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手机客户端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玉冰

[育儿心得] PET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发表于 2010-11-27 12:12:52 |显示全部楼层
本来我们定好的这个周日泡温泉,事先跟儿子商量,小人儿嫌热坚决不去。

所以也就罢了~

之前去儿童嬉水游泳,也是因为热早早出来,小人儿说了他喜欢去冷的地方玩。
巴巴爸爸 发表于 2010-11-27 11:01

.
这也就是第八条,和孩子一起商量、一起拟订计划哈。你们家很尊重孩子啊。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7Rank: 7Rank: 7

发表于 2010-11-29 11:49:28 |显示全部楼层
通过改变孩子的生活环境,消除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

书上说,这种做法,对非常幼小的孩子非常有用。我看过以后,觉得对长大着的、长大了的孩子一样有用。

第一,给孩子提供充足的有趣的活动。当孩子觉得无聊时, ...
第七,提前预报孩子将要有什么事情。比如家里要来客人,你可以先跟孩子说好你希望他怎样对待客人;要带孩子去打预防针,先让孩子有思想准备;要出门去长途旅行,也预先和孩子讲述一下路途中的衣食住行,以及对孩子的行为期望;等等。

第八,事先和孩子一起商量、计划好将要做的事情

玉冰 发表于 2010-11-27 02:29


这段笔记非常实用:F: :muzhi 。
在第七条我还做的不够,需要好好落实。第八条也做的不够,特此提醒下自己。:heart
早睡早起身体好,妈妈好,全家才好。。。

Rank: 2

发表于 2010-11-29 14:45:21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这帖子让我感觉PET不是一个非常难的东西。

Rank: 9Rank: 9Rank: 9

发表于 2010-11-30 01:11:12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学习了怎样倾听孩子的情绪;我们也学习了怎样向孩子表述我们的情绪。

有没有倾听了、表达了,却仍然没有用,孩子继续和你对抗,以至于母子间发生矛盾冲突的情况呢?

当然有。孩子有孩子的需要;我们有我们的需要。就想任何人之间的相处一样,需要不同,就一定会导致矛盾冲突。

不过,当我们和同事、朋友之间发出矛盾时,我们往往因为心中默认对方和我们是同量级的,故而处理纠纷和问题时天然带着一份尊重的、协商的、信任的、合理进退的心态。可是当我们和孩子之间处理矛盾冲突时,我们往往无法秉持一份同样的尊重、信任,因此也就往往无法以协商的、知进退的心态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

我们往往认为“我比你知道得更多”,“我才知道什么叫合适、合理”,故而“你听也得听,不听也得听”。也就是“我赢,你败”的模式。

也有不在少数的父母,对孩子,包括对同事对朋友对上级对父母,都更倾向于采取一种相反的态式,“哎呀我拗不过你”,“算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唉,我最怕大家闹别扭了,我让着你还不成吗”,一味地退让,一味地让对方得逞。也就是“我败,你赢”的模式。

这两种方式,对孩子的心灵成长,都是不健康的模式。我以为大家都理解得满透彻的了,这里省略不再罗嗦。如果有姐妹不明白这些“单赢”的模式会对孩子造成什么负面影响,那我再回头多花些力气好了。现在我就偷懒了哈。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9Rank: 9Rank: 9

发表于 2010-11-30 01:11:44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这帖子让我感觉PET不是一个非常难的东西。
xurt 发表于 2010-11-29 14:45

.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9Rank: 9Rank: 9

发表于 2010-11-30 01:55:11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有没有“双赢”的办法呢?

当然有啊,我们和朋友、同事发生冲突时,有没有试过通过合理的协商而达成双赢的?我们和客户、供应商、甚至敌对方谈判时,有没有通过理性而智慧的斡旋而最终达成双赢的?

当然有。尽管有时候我们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仍然进入“你赢我败”或者“我赢你败”的模式,我们仍然都有大家都感到满意的“双赢”结局的体验,是吧?

想想当你遇到这种“双赢”体验时,你的体会、你的感受、你的心灵的舒展程度,我们就不难理解,如果我们跟孩子处理冲突时,能让孩子、让我们自己尽可能多地体验这种“双赢”结局,这对亲子关系、对家庭和睦、对孩子心灵健康成长,该有多么正面的良性影响。

怎么做到呢?上面已经给了我们答案了:心态。秉持尊重的、信任的心态,用我们对待朋友、同事的心态,对待孩子。一旦有了这前提,事情自然会朝向良性的方向发展。

可是,可是,他一个几岁的娃娃,怎么能和我的同事、朋友一样呢?他没有我朋友知进退的能力,没有我朋友的智慧,没有我朋友以平等待我的心态,你让我怎么能做到以对待朋友的心态对待他呢?

