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手机客户端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晨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亲子阅读] 受不了了,必须变老:我也来抄书-----这才是中医、古代的医生、神医这样看病 [复制链接]

Rank: 6Rank: 6

221#
发表于 2014-11-5 11:35:37 |只看该作者
一个青年人,从很远的地方来,找到李东垣。
  李东垣望着这个陌生的面孔,很奇怪:“你是谁呢?”
  青年人跪下:“我是张元素老师的学生,叫王好古。”
  李东垣:“原来是这样,老师他老人家身体可好?”
  青年人涕泗纵横:“老师他老人家,去世了。”
  李东垣的面容凝固了,泪水从眼睛里涌出。
  迷蒙的泪光中,他仿佛又看到了经常浮现在他心中的那个情景:在高山之巅,老师和他两个人站着,老师在为他讲述着自然之理,风吹动两个人的衣摆,不停地抖动。
  半晌,李东垣抑制住悲痛,问王好古:“老师他,去世之前,情况如何?”
  王好古:“老师让我把这些书交给你,还说,我还没有学成,让我跟着您继续学习。”
  李东垣看着他,仿佛看到了很多年前的自己。
  一眨眼,这么多年过去了,恍若隔世啊。
  自己都已经成为一个中年人了。
  这个青年人在学习了几年后走了,若干年后,他成为了中医历史上的一个著名医生——王好古(注意,不是那个文豪元好问,名字有点相似,好多人搞错了),他著有中医历史上一本比较著名的书《阴证略例》,还有《医垒元戎》同时他还整理了老师张元素的药物学经验,写了《汤液本草》一书,整理了李东垣在教授他时说过的话,成为一本著名的医著《此事难知》。
  他在《此事难知》的序言中,曾经深情地描述过自己的师兄兼老师——李东垣:“天其勤恤,俾我李公明之,授予及所不传之妙。旬储月积,浸就编帙,一语一言,美无可状……”
 

Rank: 6Rank: 6

222#
发表于 2014-11-5 11:36:21 |只看该作者
 我有的时候感觉,这些古代的中医就像是一支一支的蜡烛,用自己点亮别人,而被点亮的,则努力把自己蓄积的所有的能量都燃烧出来,发出更强烈的光亮,就这样,中医的薪火一代代地传承了下来。
  这种传承,有的是发生在和平的年代里,发生在宁静整洁的书斋中;有的则是发生在战乱年代,发生在逃亡的路上,发生在救治灾民的过程中,硝烟、饥饿、颠沛流离甚至死亡的威胁都无法阻拦这种传承。
  在你无法想象的,连饭都经常吃不上的最艰难的环境里,蜡烛发出祥和的光芒。

Rank: 6Rank: 6

223#
发表于 2014-11-5 11:36:43 |只看该作者
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李东垣此时的生活的话,那就是:动荡。
  只要听到警报,大家就开始跑,必须跑,因为跑晚了很可能就会挂了,也可能就变成奴隶了,当时的一个也是很著名的医生叫做麻九畴的,就是跑得实在是厌烦了,就在一次蒙古军到来前算了一卦,算的结果是逃跑不吉利,于是就很不幸地相信了算卦的结果,没跑,等到蒙古军杀到后就这么挂了,不但自己挂了,还连累了对他算卦深信不疑的兄弟们。
  跑到哪里去呢?好多人都跑到汴梁(现在的河南开封市)去了,大家都认为大城市安全,等警报过去了,再回家乡。
  这么来回几个折腾,于是就想,算了,甭来回跑了,干脆在汴梁住下吧。
  各地逃难的人纷纷涌入,使得汴梁变成了一个无比拥挤的超级城市,交通拥挤,塞车严重(当然,应该塞的是马车或驴车),环境恶化(因为马、驴、人每天需要排泄),总之一个大城市能够有的毛病都出现了。
  李东垣也跑的烦了,干脆,监税官也不当了(实际上也没法儿当了,人都跑没了),也留在汴梁住下吧。
  《东垣老人传》中说:“遂以医游公卿间”,并且疗效“大验”。
  这种说法真是客气啊,古人如果要尊敬某个人那可真是不得了,用词稍微一改,就显得这个人的身份高了很多。“游公卿间”这种话当年的原意是要显示李东垣很牛的,但是现在的人则会认为李东垣的医德有问题,只给官老爷看病。
  实际上,整个汴梁都乱哄哄的,每个人都灰头土脸的,还什么公卿啊,大家全都琢磨蒙古军来了要躲到哪儿呢,全都惦记着下顿饭上哪儿混呢,都到这个份儿上了,写出东西来还那么优雅呢——游公卿间。
  我看就甭客气了,直说吧,就是李东垣正式开始行医了。
也谈不上什么正式开始,您想啊,当时环境条件如此的差,又都是人饥马饿逃难过来的,加上也没地方住休息不好,这人还不得病?看到这么多的痛苦中的病人,难道能够袖手旁观吗?得,什么都别说了,挽起袖子,开干吧。

