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大观园

标题: PET读书笔记 [打印本页]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0-11-11 14:14:00     标题: PET读书笔记

怎么说孩子才愿意听呢?

当孩子觉得说出来是安全的时候。不用担心责怪、批评、教训,等等。也就是说,当他感觉他被完全接纳的时候。

为什么我们要完全接纳孩子?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去教训、批评、指点、引导?(注:我才开始读;对为什么不应该教训、批评理解得多些;但为什么不应该指点、引导,甚至夸奖、同情等等都不可以,还理解不到多少。需要继续往后看。等看到了,我一定贴上来。)

因为接纳使得孩子变得不再害怕负面情绪,不再把负面情绪当作“坏”的东西。当我们学着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接纳负面情绪中的孩子时,孩子也学着接纳他们自己的负面情绪、接纳他们自己。

接纳无疑会增进双方的亲密感,缩短双方的距离。任何人,哪怕成人之间,当说者感觉到听者真的在倾听,真的能够理解、接纳他,他心里一定充满了舒展、解脱与温暖。尤其是孩子,他们立即释放出爱的感受、爱的意念。这种感觉和意念当然会被听者接受到,从而也滋生出更多的爱的感受、爱的意念。这种相互交织的正面情绪,会越织越浓。

接纳会令孩子畅所欲言,而孩子在讲述的过程中,会自己清理、整理、思考他们的问题,从而使得他们自发地反省、自发地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能最有效的促进孩子向自我引导、自我负责、独立自主的方向成长。

而且,来自父母的接纳与倾听,也会使得孩子不知不觉中滋生出投桃报李的心态,变得也愿意倾听和接纳来自父母的讯息了。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0-11-11 14:15:12

要能做到在孩子说些很负面的行为、情绪时做到彻底的接纳,比如孩子说他讨厌上学、他被拎到校长办公室去了、他的朋友不理他了,等等,我们做父母的必须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你必须有接纳的意愿,接纳的心态,不论孩子的想法你多么的不认同。这种心态需要慢慢培养。

你必须愿意花时间听他说。如果你没时间,那就告诉孩子你没时间。

你必须深深地相信孩子有能力自己清理、整理、思考他的问题,有能力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种深深的信念,会随着你眼见着孩子一次次地展示给你看而逐渐加强。

你必须放下你自己对负面情绪的恐惧感和排斥感。你必须坚信,负面情绪只是暂时的,孩子一旦能够宣泄出他们的负面情绪,也就同时释放了这些负面情绪;因此这些负面情绪不会永远驻留在孩子体内,更不需要你去想办法替孩子排泄掉。

你必须接纳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一事实,必须接纳这个独立的个体独特的感受、独特的观点。你可以和孩子一起面对他的困扰,但是不要干预孩子如何面对他的困扰。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0-11-11 14:15:48

那么,怎么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接纳呢?

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你的行为、你的肢体语言;一种是通过你的对话、你的语言。

第一种,也就是以你的行为和肢体语言来表达的接纳:放手。让孩子感受到,你不会去干涉他,不会去指导他、命令他、阻挠他、嘲笑他……

比如,你带孩子去沙滩,孩子自己搭他的城堡,你看你的书。两相自在。

不要惦记着随时指教孩子:“来,我做给你看,这才叫城堡”。
不要惦记着孩子的错漏:“你离水远一点搭,城堡就不会被水冲走了。”
不要惦记着你的虚荣心:“瞧,我儿多能耐,这城堡多漂亮!”
不要惦记着指导孩子什么叫对什么叫错:“城堡应该有条护城河,对不对?”
不要惦记着哪天让孩子替你实现你的宏伟壮志:“天,你就这么玩啊玩,可怎么长进!”
不要惦记着让孩子需要你、依赖你:“来来来,让爸爸来帮你!”

他会自己成长,如果你让他自己去琢磨、自己去体验、自己去犯错误、自己去找乐趣。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0-11-11 14:17:10

第二种,通过你的对话、你的语言,让孩子感受到你的接纳。

A) 承受式倾听。
B) 参与式倾听。

(明天继续)
作者: 书香    时间: 2010-11-11 14:18:07

玉冰,又来给我们送精神食粮了!:kiss::F:
作者: 华妈    时间: 2010-11-11 16:15:19

:F:
作者: 童童妈    时间: 2010-11-11 17:19:47

玉冰,又来给我们送精神食粮了!:kiss::F:
书香 发表于 2010-11-11 14:18

+1
作者: Alice    时间: 2010-11-12 02:03:51

进来给玉冰姐鼓掌。:muzhi
作者: Alice    时间: 2010-11-12 02:06:44

进来给玉冰姐鼓掌。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0-11-12 02:39:20

A) 承受式倾听

让孩子说,你不过以肢体语言、关注的神情、以及最简单的语句,表达你正在听,而且是很认真地听。

比如说,这样的简单词语:
“这样阿”
“是吗”
“哦”
“嗯”
“有意思”
“真的阿”
“你这样说的阿”
“后来呢”
“然后呢”

也可以冷场时多说几个字:
“我洗耳恭听”
“你想说说吗”
“你怎么想的”
“这对你蛮重要的哈”

这一招,是专业心理医生最最常用的一招,它能很有效地打开孩子的心扉,鼓励孩子“竹筒倒豆子”,达到很好地自我整理思路、自我调理情绪、自我思考解决问题方案的目的。

我们常听见咨询过心理医生的人说,“他没怎么说话,都是我一个人在说”,就是这个道理。

重要的是,不要用任何置评打断孩子的讲述,更不要用任何批评、指教等等打断孩子。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0-11-12 02:40:23

B) 参与式倾听。

你可以和孩子对话,他一句你一句。不过,最关键的一点,你所说的话,一定仅仅是“解码”,而不是任何其他的评论、引导、同情、批评、纠正、否认等等的话。

“解码”的意思,就是把孩子说的话用你的理解再表达一遍,看看你理解得对不对。

比如,孩子说“什么时候吃晚饭啊?”
你可以理解为孩子肚子饿了,也可以理解为孩子惦记着晚饭后的活动。你于是这么回答:
“哦,你想快点吃过饭去院子里玩哈。”
孩子:“我真的肚子很饿了,你什么时候才能做好饭啊。”
妈妈:“哦,你肚子饿了。我先给你吃几块饼干好不好?你爸爸半小时以后才会回家,我们和爸爸一起吃晚饭。”
孩子:“好,我要吃饼干。”
这样,就消除了“相互猜测”可能造成的相互误解;而且孩子也知道你真的关注他。

我们再来看一段长长的对话,就更能理解这所谓的“解码”是什么意思。

妹:唉,要是我也能感冒一次,多好啊。
爸:你羡慕姐姐是吧。
妹:嗯,她老是不用上学,可我天天都得去。
爸:你也想留在家里不用上学是吧。
妹:嗯,每天上学多烦啊,天天上学, 天天上学,唉。
爸:你觉得上学好烦哈。
妹:我有时都恨上学。
爸:比烦还要厉害哈,你有时都恨上学了。
妹:就是。我恨写作业,我恨上课,我恨讨厌的老师。
爸:你恨学校里的所有的一切是吧。
妹:也不是所有的老师啦。就是有两个老师我最恨。有一个最最坏。
爸:有一个老师是你最恨的。
妹:那可不!那个张老师!我看都不想看她!可是这一年我都得上她的课!
爸:你不得不跟她好长一段时间。
妹:嗯,我都不知道可怎么熬。她可烦人了!天天给我们一大套教训,站在那里,这个样子,(做个表情),说什么好成绩是学生的职责啦,我们要遵守纪律啦,然后叭啦叭啦她的那一套课程,告诉你必须好好听才能得个A什么的。烦死人了。
爸:你很讨厌她的那一大套。
妹:就是。她搞得你别想得到A,除非你是她的乖乖宝。
爸:你觉得肯定得不到A。
妹:嗯,我才不要去做这种老师的乖乖宝呢。其他同学都恨这种同学。更何况我本来就没什么朋友。
爸:你觉得没有朋友,这挺让你不开心。
妹:哪能开心啊。那一组女孩个个都是尖子生,个个都很受欢迎。我很想加入她们,可是不知道怎么做。
爸:你很想成为她们的一员,可是你不知从何入手。
妹:就是啊,我也不知道她们怎么好到一起去的。她们其实也不都是学习最好的啦。有些成绩好些,有些也不咋地啦。谁知道她们怎么好到一起了。
爸:你想不明白她们怎么会好到一起去了。
妹:对了,她们都挺能交朋友的,挺能说的,而且挺友善的,你一跟她们说话你就觉得挺舒服的。我不会那样。我不善表达。
爸:你觉得她们擅长的那些你不擅长。
妹:我就是不善言辞嘛。我可以和一个人聊得满好,可要是一大堆人,我就不知道怎么应付了。我只好闭嘴,我找不出话来说。
爸:你觉得一个女孩你不怕,可是人多了你就怕了。
妹:我就怕说些什么给别人笑话。我只好傻呼呼站在那里,没人理睬我。特傻冒。
爸:你不喜欢那种感觉。
爸:我特讨厌一个人孤立在那里;可是我又害怕参乎她们说话。
……

有没有看到,这爸爸每次的回应,都无非是把他听到的用他理解的方式复述出来?
有没有看到,这爸爸每次的回应,都用的是“你信息”,而完全没有“我信息”?

爸爸就好像是个“回音壁”似的。这种“回音”,会很好地帮助孩子梳理她的情绪、她的感觉、她的思路,会很好地帮助孩子宣泄出她内心的负面情绪。

这也是心理医生做心理咨询时最常用的、引导对方倾诉的方式。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0-11-12 03:16:38

不论是“承受式倾听”,还是“参与式倾听”,最忌讳的是掺入我们自己的观点。

可是,这正是我们最难做到的地方。

我们会很自然地、难以抑制地想掺入我们自己的观点。可是,你知道吗,正是这些父母的观点,阻止了孩子继续说话。因为,孩子感觉到“不安全”。他怕说错,他怕挨批评,他讨厌你的说教,他腻味你言不由衷的夸奖。

先来让大家思考几个场景,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应对。

场景一,假如你15岁的儿子回来这么发牢骚:

“这学校简直是给白痴上的学校!他们教些根本没用的东西。我决定不去上大学了,你不需要非上大学不可,人生不同的道路多着呢。”

场景二,假如10岁的女儿回来这么唠叨:

“我实在不知道怎么回事!姗姗以前跟我好的,可是她现在再也不来咱家玩了。如果我去她家找她,她老是只跟玲玲一起玩。她俩在那里特开心,把我冷落在一边。我特讨厌她俩!”

