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手机客户端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玉冰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育儿心得] PET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41#
发表于 2010-11-27 02:29:59 |显示全部楼层
通过改变孩子的生活环境,消除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

书上说,这种做法,对非常幼小的孩子非常有用。我看过以后,觉得对长大着的、长大了的孩子一样有用。

第一,给孩子提供充足的有趣的活动。当孩子觉得无聊时,他们会来纠缠父母、吸引父母的关注、或自己找乐子(对父母来说叫捣蛋)。如果我们给孩子提供了充足的活动或玩具,让孩子去捣腾我们愿意他们也愿意去做的事情,这可不就皆大欢喜了。

第二,减少、减轻孩子的活动。比如睡觉前或者吃饭时,爸爸逗着孩子玩打仗游戏,弄得孩子格外兴奋。这时应该给孩子创造安静祥和的氛围,让孩子不至于太兴奋。

第三,简化孩子的活动和工作。也就是创造环境让孩子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给孩子的玩具应该是他们的能力所能把握的,这就避免了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挫败,也避免了孩子不断纠缠父母帮他们做。又比如,给孩子买的衣服鞋子都方便他们自己穿自己脱的。

第四,给孩子提供安全空间。比如给院子加上合适的栏杆,你就不会因孩子自己跑到大街上去了而气急败坏;在屋里的一角划出一块“专用地”给孩子,允许孩子随便涂写、玩彩泥等等。孩子一般都愿意接受这样有要求,而不再去弄得满屋子狼籍。

第五,提供方便孩子的家居布置。炉子的开关和电源插座都动脑筋做上防护装置;给孩子用不容易打碎的餐具;家里怕碰怕摔的装饰品都收起来;桌角等容易让孩子撞疼的地方都安上防护垫;门闩装到孩子不能随意自己打开的高度;等等。

第六,推荐孩子做父母能接受的活动。如果孩子玩很尖锐的刀,你可以给她一把钝钝的玩具刀;如果孩子撕你喜欢的杂志,给她一本你觉得可以随便她撕的杂志;如果孩子用蜡笔往家里的墙壁上涂抹,给她一张纸让她画;等等。

第七,提前预报孩子将要有什么事情。比如家里要来客人,你可以先跟孩子说好你希望他怎样对待客人;要带孩子去打预防针,先让孩子有思想准备;要出门去长途旅行,也预先和孩子讲述一下路途中的衣食住行,以及对孩子的行为期望;等等。

第八,事先和孩子一起商量、计划好将要做的事情。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9Rank: 9Rank: 9

42#
发表于 2010-11-27 12:11:48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以为圣诞节才是最隆重的
楠妈 发表于 2010-11-26 16:56

.
圣诞节和感恩节是同等量级的、一年中最重大的两个节日。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9Rank: 9Rank: 9

43#
发表于 2010-11-27 12:12:52 |显示全部楼层
本来我们定好的这个周日泡温泉,事先跟儿子商量,小人儿嫌热坚决不去。

所以也就罢了~

之前去儿童嬉水游泳,也是因为热早早出来,小人儿说了他喜欢去冷的地方玩。
巴巴爸爸 发表于 2010-11-27 11:01

.
这也就是第八条,和孩子一起商量、一起拟订计划哈。你们家很尊重孩子啊。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9Rank: 9Rank: 9

44#
发表于 2010-11-30 01:11:12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学习了怎样倾听孩子的情绪;我们也学习了怎样向孩子表述我们的情绪。

有没有倾听了、表达了,却仍然没有用,孩子继续和你对抗,以至于母子间发生矛盾冲突的情况呢?

当然有。孩子有孩子的需要;我们有我们的需要。就想任何人之间的相处一样,需要不同,就一定会导致矛盾冲突。

不过,当我们和同事、朋友之间发出矛盾时,我们往往因为心中默认对方和我们是同量级的,故而处理纠纷和问题时天然带着一份尊重的、协商的、信任的、合理进退的心态。可是当我们和孩子之间处理矛盾冲突时,我们往往无法秉持一份同样的尊重、信任,因此也就往往无法以协商的、知进退的心态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

我们往往认为“我比你知道得更多”,“我才知道什么叫合适、合理”,故而“你听也得听,不听也得听”。也就是“我赢,你败”的模式。

也有不在少数的父母,对孩子,包括对同事对朋友对上级对父母,都更倾向于采取一种相反的态式,“哎呀我拗不过你”,“算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唉,我最怕大家闹别扭了,我让着你还不成吗”,一味地退让,一味地让对方得逞。也就是“我败,你赢”的模式。

这两种方式,对孩子的心灵成长,都是不健康的模式。我以为大家都理解得满透彻的了,这里省略不再罗嗦。如果有姐妹不明白这些“单赢”的模式会对孩子造成什么负面影响,那我再回头多花些力气好了。现在我就偷懒了哈。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9Rank: 9Rank: 9

45#
发表于 2010-11-30 01:11:44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这帖子让我感觉PET不是一个非常难的东西。
xurt 发表于 2010-11-29 14:45

.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9Rank: 9Rank: 9

46#
发表于 2010-11-30 01:55:11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有没有“双赢”的办法呢?