Rank: 6Rank: 6

224#
发表于 2014-11-5 11:37:12 |只看该作者
李东垣治病
  讲讲李东垣治病吧,大家等得好久了吧。
  有一天,一个穷人(“一贫者”)因为吐血来找李东垣。
  李东垣一诊脉,双手六部脉弦细而涩,重按的时候感觉指下空虚。
  再一看脸,颜色惨白,面上没有光泽。
  李东垣在色脉互参后判断,这是个大寒证啊,同时还伴有气虚,于是就制定了治疗法则:用气味辛温的药物来补血、养血,用气味甘温、甘热、滑润的药物来做为佐药,开了个叫做人参饮子的方药。这个方子是用来治疗因脾胃虚弱而引起的吐血,同时伴有气短、精神头不足等症状的。
  您该说了,李东垣怎么给穷人看病上来就用人参啊?
  您放心,其实李东垣开的方子都很有特色,有的时候药的味数很多,看着吓人,后世有人评价李东垣开方如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实际上李东垣的方子药味虽多,但每味药的份量却是根据病情来的,通常是很轻。
  比如这个人参饮子,是人参三分,黄芪一钱,五味子五个,白芍药一钱,甘草一钱,当归身三分,麦门冬二分。每味药的份量都不重,将药打成粗散,用水煎着喝就可以了。
  这个穷苦人吃了药后,病就好了,但是到了冬天,因为睡在大热炕上,结果又犯了,还是吐了几回血。
  这不,又找李东垣来了,因为上次是找的这位东垣先生看好的啊。
  李东垣就琢磨了,这是个虚证没错啊,可是怎么睡了次火炕就犯了呢?
  其中必由蹊跷,于是让患者躺下,检查患者的肚子进行腹诊。
  在患者的肚脐周围,发现有结块的感觉(附脐有形),这才恍然大悟。
  原来这是个虚实夹杂型的患者啊,这个患者“火热在内,上气不足,阳气外虚”。
  冬天由于穿的衣衫单薄,这使得阳气更加损伤,而表有大寒,则里面的火邪散不出来,所以才导致的吐血。
  这时李东垣想起了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在治疗太阳伤寒时,对于脉紧无汗,但却衄血的患者使用的是麻黄汤的治疗方法,于是就写了张方子,叫做:麻黄桂枝汤。 方用:麻黄一钱,用来去除外寒,黄芪一钱,用来实表益卫气,桂枝半钱,用来补表虚,白芍药一钱,益脾(实际也有和营血,清里热的作用),甘草一钱,用来补脾胃的虚弱,人参二分,益上焦之气同时实表,麦门冬三分,用来保脾气(实际是清肺中伏火),五味子五个,用来安肺气,当归身半钱,用来和血养血。
  先煎麻黄,去上沫,然后下入剩下的药,临睡觉前服用。

Rank: 6Rank: 6

225#
发表于 2014-11-5 11:37:33 |只看该作者
由于精细地分析了病情,所以获得了较好的疗效,这个穷苦人只喝了一次药就好了,从此再没有犯过。
  从李东垣这次看病的过程我们发现,他对《伤寒论》有着比较深的了解,但是他的思路是并不死套张仲景的方子,而是用他的思想,然后自己灵活运用,随时组方。
  他还曾经写了本书叫做《伤寒会要》,有“三十余万言”,请元好问做过序,但遗憾的是,这本书现在找不到了,遗失了(古代因为战乱等原因遗失的医书简直太多了,不是被人家取缔的,是自己弄丢的)。
 

