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手机客户端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玉冰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育儿心得] 哈佛幸福课:正面心理学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21#
发表于 2011-11-1 12:58:40 |显示全部楼层
哈佛幸福课: 正面心理学 (十三)


“我真不该走这条路……”



我们先来问两个问题:你希望能提高自己的效率,办事更快捷吗?你希望能让自己更放松些,别太过焦虑吗?哦,你都希望?那么,你很需要好好听听下面的课程。要提高自己的效率,势必工作节奏更紧张些;而要让自己放松、别紧张焦虑,又似乎和“提高效率”相矛盾。这两个心愿不可能同时满足吧?能,朋友,我们正在学习的“正面心理学”,往往能让我们在看似山穷水复之时,豁然之间柳暗花明。

假如说,有一天你背上旅行包,出去徒步旅行。途中遇到一堵墙,又高又长。如果你想过去,最好的办法,是……把你的包扔过墙去!想要你的包?想办法!翻过去、绕过去、掏个洞钻过去……好多的办法,就出来了。

包扔过墙去,问题就不再是“我要不要过去呢?”,而变成了“我怎么能够过去?”这一不同的提问,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的答案,看到了我们能够得到的不同资源,包括来自外部世界的以及自己内在的资源,因此而为我们开启了无数的机会。

这个“把包扔过墙去”的动作,其实就是给自己设立了一个目标。一旦有了目标,我们就能够集中精力和能力,不再无的放矢、散漫无着。

有不少人,辛勤工作的时候向往着将来放松的退休生活。可是一旦真的退休了,放松了,他却反而变得更不快乐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的生活,一下子变得漫无目的、散漫无着。如果他能够为自己的生活设立一些可行的而且有意义的目标,比方说,上老年大学、养花弄草,比方说去做他以前总想去做却又总也没有时间去做的事情,那么,他就能够真正享受退休生活,变得比退休以前更快乐。

我们需要一个未来的目标做为导向,这样我们才能更享受当下。

这也揭示了为什么那么多成功人士并不快乐的原因。他们已经有了他们想要得到的东西,包括财富、地位、名望……可是,为什么走到成功的巅峰却发现自己并不快乐了呢?只因为,没有了目标。

他们一路奋斗过来,一路梦想着实现理想时的志得意满。在路上他们也许并不快乐,因为还没有得到向往的一切,因为奋斗历程的艰难困苦。但是他们心中有个梦,这个梦引导着、激励着他们一直往前:“等我到了那里,我就有了一切,我就有了幸福”。可是,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一旦到了那里,有了一切,固然会欣喜一番,幸福指数陡然上升;但是用不了多久,新鲜劲儿开始消失,幸福指数开始下降,慢慢回落到以前的老样子:他并没有得到永久的幸福。

对此他不禁感到十分沮丧,并且对未来充满迷茫甚至恐惧:然后呢?我这辈子就这样了?这就是所谓的实现理想了吗?他的这种没落情绪,会使得他的幸福指数继续下降,连带整个人的自我认知和情绪和行动一起,统统卷进“下行漩涡”。

还记得吗?我们前面讲过的?幸福,不在于我们得到了什么,不在于我们拥有了多少,而在于我们的内心世界有些什么,在于我们怎么看待今天的现状,在于我们关注的是什么地方。

我们当中还有不少人,选择了一条路或者一种职业,走下去,但是往往很快后悔,“我真不该走这条路”。其实,走的是哪条路,选择的是哪种职业,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设立了一个目标,把包扔过了墙,让目标引导你往前走,投入其中。无论哪条路,只要你全身心地投入,你就能够享受“在路上”的快乐。因为,在你追求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有一个目标在心里,会引导你走向幸福。因为,你奋斗的历程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了成就感的快乐过程。

更重要的是,你不但设立了个目标,而且设立了一个“自我和谐”的目标。这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你的目标是你的真正追求。你的目标符合你的价值观、人生观;你真正有热情去投入、去追求、去奋斗;你真正有意愿调动你的主观能动性,聚集你的内力。

这样的目标,是你自己内心的追求,而不是别人指定给你的、社会压力迫使你接受的、你“不得不”去履行的职责。

不再是“不得不”,而是做我们真正想做的事,本身这就是一件更让人快乐的事。而且我们内在迸发出来的激情、我们心甘情愿的投入,也自然而然令我们做得更好,更有成就感,更有意愿持久地做下去。这份快乐的、和谐的感觉,不但带来正面的情绪和影响,而且还会带动你整个人生的快乐与和谐。哪怕生活中还有些其他的、不是你的理想目标但也需要做的事情,你做起来也会更加快乐。因为,总体来说,你更享受生活,你具备更多的正面情绪和感觉。而这份正面的、快乐的情绪,给我们的健康所带来的好处,那就更毋需多言了。

好,这里有了一个问题:怎么样让我们的目标,准确地说,我们的“工作”,变成我们“自我和谐”的目标,变成我们真正热情向往的、而并非“不得不”做下去的工作呢?

有人把我们的“工作”,分作了3种不同的定义。

第一种定义,那是我们的一份“职业”。
第二种定义,那是我们的一份“事业”。
第三种定义,那是我们“使命的召唤”。

前面我们讲过,我们身处怎样一个世界,在于我们内心怎样去看待。我们怎么看待我们的“工作”,我们就得到一份怎样的“工作”。看法不同,诠释的意义不同,使得我们对这份“工作”的动力不一样、投入不一样、心态不一样、期望不一样。

把工作当“职业”的人,他往往会把它当作一件无可奈何的、不得不做的琐碎事情。能够推动他去工作的动力,估计就是那份工资。他最大的盼望就是周末、假日来临,就是项目结束、学期放假。

把工作当“事业”的人,酬劳、晋升常常是他的动力,推动他往前赶、往上走。他总是期待着更高的工资、更高的职务、更大的权利、更大的掌控、更大的收获、更大的成就。

还有幸运的少数人,把工作当成“使命的召唤”。他的动力,是追求自我和谐的本身,奋斗过程的本身。他从事的是比什么都有意义、更情愿去做的事情,因为那是他的使命。尽管工作的过程中避免不了有些很 “琐碎”、“不得不”做的事情,但是因为他总体上把工作看做自己的“使命”和“殊荣”,他自然更容易坦然接纳。他所期待的,是让这个世界更美好。他所寄望的,是更多的工作、更多地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而且,这种“使命的召唤”,不在于一份工作做的是什么,而在于你以什么样的心态来看待这份工作。比方说,你做的是医院清洁工作,你把它看作“扫厕所倒垃圾之类的低级工作”,那就是一份“低级”工作。但是,如果你这样看呢?“我为病人提供更好的环境,他们的康复离不开我的努力,他们需要我为大家创造一个更整洁、少污染的环境”。这种奉献的意愿,又使得你更愿意和病人聊天、更愿意伸出援手,从而使你更得到大家的欣赏和尊重、更活得快乐而充实。

如果你想去追求更好的酬劳、更高的职位,渴望让孩子有更好的学校、给家人更好的房子,这都很好,都是人的正常天性。但是,如果你追求的仅仅是这些,那么,你的人生会变得不快乐(因为你没有幸运地得到),或者没有长久的快乐(你得到了,但是新鲜劲儿一过,快乐感就又没了)。然而,朋友,如果你能够看到更深层的追求和意义,看到你对家人、对别人、对社会的贡献,看到你的工作的积极的一面,使命性的一面,那么,你对成功、富足、快乐、幸福的诠释,会完全不一样。

怎么去看,怎么诠释,全在于你。在于你肯不肯花时间认真去思索、去倾听你的心声。只有当我们追求的是真正的自我和谐的目标,走在真正的自我和谐的路途上,我们才是真正地活着。我们才能真正将世界变得更美好,因为,我们就是这个世界的其中一分子。

有一句名言,“我们不应专注于生命中可以拥有的,而应致力于那些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朋友,什么是你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要继续活下去,而且有意义地、快乐地活下去,你最需要的,是什么?

有很多想法?很好,请你先把它们逐一写下来。然后,给自己一个、一个地设立目标,合理的、可行的、现实的目标。然后,一个、一个地设立具体的起步日期、具体内容、具体任务。再然后,去行动起来!还记得吗,我们真正享受的,不是达成目标的那一刻,而是努力过程中的每一刻。我们追求的,不是最高,不是最终,而是更高,而是更好。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9Rank: 9Rank: 9

22#
发表于 2011-11-8 10:36:00 |显示全部楼层
哈佛幸福课: 正面心理学 (十四)


压力不可怕,怕的是没有停歇


生活中有许多压力,工作中学习中更有许多压力。现代生活节奏如此紧张,越来越多的人承受着越来越难以承受的压力……这人生在世,怎么就有这么多的、让人躲都躲不开的压力呢!

友情提示一下:你问的是什么问题,你看到的就是什么世界。我们应该换一个角度、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视角来思考这个问题。正面心理学会怎么问呢?

正面心理学的开山鼻祖,正是从这个问题出发,开创了心理学的一个崭新领域:虽然这个世界充满了压力,但是仍然有人生获得成功而且生活快乐。既然有人能做得到,那么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他们是怎么对应压力的?

请你先把这个问题放在心里,我们一起到健身房走一圈。请你拿起一副哑铃,举起来。这时你给自己胳膊、肩胛、后背等处的肌肉都施加了压力。不过没关系,10公斤一对的哑铃,你举个十几下、几十下还是可以承受的,是吧。明天再来,后天再来。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坚持下来,你就会发现你身体变得结实、身材变得健美。

谁说压力不是好东西呢?

可是,如果你不是日复一日地举哑铃,而是一分钟复一分钟、一小时复一小时呢?不知停歇,不给肌肉休息的机会,你会怎么样?你会肌肉拉伤!你会因为疲劳过度而瘫倒!

