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手机客户端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125|回复: 2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最近在看的一本好书--<竞底:中国企业之殇>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6-25 10:54:1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强烈向大家推荐,看了这个,能让我们思考现在教育制度的产生根源。
过了狂看育儿书的日子,发现好书真多啊;P



“竞底可以制造很多赚钱能手,却不能产生伟大的企业家;竞底也不可能造就一个真正伟大的时代,最终也无法使中华民族以领导者的身份进入世界民族之林。

    任何想超过他人的中国人,都应该竞底;任何想造就伟大的中国人,都不能只会竞底。”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Rank: 8Rank: 8

2#
发表于 2010-6-25 10:59:06 |只看该作者
:F:
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

Rank: 8Rank: 8

3#
发表于 2010-6-25 11:02:07 |只看该作者
第一部分 1.目录

    代前言/1

    第一章竞底概论/

    竞底可以制造很多赚钱能手,却不能产生伟大的企业家;竞底也不可能造就一个真正伟大的时代,最终也无法使中华民族以领导者的身份进入世界民族之林。

    任何想超过他人的中国人,都应该竞底;任何想造就伟大的中国人,都不能只会竞底。

    一、竞争/

    二、竞争的两种模式:竞优和竞底/

    三、中国竞底的普遍性/

    四、竞优的难处/

    五、竞底的长处/

    六、竞优和竞底,所需要的能力不同/

    七、竞底之下,不可能出现真正的创新/

    八、与竞底相关的理论阐述/

    九、相关案例/

    十、竞底战略的问题/

    第二章底线/

    竞底组织中必然存在着相互博弈的两方,其中,强势的一方作为打到底线的角色,成为竞底者;而弱势的一方则被对方打往底线,成为被竞底者。

    一、底线的定义/

    二、底线的特性/

    三、底线类型/

    四、不断变动的底线/

    五、击穿底线和突破底线/

    第三章竞底精神与竞底实力/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古话,集中体现了本章的题旨:竞底精神的本质,就是能吃"苦中苦";吃苦的目的,就是成为拥有强大竞底实力的"人上人"。

    一、竞底精神/

    二、竞底实力/

    三、竞底落差/

    四、竞底空间/

    五、显性指标与隐性指标/

    六、竞底链/

    第四章竞底组织/

    竞底组织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追求显性指标,如中国体育对金牌数量的追逐,中国学生对分数和名次的追逐,各地政府对GDP的追逐……以为显性指标的提升,将短期扩大竞底实力。而很少有组织去追求体现真正实力的诸多隐性指标。

    一、竞底组织扫描/

    二、竞底者/

    三、被竞底者/

    四、竞底组织的诞生和成长/

    五、竞底组织内部的博弈/

    第五章竞底文化/

    中国文化最崇尚悲剧英雄,如屈原、岳飞、袁崇焕等等,仿佛没有震撼性的悲剧,就没有英雄,现代人不为工作生病、献身,也无法成模范。悲剧是什么?悲剧就是到达生命的底线。中国文化的本质,就是鼓励人们主动或被动地挑战自己的生存底线,这就是竞底。

    一、中国式的企业文化/

    二、竞底文化的特点/

    三、执行/

    四、行为塑造/

    五、洗脑/

    六、竞底式的用人文化/

    七、竞底文化注定的九斤老太法则/

    八、中西方管理文化的差异/

    第六章竞底战略(一)/

    中国是个巨大的舞台,当十三亿人都在踮着脚看戏时,任何一个人想把自己的脚放下来,就意味着看不到戏。所以,我们不得不告诉看戏的人,如何试着把脚踮得更高些,尽管所有人都很累。这真是一个悖论。

    一、战略概论/

    二、外部环境分析/

    三、企业竞底实力分析/

    四、选择竞底目标和对竞底目标的藐视战术/

    五、竞底方向和竞底时机/

    第七章竞底战略(二)/

    在势均力敌的战场上,战机是对方出现失误的时刻或我方在局部地区形成优势的时机,这种时机有极强的时效性,我们称竞底空间的这种时效性为生命周期。

    一、竞底空间/

    二、典型的竞底技术/

    三、竞底战略的风险/

    四、实施竞底战略时的危机应对/

    五、竞底战略的未来/

    部分参考书目/

Rank: 8Rank: 8

4#
发表于 2010-6-25 11:02:45 |只看该作者
第一部分 2.代前言:中国人聪明吗?中国人智…

    2008年,中国经济形势陡然紧张,大批企业关门倒闭,许多大学生毕业等于失业,这与国际大环境有关,但更多的是中国人本身的问题!

