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大观园

标题: 转胡萍针对中国华德福教育的思考 [打印本页]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2-7-8 09:56:32     标题: 转胡萍针对中国华德福教育的思考

我对中国华德福教育的思考之一——天赋理性的孩子适合华德福吗?

胡萍



    在写下这篇博客之前,我一直有些犹豫:在诸侯混战的幼教界,是否要把自己搅进这滩浑水中?一直告诫自己做好份内的事情,不要去“惹是生非”。几年来我到全国各地的讲座中,总会遇到家长们与我探讨华德福教育,最近几次与家长的接触,让我觉得应该把自己的观点写出来。或许会惹事,如果惹事后能够让被困扰的家长从更多的角度来思考这个教育,何尝不是一件有益的事情呢?何况,又能够有多大的事情呢?!于是,决定豁出去了。

    06年与李跃儿相识后,“华德福”“蒙台梭利”“瑞吉欧”等幼教界流行的教育名词开始进入我的耳朵,当时我一门心思在我的儿童性心理和性教育研究上,没有想到要去研究幼儿教育,也就没有想过要去了解这些词汇后面所代表的教育模式和流派,所以,对于这些词汇左边耳朵进,右边耳朵就出了。

    07年的冬天,有一次在北京芭学园研究儿童性心理期间,李跃儿说要去昭陵的农家院住几天,专门攻读史丹纳的一本书,然后就离开家,一个人住到了偏僻的昭陵农家院里。整整攻读了一周后,给我打电话,说她有了一些领悟,要与我分享。我向往着昭陵雪景和农家院好吃的饭菜,和胡子兴致勃勃的去了。当时心想:这个史丹纳是个什么人啊?写了点什么啊?看那个书薄薄的一点,将就着听李跃儿的见解吧。后来才知道这本书是关于人智学的。

    到了昭陵,一片美丽雪景唤起了我的小资感觉,我们走在寒冷的旷野里,李跃儿却热情满满,和我讲解人智学理论,讲解史丹纳的理想以及现实与理想的挣扎,当时的我被她的激情感染着,享受雪地里的寒冷与她激情的交融的同时,内心对她的分享排斥着:人智学与史丹纳与我没有什么关系呢,此情此景中,我更愿意我们的谈话能够与雪、与梅花、与擦在我们脸上的树枝有关。不忍心扫李跃儿的兴致,憋了一周的她此刻正滔滔不绝,我附和着,心却不在。现在才明白,和李跃儿相识后的每一次谈话,她都在“勾引”我进入教育领域,现在才知道,当初她一股脑儿地倒给我的人智学和史丹纳,成为我后来思考华德福教育的起点。后来听过她关于人智学的一次讲座,的确讲得很透,她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结合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后有了自己的思考和见地。这与我听过的其它人讲华德福有本质的区别,在听过的几次国人关于华德福的讲座中,至始至终都是这样的模式:“史丹纳说……”“史丹纳又说……”“史丹纳还说……”“史丹纳曾经说……”整个讲座中讲者没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也没有将儿童心理发展与华德福教育的结合,只有对史丹纳100年前的东西照搬照抄。

    在李跃儿芭学园呆久了,自然就对华德福、蒙氏等感起兴趣来,于是,开始买相关的书来看,同时与李跃儿讨论。李跃儿认真研读了发展心理学,并通过追踪观察和拍摄了三个孩子来研究发展心理学,时间长达几年,所以,李跃儿有厚实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基础,在这样的基础上做幼儿教育,让芭学园的孩子得到了很好的帮助。当时的芭学园教育我非常认同,李跃儿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作为帮助孩子的基础,教室里有华德福的一些东西,也有蒙氏的东西,还有与现实生活结合的东西,教学过程中李跃儿还带领老师进行生成课程,这与瑞吉欧的理念和方法相似,这种以儿童心理发展为基础,融合各家教育所长的教育,正是西方现代主流教育的基础。

    08年,芭学园开始实施华德福教育,美国来的园长将蒙氏工作教具以及与现实生活结合的工作区全部撤离教室,教室里原本丰富的工作区和工作材料变得少了许多,连积木都被撤离了。代之以起的是羊毛、毛线、没有眼睛鼻子的布娃娃……老师们不是缝衣服就是织毛线。这让我变得很不理解,芭学园里那些曾经让我心动的感觉消失了。因为没有深入了解过华德福,所以也不敢妄加评论,只是提出疑问后,李跃儿说:“你不懂,华德福很深奥”,我也的确不懂,当时我的精力都放在儿童性心理的研究上了。

    但我还是在思考:我不懂深奥的华德福,但我懂自己的儿子吧。儿子天生对数理逻辑感兴趣,他喜欢搭建变幻莫测的积木,能把积木变出各种动物和建筑,他喜欢思考,对自然科学充满了兴趣,从小就喜欢读《十万个为什么》,从人体知识到天文地理,反复多次地让我给他念《十万个为什么》,他不喜欢童话和寓言,3岁时就告诉我那些童话是假的,当时听到他对童话那么理性的判断我都差点晕倒,我还指望着用童话培养他的想像力啊!上天赋予了儿子理性思考的天赋,而非感性的大脑,如果我的儿子来到此时的芭学园,他的长处能够获得发展吗?答案是“不能够”。在这样的幼儿园里,我的儿子没有积木,不能够讨论科学,更不能够谈论人体的骨骼,也没有他非常感兴趣的数理课堂,他在这里一定会痛苦,因为儿童的内在发展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内心就会焦虑和痛苦,脾气就会变得暴躁不安,而他却无法向我们述说他的痛苦来自何处,我不可以这样对待儿子。

    或许,那些羊毛、娃娃、充满情感的故事会对他的感性发展起到一定的弥补作用,然而,上天给他的理性长处却在长达3~4年的幼儿园生活中被耽误着发展,我的理念是扬长教育,而不是补短教育,我更重视孩子的长处是否有成长的环境。由此,我断定这类幼儿园不适合我的孩子。在人群中,一定有与我儿子具备同样理性天赋的孩子,他们如果来到这种结构的幼儿园,天赋的发展必然受挫。把我这样的想法与李跃儿交流之后,我更加坚定了我的看法。



未完待续


相关链接:转发吴蓓老师文章:我对胡萍老师十评华德福教育的回应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2-7-8 09:57:31

我对中国华德福教育的思考之二——怎样的幼儿园才是适合孩子成长的?

胡萍




    在芭学园实施完全华德福教育前,有一个五岁的女孩,上天赋予了她完美的感性,给她一团泥巴,她就能够做出各种形态和表情不一的动物,一边做一边编故事,每个动物都进入了故事的情节中,动物们的表情也与情节中的喜怒哀乐一致,情节跌宕起伏,如果写出来,一定是一个童话剧本,我常常被她的这种天赋折服。然而,上天却没有赋予她数理逻辑的才能,亲身经历了李跃儿老师对她数理逻辑能力的帮助过程,那个艰难啊!一次,李跃儿拿了七根纺锤棒(蒙氏教具)和三根筷子,问女孩一共有几根,她回答有十根,李老师再问:“能告诉我有几根纺锤棒?几根筷子吗?”女孩回答不出来。为了在家里更好地帮助孩子,女孩的妈妈也参与了这个过程。针对这个女孩的情况,我在想:她的确很适合这个年龄阶段的华德福教育啊!这样的教育能够给予她感性的长处更多的发展空间。因为当时芭学园为她这样的孩子准备了需要的空间,所以,她的天赋发展没有受挫。

    我与李跃儿讨论了我儿子与5岁女孩的情况,在芭学园实施全面华德福之前,我儿子这样的天赋理性的孩子和女孩这样天赋感性的孩子,在芭学园都能够获得发展的空间和帮助,但在实施全面华德福后,天赋理性的孩子发展受挫,这样的幼儿园不能够为各种天赋的孩子提供合适的帮助,这是一所“好”的幼儿园吗?李跃儿一直坚持的教育理念就是帮助各种天赋的孩子获得发展,但实施单纯华德福后,显然违背这样的教育理念。从尝试华德福到认识到华德福的缺陷,这需要时间。我也能够从李跃儿每年的讲座中感受到她在尝试华德福和蒙氏教育中产生的一些纠结,这些纠结体现在了每年讲座中她对这些教育模式的不断肯定与否定之中。

    美国园长来了一年多以后便离开了,芭学园终于到了该“拨乱反正”的时候了。2010年的12月,我刚好到北京,李跃儿让我参加芭学园的年度总结会。事先她没有告诉我会议的任何内容,会议在乡郊野外的农家院进行。会议中让老师们讨论什么样教育环境才是对孩子成长有利的,还要制定下一年的教育计划。老师们分组讨论,然后代表发言。这个过程中李跃儿老师始终没有发言,最后,她给了我这个旁听者一个发言的机会,我将自己对华德福的思考说了出来,也谈到了我认为一所有益于对各种天赋的孩子都能够获得帮助的幼儿园应该是兼收并蓄的观点。会议结束后,李跃儿告诉我:“我们之前没有沟通过,你知道你的发言对今天的重要性吗?真是太及时了,这样的思考也是我想说的,但从你这个旁观者的角度来谈,更恰当。”至此,我才明白她决心在这次会议后恢复芭学园的多元化模式,她把这次会议称为“遵义会议”,我大笑哈哈!那天晚上,北京突降暴雪,大家都没有带够衣服,第二天的会议,所有老师都裹着被子开会。

    任何教育都有其优势和不足,做教育的人需要认识清楚自己所做的教育存在何种优势与不足,然后采众家教育之长补自己之短,在这样的基础上建构幼儿园的教育元素,才能够让天赋理性的孩子和充满才情的女孩都能够获得发展的空间。“遵义会议”之后,芭学园在保持了华德福部分长处的基础上,重新将蒙氏工作放入孩子的教学计划中,现在的芭学园有一间很大的蒙氏工作室,4岁以上的孩子会安排蒙氏工作,在这间蒙氏工作间里,有古色古香的桌子和柜子,那是李跃儿亲自淘来的,有丰富的工作材料,孩子们置身于这样的氛围中工作,获得的不仅仅是蒙氏工作带来的内在发展,还有对环境美感的审美发展。

    芭学园之所以能够被关注,她不是一所各种教育的简单大拼盘,而是李跃儿在儿童心理发展和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各家之长,结合本土文化所创建的一种教育,其教育的宗旨是培养易于生存的孩子。在李跃儿老师每年4月的全国网友培训和7月的全国教师培训中,我们都能够从她精彩的讲课中感受她所创建的芭学园给我们带来的本土化教育。

    几年来,芭学园经历了这样的成长过程,从尝试各种泊来教育到最终创立符合本土孩子成长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多年来,李跃儿老师一直没有脱离一线工作,至今都还给孩子们上课,为家长们答疑。现在,芭学园已经有了稳定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不再盲目和追风,这对于芭学园的孩子和家长来说,是最大的福气。

    很多人问过我:“芭学园就是华德福吗?李跃儿就是搞华德福的吗?”以这篇博文来正视听——芭学园不是华德福教育。如果像了解芭学园,可以到李跃儿网站。



未完待续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2-7-8 09:58:28

我对中国华德福教育的思考之三——不可以把孩子做成华德福教育的标本

胡萍




    上个月到一个城市去讲课,开讲之前在门口遇到一位母亲,她拦着我焦急地:“胡老师,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我停了下来,她带着哭腔,眼里有泪地述说:“我的女儿4岁,在我们当地的一所华德福幼儿园里,她很喜欢做针线,我也满足她这个爱好,但是,因为我支持女儿做针线,华德福幼儿园的老师对我大会批小会斗,把我当成背叛华德福的人,连续几周都这样,我已经无法忍受了,你说他们这样做对吗?”我回答:“他们这样做是彻底做错了!你对女儿的支持是对的。”   

    因为在全国各地讲座,接触到了各种教育的家长,也到过很多幼儿园参观,其中也有华德福幼儿园。我听过很多关于华德福教育的现象,这个母亲的亲身经历让我想到了更多母亲的困惑:“胡老师,华德福幼儿园不准许孩子使用剪刀,但我的孩子这段时间很想用剪刀来剪纸,我可以满足孩子吗?”“胡老师,我的孩子在华德福幼儿园,他喜欢玩积木搭建,但老师说不可以,幼儿园里也没有积木,我该不该让孩子玩呢?可以让孩子在家里玩吗?”“胡老师,我的孩子在华德福幼儿园,幼儿园教孩子画画只准画湿水彩,我的孩子画了一个人,被老师说了一顿,让孩子以后不可以再画这样的画”……

    突然想到一次与湿水彩有关的事情,那次是去一个推行纯华德福教育一年多的班级给孩子们上性健康教育课,教孩子们如何保持生殖器卫生,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和尊重他人的隐私,这些孩子的年龄在6岁左右。按照我给孩子上课的程序,孩子们要先画男孩和女孩,由此引入孩子们对男孩和女孩身体有何不同的思考。令我大跌眼镜的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孩子们画的全是花和草,20个孩子没有一个画了人!联想起刚上课时我让孩子们坐到位置上,他们仿佛在梦游一般,听到一位老师的歌声后,才梦游一般地坐到位置上去了,我的第一直觉是“这些孩子听不懂人说的话了”,十年来我给6岁左右的孩子上课,从来没有遇到这般状况——老师的指令是画人,孩子统一整齐地画了花。后来园长告诉我,这个班的老师崇尚华德福教育,参加过很多培训,她的班的孩子画画就画湿水彩,只能够画湿水彩的花和草。再后来,我的直觉真的被其它人应验了,我得到的消息是:这些华德福孩子到了小学后,不会听老师的指令,老师和我的感觉一样——他们不会听人说话,梦游一般的在学校。

    教育是为孩子的发展服务还是把孩子做成华德福教育的标本?如果是为孩子的发展服务,那么,就应该遵循孩子的内在发展,帮助孩子完成发展任务。如果是在做这个教育的标本,那么就会用华德福的框框去限制孩子的内在发展。

    孩子4~5岁时自发的喜欢画人,这一定是孩子内在发展的需要——他在认识人,也在认识自己身体的结构,这是儿童自我认知发展的内在需要,如果华德福明白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就应该准许孩子画人,而且可以为孩子准备尽可能多的美术用品,比如蜡笔、铅笔、水彩笔、各种颜料,这样孩子才能够接触到更多更广的美术世界,单一的湿水彩和只能够画花草,这是对孩子认知和发展的限制

    4岁的女孩喜欢做针线,这项工作能够带给4岁女孩专注力的发展;每个针线活孩子自己设计和完成,这是孩子创造力的发展机会;大臂和小臂功能的协调性发展、手指间肌肉及力量的配合能力的发展;每个针线活的完成给孩子带来的成就感是让4岁女孩发展自信的基础,也是她自我效能认知(认识到自己能够做什么)的过程;针线活能够成为孩子一生的兴趣和爱好……然而,华德福老师不能够看到女孩热爱的针线活给她带来了如此多的发展,她们只会用华德福的框框来限制女孩:我们华德福教育是不准许做针线的,所以,你不可以做针线。这样的模式不是将孩子做成华德福教育的标本了吗?

