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大观园

标题: 《我拿什么喂养你,我的孩子!---申爸荐书贴》 [打印本页]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12 14:13:08     标题: 《我拿什么喂养你,我的孩子!---申爸荐书贴》

本帖最后由 特特妈 于 2014-10-13 14:08 编辑

西西妈加首贴
一、篇首曲:

  《成长》

  歌唱:家长 & 孩子

  长路喂养着远方
  玫瑰喂养着爱情
  我拿什么喂养着你
  我的孩子!

  白云喂养着草场
  江河喂养着海洋
  你拿什么喂养着我
  我的爹娘!

  我拿什么喂养着你
  我不停的问
  我不停的找
  不停的想

  白鸽喂养着蓝天
  星光喂养着长夜
  我拿什么喂养着你
  我的孩子!

  雨季喂养着大地
  岁月喂养着季节
  你拿什么喂养着我
  我的爹娘!


  二、背景:

  越来越多跟过申爸贴子和加入QQ群的家长不停地在问大申的书单,为了回应大家的热情要求,申爸不辞辛苦,受邀来给大家推荐书了!

  这些书,大多绝版久矣,申爸看着孔夫子旧书网上那些好书,成年累月地扔在那里落灰;而孩子们读的,大都是垃圾....心里真不怎么好受,这个书托,当定了!

  请大家搬张板凳静静地听,申爸荐书会一本一本地在这里贴出来....

  再次感谢申爸为我们的无私奉献!感谢申爸引领大家探究孩子在小学阶段的思维发展!

  感谢所有为了孩子愿意成长愿意学习的爸爸妈妈们!

  附:申爸相关贴子链接:

  1、《又到一年入学时:前瞻孩子在小学阶段的思维发展(五岁以下孩子家长慎入)》:
  http://bbs.liyueer.com/forum.php ... p;extra=&page=1

  2、《那些年,我们一起上过的小学》(一年级群整理贴,天天更新):
  http://bbs.liyueer.com/forum.php ... p;extra=#pid2475332

  3、《申爸答疑贴》(实践记录及问题反馈):
  http://bbs.liyueer.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1100

  4、《烙一炉烧饼》:
  http://bbs.eduu.com/thread-2801222-8-1.html

  5、《我拿什么喂养你,我的孩子!---申爸荐书原贴》:
  http://bbs.liyueer.com/forum.php ... &extra=page%3D1


  与有缘看贴人《约法三章》:

  1、本贴旨在与大家交流探讨如何学会享受真正的“书香”;
  2、荐书大多为绝版书,不建议大家跟风抢购;
  3、孩子一般上了三四年级以后,才会慢慢用到这些书,如果实在想收藏,建议一年之后再决定是否出手。


  三、后记:

  我喜欢的一个小故事---转载:

  《拾海星的男孩》

  在澳大利亚一个有名的海滩上,它之所以著名就是因为每天的海浪潮汐会带来许许多多的海星,当海潮退下的时候,大量的海星留在了沙滩上,就会渐渐被太阳晒死,成千上万的海星尸体,就成为当地的一大奇景。

  有一天,沙滩上出现一个小男孩在捡海星,然后一个个丢回海里,一旁一位年老的科学家看到了,就对他说::小朋友,你看看这整个沙滩的海星,你知不知道你这样做是徒劳无益的,并不会改变什么?谁会在乎啊?

  小男孩指着手上的一只海星说:是的,我只知道,每当我捡起一个海星,将它扔向海里,它的命运从此就改变了!这只海星在乎。

  说着便将它扔回大海。然后又去捡拾另外一只海星。

  科学家的心被深深触动了,他放下拐杖,也弯腰捡起了海星,嘴里轻轻喊着:一个,又一个......

  两个一老一少的身影引起了一对年轻夫妻的注意,他们走上前来,问科学家:老大爷,您在做什么呢?

  科学家边捡着海星边回答:我在捡海星。

  夫妻俩很疑惑,您捡这么多海星干什么呀?

  科学家头也不抬:每当我捡起一个海星,将它扔向海里,它的命运从此就改变了!

  夫妻俩的眼眶湿润了,也加入捡海星的队伍:一个,又一个......

  远处来了一群游客,他们好奇地走上前来,问这对年轻的夫妇:请问,你们在干什么呢?

  丈夫回答:我们在捡海星。

  游客又问:捡海星干嘛呢?

  丈夫继续着捡海星的动作:每当我捡起一个海星,将它扔进海里,它的命运从此就改变了!

  游客们被深深地震憾了,他们放下行囊,也加入了捡海星的队伍:一个,又一个......

  捡海星的队伍越来越大,他们轻轻喊着:一个,又一个......

  就这样,一个又一个的海星的命运被改变了。

  这是我在2010年4月参加深圳中孚企业管理顾问公司在南昌民航花园酒店举办的“醒觉工作坊南昌第一期”时,白笑禹老师给我们讲述的一个小故事。听过之后,有了太多的感动。

  人生就是这样,做好自己,用自己的真诚去感染别人。或许,你曾经就是那颗海星,被人抛入大海,拥有有了美好的人生。或许,你就是那个捡海星的小男孩,用你的执着,你的爱心将一颗颗被潮水涌起的海星抛回大海,让它们拥有了不同版本的人生,改变了它们悲惨的命运!

  或许,你曾经的人生很悲惨,或许你曾经失败过,伤心过,痛苦过,绝望过。但是,请相信,如果你是怎样的,你就是别人的一面镜子,你能做到的就是够真,够情,够善良,你的爱心最终会感染周围的人,一起陪你去捡海星。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事情,如果你相信,请勇敢面对自己精彩的人生,生命的精彩或许像烟花一样一闪而过,但是也请相信,烟花美丽绽放的那一瞬间就是你精彩的一生。

  一颗颗海星,期待着回到大海。

  努力吧,让人生的精彩努力绽放!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12 14:14:46

本帖最后由 特特妈 于 2014-10-16 12:34 编辑

申爸荐书001---1982年版宝文堂一版一印《红楼梦》(茅盾节本)



  申爸推荐的书,大致有个时间范围...考虑到智力建构的特点,划分出看或听的时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嗯,开始说书的事情吧。

  这个书呢,于孩子,是这样:在孩子自主阅读之后,孩子自主选的书,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申爸说的孩子的阅读,和别的地方所说的孩子的阅读,它不一样。别的地方,是说孩子喜欢什么,就找什么,来给孩子看。

  申爸要说的,不是这个事情。

  孩子喜欢什么,就找什么来给孩子读,这不需要爸爸妈妈操心....当然,前提是家里已经有很多书了。孩子会喜欢什么?喜欢读两类东西。一类是孩子曾经看过的。以前呢,孩子是看图,或者听爸爸妈妈讲,现在,孩子自主阅读了,把以前接触到的东西,再翻出来,重新看过一遍。这是第一类阅读。这种阅读,不需要爸爸妈妈介入。你把书放到那儿,孩子自主阅读了,他自己就看了。

  第二类阅读呢?是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自然地”看以前没看过的书。比如,你等孩子长到三年级下学期,孩子就会喜欢看《十万个为什么》。那种十分枯燥的东西,孩子就是喜欢看,不知道为什么。申爸会推荐适合于孩子各个年龄“新疆域”的书,这些书呢,不是很多。到时候,申爸想起来,就会推荐大家找来给孩子读,这是第二种阅读。

  申爸最看重的,是第三种阅读。我们从后往前看,就可以看清楚,申爸所说的阅读,是怎么一回事了。

  我们先来看这两幅图:

  [attach]41595[/attach][attach]41595[/attach]

[attach]41596[/attach][attach]41596[/attach]

  

  这什么玩意儿啊?

  这是申爸给大申网上淘的高中课本,用过的旧书,这是有目的地淘的。不止是因为这书便宜,更是为了找高中生,尤其是高中的女孩儿写的批注。写批注是一件没意思的事情。可是,读批注,却不一定。申爸特意找啊找啊,找到的这些课本。这两幅图呢,是高三的一个孩子的语文课本。

  上面那幅是选修课的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下面那幅是必修课本里《陈情表》中的一页。大家发现什么明显的事情没有?大家说说看。

  把这两幅图切出来,放在一起,对照着看,就能看出明显的问题来了:这是两本孩子每天都要带到学校课堂上的课本来的。必修呢,因为要“考”,所以,都读烂了;选修呢?同样是课本...要是选修课本在大家手上,你拿过来,就会明显感觉到:新!根本没看过。

  做成图片,这感觉就没有了。真实的情况应该是这样的:孩子把必修要考的课文,看到烂;同样是课本,选修,根本不看。可是,看看版权页:必修课本,才16万字;选修呢?17万9千字。这个孩子吧,把两本书,放书包里背一个学期,六个月的时间。里面的内容呢?她根本不看!

  现在,我们的问题是:孩子为什么不看?

  李密的《陈情表》是好文章不假,可是,桐城派代表人物方苞的《狱中杂记》,它也不是坏文章啊?两者,伯仲之间而已。同样是好文章,一个读到烂;旁边一个根本不读,为什么?爸爸妈妈们可能会说:这有什么稀奇的?不都这样吗?

  “都这样”,问题就在这里。高中的孩子,他们读什么?他们识字了,阅读都不是问题。我们再看,几乎所有的家长,大孩子的家长,都在为“看课外书”这件事情,跟孩子打冷战;加入战群的,还有老师。老师在学校,发现孩子在书桌堂里看课外书,就没收。是这样的吧?

  其实呢,到了高中...甚至,到了初一,问题就来了:老师和家长想让孩子读的,孩子不读;孩子喜欢读的,老师家长不让读,这是很普遍的现象。

  申爸要问:这种“错位”,是怎么造成的?你去问孩子,孩子就说:那些书不好看,不乐意看;你去问老师家长,老师家长就说:那些书是正经书,孩子必须看
  可是,老师家长也有当学生的时候啊....他们那个时候,“那些正经书”,似乎也不怎么喜欢...

  这个古老的故事,一代一代在重复...

  我们分开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件事情。一个呢,从书本身来看。那些“正经书”,真的没有趣味吗?当然不!那些正经书的趣味,是那些烂书所达不到的。那些书之所以“正经”,是因为它们的趣味,是经历了几年,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筛选,剩下的“有趣味”的书。其它的趣味不大的书,在历史的长河中,早已经烟消云散了。

  说那些书“没趣儿”,实在是冤枉那些书和文章。可是,事实却是如此:那些书和文章,绝大多数的孩子,都不喜欢。这是怎么造成的呀?

  我们分开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件事情。

  所以呢,我们think the end in the mind。我们看看,这样的问题,到底是怎么造成的,于孩子,是什么时候造成的。可以肯定,高中的孩子,她不喜欢看《狱中杂记》,这问题一定不是在高中形成的初中呢?也不是!初中的时候,喜欢看《狱中杂记》,就喜欢了;不喜欢呢?到了高中,也不会喜欢。剩下的,就是小学了。

  事实上,从建构的角度来看,孩子到了高中,不喜欢看正经书,起根子,在于孩子在小学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去建构读那些书的智力基础。高中不看书,不看有价值的书,错不在高中初中,错在小学三四五六年级,孩子根本没有接触过那些书!

  每个孩子啊,都有阅读敏感期的。在小学阶段,在阅读敏感期,孩子喜欢阅读。在阅读敏感期的某个阶段,孩子更是不管什么,给什么看什么,这就跟孩子在伴随聆听敏感期的一个阶段,给什么听什么,一样一样的。

  家长错在哪里?家长错在,在给什么看什么敏感期,家长没有给孩子足够的有价值的书籍,让孩子自己在小头脑里去建构。

  家长呢?在这个阶段,还是给那种200-100的流行垃圾。为什么给呢?孩子刚开始阅读,家长高兴啊!孩子喜欢什么,就拼命给什么;孩子想要多少,就给多少。孩子“看书”啊,“看书”是好事情!好事情,就多给,给那些垃圾,搞得孩子到了初中高中,非那些垃圾不读。可是,那些垃圾呢?都是“没用的书”
  于是,老师家长孩子,就为了看课外书,无穷无尽地打拉锯战。孩子到了高中,不肯看有价值的书,问题不在高中。在小学。在小学三四五六年级。

  下面呢,申爸要按照说好了的,推荐一些好书。

  申爸的计划吧...是每天推荐一本,推荐一到两年,孩子的基本藏书,就差不多了有四五百本书,足够了。

  这些书呢,真正的好书,带有书香的书,确实比较难找。现在呢,申爸刚刚开始推荐,妈妈们不要一哄而上。一哄而上,就谁也抢不到了。不用着急....好书,要慢慢淘,慢慢找。总能找到的。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12 14:17:38

本帖最后由 特特妈 于 2014-10-13 12:39 编辑

首先,要推荐的第一本书,是什么书呢?这本很重要,申爸琢磨了半天:把哪一本当成第一本呢?

  红楼梦!

  这本中国最优秀的小说吧。每个孩子必备,小学阶段,必看的一本书。不过,申爸不是说要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丛书里面的80版的红楼梦哈。当然,80版红楼梦,也是好书,但是,80版红楼梦,是长销书,如果红楼梦全本,自然是人文社80版。

  申爸要推荐的第一本书,是茅盾先生节选的《节本红楼梦》。

  这个节本红楼梦呢,是1935年7月间,茅盾应开明书店的老板张锡琛先生之邀,特意为学生节编的版本。

  目前比较容易找到的版本,是这个哈:
  http://search.kongfz.com/product ... hk5b9dk6587k5802v1/
  北京宝文堂书店82年版。这书82年10月一般一刷就印了12万册,现在,比较容易找到,上下两册。定价:上册0.86元;下册1.05元。

  申爸要说的是,宝文堂的《节本红楼梦》,和宝妈给出的那本《红楼梦》,从教育的意义上,在孩子那里,它们完全是不同的书!

  这是宝文堂《节本红楼梦》上册的封面:
[attach]41600[/attach][attach]41600[/attach]
[attach]41601[/attach][attach]41601[/attach][attach]41601[/attach]
[attach]41602[/attach][attach]41602[/attach]

  

  

  

  这书当年不是印了12万册,而是20万册。人文版的红楼梦是全本。宝文堂的这个版本是节本,它们的封面设计的风格类似。但是,人文版封面题字是沈尹默先生,宝文堂的封边题字是王遐举先生。

  沈先生的字,那自然不是随便什么人可以比的,沈先生给人文版四大名著的题签,已经成为人文社的镇社之宝了。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就这么12个字,亘绝今古。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我们可以看到,一本书,就那书名的“红楼梦”三个字不一样,它就不一样。更不要讲,一本书还有很多很多要素...封面的设计、版式的设计、字体的选择、扉页的设计、序言、注释..

  就是说,书,是一种极其特殊的东西。一本书的品位,是否闻上去有“书香”,是由一个个微末的细节所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本书,是一件艺术品。一本好书,是一个个微末的细节,都做到极处,汇集成的一件艺术品。

  我们培养孩子呢,一个最简单,最容易的法子,就是要把孩子浸泡在这些艺术品里面。这些书香浓厚的书,潜移默化,从小学三年级到六年级,四年之后,孩子就形成了稳定的对“这种艺术品位的偏好”。而将来,凡是具有“这种艺术品位”的书,都是散发着书香的好书,孩子喜欢看的“这种类型的书”,都是“有价值的书”。

  钱锺书先生有一些书房的照片。尽管钱先生不藏书,他把书都藏在脑袋里,可是,书房里的书,还是不少。从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书架书桌上的书,都是那些“浑身上下散发着书香”的书,那些200-100的书,一本也没有...这就是口味习惯偏好的力量。



作者: 丁丁姑娘    时间: 2014-10-13 05:40:12

事实上,从建构的角度来看,孩子到了高中,不喜欢看正经书,起根子,在于孩子在小学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去建构读那些书的智力基础。——理论很赞同,但是第一本读《红楼梦》,有点不敢苟同。四大我还是宁愿从《西游记》开始,哈哈!
作者: 丁丁姑娘    时间: 2014-10-13 05:50:00

本帖最后由 丁丁姑娘 于 2014-10-13 05:51 编辑

前不久有个爸爸跟我抱怨孩子(和丁丁同龄)完全不爱看书,发愁没办法让他爱上阅读,从他的描述来看,我觉得就是家长努力晚了,一封耕耘一分收获啊,付出都不见得能收获,不付出哪里还能指望有收获?不过,每个孩子不同,现在看到这种不爱阅读的孩子,我觉得也不用绝望,任何时候起步都来得及,无非是困难大小的区别。只要家长努力得法,然后耐心等待,孩子早晚会有开窍的那一天。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13 11:43:47

哪位告诉我怎么贴图片啊?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13 12:56:57

为什么有这种“书香”的书,都是好书呢?这要从这样的书,是怎么炼成的谈起。

  首先啊,我们需要知道,一本书,最基本的品位,是书的内容。那为什么书的内容好,它就会有书香味呢?我们不要忘了,好的内容,是大家写出来的。他这个大家吧,他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他是长期长成的。这些大家呢?他们成长过程中,也要读书,对吧?小孩子,从小读。他们读什么书?哪个出版社出的书? 如果他们从小读的就是开明书店、商务印书馆、生活书店、新知书店、中华书局的书,等到他们长大了,成为大家了,他们自己写了书,好书,你说,他们会去找谁去出版?

  自然啦,他们会去找商务印书馆,会去找中华书局啦。那些真正的学者,大家,他们在年轻的是时候,都是把自己能在商务印书馆出一本书,能在中华书局出一本书,当做极大的荣耀来看待的,这是从小就养育我的出版社啊...

  多少有学术造诣的人,把自己的书,有资格套进商务印书馆的“四菜一汤”里面出版,当做终生的梦乡来的?在我们不知道的隐秘而高傲的圈子里,那些谈笑间的鸿儒,他们的希望,真的就是这样的。完了呢,好的出版社,出好书,有书香的好书;这些书,滋养了一代代的大家;这些大家长大了,又把自己的大作,交给这些从小养育自己的出版社去出版...

  生生不息,直到永远...

