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手机客户端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7521|回复: 6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育儿心得] PET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11 14:14:00 |显示全部楼层 |倒序浏览
怎么说孩子才愿意听呢?

当孩子觉得说出来是安全的时候。不用担心责怪、批评、教训,等等。也就是说,当他感觉他被完全接纳的时候。

为什么我们要完全接纳孩子?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去教训、批评、指点、引导?(注:我才开始读;对为什么不应该教训、批评理解得多些;但为什么不应该指点、引导,甚至夸奖、同情等等都不可以,还理解不到多少。需要继续往后看。等看到了,我一定贴上来。)

因为接纳使得孩子变得不再害怕负面情绪,不再把负面情绪当作“坏”的东西。当我们学着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接纳负面情绪中的孩子时,孩子也学着接纳他们自己的负面情绪、接纳他们自己。

接纳无疑会增进双方的亲密感,缩短双方的距离。任何人,哪怕成人之间,当说者感觉到听者真的在倾听,真的能够理解、接纳他,他心里一定充满了舒展、解脱与温暖。尤其是孩子,他们立即释放出爱的感受、爱的意念。这种感觉和意念当然会被听者接受到,从而也滋生出更多的爱的感受、爱的意念。这种相互交织的正面情绪,会越织越浓。

接纳会令孩子畅所欲言,而孩子在讲述的过程中,会自己清理、整理、思考他们的问题,从而使得他们自发地反省、自发地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能最有效的促进孩子向自我引导、自我负责、独立自主的方向成长。

而且,来自父母的接纳与倾听,也会使得孩子不知不觉中滋生出投桃报李的心态,变得也愿意倾听和接纳来自父母的讯息了。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3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9Rank: 9Rank: 9

2#
发表于 2010-11-11 14:15:12 |显示全部楼层
要能做到在孩子说些很负面的行为、情绪时做到彻底的接纳,比如孩子说他讨厌上学、他被拎到校长办公室去了、他的朋友不理他了,等等,我们做父母的必须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你必须有接纳的意愿,接纳的心态,不论孩子的想法你多么的不认同。这种心态需要慢慢培养。

你必须愿意花时间听他说。如果你没时间,那就告诉孩子你没时间。

你必须深深地相信孩子有能力自己清理、整理、思考他的问题,有能力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种深深的信念,会随着你眼见着孩子一次次地展示给你看而逐渐加强。

你必须放下你自己对负面情绪的恐惧感和排斥感。你必须坚信,负面情绪只是暂时的,孩子一旦能够宣泄出他们的负面情绪,也就同时释放了这些负面情绪;因此这些负面情绪不会永远驻留在孩子体内,更不需要你去想办法替孩子排泄掉。

你必须接纳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一事实,必须接纳这个独立的个体独特的感受、独特的观点。你可以和孩子一起面对他的困扰,但是不要干预孩子如何面对他的困扰。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9Rank: 9Rank: 9

3#
发表于 2010-11-11 14:15:48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怎么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接纳呢?

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你的行为、你的肢体语言;一种是通过你的对话、你的语言。

第一种,也就是以你的行为和肢体语言来表达的接纳:放手。让孩子感受到,你不会去干涉他,不会去指导他、命令他、阻挠他、嘲笑他……

比如,你带孩子去沙滩,孩子自己搭他的城堡,你看你的书。两相自在。

不要惦记着随时指教孩子:“来,我做给你看,这才叫城堡”。
不要惦记着孩子的错漏:“你离水远一点搭,城堡就不会被水冲走了。”
不要惦记着你的虚荣心:“瞧,我儿多能耐,这城堡多漂亮!”
不要惦记着指导孩子什么叫对什么叫错:“城堡应该有条护城河,对不对?”
不要惦记着哪天让孩子替你实现你的宏伟壮志:“天,你就这么玩啊玩,可怎么长进!”
不要惦记着让孩子需要你、依赖你:“来来来,让爸爸来帮你!”