    这些问题,源自中国人的选择!

    竞底策略使中国有过辉煌的"奇迹",但也造成了结构性的困局。如果不使这种策略升级进化,它还将决定中国人的未来。

    中国人喜欢将自己与犹太人相比,他们称善于做生意的温州人、潮汕人为"中国的犹太人",在此简单举个典型案例,比较犹太人和中国人做生意的模式:

    东欧某个城市在城东和城西,各修筑了一条新马路。于是,犹太人在西边,中国人在东边,各开了一家修车店,他们的价格都很公道,服务非常好,两家店的生意都十分红火。

    不久,另一个犹太人在西边发现,人们来修车时,常常要费时等待,他就在修车店的旁边开了个餐馆,专营犹太美食,不久就声誉鹊起,不少人即使不修车,也愿意光顾。

    而在城东,另一个中国人看修车生意好做,就在街对面克隆了一家新店,为了招徕顾客,他按照对面老店的价目表,九折收费,两家店的关系有些紧张,但大家的日子还能过。

    又过了一阵子,另一些犹太人看城西的人流越来越多,就渐渐开起了超市,建起了住宅、教堂、学校,西边慢慢形成一个繁荣的新兴社区,房地产也开始增值。

    而在东边,更多的中国人来开了修车店,价格战变得白热化,每家店都偷偷在客人面前诋毁自己的同行,为了控制成本,店主们不惜克扣修车师傅的工资,甚至在修车时以次充好,偷工减料。于是,高水平的技师都流失到西边犹太人的修车店,不太在乎价格的优质客人也不来了。

    慢慢地,城东西的修车业务出现了"产业分工":高价车、新车都到城西维修保养,尽管那边修车的价格平均是城东的三倍;而二手车、廉价车都到城东,尽管他们的服务差强人意,但毕竟收费低廉。

    于是,犹太人的修车店赚得盆满钵满,而城东的中国人虽然很辛劳,却在苦哈哈地熬着,仅混了个温饱。

    再后来,最先在城东开店的那个中国人下定决心,准备贷一笔款把自己的店搬到城西去,他假装客人到犹太人的店里去考察,发现犹太人用赚来的钱买断了几项专利,修车的效率提高了五倍,质量提高了三倍,而此时城西因为成了旺区,房价和房租都上涨了120%。中国人发现,如果在犹太人的店铺旁再开个店,凭他现在的资金和技术,恐怕只有死路一条。

    这个中国人百思不得其解,论聪明和点子,他自忖不输给犹太人;论勤奋,他干得绝不比犹太人少,甚至已经把犹太人用来念圣经、守安息日的时间,全部用于工作;论节俭,除了看看电视,他根本没有什么娱乐。他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那些后来的中国人身上:

    他觉得自己和他们,就像放在篓子里的一群螃蟹,任何一只想要往上爬,其他的螃蟹便纷纷攀附在他身上,结果把它拉下来,谁也走不出困境。

    螃蟹文化,就是竞底文化的一个表现,每一只"螃蟹"都被拉到底线,才肯罢休。

Rank: 8Rank: 8

5#
发表于 2010-6-25 11:04:21 |只看该作者
好,你推荐的一定去看。

不过希望不是一本仅仅停留在分析现象的层面上的书。
八婆永远是八的。

Rank: 8Rank: 8

6#
发表于 2010-6-25 11:04:55 |只看该作者
如果说东欧的这个故事,离我们太遥远,那我们看看身边发生的事情:

    深圳宝安是一个电子产业集中区。李志强(化名)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在此开了十几年的电子加工厂,主要承接美国的电话机订单,也做少量的内销。这样的厂在深圳多如牛毛,品牌毫不重要,姑且把它叫志强厂吧。

    志强厂这十几年的风风雨雨,可算是中国制造业的一个缩影。最开始它从港台商人手里接单,几年下来,摸熟了出口美国的渠道,就开始直接接单,到2007年,每年的出口额稳定在四亿(元人民币,下同)左右。

