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手机客户端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0875|回复: 14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亲子阅读] 受不了了,必须变老:我也来抄书-----这才是中医、古代的医生、神医这样看病 [复制链接]

Rank: 6Rank: 6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1-3 16:49:03 |显示全部楼层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晨曦 于 2014-11-4 15:27 编辑

权限贴越来越多,看到有人说有大姐真是幸福大观园啊

但是看不到大姐的权限贴,这幸福比人家是大块的减少啊


补充内容 (2014-11-21 11:09):
喜讯:这三本书电子版已上传,在41页816楼

点评

虹宝妈妈  加油,加油!  发表于 2014-11-3 16:50:14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1 反对反对0

Rank: 6Rank: 6

2#
发表于 2014-11-3 16:50:47 |显示全部楼层
这才是中医 / 罗大伦 著

点评

楚漪  就不用买书了,占地方  发表于 2014-11-20 14:52:26
晨曦  哦,是这样  发表于 2014-11-20 14:44:02
敬听  罗大伦原名罗大中,呵呵  发表于 2014-11-20 14:40:38
晨曦  老大你是啥意思?罗大伦改名叫罗大中了?  发表于 2014-11-20 10:46:55
敬听  原来是改名了,哈哈  发表于 2014-11-20 09:41:08
敬听  内容是一样的  发表于 2014-11-20 09:39:49
敬听  我在当当搜这本书,为什么作者是罗大中?  发表于 2014-11-20 09:39:32

Rank: 6Rank: 6

3#
发表于 2014-11-3 16:51:07 |显示全部楼层
内容简介:
    中医是什么?
    在很多人看来,中医就是药草、药罐,还有泛黄的古书;也有人认为,中医就是高深玄妙的理论,什么阴阳五行、经络穴位,不知所然;还有人认为,中医就是慢郎中,不吃个一年半载的中药,很难见效;……读了《这才是中医》,你就会对中医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书中的中医大师们都拥有高超的医术、高尚的情操,他们诊病如神,药到病除,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中医不是慢郎中,是我们后辈学艺不精!
    书中的中医,不再是药物和药理的堆砌,而是一段段活生生的历史,几个故事,几句点评,让中医走出玄妙之迷局,进入寻常百姓家。
    另外,本书还提供了许多实用的小方子,希望能为深受疾病困扰读者带来福音。
    关于作者:
    罗大中,笔名罗大伦,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被认为是中医新生代的领军人物,业内有“中医两博士,南有刘力红,北有罗大伦”之说。与刘力红博士的治验、研究、著书立说不同的是,罗大伦博士是从无所不在的互联网和电视媒体上宣传中医的。
    2005年,罗博士以中医故事化的写法,还原了古代名医们,并以《古代的医生》为题发表在天涯煮酒论坛上。网友们为中医大师们精湛的医术赞叹,更为他们的大医精诚之心折服,他们相互传阅,点击率现已突破120万人次。后来,此贴被整理成《古代的中医》《神医这样看病》出版。
    作为北京电视台《养生堂》节目的主编、特邀主持,罗博士邀请了许多有影响的中医专家(像王琦教授、王鸿谟教授、姜良铎教授等等)开坛布讲,让中医养生智慧进入更多的寻常百姓家。

点评

楚漪  赞一个  发表于 2014-11-20 14:52:41

Rank: 6Rank: 6

4#
发表于 2014-11-3 16:51:28 |显示全部楼层
正文 目录
   


    目录:
    张锡纯,中西医结合的奠基人
    (一)
    引子
    没赶上好日子
    初生的牛犊
    那年头还要参加科举
    苦学《伤寒论》
    神农尝百草
    网友互动

点评

一米妈妈  我买回来了,还没看  发表于 2014-11-6 15:18:45

Rank: 6Rank: 6

5#
发表于 2014-11-3 16:51:46 |显示全部楼层
(二)
    去天津赶考
    开始接触西医
    艺高人胆大
    精彩的药方
    大革命的时代
    网友互动