  这你就会明白,申爸为什么老是提出版社出版社的。同样的内容,你给商务人文社去出版,他们印出来的书,和一个不入流的烂社,引出来的书,完全不是同一个东西。所以呢,申爸在荐书的时候,一直要提一件事情:初版!第一次制版印刷,一版一印。好书来自大家,大家来自传承;大家的一版一印,非常重要。

  至于,书时间长了,版权自由了,很多出版社都争着印,版本五花八门。可是,五花八门尽管五花八门,最好的,最有价值的,永远都是第一版第一印。

  后来那些为了赚钱而“策划”出来的书,根本不用去理会,把书当做一件商品,去“策划”,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策划”出来的书,是当商品来制作的东西;有书香的书,是书人当做“书”来完成的一项责任。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玩意儿。

  为了让孩子将来成为“某种类型的人”,最好从一开始,就让孩子远离那些策划出来的商品;把孩子放在用作书的态度做出来的书的海洋里,孩子自己就长成“那种类型的人”了。

  其实呢,有些事情,想起来很玄乎;可是,做起来,却非常简单。让孩子从小就习惯闻“书的香味”,书香,让孩子远离商品书的铜臭气,这也是一种“洁癖”。这种洁癖呢,要得。

  很多爸爸妈妈呢,可能不习惯这些古旧的书,不要紧,慢慢习惯。当你手上有百十本这样的书,你习惯了,你自己就明白,为什么申爸把某些书称作垃圾了。那些书,你看一眼,就能感觉到刺鼻子的劣质药水儿味儿。

  嗯,那个什么,说说这个节本红楼梦吧。

  爸爸妈妈们都知道茅盾。中学时候学过他的《白杨礼赞》,茅盾,沈德鸿,雁冰,我们知道他,是知道他是一位小说家,子夜、林家铺子、春蚕。我们以为,茅盾一开始就是写小说的,其实呢,不是这样的。

  茅盾一出茅庐,是在商务印书馆,当小编辑的。茅盾在商务,应该干了十一年的小编辑,当然,后来成为大编辑了,他呢,最开始发表作品,是翻译作品。小说啊,这个文学体裁,在中国,是不发达的,别看我们有那么多叫做“小说”的古代作品,其实呢,我们的小说,比起小说传统厚重的西方...西班牙、法国、英国、俄罗斯来,那简直不值一哂,就如同他们的诗歌,比起中华诗歌来,一样的不值一哂。

  他这个每个文化,有不同的各自擅长的文学体裁。你不能什么都行。说自个儿什么都行的,那不是疯子,就是傻瓜。

  小说,中国的小说,真的不行。唯一比较好的,能上得台面,拿出去较量较量的,就是《红楼梦》。其他的,像四大名著里的水浒,他这个确实不错。不错呢,也就是前半部不错,每个人物,栩栩如生,各有各的特点,读起来,让人兴味盎然
  可是,等到宋江们一受招安,水浒立马就不行了,鲜明的人物一个个都陷到混沌里面去了,就想北京的雾霾。你看不出哪个是哪个,糊涂涂混沌沌一大片,没意思。

  这个小说啊,长篇小说,里面场景众多,人物关系错综复杂,那实在是人类智力的巅峰之作。你比如说那个什么,堂吉诃德,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托尔斯太《战与和》、安娜、复活,这个智力所搭建起来的空中世界的错综复杂,恢弘大气,掩卷静思,实在让人敬畏莫名。可惜,这不是中国文学的传统,也不是中国人....在上个世纪初期的时候....所擅长的领域。

  茅盾呢?在那个时候,他的主要工作,是译介世界上好的小说来中国,他是理论家来的。茅盾啥时候才开始写小说呢?1927年之后。这位共和国第一任文化部长,为很多人所不熟悉的是,他早在1921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一批党员之一....内什么,一大不是说了么,十三位代表,代表分布在全国各地的53位党员....茅盾就是那53位党员之一。

  大家要知道,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在商务印书馆当个编辑,那可是金领的工作....那个时候,和现在,好编辑默默无闻,穷困一生,完全不一样....

  现在呢,是那些能“策划”书的,赚钱,吃香。商务印书馆的老编辑们,皓首穷经,穷困异常。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为什么建国前,那么多大师涌现出来,群星灿烂。今天呢?要是那些书香扑鼻的好书,还在故纸堆里受潮发霉,200-100大行其道,就还是不行。

  还是说茅盾。茅盾呢,金领,商务的工作,让他衣食无忧。可是吧,好景不长,国共合作时期,茅盾去国民党的党部,任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吧,那时候,国民党宣传部部长,大名鼎鼎。到了27年,四?一二之后,茅盾一下子从贵族,跌落成逃犯,商务印书馆是回不去了。为了生活,茅盾只好写小说。你看啊,茅盾他这个人。他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这和绝大部分的小说家,走的路数是不一样的。

  赶到1934年,张锡琛邀请茅盾节编《红楼梦》。茅盾的代表作《子夜》,已经在一年前一炮而红,洛阳纸贵,茅盾在那个时候,已经功成名就,忙得不可开交。他怎么会在人生的巅峰之时,抽出半年的时间,去“节编”一本给学生看的小说呢?张锡琛怎么又把节编红楼梦的任务,交给茅盾呢?张锡琛之所以把节编红楼梦的任务,交给茅盾,那主要是因为,茅盾是红楼梦的铁杆粉丝。

  喜欢红楼梦的名家圣手,多得不计其数。比如张爱玲,那就是。可是呢,在小说的理论功底、小说实践创作方面,俱佳的人选,还真不好找。张爱玲的小说,确实不错。可是吧,单从小说...长篇小说艺术的角度来看,张爱玲的东西,拿过来和《子夜》放在一块儿看,那简直不是东西。张爱玲的小说是另一种美...“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听我说一支战前香港的故事....”这种,和《子夜》表现出来的长篇小说的恢弘气概,那完全不是同一个路数。

  从理论到实践,茅盾适合节编《红楼梦》,那自不必说。可是,茅盾怎么就接受了这个邀约呢?这就是茅盾自己的内应了。茅盾是打心眼儿里喜欢《红楼梦》的人,说到茅盾粉红楼,有一个十分有趣儿的典故:话说,张锡琛有一次和郑振铎说,茅盾可以背诵全本的红楼梦,郑自然不信。那叫一百万字的小说啊...可不是一万多字的论语,更五千多字的老子,怎么可能。于是呢,张锡琛就带上《红楼梦》全书,邀了钱君匋、郑振铎、茅盾他们,一同吃酒。酒席上,郑振铎们随便在红楼梦翻出一页,开个头,茅盾就一口气流畅地一路背下去.....这下子,全服了。

  茅盾的这本节编本,是把曹雪芹高鹗的那一百万字,全都装进脑袋里,然后呢,以他构思出《子夜》的复杂大脑,回过头再节编的结晶。这样一本书,前不见古人,后,估计也再见不到来者。

  那么,说说这本书的内容。这本书,和全本红楼,有什么不同呢?我们知道,它这个长篇小说啊,全都是作者在头脑中构思出来的。硬想出来的东西。

  咱们文化传统里,长篇小说的传统不行,表现在哪里呢?最大的表现,就在行文布局上,即便是四大名著,你去读过,也会觉得,情节松散,拖沓,四大名著之首,红楼梦,也不例外。茅盾的节编,主要是砍去了和主线没有什么关系的枝桠,让整部小说,更加紧凑。当然了,茅盾也有节制地去掉了原著中一些不太适合少年儿童的暗示性的话语,但不多。

  嗯,这就是这两本砖红色封面的红楼梦节编本的一些事情....该吃饭了,饭饭儿去了。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13 13:01:31

本帖最后由 特特妈 于 2014-10-16 12:34 编辑

申爸荐书002---1982年版宝文堂一版一印《三国演义》(周振甫节本)
  
昨天呢,第001号书推荐出去了,茅盾节译的《红楼梦》
既然四大名著,《红楼梦》推荐了,那就顺势四大名著吧。第二个,周振甫先生节编的《三国演义》
http://search.kongfz.com/product ... hk5b9dk6587k5802v1/
这个三国演义呢,同是在当年张锡琛先生倡议下,节编的给孩子的版
[attach]41603[/attach][attach]41603[/attach]
这个版也是宝文堂书店的,和昨天的《红楼梦》同属“中国古典文学普及丛书”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13 13:11:48

[attach]41605[/attach]
[attach]41606[/attach]
1982年10月版,印数137000册,定价1.55元
这个印量呢,没有《节本红楼梦》多,可是,也有14万的存世量,应该比较容易找到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13 13:12:45

说说周振甫先生吧
周振甫先生呢,没有茅盾名声响
不过呢,那是社会上的情况。
在某个圈子里面,这位中华书局的编审,那可是鼎鼎大名的人物
周振甫的古文底子,古典文学的修养,绝佳....中华书局的编审,你想想....
就在茅盾发表《子夜》那一年,周振甫进了开明书店。那一年,他才22岁
就这么个年轻人,张锡琛怎么就让他担纲如此重要的工作,和茅盾一道,节编四大名著呢?
这主要在于周先生的古典文学造诣
和茅盾比起来,周先生当年....1934年,节编《三国演义》的时候....那还是名不见经传的一个毛头小伙子....你想想看,22岁,搁现在,不就是一个大学本科刚毕业的小伙子吗?这件事情,要是发生在现在,什么感觉呢?就如同,人民文学出版社要编辑一套书,邀请了周先生参加...负责其中的一本。22岁,大学刚毕业哦;而其他的负责编写的,是谁呢?都是王蒙、贾平凹、莫言这个级别的人物
周振甫先生当年被张锡琛启用,是被当做一个少年天才来对待的
周振甫的古典文学方面的造诣,到底厉害到什么程度?
大家都知道钱锺书。
钱先生呢,他的《谈艺录》,48年出版的时候,就是由周先生任编辑的。
这个自己没有半斤八两,哪里可以在钱先生面前,过个一招两式的?
《谈艺录》可是当年最看重的一部学术著作。即便纵观钱先生的一生,《谈艺录》也是钱先生仅次于《管锥编》的学术要著
这么重要的书,钱先生对自己书的编辑,其重视,可想而知
周先生呢?岂止在钱的面前,“过了一招半式”
书出版后,钱先生特意跑来大赞,说周先生就像观音一样,千手千眼。
钱锺书呢?出名的杂家来的。他本人就千手千眼的。让这么个千手千眼的,大赞千手千眼的,那不是一般地厉害
你想想看,当时,编校《谈艺录》的时候,两个千手千眼的,云层里撕吧,那是多有意思的一个景象呃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13 13:21:32

[attach]41607[/attach]
这是华夏版的节编三国
华夏也是不错的出版社。不过哈,这个版,和宝文堂的,在书的香气上,那就差得远了
14万的存世量,应该很好找的
大家不必都压在孔夫子里面,这些地方,都有旧书:
中国收藏热线http://www.997788.com
孔夫子旧书网http://www.kongfz.com/
淘宝http://www.taobao.com/
可以慢慢去淘
[attach]41608[/attach]
中青社的....这一哦,这个出版社不一般:它就是开明书店!
中青社的这版三国,比起宝文堂的固然不如,比华夏的,那要好过多少多少公里了
不过呢,申爸劝大家,要买,就买最好的版。慢慢找,慢慢淘,总会找到的....如果孩子不是现在就要看这本书的话。还有好多年,孩子才要看这书呢,急什么?
买了不好的版,以后碰上好版,还要洗版,很麻烦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13 13:22:58

还是说周振甫先生
周先生呢,申爸倒是老早就知道。在不知道钱锺书是何许人的时候,就知道周振甫了
申爷爷有一本《诗词例话》,就是周先生的大作
周振甫的“甫”字,申爸就是在《诗词例话》上学会的
后来,看《唐诗鉴赏辞典》,里面有巨多的周先生写的赏析文章
这个版的封面,仍是王遐举先生题签的。
申爸特找来人文社沈尹默先生题签的封面,放这里,做对比着欣赏
[attach]41609[/attach]
三国演义,这四个字,写得多么大气。
真漂亮
这个书呢,连同前边儿推荐的《红楼梦》,都有叶圣陶先生的《重印前记》
当初,申爸是在读叶先生全集的时候,先读到这篇《重印前记》,才摸到孔夫子上,找到宝文堂的这两本书的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13 13:25:51

[attach]41610[/attach]
[attach]41611[/attach]
嗯,这是叶先生的《重印前记》
申爸不知道哪些出版社是“新出版社”
当然了,这个书,不同的书;同一种书,不同风格的版本
在教育上,申爸是看做一种资源,来涵养培育不同的人才的
基本上来讲,将来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绝大多数,是在小学这个关键期,孩子接触到的书,所决定的
申爸呢,只对把孩子培养成“某一种人”感兴趣。所以呢,目力所及,精心琢磨过的书,都是这类的书
至于去培养“别的类的人”,什么书最合适,申爸实在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琢磨
对于培养申爸目标中的哪一类人,申爸就目前所见,其出版者,就是那些出版社。很多别的出版社,他们出的书里,一本有书香的书,都找不到
它这个书香浓郁的书哈,可不是谁想“策划”,就能“策划”出来的
这个东西,里边涉及的环节,实在太多太多。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高水平的人把关,倾力协作,才能出来一本艺术品位俱佳的好书
嗯,大家仔细看,就看这本三国吧
版权页上,写着1982年10月出版印刷
叶先生的《重印前记》里边儿呢,落款下面的签注的日期是“一九八二年四月二十六日”
也就是说,
叶先生把“序言”写好之后半年,它这个书才出版
这么长时间!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13 13:26:10

本帖最后由 特特妈 于 2014-10-14 12:09 编辑


其实呢,1982年的时候,叶圣陶已经权高位重,泰山北斗级的人物了
要找叶先生写篇序言
那可要花大心思的
很可能,在1981年一月一日的时候,宝文堂的编辑团队,就开始动脑筋,琢磨怎么才能接触到叶先生,把“序言”拿下来
这么个周期啊,就是两年的时间
现在呢?你什么出版社,出什么书,要两年的时间?
序言写好了,半年之后才付印,那还赚什么钱?这么慢,出书的都等着去喝西北风吧
结果呢,现在,人们都讲快,什么讲抢....批评你们哈,书,教育孩子,讲究的是“涵养”。快是不行的....
可是这个书哇,快是不行的
它是由一个团队....著者、编辑、校对、排版、装帧设计、印刷....充分合作,才能完成的
相互之间,需要大量的沟通和重复的试错过程
这需要大量的时间
现在呢,拿书作商品,跟流水线似的,就是要快
精心耕作的习惯,早已经没有了
所以呢,出来的产品,也就巨次
问题是,精心耕作的好产品,读者也不认
哎呀.....一个出版社,精心组织,认真制作.....几年,十几年出来的一套书,完了吧,印,印呢,只印区区2350册
真让然唏嘘不已
那书,真的好哇
引导孩子们读....比那些流水线上下来的垃圾,那要强得不知道有多远
可就是没人认
印2350本,估计最后还有一半,剩在出版社的库房里发霉
大家要知道,一本书,从商业的角度来看,总的预算是一样多的。要是把钱花在制作上了,就没钱出去吆喝了
有钱吆喝的,都只好是把制作的钱省下来
莫着急,慢慢地,申爸把这些书,都从库房里起出来,带到孩子面前,给孩子们看
行啦,今天就说这么多吧,《三国演义》

作者: 丁丁姑娘    时间: 2014-10-13 15:39:25

特特珂珂妈加油,很快就会如愿变老的:)
作者: 青豆    时间: 2014-10-13 16:24:37

加油特特妈妈,原来这也有个山头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13 16:34:09

谢谢关注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14 11:55:56

本帖最后由 特特妈 于 2014-10-16 12:33 编辑

申爸荐书003---1982年版宝文堂一版一印《水浒》(宋云彬节本)
 

哎呀哎呀,赶紧推荐书。那什么,今天呢,没啥可推荐的了。要推荐的,昨天都给聪明的妈妈们猜到了:

  宋云彬节编的《水浒》。

  今早吧,申爸上孔夫子一看,好家伙,差不多全掏空了,剩下几本,估计是卖家还没来得及确认。

  至此呢,四大名著,就齐了...

