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手机客户端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小颀妈妈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育儿困惑] 2010年8月话题:0-6岁究竟该构建些什么? [复制链接]

Rank: 3Rank: 3

1#
发表于 2010-8-5 11:38:55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颜 于 2010-8-5 11:42 编辑
这个,不知道巴学园开了多久了,第一批毕业的孩子多大了?
巴的管理层是否有在做这样一个跟踪调查呢?
感觉这个非常之重要。

理念再好,也抵不过用事实说话来的有说服力。
上海悄悄 发表于 2010-8-4 11:41
非常赞同悄悄的.:)教学理念固然重要,同时要能落地(也就是能很好的实施).

同样的,关于儿童美术,我认为孩子最终的那张作品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具有美感的画作是孩子一节美术课的最后一个学习的环节,孩子可以从自己那幅有美感的作品中学习到审美 自信....(当然我不认为每次上课一定是要有个好的作品和结果,每个孩子也都不一样,但是至少孩子可以提升画画表达的能力)

Rank: 3Rank: 3

2#
发表于 2010-8-5 11:48:42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颜 于 2010-8-5 11:51 编辑
嗯,精辟,排~~
大爱无痕 发表于 2010-7-30 15:58
:F: 再次推荐<光有爱还不够>这本书,是法国的一位儿童治疗师和家庭治疗师所著.估计里面有些内容可大家会很感兴趣.有些内容也正好针对于这个帖子所讨论的建构.

Rank: 3Rank: 3

3#
发表于 2010-8-9 08:36:26 |显示全部楼层
的确如此,教学的技巧不仅仅存在于教学工作的点点滴滴,同时存在于教师的人性中.是一个经年累月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仅有教师的参与,更多的是家长的参与,面对纷杂的现实,有多少人坐得定?笑得淡然?爱得理智?
在这里,我们 ...
viviangw 发表于 2010-8-8 13:17
说得非常好.对于老师同样如此,面对这个纷杂的世界,有多少人能够仍旧把教育当作教育来做?

Rank: 3Rank: 3

4#
发表于 2010-8-9 10:51:41 |显示全部楼层
安妈下手就是快,佩服!
qiming921 发表于 2010-8-9 09:42
悄悄是安妈?汗一个.:L 看来还是上网太少.

Rank: 3Rank: 3

5#
发表于 2010-8-9 18:17:56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大家可能对"权威"二个字比较敏感和反感,其实大家看<美国学者鲍姆令德研究----四类父母的教养方式>中的权威性父母就是民主型父母(有的书把第一种父母是写做权威型,有的写做民主型).

一)权威型  在大都数的情况下这是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抚养方法,这类父母对孩子提出了合理的要求,对孩子的行为做出了适当的限制,设立恰当的目标,并坚持要求孩子服从和达到这些目标.同时,他们表现出对孩子的成长的关注和爱,会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观点,并鼓励孩子参与家庭决策.简而言之,就是:理性严格民主 耐心 和爱.
  研究者发现:在这种抚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社会能力和认知能力都比较出色.在掌握新事物和与别的小朋友交往过程中表现很强的自信,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并且心境比较乐观,积极.这种发展上的优势到孩子的青春期仍然可以在孩子身上观察到.



二)专制型  这种类型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很严厉,提出很高的行为标准,这些标准和要求甚至于不近情理,孩子没有丝毫的讨价还价的权利.这种抚养方式的特点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因为我说了,所以你必须这样做".如果孩子出现稍许的抵触,这种类型的父母就会采取体罚或其他惩罚措施.从本质上看,这种抚养方式只考虑到了成人的需要,而忽视和抑制了儿童自己的想法和独立性.

   鲍姆令德发现:这种抚养方式中的成长的学前儿童表现出较多的焦虑,退缩等负面的情绪和行为.在青少年期,他们的适应状况也不如权威型抚养方式长大的儿童.但是,这类儿童在学校中却有较好的表现,与下面将要提到的溺爱型和冷漠型抚养方式下成长的儿童相比,这类儿童中出现的反社会行为的比率要少得多.


三)溺爱型  这种抚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充满了爱和期望,但是却忘记了孩子的社会化任务,他们很少对孩子提出什么要求或施加任何控制.

鲍姆令德发现:这种抚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表现的很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尤其差.当要求他们做的事情与期望相背时,他们几乎不能控制自己的冲动,会以哭闹等方式寻求及时的满足.对于父母,他们也表现出很强的依赖和无尽的需求,而在任务面前则缺乏恒心和毅力.这种情况在男孩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


四)忽视型  这种类型的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他们既不会对孩子提出什么要求和行为标准,也不会表现出对孩子的关心.他们对孩子的成长做的最多的只是提供食品和衣物,或他们很容易就可以做到的事情,而不会付出努力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和成长条件.父母之所以用这样的方式来对待孩子,可能是因为父母自己的生活中充满了生存的压力或者自己遭遇了重大的挫折或不幸,或家庭关系出现了重大问题,或是自己想要尽情享受人生,使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孩子.