肌肉如此,我们生理上、心理上都也一样。原来,问题其实不在于压力,而在于不停歇的压力。压力本来对我们很有好处的,生理上来看压力培养我们的力量、力度、耐力、强壮;心理上来看压力促进我们的效率、智能和体能,促使我们成功。压力是一件帮助我们更健康、更成功、更快乐的好东西。

但是,如果不给我们的身体和心理短暂脱离压力而休息的机会,压力就会把我们弄得瘫倒在地!但凡参加过大考、大赛的朋友都知道,重大考试和比赛之前,一定要休息,要放松,否则压力越大成绩越糟糕。不仅是大考和大赛,我们日常工作中生活中的压力也一样,如果我们不给自己停歇、喘息的时候,谁都会越来越感到焦虑,最后承受不了而崩溃。

想明白这一层,办法就出来了:给自己机会,从压力中脱离片刻,休息。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刚才装在心里的问题:“虽然这个世界充满了压力,但是仍然有人生获得成功而且生活快乐。既然有人能做得到,那么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他们是怎么对应压力的?”

我们的正面心理学家真的就这个问题作了认真地研究。结果发现,那些成功而快乐的人,有两条与众不同的地方。其一,他们设立了日常劳作的惯例(让习惯来带动自己,就像每天早上刷牙,习惯成自然,不需要每天下一次决心)。其二,他们不但设立了工作所需要的习惯,而且设立了让自己休息的合理习惯。

不太理解?那么换一个说法。让我们更成功、更快乐的活法,是当“短跑运动员”,而非“马拉松运动员”。短跑运动员的训练方式,是冲刺、休息、冲刺、休息。马拉松运动员的训练方式,是一跑出去就是好几个小时,不得停歇。

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可以搞效率高成果工作的时间,大约是1个小时到两个小时左右。超过这个时间,人的工作效率、智能和体能都开始下降。如果每隔1-2个小时让自己休息一下、放松一下,比方说散散步、松松筋骨、听听音乐、吃点儿东西,哪怕15分钟也好,然后再回去工作,人的工作效率又恢复正常。这样做法,不但不是浪费时间,而且是节省时间!

如果你觉得自己忙碌得根本停不下,我们就再来“拿哑铃说事儿”。假如你今天的目标是10公斤哑铃举200次,你觉得一口气做200次更明智,还是每做20次休息1分钟更能达到目标?咱不假设自己是举重运动员哈,就是一个想健身的普通人而已。10公斤的哑铃,我相信,连续一口气做200次的话,很多人半途就瘫到在地上了。但是如果每20次休息1分钟,一定有不少人可以坚持做完200次。也就是说,只要我们肯给自己停歇的机会,我们一定会更出成绩,而不是更耽误事儿。

不过,如果你忙的时候想着休息,休息的时候想着忙,那倒真地会耽误事儿。这么说吧,你最喜欢的歌曲有好几首,一首一首地听,曲曲都好听。可若是你的MP3出了故障,一口气同时放2-3首曲子呢?不论平素你多么钟爱的曲子,这么一齐放出来,只能是乱七八糟的一片噪音,你根本不可能觉得享受。

也就是说,我们不论劳作还是休息,都应该让自己专注而投入。只要有了这“专注”二字,工作也好休息也好,才都能够保证效率和质量,达到最好的效果。而一旦我们能够保证自己工作以及休息的质量和效率,那么我们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快乐指数、成就感、自我满意感等等,自然而然都会往上扬。

当然,我们给自己做计划时,要结合每个人的不同特点,设立合理的、有弹性的作息安排。比方说有人工作一个小时就觉得脑子累了,需要休息;有人则可以连续高效工作两个小时。又比方说,有人觉得瑜伽放松的效果最好,可是每做一次瑜伽需要一个小时,工作中又实在挤不出这么一大块完整的调息时间出来。那么,你不妨每次入静15分钟,认真完成瑜伽的一个段落,分4次完成一整套的瑜伽。如果因为出差啦、开会啦之类的事情耽误了你留在自己的休息时间,你或者用“见缝插针”的方式给自己短暂的放松,或者给自己另外补上一段高质量的休息。

放松、养神、冥想、锻炼、听音乐、远望、喝茶、聊天,都是很好的休息。

睡个好觉,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更是非常重要的休息方式。现在国内很多养生理论都强调充足睡眠的重要性,我这里就不再多啰嗦啦。

友情提示一下朋友们:不论是你决定做什么事情,还是决定给自己时间休息,请一定首先花些力气把作息规律培养成习惯。3个星期能够培养一个新习惯,这目标不算太难。而且,请你在这3个星期之内,别给自己增加更多的任务,免得“肌肉拉伤”,反而得不偿失。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9Rank: 9Rank: 9

23#
发表于 2011-11-8 10:39:31 |显示全部楼层
哈佛幸福课: 正面心理学 (十五)


追求完美,害人匪浅


这个标题很有些耸人听闻的意思。可是,一旦你仔细看完了这一篇,你会深深庆幸你没有对这一标题嗤之以鼻转身离去。你会深深庆幸你可以选择放下追求完美的情结,让自己从此不但过得更轻松、更快乐,而且,出乎你想象之外,更成绩斐然,而不是相反。

什么是追求完美呢?要求自己做什么都要完美无缺。丝毫不错。让人无可挑剔。生活中不是没有一定需要100%完美的时候,比方说,外科医生在手术台上的操作。那的确是半点差错都不能容许,毕竟是人命关天的事情。

然而,是不是因此人生所有一切事情都应该以外科医生做手术的水准,来高标准严要求地苛刻自己,也苛刻别人呢?收拾屋子要彻底完美;做顿饭要彻底完美;写作业要彻底完美;考试要100分;论文要100分;工作业绩要100分;述职报告要100分……婚姻要毫无瑕疵,亲子关系要毫无瑕疵,为人处事要毫无瑕疵……甚至哪怕写封信,每一句话都反复推敲,检查10遍,保证没有一句不恰当的话,没有一个错字 ……

看着都累得心慌,是不是?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你有没有这样的心态倾向和行为倾向?一个人若真要这么个活法,凡事都追求做到完美无缺,我们可想而知,他要承受多么巨大的精神上的以及生理上的压力!焦虑!沮丧!挫败!

你们谁见过有人真的能够100%做到完美?什么事情都从来没有任何纰漏、疏忽、失误?没有!没有人能够做得到。而这一点,恰恰对追求完美的人打击非常大。因此,“追求完美综合症”常常使一个人有下面这些表现:

1,自己给自己制造的压力极其大,深怕自己一不小心,出现差错。可是我们知道,人压力越大,成绩越糟糕。而且,长年生活在巨大压力之中的人,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很成问题。

2,对失败的恐惧心理,使得他们更愿意走驾轻就熟的老路,而不愿意另辟蹊径走新路。因此,他们的创意,他们的创新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一个很少创意、很少创新能力的人,又能够出大多的成绩呢?

3,也是因为对失败的惧怕,但凡他们觉得自己没有把握做到完美无缺的事情,他们情愿不做!他们不愿意迎接挑战,遇到困难更容易采取逃避的做法。他们对待事务的心态往往极端而狭隘,要么就做到极致完美,要么就干脆不做!

4,还是因为对失败的惧怕,他往往对自己没有信心:要是我做砸了,怎么办?被人笑话可怎么好?一旦真“做砸了”,他们身心承受的打击,非常人可比,甚至连他们的自尊心也都严重受损。昨天还觉得自己完美无缺,今天就觉得自己狗屎不如……

5,因此,他们最受不了别人的指责,一旦出现问题,千方百计为自己辩护、替自己开脱、谴责别人的不是,不肯承认错误,不能面对失败。这样的人,同事关系往往不可能处理得好。婚姻关系也一样。

6,凡事要求极致完美的观念,使得他们戴上一副专门挑剔瑕疵的有色眼镜,看什么都一眼就揪住毛病,只关注负面。他们不但这么挑剔自己,也一样挑剔别人,工作中生活中不顺眼的事情,怎么看就怎么有!你说他怎么能招人待见!你说他怎么能快乐起来!

7,为了追求完美,他们花大量的时间纠缠在细枝末节上精益求精。我们都知道“推敲”这两个字的来由,而且我们的文化从来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反复推敲”。“推敲”这两个字,当年我们的贾岛同学用了整整一通宵才“推敲”出来。如果你一时兴起偶一为之,这当然传为美谈;但是,假如你从刷牙洗脸到给客户去个电话到向领导请示工作,凡事都这么反复“推敲”,请问,你一天能完成多少工作量?哪怕你一天工作16个小时,你又能有多高的工作成就呢?


值得哀叹的是,我们许多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地带有追求完美的倾向。为什么呢?社会环境使然!

我们当初怎么学会走路的?跌跌撞撞,奋力走出两步,摔倒在地。我们不是气得哇哇大哭,是欣喜地哈哈大笑!居然可以成功地迈出一、两步了,那份骄傲 和成就感,无与伦比!每一次尝试和跌倒,带给我们的不是沉重的失败,不是深深的自责,不是自卑羞愧!都不是!无尽的尝试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快乐!

然而,朋友,学习走路的快乐,后来怎么弄丢了?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被我们这个社会环境侵蚀掉了。自打上学开始,老师就用他们的夸奖和批评、用作业和考试的成绩告诉我们,做得好才可以被接纳;而做错了、考砸了是不受欣赏和鼓励的。上班以后,老板对我们的考评,也和老师一样,只接纳我们的好成绩,失败是要遭人白眼的。

原来,我们早已失去了犯错误的自由。我们的父母、老师、上司,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不断、不断地强化一个观念:凡事“要做到最好”才能被认可、被夸奖。

可是,朋友,要成功,怎么可能没有失败呢?正如怎么可能不摔跤就学会走路呢?

我们不妨来听听著名球星麦克乔丹的自白:“我投不中的篮,超过9000个;我输掉的比赛,大约300场。队友信任我而交给我的胜负关键球,失手26次。我这一生失败、失败、再失败。这,就是我成功的诀密。”

失败、失败、再失败,这就是成功的诀密。除了通过不断犯错误之路,别无他途。

若想要提高你的成功率,请加倍你的失败率!请记住,世界上所有最杰出的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体育明星等等,都属于失败次数最多的那一组人!而不是相反!