Rank: 6Rank: 6

226#
发表于 2014-11-5 11:38:02 |只看该作者
另一个医案很著名,是我们在学习中医医案的时候经常会读到的。
  说李东垣曾经跟着学习《春秋》的那位冯叔献先生,他有个侄子,才十六岁,得了伤寒病,(需要说明的一下是,古代所说的伤寒同现在西医讲的那个伤寒不是一个病,古代把外感病统称伤寒,后世从里面又分出了温病。)弄得眼睛通红,烦躁,口渴,这些都似乎是明显有热的表现,一个医生来看了,觉得这是热证啊,用承气汤吧,就是要用泻法,药买来后已经煮好了,就差喝了,这个时候,李东垣恰好从外面来,这位冯老师说:刚才人家医生说要用承气汤。
  李东垣说:是吗?我也切一下脉吧(其实我估计本来是要客气一下,以表示对这个孩子很关心吧)。
  可谁知道这脉一切还真切出问题来了,李东垣自己都吓了一跳:多亏切了下脉,要不然这个医生差点要把这个孩子害死啊(几杀此儿)!
  大家也都晕了,忙问:为什么啊?
  李东垣:这个医生的确是知道脉搏跳的快是热证,跳得慢是寒证,现在这个脉呼吸之间有七八至,应该是热极了,但是殊不知《黄帝内经》里就说过脉和病有相反的时候啊,这个病证是阴盛隔阳于外(就是体内阴气太盛,虚弱的阳气反而被挤得没了地方,跑到外表来了,这是中医里的一个术语,这种情况往往能够迷惑医家,看到外表的热象就以为是热证,而病情的真相却是大寒证)。“速持姜附来(干姜和附子,都是大热之药)”
  在这种紧急的情况下,李东垣开的方子量也大了,让患者一次就服用八两。
  药还没有煎煮好呢,果然,患者的情况就开始变化了,手指开始变成青色,这是剩下的一点虚阳之气开始散掉了,说明患者已经危急了(这个时候如果真的还用承气汤让患者泻肚子的话,那么确实是要死人的)。
  在服用了汤药后,患者汗出而愈。

Rank: 6Rank: 6

227#
发表于 2014-11-5 11:43:14 |只看该作者
天啊,好险!在以前,由于诊断多依靠脉诊,这个脉诊很微妙,比较难以学习,所以学习不好的人很容易出错,到后来出现了舌诊,这样的情况就有所好转了。
  这个事情在当时看来有个小规模的轰动,有的人还写了一首长诗来做纪念,诗很长,大意就是对李东垣的景仰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之类的,如果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拿来《东垣试效方》这本书参观一下。
  顺便说一句,李东垣的书有个好处,就是基本上挑自己用过,疗效比较好的方子,写下来,所以叫做《东垣试效方》,当然,这本书是他后来收的弟子罗天益给整理的,这个徒弟的故事我们在后面谈。
  写到这里,我觉得有点没法儿跟各位交代了,因为净写些悲惨的事情了。
  瘟疫、旱灾、兵乱,几乎没什么好事了,似乎故事的名字应该叫《悲惨世界》。

Rank: 6Rank: 6

228#
发表于 2014-11-5 11:43:38 |只看该作者
李东垣只是在青少年时代过得潇洒点儿,后来几乎是一直处于颠沛流离的状态中。其实,不只是他这样,当年所有的老百姓都是这样的,每天一睁眼,就要想到不知道有多少个倒霉事在等着呢。
  我实在无法写出来“从此大家就永远幸福地生活下去”之类的谎言,因为要尊重历史,所以要告诉各位,马上又要出大事了。
  大家都觉得汴梁是首都,大金国的皇帝在这,这里应该是最安全的,可事实上全错了,这里即将遭受空前的劫难。
  公元1232年,蒙古大军挥师南下,直取汴梁,结束大金国命运的战争开始了。
  蒙古铁骑首先消灭了几路前来救驾的金朝大军,有的金军几乎被全军屠杀,这样,汴梁就变成了一座孤城。
  在进行了惨烈的攻城后,双方伤亡都较大,于是蒙古军队采取了围城的方法,将汴梁百姓和十几万金军围得水泄不通。
  汴梁城变成了一座饥饿之城,连野菜都成了奢侈用品。
  围城从三月开始,一直到四月初七,暂时议和。
  然后又从七月围起,一直到第二年的正月,正月初一,金哀宗出逃,正月下旬,守将崔立弃城投降。再下一年,金哀宗被围自杀,金朝灭亡。
  这第二次围的时间更长,城内粮草断绝,百姓饿死无数。
  在两次围城的中间阶段,也就是五月开始,疾病开始在城内流行。
  李东垣就被围在城内。