    再说让孩子使用剪刀的问题。当孩子非常喜欢使用剪刀来剪纸时,除了专注力得到发展,孩子在使用剪刀时,手的运动促进了大脑的发展,手、脑、眼的成功配合能够让孩子获得成就带来的高级精神愉悦,当看到自己用剪刀改变了纸的形状,做出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时,这对他自我效能的积极认知有着巨大的作用。记得我的儿子当时2岁多时,突然对剪刀感兴趣,强烈的剪纸欲望,当时我就给他买了平口剪刀,这样不容易伤到孩子,然后为他提供大量的废旧报纸,每天任他剪个够,大概有2个多月后,他的兴趣才慢慢退下来,然后新的兴趣又出现了,儿童的发展就是这样,当这个阶段的发展获得满足后,便往下一个阶段发展。

    作为父母和教师,我们要做的是及时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然后为他提供发展的空间,帮助他完成这个阶段的建构,这样的教育就是为孩子服务的,如果让孩子来适应某一个教育模式,就是让孩子为教育服务,这样的教育本质上就是在把孩子做成了某种教育的标本,这是与现代教育理念背道而驰的。

    无论一个教育多么的“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如果做教育的人没有用教育来为孩子服务,而是让孩子成为这个教育的附庸,就是不尊重孩子。这不是教育的错,是做教育的人的错。



未完待续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2-7-8 09:59:13

胡萍:

还有几篇思考没有写完,敬请期待《我对中国华德福教育的思考之四——“提前唤醒”》!

作者: 杨颜老师    时间: 2012-7-8 16:09:28

就我的观察来看,绝不是中国华德福一种教育的问题。。。。。

这样的现象在“新教育”出现的初期,实在是太普遍了。新教育成了狂热的代名词,理性却有缺失。而教育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2-7-8 23:28:47

杨颜老师 发表于 2012-7-8 16:09
就我的观察来看,绝不是中国华德福一种教育的问题。。。。。

这样的现象在“新教育”出现的初期,实在是 ...

你说得太好了,杨颜,教育不是一个僵硬的模子,把孩子硬往里面套肯定不行。教育不但是科学和艺术的高度结合,而且需要教育者用心去领悟对每一个不同孩子的不同引导方式。
作者: 杨颜老师    时间: 2012-7-9 09:01:57

本帖最后由 杨颜老师 于 2012-7-9 09:31 编辑

呵呵,大家刚接触“新教育”的时候,有些家长把家庭教育和课堂教育混淆了,把个人成长和对孩子教育混淆了,其实这些都是不同的领域。

但最关键的是:把实践和理论混淆了,以为有了理论就懂教育了,这真是比较麻烦的事情。
作者: 福娃京京    时间: 2012-7-9 10:32:14

看来还是对华德福不够了解,我都居然不知道不能让用剪刀和针

我家娃对阵和剪刀的应用能力很高,那针缝出来的东西真的很让我惭愧

作者: 蒲公英    时间: 2012-7-9 10:34:35

看了胡萍老师的博文,心情比较复杂。确实是的,不管什么教育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兼收并蓄,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或者说不迷信盲从任何一种,是不是更加理性?
作者: 杨颜老师    时间: 2012-7-9 10:44:18

蒲公英 发表于 2012-7-9 10:34
看了胡萍老师的博文,心情比较复杂。确实是的,不管什么教育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兼收并蓄,找到适合自己孩子 ...

我觉得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所有的教育都是为了让孩子更好的成长,但是如果执拗于那一门哪一派,或者执拗于某一流派中书上说的一句话一个观点,而不是统整的去理解教育。这是可怕的。

其实一个老师的成长除了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样重要的是要有课堂实习的过程,这个实习的实践过程非常重要(最好是有经验教师手把手带着实践,这样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如果没有实习过,直接看了理论就去做老师或者自以为是的去理解课堂教学,那后果可能是不堪的。
作者: 杨颜老师    时间: 2012-7-9 10:45:08

福娃京京 发表于 2012-7-9 10:32
看来还是对华德福不够了解,我都居然不知道不能让用剪刀和针

我家娃对阵和剪刀的应用能力很高,那针缝出 ...

{:1_150:}
作者: 蒲公英    时间: 2012-7-9 10:54:48

杨颜老师 发表于 2012-7-9 10:44
我觉得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所有的教育都是为了让孩子更好的成长,但是如果执拗于那一门哪一派,或者执拗 ...

我感觉每个教育流派都有它产生的背景和当时的积极作用,甚至有可能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的一种交往过正的情况下产生的。但如果我们执着于它的理论甚至某一个观点或者做法,就可能是刻舟求剑了。

我表达得真是不清楚啊。挠墙中。。。{:1_131:}
作者: Elf    时间: 2012-7-9 12:20:28

怎么会不让用剪刀、针线呢?华德福小学里都有针线活。幼儿园里应该有手指编织。幼儿做针线可能担心安全问题吧,如果有家长监护应该允许的。简单地说不许容易让人迷惑。




作者: Elf    时间: 2012-7-9 12:21:00

怎么会不让用剪刀、针线呢?华德福小学里都有针线活。幼儿园里应该有手指编织。幼儿做针线可能担心安全问题吧,如果有家长监护应该允许的。简单地说不许容易让人迷惑。




作者: 黑猫白猫论    时间: 2012-7-9 13:09:26

因为两个儿子的缘故,加之孩子母亲是新教育的狂热推崇者,我也就接触了很多名词的新教育。四年多下来,唯有说:不管什么样的教育都不能为了理论而教育,史丹纳也绝非如国内华德福的膜拜者所宣讲的那样。世上也没有完美的所谓教育。我们不能忘了教育的对象是千差万别的,每一种教育都有其适合的对象有其不适合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只有父母跟进参与,才能真正给自家的孩子适合的教育和成长。千万不要盲信,盲从。
作者: 黑猫白猫论    时间: 2012-7-9 13:15:14

什么东西都不能过于神话,每个孩子都有其自身发展的模式,这是朝夕相处的家长最能发现的。不是有句话: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医生,我想就是这么个道理吧
作者: 杨颜老师    时间: 2012-7-9 21:31:28

本帖最后由 杨颜老师 于 2012-7-9 21:46 编辑
Elf 发表于 2012-7-9 12:20
怎么会不让用剪刀、针线呢?华德福小学里都有针线活。幼儿园里应该有手指编织。幼儿做针线可能担心安全问题 ...


孩子的安全问题是最重要的,但不是应该作为一种可以完全不被允许的状态。就像华德福认为孩子在6岁以前的不能用线条来画画,一些学了华德福的妈妈就对于孩子拿起笔来画线条显得非常的恐怖和紧张,其实如果你到博物馆去,就会发现线条是最先出现的一种绘画表现方式而非色彩和块面。其实当一些推崇华德福的家长这样来学习华德福的时候,我是觉得她学的都是过于表面的东西,或者说都是书上一些知识而已,而最可怕的是:这样的学习让这样的家长完全失去了自己观察和思维的能力。(这样的事情不仅发生在部分华德福的家长中,更发生在一些看了很多新教育书籍接受了新教育理念的先驱家长中)

那这是怎样的学习呢?我们都知道我们要让孩子的学习不是要学知识而是要学能力,这个能力首先就是自己会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呀!包括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能力。
作者: 杨颜老师    时间: 2012-7-9 21:32:55

黑猫白猫论 发表于 2012-7-9 13:15
什么东西都不能过于神话,每个孩子都有其自身发展的模式,这是朝夕相处的家长最能发现的。不是有句话:父母 ...

确实不能神话,因为教育本来就不是宗教和神话。
作者: newstart    时间: 2012-7-9 23:01:07

{:soso_e163:}
作者: 明月照我心    时间: 2012-7-9 23:22:26

写得不错。

不过,可能还真不是华德福教育本身的事。有可能是受教育者的限制。

这次参加华德福师训,见到的华德福教师,完全和我们平时所见的不同。并不拘泥于形,更看重的是质。说直接点也就是:甚少分别心。
作者: 明月照我心    时间: 2012-7-9 23:25:50

本帖最后由 明月照我心 于 2012-7-9 23:27 编辑

即使是华德福教育----指国内,我不了解国外的----也无法真正看到一个一个个体的人,看到的依然是整体的一个部分,只不过这个部分比旧教育的那个部分包含多一点的人罢了。即使一些教师也依然会认为:教师不应该照顾到所有孩子的个体,需要治疗的孩子去找华德福治疗教师。

但实际上,没有一个孩子需要治疗。真正需要治疗的是我们成人,是我们的思想和心。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2-7-9 23:41:01

杨颜老师 发表于 2012-7-9 21:31
孩子的安全问题是最重要的,但不是应该作为一种可以完全不被允许的状态。就像华德福认为孩子在6岁以前的 ...

"我们都知道我们要让孩子的学习不是要学知识而是要学能力,这个能力首先就是自己会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呀!包括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能力。"

非常赞同这句话!知识是死的,能力却是活的,观察、思考、动手、实践,更是孩子将来能立足于人生的几大关键要素,这才是教育的关键。
作者: 无形的风    时间: 2012-7-10 05:46:44

其实这里还有一个个体和共体的问题,哪天演讲的时候我就在台下插了一句:这个是老师的问题,而不是华德福的问题,
每个人见到和接触到的范围都是不一样的,
具体胡老师其实是指的这些他观察到的现象,他批评的也是现象,,,,,,,,,,,
作者: 妞妞妈妈    时间: 2012-7-10 09:52:41

谢谢玉冰的分享。

胡萍老师的一番话,更让我感叹大李老师的实践,感叹大李老师永不止息的改善。
从大李老师身上,俺也更能坦然面对自己的成长和“觉今是而昨非”。大李老师尚且在否定之否定,那么我这么个普通的妈妈,走些弯路甚至误入歧途,也是可以接纳和改善的。

作者: 妞妞妈妈    时间: 2012-7-10 09:53:09

教育里的争论,华德福、蒙氏、瑞吉欧、还有李网上最近热论的书华讲座,各国的主流教育等等,这一切都让我又想到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作者: 妞妞妈妈    时间: 2012-7-10 09:53:30

是啊,华德福教育,华德福在中国的实践,华德福在中国某些园的实践,华德福在中国某些园某位老师身上的体现,再及至每位家长的感受,都是那么的分别和有强烈的个体差异,的确是需要我们慧眼以待。
作者: 妞妞妈妈    时间: 2012-7-10 09:53:55

但是华德福并不排斥“理性”的孩子,史代纳对数学、对科学、对哲学、对自然都有很深的见解,单单从“让孩子与数学真实相遇”“爱上数学”这两本书,就能让我体会到“理性”里的“感性”之美。我想胡萍老师有兴趣,或许可以更多的了解一下华德福的小学直至高中的教育,了解一下成都的华德福学校。
作者: 妞妞妈妈    时间: 2012-7-10 09:54:18

黄晓星老师曾经提到一种对华德福的误解“华德福只适合文学和艺术类的孩子”,这点和胡萍老师的思考类似。黄老师是这么解释的:

“根据北美华德福教育联盟的调查,毕业生上大学42%选理工科,47%选文科(包括艺术科)。华德福教育的教学艺术,突出艺术化的教学,这样,学生不会感到无聊,保持学生对知识和求知的欲望。老师会在孩子不同年龄阶段,使用不同的艺术化教学手段。华德福毕业生能保持终生学习的动力和能力,以及积极面对生活,跟早期艺术和艺术化的教育有直接联系。”

作者: 妞妞妈妈    时间: 2012-7-10 09:56:24

万物皆有时。
史代纳的教育体系,并不是针对某一个孩子,不是针对某一类孩子,是贯穿孩子0-21岁的三个七年,在孩子的不同发展阶段,提供不同的教育。
或许任何一种教育体系都有它的历史局限性,都在不断的成长或者被淘汰。我想我们国家的现状,这种允许各种教育存在并实践、争论的自由,这种让我们、让我们的孩子更能兼听并蓄的大环境,是多么好的进步啊,庆幸。


作者: 妞妞妈妈    时间: 2012-7-10 09:57:03

我们这里没有华德福,没有蒙氏,自己孩子打小接受的是传统教育。
最初自己觉得很无奈,直至和妞妞每位老师的接触,与学校课程的接触,到目前为止,我感受传统教育的确没有那么美好,但也的确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可怕。
妞的成长,大方向是积极健康乐观美好的。
妞的老师们,也都是富有爱心的,虽然有时方式方法不能苟同,但还是值得我和妞爹去沟通和信赖的。
作者: 妞妞妈妈    时间: 2012-7-10 09:58:19

无论怎样,所有这一切,更加让我信任大李老师的话:
父母放松的心,就是孩子的巴学园。
还有那句经典的: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
作者: 妞妞妈妈    时间: 2012-7-10 10:01:55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教育者是造鞋人。
脚在不断的长大,脚处于四季的更替中,脚处于天气的变化中,脚处于心情的变换中。。。
那么鞋子呢?
那么我们做为造鞋人之一的家长呢?
作者: 妞妞妈妈    时间: 2012-7-10 10:02:46

