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手机客户端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ppr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芭园家长荟] 从回顾自己的上学经历谈起。。。(争取尽快写完哈)   [复制链接]

Rank: 3Rank: 3

21#
发表于 2011-8-12 13:44:02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五)

      苦中作乐的一个无奈的办法就是在课堂上自娱自乐.
      到了高中,音乐和美术课都被取消了,除了体育课,我们都只能整天枯坐在教室里,而绝大多数老师,绝大多数课程都是以填鸭式的方式进行.虽然我早就适应并且习惯了这种教学方式,时间长了仍然感到极度的沉闷和无聊.小学的时候我就开始在课堂上写作业,初中开始在课堂上发明一些可以用书本和笔玩的小游戏.到了高中,娱乐方式也升级了,上课和前后桌的下五子棋,然后就是在桌子上写课桌文学.那时候我们每个季度都会跳换一次座位,跳换的方式是同排换组,教室里分四个组,所以我每学期有四张桌子可以利用一番.写的内容大体属于青春期那种酸文,形式有诗/词之类的.桌子的空间毕竟太小,于是就买那种大白纸,办自己的文学报纸,其实就班里几个要好的男女在上面写,内部传着看,农村同学一般不屑于参与这种活动,不过他们还是愿意看的.我是杂志的主编,实际上如果不是因为美术才能太差,我基本上一个人就可以包圆.我已经不记得报纸的名字,只记得是分为4版,其中一版是我心爱的体育专版,基本上哪里最后缺文章,我就会根据空间大小写一篇填充.
       我们的报刊几乎到处充斥着我的文章,这并不完全是因为我能写,主要还是我愿意花上课的时间来干这些事情.在高中,我发现很多课程新的内容不算很多,至少相对于那么大量的课时.而且很多内容只要掌握了原理完全是可以触类旁通的.老师大量的讲解无非是用各种深度和各个角度的题让我们重复,通过重复来巩固,提高我们做题的能力以及最终的应考能力.所以大量上课时间在我看来就有些鸡肋,再加之成绩好老师基本上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也就有恃无恐了.高中我听课最不认真的便是物理和化学,有意思的是最后高考我分数最高的也是这两门,如果是这样,花那么多时间即时从备考来看其实也是意义很小的,上大学学经济学学到一个词叫"边际效应递减",我当时第一想到的就是我们高中的课程.

Rank: 3Rank: 3

22#
发表于 2011-8-15 12:13:23 |显示全部楼层
(十六)

    说说对高中一些科目教学的印象,不知道今天是否还是这样
    1)语文。我一直语文都很好,作文曾经得过全国大奖,文章经常被老师拿到全班学习,语法我自信也是不错的,但是到了高中,我对语文考试却常常有无所适从之感。后来分析,原因有二,一个是过分浓厚的意识形态灌输。到了高中,本应该让学生更好的领悟语言的艺术性,文以载道,自然需要个人去领悟,即使领悟的结论千奇百怪,这种多元的认识也是有价值的。但是我们的教科书和试卷的设计却粗暴的完全按照意识形态的要求从课文的选择,到对课文的理解,甚至欣赏的角度,都让我们中规中矩,按照主流意识形态预定的模子去进行,稍有偏差,就会受到考试扣分的严厉警告。第二个原因僵化的教学体系。语文到了高中,更贴近文学,显然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在于增加了充满情感,非完全理性的“人”的因素。因此,很多问题断然不可以以唯一标准的答案可以去解决,很多事情都是见仁见智,不是简单的线性思维和非此即彼的二元论所能解析的。但是我们的语文教学,教学参考书上的一家之言成为教学中的唯一真理,而考试的“参考答案”则是唯一的标准答案。我记得自己不只一次在课堂上和语文老师争执答案,我讲述很多理由为自己的答案辩解并反驳参考答案,虽然有年少轻狂的幼稚,的确也是对这种僵化教学的无力反抗。好在我的语文老师是一位开明的年轻教师,虽然她仍然会按照参考答案盼卷,但是也告诉我们不必太较真答案而应该相信自己。而我,不愿意去被那些参考书的“知识点”,仍然循着自己的理解做题,最后,我付出了语文高考分数不高的代价,这是我的悲哀还是我的幸运?
   2)数学。那时候我们没有强迫的奥数,虽然也有参加全国竞赛的培训,也是自愿参加。我的数学成绩不算太好,不过的确是一种很好的思维训练。唯一的缺憾是训练量太大了,而数学主要注重的是理性思维训练,事实上整个传统学校教育都在理性思维上着力过多,而感性训练不足。现在“传承”这样的偏心灵训练的课程如此受欢迎,或许很多人就是为了补课吧。前不久听台湾的朋友说,国内很多类似这样的课程都从台湾过来,不过在台湾却原没有大陆如此火,这是不是跟我们的教育系统有很大关系呢?
      3)英语。典型的应试教育,从第一节课起就是为了高考的那场英语考试,而不是为了让英语变为我们的一种工具。枯燥、乏味是我对中学英语课的全部回忆。
      4)历史。最大的悲哀是后来知道中学的历史记载的内容很多是片面和不靠铺的。真实的历史有很多精彩的花絮,真实的历史可以有很多种解读的方式,真实的历史可以通过很多种渠道获得而非仅仅是政治化了的教科书。谢天谢地的是公式化的中学历史教科书没有泯灭我对历史的兴趣。
     5)物理和化学。这两门我最后高考都拿到了高分,可惜那时学得的知识现在能记住的却少之又少。只是其中隐含的自然规律,或者一个叫着“常识”的东西以及系统的思维方式对我今天的工作生活影响颇多。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是那时候的一句名言,对它我持保留意见,因为很多理工科学生陷入数理化“术”的钻研中不能自拔,最后成为了机械科学主义的囚徒。今天那些戴着科学面积反中医的人均属此列。而牛顿在晚年去研究神学,正是一带大师已经进入了道的更高境界,而这却反成了一些无知的科学民工讥笑的行径,让人不胜唏嘘。