Rank: 6Rank: 6

229#
发表于 2014-11-5 11:44:07 |只看该作者
他亲眼见到了大金国的灭亡过程,也亲眼见到了两国相争时百姓所受的摧残。
  李东垣记录到,解围以后:“都人之不受病者,万无一二”。
  病死的人多到什么地步呢?当时汴梁几个城门每个门每天往外送的尸体“每日各门所送,多者二千,少者不下一千,似此者几三月”。
  以这种病死的规模,很多人都想到了是否是瘟疫,因此在治疗的时候都用治疗外感的方法,但是,不但没有效果,病人却死得更快了。
  为什么呢?难道除了瘟疫,还有其他原因?
  长期以来,李东垣一直在观察着因饥饿劳倦引起的脾胃受伤的情况,难道这次的疾病也与脾胃受伤有关?
  别人都还把精力放在了瘟疫上,李东垣却认为,围城时所遭受的饥饿与这次疾病的关系是不言而喻的。
  我们已经无法想象李东垣当时的心情了,但是我们知道,他此刻一定会急得要发疯了。
  每天有大量的患者在他的面前死去。
  这是为什么?难道用外感病的方法治疗错了?
  是的,千万不能用外感病的方法治疗!因为这根本就不是外感病!
  那这是什么病引起的?
  别着急!让我想想,只差那么一点儿了,别着急!老天爷啊,能让时间先停下来吗?我马上就要知道为什么了?
  仍然每天有数以千计的患者死去。
  老天爷,让时间等等我吧,我马上就要想出为什么了!
  李东垣的脑子疯狂地运转着,治疗,思考,再治疗,再焦急地思考!
  如此众多的患者,这是多么大的样本量啊!李东垣之前不会有,李东垣之后也不再会有了!历史如此残酷地把李东垣放在了这样一个人间地狱里,让他思考解脱之道。
  李东垣,你行吗?你能担负起这样的重担吗?!
  我不知道!但是,我感觉我马上就要知道了!大家先等等我!
 

Rank: 6Rank: 6

230#
发表于 2014-11-5 11:44:28 |只看该作者
但是,没有人会等的,每天仍然数以千计的患者死去。
  李东垣的眼睛早已血红了,因为疲劳,因为思考,因为焦急!
  以前曾经思考过千万遍的内容在寻找一个理论体系的支撑,在寻找一个突破口!
  他白天不停地看病,晚上不停地做下记录,然后分析,再改进思路,白天再重新开方。
  如果放弃,也就放弃了,没有人会抱怨的,因为似乎败局已定,似乎已经无人能够阻止死神的脚步了。
  但是,有的人是凭着信念在活着的。
  悲天悯人的种子在他的心中已经发芽,他此刻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必须一心赴救!
  他如同一个在战场上的武士,面临着百倍的敌人,但是为了心中的信念,也必须挥剑到最后一刻!
  苍天不负有心人。
  终于,有的患者开始有起色了,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很快地死去。

