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手机客户端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小颀妈妈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育儿困惑] 2010年8月话题:0-6岁究竟该构建些什么?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Medal No.1 Medal No.5 Medal No.10

41#
发表于 2010-7-30 16:26:42 |显示全部楼层
儿童观的后面两页是讲“应试教育的儿童观”,虽然仍然是只有第1点才是真正的儿童观,后面几点都不是儿童观,而是教育观,虽然里面有一个例子里面的部分内容我不是特别认同,不过还是不挑错了,把一些我认为说得特别好的话摘录在这里:

在6岁之前,大自然创造的儿童必须通过直接经验才能获得他自己可用的经验,间接经验基本不起作用。
这条是蒙氏的基础之一,我就不多说了。

人类成熟的程度决定了人类的经验和技术水平。成人无法将自己获得的经验和技术知识灌输给成熟水平还不够的儿童。人类每一个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在每一个时期发展任务都获得了圆满的结果后,人类才能够积累起成熟的生存技能、完整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看到最后,看到这么熠熠生辉的文字,真是太值得了!让我把最美丽的鲜花献给大李,这些话真的说得太好太好了!
:F: :F::F::F::F::F::F::F:
颀,男孩,2007.1.25

如果这就是生活……

Rank: 9Rank: 9Rank: 9

Medal No.1 Medal No.5 Medal No.10

42#
发表于 2010-7-30 16:35:47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解读“教育理念”中的“教育观”,原文参见:http://www.liyueer.com/index.php?id=219

教育观的第1点,我没什么好写的,做一下笔记(我觉得原文太过啰嗦了点:shutup: ):

作为一个人应该由精神和物质两部分因素构成,建构一个良好的精神模式非常重要,人类的物质体应该是一个具有精神的内涵的物质体。

孩子的精神是需要专门喂养的,如果你没有好好喂养精神,它也不会长大。

精神模式需要一个建构的过程,精神的人的模式的形成需要6年。

在孩子的精神模式没形成前,有些事情他是做不到的。比如有的妈妈说:“我的孩子怎么这样啊!我都给他说了8遍了,他还是那样!”。他精神的这部分内容还没有形成,做不到我们想要他做的事情。就像植物不到该开花的时候你是见不到花的。但是在绿叶中其实蕴含着开花的机制的。
颀,男孩,2007.1.25

如果这就是生活……

Rank: 9Rank: 9Rank: 9

Medal No.1 Medal No.5 Medal No.10

43#
发表于 2010-7-30 16:45:33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观”的第2页开始是“精神内涵的重要因素”,一共有7点,其实我前面之所以贴了我自己1年前的想法、《正面管教》里的文字,一部分就是因为看了这里的7个因素,觉得太过凌乱,忍不住想自己探讨、自己整理的。

这7条的第一条是“对于世界的洞察力”,对这个我没有太深的体会,看着大李对这个洞察力的解释,我在想:这个洞察力到底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如果是先天的,那么该如何保护?如果是后天的,那么该如何培养?

我很想知道,巴学园是如何保护孩子们这个先天的洞察力或者如何培养这个后天的洞察力的。光看大李的那几句解释,我真的没有概念,希望得到更多指导。
颀,男孩,2007.1.25

如果这就是生活……

Rank: 9Rank: 9Rank: 9

Medal No.1 Medal No.5 Medal No.10

44#
发表于 2010-8-2 10:19:20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瑶瑶妈发的这一大篇,我很认真地看了,然后很不意外地发现,大李一直在打太极拳。

很多个妈妈绕着法儿地想问出些个什么,最后,基本上,什么也没有问出。

我看到的,仅仅是安全感、感受力。这两个我认为很重要,是需要建构的东西,但是这是我原本就知道的东西,该如何建构,我认为也没有怎么讲。

然后就是这样一些话:
“能够不管不顾的系统”——这个,我理解是作为一个人,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信念,总之,是拥有他自己、成为他自己之后所能拥有的东西。当然,我这些话,也还是等于什么都没讲。

“比较有力量的灵魂,比较平和的、祥和的灵魂”“建构不焦虑”
“意志力的、智慧的、解决问题的和心理的这些方面的建构”
“社会性能力建构”“团队承受力”