Rank: 3Rank: 3

23#
发表于 2011-8-15 12:13:33 |显示全部楼层
(十六)

    说说对高中一些科目教学的印象,不知道今天是否还是这样
    1)语文。我一直语文都很好,作文曾经得过全国大奖,文章经常被老师拿到全班学习,语法我自信也是不错的,但是到了高中,我对语文考试却常常有无所适从之感。后来分析,原因有二,一个是过分浓厚的意识形态灌输。到了高中,本应该让学生更好的领悟语言的艺术性,文以载道,自然需要个人去领悟,即使领悟的结论千奇百怪,这种多元的认识也是有价值的。但是我们的教科书和试卷的设计却粗暴的完全按照意识形态的要求从课文的选择,到对课文的理解,甚至欣赏的角度,都让我们中规中矩,按照主流意识形态预定的模子去进行,稍有偏差,就会受到考试扣分的严厉警告。第二个原因僵化的教学体系。语文到了高中,更贴近文学,显然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在于增加了充满情感,非完全理性的“人”的因素。因此,很多问题断然不可以以唯一标准的答案可以去解决,很多事情都是见仁见智,不是简单的线性思维和非此即彼的二元论所能解析的。但是我们的语文教学,教学参考书上的一家之言成为教学中的唯一真理,而考试的“参考答案”则是唯一的标准答案。我记得自己不只一次在课堂上和语文老师争执答案,我讲述很多理由为自己的答案辩解并反驳参考答案,虽然有年少轻狂的幼稚,的确也是对这种僵化教学的无力反抗。好在我的语文老师是一位开明的年轻教师,虽然她仍然会按照参考答案盼卷,但是也告诉我们不必太较真答案而应该相信自己。而我,不愿意去被那些参考书的“知识点”,仍然循着自己的理解做题,最后,我付出了语文高考分数不高的代价,这是我的悲哀还是我的幸运?
   2)数学。那时候我们没有强迫的奥数,虽然也有参加全国竞赛的培训,也是自愿参加。我的数学成绩不算太好,不过的确是一种很好的思维训练。唯一的缺憾是训练量太大了,而数学主要注重的是理性思维训练,事实上整个传统学校教育都在理性思维上着力过多,而感性训练不足。现在“传承”这样的偏心灵训练的课程如此受欢迎,或许很多人就是为了补课吧。前不久听台湾的朋友说,国内很多类似这样的课程都从台湾过来,不过在台湾却原没有大陆如此火,这是不是跟我们的教育系统有很大关系呢?
      3)英语。典型的应试教育,从第一节课起就是为了高考的那场英语考试,而不是为了让英语变为我们的一种工具。枯燥、乏味是我对中学英语课的全部回忆。
      4)历史。最大的悲哀是后来知道中学的历史记载的内容很多是片面和不靠铺的。真实的历史有很多精彩的花絮,真实的历史可以有很多种解读的方式,真实的历史可以通过很多种渠道获得而非仅仅是政治化了的教科书。谢天谢地的是公式化的中学历史教科书没有泯灭我对历史的兴趣。
     5)物理和化学。这两门我最后高考都拿到了高分,可惜那时学得的知识现在能记住的却少之又少。只是其中隐含的自然规律,或者一个叫着“常识”的东西以及系统的思维方式对我今天的工作生活影响颇多。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是那时候的一句名言,对它我持保留意见,因为很多理工科学生陷入数理化“术”的钻研中不能自拔,最后成为了机械科学主义的囚徒。今天那些戴着科学面积反中医的人均属此列。而牛顿在晚年去研究神学,正是一带大师已经进入了道的更高境界,而这却反成了一些无知的科学民工讥笑的行径,让人不胜唏嘘。

Rank: 3Rank: 3

24#
发表于 2011-8-15 12:16:14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0# 其乐无穷

我觉得百家讲堂还是有点文化快餐的味道,提升兴趣是不错的,如果真要学习,还是推荐一些精典的书让他看,然后再让他自己按图索骥的找想看的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幸福大观园 ( ICP12039693 )  

GMT+8, 2024-5-3 05:07 , Processed in 0.02062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