Rank: 6Rank: 6

231#
发表于 2014-11-5 11:44:52 |只看该作者
 看来我的思路是对的啊,我终于明白了!
  这绝对不是外感病啊,这是内伤病!必须放弃外感病的错误治疗方法,以治疗内伤病的思路来治病!
  (注意,中医所说的内伤病不是武侠小说里被一掌震成内伤,五脏俱碎的那种,中医说的内伤是指因为饮食不当、劳倦、情致等原因引起的脏腑和气血的失调,是与外感传染病相对的疾病,这个不要误会了,现代人患内伤病的机会也非常多,这个我们将在后面介绍。)
  来,大家来看看吧,大家来体会一下这些患者怕冷的感觉吧,外感病怕冷时,穿上厚的衣服患者也还是冷得发抖,可是这些患者的怕冷,披上衣服就马上缓解,这是不一样的啊!
  再来体会一下这些患者的手吧,患外感病时,手背的热度也很高啊,可是你们看看这些内伤病的患者,只有手心的温度高,手背并不发热啊。
  等等。
  其他医生都惊奇地望着李东垣,这个理论让他们感觉新鲜。

Rank: 6Rank: 6

232#
发表于 2014-11-5 11:45:50 |只看该作者
李东垣总结了大量的外感病与内伤病在诊断依据上的不同,其内容之丰富颇为可观,其中许多内容至今在中医诊断中仍然在应用,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观看一下李东垣所写的《内外伤辨惑论》。
  从李东垣那里开始,中医学里面的内伤病学体系得到了质的飞跃,这个体系随着后世的完善,今天已经成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东垣认为,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会导致脾胃受伤,而情致失常、劳役过度则损耗人体的元气。一个人如果脾胃受伤,元气也不足,则病内伤。
  李东垣特别重视脾胃的阳气,认为脾胃的阳气不足,那么身体就没有了补给的途径,这就是“生长之令不行”,“无阳以护其荣卫”,从而导致一个人怕风寒,身体出现忽寒忽热的症状,同时会有四肢无力,慵懒,气短,等等。
  治疗这种病证,需要用甘温之药补其中气,升其阳气;用甘寒之药泻其火。
  为此,他创立了补中益气汤、羌活胜湿汤、清暑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诸多方药。
  其中最著名的是补中益气汤,现在各个药方卖的是丸药,叫补中益气丸,如何具体使用它来调整我们的健康,我将会在后面的养生部分告诉大家。
  李东垣将这些药做成药丸活着打成粉末,“俾病者饵之”。
  结果是:“其所济活者,不可遍举”。
  我写这些内容的时候很简单,似乎这个过程是在瞬间完成的,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得出,这是一个多么艰苦而又漫长的过程啊。
 

Rank: 6Rank: 6

233#
发表于 2014-11-5 11:46:16 |只看该作者
李东垣自己的身体在围城中也受到了很大的损伤——因为大家都没有饭吃(连皇帝都给饿得跑路了)。
  此时他应该一边恢复自己,一边救治别人。
  但是,做过医生的人都知道,在这种情况下,通常自己的身体是恢复不好的,因为一心只想救助别人了。
  这一阶段,李东垣没有写书,他要面临大量的患者,进行工作强度很大的临床工作。
  在十六年以后,他将这些经验总结了出来,写出了《内外伤辨惑论》。
  这个时候,动乱还在继续着,蒙古人的铁骑随时会再来。
  大家纷纷自个想辙,“往哪儿跑才更安全点儿?”——这是当时人们街头打招呼的问候语。
  也就在这时,李东垣遇到了元好问。

