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大观园

标题: 与美同行——写给年轻的母亲 [打印本页]

作者: 溪云    时间: 2012-4-6 09:54:30     标题: 与美同行——写给年轻的母亲

      这本书是席幕容在自己还是一个年轻母亲的时候,一个专栏里写给所有年轻母亲的十几封信。
    希望所有的母亲,都能以温和与从容的态度,牵着孩子的手,从他起步的阶段,就能让他感受到“美”的存在,因而终生都能与美同行。
摘一段序言里的话:
“美育”是一种身心的陶冶,在若有若无之中引导和累积,与“术”无关,与“教”也有些距离,它无法以分数和眼前短暂的效果来衡量,可是却又是绝对不能忽略的影响。
作者: 溪云    时间: 2012-4-6 09:57:16

我手里的这个版本是1999年的初版,纸质很好。是从图书馆里借到的。
我有空的时候,把里面的一些段落敲上来,与大家共享。
作者: BigPucca    时间: 2012-4-6 10:54:31


排~ 坐等美文
作者: 珊瑚果儿    时间: 2012-4-6 11:29:16

当年非常喜欢她,还有她那首无怨的青春。

可惜词住不全,刚百度了下,对着电脑深情的读了一遍,追忆追忆当年。嘿嘿


作者: 阿毛阿飞    时间: 2012-4-6 12:45:11

等美文
作者: 苏溪    时间: 2012-4-6 13:16:34

呀,喜欢这个题目!
作者: 溪云    时间: 2012-4-6 13:28:42

以诗歌和散文闻名于世的席慕蓉有一个迷惑和感慨:为什么在资源极为丰沛的优沃环境之中,我们的精神生活却越来越贫乏,人与人之间也越来越疏离?她觉得问题是出在基础教育上,尤其是“美育”上。


  席慕蓉认为,“美育”是一种身心的陶冶,在若无若有之中引导和积累,与“术”无关,与“教”也有些距离,它无法以分数和眼前短暂的效果来衡量,可是却又是绝对不能忽略的影响。如果“美育”开始得早,引导得从容,整个人生都会因此而受益无穷。说的窄一点,这是一种品位的养成教育,说的宽一些,这其实就是整个人格的养成教育!


  因此就有了这几十篇文章,这几十篇席慕蓉曾经是一个年轻母亲的时候,写给中国所有年轻母亲的发自心灵和爱的细语。


  爱是一切的泉源,尤其是美的事物的泉源,以爱的眼光来看宇宙,你将会看到无限的美好。席慕蓉深情地呼唤:亲爱的母亲们,让我们在教孩子们知道什么是美之前,先使他知道什么是爱吧!“在幼儿时期,幸福不幸福,最重要的关键,应该就只在于孩子有没有一个爱他的母亲和爱他的父亲而已。”


  孩子们的童年,是一片宽阔的原野,你可以在上面任意栽植世界上所有的花草,你也可以在原野上放一把野火。孩子是你的,在他依偎在你身旁的这几年,他完全要靠你,靠你供给他所有的经验、所有的知识、所有的有关美的记忆。因此,需要你,来做他的“美的导师”。


  “美育”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和途径,席慕蓉竭力建议先从最容易、最直接的做起:多带他们接近大自然。席慕蓉是幸运的,她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家中过得并不宽裕,她的父母虽然没有给她一个堂皇富丽的生活环境,但是他们给了她“所有能让我亲近大自然的机会,他们给了我一颗自由的心,这是作为一只幸福的小鸟的必要条件。”然而与之相对应的是:“我们有的父母付得其很昂贵的学费,送孩子去学画、学钢琴、学小提琴、学芭蕾……,然而却没有太多的父母付得起每天十分钟的时间带孩子来做一次悠闲的散步。”


  诗人席慕蓉的笔调温婉美丽,如林间小溪轻流,读来如有春风拂面,让人身心舒展,心意相通。这本书原名叫《画出心中的彩虹》,十多年来已再版三十多次,在幼儿的学前美育领域中,这本书得到了非常温暖的共鸣。


  席慕蓉希望:“所有的年轻母亲,都能以温和与从容的态度,牵着孩子的手,从他起步的阶段,就能让他感受到‘美’的存在,因而终生都能与美同行。”
作者: 溪云    时间: 2012-4-6 13:29:38

与美同行
------------席慕容


前言
今夜,在静静的多雨的石门乡间,在孩子们都已经睡熟的时刻,在灯下,我开始给你们写信。
  我不是学者,也不是专家,更不是权威。我只是一个和你们差不多一样的妇人。我们都有相同的经历,相同的感情,相同的困惑,相同的希望。今夜,我想做的,只是在灯下试着与你们交换一些小小的心得而已。
  稍微有一点不同的,就是从小开始,我画了很多年的画,现在又在师专的美术科教书。感谢我的双亲,给了我一个幸福的童年。感谢我的恩师们,给了我一个极好的学习基础。感谢我的祖国,给了我一个自由发挥的环境。所以,今夜,我怀着感激的心情,把我在幼儿美术教育方面得到的一点皮毛写出来,希望能得到你们的赞同,让我们尽量使下一代能更快乐,更幸福,更有自信。
  这不是我们共同的希望吗?

作者: 溪云    时间: 2012-4-6 13:29:59

美的导师
孩子们的幼年,是一片宽阔的原野,你可以在上面任意栽植世界上所有的花草,你也可以在原野上放一把野火,透过这团野火,孩子的世界会变得更多彩,更有生命力。孩子是你的,虽然他往后的岁月要靠他自己,但是,在这最初的几年,在他依偎在你身旁的这几年,他完全要靠你。靠你供给他所有的经验、所有的知识、所有的有关美的记忆。
  让我们来做他的“美的导师”。
  有很多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途径,我们先从最容易,最直接的做起。就是:多带他们接近大自然。
  观察儿童画,我们可以发现,越年幼的孩子,对自然界的向往越大。他们作画的题材虽然以小我为中心,但是,每一张图上,总不会忘记加上一个太阳公公、一座山或者一朵小花。
  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创作的泉源,孩子们有一颗敏锐易感的心,幼年时一切的记忆都会深深地留在心中。一天、两天,一年、两年,表面上也许行不出来有什么不一样,不过,我可以向你保证,你的苦心和你的努力绝对不会白费的。
  至于如何培养这种接触呢?我想,从婴儿能够出户接受日光浴时便可开始了。当然,假如你相信胎教的话,那么,你可以开始得更早。假如家居在乡下,或者近郊,那比较没有问题,但是假如家居在闹市里,做母亲的就要稍微辛苦一点了。
  有一位女作家,在孩子幼时,因为家居在台北植物园附近,她常常带着孩子去散步。在散步时,总会教年幼的孩子辨认一两样植物,除了辨认名称以外,还仔细观察花、叶、枝的不同。孩子长大以后,母亲逝世了,这个孩子在追念母亲的文字之中承认:虽然和母亲度过了很多快乐的时光,但是最难忘的,仍然是幼年时在植物园中的散步。
  试想一下,一个年轻的母亲,牵着幼儿稚嫩的小手,在绿荫深处漫步,这个行动的本身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母亲从其中也能得到很大的快乐,更何况幼小的敏感的心灵呢?
  也许有些母亲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第一没有时间,第二家不住在植物园附近,第三散步是需要闲情逸致的,生活这样紧张,工作这样繁重,哪能天天带孩子散步。给他们吃,给他们穿,就已经很费力了。
  《中国母亲底书》的作者张天麟先生,说了句很发人深省的话:
  ——中国不患物贫而患心穷。
  “心穷”!多么可怕的一件事。中国人很爱贴标语:“现在的儿童,就是将来的栋梁”。““儿童是民族的幼苗”。每个成人都会点头称是,并且也深信不疑。但是,却没有人,没有多少人会注意到儿童的心灵的充实.没有灌溉的幼苗会长得好吗?
  其实,儿童所需求的,我们很容易就可以使他们满足。就像一天工作完毕后,父母可以带孩子们在家居的附近散一下步,在阳台上浇一下花。也许一天只要十分钟,假如不能天天实行的话,哪怕一个星期两次,一次也行。让孩子们和你一起观察这个世界,让大自然走进他们心中。
  孩子们会知道感激的。
作者: 溪云    时间: 2012-4-6 13:30:27

讲究色彩不是奢侈行为


当我读大一的时候,有一天早上升旗,我穿了一件鲜红的裙子站在草地上,大概太醒目了,有位训育师长走过来,他要求我以后要穿朴素一点,不要穿太鲜艳的衣服。他认为,那样就过于奢华,有失学生的风度。我在那天早上就不以为然,到今天仍然不以为然。因为,人类有权可以生活得多彩一点,同时,暗的颜色并不表示简朴,一块黑色的丝绒,比一块红色的棉布哪个才是真正的奢华呢?
  其实在古代,我们中国人的色彩感是非常强烈而优美的。只要仔细观察庙宇与宫殿的彩画,便能令我们现代人感到吃惊与惭愧。我国现代名建筑家卢毓骏先生曾经在他所著的《中国建筑史》里,写了下面一段话:
  ——中国之建筑,乃色彩之建筑也。若从中国建筑中除去其色彩,则所存者,等于死灰矣,中国建筑内外全体皆以色处理而不留一寸之隙。
  不仅是建筑,我们祖先遗留给我们的艺术品也是充满了丰富的色彩。可是,很奇怪的,现代的中国城市却普遍缺乏色彩感,除了灰色还是灰色,要不然,就是些又方便又好用的瓷砖。能给孩子们一个美丽社区,该是我们这一代的理想与责任了。
  以我们的能力,现在也许不能马上做到。可是,有一件事情,却是年轻的中国母亲人人都能做到的,那就是,给孩子第一次买蜡笔时,给他买一盒三十六色的。
  千万不要因为他年幼,因为他没有经验,因为他刚开始画,就给他买一盒最小的六色的蜡笔,那你就失策了。
  因为,在你给他一盒三十六色的蜡笔时,你所付出的是金钱,但你所得到的是孩子因有充分选择而得到了的丰富的色彩经验。而在你给地一盒六色的蜡笔时,你所得到的是少数的金钱,但你所损失的,却是初次的最好的教育机会。
  一般说来,在婴儿出生后四个月左右,就可以有辨别色彩的能力,而完成所有色彩的感受,大概要在周岁以后了。但有时候因为环境的影响,有些孩子到了五、六岁仍不能把色彩归类。也就是说,他们无法给色彩一个正确的名称,不过他们可以举出一种相似的物体来说明。例如,我有一次问一个四岁的女孩:
  “小华,你的鞋子好漂亮!是谁买给你的?”
  “我妈妈。”
  “这双鞋子是什么颜色的呢?”
  “是……是草地的颜色。”
  又好像一个三岁的男孩不会说黄色,可是,他很正确地指出:他爸爸的车子是“香蕉色”。所以,孩子们早已认识了这些颜色,所差的只是给它们一个正确的名字罢了。
  真正重要的,是教孩子多观察色与色之间的不同,还有它们相互配合所产生的微妙效果。不过,这里面有一个困难。
  因为对色彩的感觉程度,不单是人与人之间有差别,就是同一人的一对眼睛,也仍然会稍有差别。这是因为眼球里的透光体(角膜、前房、水晶体、玻璃体的总称)、虹彩与脉络膜等着色有差异,同时网膜的视神经细胞和视觉的神经中枢彼此多少有差异的关系。两眼的差别,大部分的人都极微弱,平常自己都不会觉得。
  根据专家的分类,普通视觉正常的人,按照心理与生理的普遍发展来看,从出生一年以后到童年时代,可以说是色彩的经验期,少年时代为学习期,青年时代为成熟期,壮年以后为衰退期。
  因此,我们在与幼儿相处时,要特别注意这些个别,以及年龄差异的问题。
  有些父母本身偏爱某一种或某几种颜色,因此,在他们给幼儿添置物品时也常会受本身偏好的影响,这样子是不太妥当的。因为幼儿是个完全独立的个体,我们该尊重这个个体自身的权利,应该多给他提供一些色彩,让他有一次丰富的经验。
  因此,自然界的一切颜色变化在此仍然是最好的导师。我们可以带儿童观察天空在暗、阴、雨时不同的颜色,稻子在刚插秧时的嫩绿与快收割时的金黄,海水的深蓝与碧绿,蝴蝶的千变万化的翅膀,热带鱼的奇妙而绚烂的身体,孩子在其中可以得到的收获与快乐将是你我都想象不到的。讲求色彩绝不是一项奢侈的行为,而是上天赐给我们,要我们享受的丰盛的筵席。
作者: 溪云    时间: 2012-4-6 13:30:49

大世界与小世界

  很多美学方面的学者都认为艺术家是有些先天与人不同的禀赋在,这种禀赋并非人人可以求得的,应该承认,它是上天的一种宠遇。
  不过,对我们一般人来说,我们虽无法求得宠遇,却可以借培养后天的兴趣来弥补这种遗憾。也就是说,就算我们的孩子不能在成人之后成为一个很伟大的画家,我们却可以让他在一生之中部具有很好的艺术修养以享受做为一个欣赏者的乐趣。
  我们有的父母付得起很昂贵的学费,送孩子去学画、学钢琴、学小提琴、学芭蕾……,然而却没有太多的父母付得起每天十分钟的时间带孩子来做一次悠闲的散步。
  在幼儿时期,每个孩子都应该富有一种艺术的原创性,所以在观赏儿童画时,常有如“置身山**上,目不暇给”的感觉。我们成人就应该好好地把握这一段时间,多供给他们一些机会,多让他们去观察这个世界。
  观察四季的变换,观察树叶的色泽,观察花草的生长,甚至观察云的变化,这些都是可以培养幼儿观察力与感受力的最佳途径。
  我们周围有无数的小世界,但是因为我们成人看东西的习惯已经受了很深的实用价值观念的影响,所以我们常有“只见森林,不见独木”之感。可是,幼儿的观察习惯却未受社会的影响,因此,他们能用很新鲜的眼光来看大世界与小世界的种种不同。
  我们常会碰到这种情况:带着孩子散步,他会忽然蹲下来看蚂蚁排队,或者兴高采烈地捡起一块石头来送给妈妈,要不然就会缠着妈妈追问:“为什么在树上的香蕉是绿的?”或者问:“小白花有没有妈妈?”
  多可爱的问题!多可爱的童心!孩子在问你问题的时候,便是他向你敞开心灵之门的时候,尽量用他听得懂的话来回答他吧,尽量向他显示自然界的奇妙与美好吧。
  让我们与幼儿一起来做个欣赏者,从小对自然界的一切能欣赏与深入观察的话,就已在艺术教育上迈出了一大步了。
  但是,有一句很重要的话我一定要说出来:“千万不要揠苗助长,不要做得太过分!”
  这句话在我心中梗了很多年,每次在看儿童画展的时候,在看报上报道哪个孩子得金牌的时候,在看哪个天才儿童因为幼小就到了外国,因而长大了就获得成功之类的消息的时候,我心里就觉得有一部分在疼痛,郁闷极了。
  今夜,我终于还是要把这句话说出来,我想问问你们的意见,为了那样的一种成功,牺牲了一个孩子幸福的童年,到底值不值得?
  我很敬佩陈必先女士,对于她的成就,我一直极为感动。可是.我一直想不透,陈女士的双亲,如何舍得在孩子九岁的时候就让她离开,一个人到遥远的地方,受了那么多苦,只为了要她成为一个伟大的钢琴家。他们如何舍得?如何能够下那样的决定?我一直想不透。
  也许因为我是个平凡的人,我不能忍受那样的安排。所以,每次有陈女士的好消息的时候,我都特别为她高兴。幸好她是天才,幸好她成功了,否则,童年的孤单与寂寞要拿什么来补偿?
  但是,天才到底不多,孩子的童年却只有一次,能让他们在没有任何竞争与压力之下好好地过一个童年,是母亲该注意到的事。
  所以我不喜欢看儿童画展,更不爱看有金牌、银牌,第一名、第二名的儿童画展。看孩子们西装笔挺地上台领奖,后面父亲母亲祖父祖母的热热闹闹地围了一大堆,有记者,有镁光灯,甚至还象模象样地发表一篇得奖感言,那可能是他记忆中最兴奋的一刹那,(不过,多数都是他的父母记忆中最兴奋的一刹那。)但是,然后呢?然后的接着来的日子呢?然后的接着来的比赛呢?
  除非他是个浑小子,或者是个傻丫头。否则他一定会开始有心理负担了。得失的利害很明白地摆在他的眼前,画图对他将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快乐,观察自然对他也不再是一种享受,而只是一种资料的储存,一个处心积虑要先人一步的生活的开始。他已不再是儿童了,或者,他心中有一部分已不再是儿童了。
  我很讨厌日本的儿童画,正确一点,应该说,我很讨厌日本老师拿出来参加儿童画展的代表作品。那些作品确实有极为敏锐的观察力与发表力,然而却没有童心。
  没有童心的童年不是我们该给孩子的礼物。

