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手机客户端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容宝妈妈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育儿心得] 单开一帖来说说学校教育   [复制链接]

Rank: 2

308#
发表于 2012-4-17 22:09:11 |只看该作者
小宇妈妈 发表于 2012-4-17 17:16
感谢天馨妈的资料和思考。这个贴子真是宝藏。
很巧,我也有两个妈妈圈子,一个是注重逻辑和科学素养, ...

呵呵,我们先不讨论哪个更重要或者功能更强大吧,先讨论怎样切实在家庭生活里面保护和发展“感性认知”,因为“理性认知”的成功案例和理论很多,资源很好找。而且根据华德福,也是14岁以后事儿了。
我非常赞同你的两个都重要,一个都不能少{:1_149:}

点评

尘埃落定  凡事无绝对,但总有偏重  发表于 2012-4-19 20:30:30
容宝妈妈  天馨妈,我恰好不是太赞同理性是14岁以后的事儿啊!  发表于 2012-4-18 10:06:32

Rank: 2

307#
发表于 2012-4-17 22:01:45 |只看该作者
Elf 发表于 2012-4-17 16:49
记得卢安克把这两个词翻译成“同感”和“反感”。这两种认知方式没有高下之别,实际上在学习中两种认知有 ...

呵呵,谢谢亲爱的们。这些讨论正是我很想进一步和大家深入讨论的。

我看的华德福资料里面没有说“同感”和“反感”或者说“艺术思维”和“科学思维”有高低。后续那个突破性的发现都是从“同感”来是华德福的资料里面的,因为一个华德福老师做过专利员,那是他个人和申请专利的人沟通的结果。我看到的传统文化里面倒是真的更加认同“感性认知”,也可能是我选择性吸收,因为关注这方面,所以看出来这个结论。新时代运动里面,有些门派结论是“心轮”的力量高过大脑的思辨。当然哪个更重要并不重要,对我们而言更加全面养孩子帮助孩子均衡发展才重要。

我欣赏华德福的地方就是华德福注意研究生命的发展,关注在不同阶段需要保护需要开发以及有切实方法帮助孩子更加全面发展。容妈,看到你前几天刚和人讨论“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觉得很有点意思。荣格的“同时性”(我的沟通模式曾经被公司培训沟通的老师定位为“专家型沟通”,沟通中不自觉喜欢使用专业术语。这真是个人一个或许会很大影响沟通效果的沟通,因为很多时候别人会觉得看得费力气。)

至于年纪越大,如果没有人为的保护和开发,是否大部分人“同感”能力越来越弱?这个我自己的观察孩子和我自己的经历看,孩子们一般直觉都比大人灵敏。人智学干脆认为0-7岁的孩子的场完全开放,因而状态受父母和身边人影响。大家不妨一起讨论,看是否如此。具体原因我还琢磨过,不过扯太远了,不扯了。

蓝天日暖所说的“感性认识可以有意识恢复或者发展”,我个人自己体验是很赞同的。想和妈妈们讨论的也就是看看怎样保护发展孩子的感性认知。

我重点不讨论理性认知是因为个人觉得社会上这方面成功的案例和理论都太多了,要用来养孩子很好找这方面资源,并非觉得理性科学思维不重要。

Rank: 8Rank: 8

306#
发表于 2012-4-17 20:30:27 |只看该作者
关于读经,我觉得小学的孩子读一些是无妨的。“读经”太笼统,不知是指经典还是单指四书五经。有些古文小故事、诗文小品读一读讲一讲都挺好,作为语文的内容蛮好的。 四书五经那些道德性比较强和比较抽象的道理的文章,可以在十岁以上稍微读一些,不同的是古人是把它们作为圣贤教诲来学的,现在的孩子们作为了解古代文化来学习就行了。华德福的学校会教给孩子世界上不同的文化吧?西方的、东方的,都会教一些吧,在比较中孩子就会知道,原来人们信奉的可以不同,这些文化都不是绝对的。

Rank: 8Rank: 8

305#
发表于 2012-4-17 19:33:34 |只看该作者
如果人没有停止发展的话,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一生都在交替发展。无论什么类型的人,青年时期总会是情感特别强烈的时期,到四十岁左右又会有一个理智发展的高峰,再老一些的时候情感又会让理性更圆融.
当然这是理想状态,也有好多人早早就停止任何发展了。

点评

奥莉薇  赞同!  发表于 2012-4-18 10:05:15

Rank: 8Rank: 8

304#
发表于 2012-4-17 19:18:43 |只看该作者
说说孩子的认知方式

前面说到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人的认知方式有不同偏重,就像有四种不同气质一样,人的认知偏好也是天生就有不同的。对于同样一件事情或一节课,有人记住的是身体感觉,有人记住变化的动作、声调和表情,有人记住的是情感的起伏,有人记住的是理念和逻辑。让参加同一个饭局的几个人叙述一下,保管有不同的版本。