呵呵,借玉冰的地儿,突发了这么多感想,谢谢啊!
作者: 珊瑚果儿    时间: 2012-7-10 15:23:12

这个贴以前在微博囫囵吞枣的读过。

今天认真、仔细的又看了一遍。

学习和使用每个理论,重要的是取其精华,比如艺术气质、人和自然关系,都值得我们学习。

华德福对老师要求很高,我看许多国外介绍华德福老师的书,都是有多年工作经验和生活经验,认同华德福理念后转过来的。

无论哪一种教育,适合孩子就是最好的,取长补短吧,不要迷信某种理论、某个人。


作者: 阳光    时间: 2012-7-10 15:58:43

现在真的是各种流派太多,让我们都有点措手不及,对各个流派研究的很深入的人才能看到他的一些优点和缺点。
关键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都是教育学专家,都没有那么深的功夫,往往会被一些相互矛盾的理念搞糊涂,一会说这个好,一会又说这个不好,那个好。哎。
作者: 阳光    时间: 2012-7-10 15:59:49

我们 不是教育学专家,所以到最后,教育孩子只能跟着感觉走了。
作者: 阳光    时间: 2012-7-10 16:01:17

现在能做的,就是把通过吸收多流派的知识,在实践过程中把自己的感觉陪养的更好一点,更准确一点。
作者: 阳光    时间: 2012-7-10 16:02:58

曾经,对我们以弟子规为首的传统教育和西方教育秀矛盾。弟子规要求我们父母有权威,西方要求我们平等民主,很矛盾。
作者: 阳光    时间: 2012-7-10 16:04:58

后来,我觉得,他们的目标都是一致,不管那个中方的,还是西方的,还是那个流派的,他们的最终目的,都是把孩子教育成一个善良的,有责任心的人。

只有大方向正确的,一个具体的教育举措,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操作了。不一定要限于那门那招。
作者: Elf    时间: 2012-7-10 19:02:07

杨颜老师 发表于 2012-7-9 21:31
孩子的安全问题是最重要的,但不是应该作为一种可以完全不被允许的状态。就像华德福认为孩子在6岁以前的 ...

我发现好多问题就出在“不许这样、不许那样”。

杨颜老师,正好请教一下您,您教美术有没有对不同的年龄的孩子有一些限制,比如,大约多少岁才可以画素描,多少岁可以写生、速写。
作者: Elf    时间: 2012-7-10 19:37:51

毫无疑问有的老师走偏了,好的华德福老师不会这样。现在到中国来培训的老师大都是非常好的老师,他们的状态自然不同。

其实别的流派也有好老师,我见到一位读经教育的老师在教育观点上是一点都不刻板的,很好地诠释了“因材施教”。传统教育的好老师也是如此。

但是,不同的流派的确容易出现某种特别的“阴影”。糟糕的传统教育会变成应试教育;糟糕的蒙氏会是只有教具的“蒙事”,糟糕的华德福会固守教条,糟糕的华德福还有一个危险就是,老师做得不好的话达不到预期效果,浪费所有人的时间。


为什么会有这些“阴影”? 通常说是老师水平不够,这是假设 如果老师水平都“足够”高就会更完满。就像中国传统上假设如果人人是圣贤,就会天下大同。

但为什么某种教育特别容易普遍地产生某种特别的问题,另一种教育又特别普遍地产生另一种问题呢?
是不是它们的理论偏向导致的?

每种理论都有其重点,有所偏重就会有所倾斜。毕竟掌握平衡不是一个很容易的事情,对新老师来说
尤其如此。

或许没有教育是完美的,我们应该知道它们各自的阴影。

作者: 容宝妈妈    时间: 2012-7-10 20:01:11

Elf 发表于 2012-7-10 19:37
毫无疑问有的老师走偏了,好的华德福老师不会这样。现在到中国来培训的老师大都是非常好的老师,他们的状态 ...

赞!尤其最后一句,鼓掌!
作者: 杨颜老师    时间: 2012-7-10 20:03:07

Elf 发表于 2012-7-10 19:02
我发现好多问题就出在“不许这样、不许那样”。

杨颜老师,正好请教一下您,您教美术有没有对不同的年 ...

我倒没有说想到“限制”2个字,我觉得教育是要顺应孩子年龄发展特点就可以。比如说“写生”是任何年龄都可以的,只是不同年龄引导和对孩子要求的重点是不一样的,一般建议用线描的形式。所谓速写也是写生的一种。而且小年龄的孩子写生不是要像大人那样客观的用眼睛来“看”,而是要动用全身的感觉来感知。

但是素描讲究的是光影的变化,而且这个变化比较细微,小一些的孩子不是那么容易捕捉到这么细微的块面的光影变化,所以会建议都14岁以后再学,当然如果老师可把素描做一些有趣的变化,要求降低一些,12岁画一些趣味素描也是可以的。
作者: 杨颜老师    时间: 2012-7-10 20:11:23

Elf 发表于 2012-7-10 19:37
毫无疑问有的老师走偏了,好的华德福老师不会这样。现在到中国来培训的老师大都是非常好的老师,他们的状态 ...

我不赞同“阴影”说,呵呵。我始终觉得教育虽然没有完美的,但是还不至于有阴影。各个流派的教育本身没有什么大问题,只是因为片面的理解才出现了问题。在这些片面理解的人中,不仅是新老师,还有一些家长,而且比较先驱型的家长更多(呵呵,实话实说,但事实真的是这样,这里面可能和个性一有关系,走在前面的在个性上也是比较争强好胜,甚至有些偏激和极端吧,个人的观察哈,请不要对号入座{:1_115:}),其实到后来,倒是越来越多的家长心态平和了很多,也理智和冷静了很多。
作者: 杨颜老师    时间: 2012-7-10 20:22:56

妞妞妈妈 发表于 2012-7-10 09:53
是啊,华德福教育,华德福在中国的实践,华德福在中国某些园的实践,华德福在中国某些园某位老师身上的体现 ...


我觉得不要因此而批华德福,这对华德福是不公平的,因为这样的现象绝不是仅仅存在华德福中,而是这样的现象确实可以让我们好好思考一下为什么会这样?
作者: Elf    时间: 2012-7-10 20:44:16

杨颜老师 发表于 2012-7-10 20:11
我不赞同“阴影”说,呵呵。我始终觉得教育虽然没有完美的,但是还不至于有阴影。各个流派的教育本身没有 ...

如果把一种教育比作一盏灯的话,这盏灯有它照亮了一个空间,也有它自身照不到的地方。我说的阴影是这个意思。



作者: Elf    时间: 2012-7-10 21:01:17

本帖最后由 Elf 于 2012-7-10 21:18 编辑

有的问题是实施者的问题,有的问题就是理念和方式不同。像胡老师所主张的科学、理性的方式跟华德福的方式就是不同的思路。关于小孩的出生,华德福会讲童话故事,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想象。但是一个合格的老师应该不会掩饰真相的。故事是故事,孩子们也知道那是故事。有一个国外的华德福老师讲她在怀孕第二个孩子的时候,还把B超的照片拿给大孩子的班里,孩子们传看!可想而知孩子看到这张照片多惊奇! 成熟的华德福老师会这样给孩子一些比较感性的图像,给孩子惊奇和惊喜,但老师的确不会特意用科学语言解释受孕、出生的过程,也不给孩子看百科全书里的人体解剖图。她会允许孩子去摸摸凸起的肚子。
这样的好处是给孩子的是鲜活的生命的印象,而不是冷冰冰的没生命的分析;缺点是并没有传达完整的知识、一套正确的名词。
这两种思路在方式上确实有不同的。




作者: 明月照我心    时间: 2012-7-10 22:48:46

本帖最后由 明月照我心 于 2012-7-11 00:05 编辑

目前我最受不了的是,国内某些华德福教师动辙拿蒙台梭利教育和华德福比。

比比差异、了解不同也就罢了,可是一比就是说蒙式如何如何不如华德福,这真让人无语。尤其是对于我这个喜欢清醒和理性的人来说,真不知道怎么往下接话。

我感觉,说者似乎在向听的人证明:天下教育只有华德福是最好的、最正确的。

可是,如果她内心真正坚定的话,为什么需要向别人证明呢?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2-7-11 04:21:48

我对中国华德福教育的思考之四——“提前唤醒”

胡萍


“提前唤醒”,这是自华德福在中国登陆后逐渐流行起来的词汇,几年前初次听到这个词汇时不懂是什么意思,也没有去想这个词汇的意思到底是什么,直到多年前有一次与华德福学校一位老师的对话,才将我引入了对“提前唤醒”这个词汇的思考。

    这位老师知道我是做儿童性心理和性教育研究的,我与这位老师的对话如下:

    她:“如果孩子问自己从哪里来,你怎么回答呢?”

    我:“看孩子的年龄,如果3岁孩子问这个问题,我会告诉孩子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然后我简单说了根据孩子年龄答案逐渐深入的回答方式,原则是孩子问我们才答,答案不可以超出孩子的年龄认知水平。

    她:“为什么要告诉孩子实话呢?”

    我:“为什么不告诉孩子实话呢?”

    她:“华德福不这样回答,如果告诉孩子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就是提前唤醒了孩子”

我不理解“提前唤醒”的含义,决定深入了解一下,于是我问:“在你的幼儿园里,如果孩子提出这个问题,你们如何回答呢?”

    她:“告诉孩子他是小天使在天上飘着,9岁后再告诉孩子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

    我:“可是,孩子提出问题的时候是‘醒’着的啊,不是说梦话吧,干嘛把孩子按回‘梦’中呢?还有,可能孩子还没有到9岁就明白了自己从妈妈肚子里来,用不着你告诉了,然后他会觉得你骗了他这么多年。”

    她:“啊,这样回答好没有想像力”

    我:“至少真实,没有欺骗,也是科学的答案啊!”

    她:“科学,哼!”从鼻子里哼出来的“哼”。

    谈话不能够继续下去了,但我的思考没有结束,什么是“提前唤醒”?在接触过华德福的家长那里,这是我最常听到的一句话:“胡老师,我这样做(说)会不会提前唤醒孩子?”

    好吧,我们来分析一下“提前唤醒”,先说“提前”,既然有“提前”之说,这一定是存在一个参数来衡量你做的事情是否提前或者延后吧,就像我们赶飞机,应该3点起飞的,结果2点就起飞了,这叫提前,如果4点起飞了,这叫延后。在孩子教育问题上,孩子的发展规律就应该是准点的参照。当孩子认知自己的发展已经开始,我们就要给予孩子这项发展的支持,告诉孩子是从妈妈肚子来的,用坐飞机来比喻,我们的教育行为就是准点起飞;如果孩子对自己生命来源的认知发展已经开始了,我们却说:“华德福教育是不可以在这个时候帮助孩子认识生命来源的,要等到9岁才帮助孩子发展这个认知。”那么,这叫延迟;如果孩子还没有开始认知自己生命来源,还没有提出问题,我们就非常主动地去告知孩子精子卵子怎样结合,这叫提前。

    再来说一下“唤醒”,意思是孩子在“睡眠”中被叫醒了。现实中我们看到那些处于睡眠中又到处游走的人,我们称之为梦游者。结合华德福教育,我不理解这个教育为什么把孩子当成梦游者,难道孩子向我们提问的时候是在说梦话吗?我们对孩子的提问给出符合年龄认知的科学答案,让孩子了解他生命的真相,怎么就是唤醒了呢?难道蒙蔽他就是为了保持他的梦游或者说蒙昧状态?为什么要保持他的梦游状态呢?

    思考了几年我才想清楚了“提前”或者“延后”的参照点,这个参照点就是孩子生命发展的节点,也思考清楚了孩子的“醒”与“不醒”的参照点,孩子的某一项发展开始了,就是“醒了”,某一项发展还没有开始,就是“睡眠”中,一切遵循孩子的生命发展节律。人类的孩子有共同的发展规律,比如出生时都没有长牙,4~6个月左右出牙,6岁左右换牙。如果一个人一出生就长牙,大家就会觉得他一定是个怪物,因为与人类的规律不符合了。一个人的牙到10岁还没有长出来,这一定是身体出现了问题。父母了解这个规律,所以,在孩子出牙换牙期间都懂得帮助孩子完成牙齿的发展过程。心理发展也有这样的规律,3岁左右儿童开始认知自己生命来源的发展,人类的孩子大多都在这个阶段开始提出“我从哪里来”,这是孩子自我认知发展的节点,作为父母,当然应该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生命真实的来源:“你是从妈妈肚子来的”,就像妈妈告诉第一次换牙的孩子:“这是换牙的过程,你会长出新牙的。”难道华德福的家长在孩子换牙的时候还要编造一个美丽的童话,童话中孩子永远也不能够知道自己是在换牙,因为如果说了真话,你就不华德福了,你就没有想像力了,你就太科学了。。。。。这是什么逻辑啊?!

    只要智力发展正常,3岁孩子完全能够听懂和理解“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这句话,这个答案没有超出他的认知水平,为什么华德福不按照孩子的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来帮助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完成对自己生命来源的认知呢?为什么华德福要等到孩子9岁才来回答孩子3岁时提出的问题呢?孩子在3~9岁期间对自己生命来源的认知被华德福胡编乱造地蒙着,阻碍了孩子对自我的认知发展,这是不尊重孩子发展规律、不帮助孩子内在发展的教育行为!