Rank: 6Rank: 6

6#
发表于 2014-11-4 08:58:51 |显示全部楼层
(三)
    中医应该有自己的医院
    力挽狂澜
    众望所归的医学大家
    中西医汇通之路
    点燃中医之火
    罗博士临证随笔:白茅根的妙用

Rank: 6Rank: 6

7#
发表于 2014-11-4 08:59:10 |显示全部楼层
李中梓,手到病除的诊脉高手
    (一)
    引子
    小秀才的生活
    磨炼之路
    十年以后
    真寒假热和真热假寒
    网友互动
    (二)
    崭露头角的日子
    做个好医生
    给名人们看病
    大家一起郁闷
    网友互动
    (三)
    平和之路
    医生朋友的故事
    天下巨变
    把医术传下去吧
    罗博士临证随笔:秋天了,别着凉

Rank: 6Rank: 6

8#
发表于 2014-11-4 08:59:35 |显示全部楼层
薛立斋,中医史上治病最多的人
    (一)
    引子
    太医院的考试高手
    锦衣卫也生病
    童便是味好药
    父亲,我做到了
    网友互动
    (二)
    难伺候的皇上
    阁老的儿子和孙子
    最不靠谱的皇帝
    南京太医院
    母亲病了
    别了,朱厚照
    色即是空
    舌诊的秘密
    明朝交通肇事的主要原因
    网友互动
    (三)
    名利如浮云
    大展拳脚
    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
    补中益气丸到底是干吗的
    写给未来的书
    罗博士临证随笔:
    从一位母亲的来信谈孩子的咳喘和哮喘

Rank: 6Rank: 6

9#
发表于 2014-11-4 09:01:49 |显示全部楼层
许叔微,一个真正读懂了《伤寒》的经方大师
    (一)
    引子
    可怜的孩子
    没有家长管束的学习
    蔡京生病了
    有一本书,叫《伤寒论》
    仲景之路
    网友互动
    (二)
    出手不凡的青年人
    经方的疗效
    歌谣推广运动
    医生遇见兵
    瘟疫又来了
    赶考的路上
    网友互动
    (三)
    必须为许叔微辟谣
    这官没法儿当了
    极其神秘的秘方
    仲景先师的背影
    罗博士临证随笔:经方的奥秘

Rank: 6Rank: 6

10#
发表于 2014-11-4 09:02:18 |显示全部楼层

    正文 序
   

    序
    中医治病见效到底快不快?
    很多朋友说,中医是个慢郎中,一般急病,要去找西医,而那些不着急的病,才去找中医。
    还有的说,中医治病不但慢,而且效果说不清楚,反正是治不好,也治不坏的,总之是:中医调理不能着急,一般都是吃药吃他个两三个月的,如果往长了吃,怎么还不吃个半年一年的?
    那么,中医真的就是这个样子的吗?中医真的是个慢郎中吗?
    答案是:中医不是慢郎中。
    正是我们后辈学艺不精,才使中医被蒙上了如此令人感到羞辱的一个名称。