场景三,假如你11岁的儿子朝你抗议:

“凭什么要我扫院子,要我倒垃圾!豆豆他妈从来不让他做这些!你太不公平了!这哪是小孩子该做的事情!你看谁家孩子做我做得这么多的事情了!”

场景四,假如你家里来了十年不见的老朋友,你们有说不完的话,忽然你5岁的儿子跑过来朝你咆哮道:

“你们是一大堆臭巴巴、臭坏蛋!我讨厌你们!”
作者: 阿猪    时间: 2010-11-12 08:02:37

给勤奋热心的玉冰姐:F::F:{guzhang}
作者: 红楼情深    时间: 2010-11-12 10:43:40

玉冰姐好贴首页留名!

跟着玉冰姐好好学习!:F::F:
作者: 珊瑚果儿    时间: 2010-11-12 11:00:27

:F::F:
作者: 福娃京京    时间: 2010-11-12 11:10:53

玉冰姐好贴首页留名!

跟着玉冰姐好好学习!:F::F:
红楼情深 发表于 2010-11-12 10:43

+1
作者: 左耳右耳    时间: 2010-11-12 12:00:36

场景一,假如你15岁的儿子回来这么发牢骚:

“这学校简直是给白痴上的学校!他们教些根本没用的东西。我决定不去上大学了,你不需要非上大学不可,人生不同的道路多着呢。”
以前我可能会说:为什么会这么想?
现在我可能会说:“你不喜欢上学?”

场景二,假如10岁的女儿回来这么唠叨:

“我实在不知道怎么回事!姗姗以前跟我好的,可是她现在再也不来咱家玩了。如果我去她家找她,她老是只跟玲玲一起玩。她俩在那里特开心,把我冷落在一边。我特讨厌她俩!”
以前:你有没有问过姗姗为什么不和你玩了?
现在:你一定觉得有点伤心吧。


场景三,假如你11岁的儿子朝你抗议:

“凭什么要我扫院子,要我倒垃圾!豆豆他妈从来不让他做这些!你太不公平了!这哪是小孩子该做的事情!你看谁家孩子做我做得这么多的事情了!”

以前:你咋不是豆豆呢?
现在:你觉得不公平?


场景四,假如你家里来了十年不见的老朋友,你们有说不完的话,忽然你5岁的儿子跑过来朝你咆哮道:

“你们是一大堆臭巴巴、臭坏蛋!我讨厌你们!”

以前:喂,怎么这么没礼貌?
现在:你觉得很生气?

作者: 童童妈    时间: 2010-11-12 12:20:08

跟着玉冰姐好好学习!:F::F:
作者: 果果花儿    时间: 2010-11-12 12:25:3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果果花儿    时间: 2010-11-12 12:30:1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0-11-15 01:38:22

针对上面的几个假设场景,家长们最容易做出的、条件反射式的“反应”,包括以下12种,欢迎大家前来对号入座。

1,命令,下指示。
“我不管别人爸爸妈妈怎么做,你就是要扫院子!”
“别跟你妈这么说话!”
“不要埋怨这埋怨那的!”
“你和姗姗玲玲一起玩不就得了!”

2,警告,威胁
“你敢那么着,你试试看!”
“再说一句这种话,你就给我出去!”
“你掂量掂量怎么做对你自己好吧!”

3,说教,布道
“说话时要尊重长者,……。”
“你那么做是不对的,……。”

4,替孩子出主意想办法
“你要不要叫姗姗和玲玲一起来咱们家玩?”
“你不需要这么早就决定要不要上大学;等你再长大几岁决定也不迟。”

5,教训,拿道理来压人
“小朋友必须学习怎样友好相处。”
“我们来看看大学毕业对将来影响的事实。”
“孩子必须通过帮助家里承担责任,才能在将来成长为有责任感的社会一员。”
“我象你这么大的时候,干得家务活是你的好几倍。”

6,做负面“裁判”,贴负面标签
“你根本就没想清楚!”
“你的观点实在是幼稚得可怜!”
“大错特错了,你!”

7,夸奖,顺着杆子溜
“呵,你的样子好可爱。”
“就是啊,你很有道理。”
“你有能力处理好的。”

8,奚落,嘲弄
“嘿,你看着我,自作聪明先生!”
“得啦,小奶娃娃!”
“瞧瞧你那熊样!”

9,替孩子做分析、做诊断
“你这其实是在嫉妒玲玲。”
“你无非是故意想激怒我。”
“你心里并不相信你刚才自己说的话。”
“你那么说是因为你功课实在太差劲儿。”

10,同情,开导
“明天你就会有不同的想法了。”
“所有的孩子都会走过这道槛儿的。”
“我小时候也那么想呢。”
“就是啊,上学有时真是很无聊。”

11,通过提问题,企图帮助孩子理清思路
“你什么时候有这种想法的?”
“为什么你会讨厌上学?”
“她们有没有告诉你为什么不喜欢和你一起玩?”
“不上大学,你将来做什么呢?”

12,退让,打岔
“算了,忘掉不愉快吧。”
“好啦,我们说点什么开心的吧。”
“诶,你上星期的篮球赛怎么样了?军军也去了吗?”
“呵呵,我跟你一起去,一把火把那臭学校给烧了吧。”


这12种对应其实不但无助于父母和孩子的沟通与交流,甚至会严重阻碍孩子们敞开心扉。为什么呢?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0-11-15 02:15:51

假如孩子苦恼姗姗不跟她玩了,你建议孩子多去和姗姗套近乎,孩子潜意识里想到的比你想表达的要更深远:
“你不认同我的感受,所以你想改变我。”
“你觉得那是我的错喽。”
“你以为肯定是我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

又假如,孩子说他厌烦上学,你回答说你也那么想过,告诉他过了这段时间他会有不同的想法,孩子潜意识里也许会这么想:
“你不觉得我的感受有什么重要。”
“你不认为学校有什么不妥,不妥的是我而已。”
“你不觉得我对学校的看法有任何道理。”

如果别人这么用“12种对应”对你说话,你会有什么感觉?好好琢磨琢磨。

参加PET课程的家长们总结出这么多的感受:

让我索性闭嘴,不想再说了。
让我竖起浑身的刺来,随时准备反击。
让我想去反驳他们。
让我看低我自己。
让我觉得很生气。
让我觉得很羞愧。
让我觉得他们在逼迫我改变我自己,而不是接纳我。
让我觉得他们不相信我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
让我觉得他们在端家长的架子。
让我觉得我不被理解。
让我觉得我自己的感受是不合理的。
让我觉得我的讲述被打断了。
让我觉得沮丧。
让我觉得好象我站在证人席上,等待双方的验证。
让我觉得他们对我的话不感兴趣。

也就是说,孩子们对这“12对应”的回应,是关闭心扉。

那么,怎么样能让孩子打开心扉,哪怕开个小门缝呢?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0-11-15 02:33:19

这就回到了我们前面讲述过的,如何用我们的肢体语言,以及我们的回应,让孩子觉得我们对他们的接纳。

让孩子觉得我们对他们的接纳。

复习一下,怎么表达我们的接纳:

1,静静地,不打扰孩子,让孩子觉得他怎么做你都不会责怪,你都会接受;让孩子觉得他可以不担心你的批评、纠正、干预;让孩子觉得他可以自信地做好一切。

比如,让孩子自己随便怎么玩沙子都好,不要去打扰他。

又比如,你16岁的孩子要在家里举办个生日晚会,不稀罕你出主意,不稀罕你出面帮她主持晚会。那就放手让孩子自己折腾去,不要插手。

(注意,书上的例子,是16岁的孩子,而不是6岁的孩子。根据孩子年龄的不同,我们的做法必须不同。让6岁的孩子自己操持他的生日晚会,妈妈半点不插手,显然不合适。)

2,承受式倾听。就是听着,不表态,间或“恩”、“哦”、“是吗”、“然后呢”,让孩子接着往下说。当然,你的肢体语言依然很重要:你总不能一边看你的报纸,一边哼啊哈的吧。你总得专心看着孩子的眼睛吧。你总得小心你得嘴角不要往下瞥,不要表露出“横,什么狗屁逻辑”的神情来吧。

你总的抱持着真诚的接纳心态吧。

3,参与式倾听。也就是“回音壁”式倾听。孩子说什么,你就按你的理解复述一下,权当自己是“解码机”。记住,是“解码机”而已,不要你当裁判、当医生、当老师、当评论员……

不要你发表你的任何见解。你就是在听,在表达你听到了,而已。

要做到不当评论员,不当裁判长什么的,你没有一颗坚定的“真诚接纳”的心,是做不到的。



让孩子觉得我们对他们的接纳。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0-11-15 08:34:50

“回音壁”式倾听的实际运用

你的目的,是接纳孩子,倾听孩子。而不是让孩子听你的,不是引导孩子走你希望的路,不是灌输孩子你希望他抱持的价值观是非观。当然,作为家长,引导孩子是我们的神圣职责之一;不过,我们会在后面的章节讲到“怎样让孩子听我们的”,“怎样让孩子放下他们的不良行为”。

目前我们要做的,要学的,是怎样倾听,怎样接纳。

肯定有妈妈们已经在心里发问了:接纳孩子就消除一切问题了吗?