我看到的就是这些。当然,这是我的读后感,和我现有的水平以及理解能力有关。我非常欢迎有更多理解和领悟的姐妹给我更多的指导。
颀,男孩,2007.1.25

如果这就是生活……

Rank: 9Rank: 9Rank: 9

Medal No.1 Medal No.5 Medal No.10

45#
发表于 2010-8-2 10:37:55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算不算歪楼,也想说两句,希望没有打扰到小颀妈妈。

这个标题很吸引我,因为欣同学正好进入了六岁,九月正式进入小学生活,我也再想这个问题,从她一岁多接触到大李,一直走到六岁,她已经构建了什么,还需要我帮助什么,我自已因此还需要如何调整如何努力…

看了前面大段大段的学术,有点晕乎了,可能是老化了,脑袋转不弯了…呵,不知小颀妈妈能不能结合理论从事例中再解说一下呢?
独舞欣妈 发表于 2010-7-31 21:13

回复欣妈,以及前面几个说希望没有打扰到我的妈妈,其实,我这个帖子,之所以发在“育儿困惑”这个子版块,就是想要和大家一起来探讨的。

这次因为容妈思考的问题的机缘,我也重新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但我并没有答案,正因为如此,我才发了这个帖子,因为,我期待,能够在这个帖子中与大家的讨论中,能逐渐整理清楚自己的思维,能够受大家的启发逐渐丰富健全整合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这是我发这个帖子的初衷。

我自认为,我对大李是尊重的,但是,我并不迷信她,我以为,大李在某些问题上,也还在摸索中,所以,刚才瑶妈转发的那第6次UC培训的内容,虽然大李说“什么是建构?怎样建构?这个问题太难讲了。至少需要几个小时或者几十个小时来讲这个问题,才能讲透它。不是像这样的培训(只有一个半小时)讲清楚的。”,但是说句实话,我对她的这句话表示严重的怀疑,我认为,至少在当时(现在我不敢说,因为大李始终在学习在思考在进步,这也是我非常敬佩她的一点),就算给大李几个小时、甚至几十个小时,她也讲不清楚这个问题(更不用说讲透了),因为,她自己当时还没有这个问题的答案。

如果她真有那个答案(甚至不需要那是个正确的答案,只要是她自己的观点就好)的话,没有几个小时、几十个小时又有何妨,哪怕只是讲个条条框框嘛,但是,当时的情况是,我以为,就是这个条条框框她也讲不出来。事实上,我们做过PPT演示资料的人都应该知道,条条框框其实是最难的,因为那是精简、那是精华的浓缩,那条条框框的背后,是需要读几个小时甚至几十个小时的详细资料。

扯远了,回头来说,但即便如此,即便大李也没有想明白这个问题的答案,即便我看清楚了这一点,也并不证明我小颀妈妈就比大李要高明了。这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挑人家的错,总是相对容易的。眼高并不代表手也一定高。

我也并没有自我膨胀到自以为比大李高明的地步,我只是,尚没有答案,然后,看到大李的一些文字,觉得有些不认可,觉得有些似是而非,觉得有些话想说,所以开了这个帖子,寄希望于通过这个帖子中自己把那些想说的话说出来以后,能够逐渐整理清楚自己的一些原有观点,并且,以这个帖子为平台和大家进行一些探讨,在众人智慧的启发下,希望自己能够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更趋向正确一些。

这是我的初衷。

所以,欢迎大家,尤其是,欣妈这样的大孩子的妈妈们,能够多说说你们的一些看法,不用担心会打断我,我其实不是那么容易被打断的——所以常常没有及时回复大家,抱歉哈!:F:

这个帖子,我不见得会继续得很快,很可能,会延续的时间比较久,我非常非常欢迎大家的参与。我看这个帖子是看的人多,回复的人少,是不是大家都担心打扰或者打断了我的叙述,所以特此回欣妈这个帖,把我的心里话和大家说一说。
颀,男孩,2007.1.25