当然有啊,我们和朋友、同事发生冲突时,有没有试过通过合理的协商而达成双赢的?我们和客户、供应商、甚至敌对方谈判时,有没有通过理性而智慧的斡旋而最终达成双赢的?

当然有。尽管有时候我们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仍然进入“你赢我败”或者“我赢你败”的模式,我们仍然都有大家都感到满意的“双赢”结局的体验,是吧?

想想当你遇到这种“双赢”体验时,你的体会、你的感受、你的心灵的舒展程度,我们就不难理解,如果我们跟孩子处理冲突时,能让孩子、让我们自己尽可能多地体验这种“双赢”结局,这对亲子关系、对家庭和睦、对孩子心灵健康成长,该有多么正面的良性影响。

怎么做到呢?上面已经给了我们答案了:心态。秉持尊重的、信任的心态,用我们对待朋友、同事的心态,对待孩子。一旦有了这前提,事情自然会朝向良性的方向发展。

可是,可是,他一个几岁的娃娃,怎么能和我的同事、朋友一样呢?他没有我朋友知进退的能力,没有我朋友的智慧,没有我朋友以平等待我的心态,你让我怎么能做到以对待朋友的心态对待他呢?

是啊,这好难,尤其越小的孩子越难。孩子越长大,心智越成熟,就越有知进退的能力,越有分析事理的智慧,越能体察别人的要求和情绪;孩子越小,越不通事理,不知进退,不能感受别人的情绪和要求。这当然有难度,这当然不好做。

但是,首先第一点,不论孩子多么幼小,在人格上,孩子和我们是平等的,不是吗?

我们本就该摈弃那种颐指气使、居高临下、独断专行的心态,不是吗?或者反之,我们本就应该摈弃那种哆哆嗦嗦、害怕正面冲突、如履薄冰的退缩心态,不是吗?

顺便说一句,那些在家里怕父母、怕丈夫、怕上司的妹妹们,记住这句话:在人格上,你们是平等的。他们可以比你有能力、有智慧,但是他们不可以侮辱你的人格。你当捍卫你自己的人格。

那些在家里当悍妇、在公司里当女强人的妹妹们,也记住这句话,在人格上,任何人和你都是平等的,你可以更有能力更有智慧,但是你当尊重每一个人的人格。

话扯回来。人格上我们和孩子是平等的。智慧上呢?能力上呢?当然,在这些层面上,我们没办法要求孩子和我们平等。但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上来思考,孩子从哪里学得人生的智慧、人生的能力?我们做父母的言传身教,尤其是我们的行为举止,是不是孩子学习和获取这些智慧与能力的第一源泉?

如果我们以我们的智慧、能力,从小和孩子以协商的方式解决冲突,这对孩子汲取父母的智慧、汲取处理人生矛盾的能力,具有多么正面的、积极的意义和效果,还需要我继续罗嗦下去吗?

点评

一路向前  平等,是指的人格是的平等,但在能力上,孩子只能做孩子能做到的事情,父母不能完全放手让孩子做他不能做到的事情,做他无法做决定的选择。  发表于 2016-2-4 16:39:51
蒲公英  这一段太受益了。谢谢你,玉冰姐!  发表于 2012-7-4 12:45:39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9Rank: 9Rank: 9

47#
发表于 2010-11-30 02:40:40 |显示全部楼层
好了,现在来看一个故事。同样一个故事,我们来看看“我赢”版、“你赢”版、“双赢版”的结局。

娃:爸,我上学去了,再见。
爸:娃,下雨呢,你穿上雨衣。
娃:我不需要。
爸:你会挨雨淋的,会生病的。
娃:雨不大。
爸:那也会淋湿了啊。
娃:我讨厌穿雨衣。
爸:娃,穿上雨衣又暖和又干爽,好孩子,你去拿雨衣。
娃:我说了,我讨厌穿雨衣!

然后,

版本一,爸爸赢了:
爸:你给我回来!去穿上雨衣!不穿上雨衣,你今天就别出门!
娃:但是……
爸:没有什么“但是”!去!拿雨衣!没什么好罗嗦的!
娃:(忿恨地回来,屈辱又无可奈何地穿上雨衣。今天不再是个好日子了。)

版本二,娃赢了:
爸:好孩子,我怕你生病了啊,你还是穿上雨衣吧。
娃:我!讨!厌!雨!衣!你烦不烦啊!我都要迟到了!再见!(冲了出去)
爸:哎,你回来……
娃:(继续冲,根本不理爸)
爸:(无可奈何),唉,这孩子,这么倔呢,生病了可怎么办呢。(也不打算追上去了。认了。)

