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大观园

标题: 谈谈阅读 [打印本页]

作者: 蓝田日暖    时间: 2014-7-2 20:41:50     标题: 谈谈阅读

90的帖子进不去,决定好好灌水了。

翻出了好几年前买的两本书,一本是车耳的《如此西欧》,另一本是法布尔的《昆虫记》。趁着白天空闲时,捧在手里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作者: 蓝田日暖    时间: 2014-7-2 20:44:18

大姐很奇怪,问我:“你不是说《如此西欧》极难看吗?”

我抬起头来,想了想,好像是有这么回事,问她,“我什么时候说的那话啊?”

“大概两年前吧。”她回答。根据我对此书的陌生程度,完全可以推测,两年前我的确对它不屑一顾。
作者: 蓝田日暖    时间: 2014-7-2 20:49:33

买这本书的时候,我大概以为作者会像新加坡作者尤金那样,生动地描述他的旅行故事。

结果,大失所望。怎么写得有点像教科书呢?和高中时的历史课本有那么点相像。这书,我是打算买来当休闲小说看的,可不是用来消耗脑细胞的——看到某某国建成于几几年之类的信息,我会犯一点强迫症,想要把年份等内容给记住。

最终,没翻几页,我就把它束之高阁了。
作者: 蓝田日暖    时间: 2014-7-2 20:57:19

新加坡作者尤金写游记,侧重点是人物和故事。在她的游记中常常出现非常具体的人物,伴随这个人物的,往往是非常细致的故事发展。所以,看她的游记,和看故事书差不多。

尽管这些故事体现了异国文化的某些内容,但这些内容以量而言终究太少,以质而言又太主观,所以并不是读者了解异国他乡的优质资料。当然,闲暇之余拿来看看,放松放松心情,尤金的书还是不错的。
作者: 蓝田日暖    时间: 2014-7-2 21:16:22

尤金会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来描写人物的外貌和神态,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直到今天,想到尤金,我都会想到尤金笔下那些脸上冒油的女人。尤金好像特别喜欢强调“脸上冒油”这个点,甚至不惜用上了一些比喻,可惜时间太久,我已记不得她究竟用了什么比喻。

《如此西欧》的作者则通常就事论事,他也讲发生在自己或朋友身上的故事,也会表达自己的感受,但他基本不描述具体人物的外貌、神态和心理活动。他的文风是直截了当、很少拐弯的,内容则更偏向科普、说明和解释。他会告诉你,哪个国家的人有什么特点,然后再用个人例子来说明这些特点。所以,你看了第一段的概述,你就知道接下去他打算说些什么了。
作者: 蓝田日暖    时间: 2014-7-2 21:23:17

《如此西欧》是一本信息含量较大的书,虽不像小说那样生动,却正好符合了我当下的需求。

只要一看书名,就知道作者大致写了些什么。翻开目录,读者还可以立刻知道作者写了西欧的哪些国家、哪些特点,以及哪个国家的内容占了最大的篇幅。
作者: 蓝田日暖    时间: 2014-7-2 21:37:52

仔细一想,我在这个小城呆了快二十年了,是不是我也可以写篇文章,名为《如此XX》呢?

这是很不错的想法,因为这个想法让我意识到,对某地的了解和人在此地居住的时间长短并无直接的关联。如果一个人过着三点一线的简单生活,对本地的种种情况既不感兴趣也不必特别关注的话,他对本地的认识很可能就不及那些对这个地方感兴趣的外地人。

由于兴趣和个人经历所限,对自己所在的这个小城,我的了解不多也不深入。这是非常有意义的认识。它让我明白,有时候,外国人也许比本国人更了解情况,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在此就不展开了。
作者: 蓝田日暖    时间: 2014-7-2 21:55:10

综合作者车耳的职业和个人经历,我有理由相信他对某些国家尤其是法国的了解,比许多法国本地人要全面和深入一些。

目前,我对其他国家的文化很有兴趣,可以说,这本书出现得很及时。

作者: 蓝田日暖    时间: 2014-7-2 21:55:56

阅读的一大好处是,我们可以借由他人的眼睛去观察世界。

接下来,我们还可以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他人眼中的世界,继而得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感受。

通过这样的阅读方式,我们的头脑可以变得开放和灵活。
作者: 山丹丹    时间: 2014-7-2 22:06:43

赞!
作者: ruchengmama    时间: 2014-7-3 08:18:25


作者: 彦彦    时间: 2014-7-3 08:42:31

赞!谢谢分享!
作者: 蒲公英    时间: 2014-7-3 09:37:32

好看。蓝田真厉害,每贴都有精华。
作者: mingming_mummy    时间: 2014-7-3 14:59:01

这状态真好
作者: 思涵妈    时间: 2014-7-3 15:05:54

嘿嘿,我很好奇蓝田妹妹是个咋样的人,每次看蓝田的文字都觉得平静如一汪湖水,蓝色的、剔透的、闪着波光的湖水。
作者: 蓝田日暖    时间: 2014-7-3 16:13:03

思涵妈 发表于 2014-7-3 15:05
嘿嘿,我很好奇蓝田妹妹是个咋样的人,每次看蓝田的文字都觉得平静如一汪湖水,蓝色的、剔透的、闪着波光的 ...

思涵妈,其他时候不敢说,但写东西的时候,我的确是很平静的,而且对待文字很认真。

至于日常生活里,我大姐肯定不同意这看法,我老忍不住吐槽她,有时候还会露出不耐烦的神色,事后又有那么点后悔。她说我以前就是那种说话很难听的人(我们小时候常吵架打架,我嘴巴挺厉害的),现在总算好了很多。

至于我老妈,现阶段她肯定强烈反对这看法,我昨天刚和她顶过嘴。目前的情况是,隔一段时间,我们两个就要吵一架。

不能再说了,嘿嘿。
作者: 星星相惜    时间: 2014-7-3 16:18:43

  好想法, 现在肯如你这般安静地写字的人不多了, 一本书就是一个人的经历和见识,一定是各有不同的视角,江南本就是有很多故事的地方,等着你眼中的江南故事。
   最近迷上浙江卫视的《人文深呼吸》, 拍的唯美极了, 道具、场景都力求精致,连主持人的嗓音也恰到好处, 文字也美,另一个视角解读民国女性,期望国产的纪录片或者文字都能这样的精致。
作者: 蓝田日暖    时间: 2014-7-3 16:26:12

很久没骑自行车了,去年老想着骑自行车,图方便借了室友的山地车来骑,车身实在太高,勉强踮着脚上了车。一上车,过去骑车的感觉就回来了,我顺利无碍地绕着小区骑了几圈,充分满足了自己的渴望。

从初中开始,自行车就一直是我的代步工具,整整陪伴了我十二年。时至今日,高中时我风雨无阻地从小城一端骑车到小城另一端上学的情景仍历历在目。自行车道在早晨六七点时最最热闹,挤满了上学上班的骑车人。
作者: 蓝田日暖    时间: 2014-7-3 16:40:40

