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6-1-7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2-6-12
- 阅读权限
- 60
- 帖子
- 451
- 精华
- 0
- UID
- 12330

|
杂谈-不同年龄的读物选择
话说,申爸给了大申一本《真假王子》,外国儿童文学丛书里边的。大申看得兴致勃勃。趁着热乎劲儿,申爸把书架里两格的书,都抱到茶几上,给大申看。大申一边热切地扫视那些书,一边赞叹:“你什么时候买了这么多好书啊!”申爸问:“真的都好吗?”大申连连点头:“好!都好。”“那你看完这本,”申爸指了一下沙发上扣着的《真假王子》,你打算看哪本?”大申回手抓起《真假王子》,坐回去,接一边着看,一边说:“你把书都放回去吧,等我看完了这本,再去挑。”停了一下,又叮嘱道:“就放在前边一排,别塞到后边去。塞到后边去,我看不到。不过,这个书太好看了,要是放到书架后边一排去,不容易看到,影响挑书。”大申倒是不贪婪。你不管有多少,我就是一本一本看。这个书,当然好看。申爸老早就知道。这些童话呢,儿童小说呢,吸引孩子。孩子喜欢读,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在申爸的规划当中....一直都是这样规划,执行的....这些童话和儿童小说,是要在大申解决了英语阅读之后,给英文版的。可是...这个这个,大申的英语阅读,一直“没解决”,也就没一直给。童话对孩子有天然的吸引力,孩子喜欢看。孩子喜欢的东西,是必须得给的。你不知道这些书会对孩子产生什么影响。别的孩子都看,那大申也得看。可是,申爸不想简单地给大申看这些童话。申爸想把这些童话的吸引力利用到极限:利用童话的吸引力,让大申把英语阅读给解决了。这个英语阅读,后来,申爸没空儿抓了。自然,用来“练英语的童话”,也就一直没给。
现在看来,这是另外一个歪打正着:这些童话,不应该是在孩子小的时候,给孩子读的东西。那么,你要问申爸,这些书,给孩子自己去阅读,最佳年龄是多大?在四年级上学期给。梳理一下:在孩子进入自主阅读之后,给哈利那样的大部头,打通“读字”这个关节。哈利完了之后,给少年科学画报....当然,孩子在读哈利和少年科学画报的时候,还是在反复读李毓佩和可怕的科学的。
三年级上学期,主要是读哈利,打通“读字”关。三年级剩下的时间,都用来读少年科学画报、李毓佩和可怕的科学,语文课本...语文课本可以一直读到初中的...说起来,好像很少,只有四个么...可是,这是四套书!全部摞起来,有好几个孩子身高那么高呢!
另外,在整个三年级,孩子还要继续读以前他读过的书,神奇校车啊、丁丁历险记啊,儿童大百科啊,恐龙啊,人体啊....这些,以前孩子都是在读图,现在,能读字了,孩子会快速把这些书都再看一遍。等到了四年级,神奇校车啊、丁丁历险记啊,儿童大百科啊,恐龙啊,人体啊这些读物,就“过时”了。孩子再也不看了。孩子的读物,要升级了。过时了的书,就是蒙妈正在分发的那些书....申爸曾经有照片的,但是现在一时找不着。有照片的妈妈,贴个照片过来。升级去哪里呢?升级去的一类读物,就是这些外国儿童文学丛书。也就是说,这些外国文通文学丛书,是四年级上学期,开始引入的。
嗯....还有那套世界民间故事丛书,什么时候是最佳引入期呢?四年级下学期。当然,这是申爸回过头来看,给出的时间表。大申是五年级下学期才引入这些书的....大申注定什么都要稍晚于最佳引入时间。因为申爸没有指南,只能通过大申的表现,分析出“该干什么”了;而大申要是都表现出来了,就等于说,已经晚过最佳引入期了...这是申爸没办法的事情。
