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手机客户端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特特妈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亲子阅读] 《我拿什么喂养你,我的孩子!---申爸荐书贴》 [复制链接]

Rank: 4

61#
发表于 2014-10-21 12:18:2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特特妈 于 2014-10-21 13:01 编辑

林先生呢,是个奇才。他最开始...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时候啊....在一个小出版社打杂儿,干的是比编辑还重要的活儿,拿的是连临时工都不到的薪水,就是同工不同酬。林先生一怒之下,辞工不干了:你们不就是多拿了个文凭么?有什么了不起!

他就跑到美国,去拿了个博士文凭回来。回来以后呢,林先生给中学生写了很多年的英文读本。大约和现在书店里的《英语阅读天天练》差不多的东西吧。

话说,就到了1942年,抗战最艰苦的时候,也不知怎么的,林先生对于汉语的普通话,感起兴趣来了。他对语言,一直有兴趣哈...于是,就开始尝试着,用最地道的普通话(当然,那时候还不这么叫。那时候叫什么,申爸也不知道)来写历史故事。林先生在解放后,开始出版历史故事。当然,最先出版的,就是《大卫•科波菲尔》。这个《大卫•科波菲尔》呢,林先生是拿它来当做一项试验的。

Rank: 4

62#
发表于 2014-10-21 12:20:35 |只看该作者
我们都知道,这个小说和语言是分不开的。每个文化中最好的小说,一定是一个最好的故事,配上最好的语言。就想《红楼梦》。当然,它的这个语言,是“那个文化的语言”。你要是翻译呢?你最多,只能把那个故事忠实地翻译过来,你没法儿把它的那个语言的特色,也翻译过来。

这就好比说,赵本山说的是东北话。他的那个东北话的小品,四川人也听得懂....尽管可能从来没听过那些词儿,但一听就懂,还特生动。因为是同一种语言么....可是,你不能用四川话,来说那些小品。一四川话了,原来的“趣儿”就没有了。尽管四川话也是充满了生动的语言的话。可是,你不能把赵本上的话,写下来,然后,用四川方言来念。你一四川话了,原来的“趣儿”就没有了。尽管四川话也是充满了生动的语言的话。

“把赵本山的话,写下来,然后,用四川方言来念”,这就是很多“忠译”的思路。“忠译”呢,很多,不过是“把英语小说里的话,用汉语写下来,然后,用普通话来念”罢了。这么干,故事倒是能保留下来,可是语言的滋味,可就全没有了。

Rank: 4

63#
发表于 2014-10-21 12:21:5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特特妈 于 2014-10-21 12:23 编辑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林先生的办法,就叫做“素译”。这个,在《大卫•科波菲尔》里面就素译。素译呢,是把整个原著吃透,完了,用汉语来重述整个儿故事,但是呢,原著的结构不动。

这就好比说,赵本山的卖拐,有人用四川方言,重新写过,再上演一样。诶,这个路子,听起来靠谱,原来的故事没有变...结构不变么...可是,用汉语的生动性接替英语的生动性。

这么着,林先生就开试。就像申爸认定伴随聆听是建构智力的技术手段,就在这里开试一样。《大卫•考柏飞》就是林先生试出来的作品。这个大卫•考柏飞呢,很是奇特。

当初,林先生在49年,动手做这个事情的时候儿,新中国刚成立,还没有普通话的“官方定义”。那时候,一般全国的人,认北京话。于是,林先生就用北京土话,素译了第一版。可是呢,这第一版刚一出版,国家的普通话标准出台了: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的北方话,这个和北京土话,它明显不一样啊。林先生不气馁,重新素译过。重新素译的,就是1955年中国青年出版社的那个《大卫•科波菲尔》。其实,林先生是把这部小说,素译了两次。尽管中文名称一样,潮锋出版社和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大卫》,是完全不同的两本书。


Rank: 4

64#
发表于 2014-10-21 12:24:13 |只看该作者
林先生的这个译本吧,你不能光“看”。光“看”不行,你得把它读出来。你一读出来,那种按不住的生动性,就从纸面上活脱脱地蹦出来了。
林先生呢,他浙江人,他讲的是浙江口音的话,可不是满嘴的京片子。他满页的京片子,是他在头脑中,硬“构思”出来的东西,书里的这些话,他平时也不讲的,这和老舍不一样。

老舍本人就讲京片子。不过,老舍的书,你一看,就知道是文人写的“巷雨村言”,它不是真正的“胡同油子”写出来的东西。赵本山的那个,才是“胡同油子”写出来的东西。回头申爸再给大家推荐真正的“胡同油子”写出来的东西。

说哪儿去啦?嗯,还是说林先生。话说这个素译。这个想法儿好。可是,素译没有成为翻译界公认的标准,为什么呢?