Rank: 6Rank: 6

234#
发表于 2014-11-5 11:46:41 |只看该作者
 元好问的处境也很尴尬,本来是大金国的官员(时任左司都事),大金国的首都汴梁现在投降了,皇帝出逃到另外的地方结果也被围着呢,估计也快交代了,这该怎么混下去啊。
  更要命的是,带领投降的元帅叫崔立,怕后世骂他是软骨头,想写个歌颂自己说是为保护百姓而投降的文章刻在石碑上(实际上他的行为真的保护了剩下的百姓),谁来动笔好呢?
  只能怪元好问的文笔太好了,所有的人立刻把手指向了他,异口同声:元好问。
  元好问想钻地缝的心都有了,这都是什么兄弟啊,关键的时候把我供出来了。
  但这实在是不能写啊,因为我们文人就靠“忠义”这个词混呢,您让我写了,我成了和您一伙儿的投降派了,以后可就没法儿在面儿上走动了。
  于是把这个俏活儿连同稿费一起硬塞给了一个贫穷书生,说声“兄弟,全靠你了”,然后开溜了。
  国家已亡,还留此何用?
  其实元好问对大金国还真的有贡献,他认为:大金国虽然亡了,但毕竟是一个存在过的国家,应该把它的历史记录下来,于是后来自费用了很多的时间收集和记录这些资料,后人写的《金史》很多就是根据元好问的资料写的。
  这时汴梁的民众开始散了,李东垣也正彷徨呢?该怎么办呢?
  元好问看到这个情况,就说:兄弟,你就跟我走吧,我们到山东去,我管吃管住。
  什么叫够义气,这就是够义气。
  当然,吃饭钱也不是元好问出,而是山东的另一个人出。
  这个人叫严实,必须介绍一下,此人很是了得。
  此人是当时山东的一个军阀,但是这个军阀应该是军阀中的优秀分子,他眼光独到,在战乱中,很快就发现南宋政府和大金国都很不可靠,而蒙古气势正旺,于是就归附了蒙古,这样就保证了山东在动乱的年代里相对的稳定,老百姓没有遭到涂炭。
  因此说这个人还不错。
  更不错的是这个人重学问,喜欢招贤纳士,只要是有本事的,来投靠吧,管饭票还管旅游的银子,因此当时很多文人都大老远的跑来投奔。
  在全国大乱的情况下,您可以看到山东这里修道的修道(全真派就是在这个时候蓬勃发展的),到名山题词的题词,办学教课的教课,俨然一副和平景象。
  李东垣和家人在山东一住就是十二年,其中大约有六年是和元好问住在严实的家里的。
  在这里,李东垣一边继续行医,一边开始整理思路,将自己的内伤脾胃学说加以丰富完善。
 

Rank: 6Rank: 6

235#
发表于 2014-11-5 11:47:43 |只看该作者

 李东垣和元好问都是历经劫难的文人,因此比较有共同语言,经常在一起活动,元好问有病了,也是李东垣给看,有一次元好问从济南回来,赶上秋天,“伤冷太过,气绝欲死”,李东垣给开了方子,服下去就好了,对此元好问佩服之极,认为是东垣帮他捡回了条命。
  有的时候,李东垣还与元好问一起到处逛逛,其中经常去的,就是范尊师的正一宫。
  范尊师对李东垣的影响很大,让我们来慢慢解开范尊师的神秘面纱吧。
  范老师是宋代范仲淹的后代,范老师自己的名字叫范圆曦,是位道人,“尊师”是道教中的尊称,这位范尊师的地位不得了,为什么呢?这要从他的老师说起。
  大家都知道全真派吧,当年王重阳在山东传道,收了七个弟子,称“全真七子”,他们分别是:丹阳子马钰、长真子谭处瑞、长生子刘处玄、长春子丘处机、玉阳子王处一、广宁子郝大通、清静散人孙不二。
  其中广宁子郝大通,号太古真人,郝大通后来创立了华山派,这位范圆曦就是郝大通的大弟子,是道教的一位杰出人物,号普照真人,在李东垣来的时候他正负责主持山东的道教事宜,其人“言议宏深,胸怀洒落,飘飘然非尘土中人”,当时的文人都喜欢到他那里作客,一来是尊敬范仲淹,二来是听听高人论道,提高自己的修养。
  这里面我们要顺便纠正一个医史文献中的错误,这个错误是因为繁体字和简化字的翻印而来的。
  我们在看全真教的资料的时候总是觉得很神秘,这帮高手一会儿在泰山开会,一会儿在华山,一会儿在昆仑山,要说这泰山和华山还有可能,这昆仑山可就远了点儿了,这么来回一跑,时间可就都耽误在路上了,难道他们真的没事儿就去趟西域的昆仑山开会?(武侠小说也跟着起哄,只当他们是坐飞机去的了。)
  实际上,古代文献里记载的全真派的一个主要修炼场所是山东境内的昆嵛(yu)山,该山被称为“海上仙山之祖”,在现在的烟台附近吧,传说麻姑在此升仙,全真北五祖之一钟离汉也是在此得道,王重阳在昆嵛山开辟烟霞洞,带领弟子修炼,后来丘处机也在昆嵛山修炼很久,郝大通不但在此修道,还是在昆嵛山授徒的,估计是使用简化字的时候,大家看这个昆嵛山的“嵛”字和昆仑山“仑”字的繁体字“崙”字很像,看走了眼了,就以为是昆仑山了,结果现在翻开李东垣的书,但凡提到人家范尊师的地方,都写个昆仑范尊师,我自己以前就特奇怪,这位先生跟昆仑有什么关系呢?
  原来,人家正确的称呼应该是:昆嵛山普照真人范尊师。
  其它简体版的文献也一样,包括道教里的,武侠小说里(或者武侠小说例外,它是希望越远越好,天山才好呢),好多都写成了昆仑山。
  这回您明白了,全真教今天在泰山开会,说下周的会议改在昆嵛山开,这是比较靠谱的,如果说下周改在昆仑山开了,得,大家回头施展法术吧,谁能飞去谁去。