不同类型的小孩子在认知上也有这些不同的偏重。老师在课堂上偏重知识灌输,偏重理智的小孩就有优势,而偏重于在运动中学习的孩子接受起来就有困难。华德福的老师采用混合不同类型的方式,使孩子不仅可以从概念中学习,也可以从游戏(动作、身体感觉)中学,还可以用艺术(唤起情感)的方式学。传统的老师虽然没有华德福的理论,经验丰富的老师也知道通过一些体验式的活动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

按照华德福的理念,幼儿时期是发展身体的时期,小学和初中时期是发展情感、14岁以上是发展理智的时期。所以小学和初中时期都会更侧重于艺术化的教学。这并不是说理性认知不如感性认知,而是阶段性的侧重点不同。从身体到情感、从感性到理性是正常而正当的发展道路。

有的人群(尤其是灵修的)抬高心灵而贬低头脑,其实呢,也是一种偏见。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是半斤八两,各有片面和长处,平衡才好。 在教育上不应该有这种偏见。

点评

尘埃落定  赞!明白人!!  发表于 2012-4-19 20:28:36
海棠花开天馨  很赞同这个。呵呵,我经常敲打我那个直觉圈子朋友们,大脑一样强大。  发表于 2012-4-17 22:04:45

Rank: 8Rank: 8

303#
发表于 2012-4-17 18:52:15 |只看该作者
齐齐妈 发表于 2012-4-17 17:58
你不告诉他树的名字,你会怎么做接下来的事?告诉他,先跟着我来摸摸树皮,然后一边做一边跟孩子说我们 ...

“别急着告诉”而不是不告诉。如果能先感知,再理性定名和归纳会比较好。当然这也是我个人的看法,认为有点道理的可以自己去摸索,认为刻板的就无须采用。

孩子的感性能力很强吗?可我现在发现,当前环境里,孩子从各个渠道得来的文字信息急速成长,与大自然的距离又比较远,我有些为他们对于大自然和实际生活的感知能力担忧。我不担心他们的智商,我知道的好几个小孩的智力都让我非常吃惊,非常聪明,理解能力很强。但我对他们的浸融认知能力在这个大环境下可以顺其自然的发展有些疑问。尤其是当小孩求知欲旺盛的时候,他在没有清楚地感知某样东西时,就可能兴奋地询问:“这是什么?”你马上告诉他名字,他的知识库里就增加了一个新的名词。但他真的对那样东西有感性的认识了吗?未必。

我建议家长多了解这方面的信息,包括五种感官和直觉。因为,一个人太理性,太被思考束缚的话,就容易导致情感的匮乏,也不容易从大自然和人际关系中获得快乐和受支持、受信任的感觉。

点评

容宝妈妈  嗯,这也是华德福教育之所以中兴吧,虽然我不了解教育发展的历史,但感觉近几年华德福颇有燎原之势。:)  发表于 2012-4-18 09:59:25

Rank: 8Rank: 8

302#
发表于 2012-4-17 18:42:31 |只看该作者
我很悲惨的说,我发了一长段,不见了。

Rank: 8Rank: 8

301#
发表于 2012-4-17 18:39:1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宇妈妈 于 2012-4-17 21:05 编辑
齐齐妈 发表于 2012-4-17 17:58
你不告诉他树的名字,你会怎么做接下来的事?告诉他,先跟着我来摸摸树皮,然后一边做一边跟孩子说我们 ...


下班前看到齐妈回复。忍不住想说几句。讨论越来越有趣啦!如果我没有抓错的话,齐妈的回复里提出的问题是,孩子是否需要引导,齐妈认为不需要刻意引导。
如果说错了,欢迎指正!

我的态度是,孩子是需要引导的。关键是看你如何引导。看树这个例子,我觉得除了告诉孩子树这个名字,还是可以和孩子一起再做更细致的观察和研究的。
有时候,成人不过是问一个问题,引起孩子的兴趣后,他的思路一发散,他会更有兴致的再自主的去更深入的观察和感受。
这种感受还是孩子的,不是成人的,成人不过是点了一下而已。

小宇老师经常说,主张孩子自主工作,这并不代表成人不参与。很多时候,孩子工作时,成人不动声色的一个小点拨,会让孩子的工作更深入更持。

点评

小宇妈妈  我原本写了一个亲身经历案例,elf应该看到了。这例子自从我回家接触到这些很天然的孩子但是却渴望被引导,一直印在我脑子里,总想会说出来一起讨论,昨天晚上临睡前觉得可能不适合放在这里,所以给删除了。哪天再写  发表于 2012-4-18 10:28:00
牛妈妈  @Elf, 非常难的把握啊。。。。。。真的要天时地利人和才行。  发表于 2012-4-18 10:19:36
容宝妈妈  同意elf。  发表于 2012-4-18 09:57:56
齐齐妈  呵呵,小宇妈,你抓的关于齐妈认为的问题和你的回答是一致的。  发表于 2012-4-18 08:34:17
Elf  好的引导是点拨、激活,坏的引导是控制、画地为牢。  发表于 2012-4-17 19:54:07