版本三,双赢了:
爸:看来你真的很讨厌雨衣哈。(倾听孩子)
娃:那雨衣多难看,花格子的。
爸:花格子很让你讨厌,是吧?
娃:现在谁还用花格子的啊。
爸:你不想太抢眼了,让大家都注意到唯一你穿花格子,是吧。
娃:可不呢。别人都穿一色的,要么蓝色要么绿色要么白色的。
爸:哦,原来这样啊。那现在咱们意见有了冲突。你不想穿雨衣,因为那花格子太特殊了;可是我不想让你淋病了,你病了我心里不安,而且我们还得花钱看病。你有没有一个好主意,解决我们之间的矛盾,想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来?
娃:这个……要不,我借妈妈的雨披?白色的,没有花纹的。
爸:你觉得她肯借给你吗?
娃:我去问问看。(娃进去找妈妈,一会儿拿了妈妈的雨披出来了),妈妈同意借给我。
爸:你愿意用这雨披?
娃:嗯,就它了。
爸:行,雨披也不错,能帮你挡雨,不会淋湿了。这主意很好,我们都喜欢。
娃:那再见了,爸爸。
爸:再见,好孩子,祝你有快乐的一天。

那可不,孩子一定比前两种版本都更快乐。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9Rank: 9Rank: 9

48#
发表于 2010-11-30 02:41:48 |显示全部楼层
从第三个“双赢”版中,我们看到了什么?

我们看到了爸爸对孩子的倾听,爸爸向孩子解读他的顾虑和情绪,爸爸邀请孩子协商解决问题。娃提出了借妈妈雨披的办法。假如娃提出的办法是借用爸爸的雨伞,或者让爸爸开车送她去上学,等等,只要是爸爸和娃都乐意接受的结果,就都叫“双赢”。

通过倾听孩子,我们可以找到孩子心底真正抗拒的是什么。

通过让孩子倾听我们,我们可以让孩子学会体察别人的需要、别人感受、别人的顾虑、别人的烦恼、别人的情绪。

通过邀请孩子解决问题,我们让孩子体会到人格的平等,体会到我们对孩子的尊重和信任,从而激发孩子面对矛盾解决问题的意愿。

通过协商,我们可以让孩子学会和掌握越来越多的人生的智慧、处理问题的能力。


这些,不都是我们最愿意的吗?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9Rank: 9Rank: 9

49#
发表于 2010-12-1 12:30:33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可乐妹妹来帮忙。:F::F:

你一定看出来了,我这是随心所欲地“随笔”,摘录一些,思考一些,消化一些,感想一些。对了,还要偷懒一些。;P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9Rank: 9Rank: 9

50#
发表于 2010-12-2 01:01:16 |显示全部楼层
提醒一下自己:


面对娃们的“不乖”,

第一步:放松、放宽、放开,尽量以改变我们自己的心态、以体察并理解孩子的心态来接纳孩子的“不乖”。就如同我们对朋友、同事一样。

第二步:实在是不可以容纳的行为举止,倾听孩子。倾听会帮助孩子以及我们发现孩子情绪及乖戾背后的真实原因,帮助孩子梳理自己的情绪和问题,从而使得孩子自己改变他们的情绪甚至行为。

第三步:孩子仍然继续做、说让我们觉得实在不能容纳的言谈举止时,倾诉。把我们自己的情绪、烦恼以直白清晰的“解码”告诉孩子知道,传达“我信息”。不过最关键的一点是在我们向孩子倾诉时,不要使用指责意味的词句,不要使用负面标签。这将毫无疑问阻止孩子倾听我们的心声。

第四步:前面三步都仍然不能奏效,那么把问题提出来,和孩子一起协商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来。最关键的地方是让孩子做主导,和孩子一起做决定,而不是把“协商”做为一个父母控制孩子的高级招数。

第五步:以上努力均不能奏效时,怎么办?也许是第四步或者其他步的时机、气氛、心态等等不到位。那么放一放,另找更合适的机会邀请孩子一起来解决问题。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9Rank: 9Rank: 9

51#
发表于 2010-12-2 01:43:46 |显示全部楼层
好,现在接着前面#86、#87、#88楼的话题往下讲。

建议妹妹们先回身去看看上述三层楼的内容,再转回头来看后面的,这样会帮助我们上下连贯,思绪完整。

下面讲如何以双赢的方式和孩子协商解决矛盾的具体细节。

首先,在我们转变我们的做法之前,也就是改变我们以高压令孩子服从,或者我们以退缩屈从孩子蛮横无理的亲子关系之前,我们要跟孩子先说说明白。

“正面管教”里也是这么提醒的。否则,孩子不可能领悟到我们的意图、我们的新举措是什么。正如上级不发布新政策说明就忽然改变施政措施,我们肯定会莫明其妙一样。

我们可以坦率地告诉孩子,“妈妈正在学习一本怎样做好妈妈的书,这本书教我怎样处理妈妈和你之间的矛盾冲突。我觉得这方法很好,想和你一起试试。书上这样说,……”