当然不是了。就象医生用药一样,没有哪一味药可以包医百病的。这味“倾听”的药也一样,只适合于一定的症状,只适用于一定的时机。

先来看看,哪些“症状”适用于适用“倾听”这味药。

一句话,当问题是孩子的问题时。

也就是说,当孩子有了他自己的困惑、他自己的负面情绪时。比如,在学校挨批评啦,考砸啦,和朋友闹别扭啦……总之,碰上让他生气的、伤心的、苦恼的、垂头丧气的事情。而不是他让你感到生气的、伤心的、苦恼的、垂头丧气;这叫你的问题。怎样处理你的问题,后面会讲到;现在先来学习怎么处理孩子的问题。

当孩子碰上让他生气的、伤心的、苦恼的、垂头丧气的事情时,我们最“本能”的做法是立即冲上前去,把孩子的问题变成我们自己的问题,“急孩子之所急,想孩子之所想”,也就是前面说到的“12种反应”。结果呢,这里就不罗嗦了,好心不见得就一定能办成好事。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0-11-15 09:10:13

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个具体的案例,看看通过“回音壁”我们能得到什么。

小丹是个8岁的男孩,两年前开始就有不愿意上床睡觉的毛病。几个月前他刚刚分到了他向往已久的自己的房间,可是这不肯睡觉的毛病就更厉害了。

这天晚上,又是如此。

妈:很晚了。关灯睡觉。
丹:我不要睡觉。
妈:你必须睡。太晚了。明天你会很疲倦。
丹:我不要睡觉。
妈:(提高声音),立即把灯关掉!
丹:(不为所动地)我永远都不会去睡觉。
妈:(我恨不能上去掐死他。我实在受不了他,实在厌烦极了。我转身去厨房生气,然后决定试试我刚学的“参与式倾听”,大不了他杀了我!我走回小丹的屋子)好了,很晚了。我可以在你床头坐一会儿,放松放松我的腿,等会儿再去洗碗。(我拿走孩子手上的书,关掉灯,关上门,然后坐回到小丹的床头,抬腿放到他床上,背靠住墙。)
丹:给我书!谁要你关灯了!我不要你在这里!你出去!我不要睡觉!我讨厌你!
妈:你生气了。
丹:就是!我讨厌学校,我永远也不去上学了,永远!
妈:(想,他不是很喜欢学校吗),你上学上腻烦了。
丹:可恶透了!我不是块上学的料。白痴一个。我最好降回到2年级(他现在3年级)。算术,我一窍不通。(他其实算术很好啊)。老师肯定以为我们是高中生什么的吧。
妈:算术挺难的哈。
丹:切,简单!我就是懒得做罢了。
妈:哦。
丹:(忽然转换话题)我就是喜欢打棒球。打棒球实在比上学好多了。
妈:你很喜欢棒球。
丹:你不得不上大学吗?(大哥快高中毕业了,最近家里这个话题谈得比较多)
妈:不会啊。
丹:再过多久你就必须去上大学了?
妈:至少要高中毕业了吧。
丹:哼,我不要上大学。我不是非去不可,对吧?
妈:对啊。
丹:好。我就打棒球。
妈:棒球很好玩。
丹:那当然了。(他已经彻底平静下来,很自如地说着,全没有了怒气)。好吧,晚安。
妈:晚安。
丹:你多坐会儿好不好?
妈:好啊。
丹:(拉块被角给妈妈盖上腿,轻轻拍了拍)舒服?
妈:舒服,谢谢。
丹:不用谢。(安静一下下。然后开始使劲儿吭吭哧哧清他的喉咙和鼻腔)。吭吭吭。(丹有些轻微的鼻过敏,有些鼻塞,一直没有彻底治好。不过妈妈从没听过小丹这么使劲吭哧。)
妈:鼻子不通哈?
丹:恩,很烦人。你说我要不要用喷鼻剂?
妈:你觉得那样会好受些么?
丹:没用。吭哧,吭哧。
妈:鼻子真的好烦人哈。
丹:

(待续,我得做晚饭去了)
作者: 果果花儿    时间: 2010-11-15 10:02:1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0-11-15 10:50:54

是,自己翻译,自己敲字。我手上没有中文版。
作者: 果果花儿    时间: 2010-11-15 10:54:3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0-11-15 11:03:22

看出不一样了哈?

我这是读书笔记,所以翻译起来随意很多,完全不需要拘泥于原文。
作者: 果果花儿    时间: 2010-11-15 11:33:0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0-11-15 11:36:03

丹:就是。吭吭。(烦恼地叹息)。唉,我真希望你睡觉时不需要非用鼻子呼吸不可。
妈:(很惊讶听到孩子这么说,很想问问孩子从哪里得来的这种想法)你觉得你睡着以后一定要用鼻子呼吸?
丹:我知道我必须那么做。
妈:你很肯定呢。
丹:我当然知道。瑭瑭告诉我的,很久以前。(瑭瑭比丹大两岁,丹特崇拜他)。他说的,你必须那样。你睡着之后,没办法用嘴呼吸的。
妈:你是说,不是你愿不愿意的问题?
丹:你根本就做不到。吭吭。妈妈,就是那样的,对吧?我是说,你睡着以后必须也只能用鼻子呼吸,对吧?(然后做了长篇大论的解说,丹很多问题都是替他崇拜的瑭瑭说的),“他肯定不会骗我。”
妈:(解释说,朋友也许是好心要帮助他,不过大孩子也常常得到些错误观念。然后狠狠强调妈妈知道每个人睡着后都会用嘴巴呼吸)。
丹:(大松了一口气)好吧,晚安。
妈:晚安。(丹这时很顺畅地用嘴呼吸)
丹:(忽然)吭吭!
妈:还是害怕哈。
丹:恩呐。要是我睡着了以后用嘴巴喘气,我的鼻子比如又堵住了,会怎么样?要是深更半夜我睡得正沉的时候,要是我的嘴巴正好闭上了,会怎么样?
妈:(这才明白孩子这些年来一直害怕睡觉的真实原因,原来他是怕睡着了把自己憋死。哦,我的可怜的宝宝啊)你害怕睡着以后喘不上气来?
丹:恩呐。(他不好说出口,“我怕自己憋死掉。”)
妈:(又是一大堆解说)根本没那回事儿,你的嘴肯定会很自然就张开了,就好象你的心脏自然会跳,你的眼睛自然会眨,一样的。
丹:真的?
妈:当然了,肯定是真的。
丹:好吧,晚安。
妈:晚安。(亲吻孩子。丹转眼就睡着了。)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0-11-15 11:41:51

看到了么?这不过是刚刚学习过这一招不久的“新生”,就已经可以很成功地象专业心理咨询医生一样,解决了孩子一个很大的心理障碍。这就是倾听的力量。这就是专业心理咨询医生的秘密。
作者: 余鱼    时间: 2010-11-15 11:45:57

很好奇这个PET ,又机会很想去了解一下,可是广州现在好像没有这些东东。
作者: 珊瑚果儿    时间: 2010-11-15 12:09:43

很好奇这个PET ,又机会很想去了解一下,可是广州现在好像没有这些东东。
余鱼 发表于 2010-11-15 11:45


这是一本书。

你可以自学的。http://search.dangdang.com/search_pub.php?key=%B8%B8%C4%B8%D0%A7%C4%DC

关于父母效能工作坊我在网上搜了下,MS深圳有这样的培训,是上半年的。

但我觉得自学足够了。
作者: 童童妈    时间: 2010-11-15 12:10:26

是,自己翻译,自己敲字。我手上没有中文版。
玉冰 发表于 2010-11-15 10:50

:heart :F: 玉冰姐,辛苦了!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0-11-15 13:07:27

再来看几个例子。3岁半的小宝,每当妈妈进超市去买菜,让她跟着爸爸时,她都会歇斯底里地大叫“我要妈妈!”“我要我的娃娃!”搞的她爸爸很抓狂。

这次又是这样。小宝在车里拼命踢打,尖声大叫:“我要妈妈!我要妈妈!我要妈妈!”
爸爸无可奈何:“妈妈去买菜,一会儿就回来。”
如是数个回合,小宝又换了叫法:“我要我的娃娃!我要我的娃娃!”
爸爸焦头烂额:“一会儿回家就给你娃娃。”
万般无奈之际,爸爸只好硬着头皮试试他刚学过的参与式倾听:“你妈妈走开时,你很想妈妈”。
孩子点头。
“你不喜欢妈妈撇下你,不带你一起走。”
孩子点头,咬着她的小毛毯,象一只受惊的、找不到妈妈了的可怜小猫。
“你想妈妈的时候,就会想你的娃娃。”
孩子使劲点头。
“可是娃娃不在这里,你更想你的娃娃。”
然后,奇迹发生了。孩子不再满脸惊恐和瑟缩,她放下咬着的小毯,忘了哭泣,爬到前座来,饶有兴致地关注起停车场里的行人来。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0-11-15 13:26:57

不过呢,家长们要避免几种想法。

1)不要以为只有重要事情才用得上参与式倾听。日常小事情也一样,比如孩子烫了手,大呼“疼”,你就可以用这样的倾听和孩子共情,“哟,烫到了哈,很疼是吧”。(不少家长会不习惯这样的共情,往往一相情愿地想替孩子撵走痛苦:“没关系,不疼不疼”“这点小伤,不哭了哈”,让孩子觉得不被理解,不被心疼,结果小小的心灵满腔哀怨。)

2)不要以为但凡你用参与式倾听,就一定能解决一个什么具体问题,比如“小丹的鼻子以及心理障碍”。有时候,孩子一时得不出任何结论,一时找不到任何方向,那就给孩子时间,让孩子去慢慢体会。

3)不要以为一启动倾听孩子程序,就一定需要一个柳暗花明的结局,比如“小宝不哭了”。 因为天时地利人和等等原因,有时候倾听进行到一半就断了,孩子的心忽然想别的去了,倾诉以及倾听的气氛或者情绪忽然没了,之类之类的。没关系。哪怕孩子仅仅获得了被倾听了的感觉,这就是你的成功了。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0-11-15 14:12:08

启动“参与式倾听”,父母们还要注意避免以下的行为:

1)你的心态不是真诚地接纳,而是把“倾听”当做你操控孩子的新招数。如果你有这样的心态,那么在你“解码”的时候,会不知不觉地、拐弯抹角地引孩子去顺着你的思路思考。孩子的感觉都非常细腻,你这点小弯弯绕的肠子当即就会被看穿,孩子也就当即有了“受骗上当”或者失望等感觉,而不在有兴致继续向你倾诉。

关键是你要明白,参与式倾听不是指导孩子的“药方”,不是让孩子听话的“药方”。不要着急,怎么让孩子肯听你的话,后面的章节会给你不同的“药方”。

2)先开了门,然后再把门狠狠摔上。换句话说,你开始用“参与式倾听”,本来用得好好的,孩子觉得自己的心声终于得到关注,而开始“放肆”地说出他平时不敢放肆乱说的真心话来;可这真心话是那么那么地让你别扭,那么那么地让你觉得不纠正孩子的错误言辞、念头就不是个称职的父母,你于是忍不住又转入了你惯常的“12种反应”。 象不象你有意引蛇出动,然后攻击之?孩子哪受得了这啊,简直就是你把孩子的心扉给狠狠摔上!下次你再跟孩子启动“参与式倾听”,孩子也许就会“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了。

3)你把“参与式倾听”,也就是“回音壁式倾听”,理解成了鹦鹉学舌了。
啊?真的?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么?