  说还差西游记。西游记适合孩子,不用那个什么,节编。

  今天呢,申爸多花点儿时间,说几件事情:

  首先呢,是为什么四大名著。四大名著,孩子在小学,一定要吃下。录音,阅读。不管是读节编本的,还是读原著。录音呢,评书也要听,原著朗读,也要听。

  为什么四大名著这么重要?这里面,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呢,是文化习得上的需要;第二个呢,是智力建构的需要。

  先说第一个。四大名著里面的故事,早已经渗透到我们这个文化里面去了,它已经融化掉,融化得那么利索,即便是说出来,我们都习以为常到根本不把它和四大名著去联系了。比如,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比说,说周瑜打黄盖;比如说,跟猪八戒一样,跟猪八戒一样,是什么意思呢?贪吃呗。跟四大名著联系在一起的说法儿,那在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是。

  孩子习得这些日常用语,最好的法子是什么呢?自然,吃透原著。吃透了原著,就从根子上解决了文化现象中,很多很多很多的问题。要是孩子没有啃过三国,你怎么给孩子解释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你很难。孩子如果已经啃过三国,并且,像骆那样,对三国非常非常感兴趣了,你不给他解释,他也十分清楚地了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理解得非常到位,这是这个。其实呢,我们很多爸爸妈妈,自己小时候,也没啃过三国,四大名著,现在,还不也对和四大有关的文化现象,熟知了么?这里面,有个效率问题,直接砍根子的方式,效率最高。

  光有习得文化的目的,还不足以说明,申爸为什么这么注重三国,四大名著。这其实,是和孩子的智力建构有关系的。换句话说,申爸重视四大名著,不止是四大名著本身。更重要的,是建筑在四大名著上面的其他的东西,后续,那个“一招存一机”里面的“一机”才是最重要的。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14 12:02:48

我们看哈,它这个事情。侯会是讲学术研究的事情;鲍鹏山是“戏说”,这两个不一样。可是,不一样在哪里呢?你要是去说,很难说的。但是呢,大申听完了水浒,看完了水浒,听完了鲍鹏山,听完了侯会,诶,这就行了。“很难说清楚”的事情,这回,申爸不用怎么说,就能说清楚了。

  今天上学路上,申爸问大申,水浒原著和鲍鹏山讲的水浒,一样吗?大申说,不一样,但是呢,都感兴趣听。是感兴趣听,他已经都听完了么。申爸就跟大申说,原著啊,是故事。鲍鹏山呢?讲的是原著的欣赏。可不是么:林冲是个性格懦弱的人,鲁智深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这话,在原著里面,根本就没这么说。原著只是讲林冲具体的事情,怎么懦弱的,逆来顺受。鲍鹏山呢?他直接指出,林冲性格是懦弱的,这就是欣赏和原著的区别。

  你们上课,马老师带着你们学习课文?对吧?马老师讲的,你想想,是不是就是在欣赏课文啊?大申想了想,点点头。对啊,语文老师上课,就是在讲课文的欣赏么。大家注意:语文老师上课讲的内容的本质,是很难直接说清楚的。你不要说对一个10岁的孩子,对于30岁的成人,你都很难说清楚,语文老师上课说的内容的本质是什么,怎么才能说清楚呢?用类比。

  大申刚听完原著,也刚听完鲍鹏山,这两者在性质上的不同,在大申脑海里,是十分清晰的...尽管,大申描述不出具体是什么不同...不止是大申了,就是成人,也描述不出来。这种差异,很多是具有默会性质的。可是,不同是十分明显的事情。透过类比,这种不同的感受,就推移到语文课文和语文课上去了。

  申爸接着和大申说,《品读水浒传》和《鲍鹏山新说水浒》,有什么不同?大申知道不同,但说不出怎么不同。申爸告诉大申:《品读水浒传》是学术研究;鲍鹏山是娱乐故事。啊,这下子,大申明白了“学术研究”是怎么回事了。学术研究啊,这个事情。每个妈妈都是本科研究生博士生来的,专业的学术研究训练出来的。学术研究,怎么个性质?到底怎么回事?很难讲清楚的,很多时候,很多人,连学术研究体验都没有很好的体验。

  大申听完了《品读水浒传》听完了了《水浒》听完了《鲍鹏山》,申爸只要一指出来,大申就明白了:哦,原来这就是学术研究。学术研究就是这样的啊!尽管他说不出来...不止他说不出来,你让申爸说,申爸也说不出来。这东西,没法儿说。没法儿说的东西,怎么让孩子懂呢?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14 12:03:22

嗯,这就回到主题了:为什么四大名著。任何的理解,观念,它们一定起源于具体的事物,要让孩子理解,感知,首先需要让孩子体验具体的事物。在理解什么是学术研究这件事情上,TMD具体事物就十分复杂,如果不能够有典型的、集中的事例,那人们就很容易迷失到体验中去,自己糊涂了,出不来。就像很多读完博士的人,还是不知道什么是学术研究一样,他每天做的就是学术研究,可是他进去了,迷失了,出不来,他就谈不上体验。

  那么,如果你要让别人理解那些复杂的概念,你怎么办呢?最好,是有一个典型的模型。诶,四大名著,就是提供这种典型模型的。在大申理解学术研究是怎么回事的过程中,典型模型是由三个东西构成的:水浒原著、鲍鹏山和品读水浒
  原著好玩儿啊,故事,大申听,大申读;听完了,读完了,体验就有了,大申自省能力发展了,他接受鲍鹏山。也听,兴致勃勃地听,听完,他就有了体验。

  大申呢?听完鲍鹏山,听《品读水浒传》,他对《品读水浒传》也有了体验,这三种体验,相互之间去比较,他比较了,这时候,申爸给他指出来,《品读水浒传》是学术研究,大申呢,就马上明白“学术研究”是怎么个回事了。

  大家注意:这三个材料,水浒原著、鲍鹏山和品读水浒,是构成整个模型的构件
  这个构件,它必须要有,先开发出来。就如同你盖房子,你得有预制板、砖块、钢筋一样,你没有预制板、砖块、钢筋这些建筑材料,你怎么盖房子啊?

  现在,申爸要问你:那种领域里面的东西,会有现成的预制板、砖块、钢筋?只有那些名著!你这个不是名著,谁会去“戏说”?谁会去“研究”?为什么要给孩子四大名著啊?原因很简单:只有围绕着四大名著周围,才有各种各样的已经做好,拿出来卖的“建筑材料”!

  你说我逆反,我就不四大名著,我来个什么...镜花缘?镜花缘,文学价值也很高啊。镜花缘为什么不行?你镜花缘,镜花缘完了呢?你到哪里去找鲍鹏山新说镜花缘?没有么,这根本就没有。你要选镜花缘,镜花缘完了。完了就完了,没有了。要讲开发好,现成的建筑材料,水浒传西游记才哪儿到哪儿?三国演义、红楼梦才多呢,要什么有什么。所以啊,为了将来建筑起华美的高楼大厦,四大名著,必须的。

  这是这个....说哪儿去啦?该说什么了,下边?嗯,先不说了,累死了。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14 12:03:51

那什么,顺便补充几句。老是有聪明的爸爸妈妈问,为什么《水浒》?为什么不是《战争与和平》?从小说的角度讲,《战争与和平》当然要比水浒强了,可是呢,我们给孩子资料,不只着眼于小说,小说本身,我们是要给孩子一个体系,一个系统。你说,你给孩子战争与和平,战争与和平完了呢?你在中国,找不到鲍鹏山说《战争与和平》啊?那完了就完了,白费了。

  所以呢,申爸给出的资料,是一个精心构建的体系里面的一个角角,这资料呢,只是一个开头,大头在后边,还没来呢!你现在单从这个角角的角度,说那个角比这个好....申爸也同意。可是,那个角,完了呢?完了就没了。这个角呢?无穷无尽的后续,后续的那些东西,才是建构智力,建构世界观的关键的东西。

  哎呀,不说了,累死了。休息会儿去。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15 12:28:10

续:

嗯,说正经事哈...欣赏书本身。

昨天吧,说节本水浒,申爸忘了一件事情了。水浒呢,这个节本,有两个品质相当,仲伯之间的版本:一个呢,是宝文堂版;另一个呢,是这个新华版:
http://search.kongfz.com/product ... 534en198101h198112/
买不到宝文堂版,拿这个新华版,也一样哈,这是新华版的封面:
[attach]41618[/attach]
绿色的封面,实际的封面,是绿色发亮的。

申爸这个扫面仪,太土,扫出来的东西,风格和感觉,全变了...不过呢,一百七十块,能看个影儿,也就行了...还能怎么着呢?申爸公司,有一台扫描仪,35000块呢,扫出来的东西,栩栩如生。这个扫描仪吧,尽管都能看到影儿,可是,你一深究,就不同了。

渝-灵妈:
更像这个吧,申爸。
[attach]41619[/attach]
申爸:
感觉和灵妈贴的,差不多。不过,要暗一点。灵妈的那个,太亮了。这个呢,就像书的不同版本。粗看上去,新华版和宝文堂版,差不多,可是,你深究,就完全不一样了。

申爸再上一个宝文堂版的封面:
[attach]41620[/attach]
宝文堂版的水浒,就是这个颜色的,这不是蓝色的,实物是一种带着青色的颜色,扫描仪篓,弄成这个颜色了。

悦妈:
[attach]41621[/attach]
我买的这个,不知道是不是这么厚?

申爸:
是的,这个手机拍的照片,颜色比较正,但还不是实物的颜色,因为我们的显示器,还不一样....回头,申爸用单反照些照片,给大家看实物的颜色。


[attach]41622[/attach]
嗯,这是35000元的单反相机的照片,实物就是这个颜色的。并且,在单反的镜头下面,有点儿书的质感了。尽管切过一次屏...从电脑屏幕到QQ....单反照出来的效果,还是能看出来一些。大家比较一下,上边抵挡扫描仪、手机、单反弄出来的图片,同一本书,感觉是不一样的,为什么搞艺术设计的人,都喜欢用苹果啊?苹果的Mac,就是因为,苹果在硬件设计的时候,对于色彩的还原,就有特殊的考虑。这样,在苹果电脑上,不同设计师、设计师和顾客之间,看到的设计稿,是完全一样的,微软的PC机,就不行。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15 12:31:15

同一幅照片,在申爸的电脑屏幕上,和在你的电脑屏幕上,看到的颜色,是不一样的,如果把两台电脑,摆在一块儿看,就能看出差别了。
[attach]41623[/attach]
这不是洁癖,这是欣赏习惯的问题。

比如说,你去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首都博物馆、陕西省博物馆、湖北博物馆,里面有很多青铜器,对吧?青铜器呢,三千多年前的东西了,上面有铜锈,绿了吧唧的,脏兮兮地供在精美的防弹玻璃盒子里,他们为什么不把青铜器上的铜锈弄掉,变得光洁金亮啊?其实,不是不能,把青铜器往稀硫酸泡一会儿,拿出来,就是金色的了。啊...对了,大家可能不知道。青铜器,当年周朝刚铸造出来的时候,可不是黑的,绿锈的,是金灿灿的颜色的,黑色和绿锈,是好几千年,埋在地下,锈蚀成的颜色,一泡稀硫酸,立刻就变回原来的金灿灿的颜色了,为什么不呢?那是因为,青铜器的那种黑色绿锈,是岁月留下的自然痕迹,你看久了,习惯了,就会感觉那种岁月产生的美感,这个翘着皮的书,和锈迹斑斑的青铜器,是同样道理。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15 12:32:19

什么叫自然之美呢?这个就是。你要是习惯了旧书、青铜器、故宫斑驳零碎的地砖的自然之美,你就会发现,路边小报亭里面,摆着的那种流行时尚杂志,是多么的丑陋!

人的审美观,是会有变化的。当然,最好呢,是给孩子一开始,就是自然美的审美观,以后,就不用变了。比如说,大申。大申呢,这么多年的书看下来,有什么变化呢?申爸领着他到路边的报亭,让他自己选杂志看,大申看了半天,说,不好看,没有喜欢的。申爸说,怎么可能呢?再仔细挑挑,大申就挑了一本《中国自然地理》出来,买回家看。这个审美,是潜移默化的,当孩子习惯了某种风格....比如,这种自然的风格,他就会本能地拒绝那些花花绿绿的时尚杂志。

申爸自己呢?看那些时尚杂志,有种恶心反胃的感觉....反正是不舒服,这种视觉上的冲击,会引起某种生理上的不舒服感。不知道大申是什么感觉。他自己也说不上来。

不是审美很独特....你一直看某种类型的书,几年之后,自然而然,就变成这样了。申爸的目的是说孩子哈...最好呢,一开始,就让孩子有这种审美感,主要是因为,审美是相联的:书这个风格,他对戏剧、美术、绘画、音乐....都是倾向同样的风格。

申爸根子上,不反对别人看时尚杂志。时尚杂志呢,是给另外的“某种类型的人”看的,这种类型的人,为数众多。除了在孩子这个问题上,申爸尊重他们的口味和选择,并且,申爸有空儿的时候,也琢磨琢磨那些时尚的照片,是怎么拍出来的,怎么用光,怎么选择拍摄角度...那些飘扬的发丝,是怎么做出来的呢?很多是PS出来的,申爸觉得。
就是说,那些时尚照片,它们第一次拍摄的时候,创意,也是很强的!那是“某一种人”拍出来,给另外“某一种人”看的,然后呢,大把地赚后者的钱。可是呢,如果你想让孩子能在十五岁的时候,自己考上北大,那孩子必须是“顺乎自然”的生长方式才行,在这一点上,艺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什么呢?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自然啊...岁月形成的斑驳的青铜器,岁月形成的卷着角的书,岁月形成的零碎的故宫前的地砖...如果孩子会欣赏它们,在和它们打交道的过程中,感受到愉悦,那会助益于孩子“顺乎自然”的生长方式的。

大家看水浒的左上角,那里露白,破了一块儿。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个时候,中国造纸机械的技术水平,还不好,这个水浒的封面的纸呢,在露白那里,可以看得很清楚:纸的纤维很长...很可能,里面掺了棉花,但是,由于造纸的技术不好,整个纸,不平,就是说,原料好,做出来的纸,感觉不好。

这就好比,你到外滩去,去看外滩上上个世纪留下来的旧楼,那些楼呢,大块的石料来的,很坐实的感觉,材质很好。你再往陆家嘴那边看,那边很多玻璃盒子。玻璃啊,这种东西,和那个浦西的老石头比起来,那个价格,廉价得一塌糊涂。假如,再过一个世纪,浦西的老房子,还是老房子。浦东那些神气的玻璃盒子呢?要是不早换过,那已经破烂得不能看了。

嗯...为什么说,宝文堂的那个水浒,要比新华的那个水浒,好呢?大家仔细看新华水浒的左上角,“洁本”两个字,都跑到书的边沿了,差一点点,就给裁下去了,这固然是印刷厂的问题,可是,书的质量,是出版社把关的。宝文堂的书,那个时候的书,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尽管,他们可能用的是同一个印刷厂!这就是细微地方,书的不同。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三联的书,就因为印刷厂调色师傅的水平不够,一本书的封面,调好的色,要在出版社的编辑和印刷厂之间,来来回回好几次。大家要知道,来回一次,半个月的时间就过去了....那就是质量
最后呢,印刷厂指定一位老师傅,专门给三联调色,别人,都不行,那时候的书,就是这么做出来的。

现在呢?你去书店仔细看:封底上,竟然还有错别字!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15 12:34:57

本帖最后由 特特妈 于 2014-10-16 14:06 编辑

下面,我么来说说这个封面设计。封面,是一本书的脸面,很重要。大家看单反的照片,水浒传的封面,是用银粉印的淡淡的暗纹,取材自明清版水浒的插图。明清那个时候,做书的插图,大都用木版,用硬木雕出图案,蘸上墨,在吸墨的纸上印刷,这种制作方式,产生了一种特殊的质朴的感觉,这几本书的封面,就取这种质朴的感觉做背景。
问:秦时明月汉时关那会儿,他们说是用兽骨头,乌龟壳书熏孩子才能成才,竹简书,帛书缺艺术品位……零零后这一代,也需要前瞻一下新媒体?新媒体的艺术品位是啥呢?
新媒体呢,注定不成气候。刚才,扫描仪扫的、单反相机照的、手机拍的,都是同一个东西,对吧?可是,大家自己去看看那三幅图片,给人的感觉,完全不一样么。

呵呵,骏妈呢,一向就是别人说“不要向东”,马上就开始论证,向西如何不好。其实,站在原地,也是“不要向东”的。申爸没有说,798里面,没有好东西哦....也从来没有说过,只有古董,才好...

这么说吧,假如,人们每年能做出10个好东西。那...你说,从公元元年到2013年,2014年里,人们做出来的好东西多呢?还是最时兴的2014年这一年,人类做出来的好东西多?当然是2014年里积累起来的好东西多啦。所以呢,申爸说的老东西多,不代表新的都不好。只不过,新的,在绝对数量上,要少罢了,别上当哈。之所以去翻旧货堆,主要是吧,新货里面,好的东西,不够。要是当当上有现成的三五百种书,那申爸还费什么劲:直接给个书单,趁着光棍节打折,全抱回来不就行了么。
问:双十一快来了,强烈要求申爸推荐部分新书。“古董不好买呀”
新书,都荐了呀:神奇校车,丁丁历险记,李毓佩,DK....相信,大家都有了....还有可怕的科学,啊,还没买可怕的科学的妈妈,光棍节,都抱回来吧。可怕的科学,还有可怕的历史,有好几个出版社出呢,都买回来,都好。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16 12:25:14

本帖最后由 特特妈 于 2014-10-16 12:35 编辑

申爸荐书004---《大卫.科波菲尔》
  

今天的荐书,荐了和没荐,啥区别没有:孔夫子上一本也没有了:
http://search.kongfz.com/product ... e2dk56fdk9752k5e74/

今天要推荐的,是这本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

为什么没有了呢?本来,还有几本的,早些天....十一刚过的那天吧,申爸把这几本书交给宝妈去分配了。因为....因为要录音,宝妈她们已经买到了几本...几本,申爸也不知道....已经在录音了。

为什么要录音呢?因为,这本书,和孩子们学习古文,干系重大。这本书,是录音了之后,给孩子们伴随聆听。完了呢,学古文用的书。

申爸哈,推荐的书,昨天说了...是一个体系来的。起作用的,是这个体系;不是其中的某一个组建,所以呢,就会产生一些让外人看起来,十分不解的现象:一本英国人在十九世纪中期写的书,竟然和孩子们学习古文,干系重大!

确实重大。等申爸解释清楚,大家就明白了。和这本书呢,有关联的,还有几本。大家找到的版本贴个图片过来,给申爸看一眼。这几本书呢,是《大卫>科波菲尔》的第一第二版,几本,繁体竖排。

说一下哈,这几本书,和刚才推荐的《大卫?科波菲尔》都是林汉达先生素译的。不过,在语言上,却不一样。刚才推荐的《大卫.科波菲尔》,是第四版,简体横排。就是妈妈们去录音的这个版。

繁体竖排的《大卫.考柏飞》呢,使用“北京土话”写就的;简体横排的《大卫.科波菲尔》呢,是用标准的普通话写就的。
[attach]41628[/attach]
这个是Charles Dickens原著的忠译版。

林先生的David Copperfield前后出过四个版。除了1951年和1953年潮锋出版社的繁体竖排版,还有一个1955年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繁体横排版。横排版的两版,只是繁简字体不同,封面设计不同;其余的,都一样。繁体竖排两版,内容完全一样,装帧稍有不同,回头,申爸上图片给大家欣赏。
[attach]41629[/attach]
这本应该是53年第二版,就是这个。

妈妈们会问申爸各种版本...以后,咱们会有两年的荐书时间呢,所以呢,申爸要花些时间,把一些有很重大干系的事情,和妈妈们说清楚。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16 12:26:37

本来,昨天申爸要说两件事情的,第一件说完了。说完了呢,累坏了,不想说第二件了,第二件今天说。完了呢,有关学习古文的事情,下周一再说。明天周日,休息。以后,休息日是妈妈们陪孩子、实践自己的教育设想的时间,申爸不荐书,也不开QQ,全员回家,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不要买椟还珠。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才是根本。别的,比起这个目的,都是瞎扯。

昨天呢,申爸想说什么来的呢?又是和钱有关的事情。申爸说了,凡是和钱有关的事情,不能不说;又不能天天想着,天天说。最好的方式呢,是该说的时候说,说完了,就放下,该干啥干啥。

申爸要说的是,未来呢,申爸会推荐300-500本书给大家。这三五百本书呢,将会构成“成为某一类人”的基本图书。这个呢,三五百本书....现在还只有不到一百本哈...