    在华德福的教育中,还有多少教育理念和行为是用“不要提前唤醒孩子”来阻碍孩子的内在的发展呢?接触过华德福的人和正在做华德福的人,值得思考一下:是让孩子来适应华德福教育,还是用华德福教育来帮助孩子的内在发展?如果让孩子来适应华德福教育,就是把孩子做成华德福教育的标本,如果遵从孩子发展规律,帮助孩子完善内在发展,华德福就是在为孩子成长服务。

    无论那种教育,“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这句话是李跃儿的版权,在此借用)如果教育是脚,孩子是鞋,让孩子扭曲着内在发展规律去附和这只脚,教育的方向就错了,这样的方向与传统教育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都是在扭曲孩子,只是华德福是温柔地在美好的氛围中进行着扭曲,传统教育是粗暴地在扭曲。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我对中国华德福教育的思考之五》

    (胡萍)严正声明:我思考的是那些有蒙蔽孩子、不帮助孩子内在发展、不正确回答孩子问题的华德福。如果你做的华德福不是这样的,你的孩子上的华德福元不是这样的,那么,请你写出你们的好经验,让那些不成熟的华德福学习,尽快地成长起来。
作者: 容宝妈妈    时间: 2012-7-11 07:18:10

多谢玉冰姐,我对于自家孩子不担心,她不是个科学娃,我也很少给她讲科学道理,所以我觉得她还属于梦幻阶段的孩子。

我只是从华德福的角度去提醒大家,孩子问的问题,不一定是想知道什么科学道理的,可以有更贴近他们内心答案的回答。当时也有好几个妈妈表示了讲科学道理没什么危害,甚至是帮助孩子,这和胡萍老师的见解是一样的。

我的意见是,我不偏信华德福,也不偏信胡萍,不过说实在的我对胡萍印象不好,这我也实话实说,以前李网那场大辩论,她的表现,嘿,不敢恭维!

包括这次还弄个发帖规则出来,说了自己的观点就别拦着别人说啊,她这种态度我不舒服!

从我自家孩子的情况来看,华德福说的很多东西是合适的,是正确的,所以我一直“保护”着孩子。我也会从我的角度善意提醒下其他人,但是我不会要求大家都按华德福的做,事实上我自己也没全按华德福说的做,比如生孩子这事儿,我已经告诉孩子真相了。但,她同时也相信自己是天使带来的,因为看了巴学园那个戏剧嘛,所以,呵呵,就这样吧。
作者: 容宝妈妈    时间: 2012-7-11 07:27:02

换牙吧,6、7岁的孩子真的相信有牙仙子存在的。呵呵,要不要打破他们的童话幻想啊?

这完全取决于你对待孩子,对待生命的态度,我先申明,我不是个唯物论的信奉者。所以,娃相信那些童话,我觉得没啥问题,为啥胡萍就会觉得这是个大问题呢?我小时候也相信,也没妨碍我长大学科学啊?!

华德福的确有缺陷,有阴影,但就保护孩子的童话世界梦幻世界这一点而言,我没啥意见,甚至矫枉过正一点也没关系,现今这环境,还不够科学,不够冷酷么?!
作者: 杨颜老师    时间: 2012-7-11 11:55:37

Elf 发表于 2012-7-10 20:44
如果把一种教育比作一盏灯的话,这盏灯有它照亮了一个空间,也有它自身照不到的地方。我说的阴影是这个意 ...

这样呀,明白了。{:1_113:}我以为说是心理阴影呢。
作者: 杨颜老师    时间: 2012-7-11 12:14:49

阳光 发表于 2012-7-10 15:58
现在真的是各种流派太多,让我们都有点措手不及,对各个流派研究的很深入的人才能看到他的一些优点和缺点。 ...

教育是可以有各种流派的,但孩子的成长不是根据教育流派和理论来成长的,做教育是需要耐得住寂寞的,需要静下心来研究,或许有些小的调整,但是不会有大方向上的变动,如果做教育者一直在变自己的观点和理论,那确实会使家长们无所适从呀!
作者: 妞妞妈妈    时间: 2012-7-11 12:23:56

容宝妈妈 发表于 2012-7-11 07:27
换牙吧,6、7岁的孩子真的相信有牙仙子存在的。呵呵,要不要打破他们的童话幻想啊?

这完全取决于你对待 ...

再排,牙仙妞至今都深信不疑。
从枕头下拿到亮闪闪的一元硬币时,眼睛里的光亮堪比繁星。

孩子相信与否的确取决于大人的态度和观念。
圣诞老人、米菲、kitty的家乡都是她的向往,长大要去的地方。
看过玩具总动员,妞把自己的娃娃们排好一起睡的时候,会问她们是活的吗?
嗯,妈妈想我们没看到她们的时候,或许像电影里那样她们是活的哦。

呵呵,我一直受的是传统教育,接受的是唯物论,没有选择的余地。
当我看到、接触到、觉察到,有了一定的分辨能力时,我已经不再是一个唯物论的信奉者了。
作者: 容宝妈妈    时间: 2012-7-11 19:09:46

玉冰姐,你so可爱啊!

你说的对,妈妈要了解自己的孩子,我也发现,有些很理性很科学的妈妈,却有个依然相信童话的娃儿,究其原因,还是妈妈对待孩子的方式吧。我们可以很理性很唯物很科技,但是我们不能自以为是的认为这才是世界上这些问题的唯一正确答案。我不会马上说出我熟知的答案,是想让孩子保留一点自己去探索的乐趣,自己去发现去寻找她自己的答案的乐趣,有时候,留点疑问在心头,对孩子来说,更合适。
作者: 容宝妈妈    时间: 2012-7-11 19:22:45

华德福教育,蒙氏教育,每一种教育不可避免的都给孩子打上了属于他们流派的深深的烙印,尤其是华德福,有些方面已经成为一种精神控制了,所以我很赞同Elf的“阴影说”。

我非常欣赏的一个人曾经说,她心目中理想的教育,是让孩子在教育之后只剩下浑然一体的自己。这也是我心目中理想的教育,华德福,显然不是了。

但是华德福有它自己非常出色的地方,它依然是我欣赏的一类教育。她现在在中国发展的,的确有许多走偏的地方,所以,有人出来质疑,是一件好事,大浪淘沙,剩下的就是金子了。华德福圈里的人,我看反驳胡萍也大多都没说到点子上,翻来覆去就说胡萍不懂,呵呵,真够绕的!
作者: 容宝妈妈    时间: 2012-7-11 21:07:20

本帖最后由 容宝妈妈 于 2012-7-11 21:08 编辑

转自胡萍博客

我对中国华德福教育的思考之五——史丹纳PK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者们



讨论华德福必然离不开讨论史丹纳和他的人智学理论,史丹纳的人智学理论是华德福教育模式的基础,实践华德福的人在应用这个模式中便有了很多的不可以:儿童在7岁前不可以学知识,即使孩子对知识已经有了渴求也不能够给孩子讲解知识;7岁前不可以接触质地硬的东西,所以教室里不能够有蒙氏那样的的教具,不可以有有棱角的积木等;7岁前孩子不可以接触形状尖锐的东西,所以不能够使用剪刀、针线、不能够看到房屋结构的棱角(所以华德福教室经常挂着染了色的纱来遮盖屋子的棱角)……于是,华德福幼儿园里一片纱飘飘的感觉,还有温柔的布娃娃、羊毛、毛线、没有棱角却有生命的的木块,多么的柔和,多么的与现实脱节,孩子们和老师们也如梦如幻般地穿梭在其中,给予人们天使般的感觉——多么美好的华德福啊!

    可是,华德福的孩子每天回到家中,就可以看到屋子里的棱角,我们国家的住房建筑没有按照史丹纳的人智学理论,所以不能够达到华德福标准,孩子可以看到剪刀、针线、水果刀等等各种硬的东西。为什么要让孩子每天生活在两个分裂的环境中呢?这样的方式让孩子如何进行对世界的认知?是每天把精神放在纱飘飘的幼儿园,身体回到家里,还是把精神放在万米高空,躯体任由摆放在分裂的环境?孩子的同一性如何发展?

    突然想起儿子的故事,他在5岁时,突然有一天问我:“妈妈,如果我把一个苹果分成了四份,每一份都一样大,我应该怎么来表达其中的一份苹果呢?”我当时心里那个震撼啊——这可是分数的问题,他怎么就无师自通起来了呢?!我告诉了他:先写一个4,上面画一横,一横上写1,4表达的是苹果分成均匀的4份,1表达其中一份,读成四分之一,在数学中这个叫分数。儿子高兴地说明白了,此后他没有再问过这样的问题,我想,在他后来的数学课程中,分数的概念已经非常清晰地建构了起来。有的时候,我们给孩子“播种”的机会就那么灵光一闪,稍逝即纵。

    如果按照史丹纳的说法和华德福的做法,我是不应该教5岁儿子知识的,否则就是提前唤醒,违反了人智学的理论和华德福的要求。然而,史丹纳的理论完全违背了“顺其孩子的自然发展而给予孩子帮助”的原则。当孩子对分数的认知和理解需求已经出现了的时候,这就是“大自然的安排”,我们是将孩子按回蒙昧状态还是顺其自然地帮助他完成对分数的理解,这不是方法的问题,是教育方向的问题。华德福把孩子按回蒙昧状态,让孩子的探索精神受到压制,求知而得不到帮助损伤了孩子的求知热情,长此以往,孩子的知识水平和常识都落后于那些顺其自然的发展并获得帮助的孩子,人智学把孩子当成低智能状态来控制其心智发展,我们看到的结果是导致孩子整个心智结构处于落后状态。其实,华德福与传统教育一样,都没有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史丹纳的理论是如何研究出来的?有没有调查数据?有没有对孩子的跟踪观察和记录?后来研究的华德福的人们有没有在这100年来用数据和跟踪来不断修正人智学?现在,有没有华德福研究者在用数据跟踪研究人智学在华德福孩子发展中的相关问题?回帖网友希望我参加的华德福世界大会和亚太大会有没有这样的专业研究数据发表?华德福有没有专门研究人智学的机构?这样的机构有没有专业的著作来论述人智学对于儿童发展的研究?这些著作中有没有调查研究数据来支持?

    如果史丹纳的人智学没有研究数据支持,如果100年来的华德福研究者都在照搬照抄史丹纳,如果现在华德福没有专业的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如果现在还没有用跟踪研究和数据支持的人智学专著,那么,华德福是什么?人智学是什么?而且,史丹纳的人智学理论从来没有被他自己通过数据和跟踪研究证实过,如果没有这些研究,我想,那些所谓的世界大会和亚太大会除了宗教般的狂热,以及狂热带来的心动,还有什么呢?查询了很多资料,我没有找到这些研究,但是,我没有找到不能够证明华德福没有这些研究,如果有,希望中国的华德福人拿出来,说明你们的教育经过了科学研究的证实,我和广大的家长希望看到,以证明华德福对孩子的研究是科学而且持续的。

    好了,既然是PK,下一个出场的是儿童心理研究的专家们。现代先进的教育一定是以儿童心理发展为基础的,虽然西方主流教育中存在各种模式,甚至在美国存在各个学校教法不一的状况,但是,万变不离其中,这个其中就是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

    皮亚杰在100年前提出了儿童发展心理学,他通过观察记录自己的孩子,发展出了皮亚杰儿童心理发展理论。100年来,全世界范围内数以万计的儿童心理研究者们前赴后继地在皮亚杰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印证,他们设计各种实验观察儿童在各个年龄阶段的发展,科学地获得数据,很多研究是跟踪观察进行多年,通过后继者们的研究,皮亚杰理论获得了不断完善和修正,成为了后皮亚杰理论,而且,更多的儿童发展研究流派出现了,他们的研究已经涉及到了皮亚杰不曾涉及的范围,儿童的发展获得了更全面的研究,针对儿童发展研究的专著更是无数。在世界各国儿童心理研究者的努力下,《儿童心理手册》出现了,这套书被称为儿童发展的圣经,共有17本,每十年修订一次,目前已经修订到第七版(看来有好几十年了),以更新研究成果,每年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国际会议都体现了其专业性,这样的会议没有狂热,但却充满了专业、负责、对儿童的一片赤诚之心!

    美国耶鲁大学一个研究儿童发展的机构,有40多位学者用了30多年的时间,跟踪观察研究儿童的发展,七十年代出版的一套书《你的N岁孩子》,这套书包括了多个年龄阶段,而每一岁便成一本书,比如《你的一岁孩子》《你的两岁孩子》等等,每一册都讲解一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行为、语言、动作、情绪、思维等发展,以及父母如何帮助孩子完成这个年龄阶段的发展。现在,这套书已经被引进了中国,在此为大家推荐。这套书中关于4岁、5岁、6岁、7岁、8岁年龄阶段的,翻译者是玉冰,她曾经翻译过《正面管教》深得家长的喜爱,我已经看到了这套书的部分文字,我们期待这几个阶段的书早日出版。

    华德福追求的是精神,但华德福精神中缺失了求证求实的科学精神,科学研究需要吃苦、专心、意志力、创造力、想像力、认真踏实,这些精神是人类完善自我的精神脊梁,华德福的精神中缺乏这些元素,精神只能依附在纱飘飘、羊毛、毛线、天使的翅膀、史丹纳的灵魂上,由此衍生出的华德福的精神追求将是多么的虚幻和无力,难怪华德福人很享受华德福,却没有心力去求证和完善史丹纳的人智学,因为思考需要心力,做实验需要心力,用几十年的时间跟踪需要心力,一代又一代的华德福人要接力这个求证,这更需要心力来坚持,然而,没有这样的华德福人。那么,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将同样精神缺钙。精神缺钙比身体缺钙更可怕!

