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大观园

标题: 《数学建模直观游戏》 [打印本页]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6 22:15:01     标题: 《数学建模直观游戏》

原创作者:学父五迁
《数学建模直观游戏》附录

附录01. 参考资料

《奥林匹克中小学系列教材迎春杯数学竞赛指导讲座》
数学竞赛网
中小学教材,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科目,包括人教、沪教、苏教等出版社。
大学数学教材,主要是微积分和概率统计。
中小学各科目教案。
国外小学数学教材,《gomath》。

数学科普读物(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列表)
推荐一些数学科普读物。
都是中学以上内容的。有些可以引入小学。
可在网上先参阅一下样章,看是否对脾胃。
《无穷无尽的数》
《漫话数学》
《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方法趣引》
《数学家的眼光》
《数学趣谈》
《数学眼光透视》
《数:科学的语言》
《虚数的故事》
以上是个人标准挑选的。
数学科普书籍太多了,我参阅了好多,以上这些是我反复参阅的。

小学的数学普及读物。
挺多。只是,感觉算不上“科普”,在系统性和深度上实在有限。
别说竞赛了,就是普通的数学考试,可能都应付不了。

如《数学童话故事》、《汉声数学》、《数学启蒙》(《mathstart》)、
《阶梯数学》、《奇迹幼儿数学》等等数学相关的故事绘本。
这些绘本图文并茂,包含了很多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小故事。
其故事形式非常值得借鉴,但内容本身,仍然属于结构单调重复的虚构“数字”运算。
而且,在体系完善程度上,也难以完全替代小学数学课本。
还有一类“智商测试游戏”书籍,如《逻辑狗》、《多湖辉》、《百花思维》等。
这些书籍对于开发儿童的智力方面(如空间几何图形识别能力),有很好的作用。
只是这些题目围绕各种“智商”能力,内容本身离数学体系较远,和小学数学课本内容甚少重合。
在数学学习方面,这些书籍主要起激发兴趣和思考的辅助作用。

关于数学绘本,我看过一本讲座资料《数学绘本教学的开发》(繁体版)。
里面分类整理了翔实的数学绘本资料。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看看。

信誼基金會之數學圖畫書
華一  精編  啟蒙  數學
遠流出版社之【魔數小子】系列
漢聲精選世界兒童數學叢書
時間教學相關繪本
數學繪本教學舉例
與時間概念有關之繪本的議題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6 22:15:36

本帖最后由 学父五迁 于 2014-10-26 22:38 编辑

原创作者:学父五迁
《数学建模直观游戏》附录

附录02. 常见问题

1.
问:本书能否当做一本中小学数学竞赛教程使用?

答:部分可以。
本书涵盖了很多与高阶知识联系紧密、实用意义较大的数学竞赛题型。
本书没有包含那些偏“纯粹娱乐性质”的题型——比如,填写“虫蚀”空格类,填写幻方类,等。
因此,本书可以当做一本题型不全面的数学竞赛教程来使用。

2.
问:本书能否当做一本小学数学教材使用?

答:完全可以。

3.
问:本书能否当做一本初中数学教材使用?

答:大部分可以。具体情况待写。


4.
问:本书能否当做一本高中数学教材使用?

答:部分可以。具体情况待写。

5.
问:本书能否当做一本大学数学教材使用(自考本科)?

答:小部分可以。作为启蒙读本使用。

6.
问:本书能否作为其他科目教材使用?如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

答:小部分可以。
本书涵盖了理科其他科目的重要计算题型,但远远不够全面。

7.
问:本书中出现的“立方格”教具例子,能否用其他教具替换。

答:大部分可以。
“立方格”教具的使用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当做立方块使用。这种情况下,可以用其他现有的立方块模型代替。
第二种情况,当做“容器”使用,比如构造坐标系的时候。可以用棋盘、纸面坐标等代替。
只有在翻转对称操作(如逆函数)的时候,才不可以代替。但这种情况很少。
第三种情况,拼接特定结构(如杠杆、天平、框架等)的时候。这种情况就难以代替。不过,这种例子很少。

8.
问:本书是一本学生用书吗?

答:当然不是。本书是一本师长用书。老师和家长用的。

9.
问:本书是一本师长用书吗?

答:是。

10.
问:本书对应的学生用书是什么?

答:没有。
需要仿照华德福的自制课本理念,由学生自己制作。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6 22:16:35

原创作者:学父五迁
《数学建模直观游戏》

01. 数学可以学多早?学多快?

现代社会,孩子越来越聪明,应试竞争越来越激烈。
教育进度,也呈现出越来越早、越来越快的态势。
小学生的入学年龄,从七周岁提前到了六周岁。
现实操作中,不少孩子五周岁就上了小学。
十来岁就考上大学(甚至拿到自考本科证)的“早慧儿童”,屡见于报端。
中小学数学课本中的内容也越来越难,引入了越来越多的数学竞赛知识。
一些三年级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就已经引入了初阶“图论”——“一笔画问题”。
小学课本引入了更多原本属于中学的知识。中学课本引入了原本属于大学的高等数学知识。
一些三年级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就出现了“文字代数形式”的面积公式,
一些四年级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就出现了“字母代数形式”的一元方程式。
各种“成功”案例说明,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是完全可能而且可行的。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6 22:17:05

只是,我骨子里是个保守主义者,我一直秉承“安全第一,效率第二”的原则。
我内心一直无法免除一种深切的忧虑——这种多快好省的教学进度,符合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吗?
会不会拔苗助长,竭泽而渔,过度透支儿童的思维发展潜力?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6 22:17:29

根据著名儿童发展学家皮亚杰的理论,从小学开始,少年儿童的数学思维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基本运算阶段,大致在七周岁到十二周岁之间,对应小学阶段。
“基本运算”的主要意思是“基于具体数字和数量的运算”。
在这个阶段,小学生主要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第二个阶段是形式运算阶段,十二周岁以上,对应中学、大学阶段。
“形式运算”的主要意思是“抽象字母符号的代数形式运算”。
在这个阶段,中学生主要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6 22:18:00

根据上述理论,我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
十二周岁之后,加快学习进度,比较安全;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十二周岁之前的小学阶段。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6 22:18:24

十二周岁之后,加快学习进度,比较安全;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十二周岁之前的小学阶段。
前苏联儿童发展学家维果茨基也观察到了类似的现象。
维果茨基发现,尽管很多儿童已经掌握了“因为”、“所以”这样的表达因果关系的词汇,
但是,他们实际上并不真正清楚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他们只是模仿了这些词汇的表达而已。
维果茨基比皮亚杰稍微激进一些。
维果茨基认为,经过适当的科学训练,可以适度加快儿童的认知过程。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6 22:19:02

美国的儿童发展学家,普遍都激进一些。
皮亚杰曾经微讽地提到:如果你研究出儿童的基本运算阶段从七周岁开始,
美国人立刻就会去研究,这个年龄能不能提前到六岁?五岁?四岁?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6 22:19:25

这正是美国的研究风格,带动了全世界的“早教”、“快教”潮流。
即使我最欣赏的华德福教育方法也不能免俗。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6 22:19:57

华德福教育方法讲求艺术教学手法、整体学习、节律学习、身体运动韵律学习等,反对过早过度开发孩子的抽象思维。
华德福的课程设计着眼于运用学生的所有感官、全部身心来体验学习的内容。
比如,华德福的几何课讲到“圆”,可能会先让学生在操场上去跑几个圈子,
然后,回到课堂,用“形线画”的方法,把刚才跑过的“圆”形路径画出来。
华德福小学生在初次接触奇数偶数概念的时候,会在“晨圈”的时候,一边走圈子,一边根据自己的落脚大声数数。
比如,落左脚,数奇数,落右脚,数偶数。
华德福小学生背乘法表也是如此,一边走圈,一边大声背诵乘法表。
这是华德福教学的特色,将身体运动的节律和背诵结合起来,运用全身心记忆。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6 22:20:16

