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手机客户端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特特妈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亲子阅读] 《申爸大礼包--阿西莫夫》 [复制链接]

Rank: 4

6#
发表于 2014-12-25 21:58:0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特特妈 于 2014-12-28 22:59 编辑

                                 
    阿西莫夫的写作范围涵盖全方面领域,有次库尔特.冯内古特不禁问他,“无所不知是什么感觉?”阿西莫夫回答说,他只知道肩负全知之名是什么样的感觉 ──“提心吊胆”。(见于《In Joy Still Felt》)托马斯.品钦在他短篇集《Slow Learner》的序里公开承认,他全倚仗阿西莫夫的科普丛书介绍(和牛津英语词典)才了解什么是熵。

    阿西莫夫和克拉克互敬互重的友谊一度传为美名,称之为“阿西莫夫与克拉克的公园大道之约”,有天他们同乘出租车前往纽约公园大道,在车上阿西莫夫坚持称克拉克是“世上最优秀的科幻作家”(他个人则谦居第二),克拉克则坚持称阿西莫夫为“世上最优秀的科学作家”(他个人也谦居第二)。于是在克拉克的 《Report on Planet Three》献词页,有词记之曰:“用克拉克与阿西莫夫之约的说法,科学作家亚军谨将这本书献给科幻作家亚军。[1]

    除科学之外,阿西莫夫也热爱历史。1960年代起, 他写了14本大众历史作品,著名的有《希腊人大冒险》(The Greeks: A Great Adventure)、《罗马共和国》(TheRoman Republic)、《罗马帝国》(The Roman Empire)、《埃及人》(The Egyptians)和《近东世界:千年历史》(The Near East:10,000 Years of History)。

    他出版过两卷《阿西莫夫圣经指南》(Asimov's Guide to the Bible),1967年介绍旧约,1969年介绍新约,1981年合订为一册,总页数达1300页。这部指南用丰富详尽的地图与表格,将圣经从头到底作 巨细靡遗的介绍,说明每一则历史事件,解释政治影响,并对各个重要人物作记传体的详述。

    即使将近日落西山,阿西莫夫也从不缺少风趣幽默,他出版过一系列的打油诗集,大多是亲笔作,第一本打油诗集是1975年出版的《Lecherous Limericks》。《Limericks: Too Gross》在标题上显示他对双关语的热爱,书中包括阿西莫夫的144则打油诗,另一半则是由约翰.查尔迪(John Ciardi)所作。他甚至写了一本小本的福尔摩斯打油诗集(还在帮书迷签名时,即兴用她的名字作韵脚写了一首打油诗)。阿西莫夫在意第绪语上的幽默力作是《Azazel, The Two Centimeter Demon》,书中有两个犹太人,在三餐时闲谈朋友八卦。阿西莫夫的《Treasury of Humor》则是一本笑话集,他在书中也谈到自己的幽默理论。阿西莫夫说,幽默必不可缺的元素,就是要冷不防变换观点,把焦点忽然由重转轻,从大转小,始能令人发噱。

    特别在晚年,阿西莫夫某种程度上有一种“好色绅仕”的形象。在1971年,为向应大众两性指南书的出版,像是《The Sensuous Woman》和《The Sensuous Man》,阿西莫夫以笔名“A 教授”出版《The Sensuous Dirty Old Man》,不过他的全名则大咧咧的印在封面上。

    阿西莫夫出版过两本自传《In Memory Yet Green》和《In Joy Still Felt》,第三本自传《I. Asimov: A Memoir》出版于1994年4月,在他死后十年,他的遗孀珍妮特.阿西莫夫写了一篇跋。最后一本自传《It's Been a Good Life》,由珍妮特担任编辑,是三本自传的浓缩版。

    阿西莫夫和《星舰奇航记》之父吉恩.罗登贝瑞,在1960年代《星舰奇航记》开播时,发展出一段特殊的关系。阿西莫夫在《电视指南》杂志(TVGuide)上写过一篇批评《星舰奇航记》科学正确性的文章,罗登贝瑞写了一封私人信,恭敬地回应说,要在一个每周播出的带状节目上要求事事正确是有困难的。阿西莫夫后来改口,说尽管《星舰奇航记》在科学上有问题,但是无损于它是一部概念新颖,有内容的科幻电视剧。两人就此交上朋友,后来阿西莫夫甚至为部 分《星舰奇航记》系列影集担任顾问。