是“又一个书单”吗?不全是。很多很多人,人家大家,曾经列过很多很多书单了,谁也不服谁。后来的人呢?也不服前边的,继续列。

换句话说,这书单,只是一个附属品,附属于一个教育体系。这个教育体系呢,是为了把一个自然人培养成“某种人”的,这个书单里的每一本书,都是一个建筑材料,是融合在那个教育的体系里面去的,只有在这个教育的体系中,这书,才有意义。别人的书单,申爸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列出来的。反正,申爸的书单,是这么个法子,列出来的。嗯,这是这个书单。

到了后年的这个时候呢,申爸把书都推荐完了。推荐完了呢,如果有妈妈,可以买到这些书里的60%旧书...那会怎么样呢?那会这样:假设,这位妈妈来自一年级群,就是,孩子正上小学一年级。正上小学一年级呢,等到12年后,就是孩子考进北京大学的那一年,妈妈可以把这些旧书里面,只适合小孩子看的书挑出来,完了呢,拿到孔夫子上去卖,能卖多少钱呢?挑出来八九本,孩子整个北大的学费,就够了。完了呢,等孩子北大毕业了。四年之后。毕业了呢,孩子会离开妈妈,到这个星球上任何一个城市,落下脚来,独立生活。你不管是那个时候,还是现在,在大城市里生活,首先,就是一套房子。那个时候呢,妈妈可以把剩下的书,都堆到孔夫子上去卖,卖完了,换来的钱呢,足够在任何一个城市,给孩子买一个足够体面的房子了。你不管是伦敦、迪拜、香港、莫斯科、北京、上海....哪里。哪里,最贵的地方,都一样,足够买了。

为什么呢?刚才,申爸在叙述的时候,悄悄隐含进去了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很重要,什么前提呢?妈妈的注意力都被什么北京迪拜买房子吸引去了,那么,你么手上的书,值一套房子?远远不止!如果你们不能把自己的孩子,12年后,培养去北大,你的书,就不值多少钱,当然,肯定比你买书的钱,加上邮费的钱
要多,多多少,你考不上北大,就不知道了。

现在呢,这个群里有133位妈妈。这一百三十三位妈妈,每位背后,都有一个孩子,你们呢,要是能把133个孩子都送进北大,你们手上的书,一套房子,几套都值!嗯,这什么意思啊?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16 12:27:55

成败,在于申爸的一整套教育体系:从适龄伴随聆听开始,建构良好的智力;在小学合适的时机,引导孩子聚焦,让意识产生作用,能够灵活地调控自己的目标和意志。到了12岁,励志,这几个过程,构成了一整套的教育体系。


对啊,就是。要你们到了周六周日,还在这里鬼混,不去趁大好时光,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那北大,真的见鬼去了。统统去实践自己的教育设想!你不干,光在这里自己high,拿什么培养孩子?

被你们带沟里去了...说哪儿了,这是。嗯,书。

这些书呢,是这整个教育体系里面,必须用到的。申爸说了,教育好孩子很简单:就是合适的时候拿合适的东西给孩子听;合适的时候拿合适的书给孩子读,孩子就教育好了。如果133个孩子都考入北大,这套教育体系就成功。成功了呢....诶,对了:到时候,你们哈,每个人,就可以对全世界宣称:我能让你的孩子稳稳儿地考进北大!你孩子现在几岁?什么?五岁半!最合适的年龄!

你不相信?我给你看。看到这幅图片了吧?这幅,是12年前,我们花果山群的成员,每一个哈,第一个西妈,第二个怡妈,第三个白骨精...这里是133个妈妈的电话。你随便打,看看,他们的孩子,是不是都考进北大了,这个没人不信。然后呢,你呢,你就自己开价吧:你照我说的做,12年后,把你的孩子送进北大,多少多少钱,你想开多少,就开多少。当然了,前提呢,你得遇到有钱的主儿,有钱的主儿,也很多的,这里才133个人,不够分的。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16 12:28:30

嗯,这是这个。嗯,说这个书,扯淡暂告一段落,说正经的。

这些书呢,是建构一个孩子的人文素养、艺术品位、科学精神、自我认知所必需的。那边儿呢,怡妈西妈她们的群,里面有....申爸也不知道有多少人了,反正,一年全国有1800万个孩子,那些群里的每一个孩子呢,都需要一套这书。不是一个年级的群哈....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每个年级,一套群,每套群里,最多有1800万人。

大家要知道,这个价格,是怎么回事。你拿了那些破破烂烂的旧书,对吧?要是那些旧书,没人认,没人要,当然就不值钱,就值个废纸钱,值个邮费钱,对吧?就像现在,申爸没推荐之前,一本《大卫•科波菲尔》,多少钱?2.00元一本。可是呢,到时候,12*1800万人,都想要这个东西的时候,它值多少钱呢?

它这个大卫•科波菲尔,从1951年7月初版,出到1982年4月,一共印了多少本啊?大卫•考柏飞,嘲讽出版社,1951年7月初版,印数是3000册;大卫•考柏飞,潮锋出版社,1953年6月二版,印数也是3000册;潮锋出版社印了6000册。大卫•考柏飞,中国青年出版社,1955年12月北京新一版,印了9000册。完了呢,文化大革命,全革没了。到了1982年再版,大卫•科波菲尔,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年2版,印了23000册。一共呢,存世量是38000册。

要是....12*1800万人,追逐这三万八千本书....你想想,就这么个勾当。当初,这书印的时候,确实是38000册,不假。可是呢,它会消逝啊....1951年初版,印了3000册。到今天,63年过去啦,整个世界上,能剩下300册,就很好了。12*1800万人,哪里追逐38000册书。追逐3800册,就好了不起了!这样呢,你手里就有一册!哈哈,申爸手里有4册!这个值钱。

那么,刚才那哪个妈妈说来的,再印就好了。是的,当然可以印了,印多少都行。
可问题是,你再印的书,都不是1951年1953年1955年1982年印的,1951年1953年1955年1982年印的,那叫历史!

故宫,太和殿,对吧?现在的建造技术,完全可以复制一个啊。可是,你复制多少个,都代替不了故宫里那个,可是,还是有些许的不同。这就好比,你到深圳的世界微缩景观园,可以看到泰姬陵埃菲尔铁塔,可是,这能代替你去印度看泰姬陵,到巴黎看埃菲尔铁塔的感受吗?不能。有些感受,只有蕴含着历史的旧书,才能做到。新书,印得再像,也不行,这和微妙的艺术有关系,艺术感受。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16 12:29:24

嗯...所以说呢,申爸给这里义工们,发一个大红包....尽管,申爸一分钱也没出,可是,确实是一个红包.....将来最贵地方的一套房子....这红包绝对不小。过段时间,大家不这么抢了,妈妈买几本旧书,拿到手上,就会感觉到了,这涉及到艺术的微妙的体验,是不能说,只能亲身感知的。

内容很重要...这不假。可是,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们是要培养出一个孩子的人文素养、艺术品位、科学精神、自我认知。对于后三者,内容就足够了。不对,对于人文素养、科学精神、自我认知这三者,内容就足够了。可是,艺术品位呢?艺术品位怎么培养?你给孩子一整套散发着书香气的旧书,孩子长到18岁,自然就有了这个“艺术品位”,不用刻意去“培养”,书本身,就自然做到了。

当然,肯定会有妈妈说,我不在乎“艺术品位”。如果不在乎,只要那三个,内容足够了,所有的孩子都能。只要你给孩子有足够品位的书,让孩子浸润其中,最后,就都有了嗯....这是这个。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16 12:29:55

下面,说说怎么得到这些书的问题。现在呢,刚刚开始,市面上有大量的这种旧书,没人要。妈妈们需要知道,怎么得到这些旧书。申爸呢,是这样,到首都图书馆去,坐在库本门口,然后,用商务印书馆做条件,搜书,搜出来的结果,按出版年代排序,然后,一本一本地看目录,找到有价值的,就填索书单,交管理员从库里面往外调,调出来就看,觉得好的,就把书目的详细信息记录下来,回家到孔夫子上淘。大家看到孔夫子,看到首页上几亿册几千万册的书,以为什么书都有了,其实,不然。申爸挑到的,大约有一半,孔夫子上根本没有。

申爸怎么办呢?申爸就把书的目录,交给旧书店的老板,或者在孔夫子网上,交给书店的老板,请他们代找。找到了,他们就打电话,或者发消息给申爸,申爸付钱拿书,这么做,没有找不到的书。

大家要知道,孔夫子上那个书店,他们是怎么经营的。他们的书呢,都来自废品收购站,去挑的,然后,论斤买回来。买回来之后,再挑。挑出觉得能卖出去,再照相、上传、做目录、填书品......到网上卖。这个一本书哈,他们做这些事情的时间,要大把的,完了呢,一本书,只卖2元钱,你可以想见,他们不是所有的书,都上网的,没那么多时间,他们绝大多数的书,都堆在库房里,上不了网,你给老板书单,他就帮你去物色。当然,这样物色来的书,要比网上排序的书,要贵一些,但是,相比你要找的书的品质,书价还是白菜价。

还有呢,有一些持续热门书,比如,申爸买过的,什么《改变西方世界的26个字母》、《蛛丝马迹》、《贝奥武甫》、《珠还记幸》....这些书呢,孔夫子上已经很贵了,申爸不管,多少钱,见到就买,为什么呢?

首先,说它“很贵”,也不过一百块钱,两百块钱而已,申爸付得起,这是第一。其次呢,这些书,其艺术价值摆在那里呢。它现在,申爸180元买回来。买回来,看完了,申爸不要了,至少360块,申爸再卖出去,就是说,具有艺术价值的书,是一种资产。这种资产呢,因为生产量有限,变成“古董”了,它的价格到了这里,以后,只会升,不会降!申爸呢,就是利用这一点,买最好的书回来看。看完了,不行就卖出去。白看,还能赚回来一些。这呢,把书,变成资产了,这个不细说了,反正,大致就这么个意思。

申爸在荐书的时候,都把书的原价写上,不知道大家留有到了没有,写原价干什么呢?写原价的意思是:你面对一本书的时候,自己可以估摸一下,自己花这个钱,买这个书,在经济上,到底会不会赔。

申爸推荐的那些书,将来涨到1000倍,是很容易的事情。这样呢,一套1.91元的82宝文堂版红楼梦,将来假设到1910元一套...那么,你看到855元,就是一半价格一下的书,就可以拿下....还有一倍的升值空间,要是这书炒到1500块,就别买了,比较危险。大致就这么个意思....

申爸要说一点的是:如果你想给孩子攒一套好书,教育好孩子,你尽可以买旧书。
你不会亏的。如果你想靠这个赚钱....就是你投资旧书....那申爸说的,你要自己琢磨琢磨。申爸不给投资做建议。投资,是一项艺术活儿,申爸的这些说法,实在太粗糙了。你照这个去做,赚不到钱,还会赔钱。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16 12:30:23

嗯...申爸没想到的是,西妈的能量有那么大:在十几个论坛里面,同步转申爸荐的书。这么个干法呢,很快,就会招来“投机者”,就是纯粹为了卖那些书,而买那些书的人。投机者呢,有好处。什么好处呢?如果有投机者加入,那么,妈妈们从孔夫子上买的书,就永远不会跌价。因为,这些人必须要保持住价格,以免手里的筹码跌价,自己亏损。从钱的角度呢,这些投机者作用,估计和很多妈妈们的下意思想法,正好相反:这些人,是好事!它可以保证你买的东西,不掉价,下意识想法,尽管,因为有投机者存在,你付出的钱,比没有他们,要多一些;但是,多的这些钱,也因为他们的存在,而保值。好在,义工妈妈们有群里先得到信息的优势,以后推荐存货多的书,就会比投机者哄抬起来的物价,要便宜多了。嗯,就说这些吧。

有关钱的事情呢,申爸就说说,大家就听听。说完了,就完了;大家呢,听完了,也就完了。说完听完,大家该干嘛干嘛去。

就说到这儿吧,饭饭儿去啦。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16 12:48:54

本帖最后由 特特妈 于 2014-10-16 14:16 编辑

申爸杂谈1---关于一版一印
问:怎么看版本是一版一印的
在书的版权页看版印情况和印刷数量。比如,林汉达先生的《大卫•科波菲尔》,一共出过四版,其版权情况如下:

1951年7月潮锋出版社上海初版(繁体横竖版):
[attach]41631[/attach]
以前,基本上所有的出版社,都把印数写在版权页上。现在,除了少数几个不版社,都不写印数了。写印数和不写印数,有什么区别呢?

区别不在于新书,而在于旧书。书旧了之后,存世量小了,就会升值....这从一开始印刷书,就是这样的。当一个出版社,他觉得自己的书有永久的价值的时候,它就会把印数印到版权页上,供后世收藏者为旧书定价做参考。现在呢,给自己的书标印量的,已经很少出版社了。就申爸目所能及,只有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还有人民教育出版社还标印量。人民教育出版社,是叶圣陶先生长期当社长的出版社。这个不一样,就是不一样。就连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这样的级别的出版社,也不标印刷量了。他们标印刷量,隐含的意义就是:我的书的价值。只有有价值的书,后世才会去当做收藏品收藏交易。当然,很多出版社,不标印刷量,有“偷印”的嫌疑;不过,大量的书都不标,还是使命感的问题:自己出的书,是不是用永久的价值,这根本不是他们考量的范畴。所以呢,选书,找好书,出版社还是非常重要的:有使命感的人做出来的书,才更有可能是好书。得给孩子好书。忘了中华书局了。中华书局标印数,嗯...好像人民出版社也是标印数的。

一般的时候,当有人提到商务印书馆,提到三联书店,提到中华书局,提到人民出版社的时候,很多的感觉是什么呢?刻板、陈旧、高深、远离大众的一副高高在上的面孔。其实呢,刻板陈旧,是有它的道理的。这个,就好像豪华车。你看,顶级的豪华车,奔驰600、劳斯莱斯、宝马7系、林肯....这些车子的设计,什么时候变来变去的了?只有普及型的车,低档车,才整天地“创新”。真正好的东西,不是天天要“创新”的。要有一种稳定的力量,维持。可是,不变吗?也不是。你去看上个实际四五十年的奔驰600、劳斯莱斯、宝马7系、林肯....和现在的,你一看,就知道是统一中车,但是,确实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创新;一看就是同一种车,体现其价值的稳定性:它已经是最好的了,不需要再变来变去的....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16 12:49:46

孩子呢,他刚出生,对世上的事物,都还没接触过。你给到他什么,他就接受什么。第一次的时候,孩子可没有什么高档抵挡车的概念:你给到他的,就是车。给他什么车,就是什么车。都同样给,为什么不奔驰600、劳斯莱斯、宝马7系、林肯?

当然了,车的价格不一样,奔驰600、劳斯莱斯、宝马7系、林肯....不是申爸能给得起的。但是,书特殊:书里的劳斯莱斯和书里的什么什么抵挡车,价格上,是一样的!书呢,是很微妙的一种东西。

如果你要是懂,从一个印数上,就能看出很多很多事情.....给孩子好的书,对于希望孩子将来成为某一类人的爸爸妈妈来讲,十分十分重要。有很多很多爸爸妈妈不懂这个,可知道书重要,就拼了命地找书。什么流行,找什么给孩子。

正好,把事情做反了。

申爸已经说过了,真正的好书,它一般不会是“流行的”的原因了。把事情做反了的恶果,表现是什么呢?等孩子到了初中高中,凡是有价值的书,都不看;孩子想看的,家长老师都不让看。你看看这种现象有多普遍,就知道,有多少家长,在孩子小学四五六年级的时候,把事情给做反了的有多普遍了。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16 12:51:57

给爸爸妈妈们看看哈,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人民出版社,都长得什么样儿。那天,申爸去接大申,去早了,没事儿,就到大申他们隔壁的这几家出版社大门口去照照片了。
[attach]41632[/attach]
[attach]41633[/attach]
[attach]41634[/attach]
[attach]41635[/attach]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16 12:53:49

明天呢,申爸要推荐《大卫•科波菲尔》的忠译版。我们要把林汉达版(他是两个版),忠译版和《块肉余生述》录成音频给孩子们听。

《大卫》的忠译版本呢,申爸很是费了思量。有两个比较好的版本。一个是董秋斯的人文社版;一个是张谷若的上海译文版。张的版本,我们不需要。可是,董秋斯的版,有个问题,人文社的装帧设计好,但是,美中不足,繁体字,人文社没出简体字版。董秋斯的大卫,简体字版是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所以呢,录音的妈妈们,你要是能读繁体,那建议你买人文社的。要是录音的时候,不能读繁体呢,就买人大版的吧。参与录音的妈妈,先把这书买下。

....孔夫子上很多的....回头申爸再推荐给所有的人。要是大家不先拿,回头抢没了,录音就没的用了。
[attach]41636[/attach]
申爸拿到的是这个版本。人文社似乎出过两种不同封面的董秋斯,大家买的时候,留意一下就行了。

如果书拿到手了,宝妈和呈妈就可以组织录音了。这是本厚书,有75万字呢。我们呢,要把林汉达、董秋斯和林纾的版,都录音。董先生69年就去世了。他死了之后,这种经典译本,没人敢改。
[attach]41637[/attach]
大家在群里讨论录音分工的事情吧,申爸要去说今天推荐的《块肉余生述》了。回头,再说录音与配乐等有关的事项。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16 12:55:13

本帖最后由 特特妈 于 2014-10-16 12:59 编辑

申爸荐书005---《块肉余生述》

前两天,申爸说了,这个《大卫•科波菲尔》和孩子学古文,很有关联。当时,就有妈妈感觉奇怪:这个古文和洋小说,不搭边儿的事情啊!怎么会“很有关联”?