是啊,这好难,尤其越小的孩子越难。孩子越长大,心智越成熟,就越有知进退的能力,越有分析事理的智慧,越能体察别人的要求和情绪;孩子越小,越不通事理,不知进退,不能感受别人的情绪和要求。这当然有难度,这当然不好做。

但是,首先第一点,不论孩子多么幼小,在人格上,孩子和我们是平等的,不是吗?

我们本就该摈弃那种颐指气使、居高临下、独断专行的心态,不是吗?或者反之,我们本就应该摈弃那种哆哆嗦嗦、害怕正面冲突、如履薄冰的退缩心态,不是吗?

顺便说一句,那些在家里怕父母、怕丈夫、怕上司的妹妹们,记住这句话:在人格上,你们是平等的。他们可以比你有能力、有智慧,但是他们不可以侮辱你的人格。你当捍卫你自己的人格。

那些在家里当悍妇、在公司里当女强人的妹妹们,也记住这句话,在人格上,任何人和你都是平等的,你可以更有能力更有智慧,但是你当尊重每一个人的人格。

话扯回来。人格上我们和孩子是平等的。智慧上呢?能力上呢?当然,在这些层面上,我们没办法要求孩子和我们平等。但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上来思考,孩子从哪里学得人生的智慧、人生的能力?我们做父母的言传身教,尤其是我们的行为举止,是不是孩子学习和获取这些智慧与能力的第一源泉?

如果我们以我们的智慧、能力,从小和孩子以协商的方式解决冲突,这对孩子汲取父母的智慧、汲取处理人生矛盾的能力,具有多么正面的、积极的意义和效果,还需要我继续罗嗦下去吗?

点评

一路向前  平等,是指的人格是的平等,但在能力上,孩子只能做孩子能做到的事情,父母不能完全放手让孩子做他不能做到的事情,做他无法做决定的选择。  发表于 2016-2-4 16:39:51
蒲公英  这一段太受益了。谢谢你,玉冰姐!  发表于 2012-7-4 12:45:39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9Rank: 9Rank: 9

发表于 2010-11-30 02:40:40 |显示全部楼层
好了,现在来看一个故事。同样一个故事,我们来看看“我赢”版、“你赢”版、“双赢版”的结局。

娃:爸,我上学去了,再见。
爸:娃,下雨呢,你穿上雨衣。
娃:我不需要。
爸:你会挨雨淋的,会生病的。
娃:雨不大。
爸:那也会淋湿了啊。
娃:我讨厌穿雨衣。
爸:娃,穿上雨衣又暖和又干爽,好孩子,你去拿雨衣。
娃:我说了,我讨厌穿雨衣!

然后,

版本一,爸爸赢了:
爸:你给我回来!去穿上雨衣!不穿上雨衣,你今天就别出门!
娃:但是……
爸:没有什么“但是”!去!拿雨衣!没什么好罗嗦的!
娃:(忿恨地回来,屈辱又无可奈何地穿上雨衣。今天不再是个好日子了。)

版本二,娃赢了:
爸:好孩子,我怕你生病了啊,你还是穿上雨衣吧。
娃:我!讨!厌!雨!衣!你烦不烦啊!我都要迟到了!再见!(冲了出去)
爸:哎,你回来……
娃:(继续冲,根本不理爸)
爸:(无可奈何),唉,这孩子,这么倔呢,生病了可怎么办呢。(也不打算追上去了。认了。)

版本三,双赢了:
爸:看来你真的很讨厌雨衣哈。(倾听孩子)
娃:那雨衣多难看,花格子的。
爸:花格子很让你讨厌,是吧?
娃:现在谁还用花格子的啊。
爸:你不想太抢眼了,让大家都注意到唯一你穿花格子,是吧。
娃:可不呢。别人都穿一色的,要么蓝色要么绿色要么白色的。
爸:哦,原来这样啊。那现在咱们意见有了冲突。你不想穿雨衣,因为那花格子太特殊了;可是我不想让你淋病了,你病了我心里不安,而且我们还得花钱看病。你有没有一个好主意,解决我们之间的矛盾,想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来?
娃:这个……要不,我借妈妈的雨披?白色的,没有花纹的。
爸:你觉得她肯借给你吗?
娃:我去问问看。(娃进去找妈妈,一会儿拿了妈妈的雨披出来了),妈妈同意借给我。
爸:你愿意用这雨披?
娃:嗯,就它了。
爸:行,雨披也不错,能帮你挡雨,不会淋湿了。这主意很好,我们都喜欢。
娃:那再见了,爸爸。
爸:再见,好孩子,祝你有快乐的一天。

