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手机客户端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玉冰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育儿心得] 转胡萍针对中国华德福教育的思考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61#
发表于 2012-7-12 01:26:10 |只看该作者
我对中国华德福教育的思考之六——想像力与幻想

胡萍


因为到全国各地讲座,只要有机会我就会看幼儿园,再因为我的讲座往往是追求新教育的机构组织,所以,看了很多自称为华德福和蒙氏的幼儿园,也看过一些传统幼儿园,甚至在一些幼儿园进行过3~4天的观察。

    多年前到一家华德福幼儿园,外面的环境不错,院子很宽很大,绿树成荫,进入教室后,看到工作材料很少,教室里有7~8个孩子,能够让孩子动手的只有几块超过孩子身体大小的大木板放在地上,看到3~5个孩子把这些大木块当船划,一会儿孩子就觉得无聊了,在教室里游荡起来,显得无聊的样子,我在想:孩子们要这样的状态中呆两个小时啊,好难受!因为在芭学园呆过,芭学园教室里工作材料很丰富,于是有了对比。我不理解为什么没有其它工作材料,于是小声问陪同我的工作人员,她说:华德福教育提倡想像力培养,不能够给孩子太多的工作材料,让他们用这几块木板发挥想像力。教室里只有一个老师,天使一般面无表情地做着自己的事情——织毛线,孩子状态好像与她无关,整个过程中我的感觉是老师很冷,离我们很遥远,天使没有来到人间的感觉。我看过芭学园老师引领孩子工作的过程,所以,又有了对比。

    那个时候我接触幼儿教育不久,一切都在我的观察和思考中,是芭学园做得好还是这所园做得对,我开始了思考。我不会轻易拿芭学园来否定其它园。这个思考持续了几年。

    幼儿的发展中,为孩子提供丰富的工作材料,让孩子用这些工作材料来将自己的想像力在工作中得以实现,可以获得想像力的成果,那么,想像力对孩子来说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如果没有工作材料来呈现孩子的想像力,想像力就飘在风中,不知去向了,就成了幻想,带有幻觉的想像。用那几块大木板,能够让孩子想像出什么来呢?除了船,还有什么?难怪孩子显得无聊了。

    在幼儿的发展中,应该给孩子提供符合其年龄阶段的工作材料,让孩子能够操作这些材料,起码,孩子的小手能够拿得起这些材料,能够实现孩子的创意,这对于幼儿的发展非常重要。几块比孩子身体还要大的木板,孩子如何拿得起?如何操作?教室中除了大木板,为什么不为孩子准备一些小的工作材料呢?在我的书《善解童贞1》中,有一个章节叫“提升孩子精神愉悦的品质”讲解了儿童工作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这里不在赘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不要攻击我卖书哈,我只是不想重复写太多)

    再来说那个天使。看过芭学园的老师与孩子在一起的过程,感觉他们的心是和孩子在一起的,当孩子不能够进入工作状态时,老师会引领孩子慢慢进入,一旦孩子进入了工作状态后,老师会慢慢撤离,然后关注着,当孩子需要时老师就会出现在身边。我不明白华德福的老师为什么会冷冷的,只坐在那儿织毛线,孩子们无聊地走来走去,老师不引领,不关注,不帮助孩子脱离无聊的状态。我想,老师的做法一定与华德福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有关,难道华德福就是这样要求老师的吗?我当时没有敢问陪同人员,担心人家觉得我不敬华德福。几年过去了,至今我都还清晰地记得那张天使般的脸和冰冷的表情,因为我进入教室的时候,她看我的眼神让我不寒而栗,现在我理解了,没有来到人间的天使,自然带着天宫的寒气。或者,当凡人装成天使的时候,就会变得冷。

    几年以后,去年我到一座城市讲课,到一个幼儿园参观,这个幼儿园连续几年都请曾经在芭学园担任过园长的美国人做指导,我到园里一看,教室很空,仅有少得可怜的一点点玩具,我忍不住问:“怎么这样空呢?”陪同人员告诉我:“美国老师说了,要尽量少给孩子工作材料,给孩子留下想像的空间。”我心里很难受,感受过芭学园孩子在工作中获得幸福与愉快,想像着这个园的孩子每天在空空的园里呆这么长时间,孩子无所事事的痛苦成人能够体会到吗?我不否认这个园的老师爱这些孩子,因为她们都是这些孩子的妈妈,但是,他们不懂得孩子的内在发展需要,没有给孩子提供适合孩子年龄阶段发展的外在条件,所以,光有爱,是不够的!

