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手机客户端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4070|回复: 8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亲子阅读] 申爸的《基础300》 [复制链接]

Rank: 4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14 16:06:5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特特妈 于 2015-1-16 14:06 编辑

   引言:
    大申爸   2015年1月10日

    目前,申爸推荐的书,没有一本是“给小学一年级的孩子看的”,很多是给初中的孩子看的,更多的是给高中的、或者成人看的。按照一般理解,给“哪个年龄的孩子看的”是指到了那个年龄,孩子能够完全看懂。这没有问题。比如,睡前小故事是给学龄前儿童的,是说,学龄前儿童,会理解那些睡前小故事;说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是给五六岁的孩子的,是说,五六岁的孩子,能理解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五六岁的孩子可以理解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可是,三四岁的不行。说最新科学指南是给高中生看的,是说高中的孩子,可以理解最新科学指南。

    一般来讲,申爸推荐一本书,就有妈妈问:这本书适合多大的孩子看?

    我们看哈,这个事情,你拿昆虫记去给任何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孩子都会喜欢;我们说,昆虫记适合五六岁的孩子阅读;但是,你拿最新科学指南,去给一个高中生,高中生会不会像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喜欢昆虫记那样喜欢最新科学指南呢?答案是:不一定。准确一点的答案是:绝大部分不喜欢,根本看不进去;喜欢的真喜欢,但仅仅是个别的高中生。

    我们来观察,这个事情:昆虫记适合五六岁孩子,每个孩子都喜欢;最新科学指南适合高中生,只有个别孩子喜欢。这种现象,我们叫做分叉。怎么个分叉呢?在孩子小的时候,同样年龄孩子做的事情,孩子们趋同:每个孩子都能做,没有例外。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开始分化,各自向不同的方向走。等孩子走到高中,只有沿着特定方向走的孩子,才会喜欢读最新科学指南,才会喜欢读荷马史诗,才会喜欢读莎士比亚,才会喜欢读论语...其他没有沿着这个方向走的孩子,全部都不接受“那些看不懂的东西”。尽管,最新科学指南荷马史诗莎士比亚论语,都是适合高中阶段的读物,他们就是不喜欢,读不进去。

    很明显,在六岁到十六岁之间的这十年中,发生了什么事情,决定了孩子走那条道。在某个关键时刻,有一个扳道器,把孩子阅读轨迹“扳”到了那条特定的方向去了。

    人生分叉处

    我们都能够理解,到了高中了,着迷的阅读论语荷马史诗的孩子,和那些着迷地阅读言情穿越的孩子,他们的人生轨迹,就彻底地不同了。很多家长,到了高中,才发现这个 问题,才着急地去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呢,到了那个时候,再着手解决这个问题,已经晚了。事实是:孩子已经沿着大致平行,但绝不相同的两条轨道,行进很久了。到了高中,两条铁轨才各自向着不同的方向走去,开始彻底分开。这个时候才想起要“转轨”,不是不可能,但是已经非常非常困难。那是非大功力而不可为之的事情了。

    现在呢,申爸可以肯定地说,那个扳道器,一共有两个。一个发生在孩子6岁的时候....就是群里的爸爸妈妈的孩子的年龄;另一在八岁半到九岁之间。在6岁的扳道器,名字叫做天书伴随聆听;在九岁的扳道器,名字叫做拓荒阅读定向阅读。

    这个意思,大致就是说:爸爸妈妈如果想让自己的孩子在高中的时候,痴迷最新科学指南,那只要在六岁,把最新科学指南当做“扳道器”,读一遍给孩子当天书听或者播一遍MP3,给孩子伴随聆听;到了九岁,孩子自如地自主阅读了,把它当做定向阅读资料,让孩子花上一个星期的时间,快速地读一遍,两个扳道器就工作了:孩子驶上了“高中喜欢读最新科学指南”那条轨道。

    大家注意:申爸没有改变专家们总结出来的,有关最新科学指南的用法。最新科学指南还是适合于高中孩子阅读的书。这一点,是没有变化的。因为只有到了高中年龄,孩子才发育到能够彻底理解这本书里的内容的程度。但是,申爸改变了一下最新科学指南的性质。在六岁和九岁的时候,把它当做了一次扳道器。让孩子听了一遍,读了一遍。

    在六岁呢,我们都体验到,孩子处在天书敏感期,“给什么听什么”。你给孩子最新科学指南,他就听。不用费任何力气,很轻松。在九岁呢,妈妈们将会体验到,那个时候,孩子阅读文字的能力,已经驾轻就熟;孩子已经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来行动。当和孩子说好,要“每天定向阅读30分钟”并把它变成习惯之后,你直接给孩子最新科学指南,他一个星期时间,自己就把一厚摞纸啃光了。也不需要家长费多大力气,也很轻松。

    你那个火车啊,在铁轨分叉的地方,用扳道器。只要轻轻一提手柄,铁轨就扳过来。不费多大力气,很轻松。当火车隆隆地开过来,它自己就开到新的方向去了。要是没有扳道,等火车开到两条铁轨彻底分家的那个时候,再想把火车放到正确的轨道上去,那就只有架起一台超级吊车,把整列火车硬吊到正确的轨道上去。一节列车60吨重,一列火车有15节车厢外加火车头....你想想,那个劲费的,要费多大...

    在关键时刻,轻轻扳一下扳道器的手柄....这是必须的。

    妈妈们最困惑的,是申爸推荐的书,都是“大孩子”的书,我们孩子小,这个有什么用?确实,最新科学指南不是给六岁孩子看的,但是,它作为扳道器,是六岁孩子必须的一个器械。扳道器就是扳道器,用一下就完了。妈妈不能把最新科学指南当做六岁孩子的读物,期望自己六岁的孩子像喜欢神奇校车丁丁历险记一样喜欢最新科学指南。这样的期望是不合理的。最新科学指南是孩子到了高中....其实,准确地说,在正确轨道上运行的孩子,是到了十三四岁....才像喜欢神奇校车一样喜欢最新科学指南。最新科学指南只是扳道器,不是六岁孩子的读物。六岁孩子,读六岁孩子读的东西,读丁丁历险记,读神奇校车。嗯...这是这个问题。

    申爸呢,正在琢磨,试图琢磨出一个基础300的书单。这个书单呢....很费劲....哦...书单。既然叫基础300,那就暗示着,里面有300本书。为什么是300本,而不是299本,也不是301本?这个问题,实在没法回答。现在只是在开发,因为这个书单里面,只有几十本书。之所以叫300,只是申爸的感觉:差不多300本。大家注意,这个基础300,不只是书名,还跟着版本。

    现在呢,只有不多的一些书,在基础300里面。这是一个动态的书单,里边的书目,还在形成中。主要是吧,大申才10岁,还在成长中,很多事情,申爸还看不清楚。但比如以下是必须有的:《最新科学指南》(上下册)阿西莫夫;《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一套四册)阿西莫夫;《荷马史诗》罗念生、王焕生;《堂吉诃德》杨绛;《改变世界的观念》菲利普.费尔南多-阿梅斯托著,陈永国译;《数:科学的语言》T.丹齐克著,苏仲湘译;《四大名著》宝文堂节编本 ;《呼兰河传》萧红等等。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3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Rank: 8Rank: 8

2#
发表于 2015-1-15 09:18:18 |只看该作者
大申十岁啊。
申爸在哪里出现?我想同他聊聊。

Rank: 8Rank: 8

3#
发表于 2015-1-15 15:09:06 |只看该作者
刚买了阿西莫夫的人生舞台。
自己感觉还不太适合孩子现在看。被我收起来了。
娃这几天喜欢翻看的书有玻利亚的怎样解题,武术基础等。

点评

特特妈  阿西莫夫的人生舞台是申爸的教具,是给家长看的  发表于 2015-1-16 09:24:33

Rank: 4

4#
发表于 2015-1-16 00:41:1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特特妈 于 2015-1-18 16:36 编辑

001-中国青年出版社《伊林选集》(一套10册)


    这好几个月来,申爸一直在考虑,考虑什么呢?申爸推荐这个旧书,从义工群出来,到大群里面。这第一本,推荐啥呢?开局第一步,一定得迈好。当初,在义工群里开始,申爸推的大师节选版四大名著。那现在,拿什么做另一个阶段的开始呢?必须要拿经典的、最好的开局。即便是在基础300里面,这也得是最经典,最好的书。申爸呢,思来想去,就拿一套和最新科学指南,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比肩的书,来开场吧。先让我们来看看,书之美。
    这个呢,是阿西莫夫在科学出版社出的11本书。相当地漂亮,美!
   
