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手机客户端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7019|回复: 8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专版] 旗帜鲜明的反对竖式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1-21 19:38:22 |显示全部楼层 |倒序浏览
免责声明:标题党。个人极端偏见。风险自负。

在我看来,破坏小学生数学思维的罪魁祸首就是“竖式”。
如果可能,尽量避免让小学生学习竖式。

我感觉,应该有很多数学教育家有这个观点。
结果,我搜了半天,只搜到一篇不那么激进的。

为什么要淡化竖式笔算——谈如何培养计算的灵活性与创造性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35ba11010149jj.html

除法是小学计算教学的难点,难就难在竖式除法上。一位很优秀的青年教师曾告诉我一件事:
她班里有个“差生”,怎么也不理解“312÷3”的竖式笔算的过程和方法,急得哭了。
后来这个孩子问她,300÷3=100,12÷3=4,100+4=104,这样算很容易就得出结果了,为什么一定要用竖式计算呢?
.....
掌握竖式除法必须突破两个难关:一是理解竖式除法的格式、步骤是怎样从具体的情境操作中抽象出来的,二是掌握“试商”的方法。
为了化解上述难点,教材编者精心设计,层层铺垫,一线老师也费尽心思,精益求精,但教学效果依然不尽如人意;

点评

huanximm  哈哈,明月姐姐好爽的人  发表于 2014-11-24 10:45:01
明月照我心  你可以问这个孩子,56354496328813668/9,他怎么算岀来?  发表于 2014-11-21 22:36:56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Rank: 8Rank: 8

2#
发表于 2014-11-21 19:41:59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一个故事。
郑毓信还在《数学教育: 从理论到实践》一书中转引了台湾一位小学教师经历的如下事例:
记得两年前, 我女儿上幼稚园大班, 我儿子上小学三年级, 有一天带他们两人去吃每客199元的比萨,
付账时, 我问儿子和女儿: 妈妈一共要付多少元啊?
儿子嘴里喃喃念着: 三九, 二十七进二, 三九, 二十七进二;
女儿却低着头数着手指头。
一会儿, 儿子喊着: 妈妈! 你有没有纸和笔, 我需要纸和笔来写‘进位’, 否则会忘。
儿子还未算出。女儿却小声地告诉我: 妈妈! 你蹲下来一点, 我告诉你, 我知道要付多少钱了。
哦! 真的, 要付多少钱?
你拿600元给柜台的阿姨, 她会找你3元。
付完钱后, 牵着女儿的手走向店外, 再问: 小妹! 你怎么知道给阿姨600元, 还会找3元呢?
我用数的啊! 199再过去就是200、400、600, 三个人共要给600元,
但是阿姨一定要再找3元给我们才可以, 她多拿了3元嘛!”
以上只是“前奏”, 更“精彩的”还在后面:
“最近带他两人去吃‘沙拉吧’, 一人各380元,
付账时, 我问他们兄妹两人: 算算看, 要付多少元?
两人异口同声地回答: 给我纸和笔。我说: 没有纸和笔。
女儿答腔: 那就算不出来了。”
这位老师感慨地说:“只差两年, 我女儿就变成不会解题, 只会计算了。

点评

huanximm  有点牵强。  发表于 2014-11-24 10:46:18
明月照我心  我咋理解,楼下其实不是怪老师呢?  发表于 2014-11-22 09:57:46
容易吗  怪老师也行啊,我也经常怪老师,我对此很接纳,哈哈!  发表于 2014-11-22 07:29:49
丁丁姑娘  排楼下!  发表于 2014-11-22 02:43:25
mingming_mummy  我可以说,父母没当好,怪老师没教好吗  发表于 2014-11-22 00:04:42

Rank: 8Rank: 8

3#
发表于 2014-11-21 19:42:32 |显示全部楼层
在我看来,很明显,造成这个后果的罪魁祸首就是“竖式”。
不用竖式,直接采用多项式(横式),计算速度反而可能更快。

在长除法中。
竖式中,试商偏大偏小,还需要调商,重新做乘法。
多项式中,调商就容易得多,可以直接利用前面的结果。
原则上,竖式也可以用上之前的结果。
但是拘于形式,很难使用。

