
   
    封底:
   
    版权:
   
    插图及内容欣赏:
   
    魔堡:伊朗篇 [苏联]尼.奥斯曼诺夫编 忻俭忠 宋东方译 插图:姜明立 装帧设计:何礼蔚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3年9月 印数:53000 定价:0.39元

    22蛇王子:缅甸篇
    封面:
   
    封底:
   
    版权:
   
    插图及内容欣赏:
   
   
    蛇王子:缅甸篇 貌阵昂等编 章苏 杨友 李慰慈 彭嘉红 李有宽译 插图:方振兴 袁银昌 装帧设计:何礼蔚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2年3月 印数:57000 定价:0.29元

    23恶魔的尾巴:法国篇
    封面:
   
    封底:
   
    版权:
   
    插图及内容欣赏:
   
    恶魔的尾巴:法国篇 保.德拉律编 严大椿 李慰慈 彭佳红译 插图:维.普.赛科利 装帧设计:何礼蔚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2年3月 印数:46000 定价:0.41元

    24石榴女王:印度篇
    封面:
   
    封底:
   
    版权:
   
    插图及内容欣赏:
   
   
    石榴女王:印度篇 穆.拉.安纳德编 谢冰心译 装帧设计:何礼蔚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2年2月 印数:56000 定价:0.24元

    25黄金的土地:非洲篇
    封面:
   
    版权:
   
    插图及内容欣赏:
   
    黄金的土地:非洲篇 陆卯君 杨永 平江 龚达明 葛薪 许瑞华译 插图:叶飞 装帧设计:何礼蔚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2年3月 印数:17000 定价:0.31元

    26金色的皮毛:那斯拉夫篇
    封面:
   
    封底:
   
    版权:
   
    插图及内容欣赏:
   
    金色的皮毛:南斯拉夫篇 黄玉山 鲍浦诚等黄玉山 鲍浦诚 莉良娜 王志冲译 插图及装帧设计:何礼蔚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2年1月 印数:42000 定价:0.31元
    这就是这套《世界民间故事丛书》里的全部26本书。

    2006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部电视片,《大国崛起》。在这部电视片中,系统地梳理了人类历史上九个世界级大国的崛起过程。一方面,用来借鉴;另一方面,也用来预告:下一个世界级的大国,中国,亦将重新崛起。
    这部电视片中所列的九个世界级大国是:
    1、葡萄牙
    2、西班牙
    3、荷兰
    4、英国
    5、法国
    6、德国
    7、俄国
    8、日本
    9、美国

    在我们今天介绍的这套书中,对应这九个国家的民间故事是:
    1、狮子和蟋蟀:葡萄牙篇
    2、会唱歌的布袋:西班牙篇
    3、太阳东边月亮西边:北欧篇
    4、蓝顿蛇:英国篇
    5、恶魔的尾巴:法国篇
    6、浮士德魔法师:德国篇
    7、英雄骏马:苏联篇
    8、天女的羽衣:日本篇
    9、大力士传奇:美国篇

    还有17本,没有对应。但是,在这17本书中,我们扩大视野,来看看它们的对应关系:
    鹦鹉血:土耳其篇 波斯帝国
    猫先生开店:意大利篇 罗马帝国和文艺复兴
    魔堡:伊朗篇 波斯帝国
    石榴女王:印度篇 印度文明

    我们呢,有理由相信,在1982年,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编辑们策划这套《世界民间故事丛书》的时候,他们所考虑的,仅仅是“民间故事”。他们是就“民间故事”而编选“民间故事”的。那个时候,一丝一毫的“选世界近代强国的”的想法,他们都不会有。 可是,我们回过头来,从总体上看,《大国崛起》中的九个强国,和他们编选的《世界民间故事丛书》的吻合度。这肯定不是偶然的。
  Nothing comes from nothing。
  让我们找到这相关性背后的原因,然后,我们就知道怎么用这些书于孩子的教育上面了。在寻找原因之前呢,我们先看看,孩子....大申....对这些书的反应是怎么样的吧。先说到这儿吧,回头说大申对这套书的反应。

  这套书由于它本来的艺术品位,在春节申爸买的时候,就已经天价了。义工妈妈们扫到了一些...不多,很少...看看谁能够竞到吧。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Rank: 4