前儿,有人请教薄荷,问简爱的版本。薄荷对推荐的版,评价说“信达雅”。其实呢,这个“信达雅”,本不是从一开始就公认的翻译标准,素译也是和信达雅相竞争的另一个标准。可是,素译没有竞争过信达雅,失败了。

为什么失败了呢?这个素译吧,译出来的东西,是好。可惜,对译者的要求,忒高!非语言大师级的人物莫能为之。在整个中国文化界,这么多年,能够素译的,只有两位,一位是林先生了,没问题。另一位,下一周申爸再推荐。别人都干不了的事儿,再好,也不成。

Rank: 4

65#
发表于 2014-10-21 12:25:06 |只看该作者
嗯....说个典故吧,今儿该收工了。

话说,这个语言大师,琢磨语言,真的都琢磨“魔怔”了。林汉达先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下放到农村去改造。他呢,和另一位大师,周有光先生,给分配在一个生产队,看高粱地。两个人在一块儿,林先生就问周先生了:“你说,‘未亡人’、“遗孀”、“寡妇”,哪一种说法好?”

“大人物的寡妇叫遗孀,小人物的遗孀叫寡妇。”周先生开玩笑。林先生忽然大笑起来!为什么大笑?他想起了一个故事。有一次他问一位扫盲学员:什么叫“遗孀”?学员说:是一种雪花膏—白玉霜、蝶霜、遗孀……林先生问:这个“孀”字为什么有“女”字旁?学员说:女人用的东西嘛!

笑完了,完了。嗯,周有光先生。周先生还健在,在上海,今年108岁。先生是那一代的语言大师中,硕果仅存的一位了。

今天结束了。周末休息,不开电脑,不开手机,不上QQ。下周一接着说。

Rank: 4

66#
发表于 2014-10-21 12:31:13 |只看该作者
嗯,那啥,接着说会儿书吧。上周五,说完了林汉达,今儿说说林汉达的书吧。

书这种东西呢,它的品位,其实,就是做它的人的品位。你比如说,一本书,最主要的,就是内容。同样内容的呢,有不同出版社,不同编辑,不同装帧设计者做出来的书。要是价格都一样,那为什么不选品位最好的拿来给孩子呢?顺便,把艺术欣赏的问题也解决了,何乐而不为。

Rank: 4

67#
发表于 2014-10-21 12:32:02 |只看该作者
嗯。今天,拿林汉达先生的《中国历史故事集》为例吧,说说这个书,微妙的差异,到底在哪里。

《中国历史故事集》,就是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六卷本的那个,计有《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三国故事》和《两晋南北朝故事》六本。

这六本呢,前四本,是林汉达先生生前定稿的。《三国故事》是林先生去世以后,边继石根据遗稿整理编辑出来的。林先生的遗稿,就是上周五推荐的少年儿童出版社的《三国故事》。

北京的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这个《三国故事》是上海的少年儿童出版社的《三国故事》的节选。就如同前边的《春秋故事》、《战国故事》是中华书局的《东周列国故事新编》中节选出来;《东汉故事》、《西汉故事》是中华书局的《前后汉故事新编》中节选出来的一样。

中华书局的《东周列国故事新编》《前后汉故事新编》加上少年儿童出版社的《三国故事》是一个系列,是林先生写给成人看的;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春秋故事》《战国故事》《东汉故事》《西汉故事》和《三国故事》是一个系列,是从前者中节编出来,缩减后,专门给少年儿童看的。

这后一个系列,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打算把它一直写下去,写到新中国成立。这个打算,就产生了后来的《两晋南北朝故事》。林先生去世了,写不了了,他们只好找别人接着写。这接着写出的第一本,就是《两晋南北朝故事》,是谭一寰写的。谭一寰的《两晋南北朝故事》,单拿出来,确实不错;不过呢,和林先生的大作放在一块儿,就弱了点儿。别人续写的,就更弱了,实在没法儿放在一块儿。所以呢,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这套《中国历史故事集》,只有六本。写到魏晋南北朝,就写不下去了。

