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手机客户端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容宝妈妈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育儿心得] 单开一帖来说说学校教育   [复制链接]

头像被屏蔽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281#
发表于 2012-4-17 15:59:01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签名被屏蔽

Rank: 2

282#
发表于 2012-4-17 16:01:2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海棠花开天馨 于 2012-4-17 16:24 编辑

以下是华德福的学习资料,个人觉得里面提到的sympathy(浸融认知)与antipathy(离斥认知)很像我们老祖宗说的灵觉(孔子讲的感而遂通)与思维。

草地上坐着一个小女孩在玩草,旁边是她的父亲在看报纸。忽然,一只不知名的小鸟落在孩子不远处了。小女孩看见了那只鸟,惊呆了:它那么漂亮……是那种颜色的……尾巴还那样翘着……哦,天哪,它还在啄草呢……太美了……简直比图画书上画得还好看……啊,它还跳了一下……

小女孩不知道怎样形容眼前的美景,她下意识地指着那只鸟,轻轻叫着:“爸爸,看!爸爸,看!”旁边的父亲合上报纸,顺着孩子的手指看去,然后平静地说道:“哦,应该是斑鸠。”然后继续看报纸。


在这一瞬间,客观世界里什么也没发生,小女孩比之前的那一秒钟多掌握了一种鸟名。但是,在精神世界中,却有什么东西“砰”地一声结束了!总之,小女孩不再关注那只鸟,而转而玩其他东西了。因为那只鸟对于她来说,已经被抽象成一个叫做“斑鸠”的符号而已了。


我们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不停地沉浸其中亲身感受,又不停地跳出局外去概括评价。有人把这二种模式称为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华德福教育对这二者的定义角度不同,它把前者称为sympathy(浸融认知),后者与之相反,称为antipathy(离斥认知)。顾名思义,sympathy的状态下,人是与被关注物融为一体的,此时发展的是非理性思考;而antipathy的状态下,人是站在被关注物对面,理智看待的,此时发展的是理性思考(以逻辑思考为主)。


孩子显然是sympathy(浸融认知)的代表性人物。新生儿认为自己与世界是浑然一体的,通过不断的身体感受才缓慢地将“自己”从周围的一切中剥离出来。这种历程有点像开天地的盘古,他最初也是生活在一片混沌之中,劈开了天地,他自己也就和天、地彻底分离了。孩子,也是人类的最初。他们用浸融的方法认知这个世界,是有他们自己的道理的。这其中,最大的道理就是,浸融认知可以发展孩子、包括成人的感性认知能力。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如果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用理性思考去解决,那我们早就已经不用思考了。因为逻辑思考无非是一个程序系统,说白了就是个工具,既然人脑的运算速度没有电脑快,为何不让机器取代人脑呢?前两天看了几眼爱德华博诺的《水平思维》,里面有句话解释了我的疑惑。大义是:人人都说占有数据(信息)的重要性,而比数据本身重要的,是使用者的观点。于是乎,我终于明白了:我们都认为是通过分析数据才得到了结论作为观点,而实际上,在数据分析开始之前,我们的观点基本就已经限定在某一框架内了;数据分析所做出的贡献,无非是微调了我们的观点而已,并非是跳跃性的突破。


而突破性的观点,绝不是可以通过完全的理性思考得到的,它们几乎都来源于感性认知。只是,我们成人中很少有人能完整地保留感性认知的能力了,因此我们不敢相信和依靠它了。与我们不同,孩子是天然用感性认知世界的,他们还具有这种能力。而我们的教育,却似乎在教孩子们放弃这种能力,赶紧站在事物之外,用antipathy的方法去抽象总结它,去学习理性思维。


给我们讲解人智学的Swen在成为一名华德福老师之前做过其他工作,年轻时他在瑞典专利局做一名经办人员。Swen在接触某些重要专利的发明者时,总是很惊讶他们是怎么做出这些发明,怎么想出这些点子的。那些发明家的回答通常是:我也不清楚是怎么回事,我总是在考虑这个问题,都觉得像是钻进这个问题了,这时候,我就能看见问题的处理方法了,我只是把这个方法记录下来,就获得了专利。Swen本人坚信,当我们学会浸融认知的时候,就会获得某种超感官能力(比如,发明家所谓的“看见”也并不是指普通的视觉感官能力);而离斥认知,只能解决一部分物质世界的问题。因此,华德福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在不破坏孩子感性认知能力的前提下,分阶段、分步骤地发展理性认知能力。

