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手机客户端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3537|回复: 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芭园家长荟] 花生班的互助会改名叫土拨鼠日了,内容如内 [复制链接]

Rank: 4

1#
发表于 2012-2-16 15:46:53 |显示全部楼层
遗憾啊、这么热闹的会没参加成,看着就眼馋。
玥玥妈 http://blog.sina.com.cn/yueyue221

Rank: 4

2#
发表于 2012-2-16 15:53:10 |显示全部楼层
《土拨鼠日》,像个寓言故事。我在兰晓龙的三部曲《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和《生死线》里,也看到些影子,附着在貌似更现实的故事上。
玥玥妈 http://blog.sina.com.cn/yueyue221

Rank: 4

3#
发表于 2012-2-16 16:01:45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静静流淌 于 2012-2-16 16:04 编辑

比如《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新兵连表现不佳被分到一个偏远的班,看守荒漠中的管道。别人都在学枪学炮、突飞猛进的时候,他和这个班的兵,连实弹都不配发,就像被人遗忘一样,除了生存必要的吃喝,其他没人管也没人问。每天的生活就如土拨鼠日一样,重复着一样的程序周围是不变的环境和人。在许三多来之前,其他兵都被磨懈怠了,内务不整理,不学习不上进,无事可做,用各种方式消遣时日。许三多来了以后,他的认真影响了每个人,他“做有意义的事”的坚持,影响了每个人。班长一句玩笑话他当了真,认真的修了一条路。就是因为这条路,帮他走出了这里,也带动他身边的其他人有了改变。
玥玥妈 http://blog.sina.com.cn/yueyue221

Rank: 4

4#
发表于 2012-2-16 20:51:27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团长我的团》和《生死线》,战争背景的片子,就更残酷些。比如《生死线》,抗日第八年的敌后游击队,坚持了那么多年却还看不清未来,只看见身边的战友一个个死去,不管当初是为了什么加入抗日,是理想和信念、还是个人感情,一直坚持到最后一点可以支撑的东西都失去了,还没有看到希望,是选择放弃还是继续坚持?
玥玥妈 http://blog.sina.com.cn/yueyue221

Rank: 4

5#
发表于 2012-2-16 20:56:42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静静流淌 于 2012-2-16 21:53 编辑

相比之下,《土拨鼠日》就轻松多了,主人公有着不死的金身,这是一种极端的假设,片子宣扬的也是美国理念:就算你可以不死,可以不承担责任,可以为所欲为,可以抛却一切的“报应”,在你尝试过一切可能性之后,你会发现,你仍然只能从行善中获得幸福,获得内心的安宁,这是人性。而所谓道德,不是对人类的自由的约束,恰恰是人类自由选择的结果。

如果你认同这一点,这部片子就是个寓言,是个希望,是无尽黑暗中的一点微光,是个可以让你在看似最没希望时还能坚持一下下的小小动力。如果你不认同,它就仅仅是个故事而已。有点类似宗教信仰啊,信则有不信则无。
玥玥妈 http://blog.sina.com.cn/yueyue221

Rank: 4

6#
发表于 2012-2-16 21:13:29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静静流淌 于 2012-2-16 21:35 编辑

另外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是主人公对待同一个人的不同态度。比如那个卖保险的,第一天还能保持客气,第二天有些恐惧,第N天直接一拳打过去,第N+M天,却是大大的拥抱。对保险员来说,他并不知道主人公的内心经历,所以对那些非常反应,他一定搞不清为什么。

我们也一样。有时候我们觉得这个人的行为很古怪。其实如果我们了解到他过去的生命经历过什么,可能这个古怪就变得情有可原。我们都在根据自己过去的经验决定现在的行为,有时候这个反应机制甚至自动化到、只看一眼就判断为“这是我以前经历过的”,从而启动反应机制,连带情绪部分,一起发送出去。所以如果觉得不对劲了,不妨给自动机制刹个闸,停下来看看,眼前的跟以前经验的,是不是真的是同一种情况,以前的经验是否真的适用于现在的情况。

如果自动化的是对方,我们是不是可以心放宽些,这个人一定是经历过什么,才让他变成这样。对孩子也一样。事实上我们是不可能了解孩子经历过的所有的事情的,更不可能了解他的内心经历了什么。所以当我们遇到孩子有我们认为不可理喻的行为时,我们至少先试图从情感上理解他一下,再想办法,利用或者创造机会,让他通过切身的经历,修正他的经验。
玥玥妈 http://blog.sina.com.cn/yueyue221

Rank: 4

7#
发表于 2012-2-16 21:18:36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静静流淌 于 2012-2-16 21:20 编辑

第三个,是爱情。主人公第一次追女编导,不可谓不用功,记下对方的各种爱好,处处投其所好,最后却换来巴掌。可见爱情不是说你迎合她她就会爱上你。倒是后来,他放下了追求,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并且自己也发现了生活的意义之后,女编导被他吸引。靠了人格魅力,爱情终成正果。

而真正的爱情,带来的是新生活,人生的转变。

这又是典型的美国理念。
玥玥妈 http://blog.sina.com.cn/yueyue221

Rank: 4

8#
发表于 2012-2-16 21:31:50 |显示全部楼层
耘妮 发表于 2012-2-16 12:09
M妈很痛苦的感到,SY妈没有领会到M妈的意思,她宣布:进入下一个环节。
M妈只好大喊出来:不行,我还没有发 ...