37#
发表于 2015-5-25 11:27:54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特特妈 于 2015-5-25 11:30 编辑

012续5-世界民间故事丛书


      嗯,这套世界民间故事丛书,
   
    这个东西,有什么好呢?
    申爸把一套书买齐了,都摆在书柜里,让大申去挑。大申看了一眼,从旁边的童话书里,挑了一本,自己爬到沙发上去看了。他不理这些民间故事的书。大申呢,童话看得正带劲儿,不肯换。没有关系,等大申把手上的童话看完了,申爸随手抽出一本世界民间故事来,交到大申手里。跟大申说:“这本好看,你当定向,看50页。要是不好看,你再自己换童话。”大申也不争辩,反正就是读么,自个儿把台灯往近凑凑,翻看就读。

    申爸在旁边观察。大申翻开书,若有若无地看,毫不在意的样子。书页哗啦哗啦地翻。到了第三页的样子,大申慢慢地把懒洋洋的小身子挺起来,皱紧眉头,专注起来了。这书吸引了他的注意力。申爸转身忙别的去了。又过了一会儿,申爸听见大申从沙发上跳下来。回过头一看,大申正一边把小垫子往地上铺,一边用小下巴翻书页。小垫子铺好了,大申铺垫子的小手腾出来,连忙把书页翻好,继续读。大申坐在地上的小垫子上,把书摊在沙发上,很舒服地继续看。整个过程,眼睛一直没离开书页。呵呵,这个很入迷了。
    申爸问大申:“怎么样,这个书好看吗?”
    大申连忙点头:“好看!”
    这很难得。前两天问童话好看吗,大申说:“还行。”大申的评价,总是“还行”,难得用“好看”来评价一本书。要是不喜欢,就说:“没意思。”上一次毫不犹豫地用“好看”来评价的一本书,还是夏丏尊先生的《爱的教育》。其余的,都是“还行”。那一天,是3月16号。申爸这才看一眼,原来给大申的那本书,是《魔堡:伊朗篇》。大申看完了魔堡,再也不肯去选摆在民间故事旁边的童话了。接下来,大申一口气看完了八本民间故事:
   
    这个,自然的愉快阅读。在神鸟之后,申爸改变了策略,把《中国震撼世界》加了进来。这个“更好看”,大申看民间故事,就慢下来了。看完八本,申爸设法把大申的兴趣转移走,到中国近代史那边去了。后来就没有继续看。
    这第一本民间故事,是申爸随手拿的。从第二本开始,申爸让大申自己挑。在26本书里,大申挑的顺序,就是上边的情况。
    “网友问:全部看完有什么不好吗?”
    全部看完太花时间了。这个既然已经变成愉快阅读了,那就放在那里。哪天大申感兴趣了,自己继续看就是了。其实呢,申爸在买这套书的时候,就笃定,大申一接触到,马上就会愉快地笑纳,高高兴兴地当成愉快阅读的材料的。

    为什么呢?我们说,引发孩子兴趣的书,由三个方面来决定:语言、主题和过去的积累。主题这个因素,是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改变的。从昆虫,到那些和科学有关的话题,再到这些民间故事的主题。它后边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在主题的演变背后,其实是孩子思维的发展:到了一定时候,孩子自己就会对相应的主题感兴趣。

    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的书,你不用怀疑:他们在编辑的时候,就特别注意“用儿童的语言”。他们出的书,你只要主题合适,年龄合适,拿给孩子,孩子都会很喜欢读。可是,为什么申爸那么笃定,大申会对这套民间故事感兴趣呢?有两点。就像迅雷爸指出的:这些书的封面拼在一起,看上去像壮锦。迅雷爸的意思不是说,这套书的封面,拼到一起,就是壮锦。他的意思是说,给人的感觉,和看壮锦给人的感觉很相似。壮锦是一种传统民族手工艺品,它的艺术风格,天然淳朴,也有些浓重。这些书的封面,看上去的感觉,也是这样。这套书的装帧设计是何礼蔚先生。他是上海文艺出版社的美术编审。1981年,他从一开始,就给这套书设计封面。一设计就设计了十年。十年,设计了24本书...后两本应该不是他设计的...到了92年的时候,这套书的发行量,从最初的四万册掉到了5000册。实在不不动了,只好不了了之。

