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日暖 发表于 2014-7-3 17:00:33

我想象自己身处巴黎,很想骑自行车上下班。可看着滚滚车流,我实在没有那个胆量每天和小汽车争道,只好放弃了骑车的念头。

如此看来,城市里若有专设的自行车道,对于某些人(如自行车爱好者,骑车出行更便捷的人)来说,的确是一项重要的福利,有与没有差异很大。

所以,我可以明确地说,尽管我已很久不骑车了,自行车道对我来说仍算福利。因为只要我什么时候有了兴致,打算骑车出门,我所在的小城还有的是自行车道供我安全往返。

不读《如此西欧》,我怎么会把平平常常的自行车道视为福利呢?是《如此西欧》给了我看待事物的新视角。

蓝田日暖 发表于 2014-7-3 17:14:20

《如此西欧》2004年出版,距今已有10年了,书中描绘情景自然不可能一直保留原状。

目前法国的自行车道略有增加。而中国的自行车道却已经变得不那么名副其实:部分自行车道变窄,骑自行车的少了,骑电瓶车的多了。居民区道路还常常被小汽车占用,妨碍自行车、电瓶车等的通行。

丁丁姑娘 发表于 2014-7-3 20:52:05

思涵妈 发表于 2014-7-3 15:0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嘿嘿,我很好奇蓝田妹妹是个咋样的人,每次看蓝田的文字都觉得平静如一汪湖水,蓝色的、剔透的、闪着波光的 ...

平静、深邃而睿智!

丁丁姑娘 发表于 2014-7-3 20:53:10

{:3:}献不出花来,摆个色脸代替,嘿嘿。

敏锐 发表于 2014-7-3 22:11:49

真好
喜欢那句  


借由他人的眼睛去观察世界。

接下来,我们还可以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他人眼中的世界,继而得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感受。

通过这样的阅读方式,我们的头脑可以变得开放和灵活。

酷贝拉 发表于 2014-7-4 01:08:43

蓝田日暖 发表于 2014-7-3 17:00
我想象自己身处巴黎,很想骑自行车上下班。可看着滚滚车流,我实在没有那个胆量每天和小汽车争道,只好放弃 ...

自行车道也是我的福利

欣欣MM 发表于 2014-7-4 10:45:41

前段时间对历史方面的书也是兴趣盎然,最近咋看不大进了呢?
懒惰期吧,呵呵
来蓝田这里吸取点正能量。

一米妈妈 发表于 2014-7-4 12:49:00

写的真好,我最近也突然对历史,和地理有了点兴趣。

蓝田日暖 发表于 2014-7-4 19:02:16

有历史知识的人知道拜占庭,有宗教知识的人知道君士坦丁堡,有商业知识的人知道伊斯坦布尔。

拜占庭,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当这些词汇列在同一个句子中时,上历史课的感觉又回来了——我绝对在历史书上看到过它们。可除此之外,我的大脑空白得很,没有什么具体的信息自动自发地出现,为我答疑解惑。说起来,我当年历史成绩还不错,可惜死记硬背的知识,不像骑自行车这种能力,可以长久保留,随时为我所用。

既然什么也想不起来,就继续往下看吧。

蓝田日暖 发表于 2014-7-4 19:10:12

接下去,上历史课的感觉更浓了。车耳开始具体描述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的辉煌历史了,建都年份出现了,朝代更替的原因也解释了,总之可以列为考卷题目的众多信息一一出马。我的轻微强迫症又犯了,看到某世纪,我就想着要把它转换成年代,如果写的是公元5世纪,我就得在脑子里把它转换为400多年,估计这是以前上历史课、背考试要点时留下的习惯。

看完了“历史的辉煌”,浏览了“建筑的独特”,车耳开始描述伊斯坦布尔的“现实的风情”。我的福利总算到了。

蓝田日暖 发表于 2014-7-4 19:19:02

作者写道:“到伊斯坦布尔后,才知土耳其餐是世界第三大美食。”

什么?土耳其餐是世界第三大美食?我知道中餐和法国菜闻名全球,意大利菜也挺热门(有这样的印象,和《托斯卡纳艳阳下》这本书脱不开关系)。可是,我从不知道,美食大国名单中,还有个土耳其。

然后,我很快意识到,自己对土耳其这个国家一点都不熟。确切地说是完全不熟,所以我根本想象不出土耳其食物会是怎么一副模样。

蓝田日暖 发表于 2014-7-4 19:29:10

与身边众多的美食爱好者相比,我对于吃并不上心,同样的早饭,我甚至可以吃上一整年,让听者汗颜。

可是为什么土耳其辉煌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没有吸引我,它们的食物反倒激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呢?难道是中国人对吃的执着深深地影响着我吗?也许是吧。

“土耳其餐的确好吃,中国人又能习惯。”作者继续说道。

中国人能习惯的土耳其菜,是不是可以称之为,熟悉的陌生菜呢?我越来越好奇了。

蓝田日暖 发表于 2014-7-4 19:39:05

作者用了较长的篇幅介绍了伊斯坦布尔的历史和建筑,到了现实风情篇,立刻就小气了,正式写食物的就一小段。还好,一小段也够了,因为正是这段内容拉近了我和土耳其文化的心理距离。

