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手机客户端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汐岩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专版] 如果孩子可以不被教——我对自主学习的一些思考   [复制链接]

Rank: 4

184#
发表于 2014-11-22 18:14:1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汐岩 于 2014-11-22 18:41 编辑

再说除以3的问题,非常感谢学父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让我又发现了惊喜。

泡泡之前算的是12/4,但是我文章里写错了,写成12/3。学父很好奇泡泡怎么解决这种问题。之前我还给泡泡出过两道题,发现跟200/5那种题比较起来,乘法表内的除法她反而会算得更慢些。

周三,兜兜上幼儿园了,只有我和泡享受二人世界,泡让我给她出题算,我就出了12/3。当时我自己认为,这个题目可能看不出泡泡的思维模式,因为对她有些简单了,她可能一下就想出来了。果然,泡泡拿到题目后,就画了12条线,然后数,过了1、2分钟,告诉我是4对吗?我说对的。

然后我又出了一题:27/3。泡泡拿到题目之后,又画了27条线,我心想,这次你就数一阵吧。泡数了一遍,问我:“妈妈,你给我出的题目里面有点吗?”她是说小数点,我说没有,泡说:“你先不要给我出带点的,那样太复杂了,我还算不了。”我同意。于是泡继续数了:“一二三四五,一二三四五。。。。”过了一两分钟,泡泡问我:是9对吗?这次我觉得很意外,因为把27条线分成3份还是没有那么容易分开的,我问她怎么算的,泡说:

“我用8数,数完刚好剩下3条线,所以答案就是9了。”

我说,你怎么知道要用8来数呢?

“我先试了5,发现太小了,然后。。。又试了7,发现还是太小,又试了8,用8 数完之后,刚好就剩3条线了,所以我就知道答案是9。”

我又问:你怎么知道那些数都太小了呢?

泡说:“因为要刚好分成3组才行,如果组数比3大,就说明这个数太小了,要换成更大的数。如果数完发现分成的组数比3还小,就说明这个数太大了,要换成小点的数再数。”

我觉得这个思路很高级,原来泡泡并不是机械地数,她是一边数一边不断推理确定答案的范围的,所以试了三次就得到答案了。

听完泡泡的阐述,我立刻做出一个决定,收藏泡泡的草稿纸

我又回头看了12/3,问她也是这么算的吗?她说也是的,而且那个她试了很多次,很费事。我问她的思路顺序,但是她已经不记得了,我们分辨了半天上面的记号,还是没法确定到底都依次试了哪些商。于是,这问题就不幸成了一个迷了

点评

学父五迁  哈哈。厉害。自己发明了试商法。  发表于 2014-11-22 20:49:51

Rank: 4

183#
发表于 2014-11-22 17:16:0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汐岩 于 2014-11-23 10:59 编辑

大富翁那个,后来也找过,感觉太难了,泡在水学苑跟同学玩过,没有太大兴趣,所以至今也还没买。
“华德福诱人的学科体系”,也体验过了

Rank: 4

182#
发表于 2014-11-22 17:13:44 |只看该作者
泡的数学(之二)(2012-03-21 08:10:28)

泡现在6岁2个月了,这几天很巧有好几个妈妈提到以前写的那个《泡的数学》,我就又回去看了下,看完才发现泡的数学又进展了,就是进展得好像有点慢,呵呵。。。

泡现在的水平呢,10以内的加法都问题不大了,比如3+4现在已经很容易了,但是超过10的还是搞不太清楚;而减法呢则基本不会,玩卖东西游戏时,我买6元的东西,给她10元,她问“妈妈我应该找给你多少呢?是3块吗?”我说:“不是”,泡说“那是4块?”我说“嗯,是的。”呵呵,继续发扬了“瞎蒙”的良好传统。