越大的孩子,越容易理解并感兴趣;越小的孩子,会越困难一些。如果孩子小于三岁,那你就直接按新方式做下去就行了,让孩子通过“体验”来接受新的亲子模式。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9Rank: 9Rank: 9

52#
发表于 2010-12-2 02:35:37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玉冰 于 2010-12-2 12:04 编辑

以“双赢式”解决问题的六个步骤:

1,提出问题和矛盾冲突点来。

“现在咱们意见有了冲突。你不想穿雨衣,因为那花格子太特殊了;可是我不想让你淋病了,你病了我心里不安,而且我们还得花钱看病。”

我们仍然回到前面的“雨衣”例子。我们发现,提出问题之前,父亲首先倾听了孩子。只有通过倾听孩子,我们才能够了解孩子情绪或者乖戾背后的真实原因,才能找到问题的真正核心。这时我们提出的问题,准确度会高很多。

还有,把我们的情绪、苦恼、麻烦“解码”给孩子,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这个问题对父母来说是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也提出问题中非常重要的要素,“可是我不想让你淋病了,你病了我心里不安,而且我们还得花钱看病”。

2,提出可能的问题解决方案。

“你有没有一个好主意,解决我们之间的矛盾,想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来?”
我们以尊重的、平等的、信任的、期待的心态,让孩子先提出解决方案,是非常关键的地方。双赢不是控制孩子的高级招数,不是我们以暗示、胁迫等方式威逼利诱孩子顺从我们的高级手段。当我们以尊重、平等、信任、期待的心态邀请孩子解决问题时,孩子会很敏锐地察觉我们的真诚,从而激发他们动脑筋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一味继续倔强、抵抗、反叛、无赖。

当孩子提出方案以后,我们也可以提出我们的方案,并鼓励孩子想更多的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不要急于对孩子的建议贴任何标签,“这不行”或者“这很好”。当然我们也提前告诉孩子(见上一楼),我们首先要动脑筋想尽可能多的方案出来,然后一起评估。

3,评估哪些方案最合适。

如果问题很复杂,过程比较长,不妨干脆拿纸笔,把刚才大家的建议逐一写下来。然后逐一讨论。你这时可以清晰地告诉孩子,“我觉得这样对我不公平”,“我不能接受这一条”,“那我就没时间怎么怎么了”。坦诚、真诚,同时尊重孩子,信任孩子的智慧和意愿。

孩子也可以表达孩子的意见,这样大家逐一划掉一些彼此觉得不是很满意的建议,留下一、两条大家都感到能够接受的建议。如果没有大家都能满意的,那么鼓励孩子,接着开动脑筋想新的方案。

4,决定哪种方案是最佳对策

爸:你愿意用这雨披?
娃:嗯,就它了。
爸:行,雨披也不错,能帮你挡雨,不会淋湿了。这主意很好,我们都喜欢。

我们可以询问孩子“你觉得这个主意怎样?”“你愿意这么做吗?”
然后我们可以“给双方留下退路”地说,“好吧,我们来试试看”,“我愿意这么做;你呢,你也愿意这么试试看吗?”

要让亲子双方都了解,现在的解决方案不是终极方案,如果大家觉得满意,就做下去;如果有一方觉得不够满意,可以继续讨论、继续协商。

也同时让孩子明白,这一结果是双方相互的承诺,而不是说过了就扔到一边去的废话。

5,执行决定。这一步骤往往针对一些比较大的“原则性问题”,比如,

如果讨论的是上床时间,那么需要决定谁来看时间,谁来通知大家该关灯了;
如果是收拾孩子的房间,那么需要决定“收拾干净”的标准,明确要求细节;
如果是做家务,也要具体到细节深处,让双方都没有“我以为是”的误区;
如果需要买回什么东西来,要具体到谁去买、谁掏钱、哪家店、什么时候买回来等细节。

6,后期效果评估。这也是针对一些比较大的“原则性问题”,尤其是那些需要长时间执行的措施,比如零花钱的使用啦,上床时间、家务啦等等。

这时如果发现“措施”有修改的必要,比如孩子们希望周末能放宽上床时间;比如发现垃圾不需要每天都倒一次;决定好的度假时间忽然因为某种特别原因需要修改;等等,亲子双方可以继续讨论、协商。


看到这里,我们一定已经明白,并不是所有的协商都必须走完这六步。不少问题其实到第3步就可以彻底解决了。不必拘泥。

有些问题,比如“雨衣事件”,可以当时几句话讨论清楚;有些问题,比如家务计划,可能需要找个时间坐下来慢慢讨论。这也不必拘泥。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9Rank: 9Rank: 9

53#
发表于 2010-12-5 13:04:43 |显示全部楼层
把“双赢模式”推广到孩子之间的争执中去

孩子打架,都是孩子之间的矛盾,孩子之间的问题。父母们常常一头冲进去,把孩子的问题揽过来,变成自己的问题,以为这样就可以帮助孩子解决他们之间的问题。可是细细一想,这样做的不良后果有几个:

1,剥夺了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2,剥夺了孩子体验自己能力的机会。
3,养成了孩子靠别人来解决自己问题的依赖性。
4,养成了孩子借助外来力量压倒另一方的观念。
5,养成了孩子告状的习性。

如果我们能把“双赢模式”推广到孩子的争执中去,让孩子练习以协商、协调,练习掌握商榷技巧、进退分寸,这不但能给孩子更多的成长空间,更能让父母从孩子“战争”的旋涡中解脱出来。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意义:孩子将越来越熟练地掌握用“双赢模式”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而不是要么想办法击败对方、要么败在对方脚下的“单赢模式”。这对孩子将来进入社会后如何与周围和谐相处,无疑有非常深远的正面意义。

怎样把“双赢模式”推广到孩子之间去呢?

首先,我们可以像前面讲述过的如何在亲子之间建立“双赢模式”一样,先告诉孩子们,他们也可以用“双赢模式”来处理他们之间的矛盾。我们可以交给孩子“双赢模式”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技巧:

先以“解码方式”倾听对方;
再以“解码方式”倾诉自己的困扰、情绪;
再以公平的、求公共利益的正面心态,协商、协调。

孩子能学会吗?孩子怎么学会呢?

当然能。孩子都具备丰厚的吸收心智,给他们机会,他们当然能学会。

孩子通过和父母之间实践“双赢模式”来学习;
孩子通过自己的实践与体验来学习;
孩子通过父母的指引和帮助来学习。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9Rank: 9Rank: 9

54#
发表于 2010-12-5 13:27:44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玉冰 于 2010-12-5 13:30 编辑

父母怎么指引和帮助呢?

我们来看一个具体案例:

吉米:我要卡车!给我卡车!你放手!
汤米:我先拿到的!还给我!
妈妈:我看见你们俩都想玩卡车。要不要到妈妈这里来?我很愿意帮助你们协商一下。

如果孩子已经多次在父母的帮助下用“双赢模式”解决问题,那么这时多半孩子就会决定自己启动“双赢模式”来解决问题了。他们反而不愿意妈妈搀乎。

如果孩子还没有熟悉“双赢模式”,妈妈可以这么帮忙。

吉米:我要卡车!给我卡车!你放手!
妈妈:你非常想玩这个卡车是吧。(情绪解码)
汤米:是我先拿到的!他抢了去的!还给我!
妈妈:你觉得你应该先玩这个卡车,因为是你先拿到的;你很生吉米的气,因为他抢了去。孩子们,咱们想想,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个矛盾?谁有好主意?(情绪解码;提出问题;邀请商榷)
汤米:他应该让我先玩。
妈妈:吉米,汤米提了一个建议。(解码信息)
吉米:是哦,他当然要那样建议了,这样他就可以先玩了。
妈妈:汤米,吉米说他不喜欢你的建议,因为这样的话你赢了,他没得玩。(解码信息)
汤米:好吧,我可以让他先玩我的小汽车,等我玩好了卡车就换过来。
妈妈:吉米,汤米又提出一个建议。你可以先玩小汽车,他先玩卡车,然后换过来。(解码信息)
吉米:妈,等他玩好卡车了,他真的会让我玩吗?
妈妈:汤米,吉米想确认一下,等你玩好了真的会让他玩。(解码信息)
汤米:真的。我玩一会儿就跟他换。
妈妈:吉米,汤米说了他会跟你换。(解码信息)
吉米:那好吧。
妈妈:看来你们已经解决问题了,是吧?没事了吧?

大家看到了吗?妈妈在中间起润滑剂的作用,起解码器的作用,起帮助孩子协商的作用。妈妈并没有出主意,也没有指责孩子的主意不好。这一点是妈妈介入(实际上是引导并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时的关键。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9Rank: 9Rank: 9

55#
发表于 2010-12-5 13:39:00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招是不是百发百中的灵丹妙药?

当然不是。前面已经说过,因为时间、场合、气氛、情绪、心态等等的影响,有时候协商是不会有结果的。这正如我们成人之间的相处,并不是每次我们善意的协商都会有令双方满意的结果出来的。

但是,别忘了,其一,我们可以换个场合,在气氛、心态、时间、情绪等等各方面都更合适的时候,再次尝试解决问题;其二,纵使有的实在不成功,也很难在事过境迁之后重新提出问题来商榷,我们也不要认为这招数就是没有用的。如果我们10件问题中能有个3、4件达到了双赢的效果,这肯定比10件问题全部都以某一方饮恨而败要好得多。更何况,显然双赢是大家都乐意看到的结局,反复推行双赢模式之后的结果,一定是10件问题中能以双赢为结局的结果会越来越多。

这就叫进步,这就值得高兴,这就值得我们继续努力。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9Rank: 9Rank: 9