   
    这个强中自有强中手。如果说阿西莫夫的科学版书,很美的话,那伊林在中国青年出版社的《伊林选集》,就更美了。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套书。
    伊林选集,一共十册。
   
   
    第一册,《十万个为什么》。
    封面:
   
    封底:
   
    版权页:
   

     十万个为什么,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7月,印数:409,000,定价:0.23元,董纯才译。

    第二册,《不夜天》。
    封面:
   
    封底:
   
    版权页:
   
    不夜天,中国青年出版社,邹信然译,1980年4月,印数:84,000册,定价:0.16元。

    第三册,《黑白》。

    封面:
   
    封底:
   
    版权页:
   
    不夜天,中国青年出版社,祝贺译,1955年12月,印数:77,000册,定价:0.27元。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Rank: 6Rank: 6

5#
发表于 2015-1-16 16:32:03 |只看该作者
坐等这贴更新

楼主

Rank: 8Rank: 8

6#
发表于 2015-1-16 17:20:12 |只看该作者

Rank: 8Rank: 8

7#
发表于 2015-1-17 13:29:01 |只看该作者

Rank: 4

8#
发表于 2015-1-18 15:14:4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特特妈 于 2015-1-18 16:34 编辑

续001


      第四册,《几点钟》。

    封面:
   
    封底:
   
    版权页:
   
    几点钟,中国青年出版社,祝贺译,1955年5月,印数:76,000册,定价:0.22元。

    第五册,《在你周围的事物》。

    封面:
   
    封底:
   
    版权页:
   
    在你周围的事物,中国青年出版社,王学源译,1981年9月,印数:68,600册,定价:0.80元。

    第六册,《自动工厂》。

    封面:

   
    封底:
   
    版权页:
   
    自动工厂,中国青年出版社,符其珣译,1954年1月,印数:79,000册,定价:0.29元。

    第七册,《原子世界旅行记》。

    封面:
   
    封底:
   
    版权页:
   
    原子世界旅行记,中国青年出版社,王汶译,1951年9月,印数: 108,000册,定价:0.19元。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Rank: 4

9#
发表于 2015-1-18 15:31:3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特特妈 于 2015-1-18 16:38 编辑

续001


      第八册,《人怎样变成巨人》第一部。

    封面:
   
    封底:
   
    版权页:
   
    人怎样变成巨人(第一部),中国青年出版社,王汶译,1982年2月,印数:33,600册,定价:0.66元。

    第九册,《人怎样变成巨人》第二部。

    封面:
   
    封底:
   
    版权页:
   
    人怎样变成巨人(第二部),中国青年出版社,王汶译,1982年2月,印数:33,500册,定价:0.87元。

    第十册,《人怎样变成巨人》第三部。

    封面:
   
    封底:
   
    版权页:
   
    人怎样变成巨人(第三部),中国青年出版社,王汶译,1982年11月,印数:33,000册,定价:0.81元。
    这是十本书。这就是申爸要在大群里推荐的第一套书。
    这书,有什么好啊?

    在科普领域,这个书和阿西莫夫的最新科学指南,是直相对恃之两座齐峰。它们是不同的两种风格的代表作。在文学作品中,永远都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区别。相对应的,我们可以拿《最新科学指南》当成是“浪漫主义”的科普著作;拿《伊林著作选》当成是现实主义的科普著作。我们看到其作者伊林的名字,就已经能猜到,这是一位俄罗斯作家。是的,它1895年生于乌克兰,前苏联作家。1953年头上,就去世了。

    那么,伊林的这十本书,到底有什么好呢?

    拿到阿西莫夫的妈妈,你去读读阿西莫夫。阿西莫夫的话题,都是什么呢?天体物理学,原子,质子,中子,夸克,白矮星,红巨星,黑洞....阿西莫夫喜欢谈这些东西。这些东西呢,都有个特点:你全都没看到过!都是些高大上的题材。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题材,阿西莫夫是不屑于写作的。这些东西呢,俗!所以你,妈妈读阿西莫夫的自传。他自传里面,很少提到孩子,提到日常生活。妻子呢,也换了好几个。因为阿西莫夫喜欢这些高大上的题材么。他对日常的生活,不感兴趣。唯一感兴趣的就是看看合同的付款,钱数写的对不对,有没有预付款,等等。阿西莫夫的自传里边儿,主题都是门萨协会什么的,门口儿老头老太太的座谈闲聊,下棋遛鸟,是不会出现在阿西莫夫的笔下的。

    伊林呢,伊林不同。伊林有一个深爱着的妻子,也是他写作的合作伙伴。当伊林以不到六十岁的年龄,积劳成疾,不幸逝世之后,他的妻子悲痛欲绝,写出了世界上最凄美的文字,来纪念自己的丈夫。他们有两个可爱的孩子,伊林在孩子的教育上,花费了巨量的心血。后来,两个孩子都成长得很好。伊林写科普作品,写儿童读物,很大程度上,都是为自己的孩子写的。伊林呢,也写原子,写宇宙。可是,他的笔下,更多的主题是我们日常见到的事物:一支笔,一盏灯,一本书;你的玩具是从哪里来的?你喝茶用的茶杯,是怎么产生的?又是怎么演变到今天你拿着的这个样子的?街上跑的汽车,是怎么跑起来的?你用的铅笔,有什么有趣的历史?你铅笔盒里的小刀呢?........全是这些题材。

    可是,他写铅笔,和别人写铅笔,那不一样。在他那里,纵横千万里,横贯几千年,在广阔的时空中发生的事情,都奔赴他的笔下,来为你手上的一支小铅笔服务。你看完了,禁不住赞叹:我的天哪,一支铅笔的背后,竟然有如此的洞天!赞叹之余,也不免感叹作者:他知道的实在是太多了。不由得好奇:他是怎么知道这么多的呢?伊林著作选的第五册,《在你周围的事物》里面写的,全是这些.....孩子们.....日常司空见惯的物品。不离日用常行外,直到先天未化前。

    阿西莫夫,就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可以羡慕,不可以达到;伊林呢?他就像隔壁家的大叔,笑眯眯地看着孩子们,可触,可及。

    如果你真的把伊林想象成隔壁的聪明和蔼,但有些琐碎的那个大叔,那你就错了。这也是一个胸怀大图景的世外高人。尽管写了很多日常常见的主题,伊林还是偶尔亮剑,在巅峰之上,于第一流的高手论剑。剑气纵横。他的亮剑之作,不多。但极具分量。这套书的最后三册,《人怎样变成巨人》,就是伊林的亮剑之作。这是一套薄书....你把书写厚,容易,你要是把事情写薄,那就很难....尤其是涉及到人怎样变成巨人这样的主题的书,写到....申爸看看,多少字.....用48万3千字,把人类的一整部历史,就条晰缕清地写明白,那就极难了。