不过说起来,我觉得按加减的体系评价泡的数学能力好像不太合适,因为她对数学的理解好像跟我们并不一样。

另外泡终于明白10个100才是1000了。。。

前一阵有个小事,我觉得很有意思,值得记下来。是1月份的时候,泡过生日,送给泡泡的礼物里有那个韩式的海苔,后来只剩下最后一包了,我说你和兜兜分开每人一半吧,泡说好,就开始数海苔的片数:“一、二、三、四、五、六、七”,数完泡泡就愣了说:“这怎么分啊?。。。。。要不。。你吃一片吧?”我觉得意外的是泡怎么会数完立刻就知道没法分呢,这是个除法问题,但泡连减法都还不会呢,所以我感觉按照她目前的数学水平,即使能得出来,也应该会有一个思考的过程,比如“一共七片,三加三是六,四加四是八,呃,那这七片怎么分呢?”但是泡没有这些中间过程,数完立刻就难住了,而且还得出了一个“你吃一片吧”这个在数学上完全正确的解决方式。。。

后来我想,她应该是通过对7这个数字的理解来得到的,比如她在操作教具的时候,发现有的数字可以分成一样的两堆,有的数字却怎么也分不成,7就是分不成一样的两堆的数字;或者,她是通过2倍数的概念,因为泡泡最近还是总说2倍数的问题,“妈妈,4加4等于8是吗?。。。5+5等于10是吗?。。。。6加6等于12对吗?”我问她怎么知道的,她说我就是觉得是这样。我说那5加4等于几?她说“5加4。。。。我不知道。。。。”知道泡的数学水平了吧?所以我才觉得泡分海苔的那个反应很出乎意外,我不理解为什么连5加4都不会算的泡泡却会立刻得出“7除以2得不到整数”——也就是7是奇数呢。我也从中明白她并不是按照我们所用的数学模式来思考的,在她那里,加减乘除都是相通的,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它们都在对某一个数量本质的理解上得到统一。也就是说如果对这个数字完全理解了,那么有关它的加减乘除奇数偶数余数就会全都清楚了。。。。

还有个小后续,当时我听了泡的为难之后,说,“要不我把这一片给你们掰开吧”,结果泡立刻说“奥对”,泡说这个“奥对”的时候,表情很可爱,有点恍然大悟又有点不好意思,可能觉得刚才只能让我吃一片才能解决问题的办法有点笨吧。。。然后我掰开一片以后,泡就数“一,二,三”,然后放在一堆,再放上半片,又“四、五、六”,放在另一堆,放上半片。从这里我因此知道她不但知道7是奇数,而且还清楚地知道7是由两个3和一个1组成的,这个已经成为自然的感觉,并不需要一片一片来分了。。。

这就是蒙氏孩子对数字的理解。从我个人来说,我觉得这个理解才是对数字真正本质的理解,这个感觉才是真正的数学感觉。华德福可能觉得这种本质太庸俗了,但是华德福的那些对数字的本质理解却解决不了真正数学的问题,还是必须借助加法表、乘法表才能得到答案。

真正的感觉是什么呢?我觉得就是一边哼着歌一边还能听懂英语新闻里说的什么事,就是不需要借助记忆或者公式或者歌谣而本能地知道答案是什么。知道一个数字带来什么感觉,那个是艺术感,而不是数学感。

泡快要上小学了,我在纠结让不让泡去华德福的小学,因为我对蒙和华痴迷这么多年了,上华德福小学当然是n久的梦想,可是临近选择了,我又开始焦虑了,除了担心华无处不在的“红歌”,另外的一个担心就是华德福的数学,我不想泡的这种数学感觉受到干扰,因为破坏永远都比建立要容易得多。其实如果我们不去干扰孩子,她们就会慢慢迎来自己的敏感期,然后在成人恰当而谨慎的共鸣与回应的协助下,饱满地完成这一方面的感觉积累,拥有自己完整的建构曲线——不管是道德感,还是数学感——但是如果旁边有个吵人的钟声总是不断地在干扰孩子,那孩子真正内在的建构活动就会受到抑制。

前几天去春之谷,听到老师讲怎么教给孩子数字“真正的本质”:1代表整体,2代表天地,3代表天、地、海洋。。。当时我就觉得太受打击了;但是去日日新呢,又要放弃华德福那么诱人的教学体系而且还要每天读《大学》和《中庸》。。。要做出一个合适的选择真是太考验人的承受能力了。。。