第一部分 3.代前言:中国人聪明吗?中国人智…

    电话机是低利润产品,李志强常常把自己的竞争战略挂在嘴边:"便宜就是硬道理。"他给我举了个例子,这个例子集中反映了中国商人的思维方式,在征得他的同意后,我详细记录如下:

    电话机的座机和听筒由于配重的需要,通常要装加重块,李志强刚开始从台湾人手里接美国订单时,这加重块的材料是铅。

    开放之初,民智未开,直到老老实实按订单要求做了两年后,李志强才去掉对电话机的神秘感。有一天他忽然脑袋"开窍":这闪闪发亮的铅,不过就是在机壳里面增加重量嘛!他立刻把昂贵的铅改为相对便宜的不锈钢。这一改,志强厂相对竞争对手一下子获得1元多的成本优势,接连赢得几个大客户。有那么一段时间,李志强对自己充满信心,与买方谈判时的感觉好极了。

    但很快,其他加工厂也知道了这个奥秘,随即跟进,李志强又没有了成本优势,他不得不绞尽脑汁和对手们开展控制成本的比赛:

    不锈钢换成上油漆的生铁,再换成不上油漆的铸铁,加重块的成本从1元多,直线降到了0.1元。

    还能不能更便宜呢?除了李志强外,宝安所有的电话机厂都在开动脑筋,不过似乎再没有比铸铁更便宜的材料,这条削减成本的小路,仿佛已走到了尽头。

    但李志强没有气馁,他尝到了甜头,决心一如既往,这次他瞄准了水泥。

    开始的试验效果非常差,电话机里的水泥块经过野蛮装运后,非常容易碎裂,李志强率领他的工程团队展开"技术攻关",经过数十天的不眠不休,做过数百次试验,他在水泥中加细铁丝,加纤维,用各种不同标号的水泥,不同的配方严格记录试验过程。最终,他获得了成功,加重块的成本降到了0.01元以内。

    这就是中国式的坚韧和智慧。

    志强厂在酷烈的竞争中,又可以喘一口气了。

    我含着泪花听李志强绘声绘色地讲完这段故事,心里不禁在想,眼前这个中年谢顶、略显憔悴的中国男人,在劳心费力做他的降低成本试验时,他的试验方法、苦干精神、付出的努力,和当年伟大的发明天才爱迪生所做的工作,有什么两样呢?

    但爱迪生在试验了上千种灯丝材料后,为人类发明了电灯,而李志强的努力,又换来了什么?充其量不过是在电话机的成本控制上,再拧紧了一圈螺丝。

    写到这里,我不禁问自己,如果犹太人处在李志强的角色,他们会怎么做呢?

    后来,我从志强厂的工友们嘴里知道,当时宝安众多电话机厂家都认为:加重块的成本肯定可以降低,因此,在残酷地争夺外贸订单时,纷纷预先考虑了这个"利好"因素,提前就把价格降了下来。

    李志强为了留住大客户,也不得不以临近亏本的价钱接单。但他预期中的加重块成本降低,却迟迟没有突破,为了维持工厂运转,他对工人们开始极为严厉:加班的时间越来越长,为了克扣工人工资,各种以降低成本为目的的罚款制度,快速出笼。因此工厂的熟练工相继流失,产品质量失控,导致多次返工。

    在不影响品质的基础上,以廉价材料代替昂贵材料,是一种竞优,李志强开始的方法就是竞优。而此时他采用的,就是竞底:靠把人打到底线,赢得暂时的竞争力。

    李志强的竞底手段用到了极限,连他自己都感觉到难以再熬下去了,就在这时,加重块试验成功了,严峻的局面终于出现了转机。

Rank: 8Rank: 8

7#
发表于 2010-6-25 11:06:09 |只看该作者
也许有人会说,志强厂的电话机,不过是个夕阳产业,日子难熬是应该的。好,那么我们说说手机行业。

    仅仅在六七年前,中国的大型通信企业、家电生产商还在权衡:自己是否有技术、有实力上手机项目。一个手机生产许可证,在当时还相当金贵,这总不算夕阳产业了。

第一部分 4.代前言:中国人聪明吗?中国人智…

    而才到2008年,娇贵的白雪公主眨眼就变成扫地的灰姑娘,仅深圳的"山寨机"从业人员就有20万,年产值400亿元。在华强北,任何一家电子配件市场都能买齐所有的配件,只要一台简易的焊机,就能回家做成新颖时尚的多功能手机,批发价才200元左右。

