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手机客户端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蒲公英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育儿心得] 推荐一个好贴:是什么导致了孩子之间学习的差异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21#
发表于 2014-4-10 13:30:11 |只看该作者
(十四)应试还是素质,是个问题吗?

这个问题在之前的《我们的应试水平,不是太高,而是太低》中曾经谈到过,这周和一个高三的家长聊天,她说,希望能给孩子在学习的时候多一些高端的东西,比如一些思维方法,这些思维方法让孩子能够举一反三,锻炼思维能力,最好是这些思维方法对未来大学的学习也有一定的作用。我说,这样的要求其实就是因为我们的应试水平太低,如果这样的需求是普遍的需求,我觉得有必要就这个问题深入探讨一下。


提出这个问题有一个默认的前提,就是我们默认了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在学知识和做题的过程中,没有很好的培养起思维能力;或者说,我们认为,一个学生即使没有很好的思维能力,也能考出不错的成绩。这是真的,高考范围内的知识并不难,即使没有完全学懂,靠记忆和反复的练习也是可以获得不错的效果的。这也是题海战术和高压学习方式在很多地方大行其道的原因。就如我曾经谈到过的,最低水平的管理方法就是军事化管理——但是不可否认,军事化管理出来的效果还是不错的。这种管理在军队使用没问题,因为军人的天职是服从,不需要有自己的思维。但是这种方式放在学习上会出现什么问题?还记得我谈到的“一眼看过去会做的就会,不会做的就不知道怎么思考”这个问题么?当学习从思维变成了记忆和条件反射的时候,作为相对有思想的一批家长,希望给孩子一些更加“素质”的东西就太正常不过了。


我想质疑的正是这一点,我认为:应试教育不等于我们所看到的和理解的这种靠记忆的教育。应试教育有什么问题?没有任何问题。应试的真正含义,就是一个选拔标准的问题。我们找工作需要选拔标准,晋升需要选拔标准,涨工资需要选拔标准,甚至买个房买个车都需要选拔标准(如果你在帝都的话)。也就是说,选拔标准并不是一个坏的东西,用高考一张试卷来选拔,并不是什么问题。更不要说高考的执行是三十年以来在工作最公平的社会选拔标准,没有之一。所以,仅仅因为高考是一个考试就说应试教育有问题,是非常不科学的。如果高考都没了,我们就只能拼爹了——这样的标准,是我们想看到的吗?


高考有没有负面作用?有!它让很多孩子失去了快乐的童年和青春。这是高考的问题吗?不是。这是我们的应试水平太低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不是提出所谓的”素质教育“。对于”素质教育“,我一直是持观望态度——我们都知道素质教育比应试教育更难做好,大部分地区的教育水平是连应试教育都做不好的水平,如果能做好素质教育,那才是真正的奇葩。高考范围内就这么点知识和技能应用,大部分的老师连这么简单的事情都无法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必须让学生”强制记忆“。我周末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我问学生:为什么(-2)*(-3)=6?大部分学生能正确的回答”负负得正“。我接着问:为什么两个负数相乘得到正数?我班上都是成绩不错的高三学生,居然只有2个人能够解释出原因,剩下的几十个人都是背下来的。


或许你会说,背下来就背下来啊,有什么问题吗?有!今天老师让你背负负得正你觉得没问题,明天老师就会让你背函数的定义,让你背对数的定义,让你背圆锥曲线和直线联立的判别式的形式——我亲眼见到老师要求学生背这些东西。从一开始,我们就没有让学生”学懂“的理念。这是在帝都,是在一个好学生的聚集地,我见到的情况尚且如此,那么在二线城市,在更远一点的地方,我们的学生究竟在接受一种什么样的教育?


学懂了应试能考出好成绩吗?这是一定的。这也是为什么在一些大城市,比如北上广深,那些真正把知识讲懂,讲的有趣(不是讲笑话和段子),讲的透彻的老师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这是一种趋势。你说这些老师在搞应试教育么?非也。他们只是在用更高级的方法做好应试这件事情。我从来不避开我上课是纯应试这个观点,你问我作为一个老师有什么优势?我只是用了更加高级和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更好的的做好应试这件事情。学懂了做题,效率一定更高,错误率更低,达到同样效果所花的时间更少。学习有效率,有更多的时间去做一些延伸阅读,反过来促进知识的吸收,有时间对练习做更多的总结,正向循环成绩提高。


你说,这是应试,还是素质?我觉得,就是应试而已。做好了这件事情,比嚷嚷高考改革教育改革要有意义的多。
博客http://blog.sina.com.cn/aimeiyanyao

Rank: 8Rank: 8

22#
发表于 2014-4-10 14:12:11 |只看该作者
回家问问孩子去,为什么负负得正?我是不知道。

Rank: 8Rank: 8

23#
发表于 2014-4-10 14:44:00 |只看该作者
爱无言 发表于 2014-4-10 11:58
(四)一眼定胜负的根源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孩子有这样的问题:拿到一个题目,如果第一眼他们就 ...