另外再记一下泡(目前我感觉到的)数学水平:泡对数字的理解,非常清晰的好像暂时只到7或者8,对加法的感觉胜于减法,给10元买6元的东西该找多少搞不太清,不过给10元买8元的东西泡知道应该找2元。。。另外泡最近超级喜欢玩卖东西的游戏,加上泡从春节前开始每天赚“5元加小费不定”的工资,所以目前有一个热点是钱的换算找零,泡对各个币种从1毛到100间的换算都基本明白了,经常会用各种形式跟我们换钱。不过,如果她需要数出25元钱来还给我,还是数不清楚,泡知道5元加5元是10元,两个10元是20,但是当给我数25元的时候,她就把这些忘了,会先数两个1元的“一,二”,然后再拿一个5元的自己空数“三,四,五,六。。七”,然后再拿个5元的继续空数“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结果就数乱了。。。不过最后的结果误差也就2、3元,所以我觉得还是挺不错的。。

泡的老师向我推荐大富翁的游戏,说,到这个年龄的孩子都会对钱和交易感兴趣,因此开始疯狂地迷恋大富翁。。看来这也是孙园孩子的一个传统了。。。我打算去找找。。。另外昨天拿到泡去年下半年的工作观察记录,看到泡除了原来熟悉的二倍体之外,开始比较多地操作二项式、三项式、纺锤棒箱。。。我问泡纺锤棒箱是什么,泡说不知道。。。如果泡和兜入华德福,那我就要开始补教具的课了。。。

另外,我看到上次有妈妈问我蒙氏教具的问题,今天想起来这个帖子,可以看一下,关于数学教具的
http://bbs.liyueer.com/viewthrea ... 1&authorid=4366

点评

学父五迁  数字的本质.....这个华校确实有些原教旨主义。  发表于 2014-11-22 20:47:26

Rank: 4

181#
发表于 2014-11-22 17:10:26 |只看该作者
我发现自己那时候还是挺痴迷蒙和华的。
泡泡从1数到100的能力,我觉得她可能是操作蒙氏的一百板起了一些作用,发现了数彼此的规律。现在这些教具我都不是太赞成了。

Rank: 4

180#
发表于 2014-11-22 17:05:5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汐岩 于 2014-11-22 17:30 编辑

写这一篇时泡泡是5岁5个月

泡的数学(2011-06-07 10:27:11)
2011.6.5

对泡泡的数学,我基本上都没做为过什么,一个是因为没时间,一个也是想着泡本身在蒙园。。家里有第一起跑线、阶梯数学那些东西,泡也很喜欢,但是我也很少陪她做,整天总是抽不出空来。。



可是,最近我发现泡对数学都有了很多理解了。我最早一次注意好像是。。去年冬天吧,泡自己在那翻一个第一起跑线的题目,问我:“妈妈,这个她们在干什么啊?你能给我讲讲吗?”我给她读了一下,大体意思是有人从鸡妈妈的篮子里偷走了一些鸡蛋,原来每个篮子里都有5个的,现在每个篮子都不够了,让你把剪下来的鸡蛋组合贴上去,让每个篮子里仍然恢复5个鸡蛋(就是“剩下1个鸡蛋”的篮子里,就贴“4个鸡蛋”的组合,“剩下3个鸡蛋”的篮子,就贴上“2个鸡蛋”的组合。。),我解释完,泡就动手开始剪贴了,我继续忙一些事情,就看泡先全剪下来摆成一堆,然后就在那嘀咕“这个。。。贴这里吧。。。这个呢。。。贴这里吧。。。一、二、三、四。。。。这个呢,贴这里吧。。。”我还在一边偷笑她呢,心想你就在那蒙吧。。。后来泡做好了给我看,说“妈妈是这样吗?”我一看,咦?都贴对了呢?蒙还能蒙得这么准啊?我很好奇,说“泡,你怎么知道这么贴呢?都对了啊!”她说“我就是觉得的。。。就是觉得是这样的。。。就是。。。这个最少吧,就贴最多的;这个最多吧,就贴最少的;这个正好吧,就贴正好的。。。。”呵呵,原来是这样。从那一次我才知道,原来孩子比较大小多少就是最早的数学,比较得越来越精确了,就有了运算了。。。



虽然泡泡不会加减,可是她能“觉得”,而且“觉得”的还挺对的,真是佩服她呢!



