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手机客户端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晨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亲子阅读] 受不了了,必须变老:我也来抄书-----这才是中医、古代的医生、神医这样看病 [复制链接]

Rank: 6Rank: 6

1141#
发表于 2014-11-24 18:24:31 |只看该作者
 其实,我并不是因为有趣才把薛立斋治疗这些坠马的医案拿出来的,而是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病例的治疗,看出薛立斋在外科方面的一个治疗思路。
  薛立斋在治疗外科病的时候,并不是不用外用药,也非常善于活血化瘀,但是,他更会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把患者的身体调整至正常,然后让患者的身体自行恢复,将伤口用患者身体自己的力量给生长愈合。
  之所以称薛立斋也是一个外科大家,是因为人家的水平确实高,他写了厚厚的外科的书,里面这种根据个人的体质来治疗的方法很多,但是这些东西现在我们丢的已经差不多了,很多人都不会了,以至于碰到一个外科医生,在处理您的伤口之外,如果还开个补中益气丸,您该觉得这个医生有问题了。
看看古书吧,我们的前人很聪明,总结了很多经验,人家也治疗好了很多的病,这些经验丢了就太可惜了。

Rank: 6Rank: 6

1142#
发表于 2014-11-24 18:24:42 |只看该作者
名利与浮云
  薛立斋从三十三岁那年开始做太医院的院长,一转眼,在忙碌中已经渡过十一年了。
  这十一年里,薛立斋非常的忙碌,他要管理太医院的事务,还要抽出时间写书,总之是感觉时间总是不够用。
  我们在前面一直都在讲薛立斋的成长过程来着,总结一下就是这位同志非常的上进,酷爱学习,胸怀宽广,努力救人,他也没怎么追求地位,能够当上太医院院长,实在是这位医术太好,学识太高,考试考得太好了。
  但是我们对薛立斋的心理世界却缺乏了解,他到底是怎么样一个人呢?比如,他的人生观如何?(这问题大了点儿)他每天都在想些什么?他对自己等上了太医院院长的位置感到满意吗?他觉得自己的人生成功吗?
  

Rank: 6Rank: 6

1143#
发表于 2014-11-24 18:24:49 |只看该作者
 要谈论这些问题,我们要从名利这两个字谈起,因为我认为这可以窥视一下薛立斋的胸襟。
  各位朋友,名利是不是很关键呢?我们只要看看这个世界上,多少人在为名利而奔波就知道了,为了出名,搞绯闻,打官司,总之各种让子女后代脸红的事情都干了;为了利益,给中药材里加化学制剂,用硫磺熏银耳,用双氧水泡活鱼,往牛奶里下东西,很多高科技的损招都闭着眼睛使了,就差灌敌敌畏然后直接拿钱包了。
  就更甭提在单位的勾心斗角、阿谀奉承,这基本功打幼儿园就开练了。
  那么,名利对薛立斋意味着什么呢?
 

Rank: 6Rank: 6

1144#
发表于 2014-11-24 18:24:58 |只看该作者
  薛立斋不可能不知道名利的滋味,他身为太医院的院长,名誉这就甭说了,多少人做梦都梦见这个职位呢,整天接触的都是高官,各大部位的领导,常委什么的,见天看见,和跟皇上经常打个照面,下面管着各地的医疗机构,这整个儿是今天的卫生部部长和三零一医院院长的合体啊。
  利益就更甭提了,虽然明朝御医们的待遇不是很高,但是人家是院长啊,天天给各位领导调身体,这收入还能差了吗?
  尤其是后来到了南京太医院,这里就比在北京轻松多了,自个说了算啊,没有给皇上看病的压力(毕竟这位嘉靖皇帝也是一个难伺候的主儿),这简直就是一个十足理想的职位啊!
  这要是搁一般人,那就该乐颠了,毕竟现在为了一个留北京的名额大家都可以放弃自己的追求,一个博士可以去干些看收发室的工作也不新鲜啊,这就更甭提去做个太医院院长这种位置了。