那可不,孩子一定比前两种版本都更快乐。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9Rank: 9Rank: 9

发表于 2010-11-30 02:41:48 |显示全部楼层
从第三个“双赢”版中,我们看到了什么?

我们看到了爸爸对孩子的倾听,爸爸向孩子解读他的顾虑和情绪,爸爸邀请孩子协商解决问题。娃提出了借妈妈雨披的办法。假如娃提出的办法是借用爸爸的雨伞,或者让爸爸开车送她去上学,等等,只要是爸爸和娃都乐意接受的结果,就都叫“双赢”。

通过倾听孩子,我们可以找到孩子心底真正抗拒的是什么。

通过让孩子倾听我们,我们可以让孩子学会体察别人的需要、别人感受、别人的顾虑、别人的烦恼、别人的情绪。

通过邀请孩子解决问题,我们让孩子体会到人格的平等,体会到我们对孩子的尊重和信任,从而激发孩子面对矛盾解决问题的意愿。

通过协商,我们可以让孩子学会和掌握越来越多的人生的智慧、处理问题的能力。


这些,不都是我们最愿意的吗?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头像被屏蔽

禁止访问

发表于 2010-11-30 08:51:28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10-11-30 09:47:51 |显示全部楼层
这本书买了好久了,一直没有定下心来看,现在,跟着玉冰姐边学边看。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10-11-30 09:53:49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有一个问答:
问:如果父母中一人继续使用旧方法,另一人能够有效地使用这种新方法吗?
答:既能也不能。如果只有一名家长开始使用这种新方法,这将会极大地促进他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但是另一名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将会恶化。最好是父母双方同时学习这种新方法。此外,当父母双方共同学习这种新方法的时候,他们能够为彼此提供很大的帮助。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孩子三岁,老公对孩子和我的亲密关系十分不以为然,尤其是当我上厕所孩子都要跟着时,他更是火冒三丈,不仅对我大发雷霆,对孩子也更严厉。因此,除非有特别吸引孩子的去处,否则孩子不愿意单独跟他玩。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10-11-30 10:07:33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抄书——第二章 父母是人而不是神

本帖最后由 可乐乔 于 2010-11-30 10:08 编辑

所有的父母都会在不同的时候对他们的孩子产生两种不同的感情----接受和不接受。

而且,父母双方对孩子同一个行为的接受程度可能会不一致,可接受行为和不可接受行为的分割线会上下浮动。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父母也是各不相同的凡人,传统观念建议父母保持一致性,父母们应当在任何时候都彼此支持,以便使孩子相信父母对特定行为有着相同的感受。这个策略的不公平在于:两个成年人联合起来对付一个孩子,而且还常常导致父母中的一人扮演一个“不真实的”角色。并且这会让孩子对父母的诚实和真诚产生怀疑,他们从很多经验中得知,妈妈说的与想的常常不一样。最终,孩子会失去对父母的信任。

父母们最好不要在违背自己真实态度的基础上试图扩大他们的接受区域,当父母感到无法接受孩子的行为时,最好不要假装接受。

Rank: 7Rank: 7Rank: 7

发表于 2010-11-30 10:45:20 |显示全部楼层
可乐乔也来帮忙了?谢谢了:F::call:
早睡早起身体好,妈妈好,全家才好。。。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10-11-30 10:47:18 |显示全部楼层
我来补充单赢的后果。
“我赢”(即父亲赢)的负面影响:
1。孩子没有执行这个解决方案的动力,因为他对于这个决定毫无贡献,没有发言权,服从命令仅仅是因为害怕受到责罚,他感到被逼迫,如果他们无法摆脱这个方案,通常会“装装样子”。
2。对父母产生怨恨,感到不公平。
3。父母在执行解决方案时会遇到困难,他们不得不花大量时间来检查孩子的执行情况,唠叨,提醒和刺激。
4。孩子没有机会发展自律精神。习惯于服从父母强权的孩子长大后通常会成为需要依赖外界权威控制自己行为的人。