作者: 溪云    时间: 2012-4-6 13:31:06

画出心中的彩虹

  对整个城市的色彩,我们目前还无能为力,但是,对我们自己的家,我们可以想办法给它加一些色彩。
  在孩子幼年时期,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提供他一些丰富的色彩经验,第一个环境就是他自己的卧室,最好能用调和的色彩,就是看起来比较安静、比较温柔的那一种,因为幼儿休息时需要安静的气氛,调和的色彩可以增加这种气氛。
  假如家里太小,孩子不可能自己有一间卧室,那么,就在地的小床上下功夫吧,给他一张干净的小床,常常给他换一些颜色很温柔的床单和扰套,小床假如靠墙,那么妈妈试着给他在墙上画一条弯弯彩虹,浅浅的彩虹,所有的孩子都爱彩虹,无论是画在天上的还是画在墙上的。假如妈妈不会画,那么拜托爸爸画,假如爸爸不会画,就让孩子自己来试着画.假如孩子太小太小,那么就去请邻居的小朋友来试试看,你若怕他画坏,可以先请他在纸上试一试,你一定会吃惊的。
  我就有这样的经验,搬了个新家,墙壁都是新刷的,看得我手好痒。于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就准备了一大堆水性的广告颜料,几支大号小号的水彩笔,在孩子房间的墙上画起来了。那年四岁的女儿看见了,也要来画,于是,我给了她墙壁右下角的一个小角落,让她尽情发挥。我用了整面墙来发表我自己的构想,我以为我是在用孩子的心在画,构图与题材尽量做得幼稚有趣一点。
  我们两个人都画完了,可是两人作品的价值真有天渊之别。在墙壁正中有画得很象的大黄狗,有骑着脚踏车的胖娃娃、有花、有树、有房子,但是,都是呆滞的,概念化的,象极了孩子们用来做填色训练的那些笨画册。
  而在墙壁的右下角,有一条弯弯的彩虹,彩虹下有一条水流得很急的瀑布,瀑布旁有好多块奇怪的大石头,瀑布前长着美丽的快乐的花朵。四岁的女孩子还不太会拿水彩笔,不太会调色,把衣服和地面搞得很脏,可是,她在墙上画了一张非常快乐的画,每个来参观的人,在看到她的那个角落时,都会不自觉地咧着嘴笑起来,说一声:
  “好可爱哟!”
  是的,孩子们的心是世界上最可爱的东西。他们没有得失的负担,他们也用不着去竞争,更用不着揣摩别人的好恶,他是自然地把心中的彩虹画出来,那条他们最喜爱的彩虹。
  当然,不见得我们一定要画彩虹,我只是说:假如能多给孩子们一些选择的机会,他就会多一些快乐的经验。每个人天生生理现象不同,例如有人怕热、有人怕冷,那么前者一定会较喜欢清凉的蓝绿色的调子,而后者就会比较倾向于红橙的暖色调去。而每个人因为生活经验的不同,性别之间的不同,甚至有时同一个人,也会因年龄的不同,遭遇的改变,而在选择色彩与对色彩的敏感性上产生了很大的不同,古诗有;“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就已经是对色彩的移情作用了。
  因此,在对幼儿色感的培养上,父母切忌渗入自身的个人因素,以免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当然,这是极难做到的,只希望父母能稍微注意一点。
  我自己就是无法控制的一个失败的例子:有一阵子,我画画时偏爱用棕色调,没有注意结果,一年下来,除了自己的穿着以外,丈夫所有的西装、衬衫、领带连手帕都是咖啡色的,女儿的大衣、皮鞋、裙子也都是咖啡色,只有小儿子因为还在襁褓,无法买到咖啡色的尿布而逃过一劫。有一天全家人一起上街,我忽然在商店大镜子里看到自己这一家,象极了自己在画面上塑造的流浪者的形象,灰头土脸的,沉闷极了。在看到镜子的那一刹那,先是一怔,觉得很面善,然后想通了不禁哈哈大笑,笑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所以,年轻的中国母亲啊!我们在家中实在是个最吃重的角色,一点也疏忽不得的啊!
  孩子们还小、你怎么给,他们就怎么受。只要我们给得温柔、给得自然,他们一定受得愉快。
  所以,我希望每位母亲都能帮助幼儿,让他们养成对色彩生活的兴趣,多观察大自然的色彩变化,提高对色彩的关心,同时大胆地利用色彩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在以后画画时才能以丰富的色彩来感动他自己和别人,在生活上也才能成为一个健全和聪敏的儿童。
  让我们小心地保护他心中那条美丽的彩虹

作者: 溪云    时间: 2012-4-6 13:31:33

美丽的声音

  音乐是无形的绘画,是无字的诗,是一种抽象的最高的艺术。它之伟大是因为它超越了一切的限制,文人雅士能欣赏,乡间小儿也能欣赏,它能直接引起心弦的共鸣,被感动的人,不一定要明白音乐的理论或技巧。
  托尔斯泰说过:“音乐对于人类的理性与想象皆不起作用,只是使人陶醉。我听音乐时,不思考,不想象,但觉有一种喜悦而不可思议的情感,使我徘徊于无我的境界。”
  这种无我的境界,也是美感教育里追求的一种境界。对刚出生的婴儿来说,也许早了一点,因为他可能对声音没有反应。但是,只要稍微长大了一点,各种声音便开始进入他的世界,所以,我们要尽量供给他一些比较美丽的声音。
  我们若仔细观察,可以看到四、五个月的婴儿听到音乐时会有极喜悦的表情,有时甚至会手舞足蹈。一岁的婴儿会情不自禁地随着节拍跳跃或扭摆,更大的孩子会敲打东西来配合拍子。观察他们的表现,有时不禁会做出一种猜测,那就是说,也许,也许原始部落的歌舞便是这样开始的吧。
  在选购婴儿最初的玩具的时候,就可以买一些能发出美妙的叮咯声响的小铃或小钟,再大一点,可以给他们一些在上紧了发条以后,能发出优美的催眠曲或儿歌之类的玩具,注意孩子们的表情吧,他们一定会在起初睁大眼睛,好奇地聆听,然后唇边会显出微笑。在以后,你给他们听这些熟悉的曲调时,他们会兴高采烈,手舞足蹈,天真的心灵竟然能欣赏世间最抽象的一种艺术,这该是多奇妙的一件事。
  不过,在婴幼儿时期,耳朵的保育极为重要,因此,我们必须要供给他们清晰、美好、正确的音色,同时还要注意不要让他们感到疲劳。最重要的是,播放时声音宁可小声一点,切忌过大过高,在玩弄铃铛或音乐钟时也别太靠近孩子的耳朵,以免引起过大的耳内震动,若伤害了幼儿脆弱的听觉,那就悔之莫及了。
  在我们的幼稚园或小学里,仍然有部分老师要求学生上音乐课时大声唱歌。看孩子们吼得声嘶力竭,教室又毫无吸音的设备,水泥墙,水泥地,可怜孩子们的耳朵与喉咙可不是水泥做的,那样一堂音乐课脸红脖子粗地下来,不知道能得到多少美感效果?
  因此,在有一天,我经过桃园市一所国小的时候,竟然听到有一位老师在教小朋友小声地唱一首民谣时,我在窗外不禁站住了。多美丽的声音啊!孩子们自由自在地轻声唱着,不必担心别人的声音会盖住自己的,也不必担心会听不见老师的伴奏,可爱的童音把乐曲的表情解释得十分地贴切,让在窗外的我也能感受到他们的快乐,也能想象得出他们脸上的笑容,象春日里洁白的百合花。
  这样的好老师我们一定要感谢他,他对孩子的影响极为深远,让孩子在领略到旋律的美感时,也能领略到合群的重要。合群不只是步伐一致,目标一致而已,合群还是一种超越,用很温和,很体贴的方式表达出来。把自己的声音变小,来适合大家的声音,小朋友会很惊讶地发现,这样一来,反而会让自己的声音变得更清晰、更美丽。
  请不要轻视一位喜欢救孩子小声唱歌的小学老师,一个快乐的民族的开始很可能就是一堂快乐的音乐课。年轻的母亲们,也请你们不要忽视了自己的力量,请让你的小宝贝从你怀中就能开始领略音乐的美妙,请帮助他成为一个快乐的中国人。

作者: 溪云    时间: 2012-4-6 13:32:05

母亲的希望

  在这封信里,我仍然继续着上次的话题:音乐的美感教育。我假想,您的孩子已长大了一点,音乐钟单纯的旋律已不能满足他了,我们该给他一些好听的唱片了。在给孩子选择唱片时,以我的经验,开始时最好选些优美的小曲,在这些小曲之中假如能有清晰的节拍则更佳,因为这种清晰的节拍能刺激幼儿的韵律感。有的幼儿在听到熟悉的旋律时,那种等待与节拍一起动作时之前的屏息与欢欣之情,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在同一时期之内,不要播放过多种类的唱片或音乐带,除非孩子特别要求你,否则最好每次只选两三首来放给他听,一方面是让他熟悉一下那些旋律,一方面也是不要养成他缺乏耐心的习惯。在播放音乐时,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如果过分疲倦,或者因舞蹈的刺激而有了情绪上过分激昂的神经质现象的话,就应该设法慢慢停止,好让幼儿得到休息。
  写到这里,我又要重申一句:我不是专家,也不是权威,只是一个和你们差不多一样的妇人,我能提供的,只是我在幼儿美术教育上的一点肤浅的心得与经验。我不希望年轻的中国母亲们在看了我的信以后,有下面两种反应,那是我最不愿意给你们的两种影响。
  第一种的母亲们,看了我的信以后,会很着急,认为自己的孩子已经很大了,可是从生下来以后就没想到要给他听音乐。因此,母亲便产生了罪恶感,认为,自己是个疏忽的母亲,对不起孩子。
  第二种的母亲们则很兴奋,并且也很认真地看完我的信,准备马上就开始逐步地训练自己的孩子,下定决心一定要给他一种最好与最理想的环境与教育。
  可是,这两种反应,都不是我希望的,因为,我本来的意思,并不是这样。
  我本来的意思,是认为:一切的教育都该是自然而渐进的,发自于内心的。别人的经验对你是个很好的参考,但是,并不完全适合你。象第一种的母亲,很可能没给孩子听过唱片,但是,她一定抱过自己的孩子,在抚慰他入睡的刹那,想必也低哼过一些不大成调的催眠曲吧,对于幼儿,那就是一种幸福与美的享受,有什么能比母亲口中唱出的歌谣更让我们感动与永藏心怀的呢?这样的母亲,就算没特意给孩子听过唱片,对孩子也没什么损失,更不用觉得抱歉。
  而第二种的母亲,则会面临一种困扰的情况,她会发现,要完全照着计划来训练孩子几乎是一种不可能的事,如果勉强都做到了也需要母亲很大的牺牲,或者使得母亲与孩子都精疲力竭。
  而这也不是我的本意,我的本意,是希望母亲们在空闲的时候,能偶尔想到我的话,慢慢地,从容地去引导你的孩子。不要急着订一些计划,也不要急着希望看到孩子的表现,要自然地,宽容地去影响他,让他在你的身边快乐地成长。
  最近,我得到一些读者的反应,她们都和我有同感,认为,该让孩子有个快乐而没有压力的童年。我也是一直这样地希望着。
  但是,我发现,在幼儿时期,只要母亲全力维护,这样的要求还可以达到,可是,孩子进了小学以后,就不太容易了。
  进入了小学的小社会,孩子们已开始承受各种角落里来的压力,要小小的面容永远保持无忧无虑已是不可能的事情了,每次面对着一些不快乐的小面孔,我心中都觉得十分疼痛。
  母亲的希望,本来不是这样的啊!

作者: 溪云    时间: 2012-4-6 13:32:36

爱是一切的源泉

  今夜,空气潮湿而温暖,桂花在廊下不分四季地开着,淡淡的香气环绕着我的小屋。在灯下摊开稿纸,我微笑地写下这封信的标题:爱是一切的泉源。
  是的,我亲爱的朋友,爱是一切的泉源,在这世间,唯一能让我们在失望的时候不觉得悲苦,在受尽磨难之后仍然能重新再来,在极简陋的环境里能看到最大的幸福的,就是那深沉宽广的爱。
  初生婴儿也许并不知道这些。在最初的一、两个月里,他只注意自己,只寻求自身的满足,他好像只愿倾听自己内部的声音,只要内在给他舒服的感觉,他就会很安定,别无他求。
  到两个月大时,对于巨大的声响,强烈的光,开始有了反应。这时候他的社交性开始发展,他注意人的声音,开始对人微笑。到了三个月后,慢慢开始观察他周围的世界,此时,他会自动把头转向各个方向,不管他所看到的是什么东西,都会使他感到非常高兴。
  心理学家认为,婴儿的微笑是他要参加团体生活的第一步,从这一步开始,他与人间有了爱的交流。所以,做父母的要非常欢迎这个微笑,同时也要以微笑来还答他。这个微笑是向他表示,我们欢迎他的加入。父母对婴儿时期的孩子就常给他温暖的笑,是奠定孩子对人类和气与合群的基础。
  所以,不要以为孩子太小就不理会他,也不要以为他不会说话就不与他交谈,更不要因为他很乖、不吵闹,我们就把他放在一边很久不去看看他。亲爱的母亲们,我们要在最初的时机里把握住与孩子交流的机会。
  孩子最初的伴侣就是父母,你若不去爱他的话,还会有谁去爱他?所以,我们要做的事就是多与他交谈,对他微笑,拥抱他,向他表示我们的爱。在他成长的时候,他也会学会爱父母、爱朋友、爱这个社会、爱这个世界。
  而爱是一切的泉源,尤其是美的事物的泉源,以爱的眼光来看宇宙,你将会看出无限的美好。
  我的姐姐给我讲过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国王,希望能够创造出一种世界语来。他认为,假如人生下来以后,能不受环境的影响,而在说话时开始说出的语言一定是最正确,最适合作为世界语的基础的语言。
  于是,正因为他是一国之君,很容易地,他就征召了一些有经验的保姆,再建造了一个设备很完善的育幼院,再从全国各地抱来一些刚出生的婴儿放在里面,一个小社会就成型了。在这个小社会里别的都与外界没有不同,唯一的诫条就是:保姆在孩子面前不能开口说话。既不得彼此交谈,也个得以任何亲昵的声音来逗引孩子。
  于是,实验开始了,保姆们为怕犯错,连一点亲热的行动都不敢表示,不过,在婴儿其他生活的照料上,却是用最细心、最谨慎的方式在进行。几个月过去了,当国王来到育幼院,渴切地希望听到婴儿最初的话语之时,却发现,他的计划彻底地失败了。
  所有的幼儿在能开口说话之前部死去了。”
  没有爱的小生命是枯萎了的花朵。我想,这也许是个虚构的故事.可是,我仍然很恨那个自作聪明的国王,姐姐说完这个故事后,好几天,我心里都很不快乐。
  在这世间,唯一不能安排、不能控制、不能解释的东西就是爱。幸运的是,这一种感情是与生俱来,每个人都能享有的上天的福祉。
  所以,亲爱的母亲们,让我们在教孩子们知道什么是美之前,先使他知道什么是爱吧,好吗?