Rank: 6Rank: 6

1145#
发表于 2014-11-24 18:25:25 |只看该作者
那么薛立斋会怎么对待这种令人无限向往的名利之巅的职位的呢?薛立斋的做法是,在他四十四岁那年,正在年富力强,后劲无限的时候,他递交了辞职报告,要离开太医院,选择做了一个老百姓!
  也就是说,主动辞去了太医院院长的工作,甘愿做回一个普通的医者。
  什么?我们别不是听错了吧,天下有这样的人吗?有主动放弃名利的人吗?还来得及吗?让我们赶快去劝劝薛立斋吧!
  薛立斋院长,您等等,先别交辞呈!您别不是疯了吧,这个职位多少人做梦都想着呢!
  我没有疯啊,我已经想了很久了。
  想了很久?难道您不知道,在这个位置上,可以方便地做多少事情啊!
  是啊,很多事都很方便,但是,不方便我给老百姓看病啊!
  我考!给老百姓看病?有那么重要吗?在太医院可以有名有利,难道你的心里就没有一个天平吗?要知道,在这个位置上,你可以管理下面看病的人,起到更大的作用啊!
  你错了,太医院不缺我一个领导,这个位置很多人都会做好,但是,现在天下缺少一个叫做薛立斋的医生!一个可以留给后世很多理论和经验的医生!
  我晕!您的心里想得都是什么东西啊?难道名利在您的心里就没有任何的位置吗?
  名利在我的心里,如同浮云。
 

Rank: 6Rank: 6

1146#
发表于 2014-11-24 18:25:35 |只看该作者
各位,我觉得不用从薛立斋几尺厚的著作中寻找他的思想轨迹了,一个人,能够做出这样的事情来,就说明一切了。
  这种事情,实在是一般人难以做出的,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心中的信念看得重于一切的时候,才能做出这样的事情。
  这样的人,为了心中的信念,可以放弃一切阻碍他前进的事物。
  在他们的心里,没有任何的羁绊。
  他们会向着他们的目标,笔直地前进,所向披靡。
  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达到一个医者的最高境界。
 

Rank: 6Rank: 6

1147#
发表于 2014-11-24 18:25:46 |只看该作者
在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的时候,薛立斋离开了太医院,回到了民间,从此,天高地阔,任君驰骋。
  薛立斋在他的生命里,做出了一个正确的选择,他放弃了一个巨大的名利羁绊,从此全身心地投入到他热爱的治疗事业中去。
  这个选择,成全了他一生的事业,我们从医案中可以看出,打这个时候开始,他诊病的数量和著作的数量都出现了一个井喷。
  一生留下三千多则的医案,从古至今,除了薛立斋,没有第二个人。
  其实人的这一辈子会出现很多的选择机会,搁谁都眼晕,重要的是,我们可得分清,哪些是浮动的光影,哪些是坚实的道路。
 

Rank: 6Rank: 6

1148#
发表于 2014-11-24 18:25:58 |只看该作者
大展拳脚
  从太医院出来后,薛立斋有了时间,也可以接触到广大群众,因此他大展拳脚的时刻终于来到了。
  他此时治病的医案多如牛毛,我如果要写,估计得写上个几年,还是给各位挑几个患者自己记载的医案,让患者亲自来聊聊吧。
  这基本上相当于一个薛立斋老师的学术思想研讨会,薛老师没来,大家自己发言,内容可以更真实些。
 