以前,申爸说起那些大奖小说,很不屑。妈妈们老是不服气。不服气的原因呢?申爸仔细读读这套外国儿童文学丛书,才知道:原来,这些书是妈妈的菜。妈妈喜欢这个口味。这个事情哈:妈妈喜欢,不等于立刻适合孩子。孩子什么时候接触这些书,要靠孩子内在的发展的进程来决定。不是靠妈妈喜不喜欢来决定。这些书给早了,有绝对的弊病。什么弊病呢?我们说,人类后代的受教育期,之所以那么长,主要是因为孩子要在头脑里,建构起反映整个世界的心理空间。这个事情,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很长的时间。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孩子在早期,是以一个“自然人”的身份,感知这个世界,进而建构起有关自然界的(这是个客观的世界)图景的。这个图景,是有关自然的、物质的图景。这个图景建构好了,孩子有一天就会自己总结说这样的话:“红领巾不是烈士的鲜血染的,是染料染的。”这是他自己得出的结论。
万物有道。自然世界有自然世界(物质世界)运行之道。这个“道”呢,人之初,你不能去直接教孩子。你教不会。可是,孩子只要在头脑中建立起自然界的图景,这个“道”,它自己就涌现出来,孩子自己会感知到。孩子感知到的自然之道,对孩子的一生,是些起锚定作用的思想。也就是说,将来,孩子在把自己的视野扩展到社会和自我的时候,在那个子范畴中涌现出来的规律,是些“小道”。“小道”要通过理性和逻辑的推演,来和“自然之道”比对。比对了,一致的,才接受;不一致的,就扬弃。人得有一个“根基”,在这个根基之上,在发枝散叶。这个根基起的作用,就是锚定作用。目前来讲,能够做这个根基的,只有科学精神指导下形成的有关自然界的根本规律,才有资格做这个根基。
说到这儿,申爸想起个事儿。有对华德福深入了解的妈妈,可以去体会一下:华德福,一定是“反科学的”。当然,科学作为一种思潮,已经占据了人类思想的主流。他们呢,也一定说自己的东西,是科学的。但是,深入体察的妈妈,会感觉到,他们肯定是“打着左灯向右转”,口上说的和实际做的,不是一回事。甚至,华德福是“反科学”的这个论点,应该也有妈妈提出来了。有对华德福了解的妈妈说说,是不是这样的。申爸觉得,他们肯定是这么做的。除了这样做,他们没有别的办法。为什么呢?我们可以理解:在社会领域,在自我领域,在建构的时候,人的头脑会涌现出不同的“规律”。这些规律是种感觉....不同领域里涌现出来的“感觉”,是不一致的。很多时候,是相互打架的。那就遇到一个问题:以哪种“感觉”为主,去“统一”别的领域里产生的规律感?
华德福的目标是培养幸福的孩子....这就决定了,他只能以“自我”领域里面涌现出来规律,去“统一”自然领域和社会领域的“规律感”....嗯,恐怕不止有人会评价华德福是“反科学的”,还可能有人评价它是“反社会的”...
嗯...就这么个意思哈...申爸要说的重点是:人生要有锚定之道。这呢,就解释了,为什么申爸主张,外国儿童文学丛书,要在四年级的时候给。因为在四年级的时候,一个孩子的自然观的基础,已经打牢靠了。他在读这些童话的时候,他自己就知道:这里边说的小飞人,是假的。假的为什么还要读呢?因为“有趣儿”。因为“有趣儿”而读。读完了,童话里面的教育意义,就体现出来了。
到今天,申爸才第一次提到“教育意义”这个词。“教育意义”很重要。但是,是针对那些可以吸收“教育意义”的孩子,才能提这个“意义”。孩子什么时候,可以吸收“教育意义”了呢?就是去年暑假,大申有了“自省”能力之后。所以呢,在四年级的暑假(十岁),孩子有了自省能力。在此之前一年,给外国儿童文学丛书里面的童话。提前一年,给孩子做准备。民间故事,再推迟半年给孩子。那么,妈妈问一个实际的问题:小孩子,给什么?给神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