他会自己成长,如果你让他自己去琢磨、自己去体验、自己去犯错误、自己去找乐趣。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9Rank: 9Rank: 9

4#
发表于 2010-11-11 14:17:10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种,通过你的对话、你的语言,让孩子感受到你的接纳。

A) 承受式倾听。
B) 参与式倾听。

(明天继续)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9Rank: 9Rank: 9

5#
发表于 2010-11-12 02:39:20 |显示全部楼层
A) 承受式倾听

让孩子说,你不过以肢体语言、关注的神情、以及最简单的语句,表达你正在听,而且是很认真地听。

比如说,这样的简单词语:
“这样阿”
“是吗”
“哦”
“嗯”
“有意思”
“真的阿”
“你这样说的阿”
“后来呢”
“然后呢”

也可以冷场时多说几个字:
“我洗耳恭听”
“你想说说吗”
“你怎么想的”
“这对你蛮重要的哈”

这一招,是专业心理医生最最常用的一招,它能很有效地打开孩子的心扉,鼓励孩子“竹筒倒豆子”,达到很好地自我整理思路、自我调理情绪、自我思考解决问题方案的目的。

我们常听见咨询过心理医生的人说,“他没怎么说话,都是我一个人在说”,就是这个道理。

重要的是,不要用任何置评打断孩子的讲述,更不要用任何批评、指教等等打断孩子。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9Rank: 9Rank: 9

6#
发表于 2010-11-12 02:40:23 |显示全部楼层
B) 参与式倾听。

你可以和孩子对话,他一句你一句。不过,最关键的一点,你所说的话,一定仅仅是“解码”,而不是任何其他的评论、引导、同情、批评、纠正、否认等等的话。

“解码”的意思,就是把孩子说的话用你的理解再表达一遍,看看你理解得对不对。

比如,孩子说“什么时候吃晚饭啊?”
你可以理解为孩子肚子饿了,也可以理解为孩子惦记着晚饭后的活动。你于是这么回答:
“哦,你想快点吃过饭去院子里玩哈。”
孩子:“我真的肚子很饿了,你什么时候才能做好饭啊。”
妈妈:“哦,你肚子饿了。我先给你吃几块饼干好不好?你爸爸半小时以后才会回家,我们和爸爸一起吃晚饭。”
孩子:“好,我要吃饼干。”
这样,就消除了“相互猜测”可能造成的相互误解;而且孩子也知道你真的关注他。

我们再来看一段长长的对话,就更能理解这所谓的“解码”是什么意思。

妹:唉,要是我也能感冒一次,多好啊。
爸:你羡慕姐姐是吧。
妹:嗯,她老是不用上学,可我天天都得去。
爸:你也想留在家里不用上学是吧。
妹:嗯,每天上学多烦啊,天天上学, 天天上学,唉。
爸:你觉得上学好烦哈。
妹:我有时都恨上学。
爸:比烦还要厉害哈,你有时都恨上学了。
妹:就是。我恨写作业,我恨上课,我恨讨厌的老师。
爸:你恨学校里的所有的一切是吧。
妹:也不是所有的老师啦。就是有两个老师我最恨。有一个最最坏。
爸:有一个老师是你最恨的。
妹:那可不!那个张老师!我看都不想看她!可是这一年我都得上她的课!
爸:你不得不跟她好长一段时间。
妹:嗯,我都不知道可怎么熬。她可烦人了!天天给我们一大套教训,站在那里,这个样子,(做个表情),说什么好成绩是学生的职责啦,我们要遵守纪律啦,然后叭啦叭啦她的那一套课程,告诉你必须好好听才能得个A什么的。烦死人了。
爸:你很讨厌她的那一大套。
妹:就是。她搞得你别想得到A,除非你是她的乖乖宝。
爸:你觉得肯定得不到A。
妹:嗯,我才不要去做这种老师的乖乖宝呢。其他同学都恨这种同学。更何况我本来就没什么朋友。
爸:你觉得没有朋友,这挺让你不开心。
妹:哪能开心啊。那一组女孩个个都是尖子生,个个都很受欢迎。我很想加入她们,可是不知道怎么做。
爸:你很想成为她们的一员,可是你不知从何入手。
妹:就是啊,我也不知道她们怎么好到一起去的。她们其实也不都是学习最好的啦。有些成绩好些,有些也不咋地啦。谁知道她们怎么好到一起了。
爸:你想不明白她们怎么会好到一起去了。
妹:对了,她们都挺能交朋友的,挺能说的,而且挺友善的,你一跟她们说话你就觉得挺舒服的。我不会那样。我不善表达。
爸:你觉得她们擅长的那些你不擅长。
妹:我就是不善言辞嘛。我可以和一个人聊得满好,可要是一大堆人,我就不知道怎么应付了。我只好闭嘴,我找不出话来说。
爸:你觉得一个女孩你不怕,可是人多了你就怕了。
妹:我就怕说些什么给别人笑话。我只好傻呼呼站在那里,没人理睬我。特傻冒。
爸:你不喜欢那种感觉。
爸:我特讨厌一个人孤立在那里;可是我又害怕参乎她们说话。
……

有没有看到,这爸爸每次的回应,都无非是把他听到的用他理解的方式复述出来?
有没有看到,这爸爸每次的回应,都用的是“你信息”,而完全没有“我信息”?