要是没有林纾的《块肉余生述》这个译本,当然是不搭边的事情了。可是,有了这个译本,事情就不一样了,不但搭边,而且非常的搭边。

先说几句林纾这个人吧。林群玉,林纾,琴南,畏卢先生,冷红生,都是指这个人。我们这代人熟知的名字呢,大概要数林琴南这个名字,琴南是他的字。我们知道林琴南,实在是因为鲁迅,他正是鲁迅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冷嘲热讽的那个人。

我们的文化,有很大的断层,林琴南是以“翻译家”的身份立世的,但是,申爸相信,现在看到这个聊天内容的爸爸妈妈,应该没有一个人读过他的翻译作品。知道他,是因为鲁迅的作品才知道他。在鲁迅笔下,这是个拖着长辫子冥顽不化的腐朽滑稽形象。鲁迅呢,这么表现林琴南,自然有鲁迅的道理。可是,你要是仔细琢磨过鲁迅说林琴南的那些话,你会发现,鲁迅“下手”,还是很有分寸的
他漫画化林的形象,但不贬低林的工作。鲁迅是有眼光的人,林的翻译作品,去贬低那些东西,那是自讨其辱,鲁迅冷嘲热讽地对待林琴南,也是由林琴南的地位决定的。那个时候,新文化的发生,图强,无处不受到习惯力量的掣肘,鲁迅当时的时候,已经是大家了。他这个大家,如果不是重量级的人物,是不会成为他的对手的。如果申爸当时在世的话,不管申爸什么主张,鲁迅连理都不会理
申爸够不上鲁迅去冷嘲热讽的资格,有资格当对手的,只有林琴南这样量级的人物。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16 12:56:22

林纾呢,是翻译家。靠翻译,能成“家”的,林纾可能是独一份儿:林纾不懂外语。完全不懂!

那他怎么翻译的呀?他是靠了三四位懂外语的朋友,照着原书,给他一句一句说小说里的事。他呢?自己理解了之后,再写出来!是这么来的一个翻译家!

林纾翻译的时候,具体什么样?据他自己在译书序言里的说法,大致是这样的。那位懂外语的朋友,拿着原书,给他一句一句地说书里说了什么,他呢,一边听,一边拿毛笔用自己的语言,把听来的事情写在纸上。朋友说完了,他也写完了!
每天干这么四个小时,每天能写六千字!

六千字!要是申爸写,即便就这聊天的方式,你打死申爸,也写不了,那累死了。大伙儿看申爸这么说的时候,可能只是感觉到好玩儿,对于能这么干的人,应该有多牛B,没仔细想。这个人,实在太牛了,你稍微体会一下,你就能知道。

他要翻译一部小说,好比说就是这个《块肉余生述》吧,和他合作的魏易,懂英文。魏易懂英文,他不是把全书给林纾一句一句讲了一遍,林纾在从头开始,一句一句地译啊,魏易顶多把全书的梗概,跟林纾说一遍,把评论家对这部书的主要评论,讲一讲,这就是开始工作之前的全部了。

1908年,当林纾开始着手翻译这本书的时候,它就是这个样子的啊。你这个翻译,一句一句写,一句一句翻,它会有个什么问题?它有一个整体和局部的协调问题。

好比说,申爸要写今天的荐书,申爸得首先想好:我今天要讲那几个方面的事情,每个事情要怎么讲...完了呢,才能开写,对吧?要有全局观,才能一句一句往下写,全局观很重要的,要不然,写出来的东西,就结构性混乱,没法看的。

这个林纾呢?他没有全局观,就开始一句一句翻译!这是最牛的地方。林纾呢,自己也得意这一点。他自己说,自己最大的能耐,就是能以极快地速度,捕捉到原作者在情绪,口吻方面的态度,然后,把这捕获物,用典雅的古文,表达出来
这他娘的简直不可想象!可是,林纾真的就做到了。这是这个。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16 12:56:43

林纾呢,另外的本领,来自他的古文造诣。它这个古文吧,它有它的特点,简洁是古文的最大特点。古文家们,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完了呢,这就形成传统了。古文的行文词汇,在细致地描摹这方面,天然地不行。咱们的古文,就没怎么往这个方向发展过,都去言简意赅了。

可是,你这个小说吧,西洋小说,它擅长,就擅长在这个细致地描摹,你咋个用不顺手的文言,实现它那个细致描摹?要能做到这,那非古文的圣手不可,林纾就做到了。联想到,林纾是以多快的速度....会外文的人,把意思转述完了,他就写完了...叙说的,你就能想象得到,这个林纾,简直就不是人!这个也太邪乎了。

林纾的外国小说,全是用文言译就的。从1899年他译第一部小说,到1924年他死,25年时间里,他翻译了134长篇小说!平均每年5部。六十天的时间,就弄出来一部小说!

并且,你想一下,到他去世的1924年,他72岁高龄,还在翻译小说呢!你看看你身边的72岁的老人,都在干啥,还能干啥。在他70岁那年,一年的时间,就翻译了5部小说出来。70岁的人啊,那么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他竟然做到了,真是个神人!

嗯....那个什么。林的小说,翻译的质量,到底怎么样呢?你从鲁迅批评他的方式上,你就能看出来:单从工作质量的角度看,那没毛病。你看,这个人,他呢,给自己起笔名,叫什么冷红生,这是个流行读物的作者的名字。这个笔名就说明:当年,在上个世纪一二十年代的时候,林纾就是一个流行小说作家。

嗯,这是说一些林纾的事情。接下来呢,申爸要说说,这个东西,怎么让孩子学习古文呢。

吃饭饭的时间了,先说到这儿吧,回头再继续说。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16 12:58:56

申爸杂谈2---关于推荐书的体系构建

申爸呢,昨儿给领导严厉地批评了,说严重扰乱妈妈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这个抢书抢的,做梦都在抢,完了,考试也没心思了,工作也没心思了,上班也没心思了。申爸就想了:这个没心思就没心思吧,没关系。不过,领导说了:搞不好,带娃都没心思了。

所以呢,只好决定,不每天荐书了。改成周五早上荐,一下子荐五本。周六日,妈妈们乐意抢,就去抢吧。完了呢,还要捡存货量大的书荐,不用抢,也能拿得着。其实吧,这个抢书和荐书,是两回事。抢书不好,但得荐书。申爸已经推荐了几本书了....这是,五本?六本?反正,好几本了。这几天呢,侧重点都在抢书了,没荐书。这个抢书不行,荐书还是得荐的,五本书了,都没好好儿荐,这不好。

其实呢,申爸不是胡适,胡先生才喜欢开书单。申爸不开书单,开了书单,没有用。为什么书单没用啊?昨儿还是前儿,申爸已经说过一点这个事情了。你说这个砖头,赤峰产的砖头和保定烧的砖头,有差别吗?有当然有,可是差别不大。你弄一大堆各种砖头,摆在一块儿,那也不是房子啊。申爸要推荐的,是房子,不是砖头。一个好的建筑,你不如说,那个国家大剧院吧,和陆家嘴的那些高楼,从用的建筑材料的角度,没啥区别的,都是钢筋水泥玻璃什么的,可是,你要从建筑的角度来说呢,那区别就大了。国家大剧院,鸟巢,那是传世的艺术珍品来的;陆家嘴的那些,那是丑陋的玻璃盒子。书单里的一本本书,不过就是砖头刚筋而已。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16 13:00:36

申爸要荐书,推荐的书呢,是为了孩子的教育的。所以呢,着眼点,归根结蒂,要落到孩子教育上面来。所以呢,这个荐书吧,第一个要说的,是这些书怎么用,怎么用来教育孩子,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呢,你说,那些书,仍在孔网的旧书堆里发霉,都多少年了?
长了多少老人斑了都。它们的价值,不是很多人能够看得出来,或者知道怎么去看的,申爸呢,要利用荐书的机会,说说怎么欣赏书,怎么挑书。

你这个申爸,推荐得再多,总是挂一漏万的。申爸不可能看到所有的书,所有的好书。妈妈们呢,就不同了。妈妈们为数众多,更多的机会接触更多的书,妈妈们也得受到熏陶,也得学会欣赏书,知道到哪里怎么找,才能找到好书;才能进一步学会欣赏书。这样,申爸没荐的,妈妈才好根据自己的情况,放出眼光,自己去找来给孩子。

况且呢,申爸着眼的,只是培养孩子最基本的素质的书...或者说吧,申爸只能构建起培养孩子最基本的素质的战略体系,然后呢,借用申爸的影响力,把这个战略体系里要用到的资料,为大家配置齐备。

申爸不可能去针对每一个具体的孩子,爸爸妈妈具体的期望,去建构具体的战略体系。各家孩子的具体的战略体系,怎么办呢?靠爸爸妈妈们掌握了选书,选好书的诀窍之后,自己去找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16 13:00:59

其实呢,再过六年,爸爸妈妈们回过头来看,就会看得很清楚:孩子的教育,不外就是给资料,在合适的时间,给合适的资料。你资料给对了,孩子在十岁的时候,自己就能读史记,也乐意去读史记。不明白这一点,或者资料给得没对的爸爸妈妈呢,就会觉得,十岁自己看史记,那得下多少工夫啊!

事实正相反:十岁能读史记的孩子,爸爸妈妈不用下什么工夫在孩子那里。当然,得下工夫去找能够让孩子十岁读史记要聆听的资料,要读的先期的书。你这个在孩子那里下笨功夫的,到了十岁的时候,孩子还真就读不了。这个哈,和直接的感觉,正相反。

完了呢,他这个孩子,就神奇了,怎么能不神奇呢?十岁的时候,就自己津津有味儿地啃史记的孩子,你说,他再长八年,到了十八岁,考大学的时候,还会在意那些“古文题”吗?那些“古文题”,对这些孩子来讲....相比于读懂史记....那简单得实在不值一哂。可是呢,要让孩子十岁喜欢去读古文,这得从5.5岁就开始着手安排,做工作。这是五年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积累成的结果!可不是一时兴起,一两个月的突击造成的结果。

那些感觉神奇的妈妈,应该把这个当成突击结果了,估计突击一两个月,就能读史记,还乐意读,那当然神奇了。其实,不是神奇,就根本不可能。这个,是前此五年中,一系列行动的综合结果。这一系列行动呢,包括听儒勒•凡尔纳的小说,听狄更斯的小说,听水浒传,读水浒传,听《春秋五班》《战国七雄》,听中国历史故事,听上下五千年...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16 13:03:32

嗯,接着说书的事情哈...昨天说到哪儿啦?待申爸瞧瞧...

这一系列行动呢,包括听儒勒•凡尔纳的小说,听狄更斯的小说,听水浒传,读水浒传,听《春秋五班》《战国七雄》,听中国历史故事,听上下五千年...

听这些东西,怎么就能让孩子十岁自己去看史记呢?我们看看,实际在孩子那里...在大申那里,发生了什么事情。申爸不止一次说过,申爸在大申“给什么听什么”的年龄,最大的失误,是没有给大申古文,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个呢,我们这代人,70后80后,我们自己,上学的年月,古文的教育,也是处在整个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最低谷的,我们自己,就没学会古文。昨天,我看到哪个妈妈还在说,自个儿听白云出岫的《史记》,听不懂。申爸也听不太懂。不过,能听懂一点儿。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16 13:04:55

古文呢,一直以来,都没有英语受到的重视大,申爸也没怎么琢磨过古文这件事...本来,英语琢磨的也少。时间都花在智力建构上面了...等到申爸重视起古文来,是今年前几个月。

前几个月呢,不是高考改革么。改革的方案说,将来,要大大降低英语的比重,大大提升语文的比重。提升语文的比重吧,申爸就找来北大自主招生的语文卷子看,一看之下,大吃一惊:阿耶!全是古文!完了,赶紧找高考卷子。一看之下,也吃了一惊:那么多古文啊!这和申爸当年120分卷子,15分古文,完全不一样了。申爸的感觉,除了作文,北大那张卷子,除了15分给现代文,剩下的,全是古文。

嗯,刚才,有妈妈说,这届大力提倡古文什么的...其实呢,那个时候,申爸倒没想这个。一般来讲,北大它考语文考古文,他一定有它的道理的。这道理呢,申爸也明白,是什么道理。这个古文呢,很深的水呢....好像,前段时间,申爸打算说古文来的,开个头,就又扔下啦。回头,有空儿的时候,在这里把为什么古文重要,说完吧。现在,不说这个额。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16 13:07:51

嗯,接着说。申爸那脑袋,转得多快啊。申爸第一个念头,就是:坏了!为什么“坏了”呢?

大申已经过了伴随聆听的年龄了,这个古文吧,不过就是一种语言来的,那个伴随聆听,是孩子以自然的方式,习得语言的最好机会。现在呢,大申十岁多了,这个黄金期,已经过去了。...不过,大申还听,偶尔,还伴随,事不宜迟!得快!

申爸马上冲到首图,去找书。找到的呢,就是这本史记:中华书局韩兆琦先生译注的史记节选。
[attach]41638[/attach]
这个人吧,他一着急,就顾不得那么多了。为了让大申趁着点儿“余光”,尽快吃掉古文,申爸就把手里攒的王牌,给打了出去:拓荒阅读。

申爸已经不给大申读天书了。不读了,申爸借着大申阅读敏感期的东风,给大申养成了拓荒阅读、愉快阅读和定向阅读的习惯。所谓拓荒阅读,就是读那些光认识字,根本不知道说什么的书,就是读。

申爸着急,就把所有的手段,一股脑全部用上:大申听白云出岫的朗读;用拓荒阅读的方式,读史记原文;用定向阅读的方式,读韩兆琦的译文。这本薄薄的书,哪里够读啊,没几天儿,大申就读完了。读完了吧,申爸就给了大申迅雷爸推荐的《古文观止》,暑假,古文观止也读完了。大申开始读《史记》申爸发现问题出来了,什么问题呢?这个史记吧,他的故事不连贯,都是一段儿一段儿的,在小学生看来,世界上的书,只有一种类型:故事书。真没别的类型的书,他把什么都当做故事书来读,这个史记的故事,实在不吸引小孩子。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16 13:09:15

咱们中华呢,文化传统来的,文以载道,咱们古文文章,文就是史,史就是文。文史不分家的。什么情节曲折,咱们的传统,不鸟儿那些事情。

它这个古文呢?古时候,为了传抄、印刷的方便,字儿要少,表达的意思要多。言简意赅,所有的古文文章,全都言简意赅去了,全都载道去了,就没给小孩子留下一部情节曲折的故事,让小孩子读着,来学古文。要是古文里有一部哈利•波特,那就美了!可问题是,没有。你打死他也没有。

这个,这个这个这个小孩子学习语言吧,他就是从语言里提取意思。他只要把意思提取出来了....听懂了,看懂了....他其实就已经掌握了那语言了。什么语法分析、状语倒置、词汇变迁....这些,于学语言,都是些锦上添花,不派什么关键用途的东西。

孩子什么是学会古文了?孩子喜欢读古文的文章,能读进去,知道里面说了什么,这就是学会了。哪里像申爸那会儿学语言,学古文,一看就知道一句话是状语后置。卷子上的题都答完了,也不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么学古文,纯粹扯淡。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16 13:12:27

要说这个大申呢,大申还是很强悍的。申爸已经给大申养成拓荒阅读的习惯了,大申就不管那个,四十分钟时间,就坐那儿读...天知道他读不读得懂,读会了什么。在大申读的过程中,某种神秘的事情,出现了....神秘的现象,什么神秘现象呢?

大家看哈,这是大申读过的《古文观止》的书口,从这个书口上可以看到,有很多折角。
[attach]41639[/attach]
大申读完一天,申爸就折个角。这大概是十几天吧...大申把这书读完了,就留下这些,这叫折角。大家仔细看这些折角,就可以发现:大申每天读的书页,多少不一!多的是少的四五倍。按说,每天都是40分钟时间拓荒阅读,每天读的页数,应该差不多才对啊?这是怎么造成的呢?这是申爸搞的鬼。

申爸呢,不是着急么,古文。就“黑”大申,不是说好四十分钟么,用申爸的手机定时。可是,这个手机在申爸手里啊,申爸就等四十分钟过去三十九分五十几面的时候,把定时器暂停了,定时器不响,大申就以为时间没到,继续读他的书,流出来的这第一摞,最厚了,因为是第一天读古文观止。

申爸特意上了秒表,记录大申到底读了多长时间,大申就憋在自己的书房里,穿个小裤头,三伏天儿,也不开空调,坐在床上一边儿抠脚丫子,一边读古文观止,这第一次,大申读了两小时四十分三十五秒!
一口气。申爸是怕大申读得太累了,才按一下“继续”按钮,让计时器跑完。跑完了,闹钟一响,大申听到了,把书往旁边一推,满脸倦容,跑到洗手间大哗哗去了,他也没有抱怨时间长,也没抱怨累,就跟平时真的四十分钟,一样。孩子一口气看了将近三个小时的时间,这在主观上,肯定应该感觉到时间长啊,大申一点儿怀疑都没有。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16 13:13:42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专心做一件什么事情的时候,做进去了,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好像没一会儿,就中午了,就吃饭了;好像没一会儿,下班的时间就到了。反之,我们无聊,消磨时光,我们过一会儿,去看表:这怎么才过五分钟啊.....我们就感觉时间过得特别慢。

这种很常见的体验,申爸用来衡量一件重要的事情:大申到底学进去,还是没学进去。孩子读古文,衡量很重要。可是,这个学习吧,真正的学习,孩子在头脑中建构,在建构的过程中,孩子不能表述,无法表述。建构的基础,还没有出意识的地平线,看不到东西,孩子也说不出任何东西。你怎么衡量,说自己的方法是否正确?将来会不会有效果呢?这个衡量很重要哦...