“其实这样说很不确切,更确切地说:只有经由全神贯注在对方身上,这条通道,你才可能真正自由的跟自己在一起。”

为什么?没看懂 {:1_122:}
玥玥妈 http://blog.sina.com.cn/yueyue221

Rank: 4

9#
发表于 2012-2-16 21:57:57 |显示全部楼层
老猫猫 发表于 2012-2-16 17:25
我当时还想你干啥去了?也没有来得及问么么妈妈。

玥玥有点儿发烧,所以没去成。
玥玥妈 http://blog.sina.com.cn/yueyue221

Rank: 4

10#
发表于 2012-2-16 22:00:07 |显示全部楼层
齐齐妈 发表于 2012-2-16 16:16
本来想问问你,你带玥玥去看谢医生的事,结果没遇到你还。

我博客上有,比我记性还详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2124b70100l88v.html
玥玥妈 http://blog.sina.com.cn/yueyue221

Rank: 4

11#
发表于 2012-2-17 12:37:03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静静流淌 于 2012-2-17 13:11 编辑
耘妮 发表于 2012-2-16 13:42
DB妈:在幼儿园小朋友老管自己的宝宝要东西,怎么办?孩子每天都紧张的找东西,或者要求妈妈给她买东西。感 ...


细想其实也挺有意思的。

小朋友要东西,孩子感到紧张,回来就问妈妈要。当孩子发现每次问妈妈要妈妈都会给他,然后他就可以拿着这个东西去给那个小朋友,解决自己的问题,他就会把这个方式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重复使用。

然后轮到妈妈紧张了。这老要老要,什么时候是个头?关键是不是对孩子有影响?这时候这个问题就成了妈妈的问题。想要解决问题的人,是妈妈。

同诸多问题一样,这是一个圈,只要有一个人做出改变,就可以结束这样的循环。问题是,谁先改变呢?对要东西的小朋友来说,他没有改变的需要,对孩子来说,因为他可以通过问妈妈要来解决自己的问题,所以也没有太大动力。所以最最急迫想要改变的人,是妈妈。况且,作为妈妈,我们能够做到的,也只有改变自己。确切地说,希望在自己不改变的情况下而让别人先改变,往往很难。

比如,我们可能希望由老师或对方家长出面来制止那个小朋友要东西。也许、可能会有效果,但是对其中的每一个人来说,获取的经验是怎样的呢?这个可以对比下面的方法,自己衡量一下。
玥玥妈 http://blog.sina.com.cn/yueyue221

Rank: 4

12#
发表于 2012-2-17 12:45:13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静静流淌 于 2012-2-17 13:11 编辑

改变自己,就是改变自己应对的模式,不再给孩子提供东西。显然,这就把孩子解决问题的路子堵上了,孩子可能会很痛苦,这是多么的让人心疼啊。但是,这也正是帮助孩子成长起内心力量的契机。无数自我成长经验谈都在说,痛苦即菩提,人要经由痛苦成长。这里,你将有机会亲眼见证这个奇迹的发生。

孩子非常痛苦,因为他无法再通过一种旧有的模式来解决自己的问题,他必须寻找新的模式。这时候他是需要我们的帮助的。具体的帮助方式,因孩子而异。因为我不知道这个例子中孩子的具体情况,所以下面说到的仅仅是我假想我遇到的是某种孩子我会怎么做,未必适合这个例子中的孩子。无非是抛砖引玉,提供个思路,遇到自家问题还望能举一反三,领会精神,活用方法。
玥玥妈 http://blog.sina.com.cn/yueyue221

Rank: 4

13#
发表于 2012-2-17 12:50:04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静静流淌 于 2012-2-17 13:14 编辑

如果是我,是我家孩子(四岁多),我会直接跟孩子谈,为什么你要给他这个呢?(再次申明,下面情节纯属假设,切勿直接套用)
不然他就不跟我玩了。
哦,你是想跟他玩是吗?
对。

也就是说,孩子真正的需求是维持友谊。那我们可以想想其他维持友谊的方法,诸如邀请串门、共同游戏之类,建议给孩子,供他尝试。

也可能是因为孩子害怕对方打自己。那孩子的真正需求可能就是消除恐惧。为什么孩子会认为不给他东西自己就会挨打?这是事实吗?这样的经验是怎么来的?那孩子还真就需要不给一次,看看是不是真的自己会挨打,是不是真的自己会很危险。也许什么事情都没发生,孩子也就修正了一个错误的经验。

以此类推,找到原因,对症下药。
玥玥妈 http://blog.sina.com.cn/yueyue221

Rank: 4

14#
发表于 2012-2-17 12:59:18 |显示全部楼层
对某些人来说,这里有个难点,就是拒绝孩子。怎样温和而坚定的拒绝孩子的请求,并且还要让他在被拒绝的情况下,仍然能感觉到你和他是站在一边的,是在帮助他解决问题的,这不容易。