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0-11-16 02:17:37

例1

娃:我永远得不到球!那帮大孩子一来,我就永远得不到球!

鹦鹉学舌式回应:大孩子来了你就永远得不到球。
回音壁式倾听:你也想玩球,而且你觉得他们不给你得球的机会很不公平。

例2


娃:以前我做得满好的;可是现在我简直笨极了,怎么做都没用。那我还白费什么力气啊。

鹦鹉学舌式回应:你比以前笨了,怎么做都没用。
回音壁式倾听:你觉得很懊丧,甚至想放弃算了。

例3

娃:爸爸,看!我用了我的新工具,做了这架飞机!

鹦鹉学舌式回应:你做了架飞机,你用了你的新工具。
回音壁式倾听:你自己做成了一架飞机,你非常骄傲。

看出来不同了吗?本来也没有秘密嘛,回音壁式倾听的另一种说法不就是“当解码机”嘛。咱们要的是解读孩子的情绪密码!谁要你当傻呼呼的鹦鹉了!要是你老公、你老师、你老妈、你老细这么机械地傻呼呼地重复你说出来的话,你不恶心地吐了才叫怪呢。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0-11-16 08:03:22

本帖最后由 玉冰 于 2010-11-16 08:05 编辑

接着说,启动“参与式倾听”,父母们还要注意避免以下的行为:

4) 用耳朵听,而不是用你的爱心听

我们看两个例子就理解这是什么意思了。

涧涧:(11岁的姐姐)!妈!米米坏透了!(米米是9岁的弟弟) 他故意气我!他把我的衣服全部从衣橱里扔出来!我讨厌他!他再那么坏我就杀了他!
妈妈:你不喜欢他那么做。
涧涧:不喜欢?!我简直就是恨他!我恨他!

涧涧妈听到了涧涧的话,这不错;可是妈妈没有听到涧涧的心声,没有听到涧涧的情绪。所以当涧涧听到妈妈的回答时,心里更加悲苦,这妈妈显然不在乎她的伤心,显然偏袒她弟弟!所以她对弟弟的怒火更炽。

卡卡:我不想跳到海里。太深了!我害怕那些海浪。
爸爸:哦,海水对你来说太深了。
卡卡:我害怕!别逼我下水,别逼我!

卡卡爸也当然听见了卡卡说的话;可是,卡卡爸也一样没有听见孩子的心声。卡卡可没在这里和他爸爸做海水有多深的学术讨论,他是在求告他爸爸别逼他做他害怕的事情。

这下看懂了。这和上面一样,我们忘记了我们是“解码机”,我们需要做的是倾听孩子的情绪,也就是用心去感受孩子的心声。

5) 没选好时机来倾听孩子

好时机,包括几方面的因素。

第一,孩子有没有时间慢慢诉说?如果他抱着球,冲进来,朝你园吼一声,“我讨厌祥祥,他老是打叉!”就又冲了出去,你该不该追上去,拉住他,“别跑!祥祥不懂规则,让你很心烦,是吧。”呵呵,自讨没趣去吧,你。

第二,你有没有时间慢慢诉说?晚饭结束后学校有个活动,你催促着孩子们快点吃完饭好去学校玩,老大却苦着脸说,“妈妈,我今天考试不及格。”你怎么办?慢慢跟他絮叨?那还参不参加活动去了?好吧,你可以跟孩子商量,“宝,咱们吃完饭就去学校,妈妈明天找个时间慢慢听你说,好不好?妈妈爱你。来,先抱一个,咱们吃饭。”

第三,孩子有没有情绪向你倾诉?
第四,你有没有情绪听孩子倾诉?
第五,屋里是不是有外人,你们的倾听需要有外人在场当旁听吗?
第六,……你自己想去吧,我就不罗嗦了。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0-11-16 08:45:02

6) 当孩子不是需要你倾听他的情绪,而是需要你立即出手援助时

还是来看例子容易明白。

娃:老妈,星期六上午,你或我爸能开车送我去趟老城吗?我需要买些东西。
妈:哦,你星期六需要去趟老城。

切,罗嗦啥,行还是不行,拜托你给个答案好吧。

娃:爸,你和妈妈什么时候回家?
爸:你想知道我们什么时候能回家。

哎哟,别烦了,这都几点了,我肚子饿死了!

哈哈,也就是说,我们当父母的,要识相些是吧。还是那句,解读孩子的情绪。孩子是需要我们倾听呢,还是需要我们给个简单的答案。

只要我们带着体察孩子的心,我们会正确地感受到孩子的心声的。
作者: 追求幸福    时间: 2010-11-16 13:13:07

:F::F::F:
作者: 阿猪    时间: 2010-11-16 13:43:31

是,自己翻译,自己敲字。我手上没有中文版。
玉冰 发表于 2010-11-15 10:50


玉冰姐是超人!:F: :F:
作者: xh608    时间: 2010-11-16 16:36:03

是,自己翻译,自己敲字。我手上没有中文版。
玉冰 发表于 2010-11-15 10:50

深深的感动!
玉冰姐有好东西总拿来和大家分享,谢谢!:F:
作者: 扬帆    时间: 2010-11-17 10:23:32

等着看下面的,谢谢玉冰姐!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0-11-19 10:52:04

开始新的一章:怎么让孩子听话

当问题属于孩子时,比如孩子烦恼了,发愁了,生气了……我们需要倾听。倾听不但会帮助孩子梳理他们的情绪,更会帮助孩子梳理他们的思路。往往,通过倾听,孩子自己就把问题解决了;或者,孩子得的倾听和理解,心里能放下他的疙瘩了。

我们需要孩子倾听吗?当然。当问题属于我们时,也就是我们我们遇到麻烦了,发愁了,生气了,着急了……我们也需要倾听。换句话,我们也需要孩子听话。

比如吧,家里来了客人,孩子上窜下跳,让你和客人片刻不得安宁;你刚洗了地毯,孩子回家就用他的脏泥脚丫在干净地冒着清香的地毯上“盖上一个大图章”;你……总之吧,让你抓狂的事。这时,你多生气,多心烦,多恼火!

我们需要孩子倾听我们的需要,我们应该培养孩子体谅别人,为别人着想,而不是仅仅只知道要求父母甚至天下人满足他们自己的需要。让孩子倾听我们的需要,这不但对我们是重要的(我们的心声难道就不需要倾听),对孩子也是,更是,非常重要的。

怎么才能做到让孩子倾听我们的问题呢?

核心秘密与我们怎么倾听孩子的情绪一样:解码。

只不过具体做起来不同。当孩子有问题时,我们自己做解码机,解读孩子的情绪、苦恼。当我们自己有问题时,我们自己要解读自己的情绪、苦恼,然后清晰地坦率地告诉孩子。

也就是说,不是指望孩子来解读我们的情绪密码;我们自己解,读给孩子听。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0-11-19 10:53:32

解码时,需要使用一个公式:我怎样怎样。表达我的情绪。

也就是,我式句。

大家都学习过、听说过、使用过“我式句”,我就不罗嗦了。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0-11-19 10:54:15

需要罗嗦的是,我们使用“我式句”时,常常出现的错误。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0-11-19 11:47:23

咱们来看例子,一目了然。

爸:我非常强烈地认为,你漠视该你做的家务。
儿:怎么呢?
爸:怎么?去除草去。我每次看见你癞着不做事就生气。我觉得这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太让人生气了。

这是典型的“初级错误”。这当爸的以为把对孩子的批评指责加上个“我觉得……我看见……”就叫“我式句”了。

我们要让孩子听话的目的,是让孩子倾听我们。假如,你想要和朋友沟通,你的朋友满口指责,你还有心绪继续和听他的诉说吗?如果你半点不再想听下去,你怎么指望受到你指责的孩子继续听下去呢?

那该怎么说?

“看见草坪又没收拾,我挺心烦的。我以为我们已经说好了,星期六是你除草的日子。”

怎么样?如果是你朋友这么说你,你是心里很反感,很想反驳回去,还是觉得满愧疚的,想赶紧去弥补一下?

把我们的情绪解出来,读给孩子听。

平直地,不带指控地告诉孩子。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0-11-19 12:54:21

再来看一个的例子。

大女儿琳琳去朋友家玩,说好了半夜12点之前回家。可是,妈妈一直焦急地等啊等,一直熬到深夜1点半,才把孩子等回来!

妈妈就生气啦:“我特生你的气。”
琳琳:“我知道我晚了。”
妈妈:“搞得我这么晚都不能睡觉,我实在很生你的气。”
琳琳:“干嘛不睡啊?我希望你别担心我,自己早点睡。”
妈妈:“怎么睡得着!我气死了,担心死了,怕你出点什么事可怎么好。你不遵守我们的约定,我失望至极。”

这是课堂上的例子。辅导员这时就对妈妈说了,“你做得相当不错啦,‘我信息’做得满到位。不过你的信息,都是负面情绪的信息。我来问你,当你终于听见女儿开门的声音时,你当时心里真正的想法是什么?”