没有把知识最本源的逻辑告诉学生"----这点说的太好了!让我想起我上高中时学数学遇到的困难就源于此,我初中时数学很好,不用做什么题每次考得都名列前茅,一上高中,数学难度上了一个大台阶,我们的老师就是那种特别善于总结、归纳题型的老师,所以我总觉的没听懂,但又说不上来哪儿不懂,因为他讲的我都懂。但我当时的能力,还不足以自己思考出那些本源的知识点和逻辑。

Rank: 8Rank: 8

24#
发表于 2014-4-10 15:27:02 |只看该作者
我现在感觉数学真的可能适合自学,老师答疑指导。
老师不应讲太多。
我孩子现在就自己琢磨课外的内容,兴趣盎然,什么都琢磨,几何概率函数,这种第一次靠自已接触到新知识,我感觉很好。

点评

蝴蝶王子  厉害,孩子一直都对数学这么有兴趣吗?我家小三还是对科学最有兴趣  发表于 2014-4-11 08:45:23

Rank: 8Rank: 8

25#
发表于 2014-4-10 16:00:42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慢慢的看

Rank: 8Rank: 8

26#
发表于 2014-4-10 16:08:48 |只看该作者
我先保存了,今天没来的及看。

Rank: 8Rank: 8

27#
发表于 2014-4-10 16:30:51 |只看该作者
很好的帖子! 鲜花!

Rank: 8Rank: 8

28#
发表于 2014-4-10 16:45:02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好有现实意义,收藏了

Rank: 8Rank: 8

29#
发表于 2014-4-10 16:45:55 |只看该作者
好帖,谢谢分享!

Rank: 8Rank: 8

30#
发表于 2014-4-10 16:52:38 |只看该作者
坐等爱姐姐转帖
我是烨子妈妈。

Rank: 8Rank: 8

31#
发表于 2014-4-10 18:57:58 |只看该作者
我也来转,表说我抢楼啊,整点积分,我分段发

点评

姗姗妈  我到现在还看不了70的帖子,555  发表于 2014-4-11 11:49:23
姗姗妈  你还需要积分啊  发表于 2014-4-11 11:49:01

Rank: 8Rank: 8

32#
发表于 2014-4-10 18:58:27 |只看该作者
(十五)学习中的语言和生活中的语言

我们经常听到有家长说,孩子的记忆力不行,怎么提高记忆力,于是各种“记忆力培训班”之类的东西就很火。每次看到家长这样说孩子,我似乎都看到了另外一个场面:三国杀的牌里有那么多牌那么多武将,孩子对每一个武将的技能都记得非常清楚,更不要说纷繁复杂的动画片和电视剧里的人物。孩子记忆力差么?逻辑理解能力差么?非也!那为什么我们发现孩子在记忆课内的一些东西就很慢,而对于那些我们认为“不务正业”的东西记忆力就很强?

Rank: 8Rank: 8

33#
发表于 2014-4-10 18:58:44 |只看该作者
其中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好奇心和兴趣,这个维度我们在之前文章中已经写了很多了,所以就不再重复写了。其实还有一个容易被我们忽略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语言和我们生活用的语言是割裂的。也就是说,我们上课学到的很多内容在生活中根本用不到。而孩子能记下的那些东西,都是用生活中的语言表示的。孩子喜欢游戏,游戏中一般有“血”的概念,所以他们会把卡牌描述写成“三血”或者“四血”,你可以想想,如果三国杀是课程内的内容,而课本上定义是“表示武将的剩余生命值”,那么“剩余生命值”这个概念,就不太容易被记住。所以,在在大环境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我们注重“学懂”和“趣味”,是可以在生活中尽可能多用到教学中的语言,同时也在教学中尽可能用到生活上的语言,你会发现,孩子的记忆力一点都不差,理解能力一点都不差。