后来,泡泡有段又对加法感兴趣,玩着的时候,问我:“妈妈,二加二等于四,是吗?”我说是啊,泡又问“三加三等于六”,我说是啊,“四加四等于八”我说是,“五加五等于十”,嘿,我都快惊喜了,说“是呀!你怎么知道的呀?”泡还是说“我觉得是。。。一个五,就是一个巴掌,一个巴掌,再加一个巴掌,就是两个巴掌了。。”嗨,我还以为说一个巴掌加一个巴掌就是十呢。。我说那四加四呢,你怎么知道的呢?泡一边想一边说“四加四,就是四吧。。。再加上一个四。。。就是八了。”曾经有人说蒙氏数学没法脱离实物,脱离实物就不会算,其实并不是的,泡算数的时候并不数手指头,而是在心里想,然后想想就能说出来了,估计中间的过程她也说不出所以然,但是她就是能想出来最后是八。我又问她那三加四呢?泡说“那个我不知道”。看来,泡只是想明白了重叠数,也就是是2倍数吧,其实是乘法的概念。



今天上午,我给泡读一本查理罗拉的书,里面有一段查理跟罗拉说如果去上学,就可以学会一直数到100。泡说:“妈妈,我能数到100,然后就开始数了起来,前面20个都很顺溜,二十以后,每次到9的时候泡就会想一下,中间数混了一两个地方,泡想了下,自己纠正过来,最后真的是成功地数到100了。”我心想,这个小泡,怎么老是给我惊喜呢!我说“你怎么这么厉害呢?这下,你都不用上小学了!”泡说“可是,我还不会写字呢,妈妈,我会写三个字,就是王,还有泡泡。。”嘻嘻,确实是“三个字”。后来,我们又读了一遍那本书,读到那里的时候,泡又说能数到100,就又数了一遍。我问她“是谁告诉你的呢”,泡说“就是我自己想的,我就是突然觉得。。是要这么数,然后我费了好长时间才数完的呢。。。”后来泡又说“妈妈,100往后,我还能数一小段呢,110,120,130,140,150,160,170,180,190。。。。1000”,我笑,泡说“奥——妈妈,我能数到1000啦!”呵呵,100往后还是慢慢数吧。



其实,我知道泡的这些数学功力跟同龄人比起来并没有什么出众,可是,我特别高兴的是,这些都是泡泡自己感觉、思考而获得的,所以每一项泡泡获得的数学能力,都是真正她自己的东西。她可能没有那么多数学知识,但是她却有真正的数学思维。而每次泡泡给我这些小惊喜的时候,也总是让对蒙氏的教学思想有更深一步的体会和钦佩。蒙氏书上说,她们一般都不记得孩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识字、开始识数的,蒙氏提供的有准备的教学环境,让孩子们按照个体需要自发地获取所需要的东西,这个创造真的是太太经典了。而每次泡给我惊喜的时候,我也会再一次犹豫要不要在小学给孩子们上统一的数学课或者识字课,哪怕只是小范围的。。。因为我觉得这些基础的感觉方面的东西,确实是应该像蒙氏这样在非常安静的、自由的气氛下孩子才能够真正地沉入进去去获得,而在一个统一的、很多人一起的课堂上,可能更适合去应用、去整合一些东西,而不是建立最基础的感觉。。。



记得以前听过一句话:“当安静下来的时候,真理就会出现。”我自己太认同这句话了,其实一直我就是一个不喜欢在学校上课的人,尤其是那种频繁地在各个科目间更换的那种。以前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把一天的自由时间分成小块小块,然后在各个科目间轮流更换,每次换科目的时候我都觉得很痛苦,是要靠毅力才能做到的事情。上课时轮番上场的科目,相比较自习时间反而好一些,因为本身状态就是浮躁的,所以换就换吧。