    华德福培养孩子的想像力出发点是对的,但是,做法错误了,结果也就适得其反,成为培养孩子幻想了。

    讲两个笑话:

    一次我陪一个朋友到一个华德福幼儿园,朋友的孩子2岁多,在院子里看到一个水龙头,很好奇,过去摸了一阵后,问旁边的一位华德福老师:“这是什么?”老师无比深情地说:“宝贝,这是大象的鼻子!”我和朋友在一旁愣住了,朋友对我说:“这是水龙头啊!她这样会不会把我儿子搞晕啊!”我无语。问过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说,老师回答:“培养孩子的想像力!”

    一个朋友给我讲了她的故事:她带着孩子与华德福幼儿园的家长们一起郊游,大家到一个公园后坐下休息时,有两个公园的游客吵了起来,甚至大打出手,这时,一个4岁的孩子看到这般场景后问妈妈:“妈妈他们在干什么啊?”妈妈回答:“两只恶狗在打架”,妈妈把人比作了狗,而4岁孩子会不会认为吵架的人都是狗狗呢?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我对中国华德福教育的思考之七》

点评

杨颜老师  这里面老师把水龙头比作大象鼻子,把打架的人比作狗,这哪是培养孩子想象力呀,简直就是禁锢孩子的思维,和混淆孩子的思维。  发表于 2012-7-12 07:54:53
杨颜老师  呵呵,想象力和幻想力是不一样的。孩子可以幻想,但是最终我们更需要培养的是孩子的想象力。  发表于 2012-7-12 07:53:23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3Rank: 3

62#
发表于 2012-7-12 11:38:33 |只看该作者
我对中国华德福教育的思考之七——我对华德福的期待

在中国这片教育贫瘠的土地上,我们多么渴望能够有适合孩子身心健康的教育,二十年前,我与很多父母一样,为孩子的教育忧心忡忡,不惜代价为他寻找好的幼儿园、好的小学、好的中学,我没有现在年轻父母的运气,那个时候中国没有华德福,没有蒙氏,没有芭学园,我选来选去,只好以班级人数少为标准,从昆明70人一个班级的传统小学,选择到了成都40个孩子的一个班级,让儿子能够有一个物质层面的宽松环境。直到孩子高中,我们才选择到了一所我满意的学校。



    我为儿子的择校跨越省际,从昆明到成都再到深圳,多年来,伴随着为儿子选择学校我一直在思考教育,一直在体味着父母为孩子寻找好教育的酸甜苦辣,由此,我非常理解父母的心境。我想,在那个年代,如果我能够遇上华德福、蒙氏、芭学园,我会毫不犹豫地放弃传统应试教育的学校而选择其中之一,看到儿子在传统应试学校中心灵挣扎的痛苦(虽然他的成绩从来不差),作为父母我却无能为力,那种痛苦和挣扎让我多少个夜晚难以入眠,那种对好教育的渴望让我至今关注着教育,无法舍去这份情怀!



    在华德福、蒙氏和芭学园,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真正为孩子成长服务的教育在发展,看到了越来越多真正关心孩子成长的老师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出现了,看到了真正爱孩子的父母和老师们一起在学习了解孩子、尊重孩子、帮助孩子,这些好的教育为中国教育带来的是希望,为父母们带来的更是安慰和期待。