Rank: 4

68#
发表于 2014-10-21 12:36:46 |只看该作者
这套书有什么好啊?申爸呢,就来说说,这套书,有什么好。我们先把这套里的第一本,《春秋故事》拿出来,翻一下。

我们发现,书里有很多插图,大约有十六七幅的插图。这插图呢,都是紧密配合故事的情节来的。事实上,是专门为这本书绘画的。







这些呢,是最前面的六幅。还没有拿到书的爸爸妈妈,把这些图片放大,仔细欣赏一下,你会发现:这插图,画得真好!画家的每一笔,都力透纸背。每一笔都交待得清清楚楚。这个图的构图,又非常合理
人物的神态呢?栩栩如生。你翻一下前面的版权页,会发现,绘图的人叫做刘继卣。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Rank: 4

69#
发表于 2014-10-22 12:34:13 |只看该作者
要是你的文字知识丰富,你知道“卣”是什么东西的话,你就会感觉到...单单从一个名字你就会感觉到...这个人,肯定不一般!

“卣”是什么东西啊?卣是古代的一种器皿,盛酒用的器皿。这种器皿呢,肚儿大嘴儿小,大肚子小口。你去上海博物馆,就能看到很多青铜做的卣。

如果一个人的名字里,起了一个“卣”字,那寓意是什么?装得多,吐得少。厚积薄发么,积蕴深厚。继卣...什么意思?我这代已经向往着厚积薄发了,我儿子呢?继续要厚积薄发....它这个名字,姓儿呢?是家族带来的,名儿呢?是父亲起的....他爸爸给他起了这么个名字....那,他的这个爸爸,一定不是一般人!

百度一下,果真如此!刘继卣,父刘奎龄,天津绘画八大家之一的“土城刘家”就是指刘奎龄。刘奎龄的绘画作品:


刘继卣呢,是土城刘家的直系继承人。起本人呢?绘制连环画的大师来的。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Rank: 4

70#
发表于 2014-10-22 12:35:55 |只看该作者
申爸自己记得很清楚,小的时候,看过的连环画,小人书。小人书有很多啊,留有印象的,现在还能想的起来的,那都是留有深刻印象的,有哪些呢?有武松打虎、有渡江侦察记、有三打白骨精,有东郭先生,有三国演义....

前四本,都是刘继卣先生画的!申爸那时候小啊,不留意作者是谁,只是记住了一些书。赶到一查刘继卣何许人也,申爸才发现,这个人竟然是申爸到现在还记得的绝大部分小人书的作者!这样的事情,发生已经不止一次了。

申爸记得,小的时候,曾经看到过巨人转里面的插图...那个大胖女人,用细细的细条勾勒出来的....整幅图都是用细线条勾勒的呢!
那个巨人传,申爸没有看。可是,里面的插图,却给申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到现在,申爸琢磨书的插图的时候,一查,才知道,给《巨人传》画插图的,就是鼎鼎大名的多雷!

你看啊,这个事情,不是申爸先知道多雷的大名、先知道刘继卣的大名,才去看他们的作品,才去记住他们的作品的。申爸是先看到他们的作品,自然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是十年过去了....然后,才知道他们的大名的!

Rank: 4

71#
发表于 2014-10-22 12:36:29 |只看该作者
那个时候,申爸小的时候,刘继卣的小人书也不过是申爸所有的几百本小人书里面的一本而已;多雷的插图也不过是申爸看到过的千百张插图中的一幅而已。申爸记住了这些,别的都忘了,那一定有什么原因。

什么原因呢?他们都是艺术大师么,他们画的就是好。这个好,不只是人们口头评价;他们的好,好在其作品掩藏在一大堆同类作品里边儿,让一个孩子,看完了,就记住:终生不忘。孩子啊,他没什么倾向性:他哪里知道谁是大师;谁不是?他看哪幅作品,记住哪幅作品,一定是出自他天生的本能的!

大师的作品,他能和人的自然的头脑中的某些模式相共鸣。这就是好啊。什么是好?让一个孩子,三四十年以后,还记得,就是好呗。现在呢,你给孩子。给孩子什么呢?给孩子好的东西。

Rank: 4

72#
发表于 2014-10-22 12:38:24 |只看该作者
你看哈,这个《春秋故事》,1962年出版的时候,那是最强的作者——林汉达,加上最强的美术插图设计——刘继卣,最强的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强强联合,搞出来的这么一本书。

林汉达啊,那个时候,教育部副部长啊....你想想,现在,什么样的出版社,能够跟教育部副部长,定制一本书的?