爸爸就好像是个“回音壁”似的。这种“回音”,会很好地帮助孩子梳理她的情绪、她的感觉、她的思路,会很好地帮助孩子宣泄出她内心的负面情绪。

这也是心理医生做心理咨询时最常用的、引导对方倾诉的方式。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9Rank: 9Rank: 9

7#
发表于 2010-11-12 03:16:38 |显示全部楼层
不论是“承受式倾听”,还是“参与式倾听”,最忌讳的是掺入我们自己的观点。

可是,这正是我们最难做到的地方。

我们会很自然地、难以抑制地想掺入我们自己的观点。可是,你知道吗,正是这些父母的观点,阻止了孩子继续说话。因为,孩子感觉到“不安全”。他怕说错,他怕挨批评,他讨厌你的说教,他腻味你言不由衷的夸奖。

先来让大家思考几个场景,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应对。

场景一,假如你15岁的儿子回来这么发牢骚:

“这学校简直是给白痴上的学校!他们教些根本没用的东西。我决定不去上大学了,你不需要非上大学不可,人生不同的道路多着呢。”

场景二,假如10岁的女儿回来这么唠叨:

“我实在不知道怎么回事!姗姗以前跟我好的,可是她现在再也不来咱家玩了。如果我去她家找她,她老是只跟玲玲一起玩。她俩在那里特开心,把我冷落在一边。我特讨厌她俩!”

场景三,假如你11岁的儿子朝你抗议:

“凭什么要我扫院子,要我倒垃圾!豆豆他妈从来不让他做这些!你太不公平了!这哪是小孩子该做的事情!你看谁家孩子做我做得这么多的事情了!”

场景四,假如你家里来了十年不见的老朋友,你们有说不完的话,忽然你5岁的儿子跑过来朝你咆哮道:

“你们是一大堆臭巴巴、臭坏蛋!我讨厌你们!”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9Rank: 9Rank: 9

8#
发表于 2010-11-15 01:38:22 |显示全部楼层
针对上面的几个假设场景,家长们最容易做出的、条件反射式的“反应”,包括以下12种,欢迎大家前来对号入座。

1,命令,下指示。
“我不管别人爸爸妈妈怎么做,你就是要扫院子!”
“别跟你妈这么说话!”
“不要埋怨这埋怨那的!”
“你和姗姗玲玲一起玩不就得了!”

2,警告,威胁
“你敢那么着,你试试看!”
“再说一句这种话,你就给我出去!”
“你掂量掂量怎么做对你自己好吧!”

3,说教,布道
“说话时要尊重长者,……。”
“你那么做是不对的,……。”

4,替孩子出主意想办法
“你要不要叫姗姗和玲玲一起来咱们家玩?”
“你不需要这么早就决定要不要上大学;等你再长大几岁决定也不迟。”

5,教训,拿道理来压人
“小朋友必须学习怎样友好相处。”
“我们来看看大学毕业对将来影响的事实。”
“孩子必须通过帮助家里承担责任,才能在将来成长为有责任感的社会一员。”
“我象你这么大的时候,干得家务活是你的好几倍。”

6,做负面“裁判”,贴负面标签
“你根本就没想清楚!”
“你的观点实在是幼稚得可怜!”
“大错特错了,你!”

7,夸奖,顺着杆子溜
“呵,你的样子好可爱。”
“就是啊,你很有道理。”
“你有能力处理好的。”

8,奚落,嘲弄
“嘿,你看着我,自作聪明先生!”
“得啦,小奶娃娃!”
“瞧瞧你那熊样!”

9,替孩子做分析、做诊断
“你这其实是在嫉妒玲玲。”
“你无非是故意想激怒我。”
“你心里并不相信你刚才自己说的话。”
“你那么说是因为你功课实在太差劲儿。”

10,同情,开导
“明天你就会有不同的想法了。”
“所有的孩子都会走过这道槛儿的。”
“我小时候也那么想呢。”
“就是啊,上学有时真是很无聊。”

11,通过提问题,企图帮助孩子理清思路
“你什么时候有这种想法的?”
“为什么你会讨厌上学?”
“她们有没有告诉你为什么不喜欢和你一起玩?”
“不上大学,你将来做什么呢?”