我自己个人经历中有趣的地方是我有两个圈子,一个圈子里面的人都认intelligence,另外一个圈子里面的人推崇直觉灵气更多。我初次接触后面一个圈子的时候,经常被他们善意嘲笑“你这个人太上脑了。”

我个人体会,经典里面除了思维真理,有不少是属于开发维护感通和灵觉能力的。比如道德经的诵读,实际上不仅仅讲一些道理,而是有些字的一些发声和发音都如同密宗的六字大明咒,有种子音的功效(净化和提升能量)。不过这个真的只能看每个人的根器和机缘,因为更多是个人体验与个人的精神内核(借用蒙特梭利术语)密切相关,无法用现代的科学思维量化,无法大规模样本数据提供实证。

如何保护开发孩子的灵觉智慧sympathy(浸融认知),以上讨论的很多妈妈实际都有关注和思考。比如容妈担忧过多解读。比如明月直觉觉得孩子的种子和天性中可能有我们无法认知的一些老灵魂的智慧,大人有时候是无法代替孩子感受和判断的。

我很关注这个话题,继续借容妈地儿扔出来让大家贡献自己的想法哈。

点评

可怜的小猫  可以用生物反馈仪来提高一下感觉能力或者说感觉控制能力,见效最快了  发表于 2012-4-17 16:17:50

Rank: 9Rank: 9Rank: 9

Medal No.1 Medal No.5 Medal No.10

283#
发表于 2012-4-17 16:07:20 |只看该作者
容宝妈妈  我只是对他们选择的读本中有道德要求的内容表示担忧,我不反对诵读经典,但是还是该有所选择的读。  发表于 半小时前


嗯,我明白你的意思。

你是担心,虽然只是为了让孩子沉静下来以及让孩子感受汉语的语感、节奏和韵律这样的目的来诵读经典的,但经典中毕竟有很多关于道德规范和人生哲理的内容。而你是一直主张孩子在生活中有了感受、有了实体的经验之后,经过总结提炼、甚至经过试误之后再去提炼这些重要的东西、再去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的。

所以,你担心,虽然不解释不说教,但是因为内容中本身存在这样的部分,而且有些经典中这样的内容可能还很多,因此你担心,孩子还是会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这些道德教条,以之来要求自己。这样的话,就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我觉得我还是很理解你的。

不过我的想法是:一个,如果不解释不说教的话,其实孩子自己能理解领会的内容可能不会很多,他们真的就是像大车老师说的那样,主要在感受那个语感、那个节奏和韵律。

第二个,即便有一些道德规范方面的内容,孩子明白了,但如果孩子的生活环境(最主要的当然是家庭和学校)主体是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不以不适合孩子年龄的道德规范来要求孩子的、鼓励孩子自己根据自身的经验得出自己的结论寻求自己的真理的,那么我想,即便孩子接触了一些道德规范方面的内容,孩子也不见得就轻易地接受这种捆绑了。

不过话虽这样说,你的担忧我还是很理解的。
颀,男孩,2007.1.25

如果这就是生活……

Rank: 2

284#
发表于 2012-4-17 16:18:37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华德福的资料:其中的sympathy(浸融认知)与antipathy(离斥认知)我个人觉得等同于我前面帖子说的灵觉(孔子讲的感而遂通)与思维功能。

草地上坐着一个小女孩在玩草,旁边是她的父亲在看报纸。忽然,一只不知名的小鸟落在孩子不远处了。小女孩看见了那只鸟,惊呆了:它那么漂亮……是那种颜色的……尾巴还那样翘着……哦,天哪,它还在啄草呢……太美了……简直比图画书上画得还好看……啊,它还跳了一下……

小女孩不知道怎样形容眼前的美景,她下意识地指着那只鸟,轻轻叫着:“爸爸,看!爸爸,看!”旁边的父亲合上报纸,顺着孩子的手指看去,然后平静地说道:“哦,应该是斑鸠。”然后继续看报纸。