我以为城里专设自行车道是理所当然之事。因为我学习生活过的城市都有自行车道,我就简单粗暴地有了这样的结论。

车耳在《如此西欧》中说,法国的城市里基本没有专门的自行车道,你要骑车,你得骑在机动车道上,这当然很危险,所以骑自行车上下学、上下班的人很少。自行车爱好者得在周末或其他节假日到郊外的自行车道上去享受骑车的快乐。

作者: 蓝田日暖    时间: 2014-7-3 16:47:26

我立刻想起了高中时那条修建良好的自行车道,说起来,我还从没有那么认真地想起过它。

难不成它倒成了某种福利了?
作者: 蓝田日暖    时间: 2014-7-3 17:00:33

我想象自己身处巴黎,很想骑自行车上下班。可看着滚滚车流,我实在没有那个胆量每天和小汽车争道,只好放弃了骑车的念头。

如此看来,城市里若有专设的自行车道,对于某些人(如自行车爱好者,骑车出行更便捷的人)来说,的确是一项重要的福利,有与没有差异很大。

所以,我可以明确地说,尽管我已很久不骑车了,自行车道对我来说仍算福利。因为只要我什么时候有了兴致,打算骑车出门,我所在的小城还有的是自行车道供我安全往返。

不读《如此西欧》,我怎么会把平平常常的自行车道视为福利呢?是《如此西欧》给了我看待事物的新视角。
作者: 蓝田日暖    时间: 2014-7-3 17:14:20

《如此西欧》2004年出版,距今已有10年了,书中描绘情景自然不可能一直保留原状。

目前法国的自行车道略有增加。而中国的自行车道却已经变得不那么名副其实:部分自行车道变窄,骑自行车的少了,骑电瓶车的多了。居民区道路还常常被小汽车占用,妨碍自行车、电瓶车等的通行。
作者: 丁丁姑娘    时间: 2014-7-3 20:52:05

思涵妈 发表于 2014-7-3 15:05
嘿嘿,我很好奇蓝田妹妹是个咋样的人,每次看蓝田的文字都觉得平静如一汪湖水,蓝色的、剔透的、闪着波光的 ...

平静、深邃而睿智!
作者: 丁丁姑娘    时间: 2014-7-3 20:53:10

献不出花来,摆个色脸代替,嘿嘿。
作者: 敏锐    时间: 2014-7-3 22:11:49

真好
喜欢那句  


借由他人的眼睛去观察世界。

接下来,我们还可以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他人眼中的世界,继而得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感受。

通过这样的阅读方式,我们的头脑可以变得开放和灵活。
作者: 酷贝拉    时间: 2014-7-4 01:08:43

蓝田日暖 发表于 2014-7-3 17:00
我想象自己身处巴黎,很想骑自行车上下班。可看着滚滚车流,我实在没有那个胆量每天和小汽车争道,只好放弃 ...

自行车道也是我的福利
作者: 欣欣MM    时间: 2014-7-4 10:45:41

前段时间对历史方面的书也是兴趣盎然,最近咋看不大进了呢?
懒惰期吧,呵呵
来蓝田这里吸取点正能量。
作者: 一米妈妈    时间: 2014-7-4 12:49:00

写的真好,我最近也突然对历史,和地理有了点兴趣。
作者: 蓝田日暖    时间: 2014-7-4 19:02:16

有历史知识的人知道拜占庭,有宗教知识的人知道君士坦丁堡,有商业知识的人知道伊斯坦布尔。

拜占庭,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当这些词汇列在同一个句子中时,上历史课的感觉又回来了——我绝对在历史书上看到过它们。可除此之外,我的大脑空白得很,没有什么具体的信息自动自发地出现,为我答疑解惑。说起来,我当年历史成绩还不错,可惜死记硬背的知识,不像骑自行车这种能力,可以长久保留,随时为我所用。

既然什么也想不起来,就继续往下看吧。
作者: 蓝田日暖    时间: 2014-7-4 19:10:12

接下去,上历史课的感觉更浓了。车耳开始具体描述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的辉煌历史了,建都年份出现了,朝代更替的原因也解释了,总之可以列为考卷题目的众多信息一一出马。我的轻微强迫症又犯了,看到某世纪,我就想着要把它转换成年代,如果写的是公元5世纪,我就得在脑子里把它转换为400多年,估计这是以前上历史课、背考试要点时留下的习惯。

看完了“历史的辉煌”,浏览了“建筑的独特”,车耳开始描述伊斯坦布尔的“现实的风情”。我的福利总算到了。
作者: 蓝田日暖    时间: 2014-7-4 19:19:02

作者写道:“到伊斯坦布尔后,才知土耳其餐是世界第三大美食。”

什么?土耳其餐是世界第三大美食?我知道中餐和法国菜闻名全球,意大利菜也挺热门(有这样的印象,和《托斯卡纳艳阳下》这本书脱不开关系)。可是,我从不知道,美食大国名单中,还有个土耳其。

然后,我很快意识到,自己对土耳其这个国家一点都不熟。确切地说是完全不熟,所以我根本想象不出土耳其食物会是怎么一副模样。
作者: 蓝田日暖    时间: 2014-7-4 19:29:10

与身边众多的美食爱好者相比,我对于吃并不上心,同样的早饭,我甚至可以吃上一整年,让听者汗颜。

可是为什么土耳其辉煌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没有吸引我,它们的食物反倒激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呢?难道是中国人对吃的执着深深地影响着我吗?也许是吧。

“土耳其餐的确好吃,中国人又能习惯。”作者继续说道。

中国人能习惯的土耳其菜,是不是可以称之为,熟悉的陌生菜呢?我越来越好奇了。
作者: 蓝田日暖    时间: 2014-7-4 19:39:05

作者用了较长的篇幅介绍了伊斯坦布尔的历史和建筑,到了现实风情篇,立刻就小气了,正式写食物的就一小段。还好,一小段也够了,因为正是这段内容拉近了我和土耳其文化的心理距离。

“土耳其餐还有一个独特之处——菜淡饭咸,黄瓜西红柿这样的蔬菜不放盐,连做的鱼也不够咸;米饭却放盐,再拌点油,空口吃就行,很有味道。所以吃土耳其餐可以菜上吃菜,饭上吃饭,不必像中餐配着吃。”
作者: 蓝田日暖    时间: 2014-7-4 20:03:08

本帖最后由 蓝田日暖 于 2014-7-4 20:04 编辑

哈哈,果然是熟悉的陌生菜。土耳其也是热米饭配菜,菜冷热兼有,热菜不少,蔬菜挺多,和中餐的搭配形式很像。这是熟悉的部分。

虽然有很像的地方,中餐和土耳其餐毕竟是两个类别的菜,所以土耳其餐肯定有许多异于中餐的部分,其中米饭的咸味就是最明显的一例。

在白米饭上撒油和盐,用勺子把油盐涂抹均匀,最后用双手把米饭搓成团。一个很有味道的饭团就出炉了,这是我小时候偶尔会吃的美食,我奶奶会做,我妈妈会做,食材和土耳其米饭差不多,相信味道也很接近。