    上万家企业,数千名像李志强那样的商人在全力打拼,使整个手机产业傻瓜化。但同时,也使它像萝卜白菜一样无利润化。

    中国人让一个行业无利润化的能力,确实是惊人的。而这种能力所依托的,就是中国数千年来养成的竞底思维和传统。

    也许还有人坚持:电话机、手机这些终端产品,很难保持技术壁垒,整个产业被轻而易举地傻瓜化,也是很正常的。既然傻瓜化了,自然不会有丰厚的利润。

    那么我们再来看中国高科技行业的旗帜——深圳华为。

    谁也不会否认,华为是处于朝阳产业中的高科技公司,正因为它是成长最迅速、发展最平稳的璀璨明星,本书将以华为作为主要案例,来说明中国人的竞底思维。一个合理的逻辑是:如果华为这样的公司都竞底,其他公司还能不竞底吗?

    2007年的华为年报显示,该年实际销售收入125.6亿美元,净利润6.74亿美元,利润率仅为5%。也就是说,如果华为的总裁任正非的铁腕稍微松一松,华为很可能滑入亏损的境地。

    如果任正非也像李志强一样,拼命控制成本,能否从庞大的销售收入中,再挤几个亿人民币的利润出来呢?

    实际上,任正非是比李志强更能控制成本的人,他有一套独特的"拧毛巾哲学",这套哲学和他倡导的压强原则、狼性生存原则,是一脉相承的。华为的成功,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任正非的"拧毛巾哲学"。

    任正非这样阐述他的"拧毛巾哲学":"就如拧毛巾,只要拧出水来,就说明还有竞争空间;毛巾拧断了,企业也完了;只有毛巾拧干了,毛巾还不断,这才是最佳状态。"

    华为在2008年中国电信C网100多亿的设备采购招标中,报价6亿多,就是竞底色彩极浓的"拧毛巾",业界估计这次华为不仅不能从毛巾里拧出"水"来,还要亏损数十亿。但为了弥补先前判断的失误,华为也只有这样把自己打到底线了。

    "毛巾"拧得太厉害,就会接近底线。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员工自杀、猝死事件,显示出华为这条"毛巾",已出现了纤维撕裂的迹象,如果再狠狠拧下去,很可能会发生重大断裂。因此,即使是任正非那样的竞底高手,如果沿用以往的战略,也很难把华为的成本再压下去,把利润率再提高零点几个百分点。

    竞底战略依靠人们的底线生存,来获得竞争优势,这使得人们的工作生活条件很难有较大的改善,以志强厂为例:

    上世纪90年代初,志强厂的女操作工(俗称打工妹)平均每天工作10小时,每个月休息两天,工资按岗位不同和熟练程度不同,为200~250元。那时,工业区最便宜的快餐是1元一份,里面有一个煎蛋或一点碎肉(当然,那些碎肉大多是来路不明的冷冻肉),外加一点素菜。

    到2008年,同样条件下的工人收入,为900~1000元,但同样的快餐,也涨到了3元,如果再加上房租、水电、交通费的增长,18年来,打工妹们的实际收入基本没有变化!

    深圳如此,珠三角地区也是如此,资料显示,东莞打工妹的实际收入近20年也没有增长。珠三角如此,长三角呢?其他内地地区呢?可能还不如珠三角。

    写到这里,我眼前出现了大群大群穿着灰色或蓝色工衣、身材不高、面目模糊的打工妹们,繁忙的工作没有压抑住她们青春的活力,即使在午休出来吃饭的时候,她们也会偶尔嬉笑打闹一下,寻找一点难得的欢乐。

Rank: 8Rank: 8

8#
发表于 2010-6-25 11:31:55 |只看该作者
太长了,贴和孩子有关的一段吧

  案例:重压下的花朵——中国儿童们的竞底式生存

    竞底是中国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只要稍稍用心观察,就可以轻易在身边找到竞底的事例。