“土耳其餐还有一个独特之处——菜淡饭咸,黄瓜西红柿这样的蔬菜不放盐,连做的鱼也不够咸;米饭却放盐,再拌点油,空口吃就行,很有味道。所以吃土耳其餐可以菜上吃菜,饭上吃饭,不必像中餐配着吃。”

蓝田日暖 发表于 2014-7-4 20:03:08

本帖最后由 蓝田日暖 于 2014-7-4 20:04 编辑

哈哈,果然是熟悉的陌生菜。土耳其也是热米饭配菜,菜冷热兼有,热菜不少,蔬菜挺多,和中餐的搭配形式很像。这是熟悉的部分。

虽然有很像的地方,中餐和土耳其餐毕竟是两个类别的菜,所以土耳其餐肯定有许多异于中餐的部分,其中米饭的咸味就是最明显的一例。

在白米饭上撒油和盐,用勺子把油盐涂抹均匀,最后用双手把米饭搓成团。一个很有味道的饭团就出炉了,这是我小时候偶尔会吃的美食,我奶奶会做,我妈妈会做,食材和土耳其米饭差不多,相信味道也很接近。

这类咸味饭团,我和小伙伴们小时候常有机会吃到,可以说土耳其米饭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只不过这里没有哪个母亲把咸饭当作每日的主食。

菜淡饭咸,菜咸饭淡,两种搭配,随你选择。了解土耳其餐,多了一种饮食新思路,不错不错。

蓝田日暖 发表于 2014-7-5 06:53:51

本帖最后由 蓝田日暖 于 2014-7-5 06:55 编辑

我的兴趣不止于此,我开始想知道土耳其这个国家的现状。我想知道土耳其人长什么样,他们怎样生活。我想知道土耳其文化究竟有何独特之处……

心动就行动,我立刻开始上优酷和土豆网搜寻相关资料。用“土耳其”为关键词,我搜出了不少影视音乐视频。上次,我想搜索芬兰资料的时候,可没这么容易啊。仔细观察之后,才发现原来视频上传者多半是土耳其人,再看视频下方的点评,立刻知道观看这些视频的,也主要是土耳其人。哈!原来是一些土耳其人把优酷当作了视频上传下载和观看的一个驻点。这倒大大方便了我。

蓝田日暖 发表于 2014-7-5 07:20:40

本帖最后由 蓝田日暖 于 2014-7-5 07:26 编辑

我看了一些粉丝自制mv和音乐mv,下载了不同类型的三集土耳其电视剧,希望借由这些生动的材料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效果不错。

土耳其人的长相类型很丰富,联想到土耳其的辉煌历史,倒也不难理解。这个国家实在经历了太多文明,不同种族的人都曾在此生活,并留下他们的后代。这一长相特征在他们的电视剧里表现得十分明显。

土耳其帅哥有长这样的



也有长这样的

蓝田日暖 发表于 2014-7-5 11:22:48

土耳其女人多半浓眉大眼,发色以黑色为主,眼睛颜色则比较丰富,蓝色、黑色均有。

在下载的这些视频中,我比较喜欢下面这两个美女,当然两者相比,第二个美女的长相更为独特,更易辨认。



蓝田日暖 发表于 2014-7-5 18:31:29

我起初下载的那些视频都不带中文字幕,不懂土耳其语的我只能从中获取很少的信息,为了进一步了解土耳其这个于我而言颇显神秘的国度,我只好求助于国内拍摄的纪录片。很快我就找到了《走进土耳其——历史篇》和《走进土耳其——风情篇》,这两期节目是由央视拍摄的,内容还算丰富。

看完车耳的文章,再去看这两期节目,效果特别好。比如说,前者用文字带你认识土耳其的建筑风貌,后者则用实物影像外加解说,使原本模糊的土耳其建筑在你心中变得立体而生动。可以说,这两者有着互相配合,彼此补充的关系。

【走进土耳其历史篇: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ljCC-t7v1A/】
【走进土耳其风情篇: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mE0ncRv6PNE/】

蓝田日暖 发表于 2014-7-5 18:42:25

本帖最后由 蓝田日暖 于 2014-7-5 18:55 编辑

也许是我纪录片看多了,也许是受了《电影制片手册》的影响,对于这两期节目,我只能说它们的内容还算丰富,但要说整体品质,实在不能说太好。感兴趣者如果点击了视频链接,却发现它们乏善可陈,请不要勉强,也许你们可以只看我的帖,因为我会尽量生动地把其中的核心内容展示在本帖中。

                                                         【蓝眼睛】
                                          

蓝田日暖 发表于 2014-7-5 18:51:17

大姐正打算出门,我突然想知道蓝眼睛的去向,于是我问她:“你看到那个蓝眼睛了吗?”

她看了我一眼,有点犹豫和不好意思地回答,“不知道,应该扔掉了吧,旁边的金属都生锈了……”

哦,虽然那蓝眼睛是她买给我的,我也曾把它挂在包上很长时间,但其实我对它的感情没有那么深,我只是一时兴起,想拿着实物好好看一看而已。虽然有点遗憾,倒也不是什么大事。
页: 1 [2] 3 4 5 6
查看完整版本: 谈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