这类咸味饭团,我和小伙伴们小时候常有机会吃到,可以说土耳其米饭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只不过这里没有哪个母亲把咸饭当作每日的主食。

菜淡饭咸,菜咸饭淡,两种搭配,随你选择。了解土耳其餐,多了一种饮食新思路,不错不错。

作者: 蓝田日暖    时间: 2014-7-5 06:53:51

本帖最后由 蓝田日暖 于 2014-7-5 06:55 编辑

我的兴趣不止于此,我开始想知道土耳其这个国家的现状。我想知道土耳其人长什么样,他们怎样生活。我想知道土耳其文化究竟有何独特之处……

心动就行动,我立刻开始上优酷和土豆网搜寻相关资料。用“土耳其”为关键词,我搜出了不少影视音乐视频。上次,我想搜索芬兰资料的时候,可没这么容易啊。仔细观察之后,才发现原来视频上传者多半是土耳其人,再看视频下方的点评,立刻知道观看这些视频的,也主要是土耳其人。哈!原来是一些土耳其人把优酷当作了视频上传下载和观看的一个驻点。这倒大大方便了我。
作者: 蓝田日暖    时间: 2014-7-5 07:20:40

本帖最后由 蓝田日暖 于 2014-7-5 07:26 编辑

我看了一些粉丝自制mv和音乐mv,下载了不同类型的三集土耳其电视剧,希望借由这些生动的材料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效果不错。

土耳其人的长相类型很丰富,联想到土耳其的辉煌历史,倒也不难理解。这个国家实在经历了太多文明,不同种族的人都曾在此生活,并留下他们的后代。这一长相特征在他们的电视剧里表现得十分明显。

土耳其帅哥有长这样的
[attach]41155[/attach]
[attach]41154[/attach]

也有长这样的
[attach]41153[/attach]

作者: 蓝田日暖    时间: 2014-7-5 11:22:48

土耳其女人多半浓眉大眼,发色以黑色为主,眼睛颜色则比较丰富,蓝色、黑色均有。

在下载的这些视频中,我比较喜欢下面这两个美女,当然两者相比,第二个美女的长相更为独特,更易辨认。
[attach]41173[/attach]
[attach]41172[/attach]


作者: 蓝田日暖    时间: 2014-7-5 18:31:29

我起初下载的那些视频都不带中文字幕,不懂土耳其语的我只能从中获取很少的信息,为了进一步了解土耳其这个于我而言颇显神秘的国度,我只好求助于国内拍摄的纪录片。很快我就找到了《走进土耳其——历史篇》和《走进土耳其——风情篇》,这两期节目是由央视拍摄的,内容还算丰富。

看完车耳的文章,再去看这两期节目,效果特别好。比如说,前者用文字带你认识土耳其的建筑风貌,后者则用实物影像外加解说,使原本模糊的土耳其建筑在你心中变得立体而生动。可以说,这两者有着互相配合,彼此补充的关系。

【走进土耳其历史篇: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ljCC-t7v1A/
【走进土耳其风情篇: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mE0ncRv6PNE/
作者: 蓝田日暖    时间: 2014-7-5 18:42:25

本帖最后由 蓝田日暖 于 2014-7-5 18:55 编辑

也许是我纪录片看多了,也许是受了《电影制片手册》的影响,对于这两期节目,我只能说它们的内容还算丰富,但要说整体品质,实在不能说太好。感兴趣者如果点击了视频链接,却发现它们乏善可陈,请不要勉强,也许你们可以只看我的帖,因为我会尽量生动地把其中的核心内容展示在本帖中。

                                                         【蓝眼睛】
                                          [attach]41176[/attach]
作者: 蓝田日暖    时间: 2014-7-5 18:51:17

大姐正打算出门,我突然想知道蓝眼睛的去向,于是我问她:“你看到那个蓝眼睛了吗?”

她看了我一眼,有点犹豫和不好意思地回答,“不知道,应该扔掉了吧,旁边的金属都生锈了……”

哦,虽然那蓝眼睛是她买给我的,我也曾把它挂在包上很长时间,但其实我对它的感情没有那么深,我只是一时兴起,想拿着实物好好看一看而已。虽然有点遗憾,倒也不是什么大事。
作者: 蓝田日暖    时间: 2014-7-5 18:54:31

本帖最后由 蓝田日暖 于 2014-7-5 19:02 编辑

她离开一会后我才意识到,我们居然如此自然地使用了“蓝眼睛”这个词汇,要知道我是几天前才知道有“蓝眼睛”这个词的,而且事后我也只是和她简单提了一下,没想到我们两个这么快就认识并记住了蓝眼睛。

蓝眼睛——在土耳其随处可见的玻璃工艺品,可做成不同形态的物件,多为小挂件,可用作手机链,也可挂在手包上。

我的蓝眼睛比较适合挂在包上,这件工艺品是几年前大姐在土耳其转机时在机场买的。可惜当时脑回路不正常,脑子里好像就没有土耳其这三个字,一直以为这是在尼泊尔买的。对当时的我来说,这就是一件比较好看有点异域风情的工艺品,我从没想过人家有个正式的大名——蓝眼睛。
作者: 蓝田日暖    时间: 2014-7-6 20:54:41

本帖最后由 蓝田日暖 于 2014-7-6 22:21 编辑

晚上回到家,意外地发现蓝眼睛居然没有丢掉,更让我惊喜的是,这串挂件居然有一大一小两只蓝眼睛。手机丢了数据线,无法把照片传至电脑上,只好让弟弟拍了照,照片待会再上传。

蓝眼睛又叫恶魔眼,关于它的具体意义,网上很易搜到。简单来说,蓝眼睛是土耳其人的护身符、避邪物。作为护身符,蓝眼睛可以保护主人,不受嫉妒、恶意等各种邪恶的侵害。至于世俗化的土耳其人是否对此深信不疑,我就无法保证了。

如果去土耳其,买些蓝眼睛挂件赠送亲朋好友,顺带解释它的大名和功能,想必会是很好的选择。只须加些文字说明,本来无名无姓的普通挂件,就可变成有内涵的饰品兼护身符了,所以不要吝惜话语。
作者: 蓝田日暖    时间: 2014-7-6 22:18:04

本帖最后由 蓝田日暖 于 2014-7-6 22:19 编辑

蓝眼睛挂件(部分已丢失
[attach]41177[/attach]

小的蓝眼睛放大图
[attach]41178[/attach]



中国护身符玉和土耳其护身符蓝眼睛并置图
[attach]41179[/attach]



作者: 山丹丹    时间: 2014-7-7 09:14:58

蓝眼睛很别致!
作者: 山丹丹    时间: 2014-7-7 09:17:05

顺着你的介绍,周末看了人文地图里的以色列,佩服这个伟大的民族。以前的工作和很多以色列打交道,于是看了《出埃及记》,萌生了去这片土地上走一走的想法。看了这部纪录片,又想去了。