Rank: 6Rank: 6

11#
发表于 2014-11-4 09:02:53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中医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的老祖宗到底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呢?这里面还有什么值得我们珍藏下去的吗?我们从中还能学到什么治病养生的知识吗?
    好吧,让我们一起走回过去,让历史用活生生的事例告诉我们:“这,才是中医!”
    这些故事,在我的头脑中已经盘旋已久了,很多朋友觉得我写这些古代中医的故事太累了,不知道要费多少时间和精力。
    其实,正因为这些故事在我头脑中盘旋的时间太长了,所以它们像是已经酝酿成熟的好酒,一旦动笔就喷涌而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是以每天五千多字的速度在写,不知不觉,一下写了六十多万字。
    这些内容,我把它们在网络上贴了出来,结果引来了网友们的极大关注,现在这个帖子的点击量已经超过了一百二十万,很多网友的发言也被出版社的编辑们收录了进来,在此对这些网友朋友们表示感谢了!
    我和很多中医院校的学生不同,很多学生不爱读古代的医书,觉得读古文吃力,但是我却非常喜欢阅读古代的医书,甚至是从整天翻看这些古代的医学书籍中开始中医学习的。无数个夜晚,在昏黄的灯光下,看着泛黄的繁体字,我觉得甘之如饴。
    看得多了,我觉得这些人物又活了过来,他们像是坐在我的身边,就像是一个慈祥的师傅在教徒弟一样,一点一点地告诉着我,他们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这么用药,这个患者为什么要这么辩证……
    很多时候,当我深夜放下笔的时候,我都有种冲动,想要向虚空拜一拜,然后发自肺腑地说一声:“谢谢您了,师傅!”
    很多时候,当我被他们的那种一心赴救、悲天悯人的大医情怀感动得泪流满面的时候,我都想放下笔,点一支香,告慰他们:放心吧,前辈们,医道不会湮灭的!
    表面上看,我这本书是写中医治病的道理,写养生的道理,其实我更想告诉大家的是,在所有这一切之上的,那些大医的至高境界。
    这种境界,我称之为医道。
    这些故事,其实我早就写完了,后来因为一直忙,就没有整理,当我最后整理出来的时候,已经是2009年的金秋十月了。
    在此,谨向那些一直鼓励着我、温暖着我的朋友表示由衷的感谢,向一直支持我的读者朋友表示极大的谢意!正是因为有你们,我才能一路前行,我才能在每天的生活中感觉到阳光明媚,心中感觉到无比温暖!
    希望我的故事对大家的养生有所启发。
   

Rank: 6Rank: 6

12#
发表于 2014-11-4 09:03:09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放下笔的那天下午,我乘车外出,看到了一望无际的树林,枝头洋溢着秋日的阳光,那种灿烂,让我感动莫名。我突然有种冲动,想给位好朋友发送个短信,想告诉朋友,快出来看看这秋日的大地吧,看看曾经吹拂过数千年古国之风的这片广袤、辽阔、气势磅礴的大地吧……
    2009年10月20日

Rank: 6Rank: 6

13#
发表于 2014-11-4 09:04:31 |显示全部楼层
正文

一段山药,摆放在瓷盘中。
    皮已经削去,山药发出玉一般的光晕。
    我笑了笑,问朋友:可知山药能做什么?
    朋友回答:可以吃。
    我摇了摇头:非但可以吃,还可以救命!
    朋友抬起头,疑惑地望着我。
    民国年间。
    北京,通县。
    高崇勋的家里。
    高崇勋的妻子已经患病卧床半年了。
    这一日,突然病重,似喘非喘,气短不足以息。
    她知道,自己恐怕将要不久于人世了,于是开始向家人嘱托后事。
    她告诉高崇勋:我走后,你一定要照顾好女儿们,这是我最放心不下的……
    高崇勋潸然泪下,女儿们更是抱着母亲哭声不止。
    但是,只有二女儿德清,却含着眼泪,在看着一本书。
    半晌,德清突然对高崇勋说:爹爹,您来看看,这书里说山药可以救命,如此神奇。
    高崇勋睁大了眼睛,然后,他的目光落到了刚买回来的四两山药上。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匪夷所思。

Rank: 6Rank: 6

14#
发表于 2014-11-4 09:04:58 |显示全部楼层
他们把这四两山药,按照书中所说,煎汤给患者服下,过了十来分钟,患者的气息居然接续上了,症状全部减轻。
    所有的人都面面相觑,然后,他们每天给患者服用山药汤四两,一直坚持。
    结果,四个月后,患者痊愈,而且身体较病前更好。
    高崇勋急了,这是什么书啊?如此实用!他合上书,书名赫然是:《医学衷中参西录》。此书的作者,正是当时的一位名医。
    高崇勋激动不已,如此高手,我一定要拜他为师!
    后来,高崇勋不远千里寻师,终于得偿所愿,拜在此人门下。