作者: 溪云    时间: 2012-4-6 13:33:15

童心的维护

  常常看到一些母亲教自己孩子画画的镜头,母亲拿着幼儿的手教他怎样画树,怎样画山,看母亲那样权威、那样肯定的样子,我心里就很着急。
  帮助孩子长大不是这样帮助法的,很多事情是不可以混淆的。你可以牵着三、五岁小孩的手带他过马路,你可以命令那个年龄的孩子把碗里的菜吃光,可是,你不可以,你绝对不可以,教一个这样小的孩子去照你的意思来画画。
  孩子观察这个世界和我们成人所用的方法是不一样的,而这也就是许多艺术家最羡慕的一点:“保有一颗纯真的童心,然后用这颗心去观察世界。”我们成人受了环境、教育及生活上种种规范的影响,因此在观察事物时,总有些先入为主的成见与偏差。有些人过分重视实用的价值,有些人过分注重道德的价值,更有些人处处要找证据,认为有了证据才有真。而这些成见与偏差,在儿童和艺术家的境界里,都是不存在的。
  我们也都有过童年,那么,试着回想一下:第一次坐汽车的经验,第一次一个人拿了钱去买糖的经验,第一次闻玫瑰花香的经验;试着去回想一下,是不是和以后千百次的经验有所不同呢?那车窗外的电线杆不是都会倾斜着向我跑得飞快吗?那小店的柜台不是特别高?罐子里糖果的颜色不是特别美丽吗?那种甜蜜的花香不是和那个快乐的夏天的下午一样,永远藏在我的心里了吗?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剥夺了孩子们的这种权利呢?在他开始接触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为什么要先告诉他,树是绿的、天是蓝的、房子的瓦要画成红的呢?为什么不安静地坐在他身旁,让他自己选择他所要的颜色和形象呢?而且,树不一定都是绿的,就算是绿的,也有很多不同的绿,你如何能用水彩颜料里唯一的一支深绿、或者唯一的一支草绿来描绘一棵树呢?
  最重要的是,每个年龄的孩子看见的和要表达的东西都不一样,他们有不同的方法来满足自己,绘画对幼儿来说,通常都是一种愉快的过程,画完了以后的事情并不值得关心,他们要享受的只是一种涂抹的快乐,一个严格和挑剔的母亲在旁边只会让他们觉得失措和沮丧。
  当然,也有很多母亲是含笑旁观的,不时还给他们一些鼓励,孩子要画就给他画,也不会阻拦他,而孩子画完后的作品母亲都好好地收起来,碰到有机会问美术老师的时候,一定不忘记问:“我家老大很爱画画,怎么办?我应该怎么继续培养他的兴趣?”也有的母亲会拿着厚厚的一堆画去请美术老师鉴定,她的孩子有没有这方面的天才?需不需要特别的指导?
  其实,需要特别指导的是这个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大部分的人走出校门后就不再画画,甚至在学校里也自己把自己算做不会画画的一类,“画家”是较为稀少的一种类别,因此,当自己的孩子开始画画时,家长通常就会把这件事情看得很严重。
  我想,这其实是一件最自然的事,孩子们没有告诉自己;“我是会画的。”或者:“我是不会画的。”他心中自然没有芥蒂也没有畏惧。假如这个社会也没有那么多顾虑,没有那么多人暗示你画得好或画得不好,假如这个社会能够容忍一个没进过美术学校的三十五岁的普通人把新公园画得一点也不像,那该有多好!
  假如这个社会准我们保有童心,那么,我们就会看出来:孩子爱画画是一件最自然的事。
  有一个小男孩在幼稚园里和老师作长期的战争,无论老师怎么劝他,他都不肯画画。学期结束时,带回来一盒全新的蜡笔和一本还几乎没碰过的涂色本,兴高采烈的在一个下午把所有的画页都着上颜色。
  怎么来解释这一件事呢?

作者: 溪云    时间: 2012-4-6 13:34:09

走一条繁花似锦的路

  生命是纯洁与欢乐的,要迎接一个新生命的诞生是一件严肃而又美丽的事。需要一番准备工作,然而,这准备工作不是从产房开始,不是从医生的恭喜开始,甚至也不是从新婚之后开始,那么,我们应该说要从什么时候开始呢?
  也许是要从母亲的母亲开始吧。
  我国自古就有胎教之说:“姜嫄氏随夫郊祭,观察植物之生长,故后稷乃能树五谷,成为我国农业之始祖。”而“太姒之妊文王也,目不现恶色,耳不听恶声,大王因之而圣明”。
  所以,不单是古时的贤母,想天下每一位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健康、聪明而又快乐的吧。虽然,“胎教”仍然是个还不太能证实的事,可是,医生都同意,如果母亲在怀孕时身心健康愉快,对胎儿一定会有良好影响。
  而在孩子出生以后呢?在他成长的过程之中,他的需要又有什么不同呢?他不是一样地,需要成人的无限的爱与关切吗?
  只是,我们给他的爱与关切要用不同的方式,不能再以他是一个胎儿的方式来塑造他。我们要注意到他的反应。他已在出生之后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除了你对他的影响之外,他还会接触到别的事物和别的人,世界是微妙与复杂的,他的小心灵也在以惊人的速度成长起来,在这个时刻,他非常需要你的帮助,你的引导式的帮助,而不是,绝对不是,你的强制性的帮助。
  在孩子生下来以后,亲友们常爱说:
  “这个孩子象爸爸。”或者说:
  “这个小的和他妈妈一模一样。”
  有这个可能吗?实际上,这是不太可能的,就算是容貌上会肖似,但是孩子仍然有他自己的个性,自己的意见和自己的命运。
  对自己孩子漠不关心的父母固然不好,但是,过分控制子女的一举一动的父母也很可怕。所谓望子成龙的心理大概每人都会有一点,不过,有些父母会加以抑制,就是说会看得开一点,但是,有些父母的作风我们却实在不敢苟同。
  有一个女孩子对我说:她无法满足父母的要求,因为,她考了一百分回去,母亲仍然不说她好。她问母亲,要在怎样的情况下才会夸她?她母亲说:要在别人都考不到一百分,而她一个人能考到一百分的情况下才叫做“杰出”。否则,一班里有五分之一的同学或很多人都能考到一百分,那样的一百分就不算一百分,她自然不能满足。
  女孩子那年还很小,十岁左右的年龄,却能毫不费力地把母亲的话清楚地转述给我听。她有很多方面的才能,和一个正常的小孩一样优秀,甚至还超出一点,可是,她的父母还不满意。
  我不知道,这样的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是不是一种负担、一种折磨?甚至,是一种阻碍?
  父母的生活就是孩子进入社会前的一本读物,父母的生活成功,这一本读物就是优良的读物,否则的话,孩子的心灵就会遭遇到挫折,会产生一种双重标准的矛盾。
  也许,我们可以说,这就是“身教”吧。有些父母,在自己的社会里,得不到应有的承认和满足,因而,就把全副心力,放在儿女身上。这样的一种父母,照他们自己的看法,应该是值得儿女尊敬与感谢的,因为,他们放弃了现在的一切,把所有的努力与希望,都寄托在儿女身上。他们可说是:为儿女而牺牲了的一代。
  有的,有这样的一代,这一代刚好就是我们的上一代。在连年的战乱之中,在颠沛流离的路途上,用最后一个拥抱来保护了幼小的子女在敌机空袭之中幸免于难,用最后的一点粮食让孩子能支持下去,用辛勤的工作让全家人得以温饱,用忍受一切的屈辱来换取孩子的自由成长。我们的上一代是为了我们而牺牲的一代,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民族的心田里留了下来,划了一道深深的创痕。
  正因为有了上一代的牺牲,我们这一代的生活才应该更觉得珍贵和有意义,所以,我们才需要努力地去生活,让我们每一个希望,每一种理想都能实现。我们要生活给孩子们看,让孩子尊敬我们,崇拜我们,效法我们,羡慕我们。让孩子知道,只要努力地去做,只要认真地去走,一定会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不要去和别人比较,要和自己比较。我想,今夜的我,似乎有点激动起来,是的,我无法很清楚很有条理地说出我的思想,我只想向和我一样的中国母亲们说出我心中的那一点要求。
  不要把你的愿望加在儿女身上,不要等着让他们来实现你的愿望。我们还都这样年轻,何不让自己来走一条路,走上一条繁花似锦的路,何不让我们的愿望在我们自己这一代实现。
  你的儿女一定会向你学习的。
作者: 溪云    时间: 2012-4-6 13:34:37

金丝笼中的鸟

  我不得不承认,我是个极为幸运的人。
  我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家中过得并不宽裕,父母为我们这几个孩子,省吃俭用,一点也不敢浪费。我们住的房子很小,四个女孩子住在一间卧室里,上了大学了,睡的还是小时候的那两张双人床,双人床是浅绿色铁制的,很窄,但是很长,因而可以从七、八岁睡到十七、八岁。每天晚上,四个女孩子都上了床(弟弟一个人睡在厨房旁边的小屋子里),父亲常会从他的卧室里出来,站在我们床前,微笑地说:
  “好啊!我的小鸟都回窝了。”
  在灯光下,父亲那种温柔而又满意的笑容,我到此刻还记得非常清楚。四个吱吱喳喳在床上笑闹着的女孩子,真象四只快乐的小鸟。没有几件漂亮的衣服,可是大家会交换着穿,没有可以随意挥霍的金钱,可是有可以随意挥霍的爱和关心。在入睡前的一刹那,我们彼此交换一天的生活经验,一天里的喜怒哀乐,姐妹间有那么多可以深谈的话。
  那样的夜晚,那样的回忆,是没有什么可以替代的。我们的房子很小,可是清爽而干净,而且,窗外有潺潺的流水,有一整个院子的花,有一整个山坡的树。记得,从小到大,总是住在郊区,好像是因为郊区的房子,房租比较便宜。(后来,好不容易,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仍然是在市郊。)虽然,上学的我们,总为了要转车,要早起,要迟到的种种困境而抱怨过,可是,现在回想起来,那样的辛苦还是值得的。
  每年寒暑假的时候,只要我要求,虽然家用很紧,父母仍然每次都让我去参加XX团办的各种活动。所以,才十几岁的女孩,却去过东沙,去过澎湖,去了高雄,上了阿里山,又进了横贯公路。母亲说:
  “每次出门,就只会寄一封平安抵达的信回来,然后就没有消息了。几个星期以后,一个晒得象黑炭的人就会出现在门口,箱子里塞满了到处去捡回来的石头,那么重的箱子也不知道怎么扛回来的。”
  而那样的生活,那样的回忆,也是没有什么可以替代的。我曾在月光澄澈如水的杉林里,和朋友们同行,在高山巨石堆聚而成的池子里,和朋友们和衣进入,在碧绿的山泉中游泳。我曾为了画几朵瘦弱的百合花,和朋友们精疲力尽地在太阳下去之前,爬上了那座山中的山。那样快乐、尽兴而又美丽的青春啊!
  我的父母没有给我一个堂皇富丽的生活环境,然而,他们给了我最大的一笔财富,他们给了我所有能让我亲近大自然的机会,他们给了我一颗自由的心,这是作为一只幸福的小鸟的必要条件。为了这一点,到今天,我仍然在不断地向我的父母说出我心中的感谢。
  也为了这一点,我希望我的孩子们也能享受同样美丽的童年,所以,虽然每次去台北看个画展都要走那么多路,去新竹教书也要往返奔波,可是,我们仍然舍不得搬出石门乡间。虽然,朋友都劝我们,要打事业基础必须要住到大城市里,为了孩子的学业也该及早迁到台北。我知道他们说得很有道理,不过,我仍然尽量地拖延着,希望孩子能在乡下住得越久越好。
  我的孩子会爬树,会抓知了,会捉萤大虫。闻得到稻子的香,金银花的香,茉莉的香。早上起来,会去给我采树上新开的白兰花,或者后院刚熟的芭乐。高兴的时候,会向我租一块地,去种空心菜和扁豆,虽然只是五分钟的热度,然而在这样一个丰盛的自然界里,也会有几次小小的收获。有风的天气,去大草地上放风筝,没有风的日子,和小朋友去骑车、打羽毛球。
  有一次,我听见姐弟两个在谈话,小的向大的说心事:
  “住在台北多好,吃完晚饭还可以出去看电影。”
  而大的回答说:
  “住在乡下也好啊,吃完晚饭还可以去爬山。”
  每次想到要不要搬家的问题,就会想到台北市区里密密层层的高楼,一扇扇为了装着冷气机而紧闭的窗户,为了防盗而装满了铁栅的阳台,想到要住进那样的一个房子里,心里就觉得闷闷的。而最让我颓丧的是,眼看着那样的生活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命运,我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应付?
  当然,有很多朋友在努力地去改善他们的居住环境,他们的苦心与杰出的设计让我很感动。好漂亮的家具,好优雅的装潢,孩子的房间也尽量注意到给他们留下活动的空间,有位朋友还很得意地向我展示他为孩子们设计的滑梯,天花板上吊下的绳索,这样孩子们可以在屋子里尽情地游戏,发挥他们好动的天性。
  但是,在他向我侃侃而谈的时候,忽然在我心中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画面:整幢的大楼变成了透明的,在一个个透明的格子里,都有一间装演得异常热闹的儿童房,一个个面色苍白的儿童在房里的绳索上荡来荡去,尽量地做着父母要求他的一切动作,就好像一只只金丝笼里的金丝雀。
  如何能让我们的孩子避免这样的一种命运呢?让我们一起来想办法吧,好吗?