亲爱的父母朋友,请给孩子们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让他们不怕把自己摔倒的事情告诉你,不怕把自己的失败、错误告诉你,让他们能够把学走路的快乐延续到成长中的所有进步上去。请欣赏和鼓励他们所有的尝试和努力。

亲爱的老师朋友,请给孩子们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不要让他们相信唯有考出好成绩来才能够得到夸奖,不要让他们从小就培养出害怕失败、逃避困难、推脱错误之类的负面心态。请鼓励他们所有的努力和微小进步。


亲爱的管理朋友,请给部下们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让他们不怕犯错误、不怕尝试、不怕创新、不怕接受新挑战,他们才可能更出成绩,你也才可能更出成绩。鼓励努力与付出,而不是鼓励成就与业绩;珍惜失误给部下带来的经验教训,给他们机会通过失败走向成功。

亲爱的看官朋友,请你把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每一个失败,都看做通往成功之路的一块踏脚石,牢记你怎么通过千百次的摔倒学会走路的。请你相信,越是严重的失败、挫折,越是你走向胜利的人生重大转折点,而不是你人生从此一败涂地的起点。

(未完待续。内容预告:不追求完美,我们追求什么?凡事马马虎虎就好?当然不是!我们应该追求卓越。要想知道追求卓越与追求完美有什么不同,要想知道怎么把我们的追求完美情结转换成追求卓越的动力和快乐,请听下回分解。)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9Rank: 9Rank: 9

24#
发表于 2011-11-8 10:40:15 |显示全部楼层
哈佛幸福课: 正面心理学 (十五,续)


追求卓越是快乐旅程


上一篇我们讲了什么是“追求完美”,以及“追求完美综合症”。这一篇,我们要讲如何变追求完美为追求卓越。

首先,什么是追求卓越?和追求完美一样,你有一个追求目标,你追求成功,追求出色,追求不辱使命。但是,追求卓越和追求完美又很不一样。最根本的不同,在于追求的过程完全不一样。

追求完美的人,要求自己做什么都完美无缺、丝毫不错、让人无可挑剔。他们不容许自己有差错,排斥任何形式的失败。也就是说,他们很在乎“道路是笔直的”。

然而,追求卓越的人,很不在乎“道路是曲折的”。他们容许自己在走向目标的途中走弯路、走错路,甚至倒退回去。他们能够面对失败,承受失败,而且善于从失败中学习而且进步。实际上,追求卓越,就是战胜困难的过程,而不是没有困难的坦途。

假如这里有半杯水,追求完美的人和追求卓越的人看待这半杯水的眼光非常不一样。追求完美的人,戴着专门挑剔瑕疵的有色眼镜,往往朝那空着的一半不满地望过去:不完满、不完美。追求卓越的人,则会满意地看着那注满了水的另一半,想,“哈,瞧,我已经成功地灌了半杯水进来了。接着努力,我会灌满一整杯的。”

看出来了吗?他们的心态完全不同。一个追求卓越的人,很享受走向成功途中的每一步成就。

追求完美的人往往太注重过失,眼睛只能看到两极,要么完美无缺,要么一无是处。他们接受不了自己的不完美。可是,这种追求太不现实了,人怎么可能做得到事事完美无瑕!结果就是他们对自己的失望和沮丧。

而追求卓越者却更为现实,他们明白成功之旅难免充满了问题、挫折与反复。失败在他们的眼里是走向成功里程中的一个个脚步、一个个台阶,是一个个的成功。战胜一个个挫折的成就感,让他们的追求之旅充满了快乐和自信。

那么,他们的成就呢?追求完美的人,和追求卓越的人相比,往往谁更有成就?往往谁更成功?

答案往往是后者。

追求卓越的人不惧怕失败,更勇于面对挑战,更乐于另辟蹊径,他们的工作成就自然更高。还记得吗,那些失败次数越多的人,往往是成功次数更多的人!

追求完美的人耗费大量的时间纠缠在细枝末节上,因为他们容不得丝毫的瑕疵;因此不那么看重这些瑕疵的人自然会有更高的工作效率,在同样的时间内完成共更多的工作量。

还有,感情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追求卓越的人也远胜于追求完美的人。他们不但不会对自己吹毛求疵,也不会对同事、亲友、伴侣、孩子吹毛求疵。他们当然生活得更快乐!

因为他们允许自己有差错、有失败、有倒退;因为他们没有那种要么干脆不肯做,要么就要做到极致完美的心态和行为,追求卓越的人往往不像追求完美的人那样,内心积压着深厚的恐惧、焦虑和压力。相反,因为他们越看到自己一次一次从失败中走向成功,他们越自信;越是自信,他们越更有激情去做、去闯、去迎接挑战。他们的成果因此也就越发卓越,他们的人生也就越发充实而快乐。

追求完美和追求卓越,这两者从表面看来,很难有什么区别。他们看上去同样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一个顽强奋斗的人。他们很可能走过相同的人生旅程,比如,为了进理想学校努力学习,为了进理想公司努力争取,为了获得理想职位努力上进,等等,一路奋斗过来。但是,这两者的内在,完全不一样!

那么,我们如何克服完美主义情结?怎么才能放得下焦虑和压力,放得下对失败的恐惧?

首先,诊断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分辨清楚,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为了生活得更快乐充实,哪些是我想要保持住的,哪些是我不再想要了的。

然后,转换自己的思维模式,(这做得到,我们前面的几节课已经讲解过),摘下只看失误的滤色镜,把关注重点放到奋斗途中每迈出一步所付出的努力、所获得的成就之上。哪怕是失败的脚步,我们也照样欣赏自己付出的努力,珍惜从失败中汲取的营养。

还有,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包括接纳自己在纠正完美情结的道路上仍难免吹毛求疵等等的习性。只要能够意识到“我又犯了老毛病了”,这就是很大的进步。只有意识到了,我们才能给自己机会改进,不是吗?

这就是下一步,去改进!比如,我意识到我还是容忍不了别人的批评,那么我主动去请朋友提意见,而且有意克制住自己辩驳的本能,给自己创造机会慢慢去习惯、接纳别人的指正和批评。如果发现自己又没忍住辩驳对方,没有关系!不要苛刻自己!意识到了就是进步!

还有,前面讲过的“臆想成功”也很有帮助!反复在脑海里,想象自己追求的是卓越,而不是完美。比方说,上讲台之前,想象自己放松而安详,想象自己并不战战兢兢担心自己会差错。我们已经知道,大脑分不清想象和现实,你这么臆想之后再去讲台,大脑皮层真的就会放松而安详很多。

冥想也会很有帮助。帮助我们安静下来,接纳自己的状态。后面我们将专门有一节课详细讲解冥想对大脑构建的帮助。

给自己设立一个远期目标,也是一个放送压力、放下焦虑的好办法。有个一英国18世纪著名哲学家,因为太追求完美而卡在那里实在写不下去。有一天他换了一个想法,“我死之前一定能写出一部最完美的巨著;而我现在写的都无非是些草稿而已。”这一转念,解放了他!他放下了压力。结果,他写出了数十篇英国文学史上最美好的诗篇,还有许多很有影响的、结构精秒的文章。请你给自己松绑,让自己能够享受当下!

中国有句老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请你再加上一句, “勿施于己”。中国还有句老话,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请你把它改成 “宽以待人,宽以待己。” 我们常常在别人遭受挫折时表达同情和鼓励,我们也当这么对待自己。这会使得我们的奋斗之旅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痛苦。

要调动起你的主观能动力。改变往往很难,关键动力往往来自于你凝聚的内在力量:首先要自己愿意改变,而且愿意恒久坚持!

最后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用旅途中的每一步小小成就,鼓励自己,欣赏自己,别只盯着美好目标,而忽略了嘉奖自己一路上付出的一份份辛劳!

最后,塔尔给了我们一个药方,劝导我们,每当遭遇困境时,服用此剂。这个药方有4片药组成。

第一片药,容许。告诉自己,我是人不是神,哪能不出差错,哪能没负面情绪,哪能不倒楣。

第二片药,发掘。以积极的心态,去发掘困境中的亮点,失败中的机会。至少,“意识到就是一个进步”,你就给了自己改进的机会,是吧?“塞翁失马”,找找看,那个福字在哪儿?(最后这句话,乃抄袭我网友,特此声明。)

第三片药,分心。听听歌、跑跑步、找朋友聊聊天儿,而不要徒劳地跟自己过不去。这不是消极逃避,而是给自己松松绑,让自己能够有机会喘息一下,有时间和空间去寻找不同的思路、视角。这是一种主动放下执著的积极心态。

第四片药,远观。不要死盯在眼前,陷在死井里;要抬眼远望,看看一年以后、十年以后甚至更远,这个问题是否还依然紧要,是否真的值得你为之如此担心、气馁、焦虑、痛苦。有些人生大事,的确哪怕你远观一年、十年、数十年,都仍然相当紧要;但是,人生中更多的事情,不值得你如此担心和痛苦,你放眼远观之际,心里往往就不那么纠结了。

朋友,每当你遇到问题,请服用这四片药,接纳自己、宽慰自己、放松自己。这一副药,你服用得越多,生效越快,而不是越吃越没效。对了,还没有不良副作用。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9Rank: 9Rank: 9

25#
发表于 2011-11-9 13:54:00 |显示全部楼层
哈佛幸福课: 正面心理学 (十六)


健身又健心的真正“灵药”


正面心理学之父塞里格曼说,过去的6心理学研究有一个问题:我们关注最多的,是脖子以上,而问题往往出在脖子以下。下面的两节课将带领我们大家好好关注脖子以下。

请问这世上有没有一种“灵药”,服后能让人你感觉舒畅、轻灵、快乐;能让人更加聪明、记忆力更强、思维更敏捷、大脑更活跃;能让人更有创造力、更有效率、更有自信;能让人更平静、更祥和、更慈爱……甚至,让你更有魅力,包括人格魅力和异性魅力……

哈佛幸福课的讲师塔尔说,有。这“灵药”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他们已经研究并验证了很久,不但真正特灵特效,还没有任何消极副作用!而且还能给你带来许多积极的正面的副产品!