Rank: 6Rank: 6

15#
发表于 2014-11-4 09:05:28 |显示全部楼层
朋友听完,叹了口气:山药原来真可以救命,但是,我有个疑问。
    我抬起头:请讲!
    朋友好奇地问:那么,这位杏林高人到底是谁呢?
    我回答:张锡纯!
    张锡纯,民国期间的中医大师,大家如果想研究那个时期的中医,一定无法绕过他。张锡纯的影响,就像是您眼前巍然屹立的一座大山,让人没办法忽视。
    就是前几天,我在中国中医研究院,聆听医史文献权威专家余瀛鳌老先生的讲话,余先生说:19世纪上半叶,没有任何一个人的影响能和张锡纯相比,从那以后,中医也再没出现过有类似影响的人物。
    这句话的分量很重啊。
    朋友点点头:果然是高人,我很好奇,他的一生到底如何呢?
    我放下了手中的茶杯,笑了笑:别着急,且听我慢慢道来……

Rank: 6Rank: 6

16#
发表于 2014-11-4 09:06:08 |显示全部楼层
(一)
    引子
    在最近这些年的电影中,李连杰主演的《黄飞鸿》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看完了这部电影以后,我在很长一段的时间里,脑海中都会不断地浮现出这么一幅图像:在密布的阴云下,黄飞鸿倒背双手,昂首挺立潮头,眉头紧锁,他面对的,是重重的危机。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图像呢?因为当时列强环伺,内忧外患,中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怎么办?这是每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都在想的问题。
    黄飞鸿从他的角度出发,力图通过练武,来增强国人的体质。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的脑海中甚至立刻传来了悲壮的电影主题音乐。
    那么,当时面临这种局面的又何止黄飞鸿一个人呢?
    我们中医界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西医进来了,中医被认为是不科学的,面临被取缔的危险。那么,中医到底能不能治病呢?我们该如何面对西医呢?
    今天,我们要讲述的,就是中医界里面一位黄飞鸿似的人物--张锡纯。
    对我们中医界来说,张锡纯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大师。
    曾经有人对现在的中医名家做过一项调查,让他们列出十个对他们影响最大的人物和书籍,结果70%的中医名家,在第一的位置填写上了张锡纯这个名字,或者是他的书《医学衷中参西录》。
    可见,张锡纯在中医史上有多重要。
    那么,张锡纯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他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让我们从头来说起吧。

Rank: 6Rank: 6

17#
发表于 2014-11-4 09:08:58 |显示全部楼层
正文 没赶上好日子
  
    张锡纯的老家,在山东。山东历代都出高人,清朝的黄元御大家都熟悉了,也是山东的。后来张家迁移到了河北的盐山,所以后来都叫他盐山张锡纯。
    他的祖父张彤元就懂医,估计这对张锡纯后来从医也有一定的影响。
    张锡纯的父亲叫张丹亭,会些医术,不过平时更喜欢诗词书画,他的理想是让张锡纯好好学习,将来在诗书上有所成就,这事儿后来在张锡纯写的一段话里能够看出端倪:
    张锡纯很喜欢菊花,也喜欢没事儿写几首诗(估计是受他父亲的影响),他的诗集就叫《种菊轩诗草》。他在自序里面说,小的时候,他爹没事儿就让他背唐诗,有一天,老爹把儿子叫过来,说:“来,爹给你命个题,题目是‘天宝宫人’,你顺着这个,作首诗吧。”
    说实话,这题目出得够难的,多大点儿的孩子啊,懂什么天宝宫人啊?
    可是,张锡纯还真不含糊,立刻提笔,写了首诗,诗里有这样一句“月送满宫愁”,张锡纯的老爹看到这句的时候,眼睛刷地一下就亮了,跟通了电似的,大加赞赏:这句子,哪是一个孩子能写出来的啊,我这个儿子,将来可不得了啊!肯定是个大诗人啊(谓孺子异日当以诗显名)。
    当然,事情的结果和张锡纯的父亲期望的稍有不同,他的儿子诗人没当成,却成为了一代名医。
    但是,大家别以为张锡纯出生以后,生活就是学习,没事和老爹颇有情致地赋诗,这么想可就错了。
    张锡纯出生在公元1860年,这个年份,没有一个中国人能觉得舒坦,让我们来看看当时都发生了什么吧。
    首先,在南边,太平天国和清军正打得激烈。就是在张锡纯出生的那年,太平军正在进攻武昌,同时安庆保卫战开始了,曾国藩哥儿几个正在和洪秀全死磕,整个长江中下游那就是一个大战场,根本就没有了以往鱼米之乡的景象。
    北边也很乱,就在张锡纯出生的第二年,咸丰皇帝病死,慈禧太后使了个阴招儿,把八位辅政大臣都给废了,开始了垂帘听政,中国从此进入了一个更加黑暗的时期。
    往大了说,张锡纯的少年时代和青年时代应该是中国近代史中最纷乱的年代,什么火烧圆明园、太平天国、不平等条约、赔款割地都是那个时候的事儿,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会觉得自己的心头压了一块大石头。甚至我们上学学习历史课的时候,都不愿意看这段历史,觉得心头堵堵的。
    这些,没法儿不对张锡纯造成影响,甚至我们可以说,那个时代的人,似乎都一直在按照这样的模式在思考:该怎么办?我们到底行不行?我们能证明自己行吗?
    这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影响了张锡纯的医风。看张锡纯治病,很少开那种平淡、小剂量的不温不火之药,也不会用很长的时间才给患者治好病。张锡纯从来都是雷厉风行,立竿见影,追求实效,通常是在几剂之内解决问题。他似乎在一直力图证明着:我们不但能行,而且还做得很好。