在这一瞬间,客观世界里什么也没发生,小女孩比之前的那一秒钟多掌握了一种鸟名。但是,在精神世界中,却有什么东西“砰”地一声结束了!总之,小女孩不再关注那只鸟,而转而玩其他东西了。因为那只鸟对于她来说,已经被抽象成一个叫做“斑鸠”的符号而已了。

我们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不停地沉浸其中亲身感受,又不停地跳出局外去概括评价。有人把这二种模式称为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华德福教育对这二者的定义角度不同,它把前者称为sympathy(浸融认知),后者与之相反,称为antipathy(离斥认知)。顾名思义,sympathy的状态下,人是与被关注物融为一体的,此时发展的是非理性思考;而antipathy的状态下,人是站在被关注物对面,理智看待的,此时发展的是理性思考(以逻辑思考为主)。


孩子显然是sympathy(浸融认知)的代表性人物。新生儿认为自己与世界是浑然一体的,通过不断的身体感受才缓慢地将“自己”从周围的一切中剥离出来。这种历程有点像开天地的盘古,他最初也是生活在一片混沌之中,劈开了天地,他自己也就和天、地彻底分离了。孩子,也是人类的最初。他们用浸融的方法认知这个世界,是有他们自己的道理的。这其中,最大的道理就是,浸融认知可以发展孩子、包括成人的感性认知能力。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如果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用理性思考去解决,那我们早就已经不用思考了。因为逻辑思考无非是一个程序系统,说白了就是个工具,既然人脑的运算速度没有电脑快,为何不让机器取代人脑呢?前两天看了几眼爱德华博诺的《水平思维》,里面有句话解释了我的疑惑。大义是:人人都说占有数据(信息)的重要性,而比数据本身重要的,是使用者的观点。于是乎,我终于明白了:我们都认为是通过分析数据才得到了结论作为观点,而实际上,在数据分析开始之前,我们的观点基本就已经限定在某一框架内了;数据分析所做出的贡献,无非是微调了我们的观点而已,并非是跳跃性的突破。


而突破性的观点,绝不是可以通过完全的理性思考得到的,它们几乎都来源于感性认知。只是,我们成人中很少有人能完整地保留感性认知的能力了,因此我们不敢相信和依靠它了。与我们不同,孩子是天然用感性认知世界的,他们还具有这种能力。而我们的教育,却似乎在教孩子们放弃这种能力,赶紧站在事物之外,用antipathy的方法去抽象总结它,去学习理性思维。

如何保护和开发孩子灵觉?实际上我注意到不少妈妈们都有直觉和智慧在关注这点。比如容妈会关注老师不要过多解读,比如明月直觉觉得孩子可能并非一张白纸,可能有我们现在认知不到的先天智慧和信息在。

我个人有两个圈子,一个是上班的圈子,里面的人只认思维智慧(intelligence)大脑。另外一个圈子更推崇直觉灵感。初次接触后一个圈子时候,里面的人对我的善意嘲笑就是“你什么都上脑。”和我相熟的妈妈们在过去也提醒过我不要太早给孩子更多的道理。这几年很幸运成长路上慢慢打开了除了思维大脑之外的另外一扇窗户。

我个人体会,经典里面除了思维和人生道理,不少属于灵觉智慧开发范畴。比如有人研究认为道德经里面也有些种子字,种子字是说有些字的声音和形状是有特别能量的,属于元音。或许诵读就可以净化和提升能量。但是这个是个人体验,无法用大规模样本验证。只能看每个人的精神内核(蒙特梭利的说法哈是否等同佛家说的自性本体,新时代运动的灵魂使命?)本来的联结所在,看机缘而已。

跟帖子是因为我一直很想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和开发孩子的sympathy(浸融认知),借容妈帖子,请各位贡献自己想法咯。
头像被屏蔽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285#
发表于 2012-4-17 16:29:35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签名被屏蔽
头像被屏蔽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286#
发表于 2012-4-17 16:41:11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签名被屏蔽

Rank: 8Rank: 8

287#
发表于 2012-4-17 16:49:21 |只看该作者
海棠花开天馨 发表于 2012-4-17 16:18
以下是华德福的资料:其中的sympathy(浸融认知)与antipathy(离斥认知)我个人觉得等同于我前面帖子说的灵 ...