Rank: 7Rank: 7Rank: 7

300#
发表于 2012-4-17 18:32:32 |只看该作者
明儿再来接着和各位说吧,我陪孩子去了!
我不想改变世界,可是我也不想被世界改变。

Rank: 7Rank: 7Rank: 7

299#
发表于 2012-4-17 18:30:32 |只看该作者
小宇妈妈 发表于 2012-4-17 17:16
感谢天馨妈的资料和思考。这个贴子真是宝藏。
很巧,我也有两个妈妈圈子,一个是注重逻辑和科学素养, ...

小宇妈妈,在不知道答案之前,我个人的想法是,尊重孩子的特点平衡发展,不刻意追求谁。孩子们在生活中,这两种认知能力都会用到,而且因为天生差异也会各有偏重。 其实我还很好奇一个问题,为何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感性认知会褪化呢? 仅仅是因为教育方式的原因么?

你这段我很赞同!{:1_143:}

再者,这个帖子的主旨是探讨教育,所以不论华德福和读经,咱们说到哪儿算哪儿!{:1_113:}
我不想改变世界,可是我也不想被世界改变。

Rank: 7Rank: 7Rank: 7

298#
发表于 2012-4-17 18:27:32 |只看该作者
明月照我心 发表于 2012-4-17 16:41
如果此时有一方能放弃自己的立场,去看一下对方,情况就会改观,所以我愿意放弃我的立场,来看看你的立 ...

亲爱的,我没放弃我的立场,在我看清对方立场之后,我就会回来的。{:1_115:}

我的确善良,因为我总是希望对方跟我交谈时是舒服的,但是我这会儿把自己累坏了,所以我要歇息了。{:1_129:}
我不想改变世界,可是我也不想被世界改变。

Rank: 7Rank: 7Rank: 7

297#
发表于 2012-4-17 18:25:48 |只看该作者
明月照我心 发表于 2012-4-17 16:29
我明明说的是"读经未必就是纠正",纠正这个词是沿用你所说"我恰恰觉得这是很可贵,很该保护的,而不 ...

我觉得解释的挺累的,反正我的观点已经差不多阐述清楚了,我不想再纠结了,你的观点我自认我已经明白了。

咱们的不同之处也不是啥原则性的,就此打住吧,因为我感觉打字真的挺累的,见谅!
我不想改变世界,可是我也不想被世界改变。

Rank: 7Rank: 7Rank: 7

296#
发表于 2012-4-17 18:22:14 |只看该作者
小颀妈妈 发表于 2012-4-17 16:07
嗯,我明白你的意思。

你是担心,虽然只是为了让孩子沉静下来以及让孩子感受汉语的语感、节奏和韵律 ...

亲爱的,你真贴心!
我不想改变世界,可是我也不想被世界改变。

Rank: 7Rank: 7Rank: 7

295#
发表于 2012-4-17 18:21:51 |只看该作者
海棠花开天馨 发表于 2012-4-17 16:01
以下是华德福的学习资料,个人觉得里面提到的sympathy(浸融认知)与antipathy(离斥认知)很像我们老祖宗说 ...

谢谢天馨妈妈的分享!{:1_143:}

我仔细读了这段,恰好前两天我才跟人讨论过用艺术家的思维还是用科学家的思维,其实我觉得两种孩子都挺需要的。

但是我理解华德福说的这种保护,这也是我认为华德福教育体系很优秀的地方!

至于你说的道德经里发音的那个,大概我离“道”太远,没有这种感觉呢!{:1_115:}
我不想改变世界,可是我也不想被世界改变。
头像被屏蔽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294#
发表于 2012-4-17 18:10:17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签名被屏蔽

Rank: 8Rank: 8

293#
发表于 2012-4-17 17:58:1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齐齐妈 于 2012-4-17 17:59 编辑
譬如看一棵树,别急着告诉他树的名字,而是摸摸树皮,闻闻看这棵树有没有味道,观察树叶在有太阳和没太阳时的样子。


你不告诉他树的名字,你会怎么做接下来的事?告诉他,先跟着我来摸摸树皮,然后一边做一边跟孩子说我们闻闻看这棵树有没味道?再观察一下有太阳和没太阳时的样子?