Rank: 6Rank: 6

236#
发表于 2014-11-5 11:48:33 |只看该作者
两人有时一起去看望范尊师。
  有一次范尊师新得了幅宋宗妇曹夫人仲婉所画的《松上幽人图》,元好问还写了词祝贺(这词现在留下来了,大家可以观阅)。
  有的时候李东垣自己去。
  范尊师的道观庄严肃穆,香火缭绕。
  在这里,会使人想起很多前尘往事。
  此时,李东垣已经五十多岁了。
  回想自己漂泊、动荡的一生,别有一番苦涩滋味在心头啊。
  李东垣很愿意和范尊师聊聊,因为自己的心里太沉重了。
  尊师的茶室里。
  淡雅的茶香从茶壶中溢出。
  “东垣,你的面容为何如此疲惫?”范尊师缓缓地问,他身后的窗子外面,是青山与松柏。
  李东垣:“尊师,我觉得,人生太苦了。”
  范尊师喝了口清茶,问:“何有此言?”
  李东垣:“做为一个医生,太累了,看到成千上万的人在我的面前死去,我拼命地去救,却经常无能为力,天下为何如此之乱,苍生为何如此不幸啊。”
  范尊师叹了口气:“是啊,这是乱世。”
  李东垣:“他们要砍掉别人的胳膊、要杀掉一个人很容易,可是我们医生要让伤口复原是多么的难!”
  范尊师在默默地听着。
  李东垣:“我经常感觉眼前一片黑暗。不知道何时,才能得见光明。”
  沉默片刻,范尊师放下手中的茶杯,眼睛直视着李东垣,一个字一个字地说:“东垣,你不要放弃,你所做的一切,不仅仅是为当世的人,更是为后世做的啊,要知道,天下总有国泰民安的那一天,那个时候的百姓,更需要你的学问!”
  李东垣凝视着范尊师。
  范尊师:“你我可能都不会见到那一天了,但是,你现在就要把你的学问写下来,传下去,虽然你现在很累了,但也要坚持写下去(就令著述不已),即使有一天累死了(精力衰竭,书成而死),也在所不惜!因为学问传下去了,就和你还活着是一样的啊!”
  两人的眼泪都慢慢地流了出来。
  范尊师:“这个世界现在一片黑暗,但是,有一线光明,在这里,”尊师指了指自己的心口,“为了这一线光明,拼命写下去吧!”
  

Rank: 6Rank: 6

237#
发表于 2014-11-5 11:49:15 |只看该作者
一个人,生在盛世还是乱世,是自己所无法选择的。我们已经无法知道,有多少生在乱世的医生,是凭着自己的信念活下来,创造出灿烂的中医文化的。
  饥饿、杀戮、动荡,他们的眼前一片黑暗,上天没有给他们任何阳光,他们所能凭借的,只有心中的那一点小小的光明。
生活在盛世的人们,你们是否知道他们羡慕你们呢?