    当这些好的教育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后,我们需要保护好他们,让这些幼芽能够健康成长,长成参天大树,让更多的孩子受益,让更多的家庭受益。那么,如何来保护?如何才能够让他们健康发展?芭学园至今只能够为极其少数的孩子服务,因为只有北京一家,没有分园,管理相对容易;蒙氏多年前在中国风起云涌,迅猛扩张到上百家蒙氏园,由于做蒙氏教育的一些人不爱惜这个教育,砸了牌子;华德福在中国7年的历史让我们看到了其发展的曲折和不易,现在,华德福又风起云涌了,扩展迅猛地发展到了200多家,一些不爱惜华德福的人正在做着砸牌子的事情,作为教育的关注者,我忧心忡忡,担忧着华德福重蹈蒙氏的覆辙。



    我们期待着华德福教育能够在中国一路走好,为此我们期待着:

    第一,做华德福教育的人能够自律,因为任何人,只要你说自己是做华德福教育,所有的人就会认为你代表着华德福教育,人们(包括我在内)更多是从这些做华德福教育的人身上去感受华德福,而不是去读人智学。所以,当你自己说自己在做华德福教育时,要慎重,要对得起华德福在中国苦心经营了7年的名声;



    第二,做华德福教育的人不要轻易地说出:“我们的教育无法用科学来证实,科学不能够解释宇宙的全部”,这样的话会让人们以为华德福是神学或者宗教,因为宗教不需要理论证实,只需要信与不信,信则有,不信则无。我想,既然华德福办了幼儿园和小学,就成为了一种教育,既然是教育,就不能够成为说不清楚道不明白的事物吧;



    第三,华德福进入中国已经7年,汇聚了众多的有能力和智慧的人们,我们希望再过几年,能够看到华德福人对华德福教育在中国的本土化研究——中国的孩子在中国的华德福教育中的成长状况,这个研究应该是科学、严谨、有跟踪观察、有记录、调查的学术性专著和报告,就像我在博客中提到了那些研究儿童发展的专著一样。根据我所掌握的资料,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在西方关于华德福教育研究的专业论文中,被学术界认可的程度很低,因为这些研究报告主要由华德福相关基金出钱支助进行研究,而且做研究的人也多为华德福体系内部人员,缺乏第三方机构人员的独立研究报告,这个独立是指不用华德福的钱来做研究。中国人的研究有利于华德福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这也是华德福在中国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



    第四,华德福人要直面华德福教育的缺陷,然后弥补缺陷,让华德福教育更加完善。人智学产生在100年前,人智学是哲学,不是教育学,不能够成为教育的理论基础,华德福教育用人智学作为教育的理论基础,必然存在缺陷;人类对儿童的发展研究也有了100年的历史,建立在儿童发展基础上的理论才能够成为教育的理论基础,这应该是大家的共识吧。然而,华德福发展至今已经100年,自然有其精华之处,否则虽然不是主流教育,也一直存活到了今天,华德福的精髓是什么?只有真正理解华德福的精髓并将其与儿童发展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懂得孩子的发展规律,帮助孩子完成生命发展任务,华德福教育就是将孩子放在了教育的主体位置,以孩子为主体的教育才能够成为一流的教育;



    第五,热爱华德福教育的人不一定非要将自己的幼儿园或者学校打上华德福的标签或者名称,我知道有些幼儿园园长为了赶时髦,就标明自己是华德福,但为了孩子的发展,他们在走融合的路线,教室中既有华德福元素还有蒙氏教具。其实,只要我们将教育立足在孩子发展的规律上时,不论你用什么样的名字来命名自己的幼儿园或者学校,都会受到人们的认同和尊重;



    第六,华德福的声誉需要华德福人自己来维护。华德福“行业”内部能不能够有一些举措来维护华德福的声誉,比如,每年的华德福年会上进行交流好的华德福幼儿园和学校的做法,组织一个质量维护机构,对每年申报挂华德福名的幼儿园进行审核和帮助,在网站公布合格的华德福园和小学,尽量让每一个叫华德福的幼儿园和小学能够获得质量维护机构的指导、帮助和监督……。我想,华德福人也期望有这样的管理和维护机构。虽然我们有很多理由来说明这样的管理难以做到,但是,我认为,把华德福引进中国很难吧,这个我们做到了,下一步就是规范和管理的问题,如果只打江山,不保护江山,那么,后果很严重哈!这个重任可能需要中国华德福的先驱们担起来,用你们的执着与虔诚,用你们的爱与支持!