    一个人的臆想PK全世界成千上万的研究者;
    一个没有经过实证研究的理论PK不断被研究者们质疑和修正的理论;
    一个臆想出来的理论PK从儿童出发实证研究得出的理论体系;
    哪一种理论和教育体系能够真正帮助父母和老师理解孩子,真正帮助孩子获得发展,哪一种理论和教育是在满足成人自己的喜好,我想,大家已经看明白了。


    这篇有点长了,未完待续,敬请期待《我对中国华德福教育的思考之六》
作者: 容宝妈妈    时间: 2012-7-11 21:12:15

我不评论啥了。
作者: 杨颜老师    时间: 2012-7-11 21:14:21

本帖最后由 杨颜老师 于 2012-7-12 07:13 编辑

我来举一些其他教育的例子来说明其实这样的现象真的不仅仅存在于华德福中。

1)孩子是不能想象的,那时认为想象就是神游(我想神游者2个字让很多家长迷茫和焦虑吧),比如在2,3岁孩子玩泥巴的时候一会儿想象是食物面条,一会儿想象是蛇,这是绝对不允许的,这孩子已经处于神游的状态,需要去做调整,当然父母得要一起来调整。(这是看过一些蒙氏的书以后的一些家长和老师的反应)
                  
2)孩子上课,可以想来就来,不想来就不来,如果问家长为什么今天不来上课?前几次还好好的,上课也很开心,家长回答:这是孩子自己的选择和决定,我是不会问孩子为什么不想来的,这会限制到孩子,因为他不来上课终归有他的道理。

3)孩子上好课以后,问孩子妈妈,今天孩子上课感觉如何?开心吗?妈妈冷冷回答:这种问题我是从来不会问孩子的,这可能会影响到孩子自己的感受或者让孩子有限制。

4)孩子打架就打吧,家长只是在一边旁观,甚至孩子用手里的东西无缘无故已经伤害到其他人,妈妈仍旧非常温柔的对孩子说“宝贝,妈妈知道你不是故意的。”

5)当孩子在一个公众场合非常的不守规则甚至完全影响到他人的时候,妈妈会觉得因为这个环境对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所以孩子才会这样。

6)孩子都是很容易受伤的,家长要温柔温柔再温柔,绝不可以大声对孩子说话,因为这个伤痛会让孩子产生一辈子是安全感不够的问题。
。。。。。。。
呵呵,列子很多,实话说我是觉得有些雷人,其实这些情况都是因为看了一些书以后一知半解加上家长急于求成要做一个完美妈妈之后的表现。

好在,现在我见到的妈妈比之前面理性和平和很多,不再那么狂热和极端了。这就是进步吧。
作者: Elf    时间: 2012-7-11 23:14:01

本帖最后由 Elf 于 2012-7-11 23:48 编辑
容宝妈妈 发表于 2012-7-11 21:07
转自胡萍博客

我对中国华德福教育的思考之五——史丹纳PK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者们


说到调查,我看到过网上的一篇调查(论文),研究华德福高中毕业生的去向。调查列出了几所欧洲的华德福中学毕业和非华德福中学毕业生各自的学几大类专业的比例、继续上学和就业的比例业,等等,很细致的分类数据。现在我当然复述不了数据了,但我记得两相比较是差不多的,没有很大的差异。对学校的满意度,华德福的学生稍微高点,但没高出很多。其中满意度分成对学校生活的满意度、对课程的满意度和对教师?的满意度,华德福学生对学校生活的满意度比较高,其它的跟非华德福学校的满意度数字差不多。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2-7-12 01:26:10

我对中国华德福教育的思考之六——想像力与幻想

胡萍


因为到全国各地讲座,只要有机会我就会看幼儿园,再因为我的讲座往往是追求新教育的机构组织,所以,看了很多自称为华德福和蒙氏的幼儿园,也看过一些传统幼儿园,甚至在一些幼儿园进行过3~4天的观察。

    多年前到一家华德福幼儿园,外面的环境不错,院子很宽很大,绿树成荫,进入教室后,看到工作材料很少,教室里有7~8个孩子,能够让孩子动手的只有几块超过孩子身体大小的大木板放在地上,看到3~5个孩子把这些大木块当船划,一会儿孩子就觉得无聊了,在教室里游荡起来,显得无聊的样子,我在想:孩子们要这样的状态中呆两个小时啊,好难受!因为在芭学园呆过,芭学园教室里工作材料很丰富,于是有了对比。我不理解为什么没有其它工作材料,于是小声问陪同我的工作人员,她说:华德福教育提倡想像力培养,不能够给孩子太多的工作材料,让他们用这几块木板发挥想像力。教室里只有一个老师,天使一般面无表情地做着自己的事情——织毛线,孩子状态好像与她无关,整个过程中我的感觉是老师很冷,离我们很遥远,天使没有来到人间的感觉。我看过芭学园老师引领孩子工作的过程,所以,又有了对比。

    那个时候我接触幼儿教育不久,一切都在我的观察和思考中,是芭学园做得好还是这所园做得对,我开始了思考。我不会轻易拿芭学园来否定其它园。这个思考持续了几年。

    幼儿的发展中,为孩子提供丰富的工作材料,让孩子用这些工作材料来将自己的想像力在工作中得以实现,可以获得想像力的成果,那么,想像力对孩子来说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如果没有工作材料来呈现孩子的想像力,想像力就飘在风中,不知去向了,就成了幻想,带有幻觉的想像。用那几块大木板,能够让孩子想像出什么来呢?除了船,还有什么?难怪孩子显得无聊了。

    在幼儿的发展中,应该给孩子提供符合其年龄阶段的工作材料,让孩子能够操作这些材料,起码,孩子的小手能够拿得起这些材料,能够实现孩子的创意,这对于幼儿的发展非常重要。几块比孩子身体还要大的木板,孩子如何拿得起?如何操作?教室中除了大木板,为什么不为孩子准备一些小的工作材料呢?在我的书《善解童贞1》中,有一个章节叫“提升孩子精神愉悦的品质”讲解了儿童工作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这里不在赘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不要攻击我卖书哈,我只是不想重复写太多)

    再来说那个天使。看过芭学园的老师与孩子在一起的过程,感觉他们的心是和孩子在一起的,当孩子不能够进入工作状态时,老师会引领孩子慢慢进入,一旦孩子进入了工作状态后,老师会慢慢撤离,然后关注着,当孩子需要时老师就会出现在身边。我不明白华德福的老师为什么会冷冷的,只坐在那儿织毛线,孩子们无聊地走来走去,老师不引领,不关注,不帮助孩子脱离无聊的状态。我想,老师的做法一定与华德福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有关,难道华德福就是这样要求老师的吗?我当时没有敢问陪同人员,担心人家觉得我不敬华德福。几年过去了,至今我都还清晰地记得那张天使般的脸和冰冷的表情,因为我进入教室的时候,她看我的眼神让我不寒而栗,现在我理解了,没有来到人间的天使,自然带着天宫的寒气。或者,当凡人装成天使的时候,就会变得冷。

    几年以后,去年我到一座城市讲课,到一个幼儿园参观,这个幼儿园连续几年都请曾经在芭学园担任过园长的美国人做指导,我到园里一看,教室很空,仅有少得可怜的一点点玩具,我忍不住问:“怎么这样空呢?”陪同人员告诉我:“美国老师说了,要尽量少给孩子工作材料,给孩子留下想像的空间。”我心里很难受,感受过芭学园孩子在工作中获得幸福与愉快,想像着这个园的孩子每天在空空的园里呆这么长时间,孩子无所事事的痛苦成人能够体会到吗?我不否认这个园的老师爱这些孩子,因为她们都是这些孩子的妈妈,但是,他们不懂得孩子的内在发展需要,没有给孩子提供适合孩子年龄阶段发展的外在条件,所以,光有爱,是不够的!

    华德福培养孩子的想像力出发点是对的,但是,做法错误了,结果也就适得其反,成为培养孩子幻想了。

    讲两个笑话:

    一次我陪一个朋友到一个华德福幼儿园,朋友的孩子2岁多,在院子里看到一个水龙头,很好奇,过去摸了一阵后,问旁边的一位华德福老师:“这是什么?”老师无比深情地说:“宝贝,这是大象的鼻子!”我和朋友在一旁愣住了,朋友对我说:“这是水龙头啊!她这样会不会把我儿子搞晕啊!”我无语。问过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说,老师回答:“培养孩子的想像力!”

    一个朋友给我讲了她的故事:她带着孩子与华德福幼儿园的家长们一起郊游,大家到一个公园后坐下休息时,有两个公园的游客吵了起来,甚至大打出手,这时,一个4岁的孩子看到这般场景后问妈妈:“妈妈他们在干什么啊?”妈妈回答:“两只恶狗在打架”,妈妈把人比作了狗,而4岁孩子会不会认为吵架的人都是狗狗呢?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我对中国华德福教育的思考之七》
作者: 阳光    时间: 2012-7-12 11:38:33

我对中国华德福教育的思考之七——我对华德福的期待

在中国这片教育贫瘠的土地上,我们多么渴望能够有适合孩子身心健康的教育,二十年前,我与很多父母一样,为孩子的教育忧心忡忡,不惜代价为他寻找好的幼儿园、好的小学、好的中学,我没有现在年轻父母的运气,那个时候中国没有华德福,没有蒙氏,没有芭学园,我选来选去,只好以班级人数少为标准,从昆明70人一个班级的传统小学,选择到了成都40个孩子的一个班级,让儿子能够有一个物质层面的宽松环境。直到孩子高中,我们才选择到了一所我满意的学校。



    我为儿子的择校跨越省际,从昆明到成都再到深圳,多年来,伴随着为儿子选择学校我一直在思考教育,一直在体味着父母为孩子寻找好教育的酸甜苦辣,由此,我非常理解父母的心境。我想,在那个年代,如果我能够遇上华德福、蒙氏、芭学园,我会毫不犹豫地放弃传统应试教育的学校而选择其中之一,看到儿子在传统应试学校中心灵挣扎的痛苦(虽然他的成绩从来不差),作为父母我却无能为力,那种痛苦和挣扎让我多少个夜晚难以入眠,那种对好教育的渴望让我至今关注着教育,无法舍去这份情怀!



    在华德福、蒙氏和芭学园,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真正为孩子成长服务的教育在发展,看到了越来越多真正关心孩子成长的老师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出现了,看到了真正爱孩子的父母和老师们一起在学习了解孩子、尊重孩子、帮助孩子,这些好的教育为中国教育带来的是希望,为父母们带来的更是安慰和期待。



    当这些好的教育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后,我们需要保护好他们,让这些幼芽能够健康成长,长成参天大树,让更多的孩子受益,让更多的家庭受益。那么,如何来保护?如何才能够让他们健康发展?芭学园至今只能够为极其少数的孩子服务,因为只有北京一家,没有分园,管理相对容易;蒙氏多年前在中国风起云涌,迅猛扩张到上百家蒙氏园,由于做蒙氏教育的一些人不爱惜这个教育,砸了牌子;华德福在中国7年的历史让我们看到了其发展的曲折和不易,现在,华德福又风起云涌了,扩展迅猛地发展到了200多家,一些不爱惜华德福的人正在做着砸牌子的事情,作为教育的关注者,我忧心忡忡,担忧着华德福重蹈蒙氏的覆辙。



    我们期待着华德福教育能够在中国一路走好,为此我们期待着:

    第一,做华德福教育的人能够自律,因为任何人,只要你说自己是做华德福教育,所有的人就会认为你代表着华德福教育,人们(包括我在内)更多是从这些做华德福教育的人身上去感受华德福,而不是去读人智学。所以,当你自己说自己在做华德福教育时,要慎重,要对得起华德福在中国苦心经营了7年的名声;



    第二,做华德福教育的人不要轻易地说出:“我们的教育无法用科学来证实,科学不能够解释宇宙的全部”,这样的话会让人们以为华德福是神学或者宗教,因为宗教不需要理论证实,只需要信与不信,信则有,不信则无。我想,既然华德福办了幼儿园和小学,就成为了一种教育,既然是教育,就不能够成为说不清楚道不明白的事物吧;



    第三,华德福进入中国已经7年,汇聚了众多的有能力和智慧的人们,我们希望再过几年,能够看到华德福人对华德福教育在中国的本土化研究——中国的孩子在中国的华德福教育中的成长状况,这个研究应该是科学、严谨、有跟踪观察、有记录、调查的学术性专著和报告,就像我在博客中提到了那些研究儿童发展的专著一样。根据我所掌握的资料,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在西方关于华德福教育研究的专业论文中,被学术界认可的程度很低,因为这些研究报告主要由华德福相关基金出钱支助进行研究,而且做研究的人也多为华德福体系内部人员,缺乏第三方机构人员的独立研究报告,这个独立是指不用华德福的钱来做研究。中国人的研究有利于华德福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这也是华德福在中国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



    第四,华德福人要直面华德福教育的缺陷,然后弥补缺陷,让华德福教育更加完善。人智学产生在100年前,人智学是哲学,不是教育学,不能够成为教育的理论基础,华德福教育用人智学作为教育的理论基础,必然存在缺陷;人类对儿童的发展研究也有了100年的历史,建立在儿童发展基础上的理论才能够成为教育的理论基础,这应该是大家的共识吧。然而,华德福发展至今已经100年,自然有其精华之处,否则虽然不是主流教育,也一直存活到了今天,华德福的精髓是什么?只有真正理解华德福的精髓并将其与儿童发展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懂得孩子的发展规律,帮助孩子完成生命发展任务,华德福教育就是将孩子放在了教育的主体位置,以孩子为主体的教育才能够成为一流的教育;



    第五,热爱华德福教育的人不一定非要将自己的幼儿园或者学校打上华德福的标签或者名称,我知道有些幼儿园园长为了赶时髦,就标明自己是华德福,但为了孩子的发展,他们在走融合的路线,教室中既有华德福元素还有蒙氏教具。其实,只要我们将教育立足在孩子发展的规律上时,不论你用什么样的名字来命名自己的幼儿园或者学校,都会受到人们的认同和尊重;



    第六,华德福的声誉需要华德福人自己来维护。华德福“行业”内部能不能够有一些举措来维护华德福的声誉,比如,每年的华德福年会上进行交流好的华德福幼儿园和学校的做法,组织一个质量维护机构,对每年申报挂华德福名的幼儿园进行审核和帮助,在网站公布合格的华德福园和小学,尽量让每一个叫华德福的幼儿园和小学能够获得质量维护机构的指导、帮助和监督……。我想,华德福人也期望有这样的管理和维护机构。虽然我们有很多理由来说明这样的管理难以做到,但是,我认为,把华德福引进中国很难吧,这个我们做到了,下一步就是规范和管理的问题,如果只打江山,不保护江山,那么,后果很严重哈!这个重任可能需要中国华德福的先驱们担起来,用你们的执着与虔诚,用你们的爱与支持!