嗯...让我们看看,这本书的封面。

这是封面。大家先看,左下角红线上面的那一行字:“中国历史故事集”,这字体,你没见过吧?这就不是印刷体,印刷体里面,没有这种字体。这字,是刘继卣先生为这套书,特意设计的字体!除了这七个字,是这字体,别的地方,哪里都没有这个字体。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Rank: 4

73#
发表于 2014-10-22 12:39:21 |只看该作者
妈妈们呢?买衣服。买衣服,对吧?最高级的衣服,是什么衣服?不是那种大批量生产出来的衣服,大批量生产出来的衣服,即便是范安哲,也不是最上讲儿的。最上讲儿的,是私人订制:世界上就这一件这个衣服!这个,就是私人订制。

在传统上,设计书籍封面的大师,都喜欢做这种“私人订制”的字体:自己专门为一本书,设计一种字体,就印在这一本书上。这种传统,那对书籍美术设计者的要求,那太高了。现在,早已成为绝响。现在的书籍装帧设计师,理论倒是一套一套的,可就是这种基本公共,这种内涵,这种素质,不过硬。你让他们设计,打死,他们也设计不了。

我们看红色的《春秋故事》四个字,这是刘继卣先生用毛笔亲自为这本书题写的....作为字,比起沈尹默先生,那自是不如;可是,这四个字,也是拿的出去手的。再就是那幅画,这是刘先生专门为这本书绘制的,重彩中国画,是土城刘家的传统画风。林汉达编著五个字,用印刷体,这是一幅极其美观的一个封面,让人过目不忘。

私人订制的字体,封面,回头申爸再给大家推荐几本。申爸呢,建议所有的爸爸妈妈,都买一套....或者买几本这套书。孔夫子的存量,大约能支持这几个群里的每一个爸爸妈妈,买上几本了。买完了呢,爸爸妈妈自己先看看,林先生的历史故事,那真是“下过一番苦功”的。语言规范,自不必提。从故事本身,你要是读过,也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林先生把这些零散的互不关联的故事,细心地联掇成一个整体。让你读了上篇想下篇,读了这篇想那篇....吸引你一口气读完!

Rank: 4

74#
发表于 2014-10-22 12:40:49 |只看该作者
说说版印的情况吧。这幅图片,是88年7月的15印了。申爸呢,还有当年申爷爷买的一版一印,是这样的一种感觉:


申爸把两个封面放在一起,这样看得清楚。这两个封面,不同在哪里呢?从感觉上,下面的这个,看起来有点儿“燥”,上面的给人沉稳含蓄的感觉,下面的封面,是体会不到的。尽管经过很娄的扫描仪扫面,经过电脑的处理,这感觉上的差异,从这两幅图片上,还是能够感觉出来。它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下面那幅的青绿色的背景,印得“不正”。调色没调好,这都是同一个出版社,同一本书哦...版和版之间的书,拿在手里,感觉是不一样的。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Rank: 4

75#
发表于 2014-10-22 12:42:00 |只看该作者
说几句新版吧。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后来又出了这书的新版:把六本书合编,合编到一个精装本里面,这是新版的封面。

我们得说,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别的书比起来,还是要好得多的。可是,这个和62年的刘继卣设计的老版比,那简直不是东西了,封面凌乱,重点模糊。看了这个封面以后,感觉这书除了和“历史”有关以外,就是,这书是一本经典,弄得金碧辉煌的。

当然,设计者要传达出的,可能也就是这两点。这和刘继卣先生表现书的内容的经典设计,相去就甚远了,立意上的高下,一望便知。

孩子呢,你给他最好的东西,和给他次好的东西,有多大差别?单就这一本书,差别是不大的。可是,涓滴细流,最后才能汇成江海。一本书,差别不大,另一本书,差别也不大....孩子整个童年少年阶段,读的五六百本书,加起来,那差别就大了!

差别有多大?决定孩子到了高中,他喜欢读什么样的书,把什么样的书视为垃圾!为什么孩子到了初中高中,那些有深度的书不看?它就是这么一点一滴地积累成的。孩子在刘继卣这样的书的熏陶下,到了初中高中,才会继续去刘继卣。而刘继卣,代表着高品质有价值的书。
就这么简单点儿事儿。

都一样的价钱,为什么不好书呢?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Rank: 8Rank: 8

76#
发表于 2014-10-24 12:40:12 |只看该作者
等特特妈来更新!