妈妈:“我心里的石头掉到了地上,谢天谢地,她平安回来了。我其实很想过去抱住她亲一下,告诉她我太高兴能看见她终于平安归来。”
辅导员:“我特理解你。现在我们再来试试,我来当琳琳,你来对我说你的‘我信息’。”
妈妈:“天呐,琳琳,谢天谢地,你总算平安回家了!我的心现在终于放下了。(使劲抱住辅导员)。我好担心你是不是出了点什么事。”

这时,课堂里的家长学员感动得忍不住鼓起掌来。

是啊,当孩子回来晚了,我们一见面就告诉孩子我们真实的谢天谢地的喜悦之情,远远比我们上来就责怪孩子这么晚才回家,好不知多少多少倍!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0-11-19 14:10:57

哈哈,还有这么好笑的一个例子。

俩儿子的妈是学员。小娃还仅仅是个小宝宝,大娃6岁。这天,大娃拿了网球拍,打他弟弟的脑袋,妈妈当然不让了,不过这妈妈上了课,所以很客气地说,“大宝,我不喜欢你打弟弟。”

辅导员听了这个分享故事,老实不客气地说,“我很不理解你对小宝挨打的感受怎么就会是这么轻描淡写的。那可是硬邦邦的球拍啊。”
妈妈:“哪儿啊,我其实吓死了啊,小宝的小头骨要是给敲开了可怎么得了啊!”
辅导:“既然这样,你干嘛不把你强烈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呢?”

于是妈妈又来练习一次:“大宝啊,我快吓死啦!你怎么用球拍打小宝的头啊!那要是伤到他可怎么得了!而且我很生气看见大孩子打小孩子!打出血了可怎么得了!”

我的天,居然还有这样傻呼呼的妈,那边小婴儿的头被球拍敲打了,妈妈还温吞吞地说“我不喜欢”!

情绪强烈就强烈,我们仍然要解码出来,读给娃听!
作者: 童童妈    时间: 2010-11-19 15:01:21

真精彩!:F::F: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0-11-20 02:08:26

维苏威火山,世界著名活火山。

居然有些刚上过PET“如何让孩子知道我们的情绪”课程之后的家长,回家去,把自己当成了维苏威火山,狠狠喷泄一通。这让我们的作者,亲爱的高登教授,狠狠头痛了一回。

头疼的结局,是他找到了一个甄别导致愤怒情绪的情绪的理论。

先说几段题外话。“与神对话”中说,当我们自己遭到伤害时,或者我们看见刚才的例子大宝伤害小宝时,我们必须阻止伤害行为。但是,阻止的方式,不是以暴易暴,不是以愤怒还击愤怒,不是以伤害还击伤害。

我们做父母的,不可避免有愤怒的情绪。但是,我们必须避免毫无克制地宣泄我们的愤怒情绪,克制任由我们的愤怒情绪伤害我们的孩子。大家都知道我,玉冰,喷发火山的故事。我知道喷发火山不对;可是我有时候就是克制不住。因此我对这一段特别关注:怎样又让孩子知道我们的情绪,又不当维苏威火山火山呢?

上面“琳琳回家太晚了”的例子,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妈妈当然因为琳琳回来晚了很生气很愤怒;妈妈也许会像上面例子中的妈妈一样,克制地告诉孩子她很生气;也可以很愤怒地喷发一次火山。当然,上面的例子已经让我们看到了完全不同的做法:不是朝孩子发泄愤怒,而是告诉孩子她现在如何地谢天谢地。

这就是高登教授的思路。尽管不是每一个案例都会这么喜剧效果,但是,甄别是什么导致了我们的愤怒,找到什么是“发起思维”,这对正确表达我们的情绪,至关重要。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0-11-20 06:05:22

先来看几段心理分析。

比如,你开着车,旁边车道上的车忽然以近得几乎擦着你车右前角的超短距离,超到你前面。你的第一个感受是大吃一惊,你被对方的行为吓得心蹦蹦使劲儿跳。然后,第二感受,你不由得满腔怒火,狠狠按喇叭抗议。这个行为,是你用来表现你愤怒的行为;而你的愤怒,来自于他危险的超车动作吓坏了你。

又比如,你带着孩子在百货大楼里买东西。稍一转眼,孩子就忽然不见了。你第一感受,是害怕和担心:天哪,他哪儿去了!丢了可怎么办!吓着了可怎么办!......你心急如焚,你心忧如焚......然后,第二感受,你很为他忽然离开你而生气。这时,你终于找到娃了。你会怒气冲冲地大声呵斥他:“怎么这么不听话!不是告诉你跟着我不离开的吗!”骂娃娃,是用来表现你愤怒的行为;而你的愤怒,来自于他忽然失踪的行为实在吓坏了你。

因此,当你向孩子发出“我信息”时,当你要让孩子理解你的情绪,从而解决你的问题时(=让他听话,不做吓坏了你的事),你要找到你的“发起思维”,也就是让你愤怒的原因,也就是使你被吓坏了的孩子的行为。你要绕开第二感受,剥掉第二感受的皮,找到核心的问题:那才真正是你的问题,造成你困扰的、愤怒的、伤心的.....问题。

好,我们再来看几个例子:

客人来家里,孩子人来疯。父母的第一感觉是“尴尬”。第二感觉是“生气”:“你以为你才两岁啊!别跳了!”

孩子的成绩单是C还有D。(注:C是勉强及格;D是不及格)。妈妈的第一感觉是“失望”。第二感觉是“生气”:“我早知道你这一学期根本没用心!现在你该得意了吧!”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0-11-20 06:13:00

那么,我们怎么能绕开第二感觉(愤怒),直奔第一感觉的核心(问题)呢?

在你“解码”时,你利用上面的心理分析做工具,甄别你的情绪。多练习练习,你就能熟练甄别你的情绪,熟练把握自己直奔核心主题去了,而不是一味耽溺于发脾气上。如果你发现自己总是忍不住朝孩子发火,你就对着镜子问自己:“我心里需要的是什么?孩子的行为威胁到我内心的什么了?触痛到我内心的什么了?”自己思考,自己寻找,你会找到你的“发起思维”的。

好,现在我们来看几个成功的例子。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0-11-20 09:09:00

一个前来参加PET课程的心理医生,采用高登教授的“情绪甄别法”,解决了他一向生气的一件事:他的女儿,已经长到11岁了,都还学不会大大方方跟人打招呼。尤其是当他和他自己那帮同事聚会时,女儿的木衲和她那比蚊子哼哼还不如的“你好”,格外让他觉得尴尬。他发现其实自己是担心同事们心里腹诽他,不知把他想象成怎样一个恶劣的爸爸,害的女儿成长得这么木衲这么胆怯。想通这一层,他彻底明白这实在是他的问题,而不是孩子的问题。他接纳了孩子,接纳了孩子和他完全相反的性格特征,不再因为这样的事情生孩子的气。

这本书出版于1970年,那么这个故事也就是1970年以前的故事,反映了在1970年以前,哪怕是专业心理医生,也需要到PET学习,也需要经过高登教授的点拨才能想明白好像我们现在都已经明白了的道理。

我们都已经明白了吗?

未必。我们都仍然需要继续学习。

我其实很欣赏这位心理医生,能够放下架子来参加PET学习,而没有因为他是堂堂心理医生而对这样的培训班嗤之以鼻。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0-11-20 09:29:18

PET的学员常常回课堂上分享他们的成功和喜悦。大家常常能听见有家长汇报说,当他们向孩子用“我信息”表达了他们的情绪和困扰和苦恼以后,孩子会说,

“我真不知道我这么打扰你。”
“我真不知道那会让你那么生气。”
“你以前怎么不告诉我你是怎么感受的?”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尚没有培养出足够的能力来,分析别人的心思,了解他们的行为会对别人造成什么样的影响,造成别人怎样的情绪。他们只顾按他们的心意去做、去想,他们还办法做到体谅他人的苦恼,体会他们的心情。一旦我们把我们的感受清晰明白地告诉孩子,孩子会愿意做得更替别人着想一些。如果我们常常让
孩子明白他们的行为带给我们的感受,孩子也会像我们自己会越来越熟练地甄别自己的情绪来自于哪里一样,越来越熟练地判别他人的情绪,越来越能领悟到他们的行为会对别人带来的影响。

何先生一家开车去度假。孩子们在车厢后面疯啊、尖叫啊什么的,让开车的何先生实在抓狂到受不了。他把车开到路边,停下来,回身对孩子们说道:
“我实在受不了后面的尖叫吵闹和蹦跳。我希望我开车时心情愉快。可是这些尖叫吵闹老是搞得我神经紧张,我实在没法享受开车,我实在痛恨开车了。我觉得我也有权力享受假日的快乐。”

娃们面面相觑。他们本不知道他们在后面开心尖叫胡闹居然会让老爸这么紧张,这么恼火。好在现在他们知道了。

后来的车程里,孩子们的喧闹指数大大下降。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0-11-20 10:14:13

更多的小段子:

爸爸下班,想坐下来看一小会儿报纸,放松一下。可是娃却过来爬到爸爸腿上,玩爸爸的报纸。
爸爸:“你爬到我腿上,我没法看报纸了。我现在非常非常累,没有玩的情绪,我想看看报纸放松一下。”

妈妈在洗尘,娃故意反复把妈妈的插头拔下来,觉得很好玩。
妈妈:“我一大堆事情等着要做,你老是拔掉插头,我没办法快点洗干净尘。我干活的时候没心思陪你玩,我需要赶紧做事情。”

妈妈和爸爸想说几句悄悄话,可是娃老是在旁边晃来晃去的,他俩根本没法说。
爸爸:“妈妈和我有些重要的话需要讨论一下,你们在这里我们没法商谈。”

娃好几天不肯收拾他的屋子,却老是纠缠妈妈带他去看电影。
妈妈:“你答应了收拾屋子却好几天都不做,我不觉得我因此能有意愿为你做什么事情。我觉得那样的话便宜都被你占了。”

娃在玩录音游戏,声音大得让另一间屋子里的父母都听不见相互说话。
妈妈:“你把声音弄那么大,我们没法说话。而且,这么大声,好让人心烦。”

娃答应了要帮妈妈替晚上的家宴熨好餐巾。可是她一整天都在那里玩她的。现在还剩一个小时客人就该来了。
妈妈:“我真觉得好失望。为了我们今天晚上的家宴,我忙活了一整天,现在我却还不得不继续担心那些餐巾可怎么办。”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0-11-20 13:27:50

使用“我信息”可能遇到的几个问题:

1, 孩子听而不闻,继续我行我素。

这有什么奇怪的,孩子跟我们说话,我们不也经常听而不闻吗,不然的话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倾听的心态、倾听的方法呢。

不要生气,不要沮丧。再发出一次“我信息”试试看。不同的用词,不同的语气,不同的时间,等等啦,也许会起作用的。

2,孩子听见了,也以“我信息”顶嘴。

来看一个例子:
妈妈:我讨厌你一放学就把屋里弄的乱七八糟,我刚收拾干净!我觉得白干了那么久!
儿子:我觉得是你有洁癖吧。

怎么办?“瞎说!”“那又干你屁事!”“我就是喜欢干净,咋啦!”
这样做又有任何正面意义吗?那我们怎么办?