这“灵药”肯定不会害你违法,你可以放心吃!哦,还有,这药免费!因为,你可以自行配制!想要知道配方吗?在这里,免费提供:

配料一:每周至少四次锻炼,每次至少半小时!
配料二:意念冥想,至少每次15分钟,至少每星期6、7次!
配料三:每天至少8小时睡眠时间!
最后一味配料:每天至少12个拥抱!

我知道,已经有朋友不想再看下去了:切,我哪有时间做这些事情!锻炼、冥想、睡觉,那是有福气的人才有时间去做的事情,我一个劳碌命,每天工作16个小时,累也累S了,哪里还有时间锻炼!我连觉都睡不够!

别走,朋友!请你再看一段话才决定是否真要走开,好吧?

如果你能一天“浪费”45分钟,半小时锻炼, 15分钟冥想,你肯定不但能够完成你现在一天能完成的任务,而且你肯定会有更充裕的时间睡觉和休闲!因为,你真的能够变得更思路敏捷、更头脑清晰、更有创造力、更有精力、更能专心致志、记忆力更强……你的工作效率因此提高数倍!这可是绝对“只赚不赔的好买卖”啊!朋友!

而且,这不是我的独家发明;这是世界顶尖级医学家心理学家共同研究出来的、经过无数次实验证实了的、真实的功效!

好,进入正题,我们从身体锻炼开始。现代生活的舒适和先进,使得我们不用“劳其筋骨”就能满足一切生活需要。孩子们放学以后不再满街嬉戏,而是泡在电脑、电视前。我们成天长时间坐着不动。这样的结果,对身体、心理方面的伤害,非常严重。现在患抑郁症的比例比50年以前增加了10倍多,患病年龄也由当初的平均30岁下降到了不满15岁。除此以外,注意力集中障碍的患病率,这50年来也是笔直上升。

身体的活动,是人体的基本需求,正如氧气是人体基本需求一样。如果我们不能满足身体的基本需求,比方说缺氧、缺乏运动,那么我们必将为之付出代价,包括生理代价,和心理代价。

杜克医科大学的最近做过一次实验。教授请来156名严重抑郁症患者,失眠、无精打采、不愿动弹、情绪低落,饮食不正常,而且很多人有自杀的想法和倾向。身体健康状况也很糟糕。

教授把他们分成3组。1组锻炼;2组服药;3组又锻炼又服药。服用的药物是最市面上最流行的抗抑郁药,非常有效。锻炼指中等强度的运动半小时,每周3次,包括慢跑、走路、游泳等有氧运动。然后跟踪这3组的治疗效果,疗程4个月。

结果, 4个月以后,每组人全都有60%以上的人痊愈。稍微不同的是,服药的人差不多一、两周就有改善,但1组的人一个月以后才开始见效。但是,最终效果都是差不多水平。

这个实验并非表明我们应该废除抗抑郁药;而是我们应该反省导致抑郁的原因是否缺乏身体活动。抗抑郁药仍然很重要。虽然总数量都是60%的人治愈,但是有些人可能纯粹锻炼就足够,有些人可能必须用药才有效,还有些人可能需要两者结合。这里请患有抑郁症的朋友一定听从医嘱,同时以锻炼辅助治疗。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实验终止半年以后的复发率。2组痊愈者有38%复发。3组痊愈者有31%复发。1组痊愈者有9%复发。这一结果,和其他国家不同时间的多种实验十分雷同。

我们的老师指出,这并非说明锻炼的效果等于吃抗抑郁药;相反,这其实说明,不锻炼就需要吃抗抑郁药。因为,我们的身体天生需要运动,需要活动。我们必须让他遵从人体的天生需要,不要违反自然地让自己“缺氧”。

除了抑郁症病人的显著疗效之外,锻炼对精神病患者的辅助治疗、对注意力缺乏症、多动症等精神类疾病的治疗效果,都非常明显。

经常锻炼的人,除了头脑清晰工作效率高,而且免疫系统强壮很多,因而身体强健很多,各种慢性病的患病几率,包括心脏病、癌症等,都大大减少。还有一个好处,不论男女,性福质量和快乐也提高很多!当代前沿医学和心理学已经多次证实了这一点。

这真的是灵药啊,朋友们!锻炼的健身健心效果,对于任何年龄的人都一样,不论是0岁的宝宝,还是120岁的老寿星,都一样!

不过,假如让一个120岁的老寿星照着20岁运动员的强度锻炼身体,恐怕那把老骨头会抗不住。中国有句老话很智慧,“凡事过犹不及”。超越自己身体承受能力的过度锻炼,反而有害健康,比如一口气举200次10公斤哑铃,那不叫强身健体,那叫累瘫痪自己。

什么样的锻炼强度叫适度,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一样,请倾听你的身体。如果你身体感觉到的痛苦超越了正常的不舒适范围,请停下来;肌肉酸痛了,请停下来。基本原则是:情愿少一点也不要过量。

当然,锻炼肯定没有看电视打电玩舒服,需要花力气,而且需要忍耐一定程度的痛苦。很多人因此难以起步。所以,请朋友们一定要缓步前进。不要一上来就跑10公里,而可以从每天花10-20分钟走1.5公里开始。记住,情愿少一点也不要过量。

因为,假如你上来就给自己一个“下马威”,害得自己浑身疼痛3天不敢轻易动弹,那么你的大脑自然会把锻炼和痛苦画上等号,从而导致你潜意识里抗拒痛苦,逃避锻炼!如果你以缓步前进的方式,建立起整个身心的良好感觉,你会越来越乐意去锻炼。

还有,如果觉得太枯燥,你可以找些东西来分心,比如冥想,听音乐,听收音机,甚至看电视。有些人喜欢几个朋友一起结伴锻炼,觉得那样更有动力,而且相互良性带动,这也是个很好的办法。

锻炼的方式,除了慢跑、走路、游泳之外,各种球类运动也很好,跳舞也不错,买个小蹦床在家里蹦也很有意思。

等你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之后,体力耐力都大有提高,你还可以把每周至少4次的锻炼中的两次,强化成“快慢结合”的体力锻炼。也就是说,大运动量和小运动量交替进行,让心脏和肺部承受短暂的高强度冲击。比如,猛跑半分钟到一分钟,慢跑或快走5分钟,再猛跑半分钟到一分钟,慢跑或快走5分钟……总共20-30分钟就足够了。

这种对心脏以及肺部负荷的高强度冲击,次数不需要多,每星期两次足够。其健身健心的效果,比中等强度的运动量更为显著和卓越。有体力的朋友,请一定要“占”这个“便宜”!不过,切记基本原则:“情愿少一点也不要过量”。过则伤身伤心!

阻挠朋友锻炼的障碍,还有一个,不够毅力。其实我们前面已经讲到过,这里再简单重复一遍:不能靠我们的“毅力”或者“自制力”来推动自己每天去锻炼,而是把锻炼变成每天刷牙那样的想都不想就去做的“惯性”!当然,建立一个新习惯,的确需要毅力和自制力,不过,3个星期就能建立起来!请告诉自己,“我一定要坚持3星期!”等习惯形成,你需要“维持”新习惯的自制力就很有限了,正如我们并不需要每天对自己下一次决心去刷牙,一样。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9Rank: 9Rank: 9

26#
发表于 2011-11-10 13:43:42 |显示全部楼层
哈佛幸福课: 正面心理学 (十七)


不嗔不怒可以通过改建大脑做到


医学界很早就发现,大脑结构中,左前额皮层和右前额皮层的比例,往往和人的快乐程度有关联。左前额皮层更丰厚的人,偏于快乐;右前额皮层更丰厚的人,偏于不快乐。你要是不小心摔倒在地,恰好把右前额撞扁了,恭喜你,你生活中从此有更多快乐。下次再摔到时,千万记得拧拧脖子,别伤了左前额哈。

从2001年开始,一群当代资深教授专家,不断请来世界上顶尖级的冥想高手,也就是几十年天天默祷入静的高僧,研究他们的大脑和普通人有何不同。结果发现,普通人快乐与不快乐的人数比例相差不远;而僧侣们却个个都是的左前额皮层更丰厚的人!心理测试表明,这些僧侣很容易感染快乐的情绪,很少受痛苦情绪的打扰。

也就是说,过去我们总以为有道高僧的“不嗔不怒”是他们多年的修为令他们心如止水;而现在我们看到,这结论果然正确,因为连他们大脑构造都已经跟常人不一样了!他们已经造就出了安详而愉悦型的大脑,即对嗔怒很迟钝的大脑!

这批教授专家还研究了僧侣们的“惊吓反应”,故意忽然制造巨响,看人吓一跳的程度。越容易惊跳的人,说明他们的焦虑、紧张程度越高。专家们以前的实验表明,没人能够做到不被忽然吓一跳,哪怕部队的职业神枪手,这简直就是本能反应。可是,专家们在僧侣们入静时忽然惊吓他们,竟然第一次测到了完全不为所动的记录!他们惊叹,这些僧人有着超人的沉着与镇静。难怪他们不嗔不怒、不焦不躁!

读到这里,肯定有人蹦出问题来了:我们这些普通人,哪有时间天天数个小时静坐冥想,而且一坐就是几十年?那是不是说,我们就根本没有可能达到任何境界呢?上一篇“灵药”中的第二项配料的“每天15分钟冥想”,如此短暂,是不是根本不会有什么用呢?

这个问题,也有专家做了研究。某教授邀请一群有意愿学习冥想的普通人,分成两组,甲组人这就开始,每天练习45分钟。乙组人则请他们耐心等待4个月,因为“这一期已经满额了”。 实际上呢,研究者们测试并对照两组人的表现,看看同样有意愿学习冥想的人,4个月的做与不做有什么区别。

结果表明,8个星期的练习以后,甲组人的焦虑程度显著下降,心绪明显更加愉悦。除了心理测试,教授还观察了两组人的大脑左右前额皮层的比例,结果发现,短短的8个星期,两组人的脑部结构已经有看得到的不同了!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发现!8个星期,每天45分钟的冥想练习,大脑构造就已经有所改变!

这位教授仁兄后来还有意给两组人都注射了感冒病菌,意在对比身体抗病力的不同效果。结果甲组人的抵抗力显然强多了!也就是说,冥想对大脑造成的改变,不但增强了人的心理健康,而且强健了身体的免疫系统!