12,退让,打岔
“算了,忘掉不愉快吧。”
“好啦,我们说点什么开心的吧。”
“诶,你上星期的篮球赛怎么样了?军军也去了吗?”
“呵呵,我跟你一起去,一把火把那臭学校给烧了吧。”


这12种对应其实不但无助于父母和孩子的沟通与交流,甚至会严重阻碍孩子们敞开心扉。为什么呢?

点评

蒲公英  这些很多我都干过啊!反省。  发表于 2012-7-3 16:29:12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9Rank: 9Rank: 9

9#
发表于 2010-11-15 02:15:51 |显示全部楼层
假如孩子苦恼姗姗不跟她玩了,你建议孩子多去和姗姗套近乎,孩子潜意识里想到的比你想表达的要更深远:
“你不认同我的感受,所以你想改变我。”
“你觉得那是我的错喽。”
“你以为肯定是我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

又假如,孩子说他厌烦上学,你回答说你也那么想过,告诉他过了这段时间他会有不同的想法,孩子潜意识里也许会这么想:
“你不觉得我的感受有什么重要。”
“你不认为学校有什么不妥,不妥的是我而已。”
“你不觉得我对学校的看法有任何道理。”

如果别人这么用“12种对应”对你说话,你会有什么感觉?好好琢磨琢磨。

参加PET课程的家长们总结出这么多的感受:

让我索性闭嘴,不想再说了。
让我竖起浑身的刺来,随时准备反击。
让我想去反驳他们。
让我看低我自己。
让我觉得很生气。
让我觉得很羞愧。
让我觉得他们在逼迫我改变我自己,而不是接纳我。
让我觉得他们不相信我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
让我觉得他们在端家长的架子。
让我觉得我不被理解。
让我觉得我自己的感受是不合理的。
让我觉得我的讲述被打断了。
让我觉得沮丧。
让我觉得好象我站在证人席上,等待双方的验证。
让我觉得他们对我的话不感兴趣。

也就是说,孩子们对这“12对应”的回应,是关闭心扉。

那么,怎么样能让孩子打开心扉,哪怕开个小门缝呢?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9Rank: 9Rank: 9

10#
发表于 2010-11-15 02:33:19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回到了我们前面讲述过的,如何用我们的肢体语言,以及我们的回应,让孩子觉得我们对他们的接纳。

让孩子觉得我们对他们的接纳。

复习一下,怎么表达我们的接纳:

1,静静地,不打扰孩子,让孩子觉得他怎么做你都不会责怪,你都会接受;让孩子觉得他可以不担心你的批评、纠正、干预;让孩子觉得他可以自信地做好一切。

比如,让孩子自己随便怎么玩沙子都好,不要去打扰他。

又比如,你16岁的孩子要在家里举办个生日晚会,不稀罕你出主意,不稀罕你出面帮她主持晚会。那就放手让孩子自己折腾去,不要插手。

(注意,书上的例子,是16岁的孩子,而不是6岁的孩子。根据孩子年龄的不同,我们的做法必须不同。让6岁的孩子自己操持他的生日晚会,妈妈半点不插手,显然不合适。)

2,承受式倾听。就是听着,不表态,间或“恩”、“哦”、“是吗”、“然后呢”,让孩子接着往下说。当然,你的肢体语言依然很重要:你总不能一边看你的报纸,一边哼啊哈的吧。你总得专心看着孩子的眼睛吧。你总得小心你得嘴角不要往下瞥,不要表露出“横,什么狗屁逻辑”的神情来吧。

你总的抱持着真诚的接纳心态吧。

3,参与式倾听。也就是“回音壁”式倾听。孩子说什么,你就按你的理解复述一下,权当自己是“解码机”。记住,是“解码机”而已,不要你当裁判、当医生、当老师、当评论员……

不要你发表你的任何见解。你就是在听,在表达你听到了,而已。

要做到不当评论员,不当裁判长什么的,你没有一颗坚定的“真诚接纳”的心,是做不到的。



让孩子觉得我们对他们的接纳。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9Rank: 9Rank: 9

11#
发表于 2010-11-15 08:34:50 |显示全部楼层
“回音壁”式倾听的实际运用

你的目的,是接纳孩子,倾听孩子。而不是让孩子听你的,不是引导孩子走你希望的路,不是灌输孩子你希望他抱持的价值观是非观。当然,作为家长,引导孩子是我们的神圣职责之一;不过,我们会在后面的章节讲到“怎样让孩子听我们的”,“怎样让孩子放下他们的不良行为”。

目前我们要做的,要学的,是怎样倾听,怎样接纳。

肯定有妈妈们已经在心里发问了:接纳孩子就消除一切问题了吗?