作者: 蓝田日暖    时间: 2014-7-7 21:44:53

本帖最后由 蓝田日暖 于 2014-7-7 21:56 编辑

前段时间,老妈问我是否知道一战还是二战期间的著名事件,好像是一对夫妻被一个大学生枪杀了。

我仔细想了想,可以百分百确定的是,是有这样一件枪杀案,而且这件事是引发世界大战的导火索(至少历史课本上是这么说的),至于这对夫妻是哪个国家的人,这一事件是一战还是二战的导火索,以及枪杀他们的青年是不是大学生,我就不知道了,这么多年过去,早就忘了。

历史上发生过的许多惊心动魄的事件,到了历史课本上,往往变得干巴巴,一点也不生动。学生努力记住它们,大多是为了应付考试,一等考试结束,这些事件就失去了所有的意义,被学生抛诸脑后。


作者: 蓝田日暖    时间: 2014-7-7 21:51:05

本帖最后由 蓝田日暖 于 2014-7-7 21:57 编辑

我妈想知道的枪杀案是萨拉热窝事件:

发生于1914年6月28日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枪杀。这次事件使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看着这两句话,我立刻开始推断以此出题的多种可能性,考题可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是_________(选择题);一战导火索发生的时间是_________,地点是_________(可能是选择题,可能是填空题)……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意义(如标志着_____;是____的导火索/萌芽……),回忆起来,考历史前要死记硬背的东西可真不少。为了记这些东西,我当年绝对死了n多脑细胞,最后收获的就只有分数而已。
作者: 蓝田日暖    时间: 2014-7-7 22:59:53

地理位置独特,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在描述某个地方,尤其是历史名城时,上面两个短语出现得频率尤高。《如此西欧》描述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的地理位置时,也是用了“独特”一词。那么究竟它独特在哪里呢?作者是这么小结的:

从地理上看,后来更名为伊斯坦布尔的这座古城从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它扼黑海之咽喉,地跨欧亚两洲,北边是博斯普鲁斯海峡,南通达达尼尔海峡,中间是号称世界最小的海马尔马拉海。黑海北部国家的人想去地中海必经伊斯坦布尔。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它既成为历史上战乱的中心,也使它长时期成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及商业中心。当时世界上没有一个城市能同时成为这么多中心,拥有这么独特的地位,以至于让史学家着了那么多笔墨。时至今日,伊斯坦布尔仍散发着历史的魅力,吸引着全球的游客。
作者: 蓝田日暖    时间: 2014-7-7 23:05:58

即使作者似乎把伊斯坦布尔的地理状况描述得相当清楚了,但对于空间想象力差的人来说,单靠这些文字内容还是很难充分理解伊斯坦布尔地理状况之独特,在这种情况下,借助地图来加深理解很有必要。让我们通过地图来看看土耳其和伊斯坦布尔的地理“优势”。

[attach]41186[/attach]

[attach]41185[/attach]
作者: 蓝田日暖    时间: 2014-7-7 23:34:18

北面是黑海,南面是地中海。连通两海的是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和达达尼尔海峡,在没有飞机、汽车,陆路交通也不发达的过去,由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和达达尼尔海峡构成的海上通道之重要性不言自明。

另外,土耳其左边是欧洲,右边是亚洲,与多个国家接壤,是东西方文化和商业交流的最重要通道。

既然黑海北部国家的人想去地中海必经伊斯坦布尔,那么一旦黑海一带和地中海一带的国家发生冲突,有作战的打算,伊斯坦布尔就势必会被牵扯进去,它将是其他国家觊觎的战略要地。

……

由此可见,土耳其的地理位置的确独特,伊斯坦布尔的地理位置的确独特。
作者: 蒲公英    时间: 2014-7-8 06:35:41

蓝田日暖 发表于 2014-7-6 22:18
蓝眼睛挂件(部分已丢失)

好漂亮的蓝眼睛!
作者: 六木    时间: 2014-7-8 13:19:24

太有文化了也```
作者: 乐山乐水    时间: 2014-7-8 16:51:15

同样分不够用,也写不出文字出来。
作者: 蓝田日暖    时间: 2014-7-8 21:47:09

从土耳其的电视剧中可以看到,伊斯坦布尔的地形和重庆、首尔相像,地势高低起伏,上坡路和下坡路很多,有许多建筑顺斜坡而建。这是伊斯坦布尔城市面貌上的一大特色。

伊斯坦布尔城市面貌的另一大特色是清真寺多,这些清真寺令伊斯坦布尔散发出古朴庄重之气。清真寺建筑有一些普遍的建筑元素,如圆形拱顶、新月标志、宣礼塔等,不过具体到规模、外观内饰、宣礼塔数量等内容,则不同的清真寺有不同的风格。
作者: 蓝田日暖    时间: 2014-7-8 21:48:33

不再用文字形容土耳其的清真寺了,用文字描述使读者对被描述的建筑物产生接近实际状况的印象,难度非常大。就拿前面的”宣礼塔“来说,若不熟悉清真寺建筑,读者就很难在头脑里勾勒出它的面貌,也不会知道它起着什么作用,与主体建筑有着怎样的方位关系,等等。

在《如此西欧》中,车耳在实地探访后描绘了土耳其的几大知名清真寺,他自然看到了清真寺主体建筑外的宣礼塔,但他不知道有”宣礼塔“这个专有名词,所以他将那些塔状建筑称为”尖碑“,事实上用”尖碑“比用”宣礼塔“更易使读者混乱,因为面对”尖碑“读者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各种与实际情况相距甚远的联想,而看到专有名词”宣礼塔“,读者一般不会发散思维,他们要不就是了解宣礼塔是怎么回事,要不就是承认不认识、得去查找相关信息、或者索性随它去。
作者: 蓝田日暖    时间: 2014-7-9 06:39:45

本帖最后由 蓝田日暖 于 2014-7-9 06:41 编辑

伊斯坦布尔有三座著名清真寺,下面以图略作说明,知道了清真寺的名字后,感兴趣的自然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更多信息。

苏蕾曼清真寺
[attach]41201[/attach]

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又叫蓝色清真寺)
[attach]41200[/attach]

索菲亚大教堂(又叫粉色清真寺)
[attach]41202[/attach]

如果脸盲,还可以通过四周的宣礼塔(高而细的尖塔状建筑物)数量略作区分,苏蕾曼清真寺和粉色清真寺的宣礼塔数量都是四座,蓝色清真寺有6座。


作者: 星星相惜    时间: 2014-7-9 09:51:28

本帖最后由 星星相惜 于 2014-7-9 09:53 编辑

  认识个女孩在法国读中东历史,说每天都必须阅读大量的资料,来完成导师给的论文,作为华裔,很少人会选这么冷门的专业读,可是,她却特别爱研究中东历史,她说通过分析历史事件是件非常好玩的事情。
   他们的论文经常要要找大量的资料,分析总结为何在那样的时间和地点会发生那样的事件,寻找历史背后的迷团, 听她说完后,我都对这样的历史学习非常的向往。对比中国的“时间、地点、人物”,那样的学习似乎不太可能让人厌烦。
   这个女孩提出想毕业后做中东记者,她爹妈坚决不同意。
   