还有专家研究了每天15-20分钟的冥想,一段时间以后大大改善了身心健康!健身又健心!(抱歉,这个时候,我只能看见老师指了指幻灯屏幕,视频镜头却没有移过去,所以我看不见具体数字。)

意念冥想,作为一种心理疾病的辅助治疗,目前在医学界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药物疗法、心理疗法、冥想疗法,三者配合,非常有效。事实上,哪怕只单纯冥想,也有医学界的研究证明,对抑郁症等各种心理疾病十分有效。

一般来说,曾经患过抑郁症的人,很容易复发。因为我们前面已经讲过,大脑的“河道”已经在那里,稍微一点小事,可能触发大脑神经元“重新启用废旧河道”,也就是抑郁症的复发。 但是,医学研究发现,经过冥想治疗的人,复发比单纯药物治疗降低50%!

那么,冥想怎么做呢?前面我们已经有章节详细介绍,现在再次带领大家来做一个超短冥想:

请你找个地方坐舒服,背可以靠着也可以不靠着,但要挺直。手脚都放得舒舒服服,以不觉得别扭为要。闭上眼睛。让意念关注你的呼吸。深深吸入腹部,缓缓呼出。如果发现自己分心了,没关系,把心收回来就行。三、五次深呼吸后,让意念关注你的身体,假象你有一只“内眼”,并且用这只“内眼”,从头到脚一点一点地“扫描”全身,细细体会身体各部的感觉,看能否找到某处相对不那么舒展的地方。如果找到了,让意念关注那里。不抗拒,也不打扰它,就是关注而已。同时,继续深而缓地呼吸。也继续默默关注那里。如果分心了就再收心。10余次深呼吸后,意念重又关注自己的呼吸。三、五次后,再次用“内眼”来“扫描”你的全身,看能否找到某处相对不那么舒展的地方。如果找到了,让意念关注那里。跟刚才一样,默默关注,不予打扰。10余次深呼吸后,意念重又关注自己的呼吸。三、五次后,可以结束了,请睁开眼睛。

这个冥想的基础,一定是关注自己深而缓的呼吸。在此基础之上,我们观察自己的身体,接受身体的信号,然后关注它。

当我们感知到一种情绪时,身体通常有生理反应,比方焦虑的时候,会觉得胃里顶住了;悲伤的时候,喉咙哽咽不畅。如果我们有意在自己感到负面情绪时,搜寻身体反应的部位。找到以后,关注它。注意,不是抗拒它,而是关注它。如此,则把大脑神经的通道引向了身体的具体部位,然后我们身体的自愈能力就可以启动工作。如果我们反复这样联系,大脑和身体的反映“套路”就会越来越熟练,新的“河道”就越来越宽敞而通畅。

还有,我们凝神与自己的意念的时候,往往注意到自己分了心。其实,这正是每天需要坚持冥想的意义所在:发现自己“分心”,没关系,正好有机会做一次“收心”的练习。久而久之,我们就越来越容易做到调动自己的意念,比方说,专注于手上的工作,专注于正面情绪,等等。

说到“专注于正面情绪”,我们前面讲过的“改换视角、改换心态”的做法,也可以和冥想配合起来,双管齐下,对舒缓自己的焦虑、紧张、压力、痛苦等等负面情绪,非常有效。比如,你要去拜见一个重要人物,心里十分紧张,都能注意到自己的脖子僵硬了。你不妨占到墙角,闭上眼睛,深呼吸数次,一方面让意念静静关注僵硬的脖子,一方面可以试着让自己改换视角,“他肯见我,我真是太幸运了。多亏了张三帮我安排,回头要去谢谢张三。”这时你心里的紧张和压力,就会被另一种健康而平和的情绪所替换。

为什么要再三强调,让意念静静关注负面情绪或者身体反应部位,而不做任何思考呢?其一,前面已经讲过,心里有了负面情绪时,可以对日记宣泄,也可以找朋友倾诉,就是不要在自己的脑海里钻牛角尖儿!闷在心里苦苦思索,会越发令自己苦楚!当然更不可以在冥想的时候用意念跟它较劲儿!其二,我们的身体是最好的自愈大师,我们安静地关注身体的某个部位,会启动身体的自愈机能。如果我们用意念去抵抗、去排斥,则会打扰身体自愈机能的工作。

这也就是塔尔把冥想称之为“正念冥想”的原因。

其实,我们非常熟悉的太极、气功、瑜伽,都是很好的意念锻炼。以太极为例,我们深呼吸,平静身心,然后凝神于肢体的动作,凝神于身体中气的走动。这几大要素,其实就是上面讲的冥想的要素。做瑜伽也一样。还有,打坐、入静,默念、诵经等等,都包含了冥想的关键要素。你可以选择你喜欢的方式,不必拘泥。

哪怕你没有时间做冥想,朋友,请你至少每天数次用深呼吸来调节自己、放松自己,每次三个深呼吸就好!上讲台之前;见老板之前;早上醒来时;晚上入睡前;发现自己生气、着急、焦虑、哀伤、愁苦时……开车遇到红灯的时候,一定请你深呼吸三次!“嘿,正好给我个机会,做一个超短意念放松。”


(未完待续!下一集,将讲解“灵药”中的第三配料“睡眠”,以及第四配料“拥抱”对身心健康的作用。中医养生学讲过很多睡眠的好处,我很想看看西方科学对睡眠的观点和我们有什么异同。敬请关注。)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9Rank: 9Rank: 9

27#
发表于 2011-11-15 02:21:26 |显示全部楼层
哈佛幸福课: 正面心理学 (十八)


你今天拥抱过了吗?


前面两堂课,我们讲过了锻炼和冥想(比如太极、瑜伽)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今天这一篇,则讲解睡眠和拥抱对我们每个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那就从拥抱开始吧。信不信由你,拥抱和锻炼、和呼吸一样,都是我们每一个人身体的天然需求。一旦缺乏身体的接触,就跟缺乏氧气一样,一个人的生命会枯萎,心灵更会枯萎。反之,如果我们每天让自己“呼吸”到足够的“拥抱养料”,我们的生命我们的心灵我们的身体我们的精神面貌,都会如同一朵美丽的鲜花迎着阳光绽放。

我们先来听一个小故事。从前,其实也不是太久以前,有一家医院,里面有个早产婴儿护理室。很奇怪的是,里面有一个区域的早产儿的成长率和健康率比其它区域高出很多。大家渐渐注意到这个现象,而且很奇怪究竟是什么原因,能够促使这些小生命格外地茁壮成长。有一个医生下定决心要解开这个谜,开始了他的福尔摩斯行动。

终于,有一天深夜,躲在早产儿护理室的那个特殊区域的他,听见意外响动!他赶紧隐蔽好自己,悄悄观察。发现是一个护士走了进来,而且是他认识的一位老资格护士。他隐身不动,继续观察,却看到这个护士做了一件违反医院规则的事情!她抱起一个早产婴儿!要知道,早产婴儿必须放在恒温箱里,不得触碰,以免细菌感染!可是,这个护士居然抱起小婴儿,而且还轻柔地抚摸孩子!还絮絮低语!稍后,她放回小婴儿……却又去抱起了另一个小婴儿……然后,一个接一个,她把这个区域所有婴儿箱里的小婴儿都一个一个抱起来、抚摸、絮语……原来,她之所以深更半夜来,恰恰因为她是个老资格的护士,根本就知道这样做不会被医生和医院允许。

这个秘密,引发了医学界的一番研究热,证实了爱抚对小婴儿身体以及心理发育的极其重大的意义!尤其是对早产婴儿的重要性!后来,一个研究按摩治疗的博士,来到某个早产婴儿护理室,请保育护士配合她的研究,每天针对一部分小婴儿,格外给予45分钟的轻柔身体抚摸。实验结果证明,这批小幸运儿,出院时的体重已经比普通小婴儿偏重47%;一年以后的跟踪调查更明确显示,这批小早产儿的体能发育、心理发育等各方面,也都比普通婴儿发育得更好!

后来,这位博士还把这个实验推广到成年人身上。她请来一组人,要求他们每天一定做到5个拥抱。不一定非要是伴侣之间的拥抱,朋友之间的也一样。她还请来一组人做对照,每天只需要读一定的书即可。4个星期以后,这些“拥抱人”和“读书人”相比,前者的快乐指数明显上升!实验之中,有些人对拥抱很难为情,尤其是男人比例更高。但是,“拥抱组”的每一个人真的努力做到了每天拥抱5次,哪怕是在球场上相互鼓励的一个拥抱。而这些人,尤其是“不善于”拥抱的人,的确变得更快乐了!

多年的研究表明,身体的爱抚、拥抱,除了能令小孩子茁壮成长之外,除了能让成年人更加心理健康之外,还能很显著地提高身体免疫力,甚至还能协助伤口愈合。现代医学已经证明,因为身体爱抚过少,能导致人的许多精神类疾病;反过来,身体的爱抚也能够治愈许多精神类疾病,抑郁症、自闭症、焦虑、厌食、情绪暴躁,等等。甚至,最新的医学研究证明,身体接触能非常有效地改善性功能障碍!75%到90%的性功能障碍,能通过身体接触而治愈。

请问,你今天拥抱了吗?如果还没有,请你回去,和你的爱人、父母、孩子、好友、队友,来个大大的熊抱!请你们每天拥抱5次以上!而且今生今世的每天都如此!

还有,你知道吗,你的拥抱,不但对你自己的身心健康大有贡献,对对方也一样!这就像我们分享分享快乐,分享爱心一样!越分享,喜悦越多、收获越多!