那时候,上课时间基本就是负责把该记的记下来,然后只有自习的时间,才能用来真正去学点东西。所以上学的时候,我最喜欢的就是每次考试前放假、自己在家里看书,如果那样我的成绩会绝对优秀!但是如果不能放假、必须跟着学校里一起复习,我的成绩就不一定好了。。。现在想想,觉得上学的时候,真的90%的时间都是浪费时间,而只有10%我真正自己的时间,才是能学点东西的。



记得去年,有一次泡泡放学,拿了厚厚一摞纸给我,我一看,是从1到10 的数字作业纸,每页是重复描写的一个数字,大约每页四、五十个,泡把那10页数字作业纸都写满了。后来月底拿到观察记录,上面写着“描写数字作业纸60分钟”。泡竟然是一口气写了60分钟。我相信泡在这60分钟里,把传统幼儿园里一周甚至一个月的工作都做完了。



想到这些,我就想,我一定要努力把蒙氏这一套教学体系的精华好好吸收起来,用到我们孩子们的小学学习里,当然也包括华德福艺术教学中那些可以让孩子们深深地沉浸其中的东西。因为我确实相信那一句话“当安静下来的时候,真理就会出现”,要把这种安静的、可以让真理出现的时刻,好好地呵护起来,好好地给予孩子们!!



附:写完这篇,去吃饭的时候,泡跟爸爸还在算数呢,说“3加4等于7是吗?”呵呵,这次是加法了。后来,泡又跟我说“妈妈,5是10的一半,是吗?”我都一下没倒过来,想了下说,是啊!呵呵,这次是除法了。。。看,泡已经会四则运算了,有什么高深的呢?!

点评

学父五迁  五岁五个月。这个程度已经很厉害了。  发表于 2014-11-22 20:44:35

Rank: 4

179#
发表于 2014-11-22 16:54:0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汐岩 于 2014-11-22 17:00 编辑
泡泡在进行“除以2”、“除以4”自我领悟之前,
具备了哪些基础知识?

是否具备了乘法概念?
很明显,泡泡知道,
除以4,就相当于除以两次2。
a / 4 = (a / 2) / 2

我想知道,泡泡这个时候的知识结构是怎样的。
是否具备了乘法概念?

泡泡在做 2000 / 2 的时候,思维模式是怎样的?
脑海里是不是出现了两个1000?
1000, 1000

泡泡是否做过 “除以3”的除法?
我很想知道这一点。
因为,我需要考虑,要不要把“除以3”也提到前面


先回答学父的问题:

泡泡之前做过阶梯数学,基本上3岁半做2岁阶,4岁半做三岁阶,这个水平。
她非常着迷,但是好多都没做完,因为实在没时间陪她做,也有的题目她不会,或者不感兴趣,就跳过去了,总之不太系统。
4岁半到6岁半在孙瑞雪园,看过她的工作记录,差不多每个月有一两天会操作一下数学教具,大部分时间是做手工过家家。不过她说那些教具她都玩过了,二项式三项式比较有意思,其他的一般。

加法和减法很早就明白了,但是仅限于十以内,乘法的概念泡泡说华德福小学的时候学过,除法的概念就是从贝贝熊上,前面说过了。

第一次注意到泡泡自发学数学就是算零用钱26+18那次,是我建议她自己算的,她算对了,但是觉得很吃力,说以后不想算了。。

第二次注意到她自发学数学就是今年春天四月份,在姥姥家的时候,太无聊了,看到表弟做算术也受到感染吧,就是从1开始划线数14+5这种级别。后来5月份从姥姥家回来,她说加减乘除都会了。简单的个位数乘法基本也都能算,但是做了应该不超过10道,加减法做得多一些,估计二三十道。除法就算了那一题,就是12/4,原文里面写错了。

除以三的问题后面详细说。

2000的那个,我不清楚她的思维过程。今天翻了一下以前的博客,找到两篇学数学的,给你做参考,不过里边的一些推测我并不确定,因为那时候她还表达不清楚,我也看不到她在学校的操作。

Rank: 4

178#
发表于 2014-11-22 13:36:14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汐岩 于 2014-11-22 13:52 编辑