Rank: 6Rank: 6

1149#
发表于 2014-11-24 18:26:09 |只看该作者
首先第一位发言的同志叫朱绍,他自己说他患了“肝木克脾”,结果是脸上总是泛出红色,然后是“大肠燥结”,结果时间久了(估计这时间挺长的),这病就改了路子了,本来大便是燥结的,后来就改大便下血了,然后肠鸣,大便开始不成形了,改闹肚子了,肚子也胀,最后就开始无法吃饭了。
  这个时候再看这位朱同志,简直就快病危了(濒于殆矣)。
  先请了些医生,一看,闹肚子,那该解毒啊,于是开了枳实、黄连等药,这个开药的路子是一个正常的思路,搁现在的医生也会这么开的(估计我也会),闹肚子——解毒,应该没错的。
  结果服药下来,病反而倒厉害了(“辗转增剧”——辗转二字显示还没少服药)。
  这可让人着急了,再这么下去人可就要挂了,这个时候朱绍同志想起了薛立斋,以前自己还曾经和薛立斋见过面,于是就托人去请薛立斋先生。
  薛立斋来了以后,诊了朱绍的脉,询问了病情,然后对朱绍说:“你这个病啊,是脾肾两虚引起的,是里面真寒,外面假热,外面的热是假象,需要温补啊。”
  大家一听,这倒是新鲜啊,这位朱绍又是闹肚子,又是大便出血的,还要温补?
  正在犹豫,可一看到薛立斋坚定的目光,又说不出什么了,那就听先生您的吧。

Rank: 6Rank: 6

1150#
发表于 2014-11-24 18:26:31 |只看该作者
 这样,薛立斋就开了方子,药用:人参、白术为君药;山药、黄芪、肉豆蔻、干姜、附子为臣药;吴茱萸、补骨脂、五味子、当归、茯苓为佐药,十付。
  这个方子别的医生也看到了,大家都说:“此火病也,以火济火可乎?”可见大家都很困惑,但是我们的患者朱绍同志对薛老师却坚信不疑,为什么我们后面再说,这里面是有原因的。
  结果,在服用了这个方子以后,朱绍的身体是越来越好,等到十付服完,这个病就好了,大便也不出血了,各种症状也都没了。
  所有的医生都大跌眼镜,感到自己还要重新学习中医理论。
  

Rank: 6Rank: 6

1151#
发表于 2014-11-24 18:26:43 |只看该作者
 那么为什么朱绍就那么的相信薛立斋同志呢?要搁一般的患者,听别的医生这么一说,心里还不就慌了?
  在记载了这个医案以后,朱绍在后面讲了缘由,原来,他以前和薛立斋见过面,那是三年以前(先是三年前),薛立斋在看到朱绍的时候,直接就对朱绍同志讲,说:“尔面部赤风,脾胃病也,不治将深。”这话的意思是说:小朱同志,你脸上有红色的区域,那是风火上炎啊,是脾胃出现了毛病,如果现在不治疗,以后可能会加重啊。
  这种话一般在名医的故事里都会出现的,但是通常是传说,这个是这位朱绍同志亲自记录的,可以说是比较真实的。
  当时朱绍听了以后,虽然很担心,但是这人一般都有个毛病,就是病不大发不去治疗,他自己也说自己是懒了,结果越来越重,最后差点就挂了(几至不救),直到这个时候才相信薛立斋说的是真的,于是等到薛立斋来了,他才深信不疑的。
  然后,朱绍同志为了表示对薛立斋的感谢,在医案的后面多写了几笔感谢的话,原文如下:“微先生吾其土矣。呜呼!先生之术亦神矣哉。绍无以报盛德,敬述梗概,求附案末,以为四方抱患者告,庶用垂惠于无穷云。长州朱绍。”
  