   不管出于何种原因,这种极端的忽略行为也可以视为对孩子的一种虐待,这是对孩子情感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剥夺.由于与父母之间的互动很少,这种成长环境下的孩子,出现适应性障碍的可能性很高.他们对学校生活没有什么兴趣,学习成绩和自控能力也很差,并且在长大后出现教高的犯罪倾向.

Rank: 3Rank: 3

6#
发表于 2010-8-9 18:21:00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杨老师上网太少。是安妈还不够出类拔萃到令您印象深刻。;P
上海悄悄 发表于 2010-8-9 11:34
这次给我的印象够深刻的了,:) 因为安妈的回帖让我非常赞同.:muzhi

Rank: 3Rank: 3

7#
发表于 2010-8-9 18:22:28 |显示全部楼层
是啊,我知道你是持这一观点的,但是只有结论的话并不能说服我。

请问,何以见得,“如果一个孩子只有闺蜜关系的父母,她会对这个世界感到很无助,很没有安全感”?

这一结论是从何而来的?
小颀妈妈 发表于 2010-8-9 17:42
同意绿袖说的.更欣赏小颀妈妈的认真!:F:

Rank: 3Rank: 3

8#
发表于 2010-8-9 18:25:14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颜 于 2010-8-9 18:26 编辑

我再转载一下朱建军博士的<五种问题家庭出来的孩子长大成人以后出现的消极意向>

http://www.namez.cn/viewthread.php?tid=1174&extra=&page=10

转载自: 朱建军博士著《我是谁?》

我们这里假设有五个孩子,来自于五个不同的问题家庭。
他们分别是:亚当  夏娃  张三  赵四  王五

他们产生心理障碍的第一步,是在早期创伤性经验影响下产生的消极情绪。

亚当的创伤性事件是被虐待:他的妈妈常常喝醉酒,还会拿他出气。

夏娃的创伤性事件是:她父母的感性很好,妈妈尤其喜欢她,但是她三岁那年妈妈车祸死去。

张三并没有碰到什么特别大的创伤,只是生活中终归有些小创伤,比如他家的隔壁的小流氓,经常欺负他的一家,他父母也不敢说,爸爸就生闷气,妈妈就埋怨爸爸。张三在这个时候就感到很胆却和郁闷,事件是很小,但是次数非常多,其影响也很大。

赵四也没有什么大的创伤,但是经常有些小事情,反复多了,也会形成创伤,比如妈妈杀了她养的一只心爱的小鸡,她感觉是杀了一个小伙伴。

王五的父母对孩子非常的爱,一切都听他的,实际这也是创伤性体验,这给王五的感受是:他们连我耍赖都没有办法对付,他们是无能的,他们没有办法保护我。

亚当:长大后偏偏选择一个脾气很坏的女人,他对哪个女人很好,但是哪个女人总是伤害他,他最终得了抑郁症。

夏娃:总体来说还好,但是她婚后老师当心丈夫会意外车祸,丈夫晚回来10分钟也让她担心得不得了。

张三:因为胆却而社交恐惧

赵四:自闭而且忧郁

王五:有暴力行为,他经常发现父母对他无能为力,最后形成一个意向:我是一个小主人我父母是我床边伺候我的一对老仆人,即使我把茶杯摔在他们身上,他们也得老老实实收拾干净。

--不过要说明的是:不是每个孩子碰到这样的家庭都会有这样的创伤,每个孩子都有个体差异.

Rank: 3Rank: 3

9#
发表于 2010-8-11 09:28:08 |显示全部楼层
这段话说得真好。:F: 我搬到自己小家去了哈。

这次在日照和朋友们聊天说:与凡事听孩子、让孩子做主的父母相比,我觉得传统型的家长还更可取点。这话可能会得罪很多人。抱歉。

这话也没有出处,是我的看法。
绿袖 发表于 2010-8-10 09:40
不是得罪,是实话,就我这里所看到的一些情况而言,也确实是如此.:handshake

Rank: 3Rank: 3

10#
发表于 2010-8-11 09:32:57 |显示全部楼层
亲爱的,我说传统家长时,心里其实想着传统家长的很多很多很多不好的地方。所以我们坚决不要做传统型家长。
但是即便有这许多的缺点,与溺爱型放任型家长相比,我还是觉得传统型家长更可取点。
绿袖 发表于 2010-8-10 09:55
我完全同意.任何事情不能走极端,教育更是如此.溺爱出来的孩子以后的问题太多了,甚至会成为社会问题.