我非常欣赏这种理念,参阅了不少相关华德福著作。
结果,我吃惊地发现,一些现代华德福教育已经与时俱进了,在小学一年级就引入了“字母代数”形式。
其理论依据是,华德福重视语言学习,“字母代数形式”也不过是一种数学语言,和其他语言没什么区别。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6 22:20:48

这种说法,和我对华德福教学方法的理解完全不同。
据我理解,华德福重视语言,是重视口语,重视听说,重视声音符号的语言形式。
对于文字符号,华德福建议先从形线画过渡到写字之后,再开始阅读。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6 22:21:20

具体数字符号,对于具体的物体数量来说,已经是一级抽象了。
字母代数形式,对于具体数字符号来说,又是更高一级的抽象了。
那些现代的华德福教育家,对这么重大的区别,如此轻描淡写,令我难以适从。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6 22:21:49

当然,我只是一个华德福教育的门外汉。
我一直被华德福的核心理念《人智学》“障”在了堂奥之外,我对华德福教学方法只有皮毛上的理解。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6 22:22:20

每个人都有固执的一面,我还是坚持自己的保守主义。
本书旨在保护小学生的形象思维。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6 22:23:07

要达到保护的目的,空喊口号是毫无意义的。
优质教育资源毕竟是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必然需要一个公平的竞争机制。
在这样的现实下,对大众呼吁“晚上学”、“慢教学”这些口号,注定是徒劳无功的。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6 22:23:36

在我看来,要保护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只能从教学形式本身入手。
本书力图达到两个目的。
第一个目的,本书力图比其他教学资料——包括绘本、童话、故事、课本、教材、竞赛辅导书、科普读物等——教得更多、更快、更好。
只有达到了这个目的,才可能吸引大众,才谈得上第二个目的。
第二个目的,尽量多使用教具模型操作、身体韵律、形线画、游戏、故事等形象教学方法,
尽量推迟具体数字符号的引入,尽量推迟抽象代数符号的引入,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发展小学生的形象思维。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6 22:25:37

原创作者:学父五迁
《数学建模直观游戏》

02. 数学模型

狭义上讲,“数学模型”这个词语,专指数学工具在现实中的应用。
“数学建模”这个词语,就是指使用各种数学工具,分析并归类现实问题,
抽取重要参数,设计数学函数公式,归纳出相应的“题目类型”,建立对应的“数学模型”。
比如,电梯调度问题、交通管理问题、社区规划问题,都属于数学建模问题。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6 22:26:02

自然科学中的其他科目,如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
也都要用到数学工具,推导出数学公式,建立数学模型。
这也是数学建模的过程。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6 22:26:40

数学建模,就是数学工具在现实领域中的应用。
数学建模大赛,在所有数学竞赛中,实用意义最高。
遗憾的是,数学建模大赛,是大学阶段的竞赛,中学阶段没有建模大赛。
这可能是因为,中学生掌握的数学工具还不够丰富。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6 22:27:54

本书的名字中的“建模”二字,也是建立数学模型的意思。
不过,本书讲解的数学模型,面对中小学生。
本书的建模问题,并非现实社会中的未知问题,而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各个科目中的现成数学定理。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6 22:28:22

本书运用故事力,将一些高年级、跨科目的重要定理,用小学生能够理解的故事形式,表现出来,
从而让小学生就能够理解并操作相应的数学模型。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6 22:29:14

除了这个高层次的含义之外,本书的“建模”还有低层次的含义——数学教具模型。
数学教具模型,并非什么新鲜理念,早已流行了一个多世纪了。
其中,几何造型的教具居多。
表现大数量模型的教具,并不是很多。
蒙台梭利教具中的十进制珠子展示教具是其中一个,能够表现个、十、百、千等大数量。
数量“10”用一条10个珠子的珠串来表示。
数量“100”用一个“10 X 10”的珠子平方板来表示。
数量“1000”用一个“10 X 10 X 10”的珠子立方体来表示。
一些家长反映,使用这套教具,四五岁的孩子就能够轻松掌握以及千以内的加减法进位退位等计算。
单从这个效果看,这套教具就比一般的一二年级数学课本要强许多。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6 22:29:49

不过,这套教具只能演示最基本的数量模型,而且,并非最佳演示模型。
皮亚杰曾在著作中提出一套类似的教具模型,以“立方块”为基本数量单元。
比起珠子,立方块更适合作为基本数量单元。
因为,立方块很容易扩展为长度(一维直线)、面积(二维平面)、体积(三维空间)的概念。
一些新编的小学数学课本、教案、竞赛教程中,也开始使用立方块模型,表示个、十、百、千等十进制数量概念。
单个立方块,就代表个位上的一个单位;十个立方块组成的条子,就代表十位上的一个单位;
10 X 10 的立方块构成的平方板,就代表百位上的一个单位;
10 X 10 X 10 的立方块构成的立方体,就代表千位上的一个单位。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6 22:30:17

在展示数学概念方面,立方块相对于珠子,优势显著。
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改进,把“立方块”改进成了“立方格”——即,空心的立方块。
立方格不仅可以像立方块一样,成为单元数量模型,其本身还可以作为容器,装入豆子、珠子等数量模型。
这样,立方格教具就相当于蒙台梭利教具和皮亚杰教具结合了。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6 22:30:45

我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改造?
因为,立方格是“容器”。
这一点,具有深远的意义。
由于立方格是容器,因此,把立方格在各个维度方向拼接起来,就能构成一维、二维、三维的坐标系。
我们可以把豆子、珠子等小数量模型放入到坐标系的“格子”里,构成坐标点,表达更为复杂的数学模型。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6 22:31:19

本书中,数量表达形式的进化过程如下。
(1) 教具模型。立方格,袋装豆子,杯装豆子,等。
(2) 形线画。由一个外圈和圈内横线构成。外圈是一个正立椭圆,圈内是一条条短横线,代表数量。
(3) 具体数字。0到9这十个阿拉伯数字组成的数字。
(4) 文字代数形式。如“底 X 高”这样的面积公式。
(5) 字母代数形式。如“a + 5 = 12”这样的带有未知数的方程等式。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6 22:31:49

本书尽量推迟这个进化过程。
本书尽量把高阶知识转化成低阶形式,以便低年级小学生就可以提前接触高阶知识的具体运算步骤。
这正是本书的重要特色之一。
本书的课程安排,遵循着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
前一个阶段的运算练习,通常是后一个阶段概念的特化后的具体运算步骤。
这样形成前后串接、藕断丝连、连续迭代的关系。
当师长后面讲到相关数学概念的时候,小学生已经提前获得了相关概念的具体运算操作的体验感受。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6 22:32:19

下面说说具体年龄段的内容安排。
七周岁到十二周岁之间,共有五年时间。
本书为这五年时间安排了充裕的内容,即使是打算参加数学竞赛或提前自考的早慧儿童也能吃得饱。
这部分内容的表现形式,基本上不会超出前四种,最多只抽象到“文字代数形式”的程度,不会出现“字母代数形式”。
十二周岁之后,大门彻底打开,包括字母代数形式在内的一切数学语言,都可以自由引入了。
对于七周岁之前就开始学习数学的孩子,我更是要着力推荐本书了。
因为,本书注重形象思维,推迟抽象符号,比其他教材更“安全”。

作者: 姗姗妈    时间: 2014-10-27 10:49:44

哇!原创的!
谢谢学父!
作者: 姗姗妈    时间: 2014-10-27 10:50:30

有时间仔细看。
现在都不爱动脑筋了,怂恿孩儿爸来钻研
作者: 楚漪    时间: 2014-10-27 12:59:20

估计得大孩子了吧,幼儿园的小朋友飘过
作者: 一起成长    时间: 2014-10-27 14:01:21

这贴跟定了
作者: 一起成长    时间: 2014-10-27 14:02:27

楼主,请问是边写边更新还是已经写好陆续搬上来?我主要是想知道您更新的进度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8 13:52:53