Rank: 6Rank: 6

1152#
发表于 2014-11-24 18:26:54 |只看该作者
 各位不知道是否听明白了,让我来给大家再多解释几句吧。
  这个医案一般谁看了谁糊涂,这明明是热证嘛,什么面部赤风的,怎么改了脾肾两虚了?
  原来,这个病在一开始的时候是和肝气不舒有关的,肝在中医里属木啊,木在五行里克土,而脾胃属土,所以一般肝气不舒的人的脾胃最后都要受影响,当时薛立斋看到患者脸上有火象,所以判断说朱绍的脾胃有了问题。
  后来时间长了,患者的正气就受到了伤害,慢慢地就转变成了脾肾阳虚,实际上这个患者一定还有其他的症状,他自己觉得不重要,就没有记录,一般像这种脾肾阳虚的患者的肚子还怕冷,早晨起来出门,冷风一吹,立刻就想闹肚子,稍微喝点儿冷东西就拉,白天没有什么大事儿,就是早晨容易拉肚子,这都是很典型的症状。
  这个时候,下面的肚子是冰凉的,但是虚阳浮越,在上面居然会出现一些热证,这是假象,实际上是虚寒。
  薛立斋开的这个方子里面包含了补气的四君子汤,还有治疗脾肾虚寒的四神丸(方子的组成: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这个四神丸现在已经成为了中成药,在有的药店里有卖的,薛立斋把这些药合起来,起到了温补脾肾的作用,结果下焦的寒气被散去,外面的假热也就消除了。
 

Rank: 6Rank: 6

1153#
发表于 2014-11-24 18:27:12 |只看该作者
好了,下面是第二位现身说法的患者。
  这位新出场的朋友叫朱佐,是个贫士,这位朱佐小同志说到:“我以前因为失足跌了跟头,所以这个左脚总是出现声音(划然有声),如果坐时间长了,左脚就感觉麻木,虽然是在夏天,脚也觉得寒冷如冰。”
  “等到了嘉靖己亥年的夏天,有一天,我和朋友多喝了两盅酒,回来以后醉了,就躺在床上睡觉,半夜醒了觉得特渴,就打冰箱里拎了瓶矿泉水顺了下去,酒还没醒,就又睡了(睡觉而饮水复睡),结果第二天起来就感觉坏了,右边的肚子里像是有什么东西堵着(遂觉右腹痞结),用手按摩那里,就听见肚子里哗哗的流水声,如果按摩热了,就从肛门排气,然后就感觉好些。”
  好,朱佐同志已经把这个病的患病经过讲清楚了,后来他这个病越来越重,最后干脆只要是吃多了点,立刻就泻肚子,简直是屡试不爽,哥们儿们都说:怎么着?您这是直肠子吗?怎么刚吃就直接通下去了啊?
  朱佐同志也很痛苦,于是就找了医生,医生们认为这个病在脾胃,于是开了调治脾胃的方子:枳术丸(《脾胃论》中李东垣记录的张元素的方子,成份为枳实、白术,是治疗脾胃气虚,饮食停滞的药方)。并且医生还告诉朱佐同志,说这方子要坚持吃,时间长了才能见效,结果小朱同志坚持服用了很久,一点效果都没有(固守勿效)。
  最后,有人说,现在太医院的薛立斋院长离休下来了,据说这位看病很厉害,你不如去请请?
  小朱同志很犹豫,人家那么大的官,连皇上的手腕子都摸过,我这么清贫,能请动吗?
 

Rank: 6Rank: 6

1154#
发表于 2014-11-24 18:27:26 |只看该作者
 那就试试呗,听说人家医德特好,看病不论贫富,虽然以前是给皇上看病的,但现在就是乞丐病了,人家也看。
  于是朱佐就试着去找薛立斋来看病,结果人家薛立斋根本就没有那么大的架子,立刻就给看了。
  在诊了朱佐的脉,又进行了询问后,薛立斋“喟然叹曰”:“这不是脾胃有病啊,这是你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导致的火不生土,是虚寒导致的疾病啊,如果着眼于脾胃,那就把部位给搞错了啊!”
  各位,这里我们要介绍一下,中医里面有个命门的理论,薛立斋是其中的倡导者之一,这个命门一般认为就是肾阳,大多数理论说是在右肾,左肾为阴,但是关于命门的位置也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命门之火是人体生命的动力,是动的,是热的,是向上的,五行理论认为火生土,所以如果命门火不足,则脾胃(属土)就会出现虚寒的症状。
  然后薛立斋说:“要补肾阳,可以服用金匮肾气丸,我给你开点儿吧,回家吃吃。”
  朱佐还客气:“我可怎么感谢您啊?”
  薛立斋:“甭客气了,刚才你来时没挂号,回头出门时到挂号处吧两文钱的挂号费交了得了。”