如果这就是生活……

Rank: 9Rank: 9Rank: 9

Medal No.1 Medal No.5 Medal No.10

46#
发表于 2010-8-2 17:18:11 |显示全部楼层
小颀妈妈说看得人多,说的人少,作为版主真是汗的不行~~~~~~:L

汗的是,我心底里竟然就没打算把这么复杂的事情弄明白,一看连大李专门研究儿童教育的都觉得这是件很费劲儿的事儿,就更有理由和托词了,实在是太懒 ...
敬听 发表于 2010-8-2 11:57

我感觉,你的话吧,就算不弄明白宣也不会有多大损失。

我的话吧,就算弄明白了也不知道能带给颀多大收益,汗的人是我!:L
颀,男孩,2007.1.25

如果这就是生活……

Rank: 9Rank: 9Rank: 9

Medal No.1 Medal No.5 Medal No.10

47#
发表于 2010-8-2 17:19:59 |显示全部楼层
前面的没看完,先说说我的想法吧。

我感觉0-6岁,要构建的是自我。 这个自我构建,包括对自己的认知,(身体上,力量上,情绪上,感觉上的,包括对至亲关系的认识(安全感) 包括对社会的认知(比如安全方面,比 ...
牛妈妈 发表于 2010-8-2 15:47

谢谢,我也感觉,要我就选一个的话,肯定就选构建自我这个。

谢谢你的分享,我觉得很受益!:F: :kiss:
颀,男孩,2007.1.25

如果这就是生活……

Rank: 9Rank: 9Rank: 9

Medal No.1 Medal No.5 Medal No.10

48#
发表于 2010-8-9 13:18:20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颀妈妈 于 2010-8-9 13:42 编辑
我想“本应该成为的人”指的是一个普遍意义上正面的人,指的是一个有爱心,有自信,独立,有逻辑思维能力,有创造力的人,一个身体功能可以为精神智慧服务的人。而成就本身会是一个智慧人的创造结果之一,但成就不等于说是一个人成长的目标,因为相当多的所谓成就需要社会有大多数人的认可后才能体现在社会群体中,然而有更多的人的成就是没有机会在社会群体中被认知并宣扬的,比如说一个园丁一生中培养的无数花果,这个成就对人类及其生存环境是了不起的成就,但是这个成就往往被忽视。那么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未来因何而满足并自信呢?因他人的认可还是因自身内在的满足?我认为两种成就感是相辅相承互相滋养的,从而一个人有机会达到为人的高端境界,也许就是咱们古人说的荣辱不惊吧。

楼上讲到对待孩子的态度包括:理解、尊重、权威。这真是让我欣赏呢!当我们身人父母爱到泛滥时,往往会忘记权威对成长的意义,这个权威不是权力与威吓,而是为人的模范与标准,没有了模范标准的成长,就是没有岸和目标的河流,不知将流向何处。一滴水不溶入大海又如何获得水的生命?

很久没时间看贴了,今看此贴,真是开心呢!
viviangw 发表于 2010-8-8 07:37

看到这么高质量的跟帖,也真是开心呢!

唯有这段是我所不同意的。
楼上讲到对待孩子的态度包括:理解、尊重、权威。这真是让我欣赏呢!当我们身人父母爱到泛滥时,往往会忘记权威对成长的意义,这个权威不是权力与威吓,而是为人的模范与标准,没有了模范标准的成长,就是没有岸和目标的河流,不知将流向何处。一滴水不溶入大海又如何获得水的生命?

“当我们为人父母爱到泛滥时”,何为“爱到泛滥”?我理解的溺爱,一种是非爱,就是不给孩子探索、发现和自主的自由;另一种是完全不加限制,也就是不给孩子以了解和体验他人需求和情感的自由。排除这两种情况,其他的,我理解,都不需要权威。我不知道,viviangw所说的“爱到泛滥”具体的是指何种情况。

“这个权威不是权力与威吓,而是为人的模范与标准”,我理解的“权威”,的确不包括“威吓”在内,但确实包含“权力感”“威严”这一类的意味在里面,倒是没有把“为人的模范与标准”与“权威”联系起来,恕我直言,我觉得这种联系略显牵强,我想,一般人,看到“为人的模范与标准”这几个字,也许会联想到“楷模”,也许会联想到“以身作则”,但恐怕很难联想到“权威”吧。

“没有了模范标准的成长,就是没有岸和目标的河流,不知将流向何处”,如果说我对于“模范”两个字尚还可以接受的话,那么对于“标准”这两个字的话,我恐怕真的真的无法接受,请问,所谓“为人的标准”,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标准?还是说“模范标准”应该联系起来看,应该统一解释为自律谦让尊重他人等等?