    妈妈们呢,仔细地一幅幅地琢磨一下申爸前天贴的每本书的封面。看看每幅封面里边,都画了些什么。完了呢,再体会一下,每一幅封面的风格。你不由得不赞叹:这封面画得实在是太好啦!好在哪里呢?你看魔堡,一眼看上去,就是伊斯兰的风格;你看小青龙报恩,那就是朝鲜的风格....这个民间故事聚在一起,它是不同民族的东西。何礼蔚的那个封面,把不同“民族的”这一点,全给表现出来了。不容易啊,这个:24本呢。可是,当你把所有这些书的封面摆在一起,就像迅雷爸敏锐地指出的那样:壮锦的感觉。又是我们东方民族的风格。你把魔堡拿给伊朗人看,他们一看,就知道是在画自己民族的东西,有亲切感。可是,伊朗人肯定觉得:这个不正宗。有异域风格。就是说,何礼蔚是用中国民族的风格,来融合世界各民族不同的风格。还有那么多民族。这个很不容易,是一个了不起的创新。单独一本,这个融合你感觉不出来....把何礼蔚的24本叠在一起,中华民族的风味,就明显地表现出来了。融化开,重新表现。这个很厉害的。也就是说,从封面来看,这套书是非常高品位的。它这个一本书,艺术设计、内容、编辑质量...这是一个整体来的。你很难见到,一本很烂的书,配了一个超水平的装帧设计....艺术设计是这样一种东西:设计师为一本书设计封面,他需要书中的内容来刺激自己的艺术灵感。一本很烂的书,刺激不出“艺术灵感”。你硬让一个大家来画一本烂书的封面,他设计出来的东西,也不会好。他不知道该怎么艺术地表现书里的内容。书里就没内容,让他怎么表现?从封面的质量,你就可以推知内容的质量。这是一个方面,但不是最主要的。

    最主要的,是民间故事这种体裁的本质。在英语里边的folktale和fairytale,很多人都翻译成一样的汉语。或者翻译它们都是“民间故事”,或者翻译它们都是“童话”。民间故事和童话,本来就是一个东西。采自民间的folktale和fairytale,本来就是一个东西。
后来,由文人创作的,可能有不同。民间故事,采集它们的时候,大都是采集自老妇人之口。这些老妇人,她们年青当妈妈的时候,讲给自己的孩子听的故事。后来,讲得好,也应别的孩子之邀,讲给村里的孩子们听。有时候,大人也听。

    从总体上来看,一则优秀的民间故事,在采集到书本上之前,已经在民间流传了几十年,上百年了。这就意味着,这些民间故事,已经经过无数人的筛选,实验,证明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东西。无论是从语言上、从内容上、从形式上,都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本来就是讲给孩子们听的东西么,孩子们喜欢,才会传承下来。孩子不喜欢,听了,跟没听一样,还哭,还闹的故事,就淘汰掉了。真正的民间故事,孩子们都喜欢。

    现在,问题就来了:这个民间故事,给到孩子,到底有什么用处呢?有非常非常大的用处。这个东西,对于孩子的思维成长,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先说到这儿吧,回头再说民间故事对孩子思维成长,益处到底在哪里。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Rank: 4

38#
发表于 2015-5-25 13:08:01 |显示全部楼层

012续6-世界民间故事丛书


    宝妈她们赞极了:把外国儿童文学丛书的封面拼接图搞好了。这回是大图。
   
    说,这个拼图,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困难不在于操作烦难,困难在于要一幅一幅地调角度,剪裁,调大小,拼接....拼着拼着,电脑都累得不好好儿给你干活儿了...申爸可是知道这个活计,不好干:申爸一本书一本书扫描,弄了好几天,才弄完。脑袋都木了。可不像写东西这么轻松好玩儿。

    还是接着写东西吧嗯...接着说哈。说到哪儿啦...待申爸瞧瞧哈。读书节那天,申爸在说,孩子出了词汇敏感期了之后,在阅读方面的特点,就着说这个话茬,要不,迅雷爸老是惦记着。

    人类摸索出来的东西,很有意思。大家教育小孩子,义务教育,都是规定6岁入学。为啥6岁呢?没人知道:五岁肯定不行,坐不住;可是,为什么不7岁?尽管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六岁入学,可是,这个安排,确实产生了很奇妙的巧合:当孩子在学校里,语文课上学会的汉字,正好可以让孩子自主阅读的时候,孩子正好出了词汇敏感期。就是八岁,孩子进入了自主阅读期。完了吧,还有更巧的巧合:八岁这个时候,孩子的好奇心,达到了一生中的顶峰。