    阿西莫夫以真确的物质科学及人文现象演绎出他 的科幻世界,又杂进侦探与推理的小说技法,使得他的作品情节生动,扣人心弦,让人不忍释卷。

    阿西莫夫许多的小说,都有着浓厚的温和专制主义。他的第一篇机器人短篇小说〈小机〉(Robbie)谈的是一个机器人褓姆。在〈兰 尼〉(Lenny)的故事里,谈到机器人心理学家苏珊.凯文(Susan Calvin)对一个只有三岁智能的正子脑机器人产生母爱。慢慢的,机器人越来越老于世故,它们的介入也变得广泛而微妙。在〈证据〉(Evidence) 里,机器人伪装成人类,成功赢得选举。〈可避免的冲突〉(TheEvitable Conflict)中,机器人在幕后以人道主义,扮演起全人类的褓姆。
                                      
    其后,在《曙光中的机器人》和《机器人与帝国》中,机器人发展出“机器人第零法则”:“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整体,或袖手旁观坐视人类整体受到伤害。”他使得机器人的存在对人类的自由主权造成压迫,因此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让机器人分阶段逐步撤出人类的世界。无巧不成书,同样的问题与解决方案,也在 一本非机器人系列的时间旅行小说《永恒的终结》(The End of Eternity)里出现。“第零法则”的重要性在于地位凌驾其它三大法则,如若有个机器人为保护人类整体(维护第零法则),必须杀害一个人或一群人(抵触第一法则),机器人的正子程序为了人类整体着想就会同意谋杀罪行。

    在“基地系列”中(起初并没有机器人),一位科学家执行了一项半机密的计划,用千年的时间建立起新的银河帝国。故事里有一个精神守护者,称作《第二基地》,负责保护计划顺利完成。阿西莫夫在1950年代中场休息时,第二基地还是人类保护者,1980年代他重拾科幻笔杆,就把温和专制主义发挥得更淋漓 尽致。

    盖娅行星(Gaia)在《基地边缘》登场,显然是基于盖亚假说。盖娅行星所有动植物跟矿石,都分享着一个整体意识,构成一个超级心灵,合力为大我奉献。在《基地与地球》里,主角开始搜寻地球,想找出他在《基地边缘》选择盖娅星系的原因。阿西莫夫企图藉由盖娅行星,探索集体意识的可能性。在《复仇女 神》(Nemesis)里他更进一步,让艾利斯罗行星上的原核生物拥有自我意识,并且试图与人类交流。

    阿西莫夫从《基地与地球》开始,将机器人带进“基地系列”,他在最后两部小说《基地前奏》和《基地缔造者》巨细靡遗探讨了它们的行为。机器人被描写成暗地里为人类福址努力的行动者。

    另一个常见的特色,大概就是温和专制主义的相反面,社会压迫。在《星空暗流》中有颗生长特殊植物纤维的行星,行星上的农工都被邻近行星的贵族们所剥削。《繁星若尘》里的英雄则协助一颗行星对抗傲慢自大的行星帝国太暴人。

    通常受压迫的对象不是地球人(对抗其它行星的殖民者)就是机器人。《双百人》(The Bicentennial Man)里机器人力抗偏见想变成人类。在《钢穴》里,地球人怨恨富有的“外世界人”和他们对待机器人(由外世界人所组装)的态度,认为他们有如指鹿为马,把机器人当“小男孩”看待。《苍穹微石》里也有类似的情形,银河帝国统治地球,戏称地球人为“地球仔”,而地球则成了一个神权独裁世界,强迫每个人只能活 到60岁就得接受安乐死,书中主角贝尔.艾伐丹是上流阶层的银河考 古学家,力图克服自己的偏见。而另一位主角是62岁的约瑟夫.史瓦兹,来自20世纪,从受迫害的欧洲逃难 到美国(他可能是犹太人]吧),意外被传送到艾伐丹的时代。他必须决定是否要帮助这个想要他命的弱势社会。

    阿西莫夫的作品还有一个特色,那就是理性逻辑。他在小说《钢穴》和《Asimov's Mysteries》里,发明了科幻推理风格,他通常都会遵守“公平游戏”的游戏规则,先在故事中详尽介绍所有跟答案有关的科学或技术。后来他也写非科幻类的推理小说,包括《Murder at the ABA》和《TheBlack Widowers》和《Union Club》短篇选集,公平公开,从不造次。在他的小说里,重要事件通常都是辩论戏,比较理性、人道(或具说服力)的一方就是赢家。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Rank: 4