你比如说,大申学古文,这将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能看到的,就是孩子坐在那里读。可是,读进去了没有?会不会有效果?你不知道,也没法直接地知道,你必须得用一种另外的方式,知道到底孩子学进去了没有。要是没学进去,赶紧换方式。要是学进去了,就坚持....尽管什么都还看不到,可总有一天,孩子会彻底掌握古文,所有人都会看到的。这个你不能问孩子。你问孩子,他就说学进去了。他撒谎怎么办?

诶,就用这个调时间的方式知道。申爸把四十分钟的定时,调成了两小时四十分三十五秒,大申浑然不觉,这就间接证明,大申看进去了。至于看进去的结果...还在路上,终点的景色暂时还看不到。一直走,总能到终点的。这个和用入睡速度来衡量孩子是否伴随聆听了,一个道理,这种衡量指标,才是科学合理的指标。

大申暑假吃掉了古文观止,完了呢,又吃掉了这两本书,没找到图片:就是初中的古文译注和高中全部古文的译注。当然,申爸又黑了大申很多个四十分钟,整个暑假读下来,就读了这四本书。

结果怎么样呢?结果,到了暑假结束的时候,申爸给大申听白云出岫的《史记》,问大申,听得懂吗?大申很肯定地点点头,说听得懂。问里面说了什么?大申费了半天劲,吭哧了半天,说不出来说了什么
这个这个说了什么,很难啊,它那个一小段儿一小段儿破玩意儿。说不出来,它本来就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16 13:15:05

就在大申暑假读古文的同时,发生了两件事情,这给了申爸启发:欧耶!应该这么让大申学古文,才对!

一件事情呢,申爸找到了两件宝贝。什么宝贝呢?不知道是儒勒•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还是《太阳系历险记》的文言译本!还有,《地心游记》的文言译本!鲁迅译的!这是申爸瞎翻,无意中翻到的宝贝,就这个:
[attach]41640[/attach]
[attach]41641[/attach]
[attach]41642[/attach]
这本来是儒勒•凡尔纳写的,怎么会标着什么英国威男,美国培伦呢?这两篇呢,前者是鲁迅1903年翻译的;后者是1906年翻译的。那个时候,鲁迅刚到日本,这两篇小说,是从日文版翻过来的。鲁迅呢,自己的日文都不过关,估计自个儿也没怎么读懂日文那小说儿,就忙不迭地把他们引进到“铁屋子”里,给麻木的同胞们了。

他老人家呢?要不,把儒勒•凡尔纳的国籍给搞错了,从法国,弄到了美国,这个培伦读起来,发音挺像“儒勒”的...想想,他从日文转译...日文的版呢,是从美国的英译版转译,也未尝可知...

反正,儒勒•凡尔纳不写英文版;日译者应该从英译版转译的,错儿呢?不知道出在哪个环节了,到了鲁迅全集里,就变成【美国】培伦和【英国】威男了,其实,是儒勒•凡尔纳。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16 13:15:22

大申已经把儒勒•凡尔纳的小说,听得烂熟烂熟的了。申爸一把这两篇半文半白的东西给到大申,大申就兴致勃勃地看起来了。这两篇小说儿,一篇才三十几页,另一篇,也不过六十几页,哪里够大申看的
大申不到一个小时,俩全看完了。

一边儿兴奋地看,一边还不住地评论:“这作者也太水了,把情节都搞错了!”
“真次!”
“净胡说!”
“翻译的人,脑筋短路了吧?凡尔纳不是这么写的!”
“这翻译的人,脑袋一定有病。怎么净瞎翻译啊。”
大申的评论,申爸要是录音录下来,准定气死所有鲁迅的粉丝。不管怎么说,鲁迅这半文半白的东西,大申看懂了,这是确实无疑的事情!申爸大受鼓舞:没想到,这个洋小说的早期古文译本,正是申爸要找的东西!

咱中华传统没有,拿来主义还是要滴....这就是林纾的《块肉余生记》的来由....

嗯....还有另外一件事,让申爸下定了决心,走这条路。

什么事情呢?

作者: 东阳妈妈    时间: 2014-10-17 16:26:55

好帖啊
作者: 丁丁姑娘    时间: 2014-10-20 09:07:15

不赞成儿童看水浒,不是有句话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么?我认为很有道理。
这么宏大,别说申爸写着累,我看着都好累啊。来唱唱反调,我觉得家长做到两点:一、培养出阅读习惯,二、提供文学经典,哪怕只是儿童经典,也足矣。阅读确实很重要,但是生活还有很多其它内容,不是只有阅读,像这么着弄,我个人觉得无暇顾及其它了。
作者: 姗姗妈    时间: 2014-10-20 10:41:13

谢谢特特妈!献花~~~
这些版本的书现在都买不着了吧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21 12:10:28

申爸荐书006---历史故事类(林汉达编著)

1、东周列国故事新编 林汉达著 中华书局 1962年11月一版 1979年11月二版
http://search.kongfz.com/product ... 4e8bk65b0k7f16y0w5/
2、前后汉故事新编 林汉达著 中华书局 1978年8月
http://search.kongfz.com/product ... k4e8bk65b0k7f16w10/
3、三国故事 林汉达著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79年12月一版
http://search.kongfz.com/product ... 7ae5n197901h197912/
4、上下五千年 林汉达 曹余章编著 少年儿童出版社 一 1979年10月 二 1980年5月 三 1980年11月 四 1981年8月 五 1982年8月 六
http://search.kongfz.com/product ... c11k5e74k513fk7ae5/
5、中国历史故事集
http://search.kongfz.com/product ... c11k5e74k513fk7ae5/

6、春秋故事 林汉达 1962年3月一版
http://search.kongfz.com/product ... c11k5e74k513fk7ae5/
7、战国故事 林汉达 1962年7月一版
http://search.kongfz.com/product ... c11k5e74k513fk7ae5/
8、东汉故事 林汉达 1979年9月一版
http://search.kongfz.com/product ... c11k5e74k513fk7ae5/
9、西汉故事 林汉达 1963年10月一版
http://search.kongfz.com/product ... c11k5e74k513fk7ae5/
10、两晋南北朝故事 谭一寰 1981年11月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http://search.kongfz.com/product ... c11k5e74k513fk7ae5/
11、三国故事 林汉达 边继石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http://search.kongfz.com/product ... c11k5e74k513fk7ae5/
这个又开始抢书,抢书抢了一上午,没法儿吱声儿。你说啊,说什么也没人听了,光顾着抢书了。这会儿,该抢的也都抢到了。还有的书,很多,不用抢。慢慢挑,也都挑着了。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21 12:11:27

现在呢,申爸要说一说,为什么要这些书,而不是别的书。

申爸呢,很早就留意到一件事情:一个人呢,他要是聪明,他就能把一件事情说得很清楚。要是一个人,你跟他说话儿,他老是乱七八糟,颠三倒四的,那这个人呢,多半是笨人。

说起这个想法呢,里面还有一个故事。那时候,申爸上大二还是大三,记不清了。当时呢,上《电动力学》。给我们讲电动力学的,是徐承和先生。老先生有个生理上的缺陷:天生有些轻微口吃,所以呢,他给我们上课,我们听起来,费劲极了,大家都说他讲得不好。

电动力学那个东西,申爸跟你说,那个的难度是仅次于量子力学最难的一门课,比统计力学还难。那个东西,整页的都是公式。只知道只公式,不知道说些什么。徐先生就讲。他口吃啊,没法子,就不多说话,上了课,简单解释一下问题的背景,物理本质,就开始往黑板上写公式。

那么复杂的公式,他竟然能够背着写出来...当然,不是所有哈...
上完课,整个四块黑板,写满了公式。上徐先生课的时候,正好是申爸在北大玩儿够了,自己知道应该努力学习的时候。于是,申爸就拼了命地琢磨讲义上的公式。

你还别说,那些公式,渐渐地会说人话了。申爸隐隐约约觉得,自己好像明白了它那些公式后面的逻辑。完了吧,再听徐先生的课,就觉着:这个人怎么这么牛!他把那些公式后边的逻辑,三两句话,就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口吃么,说不了太多。就那么三两句话,还磕磕绊绊地,费半天劲,才说完。可是,尽管听起来费劲,可那几句话,意思可是清楚明白的,每句话,都点在关键上面,他的那个思路,太清楚了。真赞!

申爸那个时候,教授很少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副教授。这一点,不像现在。徐先生自然是教授。这说明,徐先生的水平在那里呢。他讲得确实也好,尽管在语音字节上,听起来费劲,可在意义上,清晰可人。

申爸那时候,坐在座位上,就胡琢磨:你说这个人吧,他只要脑筋清楚,他的话就能说清楚。即便是像徐先生那样,天生有生理上的缺陷,可是,那只不过是让听的人,不习惯罢了。大家都习惯了不口吃的人说话,忽然遇到一个口吃的人,一定在感觉上,不习惯。可是,一旦你认真听,去掉语音感觉上的障碍,他清醒的头脑,通过他的话,就表现出来了。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21 12:12:17

再以后呢,申爸遇到的人,越来越多。

申爸发现,很多人吧,他不口吃,也能把话说得十分流畅,你初听起来,也感觉很有思想,很在理的样子。可是呢,这样的人,他好像是一只脑容量特别大的鹦鹉。记住了很多很多套话,每一套都说得溜光水滑,可是,一旦环境变了,他的套话,一句也套不上了。他就开始啰里啰嗦颠三倒四,缠杂不清了。这样的人,跟徐先生正相反。徐先生是头脑清楚,生理的缺陷导致他说话不流畅;这些人说话流畅,可惜,都是套话。一旦套话用不上了,脑筋就打结了。

从前呢,申爸可羡慕那些一套一套的说些申爸不懂的道理的人了,他们怎么那么高深?说出来的话,申爸听不懂。后来,申爸慢慢地发现:所有那些说着申爸听不明白的高深的话的,一般都是空心的大个儿萝卜。其实,他说的那些,他自己也不懂。如果他要真懂,他一定能够想办法把话说出来,让你也懂的。这个语言和思维...或者说,和智力,有种微妙的关系。

作者: 珊瑚果儿    时间: 2014-10-21 12:12:42

一直默默地看着,没敢打断。

给特妈献花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21 12:12:43

现在呢,申爸倾向于认为:语言就是思维;思维呢,也就是语言!当然,这在成人世界,容易引发引发争论。申爸把范围缩小一点,对于5.5-7.5的孩子而言,语言就是思维!在这个年龄,孩子从环境中所接收到的语言的质量,就是孩子思维的质量!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21 12:14:46

本帖最后由 特特妈 于 2014-10-21 15:43 编辑

什么是语言的质量?准确,清晰,生动。

你去读傅雷,刚才哪个妈妈说的来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傅雷的笔下,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有所指,都有其清晰的意指。他的译笔之下,从来没有含含糊糊的话,除非是在模拟小说中一个含含糊糊的人,嘴里的话,即便是模拟一个含含糊糊的人的嘴里的话,他模拟的含含糊糊,也是清清楚楚的,就像用高清屏幕看电视机上的雪花。
清晰是很难的。要做到清晰,就要用到更多的词汇,所以呢,傅雷笔下的词汇,非常丰富。可是,傅雷的译笔,清晰是清晰,但不生……
法国那个时候的景物,在他的笔下,老是有种沉闷、凝固的感觉。他的笔是沉稳的,连写天真烂漫的小姑娘,都是一种老练的烂漫。他的笔下的话,和我们生活中的口语,想去甚远,不是我们嘴里说的话儿,又清晰,就会是这干感觉。傅雷的译笔,代表着准确,清晰但不生动的风格。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21 12:15:48

本帖最后由 特特妈 于 2014-10-21 12:17 编辑

那有没有生动,准确,但不怎么清晰的代表呢?有的,林汉达就是。妈妈们在录《大卫•科波菲尔》,不知道录多少了。你请录音的妈妈,来谈谈录大卫时的感受,她一定会这样说:里面的话儿,可好玩儿了。读着顺嘴儿,不闷。相比较而言,录傅雷就是件“沉闷”的事情。

语言生动,是个什么感觉啊?看过姜文的四川话版的《让子弹飞》没有?就是那种感觉。赵本山那些早期春晚上的小品,就那种感觉。

可是吧,你要知道,凡是生动的,一般就会“很俗”。赵本山就是;《让子弹飞》也是。

有没有既生动,又“雅”的东西呢?有。但很少。林汉达的书就是。至此呢,林汉达的书,除了一本《春秋五霸》以外,都在这儿了。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21 12:18:20

本帖最后由 特特妈 于 2014-10-21 13:01 编辑

林先生呢,是个奇才。他最开始...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时候啊....在一个小出版社打杂儿,干的是比编辑还重要的活儿,拿的是连临时工都不到的薪水,就是同工不同酬。林先生一怒之下,辞工不干了:你们不就是多拿了个文凭么?有什么了不起!

他就跑到美国,去拿了个博士文凭回来。回来以后呢,林先生给中学生写了很多年的英文读本。大约和现在书店里的《英语阅读天天练》差不多的东西吧。

话说,就到了1942年,抗战最艰苦的时候,也不知怎么的,林先生对于汉语的普通话,感起兴趣来了。他对语言,一直有兴趣哈...于是,就开始尝试着,用最地道的普通话(当然,那时候还不这么叫。那时候叫什么,申爸也不知道)来写历史故事。林先生在解放后,开始出版历史故事。当然,最先出版的,就是《大卫•科波菲尔》。这个《大卫•科波菲尔》呢,林先生是拿它来当做一项试验的。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21 12:20:35

我们都知道,这个小说和语言是分不开的。每个文化中最好的小说,一定是一个最好的故事,配上最好的语言。就想《红楼梦》。当然,它的这个语言,是“那个文化的语言”。你要是翻译呢?你最多,只能把那个故事忠实地翻译过来,你没法儿把它的那个语言的特色,也翻译过来。

这就好比说,赵本山说的是东北话。他的那个东北话的小品,四川人也听得懂....尽管可能从来没听过那些词儿,但一听就懂,还特生动。因为是同一种语言么....可是,你不能用四川话,来说那些小品。一四川话了,原来的“趣儿”就没有了。尽管四川话也是充满了生动的语言的话。可是,你不能把赵本上的话,写下来,然后,用四川方言来念。你一四川话了,原来的“趣儿”就没有了。尽管四川话也是充满了生动的语言的话。

“把赵本山的话,写下来,然后,用四川方言来念”,这就是很多“忠译”的思路。“忠译”呢,很多,不过是“把英语小说里的话,用汉语写下来,然后,用普通话来念”罢了。这么干,故事倒是能保留下来,可是语言的滋味,可就全没有了。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21 12:21:58

本帖最后由 特特妈 于 2014-10-21 12:23 编辑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林先生的办法,就叫做“素译”。这个,在《大卫•科波菲尔》里面就素译。素译呢,是把整个原著吃透,完了,用汉语来重述整个儿故事,但是呢,原著的结构不动。

这就好比说,赵本山的卖拐,有人用四川方言,重新写过,再上演一样。诶,这个路子,听起来靠谱,原来的故事没有变...结构不变么...可是,用汉语的生动性接替英语的生动性。

这么着,林先生就开试。就像申爸认定伴随聆听是建构智力的技术手段,就在这里开试一样。《大卫•考柏飞》就是林先生试出来的作品。这个大卫•考柏飞呢,很是奇特。

当初,林先生在49年,动手做这个事情的时候儿,新中国刚成立,还没有普通话的“官方定义”。那时候,一般全国的人,认北京话。于是,林先生就用北京土话,素译了第一版。可是呢,这第一版刚一出版,国家的普通话标准出台了: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的北方话,这个和北京土话,它明显不一样啊。林先生不气馁,重新素译过。重新素译的,就是1955年中国青年出版社的那个《大卫•科波菲尔》。其实,林先生是把这部小说,素译了两次。尽管中文名称一样,潮锋出版社和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大卫》,是完全不同的两本书。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21 12:24:13

林先生的这个译本吧,你不能光“看”。光“看”不行,你得把它读出来。你一读出来,那种按不住的生动性,就从纸面上活脱脱地蹦出来了。
林先生呢,他浙江人,他讲的是浙江口音的话,可不是满嘴的京片子。他满页的京片子,是他在头脑中,硬“构思”出来的东西,书里的这些话,他平时也不讲的,这和老舍不一样。

老舍本人就讲京片子。不过,老舍的书,你一看,就知道是文人写的“巷雨村言”,它不是真正的“胡同油子”写出来的东西。赵本山的那个,才是“胡同油子”写出来的东西。回头申爸再给大家推荐真正的“胡同油子”写出来的东西。

说哪儿去啦?嗯,还是说林先生。话说这个素译。这个想法儿好。可是,素译没有成为翻译界公认的标准,为什么呢?

前儿,有人请教薄荷,问简爱的版本。薄荷对推荐的版,评价说“信达雅”。其实呢,这个“信达雅”,本不是从一开始就公认的翻译标准,素译也是和信达雅相竞争的另一个标准。可是,素译没有竞争过信达雅,失败了。

为什么失败了呢?这个素译吧,译出来的东西,是好。可惜,对译者的要求,忒高!非语言大师级的人物莫能为之。在整个中国文化界,这么多年,能够素译的,只有两位,一位是林先生了,没问题。另一位,下一周申爸再推荐。别人都干不了的事儿,再好,也不成。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21 12:25:06

嗯....说个典故吧,今儿该收工了。

话说,这个语言大师,琢磨语言,真的都琢磨“魔怔”了。林汉达先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下放到农村去改造。他呢,和另一位大师,周有光先生,给分配在一个生产队,看高粱地。两个人在一块儿,林先生就问周先生了:“你说,‘未亡人’、“遗孀”、“寡妇”,哪一种说法好?”