Rank: 6Rank: 6

18#
发表于 2014-11-4 09:09:29 |显示全部楼层
正文 初生的牛犊(1)
   

    初生的牛犊
    当时,张锡纯和别的年轻人一样,都在准备科举。虽然是晚清了,但在当时人的眼中,这就是正途,就好比今天参加高考一样,绝大多数高中生玩命地读书,都是为了那三天的考试。
    但是,张锡纯还有一个爱好,就是看父亲和其他的医生诊病。闲暇的时候,父亲经常给张锡纯讲些医理,这让张锡纯很感兴趣。
    话说这一天,张锡纯见邻居家里聚集了很多人,议论纷纷,面露疑惑的表情,张锡纯很奇怪: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
    原来,隔壁的这家有人患了外感病,当时叫做伤寒,因为调理不当,最后变成了“热入阳明大便燥结证”,这在中医叫阳明腑实,就是有燥结的大便在肠中,这是因为外邪入里化热导致的。一般中医治疗是用张仲景的大小承气汤类方。
    当然,前面治疗的医生和我们想的一样,开的也是大承气汤。这个方子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由大黄、厚朴、枳实、芒硝组成,瞧瞧,都是泻药。这个方子是著名的寒下之方,专门对付热邪导致的燥结,一般服用后很快就会奔厕所去,一泻方休。
    但是,这位患者却非常奇怪,已经服用两剂的大承气汤了,却一点要泻的意思都没有。
    这让大家议论纷纷,怎么回事儿?这位这是什么病啊?怎么这些猛烈的泻药,他吃了都纹丝不动啊,别不是有什么别的毛病吧?
    张锡纯听了,也觉得好奇,于是赶快跑过来,想一看究竟。
    这个时候,有人提出,不如我们把刘肃亭先生请来吧。
    这位刘肃亭是谁呢?
    原来,刘肃亭是张锡纯家乡的名医,十里八乡的人有病,都请他来看。他的手段高明,很多疑难病症都会应手而愈。
    大家一听,纷纷赞成,于是就把这位刘肃亭先生给请来了。
    刘肃亭先生诊了一下患者,然后提笔开了个方子,就一味药,叫威灵仙,三钱,煎汤服用。
    大家全都揉眼睛--我们没看错吧?这么一个严重的病症,您就一味药,而且这个威灵仙还是一个治疗风湿疏通经络的药,这和大便燥结有什么关系啊?
    张锡纯也是感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位是高手,我们都听说了,可是凭着我自己有限的医学知识分析,这也太不靠谱了!
    就在大家疑惑不解的时候,刚刚服下药的患者突然呻吟了一声,这下大家全都愣住了,纷纷停住议论,看着患者。
    此时屋子里静悄悄的,掉根针都能听见,只见患者呻吟片刻,突然起身,直奔厕所!
    甭问,大便通了,这个病也就这么好了(病亦遂愈)。
    张锡纯这个佩服啊,这可真是高手啊,果然是应手而愈啊。可是这是为什么呢?