    我的博文对那些败坏华德福的做法言辞激烈尖锐,对华德福教育本身存在的缺陷直言后果,我知道这刺激了那些热爱华德福的人。就像我们面对一个从来没有品尝过的精美蛋糕,美妙的香味和精美的点缀让我们爱不释手,这个蛋糕既满足了我们审美的精神享受,同时还能够填饱我们对教育的强烈饥饿感,所有饥饿难耐的人自然会竭力保护这个蛋糕。但我看到了蛋糕的一处已经有了一点点霉,如果我不说出来,但我也不吃,看着这群饥饿的人吃下去,然后拉肚子,甚至中毒倒地,这不厚道,不是我做人的方式;如果我说出来,一定会让饥饿难耐的人怒火万丈,是吃还是不吃,吃了担心身体出问题,不吃又太饥饿,这种纠结的情绪会全部发泄到了我身上,让我会招致群殴,失去曾经喜欢我的朋友。写出这个系列之前我反复思考这个问题,想明白后我做出了选择,群殴没有关系,我的忍受力不一般,还可以关闭微博和评论来躲避,失去朋友却让我难过,但是,只要我的书和经验能够对朋友和孩子有所帮助,他们是否喜欢我已经不重要了。我做教育的目的不是让人喜欢,而是能够帮助到他人。



    我知道这次讨论不会有什么结果,但我期待华德福能够警醒存在的问题,我不需要在此为华德福唱赞歌,因为唱赞歌的人已经很多了,不缺少我一个,但这样认真地思考华德福、提出质疑的人却并不多。



    我正在修炼不尖锐地说真话,功还没有练好,就发言了,如有得罪,请多多包涵!

    这个系列到此为止。

    祝福华德福在中国越走越好!

Rank: 3Rank: 3

63#
发表于 2012-7-12 11:39:34 |只看该作者
看到胡老师的报道七部分已经发出来了,我赶紧转载一下。

Rank: 7Rank: 7Rank: 7

64#
发表于 2012-7-12 18:40:40 |只看该作者
Elf 发表于 2012-7-11 23:14
说到调查,我看到过网上的一篇调查(论文),研究华德福高中毕业生的去向。调查列出了几所欧洲的华德福 ...

嗯?我怎么印象中看过一个这种类比数据,但结论是华德福学生从事艺术和人文的居多,理工偏少,这个比例是和其他学校的比例相比哈。

我不想改变世界,可是我也不想被世界改变。

Rank: 7Rank: 7Rank: 7

65#
发表于 2012-7-12 18:43:0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容宝妈妈 于 2012-7-12 18:53 编辑

一个朋友给我讲了她的故事:她带着孩子与华德福幼儿园的家长们一起郊游,大家到一个公园后坐下休息时,有两个公园的游客吵了起来,甚至大打出手,这时,一个4岁的孩子看到这般场景后问妈妈:“妈妈他们在干什么啊?”妈妈回答:“两只恶狗在打架”,妈妈把人比作了狗,而4岁孩子会不会认为吵架的人都是狗狗呢?

---------------------------------------------------------------------------------------------------------------------------------------------

这个我的感觉是:这妈妈是在表达对那俩人吵架打架的轻蔑或者说厌恶之情呢。跟想象力没啥关系啊?我感觉这个例子不切题哈,也跟华德福没啥关系。
我不想改变世界,可是我也不想被世界改变。

Rank: 7Rank: 7Rank: 7

66#
发表于 2012-7-12 18:50:57 |只看该作者
我感觉我在北京看到的几个华德福幼儿园,工作材料都是非常丰富的,而且大多有小院子可以种花种菜做农活儿,还有沙坑,秋千,平衡木,攀爬的,跳跃的,等等,孩子可玩的东西很多。