为啥我写的—段话变成了MA?omg,算了:'(
@学父
误解不管悦耳的还是刺耳的我都不喜欢,只是想说话就得接受误解吧。客观讲,你对我很多文字的理解都比较正解,或许因为我们关注的论题有重合吧,这让我非常有动力写下去

点评

汐岩  学父太谦虚了,你的点评每次都一语中的,我受教良多。我觉得我们一个感性,一个理性,很适合搭伙干活:)  发表于 2014-11-23 22:51:17
学父五迁  哈哈。我们同属于被误解的那伙儿。我很愿意附泡妈骥尾,探索教材。泡妈的观察,比我的雕虫小技,有意义多了。泡妈给出指导方针,我就提供具体方案,供泡妈评判。  发表于 2014-11-22 20:41:25
汐岩  看过你以前的帖子,觉得写帖子这个人严谨得好像脑袋都是方的,可是现在发现原来你这么有趣,sorry之前误解你了呵呵:p  发表于 2014-11-22 17:20:38
汐岩  你看看,说少了还是不行啊!不过你这么理解也可以,我也担心我没有动力写下去,只要你一直好奇,我想我就可以有动力写了:D 支持你编本教材,要不我们合力做个科研小组吧:p  发表于 2014-11-22 16:07:03
学父五迁  这话,给我莫大压力啊。我很渴望看到泡妈分享的思维细节。为了保持泡妈的动力,我还得一直保持"正确"的理解。亚历山大啊。  发表于 2014-11-22 14:23:56

Rank: 4

177#
发表于 2014-11-22 11:45:17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汐岩 于 2014-11-22 13:41 编辑

今天我想对帖子做个小结,感谢大家的热情讨论,也感谢泡爸出差带走电脑,让我可以闭上嘴巴静静看一看大家的反馈,其实发帖的时候,没有想到过从我嘴里释放出去的那些字眼儿进到每个人的大脑里,会弥漫出那么多通向各个方向的叉叉,然后又在每个叉叉的末端衍生出一个个稀奇古怪令人抓狂的场景,看得我一愣一愣的,哈哈!所以说文字这东西确实不太靠谱。。

我同意几个妈妈说的,其实大家的理念都是一致的,都是信任孩子,愿意給孩子自由,鼓励她们自由探索,不同的只是度的问题,即使我极力提倡信任放手,在一些安全问题上我还是会直接灌输給她们一些东西,虽然我也一直不确定我做的是否合适,是否有效。度的不同把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每个人所看到的不同事实,其实本来我发这个帖,也是希望能做一个学术帖,提供一些事实,包括最初的文章,我还想过第五部分的抒情篇是不是该去掉呢?可是我又觉得去掉了会违背我来论坛的初衷,当时发帖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考虑到泡泡要入体制小学了,我又要管不住自己的嘴巴有把学校上上下下方方面面诸多细节点评一遍的冲动了,所以为了让泡泡有个清净的耳朵安心享受她的新生活,我决定在网上发发帖,把积压的能量折腾掉,现在我明白想通过一个学术帖释放大嘴巴是不合适的。于是我昨天做出英明决定 : 此贴我尽量多事实少抒情,留白:)  只是尽量真实客观地提供我看到的事实,然后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些事实中得到真正自己想得到的东西,保持自己独一无二的适合自己的方式。

客观评价一下我自己,我还比较喜欢多样性,如果我说什么对方都认同,我就基本没有再想说的欲望了,感觉好像他都没想明白他自己的观点是什么,当然也就没听懂我说的是什么了。不过我有一点,就是受不了别人误解,你不认同我的,你有你自己独特的方式,我挺喜欢的,可是我的方式被误解了,我会特别难受,尤其是面对我在乎的人,好像这是4型人格的特征吧。

虽然如此,可是为了维护学术帖的纯洁可读,我就坦然被误解吧,同时我决定写完此贴,再开一个咨询贴,給新手妈妈们答疑解惑,以把我憋屈的能量释放掉。既然你来咨询我,信任我,了解我的理念,那么至少我们有比较近似的交流平台,我就可以尽情挥霍我的思想了吧?当然作为新手妈妈,也希望她们从我的开贴初衷里明白,最好不要太相信我说的话,因为我只是想表达我自己的思想而已,不一定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所以我说的一切也是仅供参考而已。