当孩子有了感觉时,我们怎么办?倾听!对了,赶紧回到前面章节才学过的,倾听孩子!

妈妈:你觉得我的标准太高了,我太吹毛求疵了。
儿子:就是。
妈妈:嗯,有可能。我会认真想想。但是在我想清楚并做出改变之前,我受不了亲眼看着我花了那么多力气收拾好的屋子转眼给弄乱了。现在我看着这间屋子就很气恼。

这就叫相互倾听,相互沟通了,是吧。

重要的关键是你必须记住,你是双向解码器,不但要负责解读孩子的情绪、感受,也要负责把你自己的情绪、感受解码成清晰明了的语言,告诉给孩子。提醒一下,不要期待孩子会知道你怎么想、怎么感受的。别说孩子,连成人也不见得会清晰地知道你怎么想、怎么感受,是吧。

爸:碗碟还没洗,我很不爽。我们不是说好了的,晚饭以后该你洗碗么?
娃:吃了饭以后我好累,我昨晚写作业写到3点钟。
爸:你觉得吃过饭以后你没干劲洗这些碗。
娃:哪有干劲啊。所以我去睡了一觉,结果睡到了10点半。我答应你今天晚上我睡觉前一定洗掉,好吧。
爸:好吧。

瞧,这样多好,互相倾听,互相理解,互相容让。
作者: Alice    时间: 2010-11-21 23:57:15

进来学习。
作者: 啤酒泡泡    时间: 2010-11-22 11:01:42

这本书买了,还没来得及看~

不过有时我跟麦唛说话时“嗯嗯~”小人儿就说:你别嗯~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0-11-23 00:51:23

3,不论你怎么再三递出“我信息”,不论你怎能通情达理地倾听孩子,孩子就是不甩你。
作者: jerryma    时间: 2010-11-23 10:56:26

这回我要好好跟玉冰姐这个帖子

总听阿猪说PET,PET的,但一直没脑子去搜这本书看。主要是怕专业性太强看不下去。为啥一看PET三个字母就觉得是很高深的东东呢?

谢谢玉冰姐把这本书贴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要认真学习。:kiss::F:
作者: 微笑    时间: 2010-11-23 16:31:44

仔细看了。
1、发现自己有时候就是鹦鹉学舌。改。

2、有时候也表达了自己的愤怒,可能表达不对,停留在愤怒的行为上,所以,孩子依然我行我素。
   甚至会说,妈妈,不行。
作者: 书香    时间: 2010-11-25 00:04:30

PET的魔力还真大,经常听到姐妹们提起。还有运用到夫妻,父母关系的,好像能运用到各种关系呢。:muzhi

粗粗看了,让我想起一本书,就是那本著名的书《怎么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0-11-25 05:11:24

PET的魔力还真大,经常听到姐妹们提起。还有运用到夫妻,父母关系的,好像能运用到各种关系呢。:muzhi

粗粗看了,让我想起一本书,就是那本著名的书《怎么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
书香 发表于 2010-11-25 00:04

.
我也是一下子就想到了那本书。

读了一下,感觉是这本1970年出版的PET是爸爸,后来出的那一本是娃娃。

每个作者都有自己不同的思考角度,我就都拜读好了。顺便提一句,“与神对话青春版”中,特别提到“怎么说孩子才肯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那本,说是“我”(也就是神)认为最值得父母们读一读的一本书。

评价这么高!
作者: 书香    时间: 2010-11-25 11:04:05

.
我也是一下子就想到了那本书。

读了一下,感觉是这本1970年出版的PET是爸爸,后来出的那一本是娃娃。

每个作者都有自己不同的思考角度,我就都拜读好了。顺便提一句,“与神对话青春版”中,特别提到“怎 ...
玉冰 发表于 2010-11-25 05:11


怎么说孩子才会听这本书得到这么高的评价,我倒不惊讶,当时我看了这本书,虽然刚开始我看不下去,因为这本书需要我试验,思考。一看这样的书,我就怕。但后来我用了里面的几个方法和孩子沟通,每次都灵!我对这书就开始产生了敬意,渐渐看下去才知道这书也是本放之四海皆准的圣书啊。和这PET一样,用在家人,朋友,同事等各种关系都能得心应手。
我也认同每个作者都有自己不同的思考角度和切入点。所以有时间的话,多看多收益,对同一问题,会得出更深刻的结论。
作者: 书香    时间: 2010-11-25 11:09:27

玉冰姐,不好意思打岔了,:F::call:
作者: 东阳妈妈    时间: 2010-11-25 12:03:59

请如何能买到英文原版的PET?谢谢。
作者: 楠妈    时间: 2010-11-25 13:34:1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0-11-25 14:04:43

请如何能买到英文原版的PET?谢谢。
东阳妈妈 发表于 2010-11-25 12:03

.
你到Amazon上搜索一下吧,也许会有。

我是读书但不买书的人,要么图书馆里借书,要么网上下载,呵呵。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0-11-25 14:06:42

这个星期是感恩节假日,孩子们不上学,我忙着做好吃的,有时间的时候会看看闲书……

因此这本书的摘抄也许要等下星期了吧。请姐妹们耐心等待。
作者: 啤酒泡泡    时间: 2010-11-26 09:33:32

这个星期是感恩节假日,孩子们不上学,我忙着做好吃的,有时间的时候会看看闲书……

因此这本书的摘抄也许要等下星期了吧。请姐妹们耐心等待。
玉冰 发表于 2010-11-25 14:06


感恩节还放假啊?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0-11-26 13:44:10

感恩节还放假啊?
啤酒泡泡 发表于 2010-11-26 09:33

.
感恩节在美国是大节日,比国庆和新年还大的节日。公司通常都是连休四天(和中国不一样,连休四天是最长的假日了),学校通常连休一周。

而且,感恩节的人流,是所有节日中最壮大的,和中国的春运有得一拼,因为这边的传统是把感恩节作为全家人团聚的节日
作者: xurt    时间: 2010-11-26 15:25:09

好贴啊,一直跟下去。谢谢!
作者: 楠妈    时间: 2010-11-26 16:56:4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楠妈    时间: 2010-11-26 16:57:2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0-11-27 02:29:59

通过改变孩子的生活环境,消除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

书上说,这种做法,对非常幼小的孩子非常有用。我看过以后,觉得对长大着的、长大了的孩子一样有用。

第一,给孩子提供充足的有趣的活动。当孩子觉得无聊时,他们会来纠缠父母、吸引父母的关注、或自己找乐子(对父母来说叫捣蛋)。如果我们给孩子提供了充足的活动或玩具,让孩子去捣腾我们愿意他们也愿意去做的事情,这可不就皆大欢喜了。

第二,减少、减轻孩子的活动。比如睡觉前或者吃饭时,爸爸逗着孩子玩打仗游戏,弄得孩子格外兴奋。这时应该给孩子创造安静祥和的氛围,让孩子不至于太兴奋。

第三,简化孩子的活动和工作。也就是创造环境让孩子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给孩子的玩具应该是他们的能力所能把握的,这就避免了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挫败,也避免了孩子不断纠缠父母帮他们做。又比如,给孩子买的衣服鞋子都方便他们自己穿自己脱的。

第四,给孩子提供安全空间。比如给院子加上合适的栏杆,你就不会因孩子自己跑到大街上去了而气急败坏;在屋里的一角划出一块“专用地”给孩子,允许孩子随便涂写、玩彩泥等等。孩子一般都愿意接受这样有要求,而不再去弄得满屋子狼籍。

第五,提供方便孩子的家居布置。炉子的开关和电源插座都动脑筋做上防护装置;给孩子用不容易打碎的餐具;家里怕碰怕摔的装饰品都收起来;桌角等容易让孩子撞疼的地方都安上防护垫;门闩装到孩子不能随意自己打开的高度;等等。

第六,推荐孩子做父母能接受的活动。如果孩子玩很尖锐的刀,你可以给她一把钝钝的玩具刀;如果孩子撕你喜欢的杂志,给她一本你觉得可以随便她撕的杂志;如果孩子用蜡笔往家里的墙壁上涂抹,给她一张纸让她画;等等。

第七,提前预报孩子将要有什么事情。比如家里要来客人,你可以先跟孩子说好你希望他怎样对待客人;要带孩子去打预防针,先让孩子有思想准备;要出门去长途旅行,也预先和孩子讲述一下路途中的衣食住行,以及对孩子的行为期望;等等。

第八,事先和孩子一起商量、计划好将要做的事情。
作者: 巴巴爸爸    时间: 2010-11-27 11:01:55

通过改变孩子的生活环境,消除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

书上说,这种做法,对非常幼小的孩子非常有用。我看过以后,觉得对长大着的、长大了的孩子一样有用。

第一,给孩子提供充足的有趣的活动。当孩子觉得无聊时, ...
玉冰 发表于 2010-11-27 02:29


本来我们定好的这个周日泡温泉,事先跟儿子商量,小人儿嫌热坚决不去。

所以也就罢了~

之前去儿童嬉水游泳,也是因为热早早出来,小人儿说了他喜欢去冷的地方玩。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0-11-27 12:11:48

我以为圣诞节才是最隆重的
楠妈 发表于 2010-11-26 16:56

.
圣诞节和感恩节是同等量级的、一年中最重大的两个节日。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0-11-27 12:12:52

本来我们定好的这个周日泡温泉,事先跟儿子商量,小人儿嫌热坚决不去。

所以也就罢了~

之前去儿童嬉水游泳,也是因为热早早出来,小人儿说了他喜欢去冷的地方玩。
巴巴爸爸 发表于 2010-11-27 11:01

.
这也就是第八条,和孩子一起商量、一起拟订计划哈。你们家很尊重孩子啊。
作者: 书香    时间: 2010-11-29 11:49:28

通过改变孩子的生活环境,消除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

书上说,这种做法,对非常幼小的孩子非常有用。我看过以后,觉得对长大着的、长大了的孩子一样有用。

第一,给孩子提供充足的有趣的活动。当孩子觉得无聊时, ...
第七,提前预报孩子将要有什么事情。比如家里要来客人,你可以先跟孩子说好你希望他怎样对待客人;要带孩子去打预防针,先让孩子有思想准备;要出门去长途旅行,也预先和孩子讲述一下路途中的衣食住行,以及对孩子的行为期望;等等。

第八,事先和孩子一起商量、计划好将要做的事情

玉冰 发表于 2010-11-27 02:29


这段笔记非常实用:F: :muzhi 。
在第七条我还做的不够,需要好好落实。第八条也做的不够,特此提醒下自己。:heart
作者: xurt    时间: 2010-11-29 14:45:21

学习,这帖子让我感觉PET不是一个非常难的东西。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0-11-30 01:11:12

我们学习了怎样倾听孩子的情绪;我们也学习了怎样向孩子表述我们的情绪。

有没有倾听了、表达了,却仍然没有用,孩子继续和你对抗,以至于母子间发生矛盾冲突的情况呢?