原创作者:学父五迁
《数学建模直观游戏》

03. 多项式与层柱法

本章是全书的方法论纲领,涵盖诸多关键数学思想,用到很多术语。
若是感到陌生或难解,略过即可。
后面的章节中,会对本章提到的内容,循序渐进的讲解。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8 13:55:09

[温馨提示:此段术语众多,可先绕行]
我们先来看多项式的概念。
一般的小学课本中,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主要数学工具是“竖式”。
在漫长的数学发展史上,竖式的出现,具有里程碑般的重大意义。
比起算盘、算筹等更加古老的计算工具,竖式具有重大的优势,
整个计算过程在纸面展开,一目了然,数位对齐明确,进位借位清晰。
直到今天,竖式仍是小学课本里的重要数学工具。
遗憾的是,竖式尽管形式简便,却难以清晰表达每一步计算步骤,
从而阻碍了学生对数学思想原则的深入把握。
说得严重点,竖式,已经成为了学生通往数学思想之路的一道“障”。
本书放弃竖式,代之以“多项式”。
多项式,是整个数学体系中最为重要的数学表达形式之一。
多项式的基本概念很简单,就是一个多个加项的加法合式。
其中的加项可能有负号,那就体现为减法。
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形式,成为了数学中表达“数”的最通用形式。
从高等数学的观点来看,所有的数字,都能够表达为“幂级数”多项式。
比如,十进制数字543210,其“幂级数”多项式如下。
543210 = 5 X 10^5 + 4 X 10^4 + 3 X 10^3 + 2 X 10^2 + 1 X 10^1 + 0 X 10^0
为了行文方便,本书采用计算机程序中的乘方符号“^”来表达幂的乘方运算。
“^”之前是底数,“^”之后指数。
一些读者可能对幂、级数、底数、指数这些概念已经陌生了。
没有关系,这段可以跳过去。
后面的章节中,本书会循序渐进,逐一讲解这些概念。
相对于竖式,多项式的优点如下。
交换律、分配律、结合律是数学运算中的基础“三定律”。
小学生在多项式展开合并的过程中,能够直接体会分配律、交换律、结合律的数学原理。
而且,易于推出速算规律。几乎所有的速算规律都是应用“三定律”推导出来的。
除此之外,多项式能够清晰表达每一步计算步骤,体现其中的重要数学思想。
竖式无法应用“三定律”,无法推出速算规律,
无法一步步清晰体现具体计算步骤,更无法体现重要数学思想。
相对于多项式,竖式有两条形式上的优点。
第一点,竖式在数位表达、对位移位表达上,清晰简洁。
第二点,竖式比多项式少写了很多展开项。
对于第一点,多项式的移项操作熟练之后,在数位对位方面,能够全面超过竖式。
对于第二点,多项式的同样可以省略大量的中间展开合并步骤,只留下关键步骤,既保留优势,又弥补劣势。
综上,本书弃用竖式,采用多项式。
本书的各种数量模型表达,也是围绕着多项式来搭建的。
数学中,,最重要的数量表达法,叫做“进制”表达法。
我们日常中使用的数字,都是“十进制”数字。
其构造过程是这样的,我们先把具体物体分成十个一组,剩下的数量(即余数),就是个位数,组数就是十位数。
比如,有三组,剩下五个,那么,十进制数字就是“35”。
这个分组构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减数相同的“连减法”。
从总数量中,每次都“去除”一个“10”,最后,剩下的“余数”就是个位数。
我们知道,这种减数相同的连减法,实际上就是“除法”。
严格来说,叫做“带余除法”——即,带有余数的除法——只能应用在整数领域。
“带余除法”是整个小学阶段中,最为重要的数学运算。
“带余除法”是所有进制表达法的基础,也是重要数论概念“同余”的基础。
“同余”是中小学数学竞赛中的重要题型,也是大数运算校验中的重要实用方法。
“带余除法”的本质就是把一个数量分成两项。
第一项是除数的“倍数”,第二项是小于除数的“余数”。
“倍数项”加“余数项”,构成的二项和式,就是本书中最为重要的多项式。
我称之为“倍余式”。
本书中,“带余除法”和“同余”的讲解,都是围绕着“倍余式”的构造。
针对“倍余式”的构造,我特意设计了一个模型构造过程方法——层柱法。
层柱法的意思是,一层层地累积立方格,构造出一根根等高的立柱。
这实际上就是除法的流程。
每一层的立方格数量都相等,都等于“除数”。
我称之为“除数层”。
最后构造出来的立柱的数量——“柱数”,恰好就等于“除数”。
立柱的高度,就等于“商”。
层柱结构,就是一个长方形,也叫做矩形。
“层”代表横向维度,对应长方形的宽度;“柱”代表纵向维度,对应长方形的高度。
多余出来的不够一层“除数层”的立方格,就是“余数”部分,构成“余数层”。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8 13:55:53

下面举个简单的例子。
比如,我们有八个立方格。这里用八个“口”字表示。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我们需要把这些立方格分成三根柱子,柱数(即除数)等于三。
构造过程如下。
首先,我们从原有数量中“去除”三个立方格。
我们就得到了一层由三个立方格构成的“除数层”。
口口口
原有数量变成了五个立方格。
口口口口口
我们再从其中“去除”三个立方格。
我们又得到了一层由三个立方格构成的“除数层”。
我们把这一层新的“除数层”叠放在第一层“除数层”上面,我们就得到了两层“除数层”。
口口口
口口口
这两层“除数层”构成的模型,我们称之为“倍数项”模型。
“倍数项”模型就是一个层柱模型。
层宽就是柱数,也就是除数,等于三;柱高就是层数,也就是商,等于二。
原有数量现在只剩下两个立方格,不够三个,不够一层“除数层”。
这两个立方格就构成了一层“余数层”,我们也可以称之为“余数项”模型。
口口
原有的八个立方格就分成了两项——“倍数项”和“余数项”,对应一个“倍余式”。
口口口
口口口 + 口口
请注意,上面的加号“+”只是在文中使用,方便师长阅读。
上述的模型,包括两项——“倍数项”和“余数项”。
其中的“倍数项”模型由三根立柱组成,也可以称作“三柱型”。
除数是几,就分成几柱,就叫做“几柱型”。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8 13:56:32

在一般的小学数学课本中,“除法”的讲解方式一般都是“分堆法”。
比如,六个苹果,分给三个小朋友,怎么分啊?
你一个,我一个,他一个。一人一个。这么分下去。
最后的结果是,每个小朋友面前都有一堆苹果。
三个小朋友,就有三堆苹果。每堆苹果有二个。
这种“分堆法”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很难表现真实的“除法”算法。
真实的“除法”算法是连减法,每次减去相同的除数。
比如,这个分苹果例子中,就是不断地减去三。
但是,“减去三”这个操作,在这个例子中体现得并不明显。
你一个,我一个,他一个。一人一个。确实每次共减去了三个。
但是,小朋友在模拟分堆的过程中,并不会特别注意到“每次共减去了三个”这件事儿,
只会注意到每个人面前的小堆中有几个苹果了。
“层柱法”突出了“每次去除了三个”这件事儿,解决了这个问题。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8 13:57:22

