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手机客户端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容宝妈妈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育儿心得] 单开一帖来说说学校教育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1#
发表于 2012-4-10 07:14:54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关注。

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小学的稳定性也很重要。日日新不想借鉴华和蒙也有好处,就是它本身的教学模式比较稳定。

Rank: 8Rank: 8

2#
发表于 2012-4-17 10:51:26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243楼容宝妈说的,引用不了。

小学老师自己是一个比较和谐、心胸开放、愿意去理解孩子的人就不错了。教学理念是工具,象气质说是帮助老师理解孩子的工具。
不过,作老师也是有很多挑战的,并非在新教育的学校里跟孩子在一起就会自然成长,这里跟别的事一样,有成功有失败有挫折。老师的挫折感其实不少的,可是难得能说出来,因为说出来自己对学生的无能为力似乎是承认教学的失败,从这方面来讲,老师的自我成长比家长更不易。

点评

容宝妈妈  排你说的挫折感,因为我曾经亲身体会到过!  发表于 2012-4-17 11:20:32

Rank: 8Rank: 8

3#
发表于 2012-4-17 16:49:21 |显示全部楼层
海棠花开天馨 发表于 2012-4-17 16:18
以下是华德福的资料:其中的sympathy(浸融认知)与antipathy(离斥认知)我个人觉得等同于我前面帖子说的灵 ...

记得卢安克把这两个词翻译成“同感”和“反感”。这两种认知方式没有高下之别,实际上在学习中两种认知有时是交互进行的,华德福没有说后者高于前者吧。

点评

容宝妈妈  嗯,同意,我认为两种都需要的。:)  发表于 2012-4-17 18:28:07

Rank: 8Rank: 8

4#
发表于 2012-4-17 19:18:43 |显示全部楼层
说说孩子的认知方式

前面说到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人的认知方式有不同偏重,就像有四种不同气质一样,人的认知偏好也是天生就有不同的。对于同样一件事情或一节课,有人记住的是身体感觉,有人记住变化的动作、声调和表情,有人记住的是情感的起伏,有人记住的是理念和逻辑。让参加同一个饭局的几个人叙述一下,保管有不同的版本。

不同类型的小孩子在认知上也有这些不同的偏重。老师在课堂上偏重知识灌输,偏重理智的小孩就有优势,而偏重于在运动中学习的孩子接受起来就有困难。华德福的老师采用混合不同类型的方式,使孩子不仅可以从概念中学习,也可以从游戏(动作、身体感觉)中学,还可以用艺术(唤起情感)的方式学。传统的老师虽然没有华德福的理论,经验丰富的老师也知道通过一些体验式的活动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

按照华德福的理念,幼儿时期是发展身体的时期,小学和初中时期是发展情感、14岁以上是发展理智的时期。所以小学和初中时期都会更侧重于艺术化的教学。这并不是说理性认知不如感性认知,而是阶段性的侧重点不同。从身体到情感、从感性到理性是正常而正当的发展道路。

有的人群(尤其是灵修的)抬高心灵而贬低头脑,其实呢,也是一种偏见。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是半斤八两,各有片面和长处,平衡才好。 在教育上不应该有这种偏见。

点评

尘埃落定  赞!明白人!!  发表于 2012-4-19 20:28:36
海棠花开天馨  很赞同这个。呵呵,我经常敲打我那个直觉圈子朋友们,大脑一样强大。  发表于 2012-4-17 22:04:45

Rank: 8Rank: 8

5#
发表于 2012-4-17 19:33:34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人没有停止发展的话,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一生都在交替发展。无论什么类型的人,青年时期总会是情感特别强烈的时期,到四十岁左右又会有一个理智发展的高峰,再老一些的时候情感又会让理性更圆融.
当然这是理想状态,也有好多人早早就停止任何发展了。

点评

奥莉薇  赞同!  发表于 2012-4-18 10:05:15

Rank: 8Rank: 8

6#
发表于 2012-4-17 20:30:27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读经,我觉得小学的孩子读一些是无妨的。“读经”太笼统,不知是指经典还是单指四书五经。有些古文小故事、诗文小品读一读讲一讲都挺好,作为语文的内容蛮好的。 四书五经那些道德性比较强和比较抽象的道理的文章,可以在十岁以上稍微读一些,不同的是古人是把它们作为圣贤教诲来学的,现在的孩子们作为了解古代文化来学习就行了。华德福的学校会教给孩子世界上不同的文化吧?西方的、东方的,都会教一些吧,在比较中孩子就会知道,原来人们信奉的可以不同,这些文化都不是绝对的。

Rank: 8Rank: 8

7#
发表于 2012-4-18 10:31:17 |显示全部楼层
海棠花开天馨 发表于 2012-4-17 22:01
呵呵,谢谢亲爱的们。这些讨论正是我很想进一步和大家深入讨论的。

我看的华德福资料里面没有说“同感 ...