56#
发表于 2010-12-6 01:13:04 |显示全部楼层
做父母的怎样才能避免被孩子炒鱿鱼

孩子幼小的时候,他们不得不仰赖父母以求生存。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察言观色、曲意逢迎、忍气吞声、忍辱含垢,甚至忍受皮鞭子的抽打。(现在的姐妹们大约已经没听说过用皮鞭抽打孩子的父母了。可是我年少的时候,常知道谁谁家的孩子被爸爸吊起来拿皮带抽打。非常残忍。)

等孩子们翅膀硬了,父母打不动了,也就很快会发现孩子们同时也吼不听了,威胁不住了。他们不再需要仰父母的鼻息,他们已经是越来越具有独立能力的青少年了,他们于是越来越勇于捍卫他们独立的人格。

甚至,干脆炒了父母的鱿鱼:不理你,不甩你,不跟你搭腔,甚至不跟你目光接触。看你还怎么行使你父母的权威。饿我?去同学家吃饭!不让我回家?正好,大爷离家出走了,是你不要我的,不是我对不起你的!

我自己就曾经被父母撵出门去,“你休想跟他好!我告诉你,有他没我,有我没他!你是要这个家,还是要那个混蛋,你自己决定!”我毫不犹豫转身就走。3年以后我才在我妹妹的劝告和撮合下,重新接纳了我父母。那时我已经不用回他们的家了,我已经有了自己的蜗居。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9Rank: 9Rank: 9

57#
发表于 2010-12-6 06:36:27 |显示全部楼层
父母和孩子之间,正如任何成年人之间、密友之间、甚至夫妻之间一样,不可避免地会有各种冲突。有些矛盾与冲突,哪怕通过平等而理性的协商,也不见得一定能达成一致。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越来越清晰地追求并捍卫自己独立的人格。有些事情父母无法接纳,可孩子坚持认为那些事情只关乎他们自己,并不会对他人造成任何实质性的影响或伤害。比如,男孩要留长发,女孩要超短裙。

作者在书中这样说,“我不得不承认,我儿子说得有道理。他头发留得再长,也不会使我老板炒我鱿鱼或扣我工资,不会影响我和我的朋友继续交往,不会导致我没法打高尔夫球,不会打扰我继续写这本书,更不会妨碍我留我的短头发。”

问题是,不少父母偏要去找这种别扭,把类似这样的事情变成自己的问题,而愁,而烦,而恼。父母于是想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去纠正孩子这类你觉得看不惯可他觉得不关你事的行为。这正是问题的关键。有谁愿意别人来左右你的这类你觉得根本没有打扰或伤害别人的事情呢?如果做父母的能够狠狠削减对孩子这类行为的指手划脚,亲子之间的关系毫无疑问将大大改善,孩子的反抗将大大减少。

需要澄清的是,孩子抗拒得不是成年人,而是抗拒成年人想要剥夺他们自由的意图。他们抗拒的是我们逼迫他们按照成年人的意图来打造自己,抗拒的是我们逼迫他们按照我们的思维来评判是非,尤其针对那些他们坚信并不会打扰成年人得生活或者利益的事情。如果孩子觉察到这类行为的确影响到成年人的生活或者需求时,他们会自己去修正自己,不需要我们在一旁指着他们的鼻子勒令。事实往往是成年人越这么指着孩子的鼻子勒令他们,他们越偏要反其道而行之。

所以,关键不是你如何加大力度去左右孩子的行为与思维;关键是你如何让孩子信服他的行为与思维的确打扰、影响、伤害到了你或者他人的生活、需求、利益。

除了长头发和超短裙,还有些问题也是孩子坚信不关父母的事情的:
穿破败的牛仔裤,露脚趾头的破胶鞋;
交一群你认为的狐朋狗友;
写作业磨磨蹭蹭;
不想上大学,向往当个街头卖艺的;
做嘻皮士打扮;
浓妆艳抹;
在课堂上充当活宝,扰乱上课;
长到四、五岁了还离不开他的小毯子,走到哪儿拿到哪儿;
小小年龄就要给耳朵扎眼儿
……

如果你成天拿这些事来和孩子对抗,那么到了真需要你出面阻止孩子那些的确打扰你生活以及需求的事情时,你就根本别指望孩子能听你的了。比如,

不做该他们做的家务;
衣服满屋子乱扔;
进屋不脱鞋(家里铺着地毯);
霸着电视机;
用了你的工具箱,铺洒满地,拍拍屁股就走;
到厨房翻吃的,弄的满地满桌乱七八糟,扬长而去;
……等等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9Rank: 9Rank: 9

58#
发表于 2010-12-6 06:37:05 |显示全部楼层
你一定忍不住了想问:难道做父母的就不该把自己认为正确的人生观、恰当的操守、合理的规范教导给孩子吗?