记得卢安克把这两个词翻译成“同感”和“反感”。这两种认知方式没有高下之别,实际上在学习中两种认知有时是交互进行的,华德福没有说后者高于前者吧。

点评

容宝妈妈  嗯,同意,我认为两种都需要的。:)  发表于 2012-4-17 18:28:07

Rank: 8Rank: 8

288#
发表于 2012-4-17 17:16:0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宇妈妈 于 2012-4-17 17:22 编辑
海棠花开天馨 发表于 2012-4-17 16:18
以下是华德福的资料:其中的sympathy(浸融认知)与antipathy(离斥认知)我个人觉得等同于我前面帖子说的灵 ...


感谢天馨妈的资料和思考。这个贴子真是宝藏。
很巧,我也有两个妈妈圈子,一个是注重逻辑和科学素养,一个是注重心灵直觉。

按天馨妈的分类方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知,我个人觉得,孩子的这两种认知能力天生就有很大差异(也许受基因影响)。同样是看小鸟,有的孩子会象资料中所说,完全沉浸在其中,把它当风景来感受和欣赏;而有的孩子,他最自然的方式可能会是关联到它曾经看到过的其它的小鸟,关注这两小鸟有什么区别。 后者应该可以归为理性认知(这种方式也是没有成人干扰的)。 在没有大人抽象“斑鸠”这个名字之前,孩子天生就有这认知风格差异。
对于成人来说,最典型的两类人估计是:艺术家和科学家,前者感性认知多于理性认知,后者反之。

对于“突破性的观点,几乎都来源于感性认识”这个结论,我感觉证据不足,要有这个结论,或许有更多的数据来支持会更有说服力。

确实随着年龄越来越大,理性思维会得到更多的锻炼,会越来越发达。天馨妈所言的核心是如何保护和开发孩子的感性认知。假设“突破性的观点,几乎都来源于感性认识”命题成立,那么确实,保护孩子的这种天生感受力确实相当的重要。
那么关键在于,这个命题成立么?我暂时不知道答案,希望有更多人来讨论这个。

在不知道答案之前,我个人的想法是,尊重孩子的特点平衡发展,不刻意追求谁。孩子们在生活中,这两种认知能力都会用到,而且因为天生差异也会各有偏重。 其实我还很好奇一个问题,为何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感性认知会褪化呢? 仅仅是因为教育方式的原因么?

我对华德福完全不了解,对读经也不了解,所以对“读经是否可以开发感性认知”没有发言权,我的回复可能和天馨妈所要讨论的完全没有关系。我在这自说自的,借容妈之地,天馨妈之问题来梳理自己的思路,谢谢两位!

点评

尘埃落定  有人喊:大道通天,各走一边!有人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周伯通跳将出来:郭靖!我们来个左右手互博,看那只手能赢!!  发表于 2012-4-19 20:26:34
蓝田日暖  感性认识可以有意识地恢复或者说发展,我相信只要一个人有意识地去探索它,方法合适的话就会比以前所有时候都感性。  发表于 2012-4-17 17:31:53
头像被屏蔽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289#
发表于 2012-4-17 17:26:11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签名被屏蔽

Rank: 8Rank: 8

290#
发表于 2012-4-17 17:26:34 |只看该作者
关于浸融认知和离斥认知。重要的是,父母不要太早给孩子灌输物体的名词,而是要充分运用他的五种感官。譬如一只小鸟,不要直接告诉他“这是斑鸠”,而是和他一起,兴奋地用眼睛观察那只小鸟,也先别急着概括那只小鸟的颜色。或许,可以告诉他,这只小鸟也有名字,我们可以叫他“斑鸠”,就像大家叫你“丁丁”一样(假设这小孩叫丁丁)。