5#
发表于 2014-12-25 21:48:5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特特妈 于 2014-12-28 22:58 编辑

    2、个人作品
                                      
    阿西莫夫的写作生涯可以分成几个时期,早期作品主要是科幻题材,1939年开始写短篇小说,1950年撰写长篇科幻小说,这个时期直到 1958年,《裸阳》(The Naked Sun) 出版为止。他在1952年开始出版非文学类作品,帮忙编辑大学教课书《生物化学与人体新陈代谢》(Biochemistry and Human Metabolism)。苏联在1957年发射第一颗短轨人造卫星史泼尼克一号后,他的非文学类著作,尤其是科普作品显著增加,结果影响到科幻小说的产出,之后的四分之一世纪,他只写了四本科幻小说。1982年,他另一半科幻时期随着《基地边缘》的出版而展开。此后直到他过世,阿西莫夫为以前的小说作品补充了数部续集和前传,将各个系列作品合归一统,构成一部他前所未料的宏观系列。

    阿西莫夫认为自己历久弥新的贡献是“机器人学三大法则”和“基地系列”。(见于《Yours, Isaac Asimov》)《牛津英语词典》认为“正子学”(完全虚构的科技)、“心理史学”(阿西莫夫频繁使用的虚构名词,与原字义相异)和“机器人学”这几个名词首创于他的科幻小说。“机器人学”无疑是阿西莫夫原创的新字,当时他觉得那不过是顺手拈来的机械学正常同源词,就像水力学一样。(原字“机器人”源自捷克语的“Robotovat”和“Robota”,意指“苦工”,首见剧作家卡雷尔.恰佩克用于《R.U.R.罗梭的万能工人》)与“心理史学”不同的 是,“机器人学”以阿西莫夫的原始定义,继续在主流科技中开枝散叶。美国电视剧《银河飞龙》里的机器人百科和知识能装置“正电子脑”,得归功于阿西莫夫创造这项(虚构的)科技。

    阿西莫夫在1939年开始投稿科幻杂志,第一篇被 刊登出来的稿子是在18岁写的《Marooned Off Vesta》。两年半后,他发表第32篇短篇小说〈夜归〉,被誉为“最优秀的科幻小说”之一。1968年,美国科幻作家协会票选〈夜归〉为“史上最佳科幻短篇小说”。他在短篇集《Nightfall and Other Stories》里写道,“〈夜归〉是我写作生涯的分水岭…科幻小说界忽然认知我的存在,对我认真看待。年复一年,事实如此明显,我写出了一部『经典』。”

   〈夜归〉是一部典型的社会科幻小说(Social Science Fiction),阿西莫夫用来形容这是1940年代的科幻小说新趋向,由包括阿西莫夫和海因莱因在内的作家领军,题材抛开机器和太空剧场,转而对人类环境进行深思。

    他在1942年动笔写出“基地系列”(后来这些短篇小说集结成“基地三部曲”:《基地》、《基地与帝国》和《第二基地》),讲述在未来宇宙中,一个浩瀚无垠的星际帝国,其衰颓与重生。“基地系列”跟“机器人系列”是他的科幻小说代表作。多年之后,他继续以《基地边缘》和《基地与地球》发展架构,并且用《基地前奏》和 《基地缔造者》回顾原始三部曲之前的故事。这个系列的特色是他虚构了一门自然科学,当人口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历史方向就能进行预测,阿西莫夫称之为“心理史学”。

    同一时期,他还写了“机器人系列”的短篇作品,大多都收录在《我,机器人》。作品里发表了一套机器人伦理法则(见“机器人学三大法则”)和智能计算机,大大影响其它作家和思想家处理此一议题时的看法。其中一篇故事,后来改编成罗宾.威廉斯(Robin Williams)主演的电影《变人》(The BicentennialMan)。

    2004年由威尔.史密斯(Will Smith)主演的《机器公敌》 (I, Robot)实则改编自《我,机器人》。
                                      
    杰夫.温塔(JeffVintar)的剧本〈Hardwired〉,随后取得授权,再结合阿西莫夫的概念,才冠上《我,机器人》的小说头衔。这部电影跟哈兰.艾利森 (Harlan Ellison)的剧本〈I, Robot〉无关,他曾和阿西莫夫合作,以创作捕捉到原作精神的剧本。引述阿西莫夫说过的话,艾利森的电影剧本将是“史上第一部真正成人导向,错综复杂,最值得观赏的科幻电影”。1994年剧本出版成书,拍成电影的希望也随之变得渺茫。