以上虽是质疑,但的确也是疑问,企盼得到解答,然后做进一步的探讨。
颀,男孩,2007.1.25

如果这就是生活……

Rank: 9Rank: 9Rank: 9

Medal No.1 Medal No.5 Medal No.10

49#
发表于 2010-8-9 13:21:05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这里,我们更需要把焦点从教师的身上拉回家庭,因为教师的现状是父母无法改变的,但是我们自己是否能做好,确实我们自己可以决定的. viviangw 发表于 2010-8-8 13:17

的确如此!:F:
颀,男孩,2007.1.25

如果这就是生活……

Rank: 9Rank: 9Rank: 9

Medal No.1 Medal No.5 Medal No.10

50#
发表于 2010-8-9 13:24:54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啊,我只是认为我们这样教育的孩子不可能会差到哪儿去啊,即便是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而且除了能应付考试,我相信他们会对人生有更清晰的认识,我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loveliness:

我曾经说过,我的目标不指向成功,可是搞不好,成功会成为副产品的。:lol容宝妈妈 发表于 2010-8-9 13:01

我非常理解容妈。

我甚至认为,成功将会是必然的副产品。
只不过,这个成功,不一定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而已。
颀,男孩,2007.1.25

如果这就是生活……

Rank: 9Rank: 9Rank: 9

Medal No.1 Medal No.5 Medal No.10

51#
发表于 2010-8-9 17:40:28 |显示全部楼层
权威是什么?权威怎么用?

1、权威不等于威权,因为你是她的家长,是她的经济来源,她就必须服从你,如果你这么理解权威,那么就没有讨论的前提。

我理解的权威,是因为家长平时的不凡之见和行为示范,让孩子由衷地信任你、信服你,愿意听你意见。这个是讨论的基础,就因为平时良好的亲子关系才能建立这种权威,如果是靠吼或打得来的,那么就像没地基的大楼,随时有轰然倒塌的可能,孩子越大,倒塌的可能性越大。

2、权威怎么用?

我是觉得在孩子的意见或处事方式和你有重大分歧的时候用。
这个用如果被曲解为强迫使用,那么大家又分道扬镳了。我觉得完全可以心平气和、娓娓道来,就因为你是她的闺蜜,就因为这种长期建立起来的良好亲子关系,才有可能使你的孩子理性平静地理解你和她意见的不同,而不是先把你视为对立面,就因为平时对你的仰视和敬佩,她才有可能心悦诚服地被你说服。当然,也许你会错,在这种气氛地沟通下,你也会发现你的狭隘及与孩子的代沟,那么你也可以修正你的看法,共同商量出一个最佳的解决办法,这才是真正的双赢。
敬听 发表于 2010-8-9 16:25

哈哈,如果是这么理解权威的话,那真的仅仅是语言用词上的区别而已了。

我只是不把这个叫做“权威”而已;P
颀,男孩,2007.1.25

如果这就是生活……

Rank: 9Rank: 9Rank: 9

Medal No.1 Medal No.5 Medal No.10

52#
发表于 2010-8-9 17:42:02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以为:

如果一个孩子只有闺蜜关系的父母,她会对这个世界感到很无助,很没有安全感。

有权威的父母是孩子成长需要的
绿袖 发表于 2010-8-9 16:52

是啊,我知道你是持这一观点的,但是只有结论的话并不能说服我。

请问,何以见得,“如果一个孩子只有闺蜜关系的父母,她会对这个世界感到很无助,很没有安全感”?

这一结论是从何而来的?
颀,男孩,2007.1.25

如果这就是生活……

Rank: 9Rank: 9Rank: 9

Medal No.1 Medal No.5 Medal No.10

53#
发表于 2010-8-9 17:45:57 |显示全部楼层
家长并不是和孩子完全平起平坐的。家长有家长多年生活积淀的阅历,的确可以在很多方面给孩子提供帮助和参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家长是孩子学习的第一榜样。很多时候,他们依靠你来告诉他们,这是什么或那是什么,这是对的或是错的。

在孩子一生的漫长旅途中,家长有时候需要在前方引领,有时候需要和孩子携手并肩,齐头并进,有时候,也可以是跟随和仰望孩子的那个人。我不排斥任何一种情形。
上海悄悄 发表于 2010-8-9 17:04

这段超赞!:F: :F: :F:
也完全认同!