    阿西莫夫的一部最新科学指南,用了91万3千字,把一部科学文化史,写得清楚明白。赞。可是伊林这48万3千字,不止把一部科技史,写清楚,科技文化史,写清楚,还把人类社会史,甚至政治、经济史,也钩挂了个大概轮廓出来!这部书,相当于阿西莫夫得最新科技指南,加上他的诠释人类万年。这个,实在非有大功力之绝顶高手而莫能为之。

    嗯...我们看,我们要认识我们身边的这个世界,我们可以怎么办呢?总归的,有两条路可走。一条呢,是从身边的日常事物出发,逐步地探索遥远的、从来没有看到过的事物,最终,形成整个世界的大图景。这是一种思路,一条路。伊林走的,就是这条路。另外一条呢,是打一开始,就搭起一个巨大的框架,从宏观...整个宇宙;到微观,原子内部;在这一整个框架中,定位到我们自己。阿西莫夫走的,就是这条路。伊林由近及远,阿西莫夫由远及近。那么,具体到孩子那里,怎么让他认识世界,最快,最好?把阿西莫夫和伊林,结合起来,效果最好!

    申爸呢,把伊林拿给大申。给大申当定向阅读的资料读。先看《十万个为什么》。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和上海版的那套十万个为什么,那不是一样的东西。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讲了些什么呢?我们每天都要在家里呆上一段时间,至少,要在家里过夜,伊林就来个屋内旅行记。就拿我们日常家里的各种东西,开说。说的过程中,伊林提到了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穿三件衬衣暖和,还是穿一件三倍厚的衬衣暖和.....现在,在长江以南的地区,没有暖气。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比如,伊林问:为什么水不会燃烧?你说,这是废话,水是灭火的,当然不会燃烧...可是,暂缓下结论哦....看过十万个为什么,你会大吃一惊:诶呀,原来这个燃烧...这个燃烧根本就不是我原来想象的那个样子的....就都是这样的一些有趣的问题。全都是由你家屋子里的,每天都见到的事物,说开去的...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Rank: 4

10#
发表于 2015-1-18 15:55:3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特特妈 于 2015-1-18 15:58 编辑

001之一:在你周围的事物


   
    这个呢,其实一本合集,里面把伊林的8本单行本,集合到一块儿
    这8本单行本是
    1、《学生的书包》
    2、《在城市的街道上》
    3、《东西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4、《奇异的仓库》
    5、《大自然的文字》
    6、《关于森林和河流,草原和沙漠》
    7、《魔术果园》
    8、《我们街道上的节日景象》
    这些单行本,申爸大都有。回头,给大家上些图片,欣赏欣赏。
   
    嗯,说书,还有别的正经事儿。
    这个马.伊林,何许人也?他原名叫伊利亚.雅科夫列维奇.马尔沙克,马.伊林是他的笔名,简称伊林。伊林绝大部分的书,都是和谢加尔合作的。这个谢加尔就是伊林的妻子,叶莲娜.谢加尔。《在你周围的事物》里的八部作品,都是伊林和谢加尔合作创作的,其中的七部,我国出版过单行本。申爸上些这7本单行本的图片,给麻麻们欣赏:
    第一本,学生的书包
    封面:
   
    中文版出版的时候,少年儿童出版社把《学生的书包》改成了《你的书包》
    封底:
   
    扉页:
   
    版权页:
   
    你的书包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56年2月 印数:50000册 定价:0.16元
    内容简介:
   
    目录:
   
    内页欣赏:
   
    第二本单行本,《在城市的街道上》
    封面:
   
    封底:
   
    扉页:
   
    版权页:
   
    在城市的街道上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56年3月 印数:60000册 定价:0.23元
    内容提要:
   
    目录:
   
    内页欣赏:
   
    第三本,《东西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封面:
   
    封底:
   
    扉页:
   
    版权页:
   
    东西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56年4月 印数:80000册 定价:0.20元
    内容提要:
   
    目录:
   
    内页欣赏: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Rank: 4

11#
发表于 2015-1-18 16:30:3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特特妈 于 2015-1-18 16:49 编辑

续001之一:在你周围的事物


      第五本,大自然的文字
    封面:
   
    封底:
   
    扉页:
   
    版权页:
   
    大自然的文字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56年4月 印数:80000,定价:0.10元
    内容提要:
   
    目录:
   
    内页欣赏:
   
    第六本,《关于森林和河流,草原和沙漠》
    封面:
   
    封底:
   
    扉页:
   
    版权页:
   
    森林和河流,草原和沙漠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56年5月 印数:50000册,定价:0.16元
    目录:
   
    内页欣赏:
   

    第八本 《我们街道上的节日景象》,没有见到过中文版。这些书呢,早年间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过。
为什么呢?是这些书不够好,不值得再版重印吗?不是,原因呢,正好相反!就是因为这些书太好了,才“不能再版”。可这...是为什么呢?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Rank: 4

12#
发表于 2015-1-18 17:13:1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特特妈 于 2015-1-18 17:18 编辑

001之二:《伊林选集》的插图


      话说,这个插图吧,对于一本书的品质,影响那是大极了。你看看,现在的书,一本书,你翻开,从头翻到尾,全是字儿,一幅插图都没有。书籍的插图,和画家的自由绘画,还不一样。书籍里面的插图,决定于作品的内容。好的插图,可以把书中的内容形象化,画龙点睛,能够更好地协助读者理解文章的内涵。是一本好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伊林的书呢,几乎每一本,都有插图。并且,他的插图,集中了苏联四五十年代最优秀的插图艺术大师
下面呢,申爸专门展示几本伊林书里面的插图,供妈妈们欣赏。
    第一本呢,是那个《黑白》。这本书的插图,是苏联著名的插图艺术大师拉普辛作的。妈妈们看看
   
   
   
   
   
   
   
   
   
   
   
    拉普辛在《不夜天》里的插图:
   
    他在《十万个为什么》里面的插图:
   
    多布罗克隆斯基负责给《在你周围的事物》插图:
   
    还有他在《人怎样变成巨人》里面的插图:
   
    我们可以感受到,绘画者的写生基本功非常扎实,他想表现什么意境,在技法上,都毫不费力的能够达到。大家留意,后者这幅小图里面,树底下的那个小人儿,是关键的安排...
   
   
    就先贴这么多吧。等拿到了书,妈妈们自己看吧。很多妈妈,看了这些小图,会觉得:看不出哪里好啊?先别着急。慢慢来。把这些小图先保存到新家的帖子里面。等再过三个月,妈妈们手里都拿到一些好书了,到时候再回过头来,就可以看出这些小图,好在哪里了。
   
    小孩子,她对真正的艺术的品味和接受能力,要比大人强得多。只要引导得当,孩子们很快就会形成对真正的艺术品的偏好。音乐、美术、雕刻、舞蹈、文学,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其最高成就,那些最好的艺术品,肯定它会散发出某种和人的最基本的神经回路共振的频率.... 所有的艺术形式,都是相通的。一通百通。

    韵爸呢,推荐好书。可是,韵爸推荐的书,有一些其装帧设计,并不怎么好,内容好。大人看,完全可以。给孩子,就差点儿意思。给孩子的书,最好内容、艺术俱佳。孩子在看书的过程中,自然就把艺术口味养得非常纯正。一举两得。