    深圳荔园小学是市里一所有口皆碑的好学校,其教学特点非常具有中国特色。平心而论,荔园的校长和老师们,都是极其负责的,否则,按照竞底特点,他们不可能安稳地在一所好学校里就职。

    例如某年级八个班的语文课,由甲、乙两位老师负责,学校将按各班的平均成绩、最高最低成绩等一系列基于分数的指标,来考核甲、乙的工作业绩。如此一来,甲、乙老师为了使自己班上的学生在语文成绩上胜过对方,则本能地倾向于加大学生的语文作业。

    同样,数学和英语老师也面临着类似的压力,他们也会加大自己这门课程的作业,与语文老师争夺学生的课余时间。

    各科老师竞相发力的结果,是可怜的小学生们负担日趋沉重。尽管深圳小学生"减负"的口号喊了很多年,但孩子们的负担却越来越重:

    1.首先被剥夺的,是娱乐时间,在巨大的学业压力面前,童年的快乐自然无足轻重;

    2.其次被消灭的,是正常生活时间,孩子们不再能轻松地散步,读课外书;

    3.最后被压缩的,是起码的生理时间——睡眠时间。

    如果家长认为孩子应该有时间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健全的人格,而不积极协助执行老师的竞底政策,那学生立刻就面临完不成作业、退步的局面。退步的学生拉低了班级的平均成绩,必然会影响科任老师的"政绩",因此科任老师会通过排名次、课堂批评、留校、召家长谈话等一系列措施,将学生纳入竞底的"正轨",这些"纠正措施"显然将对学生的自信心形成重大打击,影响其人格发展。因此,家长只得"两害相权取其轻",认真配合老师,不让儿童玩、干家务,尽量集中所有时间在功课上。

    那么,能否通过转学来改变境遇呢?实际上,所有"好"学校都和荔园小学的操作模式一样,而口碑差的学校,男生变坏、女生早恋的风险,不是一般家长所愿意承受的,这又是一个"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抉择。

第二部分 16.中国竞底的普遍性(2)

    正如李志强对他手下打工妹的生存状态了如指掌一般,学校对儿童们的压力也心知肚明,但校长照样有自己的苦衷:如果不采取竞底政策,学校的名次退步了,那么教育局很可能摘掉校长的乌纱帽。

    再进一步说,如果市教育局不对校长施加竞底压力,深圳市的升学率势必在广东省退步,那么教育局长也干不成。

    照这样一直追溯上去,一个小学生所受到的竞底压力,可以最终追溯到教育部长乃至总理身上。而总理来自民众,反过来说,竞底的总根源还是出在民众的身上。

    中国的中小学教育是如此竞底,那么高等教育是否又明智一点呢?中国刚开始研究生教育时,一名教授每年基本招一个博士、两三名硕士,而现在居然能带100名博士。我的同学2008年来参加航展,自豪地向我表示自己带了28名工科博士,我跟他开玩笑:"这么多学生带得过来吗?"他倒也很坦率:"只要能搞到项目,搞到钱就行,反正也不是我带,下面有一个团队,我在行内的人头熟,他们有问题我知道该让他们去找谁就行了。"

    工科教授也许还有项目和经费的底线限制,文科教授们就更加可以竞底了,我的同学告诉我:他带28个博士并不算多,还有一个教授带100名博士的。我想,恐怕这真可以申请吉尼斯纪录了。

    教授招研究生时,多多益善,但在带研究生时,不仅在知识传授上对他们实行掺水式竞底,同时也在工作报酬上对他们竞底。所谓的博士硕士,不过是教授的超级廉价劳动力。很多教授的专著,其实都是老师出个点子,完全由研究生们捉刀。而研究生们由于被竞底,收入微薄,且没有署名权,当然无心认真为教授打工,也反过来对教授竞底:从网上、杂志上大段抄袭别人的东西,填充在为教授撰写的专著中。

    最后,底线被击穿,知名教授的专著被人指控剽窃。这样的闹剧,年年都在中国的学界上演着,其背后也有一条完整的竞底链在发生作用。

    很多稍有远见的家长,早已对中国教育界的这种竞底深恶痛绝,但身处竞底世界,无法独善其身。为了防止自己的孩子长期陷入这样的竞底怪圈,家长不得不未雨绸缪,将孩子送至海外就学。