譬如看一棵树,别急着告诉他树的名字,而是摸摸树皮,闻闻看这棵树有没有味道,观察树叶在有太阳和没太阳时的样子。

离斥认知迟早要发展,或许不管怎样感觉,到一定阶段,孩子和客观世界都会隔着“名字/概念”这堵墙,这堵墙越是坚硬,客观世界就越平面、越不生动。不过注意保护孩子的浸融认知,会使孩子保持一份柔软和开放性。但是否通过这种方式,孩子就会对客观世界保持那份直接而生动的感觉,这很难说,因为有些人就是在思维上比较突出,有些人就是在艺术和感知自然上比较厉害,这可能和本人的天性也有些关系。

浸融认知所感知的世界更生动、更真实、更有意思,但如果只有浸融认知,没有离斥认知,人们就不能把这种认知用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就无法和人分享交流。如果一个人能很好地平衡这两种认知显然是最佳的,但这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点评

尘埃落定  医生、律师、政客,你若问他如果有来生还做这个职业吗?99%摇头,若问艺术家,来生都不想换行  发表于 2012-4-18 16:03:47
尘埃落定  我一师兄,蛰伏宋庄多年,经常白开水馒头度日,不是没钱,喝起花酒来五花马千金裘呼二将出换美酒,可大多数时间里还是离不开白水馒头,布衣芒鞋,他把灿烂的心灵都化身笔触了。  发表于 2012-4-18 16:02:33
尘埃落定  从前有个人,总是戴着一顶破旧的帽子,别人看不过,就对他说,你就不能花点钱买个好看的帽子?此人眼一翻:凭什么我花钱,偏要你好看?天才艺术家的没落,是在谁的眼里何种标准的没落呢?子非鱼啊  发表于 2012-4-18 15:57:04
小宇妈妈  艺术家有除了文字以外的其它表达方式,我只说表达,不说交流。 有些天才艺术家生活落没,也许和这个有关吧。 纯猜想哈~  发表于 2012-4-17 17:52:57
蓝田日暖  因为这个世界的交流方式还是以文字交流为主,思维方式还是以逻辑思考为主,所以离斥认知是不可少的,不然别人无法理解你。  发表于 2012-4-17 17:29:21
头像被屏蔽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291#
发表于 2012-4-17 17:30:30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签名被屏蔽

Rank: 8Rank: 8

292#
发表于 2012-4-17 17:48:1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宇妈妈 于 2012-4-17 18:02 编辑
蓝田日暖 发表于 2012-4-17 17:26
关于浸融认知和离斥认知。重要的是,父母不要太早给孩子灌输物体的名词,而是要充分运用他的五种感官。譬如 ...


你的回复逻辑清晰,也很客观,我非常的赞同!
孩子认知这个世界时,需要多让他自己去感觉和体验。
我也反对幼年的孩子在探知世界时,大人把抽象出来的这些符号强加给孩子,这会剥夺了孩子深度探索的机会。
不自觉的反思一下自己,平常孩子问些问题时,也会不自觉的就把一个概念扔给孩子,其实这是一种比较偷懒的方式。这种时候一般是自己没有耐心,还没走进孩子的世界,没有同孩子一同感受的时候。

Rank: 8Rank: 8

293#
发表于 2012-4-17 17:58:1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齐齐妈 于 2012-4-17 17:59 编辑
譬如看一棵树,别急着告诉他树的名字,而是摸摸树皮,闻闻看这棵树有没有味道,观察树叶在有太阳和没太阳时的样子。


你不告诉他树的名字,你会怎么做接下来的事?告诉他,先跟着我来摸摸树皮,然后一边做一边跟孩子说我们闻闻看这棵树有没味道?再观察一下有太阳和没太阳时的样子?

这样的事情,就我自己来说,我不会这样做,我觉得这样做,太刻意。
看到一棵树,我会直接告诉孩子那棵树的名称,因为她已经观察到了树的表征,那么我就要对她观察到的表征及时提出的问题给出一个及时的答复。而不是非要怎样心灵着去引导着她感知那棵树,那样反而会绕得更远。

至于树皮是否粗糙,树是否有味道,树在何种天气下是何种样子。
我不做刻意引导,我选择相信孩子自己的能力,顺其自然。
刻意引导反而会让孩子失却真我,让她自己观察,这样收获的才是真我。

也可能,蓝田只是随手举了个例子,要表达的也非我理解的这层意思。
教育从来不能刻板,但一经说出来可能就刻板了,呵呵!