当然,我们也要理解,的确会有些人,他们很不习惯拥抱和被拥抱。在拥抱对方之前,我们还是要先弄弄清楚,尊重对方的意愿,千万不要勉强对方哈。


下面,我们要说说睡眠。还是从小婴儿开始说吧。小小的娃娃尚不懂得遮掩自己的情绪,他们的一切都坦白地写在脸上,包括他们的心理状况和体能状况。看看小宝宝如果睡眠不足会怎么样?他们会哭闹,会发脾气,会焦躁不安,我们很容易看出睡眠不足带给他们的痛苦。

其实,我们成年人也一样。如果睡眠不足,我们看上去就会脸容憔悴、身心疲惫。更为甚者,缺少睡眠对情绪败坏的贡献尤其厉害,我们不知不觉更容易大发脾气,更容易紧张、焦虑,更觉压力沉重。还有,你知道吗?睡眠不足,直接导致一个人智商降低!越是熬着困顿赶功课的人,脑子越是木!

很多人都很苦恼地申述说,我根本不够时间睡觉,根本忙不过来,我恨不能一天有30个小时。可是你知道吗,越疲惫,人的工作效率越低;越疲惫,人的情绪状况越糟糕、身体状况越糟糕;而人的身心状况越糟糕,他的工作效率都越发糟糕……整个一个恶性循环。

睡眠,和我们前面提过的锻炼、入静、拥抱一样,是身体的本能需要之一。缺乏睡眠,对我们身心健康的不良影响,就如同缺乏锻炼、缺乏供氧一样,是非常伤人的。我们的身体免疫力,也就是抗病能力,会降低;我们的心理免疫力,也就是抗负面情绪能力、抗精神类疾病的能力,会降低;我们的智商、情商、记忆力等等都被削弱;我们的工作失误会增多;驾车事故会增加……甚至,增加体重的罪魁祸首之一,也是这!

那些很没有时间睡觉的朋友,请你把睡觉当成投资来看吧。睡觉这笔投资,是回报率相当、相当高的好投资,跟锻炼一样,是“稳赚不赔”的绝好“买卖”。

医学研究表明,虽然每个人对睡眠时间的需要都不一样,但大体上成年人对睡眠的需要在8个小时上下。如果我们能够满足身体对睡眠的基本需求,那么我们能得到的“投资回报”,首先是你的精力充沛;体力充沛;大脑智商、情商、记忆力等等都上扬;因此你的工作效率增加,你的创造力活跃,做起事情来“事半功倍”;还有,你的心情愉快,也更容易接受正面情绪而非负面情绪的影响;你的心理健康指数上扬;你的身体健康指数上扬;你变得更少生病,甚至体重也得到控制……

有些人因为赶考、赶工、带孩子等等原因,真的不可能一口气睡足8小时。没关系,只要你另外找时间打几个或长或短的小盹儿,保证你的总睡眠时间能够满足8个小时,或者你自己独特的充足睡眠时间,就很好了。哪怕15-20分钟的小憩,都能很高回报率地还给你许多智商、体力,还有好心情。

还有,有些人因为工作时间的不同,或者天生的生物钟的不同,需要或者更愿意在深夜工作或者学习。也没有关系,你完全可以根据你自己的生物钟或者工作需要,安排你的最佳睡眠时间,在你身体最需要休息、或者能够休息的时候,让自己睡个好觉,睡足饱觉。

容易失眠的人,注意睡觉前数小时不要锻炼得太剧烈,那会让自己身心太兴奋而难以入眠。同理,会让自己身心太兴奋的书、电影、倾谈、宵夜等等,都要尽量避免。真要是失眠了,请你不要烦恼不要烦躁,我们都知道,越烦躁就越焦躁就越睡不着。`放松,接纳自己失眠的现状,放松地神游一阵子。慢慢地深呼吸,冥想,让身心入静,你会睡着的。
还有,也许你应该调整一下自己的生物钟,把自己的生活规律调整到最合理的状态。试着去创造一个和你天性需求相适应的生活,在你身体最需要睡觉的时候去睡觉,是治疗失眠的一个好办法。

好,到此,我们的“灵药”的四味配方,全都在这里了。

配料一:每周至少四次锻炼,每次至少半小时!
配料二:意念冥想,每次10-15分钟,最好每天。至少至少,请每天数次深呼吸几次。
配料三:每天至少8小时睡眠时间!
最后一味配料:每天5-12个拥抱!

这是当今世界上最有效的药方,而且是被当代医学界一再证明了的最灵验的药方。这副“灵药”中的每一味配料的功效,都旨在帮助你顺应身体的天赋本性的需要。爱你自己,爱惜你自己,就从这里开始。让你的生活快乐起来,轻松起来,充满活力和成就起来,就从这里开始。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9Rank: 9Rank: 9

28#
发表于 2011-11-17 13:13:34 |显示全部楼层
哈佛幸福课: 正面心理学 (十九)


爱情也能健康长寿



爱情,是人世间最感人的话题,也是最恒久的话题。爱是生命的根基,人生的根基,快乐的根基。

然而,这世界上有很多昔日爱侣不再相爱。哪怕有些人没有分手,他们的内心也并不幸福。这些分手了的和没有分手的爱情失败者,谁不曾经誓言白头偕老?谁不曾经向往他们的爱情能够地久天长?

可是,为什么后来往往事与愿违呢?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浅白的不得了:爱的激情和炽热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漠了。新的人新的事新的生活,总是让人心里充满了新鲜感;然而,新鲜劲儿过了,新鲜感也就没了。多少爱情也就这么消散了,多少婚姻也就这么破裂了。

难道我们每一个人都喜新厌旧?是。也不是。说它是,因为新鲜的时候我们的确觉得十分新鲜,的确充满激情和炽热;可是,随后我们的大脑为了协调外部世界与我们内心世界的平衡,会调动认知系统让我们适应这新鲜,于是新鲜感就逐渐消失。这不是什么好与坏的问题,这是大脑的本能,是客观存在的现实。

因此,我们若想让爱情健康而长寿,首先,接纳客观现实,这是第一步。
那么,然后呢?我们能不能让爱情保持活力,能不能让婚姻从幸福走向更幸福?这世界上究竟有没有白头偕老的爱情和婚姻呢?

很好,我们问到了这样的问题,“公共汽车上的孩子”那一课让我们已经懂得,我们怎么提问非常重要,因为我们问的是什么问题,我们就关注什么事情。正如喜新厌旧是大脑的本能这一客观现实一样,另一个客观现实是,这世界上还真有白头偕老、天长地久的美好爱情和婚姻。正面心理学的专家们专门研究了许多风雨同舟、相亲相爱了几十年的老夫老妻们,找到了许多对我们很有启发的金子。


一,爱情需用心滋养

这个“用心”二字,指的是我们需要努力,需要付出。在讲如何“用心”努力和付出之前,我们先来讲讲爱情中两种不同的心态。第一种叫做“寻找心态”。我要找的爱情,是真正的、完美无瑕的爱情;我要找的爱侣,是真正的、命中注定的“那一半”。

抱定这样心态的人,对自己、对爱情、对婚姻、对对方的期待,都非常高,向往完美境界。殊不知,这世界上既没有完美无瑕的人,也没有完美无瑕的爱情,更没有完美无瑕的婚姻。柴米油盐的琐碎生活中,不可能没有半点不完美,不可能没有任何冲突或者失望。那些抱定“寻找心态”的人,一旦面对不完美的真实现状,往往会这样想:“不,这不是我要寻找的……这不是我向往的爱情,这不是我梦中的爱侣,这不是我理想的婚姻”。结果呢?我不说也罢,你一定猜到了。

真实的生活,往往和美好感人的电影和小说不一样。故事中的人物,找到真爱的时候,帷幕就落了下来。然而现实生活中,找到真爱的时候,爱的生活仅仅是刚刚开始而已。一段新的感情、新的经历刚刚开始的时候,要维护它的美丽不算太难;但是,蜜月之后,蜜年之后,数年之后,当新鲜感已经淡去之后,当我们越来越意识到这段感情的不完美、看到爱侣的不完美的时候,……这才真正到了“真爱”开始的时候!

爱,从此需要滋养。爱的生活,就是一起经历,同甘共苦,携手努力,彼此奉献,共同呵护这份感情这段婚姻。这种心态,就是第二种心态,完全不同的爱情观和婚姻观:“滋养心态”。

我们举一个小例子:一个年轻的父亲,面对刚刚出生的孩子,心中可能感受不到多少父爱。但是,在抚育孩子的过程中,给孩子换尿布、喂奶、带孩子去散步去玩耍、跟在小屁股后面做个跟班……从这些琐琐碎碎的小事情中,渐渐的,这位年轻的父亲自然而然滋养出了他深深的父爱。

滋养爱情也是一样,我们需要不断对为这份感情付出,这就是滋养爱情的养分。因此,若想要维护爱情的常青,我们第一个需要改变的,是我们的心态,从一心寻找“完美爱侣完美爱情”的情结中走出来,不要一遇到矛盾、冲突、挫折、纠葛,就深深失望而痛苦地离开,重新去寻找。相反,在遇到困难时,我们要以“滋养心态”,驱动自己内心的主观能动力,“没关系,我们努力去改变,我们努力去改善”。找到那个至关重要的“那一半”,固然非常、非常重要;但是,更为重要的,是找到“那一半”以后双方的共同努力;是彼此的风雨同舟相互提携,是两心相通地滋养爱情。


二,长相知,不相疑

很多人,在心里,甚至在唇齿之间,很多很多次地问对方,“你爱不爱我?”我们天生渴望得到对方的认可,似乎只有得到对方的认可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证明自己的人生意义。我们从小想到得到父母的认可,而且以后永远如此;稍微长大些想到得到老师的认可;青春期的时候想要得到同伴的认可;再长大些,我们渴望得到爱侣的认可、得到师长的认可、得到上司的认可……

然而,如果我们能够换上一种不同的心态,从想要被认可,到想要被了解,我们的世界从此会很不一样,我们在对方的心目中从此会很不一样,不论是父母、兄弟、朋友、同事、师长、上级……还是我们这堂课最为在乎的人——我们的爱人。

中国有句古话,“长相知,不相疑”。人与人之间,不论是何种人际关系,相互了解是基础的基础,是根本的根本。那些越是经历了数十年仍然深深相爱的伴侣,对彼此的了解也往往越是深厚。而且我们也都知道,不论是师生之情,还是朋友之谊,或是父子与母子之间,越是彼此间有深厚的相互了解,越是感情深厚而且坚固。