    我们从手段的角度来看。聆听是一种获取信息的形式;阅读也是一种获取信息的形式。这样看问题,是没问题的。也就是说,聆听和阅读,都是我们从外界获取信息的手段。聆听这个手段呢,是天生的。只要孩子生理正常,在正常的环境中成长,到了时候,他就会聆听。可是,阅读这个手段不是。阅读,是靠我们所说的传统意义下的“教育”获得的。没有教育,就没有阅读。没有教育,人是文盲么,不能阅读。在一般的情形下,孩子成长到八岁,在这一年中,他的阅读,有什么特点呢?申爸所说的阅读,是指阅读的书籍的主题,还有书籍的形式....这个形式,申爸一般是指“艺术风格”或者“艺术品位”....这个,就是申爸一直想搞清楚的事情。

    我们把视野展开,来看这个事情。就如同聆听阶段一样,孩子听词汇。表现呢,是“给什么听什么”。那么,总体来看,在进入阅读阶段,孩子“自然地”会喜欢读什么样的书呢?前边那个阶段,是听“词汇”,到了后边这个阶段,孩子喜欢的资料的内容,升级了,从“词汇”变作听“能够同亮的星团”。楠楠妈说,自己的经验,是到了时候,非常喜欢民间故事。可申爸不鸟儿民间故事,所以,心里想着,也没坚持。楠楠妈第一本记忆深刻的书,就是一本民间故事。

    这个民间故事,和别的书,有什么不同呢?民间故事,和别的文人写的书,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前者是在实践中筛选出来的东西。优胜劣汰,自然选择之后,剩下的精华。经过了无数的世代,千千万万人的选择,最后剩下的东西。“吹尽狂沙始到金”;后者在实践中的筛选程度,要远远比不上前者。后者是“新创作出来”的东西么。

    这些民间故事,到底怎么个吸引孩子呢?八岁了。这个时候,孩子可以自主阅读了。如果你把所有的书,都摆在孩子面前,让孩子自己去挑,他选择的肯定是民间故事。就像上个月,申爸做的那样:申爸把整套的外国儿童文学丛书和世界民间故事丛书,全都摆在一开儿,让大申随便去挑。就像这样:

    申爸让大申自己挑。申爸就是想看看,大申挑的顺序是什么,最后,大申自己挑的结果,是怎样的呢?
    这是结果: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结果。申爸慢慢地仔细分析这个结果。先看一下。那个白色区域中的书,都是世界民间故事丛书到今天为止,大申一共把这两套丛书,读完了16本。其中,正好一半是民间故事丛书这套书呢,是申爸春节前后,一本一本买来的。刚开始呢,只有几本。申爸买来,就插在书架的这个位置。慢慢地,越来越多,申爸就把原先的书,挪到别的地方去。到最后,两套丛书侵占了两个格子的位置。

    大申冷冷地看着申爸忙忙碌碌地买书,拆包装,折腾书架上的书,一点想要读那些书的意思都没有。完了,还说呢:“你又买了这么多书,你能看完吗?”申爸心里寻思:老爸当然看不完,但你能看完。等到都买得差不多了,申爸开始引导大申看这些书。
从外国儿童文学丛书开始的。随手抽出一本,就是那本《真假王子》,跟大申说,这是定向阅读。大申懒洋洋地坐在沙发上,打开阅读灯,开始读。读着读着,小身子开始挺直了,变得聚精会神,兴致勃勃地哗啦哗啦地翻书页。申爸凑过去:“怎么样?好看吧,这本书。”大申连连点头:“嗯,好看好看。”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Rank: 4

39#
发表于 2015-5-25 14:53:47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特特妈 于 2015-5-25 15:21 编辑

013-外国漫画家丛刊


    那啥,这会儿有空儿,帖一下外国漫画家丛刊的封面吧。给妈妈们欣赏一下。这套书,早晚是基础300的菜。尽管,孔网上只剩一本了... 这个书,重印应该比较容易:很多作者,去世已经N久,版权早自由了。
    第一本 《阿尔贝.迪布》
    封面:
   