当然有。孩子有孩子的需要;我们有我们的需要。就想任何人之间的相处一样,需要不同,就一定会导致矛盾冲突。

不过,当我们和同事、朋友之间发出矛盾时,我们往往因为心中默认对方和我们是同量级的,故而处理纠纷和问题时天然带着一份尊重的、协商的、信任的、合理进退的心态。可是当我们和孩子之间处理矛盾冲突时,我们往往无法秉持一份同样的尊重、信任,因此也就往往无法以协商的、知进退的心态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

我们往往认为“我比你知道得更多”,“我才知道什么叫合适、合理”,故而“你听也得听,不听也得听”。也就是“我赢,你败”的模式。

也有不在少数的父母,对孩子,包括对同事对朋友对上级对父母,都更倾向于采取一种相反的态式,“哎呀我拗不过你”,“算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唉,我最怕大家闹别扭了,我让着你还不成吗”,一味地退让,一味地让对方得逞。也就是“我败,你赢”的模式。

这两种方式,对孩子的心灵成长,都是不健康的模式。我以为大家都理解得满透彻的了,这里省略不再罗嗦。如果有姐妹不明白这些“单赢”的模式会对孩子造成什么负面影响,那我再回头多花些力气好了。现在我就偷懒了哈。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0-11-30 01:11:44

学习,这帖子让我感觉PET不是一个非常难的东西。
xurt 发表于 2010-11-29 14:45

.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0-11-30 01:55:11

那么有没有“双赢”的办法呢?

当然有啊,我们和朋友、同事发生冲突时,有没有试过通过合理的协商而达成双赢的?我们和客户、供应商、甚至敌对方谈判时,有没有通过理性而智慧的斡旋而最终达成双赢的?

当然有。尽管有时候我们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仍然进入“你赢我败”或者“我赢你败”的模式,我们仍然都有大家都感到满意的“双赢”结局的体验,是吧?

想想当你遇到这种“双赢”体验时,你的体会、你的感受、你的心灵的舒展程度,我们就不难理解,如果我们跟孩子处理冲突时,能让孩子、让我们自己尽可能多地体验这种“双赢”结局,这对亲子关系、对家庭和睦、对孩子心灵健康成长,该有多么正面的良性影响。

怎么做到呢?上面已经给了我们答案了:心态。秉持尊重的、信任的心态,用我们对待朋友、同事的心态,对待孩子。一旦有了这前提,事情自然会朝向良性的方向发展。

可是,可是,他一个几岁的娃娃,怎么能和我的同事、朋友一样呢?他没有我朋友知进退的能力,没有我朋友的智慧,没有我朋友以平等待我的心态,你让我怎么能做到以对待朋友的心态对待他呢?

是啊,这好难,尤其越小的孩子越难。孩子越长大,心智越成熟,就越有知进退的能力,越有分析事理的智慧,越能体察别人的要求和情绪;孩子越小,越不通事理,不知进退,不能感受别人的情绪和要求。这当然有难度,这当然不好做。

但是,首先第一点,不论孩子多么幼小,在人格上,孩子和我们是平等的,不是吗?

我们本就该摈弃那种颐指气使、居高临下、独断专行的心态,不是吗?或者反之,我们本就应该摈弃那种哆哆嗦嗦、害怕正面冲突、如履薄冰的退缩心态,不是吗?

顺便说一句,那些在家里怕父母、怕丈夫、怕上司的妹妹们,记住这句话:在人格上,你们是平等的。他们可以比你有能力、有智慧,但是他们不可以侮辱你的人格。你当捍卫你自己的人格。

那些在家里当悍妇、在公司里当女强人的妹妹们,也记住这句话,在人格上,任何人和你都是平等的,你可以更有能力更有智慧,但是你当尊重每一个人的人格。

话扯回来。人格上我们和孩子是平等的。智慧上呢?能力上呢?当然,在这些层面上,我们没办法要求孩子和我们平等。但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上来思考,孩子从哪里学得人生的智慧、人生的能力?我们做父母的言传身教,尤其是我们的行为举止,是不是孩子学习和获取这些智慧与能力的第一源泉?

如果我们以我们的智慧、能力,从小和孩子以协商的方式解决冲突,这对孩子汲取父母的智慧、汲取处理人生矛盾的能力,具有多么正面的、积极的意义和效果,还需要我继续罗嗦下去吗?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0-11-30 02:40:40

好了,现在来看一个故事。同样一个故事,我们来看看“我赢”版、“你赢”版、“双赢版”的结局。

娃:爸,我上学去了,再见。
爸:娃,下雨呢,你穿上雨衣。
娃:我不需要。
爸:你会挨雨淋的,会生病的。
娃:雨不大。
爸:那也会淋湿了啊。
娃:我讨厌穿雨衣。
爸:娃,穿上雨衣又暖和又干爽,好孩子,你去拿雨衣。
娃:我说了,我讨厌穿雨衣!

然后,

版本一,爸爸赢了:
爸:你给我回来!去穿上雨衣!不穿上雨衣,你今天就别出门!
娃:但是……
爸:没有什么“但是”!去!拿雨衣!没什么好罗嗦的!
娃:(忿恨地回来,屈辱又无可奈何地穿上雨衣。今天不再是个好日子了。)

版本二,娃赢了:
爸:好孩子,我怕你生病了啊,你还是穿上雨衣吧。
娃:我!讨!厌!雨!衣!你烦不烦啊!我都要迟到了!再见!(冲了出去)
爸:哎,你回来……
娃:(继续冲,根本不理爸)
爸:(无可奈何),唉,这孩子,这么倔呢,生病了可怎么办呢。(也不打算追上去了。认了。)

版本三,双赢了:
爸:看来你真的很讨厌雨衣哈。(倾听孩子)
娃:那雨衣多难看,花格子的。
爸:花格子很让你讨厌,是吧?
娃:现在谁还用花格子的啊。
爸:你不想太抢眼了,让大家都注意到唯一你穿花格子,是吧。
娃:可不呢。别人都穿一色的,要么蓝色要么绿色要么白色的。
爸:哦,原来这样啊。那现在咱们意见有了冲突。你不想穿雨衣,因为那花格子太特殊了;可是我不想让你淋病了,你病了我心里不安,而且我们还得花钱看病。你有没有一个好主意,解决我们之间的矛盾,想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来?
娃:这个……要不,我借妈妈的雨披?白色的,没有花纹的。
爸:你觉得她肯借给你吗?
娃:我去问问看。(娃进去找妈妈,一会儿拿了妈妈的雨披出来了),妈妈同意借给我。
爸:你愿意用这雨披?
娃:嗯,就它了。
爸:行,雨披也不错,能帮你挡雨,不会淋湿了。这主意很好,我们都喜欢。
娃:那再见了,爸爸。
爸:再见,好孩子,祝你有快乐的一天。

那可不,孩子一定比前两种版本都更快乐。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0-11-30 02:41:48

从第三个“双赢”版中,我们看到了什么?

我们看到了爸爸对孩子的倾听,爸爸向孩子解读他的顾虑和情绪,爸爸邀请孩子协商解决问题。娃提出了借妈妈雨披的办法。假如娃提出的办法是借用爸爸的雨伞,或者让爸爸开车送她去上学,等等,只要是爸爸和娃都乐意接受的结果,就都叫“双赢”。

通过倾听孩子,我们可以找到孩子心底真正抗拒的是什么。

通过让孩子倾听我们,我们可以让孩子学会体察别人的需要、别人感受、别人的顾虑、别人的烦恼、别人的情绪。

通过邀请孩子解决问题,我们让孩子体会到人格的平等,体会到我们对孩子的尊重和信任,从而激发孩子面对矛盾解决问题的意愿。

通过协商,我们可以让孩子学会和掌握越来越多的人生的智慧、处理问题的能力。


这些,不都是我们最愿意的吗?
作者: 楠妈    时间: 2010-11-30 08:51:2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可乐乔    时间: 2010-11-30 09:47:51

这本书买了好久了,一直没有定下心来看,现在,跟着玉冰姐边学边看。
作者: 可乐乔    时间: 2010-11-30 09:53:49

第一章有一个问答:
问:如果父母中一人继续使用旧方法,另一人能够有效地使用这种新方法吗?
答:既能也不能。如果只有一名家长开始使用这种新方法,这将会极大地促进他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但是另一名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将会恶化。最好是父母双方同时学习这种新方法。此外,当父母双方共同学习这种新方法的时候,他们能够为彼此提供很大的帮助。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孩子三岁,老公对孩子和我的亲密关系十分不以为然,尤其是当我上厕所孩子都要跟着时,他更是火冒三丈,不仅对我大发雷霆,对孩子也更严厉。因此,除非有特别吸引孩子的去处,否则孩子不愿意单独跟他玩。
作者: 可乐乔    时间: 2010-11-30 10:07:33     标题: 继续抄书——第二章 父母是人而不是神