作者: 溪云    时间: 2012-4-6 13:35:04

给孩子一些美的熏陶

  上一封信里,我谈到居住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有些朋友说,在一个大城市里,无法多与大自然接触,是一种必然的现象。可是,也有些朋友认为,我们可以想办法改善这一种现象,例如,较远的我们可以力行家庭计划,切实地去减轻人口的压力,较近的,我们可以多增加一些社区公园,让孩子们有在户外活动的场地和机会。
  事在人为,只要有深谋远虑的政府,有肯合作肯维持的有公德心的市民,我们的居住环境应该可以逐步地改善。只要我们肯去做,而且做得得法。
  我为什么要加上最后的这一句呢?那是因为我有一些感触,很深的感触。我们不是没有社区公园,可是,公园里有大多的铁栏杆、太多的水泥,除了地上铺满水泥以外,还用水泥做出各式各样的东西:水泥的亭子、水泥的柱子、水泥的假山、水泥的竹子,真正是“巧夺天工”!
  然而,它毕竟不是“天工”。
  公园设立的目的,既然是为了要让住在水泥房子里的人能有个休憩的处所,有个接近大自然的地方,那么,就应该有草地,有树,有真的石头,有真的竹子,哪怕只有小小的一点面积,可是,就应该是真的,自然的。
  我不相信会有人对我这句话提出异议,可是,奇怪的是,所有的社区公园都在朝“巧夺天工”那条路上去走。同时,在全省各地只要有人发现了一个风景区,马上会有人在那个风景区里做规划和建设的安排,发展那个地方的观光事业就是充实那个地方的水泥设备:开路,装栏杆,在最漂亮的关口上盖一座红红绿绿的亭子,做了很多水泥凳子。不管是澄清湖也好,石门水库也好,好像观光局长身兼水泥厂厂长,恨不得把所有的名山胜水都糊上一层水泥。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中国人不是一向很讲究情趣的吗?不是一向自命为清雅的民族吗?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的呢?
  我想,这个问题谈到最后,仍然要回到我们年轻的母亲身上来了,幼儿的美的教育,是我们一定要重视的一个环节。这一代有很多事情我们已改不了了,但是,无论如何,对我们的下一代,我们一定要多给他们一些美的熏陶,而这些美丽的事物从何处能得来呢?
  还是原来的老答案:“大块假我以文章。”从自然的环境里,我们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的宝库,只要你肯用心去汲取。
  假如不能常常出去看材,我们就想点办法在家里种几盆小花。假如公寓房子不能养猫狗,我们就想办法养只鸟,或者养几条鱼。天气好的假日,尽量多带孩子出去走一走,不用去很出名的风景区,因为一定人挤人,就好像挑个春天上阳明山一样,是存心跟自己过不去。所以,最好找个不出名的小山去爬一爬,或者找个不出名的海滩去走一走。别人都去白沙湾的时候,我们一定不去,这样,才能够好好地度过一个愉快的假日,不会搞得人仰马翻,而什么都没看到、也没享受到。
  孩子们的心,是最敏感的一颗心,请给他们足够的飞翔的自由与空间。在旅游的途中,除了给他们果汁、汽水、干粮以外,请随时随地培养他们观察大自然的兴趣与习惯。常看《国语日报》上的儿童作品,有些孩子们写的游记是一套公式:坐车去自的地,到了目的地吃东西、玩游戏、然后坐车回家。当然,对孩子来说,换了个地方去游戏和吃东西已是很快乐很满意的事了,可是,我很担心,这里面会出来很多未来的水泥厂厂长,假如他将来不负责观光事业或社区公园的建设也就罢了,否则的话,二、三十年后,我们的风景区将剩不下多少自然的风景了。
  就像淡水海边那一片孤独的水笔仔一样,大自然是一种不可以随意糟蹋的珍宝。我们要让我们的孩子认清楚这一个事实,让他们知道:所有美丽的事物都该用全心全意去维护与爱惜。

作者: 溪云    时间: 2012-4-6 13:35:44

快乐的树

  我们常常在不知不觉之间,给了孩子很多的暗示。
  好像,我们常常希望男孩子勇敢,希望女孩子温柔,希望这个孩子功课能再好一点,希望那个孩子说话能再流利一点,而假如孩子和你和心中原先为他铸造的模式不一样,你就会感到失望。当然,你也许并没有表示出来,不过孩子是很敏感的,他也会觉得出你的失望,因而,他也会对自己失望了。
  对幼儿画画这件事,原本不应该有这些烦恼。假如每个母亲都能了解,她的孩子在这个年龄,画图只是游戏的一种,无所谓画得好或画得不好的话,事情就简单得多、也快乐得多了。可惜的是,能这么想得开的母亲并不多,于是,幼儿的生活中就平添了很多不必要的烦扰。
  孩子一开始拿笔,母亲就紧盯着他的成绩,孩子若偶尔心血来潮,多画了几张,母亲就到处打听有没有训练学前儿童绘画的美术班。当然,我们不一定认为他画得很好,不过,他至少必须要比邻居的孩子画得好。假如送他去老师家学画,我们也希望老师能多指导他一点,假如老师有一次大大地称赞了另外一个小朋友,我们虽然不会生气,不过,我们也不会太愉快。在回家的路上,我们虽然没有说什么,不过,孩子也沉默下来了。
  那么,那样早就给孩子一种压力,到底是爱他呢?还是害他呢?连画一张画也要在三、五岁时就开始去拜师,到底是在为他铺路呢?还是在为他筑墙呢?
  我绝不是反对孩子去上绘画班,我只是反对父母送了子女去上绘画班以后就希望孩子能在班上得个画图第一或者在学校里得个画图第一。“艺术”这一种东西本来就不太能论斤论两地称分量排名次,更何况小小年龄的“儿童画”。我很佩服儿童画展的评审先生们已不再用第一第二来硬性地分出孩子作品的高下了。说实在的,十岁以前的孩子的作品,假如是他高高兴兴、自由自在地画出来的话,每一张都应该是第一。因为,他充分地表现了他自己,而且也在画图的过程中享受了他应得的快乐,得到了他应得的经验,那么,他的那张作品就该是一张成功的作品,该得到第一名。
  当然,也有一些专家们认为,十岁以前的孩子,若能注意地加以训练,他们在绘画上的表达能力会大为增强,就是三、五岁的幼儿,也可以得到一些帮助。可是,我一直有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要训练他们?用什么观念与方法训练他们?以什么标准来衡量他们作品的好坏?”
  对一张成人的作品,我们常爱用“色彩丰富”、“构图有趣味”、“技巧纯熟”之类的话来赞美,这样来赞美一张你喜欢的画是可以的,但是,假如以此为标准来评判其他的画则是不可以的。因为一个人画出一张画不像演算出一个数学题,是没有任何规则可循的。我们对“艺术”这两字常带有一种微妙的情绪,就是因为我们希望它是与日常生活不相同的,能给我们以一种安慰和超出不凡的感情的东西。那么,我们为什么又一再地以世俗的规范去衡量他呢?
  而对于一个稚龄的孩子的作品,我们更不应该定出一个标准了。用成人的眼光,我们只能说,他画得非常“可爱”,或不太“可爱”。假如在一个班级里,有的孩子因为家庭幸福,不太受束缚,因而在画图时也能放心大胆地用颜色,使整个画面充满了光辉,而另外的一些孩子,因为生长在不幸福的家庭里,心里有很重的压力,因而画出一些很冷很乏味的作品,那么,我们能给前者第一名,给后者最后一名吗?这样的评审公平吗?就算在同一个家庭里,假如一个孩子天性好动,他的画面构图常常极为活泼有力,而另外一个孩子生性畏羞,画起画来也总是很拘谨,那么,你能说前者比后者有绘画的才能吗?你如何能够看出他们内在的真正的潜能?你又如何能预知他将来的命运呢?
  说到这里,你们一定会有疑问了:“那么,母亲到底可以做些什么呢?”亲爱的朋友们啊,我们可以做的事情可多着呢!
  首先,就像我以前所说的,给孩子很多的爱,同时,暗示他,不管他的画画得比别人“好”或“不好”,你都最爱他,你要让他安心过他的童年。然后,在你给他生活起居上应有的照料之后,你必须要放开手,给他一些生活上的自由。爱是关切,是注意,但不是束缚,更不是占有。你要有胆量并且有度量地让他自己去探险,自己去经验,让他偶尔痛快地玩几次泥沙,下雨天让他踩水,让他偶尔跌几跤,让他去爬树,让他自己去选玩伴,让他被人欺负几次,也让他揍几次别的小朋友,让他去哭,让他去笑,让他偶尔有一次尽兴的奔跑。我们要做的,是在旁边注意他,在有限度之内,容忍他。
  周时,在他很多“第一次”的经验里,例如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看电影时,我们都要在事先尽量避免给他一种概念的灌输,尽量把第一次的新鲜感留给他享用,让你的孩子在你不着痕迹的关切之下,长成为一个有着敏感的触角,不断地吸收新的经验,不断地发现生命中的乐趣,并且兴高采烈地享受着生活中的热情与美好的人,那么,就算长大后他不一定能成为一个画家,他也必定会是个喜欢画画、喜欢看画的人。
  在这世间,没有什么修养与能力是可以“速成”的,尤其在艺术的领域里,更需要时间与兴趣。亲爱的朋友,请微笑地、耐心地让你的孩子在你关怀下恣意地成长,你要种的是一棵枝叶繁茂的快乐树,而不是一棵被修剪捆绑得伤痕处处的盆景。
作者: 溪云    时间: 2012-4-6 13:36:08

要怎么收获先怎么栽

  今天让我们来换一个话题,谈一下“玩具”。专家们认为,玩具对于孩子有两个作用:一个是供给孩子的消遣及娱乐,另一个是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及训练思想和注意力的集中。因而玩具可说是幼儿生长过程中的良伴和家庭教育能借助的工具,它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我们大人在给孩子选购玩具时,常会带有一种不自觉的补偿作用。就是说,在选购的时候,我们并不很客观,有时候在童年时因为某些原因未能得到的玩具,一旦在成年后发现还有类似的东西存在时,一定会如获至宝似地买回家给孩子,想从孩子的笑靥之中获得另外一种安慰,若是孩子并没有象我们预期那样地快乐,我们就会很失望,甚至有时会“恼羞成怒”地骂他:
  “怎么那么不知足!有这么好的东西玩还不高兴,你爸爸妈妈小时候想玩都玩不到……”
  我也犯过同样的错误。小时候很喜欢漂亮的铅笔、漂亮的本子,因此,女儿生日时,常常买很大盒的蜡笔,或者色笔送她。开始的时候,女儿年纪还小,也没什么特别的反应,一直到去年生日,她上三年级了,我送了一盒七十二色的包装得非常精美的色笔给她,她却流下泪来,很小声地问我:
  “妈妈,我讲一句话请您别生气,您以后可不可以换一种生日礼物?我已经有好多盒色笔了。”
  在那一刹那,我才发现,我哪里是在为孩子买礼物呢?这么多年,我买的一直是我心里想要的那一份生日礼物啊。想通了以后,不禁对孩子觉得非常抱歉。
  孩子有各种不同的需要,不过,对于玩具的选择,我们也有一些共同的,要特别注意的原则:
  一、要依据年龄大小来选购。否则,教育效果等于零。
  二、要选择能引起他兴趣的玩具。否则,他既不爱玩,更不可能促进他的智能发展。
  三、要能引发他的想象力,并且有参与性的玩具。有些家长喜欢买非常精致与价昂的玩具,认为这样便是疼爱孩子,其实假如孩子在玩这种玩具时是处于旁观状态,无法加入游戏之中的话,对他来说,这种玩具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四、要注意安全。有些玩具制造商非常没有职业道德,因此常有发生意外的可能,所以我们买时要多留一些心。易碎的、油漆脱落的、零件太小的、容易生锈的、棱角太尖锐的玩具都要避免,尤其在孩子的幼儿时期,更要慎重考虑。不管玩具再多好玩、多具有教育意义,只要有任何安全上的顾虑,我们都要拒绝购买。
  五、要经济耐用的。没有什么比一个刚买来的玩具马上就坏了的经验更让人泄气的了。尤其幼儿更会觉得痛苦,因为在幼儿时期,玩具就是他的伴侣,而一个不可靠的伴侣比没有伴侣更令人不安。
  六、玩具不能一次买得太多。这样容易让孩子疲倦,并且养成不能专心的习惯。就好像有些游客一天之内要看好几个博物馆,最后你问他看到了什么,他一定不能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
  我们可以这样说:玩具本身安全、耐用、又能引起孩子的感情与兴趣,孩子能从其中得到充分的参与感、并且能够发挥他的想象力的,才是最成功的玩具。
  其实,在我们身旁,这样的玩具多的是,全看我们做父母的以什么态度来对待它。就好像给一个安静的男孩几张白纸,他就会给你变成几架飞机、船、火箭,然后再编出一个下午的种种探险的故事。给一个爱涂抹的孩子一支粉笔,一大块平滑干净的地面,他就会给你变出各式各样的图案出来。给一个爱动的男孩或女孩种一棵树,一棵可以让他爬、可以让他骑、可以让他荡秋千的树,那将是他最乐于亲近的伴侣,比你用好几千块台币给他买个电动玩具要好个几千倍!
  从小培养孩子一种兴趣,其实就等于培养一种智慧。假如你能从小让孩子知道从自然界里找寻玩具与乐趣,他长大以后,我想,一定不会去电动玩具的店里长时间地逗留了吧。
  要怎么收获先怎么栽,应该是不会错吧。

作者: 溪云    时间: 2012-4-6 13:36:33

床边的故事

  大概所有的中国人都听过《虎姑婆》和《傻女婿》的故事吧。通常都是小时候躲在母亲的怀里时听到的,长大了以后,自己有了孩子,也会在把孩子抱进怀里时,小声地为他讲这些故事。古老的传说就和古老的歌谣一样,在幼儿的床边,在昏黄的灯光下,一代一代的传下来。
  别忽视这些小故事的力量,如果我们故意说得严重一些,我们可以说:整个民族的文化也系在这里。当然,我们不必这样严肃与慎重,我们可以这样说:常常说故事给孩子听,可以培养与启发他的想象力,让他的生活能够更丰富与更美丽一点。
  为什么我要强调我们不必要持太严肃与慎重的态度呢?因为,如果我们用这样的态度来给孩子说故事,那么,那故事一定不会好听。除非是一位有着惊人的文学素养与说话技巧的母亲,否则的话,在那样巨大的心理压力之下,说出来的故事一定味同嚼蜡。
  就像我有一次,在书店看到一套什么中国的好孩子的故事集。我的天!这哪里是在说故事,根本就是印教条,一条条地在教训人,第一个好孩子和最后一个好孩子除了名字不一样以外,其他差不多都一样,都是天下至孝,都可当选模范生,但是都一模一样得一点意思也没有了。书印得不错,插图也很清爽,就是那个说故事的人太严肃、太慎重、太辛苦了。害得我一面看一面叹气,不知道他是想要说故事呢?还是要编模范公民课本?
  其实,就算是上公民课,也该要符合“潜移默化”的教学原则。优秀的老师,常能给学生以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就是这个意思,最成功的教育应该是一种最不落痕迹的教育,而不是一种标语化、数条化的教育。
  所以,亲爱的中国母亲们,在我们给幼小的孩子说故事时,让我们先尽量放松下来吧,让我们和孩子一起进入一个神奇和美妙的世界。在那里面,傻女婿一次一次地说错话,孙悟空一次一次地翻着筋斗,海龙王的公主有多么美丽,虎姑婆有多凶恶。让孩子与你一起分享我们祖先的幽默与智慧,让他在你温暖的怀抱里,睁大著他亮晶晶的双眼,和你一起观看那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世界的美丽变幻吧。
  不过,尽管我们可以在讲述的时刻随意地添枝加叶来满足孩子的需要,可是,有几个小小的原则是我们一定要记住的:
  第一,太残忍的故事不要讲。这一类故事常在中国民间传说之中出现,虽然故事的表面是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因果报应的道理,但是,太残酷的报应会使孩童受不了。
  第二,太悲伤的故事不必讲。这悲伤的程度在成人们看来就不大一样了,因为我们的生活经验或社会见闻使我们对于很多事情的感觉都有点麻木了。可是孩子和我们不一样,他们的心柔软又和善,常为了一个虚构的生离死别而热泪盈眶或终日耿耿于怀。这并不是我们说故事的人所要求的效果,所以,最好能加以避免。
  说到这里,我又要提起我对日本卡通的意见,就像那部一播再插的《小蜜蜂》总要制造很多悲伤的气氛,小蜜蜂总是阴错阳差地找不到妈妈,找不到妹妹,总是有好多误会,好多牺牲,好多可爱的小虫为了小蜜蜂死了。也许因为整个卡通是以昆虫为主角,所以遮掩了一些凶煞的气氛,但是你若以一个柔软稚嫩的三、四岁小孩子的心去看的话,在那些美丽的花草林木配衬之下,《小蜜蜂》这部卡通表现的是一个多么残酷、悲伤和血腥的恐怖世界啊!
  不止是这一部《小蜜蜂》,有很多部日本卡通都给我这种疑问。后来,看到王孝廉先生在一篇文章里提到日本人喜欢樱花和日本人悲观的民族性相合,我才稍微有了一点了解,那就是说:日本的成人喜欢以这样悲剧性的卡通来教育他们的孩子。如果,我猜测的不错,那么,他们有他们的道理,他们有他们的自由。可是,我们中国人一向是温柔敦厚与达观的民族,怪不得我们的孩子们,特别是幼小的孩子们都受不了他们的卡通,都会向妈妈要求;“我们不看好吗?关上好吗?”
  我们的卡通呢?适合给我们的孩子看的卡通呢?到底要在哪一天才能在荧光幕上出现呢?
  第三,要看幼儿的年龄与个性来选择题材。我知道有不少的母亲很适当地用床边放事来解决白天教育上的难题。只要在平时多观察幼儿的性情,在讲故事的时候,一方面讲他爱听的,一方面也试着用不同的故事来影响他,例如性情较懦弱的,偶尔要给他说些英雄的故事,性格较粗暴的,偶尔要给他说些扶助弱小的故事,虚荣心强的孩子,偶尔要说些主角很有内在美的故事给他听。总之,爱孩子的母亲应该是很聪明的母亲,知道什么时候要加强一点,什么时候要减弱一点,一切都要适可而止。让你的宝宝总以为你是在轻轻松松的讲故事,在一点也不勉强的情况下接受你正确的人生观,这是个不能忘记的原则。
  我们也许不能在众人面前畅所欲言,我们也许不能出版一本又一本的著作,我们也许没有可以登台高歌的好嗓子,我们也许不能随时画出美丽的风景,可是,只要我们是个爱孩子的妈妈,只要我们有一点空闲的时光,那么,不必一定要等到晚上的床边,我们现在就可以把孩子抱起来,抱过我们温柔的怀里,开始小小声地,给他讲一段小小的故事吧。在只有我们两人的小世界里,让我做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让我为我的孩子创造出一个奇妙的世界,让我为我的孩子呼风唤雨,把窗外满山的芒草都染上一抹耀眼的金黄。