Rank: 3Rank: 3

11#
发表于 2010-8-11 17:58:14 |显示全部楼层
绿姐姐说的有个“闺蜜”型父母的孩子会没有安全感,我是不赞同的,我把闺蜜的意思理解为“知己”,一个人如果知道这世上有个人深深的理解自己,而且这个人清晰的看到了抛弃所有外在行相之后那个完美的自己,他还会没 ...
容宝妈妈 发表于 2010-8-11 13:24
呵呵,我个人觉得绿袖说的闺蜜和含义和容妈说的闺蜜的含义是不一样的.

我同样认为知己和父母的角色当然是不一样的.
--知己是她可以倾听我理解我,我同样是可以倾听他理解他,她的脆弱软弱我同样可以为他担当(这就是朋友知己的角色,但不是一个孩子尤其是幼小的孩子的角色)试想一下:你的父母在你年幼的时候向你倾述,希望你同样能够理解他们,为他们分忧解难?你的感觉是如何?
--父母可以有知己的成分,但不是全部.

还没有和绿袖个别交流,仅仅是我自己的个人想法,等绿袖来了听她说说自己的看法吧.

Rank: 3Rank: 3

12#
发表于 2010-8-11 18:03:55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我觉得我们说讨论的是孩子应该要建构的内容中的一部分:心理成长.

大家觉得孩子除了建构这个内容,还可以建构一些其他什么?

Rank: 3Rank: 3

13#
发表于 2010-8-12 17:16:54 |显示全部楼层
:handshake 红楼,我很理解你的感觉。现实中我和你的做法一致。

什么尼尔啊,我没研究过,:$ 但是看过夏山学校的学生妈妈写的一本书,我昨天随手还翻看了下,看到那段孩子15岁就和女朋友在一起,全体师生裸泳 ...
书香 发表于 2010-8-12 10:56
呵呵,今天正好和一位基督徒的妈妈聊起这个学校.她的英文很好,所以也对很多英文所著的教育类的书有所涉及.她说她也是正好看到一个从夏山学校出来的孩子(他是基督徒),长大以后所对这个学校的批判,他觉得学校没有作为,不仅自己的学识能力没有获得增长,同样道德品质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建立.

Rank: 3Rank: 3

14#
发表于 2010-8-16 16:19:22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不知道杨老师有没有答案,我倒是很想加入这点讨论呢。无奈时间有限,这里先开个头吧。

之前有一层楼贴过说是心灵的建构,时间关系,我不去核对是哪位楼主哈,只接着这个话题说。

我相信上帝造人与造其 ...
viviangw 发表于 2010-8-16 13:52
我非常同意:F: :F: .

我们说到心灵的成长不是一个空虚的概念,在这个心灵成长的背后要有孩子认知的建构,社会性的建构.就像VIVI所说的智能的独立 身体的独立等等,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

打个比方(或许有些岔开话题了),我觉得我们孩子的成长并不是只要对孩子不加以任何的限制孩子就可以获得一切的能力 经验和心灵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需要尝试,或许也会经历失败和挫折,关键是:孩子如何跨过这些?当孩子能一步步跨越这些的时候,孩子的心灵同时也在获得成长.

Rank: 3Rank: 3

15#
发表于 2010-8-16 16:26:28 |显示全部楼层
我刚才花了点时间去翻日记,发现实在不好怎么去挑出来说。都是在许许多多的小事中,总有一点这样那样一点的痕迹。

昨天在我们当地小书房里,大家在讨论要让孩子自信,看到这个帖子最前面的楼里也把自信放在了构建 ...
独舞欣妈 发表于 2010-8-13 13:10
非常同意欣妈对于自信的理解.同样的自信不是建立在空中楼阁上的,需要孩子努力 挑战 跨越.

Rank: 3Rank: 3

16#
发表于 2010-8-16 16:27:47 |显示全部楼层
我刚才花了点时间去翻日记,发现实在不好怎么去挑出来说。都是在许许多多的小事中,总有一点这样那样一点的痕迹。

昨天在我们当地小书房里,大家在讨论要让孩子自信,看到这个帖子最前面的楼里也把自信放在了构建 ...
独舞欣妈 发表于 2010-8-13 13:10
非常同意欣妈对于自信的理解.同样的自信不是建立在空中楼阁上的,需要孩子努力 挑战 跨越.