本帖最后由 可乐乔 于 2010-11-30 10:08 编辑

所有的父母都会在不同的时候对他们的孩子产生两种不同的感情----接受和不接受。

而且,父母双方对孩子同一个行为的接受程度可能会不一致,可接受行为和不可接受行为的分割线会上下浮动。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父母也是各不相同的凡人,传统观念建议父母保持一致性,父母们应当在任何时候都彼此支持,以便使孩子相信父母对特定行为有着相同的感受。这个策略的不公平在于:两个成年人联合起来对付一个孩子,而且还常常导致父母中的一人扮演一个“不真实的”角色。并且这会让孩子对父母的诚实和真诚产生怀疑,他们从很多经验中得知,妈妈说的与想的常常不一样。最终,孩子会失去对父母的信任。

父母们最好不要在违背自己真实态度的基础上试图扩大他们的接受区域,当父母感到无法接受孩子的行为时,最好不要假装接受。
作者: 书香    时间: 2010-11-30 10:45:20

可乐乔也来帮忙了?谢谢了:F::call:
作者: 可乐乔    时间: 2010-11-30 10:47:18

我来补充单赢的后果。
“我赢”(即父亲赢)的负面影响:
1。孩子没有执行这个解决方案的动力,因为他对于这个决定毫无贡献,没有发言权,服从命令仅仅是因为害怕受到责罚,他感到被逼迫,如果他们无法摆脱这个方案,通常会“装装样子”。
2。对父母产生怨恨,感到不公平。
3。父母在执行解决方案时会遇到困难,他们不得不花大量时间来检查孩子的执行情况,唠叨,提醒和刺激。
4。孩子没有机会发展自律精神。习惯于服从父母强权的孩子长大后通常会成为需要依赖外界权威控制自己行为的人。

“你赢”(孩子赢)的负面影响:
  这些孩子学会了用发脾气来控制父母,知道怎么让父母感到内疚,野性难驯,无法管教,冲动任性,自我中心,自私苛求。
  这些孩子常常在同辈关系中遇到困难,其他孩子不喜欢“被宠坏的孩子”。
  在适应学校的时候遇到困难,“我赢”模式是学校的主流哲学,冲突在所难免。
  孩子常会对父母的爱产生严重的不安全感。孩子感觉到他的父母常常对他感到恼怒气愤,当他从其他人那里获得类似信息时,就自然会感觉到自己没有得到别人的爱。
  父母会遭受巨大的折磨,育儿工作少有快乐。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0-12-1 12:30:33

谢谢可乐妹妹来帮忙。:F::F:

你一定看出来了,我这是随心所欲地“随笔”,摘录一些,思考一些,消化一些,感想一些。对了,还要偷懒一些。;P
作者: 楠妈    时间: 2010-12-1 15:38:1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0-12-2 01:01:16

提醒一下自己:


面对娃们的“不乖”,

第一步:放松、放宽、放开,尽量以改变我们自己的心态、以体察并理解孩子的心态来接纳孩子的“不乖”。就如同我们对朋友、同事一样。

第二步:实在是不可以容纳的行为举止,倾听孩子。倾听会帮助孩子以及我们发现孩子情绪及乖戾背后的真实原因,帮助孩子梳理自己的情绪和问题,从而使得孩子自己改变他们的情绪甚至行为。

第三步:孩子仍然继续做、说让我们觉得实在不能容纳的言谈举止时,倾诉。把我们自己的情绪、烦恼以直白清晰的“解码”告诉孩子知道,传达“我信息”。不过最关键的一点是在我们向孩子倾诉时,不要使用指责意味的词句,不要使用负面标签。这将毫无疑问阻止孩子倾听我们的心声。

第四步:前面三步都仍然不能奏效,那么把问题提出来,和孩子一起协商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来。最关键的地方是让孩子做主导,和孩子一起做决定,而不是把“协商”做为一个父母控制孩子的高级招数。

第五步:以上努力均不能奏效时,怎么办?也许是第四步或者其他步的时机、气氛、心态等等不到位。那么放一放,另找更合适的机会邀请孩子一起来解决问题。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0-12-2 01:43:46

好,现在接着前面#86、#87、#88楼的话题往下讲。

建议妹妹们先回身去看看上述三层楼的内容,再转回头来看后面的,这样会帮助我们上下连贯,思绪完整。

下面讲如何以双赢的方式和孩子协商解决矛盾的具体细节。

首先,在我们转变我们的做法之前,也就是改变我们以高压令孩子服从,或者我们以退缩屈从孩子蛮横无理的亲子关系之前,我们要跟孩子先说说明白。

“正面管教”里也是这么提醒的。否则,孩子不可能领悟到我们的意图、我们的新举措是什么。正如上级不发布新政策说明就忽然改变施政措施,我们肯定会莫明其妙一样。

我们可以坦率地告诉孩子,“妈妈正在学习一本怎样做好妈妈的书,这本书教我怎样处理妈妈和你之间的矛盾冲突。我觉得这方法很好,想和你一起试试。书上这样说,……”

越大的孩子,越容易理解并感兴趣;越小的孩子,会越困难一些。如果孩子小于三岁,那你就直接按新方式做下去就行了,让孩子通过“体验”来接受新的亲子模式。
作者: 玉冰    时间: 2010-12-2 02:35:37

本帖最后由 玉冰 于 2010-12-2 12:04 编辑

以“双赢式”解决问题的六个步骤:

1,提出问题和矛盾冲突点来。

“现在咱们意见有了冲突。你不想穿雨衣,因为那花格子太特殊了;可是我不想让你淋病了,你病了我心里不安,而且我们还得花钱看病。”

我们仍然回到前面的“雨衣”例子。我们发现,提出问题之前,父亲首先倾听了孩子。只有通过倾听孩子,我们才能够了解孩子情绪或者乖戾背后的真实原因,才能找到问题的真正核心。这时我们提出的问题,准确度会高很多。

还有,把我们的情绪、苦恼、麻烦“解码”给孩子,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这个问题对父母来说是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也提出问题中非常重要的要素,“可是我不想让你淋病了,你病了我心里不安,而且我们还得花钱看病”。

2,提出可能的问题解决方案。

“你有没有一个好主意,解决我们之间的矛盾,想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来?”
我们以尊重的、平等的、信任的、期待的心态,让孩子先提出解决方案,是非常关键的地方。双赢不是控制孩子的高级招数,不是我们以暗示、胁迫等方式威逼利诱孩子顺从我们的高级手段。当我们以尊重、平等、信任、期待的心态邀请孩子解决问题时,孩子会很敏锐地察觉我们的真诚,从而激发他们动脑筋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一味继续倔强、抵抗、反叛、无赖。

当孩子提出方案以后,我们也可以提出我们的方案,并鼓励孩子想更多的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不要急于对孩子的建议贴任何标签,“这不行”或者“这很好”。当然我们也提前告诉孩子(见上一楼),我们首先要动脑筋想尽可能多的方案出来,然后一起评估。

3,评估哪些方案最合适。

如果问题很复杂,过程比较长,不妨干脆拿纸笔,把刚才大家的建议逐一写下来。然后逐一讨论。你这时可以清晰地告诉孩子,“我觉得这样对我不公平”,“我不能接受这一条”,“那我就没时间怎么怎么了”。坦诚、真诚,同时尊重孩子,信任孩子的智慧和意愿。

孩子也可以表达孩子的意见,这样大家逐一划掉一些彼此觉得不是很满意的建议,留下一、两条大家都感到能够接受的建议。如果没有大家都能满意的,那么鼓励孩子,接着开动脑筋想新的方案。

4,决定哪种方案是最佳对策

爸:你愿意用这雨披?
娃:嗯,就它了。
爸:行,雨披也不错,能帮你挡雨,不会淋湿了。这主意很好,我们都喜欢。

我们可以询问孩子“你觉得这个主意怎样?”“你愿意这么做吗?”
然后我们可以“给双方留下退路”地说,“好吧,我们来试试看”,“我愿意这么做;你呢,你也愿意这么试试看吗?”

要让亲子双方都了解,现在的解决方案不是终极方案,如果大家觉得满意,就做下去;如果有一方觉得不够满意,可以继续讨论、继续协商。

也同时让孩子明白,这一结果是双方相互的承诺,而不是说过了就扔到一边去的废话。

5,执行决定。这一步骤往往针对一些比较大的“原则性问题”,比如,

如果讨论的是上床时间,那么需要决定谁来看时间,谁来通知大家该关灯了;
如果是收拾孩子的房间,那么需要决定“收拾干净”的标准,明确要求细节;
如果是做家务,也要具体到细节深处,让双方都没有“我以为是”的误区;
如果需要买回什么东西来,要具体到谁去买、谁掏钱、哪家店、什么时候买回来等细节。

6,后期效果评估。这也是针对一些比较大的“原则性问题”,尤其是那些需要长时间执行的措施,比如零花钱的使用啦,上床时间、家务啦等等。

这时如果发现“措施”有修改的必要,比如孩子们希望周末能放宽上床时间;比如发现垃圾不需要每天都倒一次;决定好的度假时间忽然因为某种特别原因需要修改;等等,亲子双方可以继续讨论、协商。


看到这里,我们一定已经明白,并不是所有的协商都必须走完这六步。不少问题其实到第3步就可以彻底解决了。不必拘泥。

有些问题,比如“雨衣事件”,可以当时几句话讨论清楚;有些问题,比如家务计划,可能需要找个时间坐下来慢慢讨论。这也不必拘泥。
作者: 可乐乔    时间: 2010-12-2 10:05:51

谢谢可乐妹妹来帮忙。:F::F:

你一定看出来了,我这是随心所欲地“随笔”,摘录一些,思考一些,消化一些,感想一些。对了,还要偷懒一些。;P
玉冰 发表于 2010-12-1 12:30


不,玉冰姐你一点也没有偷懒。你把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带给我们,化繁为简,让我们能够很轻松的理解和掌握与孩子沟通的技巧,比我单纯的抄抄书要好太多了。




欢迎光临 幸福大观园 (http://www.xingfudgy.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