Rank: 4

77#
发表于 2014-10-27 23:06:0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特特妈 于 2014-10-27 23:30 编辑

续:说一会儿书吧,趁这会儿有空儿。大家看到昨天平安发的林先生不同版本的图片没?就是这个: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Rank: 4

78#
发表于 2014-10-27 23:11:31 |只看该作者




首先,我们要说,平安发的林先生的两版《中国历史故事》,都是同一个出版社出版的。那你会问:为什么出版社不用老版的设计,用好的插图,好的封面呢?原因呢,很简单:用老的版式设计,没人买,卖不出去,有多严重呢?一本都卖不出去。不但卖不出去,就连订货的书店,都没有。林先生的历史故事,好东西啊!出版社没辙,只能“重新包装”,把好东西,忍痛弄成花花绿绿,俗不可耐的版。这下,能卖出去一些了。

这怎么造成的呢?在于孩子的口味。这个孩子呢,你从小,第一次给他什么品位的东西,他就形成了什么口味。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Rank: 4

79#
发表于 2014-10-27 23:13:04 |只看该作者
咱们在这里荐书,买旧书,有三个星期了吧?很多妈妈,买了很高品质的旧书回来,耳濡目染,应经有了一些感觉。现在,你去看以前给孩子准备的那些绘本,你会有另外的一点感觉了...其实呢,那些流行的画画绿绿的东西,基本上都是垃圾...申爸还是要补充一句:好的确实有的,不是一竿子全打死哈...

我们呢,分析一下,那些绘本们,为什么垃圾。就以平安发的这几幅图为例吧,大家看第三幅和第四幅。第三幅是彩图,第四幅是刘继卣先生绘的线描图。

首先呢,感觉彩图很鲜艳,刘先生的图,是黑白的线描,不是一个东西,不好比较。看第二幅,《春秋故事》的封面,比较好说明。我们拿到那些旧书,首先的感觉是什么?就是旧么,灰突突的。

这套《中国历史故事集》的封面,都是彩色的。这个彩色呢,你看上去,有种灰蒙蒙的感觉。不鲜亮。你把第二幅和第三幅,放在一块儿看,就可以感受出,什么是鲜亮,什么是灰突突的,差别很明显。

Rank: 4

80#
发表于 2014-10-27 23:15:06 |只看该作者
我们身边的这个世界,是一个自然的世界。在自然的世界里,有那种鲜亮的色彩吗?没有!雨后初晴,阳光洒在还滴着水的翠绿的叶子上,这就是我们在自然界中,能够观察到的最鲜亮的色彩的。那个刘继卣的封面呢?他的用色和风格,更接近于自然的本来的感觉。

新版的插图呢?很鲜亮,可鲜亮得很“假”。我们看,给小孩子选书,从小的时候,那些书呢,广告里怎么说?色彩鲜艳,形象生动...都是这么说的吧?色彩鲜艳,鲜艳到假的程度。

我们看,小孩子的生活。现在呢,你到幼儿园,到很多孩子的家里,你会发现,孩子生活在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里,滑梯、玩具、衣服,要多鲜艳,有多鲜艳。人呢,天生的,对于鲜艳的东西,会产生比较强烈的感受,小孩子,他一出生,就生活在这种强烈的色彩刺激当中。

你看啊,一般老师来家里,都会去孩子的卧室看看。她看什么呢?她看看,孩子生活的环境,是色彩斑斓,鲜亮无比的呢,还是平淡朴素的。孩子的房间,孩子房间的色彩,大致就等于孩子将来的性格。他能不能安静下来,能不能安静的做点儿什么事儿,有没有耐心,从孩子生活的环境的色彩搭配,就知道了。

很多妈妈说,哎呀,真闹心,我这孩子怎么就这么“燥”,你就不能让他安静地呆一会儿,认真地做点儿什么事儿,你去孩子的卧室看看,就知道,孩子床是粉红粉红色的,天花板蓝得耀眼,上线的星星又黄得不行,孩子在这种环境里待久了,将来自然静不下来。孩子呢,确实活泼好。可是,活泼好,爸爸妈妈也不能老给“色彩兴奋剂”,成年累月地刺激孩子的神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幸福大观园 ( ICP12039693 )  

GMT+8, 2024-4-26 00:25 , Processed in 0.02864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