好了,希望这是我最后一次说一堆废话,感谢大家的积极讨论,之前每一位朋友的发言,我都视为对我这贴子的友情做序:P ,然后从这往后,正文开始。看我的帖子多么有范啊,有7/8页之多都是引子:P

点评

汐岩  放心,长着呢,争取冲到100页:D  发表于 2014-11-23 22:52:30
容易吗  哈哈,原来这么多只是引子,太好了!我喜欢你叨叨,因为顺便我就搭车也一起叨叨了。  发表于 2014-11-22 14:10:16
汐岩  мд:)  发表于 2014-11-22 13:24:08
学父五迁  误解。。。。任何理解都是误解。任何阅读都是阅读。:D 只是,有些误解悦耳,有些误解刺耳。这就辛苦泡妈承受了。  发表于 2014-11-22 13:08:50

Rank: 4

176#
发表于 2014-11-22 09:28:1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汐岩 于 2014-11-22 10:39 编辑

今天醒得太早,把世界大事国家大事都思考一遍理顺了之后,还是没事做,于是找出自己的帖子复习了大部分,发现了很多之前没看到的点评,现在明白点评功能这样设计的苦心了,设计者希望我们借此明白"—遍有—遍的收获"这个道理:P   点评太欢乐了,边看边笑,此刻最大的自豪是:进来看我帖子的都是这么有意思的人啊,太得意了,哈哈

Rank: 8Rank: 8

175#
发表于 2014-11-21 13:43:51 |只看该作者
你们太深奥了,太精英了,太专家了,我看这个帖子看得大脑营养不够功率不够困得要死。。。

点评

容易吗  我来补刀,没觉得这帖子有啥深奥理论的说。  发表于 2014-11-21 14:16:02
学父五迁  介个,是浑然天成的节奏。鉴定完毕。:D  发表于 2014-11-21 14:08:46
烨子慢慢来  长篇的我已经跳过了。。。还是功率不够。。。我深度发现自己的孤陋。如果要赶上大观园妈妈爸爸们对于教育的思考,至少要学好几年。。。那时候烨子也大了。。。看来我要生个二胎才能实践一下自己的进步。。  发表于 2014-11-21 13:50:13
mingming_mummy  我只看我看得懂的,那些长篇理论直接跳过  发表于 2014-11-21 13:47:07
我是烨子妈妈。

Rank: 6Rank: 6

174#
发表于 2014-11-21 13:36:43 |只看该作者
趁楼主没来继续歪楼。我觉得上学的最大好处是,我可以装的和大多数人一样。

点评

容易吗  楼下你那大脑袋,人群中我一眼就能看见你好伐。  发表于 2014-11-21 14:18:42
学父五迁  没有用的,装不来的,你是那样拉风,不管在什么地方就好像漆黑中的萤火虫一样,那样的鲜明,那样的出众。。。俺就不一样了。俺不用装,就和大多数人一样了。:D  发表于 2014-11-21 14:14:37

Rank: 8Rank: 8

173#
发表于 2014-11-21 12:58:21 |只看该作者
说句实话,我觉得去学校的最大用处不是学习,而是降低白菜被猪拱了的风险

点评

学父五迁  需要练就一双"识猪"慧眼。  发表于 2014-11-21 14:10:15
mingming_mummy  恢复了点脑细胞,继续回复,某些白菜不想被猪拱,可没见过猪,哪能鉴别呢  发表于 2014-11-21 13:48:39
容易吗  笑晕。  发表于 2014-11-21 13:37:19
学父五迁  不拱白菜的猪,不是好猪。不被猪拱的白菜,不是好白菜。白菜与猪,互为测试条件哪。:D  发表于 2014-11-21 13:11:53
mingming_mummy  白菜见识一下猪,猪了解一下白菜  发表于 2014-11-21 13:05:53
学父五迁  白菜得到保护了。那猪咋办?  发表于 2014-11-21 12:59:45