当然不是了。就象医生用药一样,没有哪一味药可以包医百病的。这味“倾听”的药也一样,只适合于一定的症状,只适用于一定的时机。

先来看看,哪些“症状”适用于适用“倾听”这味药。

一句话,当问题是孩子的问题时。

也就是说,当孩子有了他自己的困惑、他自己的负面情绪时。比如,在学校挨批评啦,考砸啦,和朋友闹别扭啦……总之,碰上让他生气的、伤心的、苦恼的、垂头丧气的事情。而不是他让你感到生气的、伤心的、苦恼的、垂头丧气;这叫你的问题。怎样处理你的问题,后面会讲到;现在先来学习怎么处理孩子的问题。

当孩子碰上让他生气的、伤心的、苦恼的、垂头丧气的事情时,我们最“本能”的做法是立即冲上前去,把孩子的问题变成我们自己的问题,“急孩子之所急,想孩子之所想”,也就是前面说到的“12种反应”。结果呢,这里就不罗嗦了,好心不见得就一定能办成好事。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9Rank: 9Rank: 9

12#
发表于 2010-11-15 09:10:13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个具体的案例,看看通过“回音壁”我们能得到什么。

小丹是个8岁的男孩,两年前开始就有不愿意上床睡觉的毛病。几个月前他刚刚分到了他向往已久的自己的房间,可是这不肯睡觉的毛病就更厉害了。

这天晚上,又是如此。

妈:很晚了。关灯睡觉。
丹:我不要睡觉。
妈:你必须睡。太晚了。明天你会很疲倦。
丹:我不要睡觉。
妈:(提高声音),立即把灯关掉!
丹:(不为所动地)我永远都不会去睡觉。
妈:(我恨不能上去掐死他。我实在受不了他,实在厌烦极了。我转身去厨房生气,然后决定试试我刚学的“参与式倾听”,大不了他杀了我!我走回小丹的屋子)好了,很晚了。我可以在你床头坐一会儿,放松放松我的腿,等会儿再去洗碗。(我拿走孩子手上的书,关掉灯,关上门,然后坐回到小丹的床头,抬腿放到他床上,背靠住墙。)
丹:给我书!谁要你关灯了!我不要你在这里!你出去!我不要睡觉!我讨厌你!
妈:你生气了。
丹:就是!我讨厌学校,我永远也不去上学了,永远!
妈:(想,他不是很喜欢学校吗),你上学上腻烦了。
丹:可恶透了!我不是块上学的料。白痴一个。我最好降回到2年级(他现在3年级)。算术,我一窍不通。(他其实算术很好啊)。老师肯定以为我们是高中生什么的吧。
妈:算术挺难的哈。
丹:切,简单!我就是懒得做罢了。
妈:哦。
丹:(忽然转换话题)我就是喜欢打棒球。打棒球实在比上学好多了。
妈:你很喜欢棒球。
丹:你不得不上大学吗?(大哥快高中毕业了,最近家里这个话题谈得比较多)
妈:不会啊。
丹:再过多久你就必须去上大学了?
妈:至少要高中毕业了吧。
丹:哼,我不要上大学。我不是非去不可,对吧?
妈:对啊。
丹:好。我就打棒球。
妈:棒球很好玩。
丹:那当然了。(他已经彻底平静下来,很自如地说着,全没有了怒气)。好吧,晚安。
妈:晚安。
丹:你多坐会儿好不好?
妈:好啊。
丹:(拉块被角给妈妈盖上腿,轻轻拍了拍)舒服?
妈:舒服,谢谢。
丹:不用谢。(安静一下下。然后开始使劲儿吭吭哧哧清他的喉咙和鼻腔)。吭吭吭。(丹有些轻微的鼻过敏,有些鼻塞,一直没有彻底治好。不过妈妈从没听过小丹这么使劲吭哧。)
妈:鼻子不通哈?
丹:恩,很烦人。你说我要不要用喷鼻剂?
妈:你觉得那样会好受些么?
丹:没用。吭哧,吭哧。
妈:鼻子真的好烦人哈。
丹:

(待续,我得做晚饭去了)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9Rank: 9Rank: 9

13#
发表于 2010-11-15 10:50:54 |显示全部楼层
是,自己翻译,自己敲字。我手上没有中文版。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9Rank: 9Rank: 9

14#
发表于 2010-11-15 11:03:22 |显示全部楼层
看出不一样了哈?