    封底:
   
    版权:
   
    扉页:
   
    阿尔贝.迪布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7年11月 印数:8200 定价:4.55元。前后印了两次,才印8200册。太少了,不能怪这个书现在孔网上那么少。这个书的开本很特殊,是24开方本。这样的开本,非常适合于印这些方方正正的四联漫画。

    第二本《皮斯脱鲁普》
    封面:
   
    封底:
   
    扉页:
   
    版权:
   
    皮斯脱鲁普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7年11月 印数:7500 定价:3.10元。这套书的装帧设计,非常漂亮。尤其是那个扉页,展开来,一大张,一条几乎贯穿左右的横线,右端是书名。申爸的扫描仪,面幅不够大,扫不下。申爸只好扫成两张图。回头,请回photoshop的妈妈,把两幅图拼起来,就能看出感觉来了。

    第三本《兰格伦》
    封面:
   
    封底:
   
    版权:
   
    兰格伦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7年11月 印数:8250 定价:2.75元

    第四本 《卜劳恩》
    封面:
   
    封底:
   
    版权:
   
   卜劳恩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0年3月 印数:3000。这个,只印了3000册。到今天,价格就上天了。

    第五本 《威廉.布什》
    封面:
   
    封底:
   
    版权:
   
    威廉.布什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0年3月 印数:3000。这本书,也只印了3000册。定价:5.85元。

    第六册 《根本进》
    封面:
   
    封底:
   
    版权:
   
    根本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年11月 印数:5000 定价:4.95元

    第七本 《大卫.罗》
    封面:
   
    封底:
   
    版权:
   
    大卫.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年11月 印数:5000 定价:7.90元。这套书,很有意思:它们的书名,就直接用画家的名字。大家看这些封面,很多很脏。这主要是选纸造成的。三联的很多书,都选用那种厚而柔韧的棉纸。拿在手上,柔柔的,质感和触觉都特别好,可就是不耐脏。稍微蹭上一点儿灰土,就弹不掉了。

    前边那是第七本,这是第八本 《乔治.贝克》

    封面:
   
    封底:
   
    版权:
   
    乔治.贝克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年11月 印数:5000 定价:6.30元。译林版的漫画,好些都可以买得到吧?哦...看了京东。确实,好的漫画,京东上也缺货。不过呢,咱们需要知道其背后的原因:那些最好的漫画,本来客户群就很小。等着重印吧。只有重印,才能满足每个孩子的需要。

    第九本 《雅各布生》
    封面:
   
    封底:
   
    版权:
   
    雅各布生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0年3月 印数:3000 定价:5.10元

    第十本 《让.艾飞》
    封面:
   
    封底:
   
    版权:
   
    让.艾飞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年11月 印数:5000 定价:5.40元

    最后一本,还是《雅各布生》,第二集。
    封面:
   
    封底:
   
    版权:
   
    雅各布生第二集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年6月 印数:5100 定价:5.50元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Rank: 4

40#
发表于 2015-5-25 22:58:05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特特妈 于 2015-5-26 11:52 编辑

         

014-外国儿童文学丛书


      小河她们呢,很了不起,她们用了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就建立起了一个高效运行的旧书处理体系。那个,是很不容易的事情。非常非常不容易。

    申爸这么说,肯定会有妈妈不服气:不就是把书从孔网上闭着眼睛,一本挨一本,都买回来;完了呢,再根据名单,邮寄出去吗?就这么点儿事儿,有什么了不起的了?这个世界呢,有两件事情:一件是明白原理;另一件是能动手把它做出来。这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情。至于,怎么了不起了,光靠申爸说,没有亲身体验过一次的妈妈,是根本理解不了的。

    申爸呢,一直很耐心地注视着小河眉豆妈成妈她们,在折腾旧书处理的体系。没催,也不着急。她们亲身经历了,亲手做了,她们得到的经验,获取的教训,得到的收益,是非常巨大的。尽管,你让她们说,她们也说不清楚。