如果想要让对方了解自己,我们必须打开心扉,坦诚倾吐,分享内心世界,包括让对方看到自己不那么美好的一面,也就是我们的弱点和缺陷。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有一定的初始了解、相互信任和感情基础作为坚实后盾。比方说,我们肯定不宜在相亲的头一次交流就向对方尽数倾倒自己所有的弱点和缺陷。但是,在爱侣之间彼此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和信任之后,我们应该逐渐逐渐、越来越宽敞地打开自己的胸襟。有时候我们袒露的东西是从来不为人所知的,甚至也不为我们自己所知。有时候我们袒露的东西需要很深、很厚的信任和了解才能拿得出来,那也许需要10年、20年甚至更久的感情基础。

要袒露心迹,暴露自己的“那一面”,这的确是有风险的,她或者他,真会有可能从此不再欣赏我不再喜欢我不再信任我……但是,这只是可能之一。而另一个可能,则是坦诚之后,爱情更为深化,彼此更加深刻更为透彻的相互了解。相反,如果我们因为担心对方失望,而从来不敢表露出来,一味压抑自己,结果就是爱情失去不断深化的滋养素。这反倒是更可能让爱情因为得不到信任和坦诚的滋养而枯萎。


一个人若要坦诚,需要敞开心扉。以诚相见的人,虽然一时会让别人看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似乎会一时降低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人格价值,但是,总体上来说,人们反而喜欢这样的人,信任这样的人,我们和这样的人相处,往往感到舒畅和坦荡。这一点,在任何人际关系之中都是如此。爱侣之间,更需要坦诚相待。

还有,我们不仅仅要努力让对方更加了解自己,同时也需要努力去了解对方。比方说,对方的性格、爱好、特点;比方说,最容易戳到对方的“短筋”在哪里、最能让对方快乐的情形是什么;比方说,我们知道什么时候应该留给对方独处的空间,什么时候适合相互倾谈,什么时候是肌肤相亲的好时光……这些,不但需要努力去留心去体察,而且很需要花时间去慢慢了解。有些需要10年,有些需要30年,有些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够了解和理解。

因此,正面心理学的专家们的研究发现,性生活最和美最幸福的阶段,是婚后30年仍然深深相爱的60岁左右的年龄!至于说爱情生活的和美,那就更像是陈年的老酿,越久远的年岁之后,越是纯美芬芳。

长相知,才能长相爱。


(未完待续。)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9Rank: 9Rank: 9

29#
发表于 2011-11-19 10:14:07 |显示全部楼层
哈佛幸福课: 正面心理学 (十九b)


爱情也能健康长寿 (续)


(紧接上一篇)

三,让冲突变成爱情滋养剂

相爱之旅不可能一条坦途,我们任何人的恋爱与婚姻都一定经历过许许多多的起伏波折。

正面心理学家们对成百上千的最为长久而和美的婚姻的研究表明,这些美好的婚姻之中,不是没有冲突,而是都有一定的冲突。虽然各个家庭冲突数量的多寡殊不相同,不过平均来说,大约每5次主动互动,就会有1次争执。

也就是说,如果你发现自己和爱侣起了争执,请告诉自己,这很正常,很自然,没有什么好责怪自己或者对方的。你们只需要从这次冲突中汲取营养,汲取有益于维护感情、解决矛盾的爱情滋养剂。哪怕有时候这样的冲突很厉害,很伤感情,我们事后也一定能够从中汲取到正面意义的价值。正如我们都应该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允许自己犯错误一样,我们也要接纳婚姻中的冲突、矛盾、和不完美,允许爱侣之间的亲密关系出现起伏波折。

实际上,绝少发生争执的婚姻,和绝少不发生争执的婚姻一样,都是不健康的婚姻,都难以持久而幸福。以融洽为主,时时有些不融洽的婚姻,不但是最真实的生活,而且也是最健康的婚姻生活。这就和我们的身体一样,假如一个人始终生活在无菌环境之中,那么他肯定一点抗菌抗病能力都没有,这反而对健康非常有害。婚姻也如此,不要害怕有争执,不要逃避争执,否则,爱情反而十分脆弱,一点抗挫折能力都没有。

不过,虽然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不可避免,但是,我们必须要避免在矛盾与冲突之中伤害对方。在表达你的气恼、愤怒、失望等等情绪时,一定要避免攻击对方人格的言辞。我们的态度,应该是对事不对人。

举几个例子,我们会看得更明白。

比方说,丈夫用过厕所以后,总是忘记盖上盖板。
妻子如果这样说,“你总是不知道替别人着想。”这就是对人的谴责。
妻子如果这样说,“你把马桶盖盖上行吗?”这就是对事的态度。

再比方说,妻子叮嘱丈夫倒垃圾,自己去买菜;买了菜回来,看到垃圾并没有倒,心里很不高兴。
妻子如果这样说,“你实在太懒了!你不是答应了去倒垃圾的嘛。” 这就是对人的谴责。
妻子如果这样说,“你不是答应了去倒垃圾的嘛。看见垃圾还在那里,我很不开心。” 这就是对事的态度。

上面的两个小例子,一句话对人,一句话对事,效果和结果都非常不一样。爱侣之间,一定要注意,有事就说事,切忌恶意中伤,切忌出言不善。

还有一个必须避免的,是不给对方留面子。两个人出现矛盾冲突,请你们千万不要当着别人的面相互指责,尤其不可以当着熟人的面言辞轻蔑。不论是在亲戚面前,还是在孩子面前,还是在朋友面前。甚至哪怕在陌生人面前,出言伤害对方,都极具破坏力。有什么事情请私下里解决,别伤人面子。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你不那么对自己就别那么对别人。我们可以把这句话稍微改一改,变成这样:你怎么对待别人就怎么对待自己的亲人。

比方说,跟陌生人之间,或者不是那么相熟的人之间,如果出了点小不愉快或者小摩擦,你不太会轻易就大吼大叫、恶言相向,是吧?可是,跟自己的家人呢?包括我们的爱侣、父母、兄弟姐妹,还有我们的孩子,我们好像更容易毫无不顾忌地翻脸、发脾气、叫骂、摔门,满眼睛满嘴都是飞刀,是不是?越是亲密的人,我们对对方就越狠,是不是?

朋友,请别这样。咱怎么对别人,就怎么对自家人吧。为什么我们对外人要比对自己心爱的、亲密的人要更好呢?或者反过来说,我们为什么对自己更爱的人反而更不好呢?不应该嘛,是吧。

冲突之中,咱应该做的,也能够做得到的,是相互抚慰。
比如走上前去抱抱对方,用肢体语言表达你的抚慰;
比如干脆用言语表达,“我虽然很伤心,但我还是很爱你”。

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呢?如果你真正很爱她、在乎他、疼惜她、不忍伤他。你需要做的,是放下心里的难为情,把你真挚的爱表达出来。爱情和婚姻,什么时候最需要滋养剂?不就是这时候吗?


四,常怀珍惜欣赏感激之心

幸福的婚姻,应该基于深厚的友情之上:相互尊敬,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相互欣赏,相互珍惜。

不要把爱侣为我们做的一切都甘之若素、习以为常、认为作理所当然,而忘记存一颗珍惜的、欣赏的、感激的心。这样的心态,往往让爱无所滋养而逐渐消弭。前面的课程我们已经学到,欣赏、珍惜、和感激的心,是最好的滋养剂。比方我们欣赏孩子的能力,孩子的能力就得到增长;我们欣赏同事的长处,同事的长处就得到增长;现在,说到了爱情,也一样的,朋友,我们的欣赏、珍惜、和感激,能够使我们的爱侣、我们的爱情、我们的婚姻,都健康成长。

不要戴上一副挑剔的眼镜专门挑剔爱侣的不是和缺点。你的眼睛,要善于看到正面的、积极的、美好的方面,要长于看对方的优点、为你付出的努力、为你奉献的爱心、关心、细心和温馨。

我们的心理学家们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以问卷形式,邀请夫妻双方互相给对方评点;同时也邀请他们的家人、亲戚、朋友,针对这对夫妇给出评点。

问卷分析表明,夫妻的相互评点同家人朋友的很相近的,婚姻关系比较稳定;夫妻的相互评点比别人的评点更差的,婚姻感情不太好,而且跟踪调查也发现爱情婚姻难以为继。而那些夫妻的相互评点比别人评点要更好的,他们感情深厚,而且婚姻持久而幸福。

原因很简单,我们的眼睛和我们的心态,创造了我们的婚姻环境和幸福现状。我们看见美好,我们就果然生活在美好中;我们若只看得见不美好,那我们当然也只好生活在不美好之中,生活在我们自己眼里、心里的缺憾、烦恼、悔恨、不满、抱怨,甚至仇恨之中了。

古人说,相由心生,这个相,不仅仅指一个人的脸相,比如一个面色和悦的人往往有一副平和愉悦的心肠;更是指整个小团队、小社区、大社会的“脸相”,包括了我们的婚姻和爱情的“脸相”。古人还说,境随心转,这个“境”,不仅仅指一个人的心境、一个人的境遇,比如一个喜欢用正面眼光看周围的人往往看见美好的人物与事务,更是指包括我们的婚姻生活在内的整个生活环境乃至社会环境。

真正的爱,不在远洋环球大游轮中,也不在5克拉的大钻石中。真正的爱,在于生活的琐琐碎碎之中,在于柴米油盐、一举一动、一凝一睇之中,在共度黄昏、共进晚餐的温馨时光之中,在一个个轻柔的亲吻和拥抱的肌肤相亲之中……在你的关注、你的在意、你的奉献之中,在你通过这些琐碎的生活细节,去了解他、明白她、体贴他、倾听她的努力之中;更在于你发自内心地对这份感情、对你的爱人的珍惜和感激之中。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9Rank: 9Rank: 9

30#
发表于 2011-11-19 13:18:56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还知道玉冰姐的拥抱指数很高的。

向你学习。
阿猪 发表于 2011-11-19 13:12


呵呵,学了“正面心理学”,我的拥抱指数更高了,不但次数增加,质量也增加。最重要的,是羊羊进入了8岁甜蜜期,允许我多抱抱他了!