Rank: 6Rank: 6

19#
发表于 2014-11-4 09:10:38 |显示全部楼层
正文 初生的牛犊(2)
   

    最后,张锡纯实在是忍不住了,就虚心向这位老先生请教,他问刘先生说:“这个威灵仙虽然也有一点通便的作用,但是太小了,它主要是去风湿通经络的,泻下的作用和大承气汤简直没法比,可是您用怎么比大承气汤还管用啊?”
    这位刘先生也不保守,见张锡纯年轻好学,于是就和盘托出,他说:“告诉你吧,这位患者虽然服用了大承气汤,但是因为脏腑气化阻滞不通,所以药力并没有发挥作用,都郁滞在那里了,所以没有泻,此时这两副大承气汤还在肚子里面呢。”
    张锡纯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刘先生接着说:“我只是用这个威灵仙来通经络,调气机,来触发大承气汤的药力,药力发挥作用了,大便也就通了,这个威灵仙的作用,就好比是放枪放炮时的那个导火索啊。”
    张锡纯听了,赞叹不已,他后来自己说:“愚闻如此妙论,顿觉心地开通,大有会悟。”
    什么妙论啊,这是功夫深厚,在看病的时候就会出现如此的神来之笔了。
    多说一句,前几天,我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听中医大师余瀛鳌先生的讲座,他说治病有“法治”和“意治”之分,“法治”是按照正常的方法来治疗,这是常规,但是还有很多时候需要灵机一动,以意治之,这位刘肃亭先生就是意治啊。
    张锡纯有了这次经历,思想上受到的启发较大。后来不久,就发生了另外一件事情。这事居然给了张锡纯一个实践这个理论的机会。
    原来,在张锡纯的邻村,有位叫霍印科的小伙子,这位是张锡纯的师兄,两个人天天在一起背诵科举教材和复习提纲,模拟考试的时候估计也是前后座。
    这天霍印科因为点小事儿,生了点气,“怒动肝火”,然后又患了外感,七八天以后,腹中胀满,大便燥结,非常难受。请来了医生一看,常规思路,这是大承气汤证啊,于是,就开了大承气汤。
    您说怎么就那么巧,这位霍印科,服药后也是纹丝不动,丝毫没有要泻下的意思,反而觉得自己的胁下疼痛难耐。
    这下,大家全都傻了,这是什么病啊?怎么连大承气汤都没有效果呢?个别反对中医的人也开始说坏话了:看到了吧,中医没有效果吧?连你们医圣张仲景的方子都没有效果!切,还说什么?伪科学!
    这个时候,张锡纯突然有所会悟,这难道不是上次刘肃亭先生遇到的情况吗?
    您该想了,别不是张锡纯也要效仿刘先生,用威灵仙疏通经络了吧?
    如果您那么想,说明您还没有领悟中医的真谛。中医的真谛是辨证施治,有什么证用什么药,那次是经络不通,这次可是胁下胀痛啊,而且是生气后才患的病,情况不同了啊。
    张锡纯一诊脉,又诊得个沉弦有力的脉象,于是他就知道这个病是肝气郁滞,肝火盛导致的。所以,他灵机一动,用了疏通肝气的柴胡三钱、生麦芽一两,就两味药,熬水给患者喝了。
    结果,药喝下去,半个小时以后,肋下已经不痛了,又过了一个小时,大便通下,肚子也不胀了,“病脱然痊愈矣”。
    可见,张锡纯年轻的时候,就已经领会了中医的道理,学会圆通运用了。
    这些对我们今天的临床特别有启发作用。