当然应该!你不但很应该这么做,而且你已经在这么做了。孩子都是吸收心智的,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为人处事的态度等等,孩子们早都尽收眼底。如果你自己做的是一套,却命令你的孩子“照我说的去做,不是照我做的去做”,比如你自己抽烟却不许孩子抽烟,孩子怎么能听从你。

你的言行是孩子最好的导师。如果你希望孩子拥有某种你欣赏的价值观、人生观,那么你自己带头去身体力行,为孩子竖立正面的榜样。从你自己做起!

同时,你在试图纠正孩子的行为与思维时,必须牢记这一点:尊重孩子独立的人格,尊重孩子对自由和人权的需求。这是任何人的最基本的需求,也是你最基本的人格上的需求。孩子有资格拥有他们自己的审美观、金钱观、事业观、是非观;他们会为了追求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而不惜一切代价,“不自由,毋宁死”!为了摆脱父母的纠缠、干涉、勒令,他们最终除了选择开除他们的父母之外,别无他法。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9Rank: 9Rank: 9

59#
发表于 2010-12-7 01:40:48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的狮吼,我常常见。准确说,我常常亲练。

我知道我自己的原因:我从小就被严格、严厉、急躁、不耐的父母给吼大了的。以至于这种“吼文化”、“严文化”、“躁文化”早就潜移默化在我的血液里。

我进入李网之后开始“换血”。但是,这过程实在艰难,实在举步维艰。要“换血”,那意味着要和自己的“本能”相抗争,和“冰冻三尺”的顽固相抗争,谈何容易!

你已经比我强多了,至少这是在你“罢吼”N久以后的偶尔爆发。我这么鼓励我自己,假如我以前一天咆哮三次,那么我现在三天咆哮一次,就是很大的进步;如果我能做到十三天咆哮一次,那就是惊人的进步。

不论我们因为什么原因对某桩事情有“短筋”,一戳就爆,只要我们能够很快意识到,这就已经非常好了。意识到问题是第一步,然后才能思考问题的原因,然后才能慢慢解开心里的疙瘩,把“短筋”放松下来。你不要继续责怪自己。发生了的事情,就是发生了的事情,你再也改变不了;能够改变的是这件事情带给我们的影响:正面的影响,还是负面的影响。只要我们能从这件事情中找到任何的正面价值,而不止于耽溺于自我谴责中,我们就改变了这件事情对我们的负面影响。

另外,单就“倒计时读秒”,我也深有同感,因为我就是这么个“倒计时读秒”的家伙,修炼了这许多年,仍然让自己常常陷入对时间的紧张感的陷阱中去,昨天晚上我就那么陷进去了一次,只是场景没有你那么“壮怀激烈”,吼一嗓子之后我立即明白我做了什么,闭嘴收功。我的孩子已经感到屈辱,眼泪汪汪自己一边难受去了。后来他半夜过来钻我被窝,估计是做了恶梦,我心里把我的暖被窝当成了对我昨晚失措的弥补。

其实,我很谢谢你的这篇日记,因为它让我看到了我自己,也让我作为“旁观者”看清了每次我这么做的时候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洗完澡,21:14分,规定的关灯时间是21:15分。他开始情绪极为不稳定了”,这是因为孩子已经熟悉你的模式,知道随后而来的将是暴风骤雨,从而心里已经滋生出焦急、恐惧、慌乱的情绪。

“我答应躺下陪他两分钟,依然闹”,这时因为两分钟实在实在太短了,不足以抚慰孩子的心,不足以让孩子内心的恐惧、慌乱平静下来。我这样来做个比喻:假如,你和你爱人已经开始口角了,你心里已经隐隐担心他会狂怒而跟你大吵一架了,你开始以你的方式企图缓和冲突。他收到了你的信号,但是这么回答你,“好,我给你两分钟时间,你把你的情绪给我顺好了!”这时,你心里的感受会是什么?你会立即努力调整你的心态,力图两分钟内达到平静?还是你更加慌乱、恐惧,甚至委屈、愤怒?

“我倒数秒,让他选择是躺下我陪一会儿,还是他继续哭闹我闪人,不做选择的话就自动执行后一条”,唉,我长声叹息,这简直就100%十足的我自己。我爱人很多次批评我,“你这是在军营吗?”现在看你的描述,我忽然就那么真切地体会到了我的孩子、以及你的孩子当时的感受!他不是被军官用军法超严格控制下的小军士,他是我们年幼的、亲爱的孩子!我们对待孩子的心态、方式,也都不该是那绝对权威、绝对要求对方100%服从的、绝对严格遵守军法的军官,我们应该是慈爱的、宽容的、体谅孩子的母亲!而且,你想想看吧,倒计时数秒,会给孩子怎样的心理压力,怎样的慌乱、恐惧,怎样的委屈、愤怒!我们怎么指望孩子在这时能做出理智的的决定、平和的行为举止来……上天爱我啊,让我通过这个故事再次看到我必须放弃“倒计时数妙”这一高压手腕了!感谢上天!