    孩子在艺术上的品味和偏好,非常重要。妈妈从一开始,就给孩子好的书,等孩子长大了,自然而然就形成良好的口味了。不用花每节120元的画画课,自然就会很好。

    新书中也有好书。但是,并不是很多。为什么申爸这么说呢?你拿一个衡量标准:书中针对内容的插图,来衡量新书。你自己去判断吧.....每位爸爸妈妈手里,不是都有很多新书吗?大家今晚就好好细儿,一本一本翻翻看....为什么新书好的少呢?这里面,有个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读者。当当当这样的网上购书网站兴起之后,就更加雪上加霜。当当们的200-100,把书变成了一种有形物品:就是一堆纸。很多人,从当当上抱回一大箱纸,才100块,高兴得不得了。根本不管这一箱纸,作为书,到底怎么样。反正,买来了“东西”,就觉得值!可是呢,同样的100块,他买一本薄薄的很有品味的书回来,他就觉得“亏了” 。殊不知,对于孩子,那一箱子烂货,看了还不如不看;而那一小本书,可能对孩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很多消费者,他不这样看问题。他把书当成了一种消费品,一种有形产品来购买了。其实呢,书是一种无形产品。是一种精神产品。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Rank: 4

13#
发表于 2015-1-21 09:39:41 |只看该作者

杂谈:艺术



    今天呢,说说这个艺术。这个艺术,对于一个人,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一个人的性格,创造性有极大的影响....甚至是很关键的影响。这一点,人们都已经注意到了。在不少人那里,这一点根本不用怀疑:没有人不知道这一点,但没有人说得清楚,是为什么。这个事情呢,其实非常容易理解。只不过,理解的基础,比较不容易理解罢了。

    首先,我们知道,孩子天生就是带着一些发育好了的神经回路,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比如,很小的孩子,就偏好于电视的广告,而对于电视剧,却并不吸引。人的头脑中的任何一种神经回路,被外界的刺激激活的时候,人就会对其表现出兴趣。不要忘了,人的更多的神经回路,是后天形成的。假设一个孩子,他一直沉迷于电视广告,一路看到十八岁,天天看,你很难想象,他会形成书法的神经回路。有一些人,他们非常奇怪:他们喜欢写字,书法。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情,烦闷的事情,提起笔,写上半个小时,就心情愉快起来了。在写字过程中,他的书法神经回路被激活,兴趣来了。可是,这个书法神经回路,是在他零到十八岁这些年里,后天形成的。不是原来就有的。如果他不用小手拿着铅笔,努力地困难地写字,他就不会有这个神经回路。可是,他一旦突破了前期的困难,写字越写越好,越写越上瘾,他就喜欢上写字了。他的神经新的回路形成了。后天的神经回路一旦形成,就会和先天的神经回路一样,起一样的作用。但是,后天的神经回路必须得有机会形成。没有机会形成,一个人就一直没有。

    其次呢,我们需要了解两个概念。一个是自然性,一个是社会性。孔子说,食色性也,这是说一个人的自然性。自然性是一个人维持个体存在,繁衍发育所必须的。在人类生产力低下的岁月中,一个人一生的主要活动,只能围绕着满足自己生存这个目标来进行。人没有精力顾及文化艺术这些活动:你去画画,画的再好,没吃的,只能死掉。

    我们看问题,只能从今天这个社会背景下面去看问题。今天呢,生产力发达,交换发达,经济发达。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我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整个国民产出的比重分别是15%、52%和33%。发达国家的这三个数字分别是5%,31%,64%。这什么意思?第一产业就是农业,矿山:直接从自然界获取粮食原材料的人干的活儿;第二产业是加工业,生产汽车火车拖拉机面包可乐柠檬水那些活儿;第三产业就是不生产任何有形产品的那些人干的活儿。也就是说,我国有63%的国民产出,在实物形态里面;只有33%的产出,在非实物形态;发达国家的相应比率是36%和64%。在发达国家,绝大部分人,所从事的工作,不是从事有形产品的生产。在我们国家,绝大多数人所从事的工作,是有形产品的生产。这个有什么区别啊?这个对一个人的生活,区别甚大。你比如说,在任何一个单位,比如你们单位,赚钱最多,生活得最好的人,一定不是在基层从事具体劳动的人。都是高层收入高,生活好。高层呢,他们不干具体的任何事情,每天的工作就是开开会,讲讲话,作指示什么的,动动口。他们的工作“最轻松”。

    我们从神经回路的角度看出去,高层的神经回路,和一个基层从事具体工作的人的神经回路,有什么不同。高层的神经回路,他建构起了应对大范围内的知识,对应于应对压力,承担责任。基层人员比较简单,只需要自己工作范围的工作流程就行了。基层人员下了班,工作就留在办公室了;高层的人员不同,他一天24小时,都在“想”工作的氛围中。我们说,在社会性角度,后天的神经回路,比照先天的神经回路,更具价值。凡是和工作相关的神经回路,都是后天形成的么,这是一个普遍规律。

    一个人,他中学阶段就读24史,就读荷马莎士比亚亚当斯密,等他长大了,他读成了钱钟书;另一个人,他把全世界所有的言情武侠穿越都读了,也不是钱钟书。连边儿都沾不上。前者读的东西,便于形成后天的神经回路;后者看的东西,只不过在不断地重复刺激先天就有的那些神经回路而已。可是,我们都是父母,我们都知道,让一个孩子读24史荷马莎士比亚亚当斯密难;让一个孩子读言情武侠穿越容易。其实,你让一个孩子不读言情武侠穿越不容易!怎么让一个孩子容易地去读24史,荷马莎士比亚亚当斯密呢?

    诶,在这个时候,艺术出现了。你回去找妈妈们的聊天记录,看看她们是怎样说那些好书的封面的?她们会说:看起来就让人觉得宁静;觉得舒服;不燥;心理安宁.....妈妈们回去看,都是这样意思的话。好的艺术,它们会对人们的大脑,产生一种微妙的影响:它会抑制处于优势地位的神经回路。只有处于优势地位的神经回路的活动被抑制了,大脑才会腾出能量,让其他的神经回路得以建构。要是情感回路一直处于主导的兴奋状态,那别的事情,大脑就干不了了。

    这和童书有什么关系呢?小孩子的书,其实是大人选的。大人根据什么选孩子的书呢?他们观察,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对什么感兴趣,就选什么书。你说,成百上千种童书,摆在书架上,孩子会对什么样的书感兴趣啊?当然是那些有着某种类型的封面,让孩子一看到,就刺激起天生的神经回路的书啦!这就跟小孩子喜欢看广告,一个道理。在孩子小的时候,可供童书封面的设计者选择去刺激的天生神经回路,并不多。可能只有一个情感因素。越鲜艳的色彩,加上某些刺激元素,越能够一下子就激起孩子的兴趣。于是,所有的童书,就设计得越来越鲜艳....这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他这个简单的情绪刺激,在孩子小的时候,没什么不妥。可是,等到孩子长到了初中,爸爸妈妈忽然意识到:再给那些“孩子喜欢”的东西,不行啦!得给有价值的书了。可是,长期泡在电视广告言情穿越里的孩子,你忽然给他24史,他能读吗?那个根本不读。

    这就是初中高中学生的真实写照。怎么改变这种状况呢?靠艺术,书籍装帧的艺术,把孩子的优势神经回路抑制下去。

    其实呢,申爸一路来,口头上都是反对“那些垃圾”的。但是,那些书里面的内容,很多都是很好的。把那些很好的内容,配上艺术性的封面和装帧,再给孩子,就没问题了。妈妈们说,看了让人宁静,不燥的封面,都是大孩子、大人的书。其实呢,同样的风格品质,完全是可以用来设计小孩子的书的。让孩子读到的第一本书,就是色彩自然,充满艺术感的书,一路读下去,这样,更利于孩子形成新的后天神经回路,长到初中,自然就会继续喜欢读那些“有价值”的书。

    嗯....因为市场占了主导;因为家长给孩子选择童书的标准错了,造成市场上把那些色彩自然,充满艺术感的好书,全部驱逐出去了,基本上看不到。按照这种思路,你可以自然地得出一个推论:时下越流行的书,越垃圾!