下面举两个例子。短除法和长除法的例子。
为了方便文字排版,我把竖式中的除数写在了右边,而不是左边。

Rank: 8Rank: 8

4#
发表于 2014-11-21 19:43:04 |显示全部楼层
1. 短除法 74 ÷ 3

74 ÷ 3
竖式

24      (试商2;试商4)
----
74  ÷  3
6        (试商2)
----
14
12       (试商4)
----
2

最终结果
74 ÷ 3 = 24 ...... 2

Rank: 8Rank: 8

5#
发表于 2014-11-21 19:43:11 |显示全部楼层
74 ÷ 3
多项式(横式)

(试商20)
74 - 20 X 3 = 14  
(试商4)
14 - 4 X 3 = 2   

最终结果
74 = 24 X 3 + 2

Rank: 8Rank: 8

6#
发表于 2014-11-21 19:43:31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学父五迁 于 2014-11-21 19:44 编辑

在长除法中。
竖式中,试商偏大偏小,还需要调商,重新做乘法。
多项式中,调商就容易得多,可以直接利用前面的结果。
原则上,竖式也可以用上之前的结果。
但是拘于形式,很难使用。


2. 长除法  8216734 ÷ 271


8216734 ÷ 271
竖式


    3  (试商 3)
-------
8216734 ÷ 277
831            (试商 3)

试商3失败,擦掉那一行,重新试商2

    295     (试商2;试商9;试商5)
-------
8216734 ÷ 277
554       (试商2)
-------
2676
2493      (试商9)
--------
1777     (试商5)
1385
--------
  392

试商5失败,擦掉那一行,重新试商6。

    29641     (试商2;试商9;试商6;试商4;试商1)
-------
8216734 ÷ 277
554       (试商2)
-------
2676
2493      (试商9)
--------
1777     
1662     (试商6)
--------
  1153
  1108
--------
    454   
    277    (试商1)
--------
    177

最终结果。
8216734 ÷ 277 = 29641 ...... 177

Rank: 8Rank: 8

7#
发表于 2014-11-21 19:43:52 |显示全部楼层
8216734 ÷ 271
多项式

(万位。)
821 ÷ 277
(试商3。)
3 X 277 = 831  
(试商过头了。改成试商2。)
(可以直接使用前面试商3的结果。)
2 X 277 = 831 - 277 = 554
821 - 554 = 267

(千位。)
2676 ÷ 277
(试商9。)
(可以直接使用前面试商3的结果。)
9 X 277 = 3 X 831 = 2493
2676 - 2493 = 177

(百位。)
1777 ÷ 277
(试商5。可以直接使用试商2和试商3的结果。)
5 X 277 = 554 + 831 = 1385
1777 - 1385 = 392
试商1。
392 ÷ 277
392 - 277 = 115
(商的百位是5 + 1 = 6。)
(这里的商,是可以叠加的,而不用擦除重算。)

(十位。)
1153 ÷ 27
(试商4。)
(可以直接使用前面试商3的结果。)
227 X 4 = 831 + 277 = 1108
1153 - 1108 = 45

(个位)
454 ÷ 277
(试商1。)
454 - 277 = 177


最终结果。

8216734 = 29641 X 277 + 177

Rank: 8Rank: 8

8#
发表于 2014-11-22 13:00:41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学父五迁 于 2014-11-22 13:04 编辑
明月照我心 发表于 2014-11-21 22:49
竖式做乘除法节省多少空间啊。竖式做加减法,还可以加强理解位数的概念。

另外,学数学不能只学一种方法 ...


竖式节省空间,是因为“降位”。
下一步除法,后一位直接空降。
这恰好不容易对位。
位数多了,行数多了,就非常难以对位。
很容易漏位错位。
恰好阻碍了对位数的理解。
不信,问问那些用竖式的小学生,能否判断出当前的商,落在哪一位上?