“你赢”(孩子赢)的负面影响:
  这些孩子学会了用发脾气来控制父母,知道怎么让父母感到内疚,野性难驯,无法管教,冲动任性,自我中心,自私苛求。
  这些孩子常常在同辈关系中遇到困难,其他孩子不喜欢“被宠坏的孩子”。
  在适应学校的时候遇到困难,“我赢”模式是学校的主流哲学,冲突在所难免。
  孩子常会对父母的爱产生严重的不安全感。孩子感觉到他的父母常常对他感到恼怒气愤,当他从其他人那里获得类似信息时,就自然会感觉到自己没有得到别人的爱。
  父母会遭受巨大的折磨,育儿工作少有快乐。

Rank: 9Rank: 9Rank: 9

发表于 2010-12-1 12:30:33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可乐妹妹来帮忙。:F::F:

你一定看出来了,我这是随心所欲地“随笔”,摘录一些,思考一些,消化一些,感想一些。对了,还要偷懒一些。;P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头像被屏蔽

禁止访问

发表于 2010-12-1 15:38:11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Rank: 9Rank: 9Rank: 9

发表于 2010-12-2 01:01:16 |显示全部楼层
提醒一下自己:


面对娃们的“不乖”,

第一步:放松、放宽、放开,尽量以改变我们自己的心态、以体察并理解孩子的心态来接纳孩子的“不乖”。就如同我们对朋友、同事一样。

第二步:实在是不可以容纳的行为举止,倾听孩子。倾听会帮助孩子以及我们发现孩子情绪及乖戾背后的真实原因,帮助孩子梳理自己的情绪和问题,从而使得孩子自己改变他们的情绪甚至行为。

第三步:孩子仍然继续做、说让我们觉得实在不能容纳的言谈举止时,倾诉。把我们自己的情绪、烦恼以直白清晰的“解码”告诉孩子知道,传达“我信息”。不过最关键的一点是在我们向孩子倾诉时,不要使用指责意味的词句,不要使用负面标签。这将毫无疑问阻止孩子倾听我们的心声。

第四步:前面三步都仍然不能奏效,那么把问题提出来,和孩子一起协商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来。最关键的地方是让孩子做主导,和孩子一起做决定,而不是把“协商”做为一个父母控制孩子的高级招数。

第五步:以上努力均不能奏效时,怎么办?也许是第四步或者其他步的时机、气氛、心态等等不到位。那么放一放,另找更合适的机会邀请孩子一起来解决问题。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9Rank: 9Rank: 9

发表于 2010-12-2 01:43:46 |显示全部楼层
好,现在接着前面#86、#87、#88楼的话题往下讲。

建议妹妹们先回身去看看上述三层楼的内容,再转回头来看后面的,这样会帮助我们上下连贯,思绪完整。

下面讲如何以双赢的方式和孩子协商解决矛盾的具体细节。

首先,在我们转变我们的做法之前,也就是改变我们以高压令孩子服从,或者我们以退缩屈从孩子蛮横无理的亲子关系之前,我们要跟孩子先说说明白。

“正面管教”里也是这么提醒的。否则,孩子不可能领悟到我们的意图、我们的新举措是什么。正如上级不发布新政策说明就忽然改变施政措施,我们肯定会莫明其妙一样。

我们可以坦率地告诉孩子,“妈妈正在学习一本怎样做好妈妈的书,这本书教我怎样处理妈妈和你之间的矛盾冲突。我觉得这方法很好,想和你一起试试。书上这样说,……”

越大的孩子,越容易理解并感兴趣;越小的孩子,会越困难一些。如果孩子小于三岁,那你就直接按新方式做下去就行了,让孩子通过“体验”来接受新的亲子模式。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9Rank: 9Rank: 9

发表于 2010-12-2 02:35:37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玉冰 于 2010-12-2 12:04 编辑

以“双赢式”解决问题的六个步骤:

1,提出问题和矛盾冲突点来。

“现在咱们意见有了冲突。你不想穿雨衣,因为那花格子太特殊了;可是我不想让你淋病了,你病了我心里不安,而且我们还得花钱看病。”

我们仍然回到前面的“雨衣”例子。我们发现,提出问题之前,父亲首先倾听了孩子。只有通过倾听孩子,我们才能够了解孩子情绪或者乖戾背后的真实原因,才能找到问题的真正核心。这时我们提出的问题,准确度会高很多。