我不是想否认胡萍看到的那些现实,只是想表明,北京的华德福幼儿园,貌似在这方面问题不大。

点评

容宝妈妈  而且,大多都比较注重户外活动,像枫丹,我听说夏天每周是远足两次,其他季节我不清楚,容容他们幼儿园是每周远足一次。  发表于 2012-7-12 18:55:18
我不想改变世界,可是我也不想被世界改变。
头像被屏蔽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67#
发表于 2012-7-12 19:19:22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签名被屏蔽
头像被屏蔽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68#
发表于 2012-7-12 19:23:55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签名被屏蔽

Rank: 8Rank: 8

69#
发表于 2012-7-12 22:44:18 |只看该作者
容宝妈妈 发表于 2012-7-12 18:40
嗯?我怎么印象中看过一个这种类比数据,但结论是华德福学生从事艺术和人文的居多,理工偏少,这个比例是 ...

我看到的这个调查,以及网上另一个对北美华德福学校毕业生的调查,都是从事文科、艺术的百分之四十多,理工的百分之四十多但少于从事文艺的。非华德福学校的比例没很大差异。 但如果再看细分,华德福毕业生从事教育、表演的高于其他学校,从事工程的比例非常少。

Rank: 8Rank: 8

70#
发表于 2012-7-12 22:58:56 |只看该作者

看到一个从小学到高中都在华德福学校上的人写的一篇详细的华德福学校评论。
https://sites.google.com/site/waldorfwatch/unenlightened
他后来是抛弃了华德福的理念的,但我觉得这篇评论写得还是中肯的。
他记忆中的华德福学校生活是美好的、教师也是可亲的。

他的批评是针对华德福的隐蔽的宗教性影响和对科学的贬抑。

文章很长,仅摘一点点:
----------

After I had been at the school only a few years, the notion of trying to see the world clearly had lost almost all meaning for me. Everything seemed symbolic rather than concrete, although what the symbols stood for was vague. Everything had its hidden deeps. It’s hard to remember now precisely how I was led to adopt this attitude.

仅仅在学校学习了几年,“要努力地看清世界”的观念已经几乎对我失去意义了。一切事物都是象征性的,而不是实实在在的,虽然象征什么也还是模糊。一切事物都有隐含的深度。我现在很难确切地回忆起我是怎样被引导到这种态度上。


No one could have mistaken Waldorf for a hotbed of intellectual excellence. Our teachers had different, overriding concerns. Waldorf’s priority was to quietly condition our souls and hearts to receive spiritual influences. To that end, our teachers subtly encouraged us always to move toward the light and away from the dark

谁也不会错认为华德福是要培养知识上的卓越。我们的老师有与此不同的、压倒一切的关注点。华德福最重要的是润物细无声地将我们的灵魂和心打造得能接收精神影响。为此,我们的老师用微妙的手法鼓励我们永远向光明前进,永远远离黑暗



For me, Waldorf’s impact was thrilling. I developed esoteric yearnings—I was eager for revelation—I longed for things transcendent, for supernal beauty and grandeur. The expectation of these blessings grew in me for years and sustained me. But then, gradually, a reaction set in. It became increasingly pronounced as I progressed through high school. I was pained that the world, and I, fell so far short—always, it seemed, so far short. Dreams of the transcendent remained just that—vague, alluring dreams, perpetually out of reach. Longing for the unobtainable is a prescription for frustration, or desperation. I continued to long—perhaps more than ever—but I came to feel that my longings were a burden.

对我而言,华德福的影响是可惊的。我发展出对神秘的渴望,我渴望着启示, 我向往超越的事物,向往超凡的美和庄严。多年来对这种福祉的期盼在我心中日益增长,支持着我。可是逐渐地出现反作用力,在高中的几年越来越明显。看上去这个世界和我都与这个目标差得太远了,看上去总是差得太远,这让我感到痛苦。超凡的梦想总是那么模糊的迷梦,永远触摸不到。渴望对不可获得的事物等于是要求挫折或沮丧。我继续渴望,比以前更加渴望,但我开始感到我的渴望是个负担。