明月不妨用竖式算算自己出的那道题目。
56354496328813668/9
:D
我可以给个多项式对照版。


我前面给的长除法例子已经展示了。
在除数位数较多的长除法中,竖式的“试商”,很难重复使用。
一旦试错了,还要重算。
如果要重复使用,就要写在竖式之外的地方。
这就叫做“形格势禁”。

这种重复使用“商 X 除数”的做法,已经是“代数”(代式)的雏形。
结果,竖式基本阻断了学生的这种体验。
只有商和之前完全相同的时候,学生才可能想到代入。
但是,那个结果不是很容易找,需要找到商,再划一条竖线下来,找到是哪一步的结果。
在我看来,在重要数学思想的体验方面,竖式起到的全是负面作用。

再给一个问题。
如何用竖式证明循环小数的必然产生?
不妨一试。

多项式除法能不能简写?
当然能。只要熟练了,比竖式还要简单。
前面是怕大家不熟悉,才加上了文字说明。

在被除数上写上10的幂次。
(标记规律和使用很简单。
原理不用解释,学生以后学了乘方自然就会明白)
(如果是小数,就从1开始,按递增顺序标注。
或者1', 2'表示 -1, -2 次幂)


6543210
8216734 ÷ 271

从“4”次幂开始,“递”降。

(4)
821
3 X 277 = 831  
2 X 277 = 831 - 277 = 554
821 - 554 = 267
2
(3)
2676
9 X 277 = 3 X 831 = 2493
2676 - 2493 = 177
9
(2)
1777
5 X 277 = 554 + 831 = 1385
1777 - 1385 = 392
392 - 277 = 115
5 + 1 = 6
(1)
1153
227 X 4 = 831 + 277 = 1108
1153 - 1108 = 45
4
(0)
454 - 277 = 177
1

商:29641
余数:177

以上的流程,我只是随便一写。
这种格式,非常自由。
我可以轻易使用这种格式证明循环小数的必然产生及产生过程。

Rank: 8Rank: 8

9#
发表于 2014-11-22 14:11:15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学父五迁 于 2014-11-22 14:20 编辑
明月照我心 发表于 2014-11-22 13:30
我又想起那句话:无他,唯手熟耳。

这些可以自己通过练习而获得的熟练技能,自己没有获得,为什么也要归 ...



这样吧。
先看三个具体问题。

(1) 名词解释:请举例说明,什么叫做"试商" ?请举例说明,试商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

(2) 请用竖式证明无限循环小数的循环节的必然存在。
这个问题最有意义,可优先考虑。

(3) 做一个除数位数较长的长除法。
比如,
34908098898083535252 ÷ 498

这个题目是我随便给的。
既然要做长除法,这种题目才有意义。

请用竖式解答。
一个技巧:用文本排版竖式时,左边的空位可以用"0"补齐,就可以对齐数位。

Rank: 8Rank: 8

10#
发表于 2014-11-22 14:59:22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月照我心 发表于 2014-11-22 14:27
第一,我不认为竖式和横式有什么本质区别。

第二,我不认为学校不教竖式改教横式,对学生理解数学和提高 ...


第一,我认为,竖式是裹足跳舞,形格势禁,局限了学生的思维。

第二,我认为,学校不需要教竖式或横式。我前面给出的横式,是我自己随便写的。
学生只要掌握了除法的本质规律(我称之为"倍余式"),学生可以自由创作出各种算法套路。

第三,关于“芝麻和西瓜、本末倒置”之说。在我看来,安全无小事儿。

Rank: 8Rank: 8

11#
发表于 2014-11-22 15:01:25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学父五迁 于 2014-11-22 15:03 编辑
明月照我心 发表于 2014-11-22 14:59
容易吗  楼主不是说了,他认为学校教的这个东西,妨碍了孩子认识本质。  发表于 20 分钟前

容易吗  我 ...



这么说吧。

我反对的不是学校,是竖式。

现在,全世界所有的学校,都在教竖式。
"新教育",同样在教竖式。
竖式不仅是学校教的。
在家上学,同样大部分都在教竖式。

我的建议是,竖式应该作为数学文化的部分而存在,就像珠算一样。

点评

容易吗  哦,早看到这一层我就不用废话刚才那句了。  发表于 2014-11-22 15:26:16
学父五迁  当然是不教。竖式的各方面意义都不大。至于失传,不必担心。就比如,珠算,尽管很少人学了。但只要想学,随时都可以找到资料。竖式也是如此。  发表于 2014-11-22 15:24:56
明月照我心  你的意思是教还是不教?没有传承下来的文化,数百年后还能成为文化吗?  发表于 2014-11-22 15:11:56

Rank: 8Rank: 8

12#
发表于 2014-11-22 15:22:51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月照我心 发表于 2014-11-22 15:06
我补一刀。来看这个链接:

http://bbs.liyueer.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2068&page=7#pid ...