“大人物的寡妇叫遗孀,小人物的遗孀叫寡妇。”周先生开玩笑。林先生忽然大笑起来!为什么大笑?他想起了一个故事。有一次他问一位扫盲学员:什么叫“遗孀”?学员说:是一种雪花膏—白玉霜、蝶霜、遗孀……林先生问:这个“孀”字为什么有“女”字旁?学员说:女人用的东西嘛!

笑完了,完了。嗯,周有光先生。周先生还健在,在上海,今年108岁。先生是那一代的语言大师中,硕果仅存的一位了。

今天结束了。周末休息,不开电脑,不开手机,不上QQ。下周一接着说。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21 12:31:13

嗯,那啥,接着说会儿书吧。上周五,说完了林汉达,今儿说说林汉达的书吧。

书这种东西呢,它的品位,其实,就是做它的人的品位。你比如说,一本书,最主要的,就是内容。同样内容的呢,有不同出版社,不同编辑,不同装帧设计者做出来的书。要是价格都一样,那为什么不选品位最好的拿来给孩子呢?顺便,把艺术欣赏的问题也解决了,何乐而不为。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21 12:32:02

嗯。今天,拿林汉达先生的《中国历史故事集》为例吧,说说这个书,微妙的差异,到底在哪里。

《中国历史故事集》,就是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六卷本的那个,计有《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三国故事》和《两晋南北朝故事》六本。

这六本呢,前四本,是林汉达先生生前定稿的。《三国故事》是林先生去世以后,边继石根据遗稿整理编辑出来的。林先生的遗稿,就是上周五推荐的少年儿童出版社的《三国故事》。

北京的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这个《三国故事》是上海的少年儿童出版社的《三国故事》的节选。就如同前边的《春秋故事》、《战国故事》是中华书局的《东周列国故事新编》中节选出来;《东汉故事》、《西汉故事》是中华书局的《前后汉故事新编》中节选出来的一样。

中华书局的《东周列国故事新编》《前后汉故事新编》加上少年儿童出版社的《三国故事》是一个系列,是林先生写给成人看的;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春秋故事》《战国故事》《东汉故事》《西汉故事》和《三国故事》是一个系列,是从前者中节编出来,缩减后,专门给少年儿童看的。

这后一个系列,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打算把它一直写下去,写到新中国成立。这个打算,就产生了后来的《两晋南北朝故事》。林先生去世了,写不了了,他们只好找别人接着写。这接着写出的第一本,就是《两晋南北朝故事》,是谭一寰写的。谭一寰的《两晋南北朝故事》,单拿出来,确实不错;不过呢,和林先生的大作放在一块儿,就弱了点儿。别人续写的,就更弱了,实在没法儿放在一块儿。所以呢,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这套《中国历史故事集》,只有六本。写到魏晋南北朝,就写不下去了。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21 12:36:46

这套书有什么好啊?申爸呢,就来说说,这套书,有什么好。我们先把这套里的第一本,《春秋故事》拿出来,翻一下。

我们发现,书里有很多插图,大约有十六七幅的插图。这插图呢,都是紧密配合故事的情节来的。事实上,是专门为这本书绘画的。

[attach]41684[/attach]
[attach]41685[/attach]
[attach]41686[/attach]
[attach]41687[/attach]
[attach]41688[/attach]
[attach]41689[/attach]
这些呢,是最前面的六幅。还没有拿到书的爸爸妈妈,把这些图片放大,仔细欣赏一下,你会发现:这插图,画得真好!画家的每一笔,都力透纸背。每一笔都交待得清清楚楚。这个图的构图,又非常合理
人物的神态呢?栩栩如生。你翻一下前面的版权页,会发现,绘图的人叫做刘继卣。

[attach]41690[/attach]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22 12:34:13

要是你的文字知识丰富,你知道“卣”是什么东西的话,你就会感觉到...单单从一个名字你就会感觉到...这个人,肯定不一般!
[attach]41694[/attach]
“卣”是什么东西啊?卣是古代的一种器皿,盛酒用的器皿。这种器皿呢,肚儿大嘴儿小,大肚子小口。你去上海博物馆,就能看到很多青铜做的卣。

如果一个人的名字里,起了一个“卣”字,那寓意是什么?装得多,吐得少。厚积薄发么,积蕴深厚。继卣...什么意思?我这代已经向往着厚积薄发了,我儿子呢?继续要厚积薄发....它这个名字,姓儿呢?是家族带来的,名儿呢?是父亲起的....他爸爸给他起了这么个名字....那,他的这个爸爸,一定不是一般人!

百度一下,果真如此!刘继卣,父刘奎龄,天津绘画八大家之一的“土城刘家”就是指刘奎龄。刘奎龄的绘画作品:

[attach]41698[/attach]
刘继卣呢,是土城刘家的直系继承人。起本人呢?绘制连环画的大师来的。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22 12:35:55

申爸自己记得很清楚,小的时候,看过的连环画,小人书。小人书有很多啊,留有印象的,现在还能想的起来的,那都是留有深刻印象的,有哪些呢?有武松打虎、有渡江侦察记、有三打白骨精,有东郭先生,有三国演义....

前四本,都是刘继卣先生画的!申爸那时候小啊,不留意作者是谁,只是记住了一些书。赶到一查刘继卣何许人也,申爸才发现,这个人竟然是申爸到现在还记得的绝大部分小人书的作者!这样的事情,发生已经不止一次了。

申爸记得,小的时候,曾经看到过巨人转里面的插图...那个大胖女人,用细细的细条勾勒出来的....整幅图都是用细线条勾勒的呢!
那个巨人传,申爸没有看。可是,里面的插图,却给申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到现在,申爸琢磨书的插图的时候,一查,才知道,给《巨人传》画插图的,就是鼎鼎大名的多雷!

你看啊,这个事情,不是申爸先知道多雷的大名、先知道刘继卣的大名,才去看他们的作品,才去记住他们的作品的。申爸是先看到他们的作品,自然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是十年过去了....然后,才知道他们的大名的!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22 12:36:29

那个时候,申爸小的时候,刘继卣的小人书也不过是申爸所有的几百本小人书里面的一本而已;多雷的插图也不过是申爸看到过的千百张插图中的一幅而已。申爸记住了这些,别的都忘了,那一定有什么原因。

什么原因呢?他们都是艺术大师么,他们画的就是好。这个好,不只是人们口头评价;他们的好,好在其作品掩藏在一大堆同类作品里边儿,让一个孩子,看完了,就记住:终生不忘。孩子啊,他没什么倾向性:他哪里知道谁是大师;谁不是?他看哪幅作品,记住哪幅作品,一定是出自他天生的本能的!

大师的作品,他能和人的自然的头脑中的某些模式相共鸣。这就是好啊。什么是好?让一个孩子,三四十年以后,还记得,就是好呗。现在呢,你给孩子。给孩子什么呢?给孩子好的东西。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22 12:38:24

你看哈,这个《春秋故事》,1962年出版的时候,那是最强的作者——林汉达,加上最强的美术插图设计——刘继卣,最强的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强强联合,搞出来的这么一本书。

林汉达啊,那个时候,教育部副部长啊....你想想,现在,什么样的出版社,能够跟教育部副部长,定制一本书的?

嗯...让我们看看,这本书的封面。
[attach]41699[/attach]
这是封面。大家先看,左下角红线上面的那一行字:“中国历史故事集”,这字体,你没见过吧?这就不是印刷体,印刷体里面,没有这种字体。这字,是刘继卣先生为这套书,特意设计的字体!除了这七个字,是这字体,别的地方,哪里都没有这个字体。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22 12:39:21

妈妈们呢?买衣服。买衣服,对吧?最高级的衣服,是什么衣服?不是那种大批量生产出来的衣服,大批量生产出来的衣服,即便是范安哲,也不是最上讲儿的。最上讲儿的,是私人订制:世界上就这一件这个衣服!这个,就是私人订制。

在传统上,设计书籍封面的大师,都喜欢做这种“私人订制”的字体:自己专门为一本书,设计一种字体,就印在这一本书上。这种传统,那对书籍美术设计者的要求,那太高了。现在,早已成为绝响。现在的书籍装帧设计师,理论倒是一套一套的,可就是这种基本公共,这种内涵,这种素质,不过硬。你让他们设计,打死,他们也设计不了。

我们看红色的《春秋故事》四个字,这是刘继卣先生用毛笔亲自为这本书题写的....作为字,比起沈尹默先生,那自是不如;可是,这四个字,也是拿的出去手的。再就是那幅画,这是刘先生专门为这本书绘制的,重彩中国画,是土城刘家的传统画风。林汉达编著五个字,用印刷体,这是一幅极其美观的一个封面,让人过目不忘。

私人订制的字体,封面,回头申爸再给大家推荐几本。申爸呢,建议所有的爸爸妈妈,都买一套....或者买几本这套书。孔夫子的存量,大约能支持这几个群里的每一个爸爸妈妈,买上几本了。买完了呢,爸爸妈妈自己先看看,林先生的历史故事,那真是“下过一番苦功”的。语言规范,自不必提。从故事本身,你要是读过,也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林先生把这些零散的互不关联的故事,细心地联掇成一个整体。让你读了上篇想下篇,读了这篇想那篇....吸引你一口气读完!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22 12:40:49

说说版印的情况吧。这幅图片,是88年7月的15印了。申爸呢,还有当年申爷爷买的一版一印,是这样的一种感觉:
[attach]41700[/attach]
[attach]41701[/attach]
申爸把两个封面放在一起,这样看得清楚。这两个封面,不同在哪里呢?从感觉上,下面的这个,看起来有点儿“燥”,上面的给人沉稳含蓄的感觉,下面的封面,是体会不到的。尽管经过很娄的扫描仪扫面,经过电脑的处理,这感觉上的差异,从这两幅图片上,还是能够感觉出来。它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下面那幅的青绿色的背景,印得“不正”。调色没调好,这都是同一个出版社,同一本书哦...版和版之间的书,拿在手里,感觉是不一样的。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22 12:42:00

说几句新版吧。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后来又出了这书的新版:把六本书合编,合编到一个精装本里面,这是新版的封面。
[attach]41702[/attach]
我们得说,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别的书比起来,还是要好得多的。可是,这个和62年的刘继卣设计的老版比,那简直不是东西了,封面凌乱,重点模糊。看了这个封面以后,感觉这书除了和“历史”有关以外,就是,这书是一本经典,弄得金碧辉煌的。

当然,设计者要传达出的,可能也就是这两点。这和刘继卣先生表现书的内容的经典设计,相去就甚远了,立意上的高下,一望便知。

孩子呢,你给他最好的东西,和给他次好的东西,有多大差别?单就这一本书,差别是不大的。可是,涓滴细流,最后才能汇成江海。一本书,差别不大,另一本书,差别也不大....孩子整个童年少年阶段,读的五六百本书,加起来,那差别就大了!

差别有多大?决定孩子到了高中,他喜欢读什么样的书,把什么样的书视为垃圾!为什么孩子到了初中高中,那些有深度的书不看?它就是这么一点一滴地积累成的。孩子在刘继卣这样的书的熏陶下,到了初中高中,才会继续去刘继卣。而刘继卣,代表着高品质有价值的书。
就这么简单点儿事儿。

都一样的价钱,为什么不好书呢?

作者: 姗姗妈    时间: 2014-10-24 12:40:12

等特特妈来更新!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27 23:06:06

本帖最后由 特特妈 于 2014-10-27 23:30 编辑

续:说一会儿书吧,趁这会儿有空儿。大家看到昨天平安发的林先生不同版本的图片没?就是这个:
[attach]41892[/attach]
[attach]41893[/attach]
[attach]41894[/attach]
[attach]41895[/attach]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27 23:11:31

[attach]41896[/attach]
[attach]41897[/attach]
[attach]41898[/attach]
[attach]41899[/attach]
首先,我们要说,平安发的林先生的两版《中国历史故事》,都是同一个出版社出版的。那你会问:为什么出版社不用老版的设计,用好的插图,好的封面呢?原因呢,很简单:用老的版式设计,没人买,卖不出去,有多严重呢?一本都卖不出去。不但卖不出去,就连订货的书店,都没有。林先生的历史故事,好东西啊!出版社没辙,只能“重新包装”,把好东西,忍痛弄成花花绿绿,俗不可耐的版。这下,能卖出去一些了。

这怎么造成的呢?在于孩子的口味。这个孩子呢,你从小,第一次给他什么品位的东西,他就形成了什么口味。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27 23:13:04

咱们在这里荐书,买旧书,有三个星期了吧?很多妈妈,买了很高品质的旧书回来,耳濡目染,应经有了一些感觉。现在,你去看以前给孩子准备的那些绘本,你会有另外的一点感觉了...其实呢,那些流行的画画绿绿的东西,基本上都是垃圾...申爸还是要补充一句:好的确实有的,不是一竿子全打死哈...

我们呢,分析一下,那些绘本们,为什么垃圾。就以平安发的这几幅图为例吧,大家看第三幅和第四幅。第三幅是彩图,第四幅是刘继卣先生绘的线描图。

首先呢,感觉彩图很鲜艳,刘先生的图,是黑白的线描,不是一个东西,不好比较。看第二幅,《春秋故事》的封面,比较好说明。我们拿到那些旧书,首先的感觉是什么?就是旧么,灰突突的。

这套《中国历史故事集》的封面,都是彩色的。这个彩色呢,你看上去,有种灰蒙蒙的感觉。不鲜亮。你把第二幅和第三幅,放在一块儿看,就可以感受出,什么是鲜亮,什么是灰突突的,差别很明显。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27 23:15:06

我们身边的这个世界,是一个自然的世界。在自然的世界里,有那种鲜亮的色彩吗?没有!雨后初晴,阳光洒在还滴着水的翠绿的叶子上,这就是我们在自然界中,能够观察到的最鲜亮的色彩的。那个刘继卣的封面呢?他的用色和风格,更接近于自然的本来的感觉。

新版的插图呢?很鲜亮,可鲜亮得很“假”。我们看,给小孩子选书,从小的时候,那些书呢,广告里怎么说?色彩鲜艳,形象生动...都是这么说的吧?色彩鲜艳,鲜艳到假的程度。

我们看,小孩子的生活。现在呢,你到幼儿园,到很多孩子的家里,你会发现,孩子生活在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里,滑梯、玩具、衣服,要多鲜艳,有多鲜艳。人呢,天生的,对于鲜艳的东西,会产生比较强烈的感受,小孩子,他一出生,就生活在这种强烈的色彩刺激当中。

你看啊,一般老师来家里,都会去孩子的卧室看看。她看什么呢?她看看,孩子生活的环境,是色彩斑斓,鲜亮无比的呢,还是平淡朴素的。孩子的房间,孩子房间的色彩,大致就等于孩子将来的性格。他能不能安静下来,能不能安静的做点儿什么事儿,有没有耐心,从孩子生活的环境的色彩搭配,就知道了。

很多妈妈说,哎呀,真闹心,我这孩子怎么就这么“燥”,你就不能让他安静地呆一会儿,认真地做点儿什么事儿,你去孩子的卧室看看,就知道,孩子床是粉红粉红色的,天花板蓝得耀眼,上线的星星又黄得不行,孩子在这种环境里待久了,将来自然静不下来。孩子呢,确实活泼好。可是,活泼好,爸爸妈妈也不能老给“色彩兴奋剂”,成年累月地刺激孩子的神经。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27 23:16:13

三十年前,林汉达的老版《中国历史故事集》出版的时候,孩子们看;三十年后,再出老版,孩子们都不看了,孩子没有什么不同,孩子生活的环境变了。三十年前,社会上没有那么多针对孩子的玩具,各种颜色鲜亮到假的给孩子的东西。

现在,爱孩儿心切的爸爸妈妈,巴不得把所有“好”东西,都搬回来给孩子,对孩子来说,什么是“好”东西啊?孩子喜欢的东西,就是好东西。尤其是对小孩子,更是这样,同样一件玩具,是做成色彩自然,看上去灰突突的,孩子喜欢,还是做成鲜亮的,孩子刺激孩子,孩子喜欢?这还用说,自然是后者。

于是,现在孩子的生活中,很快就充满了各种鲜艳无比的亮眼的色彩,这样的孩子呢,长到八岁,自主阅读了,你给他老版《中国历史故事》,他根本不喜欢:那色彩的刺激,还到不了阈值,他看不上眼。

如果爸爸妈妈根本不留意这样的事情,去有意搭配孩子生活中的色彩,不有意引导孩子喜欢自自然然的书籍。等到孩子长到初中,不再有那些色彩鲜艳的书看的时候,他就倾向于什么都不看:习惯中断啦,他就不要。

这是色彩。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27 23:16:50

如果你放大了新版的彩图,也放大了旧版的线描图,你仔细看,新版周王的嘴巴和胡子,就版妲己的嘴巴。事实上,一些细节,是为我们所忽略的,新版周王的嘴巴和胡子,不成比例地大!大家发现这一点没有?旧版的妲己的嘴巴,比例要比正常稍大一点,这是画家的艺术素养决定,把物体人物画的符合比例,又显得自然,这需要有大功力而不能为,这是艺术质量的问题。

你就拿这一个衡量标准:物体的比例,去衡量那些绘本,你自己就会发现:真的垃圾。周王他那个嘴巴,不能那么大啊!可是,画家的艺术抽象能力不够,他不知道怎么画,画哪几笔,能够让那里看起来像嘴,又能符合比例。其实呢,画家的抽象能力强,他只要一笔两笔,就能画出嘴的特征,不需要那么多笔。

这个,到了最高境界,丰子恺,他脸上一笔不画,你还是能够感受到人物脸上的喜怒哀乐。他们画的这些画,是写实风格的。还有一种画,是漫画风格的,漫画要画好,对画家抽象运动形态、神态的要求,就更高。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27 23:17:52

申爸推荐一套好的漫画书,最新的,上个月才出版的呃,拉里•高尼克的《爆笑科学漫画》系列,科学普及出版社的,一套三本。这个漫画,要等孩子到了九岁十岁,才喜欢看,才能看懂。高尼克他的那个漫画,你粗看上去,都变形了,不好看,可是,你仔细品味,会发现,画家抓本质的能力,真的是强。他寥寥数笔,但是神似。
[attach]41900[/attach]
嗯,就是这个。高尼克的漫画、可怕的科学系列,神奇校车系列,这都是畅销书里面的好东西。Gonick没有后两种畅销。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27 23:21:35

楠楠妈:怪不得华德福不推荐塑料玩具,都要木头做的玩具,不上颜料,还有自然界的石头什么的。

对啊,华德福很多举措,做得很好的。其实呢,塑料不塑料,不是关键。把塑料做成接近于自然的颜色,也可以。

我们还是去看大申。大申呢,第一次,申爸有个东西,做对了:给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老美术片。大申看的第一个片子,是一岁差一天的时候,看的《天线宝宝》。申爸总觉得,这个天线宝宝,色彩太鲜艳,刺眼,于是,接下来,大申就开始看美术片,那些拍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术片,现在看起来,你会觉得灰蒙蒙的,不鲜亮。可是,就是这个“不鲜亮”,才更接近于自然的色彩。

大申先看那些美术片,看了有好几百集。完了呢,看老电影,打仗的什么的,后来怎么样了呢?到了现在,比如,出去旅行,到了酒店里面。酒店里面有电视啊,他就看电视,他专挑记录频道和科教频道看,完了呢,喜欢那种里面有老电影镜头的历史片,他就看那些模糊的黑白片,看着,还问:为什么那些人都一跳一跳的啊?