    这个呢,这个完整地有意识地“成功地做一件事情”的经验,对于教育好每个妈妈自己的孩子,具有具足轻重的意义:当你的孩子进入了伴听状态之后,妈妈就在咱们的群系里面,按部就班地往前走,那将来,孩子的智力就没问题。但是,智力好,可不能于孩子将来的成功,更不等于孩子将来生活幸福。这里边,还有重要的一到坎儿,要爬。这就是:孩子要学会,如何把一件事情做成。要是这一点学不会,没弄好,那智力发展良好的孩子,会落入天涯豆瓣的那些“苦苦寻求价值感”的人的行列里面去。那些人,你很难说他们幸福。对于自己明白“如何把一件事情做成”的妈妈,在孩子的敏感期,只要稍微推孩子一把,孩子就学到这个对其一生至关重要的能力了。

    嗯....申爸说这个呢,是想说:号召所有群里的妈妈,到小河那里,报名当一次义工。就是扫一些书,买回来,再发出去....如果妈妈有客观的原因,不能够处理太多本书,那就跟小河她们团队提出来,少处理一些,就行了:不能扫一百本,那就十本呗!参与。参与过了,就知道怎么回事了。这个经验呢,也是教具来的。申爸要用这个经验,说明在孩子的“行动能力形成敏感期”,怎么推孩子一把,让孩子获得最重要的那个能力。嗯...这是这个。

    前一段时间,小河她们在摸流程,建立团队....竞价书的事情,进展比较慢。现在呢,后台都准备好了,我们要集中加速,处理一大批孩子教育过程中,必需的好书。每周,小河她们都会进行一大批书的竞价,秒什么的活动。以前参与过,收获寥寥的妈妈,要抓住“这一拨”的机会,尽可能多收些好书。

    昨天,申爸看到有妈妈在问:申爸推荐的书单在哪里?特别是,所有的书,到底怎用,什么时候用?去年,义工妈妈整理了一版的大申年表,里面有大申小的时候,读过的书的记录:什么书,几岁几个月读的。可是,那个里面,大申自主阅读之后的书单和用法,涉及得很少。申爸呢,现在已经基本上把小学阶段所有需要读的书,清理出来了。可是,作为一个整体,没法介绍:申爸一说,提到的书,孔网上就冒烟了。现在呢,小河她们准备好了,申爸先不管三七二十一,把书都竞回来,就能系统地介绍,孩子自主阅读之后的安排了。

    今天呢,申爸介绍一套儿童文学书。这种东西呢,是妈妈喜欢的菜。一说起安徒生大奖,什么伯克奖....是叫伯克奖吧?申爸搞不太清楚,妈妈们的眼睛,立马就亮了。申爸要说的是,这个大奖书呢,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要把它们用对!用错了,不但对孩子的成长无益,反而有害。好了,这得就着具体的书来详细地说明。

    嗯...这第一本,《小红马》
    封面:
   
    封底:
   
    版权:
   
    内容及插图欣赏:
   
   
    小红马 [美国]约.斯坦倍克著 潘辛 吴焱煌译 少年儿童出版社 胡振宇插图 陈敦装帧设计 1983年5月 印数:25000册 定价:0.31元

    申爸呢,就一直在纳闷儿一件事情:你说,这个教育孩子。咱们这个群里,都是爸爸妈妈,那是不遗余力地教育好自己的孩子的。对吧?以己推人,我们完全可以有理由推测:每一个妈妈,每一个爸爸,他都是这样的。世界上的人,都一样么。每个人都会有孩子....

    书是人写出来的...插图也是人画出来的....你说,那些能写书,会写书的人,插图画得好的大艺术家...他们也是爸爸妈妈啊...当初,他们教育他们的孩子的时候,准定拿出他们最好的时间,花最大的精力,来给自己的孩子写书,画画,对吧?问题是:他们写出的那些好书,画出的那些好画,都在哪里?申爸怎么看不到呢?另外,按照通常的常理推测:那些孩子已经长大,不需要童书的人,他们曾经也是十岁孩子的爸爸,十岁孩子的妈妈。他们呢,孩子大了,有了我们都没有的经验,知道孩子的心理是什么,知道孩子需要什么....这些人里面,也有造诣深厚的编辑,出版社的社长,装帧艺术家,插图艺术家....对吧?“教育是人类共同的职责”。按照这个说法,这些人应该出版过很多很好的儿童图书才对,是吧?可是,他们出版的好书,顶级的童书,都在哪里呢?申爸真的看不到。这个....要是没有孔夫子的话,这件事情,对于申爸,真的是一个迷了。解开这个谜的,就是这本《小红马》。