Rank: 9Rank: 9Rank: 9

31#
发表于 2011-12-7 11:42:32 |显示全部楼层
哈夫幸福课:自尊的真正含义(正面心理学 二十一)

上世纪50年代美国曾经兴起过很长一阵的轰轰烈烈的“培养自尊”运动,老师们家长们异口同声地无条件而且无休止地夸奖小孩子们,随便他们做个什么都要满脸惊喜而真诚地表白“你真了不起”,“你太有才了”,“这东西做得多漂亮啊”……人们以为,通过这样的正面鼓励和正面夸奖,将有助于孩子建立“自尊心”,使孩子对自己更有信心,也生活得更快乐。

然后,几十年之后,人们渐渐注意到,这种无条件而且无休止的夸奖,反而让这些被赞美大了的人为自己所谓的成就沾沾自喜,再不思进取。他们害怕得不到夸奖而不敢迎接挑战,他们没有心力承受批评。当他们终于发现自己与现实的真实差距之后,内心的自以为是遭到空前的打击,由“自信”变为“自卑”,人格的尊严感一落千丈,人生的快乐感一落千丈……

而且,这些人对生活的追求,变成了对完美的追求,变成了对赞美、奖励、成绩的追求。只有当他们得到别人的认可时,他们才看得到自己的价值;只有当他们的成就比别人更高时,他们才看得到自己的价值。一旦做不到完美,做不到比别人更好,得不到别人的赞同,他们的自我感顿时失去依傍,人生价值霎那间萎缩得一塌糊涂……

所以,他们会嫉妒别人的成就,会痛恨别人的批评,会不遗余力为自己辩解并且攻击他人。他们一会儿觉得自己才是最了不起的,尾巴能翘到天上去;一会儿又觉得自己一文不值,沮丧的恨不能钻到地缝里去。他们无法以一颗平常心对待自己的不够完美甚至失败,不可能不患得患失。哪怕他们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可是他们的人生目的就是不断追求更多的赞美,从而使得他们永远担心别人会比自己做得更好,永远担心别人会不够认可自己……他们活得非常辛苦,也非常痛苦。

有一个心理学家这么描述说,“我们说我们要寻找真相,其实我们只是想证明自己的正确”。 太精辟了。

这种心态,著名童话《白雪公主》揭示得淋漓尽致:那位恶毒的皇后总是要问,“墙上的镜子你告诉我,世界上究竟谁最美”。这“墙上的镜子”,实际上就是别人的评价和认可。皇后不但需要“镜子”的认可,而且需要通过和别人攀比来获得“镜子”的认可。如果“镜子”说“你最美”,皇后就觉得自己得到了肯定,感到了自我价值;可是这个“镜子”说“白雪公主最美”的时候,“我”顿时感到深深的羞辱和愤怒。

这是我们的“自尊心”吗?难道我们一定需要通过他人的认同、需要通过超越他人,才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意义吗?

也是,也不是。

说“是”,那是因为不论任何人,不论修为有多高的人,都或多或少需要“墙上的镜子”来认可自己,以感受自己的价值,体验对自我的欣赏。这,其实是人的天性。我们抹杀不了,也抗拒不了。

说“不是”,那是因为过分依赖于“墙上的镜子”培养出来的其实是“他尊心”而不是“自尊心”。一个人的自信,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一个人对自己的欣赏程度,能够修炼到荣辱不惊、虚怀若谷的境界。

塔尔把自尊的境界分作三个档次:
依赖性自尊:自尊的源泉在于他人的表扬、奖励、赞美,来自于“墙上的镜子”的认可;
内发式自尊:自尊的源泉在于自己的内心,来自于自己对自我的认可;
彻底的自尊:自尊的最高境界,虚怀若谷,荣辱不惊,融于万物。

塔尔还把这三个境界用小孩子学走路的比喻作了一个很形象的解释:刚开始的时候,我们都需要依赖爸爸妈妈的扶持,需要依赖墙壁或者家具的支撑,才能找到平衡,迈开脚步;渐渐的,我们可以不需要依赖外在的扶持,自己就有能力找到平衡,靠自己的努力迈开脚步,哪怕走不了几步就要摔倒;再继续成长,我们就进入了根本想都不需要想就可以随意迈步走动的最高境界。

我们从很小的时候开始,这三个层次的自尊我们都有。只是每个层次的分量不同。小时候我们更需要依赖成人的扶持,更需要来自外在的认可、夸奖,帮助我们认识自我,建立自我的观念。随着我们渐渐长大,进入青春期的我们开始更多地追求自我认可,开始更多地抗拒成人的把持,因为我们的成长过程就是从依赖走向独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会摔很多的跟头,不过没关系,我们需要从这些跟头中汲取营养而不断成长。到了最后,我们终于可以不再像时时关注自己如何迈步的孩子,终于能够行走自如。我们终于能够活出真正的自我。

塔尔还做了第三个比喻:假如说,我要写一本书,那么这三个层次的自尊,是这样表现的:

依赖性自尊的“我”,追求的是别人的认可和称赞,是比别人的书更有名气,是完美无瑕没有任何人能说三道四。如果我得到了这一切,那么这本书就是一本成功的书,我的自尊心冲天而涨。反之,我则陷入深深的痛苦、自卑、愤怒、嫉妒、痛恨之中。

内发式自尊的“我”,看重的是自己对自我的评价,别人如何指责或者赞美都无关紧要,只要我自己认定这本书有价值,而且认定自己有所提高,我就感到了快意,怡然自得。如果别人的批评指正能够让我发现自己的不足而得到机会更进一步提高自己,那就更好了。

彻底自尊的“我”,看重的不是这本书的价值,也不是对自己的认证,而仅仅为了自己的一个灵感而作。我不但很高兴自己的有新的见解,也很高兴看到别人作品的独到之处。正是因为如此,我的心波澜不惊,荣辱不惊;我很清楚地知道,我就是我自己。

很少有人能够走到最高境界的“彻底自尊”。那需要一生的不断的努力修为,需要几十年的人生磨砺才能够渐入其境。

前面已经说过,对“墙上镜子”的需要,是我们人类的本性之一,既无法抗拒,也无法抹杀。如果我们发现自己果然很在乎“墙上的镜子”怎么说,请不要诋毁自己,否认自己。我们前面还说过,实际上任何一个人,哪怕是年龄非常幼小的孩子,都多多少少有着这三个不同境界的自尊,你只要细细去思量,一定能发现你的确有过第二境界甚至最高境界的自尊感。只不过每个人每种境界的“比例”不同而已。

现在我们需要做的,而且能够做到的,是慢慢把自己对“墙上镜子”的过分倚重改变成对自我评估的更多倚重,把对完美的过分追求改变成对进步的更多追求,把与他人的过分攀比改变成与自身成长的更多比较。还记得我们前面说过的成功的秘诀吗?要改变观念,要满怀激情,而且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而不止于心里想往一下而已。只要我们去努力,我们能够达到更高境界。

想想看,如果我们能不在忙于炫耀自己,不忙于寻求他人认可,不再需要用谎言来遮掩自己,不再需要嫉妒和攻击他人,我们的生活,该会轻松多少,美好多少。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9Rank: 9Rank: 9

32#
发表于 2011-12-7 11:48:01 |显示全部楼层
估计这就是最后一章了。原讲座还有最后一堂课,不过是“总结归纳”,我会去看看,如果没有什么新意,我就不再罗嗦了。

上面最后一章讲的“自尊”,我自然联想到我们这群妈妈到底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自尊。请大家踊跃发言。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9Rank: 9Rank: 9

33#
发表于 2011-12-8 07:16:24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玉冰
补充一下:里面谈到大部分的人要到五、六十岁的时候才能达到完全年自发式自尊。

所以,当我 ...
roselan 发表于 2011-12-7 15:10



    哈哈,谢谢,这个补充非常重要!

Rank: 9Rank: 9Rank: 9

34#
发表于 2011-12-8 07:17:57 |显示全部楼层
以后我也可能哪天对你生气说出让你难受的话,请你相信,妈妈还是最爱你的。退一步来说,如果你实在觉得爸爸妈妈都不爱你,你也要相信你自己,爱你自己。不爱自己的人,是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的。。。
书香 发表于 2011-12-7 13:54


这一段是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Rank: 9Rank: 9Rank: 9

35#
发表于 2012-1-20 23:31:49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玉冰 于 2012-1-22 01:23 编辑
可是如果两遍以后他们不再接受这个夸自己的“惩罚”咋办?
慢慢等 发表于 2012-1-20 23:18



    如果你心里的真正念头,是反话正说,或者正话反说,本意不是发自内心地欣赏孩子,而是责怪孩子,那么,当然不会起作用,他的灵魂和你的灵魂通过第6感或者第7感早把你的“念头”洞察得清清楚楚。

Rank: 9Rank: 9Rank: 9

36#
发表于 2012-1-22 01:22:22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玉冰


    谢谢玉冰这么快的回复~
     这两日在儿子的大伯家,大伯家有三个孩子,父母的教育方 ...
慢慢等 发表于 2012-1-21 22:03



    可以理解,大过节的,又在人家家里,“人来疯”是完全可以想象的。

    而作为父母的一方,很有些“别人都看着我”的压力,往往会有“是为了做给别人看”的念头,甚至是为了“照顾自己脸面”的念头。这两个念头,被小伙子抓在眼里,你当他真能不明白?潜意识里,他也要多制造些麻烦,报复你的“面子”观念啊,“你更在乎的是我?还是你自己?还是别人?哼!偏要你好看!”

    如果一定需要,找个借口,带孩子单独出去到公园一角之类静僻的地方,和孩子诚恳、严肃而又能保持平和地谈一谈,把你的苦衷告诉他,(但是,不要把你的失望、恨铁不成钢这样的情绪带出来),请求他的帮助、支持和合作,重要的是这个节日大家都能过得好。

   8岁的孩子,能够懂得你这么做对他的尊重与信任了。他心里会有触动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幸福大观园 ( ICP12039693 )  

GMT+8, 2024-5-18 15:59 , Processed in 0.02499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