但是,往往,感到做到这一点非常困难的妈妈,孩子一般也继承了难以拒绝其他孩子的特质。而且,妈妈会对孩子的这一点比较纠结,期望改变。那么,你做出的改变,就会是给孩子最好的示范。当孩子遇到这种新模式,他会尝试拿来主义。当他发现你成功了,他也会对这种模式更有信心,即使他在你面前好像是失败了,痛苦着,但可能他过一会儿心里就高兴得不得了,因为柳暗花明又一村,又发现了新办法。
玥玥妈 http://blog.sina.com.cn/yueyue221

Rank: 4

15#
发表于 2012-2-17 13:07:49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静静流淌 于 2012-2-17 13:09 编辑

一旦孩子发生了改变,问题就被推回了始作俑者那里,也就是那个要东西的小朋友。同样,下面的分析仅为假设,真实事件请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为什么他总是不停的问同一个人要东西?必然有他自己的需求。如果按照我们惯常逻辑,把这个需求归为对玩具的占有欲,那就有点儿简单化了。行为背后的需求,未必在物质层面。

比如,可能仅仅是觉得好玩。当他发现这个人,你问他要什么他就会给你什么,跟机器猫一样,那是多有趣的一件事。以他的年龄他不太会联想到钱啊道德啊,只是觉得有趣,想知道到底你能给我多少东西?

比如,可能是在探索权力,体验控制的感觉。

比如,感情上的安全感。你给我东西说明我们是好朋友。如果你不给我东西了,你就不把我当好朋友了。

不同的需求,需要不同的帮助。只要这个问题推到了他那里,就给他一次成长的机会。

所以,你的改变,不仅仅是你的成长,而且会给这两个孩子都带来成长的机会。只要帮助到位,三个人都会从中成长起所谓“内心的力量”。对比让老师或者对方家长出面制止的方式,哪种更划算?
玥玥妈 http://blog.sina.com.cn/yueyue221

Rank: 4

16#
发表于 2012-2-17 13:15:58 |显示全部楼层
齐齐妈 发表于 2012-2-17 13:14
我来举一个非虚拟的例子(当然不一定完美完全成功……)

其实齐齐也有同样的困扰,估计有半年多了,现 ...

{:1_129:} 想起一句话:你可以说,我可以不信。
玥玥妈 http://blog.sina.com.cn/yueyue221

Rank: 4

17#
发表于 2012-2-17 13:24:12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有点罗嗦哈。其实吧,想表达这样的意思,也是每次我们提出问题晓伟都在反复提醒我们的,先观察孩子,了解行为背后的内在原因,再想办法来帮助孩子。注意:是“帮助孩子”,不是“解决问题”,我们的目标是孩子的成长,并不在于问题的完美解决。关键要看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什么,这个经历是否对他将来的生存有益,而不在于眼前是否不痛苦,是否不吃亏。
玥玥妈 http://blog.sina.com.cn/yueyue221

Rank: 4

18#
发表于 2012-2-17 13:33:16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静静流淌 于 2012-2-17 13:34 编辑
齐齐妈 发表于 2012-2-17 13:23
木办法,话还没讲先笑场了……

是这样,那天么爸说了很经典的话,参见耕妮前面的帖子……


这个我还没理清。

可《土拨鼠日》宣扬的,正是,即便放你无限的自由,消除一切所谓的惩罚,人在尝试了各种方式后,仍然选择了善。就是说,其实内心的“恶”,不应该是遏制的,而是你自由意志的选择。你这么选择是因为你明了,这么做对你无益,你不会经由此得到你想要的,所以你选择另外一种方式。

而这个尝试的关键期,貌似就在儿童期吧。小时候没有做过坏事的,才需要遏制内心的恶。因为恶对自己无益的道理,他从未实践过,也就不会真正相信。
玥玥妈 http://blog.sina.com.cn/yueyue221

Rank: 4

19#
发表于 2012-2-17 13:38:44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静静流淌 于 2012-2-17 13:41 编辑

但是反过来说,正是因为这种择弱而欺的模式(在儿童群体里有这种模式还是非常正常的),让群体中力量比较弱的孩子有强起来的动力,从而让群体中各个个体趋向力量均衡,并使整个群体的力量增强。这时候大人的引导就很关键,关系到将把群体引向怎样的方向,是强化这种弱肉强食,还是帮助弱小成长从而增强整体力量。
玥玥妈 http://blog.sina.com.cn/yueyue221

Rank: 4

20#
发表于 2012-2-17 14:34:24 |显示全部楼层
齐齐妈 发表于 2012-2-17 13:59
这再次印证了一件事的无比可信性:齐齐曾被人孤立一年后,开始打人!

上次听小伟说,花生班除了新来的几个小的,其他都打过人啦
玥玥妈 http://blog.sina.com.cn/yueyue22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幸福大观园 ( ICP12039693 )  

GMT+8, 2024-5-3 17:47 , Processed in 0.02795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