这样的事情,就我自己来说,我不会这样做,我觉得这样做,太刻意。
看到一棵树,我会直接告诉孩子那棵树的名称,因为她已经观察到了树的表征,那么我就要对她观察到的表征及时提出的问题给出一个及时的答复。而不是非要怎样心灵着去引导着她感知那棵树,那样反而会绕得更远。

至于树皮是否粗糙,树是否有味道,树在何种天气下是何种样子。
我不做刻意引导,我选择相信孩子自己的能力,顺其自然。
刻意引导反而会让孩子失却真我,让她自己观察,这样收获的才是真我。

也可能,蓝田只是随手举了个例子,要表达的也非我理解的这层意思。
教育从来不能刻板,但一经说出来可能就刻板了,呵呵!

所以我引用了以后就来了几个提问。

随感有发罢了……

点评

华妈  同意。比如上学路上我骑车带着儿子,他问我路边高的和矮的分别是什么树,他说矮的上面虫子多,让我离远点骑,我直接告诉他矮的是槐树,高的是杨树,要想着怎样感知那树,就有点太。。。  发表于 2012-5-11 16:58:19

Rank: 8Rank: 8

292#
发表于 2012-4-17 17:48:1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宇妈妈 于 2012-4-17 18:02 编辑
蓝田日暖 发表于 2012-4-17 17:26
关于浸融认知和离斥认知。重要的是,父母不要太早给孩子灌输物体的名词,而是要充分运用他的五种感官。譬如 ...


你的回复逻辑清晰,也很客观,我非常的赞同!
孩子认知这个世界时,需要多让他自己去感觉和体验。
我也反对幼年的孩子在探知世界时,大人把抽象出来的这些符号强加给孩子,这会剥夺了孩子深度探索的机会。
不自觉的反思一下自己,平常孩子问些问题时,也会不自觉的就把一个概念扔给孩子,其实这是一种比较偷懒的方式。这种时候一般是自己没有耐心,还没走进孩子的世界,没有同孩子一同感受的时候。
头像被屏蔽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291#
发表于 2012-4-17 17:30:30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签名被屏蔽

Rank: 8Rank: 8

290#
发表于 2012-4-17 17:26:34 |只看该作者
关于浸融认知和离斥认知。重要的是,父母不要太早给孩子灌输物体的名词,而是要充分运用他的五种感官。譬如一只小鸟,不要直接告诉他“这是斑鸠”,而是和他一起,兴奋地用眼睛观察那只小鸟,也先别急着概括那只小鸟的颜色。或许,可以告诉他,这只小鸟也有名字,我们可以叫他“斑鸠”,就像大家叫你“丁丁”一样(假设这小孩叫丁丁)。

譬如看一棵树,别急着告诉他树的名字,而是摸摸树皮,闻闻看这棵树有没有味道,观察树叶在有太阳和没太阳时的样子。

离斥认知迟早要发展,或许不管怎样感觉,到一定阶段,孩子和客观世界都会隔着“名字/概念”这堵墙,这堵墙越是坚硬,客观世界就越平面、越不生动。不过注意保护孩子的浸融认知,会使孩子保持一份柔软和开放性。但是否通过这种方式,孩子就会对客观世界保持那份直接而生动的感觉,这很难说,因为有些人就是在思维上比较突出,有些人就是在艺术和感知自然上比较厉害,这可能和本人的天性也有些关系。

浸融认知所感知的世界更生动、更真实、更有意思,但如果只有浸融认知,没有离斥认知,人们就不能把这种认知用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就无法和人分享交流。如果一个人能很好地平衡这两种认知显然是最佳的,但这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点评

尘埃落定  医生、律师、政客,你若问他如果有来生还做这个职业吗?99%摇头,若问艺术家,来生都不想换行  发表于 2012-4-18 16:03:47
尘埃落定  我一师兄,蛰伏宋庄多年,经常白开水馒头度日,不是没钱,喝起花酒来五花马千金裘呼二将出换美酒,可大多数时间里还是离不开白水馒头,布衣芒鞋,他把灿烂的心灵都化身笔触了。  发表于 2012-4-18 16:02:33
尘埃落定  从前有个人,总是戴着一顶破旧的帽子,别人看不过,就对他说,你就不能花点钱买个好看的帽子?此人眼一翻:凭什么我花钱,偏要你好看?天才艺术家的没落,是在谁的眼里何种标准的没落呢?子非鱼啊  发表于 2012-4-18 15:57:04
小宇妈妈  艺术家有除了文字以外的其它表达方式,我只说表达,不说交流。 有些天才艺术家生活落没,也许和这个有关吧。 纯猜想哈~  发表于 2012-4-17 17:52:57
蓝田日暖  因为这个世界的交流方式还是以文字交流为主,思维方式还是以逻辑思考为主,所以离斥认知是不可少的,不然别人无法理解你。  发表于 2012-4-17 17:29:21
头像被屏蔽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289#
发表于 2012-4-17 17:26:11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签名被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幸福大观园 ( ICP12039693 )  

GMT+8, 2024-6-3 00:37 , Processed in 0.03608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