    我的博文对那些败坏华德福的做法言辞激烈尖锐,对华德福教育本身存在的缺陷直言后果,我知道这刺激了那些热爱华德福的人。就像我们面对一个从来没有品尝过的精美蛋糕,美妙的香味和精美的点缀让我们爱不释手,这个蛋糕既满足了我们审美的精神享受,同时还能够填饱我们对教育的强烈饥饿感,所有饥饿难耐的人自然会竭力保护这个蛋糕。但我看到了蛋糕的一处已经有了一点点霉,如果我不说出来,但我也不吃,看着这群饥饿的人吃下去,然后拉肚子,甚至中毒倒地,这不厚道,不是我做人的方式;如果我说出来,一定会让饥饿难耐的人怒火万丈,是吃还是不吃,吃了担心身体出问题,不吃又太饥饿,这种纠结的情绪会全部发泄到了我身上,让我会招致群殴,失去曾经喜欢我的朋友。写出这个系列之前我反复思考这个问题,想明白后我做出了选择,群殴没有关系,我的忍受力不一般,还可以关闭微博和评论来躲避,失去朋友却让我难过,但是,只要我的书和经验能够对朋友和孩子有所帮助,他们是否喜欢我已经不重要了。我做教育的目的不是让人喜欢,而是能够帮助到他人。



    我知道这次讨论不会有什么结果,但我期待华德福能够警醒存在的问题,我不需要在此为华德福唱赞歌,因为唱赞歌的人已经很多了,不缺少我一个,但这样认真地思考华德福、提出质疑的人却并不多。



    我正在修炼不尖锐地说真话,功还没有练好,就发言了,如有得罪,请多多包涵!

    这个系列到此为止。

    祝福华德福在中国越走越好!

作者: 阳光    时间: 2012-7-12 11:39:34

看到胡老师的报道七部分已经发出来了,我赶紧转载一下。
作者: 容宝妈妈    时间: 2012-7-12 18:40:40

Elf 发表于 2012-7-11 23:14
说到调查,我看到过网上的一篇调查(论文),研究华德福高中毕业生的去向。调查列出了几所欧洲的华德福 ...

嗯?我怎么印象中看过一个这种类比数据,但结论是华德福学生从事艺术和人文的居多,理工偏少,这个比例是和其他学校的比例相比哈。


作者: 容宝妈妈    时间: 2012-7-12 18:43:02

本帖最后由 容宝妈妈 于 2012-7-12 18:53 编辑

一个朋友给我讲了她的故事:她带着孩子与华德福幼儿园的家长们一起郊游,大家到一个公园后坐下休息时,有两个公园的游客吵了起来,甚至大打出手,这时,一个4岁的孩子看到这般场景后问妈妈:“妈妈他们在干什么啊?”妈妈回答:“两只恶狗在打架”,妈妈把人比作了狗,而4岁孩子会不会认为吵架的人都是狗狗呢?

---------------------------------------------------------------------------------------------------------------------------------------------

这个我的感觉是:这妈妈是在表达对那俩人吵架打架的轻蔑或者说厌恶之情呢。跟想象力没啥关系啊?我感觉这个例子不切题哈,也跟华德福没啥关系。
作者: 容宝妈妈    时间: 2012-7-12 18:50:57

我感觉我在北京看到的几个华德福幼儿园,工作材料都是非常丰富的,而且大多有小院子可以种花种菜做农活儿,还有沙坑,秋千,平衡木,攀爬的,跳跃的,等等,孩子可玩的东西很多。

我不是想否认胡萍看到的那些现实,只是想表明,北京的华德福幼儿园,貌似在这方面问题不大。


作者: 明月照我心    时间: 2012-7-12 19:19:22

容宝妈妈 发表于 2012-7-12 18:43
一个朋友给我讲了她的故事:她带着孩子与华德福幼儿园的家长们一起郊游,大家到一个公园后坐下休息时,有两 ...

我觉得这里胡萍有一个逻辑错误:把某个华德福妈妈做的事,等同于华徳福做的事。

这里存在这样的错误逻辑:XX把人说成是狗,她是个华德福妈妈,所以,华德福把人说成是狗。


作者: 明月照我心    时间: 2012-7-12 19:23:55

本帖最后由 明月照我心 于 2012-7-12 19:25 编辑

最近正参加华徳福师训,打算走这条路了。

走得越近,了解得越多,越觉得华德福人在理念上存在很大的问题。有时间把我思考的一星半点整理下发上来。

但纵然如此,也掩盖不了华徳福(人智学)的光辉。它仍不失为一个完整、全面、系统、更适合人类的教育。
作者: Elf    时间: 2012-7-12 22:44:18

容宝妈妈 发表于 2012-7-12 18:40
嗯?我怎么印象中看过一个这种类比数据,但结论是华德福学生从事艺术和人文的居多,理工偏少,这个比例是 ...

我看到的这个调查,以及网上另一个对北美华德福学校毕业生的调查,都是从事文科、艺术的百分之四十多,理工的百分之四十多但少于从事文艺的。非华德福学校的比例没很大差异。 但如果再看细分,华德福毕业生从事教育、表演的高于其他学校,从事工程的比例非常少。
作者: Elf    时间: 2012-7-12 22:58:56


看到一个从小学到高中都在华德福学校上的人写的一篇详细的华德福学校评论。
https://sites.google.com/site/waldorfwatch/unenlightened
他后来是抛弃了华德福的理念的,但我觉得这篇评论写得还是中肯的。
他记忆中的华德福学校生活是美好的、教师也是可亲的。

他的批评是针对华德福的隐蔽的宗教性影响和对科学的贬抑。

文章很长,仅摘一点点:
----------

After I had been at the school only a few years, the notion of trying to see the world clearly had lost almost all meaning for me. Everything seemed symbolic rather than concrete, although what the symbols stood for was vague. Everything had its hidden deeps. It’s hard to remember now precisely how I was led to adopt this attitude.

仅仅在学校学习了几年,“要努力地看清世界”的观念已经几乎对我失去意义了。一切事物都是象征性的,而不是实实在在的,虽然象征什么也还是模糊。一切事物都有隐含的深度。我现在很难确切地回忆起我是怎样被引导到这种态度上。


No one could have mistaken Waldorf for a hotbed of intellectual excellence. Our teachers had different, overriding concerns. Waldorf’s priority was to quietly condition our souls and hearts to receive spiritual influences. To that end, our teachers subtly encouraged us always to move toward the light and away from the dark

谁也不会错认为华德福是要培养知识上的卓越。我们的老师有与此不同的、压倒一切的关注点。华德福最重要的是润物细无声地将我们的灵魂和心打造得能接收精神影响。为此,我们的老师用微妙的手法鼓励我们永远向光明前进,永远远离黑暗



For me, Waldorf’s impact was thrilling. I developed esoteric yearnings—I was eager for revelation—I longed for things transcendent, for supernal beauty and grandeur. The expectation of these blessings grew in me for years and sustained me. But then, gradually, a reaction set in. It became increasingly pronounced as I progressed through high school. I was pained that the world, and I, fell so far short—always, it seemed, so far short. Dreams of the transcendent remained just that—vague, alluring dreams, perpetually out of reach. Longing for the unobtainable is a prescription for frustration, or desperation. I continued to long—perhaps more than ever—but I came to feel that my longings were a burden.

对我而言,华德福的影响是可惊的。我发展出对神秘的渴望,我渴望着启示, 我向往超越的事物,向往超凡的美和庄严。多年来对这种福祉的期盼在我心中日益增长,支持着我。可是逐渐地出现反作用力,在高中的几年越来越明显。看上去这个世界和我都与这个目标差得太远了,看上去总是差得太远,这让我感到痛苦。超凡的梦想总是那么模糊的迷梦,永远触摸不到。渴望对不可获得的事物等于是要求挫折或沮丧。我继续渴望,比以前更加渴望,但我开始感到我的渴望是个负担。


All in all, science meant little to us. “Truth,” for us, tended to be a metaphysical rather than an empirical concept. Thus, the line between verifiable truth and woolly speculation became blurred.
总而言之,科学对我们没什么意义。对我们来说,“真实”更是个形而上的概念,而不是经验性的概念。因此,可证实的真实与稀里糊涂的猜测之间的界线模糊了。

作者: Elf    时间: 2012-7-12 22:59:27


看到一个从小学到高中都在华德福学校上的人写的一篇详细的华德福学校评论。
https://sites.google.com/site/waldorfwatch/unenlightened
他后来是抛弃了华德福的理念的,但我觉得这篇评论写得还是中肯的。
他记忆中的华德福学校生活是美好的、教师也是可亲的。

他的批评是针对华德福的隐蔽的宗教性影响和对科学的贬抑。

文章很长,仅摘一点点:
----------

After I had been at the school only a few years, the notion of trying to see the world clearly had lost almost all meaning for me. Everything seemed symbolic rather than concrete, although what the symbols stood for was vague. Everything had its hidden deeps. It’s hard to remember now precisely how I was led to adopt this attitude.

仅仅在学校学习了几年,“要努力地看清世界”的观念已经几乎对我失去意义了。一切事物都是象征性的,而不是实实在在的,虽然象征什么也还是模糊。一切事物都有隐含的深度。我现在很难确切地回忆起我是怎样被引导到这种态度上。


No one could have mistaken Waldorf for a hotbed of intellectual excellence. Our teachers had different, overriding concerns. Waldorf’s priority was to quietly condition our souls and hearts to receive spiritual influences. To that end, our teachers subtly encouraged us always to move toward the light and away from the dark

谁也不会错认为华德福是要培养知识上的卓越。我们的老师有与此不同的、压倒一切的关注点。华德福最重要的是润物细无声地将我们的灵魂和心打造得能接收精神影响。为此,我们的老师用微妙的手法鼓励我们永远向光明前进,永远远离黑暗



For me, Waldorf’s impact was thrilling. I developed esoteric yearnings—I was eager for revelation—I longed for things transcendent, for supernal beauty and grandeur. The expectation of these blessings grew in me for years and sustained me. But then, gradually, a reaction set in. It became increasingly pronounced as I progressed through high school. I was pained that the world, and I, fell so far short—always, it seemed, so far short. Dreams of the transcendent remained just that—vague, alluring dreams, perpetually out of reach. Longing for the unobtainable is a prescription for frustration, or desperation. I continued to long—perhaps more than ever—but I came to feel that my longings were a burden.

对我而言,华德福的影响是可惊的。我发展出对神秘的渴望,我渴望着启示, 我向往超越的事物,向往超凡的美和庄严。多年来对这种福祉的期盼在我心中日益增长,支持着我。可是逐渐地出现反作用力,在高中的几年越来越明显。看上去这个世界和我都与这个目标差得太远了,看上去总是差得太远,这让我感到痛苦。超凡的梦想总是那么模糊的迷梦,永远触摸不到。渴望对不可获得的事物等于是要求挫折或沮丧。我继续渴望,比以前更加渴望,但我开始感到我的渴望是个负担。


All in all, science meant little to us. “Truth,” for us, tended to be a metaphysical rather than an empirical concept. Thus, the line between verifiable truth and woolly speculation became blurred.
总而言之,科学对我们没什么意义。对我们来说,“真实”更是个形而上的概念,而不是经验性的概念。因此,可证实的真实与稀里糊涂的猜测之间的界线模糊了。

作者: 明月照我心    时间: 2012-7-12 23:04:32

容宝妈妈 发表于 2012-7-11 21:07
转自胡萍博客

我对中国华德福教育的思考之五——史丹纳PK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者们


为什么要让孩子每天生活在两个分裂的环境中呢?这样的方式让孩子如何进行对世界的认知?是每天把精神放在纱飘飘的幼儿园,身体回到家里,还是把精神放在万米高空,躯体任由摆放在分裂的环境?孩子的同一性如何发展?

==============

虽然胡萍前面的论据部分,让我觉得对这些捕风捉影、无中生有感到啼笑皆非,但不可否认的是,她确实在认真思考着。而且,她的思考并非泛泛而谈。这一段质疑也确实切中了当今中国华德福的脆弱之处。
作者: 明月照我心    时间: 2012-7-12 23:09:35

史丹纳的理论是如何研究出来的?有没有调查数据?有没有对孩子的跟踪观察和记录?后来研究的华德福的人们有没有在这100年来用数据和跟踪来不断修正人智学?现在,有没有华德福研究者在用数据跟踪研究人智学在华德福孩子发展中的相关问题?回帖网友希望我参加的华德福世界大会和亚太大会有没有这样的专业研究数据发表?华德福有没有专门研究人智学的机构?这样的机构有没有专业的著作来论述人智学对于儿童发展的研究?这些著作中有没有调查研究数据来支持?