只是,我没有把这些观点和权威联系在一起。抛开权威一说,这些观点是多么多么地好啊!
颀,男孩,2007.1.25

如果这就是生活……

Rank: 9Rank: 9Rank: 9

Medal No.1 Medal No.5 Medal No.10

54#
发表于 2010-8-10 11:17:57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大家可能对"权威"二个字比较敏感和反感,其实大家看<美国学者鲍姆令德研究----四类父母的教养方式>中的权威性父母就是民主型父母(有的书把第一种父母是写做权威型,有的写做民主型).

一)权威型  在大都 ...
杨颜 发表于 2010-8-9 18:17

谢谢杨颜老师,非常受益!
:F: :F: :F:
颀,男孩,2007.1.25

如果这就是生活……

Rank: 9Rank: 9Rank: 9

Medal No.1 Medal No.5 Medal No.10

55#
发表于 2010-8-10 11:21:02 |显示全部楼层
我再转载一下朱建军博士的<五种问题家庭出来的孩子长大成人以后出现的消极意向>

http://www.namez.cn/viewthread.php?tid=1174&extra=&page=10

转载自: 朱建军博士著《我是谁?》

我们这里假设有 ...
杨颜 发表于 2010-8-9 18:25

谢谢!:F: :F:
颀,男孩,2007.1.25

如果这就是生活……

Rank: 9Rank: 9Rank: 9

Medal No.1 Medal No.5 Medal No.10

56#
发表于 2010-8-10 11:24:22 |显示全部楼层
好热闹呀,有空来看看贴时发现楼又搭高了不少,颀妈的问题很深入,我还没想出怎么回答呢,发现145楼敬听,与152楼杨老师的贴已经做了说明,把我有感受却讲不清楚的话讲得更明白了,不知道这算不算回答了颀妈的问 ...
viviangw 发表于 2010-8-9 21:47

嗯,她们的回帖都很好,可以算是回答了我的疑问,谢谢!:F:
颀,男孩,2007.1.25

如果这就是生活……

Rank: 9Rank: 9Rank: 9

Medal No.1 Medal No.5 Medal No.10

57#
发表于 2010-8-10 11:38:03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颀妈妈 于 2010-8-10 11:41 编辑
我真心地想知道你把这个叫做什么?

好奇心害死猫;P
敬听 发表于 2010-8-10 09:41

我会用“良师益友”“民主”这样的词来形容。

因为,我感觉,我所能接纳的权威(在大家的帮助下,我终于不把“权威”直接与“专制”联系起来了:$ ),就像你之前说的,“我理解的权威,是因为家长平时的不凡之见和行为示范,让孩子由衷地信任你、信服你,愿意听你意见。”

所以,这种权威,我觉得就是一个良师益友的作用,引导孩子来思考我所说的那些观点,这是重点,在他思考了以后,自己得出结论,这是非常重要的,哪怕他思考后得出的结论仍然与我所引导、希望的那个不一致(仍然没有听从我的意见),也没有关系,重点是他愿意听听我的意见,愿意思考我的那些观点,然后形成他自己的观点。

虽然一次、两次、三次……,他都没有形成我所认为对的那个观点,但是这都没有关系,我相信,只要他愿意来听(只是听而非“听从”)、来思考我的意见的话,在这个不断修正的过程中,他最终必定会形成正确的、而且是他自己的观点的。我认为,这个过程很重要。

而要他愿意来听、来思考我的意见,其前提必然是他“由衷地信任我、信服我”——因为一直以来的实践证明,我的提醒往往是有价值的,正如你所说,必定有那些平日里的不凡之见、那些提醒过他但未曾强迫过他、他最终没有听从导致了他自己吃苦头的那些建议的存在。