所以我引用了以后就来了几个提问。

随感有发罢了……

点评

华妈  同意。比如上学路上我骑车带着儿子,他问我路边高的和矮的分别是什么树,他说矮的上面虫子多,让我离远点骑,我直接告诉他矮的是槐树,高的是杨树,要想着怎样感知那树,就有点太。。。  发表于 2012-5-11 16:58:19
头像被屏蔽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294#
发表于 2012-4-17 18:10:17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签名被屏蔽

Rank: 7Rank: 7Rank: 7

295#
发表于 2012-4-17 18:21:51 |只看该作者
海棠花开天馨 发表于 2012-4-17 16:01
以下是华德福的学习资料,个人觉得里面提到的sympathy(浸融认知)与antipathy(离斥认知)很像我们老祖宗说 ...

谢谢天馨妈妈的分享!{:1_143:}

我仔细读了这段,恰好前两天我才跟人讨论过用艺术家的思维还是用科学家的思维,其实我觉得两种孩子都挺需要的。

但是我理解华德福说的这种保护,这也是我认为华德福教育体系很优秀的地方!

至于你说的道德经里发音的那个,大概我离“道”太远,没有这种感觉呢!{:1_115:}
我不想改变世界,可是我也不想被世界改变。

Rank: 7Rank: 7Rank: 7

296#
发表于 2012-4-17 18:22:14 |只看该作者
小颀妈妈 发表于 2012-4-17 16:07
嗯,我明白你的意思。

你是担心,虽然只是为了让孩子沉静下来以及让孩子感受汉语的语感、节奏和韵律 ...

亲爱的,你真贴心!
我不想改变世界,可是我也不想被世界改变。

Rank: 7Rank: 7Rank: 7

297#
发表于 2012-4-17 18:25:48 |只看该作者
明月照我心 发表于 2012-4-17 16:29
我明明说的是"读经未必就是纠正",纠正这个词是沿用你所说"我恰恰觉得这是很可贵,很该保护的,而不 ...

我觉得解释的挺累的,反正我的观点已经差不多阐述清楚了,我不想再纠结了,你的观点我自认我已经明白了。

咱们的不同之处也不是啥原则性的,就此打住吧,因为我感觉打字真的挺累的,见谅!
我不想改变世界,可是我也不想被世界改变。

Rank: 7Rank: 7Rank: 7

298#
发表于 2012-4-17 18:27:32 |只看该作者
明月照我心 发表于 2012-4-17 16:41
如果此时有一方能放弃自己的立场,去看一下对方,情况就会改观,所以我愿意放弃我的立场,来看看你的立 ...

亲爱的,我没放弃我的立场,在我看清对方立场之后,我就会回来的。{:1_115:}

我的确善良,因为我总是希望对方跟我交谈时是舒服的,但是我这会儿把自己累坏了,所以我要歇息了。{:1_129:}
我不想改变世界,可是我也不想被世界改变。

Rank: 7Rank: 7Rank: 7

299#
发表于 2012-4-17 18:30:32 |只看该作者
小宇妈妈 发表于 2012-4-17 17:16
感谢天馨妈的资料和思考。这个贴子真是宝藏。
很巧,我也有两个妈妈圈子,一个是注重逻辑和科学素养, ...

小宇妈妈,在不知道答案之前,我个人的想法是,尊重孩子的特点平衡发展,不刻意追求谁。孩子们在生活中,这两种认知能力都会用到,而且因为天生差异也会各有偏重。 其实我还很好奇一个问题,为何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感性认知会褪化呢? 仅仅是因为教育方式的原因么?

你这段我很赞同!{:1_143:}

再者,这个帖子的主旨是探讨教育,所以不论华德福和读经,咱们说到哪儿算哪儿!{:1_113:}
我不想改变世界,可是我也不想被世界改变。

Rank: 7Rank: 7Rank: 7

300#
发表于 2012-4-17 18:32:32 |只看该作者
明儿再来接着和各位说吧,我陪孩子去了!
我不想改变世界,可是我也不想被世界改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幸福大观园 ( ICP12039693 )  

GMT+8, 2024-4-29 05:50 , Processed in 0.029585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