Rank: 8Rank: 8

34#
发表于 2014-4-10 18:59:00 |只看该作者
我给大家举几个有趣的例子,比如文言文是很多孩子的痛。在文言文中,有一种现象,叫做“状语后置”,这个词就是“教学词汇”,在课堂上出现。什么是“状语后置”?就是把状语放在后面。按照逻辑,要弄懂这个概念,就得知道什么是状语,以及后置的方式,然后再看课文中怎么用的。比如《鸿门宴》中的出现的“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这里面的“河北”和“河南”是状语,翻译出来就是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其中”在河北“就是状语,放在了”作战“的后面。这个讲解是一个标准的讲解,为什么学生不容易记住?因为这些内容在生活中是用不到的。我们用了一个教学语言,却没有用生活语言。所以孩子在生活中感受不到这东西的具象化存在。其实我们生活中就没有状语后置吗?有的!比如”你走先!”,貌似是周星驰电影中的一句话,这就是典型的状语后置啊!你看,状语后置在生活中还是用得到的。这时候就可以鼓励孩子去想想看,其他文言文的语法现象在生活中遇得到么?如果最后大家的对话都是“你走先”这个风格,何愁状语后置记不住啊!

Rank: 8Rank: 8

35#
发表于 2014-4-10 18:59:29 |只看该作者
再比如说,数学题中有很多“或“和”与“,用集合解释就是交集和并集,在生活中遇得到么?其实可以遇到的!比如说,这次期末考试结束有一个小礼品,这个礼品可以在礼品1和礼品2中任选一个。这时候怎么描述这件事情更加精确?数学上的”或“和生活中的”或“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见到一个学生描述的是1 或 2,其实这样描述在数学上是有问题的,在数学上1或2是包括1和2同时获得的情况的。我问他,为什么这样描述,他说,这样写下来,回头两个都买了,也是符合奖励条件的~~我觉得,他是真懂了。

Rank: 8Rank: 8

36#
发表于 2014-4-10 19:00:01 |只看该作者
化学上也有类似的例子,比如高中化学讲一个mol(摩尔)的概念,这个概念很多老师都会讲,只能用于微观粒子,不能用于宏观物体。为什么?因为mol这个单位太大了,1mol=6.02*10^23,如果是1mol桔子,估计堆起来比地球都大,所以用这么大的单位描述是没意义的。但是这时候,你会发现mol可以在修辞上作为一个夸张的手法,比如说今天老师布置了1mol作业。这个句子就是用了夸张的手法表示作业很多。如果一个孩子这样说了,我们应该认可他的幽默感和把课堂知识用在生活中的能力。

Rank: 8Rank: 8

37#
发表于 2014-4-10 19:00:18 |只看该作者
其实,如果我们把生活中的语言和教学中的语言能够联系起来,把科学概念用通俗的语言理解,也会把生活中的通俗语言用科学语言解释。比如说,三个人约吃饭,要找一个离三个人都不远的地方,这就是生活语言。这个可以用科学语言吗?以三个人所在地为圆心,一个合理的R为半径画圆,三个圆的公共部分,就是寻找聚餐地点的候选区域。学究?无聊?其实不是。当我们能够自由切换生活语汇和学习语汇的时候,我想,记忆力、逻辑分析和理解都不是问题吧。

Rank: 8Rank: 8

38#
发表于 2014-4-10 19:00:35 |只看该作者
挣了七分,再来一分,

Rank: 8Rank: 8

39#
发表于 2014-4-10 19:04:21 |只看该作者
倒着转,大家不反对吧

Rank: 8Rank: 8

40#
发表于 2014-4-10 19:04:40 |只看该作者
(二)学习中第一次的重要性

在几个我认为的重要原因中,第一个便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知识时候的场景。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第一次认知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孩子不到2岁,有一次听一个做艺术的老师讲课,他说成年人普遍是缺乏创造力的,不信你们画个鱼,于是我迅速想了一个标准的用两条曲线画鱼的过程,然后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下,问我们:你们是不是都是这么想的,大家连连称是。他说,这就是成年人没有创造力的表现。我们认为鱼就是这个样子的,于是我们告诉孩子说“鱼”应该这么画——因为这是孩子第一次知道“鱼”怎么画,于是大部分人这辈子都只知道这么画一条鱼——对于“鱼”的第一次认知,就这样被我们这群没有创造力的成年人剥夺了。第一次认识不一定就改变一生,但是这次对事物的认识必然会对后来的认知过程产生很大的影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幸福大观园 ( ICP12039693 )  

GMT+8, 2024-4-19 20:08 , Processed in 0.026734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