原创作者:学父五迁
《数学建模直观游戏》

04. 一生二

孩子到了上小学的年龄,基本上都能从“1”数到“100”了。
但我们不能认为,刚上学的孩子已经真正理解了这些“数”的含义。
为了保险起见,对于刚上小学的孩子,我设计了这么一套“计数”游戏。
这套“计数”游戏基于立方格数学模型。
为什么不从“扳手指数数”开始?
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手指数目有限。我们都听说过“手指头不够,扳脚趾头数数”之类的笑话。
第二个原因,手指长短不一,形态各异,“个性”显著,并不适合抽象出“数”的概念。
相比之下,豆子、珠子之间形态极为相近,而且个数不受限,比手指更加适合充当计数的模型。
当然,如前面章节所述,我认为,立方格这种“规整”的形状,是更为适合的计数模型。
随着学习的进阶,小学生将接触到“数轴”、“测量”等概念。
豆子、珠子只适合表达“离散”的“整数”,难以表达“数轴”、“测量”等概念。
而立方格则可以轻易地“数轴”、“测量”等概念。
因此,我主推立方格作为主要的计数模型。
手指、豆子、珠子等,则作为次要的计数模型。
多种计数模型轮换使用,能够帮助小学生建立不同计数模型之间“映射”的概念,从而抽象出“数”的本质。
“映射”是“集合论”中的概念,表示两种计数模型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映射”同样是“函数”概念的基础。
“映射”是数学概念的重中之重,也是本书的重中之重。
本书的原则是,意会大于言传,尽量避免使用语言直接“灌输”,尽量帮助孩子在层层递进的游戏中体会“顿悟”的喜悦。
孩子初学计数时,师长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急于灌输数字符号的读写。
首要的任务是,帮助孩子建立“数量模型”的形象直观概念。
这个过程需要一步步来,慢慢来,一个数量一个数量的来。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8 13:58:01

下面,我们从数量“1”开始。
师长进行示范,教导孩子进行“1”的计数动作。
(1) 把一个立方格摆放在桌面上。
(2) 用手指点着这个立方格。
(3) 拍一下手,口中念“第一个”。
(4) 口中念“共一个”。
可能会有人觉得,步骤太多,小题大做。
但这些基础步骤,是后面更复杂程序的基础。
孩子跟着师长的示范,照做几次。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8 13:58:36

接下来,师长进行示范,教导孩子进行“2”的计数动作。
(1) 再拿一个立方格,叠放在第一个立方格上面。
(2) 用手指从上到下一划,口中念“从上往下数”。
(3) 拍一下手,用手指点着上边的立方格,口中念“第一个”。
(4) 拍一下手,用手指点着下边的立方格,口中念“第二个”
(6) 口中念“计数完成。共有二个”。
这个计数完成了吗?还没有。
上面的计数,是从上到下进行的。
下面,师长还需要示范从下到上的计数动作。
(1) 还是那两个上下叠放的立方格。
(2) 用手指从下到上一划,口中念“从下往上数”。
(3) 拍一下手,用手指点着下边的立方格,口中念“第一个”。
(4) 拍一下手,用手指点着上边的立方格,口中念“第二个”
(6) 口中念“计数完成。共有二个”。
孩子跟着师长的示范,照做几次。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8 13:59:10

接下来,师长进行示范,教导孩子进行“2”的“散放计数”练习。
师长把上下叠放的两个立方格,平摊在桌面上,左右并排摆在一起。
根据前面步骤,示范从左到右计数,再示范从右到左计数。
孩子跟着师长的示范,照做几次。
这就完了吗?还没有。
师长把两个立方格分开一段较远的距离。
比如,一个放在左下角,一个放在右上角。
师长先示范从左上角开始计数,再示范从右上角开始计数。
孩子跟着师长的示范,照做几次。
师长可以任意摆放这两个立方格,以任意顺序计数。
这些“散放计数”练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切身体验到,物体的“数量”与“摆放位置和排列顺序”无关。
看到这里,有些读者可能会觉得小题大做、啼笑皆非。
我还是重复前面那句话。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所有孩子已经掌握了这些数学概念。
即使有些孩子已经掌握了这些数学概念,这种系统的练习,也能够进一步帮助他们加深理解。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8 13:59:38

以上的立方格摆放游戏,尽管包括了一个拍手的动作,但并没有涉及整个身体的运动。
孩子的视角也是居高临下的“鸟瞰模式”。
下面,我们引入整个身体的运动——“走步计数”游戏。
“走步计数”游戏最好在拥有地板砖的地面上进行。
地板砖的大小,应该适合小孩子的步距。
如果没有合适的地板砖,可在地上画格子。
“走步计数”游戏步骤的如下。
(1) 站在一块“起点”地板砖上。
(2) 口中念“向前走”
(3) 拍一下手,左脚向前一步,踩在第一块地板砖上,口中念“第一个”。
(4) 拍一下手,右脚向前一步,踩在第二块地板砖上,口中念“第二个”。
(5) 左脚上前,与右脚并拢,站在地板砖中,口中念“共二个”。
(6) 原地向后转,口中念“向回走”。
(7) 拍一下手,左脚向前一步,踩在第一块地板砖上,口中念“第一个”。
(8) 拍一下手,右脚向前一步,踩在第二块地板砖上,口中念“第二个”。
(9) 左脚上前,与右脚并拢,站在地板砖中,口中念“共二个”。
这时候,孩子(或示范的师长)已经回到了“起点”地板砖中。
孩子们在进行这两组游戏的过程中,可以切身体会到“立方格数量”和“步数”之间的“映射”关系。
在此之上,“走步计数”游戏中,已经隐含了“奇数偶数”的概念——左脚踏入的地板砖对应“奇数”,右脚踏入的“地板砖”对应“偶数”。
在此之上,“走步计数”游戏中,已经隐含了“一维数轴”、“原点”和“正负数方向”的概念。
这也正是本书的特点。初级阶段的游戏,通常隐含了高级阶段的概念,为将来的学习做个铺垫。
立方格游戏和走步游戏并不一定要在同一个地点连续进行。
师长可以把这两组游戏分别安排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进行。
等到孩子们都大致熟悉具体步骤之后,师长可以提供统一节拍来协调孩子们的步调。
统一节拍的提供,方法多样,比如“拍手”、“吹哨”、“鼓点”、“敲琴”等方式。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8 14:03:40

原创作者:学父五迁
《数学建模直观游戏》

05. 二生三,三生万物

“2”的计数游戏完成之后,我们继续推进到数量“3”。
......
到此为止,我们建立了从“1”到“9”的数量模型。
数量“9”的“走步计数”游戏,步骤如下。
......
在对应每个数量的走步游戏中,师长可以提示孩子注意,最后一块砖是哪只脚踏入的。
奇数(序数)对应的最后一块砖,由左脚踏入;偶数(序数)对应的最后一块砖,由右脚踏入。
在这个阶段,不需要向学生讲解奇数和偶数的概念,由学生自行体验即可。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8 14:05:03

原创作者:学父五迁
《数学建模直观游戏》

06. 结绳?计豆?

现在,我们已经建立了“1”到“9”的数量模型。
接下来,我们引入一个新游戏——“计豆”游戏。
“计豆”游戏用豆子数量来“映射”(或者说“记录”)立方格数量或者步数。
“计豆”游戏的目的是进一步加深体会“计数模型”之间的“映射”关系。
我们先来看豆子和立方格之间的映射游戏。
“立方格<-> 豆”之间的映射游戏,分为两个方向。
一个方向是从“立方格”到“豆”的映射,简写为“立方格->豆”映射。
另一个方向是从“豆”到“立方格”的映射,简写为“豆->立方格”映射。
这两个方向的映射游戏,师长需要为每个学生准备如下材料。
(1) 一大袋豆子,至少不低于九颗。
(2) 透明小塑料袋一个,至少可容纳九颗豆子。
立方格的形式,也有所变化。
在前面的游戏中,立方格一直是当做立方块来用的。
现在,我们要把立方格当做“容器”来用了。
我们需要使用立方格的“敞口”形式,里面可以放入豆子。
前面的游戏中,数量的立方格模型都是上下叠放形式的。
现在,我们需要使用立方格模型的平放形式,以便放入豆子。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8 14:05:51