“同感”能力不完全是直觉能力,对于小孩子,这种能力表现为开放的直觉,对于成年人它有不同的形式。成年人在沟通中的善解人意、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就是一种“同感”能力,“反感”则是拉开距离的审视、反思、分析。一个是融入,一个是脱离。一个是靠近,一个是拉远。这两者正如阴阳两个力量,此消彼长又互相呼应。我不觉得人越长大“同感”能力越弱,成年人有能力对一些孩子难以“同感”的事物同感,比如对有些肢体残缺的残疾人,小孩子可能一看就害怕,而成年人仍然能感到同情。

我想你说的可能是成年人丧失了孩子那种开放心态、跟精神世界的自然的融洽关系,这个呢,按照华德福的观点,这也是一个"精神下降到肉体中"的正常过程,从出生到四十岁左右,精神完全降入在肉体中,那时感到离精神世界最遥远最分离。然后精神又上升了,活到八十岁的时候又像孩童一样接近精神世界了。当然,前提条件是这个人一直在发展自己,其实很多人都中途停止发展了。所以我们也看到有一些为老不尊、很不可敬的老人。

点评

Elf  那就甭管华德福了... 同理心正是“同感”的一种  发表于 2012-4-18 11:03:55
小宇妈妈  200个字符太少,所以我删了几个字,但发现有歧义了。 我是说,你一说华德福啥的我有点晕。 不过你前面一段的例子我非常理解而且认同。  发表于 2012-4-18 10:52:08
小宇妈妈  认同你的很多观点,但一把华德福捏出来,就点晕^-^。 你说的这种人际关系中的善解人意,可以说是同理心么? 321楼我说的那个孩子,她和自然很容易融为一体,我发现她与人相处也有超出同龄人的感受力,特别能理解对方  发表于 2012-4-18 10:50:14

Rank: 8Rank: 8

8#
发表于 2012-4-18 10:44:20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Elf 于 2012-4-18 10:47 编辑
海棠花开天馨 发表于 2012-4-18 01:12
按照华德福的理念,幼儿时期是发展身体的时期,小学和初中时期是发展情感、14岁以上是发展理智的时期。所 ...


能量体的说法恐怕就是脱胎于印度的“三身七鞘”之说,而人智学也是直接吸收了印度教的智慧,它们相似一点都不奇怪。中国的“精气神”是不是跟这个完全一样呢? 我总觉得道家讲的“精”跟肉身还不一样。 不过这得懂道家修炼的人才晓得了。

人智学的确讲了一个以7年为周期的人的发展路线图,属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学说,呵呵。

Rank: 8Rank: 8

9#
发表于 2012-4-18 10:55:21 |显示全部楼层
说到培养孩子的感性认知,对小学和幼儿园的孩子说话就要少讲道理,多用图画式语言。所谓图画式语言就是描述、讲故事。小学的孩子会喜欢绘声绘色的故事。不过,这是每个家长都做得到的么? 如果您本身就是一个理智型人,如果不刻意练习练习,这也不那么简单。

点评

小宇妈妈  我的家乡因为交通的闭塞,至今仍然很天然很古朴,那里的大自然是北京无法找到的。清明回乡之行让我有很多感受,也是这些感受让我来回复这个贴子。你提醒我了,我把这些所想加到睡前故事里,肯定会有更特别的感觉。  发表于 2012-4-18 11:39:13
小宇妈妈  谢谢奥莉薇。你的回复让我想表达一种感觉:我觉得感性对我而言是一道被封闭了已久的通道,如果我开启了这扇门,它还好好的在那。我的思维习惯让我不能经常打开它,不代表它不存在。  发表于 2012-4-18 11:36:43
奥莉薇  多去大自然中去,我发现我出去旅行一趟,回来后,我的睡前故事就编的容易些:)  发表于 2012-4-18 11:24:12
小宇妈妈  我承认这对我很难。 我们睡前编故事有段时间了,我们的主题是变形车(偷了园子里一个妈妈的创想)。 一躺下小宇就两眼放光的等着我编的故事。我尽可能的在我的故事中添加一些诸如森林,小鸟的故事。我觉得快被榨干了  发表于 2012-4-18 11:21:3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幸福大观园 ( ICP12039693 )  

GMT+8, 2024-5-3 04:02 , Processed in 0.023673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