Rank: 4

14#
发表于 2015-1-21 10:12:17 |只看该作者

001之三:《伊林选集》是写给谁看得书


    这回,该说伊林的书本身了。你看伊林,他的这个书,他怎么开头:十万个为什么:屋内旅行记。他这么开头的,你们家里每天总有人生炉子,点煤油炉,煮马铃薯。也许你自己就很会生炉子或者煮马铃薯。可是请你解释一下:为什么炉子里劈材会必剥作响?为什么烟会走烟囱出去,而不向屋里冒?煤油燃烧的时候,哪里来的烟炱?为什么烘烤的马铃薯有一层硬皮,煮的却没有?或者问你:水为什么能灭火? 相对比呢,我们对比一下艾西莫夫。我们已经提到过,阿西莫夫在他的《我们怎样发现了黑洞》中,是这么开头的:1844年,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发现了一颗他自己没法看见的星。这是两种完全不一样风格的书。阿西莫夫的书是写给“聪明的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如果你不聪明,那就没法儿读懂。伊林呢?伊林不一样。伊林的书是写给所有的小学生的。不管你聪不聪明,都能读懂。当然,聪明的就更能读出一些东西来了。

    理论上来讲,阿西莫夫的书,对于小学的孩子,还都是扳道器的角色。伊林不同。伊林的书,他的书里的故事,就是讲给这个年龄的孩子听的。在这一点上,和个孩子听《夏洛的网》,没有什么区别。 伊林的书不是扳道器。他就是写给小学生读的书。尤其是今天要竞价的这本《在你周围的事物》,只要孩子能够自主阅读了,就可以读。在伊林的笔下,他的科普书就是一个一个故事。

    我们看,他在《东西是从什么地方来的》这本书里....就是今天竞拍的这本书里面的八个故事之一....他是怎么讲故事的。
   
    就是这本书里面。

    三百年前,意大利有一个老技师,发明了制造彩色玻璃的一种新的配方。不但在意大利,连别的国家都赞美他制造出来的杯子和花瓶。大家都喜爱那缠在花瓶上或者杯子炳上的绿色玻璃叶子和鲜艳的玻璃花朵。别的技师不论费多大力气,也制造不出这样美丽的彩色玻璃。技师们千方百计地来打听老头子的秘密。他们邀请老头子去吃饭,想用酒把他灌醉,套出他的秘密来。老头子并不拒绝大伙坐在一起喝酒。当酒打开了他的话匣子的时候,他就大谈自己的年轻的时候,大谈当初怎样学会喝酒和跳舞。但是只要把话头转到关于玻璃的秘密上面,老头子就立刻皱起眉头,闭起口来,你不用想他再说一句话。老头子有个儿子,岁数已经不小了。老头子连对他也不说出自己的秘密,只怕他泄露出去。儿子帮助他工作。但是当老技师准备配制彩色玻璃的原料的时候,他就读字个儿关在屋子里,连他的儿子也不许偷看!就这样的保密,后来,彩色玻璃的秘密,还是泄露出去了。

    是怎么泄露出去的呢?妈妈们等拿到书,一看,就知道了。连麻麻们都给吸引了...伊林的故事,对小孩子,那吸引力无穷。前些日子,有妈妈问,大申在读什么。大申就在读这些书。大申的基础300,起步很晚.....伊林的书,以前申爸也根本不知道....伊林这十本书,大申用了四天时间,就都看完了。从一个周六看到下周二,就全看完了。他看书快。刚开始,给他他不看.....他已经痴迷于流行读物的那种风格了。《伊林著作选》的风格,和他正在看的《小屁孩儿日记》,完全不类。

    申爸早就跟大申约定好,定向阅读、拓荒阅读。申爸把这套书的第一本《十万个为什么》,当成定向阅读,给到大申。大申就看。刚开始,硬着头皮看,看了十几页,开始进入状态。那本小书,怎么够大申看的。一个小时,大申给看完了。看完了,冲出来,问:“你还有没有这么好看的书了?”申爸欲擒故纵:“说好了,定向阅读30分钟。你超时了。只能明天看了。”大申:“你还有没有了吧?”申爸一边把第二册《不夜天》给他,一边故意说:“这本是明天的定向,你今天只能先溜一眼。”大申打开书,坐在沙发上“溜”了十分钟,还“溜”不完。申爸就过去,把书抢过来:“说好了,溜一眼,你超时了。”大申忙不迭地把书往回抢:“那不算是定向,算愉快阅读,行不行?”已经说好了,愉快阅读不限时。申爸当然很大度啦,把书还给大申,还说呢:“你看看,老爸说的你老也不信:老爸说哪本书好看,你就看.....保管好看。以后,所有的定向,你都直接当成愉快阅读,行不行?”大申这个时候,只要有书看,就心满意足,忙不迭地连连说“好”等到下周二,这十本书,都给他给“愉快”了。

    这本书,妈妈们赶紧竞价。竞价到手了,赶紧给孩子读读,看看孩子的反应。这是上个月大申身上发生的事情。伊林的这十本书,是写给不同年龄的孩子看的。

    现在竞价的这本《在你周围的事物》,很多故事是写给刚上学的孩子看的。比如里面的《学生的书包》,讲小学生书包里面的各种东西,都是怎么来的,这个,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就可以。赶到最后三部《人是怎样变成巨人的》,那就是初中高年级,甚至高中生的菜了。他这个书,是按照“学术角度”结集到一起,不是按照读者的年龄对象,结集的。

    这个年龄的孩子,都在积攒“片段”,如果爸爸妈妈不引导,他们自然发展,都不喜欢看长的 。不过,有一个白金机会:就是大申刚一开始自主阅读,吃掉了的那套《哈利.波特》。他刚开始读字,反正乐趣就是读字。这时候,妈妈抓住稍瞬即逝的机会,塞给他一部长篇,他也就读下来了。 第一次就读了那么厚一堆纸砖下来,再遇到厚的,他心理上就不打怵了不过,尽管如此,你让大申自己选,他还是选短的看读哈利.波特,也要有前此的“建构”,做铺垫才行。要预先看过电影,听过故事...

    哦...这就涉及到昨天还没谈完的那个话题:这么好的书,为什么不再版了?其实呢,伊林没有不再版。零星地有一些出版社,印过伊林的书,比如珠海出版社、辽宁教育,后来印过。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Rank: 4

15#
发表于 2015-1-21 14:38:08 |只看该作者

002-《世界史纲》


    申爸在说,孩子....儿童和少年阶段...小头脑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建构起整个世界的图景。我们涉及了自然界。要想建构起整个世界的图景,那第二项,是不可不提的:人类社会。这第二本书呢,就是韦尔斯的《世界史纲》。人民出版社 1982年10月 译者:吴文藻 谢冰心 费孝通 邝平章 李文瑾 陈观胜 李培茱 徐先伟等8人。
    封面:
   
    封底:
   
    扉页:
   
    版权页:
   
    世界史纲 人民出版社 1982年10月 印数:11500 定价:5.00元 这是一本厚书,全书一共有1184页。
    我们呢,都知道世界三大科幻小说家,英国的韦尔斯、克拉克和美国的阿西莫夫。阿西莫夫我们知道了,克拉克在科幻小说以外,建树不多。可似乎,这个韦尔斯,却是一位通才。这部世界史纲,就是韦尔斯的著作。
    嗯....待申爸找张照片来哈...
   