作者: 溪云    时间: 2012-4-6 13:36:55

应该“抢先”吗?

  有些朋友的孩子在五岁多,就背着大书包上一年级了,有的朋友碍于学校规定,怎么也塞不进去,就会埋怨:
  “怎么办?又要损失一年,多划不来!”
  我对这种论调,打心里就有反感。对别人,我不知道早读一年书是不是赚了一年?但是,对我自己来说,早读了一年多的书,却实实在在地损失了我好多年。
  就只是因为姐姐上学了,我在家里没有玩伴,于是,还不到五岁的我,从没进过幼稚园,就跟着姐姐上了一年级。对我来说,这一段入学的开场白实在是一个真实的恶梦。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懂,而别的同学却什么都会,什么都懂,幼小的我并不知道这是年龄所造成的差距,却以为是自己的错误,整天战战兢兢地过日子,那滋味真是难受极了。到现在有时候睡梦里还会出现类似的经验,好像打开书本,却发现一个字也不认得,要考试了,就是想不起来上过这样一门课,或者,上课的时候,总找不到课本,找不到教室等等,总是一身冷汗地醒了过来。
  我的小学一、二年级,就是这样过来的。我很清楚地记得,有一次,老师发了一张考卷下来,要在右上方写下自己的名字,我写下了“席”字,可是“慕”字对我委实太难了,我只会写上面的一半,“蓉”字我更不会写,只好写了几个自己会写的字交了卷:“席草生”从此就变成了整个班级的话柄,也在多年以后成了家人之间逗趣的笑料:“好好的席慕蓉不要,她偏要给自己取个名字叫席草生!”每次提到这件事,大家都会嘻哈地笑个不停。
  可是,在当年,对我来说,这实在并不是件有趣的事情。到了三年级,我仍然是个不受老师喜欢的迟钝的学生,常常会逃学,会说谎,有一次成绩单发下来是三十五名,我躲在厕所里用纸条贴上再用墨水涂改成第五名,父亲在客厅等着我们姐妹交出成绩单,两个姐姐总是考第一或者第二,而当我双手发抖地交上我的成绩单时,我心里很清楚地知道所有在场的人都看出了我的作伪,可是,奇怪的是,大家都没有揭穿我。两个姐姐安静地站在旁边,而父亲用很平和的口吻说:“老师怎么把成绩单搞得这么脏呢?你明天去问一下老师再来告诉我好吗?”
  我很感激我的父母和姐姐们,在这最紧要的关头护住了我的自尊,让我在第二天晚上,心甘情愿地流着泪向父亲坦白了一切。父亲大概也早已向老师打了招呼了,因此,在学校里老师也没有为难我。第二次月考我考了第十九名,父亲还大大地夸了我一番。从此以后,在我的小学生涯里,我没有考过四名以下,终于走出了那个恶梦。
  不过,我始终认为,若是我能在六岁以后才上学的话,我也许能够应付得更好一点,更从容一点,更快乐一点。
  所以,我总是劝我的朋友们,让孩子等到入学的规定年龄到了之后再上学,宁可晚个半年,也别早上半年。在孩子的心智与心理都发展得可以应付的时候,再让他去面对他将来的世界,孩子会比较容易建立起一个良好和稳固的基础。
  其实,每一个为人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这样地进入社会,在报上常看到一句广告用词:“孩子,我要你比我更好!”道尽了天下父母心。然而,“更好”的定义是什么呢?五岁入学是不是就比七岁入学要更好呢?二十岁大学毕业是不是就比二十二岁毕业要更好呢?
  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里,很多事都要抢先,可是,也有很多事不必一定要抢先,更有很多事是绝对不能抢先的。在幼稚园里,听说有很多家长要求老师教孩子们认字、写字,有些幼稚园甚至还有家庭作业。我认为,假如老师让孩子在合适的情况之下认得几个大字的话,倒也无所谓。如果五岁左右的孩子在街上指着店招大叫:“我知道这个是大!那个是中!还有日!还有月!”或者拉着***手说:“妈,快看!那是牛!吴老师今天教我们写牛字,还教我们画牛!”对母亲来说倒是一件很愉快的经验,眼看着几天以前还是个纯粹“文盲”的孩子,忽然之间对著文字的世界兴奋得大跳大叫,母亲心里还真的满感激老师的哩。
  但是,若是一本正经地当做功课来做,甚至还发家庭作业的簿本的话,就是一件无法容忍的事了。孩子何辜?为什么一定要缩短他们无忧无虑没有竞争的童年?
  为什么不让孩子以从容的姿态来迎接这个世界?这世界本该是一个空明澄净极为美丽的世界。
作者: 溪云    时间: 2012-4-6 14:19:26

美丽的错误

  张秀亚女士在她的一首诗里,写出了一个极美的境界,这首诗是这样的:
  
    小白花
    ——之二
    
    小白花,
    象一个托着牛奶杯子的天真孩童
    到处倾洒着,
    风吹来小杯子一歪,
    又洒出去一些。
  
  刚看到这首诗时,觉得心里好像变得非常干净了,然后,才忽然醒悟到,我怎么从来没有用这样的一颗心来对待过我的孩子呢?
  不是吗?当幼小的孩子拿着杯子歪歪倒倒地走过来的时候,我不是都只会紧张地瞪着他,深怕他会把杯里的东西洒泼出来吗?而若他真的洒了,我不是每次都会很大声地斥责他吗?就算有时候能够控制情绪,不严厉地对待他,可是,每次不也是赶快地拿着抹布东擦西抹地,很强烈地暗示了他:“我在做一件错事吗?”我为什么要这样对待他呢?
  和我的沙发、我的地毡比较起来,我孩子的价值当然应该高出许多许多。可是,每次孩子把牛奶酒在沙发上或者地上的时候,我不是都很快地把孩子赶在一边然后很心疼地去收拾残局吗?在那一刻,孩子眼中气急败坏的妈妈,不是好像爱沙发、地毡多过爱孩子吗?
  不过,我并不是说,从今以后,在孩子打翻东西的时候我都会鼓掌叫好,并且很快乐地叫他再来一次,好让我能再欣赏一次。不是,我绝不是这个意思。
  我只是提醒我自己,这是上天赋予幼儿的一个特殊的权利。当然,我仍然会赶赶忙忙地去收拾,我也许仍然会告诉他说:他犯了错了。可是,在我心里,我要感谢上苍,感谢它能让我享受做慈母的幸福。而在我眼里,我要温柔地安慰我的孩子,他是犯了错了,可是,他犯的是一项“美丽的错误”。
  人生有好多不同的阶段,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色,我们既然可以欣赏老年的慈和、中年的成熟、青年的美丽、儿童的天真,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欣赏幼儿的失误呢?
  他不会好好地拿杯子、他不会好好地拿汤匙、他若跑得快就常会跌倒、他若说得急就常会说错。可是,在那样幼小的年纪里,他所有的失误不都是为了惹你怜爱?不都是为了告诉你,他一刻也不能离开你吗?他有软软的双脚、软软的双手以及一颗软软的心,需要我们给他永远不嫌多的爱和安慰,需要我们所有的陪伴。
  而当有一天,当他走路不再常跌跤了、当他把杯子拿得很稳了、当他口齿非常清晰了的时候,他就不再“那样地”需要我们了。
  当然,他仍是你的儿女,可是他已经开始往他自己的路上走去了。他需要的扶持越少,就表示他将离你越远。若他有了悲伤,已不是母亲的一个拥抱或者一次亲吻可以安慰得了的,若他有了恐惧,母亲的怀中也不再是最安全的地方,有些事情,已非慈母的力所能及了。当然,他仍然会不断地做错事,他仍然需要你不断地引导,可是,那些错误就将是一些真正的错误,不再如幼儿时所犯的那样温柔和美丽了。
  前一阵子,孩子还小的时候,我和所有年轻的母亲一样,觉得我在数着日子,我们常说:
  “再熬两年,等孩子上幼稚园就好了。”或者:
  “等孩子都上了学,我就苦出头了。”
  今夜,我才发现,我们都在浪掷着上苍给我们的最好的一段时光。在这段时光里,我们原来可以好好地享受孩子给我们的每一刹那和我们给孩子的每一刹那,这原来该是整个世界的一个开始,最最单纯与无私的施与受,这样的爱,在以后的日子里将变得比较稀少了。
  亲爱的朋友,让我们来做一个快乐的慈母吧。在这封信的最后,让我再引用张秀亚女士的一段文字来与您分享:
  “有时,偶尔我为一些日常的琐事而抑郁时,墙外传来巷中孩童的不分明的语声,夹杂着纯真的欢笑,每使我微莞,而想到了那句诗:
  ‘上帝,孩子的眼中有你!’”

作者: 溪云    时间: 2012-4-6 14:19:49

恢宏的心胸

  是说再会的时候了。一年半来,给年轻的中国母亲写了十八封信,不能说少,也不能算多。正如杨子先生所说的:说出来的话只是浮在水面的那一部分的冰山而且,还有更多的话,也可以说更多的愿望是属于没有浮出来的那一部分。
  我心中有很多的愿望,希望母亲能快乐,希望孩子能快乐,希望家庭能快乐,希望社会能快乐,更希望,我们能成为一个健康和快乐的民族。
  有很多话,是无法完整而有条理地说出来,因为,有些感情,是无法加以整理与分类的。当然,有些人可以这样做,而且也做得很好。可是,很遗憾的,亲爱的朋友,我不是这样的一类。
  所以,我只能试着,在一年多以内,试着把我对幼儿美术教育的一点心得和感想写出来,我知道我不可能写得很成功,也不可能写得很完备,可是,心里面有一种感觉在催促我,在提醒我:“假如我认为有需要这样去做的话,我就应该去做,不要管做得好,或是不好。”
  因为,在一切之上,或者可以说,深藏在一切之下的,是我对整个生命的一份热爱,这一份热爱有时候让我变得极为灵巧,有时候却让我变得非常笨拙。
  今夜,在写着这一封说再会的信的时候,我知道,还有很多在幼儿美术教育上该注意到的事,我还没能完全地说出来。不过,我想,和另外一个题目比起来,这些没说出来的小题目都不太重要了。
  今夜,我要说的这个题目就是:如何能让我们的孩子有一个恢宏的心胸。
  恢宏的心胸就是一个没有偏见、没有私心,能包容并且容忍他人的不同的一种心胸。
  我常在想,假如民族与民族之间能够互相爱慕,世界该有多美好!假如我们不因为语言的不同、生活习惯的不同、思想方法的不同而开始厌恶,再进而排斥别人的话,这个社会该有多安宁。
  太多的误解与纠纷不是我们这些年轻的母亲可以插手并且干涉的,可是,在我们的小小社会里,在我们幼小孩子的身边,我们可以开始来做一些事情了。
  首先,我们要让孩子知道,不要讪笑隔壁的小毛长得太胖,也不要讪笑后面的阿玉家里太穷,因为,这些都不是他们的错。我们要让孩子明白,“缺点”是一种什么定义,怎么样的行为与表现才算缺点。也许孩子太小,还不能明白你告诉他的话里的深意,可是,起码,他可以知道,他有一个慈爱并且公正的妈妈。
  然后,我们要让孩子知道,会画画,并且画得好,只是比别人多了一种快乐而已,并不能算做一项可以自骄于人的才能。看过多少母亲面有得色地带着她的孩子在街上走,孩子手里或是拿着画袋,或是拿着琴盒,或是拿着音乐班的书包,感觉到那是一种可以炫耀的地位或者阶级时,我心中都觉得非常沉重。年轻的母亲,你可知道,你正在慢慢地毁坏着你孩子那颗原本非常美丽的心啊!
  也许,你的孩子会在长大以后,变成一个有着非常高超技艺的艺术家,可是,他不过是一个自私和自大的艺术家而已。如果你从小就这样地教育着他,让他只知道有自己、只知道一切与自己的利益有关的事物,他也许仍然可以生活得快乐,可是,这一种快乐是经不起打击与挫折的,因为,他缺少一颗爱别人和容忍别人的恢宏心胸。
  亲爱的朋友,是说“再会”的时候了,请让我们为自己的下一代努力,努力让他们能有一个更好、更适宜于生活的世界吧。让我们彼此勉励,彼此祝福,彼此不相忘记。
  让孩子的世界能如百合一样的清纯和无暇。

作者: 溪云    时间: 2012-4-6 14:20:12

没有说完的话(之一)