还有,把我们的情绪、苦恼、麻烦“解码”给孩子,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这个问题对父母来说是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也提出问题中非常重要的要素,“可是我不想让你淋病了,你病了我心里不安,而且我们还得花钱看病”。

2,提出可能的问题解决方案。

“你有没有一个好主意,解决我们之间的矛盾,想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来?”
我们以尊重的、平等的、信任的、期待的心态,让孩子先提出解决方案,是非常关键的地方。双赢不是控制孩子的高级招数,不是我们以暗示、胁迫等方式威逼利诱孩子顺从我们的高级手段。当我们以尊重、平等、信任、期待的心态邀请孩子解决问题时,孩子会很敏锐地察觉我们的真诚,从而激发他们动脑筋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一味继续倔强、抵抗、反叛、无赖。

当孩子提出方案以后,我们也可以提出我们的方案,并鼓励孩子想更多的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不要急于对孩子的建议贴任何标签,“这不行”或者“这很好”。当然我们也提前告诉孩子(见上一楼),我们首先要动脑筋想尽可能多的方案出来,然后一起评估。

3,评估哪些方案最合适。

如果问题很复杂,过程比较长,不妨干脆拿纸笔,把刚才大家的建议逐一写下来。然后逐一讨论。你这时可以清晰地告诉孩子,“我觉得这样对我不公平”,“我不能接受这一条”,“那我就没时间怎么怎么了”。坦诚、真诚,同时尊重孩子,信任孩子的智慧和意愿。

孩子也可以表达孩子的意见,这样大家逐一划掉一些彼此觉得不是很满意的建议,留下一、两条大家都感到能够接受的建议。如果没有大家都能满意的,那么鼓励孩子,接着开动脑筋想新的方案。

4,决定哪种方案是最佳对策

爸:你愿意用这雨披?
娃:嗯,就它了。
爸:行,雨披也不错,能帮你挡雨,不会淋湿了。这主意很好,我们都喜欢。

我们可以询问孩子“你觉得这个主意怎样?”“你愿意这么做吗?”
然后我们可以“给双方留下退路”地说,“好吧,我们来试试看”,“我愿意这么做;你呢,你也愿意这么试试看吗?”

要让亲子双方都了解,现在的解决方案不是终极方案,如果大家觉得满意,就做下去;如果有一方觉得不够满意,可以继续讨论、继续协商。

也同时让孩子明白,这一结果是双方相互的承诺,而不是说过了就扔到一边去的废话。

5,执行决定。这一步骤往往针对一些比较大的“原则性问题”,比如,

如果讨论的是上床时间,那么需要决定谁来看时间,谁来通知大家该关灯了;
如果是收拾孩子的房间,那么需要决定“收拾干净”的标准,明确要求细节;
如果是做家务,也要具体到细节深处,让双方都没有“我以为是”的误区;
如果需要买回什么东西来,要具体到谁去买、谁掏钱、哪家店、什么时候买回来等细节。

6,后期效果评估。这也是针对一些比较大的“原则性问题”,尤其是那些需要长时间执行的措施,比如零花钱的使用啦,上床时间、家务啦等等。

这时如果发现“措施”有修改的必要,比如孩子们希望周末能放宽上床时间;比如发现垃圾不需要每天都倒一次;决定好的度假时间忽然因为某种特别原因需要修改;等等,亲子双方可以继续讨论、协商。


看到这里,我们一定已经明白,并不是所有的协商都必须走完这六步。不少问题其实到第3步就可以彻底解决了。不必拘泥。

有些问题,比如“雨衣事件”,可以当时几句话讨论清楚;有些问题,比如家务计划,可能需要找个时间坐下来慢慢讨论。这也不必拘泥。
每天都在成长的路上,前行。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10-12-2 10:05:51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可乐妹妹来帮忙。:F::F:

你一定看出来了,我这是随心所欲地“随笔”,摘录一些,思考一些,消化一些,感想一些。对了,还要偷懒一些。;P
玉冰 发表于 2010-12-1 12:30


不,玉冰姐你一点也没有偷懒。你把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带给我们,化繁为简,让我们能够很轻松的理解和掌握与孩子沟通的技巧,比我单纯的抄抄书要好太多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幸福大观园 ( ICP12039693 )  

GMT+8, 2024-4-18 17:17 , Processed in 0.02850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Licensed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