Rank: 3Rank: 3

17#
发表于 2010-8-16 16:32:36 |显示全部楼层
:handshake 红楼,我很理解你的感觉。现实中我和你的做法一致。

什么尼尔啊,我没研究过,:$ 但是看过夏山学校的学生妈妈写的一本书,我昨天随手还翻看了下,看到那段孩子15岁就和女朋友在一起,全体师生裸泳 ...
书香 发表于 2010-8-12 10:56
这个我是不能接受的.

Rank: 3Rank: 3

18#
发表于 2010-8-16 16:42:27 |显示全部楼层
把三个回帖合并在一起仔细看了看,倾向于赞同绿袖姐姐和杨老师的观点。

看了容宝妈妈对于闺蜜的定义,其实觉得分别不大。闺蜜也好,知己也好,都是建立在“对我有着充分的理解,同时二人之间有一个 ...
上海悄悄 发表于 2010-8-13 12:34
:F:

Rank: 3Rank: 3

19#
发表于 2010-8-17 09:26:21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一直很看重的,是关于成功的高峰体验,从每次遇到挫折到最终战胜而后获得的那份成就感。那个过程会很痛苦,会有泪,会有放弃,在那个时候,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做为家长的我随机应变的陪伴与引导:给她最充足的时间 ...
独舞欣妈 发表于 2010-8-16 22:48
欣妈这样说的就更完整了.

我记得在我的群里有次和大家谈到"自信"我问大家自信是如何培养的?
有妈妈说:只要我们能接纳孩子就可以了.
我问:但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碰到很多困难,你怎么办?
有妈妈说:接纳呀!只要他不愿意尝试,我就接纳他这样.
我问:在一个孩子从来没有体会到跨越困难,他那份自信如何来?也就是说这个孩子从来没有过那种尝试克服问题的经验,他的自信如何来?
--自信是建立在孩子一次次的成功的经验上的,而不是建立在退缩放弃的经验上的.

昨天我在当当上定的绘本<点>到了.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很有感慨,因为我就像是那个孩子的老师.我记得我曾经也碰到过这样的孩子:是一个女孩子 小班.大大的眼睛,很可爱.第一次课的时候她就坐在教室第一排,我们小朋友都开始画了,她对我说:我不会画....我问她你会画圆圈吗?大圆圈小圆圈都可以.她摇摇头.我又问:你会画线吗?她又摇摇头....我问她;你会画点吗?她还是摇摇头....我说:你看,点就是拿着笔头碰着纸就可以了.她终于尝试了一下,瓦!这下她可开心了,画了好多点,然后我引导:你把点拉长会变成什么呀?......就这样这个孩子后来成为一个画画非常棒的孩子(呵呵,下次我把她的画贴上来)

--但现在的情况是:当孩子说我不会画点的时候,成人会对他说:好吧,那现在就不画了,你什么时候想画就画吧.

Rank: 3Rank: 3

20#
发表于 2010-8-17 21:19:05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接纳的误区,曾经在另外一个帖里聊过到。在这个关于构建的帖子里,很想再说说。杨老师说得正是我想表达的。接纳不等于放弃,挫折不是伤害。而构建,我觉得就是在一件又一件的小事中点滴积累。
独舞欣妈 发表于 2010-8-17 10:24
是的.:F: :F:

当我们的孩子从母亲的肚子出来,那一声声的啼哭意味着什么?这啼哭不仅意味着孩子生理上的需要,同时也是因为孩子从子宫到外面真实世界的不适应的反应,孩子从一个温暖舒适的环境到了一个充满变数的世界.这个时候,妈妈会不会心痛,对孩子说:宝贝,听你这么哭我好心痛,你那一声声的哭让我的心颤抖,算了,你还是回到我的子宫吧,那才是一个舒适和安全的地方.

当我们面对孩子成长的时候,一定会同样面对孩子成长中的痛苦 挣扎 叛逆 无奈,对于这些,家长的心是如何?是平静?是颤抖?是放弃?是接纳?是逃避?(爱不是逃避和放弃 爱是陪伴和坚持)

其实当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我们面对的困难背后的父母或许是用一种强迫 威胁的态度让我们去克服困难,我们记住的是对强迫 威胁 不尊重的不满情绪,却可能忘记了我们自己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也成长了.:)(我是从我自己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的,如有不同,欢迎探讨) 其实当我们自己做了父母,我们同样需要帮助我们的孩子成长,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一种更尊重孩子 更宽容一些的态度来面对孩子的成长中的困难和挫折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幸福大观园 ( ICP12039693 )  

GMT+8, 2024-6-17 21:44 , Processed in 0.03024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