Rank: 6Rank: 6

20#
发表于 2014-11-4 09:11:07 |显示全部楼层
正文 那年头还要参加科举
   


    那年头还要参加科举
    公元1881年,张锡纯已经成长为一个二十一岁的大小伙子了。
    就在这一年,清政府和俄国签订了著名的《伊犁条约》,赔偿俄国九百万卢布,后来又陆续割让了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些令人心寒的事情我们就不提了,让我们来看看张锡纯的生活吧。
    就在这一年,张锡纯参加了科举考试。没想到却落第了,这让张锡纯很难受。
    这种难受主要因为父亲,父亲一心希望他能够高中,光宗耀祖,估计事先还和乡里乡亲的吹了:我们家锡纯,模拟考试那么多次了,一般都是前三名吧,估计重点不成问题,主要的精力就放在挑选清华还是北大上了。
    结果下来以后,让老张同志很是抬不起头。当然,张锡纯的日子就更难过了。
    为了减轻家里的压力,张锡纯决定,到天津去学习一段时间,参加个补习班什么的。
    等从天津回来以后,他在家继续学习准备再考科举。其实张锡纯学习挺努力的,各门功课功底也很扎实,比如曾经有人评论张锡纯的国学功底,意思是说张锡纯对《易经》等学问理解得很深刻,“尝见以文会友,谈妙理,揭精蕴,举座倾听,共相首肯,知其得力者深也”。说张锡纯和人家谈学问,大家都听得入神,觉得理解深刻。可见人家学得不错,但是大家要清楚,过去一个人知识的水平和科举考试的结果很多时候是两回事儿,所以也不必太在意了。
    有意思的是,虽然科举考得不好,可是张锡纯的医术却在飞速地进步。张锡纯自己说的,他弱冠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给人看病了,一般附近人家,如果有个什么急病,来不及请医生的,就会找到他,先给看看。
    但是,因为年纪轻,有很多人不大相信他会治病,张锡纯还曾经眼睁睁地看着患者在眼前死去,自己却无能为力,这又是怎么回事儿呢?
    原来,当时村子里有一户人家,这家有人患了喉症,就是咽喉疾病,一般是急性的那种,去请了医生,但是同时还央求张锡纯“作陪”。
    这位医生来了以后,一看患者,咽喉肿得很严重,连呼吸都受到影响了。大家注意了,这种咽喉肿痛导致的呼吸困难,是一种很严重的喉科疾病,一般多发在秋冬之际,风凉的时候,有的人会咽喉堵塞,严重的甚至会无法呼吸而死。
    当时医生就开方子,用的是“发表之剂”,就是发汗散寒的药物。
    别看张锡纯此时年轻,但是医术已经很高了。他立即就急了,马上发言驳斥这个医生(出言驳之),说这个病应该用辛凉解表之药啊,已经化热了,怎么能用温热药呢?
    但是,这个医生不听,还和张锡纯辩论,说一定要用发表的方法才能消肿。
    这里面,最要命的是患者的家属,深信医生的话,觉得张锡纯太年轻了(忘了找张锡纯来作陪是为什么了),张锡纯自己说的,当时“因年少,人多不相信”,所以也没有什么办法。
    最后结果如何呢?这个患者服药以后,病情加重,就死去了。
    这件事让张锡纯很受刺激,他一个人来到了村口,望着远方苍茫的大地,田垄间,几个农民在锄着地,一两声狗叫从远处传来。
    张锡纯在那里沉思了好久,他发现:一个医生,如果业务不精,就可能成为杀人的罪犯,这可不是一般的严重啊。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给人治病,出发点是好的,可为什么最后却把患者给耽误了呢?
    这都是水平高低惹的祸啊,原来这个医术的高低,是如此的重要啊!
    这件事,促使张锡纯更加发奋学习医学。
    就拿这个喉症来说吧,张锡纯后来就一直在学习、实践中体会,直到自己的治疗方法成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幸福大观园 ( ICP12039693 )  

GMT+8, 2024-6-5 20:01 , Processed in 0.03121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