Rank: 8Rank: 8

172#
发表于 2014-11-21 12:55:54 |只看该作者
终于理解为什么学父能这么细致周全地考虑问题了

点评

mingming_mummy  我晕啊  发表于 2014-11-21 13:07:33
学父五迁  汗一个。too simple, too naive. 我能说,明明妈入戏了吗?  发表于 2014-11-21 13:01:23
mingming_mummy  在李网里对学父的性别一直觉得疑惑,不过从没想过这个马甲问题,我好天真啊  发表于 2014-11-21 13:00:01
学父五迁  哈哈。经常角色扮演,站在不同的立场,就可以建立多元化的价值观。  发表于 2014-11-21 12:58:34

Rank: 8Rank: 8

171#
发表于 2014-11-21 12:49:4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学父五迁 于 2014-11-21 12:50 编辑
mingming_mummy 发表于 2014-11-21 12:36
学父真的是泡妈?



肯定不是。
这一段时间,我一直很小心的。
一个电子设备,只用一个账号。
只要是泡妈账号发的贴,都是手机发的。
学父账号发的贴,都是电脑发的。
怎么可能是同一个人呢?
对吧。
:D

点评

容易吗  你这么一说我觉得很有道理,大概是我搞错了吧。:))  发表于 2014-11-21 13:39:48
mingming_mummy  才发现还有手机电脑的区分啊,学到一招  发表于 2014-11-21 12:55:12

Rank: 8Rank: 8

170#
发表于 2014-11-21 12:36:19 |只看该作者
学父真的是泡妈?

Rank: 8Rank: 8

169#
发表于 2014-11-21 12:04:27 |只看该作者
容易吗 发表于 2014-11-21 09:49
高度怀疑学父是泡妈的马甲,玩左右手互搏呢吧?


这都能被发现。
不科学啊。

我明明特意为两个账号设计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风。

点评

span  2333333333  发表于 2014-11-21 12:47:51

Rank: 4

168#
发表于 2014-11-21 11:50:45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被看穿了:p

Rank: 6Rank: 6

167#
发表于 2014-11-21 09:49:46 |只看该作者
高度怀疑学父是泡妈的马甲,玩左右手互搏呢吧?

Rank: 4

166#
发表于 2014-11-21 09:44:03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学父五迁 发表于 2014-11-21 09:34
向泡妈咨询几个问题。

先交待一下问题起源的背景。

这两天刚好想写这些。写出来一定会让你满意的:p
就是手边没电脑,要等到明天了

点评

学父五迁  多谢。不着急。正好给我留白。:D  发表于 2014-11-21 09:48:46

Rank: 8Rank: 8

165#
发表于 2014-11-21 09:34:04 |只看该作者

向泡妈咨询几个问题。

先交待一下问题起源的背景。

我正在攒一部小学数学教程。
旨在保护小学生的形象思维。
参考资料来自中外小学课本,
数学绘本,科普读物等。
我把里面的算式,全都变成模型操作。

我自以为这份教程不错,比其他教材更加“安全”。
保护了小学生的形象思维。
也给小学生一定的留白进行自我领悟。

结果,看到泡妈的零星记录。
我顿时意识到了自己的巨大缺陷。

我在形象操作上考虑得很多,
但是,在自我领悟留白方面,存在巨大问题。

看了泡妈对“除以2”的思维记录。
我就想,难道“除以2”这个除法,可以先于乘法吗?
我就面临着一个教程顺序调整的问题。
我希望向泡妈咨询如下问题。

泡泡在进行“除以2”、“除以4”自我领悟之前,
具备了哪些基础知识?

是否具备了乘法概念?
很明显,泡泡知道,
除以4,就相当于除以两次2。
a / 4 = (a / 2) / 2

我想知道,泡泡这个时候的知识结构是怎样的。
是否具备了乘法概念?

泡泡在做 2000 / 2 的时候,思维模式是怎样的?
脑海里是不是出现了两个1000?
1000, 1000

泡泡是否做过 “除以3”的除法?
我很想知道这一点。
因为,我需要考虑,要不要把“除以3”也提到前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幸福大观园 ( ICP12039693 )  

GMT+8, 2024-6-16 18:00 , Processed in 0.030836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