作者: 尘埃落定    时间: 2014-7-9 13:19:57

哎!我是听了烨子妈妈的劝告,抓紧灌成老太太。。。

可是一灌成老太太,就没有发帖的动力了。。。

好几个帖子荒着,这是找揍的节奏啊。。。。
作者: 星星相惜    时间: 2014-7-9 13:32:03

   就你妈感兴趣的历史事件,百度了一下, 研究了一下,斐迪南大公本身就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他热爱打猎和冒险,  他沿着南太平洋完成了一次从印度到北美的探险,还为此写成了2000多页的游记。他的游记本身就很引人入胜, 可以成为小说或者电影里很好的题材了。
作者: 星星相惜    时间: 2014-7-9 13:40:38

本帖最后由 星星相惜 于 2014-7-9 13:52 编辑

  历史迷团的“刺杀事件”发生在1914年6月28日,这个日子如果按中国历史老师的写法就可以形成一个考点了,考生们死记硬背后又还给教科书的日子,可是,这个日子背后并非如此简单------所选择的日子是非常不吉利的一天,因为在1389年的那一天,在科索沃战役中,塞尔维亚人在被土耳其人大败后丧失了近五百年的独立地位。
    百度对这个日子的描述到此为止, 但是作为这么重要的历史事件,它背后的政治动因绝对不止于此, 所以,我想象了一下那个学中东历史女孩的教授会在讲到这一段的时候引申出什么样的话题?作为学生又可以从这个话题中寻找出多少种不同的答案?
作者: 星星相惜    时间: 2014-7-9 13:52:11

  可是这个历史谜团并未就此打住,斐迪南大公夫妇被杀时的乘车再次成为了迷。
作者: 星星相惜    时间: 2014-7-9 14:02:20

    这部车第一次出事是一九一四年六月二十八日,当时,这部车属于奥地利皇室所有(那时候,汽车是贵族的消费品)。这一天,奥地利皇太子和他的妃子一起去访友,这部车由专门司机驾驶,在车的后面,还跟着几十名骑马随行的侍从。正如历史事件所描述的那样,在路途中斐迪南大公和王妃被刺杀了。
   随后,这部车被打如“冷宫”,可是一位好奇的王候揭开了这部车后来的几次匪夷所思的惨剧:
  当时的一位王候,偶然见到了这部车,对这辆华贵气派的高级轿车一见钟情,觉得自己如果能驾驶这样的一辆在街上行驶的话,那一定威风八面,于是向皇室提出借用这部车。  皇室虽然因为皇太子的死认为此车是不祥之物,但也并不认为此事与车有多大的关系,同意了。这位王公贵胄借到这部车之后,便约了一位朋友,驾着这辆车一起出去兜风,结果非常之悲惨,两个人一起命赴黄泉,但这部车却几乎是完好无损。
     紧接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战场打得如火如荼。奥地利军队中的第五师师长是一名骁勇善战的将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初,曾立下过许多赫赫战功。就在他挥师挺进途中,这部车被他的军队收容,然后层层上交,最后到达他的手中,他对这辆车一见钟情,当着自己的"座骑"。然而非常遗憾,就在他得到这辆车的第二十一天,萨尔斯堡大战拉开了序幕,这位被人称为"幸运之神"的常胜将军却在此役中惨败,被革职强制送回到维也纳,没过多久便精神失常。  
     将军受到严厉处分以后,这部车被他的幕僚——一位陆军上尉得到。
     这名上尉得到此车后的第九夭,他驾车外出,结果在路上将两名行走的农夫撞死。上尉见发生惨祸,急打方向盘,岂料此车又一头撞上了路边的一棵树,上尉从座位上飞起,撞破前面的挡风玻璃,跌落在车外,头破血流而死。  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部车已经是千疮百孔,但其豪华气派却不减,仍然是人见人爱。战后,这辆车的第一任车主是一位地方行政官员,他对此车进行了修理,作为自己的专车。但他绝对没有料到,这辆车在四个月中出了四次车祸,第四次车祸时,这位官员折断了脊骨,因而变成了终身残废。  一连串的不幸使得这辆车"名声大震",那位不幸的行政官员想将此车脱手,虽然价格一降再降,却无人敢问津,人们是谈"车"色变。这位官员无可奈何,准备将此车进行拆卸分解,出售零部件。  就在这时,一名不信邪的买主找上门来,他是萨尔斯的一名医生。他是一个极其相信科学的人,觉得这部车的说法幼稚可笑至极,便以极低廉的价格买下了这辆车并且安全行驶了六个月。
     六个月可以说是这部车的安全行驶记录。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份记录,这名医生开始沾沾自喜起来,不再像以前那样步步小心。谁知不久后的一天早晨,他驾车出诊,当人们发现他时,汽车四轮朝天翻倒在一个低洼地,出人意料的是,汽车竟然完好无损,而这个医生却惨不忍睹地倒毙在路旁。因为死无对证,谁都不知道车祸是怎样发生的。
     医生的遗霜将此车卖给了一名珠宝商,一年以后,珠宝商非常意外地自杀身亡。此车再次易主,新主人又是一名医生,这是一名声誉极佳的医生,找他看病的人要排很长时间的队才轮得上。然而,自从他得到这辆车后,人们都怕沾上了魔性因而倒霉,不再找他,生意一落千丈。无可奈何,他不得不四处奔走,寻找新买主。  因为此车性能极佳,外观豪华,价格又越来越低,总有那些不信邪的人,肯买下来。  此车的新主人是一名年轻气盛的赛车手,然而非常不幸,这名赛车手在得到此车后的第一场比赛中,发生了意外事故,他被摔出车外,肝脑涂地而死。
  
作者: 星星相惜    时间: 2014-7-9 14:03:39

随后,这部车再次回到萨尔斯堡,新买主是萨尔斯堡附近一位农场主。数月后一个闷热的下午,农场主驾车前往萨尔斯堡,途中,汽车突然发生机械故障,动弹不得,农场主正束手无策时,见一名农夫赶着马车过来,他便要求农夫帮他用马车将汽车拖到附近修理。就在马车拖动汽车之后,汽车引擎突然发动,快速向前奔驰,将马车撞得粉碎,农夫和农场主双双丧生,汽车翻倒在路旁的排水沟旁才停住。  有一名出租车经营者见这部车价格极低,且豪华漂亮,心想经过改装后定可以卖个好价钱。于是买得此车,经过修理及重新喷漆后,使之焕然一新。然而,人们都知道此车是一辆"魔车",多少天过去,竟无买主上门。几天之后的傍晚,车主因为急着去参加婚宴,一时又找不到别的车,便驾驶着此车,与六位朋友一道前往。但在半途中,此车撞上了路边的电线杆,四人当场死亡,两人成了终身残废。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不久,这部车被盟军的飞机炸得粉碎,尸骨无存。
作者: 星星相惜    时间: 2014-7-9 14:21:28