    在深圳,流传着这样一套"理论":有条件的话,应该送孩子出去读高三。因为中国高三的数学基本在复习,为高考作准备,海外的数学相对简单。此时孩子的中文底子已打得不错,可以提前一年为海外的大学生活作准备。这一理论发展得如此完善,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我一个深圳朋友的孩子,就在这理论的指导下去了美国,两年后我在他回国参加同学聚会后,专门向他咨询有关情况,他讲了些让中国父母眼热心跳的逸事,如盛装到联合国为官员们演出,等等,但这些我并不太感兴趣,就直截了当地问他:"你刚见到你的高二校友,你觉得自己和他们有什么不同吗?"这大一学生一脸凝重,像个男人似的回答我:"我觉得自己和他们是两个世界的人,在美国我学会了怎么思考!"

    仅此一点,我感到他父母为他花的那几万美元,就已经全部物有所值了。

Rank: 8Rank: 8

9#
发表于 2010-6-25 11:33:18 |只看该作者
5# 皮皮妈

噓!本质不能谈的,有现象分析就不错了。解决方法嘛,你自己判断呗

Rank: 8Rank: 8

10#
发表于 2010-6-25 13:01:33 |只看该作者
华为的那段我很认同。
现在的通信设备制造商,在华为的低价甚至送的招标策略下,公司利润都在下降。
大的外资都在合并,摇摇欲坠。
貌似现在只有爱立信还能和华为拼一把了。

超级版主

女娲补天用剩

Rank: 8Rank: 8

11#
发表于 2010-6-27 00:16:40 |只看该作者
谢谢青青妈推荐这么拨云见日的好文章。

对教育的那段更让我有了深刻的认识。

反观“竞底”,我忽然有一种倾诉的冲动,因为等着看2点半的世界杯,不能睡觉,我就写点自己的亲身经历吧。

超级版主

女娲补天用剩

Rank: 8Rank: 8

12#
发表于 2010-6-27 01:46:51 |只看该作者
我的竞底经历

2002年,我偶然接触到在法国发祥的轮滑运动中的一个新兴类别,由于自己的着迷,也由于当时国内的空白,我通过网络开始做这个新类别的推介。随着我和一群同志的努力,这一新兴类别在我国青年人中逐渐盛行,我也成了圈子里的“名人”,后来更被江湖上传说为“前辈”。

后来休闲轮滑运动由青年人蔓延到青少年和儿童。儿童轮滑市场变得“充满商机”。我所在的城市也开始有商人涉足这一领域。他们需要我这个“名人前辈”来协助扩大市场。我认为既可以推广轮滑,又可以增加自己收入,这样的“双赢”的确很美。于是我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做“儿童轮滑培训”了。

儿童轮滑热一时如火如荼,轮滑鞋的需求量也随之快速增大。我这个“书生”也顺理成章地成了半个商人,一边卖鞋一边开培训班,以培训拉动轮滑热,以轮滑热拉动轮滑鞋消费。

起初,我只卖质量好,对儿童安全的鞋,价格比较高。

随着轮滑人群的迅速壮大,做卖鞋生意的人就多起来了。他们卖质量差不安全的鞋,所以价格可以比我低,初次接触轮滑的家长们只会看价格,分不出质量好坏,我的潜在顾客出现了分流。但因为我亲自做轮滑培训,这个那些卖鞋的商人做不来,因此我能通过向学员推荐(不是强迫)而保证一定的销量。

后来,那些商人们也开始懂得培训的重要性,他们先是通过招募大学里的轮滑爱好者,再后来甚至找来社会上闲散的轮滑爱好者做为教练,开始了“只要买我的鞋就送免费培训”这样的营销。免费培训的损失其实是通过更暴力的鞋来实现“堤内损失堤外补”的。于此同时,类似少年宫这样的“正规”机构开始发现儿童轮滑的“商机”,也搞培训,平且收取高出我一倍的学费,表面看这不是竞底而是竞优,实际上少年宫为了保证利润收入唯有压低聘用教练的费用,更高的学费换来了更低质量的培训。而“正规”的招牌又抢走了我的生源。