我觉得,这样做的话,就成为了孩子的良师益友,就是引导和民主并存的。
颀,男孩,2007.1.25

如果这就是生活……

Rank: 9Rank: 9Rank: 9

Medal No.1 Medal No.5 Medal No.10

58#
发表于 2010-8-10 11:44:39 |显示全部楼层
好奇颀妈对道德的定义是什么?不知道和我理解的是否一样捏。。。:wenhao

颀妈对权威的敏感我倒是能够理解她,毕竟,她是尼尔的弟子。

也许,颀妈可以把尼尔关于“权威”的文字再摘出来看看,他老人家对 ...
上海悄悄 发表于 2010-8-10 11:41

嗯,我试着来摘摘看,但是,恐怕我一定能找到关于权威的原文。

我会尽量多摘一些相关的文字。
颀,男孩,2007.1.25

如果这就是生活……

Rank: 9Rank: 9Rank: 9

Medal No.1 Medal No.5 Medal No.10

59#
发表于 2010-8-10 13:49:07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颀妈妈 于 2010-8-10 16:23 编辑

无须对孩子进行道德训练

绝大多数父母相信,如果他们不教给孩子道德观念,或者不随时告诉他们什么是错、什么是对,他们就没有尽到责任。每个家长都相信,除了照顾孩子的身体以外,更重要的给他们灌输道德观念。假如孩子不接受这种训练,长大以后他就会变成一个没有教养、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野人。这种信念主要是因为在我们这种文化中,绝大多数人都相信人是生下来就有罪的,他的天性是坏的,除非经过教导,否则他就会贪得无厌、残忍,甚至杀人。



基督教公然宣扬这种信念:“我们都是该永沦地狱的罪人。”因此牧师和老师相信,一定要引导孩子走向光明的道路,不管那光明的道路是十字架的道路还是伦理的道路,在任何一种情形下,他们的目的都是感化人类。



既然教会与学校都同意孩子是生而有罪的,我们便不能指望父母会反抗那些权威。教会说:“假如你犯罪的话,你将被惩罚。”父母马上仿效:“假如你再那样的话,我现在就要教训你。”二者都极力以强加的恐惧来提高孩子的品质。


   
《圣经》上说:畏神是智慧的开始。还不如说是病态心理的开始,因为无论给孩子什么恐惧都是有害的。



很多时候家长对我说:“我不知道我的孩子是怎样变坏的,我已经严厉处罚过他,也相信我们家里从来没有过坏榜样。”我的工作大半是在帮助那些被鞭子或对上帝的恐惧逼迫去做“好人”的孩子。


   
很少有家长了解经常不断的禁忌、训诫和说教,以及把整个道德制度强加在一个没有准备好的孩子身上的后果。他们不能了解,因此也不愿意正视其结果。


   
问题儿童的父母总是过度紧张,他们从来不想想自己那一套道德观念到底对不对,因为绝大多数时候他们都自以为知道何者为是,何者为非。而所有的正确标准,都早已一劳永逸地、权威地书写在《圣经》中。这些家长从不动摇,从不怀疑他们父母的教训、老师的教训,或者社会上所实行的法典,他们会觉得社会上有各种信条是理所当然的。怀疑和分析这些信条太费脑筋了,而反对又会使他们惊慌失措。


因此一个过度紧张的家长相信孩子是错的,而且好像是故意要做坏事。在此我要再次宣布我的坚定信念:孩子绝对不会犯错。我处理过的每一个坏男孩,都是早期教育和训练的不当结果。因为他在早期发育时,他的家长根本不知道任何基本的儿童心理。


差不多每个人都觉得人是意志的动物,按意志行事,但心理学家却不这样认为。心理分析家证明,人的行为大都受他的潜意识操控。许多人说克里平(注:因杀死妻子而被处以死刑的美籍英国人)如果听从他的意志,他就不会变成一个谋杀犯了。刑法是根据“每个人都有善和恶的自由意志”这一错误观念而订立的,因此,最近有一个人因为在女人衣服上泼墨水而坐牢。对社会来说,泼墨水的这个人是个坏蛋,假如他改过的话,他就会变好;对心理学家来说,他是一个可怜的精神病态的人,做了一桩他自己也不知道意义何在的事。如果是一个开明的社会,便会很仁慈地送他去看医生。