Rank: 6Rank: 6

238#
发表于 2014-11-5 11:49:44 |只看该作者
家乡
  公元1343年,李东垣离开了山东,告别了范尊师和元好问,回到自己的家乡真定。
  这个时候,他已经六十二岁了。
  家乡的土地早已荒芜了。
  熟识的人剩下的也不多了。
  一片凄凉景象。
  刚回到家乡的李东垣比较疲惫,“但依蒲团,唤童烫酒,看万里水绡染就”。
  实际上,我倒是宁愿相信这是李东垣所向往的生活,是他的梦想,因为他没有时间了。
  从他回到家乡到他去世这八年中,他做了大量的事情:
  一、他治疗了大量的患者,《东垣试效方》中几乎全部的医案都出自这个时期;
  二、他整理了自己的理论和经验,将已经写过的《内外伤辨惑论》重新整理,成书,其它如《脾胃论》、《兰室秘藏》、《活法机要》、《医学发明》等书的大部分内容也都整理了出来;
  三、传授学问,他开始着手物色自己的传人,将学问传下去。
  其中传授学问是一个最难以完成的工作,因为好的弟子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王好古在跟随李东垣学习的时候,李东垣的很多思想还没有完全形成。因此,在此时寻找到一个合适的传人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去哪里去找呢?
  李东垣把自己的想法和朋友周德父说了。

Rank: 6Rank: 6

239#
发表于 2014-11-5 11:50:29 |只看该作者
巧得很,仿佛是上天已经安排好了似的,周德父说:我知道这么个人,就是廉台的罗天益啊,他这个人性情敦厚,为人简朴,曾经痛恨自己所学的水平不够,有志于继续学习,“君欲传道,斯人其可也”。
  李东垣很高兴,就让周德父安排罗天益来见见面。
  罗天益是个穷苦人家的青年,人品非常的好,为了见面,写了封信,信中表达了自己对李东垣的景仰和想拜师的心情。
  这封信现在还可以看到,在罗天益后来写的书《卫生宝鉴》的序中,全文收录了,只有几个字脱落了,大家有兴趣的可以拿来一看。
  但是,没有料到的是,见面时,李东垣看到信后没有说什么,只是问了罗天益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是:“你是想来学挣钱的医生呢?还是想学个传播医道的医生呢?”(汝来学觅钱医乎?学传道医乎?)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趣,不知道如果各位的导师如此问您会怎么回答,因为不大好回答,您说挣钱的那个估计是没戏了,您说想学传道的,则很容易被认为是说大话。
  罗天益同学虽然憨厚,但脑子还是蛮快的,立刻回答:“亦传道耳。”
  真是高啊,罗天益老婆孩子都有了,拖家带口的,如果说不賺钱仅仅是为了传道,谁信啊,所以说了个“亦传道”,说明养家糊口还是要的,但您的学问的传播,差不了您的。
  真是个聪明的学生!李东垣听了很满意,当即决定,收下了这个学生。
  入学的条件还很优惠,食宿全部由老师李东垣负责。
  有这种好事?当然有,因为李东垣看中了罗天益的人品,知道他的家里很贫穷,为了让他能够放心地学习,就提供了助学金。
  不但有助学金,还有奖学金。

Rank: 6Rank: 6

240#
发表于 2014-11-5 11:50:55 |只看该作者
在罗天益跟随李东垣学习了三年的时候,李东垣看到,这的确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为了奖励罗天益能够如此坚定地坚持学习,李东垣拿出了“白金二十两”,放在桌子上,然后把罗天益叫来,对他说:“我知道你家里的生活比较困难,怕你动摇了学习医学的信心,半途而废,现在这些钱给你,拿回家去养活老婆孩子吧!”
  罗天益吓了一跳,哪有这样的老师啊,自己不交学费也就罢了,还白吃白住,然后还要给钱?
  于是罗天益连忙极力推辞。
  李东垣斩钉截铁地说了句非常有名的话,大意是:“比这点儿钱更贵重的学问我都给你了,还在乎这点小钱吗?你就不要推辞了!”(吾大者不惜,何吝乎细?汝勿复辞!)
  这是历史上比较有名的老师和学生的佳话。
  不同寻常的老师,遇到了不同寻常的学生。
  在李东垣的资助下,罗天益认真刻苦地跟随老师学习了八年,直到李东垣去世,尽得其传。
  有了罗天益做徒弟,李东垣治病的医案有人记录了,这样,我们就看到了更多的李东垣是如何诊病的资料。
  

点评

huanximm  马克  发表于 2014-11-7 17:08:4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幸福大观园 ( ICP12039693 )  

GMT+8, 2024-5-10 05:11 , Processed in 0.028552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