    1999年由好莱坞最受欢迎的喜剧明星之一罗宾.威廉姆斯主演《机器管家》改编自阿西莫夫的机器人系列故事。这部影片通过一个机器人变成人的科幻故事,对人类的情感、伦理等许多问题进行了演绎,包容量很大。通过此片,可以感受到自由、生命、爱情、尊严这四个主题。

    除了电影以外,“基地系列”和“机器人系列”也启发许多知名作家,写出相关的科幻衍生作品,诸如罗杰.麦克布莱.艾伦(RogerMacBride Allen)、葛瑞格.贝尔(GregBear)、杰格瑞.班福德(Gregory Benford)和戴维.布尔(David Brin)。阿西莫夫的遗孀珍妮特.阿西莫夫不仅同意这类作品的出版,她经常还是扮演主动要求其它作家协作续篇的角色。

    1948年,他写了一篇恶搞的科学报告〈升华产物硫羟肟酸有机胺的内涵时间特性〉,当其时,阿西莫夫正在准备博士论文,他怕引起审查委员会的反感,遂要求编辑让他用笔名发表,结果出版时他的大名没有拿掉。不久就开始口试,他对自己备受注意感到忐忑不安。最后,一位口试委员转向他,面带微笑的说:“艾西莫夫先生,能解说一下化合物硫羟肟酸有机胺的热力特性吗?”半小时后,他被叫回审查室,拿到博士学位。

    1950年代,他持续为科幻杂志写短篇小说,他称这个时期是自己的“黄金十年”。这些作品被收录在《The Best of Isaac Asimov》,其中包括讨论逆转熵的〈最后的问题〉(TheLast Question),是他个人最满意的短篇小说,与〈夜归〉互竞高下。阿西莫夫在1973年写道:“为什么我最满意这篇故事?首先,写这篇小说时我灵感充沛,下笔神速,不改一字,这是所有作家都心花怒放的状态。

    再则,这篇小说对我的读者有着不可思议的影响。经常有人写信问我,有个故事他们忘了叫什么,只记得是我写的,他们简述完大纲后,这个故事一定是〈最后的问题〉。甚至我接到一通长途电话,一位极端绝望的先生说:“阿西莫夫教授,有个故事我想是你写的,可是我忘了叫啥──”还没讲完我就打断他的话,直接告诉他是〈最后的问题〉,之后我描述一下剧情,证明这就是他想要的答案,然后乐得让他以为我有千里读心的特异功能。”
                                    
    1974年12月,前披头士乐队成员保罗.麦卡特尼与阿西莫夫联络,想请他帮忙一部科幻音乐剧的电影剧本。麦卡尼带来一份模糊的剧情概念,和小部分对白。他想做一部外星人假扮模仿地球摇滚乐团的电影。扮演摇滚乐团和外星人的应该是麦卡尼正达事业高峰的羽翼合唱团(Wings)。虽然阿西莫夫对摇滚音乐算不上爱好,但是这个计划让他深感兴趣,很快的,他就勾勒出一个故事大纲,再根据麦卡尼的原始概念,创作出一个精彩动人的故事。不过他没用上麦卡尼的对白,最后麦卡尼打了回票。这份剧本现存波士顿大学图书馆。

    1977年起,他把名字借给《艾萨克.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使用(即现在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并为杂志梳写评论。除此之外,还有一份昙花一现的《阿西莫夫科幻冒险杂志》(Asimov's SF AdventureMagazine),和以杂志型式重印的《阿西莫夫科幻杂志选订集》(Asimov's ScienceFictionAnthology,同一手法也用在《艾勒里.昆恩推理杂志》和《艾弗列.希区考克推理杂志》的选订集上)。[1]

    1950年代末到1960年代,阿西莫夫转移写作重心,小说作品大为减少(从1957年的《裸阳》到1982年的《基地边缘》之间,他只出版了四部成人小说,其中有两部是推理小说),同时增加非文学类作品,写的大多是科普著作。1957年 苏联发射史泼尼克卫星,使得社会大众关注起“科学缺口”,出版商对填补“缺口”的热切之情,到了阿西莫夫写多少就出多少的地步。