“立方格-> 豆”映射游戏的步骤如下。
(1) 取出九个立方格(敞口的),并列平放在一起,构成数量“9”的立方格数量模型(平放形式)。
(2) 从大袋子中,一颗颗取出豆子,每取出一颗豆子,都放到一个空的立方格中。
(3) 所有立方格都放满了豆子之后,停止从大袋子中取豆子。
(4) 把立方格中的豆子,全都倒入到一个空的透明小塑料袋中。
这样,我们就把立方格数量(“9”)用小塑料袋里的豆子数量“记录”下来了。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8 14:06:18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要多此一举?把立方格数量模型直接存放起来不就行了?
这里的原因在于,相对于豆子,立方格模型的体积较大,不宜存放和携带。
用小物件的数量,来记录大物件的数量,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做法。
古人结绳记事,就是这个道理。
还有些古人用瓦罐里的小石子儿记录牛羊的数量,也是出于同样的道理。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8 14:06:53

接下来,我们要根据数量“记录”(也就是小塑料袋中的豆子数量)重新构造对应的立方格数量模型。
这就是“立方格<-> 豆”之间映射的另一个方向——“豆->立方格”映射。
为了便于孩子理解,我们引入一个“学生座位”小问题:班里有九个学生,每个学生都需要一个座位,请问,共需要几个座位?
透明小塑料袋里的豆子就代表学生;立方格就代表座位。
现在,我们需要为每一个豆子准备一个立方格。
(1) 从透明小塑料袋里取出一个豆子,放到大口袋里。
(2) 拿一个空的立方格,把豆子放里面。
(3) 跳转到第(1)步,继续重复这个流程,直到透明小袋子里面所有的豆子都被取出。
最后,我们就得到了九个立方格。
我们把这九个立方格并列平放在一起,和之前的那个“九”的立方格数量模型,摆在一起。
我们发现,这两列立方格,长度相同,个数相同。
这就说明,豆子记录法能够还原本的物件数量。
以上是“立方格<-> 豆”之间的映射游戏。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8 14:07:22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的“学生座位”小问题,可以很容易扩展为减法问题。
比如,班里有九个学生,有六个座位,还需要几个座位?
比如,班里有六个学生,有八个座位,还能多坐下几个学生?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8 14:07:53

下面,我们来看“步数”(地板砖数量)与“豆子数量”之间的映射游戏。
同样,“地板砖 <-> 豆”之间的映射游戏,也分为两个方向。
一个方向是从“地板砖”到“豆”的映射,简写为“地板砖->豆”映射。
另一个方向是从“豆”到“地板砖”的映射,简写为“豆->地板砖”映射。
准备工作同上。
“地板砖 -> 豆”映射游戏的步骤如下。
(1) 在地板上走九步,走过九块地板砖。
(2) 每走一步,就从大袋子里(可用衣服口袋)取出一颗豆子,放到透明小塑料袋中。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8 14:08:29

接下来,我们要根据数量“记录”(也就是小塑料袋中的豆子数量)重新走过那九块地板砖。
为了便于孩子理解,我们引入一个“寻宝”小故事。
某一块地板砖下,藏着宝贝。
我们需要根据“锦囊”(也就是透明小塑料袋)中的“妙计”(也就是豆子数量),找到那块藏宝的地板砖。
(1) 从透明小塑料袋里取出一个豆子,放到大口袋里。
(2) 走一步,前行一块地板砖。
(3) 跳转到第(1)步,继续重复这个流程,直到透明小袋子里面所有的豆子都被取出。
如果起点相同,方向相同,我们将走到之前走到的那块地板砖。
这就说明,豆子记录法能够还原来的步数。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8 14:08:48

数量“9”的映射游戏完后之后,我们继续做数量“8”的映射游戏。
以此类推,直到所有的数量映射游戏都完成。
以上的游戏,单人熟练之后,可以进阶成双人小组形式。
两个小学生一组。
其中一个小学生提供豆子数量,另一个小学生根据豆子数量构造立方格数量模型。
交换角色。
其中一个小学生提供立方格数量模型,另一个小学生根据立方格数量模型把豆子装入透明小塑料袋。
交换角色。
遍历从“1”到“9”的所有数量。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8 14:09:39

原创作者:学父五迁
《数学建模直观游戏》

07. 数字?刻线?形线画?

把大物件的数量,“映射”为小物件的数量,确实便于存储和携带。
只是,这种映射还是不够给力。
毕竟,小物件再小,也是有体积的。数量多了,也是不小。
而且,还有一个问题,小物件的点数,可能比大物件还麻烦。
比如,数豆子,比数立方格麻烦许多。
立方格规规整整摆在那里,很容易就数完了。
豆子圆溜溜的,不好摆放,数起来就不那么方便。
这也是为什么立方格数量模型由于豆子数量模型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么说来,如果我们把立方格继续变小,变成比豆子还小,是否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
这可不一定。人的视力精度和手指操作精度是有限的,不太擅长处理过于细小的物件。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8 14:10:57

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当然有。这就是数字。正式名称是“阿拉伯数字”(最先由印度人发明,由阿拉伯人传播)。
作为大人,我们早已掌握了数字的概念和用法。
于是,小学数学课一开始(甚至更早),师长就理所当然地引入了数字。
不过,在我看来,小学阶段初期就引入数字,有些过于急进了。
数字是数量的抽象表达符号。
相对于数量模型来说,数字是一种过于抽象的符号。
小学阶段是形象思维阶段,应当重视形象数学模型的构建。
当然,到了处理大数量的阶段,数量模型就不够用了,小学生必须要掌握数字。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8 14:11:25

因此,在处理大数量之前,我们需要做两项工作。
第一项工作,我们尽量把数量用模型来表现。
第二项工作,我们逐步教会小学生掌握数字。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8 14:12:02

本章的内容就是帮助小学生掌握数字的前身——刻线记事。
同结绳记事一样,刻线记事同样是古人常用的数量“记录”方法。
古人在泥板、石板、木板等载体上刻下一条条的线段,把数量记录下来。
为什么是线段,而不是其他形状?当然是因为好刻。
还可能有另外一个原因——线段与“算筹”形态相似。
所谓“算筹”,就是一把小木棍,是古人常用的数量模型。
就像我们前面用立方格、地板砖、豆子当做数量模型一样。
一些带有颜色的高级算筹甚至可以表达正负数。
比如,红色算筹就表示负数(支出,欠款),蓝色算筹就表示正数(收入,节余)。
所以,直到现在,人们仍然习惯把亏损数额称为“赤字”。
华德福提倡“由画入字”,通过“形象画”,一步步演化为文字(包括字母和汉字)。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8 14:12:35

下面,我就设计一套表示数量的“形线画”。
首先,我设定,每一条数量记录,都应该圈在一个上下高、左右窄的正立椭圆里面。
正如透明小塑料袋是豆子的容器一样,这个正立椭圆也是线段的容器。
那么,这个容器的形状为什么是一个正立椭圆?
这当然是为了将来引入数字“0”。
数字“0”正是一个正立椭圆的形状。
一个“空”的容器,不正是表达了数量“0”的概念吗?
椭圆内用交叉的横线和竖线的个数来映射数量。横线代表“奇数”序数,竖线代表“偶数”序数。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8 14:13:02

下面,我直接给出从“1”到“9”的“形线画”表达(省略了外圈的正立椭圆)。
“1”的形线画就是一条横线。
-
“2”的形线画就是:“1”的形象画中,最后一条横线上,交叉一条竖线。
+
“3”的形线画就是:“2”的形象画中,加一条横线。
+
-
“4”的形线画就是:“3”的形象画中,最后一条横线上,交叉一条竖线。
+
+
“5”的形线画就是:“4”的形象画中,加一条横线。
+
+
-
“6”的形线画就是:“5”的形象画中,最后一条横线上,交叉一条竖线。
+
+
+
“7”的形线画就是:“6”的形象画中,加一条横线。
+
+
+
-
“8”的形线画就是:“7”的形象画中,最后一条横线上,交叉一条竖线。
+
+
+
+
“9”的形线画就是:“8”的形象画中,加一条横线。
+
+
+
+
-
以上就是从“1”到“9”的形线画表示(还需要加上一个正立椭圆的外圈)。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8 14:13:31