Rank: 6Rank: 6

1155#
发表于 2014-11-24 18:27:38 |只看该作者
回到家后,朱佐就按照嘱咐把金匮肾气丸给服用了,结果这个病还真就好了。(余敬服果验)
  在医案的后面,朱佐同志记载到:“盖八味丸有附子,医家罔敢轻用,夫附子斩关夺旗,起生回死,非良将莫能用,立斋先生今之武侯也!家贫不能报德,姑序此以记治验,嘉靖甲辰十二月望后二日,杉墩介庵朱佐顿首拜书。”
  其实,在金匮肾气丸中,附子和肉桂都只有非常非常少的一点,量极小,不知道古代的医家为什么那么害怕附子。
  看来人家薛立斋判断这个病位真的是很准确啊,可是各位要知道,天下没有天生的神医,原来薛立斋的这个经验,竟然是从自己身上有病得来的呢。
  薛立斋自己曾经说过,他自己年轻时曾经患过脾胃病,具体什么情况就不清楚了,总之是服用了很多的补脾胃的药,没有效果,用针灸刺脾俞等穴位,然后艾灸,也没有效果(服补剂及针灸脾俞等穴不应),最后病得很严重了(几殆)。结果是他有个同乡叫卢丹谷的先生,这位卢先生给薛立斋开了方子,就是金匮肾气丸,薛立斋在服用了以后,果然饭量就见增,只服用了三料(三料可不是三付,古代把做一次药丸的药量叫做一料,这一料可以做出很多的药丸),这个病就好了。
  根据这则医案我分析,就是薛立斋自己的亲身经历,让他对肾阳有了很深刻的认识,从而在这方面最终成为专家。

Rank: 6Rank: 6

1156#
发表于 2014-11-24 18:27:50 |只看该作者
 来,让我们看看下面是哪位同学发言,天啊,这么多举手的!让我们随便再选一个吧。
  这位同学叫沈大雅,他说他的母亲四十二岁,在嘉靖壬寅年的七月里出现的病症,什么症状呢?是感觉胃肠里满胀,痰咳,发热,又因为喝了冷茶和湿面,结果导致呕吐吞酸,无法吃东西。
  这个脾胃病各位都知道,是个很难受的病,看着人家吃饭特香,自己却一点胃口都没有,还吐,真是要了命了。
  这时候就请来了医生,这医生一看,呕逆吞酸,这是有热啊,于是就开了黄芩、黄连、青皮等药。
  结果服用以后,患者的毛病就增加了,身上开始忽冷忽热,同时口里流出了口水,还止不住,同时嘴里还感觉干,口渴,可是一闻到食物的味道就呕。
  医生一看,这,这是什么病啊,怎么和《黄帝内经》写得不一样啊?于是告辞:您另请高明吧!
  

Rank: 6Rank: 6

1157#
发表于 2014-11-24 18:28:03 |只看该作者
 这怎么办啊?这时又有人说了,听说太医院的薛院长去年刚离休,我看不妨把薛院长给请来吧?
  这沈大雅是府学里的一个学生啊,还担心自己是否能够请得动这位太医院的前院长,可人家薛立斋一听,有患者我就去啊,要么我退下来是干什么的啊。
  结果薛立斋二话不说就来到了沈大雅同学的家里,一诊断,说:“脾主涎,此脾虚不能约制,故涎自出也。”各位,这是中医里面的说法,说这嘴里的涎液,是脾经来主的,如果您看见哪位睡觉的时候还淌着哈喇子,这很有可能就是一个脾经的毛病,有虚的,也有热的,都有可能。
  薛立斋当时想用的方子是人参安胃散,开完了方子,薛立斋就走了。
  薛立斋前脚走,后面的医生就议论上了:嘿,这回可算是看到这位曾经主管卫生工作的卫生部部长了,以前这是管着我们的啊,这位人倒是不错,可这方子……怎么是温补啊?这明明是热证嘛,呕吐,人家《黄帝内经》都说这些呕吐什么的都属于热啊,这方子不怎么样。
 