   一个历史事件背后埋藏着多少鲜为人知的秘密和解释不清楚的谜团,这么多画面感极强的故事,让我不知不觉地记住了 1914年6月28日这个日子。
   我甚至还想起,中国的作家和导演们为何不能在上下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选取一些类似的题材,写成小说或者拍成电影, 而不是反复得用那些快嚼烂了的宫斗戏和胡编乱造的皇帝戏?
    在搜索这些故事的时候,我突然想起那个学中东历史的女孩对于就业的看法,她说分析历史事件是非常好玩的事情,而她的老师说,如果她善于在历史事件中找答案的话,她也能胜任很多工作,据说国外很多工作是不看专业的,除非工科类专业。
   的确是,我想起最近朋友们评论美剧,震撼其背后的专业团队,美剧对于每个事件的发生都力图还原其真实性,例如演教授的演员必须要专业到具有教授说话专业的姿态和背景知识,那么,这样的要求下,演员背后的专业团队里就非常需要一个长期研究中东历史一样的有着类似历史知识的专业人士。
作者: 蒲公英    时间: 2014-7-9 14:32:28

星星相惜你好专业啊!那部豪车的历史真值得回味。
作者: 乐山乐水    时间: 2014-7-9 15:27:44

看完了,灌水拿分。
作者: 龙珑    时间: 2014-7-9 15:36:36

看了这些觉得自己真正没文化
作者: 思涵妈    时间: 2014-7-9 17:00:23

好看,各位多写点。
作者: 蓝田日暖    时间: 2014-7-9 17:33:47

你说这是不是巧合呢?

除了一本《如此西欧》外,几年前我还买了一本《欧洲史》(作者叫柯尊文),当时也觉得挺难看,没看多久就搁置一旁了。

这两天随便翻了翻,有一段作者的感言很触动我,内容如下:

人类,不论是哪一种肤色的人,自我意识都太过深重。很早的时候,人们就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其他日月星辰都绕着我们的地球转动。哥伦布到达美洲,本来只是一群欧洲人第一次到美洲做客罢了,但是从来都是被冠以“发现”之名,美洲从来都生活着土著居民,他们的土地还需要欧洲人来发现吗?不论是哪里的居民,总会有自己的宗教或者图腾,但是当欧洲人来到那里之后,软硬兼施地让当地人皈依基督教,如果当地人不肯,往往会引来杀身之祸。

美国著名学者房龙曾写过一部名为《宽容》的书。作者在书中其实是以宽容为幌子揭示了人类社会特别是宗教的不宽容史。我不知道,宽容是不是解决现实问题,甚至拯救人类历史的一剂良药,因为宽容,真正的宽容从来就没有在历史上出现过。

【全身心研究历史,说起来也是件沉重的事,实在是人类世界的战争和杀戮太多了。】
作者: 蓝田日暖    时间: 2014-7-10 16:50:48

本帖最后由 蓝田日暖 于 2014-7-10 17:45 编辑

土耳其地理位置如此独特,各种族的人你来我往,除了语言、文化更迭外,民众的宗教信仰也被迫不断改变。

如今90%土耳其人信仰伊斯兰教,可在伊斯兰教变成国教之前,基督教才是当地宗教领域千余年的主角。当然,那时候横跨欧亚大陆,北临黑海、南面地中海的这个国家不叫土耳其,它是拜占庭帝国,也可以称为东罗马帝国。

既然有东罗马帝国,想必也有西罗马帝国,没错,这是由罗马帝国分裂而成的两个国家。西罗马帝国的大本营仍在罗马,东罗马帝国的中心则在欧亚一带。从此,两个国家在经济、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开始拉开差距。
作者: 蓝田日暖    时间: 2014-7-10 17:18:41

在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之前,当时的统治者君士坦丁一世就决定把新国都建在当时的拜占庭(即今天的伊斯坦布尔),从这个决定可以看出他极具战略眼光。因为在此后约两百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了,而建都拜占庭(在罗马人统治下叫君士坦丁堡)的东罗马帝国则存活了千余年。

无缘无故需要迁都吗?结合君士坦丁个人的卓越才智,我们完全可以推断这一迁都举措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欧洲史》作者的这段话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作者: 蓝田日暖    时间: 2014-7-10 17:45:20

罗马帝国建成几百年后,罗马城已经变成一个腐败堕落的垃圾场了,充斥着酒鬼与妓女。

罗马人不再谈论为国捐躯,因为四海之内一片安宁。角斗场每天都有惊人的节目,歌剧院不时上演小妇人津津乐道的悲剧。人们把大量的时间用来品评食物、酒水,还有从东方运来的丝绸。如果一个罗马人声称要成为一名保家卫国的骑士,那么准会有人骂他脑袋有问题。

君士坦丁意识到,如果他的皇室定居在这样一个地方,迟早会沦为街头流氓,于是他决定搬出去。他的眼光不错,选择了欧洲和亚洲的门户拜占庭,并且以自己的名字为它重新命名——君士坦丁堡。
作者: 蓝田日暖    时间: 2014-7-10 17:49:02

看到这里,我立刻想起了“孟母三迁”的故事。

君士坦丁迁都也好,孟母三迁也罢,都在强调一点,外部环境对于个人的影响非常大,所以应尽力选择适宜后代成长和发展的外部环境。
作者: 蓝田日暖    时间: 2014-7-10 17:55:56

本帖最后由 蓝田日暖 于 2014-7-11 16:14 编辑

在此借助百度这一工具,摘录一些信息:

东罗马帝国:
拜占庭帝国(395年—1453年),即东罗马帝国,是一个信奉东正教的君主专制国家。位于欧洲东部,领土曾包括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极盛时领土还包括意大利、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和北非地中海沿岸。是古代和中世纪欧洲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在其上千年的存在期内它一般被人简单地称为“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共历经12个朝代;93位皇帝。帝国的首都为新罗马(即君士坦丁堡)。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攻入君士坦丁堡(现已更名为伊斯坦布尔)而灭亡。
作者: 蓝田日暖    时间: 2014-7-10 22:30:39

本帖最后由 蓝田日暖 于 2014-7-10 22:38 编辑
星星相惜 发表于 2014-7-9 14:21
一个历史事件背后埋藏着多少鲜为人知的秘密和解释不清楚的谜团,这么多画面感极强的故事,让我不知不觉地 ...