之所以这样设计,一是为了节省空间,二是为了让学生提前熟悉一下加减法的符号,三是为了让奇数偶数一目了然。
如果最后一行是一条横线(减号),那么就是奇数。
如果最后一行是横竖交叉(加号),那么就是偶数。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8 14:13:54

引入了这些“数”的形线画之后,我们需要把从“1”到“9”的立方格数量模型全都用形线画记录在纸上。
一个立方格,对应一条线段
这就是“立方格数量模型”到“形线画”的映射,简写为“立方格 -> 形线画”映射。
然后,我们根据这些形线画,重新构造出对应的立方格数量模型。
这就是“形线画”到“立方格数量模型”的映射,简写为“形线画 -> 立方格”映射。
这个步骤就很简单了,每一条线段对应一个立方格。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8 14:14:30

原创作者:学父五迁
《数学建模直观游戏》

08. 二柱型和三柱型

我们前面构造的数量模型,都是一个长条。
根据第四章《多项式与层柱法》讲述的“层柱法”,这种一根“柱”的模型叫做叫做“一柱型”。
这一章,我们运用“层柱法”,为每一个数量构造其他柱型。
请注意,同一个数量的不同柱型之间,可能加以比较。
因此,构造完成之后的柱型,需要保留下来。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8 14:15:13

首先,我们为每一个数量构造“二柱型”。
以数量“5”为例。
二柱型的柱数为二,那么除数就为二。每一层“除数层”就由二个立方格构成。
数量“5”的一柱型,用五个“口”字表现如下。
为了节省文本空间,文中把数量“5”的一柱型横着摆放。
口口口口口
第一步,先从总数量中“去除”二个立方格,构成一个层宽为二的“除数层”。
口口
原来的数量变成了三个。
口口口
第二步,再从中“去除”二个立方格,构成一个层宽为二的“除数层”,叠加在之前的“除数层”上面。
口口
口口
原来的数量变成了一个。不够一层“除数层”。这是“多余”的立方格。构成一个“余数层”。
于是,数量“5”的二柱型构造完毕,由两项组成——“倍数项”和“余数项”。
口口
口口 + 口
这两项并列摆在一起,就是数量“5”的二柱型。
上述这些名词,只是为了师长阅读理解方便,并不要求小学生掌握。
小学生只要能跟着师长的示范,跟着操作就行了。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8 14:15:45

下面给出从“1”到“9”的二柱型。
“1”的二柱型,只有一个“余数项”。

“2”的二柱型,只有一个“倍数项”。
口口
“3”的二柱型,既有“倍数项”,也有“余数项”。
口口 + 口
“4”的二柱型,只有一个“倍数项”。
口口
口口
“5”的二柱型,既有“倍数项”,也有“余数项”。
口口
口口 + 口
“6”的二柱型,只有一个“倍数项”。
口口
口口
口口
“7”的二柱型,既有“倍数项”,也有“余数项”。
口口
口口
口口 + 口
“8”的二柱型,只有一个“倍数项”。
口口
口口
口口
口口
“9”的二柱型,既有“倍数项”,也有“余数项”。
口口
口口
口口
口口 + 口
实际上,构造二柱型的过程,就是一个除以二的过程,就是判断奇偶数的模型操作算法。
现阶段,师长不必讲解这些概念,只需让小学生亲手操作体会。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8 14:16:26

师长可以提示学生注意一个现象。
上述二柱型中的“余数项”的出现规律,只包括两种状态。
第一种状态:没有“余数项”。
第二种状态:有一个“余数项”,即,有一层余数层;其中包含一个立方格。
这两种状态交替出现,即,以二为周期出现。
这种“余数项”的出现规律,已经体现了“同余”思想。
师长毋须讲解,学生操作体会即可。
如果场地和人数合适的话,师长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列队,模拟上述的二柱型。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8 14:17:10

接下来,继续构造每一个数量的三柱型。
下面给出从“1”到“9”的三柱型。
“1”的三柱型,只有一个“余数项”。

“2”的三柱型,只有一个“余数项”。
口口
“3”的三柱型,只有一个“倍数项”。
口口口
“4”的三柱型,既有“倍数项”,也有“余数项”。
口口口 + 口
“5”的三柱型,既有“倍数项”,也有“余数项”。
口口口 + 口口
“6”的三柱型,只有一个“倍数项”。
口口口
口口口
“7”的三柱型,既有“倍数项”,也有“余数项”。
口口口
口口口 + 口
“8”的三柱型,既有“倍数项”,也有“余数项”。
口口口
口口口 + 口口
“9”的三柱型,只有一个“倍数项”。
口口口
口口口
口口口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8 14:17:37

师长可以提示学生注意一个现象。
上述二柱型中的“余数项”的出现规律,只包括三种状态。
第一种状态:没有“余数项”。
第二种状态:有一个“余数项”,即,有一层余数层;其中包含一个立方格。
第三种状态:有一个“余数项”,即,有一层余数层;其中包含二个立方格。
这三种状态以三为周期出现。
这种“余数项”的出现规律,已经体现了“同余”思想。
师长毋须讲解,学生操作体会即可。
如果场地和人数合适的话,师长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列队,模拟上述的三柱型。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8 14:18:04

师长可提示学生,比较一下“6”的二柱型和三柱型。
学生可以发现,“6”的二柱型和三柱型,在形状上是等价的。
“6”的二柱型横着摆放,就是“6”的三柱型。
“6”的三柱型竖着摆放,就是“6”的二柱型。
“层”和“柱”这两个维度是可以互换的。
“层”和“柱”这两个维度,实际上代表了两个乘数(也称作“因数”)。
这种形状上的等价,实际上代表了乘法的交换律。
师长毋须讲解,学生操作体会即可。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立方格模型的优势。
如果是蒙台梭利的十进制珠子展示器,或者圆饼教具,
如何能如此简单地横过来、竖起来?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8 14:19:55

原创作者:学父五迁
《数学建模直观游戏》

09. 四柱型、五柱型、六柱型到九柱型

这一章,我们继续构造每一个数量的四柱型。
下面给出从“1”到“9”的四柱型。
......
师长可以提示学生注意一个现象。
上述二柱型中的“余数项”的出现规律,只包括四种状态。
第一种状态:没有“余数项”。
第二种状态:有一个“余数项”,即,有一层余数层;其中包含一个立方格。
第三种状态:有一个“余数项”,即,有一层余数层;其中包含二个立方格。
第四种状态:有一个“余数项”,即,有一层余数层;其中包含三个立方格。
这四种状态以四为周期出现。
这种“余数项”的出现规律,已经体现了“同余”思想。
师长毋须讲解,学生操作体会即可。
如果场地和人数合适的话,师长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列队,模拟上述的四柱型。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8 14:20:16

师长可提示学生,比较一下“8”的二柱型和四柱型。
学生可以发现,“8”的二柱型和四柱型,在形状上是等价的。
“8”的二柱型横着摆放,就是“8”的四柱型。
“8”的四柱型竖着摆放,就是“8”的二柱型。
“层”和“柱”这两个维度是可以互换的。
“层”和“柱”这两个维度,实际上代表了两个乘数(也称作“因数”)。
这种形状上的等价,实际上代表了乘法的交换律。
师长毋须讲解,学生操作体会即可。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8 14:21:36

接下来,我们继续构造每一个数量的五柱型。
下面给出从“1”到“9”的五柱型。
.....
师长可以提示学生注意一个现象。
上述二柱型中的“余数项”的出现规律,只包括五种状态。
第一种状态:没有“余数项”。
第二种状态:有一个“余数项”,即,有一层余数层;其中包含一个立方格。
第三种状态:有一个“余数项”,即,有一层余数层;其中包含二个立方格。
第四种状态:有一个“余数项”,即,有一层余数层;其中包含三个立方格。
第五种状态:有一个“余数项”,即,有一层余数层;其中包含四个立方格。
这五种状态以五为周期出现。
这种“余数项”的出现规律,已经体现了“同余”思想。
师长毋须讲解,学生操作体会即可。
如果场地和人数合适的话,师长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列队,模拟上述的五柱型。
......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除数越来越大,余数出现的周期规律,越来越难以体现了。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8 14:22:35