    这本书呢,是申爸为了凑邮费,随手买的“添头”:两块钱一本。申爸已经选了一本需要的书了,邮费是“两本以内5元”。既然如此,那就再加一本,反正,就两块钱么。买回来了,申爸一读之下,申爸都惊了。我的天哪,世界上还有这等好书!当然,是于教育上的好。申爸不知道这本书,可申爸知道教育,知道教育需要什么。

    先说这个书的作者,斯坦倍克。约翰.斯坦倍克 美国作家,196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代表作是《愤怒的葡萄》。就在中国抗日战争打得最艰苦那一年,中国共产党忙着土地改革,减租减息的时候,斯坦倍克以《愤怒的葡萄》这部小说,在美国获得了普利策奖。这个呢,申爸的意思是说,斯坦倍克的文学水平,是没有问题的。大家。他这个大家,也曾当爸爸。他也就给自己的儿子,或者女儿,写了这个小说....这是申爸的臆测哈....他这个书里写个什么意思啊?

    先说一下,这本书的内容吧。这本小书,是由四篇短篇小说所构成的。小说里的人物,都有联系。以其中的一篇,《礼物》为例。礼物的主人公乔弟,是加利福尼亚山区牧场的一个少年,他爸爸为了让他成为一个养马好手,特地送给他一匹小红马。乔弟非常喜欢父亲送给他的这个礼物,他在父亲的朋友,比利帮助下,精心地照料着小马。有一天,乔弟把小红马放在外面吃草,自己去学校上课,结果下雨了,小红马淋了雨,病了。到这里,一切正常。很普通个故事。

    小说的价值来自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乔弟是一个孩子啊,怎么养马,做些什么,他都听比利的。比利是大人,孩子天真地认为,大人无所不能。现在,小红马病了,乔弟就去请教比利,该怎么办。问题是,这种情况,比利也没遇到过。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就大咧咧地告诉乔弟说,没事儿,什么都不用做。小马自己就会好的。乔弟对比利的话,毫不怀疑地接受了。结果,小红马因为贻误治疗时机而死。乔弟悲痛欲绝。这件事情,让乔弟在一生中,第一次意识到:大人也有判断错误的时候。大人也有局限,大人也不是万能的。

    啊....妈妈们自己回忆一下哈...你自己产生过同样的想法吗?是的。都产生过。每一个成年人,都产生过。要是没有,他就还没长大。这个认识呢,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认识之一。有了这个认识,孩子才能开始突破父母的局限,开始自觉地探索自身的能力,开始形成真正的自信。可是,我们要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认识,孩子是很少有机会获取到的....当然,最后,孩子总能捕捉到一次机会,自己活得这个认识。

    可是呢,人的成长,是有敏感期的。假设说,这个认识的敏感期窗口,从11岁就打开了....那孩子长到17岁,才逮住一次机会,自己形成了这样的看法....这样的话,对于之后,孩子形成对自己的自信心,将是巨大的损失!比照另外一个,在11岁敏感期窗口刚刚打开就获得这种认识的孩子而言,那个17岁的孩子,在自信心形成方面,要丧失巨大的机会。他丧失了6年的机会窗口....

    要知道,要孩子形成自信心,也需要在很长时间里,孩子去“碰”的。如果孩子没有走出父母的威权阴影,他就无法获得真正的自信。这两件事情,都是处在关键路径上的:前边的有了,后边的才会来。前边的一直没有,后边的就来不了。错过了路上很多很多风景。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只要摸准了孩子窗口期什么时候开始,到了时候,只要把这本小说扔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去读,他的认识马上就有了。不必要让孩子在生活中自己去碰机会。那要花很长很长时间。浪费。

    文学作品,好的文学作品,从教育意义来讲,最重要的,就是扩展孩子的经验范围,让孩子可以轻易获得在日常生活中很难经历的经验,进而让孩子自己,形成一些有重要价值的观念。那么,这些观念是否能够被孩子感知到,是否能够让孩子形成深刻的印象,是否能够留存在孩子的头脑中,在未来的成长里面,产生相应的作用,这取决于文学作品的质量。只有顶尖质量的文学作品,才能达到这个效果。

    可是....事情完全没有想象的那样顺利....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幸福大观园 ( ICP12039693 )  

GMT+8, 2024-5-5 15:40 , Processed in 0.031891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