All in all, science meant little to us. “Truth,” for us, tended to be a metaphysical rather than an empirical concept. Thus, the line between verifiable truth and woolly speculation became blurred.
总而言之,科学对我们没什么意义。对我们来说,“真实”更是个形而上的概念,而不是经验性的概念。因此,可证实的真实与稀里糊涂的猜测之间的界线模糊了。

点评

每每  隐蔽的宗教性影响---隐蔽这点其实很可怕。  发表于 2012-7-13 08:35:03

Rank: 8Rank: 8

71#
发表于 2012-7-12 22:59:27 |只看该作者

看到一个从小学到高中都在华德福学校上的人写的一篇详细的华德福学校评论。
https://sites.google.com/site/waldorfwatch/unenlightened
他后来是抛弃了华德福的理念的,但我觉得这篇评论写得还是中肯的。
他记忆中的华德福学校生活是美好的、教师也是可亲的。

他的批评是针对华德福的隐蔽的宗教性影响和对科学的贬抑。

文章很长,仅摘一点点:
----------

After I had been at the school only a few years, the notion of trying to see the world clearly had lost almost all meaning for me. Everything seemed symbolic rather than concrete, although what the symbols stood for was vague. Everything had its hidden deeps. It’s hard to remember now precisely how I was led to adopt this attitude.

仅仅在学校学习了几年,“要努力地看清世界”的观念已经几乎对我失去意义了。一切事物都是象征性的,而不是实实在在的,虽然象征什么也还是模糊。一切事物都有隐含的深度。我现在很难确切地回忆起我是怎样被引导到这种态度上。


No one could have mistaken Waldorf for a hotbed of intellectual excellence. Our teachers had different, overriding concerns. Waldorf’s priority was to quietly condition our souls and hearts to receive spiritual influences. To that end, our teachers subtly encouraged us always to move toward the light and away from the dark

谁也不会错认为华德福是要培养知识上的卓越。我们的老师有与此不同的、压倒一切的关注点。华德福最重要的是润物细无声地将我们的灵魂和心打造得能接收精神影响。为此,我们的老师用微妙的手法鼓励我们永远向光明前进,永远远离黑暗



For me, Waldorf’s impact was thrilling. I developed esoteric yearnings—I was eager for revelation—I longed for things transcendent, for supernal beauty and grandeur. The expectation of these blessings grew in me for years and sustained me. But then, gradually, a reaction set in. It became increasingly pronounced as I progressed through high school. I was pained that the world, and I, fell so far short—always, it seemed, so far short. Dreams of the transcendent remained just that—vague, alluring dreams, perpetually out of reach. Longing for the unobtainable is a prescription for frustration, or desperation. I continued to long—perhaps more than ever—but I came to feel that my longings were a burden.

对我而言,华德福的影响是可惊的。我发展出对神秘的渴望,我渴望着启示, 我向往超越的事物,向往超凡的美和庄严。多年来对这种福祉的期盼在我心中日益增长,支持着我。可是逐渐地出现反作用力,在高中的几年越来越明显。看上去这个世界和我都与这个目标差得太远了,看上去总是差得太远,这让我感到痛苦。超凡的梦想总是那么模糊的迷梦,永远触摸不到。渴望对不可获得的事物等于是要求挫折或沮丧。我继续渴望,比以前更加渴望,但我开始感到我的渴望是个负担。


All in all, science meant little to us. “Truth,” for us, tended to be a metaphysical rather than an empirical concept. Thus, the line between verifiable truth and woolly speculation became blurred.
总而言之,科学对我们没什么意义。对我们来说,“真实”更是个形而上的概念,而不是经验性的概念。因此,可证实的真实与稀里糊涂的猜测之间的界线模糊了。
头像被屏蔽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72#
发表于 2012-7-12 23:04:32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签名被屏蔽
头像被屏蔽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73#
发表于 2012-7-12 23:09:35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签名被屏蔽
头像被屏蔽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74#
发表于 2012-7-12 23:12:40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签名被屏蔽
头像被屏蔽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75#
发表于 2012-7-12 23:20:37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签名被屏蔽
头像被屏蔽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76#
发表于 2012-7-12 23:23:55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签名被屏蔽