原创作者:学父五迁
《数学建模直观游戏》

10. 十进制

西方一些学校有过“百日”的传统。
这个“百日”不是指婴儿出生满百日,而是指孩子入学满百日。
在这一天,每个孩子都会准备一百个小物件,比如,一百个珠子,一百张卡片,一百根小棍,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自然会数到一百。
这种大数量计数的直观经验,对于孩子来说,非常重要。
下面,我们一步步构建大数量的十柱型,从而深入理解十进制的本质。
回顾之前的游戏。
数量模型构造游戏,我们推进到“9”就暂停下来了。
柱型游戏也只能推进到“九柱型”,就停下来了。
这一章,我们继续向前推进。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8 14:23:10

我们先推进到“10”。
我们先构造“9”的一柱型,然后,在上面多加一个立方格,就得到了“10”的一柱型。
现在,我们可以构造十柱型了。
我们构造“10”的“十柱型”。
“10”的“十柱型”只有一个“倍数项”。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我们在“10”的一柱型上面多加一个立方格,就得到了“11”的一柱型。
我们构造“11”的“十柱型”。
“11”的十柱型有,既有“倍数项”,又有“余数项”。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 口
我们在“10”的一柱型上面多加一个立方格,就得到了“12”的一柱型。
我们构造“12”的“十柱型”。
“12”的十柱型有,既有“倍数项”,又有“余数项”。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 口口
以此类推,我们一直推进到“19”。
“19”的十柱型有,既有“倍数项”,又有“余数项”。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我们在“19”的一柱型上面多加一个立方格,就得到了“20”的一柱型。
我们构造“20”的“十柱型”。
“20”的“十柱型”只有一个“倍数项”。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8 14:23:53

在这个构造的过程中,师生很容易就总结出快捷的十柱型构造规律。
只要在前面的十柱型模型的“余数项”上加一个立方格。
如果“余数层”达到了十个立方格,“余数层”就变成了“除数层”。
这一层就要移动到“倍数项”上面去了。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8 14:24:23

我们在“20”的一柱型上面多加一个立方格,就得到了“21”的一柱型。
我们构造“21”的“十柱型”。
“21”的十柱型有,既有“倍数项”,又有“余数项”。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 口
后面的步骤,我们可以跳着前进。
比如,从“21”跳到“29”、“30”、“31”,再跳到“39”、“40”、“41”。
总之,关键步骤就是围绕着“10”的整倍数。
以此类推,我们一直推进到“99”。
我们构造“99”的“十柱型”。
“99”的“十柱型”有一个“倍数项”和“余数项”。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8 14:24:56

师长可以提示学生注意一个现象。
上述二柱型中的“余数项”的出现规律,只包括十种状态。
第一种状态:没有“余数项”。
第二种状态:有一个“余数项”,即,有一层余数层;其中包含一个立方格。
第三种状态:有一个“余数项”,即,有一层余数层;其中包含二个立方格。
第四种状态:有一个“余数项”,即,有一层余数层;其中包含三个立方格。
第五种状态:有一个“余数项”,即,有一层余数层;其中包含四个立方格。
第六种状态:有一个“余数项”,即,有一层余数层;其中包含五个立方格。
第七种状态:有一个“余数项”,即,有一层余数层;其中包含六个立方格。
第八种状态:有一个“余数项”,即,有一层余数层;其中包含八个立方格。
第九种状态:有一个“余数项”,即,有一层余数层;其中包含九个立方格。
第十种状态:有一个“余数项”,即,有一层余数层;其中包含十个立方格。
这十种状态以十为周期出现。
这十种状态正好对应“0”到“9”这十个十进制数字。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8 14:25:23

十进制数字中,每一个数位的数字,只有这十种可能。
通过这个游戏,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个位数字,其实就是除以十之后的余数。
师长毋须讲解,学生操作体会即可。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8 14:25:54

有了这么多的数量模型,现在就有一个问题了。
我们如何用形线画来记录这些数量呢?
按照之前的形线画记录法,数量“99”就需要用九十九条线段来记录。
随着数量越来越大,用于记录数量的横线也越来越多。
这实在是繁冗的数量记录法。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8 14:26:42

我们需要引入一种更为简洁的数量记录法,用于记录更大的数量。
我们知道,所有的柱型模型都由“倍数项”和“余数项”两部分组成。
因此,我们可以分别记录“倍数项”和“余数层”这两部分。
“倍数项”的每一层都是相同的“除数层”,都含有十个立方格。
因此,我们只需要记录“层数”,也就是,记录“10”的个数。
所以,我们需要一个椭圆作为“10的个数”的记录位置。
我们把这个椭圆简称为“十位”椭圆。
“余数层”只有一层,我们需要记录“余数层”中的立方格个数。
所以,我们需要一个椭圆作为“立方格个数”的记录位置。
我们把这个椭圆简称为“个位”椭圆。
于是,每一个“十柱型”都需要两个椭圆——“十位”椭圆和“个位”椭圆。
下面,我们用形线画来记录“10”的十柱型。
我们在纸上画两个椭圆,左右相邻,左边是“十位”椭圆,右边是“个位”椭圆。
“十位”椭圆中的线段数量,代表“倍数项”的层数。
“个位”椭圆中的线段数量,代表“余数项”的立方格个数。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8 14:27:50


以“49”为例。
“49”的“十柱型”有一个“倍数项”和一个“余数项”。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形象画记录如下。请注意,下面的两列符号都需要用正立椭圆包裹起来。
+  +
+  +
    +
    +
    -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8 14:28:25

以“70”为例。
“70”的“十柱型”只有一个“倍数项”。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形象画记录如下。请注意,“个位”椭圆保持为空,文中用“0”表示。
+  0
+
+
-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8 14:28:47

师长指导学生,画出从“1”到“99”的所有形线画。
对于小于“10”的数量,“十位”椭圆保持为空,可以省略。
我们把这种形线画叫做十进制形线画。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8 14:29:28


原创作者:学父五迁
《数学建模直观游戏》

11. 百位

上一章,我们构造了“99”的十柱型和十进制形线画。
接下来,我们就要像“100”进军了。
量变引起质变。“99”是一个关键的临界点。
一旦突破了这个临界点,推进到了“100”,我们就遇到大麻烦了。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8 14:29:54

“100”的十柱型只有一个“倍数项”。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8 14:30:23

我们可以看到,“100”的十柱型,由十层“除数层”组成。
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在“十位”椭圆中,记录十条横线。
“个位”椭圆中的横线数量从未超过九条。
难道现在我们要在“十位”椭圆中打破这个规律吗?
打破这个规律又如何呢?
打破这个规律之后,我们又会陷入到我们开始遇到的问题——记录数量的横线太多。
现在,我们有了十层“除数层”,我们在“十位”椭圆记录十条横线。
如果我们有了二十层“除数层”呢?我们也在“十位”椭圆记录二十条横线吗?
如果“除数层”有三十层、四十层、甚至九十层呢?我们该怎么办?
我们也在“十位”椭圆记录九十条横线吗?那我们得需要一个多大的“十位”椭圆?
那么,我们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解决思路是现成的。
前面,我们为了减少记录量,引入了一个新椭圆——“十位”椭圆。
现在,我们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我们故技重施,再引入一个新椭圆——“百位”椭圆。
“百位”椭圆中的每一条横线,都代表一板立方格——如图所示,方方正正的一板立方格。
这个方方正正的板,是个平方板,宽和高都是十个立方格,共有一百个立方格。
也就是说,“百位”椭圆中的每一条横线,都代表一百个立方格(一板立方格就是一百立方格)。
“百位”椭圆正是因此特性而得名。
于是,为了记录“100”的十柱型,我们需要三个椭圆,从左到右,依次排开。
最左边的“百位”椭圆中,记录一条横线,代表一板立方格(一百个)。
中间的“十位”椭圆,保持为空,表示没有另外的“除数层”。
右边的“个位”椭圆,保持为空,表示没有另外的“余数层”。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8 14:31:35