“有机会做选择的时候不做,机会失去的时候飞快地选择一个,然后纠缠我”,大约谁都有“不撞南墙心不死”的侥幸心理吧,我猜想孩子心里一定觉得更委屈、更慌乱,他不到最后撞上南墙,总幻想着你能给他以容纳、宽厚、慈爱;一旦撞上南墙了,孩子又把一切当做最后的救命稻草狠狠抓住,哪怕飞快地做一个他可能心里感到屈辱的选择,哪怕狠狠纠缠住妈妈以祈求妈妈的慈爱……谁有能力在这样的心理状况下做出明知的抉择?你吗?回想你和你爱人在哭闹争吵时的对话用词、面部表情、激烈场面等等,你能做到不论多愤怒、多屈辱、多慌乱,都能保持冷静和理智吗?

我们做不到。我们又怎么能要求孩子能做到呢?

老话说,“退后一步,海阔天空”。如果我们在这时不要在时间上跟孩子分秒必争、针锋相对,如果我们在这时能狠狠退后一大步,比如,“孩子,好的,你愿意妈妈陪你读多久的书啊?”,哪怕孩子说“20分钟”,想想看,算算看,最后的结果,我们“吃亏”了吗?在你狂怒而去之后,在你狮吼之后,你算算,孩子真正能入睡的,是多少分钟以后的事情了?孩子夜里会做恶梦,就像我家娃昨天夜里一样,那又损失掉多少睡眠质量?能换算成多少分钟?我们这么跟孩子在时间上锱铢必较的结果,真就值得我们这么严守分秒吗?

放下吧,放下我们心中“时间”这跟短筋,给孩子更多的宽容、接纳、慈爱。

回过头来,接上面的话,我们应该从这件事情中挖掘出正面的价值来,而不是耽溺于悔恨、自责中。如果我能帮助你通过这样的分析,理解孩子的心理,体会孩子的感受,从而能够从内心深处萌生出放弃跟孩子在时间上分秒必争的旧习,则善莫大焉。

我也同时再次感谢你,感谢上天,让我能有这么一个机会,剖析我自己,理解我自己的孩子,体会他们的感受,而给我自己的短筋再松一道扣。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很明白,我这道“时间短筋”太过顽固,绝对不是通过这么一次思考就能彻底放得下的。我给我自己时间,我给我自己宽容。我接纳自己,鼓励自己。

也希望你能如此,接纳自己、鼓励自己。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9Rank: 9Rank: 9

60#
发表于 2010-12-8 02:36:45 |显示全部楼层
仔细看了玉冰姐姐的分析:heart

我还想了下,当我控制不住地愤怒时,我是无法再在当时有能力平和平静地接纳儿子的情绪的,虽然我懂得我应该怎么做,可是我在当时真是做不到。在这种时刻,我学习到的东西里,好象换 ...
Bill 发表于 2010-12-7 15:10

.
啊,你是单亲妈妈啊,这可真不容易。对你,对孩子,都更不容易。孩子毫无疑问会更依赖你,更怕失去你,更想抓紧你,特别是当你们之间发生冲突,孩子发觉你很生气时。

从这个角度,我能理解了为什么你越狂怒,孩子越纠缠你的原因。

你一定要多次、反复,在孩子和你心情愉快时,郑重告诉他,“妈妈有时候会生气,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但是,请你一定要牢记一点:不论妈妈怎么生气,不论你做了怎样不恰当的事情,妈妈永远爱你,永远不离开你。你要给妈妈一点时间和空间去生气,但是你同时一定要相信,等妈妈的情绪平伏之后,妈妈就会回到你的身边,永远爱你。”

同时,你也一定应该反复、多次在这样的时候告诉孩子,“你有没有生妈妈气的时候?你有没有心里很烦躁很焦急的时候?有时候妈妈会有,妈妈也会有时候很生气、很烦躁、很焦急。这样的时候,妈妈会没有耐心和你好好说话,我需要找个安静的角落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下次你看见妈妈脾气开始上来的时候,请你赶紧提醒妈妈,‘妈妈,别朝我发脾气,你去找到安静的角落调整一下你的情绪吧,等你能够好好和我说话时,再回来找我’,好吗?”

等到下次你和孩子发生冲突,你意识到你必须离开时,你可以赶紧扔下一句话离开:“孩子,妈妈忍不住要乱发脾气了,我需要赶紧找个安静的地方调整一下,你等等我,好吗?”然后赶紧离开。如果你已经多次和孩子说过上面的话,孩子不会吃惊,不会害怕你跑了,不会不谅解你的离去。尽管他可能仍然继续纠缠你,但是你可以放心把自己锁进洗手间去,或者你的卧房里,打开收音机,让声浪盖过孩子的哭叫。经过几次之后,我相信孩子就不会在这时去找你哭叫了。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幸福大观园 ( ICP12039693 )  

GMT+8, 2024-5-4 13:10 , Processed in 0.024510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