当超市也加入卖鞋大战的时候,轮滑鞋已经出现“白菜价”了。(在我们推广轮滑之前,大家可曾在全国的超市看见过有鞋卖?这都是后来的事。)当然,鞋的质量也跟白菜的质地差不多了。

到这时,我发现我只有也和他们那样去进很差的鞋拿来来卖才可以维持利润。同时,轮滑培训也变成“人人都可以当教练”的地步,没有人关心鞋的安全性,也没有人关心教课的科学性。

今天看来,这就是竞底的结果。

当我失望和彷徨的时候,正好女儿也一天天长大了,我由于做轮滑这件事成了一个常常不在家的“缺席”的爸爸,我为此内疚。终于,我下了决心,退出了轮滑江湖,回到女儿身边,又老婆孩子热炕头了。

Rank: 8Rank: 8

13#
发表于 2010-6-28 11:59:05 |只看该作者
现在所有的产业情况都是这样的:欧美创新-台湾大规模产业化-大陆的企业把它做烂,半导体行业这个周期不过4-5年吧。

Rank: 8Rank: 8

14#
发表于 2010-6-28 12:24:04 |只看该作者
我的竞底经历

2002年,我偶然接触到在法国发祥的轮滑运动中的一个新兴类别,由于自己的着迷,也由于当时国内的空白,我通过网络开始做这个新类别的推介。随着我和一群同志的努力,这一新兴类别在我国青年人中逐渐 ...
石头 发表于 2010-6-27 01:46


石头:

你这个故事说明什么?  中国的最大量的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和最在意的是什么,有一批想快速致富的商人对这点非常敏感而且能抓住,他们就抓这一把钱,然后就转移到其他行业了,他们不在乎这个行业成什么样子了,消费者怎样了,利益第一就是这样子的。就和炒作市场不管炒普洱茶还是炒绿豆,最后总是有一大批人会眼馋这个行业的暴富而进入,于是这批人最终就会竞底,当然钱不是他们赚着的。

Rank: 7Rank: 7Rank: 7

15#
发表于 2010-6-28 12:26:59 |只看该作者
:F::F:谢谢青青妈推荐,找这本书看看去。
早睡早起身体好,妈妈好,全家才好。。。

超级版主

女娲补天用剩

Rank: 8Rank: 8

16#
发表于 2010-6-28 12:31:05 |只看该作者
石头:

你这个故事说明什么?  中国的最大量的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和最在意的是什么,有一批想快速致富的商人对这点非常敏感而且能抓住,他们就抓这一把钱,然后就转移到其他行业了,他们不在乎这个行业成什么样 ...
爱无言 发表于 2010-6-28 12:24


那天睡不成觉,看了青青妈的帖子突然就回忆起自己来了。即兴写写,不想说明太多,无非自己也尝过和参与过竞底罢了。

Rank: 7Rank: 7Rank: 7

17#
发表于 2010-6-28 12:32:42 |只看该作者
我的竞底经历

2002年,我偶然接触到在法国发祥的轮滑运动中的一个新兴类别,由于自己的着迷,也由于当时国内的空白,我通过网络开始做这个新类别的推介。随着我和一群同志的努力,这一新兴类别在我国青年人中逐渐 ...
石头 发表于 2010-6-27 01:46


聪明人太多,无语:Q :curse:


这个例子,我太有感觉了!
现在的社会,有良知的人没活路,奸商才有出路。:shutup:
早睡早起身体好,妈妈好,全家才好。。。

Rank: 8Rank: 8

18#
发表于 2010-6-28 12:33:16 |只看该作者
16# 石头

呵呵,你不是竞底,你是想把那个产品做成竞优的产品!

Rank: 3Rank: 3

19#
发表于 2010-6-30 22:51:20 |只看该作者
好书真多,有些很有深度啊

Rank: 7Rank: 7Rank: 7

20#
发表于 2010-7-1 09:37:47 |只看该作者
从某种角度来说,竞底有什么不好呢?
只不过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某一个阶段而已
比如说美国的60年代
上个世纪的日本造
都是阶段而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幸福大观园 ( ICP12039693 )  

GMT+8, 2024-4-23 16:48 , Processed in 0.03047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