呵呵。明月确实牛。基础很扎实。
明月不妨谈谈对奥数的看法。

关于小学阶段是否要引入奥数,如何引入。
我现在也没有想清楚。

我只想引入一些思维方式。
在我看来,这些思维方式,体现了本质。
比如,对于这些题型,我目前的打算如下。

(1) 加减法之后,就引入除以“2”的整除。
(或除以“2”的幂次,比如,除以4、8等)

基本模型是模仿“隔板法”的模型(不引入任何概念)。

具体做法就是,将多个单位(“1”、“10”、“100”等)
分成两份。

比如,
1, 1, 1, 1, 1, 1
六个立方格之间,插板。

10, 10, 10, 10
四个十格长条之间,插板。

100, 100, 100, 100
四个百格平方板之间,插板。

(2) 除数大于等于2的带余除法。除数从2到9。

基本模型是仿造“抽屉原理”(鸽笼原理)。
尽量将数量分成平均的几柱。
看看最高的柱,最低是多少。

在玩这个游戏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加深对除法的理解。

(3) 乘法

排列组合题型中的乘法原理,也许适合作为引入乘法的例子。

比如,棋盘上的路线数量模型,就很直观,而且暗合组合公式构成的贾宪三角形。

Rank: 8Rank: 8

13#
发表于 2014-11-22 15:28:17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
"容易吗"解读得很准哪。赞。

点评

容易吗  是,我理解这是个技术探讨帖,不是声讨学校帖。即使声讨学校我也支持,不声讨不反思哪有进步。:)  发表于 2014-11-22 15:37:50

Rank: 8Rank: 8

14#
发表于 2014-11-22 15:51:51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月照我心 发表于 2014-11-22 15:38
噢,你是在设计数学课程?

小学阶段不建议引入奥数。

三年级前的奥数题,基本上都是智商测试题型,考一些空间规律识别的能力。
三四年级之后的奥数题,才具有了“数学”涵义。

我比较保守一些。
12周岁之前,具体运算阶段(具体数字)。
12周岁之后,才是抽象思维阶段(代数)。

12周岁之前,我只是考虑借鉴这些形象模型。
我感觉,有些形象模型体现了数学思维,适合启发孩子的自悟过程。

点评

学父五迁  我的意思是,十二岁之后,正式接触代数。:D  发表于 2014-11-22 20:23:54
明月照我心  12岁之后才开始接触,太晚了。  发表于 2014-11-22 17:05:32

Rank: 8Rank: 8

15#
发表于 2014-11-22 16:01:04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总体思路就是:
帮助学生习得"设计算法"的能力,而不是强求学生熟练掌握某一种算法。
竖式,这种形格势禁的算法,对学生"设计算法"的思路有负面作用。


Rank: 8Rank: 8

16#
发表于 2014-11-22 20:28:29 |显示全部楼层
容宝爸爸 发表于 2014-11-22 18:13
今儿天气好,心情也好,也来挑战一下学父布置的作业:34908098898083535252÷498。
直接使用竖式 ...

哇。容爸太牛了。
一眼就看到问题的本质——乘法表。
因为每一步的商只有一位。
那么,乘法表就只有9条。

分段法更是体现了多项式的思想。

实际上,计算机中的并行运算,也是采取了类似的算法。

Rank: 8Rank: 8

17#
发表于 2014-11-22 20:36:58 |显示全部楼层
容易吗 发表于 2014-11-22 19:55
那么,竖式法到底该不该教,在你看来?

容爸有一句话。

-- 另一方面,我们仍不放弃竖式法,能够看到的意义之一在于,每一步都严格只计算商的一位数,这样依次、规整、机械、重复的有限过程,其实非常有利于计算机器语言来描述,有助于我们理解如何让计算机来协助人类完成这些任务。

点评

容易吗  哦,他修改了帖子,我这才看到这句话。三句话不离本行的IT男。:)  发表于 2014-11-22 20:46:42

Rank: 8Rank: 8

18#
发表于 2014-11-22 23:20:47 |显示全部楼层
容宝爸爸 发表于 2014-11-22 23:08
大家太抬举我了,我哪里牛啊,小码农一枚。
偶尔有些小点子,其实也不是原创的,或从这里哪里偷学而来,厚 ...