  有一年的暑假,参加了一次资赋优异儿童的绘画营。那是为在小学里画得特别好的小朋友和他们的指导老师所办的一项暑期活动,学校安排我上几堂课。
  有一堂课,孩子们要求要自由地画一次,我答应了他们。其中有个高年级的小男孩特别引我注意,整堂课,他只草草地画了一座山一片水,构图很简单,可是看他调水彩,用画笔的那种潇洒的样子,颇有“乐在其中”的感觉。画好了以后,他却又有一点不安了,一直钉问我:
  “我是不是可以不画了?”
  “我想,我今天就画成这样,好不好?”
  当然好啊!本来就答应了他们画一张很自由的画的嘛。得到我肯定的答复以后,他乐得跳了起来。我原来以为他是想跑出去玩的,谁知道他可是很认真地,一张张地去参观起别人的画来了。在一排排的桌椅间走过来走过去,还不时对别人的作品发表一些意见,有些意见还真的满可爱的。
  快下课的时候,他们的指导老师在听完另外的一场演讲之后,也都到他们的教室窗外来了,有几位也开始隔着窗子看他们学生的作品了。
  这时,一位女老师气急败坏地走进来,劈头就对着那个男孩子骂了一句:
  “永远是这样!一不看到你,你就偷懒!”
  她的声音好大,气势*人,然后紧接着她就叫那个男孩子把笔和调色盘再拿出来:
  “再画!要用功!再把这张画画好一点。”
  男孩子乖乖地照着做,画纸重新摊开,画笔重新拿起,等着老师的命令。
  “天空再多涂一点颜色,山要画倒影,哪有水边的山没有倒影的?”
  于是,男孩子就皱着眉头,开始一笔一笔地涂起来了,小小的一张脸上竟然出现了一种不自觉的悲苦的表情。
  站在讲台上,被那位女老师的不礼貌的行动吓呆了的我,在看到那孩子无奈的表情时,心里忽然要冒起火来,我走了过去,想对那位女老师说几句比较严厉的话。
  想不到,她先对我说了:
  “老师,你不可以这样信任他们,你不能由得他们爱画不画,尤其这个孩子,只要不看着,他就会偷懒的。”
  “可是,是我答应了他们随意画的,你应……”
  我话还没说完,她就抢了过去:
  “你不清楚,我是他的老师,也是他的母亲,我最知道这个孩子的脾气了。”
  我的天啊!这是怎么样固执的一位母亲啊!
  孩子那张悲苦和无奈的脸我到今天都没法忘记,他那张一笔一笔逐渐涂深逐渐变得呆滞的画我也没法忘记,而我当时极力克制才没有爆发的那种愤怒我也没法忘记。
  对于她的闯入,她的干扰,甚至她大声地对我说话我都不再介意了,我介意的是她的过度的自信。她凭哪一点可以确定在水边的山都是有倒影的呢?她什么时候仔细地去观察过呢?她知不知道,在每一种不同的时刻里,因为湿度,因为温度,因为太阳,因为风,因为种种微妙的配合与变化,水边的山会有千种不同的面貌。她凭哪一点可以把“在水边的山一定都有倒影”的概念硬生生地要塞进她孩子柔软的脑子里呢,她凭哪一点认为用功的定义就是多涂几笔?涂深一点,涂满一点就是画得好的表现呢?
  还有,最让我介意的,就是,她凭哪一点认为“美术教育”的定义就是看着孩子,让孩子不要偷懒,要他足足地画上两节课呢?
  怎么办呢?我该怎么办呢?孩子是高年级学生了,已经不再是幼儿了,是可以开始训练了。可是,如果是这样的一种训练,已经远离了“美术教育”所希望的本意了。她不单不能给孩子以一种平和与放松的心情,相反地,她把她的孩子重重地压在她错误的概念之下了。要到哪一天,她的孩子才能靠自己的能力重新建立起一种正确的对“美术教育”的认识呢?
  幸好,她只是极少数中的极少数,可是,只要想到她,我心里就开始不安起来。也许,对她的孩子来说,“不会画画”恐怕要比“会画画”要来得幸福得多了吧?

作者: 溪云    时间: 2012-4-6 14:20:38

没有说完的话(之二)

  很想念两年前的那一段日子。在灯下,在开满了茉莉或者桂花的窗前,一篇一篇地写着《给年轻母亲的信》,那时候心里觉得那样地安宁和快乐。
  不过,世间一切的安排都是由不得人的,杂事越来越多,原来在教书、画画、写诗之外,还有很多闲暇可以让我随意支配的,却都在日渐纷乱的时间表上消失不见了。勉强支持了一阵子以后,终于还是不得不把这个专栏给停了。
  其实,心里还是有着很多没能说完的话的,就好像在和一个很相知的朋友分别之后,忽然又想起了一些可以告诉他的话似的,不禁有点怅怅然。
  这一次,隐地要为我出两本书:一本厚一点,一本薄一点。我很高兴我能在这本薄一点的书里再补上几句话,几句我没能说完的话。
  我总认为,“童年”是上苍给我们的一个最好的“见面礼”,一生只能有一次。只有在这短短的几年里,我们不需要挣扎,不需要奋斗,不需要竞争,我们只需要做一件事,就是享受父母给我们的爱,然后再以温暖的笑容回报他们。因此,在入学以前,在六、七岁以前,一个幼儿的权利与义务应该就只是如此而已。
  当然,每个人的命运都不相同,很难给“幸福童年”下一个定义。
  我们很难说,是那些赤足在田间水边奔跑,有着一张黑脸,一嘴白牙,会抓虫又会捕蝉的孩子幸福?还是那些穿着新衣新鞋,有着很秀气白晰的眉目,很文雅得体的举止,会弹琴又会跳舞的孩子幸福。
  不过,我想,生活环境的不同,外貌的不同,教育方式的不同其实都不怎么重要,都没有什么关系。在幼儿时期,幸福不幸福,最重要的关键,应该就只是在于孩子有没有一个爱他的母亲和爱他的父亲而已。
  应该就只是如此而已。
  贫穷不是羞耻,富贵也不是罪恶,粗茶淡饭与锦衣玉食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只要我们有爱,孩子们就会有笑容。
  然而,这种一直被我强调的爱却不是溺爱,和这个世界一样,一切都是要适度地给予。草原需要阳光,但是,过度的烈日却能使良田变成沙漠,孩子也是一样,我们要适度地去爱他、宠他与培植他。
  我也犯过不少的错。孩子小时,无论穿衣、吃饭,我都在他们旁边,尽我所能地去帮助他们。
  孩子开始画画的时候,都有一个共同的现象:他们画人的时候,有头,有身体,有脚,可是,都没有画手。
  有一天,画家潘朝森来到我家,他是我北师艺术科的同班同学,指导儿童绘画很有心得。他来的时候我的孩子们正在画圣诞老人,我笑着要地看:我孩子会画没有膀子也没有手的可怜的圣诞老人。
  他看了我一眼,问我;
  “你知道,你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吗?”
  “什么错误?”
  “你帮你孩子做了太多的事,你剥夺了他们自己去尝试成功与失败的权利。”
  真是这样吗?我从少年时就认得的同窗好友,果然有着一番不同的见解,多年指导儿童绘画的经验,使他从儿童的画面上可以看出孩子的生活背景和地们的渴望与欠缺。原来不是所有的孩子在刚开始画画的时候都是一样的。原来父母过分照顾,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画人物时通常都不画手,或把手画得很小。原来在乡下或在家里要帮父母做太多的事情的孩子通常都会把手臂画得很粗,五根手指头一根也不少并且都很有力。原来在日本有些公寓儿童因为活动空间太小,竟而在画人物下身时只画一团裙子或一些衣物而不再画脚。
  原来,我以为我给了孩子的,却是我从他们那里拿走的。原来,过度的注意与关怀也是一种阻挠与妨碍。
  知道了自己的错误以后,就开始修改生活的态度。可是,心里也明白,错误不是只有一处,也不是只犯一次,“养儿方知父母恩”。我自己的双亲,不也是这样辛辛苦苦、战战兢兢地把我们带大的吗?而在当年那样一种战乱的环境里,我的父母为了供给我一个幸福的童年,所作的牺牲与辛苦必千百倍于今日的我对我的孩子吧。
  在这里,在这本小书的最后,我要再一次地向他们说出我的感激与敬爱。

作者: 溪云    时间: 2012-4-6 14:21:11

是与不是之间(后记)

  原来是打算写一篇有关幼儿学前美术教育的论文的,也写了好几万字,可是怎么看怎么不顺眼,就一直搁在那儿没去管它。一九七九年的秋天,认识了易理,她有两个非常可爱的小男孩,很爱画画,于是,就很自然地向我问起了该怎么教孩子画画的问题。那天我大概发了一些牢骚,她那时候刚开始接编《女性》杂志,我就这样被她“发掘”了出来,在《女性》上写起《给年轻母亲的信》了。
  开始写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将来要出书的可能性,所以只是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资料都是从我那篇论文里面摘出来的,再换成散文的方式来表达。每个月一篇稿子配一张素描,一共写了十八篇,想不到还得到不少的读者和朋友的鼓励。可是后来实在太忙了,就把这个专栏给停了。
  其实,我心里还有一些话想说,所以,这次尔雅要替我同时出版两本散文集《成长的痕迹》和这一本《画出心中的彩虹》,我就又补了两篇进来。
  一直觉得,很多事情,都是介于是与不是之间的,很多乐趣,也都是从是与不是之间得到的。可是,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都是分门别类的教育,就是说:我如果不是文科的料,我就该是理科的料,我如果不是全画画的,我就该是不会画画的,我如果不是个成功者,我就该是个失败者。
  可是,在这世间,有很多事情是不应该这样分类的,有很多事情是不可以这样分类的。
  我们要求的通常只是结果,却不肯享受过程之间的种种微妙的乐趣,也不肯承认过程本身应该也是值得尊敬的一种结果。
  所以,我们对于一个幼小的孩子拿起蜡笔的这件事,所关心的只是:他要画什么?他画的是什么?他画得好不好?他应不应该接受训练?他是属于哪一类的?
  而我们也认为美术教育就是要造就出一个很会画画的人。上美术课就是要画出一张好画。会画画的人从此以后连出去看山、看云、看海都必须要负起一种特别的使命,而不会画画的人,在看山、看云、看海的时候却都会因此而觉得有点心虚,有点自卑。
  为什么要这样呢?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我们不能坦然地在是与不是之间生活?在是与不是之间享受着大自然所给我们的一切的美好呢?
  其实,我的这本小书也没能提出多少有效的解决方法。生活是一门很复杂的学问,我所能做到的,只是希望年轻的母亲能在幼儿开始接触这个世界的时候,多给他一点宽容和一点了解罢了。
  最后,除了要谢谢所有鼓励我,帮助我出书的朋友之外,还特别要提到的,就是这一次书中有一部分的素描还是原来的插图,有一部分却被我换成了《庄子》的插图。那是我为时报出版公司的历代经典宝库所画的,原来一共有二十张,庄子空灵美丽的思想似乎把我也提升了起来,因此有几张我自己特别喜欢。征得时报出版公司的同意后,我把它们收到这本书里,也算是一个纪念。在这里,要重申我的感谢之意。

作者: 书香    时间: 2012-4-6 14:41:26


作者: 溪云    时间: 2012-4-6 14:47:52

珊瑚果儿 发表于 2012-4-6 11:29
当年非常喜欢她,还有她那首无怨的青春。

可惜词住不全,刚百度了下,对着电脑深情的读了一遍,追忆追忆 ...

我昨晚读了这本还不过瘾,非得翻箱倒柜地搜出那本珍藏了多年的诗歌与散文的合集,对着那些诗歌一阵狂读。
作者: 溪云    时间: 2012-4-6 14:52:16

很快地,从网上另一处搬来了这些小文,对照了一下,书里又另外添加了两组,后面都是极短极短的一小篇一小篇,如果我不是很懒,就再来添加一些吧。
作者: 阿毛阿飞    时间: 2012-4-6 15:02:39

写得很美。但我喜欢读纸质书呢。
作者: 思涵妈    时间: 2012-4-6 15:11:42

真喜欢!贴下来慢慢看。当当缺货呢。
作者: 木槿    时间: 2012-4-7 18:45:36

非常喜欢,感谢溪云妈妈的辛勤“搬运”,慢慢地看,慢慢地琢磨。
作者: 书香    时间: 2012-4-7 23:46:48

看完了,深有同感,强烈推荐!
作者: 千寻    时间: 2012-4-10 13:44:08

好喜欢席的文字,就象大自然里潺潺的流水,她说的育儿与美同行很喜欢,谢谢溪云妈妈的推荐
作者: 溪云    时间: 2012-4-11 11:57:47

谢谢大家喜欢,我觉得每一个可以感受到美的妈妈,都可以把这份爱传递给自己的孩子,仅仅是方法不同而已。
作者: 水天一色    时间: 2012-4-11 14:36:53

我一直喜欢她呢,这本书也好喜欢,等回家慢慢细读
作者: 简繁    时间: 2012-4-12 15:14:30

读着这些文字让人滋养。
作者: 简繁    时间: 2012-4-13 12:11:31

呼唤溪云,还想看
作者: 溪云    时间: 2012-4-13 14:37:29

错误的目标
我们常说:
“绘画是一种国际性的语言。”
意思是说它是种不需要翻译就可以直接沟通的表达方式。任何种族的人在同样一幅画前都可以产生相同的反应。
在某种程度上来看,这句话并没有错。有很多名画确实让我们深深感动,站在画前,不需要任何解说就能明白艺术家心里要传达的意念。因为,在人类的心中有许多共同的特征是可以完全相通的。
但是,这并不能包括所有的艺术品在内。在大部分的绘画上,只有些表面精力的感觉可以不必解释,而其中有许多细致的部分,仍然会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产生了极大的差异,这些差别有时候才是艺术品引人玩味的精华之处。
前几天翻看一本日本油画名家的画册,给了我很深的感触。画册里有好几位画家作品产量丰富却都似曾相识,有人画得像马蒂斯,有人画得像塞尚。这种现象若说是初学者还情有可原,但是,发生在所谓名家的身上就是无法理解的事了。也许这些画家在一生里,并没有察觉到自己是一直在用马蒂斯和塞尚的眼睛在观察这个世界,但是,做为旁观者的人,却不禁 惊惧战栗了。多可怕的事情啊!一个艺术工作者最引以为傲的不就是他自己的眼睛、他自己的手和他自己的那颗心吗?如果整整一生只能制作出一些复制品来,就算是再逼真、再精美,也只不过是一种浪费啊!
因此,虽然一向对日本没什么好感,我却不能不对这本画册里另外几位在作品里深深蕴藏着,或者强烈地表现着日本精神的画家喜爱和尊敬起来。
一直觉得,我们可以学别人的样子来修路,来造桥,甚至设计武器,我们却实在不可以学别人的样子来创作艺术品。所以,不太喜欢听的一句话就是:
“现在国际艺坛已经在流行什么什么主义了,我们怎么可以不急起直追?”
当然,我不喜欢去“追”的意思,并不是说我就赞成泥古不化。我只是觉得,一个现代中国艺术工作者,是要用我们这一代的眼睛、这一代的双手和这一代的心灵来追寻自我的面貌,这才是我们真正要努力去达到的目标。