    同一时间,月刊《奇幻与科幻杂志》(Magazine of Fantasy and Science Fiction)邀请他在隔月别刊《冒险科幻小说》(Venture Science Fiction)杂志上连载非文学类专栏,表面上虽是科普专栏,但其实阿西莫夫拥有完全的编辑自由。第一个〈小说与科幻〉(F&SF)专栏始于 1958年11月,此后不间断的连载了399期,直到阿西莫夫病入膏肓。阿西莫夫的主要合作对象双日出版社(Doubleday)定期把专栏文章收集成册,将阿西莫夫捧成科学的”大说明家“,他解释说,他写的只是科普文章,他不会假定读者是科学门外汉。他第一部畅销推荐作《智者的科 学指南》( The Intelligent Man's Guide to Science),使他卸下大学教职,全心投入写作。

   “为什么我最满意这篇故事?首先,写这篇小说时我灵感充沛,下笔神速,不改一字,这是所有作家都心花怒放的状态。

    再则,这篇小说对我的读者有着不可思议的影响。经常有人写信问我,有个故事他们忘了叫什么,只记得是我写的,他们简述完大纲后,这个故事一定是〈最后的问题〉。甚至我接到一通长途电话,一位极端绝望的先生说:“阿西莫夫教授,有个故事我想是你写的,可是我忘了叫啥──”还没讲完我就打断他的话,直接告诉他是〈最后的问题〉,之后我描述一下剧情,证明这就是他想要的答案,然后乐得让他以为我有千里读心的特异功能。”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Rank: 4

4#
发表于 2014-12-25 21:41:1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特特妈 于 2014-12-28 22:58 编辑

    1992年4月6日清晨,在纽约大学附属医院,一颗运转了72个年头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全世界失去了有史以来著述最丰的作家之一——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

    在即将告别人世之际,这位著书将近500部的科普和科幻小说巨匠这样写道:“生命的旅程快要到头了,我不奢望自己能活多久……在我的一生中,我拥有了珍尼特,我拥有了我的女儿罗宾和我的儿子大卫;我拥有众多的好友,我拥有我的写作及它带给我的名望与财富。因此,不论现在发生什么事,我都已心满意足,我这一生过得很幸福……请不要为 我担忧,也不要为我难过。相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你们带来一些欢笑。”

    阿西莫夫提到的这本书——《阿西莫夫又笑了》,是他逝世后出版的几部遗作之一,收录在该书尾篇的上述自白,可能是他写在书中的最后的文字。美国著名天文学家兼科普作家卡尔.萨根在悼念阿西莫夫时,由上述文字生发开来,讲过一段十分耐人寻味的话:“我们永远也无法知晓,究竟有多少第一线的科学家由于读了阿西莫夫的某一本书,某一篇文章,或某一个小故事而触发了灵感;也无法知晓有多少普通的公民因为同样的原因而对科学事业寄予深情……我并不为他而担忧,而是为我们其余的人担心——我们身旁再也没有阿西莫夫激励年轻人奋 发学习和投身科学了。”

    阿西莫夫创造了奇迹,他的一生也是一个传奇。

    1942年7月26日,阿西莫夫与葛楚.布鲁洁曼(GertrudeBlugerman)结婚,生有一子一女,1970年分居,1973年他和葛楚离婚,与珍妮特.杰普生(Janet O. Jeppson)结婚。1992年4月6日,阿西莫夫离开他的第二任妻子珍妮特和第一次婚姻所生的子女,撒手人寰。他死后十年,珍妮特版本的阿西莫夫自传《It's Been a Good Life》出版,揭露他死于艾滋病。1983年12月,在他进行一次心脏绕道手术时,输血感染到艾滋病毒。明确的死因是艾滋病毒感染并发症所引起的心肾衰竭。珍妮特.阿西莫夫在这本自传的跋里写道,阿西莫夫想要“公开”,医生说服他保持沉默,警告大众对艾滋病的偏见会伤害到他的家人。阿西莫夫的家人想在他死后公开,却适逢阿瑟.阿什(Arthur Ashe)公开得到艾滋病之后爆发争论,于是就打消了念头。十年之后,阿西莫夫的医生过世,珍妮特和家人才同意公开他的死因。

Rank: 4

3#
发表于 2014-12-25 21:27:3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特特妈 于 2014-12-28 22:58 编辑