    这呢,是威尔斯这部书的书口。里面有...数数...7个折页。这是大申读的时候的折页。他用了8天时间,把这部84万字的大书“拓荒”了一遍。读的时候,申爸问:“好看吗?”有些天,大申兴奋地说:“好看!”更多时候,大申提不起太大兴致:“还行吧。”他有背景知识的部分,就觉得好看;第一次看到的内容,只是淡淡地答“还行吧”。

    这书有什么特殊?这是一部综合地叙述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书。给读者一个全景。它从史前社会讲起,一直讲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现在呢,这本书,大申对于有背景知识的部分,已经能够感受到一些“整体”的气味了。大申读的兴味盎然;但是,很显然,不熟悉的地方,还在垦荒。

    这本书,可有的说呢。这本书是基础300之一。每一本基础300,都可以给孩子当天书念。具体选哪本来念,妈妈们根据自己家的情况,自己选择。也可以相互讨论决定。当然,不是每一本基础300都能念过一次的....没有那么多时间念。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Rank: 6Rank: 6

16#
发表于 2015-1-22 11:57:02 |只看该作者
申爸说的这些书都要在哪儿买啊?

点评

拂晓  据说孔夫子  发表于 2015-1-22 19:32:22

Rank: 8Rank: 8

17#
发表于 2015-1-23 10:43:20 |只看该作者
申你的理论到处传播
我家的小花朵儿,2007年10月18

Rank: 4

18#
发表于 2015-1-27 10:23:45 |只看该作者

002-《世界史纲》之二


    这个《世界史纲》哈,有两个版本,一个呢,是人民出版社1982年10月版的;另一个呢,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版的。
    人民出版社的封面和封底,申爸发过....不过呢,为了比较,再发一次:
    人民版封面:
   
    广西师范版封面:
   
    人民版封底:
   
    广西师范版封底:
   
    人民版扉页:
   
    广西师范版扉页:
   
    广西师范版版权:
   
    世界史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10月 印数:23500册 定价:99元。人民出版社印了11500册。也就是说,费孝通谢婉莹他们翻译的这版经典名著,市面上统共流通的数量是三万五千册。

    妈妈们要知道,在1982年那个时候,肯花五块钱,买一本《世界史纲》的人,那都是了解这本书是本什么书的人。五块钱,那个时候,实在太贵了。申奶奶那个时候,一个月的工资是二十四块五毛钱。买这一本书,就要花掉申奶奶一个月工资的20%。妈妈们想想,自己现在一个月赚多少钱。你拿出你一个月工资的20%买一本书,那是什么感觉...你就知道那个时候,买这本厚书的人是什么感觉。进而,你也就能有一点感受:那些买到这本书的人,该是多么宝贝这书。都是些读书人,读大书的人,才会买这书。 所以呢,这书一旦被买到手,就一直珍藏在那些人的书房里。一直到今天。这个书,本身就少,加上买书的人珍惜,不肯丢掉。一直到今天,市面上流通的旧书,又少又贵。这是为什么这书的“进价”那么高的原因之一。原因之二呢,这是一本厚书。全书有1200页之多。我们看广西师范01年版的版权。他们在01年,就把这书卖到100元了。

    嗯...申奶奶呢,现在退休了。每月的退休金是3500元。如果申奶奶82年的时候决定买这本《世界史纲》,那价钱要占掉申奶奶一个月收入的20%。按照这个比例,拿到今天,就是申奶奶要拿出3500*20%=700元来买这本书。妈妈们想想,700元买一本书,即便不是对一个月收入3500元的人而言,就是对于一个月收入10000元的人而言,也是一笔相当可观的开支。

    当我们把两版的封面封底扉页摆在一起,我们就有感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那也是一个出版学术书籍的重镇。最近一些年,异军突起。广西师大的这版封面,那也是花了心思设计的。可是,这版的封面,和马少展先生的人民版摆在一起,那差距可就不是一星半点了。它们之间的差别在哪里呢?这两版的封面,都采用了同类的素材。这便好比较一些。马先生的封面,采用了古希腊、古罗马和古埃及三个地方的雕塑墓刻作为素材。广西人民的版,只选取了古埃及的一幅画做素材。马先生的封面用了八幅。广西人民版的封面,因为只选取了古希腊一幅墓刻作为素材,你把这书的名字改一下,改成希腊史纲,也可以用这个封面。
当把素材扩展到罗马和埃及的时候,就更暗合“世界史纲”的意思。

    咱们仔细看一下马先生的封面。他的那个封面设计,是有四层的:前景是书名、著者和出版社;退后一层是古希腊的双面雕刻、立着的人像和古埃及墓刻浮雕;再下一层是哪个白,四幅;最后一层只有右下角那个古埃及浮雕。什么是历史啊?历史有什么特点。历史呢,要有纵深感。一般来讲,要表现纵深感,要用透视的画法。但是,马先生这个封面呢,他不用透视的方法来表现纵深感。他把八幅线描图片,和书名放在一起,用浓淡和图片线条相互之间的遮盖关系,来表现纵深感。马先生是中国书籍装帧设计的大师来的。这个大师就是大师。他就用这么简单的9个素材,在一本书的封面上,表现出这么丰富的涵义出来。

    而广西版的封面呢?除了要表现出庄重和历史题材这个两个意思以外,别的,申爸实在看不出来还有别的。当然,这个广西版的封面,能够清晰地表现出庄重和历史这两个意思,就已经非常好了....比起那些不知所云的垃圾书的封面,已经好得不可以道理计了....但是,比起大师的设计,还是不足的。

    什么是一本书的“气”呀?为什么高手望气,就能从一大架书中,信手就把最好的书给挑出来?设计家要有丰富的思想,要在简简单单的素材中表现出来,并且也很好的表现出来了...这样的书,才有“气场”出来。马先生在设计这书的时候,可没想过“我要让这本书表现出气质”什么的。他就想着我怎么才能让封面和正本书的内容融合到一块儿,我的封面怎么表现“历史”。那个历史,可不是弄几张唐砖汉瓦,古希腊的雕像古埃及的浮雕,就是“历史”了。历史是有纵深感的。你看看人家,这个大师,是怎么表现纵深感的。这样的设计,那是绝顶高手的绝顶设计。

    我们再看扉页。这个扉页呢,马先生用的素材就更少,少到不能再少。就是书名,著译者,人民出版社这个扉页呢,马先生最大的特色,是用了颜色。这让人眼前一亮。这种暗绿色,在黑白的书页世界里,让人有别样的感受。广西版的扉页设计,我们就不去说它了。

    这个《世界史纲》呢,不管谁给孩子们选书,都是基础300之一。没得讲的。妈妈们拿到了这书,怎么用?在孩子听完了世界上下五千年之后,拿来当天书给孩子读。如果嫌太厚,那就不全读,把古代史部分读完,也行。
    前三编是:
    第一编 人类以前的世界
    第二编 人类的形成
    第三编 最初的文明
    妈妈们单从这些标题,就可以感受到:这些问题,确实都是这个年龄的孩子,几乎是出于自发,渴望知道的问题。孩子建构系统的人类社会的图景,就从读这本《世界史纲》开始。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Rank: 4

19#
发表于 2015-1-27 14:02:0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特特妈 于 2015-1-27 14:05 编辑