泡泡的算法尽管是并行,但总体运算量增长了。
如果高位段不能整除的情况下,高位段的除法运算量等同于整个竖式的运算量。
所以,泡泡的算法,只适合短除法。

容爸的算法尽管是串行,但总体运算量没有增长,和竖式一样,适合长除法。

看来,除法还挺难并行的。

容爸的构造乘法表和查表法,倒是非常符合计算机的算法。
这个表格可以用于任何相同除数的除法。

点评

汐岩  串行法就是水到渠成了,我估计是这样  发表于 2014-11-23 07:53:43
汐岩  并行的方法,运算量多了,但是理解起来会容易得多,我觉得这一点也是挺重要的。在刚开始做数学的时候,只要能做短除法,就足够了。等到遇到更复杂的问题,需要拓展的时候,她们已经对除法有了非常深刻的理解,发展出  发表于 2014-11-23 07:53:11

Rank: 8Rank: 8

19#
发表于 2014-11-22 23:36:57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学父五迁 于 2014-11-23 08:56 编辑

-- 这样一个运算过程是除法问题求解的一般抽象过程(抽象后会失去很多形象的元素),孩纸们应该接触这样一个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一般方法对于具体问题的求解往往不是最优的;但是当其他最近解法都不灵的时候,还是得退到笨这个办法来。)

关于容爸提到的这个一般方法。
这个一般方法,是否一定要是竖式?
这是我考虑的问题。
我感觉,竖式不适合作为一般方法。

短除法,用不着竖式。
长除法,竖式又存在许多缺陷。
有时候,还需要额外弥补,如容爸所做的那样。
其实,容爸的思路中,那些竖式形式完全可以替换成普通乘法算式和减法算式。

更重要的问题是,竖式阻碍了学生对其他方法的探究。

如果是普通算式,学生可以使用"代式"。
容爸给出的竖式例子中,只能使用乘法表中的"代式"。
很难使用其他形式。

比如,除数 9 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除数。
因为,
10 = 9 + 1.
100 = 99 + 1
1000 = 999 + 1
这就意味着除数9的除法,可以直接转化为乘法和加法。

模仿明月的例子,给出一个除数9的长除法。

887568432 ÷ 9

76543210
87568432 =
8 X 1111111 X 9 + 8
7 X 111111 X 9 + 7
5 X 11111 X 9 + 5
6 X 1111 X 9 + 6 +
8 X 111 X 9 + 8
4 X 11 X 9 + 4 +
3 X 9 + 3 +
2
= 8 X 10^6  X 9 +
(8 + 7) X 10^5 X 9 +
(8 + 7 + 5) X 10^4 X 9 +
(8 + 7 + 5 + 6) X 10^3 X 9 +
(8 + 7 + 5 + 6 + 8) X 10^2 X 9+
(8 + 7 + 5 + 6 + 8 + 4) X 10 X 9 +
(8 + 7 + 5 + 6 + 8 + 4 + 2)

以上这种算法,完全就可以并行了。
当然,串行的效率也很高。
因为,高位加法的结果,可以直接用于低位中。

能做到这种转化,需要理解除法的本质:
将被除数分成除数的倍数和余数。

竖式的形式局限,对这个本质的理解,只起到负面作用。

Rank: 8Rank: 8

20#
发表于 2014-11-23 18:44:50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月照我心 发表于 2014-11-23 16:11
887568432 ÷ 9这个东西为什么搞得这么复杂啊?有必要吗?

我认为数学的本质不是简单的东西复杂化,而是 ...


嘿嘿。这只是个诱饵。
如果除数是 99 呢? 999 呢?

887568432 ÷ 99

887568432 ÷ 999

这两个除数都不在乘法表范围内。
不过,乘法也容易构造。不妨试试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幸福大观园 ( ICP12039693 )  

GMT+8, 2024-5-2 18:51 , Processed in 0.02996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