Rank: 8Rank: 8

77#
发表于 2012-7-12 23:25:32 |只看该作者
我认为胡老师(姑且以胡老师为代表吧)与华德福之间的差异是信仰上的差异。

胡老师是相信科学、理性的。

而华德福的信仰呢?有没有人清楚地知道?华德福学校的孩子是不知道的,即使到了高中也不会知道,但会深受影响。家长很多都是不知道的。老师会不同程度地知道。

华德福认为物质世界只是意识发展的一小段,人的意识进化将扩展到远远超过理性思考。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灵视”(史代纳自己就是个灵视者)。因此事实(物质世界的现实状态)和科技绝不是华德福青睐的。为什么华德福特别强调想象力呢?因为在人智学里,想象力的非理性认知形式会随着人的进化而走向灵视阶段。那才是人智学的重点。
华德福教育的课程、授课手段都是围绕其中心理念而设计的。


这是一种信仰,就像无神论者、基督教信徒、佛教信徒各有所信一样,在信仰方面其实没多少可争论的。各自的体验和选择而已。

华德福教育说是非宗教的,但其实宗教性很强。正好也有一些人不属于任何教派,但宗教性很强。如果家长恰好是这样,并且想让孩子也受到这种影响,那么华德福教育就非常适合。



点评

阿毛阿飞  家长是否能清晰了解这种宗教特性?家长是否明确希望孩子受到这种影响?孩子本身是否适合接受这种影响?教育需要信仰,但教育是否需要宗教化?  发表于 2012-8-24 10:42:38
aries_2k  深以为然!  发表于 2012-7-13 09:22:09
头像被屏蔽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78#
发表于 2012-7-12 23:28:56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签名被屏蔽

Rank: 8Rank: 8

79#
发表于 2012-7-13 04:39:13 |只看该作者
看来文章写的越长,文章里的那股子情绪也就弥散地越来越清晰,或者说因为没有获得反馈,所以情绪就出来了?

一个人不管是搞科学还是搞教育,如果不懂得自己的看法或者说观点是受自己哪些情绪支配的,还是自己真正的观点,就无法搞好科学和教育。搞宗教是不是这样呢?离宗教太远,就不明白了。
博客http://blog.sina.com.cn/aimeiyanyao

Rank: 6Rank: 6

80#
发表于 2012-7-13 08:45:27 |只看该作者
Elf 发表于 2012-7-12 23:25
我认为胡老师(姑且以胡老师为代表吧)与华德福之间的差异是信仰上的差异。

胡老师是相信科学、理性的。 ...

严重握手!

“而华德福的信仰呢?有没有人清楚地知道?华德福学校的孩子是不知道的,即使到了高中也不会知道,但会深受影响。家长很多都是不知道的。老师会不同程度地知道。”
----如果教育是显性的宗教背景,入基督教,佛教,家长学生是明明白白入学受教育,而且这些宗教对人类的看法与影响比较明确。但隐性的需要考证的宗教令人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还不知影响是什么。

华德福认为物质世界只是意识发展的一小段,人的意识进化将扩展到远远超过理性思考。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灵视”(史代纳自己就是个灵视者)。因此事实(物质世界的现实状态)和科技绝不是华德福青睐的。为什么华德福特别强调想象力呢?因为在人智学里,想象力的非理性认知形式会随着人的进化而走向灵视阶段。那才是人智学的重点。
华德福教育的课程、授课手段都是围绕其中心理念而设计的。
“灵视”---真不了解啊。我去找找资料看看。

这是一种信仰,就像无神论者、基督教信徒、佛教信徒各有所信一样,在信仰方面其实没多少可争论的。各自的体验和选择而已。
华德福教育说是非宗教的,但其实宗教性很强。正好也有一些人不属于任何教派,但宗教性很强。如果家长恰好是这样,并且想让孩子也受到这种影响,那么华德福教育就非常适合。

华德福教育说是非宗教的,但其实宗教性很强。---我也是这样看的!而且这个宗教不同于我们熟知的几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幸福大观园 ( ICP12039693 )  

GMT+8, 2024-5-6 19:23 , Processed in 0.02983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