003-《大家》CCTV访谈节目



    申爸和大申呆时间长了,申爸有种感觉:教育孩子呢,非常简单的一件事情。要想教育好孩子,亦非常简单:你只要抓住孩子的敏感期,在敏感期,你把最好的资料给到孩子,他自己吸收,就长得最好。那大申又一个什么敏感期到了,导致申爸要陪着大申熬夜看电视剧呢?还记得,大申说过的一句话吗?大申考试考好了,自己得意地说:“老子牛逼!”这句话呢,背后的涵义非常丰富。这个呢,我们回头再谈。
    申爸一直说,孩子在十三岁之前,主要的成长目标,就是在小头脑里建构起整个世界的大图景。大图景呢,包括三个方面:自然、社会和自我。有关自然的资料,申爸涉及得最多,阿西莫夫、伊林、少年科学画报、李毓佩....社会的呢,少一些,比如说,上下五千年、世界上下五千年、世界史纲...诶,世界史纲已经买好了,小河眉豆妈她们,后台的流程建好了吧?能拿出来竞价了吧?那个书,妈妈们拿到就知道了:那叫一个宏大。嗯....自然和社会,都有涉及。但是,迄今为止,申爸孩子没有涉及到一个重要领域,那就是:自我。    申爸还没有涉及到这个重要领域,申爸在观察大申。申爸不是说,大申没有在建构自我的观念。
    事实上,大申一直在建构。孩子在建构自我观念的旅程中,一个重要的节点,是在三岁的时候,孩子开始用“我”这个词,来指代自己。对于成人,用“我”来指代自己,那是司空见惯的平常事。可是,对孩子,却不然。“我”,音节是wǒ。在汉语中,这个音节就是我的意思。me,音节是/mi:/。在英语中,这个音节也是我的意思。
    一个孩子,生活在汉语语言环境中,他长到三岁,就知道用wǒ来指代自己;一个孩子,生活在英语语言环境中,他长到三岁,就知道用/mi:/来指代自己。这说明,wǒ也好,/mi:/也好,用哪个音节来指代我的意思,是社会文化环境规定的。这个,不是固化到基因里面去的刻死了的事情。你要是认真琢磨一下,孩子是怎么明白wǒ是指代自己的这件事情,你就会惊叹:这个造化真的神奇。什么原因呢?因为,你不管是谁,都不能教会孩子wǒ是指代自己的!你想想,你怎么教呢?我们都是爸爸妈妈,都刚刚教过孩子认识事物。你想教孩子苹果,你见到苹果,就指着苹果说:“苹果苹果。”孩子就跟着说:“苹果苹果。”过一段时间,他就明白了:“哦...这种东西叫苹果。”以后,他一看到苹果,就大喊:“苹果苹果。”孩子一想吃苹果,就大喊:“苹果!”爸爸妈妈就知道了,孩子学会了“苹果”。可是,这个“我”不一样啊。妈妈正在吃饭,说:“我正在吃饭。”忽然灵机一动,想教孩子“我”,就指着自己跟孩子说:“我...我在吃饭。”孩子呢?孩子糊涂啦:wǒ是什么意思?是指坐在旁边的那个对我很好很好的人吗?不对呀,那个人叫“妈妈”呀,怎么又出来“我”了?难道,“我”和“妈妈”是一个意思?回头,明天,爸爸有和孩子一块儿吃饭,也想教孩子“我”是什么意思。就也指着自己跟孩子说:“我...我在吃饭。”孩子呢?孩子更糊涂啦:这个wǒ到底是什么意思啊?不是“妈妈”的另一种说法吗?怎么今天又变成爸爸的另一种说法了?
    爸爸妈妈们,你们想想看:就这个“我”字,你怎么可能教会孩子?谁不管指着自己,跟孩子说wǒ,他都教不会孩子这个wǒ的真实意思!它本来就是个不定代词么...说话的人一变,这个wǒ指代的人,就变了。这个光靠语言,肯定教不会。可是,教不会不要紧,孩子却能学会。孩子一长到三岁,就都会了wǒ是什么意思,完了呢,自己用这个wǒ,用得还没有错误。事实上呢,申爸刚才分析的用语言来教孩子wǒ的分析,可能根本就不对!孩子他肯定不是像申爸分析的那样,学会语言的。孩子就是在正常的生活环境中,不断地建构小头脑中的各种神经回路。这些零散建构起来的神经回路,总和到一起,变成一个更大的神经网络,到了三岁多的时候,就自然涌现出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呢,把孩子自己从混沌一体的世界中区隔开来,形成一种关于“自己”的感受。然后,孩子在日常生活的用语中,抓到一个音节,用这个音节来指代这种感受。在汉语环境中,这个音节就是wǒ,在英语环境中,这个音节就是mi:。孩子一旦把这个音节和这种感受联系起来,自己嘴里说出来,说了几次,身边的人的反应,也对路,他就一辈子用这个音节,来指代“我”了。
    这也就是说,孩子在生活中,头脑中先建构起实质的神经回路,这个神经回路对应着要命名的东西;然后呢,在日常生活的语言环境中,抽取一个词汇,用这个词汇来命名自己头脑中的这个东西。只有这样,才能够解释,为什么每个孩子都能学会那个怎么也解释不清楚的“我”。嗯,这个分析呢,很清楚的告诉我们:我们是先搭建起自己头脑中的神经网,然后,才去“语言表述”我们的神经网所代表的东西。
    这就是所有幼儿教育专家,都主张:对于幼儿,要通过实际动手,要通过体验来学习,这种主张的原因了。他们是有道理的。
可是,这个人哪,他要是这么简单的话,那就没什么可琢磨的了。这个语言哪,很神奇。在初期,幼儿阶段,孩子肯定是像上面那个样子,先实质,后词汇,这样的方式来工作。可是,当孩子长到七岁半,事情发生了变化。
    在李网的高楼的一开始,申爸就详细描述了这种变化的一个具体例子:抹黑好莱坞大片,让大申自己喜欢去听音乐会。这里不复述了。我们来分析那个过程。在看下面的分析之前,妈妈们要去看教具2的18-25页。没有那个基础,下边妈妈就看不懂了。你说他这个钱学森,09年就去世了。等到教具2里面提到的那个时候,12年5月份,他都去世三年了。大申自然没有见到过钱学森。
郭永怀呢?早在大申出生前36年,就去世了。郭永怀去世两年以后,申爸才出生呢!大申怎么可能从实际生活中,得到钱学森郭永怀的直接经验呢?这不可能。可是,你仔细去看教具2的第24-25页。在那里,很明显地,大申受到了钱学森郭永怀的影响!
那个影响,是决定性的。那个时候,大申还不能自主阅读。钱学森郭永怀呢,不是大申阅读得来的知识。不管是阅读文字还是图片,都不是。大申是靠看活动影像,得到的钱学森郭永怀的知识的。通俗地说,大申是靠看纪录片,得到的这些知识。或者,也可以说,大申是靠看纪录片,在头脑中建构起了神经回路。可是啊,大家注意:大申靠看纪录片建构起来的神经回路,和玩泥巴建构起来的神经回路,在获得方式上,有本质的不同!后者是直接经验;前者是间接经验。
    说到这里,申爸插一句,妈妈们去找大申的编年体记录....义工妈妈们详细整理出来的,放在网盘里面....那里面,梳理出了大申早期看过的所有纪录片的名单。妈妈们把那些纪录片,都从网上找来,放在网盘上,单独一个目录。我们需要这些纪录片了。从爱网开始,申爸就一直在强调:把电视从孩子的生活中驱逐出去。有妈妈那样做了。那样做的妈妈,现在你的孩子有福了:
给你的孩子看《大家》。CCTV的一个访谈节目,宁向东主持的。这个节目应该不难找。这个寒假就看。注意:只给孩子看《大家》,别的纪录片,没看完《大家》之前,最好不给。
    要知道,喜欢看活动视频...就是电影电视....是孩子天生带来的七色花(教具2 P52)。这也是一瓣珍贵的七色花瓣,妈妈不能像珍妮那样,随便就用掉了。以前不让看电视.....除了看英语的动画片以外....那是要憋着孩子,憋到一定时候,拿来有大用。现在,这个“大用”的时候到了。
   《大家》呢,慢悠悠的节奏,里面的知识、人生感悟和体验,浓得化不开。你去看初中高中的孩子,几乎没有喜欢看这种东西的。因为它没有吸引力。但是,这个东西,对于一直不给看电视的孩子,那吸引力,大得了不得。你的孩子会非常喜欢看《大家》。
    第一部纪录片,对孩子而言,非常重要。重要就重要在,这第一部纪录片,规定了孩子的口味:他今后,对什么样的纪录片感兴趣。就如同两三岁的时候,第一部给到孩子的动画片,要给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美术片那样。申爸相信,在座的很多爸爸妈妈,也不喜欢看《大家》,甚至,很多爸爸妈妈从来都没看过。不要紧,这次,你陪着孩子,一起看一个寒假的大家。回头,咱们再谈体会和感受。那些没掐电视的孩子,妈妈要注意:很可能,你的孩子不看《大家》。这个,妈妈自己要想办法。现在呢,要引入活动影像作为教育孩子的关键手段。你从开始就踩不上,一步踩不上,以后步步踩不上。
    接着说哈....你说,这个孩子,从纪录片中看到了钱学森,看到了郭永怀....你怎么说,他都没接触过这些人,对吧?在听音乐会的例子中(教具2 P19-26),钱学森郭永怀爱因斯坦,确确实实在实际的生活中,起了作用。并且,起的还是重要的作用。这说明,七岁十个月的大申,早已经能够从间接经验中,学习到东西了。从玩泥巴,游戏中学习;到看活动视频,纪录片中学习。在大申长大到七岁十个月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悄悄地发生了这种变化....在教具2 P51中,申爸提到过一个问题:游戏和学习,真的有区别吗?从建构神经回路的层面来讲,它们根本就没区别!只不过,敏感期不同。
    在孩子幼儿阶段,爸爸妈妈不能够指着看电视来建构好的神经回路。那要去玩耍,去体验,从直接经验来建构神经回路;从间接经验建构的神经回路,要依靠幼儿阶段直接经验建构的神经回路;在直接经验建构的神经回路基础上,再做事情。可是,当孩子从间接经验建构有价值的神经回路的敏感期到来的时候,妈妈们要及时调整:给孩子活动视频,给孩子伴听资料,把这个天赋的能力,利用起来。什么时候是从间接经验建构有价值的神经回路的敏感期呢?就是现在。现在呢,孩子6、7岁。他还不能自主阅读。他从直接经验,到间接经验,最有力的手段,还是看活动视频。一边看,一边听。听伴音。看视频呢,是单向的。这个不像游戏,全方位,360度。
    很多幼儿教育专家,极力反对给幼儿看单向传播的视频。她们是有道理的。可是,你的孩子现在不是幼儿了,是儿童了。幼儿教育专家,她们,已经铁路警察——管不着这段儿了。要跟着孩子的成长,及时调整策略。不要给昨天的东西框死了。孩子一旦能够借助活动视频,听讲解,从这种间接经验中学习,孩子的天地,一下子就被极度地扩大了。我们注意:所谓自我,是一个人头脑中全部神经回路的总体感受。把所有单独建构起来的神经回路单元,全都放在一块儿,形成一个总的覆盖整个大脑的神经回路。这个神经回路,涌现出来的感受,才是自我。
    嗯,我们说过了,我的涌现;说过了,从间接经验学习。只要是掐了电视的孩子,我们100%可以肯定,他会很喜欢看《大家》。只要活动视频,这个年龄的孩子,就都喜欢看。孩子看大家,妈妈也会跟着“蹭”。妈妈们跟着蹭上一个寒假,就不得不感叹:人家成功,人生美满,那真的是有人家成功,人生美满的道理啊!  
    妈妈们在孩子看《大家》的过程中,要注意一件事情:不要就着电视的题材,给孩子发挥,讲道理。孩子们现在还听不懂道理,妈妈给孩子讲听不懂的道理,只会培养孩子厌烦的情绪。妈妈们呢?要在看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感悟,自己的思维,体悟出来的道理,仔细想:哪些是必须教给孩子的!然后呢,记住或者记录下来。等孩子到了八岁整的时候,要记得直接讲给孩子听!那个时候,才是给孩子讲道理的时候。
    这个大家呢,为什么看?其中,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这样的。这个大家,访谈节目。他们访谈的,都是在各个领域中的顶尖人物。百家、诸行业每个领域中的大家呢,都会或多或少涉及到自己领域里的知识。这会带来大量的专有名词。这个大家,对于词汇敏感期的孩子来讲,那简直就是一本活词典。经济文化军事政治艺术哲学,无所不包。这些学科领域的专有名词。这是一点。
    另一点,这个大家,其本身的名号,对孩子来讲,也是一个专有名词!孩子从小以专有名词的方式,对这些大家的名字熟悉了,等他长大,自己可以选择自己阅读的资料了,他自然地倾向,就是这些大家们写的书。自然而然,孩子人生一出手,就直奔每个领域的最高成就....
    妈妈们看教具2 P55,大申怎么知道了那么多科学家的名字的?就是靠看大家看的。在这个年龄,孩子“想知道这么多人”、“需要知道这么多人”,就是孩子的自然本性。人,是一切活动的主体,一切的核心。只要抓住了人,把这个核心当线索,往下捋,就很容易把事情捋清楚。在孩子的词汇敏感期,把“人名”就作为词汇,给孩子灌进小脑袋里面去。