一部《20世纪风云录》,看了无数遍了。反反复复地看那些历史镜头。好莱坞的大片呢?当然也感兴趣,不过,有大片....指他没看过的...也有有历史镜头的老片子,他选那些老片子看。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27 23:22:43

当初,两岁刚开始看录像的时候形成的口味,影响到六年后的今天;同样道理。今天,孩子初次自主阅读时形成的口味,影响到六年后....就是初中和高中....时孩子读什么。

《第二次世界大战实录》给男孩子看,就很好。都是打仗的片子,这有什么不同吗?存有同样疑问的妈妈,需要自己到网上去,看一看《拯救大兵瑞恩》,再看一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实录》,就知道它们之间的不同了。

嗯,先说这么多。相信,很多妈妈已经收到了《中国历史故事集》。请收到这书的妈妈,自己先读一读这书。没有买到的妈妈,申爸还是建议你去买两本回来。孔夫子上应该还有很多,买两本,试一试。

完了呢,有了感想,不管关于那个方面的,都来群里说一说,我们来欣赏书本身。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27 23:27:03

申爸荐书007---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爱的教育、世界五千年、木偶奇遇记、明希豪森奇游记

1、阿丽思漫游奇境记 【英】刘•卡洛尔 著 赵元任 译 少年儿童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http://search.kongfz.com/product ... dlhk8d75k5143k4efb/

2、爱的教育 【意】亚米契斯著 夏丏尊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年12
http://search.kongfz.com/product ... 34ek4e1ck5e08k8303/
是这个版哦:
http://book.kongfz.com/41816/93834053/

3、世界五千年 陈必祥编著 少年儿童出版社 一 1981年4月 二 1982年8月 三 1982年11月 四 1983年10月 五 1983年10月 六 1984年9月

http://search.kongfz.com/product ... c11k5e74k513fk7ae5/
是这套哦:
http://book.kongfz.com/9332/259077062/

4、木偶奇遇记 【意】科罗狄原著 徐调孚中文译述 【美】科勃伦特绘图 1957年7月 少年儿童出版社
http://search.kongfz.com/product ... 7ae5n190001h199512/
是这个版哦:
http://book.kongfz.com/16400/125021985/

5、明希豪森奇游记 【德】埃•拉斯伯原著 刘浩译 高更夫校 1980年9月 少年儿童出版社
http://search.kongfz.com/product ... 7ae5n190001h199512/
是这个:
http://book.kongfz.com/16611/235975207/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27 23:36:13

本帖最后由 特特妈 于 2014-10-27 23:37 编辑

申爸杂谈3---飞地拓荒(关于孩子思维发展)
                     之一
嗯,前些日子,申爸谈到:申爸到底发现了什么?这个呢,很重要。那次,没谈完,今天呢,接着说。

申爸发现了伴随聆听,这不假。可是,只有这个吗?似乎不是。你这个事情吧,如果世界上只有你一个人,你就发现不了差异。在指导妈妈们辅导孩子伴随聆听的过程中,申爸老是觉得,还有什么很重要的发现,没有被揭露出来。

这重要的发现呢,于申爸,是不言而喻的事情,根本不用说;于很多着急地引导孩子进入伴随聆听状态的妈妈们呢?闻所未闻....这发现,如果直接地说出来,应该是震撼的,不可相信的...初次感觉:“这不可能”。比如说,去年的时候,在李网。申爸说,孩子有一个阶段,你给他什么,他听什么。妈妈们看了这句话,直觉反应就是:这不可能!现在这个发现,和去年那个,初次感觉上应该是一样的。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27 23:38:02

嗯,你现在,打开世界地图。你看北美,北美洲呢,最上边是加拿大,黄色的。下边呢,是美国,绿色的。北美洲就这么两个大国。两个大国,把北美洲差不多分完了。你仔细看,在加拿大和俄罗斯之间,还有一块儿不小的地界,也标着绿色,写着“美国”,这块地方,就是阿拉斯加。

阿拉斯加本是俄国的地盘,后来,在十九世纪的时候,俄国人觉得那个冰天雪地的地方儿,没啥用,就卖给美国了,收了几百万美元,就卖掉了。搞得大申到了今天,琢磨北美地图的时候,还在说:“俄国人真贰!没收什么钱,就把那么大一块儿地方,白送给美国了。那里有石油!多值钱啊。俄国人真贰。”大申金钱敏感,现在。什么都是钱。

你仔细看地图,会发现,阿拉斯加那块儿地方,和美国的本土,是不挨着的,中间隔了好大一块儿距离,被加拿大分隔着,这种,土地不挨着,中间被隔开了的领土,有一个名字,叫做“飞地”。像鸟儿一样,飞出好远,划一块地盘儿,还是我的。这种,叫飞地。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27 23:38:47

看看我们的思维。我们的思维呢,不能凭空产生。我们成人,头脑里的任何知识,想法,都必须是基于以前有的知识和想法,逐步往外扩展。

对于成人而言,飞地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你怎么可能在没有任何背景,任何先期知识的情况下,突然之间,在一个陌生的领域里,开拓一片新的知识体系呢?这是不可能的。这种无飞地的情形,其实很普遍。普遍到了现象发生了,我们自己都不察觉。

你比如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职业,对吧?你这个做财务的,不可能忽然之间就跑去做研发;实验员,不可能明天就出去做销售,销售好,还是销售明星。这种事情,我们都知道,是不可能在成人的世界里发生的。

我们可以接受什么样的事情呢?做财务的,明天跳槽,去做金融。出现了这样的事情,我们不觉得奇怪。金融和财务,是有紧密的联系的领域,一个人的职业从财务转到金融,不是很可奇怪的一件事情。

实验员,经过努力,明天成为研究员。这我们也可以接受。这两种工作,有共同的基础,相隔不远。一个实验员,明天成为销售明星,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27 23:40:20

让我们把一个熟悉的领域,看做一个国家的领土。实验员呢,他有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每天和实验室中的设备打交道,做事。他长于此;这是实验员的思维领土。销售明星呢?他每天和人打交道,会来事儿,周到热情。你让他每天就面对一些仪器设备,他不耐烦,觉得闷。一个实验员的思维领土,是不可能忽然长出一块销售明星的飞地的。

这种思维,在我们的观念中,根深蒂固....根深蒂固的程度如此之深,以至于,我们认为,任何人,他都不能。我们习惯于“就近发展”。我们也认为,人的思维,也应该是“就近发展”的,这是常识。

这个人,大家认识吗?
[attach]41901[/attach]
他叫列维•维果斯基,是前苏联天才的心理学家。只活了38岁,就死掉了。维果斯基首先把刚才那种无飞地现象,在教育上,总结为“最近发展区”。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27 23:41:18

最近发展区,是符合人们的常识的,孩子们所有的学校学习的课程,都是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建构起来的。他这个“最近发展区”,申爸一看到,就去找维果斯基的原著,想知道,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其实呢,申爸是想找,就某一个具体的孩子,怎么确定这个孩子的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最初发表最近发展区的原始论文找来了,申爸一个字一个字仔细看,反复看。申爸觉得,这个最近发展区理论....其实,就维果斯基的原始论文而言,这根本不是一个理论,只是他随口提了一下而已....维果斯基语焉不详,说得模模糊糊,模棱两可。他既没有去详细论证,亦没有具体实例....反正,申爸什么也没找到,就对了。

在那论文中,维果斯基反复批判的,是皮亚杰。申爸当时觉得,维果斯基和皮亚杰,他们两个人,是摸到了同一只大象。他们的不同,只不过是在争论:大象是一根绳子还是一堵墙而已。

当然,皮亚杰那个时候,在国际心理学界已经如日中天,维果斯基在除了苏联之外,还鲜有人知。那时候...上世纪三十年代...苏联还是隔绝于西方世界之外的一个世界。皮亚杰没有批评过维果斯基的观点,现在能看到的,都是维果斯基批评皮亚杰的论文。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27 23:42:58

当时呢,申爸不知道的是:申爸已经摸到教育的最前沿了!

维果斯基批评皮亚杰的话,其实背后是有深刻的背景的。我们都可以想象:孩子呢,有一个思维的发展过程;在这个思维的发展过程中呢,出现了教育这种行为,那就有了一个最最基本的问题:你说这个教育,它和思维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

你这个问题不解决,你就没法编教材。没有教材,你教孩子什么呀?我们呢,“身在此山中”,教材已经是有了的,教育部审过批的,不管是谁,教小孩子,都要用那个人教版的教材。后来,说只有人教版,不行,才出了什么北师大版、苏教版。可是,不管什么版,它都得遵循教育部的教学大纲。你不遵循,教育部不批,你就不能进课堂。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27 23:43:37

教育部那个大纲,厉害。可是,你继续问:教育部那个大纲,它是怎么制定出来的?它为什么就规定,小学一到三年级数学就要教算术?你去问制定教学大纲的人,为什么不是几何?他张口结舌,答不出来。老有人这么问,这么问,问多了,那些制定教学大纲的人,就“从善如流”,把几何初步,也加进到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课本里面,讲讲点啊、角啊什么的。

这说明什么问题啊?教育部的小学教学大纲,那是十分科学的纲领性文件。它最大的一个特点呢,就是循序渐进。它本来就是按照最近发展区的假设,搭建起来的。

那个是一条稳妥的路,你任何人,都是拨不倒的。就是说,教育部的那个教学大纲,其思路,和申爸的用伴随聆听建构智力的思路一个样:我这里有一条已经走通了的路。我不否认还有别的路的可能,但是,还没有人宣称发现了一条别的路。你要是有一个孩子,走不走,你自己看着办。

很有人持续地挑战教育部,教育部的专家们呢?不回应。这是网上那么多人,汹涌澎湃地批判教育部的根本所在。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27 23:44:17

所有的严肃的异议,归结到根子上,就是同一个问题:孩子的思维和教育,他们之间,到底是个什么关系?

任何有孩子,养育过小孩子的爸爸妈妈,从实践出发,都有完全一致的认识:孩子的思维是发展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没有人否认这一点,这是事实。

皮亚杰的最大贡献在哪里?皮亚杰最大的贡献,在于指出了这种阶段性,并且给出了一个三阶段的划分。指出阶段性没有问题,给出的阶段划分,一个世纪以来,持续遭到批评和挑战。

人们批评是批评,挑战是挑战,可是,没有一个人,给出一个比皮亚杰更有说服力的阶段的划分。这个批评总比建构容易。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27 23:45:06

申爸的这个意思是说,思维很复杂,就连思维要怎么划分阶段这件事情上,争议都是无穷无尽的。我们要考虑到,这种争议,是在一个很坚实的基础上产生的:大家没有人认为,孩子的思维不是发展的,所有的小孩子,思维发展的过程,大致都是一样的。你这个有发展,就得有阶段,对吧?

可是,划分这个阶段,就划不下去。你这个,阶段都划不出来,怎么安排教育啊?教育咋办啊?理论基础就不坚实....教育又要往前走:你不教育小孩子,哪儿行啊!

于是,教育学,不过是“半个科学”而已,它不符合古希腊系统演绎的经典科学传统。

教育如此重要,它的基础又不稳固。批评,汹涌澎湃的批评,那是自然的事情了。你不要以为,只有中国的教育部,挨批。事实上,每个国家的教育部,都是挨批最凶的部门。美国更甚。连批评带讽刺,什么都有。

嗯...这个基础理论...教育学,这是条死路。走不通。走不通呢,我们要去找另外一条路。....其实,申爸从来也没试图走过这条路...

另外一条路在哪里?我们去看孩子。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27 23:46:39

申爸杂谈3---飞地拓荒(关于孩子思维发展)
                     之二
今天早上呢,申爸在写有关孩子的思维发展的事情。写这个事情呢,随手就发到一年级群里了。发完了,才发觉,这个,发得有点儿不是地方儿。那个东西,应该发在这里才对。大致来说呢,申爸是打算写孩子在整个小学的思维发展的,这里,合适。就不等11月了。现在,有空儿。有空儿就写点儿。

话说当初,申爸呢,打算了解整个小学的课程体系,它是根据什么原则搭建起来的。就去找,找这方面的材料,找啊找,找也找不着。完了呢,去看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什么的,打算发现点儿什么有价值的线索。这个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什么的,看上去,它就应该是研究儿童少年在各个学习阶段,心理和思维的发展的...

这个吧,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确实是讲孩子的思维的。这没错儿。可是,申爸总觉得,那个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里边儿讲的东西,离地太远.....它不接地气。申爸想不出,那些内容,怎么个在实际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来用。

想不出怎么用,就不用了。申爸自个人琢磨。好在,有大申。所以呢,申爸试了试,想找现成的。没找着,就绝了那个念想了。完了呢,就要看孩子了。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27 23:47:41

大申呢,慢条斯理地长他自己的。他才不管爸爸想什么,就按照他自己内在的规律长。到了快六岁,那个著名的天书现象产生了。事实上,大申人家没招谁没惹谁,就是按照本来应该有的节奏往前走,大申呢,开始听天书。申爸呢,识别出这一点,就开始给大申天书。很多很多别人吃不定的事情,就发生在这个时候。

当初,大申听天书,申爸是自己发现的这个现象。申爸一旦确定这是一个稳定的现象,头脑里,马上就开始往前走了:头脑里在思考,怎么利用这个天书敏感期!

怎么利用呢?既然小东西给什么听什么,那申爸就想到什么,给什么。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27 23:49:26

刚开始,想到的是词汇。什么东西词汇丰富啊?小说呀!于是,申爸就给大申《战争与和平》。申爸给大申战争与和平,受到后来大多数人的非议。其实,很快,申爸自己也觉察出来,给这个东西不大好。可是,当时的情形,就是因为要给词汇,才战争与和平的。没多想。战争与和平读着读着,申爸开始琢磨了:这个给什么听什么,为什么战争与和平?论语呀,道德经呀,这些,要比什么《战争与和平》重要多了。于是,就停了战争与和平,改成论语和道德经。

完了呢,申爸就开始漫天价想:什么重要?觉得科学重要,就给《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想到数学重要,就给《数:科学的语言》、《雨林里的欧几里得》、《数学真好玩儿》;想到思想观念重要,就给菲利普.费尔南多的《改变世界的观念》;想到哲学重要,就给《写给儿童的哲学书》....

反正吧,申爸就那儿瞎琢磨,琢磨到什么,回家就给大申什么;申爸给大申读什么,大申就听什么。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27 23:50:11

申爸的路径呢,有点儿特殊:申爸是沿着一条奇怪的路走过来的。申爸走在这条路上,每一步吸引申爸往前走的,不只是“这本书对孩子是否有价值”,更是“给那本书试试,大申接受不”。


注意哦...这里面有一个很微妙的,容易被人忽略的事情:申爸主要是在试,大申接受什么。申爸的意图不是在于:“我一定要给大申那本书,让大申听,对他的教育有好处”。

这个试的过程中呢,有意思了。现在回想起来,尽管申爸说了,“大申给什么听什么”,但是,这是事后对总体的一种总结性的说法。这种说法,淹没了在“给”的过程中的一些细节。这些细节呢,当时,因为主要心思不在这里,所以呢,在申爸的记录当中,也被忽略了。

作者: 特特妈    时间: 2014-10-27 23:51:42

忽略了什么呢?大申确实不是你读什么他马上就听什么的!

不过呢,当时,申爸用一种用熟了的方式,来化解这个难题。申爸好不容易找来《伊利亚特》,兴致勃勃地读给大申听。大申呢,听了一会儿,表示不要。还要回去读《可怕的科学》。申爸就和大申谈判:读可怕的科学可以,但是,你还要每天听一些伊利亚特。大申同意了。于是,申爸就把每天晚上亲子阅读的时间劈开,一半读可怕的科学,一半读伊利亚特。大申为了听可怕的科学,不得不耐着性子听伊利亚特。这是刚开始。

过了一段时间,申爸决定:可怕的科学太浅显,不给大申读了。于是,就不读可怕的科学。可怕的科学不读了,伊利亚特,大申也不听了,怎么的都不听。罗念生的《伊利亚特》不听没关系,申爸换成斯蒂芬尼德斯兄弟的《伊利亚特》,这个吧,故事,好听,大申一听,就听上瘾了。

等斯蒂芬尼德斯读完了,申爸再回过头,开始读罗念生给大申听。这回,大申对罗念生也上瘾,还问呢:“他怎么老是‘神样的’‘神样的’的?”。






欢迎光临 幸福大观园 (http://www.xingfudgy.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