=============

这绝对是头脑模式的研究。认为想要了解事物的真相,除了使用客观数据进行归纳之外,别无二法。

她并不知道,这世界上了解真相还有另一种道途。
作者: 明月照我心    时间: 2012-7-12 23:12:40

本帖最后由 明月照我心 于 2012-7-12 23:17 编辑

为此,我们的老师用微妙的手法鼓励我们永远向光明前进,永远远离黑暗。

对我而言,华德福的影响是可惊的。我发展出对神秘的渴望,我渴望着启示, 我向往超越的事物,向往超凡的美和庄严。多年来对这种福祉的期盼在我心中日益增长,支持着我。可是逐渐地出现反作用力,在高中的几年越来越明显。看上去这个世界和我都与这个目标差得太远了,看上去总是差得太远,这让我感到痛苦。超凡的梦想总是那么模糊的迷梦,永远触摸不到。渴望对不可获得的事物等于是要求挫折或沮丧。我继续渴望,比以前更加渴望,但我开始感到我的渴望是个负担。

=============

在我看来,这正是华德福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在一个黑夜与白昼并存的世界里,我所见的华德福人一直追寻远方的光明,却从不肯花多一些精力去真正看到眼前的黑暗。

黑暗之于光明,犹如污泥之于莲花。根越深入污泥之中,莲花也越有力量盛开。失去了淤泥的滋养与挤压,莲花也就失去了向上的力量。


No dark, no light。没有黑暗的对比,光明就不再是真实的存在。


作者: 明月照我心    时间: 2012-7-12 23:20:37

华德福的特长在精神发展方面,它的缺陷也正是在精神发展方面。

在一个二元社会里,在不接受二元的基础上去创造三元甚至多元世界,这种对二元母体的否定,恰恰使它本身成为二元的一部分。
作者: 明月照我心    时间: 2012-7-12 23:23:55

本帖最后由 明月照我心 于 2012-7-12 23:25 编辑

华德福一直强调善、美、真。但真正的顺序还是真善美。

中国其实是个最愿意表示善的国家,但它并未如华德福所预示的一样,由善而达到美与真。

没有真实,善与美就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就是立于沙上的城堡。因为总有一天,这善与美坍塌于虚假和虚幻。

就像71楼文中所言。
作者: Elf    时间: 2012-7-12 23:25:32

我认为胡老师(姑且以胡老师为代表吧)与华德福之间的差异是信仰上的差异。

胡老师是相信科学、理性的。

而华德福的信仰呢?有没有人清楚地知道?华德福学校的孩子是不知道的,即使到了高中也不会知道,但会深受影响。家长很多都是不知道的。老师会不同程度地知道。

华德福认为物质世界只是意识发展的一小段,人的意识进化将扩展到远远超过理性思考。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灵视”(史代纳自己就是个灵视者)。因此事实(物质世界的现实状态)和科技绝不是华德福青睐的。为什么华德福特别强调想象力呢?因为在人智学里,想象力的非理性认知形式会随着人的进化而走向灵视阶段。那才是人智学的重点。
华德福教育的课程、授课手段都是围绕其中心理念而设计的。


这是一种信仰,就像无神论者、基督教信徒、佛教信徒各有所信一样,在信仰方面其实没多少可争论的。各自的体验和选择而已。

华德福教育说是非宗教的,但其实宗教性很强。正好也有一些人不属于任何教派,但宗教性很强。如果家长恰好是这样,并且想让孩子也受到这种影响,那么华德福教育就非常适合。




作者: 明月照我心    时间: 2012-7-12 23:28:56

Elf 发表于 2012-7-12 23:25
我认为胡老师(姑且以胡老师为代表吧)与华德福之间的差异是信仰上的差异。

胡老师是相信科学、理性的。 ...

我认为,华德福的学生,其实并非真正拥有想象力的。

在华德福身上我发现了很多悖论。一个努力发展想象力的教育,教出来的学生居然没有真正的想象力。这又一次证明了,有些东西越是努力越是得不到。
作者: 爱无言    时间: 2012-7-13 04:39:13

看来文章写的越长,文章里的那股子情绪也就弥散地越来越清晰,或者说因为没有获得反馈,所以情绪就出来了?

一个人不管是搞科学还是搞教育,如果不懂得自己的看法或者说观点是受自己哪些情绪支配的,还是自己真正的观点,就无法搞好科学和教育。搞宗教是不是这样呢?离宗教太远,就不明白了。
作者: 每每    时间: 2012-7-13 08:45:27

Elf 发表于 2012-7-12 23:25
我认为胡老师(姑且以胡老师为代表吧)与华德福之间的差异是信仰上的差异。

胡老师是相信科学、理性的。 ...

严重握手!

“而华德福的信仰呢?有没有人清楚地知道?华德福学校的孩子是不知道的,即使到了高中也不会知道,但会深受影响。家长很多都是不知道的。老师会不同程度地知道。”
----如果教育是显性的宗教背景,入基督教,佛教,家长学生是明明白白入学受教育,而且这些宗教对人类的看法与影响比较明确。但隐性的需要考证的宗教令人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还不知影响是什么。

华德福认为物质世界只是意识发展的一小段,人的意识进化将扩展到远远超过理性思考。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灵视”(史代纳自己就是个灵视者)。因此事实(物质世界的现实状态)和科技绝不是华德福青睐的。为什么华德福特别强调想象力呢?因为在人智学里,想象力的非理性认知形式会随着人的进化而走向灵视阶段。那才是人智学的重点。
华德福教育的课程、授课手段都是围绕其中心理念而设计的。
“灵视”---真不了解啊。我去找找资料看看。

这是一种信仰,就像无神论者、基督教信徒、佛教信徒各有所信一样,在信仰方面其实没多少可争论的。各自的体验和选择而已。
华德福教育说是非宗教的,但其实宗教性很强。正好也有一些人不属于任何教派,但宗教性很强。如果家长恰好是这样,并且想让孩子也受到这种影响,那么华德福教育就非常适合。

华德福教育说是非宗教的,但其实宗教性很强。---我也是这样看的!而且这个宗教不同于我们熟知的几种。

作者: 每每    时间: 2012-7-13 08:56:33

Elf 发表于 2012-7-11 23:14
说到调查,我看到过网上的一篇调查(论文),研究华德福高中毕业生的去向。调查列出了几所欧洲的华德福 ...

不知道与华德福比较的学校是什么样的,我觉得取全社会的学校是不公平的,因为不少华德福学校属于私立,收费、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关注度应该高于社会平均水平。所以,华德福学校与蒙氏学校或者社会中上游学校取样对比比较合适。

正如,我相信咱们论坛上孩子的未来教育以及从业一定好于社会上平均孩子。
作者: 敬听    时间: 2012-7-13 09:06:54

不太懂华德福,但有一颗思辨的心,于是坐看各位高手和平论道很是快哉!
作者: 杨颜老师    时间: 2012-7-13 10:44:14

明月照我心 发表于 2012-7-12 23:23
华德福一直强调善、美、真。但真正的顺序还是真善美。

中国其实是个最愿意表示善的国家,但它并未如华德 ...

严重同意“真善美”这样的顺序(假牙不算此列,哈哈)
作者: 杨颜老师    时间: 2012-7-13 10:56:51

《转帖》斯坦纳平身介绍
鲁道夫.史代纳(Rudolf Steiner,),奥地利社会哲学家。
生平

鲁道夫.史代纳出生在下奥地利邦森林区里的克拉列维察(Donji Kraljevec,当时属於奥匈帝国,今位於南斯拉夫境内)的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约翰.史代纳(Johann Steiner,1829–1910)是位铁路公务员;母亲名叫法兰契丝卡.玻利尔(Franziska Steiner,1864–1927)。妹妹李欧波蒂妮(Leopoldine,1864–1927)身为缝纫师,与父母共住直到终老;弟弟古斯塔夫(Gustav,1866–1941)一出世便丧失听觉。由於父亲工作的关系必须经常在下奥地利邦境内搬家。史代纳在小学期间的少量课堂之余便已开始独立自修,求取知识,尤其对几何学感到兴趣。他自称在十六岁那年已经读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实用中学毕业後史代纳获得一笔可资助他在维也纳科技大学(Technische Universit?t Wien)就读四年的奖学金(1879-1883)。在大学里他攻读中学数学与自然科学教育,同时到维也纳大学旁听哲学、文学和历史相关的课程。由於奖学金的资助年限使得史代纳不得不在1883年中断学业。一直到1891年他才在亨利希?冯史坦(Heinrich von Stein )的指导下以论文《认知理论的基本问题》("Die Grundfrage der Erkenntnistheorie",後来增加此论文的内容并以书名《真理与学问》"Wahrheit und Wissenschaft"出版)在罗斯托克大学(Universit?t Rostock)获得博士学位。

史代纳是人智学(anthroposophy)的创始人,这是一种充满灵智的世界观,用人的本性、心灵感觉和独立於感官的纯思维与理论解释生活,亦是新神秘主义在上个世纪交替时的统一概念。人类的许多生活领域就是在这概念的基础上得到来自史代纳具有影响力的启发并因此得以发展,像是教育学(华德福教育)、艺术(优律思美、人智学建筑)、医学(人智学医学)和农业(生机互动农业)。此外,史代纳潜心於科学,编辑了歌德的科学着作,并深受其影响。在「自由的哲学」(Die Philosophie der Freiheit,1894年)一书中转而钻研哲学;在他编辑的「文学期刊」中又探讨文学。

1913年,在多纳什城(Dornach)成立第一个哥德学园—一所文科(Geistewissenschften,人文科学)学校。同时还创始华德福(Waldorf)学校运动,建立了许多为残疾儿童、数学与科学研究、医学、农业及为培养讲演、音乐和戏剧方面人才的研究所。

史代纳到处讲演、着述。作品有「歌德的世界观」(Goethes Weltanschauung,1897年)、「神智学」(Theosophie,1904年)及自传体的「我的生活道路」(Mein Lebensgang,1924年)。卒於瑞士多纳什城。
早期的史代纳
1882年至1897年当史代纳还在念大学的时候,他同时也在编辑一本名为「歌德」的科学着作。在这段期间,他忙碌於编辑此书的两种版本,一个是Joseph Kürschner着作的「德意志民族文学」版本,另一个是之後从1890年起,为位於威玛,公爵夫人Sophie von Sachsen-Weimar-Eisenach刚成立的歌德与席勒档案馆撰写Sophie版本,这的版本今日是以威玛版(Weimarer Ausgabe)闻名。年轻的史代纳将他的注释视为哲学的倡议,以及能帮助读者理解文章,胜过於只能解释作品如何形成的注脚。他编辑的「歌德」得到对语文学研究多年的维也纳德语系教授Karl Julius Schr?er的帮助而得以完成。尽管对於斯坦纳有些特别的批评,部分甚至是错误的评论,他还是经由他的编辑作品而广为人知。在Joseph Kürschner写的「1895年以来的德意志文学月历」里,史代纳的介绍也占了八行之多。
神学阶段
在编辑工作结束後,在威玛时期已经演讲过许多不同主题的史代纳於1900年成为一个更专业的演讲者。一直到他死前的二十五年之间,他总共演讲过6000次。一开始他的讲稿由他与他的学生一起撰写,後来固定都由专业的速记员来记录,并且编辑成书。这些着作占了史代纳现存作品的一大部分。 从1899到1904年,史代纳在一所柏林劳工教育学校(Berliner Arbeiter-Bildungsschule)上课。熟识尼采的史代纳,在1900年尼采死後被视为尼采代言人的演讲者。1900年秋天他被一位柏林的伯爵 Cay von Brockdorff邀请至他的神学图书馆作关於尼采的演讲。他还参与了许多其他主题的演讲,并且很快就获得他一直以来拒绝与其为敌的神学家们的支持,成为他的重要听众。当1902年一个德意志神智学社团(Deutsche Sektion der Theosophischen Gesellschaft)成立时,史代纳接下了主席的位置。 这个神智学社团是一个秘密的、名声不好的组织,其中以1891年过世的创立者Helena Petrovna Blavatsky的教师为重心。Blavatsky在世的时候就已经被人指责他和轰动一时的召唤魔鬼骗人诡计有所牵连。藉由东方哲学他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神秘学代表。他的追随者Annie Besant也特别倾向印度教,并且在之後尝试将印度人克里希那穆提塑造成救世主。
晚期的史代纳
在神智学中断後,史代纳改变他的学说范围。当时「人智学」基本上还只是一个另外的名称,是他直到被神智学社团开除之前用来代替神智学的学说。他的两本书「神智学」(Theosophie,1904)和「秘密科学的轮廓」(Geheimwissenschaft im Umri?,1910)在这方面被当作人智学的基本教材。今日在史代纳作品的新版次里面,神智学的名称都被人智学或思想科学(Geisteswissenschaft)所取代。

晚期的史代纳强烈转向艺术和建筑。1910至1913年他的四出「神秘戏剧」(Mysteriendramen)在慕尼黑首演。从1913至1922年在他的领导之下,在巴塞尔(Basel)附近的多纳什成立了歌德纪念馆(Goetheanum)作为人智学社团的中心,以及思想科学自由大学(Freien Hochschule für Geisteswissenschaft)。木造的歌德纪念馆在1922至1923年的除夕夜被焚毁之後,史代纳设计了一个更大的、由混凝土建造的第二座歌德纪念馆,这座纪念馆直到1928年史代纳去世後才建好。

史代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中已经和领导的政治家们有些交流,并且试着在战争结束後影响政治。因此他在1919年出版一份「对德意志民族与世界的呼吁」(Aufruf an das deutsche Volk und an die Kulturwelt),由Hermann Bahr、赫尔曼·黑塞及Bruno Walter所共同署名。战争的负债是史代纳所特别关心的议题。因此1919年他编了一本名为「战争的罪孽」(Die Schuld am Kriege)的修正主义的小册子,并由参谋总部司令Helmuth von Moltke所撰文。在反对德国败战债务的抗争下,史代纳甚至写了一篇阴谋论的文章来支持他的主张,在里头他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错归罪於犹太人。这篇看的见是史代纳作序的文章,之後被纳粹所吸收,特别是对神秘学感兴趣的Heinrich Himmler。在当时的评价

史代纳在他转为研究神智学的时候逐渐有名起来,他的演讲总是坐满了听众。他的巡回演讲部分是由一家柏林的经纪公司来负责规划,例如在1921至1922年斯坦纳的知名度达到最高峰的时候,名为Wolf-Sachs的巡回演讲。由於来听演讲的人潮众多,有时候需要警力来维持秩序。Die Neue Freie Presse报导他的演讲场场门票都售尽,并且「长达数分钟的拍手鼓掌与喝采」。史代纳对群众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他激起影响深远的思想启发,甚至招来部份偏好论战的排斥。专业的学者对斯坦纳大多持保留态度,不少人采取保持距离或讽刺的立场,甚至也有人在一旁幸灾乐祸窃笑。在当时的报纸上经常出现斯坦纳被评为「江湖骗子」的报导。

现代人制学教育的批评

评论

史代纳在他的时代已引起广泛的争论。争论的问题尤其是人智学的科学性,不能接受此论点的反对者代表是大学的科学系所教授、强烈抨击他基督学说里诺斯替教派学说的官方教会,另外还有尤其是在二十世纪末所讨论的种族主义问题,史代纳在他的神智学学说里的概念采用了种族主义的观点,特别是以种族根源为主题的叙述。
作品