Rank: 4

20#
发表于 2015-1-27 14:08:5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特特妈 于 2015-1-27 14:09 编辑

004-《大染坊》


    现在,我们要说另外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人格。人格是什么呀?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说“你侮辱了我的人格”;说一个人,他“非常有人格魅力”。那么,什么是“人格魅力”呢?让我们从“直接经验”开始。妈妈们去找一部电视剧:《大染坊》
    http://v.baidu.com/tv/16583.htm
    这部12年前拍摄的电视剧,找来,先看。在看的过程中....基本上,每个妈妈可能都看过了;如果你没看过,那就更好了....随时回来,讨论这部电视剧。24集电视连续剧,《大染坊》。
    嗯...这样哈,有几个事情,要说一下:
    第一呢,妈妈们看,看的过程中,随时有感想,随时回来说说。有什么感受、联想、体会...不管是哪个方面的,妈妈们都回这里来,随时说几句。想说得多,就多写些;想说得少,就写一两句。但是,要写自己的感觉,自己的想法。只要是自己的感觉想法,就行。
    第二呢,麻麻有毛病:一看到好,就忙不迭地给到孩子。你要知道啊,这个东西好,孩子得长到合适的年龄,进入敏感期,它才好。孩子还看不懂,不要提前给。申爸呢,昨天和前天,没有起来写东西,就是陪着大申看这部电视剧来的。看得太晚了,早上爬不起来。大申现在呢,申爸才给他看大染坊。大申多大?十岁半。你等到孩子长到十岁半,进入敏感期,再给孩子看《大染坊》。现在,只是妈妈自己看。不要提前给。提前给,不但没帮助,反而有阻碍。
    第三呢,申爸说,要推荐基础300。基础300不全是书。还包括活动视频,纪录片啊、电视剧啊....什么的,全部都算。这个《大染坊》,肯定是基础300之一。没的跑。
    这是这个....感兴趣的妈妈,先去看/重温电视剧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幸福大观园 ( ICP12039693 )  

GMT+8, 2024-4-25 16:35 , Processed in 0.03110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