    阿西莫夫约莫是1920年1月2日(出生日期仅供参考,实际的日期尚未确定)出生于俄罗斯斯摩棱斯克州彼得罗维奇的犹太乡镇,父亲犹大.阿西莫夫 (Judah Asimov),母亲安娜.瑞秋.柏曼.阿西莫夫(Anna Rachel Berman Asimov),是以磨坊为业的犹太家庭。家族姓氏源于单字“Azimy”,俄语的意思是“冬天磨谷”,字尾饰以曾曾祖父的名字,纪念他的辛劳。阿西莫夫 在第一本自传《In Memory Yet Green》里解释过自己姓氏的念法:“有天我收到一张明信片,询问我的姓氏到底该怎么念,据说事关一场豪赌。我常这么说:“把三个很简单的英文单字『has』『him』『of』放在一起,就成了『has-him-of』,先用正常的速度念一遍,然后把两个前缀『h』拿掉再念一次,不就是『Asimov』了吗。”说真的,有那么困难吗。”

    阿西莫夫3岁随父母移民美国, 在纽约布鲁克林长大,5岁自己学习认字,由于父母只使用意第绪语和英语沟通,所以他不会说俄语,但能讲流利的意第绪语跟英语。他的父母承接了一家杂货店,家里人都要在店里帮忙,他因此接触到店里卖的廉价科幻杂志,一脚踏入科幻世界。阿西莫夫11岁下笔写小说,19岁稿子就卖给了科幻杂志社。[1]  

    阿西莫夫未满16岁便完成高中学业,1939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1948年回校取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 离开校园的这段期间正逢第二次世界大战,他在费城海军造船厂的大气实验室以平民身分工作三年。战后加入美国陆军,服役九个月就光荣退伍。从军期间,他靠打字升到下士,侥幸躲过1946年在比基尼环礁的原子弹试爆。

    阿西莫夫完成博士学业后,成为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生化讲师,从此跟波大建立起终生的关系。1955年升任副教授。1958年他全心投入写作后,就不再教书(他写作所得远比任教来得多),但仍争取到保留副教授的头衔。1979年大学为表扬他的写作,晋升他为生物化学教授。1965年,应大学莫加纪念图书馆(Mugar Memorial Library)馆长霍华.戈特利布(Howard Gottlieb)之请,阿西莫夫捐赠出他的私人文件。一共464箱,放满71格的收藏架。

Rank: 4

2#
发表于 2014-12-25 21:25:1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特特妈 于 2014-12-28 22:58 编辑

    1、人物生平

    阿西莫夫

    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年1月2日-1992年4月6日)是出生于俄罗斯的美国犹太人作家, 是生物化学教授,门萨学会会员。他创作力丰沛,产量惊人,作品以科幻小说和科普丛书最为人称道。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阿西莫夫一生创作和编辑过的书籍超过500册,据估计他至少写过9000封的信函和明信片,著作类别除了哲学类以外,几乎涵盖整个“杜威十进制图书分类法”。阿西莫夫是公认的科幻大师,与儒勒.凡尔纳、H.G.威尔斯并称为科幻历史上的三 巨头,同时还与罗伯特.海因莱因、亚瑟.克拉克并列为科幻小说的三巨头。阿西莫夫的作品中,以“基地系列”最为人称道,其它的主要著作还有“银河帝国三部曲”和“机器人系列”, 三大系列最后在“基地系列”的架空宇宙中合归一统,被誉为“科幻圣经”。阿西莫夫笔下产出不少短篇小说,其中《夜归》《Nightfall》曾获美国科幻作家协会(Science Fiction Writers of America)票选为1964年前的最佳短篇小说。他也写推理小说和奇幻小说,以及大量的非文学类作品,并曾用笔名保罗.法兰西(Paul French)为青少年撰写科幻小说《幸运之星系列》。

    阿西莫夫参与门萨学会多年,后来有点不甘愿的被任选为副会长,他说这个学会的会员都“好逞能斗智”,相较之下,他更乐意担任美国人道协会(American Humanist Association)的会长。小行星“5020 Asimov”、《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和两项阿西莫夫奖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阿西莫夫治学有方,他的科普著作多以史学 手法阐述科学概念,尽可能细数从头,理性分析科学脉络。提及某个科学家时,也会一并附上详细的背景资料,诸如国籍、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并以语源学和发音方式介绍科技名词。这些特点在他的《科学指南》(Guide to Science)、三大卷的《认识物理学》(Understanding Physics)和《阿西莫夫的科学探索史纲》(Asimov'sChronology of Science and Discovery)里处处可见。

                                            
                                                 Isaac Asimov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幸福大观园 ( ICP12039693 )  

GMT+8, 2024-5-30 08:43 , Processed in 0.02464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