我这是读书笔记,所以翻译起来随意很多,完全不需要拘泥于原文。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9Rank: 9Rank: 9

15#
发表于 2010-11-15 11:36:03 |显示全部楼层
丹:就是。吭吭。(烦恼地叹息)。唉,我真希望你睡觉时不需要非用鼻子呼吸不可。
妈:(很惊讶听到孩子这么说,很想问问孩子从哪里得来的这种想法)你觉得你睡着以后一定要用鼻子呼吸?
丹:我知道我必须那么做。
妈:你很肯定呢。
丹:我当然知道。瑭瑭告诉我的,很久以前。(瑭瑭比丹大两岁,丹特崇拜他)。他说的,你必须那样。你睡着之后,没办法用嘴呼吸的。
妈:你是说,不是你愿不愿意的问题?
丹:你根本就做不到。吭吭。妈妈,就是那样的,对吧?我是说,你睡着以后必须也只能用鼻子呼吸,对吧?(然后做了长篇大论的解说,丹很多问题都是替他崇拜的瑭瑭说的),“他肯定不会骗我。”
妈:(解释说,朋友也许是好心要帮助他,不过大孩子也常常得到些错误观念。然后狠狠强调妈妈知道每个人睡着后都会用嘴巴呼吸)。
丹:(大松了一口气)好吧,晚安。
妈:晚安。(丹这时很顺畅地用嘴呼吸)
丹:(忽然)吭吭!
妈:还是害怕哈。
丹:恩呐。要是我睡着了以后用嘴巴喘气,我的鼻子比如又堵住了,会怎么样?要是深更半夜我睡得正沉的时候,要是我的嘴巴正好闭上了,会怎么样?
妈:(这才明白孩子这些年来一直害怕睡觉的真实原因,原来他是怕睡着了把自己憋死。哦,我的可怜的宝宝啊)你害怕睡着以后喘不上气来?
丹:恩呐。(他不好说出口,“我怕自己憋死掉。”)
妈:(又是一大堆解说)根本没那回事儿,你的嘴肯定会很自然就张开了,就好象你的心脏自然会跳,你的眼睛自然会眨,一样的。
丹:真的?
妈:当然了,肯定是真的。
丹:好吧,晚安。
妈:晚安。(亲吻孩子。丹转眼就睡着了。)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9Rank: 9Rank: 9

16#
发表于 2010-11-15 11:41:51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了么?这不过是刚刚学习过这一招不久的“新生”,就已经可以很成功地象专业心理咨询医生一样,解决了孩子一个很大的心理障碍。这就是倾听的力量。这就是专业心理咨询医生的秘密。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9Rank: 9Rank: 9

17#
发表于 2010-11-15 13:07:27 |显示全部楼层
再来看几个例子。3岁半的小宝,每当妈妈进超市去买菜,让她跟着爸爸时,她都会歇斯底里地大叫“我要妈妈!”“我要我的娃娃!”搞的她爸爸很抓狂。

这次又是这样。小宝在车里拼命踢打,尖声大叫:“我要妈妈!我要妈妈!我要妈妈!”
爸爸无可奈何:“妈妈去买菜,一会儿就回来。”
如是数个回合,小宝又换了叫法:“我要我的娃娃!我要我的娃娃!”
爸爸焦头烂额:“一会儿回家就给你娃娃。”
万般无奈之际,爸爸只好硬着头皮试试他刚学过的参与式倾听:“你妈妈走开时,你很想妈妈”。
孩子点头。
“你不喜欢妈妈撇下你,不带你一起走。”
孩子点头,咬着她的小毛毯,象一只受惊的、找不到妈妈了的可怜小猫。
“你想妈妈的时候,就会想你的娃娃。”
孩子使劲点头。
“可是娃娃不在这里,你更想你的娃娃。”
然后,奇迹发生了。孩子不再满脸惊恐和瑟缩,她放下咬着的小毯,忘了哭泣,爬到前座来,饶有兴致地关注起停车场里的行人来。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9Rank: 9Rank: 9