作者: 溪云    时间: 2012-4-13 14:51:20

合群的必要
带女儿去买夏天的衣服,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有几件很漂亮很出色的裙子,我们母女都很欣赏,想买给她的时候,女儿却一迭声地说:“不行,不行!”
“为什么呢?你不是说这件很漂亮的吗?”我奇怪地问她。
“就是因为太漂亮了,所以不能买。”女儿很坚决地回答我:“穿上身以后别人都会看我。”
我有点明白她的意思了,于是干脆放手任她自己去挑。她所选来的式样都是比较普通、不太显眼而又还够清爽的设计,价钱也很便宜,最主要的理由是:
“我们班上的同学都是这样穿的。”
原来,要做一个合群而又能被群体接受的人,是不得不有这些顾虑的啊!
在孩子小的时候,给他们买玩具,不也一样吗?
那时候孩子群里流行一人一部迷你脚踏车,女儿五岁多了,很羡慕朋友们的车,说了好几次要买。可是对乡下小店的货样我总是看不上眼,终于在台北的大公司里给找到了一辆前面装着挡风板,旁边又装着会闪闪发亮的警示灯的小车,好神气好可爱!
买回家给孩子的时候,女儿也很兴奋,马上骑出去转了一圈;现在轮到她的朋友们对她羡慕起来了。
可是,两三天之后,女儿坚持要她父亲替她把挡风板和警示灯都拆掉,我们也是一样困惑地问她为什么?她说:
“我的车子和小朋友的不一样,他们就不喜欢我,不跟我玩。”
她的父亲一言不发,马上用工具把所有和别人车子不一样的配件都拆除了。等到她弟弟长大了,要买小脚 踏车的时候,我们就带他到附近的小店里,随他的意思选 了一辆,他因此可以很快乐地加入小朋友的行列里,没有发生任何被排斥的困扰。
原来,在孩童的社会里,有和我们成人社会一样大严厉的规矩。也许,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是为了要构成一个群体的必要条件吧。
然而,在我心里,还是不能不有那么一点点的遗憾。想一想,几千年下来,为了构成一个群体,有多少不一定必要的规章,有多少不一定必要的限制在逐渐感化了我们的世界和我们的心灵?
问题是,要怎样才能分辨出哪些是必要的,哪些是不一定必要的呢?
作者: 溪云    时间: 2012-4-13 15:03:15

我们
——我们。
我们没有问题。
我们每天下课都回家。
我们有的学一点钢琴。学一点小提琴。
什么?
喜欢什么?我们现在谈情感都还太小。
爱?什么?
我们不懂。
我们先要好好的把书念好。
书念好了,什么都有。
——让少年说话。张毅著《台北兄弟》

这是整本书里最后的一段,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很久很久心里都不舒服。
到底是什么地方出了差错?看那些不乖的孩子真令人生气,但是太乖的孩子又令人着急,到底是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出的差错?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在幼小的时候曾经那样天真可爱,说的话就像诗句一样的孩子,为什么到了今天就只知道考试,分数和参考书了呢?
在幼小的时候对万事万物都充满了兴趣、充满了爱心和同情的孩子,为什么到了今天就只知道竞争、竞争和竞争了呢?
“出人头地”的意思是不是就是从小开始就要心不旁骛、埋首苦读才对呢?考上好的高中、考上好的大学就是“教育”的目标与理想吗?
生命里总应该有一些别的也值得珍惜的事物吧?尤其是十五二十的少年时。
在这些数以万计的少年里面,有多少不快乐的孩子?有多少多少不知道如何面对生活的小小心灵?
“教育”是要他们看见这一切,还是看不见这一切?“教科书”是要教导他们了解将来进入社会时种种复杂的是与非,还是要让他们保持不受“污染”,以致终于与生活脱节?
生活的能力是不能靠单轨的知识教育来培养的。我们的孩子需要一套完整的生活教育,并且要从早开始。从很早的时候,就请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爱、什么是美、什么是真诚、什么是合作、什么是宽容、什么是努力与进取好吗?
请让他们有自己判断与自己选择的能力;请让他们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尊严,什么才是真正的“有价值”,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活好吗?
作者: 溪云    时间: 2012-4-13 15:19:25

树与星辰
艺术到底是什么?要怎样才能把它形容得清楚而又完整呢?
两三千年以来,美学家就一直试着要给它下个定义。虽然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标准,每个派别又有每个派别的坚持,但是,在众说纷纭之中,仍然有一种共同的认识,那就是说:艺术要从生活里出发。
所以,一个时代和一个地区的艺术品,才能在纷杂的面貌之间仍然带有的特征。那个特牲就是当时和当地的文化独有的特征。是那一个时空里整个群体生活的内容,是众人在一起度过的相同的喜怒哀乐。
所以,艺术应该就是我们生活里同时进行的另一面,是和我们同时发生同时存在的种种事件中的一环。也因此,艺术家应该就是生活在我们这一群之中的某一些人,也因为他们在某些角度比我们多了一些观测的距离,在感触上比我们敏锐,所以他们可以看得比我们深一点或者远一点。但是,基本上,他必须要生活在我们中间,才可能说出我们要说的话,唱出我们想唱的歌。
这些艺术家,他们是生长在这一块土地上的树木,支持他的群众就是沃土。我们喜欢他,因为他是从我们的心灵里往上茁长起来的,他与我们的距离虽然日渐遥远,但是,因为他的根是扎在大家的土地上,植在相同的血脉之间,所以,他的描述大家都能明白,从他的高度所看到所形容的世界大家都觉得亲切;因为,那是我们共同拥有的一个世界。
少年时代看希腊神话觉得极美,那是因为遥远的距离有一种吸引力。而到了中年,却终于发现,这是一种文化的距离。遥远异国的文化就像天上的星辰一样,可以照耀我们,给我们一些或强或弱的冲击与启示;但是,也就只能这样而已。剩下来的工作,仍然要靠本土的艺术家来做,仍然要在自己的世界里慢慢吸收、孕育和发展,才可能产生属于自己的艺术品。
星辰的光芒极美而眩目,但是,在我们身边默默生长的丛林要有土地的支持才能成长成巨树。所以,每当有人问我,要怎样才能使国内的艺术“赶上”世界潮流的时候,我都会茫然不知道该如何应答,觉得很悲哀。想那汉唐盛世艺术家的骄傲与自信,竟然真的是一去千年不肯再重回了吗?
作者: 简繁    时间: 2012-4-13 15:25:31

我在阅读。留爪证明~
作者: 正平的妈妈    时间: 2012-4-13 15:37:50

看过杨澜访谈录里面采访席慕容的,真的觉得非常有水平,最重要的是说的话那么舒服,那么美。
作者: qiqi788078    时间: 2012-4-14 01:25:44

溪云 发表于 2012-4-13 15:19
树与星辰
艺术到底是什么?要怎样才能把它形容得清楚而又完整呢?
两三千年以来,美学家就一直试着要给它 ...

很喜欢这些文字!谢谢分享!
作者: 草亭    时间: 2012-4-14 16:59:19

一直喜欢席的诗和文字,喜欢看
作者: 溪云    时间: 2012-4-15 17:57:58

本帖最后由 溪云 于 2012-4-16 09:41 编辑

山芙蓉
上个星期来的时候,原来是想着行李越轻便越好走路,所以只在背包袱里放了一本速写簿和两支铅笔,想不到,在秋天的深山里,竟然到处都是高大的山芙蓉。
野生的花树粗犷而又妩媚,给人一种很奇妙的感觉。
疏朗的枝干直直向上生长再向四周分叉,枝桠层叠间仿佛毫无顾忌、毫无章法,灰绿色的叶茎上长满绒毛,如果在不开化的季节遇到,不过是些一无可观的杂树而已。
但是,当花苞密集丛生在枝头,当薄薄的花瓣逐朵回旋开展,颜色从纯白到浅粉到淡红,单瓣的山芙蓉仿佛在秋日的山间演出了一场又一场飘忽的梦境,让经过的旅人好像也不得不心中飘忽起来。
而我偏偏只带了两支铅笔。
当然,还是在树上努力画了一些速写,下了决心,这个星期还要再来。并且为了怕自己一如往常地对自己失信,在台北下机的时候,就直接又跑到航空公司的柜台前,再买了去花莲的机票。
一个星期过去了,在出发的前夜,往行李包里入东西的时候,孩子问我:
“怎么才回来几天,又要走?”
我声音放得很软地向他们解释:
“怕花会谢,所以赶着再去一次。”
孩子不说什么地走开了,我又放了一本水彩纸进画袋,无论如何,这次一定要多画几张。
再进到山里,花朵果然已经凋谢了不少,好在还有许多颗迟开的,依然可以入画。
山上天气晴朗,每一片叶子好像都是透明发亮的。有人带着孩子上山,一边走一边还唱着歌,小女儿有些落后了,经过我的身旁时娇声地呼唤着她的父母:
“你们走慢一点嘛!妈咪,等等我嘛!”
我的热情忽然冷了下来。在我眼前,山芙蓉的颜色再也没有第一次看到时那样诱人了,花间仿佛处处有我孩子寂寞的面容。
提早一天回到台北,孩子们看到我的那一刻确实很快乐,晚餐桌上,每个人都说了很多话。然后,依旧是各人回到各人的书桌前,做那些永远都做不完的功课,到了上床前互道晚安的时候,女儿才忽然说了一句:
“妈妈,我们还是喜欢有你在家。”
我一面微笑着拥抱我的孩子,一面好像看到了那满山野生的花树,在无人经过的山路间,纷纷地开了,又纷纷地落下。

作者: 溪云    时间: 2012-4-15 17:58:50

本帖最后由 溪云 于 2012-4-16 09:41 编辑

“品味”两则
几年前,还住在龙潭乡下的时候,去新竹上课,常常爱从那条关西的公路来回。虽然迂回了一点,但是四季变换之间,总有好看的风景,让开车经过的我,每次都能拥有仿佛远足一般的喜悦心情。
梨树开花的时候,早上的阳光照出透明的光泽,真是让人心醉神迷,很想逃课不去学校算了。而有一段路程,两旁的莲雾树平常昌密密的树林,到了结实的季节,一簇簇丰满水红的莲雾就在你眼前沉甸甸地弯垂下来,垂悬在路边,不断地干扰着行车时的视线。
路旁还有几户农家,是出了名的古宅,房屋的砖色特别好看,橘红的光辉里微带着一抹金黄,远远隔着青绿的稻田,在夕阳的映照里特别美丽。
有年秋天,路旁有户住在坡上的小农家种的菊花开了。白色的悬崖菊从坡上泼泼洒洒地一路开下来,车子经过,虽然只是匆忙的一瞥,却不得不佩服主人的品味。那草坡,那白菊,那庭前屋后疏疏落落植下的槟榔树,还有周围已经成篱的扶桑花,让不过只是泥墙灰瓦的一户小农家,变成了一幅可圈可点的美景。
我们平常说:“人在画图中。”通常是指其中的人并不自知身处美景,而只是刚好遇到而已。但是,我想,这户农家的主人自己是确确实实知道的,否则他不会在刚好的斜坡之上特意栽植了几株刚好的悬崖菊。
所谓“品味”,其实就是一种从生活里累积下来的自知之明。
因此,每当我进入一些所谓“装潢”过了的大饭店,或者一些新建大楼的“样品屋”里面去参观的时候,我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那一户小小的农家来。不知道他们一家人是不是还住在那里?还保有着原来的自信和原来的美景?
这几年,奔波在台北和新竹之间的高速公路上,已经有很久很久没去走那条经过关西到石门的小路了,想去看一看,又有些犹疑。因为,在我眼界所及之处,有许多纯朴的乡镇都逐渐改变了面貌,而许多城市也变得越来越杂乱。所谓居住的“品味”,在离开了自然与真实的生活之后,已经完全消失了。
难道这就是我们的未来?
住在龙潭十年,认识了许多可爱的邻居。离我们家不远,住了对新婚夫妇,刚搬来的时候,新娘的父亲就在后院土地上给他们植下一株蛮高的樱树。隔了三年罢,樱树已经长得高过院墙,并且在春天开出一树的繁花来。有天经过他们家,看见前来作客的老先生,抱着新生的外孙女坐在樱树下,笑吟吟地和我打招呼。阳光透过粉色的樱花照着老人的白发和婴儿和笑靥,小小院落里生意盎然,我不禁也跟着满心欢喜起来。
但是,就在隔年之后,这结夫妇因为工作的原因必须迁居,只好把房子卖给另外一对刚刚结婚的同事,新主人一搬过来,就先把那棵樱树给锯掉了,后院土地全铺成水泥,说是晒衣服会比较方便。那天回到家来看见这种景象的我心里沮丧极了。
难道这就是我们无法逃避的未来?

作者: 溪云    时间: 2012-4-15 17:59:26

所谓“品味”其实就是一种从生活里积累下来的自知之明。
作者: 溪云    时间: 2012-4-15 18:00:26

儿童美术教育的真正目标是让孩童拥有一颗柔软而又敏锐的心,透过这颗心,他才能充满自信地走进这个世界。
作者: 溪云    时间: 2012-4-15 18:02:05

才情是如利剑,出鞘时一瞬间的光芒是无可匹敌的。可是,要怎样让它锋利,要怎样保持它的锋利,要怎样善用它的锋利,就是你一生的功课了。
作者: 溪云    时间: 2012-4-15 18:02:34

篇三
画幅之外的
作者: 溪云    时间: 2012-4-15 18:10:32

贝壳
在海边,我捡起一枚小小的贝壳。
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在每一个小点周围又有着自成一圈的复杂图样。怪不得古时候的人要用贝壳来做钱币,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在海边捡起这枚贝壳的时候,里面曾经居住过的小小柔软的肉体早已死去,在阳光、砂粒和海浪的淘洗之下,贝壳中生命所留下来的痕迹完全消失了。但是,为了这样一个短暂和细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呢!
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
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来吧。
在千年之后,也行也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
“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

作者: 溪云    时间: 2012-4-15 18:18:57

荷叶
后院有六缸荷,整个夏天此起彼落开得轰轰烈烈,我只要有空,总是会去院子里站一站,没时间写生的话,闻一闻花叶的香气也是好事。
虽说是种在缸里,但因为紧贴着土地,荷花荷叶仍然长得很好。有些叶片长得又肥又大,亭亭而起,比我都高了许多。
我有一个发现,在这些荷叶间,要出水面到某一个高度才肯打开的叶子才能多吸收阳光,才是好叶子。
那些在很小的时候就打开了的叶子,实在令人心疼。颜色原来是嫩绿的,但是在低矮的角落得不到阳光的命运之下,终于逐渐变得苍黄。细细弱弱的根株和叶片,与另外那些长得高大健壮粗厚肥润的叶子相较,像是侏儒又像是浮萍,甚至还不如浮萍的青翠。
忽然感觉到,在人生的境界里,恐怕也会有这种相差吧。
太早的炫耀、太急切的追求,虽然可以在眼前给我们一种陶醉的幻境,但是,没有根柢的陶醉毕竟也只能是短促的幻境而已。
怎么样才能知道?哪一个时刻才是我应该尽量舒展我一生怀抱的时刻?怎么样才能感觉到那极高极高处阳光的呼唤?
那极高极高处的阳光啊!
作者: 溪云    时间: 2012-4-15 18:38:28

火种
天气转寒了,山上的温度又总是比山下的要低个两三度。昨天下午,阿这送给我一个取暖的火盆,还教了我许多怎样生火和煤炭的学问。
他说,煤炭取暖的时候,一定要把两三块炭放在一起,才能够烧得久。
如果到了晚上不用火了,又想保持一夜的火种的话,就要在木炭周围堆洒上一层厚厚的炭灰,这样,藏在灰中的木炭就可以很缓慢地燃烧。等到第二天早上,把上层的灰拂开,原来已经是暗灰的火种就会开始变得明亮与炽热,再加进一块新炭之后,就会熊熊燃烧起来。
他又说,做为火种被深埋在灰中的木灰,一定不能只是孤单的一块,一定要是两三块木炭靠在一起。如果只留了一块炭当火种,就算周围灰堆得再厚,火依旧会很快熄灭,最后变成一块冰冷僵硬的东西;而如果是两三块木炭的话,就会互相依靠着慢慢地燃烧下去。
他说话的时候,我忽然觉得,这不就和创作的欲望完全一样吗?
创作似乎应该是一件孤独的事,可是又绝不会是真正的孤独。一个人如果感到完全孤独了的时候,是不会有创作的欲望的。
创作的欲望来自希望并且相信,有人可以明白我想要说出来的话。
每个创作者的心里,其实都有一个倾诉的对象。有时候是真有那么一个人或者一群人,有时候却并无第三者,只有创作者和他自己的心灵。这颗心也许是当时就在旁静观的自己,也许是多年之后将会回顾的自己,正在极近或者极远的地方,安静地聆听。
而更多的时候,那个聆听的人对于创作者而言,只是一个抽象的存在,却又必须是一种肯定的存在。把心里的话说出来吧,不管是多远,也不管是多久,一定会有人明白并且同意的。
这样的希望藏在一张画里,一首诗中,有如火种深埋在炭灰之间。而在多年之后,这件艺术品触动了另外一颗敏感的心,火种上的炭灰被拂开,变得明亮与炽热,渐渐发出火焰来
艺术上的火焰给我们的感动,是一种积极的生命最深处的激发,我们对于艺术家的感激,就在于此,也尽在于此。
然而,艺术家也同样要感激我们,由于我们对艺术品的共鸣,就仿佛一块新加入的木炭对原来那块火种的呼应,我们的燃烧使得创作者的心在火焰之中重新苏醒,生命仿佛又得以重新再热烈凶猛地燃烧了起来 。
这样的希望,这样的祈求,原来是每一个创作者都深深藏埋在心中的火种啊!
作者: 溪云    时间: 2012-4-15 18:51:46