对于空椭圆,文中用“0”表示。
线段都是用椭圆包裹起来。
“100”的十进制形线画如下。
-  0  0
任务圆满完成。
这三个椭圆,在样式上没有任何区别。
这三个椭圆的进位法则也是一模一样,都是十进制,都是“逢十进一”。
“个位”椭圆是逢“十个立方格”,就进位到“十位”椭圆,在“十位”椭圆中加一条横线。
“十位”椭圆是逢“十层”,就进位到“百位”椭圆,在“百位”椭圆中加一条横线。
无论是形式,还是记录法则,这三个椭圆都完全一样。
唯一的区别在于,这三个椭圆的位置。
位置不同,代表的“数位”就不同。
“个位”椭圆中的一条横线,只代表一个立方格。
“十位”椭圆中的一条横线,代表一层,十个立方格。
“百位”椭圆中的一条横线,代表一块“百格平方板”,一百个立方格。
所谓“位高权重”,就是这个道理。数位高,权值就重。
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十柱型已经带有了明确的“十进制进位规则”。
这种十柱型就叫做十进制柱型。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8 14:31:56

现在,我们已经构造到“100”的十进制柱型了。
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西方一些学校有过“百日”的传统。
这个“百日”不是指婴儿出生满百日,而是指孩子入学满百日。
在这一天,每个孩子都会准备一百个小物件,比如,一百个珠子,一百张卡片,一百根小棍,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自然会数到一百。
这种大数量计数的直观经验,对于孩子来说,非常重要。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8 14:32:35

接下来,老师引导学生做一个重要的练习——把“100”的十柱型展开成一条。
一百个立方格全部铺开,是非常长的一条。
这么一个练习,是为了让学生们获得“二维平板展开为一维长度”的直观印象。
师长毋须讲解,学生自行操作体验即可。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8 14:33:21

接下来,我们还要推进到“1000”以上。
下面是一些关键步骤的十进制柱型和十进制形线画。
.......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8 14:34:34

原创作者:学父五迁
《数学建模直观游戏》

12. 百位模型的十位状态

随着立方格用得越来越多,学生们可以分成小组,合作构造十进制柱型。
“199”的十进制柱型。
......
师长提示学生观察百位数量的十进制柱型特征。
“倍数项”本身也分成了两项——“百倍项”和“十倍项”。
“十倍项”的层数,只有十种情况。
第一种状态:一层也没有。即,没有“十倍项”。
第二种状态:有一个“十倍项”,其中包含一层“除数层”。
第三种状态:有一个“十倍项”,其中包含二层“除数层”。
第四种状态:有一个“十倍项”,其中包含三层“除数层”。
第五种状态:有一个“十倍项”,其中包含四层“除数层”。
第六种状态:有一个“十倍项”,其中包含五层“除数层”。
第七种状态:有一个“十倍项”,其中包含六层“除数层”。
第八种状态:有一个“十倍项”,其中包含七层“除数层”。
第九种状态:有一个“十倍项”,其中包含八层“除数层”。
第十种状态:有一个“十倍项”,其中包含九层“除数层”。
这十种状态以十为周期出现。
这十种状态正好对应“0”到“9”这十个十进制数字。
十进制数字中,每一个数位的数字,只有这十种可能。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8 14:34:56

通过这个游戏,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十进制数字的构造过程。
总数除以十,得到一个商和一个余数。余数就是个位数。
商再除以十,得到的余数,就是十位数。
十进制数字的构造过程,正是不断地除以十并求余的过程。
师长毋须讲解,学生操作体会即可。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8 14:35:33

原创作者:学父五迁
《数学建模直观游戏》

13. 千位

这一章,我们就要向“1000”进军了。
量变引起质变。“999”是一个关键的临界点。
一旦突破了这个临界点,推进到了“1000”,我们就再一次遇到麻烦了。
“1000”的十进制柱型中,有了十板“百格板”。
这十板“百格板”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长宽高都为十的大立方体。
我们称之为“千格立方体”,因为这个立方体中共有一千个立方格。
出于同样的理由,我们不希望“百位”椭圆中的横线数量超过九。
出于同样的原理,我们引入一个“千位”椭圆,用于记录“千格立方体”的数量。
因此,“1000”的十进制形线画由四个椭圆组成,从左到右,依次排开,
分别是“千位”椭圆、“百位”椭圆、“十位”椭圆、“个位”椭圆。
最左边的“千位”椭圆中,记录一条横线,代表一个“千格立方体”。
第二位的“百位”椭圆,保持为空,表示没有另外的“百格平方板”。
第三位的“十位”椭圆,保持为空,表示没有另外的“除数层”。
最右边的“个位”椭圆,保持为空,表示没有另外的“余数层”。
“1000”的十进制形线画如下。
-  0  0  0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8 14:36:03

接下来,老师引导学生做一个重要的练习——把“1000”的十进制柱型展开成十个平方板。
十个平方板全部铺开,是非常长的一条。
这么一个练习,是为了让学生们获得“三维体积展开为二维平板”的直观印象。
接下来,把其中一个平方板展开成一条。
仅此一条的长度,就等于之前的十个平方板铺开的长度了。
如果地方足够大的话,把所有平方板全都展开。
一千个立方格排成一条,几乎能超越一间教室的长度。
师长毋须讲解,学生自行操作体验即可。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8 14:37:05

“1000”之后的关键数量的十进制柱型和十进制形线画如下。
......
师长提示学生观察千位数量的十进制柱型特征。
“倍数项”本身也分成了三项——“千倍项”、“百倍项”和“十倍项”。
“百倍项”(“百格平方板”)的块数,只有十种情况。
第一种状态:一块“百格平方板”也没有。即,没有“百倍项”。
第二种状态:有一个“百倍项”,其中包含一块“百格平方板”。
第三种状态:有一个“百倍项”,其中包含二块“百格平方板”。
第四种状态:有一个“百倍项”,其中包含三块“百格平方板”。
第五种状态:有一个“百倍项”,其中包含四块“百格平方板”。
第六种状态:有一个“百倍项”,其中包含五块“百格平方板”。
第七种状态:有一个“百倍项”,其中包含六块“百格平方板”。
第八种状态:有一个“百倍项”,其中包含七块“百格平方板”。
第九种状态:有一个“百倍项”,其中包含八块“百格平方板”。
第十种状态:有一个“百倍项”,其中包含九块“百格平方板”。
这十种状态以十为周期出现。
这十种状态正好对应“0”到“9”这十个十进制数字。
十进制数字中,每一个数位的数字,只有这十种可能。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28 14:37:24

通过这个游戏,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十进制数字的构造过程。
总数除以十,得到一个商和一个余数。余数就是个位数。
商再除以十,得到一个商和一个余数。余数就是十位数。
商再除以十,得到一个商和一个余数。余数就是百位数。
十进制数字的构造过程,正是不断地除以十并求余的过程。
师长毋须讲解,学生操作体会即可。

作者: 学父五迁    时间: 2014-10-30 12:43:18


模型操作,重在意会,不在言传。
开始阶段,尽量少用术语。
那些术语是为了方便师长阅读。

对于孩子。
师长可以用词如下。
在讲到除法之前的很长一个阶段里,
师长可以用“完整长方形”来代称“倍数项”,
可以用“整行”来代称“除数层”,
可以用“小行”来代称“余数项”或“余数层”。

作者: 静心    时间: 2014-10-30 14:08:52


作者: 漩子妈    时间: 2014-11-2 17:50:28






欢迎光临 幸福大观园 (http://www.xingfudgy.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