18#
发表于 2010-11-15 13:26:57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呢,家长们要避免几种想法。

1)不要以为只有重要事情才用得上参与式倾听。日常小事情也一样,比如孩子烫了手,大呼“疼”,你就可以用这样的倾听和孩子共情,“哟,烫到了哈,很疼是吧”。(不少家长会不习惯这样的共情,往往一相情愿地想替孩子撵走痛苦:“没关系,不疼不疼”“这点小伤,不哭了哈”,让孩子觉得不被理解,不被心疼,结果小小的心灵满腔哀怨。)

2)不要以为但凡你用参与式倾听,就一定能解决一个什么具体问题,比如“小丹的鼻子以及心理障碍”。有时候,孩子一时得不出任何结论,一时找不到任何方向,那就给孩子时间,让孩子去慢慢体会。

3)不要以为一启动倾听孩子程序,就一定需要一个柳暗花明的结局,比如“小宝不哭了”。 因为天时地利人和等等原因,有时候倾听进行到一半就断了,孩子的心忽然想别的去了,倾诉以及倾听的气氛或者情绪忽然没了,之类之类的。没关系。哪怕孩子仅仅获得了被倾听了的感觉,这就是你的成功了。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9Rank: 9Rank: 9

19#
发表于 2010-11-15 14:12:08 |显示全部楼层
启动“参与式倾听”,父母们还要注意避免以下的行为:

1)你的心态不是真诚地接纳,而是把“倾听”当做你操控孩子的新招数。如果你有这样的心态,那么在你“解码”的时候,会不知不觉地、拐弯抹角地引孩子去顺着你的思路思考。孩子的感觉都非常细腻,你这点小弯弯绕的肠子当即就会被看穿,孩子也就当即有了“受骗上当”或者失望等感觉,而不在有兴致继续向你倾诉。

关键是你要明白,参与式倾听不是指导孩子的“药方”,不是让孩子听话的“药方”。不要着急,怎么让孩子肯听你的话,后面的章节会给你不同的“药方”。

2)先开了门,然后再把门狠狠摔上。换句话说,你开始用“参与式倾听”,本来用得好好的,孩子觉得自己的心声终于得到关注,而开始“放肆”地说出他平时不敢放肆乱说的真心话来;可这真心话是那么那么地让你别扭,那么那么地让你觉得不纠正孩子的错误言辞、念头就不是个称职的父母,你于是忍不住又转入了你惯常的“12种反应”。 象不象你有意引蛇出动,然后攻击之?孩子哪受得了这啊,简直就是你把孩子的心扉给狠狠摔上!下次你再跟孩子启动“参与式倾听”,孩子也许就会“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了。

3)你把“参与式倾听”,也就是“回音壁式倾听”,理解成了鹦鹉学舌了。
啊?真的?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么?

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9Rank: 9Rank: 9

20#
发表于 2010-11-16 02:17:37 |显示全部楼层
例1

娃:我永远得不到球!那帮大孩子一来,我就永远得不到球!

鹦鹉学舌式回应:大孩子来了你就永远得不到球。
回音壁式倾听:你也想玩球,而且你觉得他们不给你得球的机会很不公平。

例2


娃:以前我做得满好的;可是现在我简直笨极了,怎么做都没用。那我还白费什么力气啊。

鹦鹉学舌式回应:你比以前笨了,怎么做都没用。
回音壁式倾听:你觉得很懊丧,甚至想放弃算了。

例3

娃:爸爸,看!我用了我的新工具,做了这架飞机!

鹦鹉学舌式回应:你做了架飞机,你用了你的新工具。
回音壁式倾听:你自己做成了一架飞机,你非常骄傲。

看出来不同了吗?本来也没有秘密嘛,回音壁式倾听的另一种说法不就是“当解码机”嘛。咱们要的是解读孩子的情绪密码!谁要你当傻呼呼的鹦鹉了!要是你老公、你老师、你老妈、你老细这么机械地傻呼呼地重复你说出来的话,你不恶心地吐了才叫怪呢。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幸福大观园 ( ICP12039693 )  

GMT+8, 2024-5-2 14:31 , Processed in 0.03173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