   
潜意识心理学认为,我们所有的行为都有一个隐藏的原因,除非经过长期的分析,否则我们不会明白,甚至精神分析也不能够到达我们的潜意识的最深处。我们做,但不知道为什么那样做。




不久以前,我将我的全部心理学书放在一旁而去铺砖,我不知道为什么。假如我不铺砖而去泼墨水,我也不会知道是为什么。因为铺砖是一件对社会无害的事,因此我还是一个很好的公民;而泼墨水对社会有害,那个人就成了令人鄙视的罪犯。不过那个泼墨水的人和我唯一的分别是,我有意识地喜欢工艺;但那个人并非有意识地喜欢泼墨水。我喜欢做手工,在这点上,我的意识和潜意识是一致的;在泼墨水这件事上,意识与潜意识则不一致。反社会的行动是意识与潜意识冲突的结果。



几年前夏山有一个学生,是个活泼、聪明而且可爱的十一岁男孩。他经常会安静地在那里看书,然后突然跳起来,跑到房子外面想纵火。总有一种不能控制的冲动驱使他这样做。



以前的许多老师都劝过他,也体罚过他,叫他用意志控制他的冲动,但是潜意识里的纵火冲动太强烈而根本控制不了(潜意识的冲动比意识上的强烈得多,而且不容忽视)。这个男孩不是个坏孩子,他是个有病的孩子。造成他病态的原因是什么?是什么使一些孩子变成病态的少年犯?这里我要试着解释一下。



当我们看一个婴儿时,我们知道他不是邪恶的——他不会比一颗白菜或一只小老虎更邪恶。初生的婴儿带来一股生命力,他的意志和潜意识都有活下去的冲动,他的生命力催促他去吃,去探索他的身体和满足他的愿望。他在自然的引导下成长,但是对成人来说,孩子内在的自然意志就是魔鬼意志。



差不多每个成年人都相信孩子的天性一定要改进,因此每一个家长从孩子一生下来便开始教他怎样生活。孩子很快就遇到一大套禁忌,这个讨厌,那个肮脏,这样太自私。孩子内在原有的自然生命力受到了外界的控制。教会称自然的声音为魔鬼之声,道德指导为上帝之声。我相信这两样应该颠倒一下才对。



我相信道德教育使孩子变坏。我相信,如果将一个孩子所受的道德教育去掉,他就会变成一个好孩子。


   
也许对成年人来说,道德教训有它的道理,但对小孩来说则是毫无理由的,从心理学上来说则是错误的。叫一个小孩不自私是不对的,因为每个小孩都以为世界是属于他的。当他有个苹果的时候,他唯一的愿望就是吃掉那个苹果。母亲怂恿他和弟弟平分,结果是让他恨他的弟弟。假如孩子没有受到不自私的教育,利他主义后来便会自然发展起来;假如孩子是被逼不自私的,他也许会永远自私,如果母亲压抑孩子的自私,她便会自私永远种在孩子的潜意识里。


此话怎讲?精神分析学发现,任何一个未被满足的欲望都潜伏在潜意识里。因此一个被教导不自私的孩子,为了博得母亲的欢心,便会照她要求去做,他会不自觉地把他真正的愿望——自私——埋藏起来,因而这个压抑会使他一辈子自私。道德训练因此是毫无意义的。

性方面也一样,道德训练使孩子对性的兴趣一直停滞在幼稚期。那些因为把猥亵图片给女学生看、在公共场所玩弄生殖器等而被捕的可怜人,都有道德观念坚定的母亲。儿童时期毫无害处的兴趣,被母亲看成了不可饶恕的罪恶,孩子于是把那些幼稚期的愿望都压抑下来。但是这些愿望后来原封不动地跑了出来,或者以象征的方式出现,一个在商场偷东西的女人,就是将小时候的道德训练的症状以象征的方式发泄出来。她的偷窃行为不过是满足被压抑的儿时兴趣而已。

所有这些可怜虫都是不快乐的人。偷窃是不受团体欢迎的事,团体的意志是强烈的。与邻居和睦相处是人生真正的目标之一,人的本性并不是反社会,人的自私性就足够使正常的人合群,只有比自私更强的原因才会使人反社会。