Rank: 6Rank: 6

1158#
发表于 2014-11-24 18:28:17 |只看该作者
 结果我们的沈大雅同学也没了主意,于是就按照这些医生的意见,还是用凉药。
  再服用了些日子,病可就更重了(病日增剧),有一天,患者突然想吃冬瓜,结果就“食如指甲一块”(我的天啊,这也太小一块了吧),这小小的冬瓜下去,就突然地开始呕吐酸水不止,各位医生还是说,这是热,而且是热大发了,还是服用凉药,结果病情就更严重了。
  没办法,沈大雅此时才想,我算是不能再听各位的了,于是就再次去请薛立斋。
  薛立斋能来吗?这是沈大雅同学心里最打鼓的地方,各位可以设想一下,您现在只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母亲病了,请到了前什么什么部的部长和中央最高级别医院的院长,人家到你家里来给看病了,结果你没有按照人家的方子服药,等病人更重了,你又去请人家。
  问题是:人家还会来吗?你现在设身处地地想想,人家还能来吗?
 

Rank: 6Rank: 6

1159#
发表于 2014-11-24 18:28:31 |只看该作者
 薛立斋是怎么处理的呢?薛立斋是:毫无怨言,二话不说,立刻动身,再次来到了患者的家里。
  这种医生,心里装的是什么,各位就该清楚了。
  薛立斋这次来了一看,沈大雅的母亲已经“神脱脉绝濒死矣”,脉都没了,只剩下眼睛还能动弹(惟目睛尚动),剩下看上去跟死人已经没什么两样了。
  薛立斋说:“寒淫于内,治以辛热,然药不能下矣!”
  这可怎么办呢?薛立斋低头沉思片刻,立刻告诉家属,赶快去买附子、艾叶和盐,同时用儿子的“口气补接母口之气”(这是古代的方法,意思是不让患者吸入的气冷,可以保持阳气),等到附子、艾叶和盐买来了,就放在锅里,薛立斋给翻炒了一阵,然后放在患者的肚脐处热熨,熨完以后,又用附子做成饼,贴在肚脐处,这样操作过了以后,患者“神气少苏”,就是清醒了一些了,然后薛立斋又用人参、白术、附子研成末,用陈皮熬膏,做成粟米大的小粒,用五七粒放在嘴里,慢慢地咽下。
  这些小粒药服下以后,患者还真没呕,两天以后,又增加了十多粒,各种症状也减轻了,只是痰涎还很多。
  五天以后,把这些药熬成了药水,每天喝一二匙,这时患者就开始想喝粥了。
 

Rank: 6Rank: 6

1160#
发表于 2014-11-24 18:28:41 |只看该作者
 后来,薛立斋又给开了一些温补脾胃的药物,服用了五十来付,结果这个病就彻底地痊愈了。
  沈大雅同学眼看着母亲从鬼门关被救了回来,感慨万千啊。
  他在医案的最后写到:“大雅敢述病状之奇,用药之神,求附卷末,一以见感恩之意,一以示后之患者,当取法于此云尔。府学晚生长洲镬潭沈大雅顿首拜书。”
  各位,这个医案中,我对薛立斋医术的讲解倒是其次的,各位看懂看不懂都没关系,关键看的是,薛立斋对一个普通患者所用心思的细密精微。
  以前读书的时候,在刚刚看到这个医案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的心中都会浮现出一个昔日的太医院的最高领导,在一个普通的患者家里挥舞铲子翻炒药物给患者治病的情景。
  时间长了,你会忘记他以前曾经做过什么,而只会记住他现在身份:一个真正的医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幸福大观园 ( ICP12039693 )  

GMT+8, 2024-6-3 01:34 , Processed in 0.02689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