历史中满是狗血情节。刚在《欧洲史》中看到凯撒死的那一段。

公元前44年3月的一天,恺撒去参加元老院的会议,事前已经有人向他通风报信,元老院要对付他。可是恺撒这一次太大意了,他认为那帮老家伙只是一些摆弄唇舌的乌合之众,根本没有胆量和他叫板。

但是他真的太大意了,元老院那些人确实没有能耐也没有胆子和他正面交锋,但是他们找了几个很不错的替死鬼,领头的是布鲁图斯和卡西约,他们原来都是恺撒的亲信。当布鲁图斯的短刀无声地刺入恺撒的胸膛时,恺撒脸上一片痛不欲生的神色,因为布鲁图斯是他的私生子。

在这段文字旁还配了一副恺撒被刺插图,并有这么一句话:“他在凶手中认出了他十分信任的布鲁图斯,说道:‘你也这样,我的儿子。’”

P.S. 恺撒的确非常看重布鲁图斯,视他为儿子,但两人是否是亲父子,众说纷纭,难以确证。在《欧洲史》一书中,作者认为他们是亲父子。
作者: 蓝田日暖    时间: 2014-7-11 15:27:30

文化领域的同化

指不同文化单位融合成一个同质文化单位的渐进或缓慢的过程。在同化过程中,个人或团体因与另一文化团体直接生活在一起,采纳其态度与价值,思想的模式,行动的习惯。概言之,采纳其一切生活方式,与之形成共同的文化生活。
作者: 蓝田日暖    时间: 2014-7-11 15:38:26

本帖最后由 蓝田日暖 于 2014-7-11 15:39 编辑

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的西边就是有着璀璨文化的希腊,而在君士坦丁迁都之前,希腊文化已在拜占庭及其周边地区占据了统治地位,而且希腊人是当地主要居民。当拜占庭改名为君士坦丁堡,成为东罗马帝国首都后,当地的希腊文化并未让位给罗马文化,相反罗马人很大程度地接受了希腊文明,他们开始说希腊语,希腊语甚至成为了官方语言。

类似这样的文化融合或者说同化现象在历史上频繁出现,尤其在先进文明和相对落后文明相融时,只要落后文明的人有较为开放的头脑,他们通常会学习和接纳先进文明,因为显然先进文明能给他们带来更多无可否认的好处。
作者: 乐山乐水    时间: 2014-7-11 16:00:15

学习了。
作者: 蓝田日暖    时间: 2014-7-11 16:13:21

当然,严格来说,东罗马帝国的文化不是对希腊文化的全盘复制,不是对希腊文化的百分百接纳,它自然带去了罗马帝国的诸多政治、宗教元素。

东罗马帝国建成和发展时期,在宗教信仰上,兴于罗马的基督教(稍晚一些可明确称为东正教,以区别于西罗马帝国的天主教)才是国教。

如今去土耳其,大家看到最多的是伊斯兰教的清真寺,而在五六百年前,同一片土地上矗立最多的宗教建筑则是教堂。一旦宗教地位改变,宗教建筑自然也就随之改变。还好,目前仍有索菲亚大教堂,可让游客管窥东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的兴盛。
作者: 蓝田日暖    时间: 2014-7-11 16:16:32

本帖最后由 蓝田日暖 于 2014-7-11 16:20 编辑

@尘埃落定

虽然我以前为了写作,查过很多建筑风格,什么巴洛克、哥特式,等等。可作为门外汉,至今还是无法很好地分辨。你又加了拜占庭风格,洛可可风格。

能不能以比较好理解的方法给我说说这些风格?

P.S. 我倒是知道哥特式的人物造型。好像是这样的:

[attach]41215[/attach]



作者: 蓝田日暖    时间: 2014-7-12 07:16:38

本帖最后由 蓝田日暖 于 2014-7-12 07:22 编辑

公元前30年,罗马帝国开始统治希腊,当然也就把希腊殖民地拜占庭城纳入了囊中。

罗马帝国版图很大,东西两部分的地理、文化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加上政治商业文化中心在西部的罗马城,对于东部的管控并没有那么严格,所以希腊文化继续在东部兴盛。

就是看一看今日的地图,我们也可以从地理层面对此状况有所了解。

[attach]41222[/attach]



作者: 蓝田日暖    时间: 2014-7-12 07:25:38

本帖最后由 蓝田日暖 于 2014-7-12 08:04 编辑

黑海,地中海,爱琴海,还有将伊斯坦布尔划为隔海相望两部分的内海马尔马拉海,不得不说土耳其的海资源真是丰富,光是海景,就能吸引一大批游客了。

马尔马拉海
[attach]41225[/attach]

沿岸建筑,那座十分显眼的建筑应该就是蓝色清真寺
[attach]41226[/attach]


作者: 蓝田日暖    时间: 2014-7-13 18:00:27

先撇开土耳其,谈谈《如此西欧》和《昆虫记》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些内容。

在《如此西欧》作者认真讨论不同国家的人在思维模式上的差异时,好几次我都笑得拍桌,甚至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极度无奈。"奇葩“的思维模式,“奇葩”的逻辑,是我笑的原因。但这也证明我和作者在这方面是同一国的,是站在同一阵线的,假如我是作者所说国家的人,那么奇葩的大概是作者的思维模式和逻辑了。
作者: 蓝田日暖    时间: 2014-7-13 18:05:25

越是了解其他国家的风俗、思维模式,以及他们对中国及中国人的看法,就越是能够换个角度来看待自己的文化。

当外国人说中国人打招呼习惯用“你吃了吗”时,我们可能会认为,这样的认知已经老掉牙了。可在我这里,“你吃了吗”真的仍是打招呼的主要手段,尤其在靠近吃饭时段遇见人时,我还是会习惯性地问对方吃过饭没,甚至有时候已经晚上七八点了,我都会不假思索地问对方吃过了没。
作者: 蓝田日暖    时间: 2014-7-13 18:17:30

以下是车耳对于法国人思维的一点感受:

西方大国中,法国人的思维最不可思议。他们说“是”的时候,心里想的可能是“不是”,这使初与法国人打交道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也让久居法国的外国人常常莫名奇妙。

实际上“是”对于法国人可以是一种承诺,也可以不是承诺。别人以此态度对待他们,他们也安然处之。
作者: 蓝田日暖    时间: 2014-7-13 18:19:16

本帖最后由 蓝田日暖 于 2014-7-13 18:23 编辑

以下是车耳父女遭遇的一件事,可以把自己代入,去感受一下法国人的思维模式。

“我们的女儿在幼儿园有个很要好的小伙伴,两人每天混在一起,亲如姐妹。上大班时小伙伴转去另一所幼儿园,女儿伤心了好长时间。不久我们在花园里碰到她们母女,两个小伙伴见面非常高兴,母亲热情地告诉我们她女儿如何在家里念叨我们的女儿,要了我们电话号码,说过几天请我们的女儿去她家玩。以后我们忘了此事。几个月后又碰到这对母女,这位母亲又大讲她女儿的想念之情,又把我们的电话要了一遍,然后仍然是杳无音信。”


作者: 蓝田日暖    时间: 2014-7-13 18:27:03

这样的行为模式对于中国人来说已可归为说话不算数了,被逼无奈,在法国长期工作生活的中国人只得适应当地文化,他们是这么适应的:

“和法国人初次交往,不能指望他和你联络,真想和他保持联系的话,就要记下他的电话,而不是把自己电话留给他。我们认识的法国人,道别时常对我们说,哪天请来家里坐,并把我们电话号码要去,过后就不了了之。以后我们漠然处之,电话随要随给,反正知道他们不会打,不会浪费时间。”
作者: 蓝田日暖    时间: 2014-7-13 18:33:30

本帖最后由 蓝田日暖 于 2014-7-13 18:44 编辑

接着,作者用三页内容描述了自己买眼镜的事情,让我大笑不止的就是这件事。不过内容太长,就不摘录了。

写完三页还没完,作者的不满和无奈还没得到充分宣泄,于是又由此及彼地,牵扯到了法国足球。恰逢世界杯,就把相关的内容摘录下来,顺便也请大家感受感受作者的不解和无奈。
作者: 蓝田日暖    时间: 2014-7-13 18:38:20

作者想买眼镜没买成,反而被迫和店家进行了一场哲学式的辩论,这次事件烙印在作者头脑里,挥之不去,以至于花了很长的篇幅细致地描述了整个过程,末了,还有如下的小总结:

法国这种是也不是,不是也是的作风让人实在消受不了。对于他们,似乎买卖过程中,顾客满意不重要,把东西卖出去也可以不重要,重要的倒是卖主心理获得满足。像法国人踢足球一样,关键是踢出风格来。


作者: 蓝田日暖    时间: 2014-7-13 18:40:43

法国国家足球队前队长曾说:“我宁愿输掉一场比赛,也要踢一场精彩的球。”

普拉蒂尼也说:“法国队踢球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是劲道不同。”

法国足球队教练米歇尔依达戈则说:“比赛成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大家心里都留下感动,我们想赢得的是他人的尊敬和崇拜。”
作者: 蓝田日暖    时间: 2014-7-13 18:43:01

但是踢球不想赢还比什么赛呢?在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世界,法国人的思维模式或许能获得某些人的赞赏,也可能满足他们的自尊心,因为他们常在关键场合赢不了球,就如同它们关键机会卖不出产品一样。(我深深滴感觉,作者这句话是带着怨念的吐槽。)

作者: 丁丁姑娘    时间: 2014-7-14 11:13:16

法国人真是浪漫到骨子里啊,但这种风格做出来的产品质量就比较堪忧了,所以我通常尽量不买法国产品。8过,优点是,法国比较容易出思想家,文化艺术哲学也发达。

其实,当年毕业找工作我最想去的就是法国公司,我觉得比较人性化,嘻嘻。我们同事去法国出差,法国人动不动就罢个工、轮流义务参加陪审团啥的,完全无法全勤工作。
作者: 蓝田日暖    时间: 2014-7-14 18:40:40

昨天晚上,又被保加利亚这个国家给吸引了,连带地去稍微研究了一下东欧国家的地理分布。

认认真真地看了一遍欧洲地图,发现自己居然有那么多不了解的国家,于是又开始去搜索这些国家的基本信息。其中,对摩尔多瓦这个国家尤其不熟悉,查了之后知道这是个很穷的国家,许多人跑到国外打工,留守儿童问题非常严重。
作者: 蓝田日暖    时间: 2014-7-14 18:49:18

接着又看到了许多条新闻,都是关于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天然气争端的。

欧洲许多国家的供暖都指着俄罗斯的天然气,所以一旦俄罗斯断供,那就是大问题了,直接关系民生和社会稳定。在无法取暖的严寒天气里,人们还能正常工作生活吗?

一个天然气就把欧洲这么多国家紧紧捆绑在了一起。可见,能源问题永远不可轻忽。
作者: 蓝田日暖    时间: 2014-7-14 18:54:45

本帖最后由 蓝田日暖 于 2014-7-14 20:05 编辑

很快地,一条老新闻又冒了出来,说什么“大熊猫抵达比利时引起当地政坛风波”。由于我过去很迷熊猫,所以不时会关注熊猫的消息,刚看到这条新闻的时候,就感觉这国家也忒无聊了,这算是政治娱乐化吗?

不过当再次看到这条新闻时,我的观念彻底改变了,因为此时我已经对比利时的国内状况有所了解。比利时的南北矛盾非常严重,北部主要说弗拉芒语,南部主要说法语,两个民族(弗拉芒人和瓦隆人,瓦隆人讲法语),两种语言,两种文化,一直斗得不可开交。
作者: 蓝田日暖    时间: 2014-7-14 18:59:37

本帖最后由 蓝田日暖 于 2014-7-14 19:59 编辑

大熊猫事件并非政治娱乐化,而是比利时北区和南区的利益之争,甚至是尊严之争。

符合条件的动物园不是在北区,就是在南区,没有哪个中立区可以安置大熊猫,使得双方都闭嘴(即使真有这样的区域,双方也不可能闭嘴)。

所以不管大熊猫花落哪家动物园,必定会引起某一方的强烈不满。最终两只大熊猫落户比利时南部的天堂动物园,这让比利时北部人怒火高涨,认为首相偏心。
作者: 蓝田日暖    时间: 2014-7-14 19:56:11

本帖最后由 蓝田日暖 于 2014-7-14 19:59 编辑

弗拉芒语其实就是荷兰语。为何比利时北部讲荷兰语,南部讲法语?这既与它的地理位置有关,也与它的被侵占历史有关(在宣告独立之前,它曾长期被荷兰和法国侵占)。

目前比利时的地理位置如下所示:

[attach]41229[/attach]
作者: 蓝田日暖    时间: 2014-7-14 22:36:16

因为好奇,我搜索了摩尔多瓦等陌生国家的音乐作品来看,也许是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我很难评价它们算是好听还是不好听,最恰当的第一印象应该是“没啥感觉”。

但是对于MV的质量,我却有比较坚定的评价,那就是“不咋的”。这种评价是由比较而来的,我主要拿它们和台湾音乐相比。而正是在这种比较之中,让我看到了台湾音乐的许多优势,其中之一就是MV制作。
作者: 蓝田日暖    时间: 2014-7-14 22:54:49

台湾音乐界重视MV的制作,尤其重视MV的故事性。MV中的男女主角常由年轻靓丽的模特出演,还有常见的一种搭配就是歌手搭配演员,比如《童话》里的光良和萧淑慎。

这些MV往往画面唯美,描述了一个较完整和曲折的故事,所以能轻易吸引观众的目光。

在MV的故事设计上,周杰伦花的心思可不少,比如在《发如雪》中用前世今生梗,在《千里之外》则细致地描述了穷小子令人心酸而又让人感动的爱情……

当然,令人印象深刻的台湾音乐MV还有很多,不再举例说明。

另外,韩国音乐也很重视MV制作,重视MV的故事性。音乐制作人或歌手常常会邀请知名演员参与演出MV,梁朝伟、李嘉欣都在韩国音乐作品中出现过。
作者: 乐山乐水    时间: 2014-7-21 14:11:24






欢迎光临 幸福大观园 (http://www.xingfudgy.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