那更强的原因是什么?当两个自我——一个是自然的自我,一个是道德训练出来的超自我——发生激烈冲突时,真正的自我就退回到幼稚时期。这时团体的意见就变成次要的,盗窃狂知道被送警法办或者名字登在报纸上是件可耻的事,但是对公共舆论的畏惧心抵不过他那幼稚的愿望。盗窃癖归根结底是一种追求快乐的愿望,但是这种象征性的方式绝不能让原来的愿望得到真正的满足。那个可怜虫会一直沉溺其中,难以自拔。

让我以下面的例子来解释未被满足的愿望将如何发展。七岁的小比利刚到夏山的时候,他的父母告诉我他是个小偷。一星期后,一味教员说他放在卧室桌上的金表不见了,我问女舍监知不知道这回事。

“我看见比利在玩一只表,”她说,“我问他从什么地方得来的,他说是从他家院子里一个很深很深的洞里捡来的。”

我知道比利把所有东西都上锁,我试着用我的钥匙将他的箱子打开,里面赫然有一只拆散的金表,那显然是用锤子和凿子敲击的结果。我锁上箱子,叫比利来。

“你看见安先生的表没有?”我问他。
他瞪大眼无辜地看着我说:“没有,什么表呀?”
我注视了他半分钟,说:“比利,你知道孩子是从哪里来的吗?”
他抬头很有兴趣地说:“从天上来的。”
“哦,不是的,”我笑着说,“你在你妈妈的肚子里长大,当你足够大的时候,就跑出来了。”他一言不发,走到箱子面前,打开箱子,然后递给我那只拆散了的手表。他从此改掉了偷窃习惯,因为他想“偷窃”的不过是事实的真相。从此以后他的神情不再迷惑,也变得更快乐。

读者一定会认为这是魔术,其实不然。当孩子提到深孔、深洞时,他们下意识里多半是想知道他的生命是怎么开始的。我也知道他父亲养一些狗,他知道小狗怎么出生,因此他自己一定也会猜想小孩是怎样来的。母亲羞怯的谎言不得不使他压抑自己的猜想,他对真相的渴望就以另外一种象征的方式表现出来。象征地说,他把妈妈偷来,然后把她打开,看看里面到底是什么。我的另外一个学生因为同样的原因,不断地开抽屉。

家长一定要了解不能揠苗助长。有些缺乏耐心的父母在孩子还不会爬的时候就要他站,可是他的四肢还不够强壮,根本撑不住体重。这种要求未免太早,结果是让孩子变成萝卜腿。假如父母能耐心等待,孩子自然就会好好走路。同样的,太早训练大小便也会产生有害的结果。

道德训练也是一样。强迫孩子学习许多他不能遵守的道德标准,不但会使他永远不能接受这些道德标准,同时还会使他变成精神病。

叫一个六岁孩子在单杠上引体向上四次未免要求太高,因为对这种运动来说他的肌肉还不够结实,但是到十八岁时,他很容易就做到了。同样的,小孩的道德观念不应该受到催促,家长一定要有耐心,坚信孩子的天性是好的。假如不加以阻挠而让他们自由发展,他自然会长成一个好人。

我在夏山多年的经验是:我们无须教孩子守规矩,假如不逼他,他能自己在适应时刻学会分辨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学习是从环境中获取价值观念的过程,假如父母是诚实的和道德的,他们的孩子在适当时刻也会走上同样的道路。


以上摘自《夏山学校》(A.S.尼尔 著)
颀,男孩,2007.1.25

如果这就是生活……

Rank: 9Rank: 9Rank: 9

Medal No.1 Medal No.5 Medal No.10

60#
发表于 2010-8-10 16:27:39 |显示全部楼层
在亲子关系中,我理解的权威,意思是父母意识中认为“孩子,我知道什么是对你最好的,来,按我说的做。”
容宝妈妈 发表于 2010-8-10 12:55

嗯,其实我也是这么理解的:handshake ,所以,我一直不认可这种父母的权威。
颀,男孩,2007.1.25

如果这就是生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幸福大观园 ( ICP12039693 )  

GMT+8, 2024-6-16 20:15 , Processed in 0.031271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