史代纳的作品共可分类为36册、约6000份的演讲稿与建筑和艺术的文章。其中大部分的演讲是速记员与听众共同写成的,这些演讲稿首先是由私人印行并刊登在杂志上。
参考文献

大美百科全书编辑部,《大美百科全书》第二十五册,光复出版社。1990年:463页。ISBN 957-42-0266-6
作者: 容宝妈妈    时间: 2012-7-13 12:42:00

哈,学术帖我喜欢。今天明月没来上课,午饭过后我就无聊了,没人跟我聊天啊!
作者: 莫兰    时间: 2012-7-13 15:42:09

本帖最后由 莫兰 于 2012-7-13 15:43 编辑

胡萍说的到底是哪里的华德福幼儿园?连剪刀针线也不给用?我女儿幼儿园的时候做过多少手工,自己缝的小包包叠起来有一摞!她看到的怎么尽是这种不靠谱的幼儿园和不靠谱的老师?
我好像不太喜欢胡萍的这种。。。姑且称为辩论风格的东西,好像太不客观了,太想辩赢了。
有些东西,稍微转述一下,语气稍微变一下,离原来说话者真实的意思就可以有很大差别,以此作为论点的基础,不可信。
华德福也好,什么也好,都有许多值得借鉴的东西,何必全盘接受或全盘否定?
我本来也不是华德福的蹙拥,但这篇文章我看着还是不爽哈哈~
作者: 紫外线    时间: 2012-7-13 16:43:00

良莠不齐混乱现状不是华德福,而是整个教育,所有的新教育都这样。

她文中大力褒扬的巴园不一直都在试错么,特别是那股领袖风刮的那个惨烈比神马不用剪刀不唤醒芝麻大点的事杀伤力大多了。

知道胡老师正筹办自己的幼儿园,之前还在想为何不办华氏。现在看来是对华德福没有一丁点的好映象。不过自成一派比较好。


作者: 敬听    时间: 2012-7-13 16:45:24

紫外线 发表于 2012-7-13 16:43
良莠不齐混乱现状不是华德福,而是整个教育,所有的新教育都这样。

她文中大力褒扬的巴园不一直都在试错 ...

在筹办自己的幼儿园,真的吗?
作者: babyhouse    时间: 2012-7-13 19:12:59

以下这篇张老师的回复,我不是从她自己的地盘上转的,但是我觉得应该是她的话。

转中国成都华德福张俐老师微博上的贴子:
关于幼教世界的诸侯混乱,呵呵,也许吧!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一个社会是否文明的评断之一是:有多元化的教育提供给家长选择。就像您所说,每个孩子不一样,为什么不多一些选择给家长呢?多元化是华德福一直崇尚的真理,所以蒙氏、瑞吉欧、李跃儿、华德福、家庭学校、读经这些非主流,非公立教育的实践者们,本应该为彼此的存在而喝彩的。虽然你不属于某个教育流派,但是你也是打破传统,敢于创新的教育者,其实也是同样的想为家长好,为孩子好。任何的存在都是有道理的,何况作为九十年过后还在生长的华德福,也是有他独特之处,才会让众多的爸爸妈妈和教育者选择它,多看看其价值吧!

天下第一难的工作是做父母,第二难的是做老师。不巧的是我们都身兼二职,我深感这两个工作的艰辛和挑战,但也足足地享受着这两个工作带来的幸福和快乐。那些办园的老师们和家长们也是这样面对每天的挑战,但又在快乐中继续,多一些同感和鼓励才是我们这些所谓的“专家”应该的态度吧!

正如您所说我是深爱华德福的死硬份子,虽对蒙氏感兴趣,可惜生命和精力有限,自觉如果这辈子能把华德福搞明白,把学校做好,把孩子照顾好已经够我操劳了,专注!而且一直坚信做自己的事,让别人去拌嘴痞子吧,事实甚于雄辩。这也是第一次上网对不同声音有回应,只是因为我们曾经认识,那就交流吧!

前不久,了解到从成都华德福毕业到公立学校(都是成都比较好的中学)的孩子们的状况。最多三个月适应期后,他们不仅仅学业优秀,更重要的是对学习充满了兴趣,主动学习,会社交,人缘好,成熟自信,动手能力超强,好几个孩子成为班上的明星,让老师惊叹,让同学佩服,曾经焦虑的家长们也感叹万千,孩子们的思考能力也让大人们吃惊,这虽然是目前公立学校和社会的标准,但足以可见华德福的孩子不是经不起外面的风吹雨打的,这确实值得我们为此自豪的。所以无论任何专家的评论和质疑都无法改变我对华德福教育的坚持和相信,改进是每时每刻都要的,是一个教育者的本性,但不是放弃和逃跑,同时我也会尽自己的力量去保护华德福教育和孩子们不受伤害。但我也坚持不去攻击任何一个真心做教育的朋友,即便我们是不同的体系,更不会去轻易质疑和诋毁一个我不熟悉的教育体系,这才是一个真正教育者的底线。共勉吧!您为回复微博没睡午觉,我也是三更半夜了,该休息了,多交流,不删帖!

作者: babyhouse    时间: 2012-7-13 19:17:33

谢谢胡萍老师关于删帖的说明,澄清就好,免得误会。也许是那些题目实在太吓人,横扫一片,一看内容却是点点滴滴,让大家误以为那就是你对华德福的理解,没有看到其实你想帮助改进华德福的好意,大家也是出于一片好意才去跟帖澄清吧。虽然我无意拉你”入伙“,但确实真心欢迎您再来我们学校看看。

另外,胡萍老师,你放眼看看,其实90%的华德福幼儿园都是父母们办的,又花钱又劳命,又没啥名利可图,又不专业,也没有执照,为了啥?很简单,就是一个天下父母心,想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给孩子嘛。华德福幼儿教育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带自己的孩子也可以用,带一群孩子也可以,每个父母都可以用。我们也一再劝阻大家尽量多学习以后再办园,但我也深深地理解父母们不忍心把孩子送到自己不认同的幼儿园那种焦虑和无奈,不得已而为的“教育自救”。就象当初的大李一样,2004年当我和她在天通苑三室一厅里小小巴学园里相遇时,我对她拿独行侠的勇气充满了敬佩,今天更多的父母们也开始教育自救。

他们不转业,不稳定,也许教条,说不定真的不懂华德福教育,但是唯一不缺的是爱和勇气,奉献和善良,勤劳和成长,凭着这一点,我觉得他们应该得到我们大家的尊重和支持。华德福教育也有门槛,但不是收费的连锁店,我们更多的是支持和鼓励,就像对待孩子一样去帮助那些幼小的华德福园。

不瞒您说,胡萍老师,我也经常在讲座时遇到哭哭啼啼的家长称述他们在某个幼儿园或某个专家那里受到的伤害和委屈,可是我在聆听之后,常常会问她”那你为什么还要留在哪里呢?你自己怎么想的?你有找老师沟通了吗?你表达了你的感受吗?“。就像两口子吵架,一方找你倾述,有的时候难免一面之词。

毕竟她的当事人不是您,而是那个老师,她们也许还会继续打交道,今天是剪刀,明天是画画,后天是吃素,问题总是有的。作为专业人士,我想帮助她找到处理矛盾的方式比直接对第三方下判断好吧,否则只会加重妈妈的自责和不安,状态不好的妈妈,孩子受罪更多,也许这也是一个帮助华德福提升的途径。


作者: babyhouse    时间: 2012-7-13 19:18:00

2012-07-08 15:07:51 银杏。张俐 呵呵,上面两个都是我昨天给胡萍老师的回复,因为我们曾经打过交道,也算是一面之交的朋友吧。所以,看到大家很多反馈之后,胡萍老师又在关于删帖中的帖子中提到了我,所以就写了以上的内容给她了,其实大家都是做教育的,互相学习,互相了解,互相帮助也是应该的,但心态和动机还是要善良、平和才好,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吧

作者: qtyang    时间: 2012-7-14 08:37:29

Receive the children with reverence
Educate them with love
Let them go in freedom

~Rudolf Steiner~

Let them go in freedom 最后 Steiner提到freedom 自由 华德福教育的真善美好像能够让人们寻求到某种的幸福 但在这样寻求的经验过程中 好像也丧失了自由
作者: Elf    时间: 2012-7-14 17:26:30

每每 发表于 2012-7-13 08:45
严重握手!

“而华德福的信仰呢?有没有人清楚地知道?华德福学校的孩子是不知道的,即使到了高中也不 ...

许多人一接触人智学就觉得这跟某某宗教简直异曲同工啊! 基督教的发现其中有基督教的因素,佛教的发现其中有佛教因素,印度教徒也一样在其中发现熟悉的东西。中国人也发现其中有跟中国传统文化相通的地方。
简言之,人智学认为人来自更高的精神世界的源头,死后人的意识的旅程也没有结束。世界和人都是以精神、意识为起源,物质由精神创造。
持有这种信念的人是想当多的,就我自己而言,也对这种信念抱着同情和愿意相信的态度,虽然我认为我不能判断这种论断的真假。
从历史起源上看,人智学深受基督教、印度教和密教影响。
如果家长有相同的信念,就会愿意接受华德福。
但孩子选择什么样的信念,一方面深受家庭和学校影响,一方面那又是孩子自己需要在成年后寻找和确定的事。
我个人的意见是,如果孩子乐于接受家长和学校给予的信念,那很好。如果孩子不乐于接受,那也很好,应当完全可以接受。
华德福里一些宗教性较强的课程,比如音语舞,有相当多的孩子并不喜欢,觉得荒唐可笑(对比一下许多成年人看了音语舞深受感动)。从中可以看出孩子自己究竟愿不愿意接受华德福的施加的信念影响。



作者: Elf    时间: 2012-7-14 17:38:12

杨颜老师 发表于 2012-7-13 10:56
《转帖》斯坦纳平身介绍
鲁道夫.史代纳(Rudolf Steiner,),奥地利社会哲学家。
生平

史太纳有对于不同种族的评论,这是被诟病为种族主义的地方。不过在现在的华德福教育中,这些言论都已经不再提了,边缘化了。在实践上,华德福学校的多元文化意识、包容性都非常好。
作者: 爱无言    时间: 2012-7-14 22:29:34

Elf 发表于 2012-7-14 17:26
许多人一接触人智学就觉得这跟某某宗教简直异曲同工啊! 基督教的发现其中有基督教的因素,佛教的发现其中 ...

呵呵,某种程度上我倒是和华德福的信念一致的,是相信的,或者说是感觉到这种信念的。但以前闺女在华德福幼儿园的时候,园里的那些活动,晨圈,手工等等,从来没被感动过。音韵舞估计也差不多。
作者: 爱无言    时间: 2012-7-15 10:04:23

我闺女在华德福幼儿园两年两个月,学习方面我感觉我们那个园真的是很有优势,后来去日日新,包括现在在美国小学,也感觉还是原来华德福那个园懂得孩子学习的规律。孩子们的音乐画画语言手工方面,我觉得那个园真是让孩子轻松愉快地就激发了这些方面的能力的。也很喜欢很感激这个园让孩子们远离了商业环境,一直保有孩子的纯真的,不是早熟很快成了小大人。但有些方面又太糟糕,老师家长关系太不稳定太闹腾了。 我个人也不喜欢那种隔离社会社区的感觉。假若美国我们家附近有这么个华德福园不收费让我们读,如果还是太隔离社会社区的话,我也不想送孩子去的。总觉得孩子的学校可以有自己的理念和独特的氛围,但不能太脱俗太脱离时代,让孩子很多年生活在一个和社会反差太大的环境里,我是不接受的。孩子从小一直长到上大学,可以有自己的观点和喜好兴趣,比如喜欢织毛衣画国画喝茶,可是不知道同龄人都爱看的喜羊羊,和同龄同时代的孩子玩不到一起,那我觉得这样的教育得避免的。所以我个人觉得华德福可以幼儿园小学上上,也许中学就得回归下了。或者孩子一直在公立幼儿园小学初中,也许高中可以上上华德福,这个年龄换到这个环境,也许反而很好。
作者: 爱无言    时间: 2012-7-15 10:13:55

美国和西方工业化很早,电视是四五十年代就普及了。电视保姆养大的孩子都几代了,不会做饭的母亲也都两三代了。这些家庭里的家长和孩子确实如果知道并赞同华德福的理念,对孩子的影响就很好了。华德福在这种环境里确实很有必要的。这也是华德福产生的原因吧,所以华德福的理念和西方主流的理念观念,比如怎么看待人看待世界的很多观念就是完全相反的。物极必反,对平衡是有好处的。可是对个体的孩子来说,对家长来说,怎么掌握这个度就很重要了。太痴迷甚至当宗教一样崇拜华德福理念,估计会弊大于利的。华德福家长和老师群里,这样的痴迷者极端者都让我个人觉得有点窒息。
作者: 杨颜老师    时间: 2012-7-15 11:58:08

本帖最后由 杨颜老师 于 2012-7-15 12:48 编辑
爱无言 发表于 2012-7-15 10:13
美国和西方工业化很早,电视是四五十年代就普及了。电视保姆养大的孩子都几代了,不会做饭的母亲也都两三代 ...


教育的引领者同样也不等同于教主。这样从某个程度上可以避免教育宗教化。
作者: 清月    时间: 2012-7-15 14:43:57

Elf 发表于 2012-7-9 12:20
怎么会不让用剪刀、针线呢?华德福小学里都有针线活。幼儿园里应该有手指编织。幼儿做针线可能担心安全问题 ...

貌似华德福是很重视手工和针线活的吧?胡龙师这个说法了解不全吧?
作者: 微微辣    时间: 2012-7-15 16:02:51

胡萍老师的帖子其实就是面镜子,既能照出她对华德福教育的了解状态,也能照出从事华德福教育的人群、或跟随华德福教育的人群的的心智状态。
这是我从这个系列的帖子里得到的最大收获。





欢迎光临 幸福大观园 (http://www.xingfudgy.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