花之音
有些人的生活呆以过得那样丰富,实在是因为他们的心里藏着可以响应的东西的缘故。
就像在白天贪看过山峦与河流,一次又一次地细看与比较之后,到了晚上,即或是在没有月光的黑夜里,眼睛依然可以分辨出河川和山脉间那许多颜色的不同层次的变化。
对我来说,绘画上最丰富的记忆都来处莲荷,但是,这些经验如果拿来和有些人的相比,就显得非常薄弱了。
林玉山老师在他的八十回顾展里有一张荷花的巨幅写生,是在二十三岁那年画的,我在历史博物馆的会场见到的时候真是一步一回顾,怎样也舍不得离开。
后来再见到林老师,是要李泽藩老师的水彩画展上,我就急着问老师,那张荷花是在怎么样的心情下画成的?
老师说那个时候他刚刚从日本回到台湾,和年轻的画友一起,两个人到嘉义附近的山里,在一处荷花池旁住了好几天,画了许多张稿子,然后再回到画室里重新定稿,在绢上完成。
老师又说:
“那个时候,年纪轻,对任何事物都想一探究竟。我们听人说荷花内外夹攻的时候最美,并且花开的时候会有声音,所以两个人就在池旁和衣睡了一个晚上,天还没亮时就起来守着花开,等着听花开的声音。”
我从来不知道荷花开的时候会有声音,老师那天真的听到了吗?
“听到了。是很轻、很细微的声音,但是可以听得到。荷花一朵一朵刚刚绽放的时候,几乎会让人以为是花瓣之间互相碰触的声音。”
老师回答我的时候微笑了起来,眼神好亮,虽然是看着我,却好像又在看着很远的地方。
离老师的八十回顾展大概又已经过了两年了吧,这么多年都已经过去了,花开的声音竟然还留在老师的耳边。老师微笑地看着我的时候,好像远处丛山之间晨雾刚刚消散,安静的池面上正传来极轻、极细微的声音。
作者: 溪云    时间: 2012-4-15 19:03:18

面貌
不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不论是在哪一个国家里,凡是学艺术的年轻学生,好像都具有一种相同的物质,也因此而让他们显得有些与众不同。
这种特质很难形容,其实并不在一些特异的穿着与举止上,而是在他们的表情与眼神之间,让我在人群之中很快就能辨认出来,也让我心生喜悦。
尤其是在博物馆和美术馆里徜徉的时候,看到他们对着墙上的艺术品凝神端详时那一张又一张仿佛发着光的年轻面庞,每每让我在心中暗自惊叹。
他们长得多么想像。
那种专注,那种安静,还有那在里熊熊燃烧着的希望之火,真的可以让他们在不同的时空里变成了有相同面貌的人。
我想,这应该就是对“美”的信服与渴望所能造成的影响罢。
我喜欢看见这样的年轻人。
在同时,我也着迷于年迈的艺术家的面孔。真的,不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不论是在哪 一个国家里,凡是画了一辈子,走过漫漫人生长途的老艺术家,在他们风霜的面容之上,也都具有一种相同的特技,是那种特别吸引人的自在与从容。
独独只有中年的艺术家在信仰和企求之间浮沉不定,置身在暗潮汹涌的大海中,不知道何去何从。有人从此沉沦,有人还在挣扎,破碎的波涛之间飘荡着惶惑的面容,没有一张相同。

作者: 溪云    时间: 2012-4-15 19:05:07

所谓“写生”,就是要把画架支在奔流而过的时光之中,对周遭的一切仔细观察、描绘和纪录。
作者: 溪云    时间: 2012-4-15 19:16:22

说创作之一
在油画课上,我不止一次地告诉那些年轻的学生——要相信自己,在创作上要有一种不顾一切的自由。
我说,既然在现实生活里已经循规蹈矩地和社会妥协了,那么,在这唯一可以任由“自我”去尽兴发挥的画面上,我们一定要学会去做自己的主人才行。
我一直是这样说,也这样相信,并且,我还认为自己是一直都在这样实行着的。
但是,真相并不是如此。
我逐渐发现,真相其实并不可能如此。从十四岁那年开始,三十年来,在生活上,在学习的过程中一路都是循规蹈矩走过来的我,一旦拿起画笔来的时候,又怎么可能有过一时一刻所谓真正的自由?
既然已经在现实生活里养成了不断退却不断妥协的习惯,在拿起画笔来的时候,又怎么可能在忽然之间就恢复成自己原来的主人呢?
年轻的时候,只知道一切的挫败是因为技巧的不足、经验与智慧的不足,总以为只要等到能够克服了这些障碍之后,就可以在创作上为所欲为了。
一直到了今天,我才开始察觉,事情并不是这样简单和一厢情愿的。
可笑啊!我竟然一直相信创作生活与现实生活就像超级市场里划分好了的摊位,泾渭分明,品质永远不变,只等着我每次去酌量采买。
其实怎么可能是这样?如果没有与这个世界对抗的勇气,也就不可能保有创作上的自由。生命与生活都是悬崖峭壁,也都是泥沼,无论上升或者下降都是整个人整个灵魂的事,怎么可能会有部分幸免的例外?
在学生面前,我慢慢变得沉默了。当然,课还是要上,话还是要讲,可是在说话的时候,我的心就一直在和我自己反复辩论,再也找不到从前那样条理分明的秩序了。
作者: 溪云    时间: 2012-4-15 19:29:37

说创作之二
我也逐渐发现,学识的增加对创作内容或会有好的影响,但是并不一定成绝对的正比。
因为,逼迫我们或者激发我们去创作的那一部分,其实无关于智慧和学识,而是生命在最初形成的时候,就已经在心里埋藏好了的一种原始的呼唤。
时候到了的那一瞬间,就会有声音来要求我们现身。
那个自由而又充满了光亮的世界向我们要求的,并不是我们平日的努力和美德,她所要求的,仅仅就只是我们自己而已。
然而,只有极少数的人敢应答并且取用那天赐的一切。
韩波用了五年,然后再恶作剧似的断然逃脱,只留下了《醉舟》那样眩惑诡异的诗篇。梵谷用了十年,然后凄然告别,只给我们留下一大片金黄色的麦田和无限深邃的宝蓝色星空。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之间总会有痛苦与遗憾,所以,许多人总是迟疑着,不敢去回答那样的召唤。
我们这些迟疑的群众,总会找出些理由来推拖,总会有藉口来拒绝相信。因此,即或是已经来到了创作生命里最可以为所欲为时刻,我们也始终不敢往前跨出一步,始终不敢去碰触和取用——那就在咫尺之外的,光辉夺目的自由。
这样的时刻也稍纵即逝。
于是,在光芒隐退之后,我们反而安下心来,又重回到了原来那个熟悉的角落。在狭窄而又阴暗的范围里是多么安全啊!同伴又那么多,许多细小的物件在众人的反复追索之下,好像也能说出些道理来。于是,我们终于相信,生命应该就像这样,自有它根须绵延、深沉稳定的一面,万物本来都该有极限。
然后,就这样灰灰暗暗地过了一生。
作者: 溪云    时间: 2012-4-16 14:59:06

写给生命
1
我站在月亮底下画铅笔速写。
月亮好亮,我就站在田野的中间用黑色和褪色的铅笔交替地描绘着。
最先要画下的是远处那一排参差的树影,用极重极深的黑来画出它们浓密的枝叶。在树下是慢慢绵延过来的阡陌,田里种的是蕃薯,在月光下有着一种浅淡而又细致的光泽。整个天空没有一片云,只有月色和星斗。我能认出来的是猎人星座,就在我的前方,在月亮下面闪耀着,天空的颜色透明双洁净,一如这夜里整个田野的气息。
月亮好亮,在我的速写本上反映出一层柔白的光辉来,所有粗略和精密的线条都因此能看得更加清楚,我站在田里,慢慢地一笔一笔画着,心里很安定也很安静。
家就在十几廿步之外,孩子们都已经做完了功课上床睡觉了,丈夫正在他的灯下定民他永远写不完的功课,而我呢?我决定今晚的功课要在月亮下做。
邻家的狗过来看一看,知道是我之后也就释然了,在周围巡视了几圈之后,干脆就在我的脚旁睡了下来。我家的小狗反倒很不安,不明白我为什么不肯回家,所以它就一会儿跑回去一会儿又跑过来的,在蕃薯的茎叶间不停地拨弄出细细碎碎的声音。乡间的夜出奇的安静,邻居们都习惯早睡,偶尔有夜归的行人也只是从田野旁边那条小路经过,有时候会咳嗽一声,声音从月色里传过来也变得比较轻柔。
多好的月色啊!满月的光辉浸润着整块土地,土地上一切的生命都有了一种在白昼时从来也想象不出的颜色。这样美丽的世界就在我的眼前,既不虚幻也非梦境,只是让人无法置信。
所以,我想,等我把这些速写的稿子整理好,在面布上画出了这种月色之后,恐怕也有一些人会认为我所描绘的是一种虚无的美吧。
我一面画一面禁不住微笑了起来。风从田野那头吹过,在竹林间来回穿梭,月是更高更亮了,整个夜空澄澈无比。
生命里也应该有这样一种澄澈的时刻吧?可以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希望,只是一笔一笔慢慢地描摹,在月亮底下,安静地做我自己该做的功课。
作者: 溪云    时间: 2012-4-16 15:52:37

2
对着一班十九廿岁,刚开始上油面课的学生,我喜欢告诉他们一个故事。
这是我大学同班同学的故事。我这个同学有很好的绘画基础,人又认真,进了大学以后发愿要沿着西方美术史一路画下来,对每一个画派的观念与技法都了解并且实验了之后,再来开创自己的风格。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够画出真正扎实的作品来。
一年级的时候,他的风景都是塞尚的,二年级的时候,喜滋滋地向我宣布:
“我已经画到野兽派了!”
然后三年级、四年级,然后教书,然后出国,很多年都不通音讯,最后得到的消息是他终于得到了博士学位,成为一个美术史与美术理论方面的专家了。
我每次想到这件事,都不知道是悲是喜。原来要成为一个创作的艺术家,除了要知道吸收许多知识之外,也要懂得排拒许多知识才行的啊!创作本身原来具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排他性。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就是在某一方面的表现能够达到极致的人,而因为要走向极致,所以就不可能完全跟着别人的脚步去走,更不可能在自己的一生里走完所有别人曾走过的路。在艺术的领域里,我们要找到自己的极致,就需要先明白自己的极限,需要先明白自己和别人不尽相同的那一点。
因为不尽相同,所以艺术品才会有这样多不同的面貌。像布朗库西能够把他的“空间之鸟”打磨得那样光滑,让青铜的雕像几乎变成了一种跃动的光与速度。而麦约却要把流动的“河流”停住,在铅质的女体雕像里显示出一种厚重来。毕沙洛的光影世界永远安详平和,而一样的光影在孟克的笔触里却总是充满了战栗和不安。
每一个优秀的艺术家走到极致的时候,就好像在生命里为我们开了一扇窗户,我们在一扇又一扇不同的风景之前屏息静立,在感动的同时,也要学会选择我们所要的和我们不得不舍弃的。

作者: 溪云    时间: 2012-4-16 16:16:17

3
当然,有些人是例外,就好像在生命里也常有些无法解释的例外一样。
在美术史里,有些例外的艺术家,就像天马行空一般地来去自如,在他们的一生里,几乎就没有所谓“极限”这一件事。
像对那个从天文、数学到物理无所不通,无所不精的达文西,我们该怎么办呢?
也许只能够把他放在一旁,不和他比较了吧?不然,要怎样才能平息我们心中如火那一般燃烧着的羡慕与嫉妒呢?
4
我相信艺术家都是些善妒的人。
因为善妒,所以别人的长处才会刺痛了自己的心,因为善妒,所以才会努力用功,想要达到自己心中给自己拟定的远景。
因为善妒,所以才会用一生的时光来向自己证明——我也可以做得和他们一样好,甚至更好。
不然,美术史里那些伟大的感人的作品要怎样来解释呢?为什么会有人肯把生命里面最精华的时光与力量,放在那些好像并没有任何实质意义的东西上面去呢?
当然,你也可以说,创作的欲望来自人类内心的需求,是一种最最原始也最最自然的呼唤,我也完全同意。但是,我要强调的是,在创作的过程里,如果发现有人远远地超过了我们,在那一刹那,像是有火在心里燃烧的那种又痛又惊的感觉,对我们其实是并没有坏处的。
因为,只有在那种时刻里,我们才能猛然省悟,猛然发现自己的落后是因为没有尽到全力。
把海浪掀激起来的,不就是那种使海洋又痛又惊的疾风吗?

作者: 溪云    时间: 2012-4-16 16:28:25

5
也喜欢那些在安静地埋首努力着的艺术家。
在他们一生的创作过程里,其实就是一种自我的发现与自我的追寻。
一个艺术家也许可以欺骗所有的人,但是,他无法欺瞒他自己。因为,不客群众给他的评价是什么,他最后所要面对的最严苛的评判者,其实是他自己。
所以,当一个艺术家可以坦然面对自己的时候,他的面容自然会平和安详,谈话间的证据也自然地会缓慢和从容起来。
每次和他们在一起,我心里都有种羞惭不安的感觉,和这些人相比,我是怎样的无知和急躁啊!
喜欢和他们一起画画,有时候是在一个市场的三楼,小小的画室里有着温暖的灯光和温暖的关怀。有时候是在闹市狭窄巷弄里的一座平房,光洁古老的地板上隐约看出一些油画颜料留下的色点。
在这些画室里的艺术家都早已进入中年,却仍然安静地走着这条从非常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走了的路。我每次走进画室时都会有一种触动,有时候是因为他们迎接我时的天真的,有时候是因为他们脸颊上深深的纹路,有时候是因为他们花白的鬓角,有时候是因为画室中央那一把春天的花束;而更多的时候是因为画室里那一种亲切熟悉的气氛,混合着画布和亚麻仁油以及颜料的淡淡气味,朝我迎来。
是啊!就这样在这些熟悉的气氛与气味之间过完我的一生吧。让我们从复杂曲折的世界里脱身,一起把这样的夜晚献给那极明净又极单纯的绘画吧。让我们走入心灵的最深处,在茂密的森林里寻找各人自己原来该有的面貌。
然后,在这样一个共聚的夜晚之后,带着画完或者没有画完的作品,带着一颗安静而又微醺的心,我们在星光或者月光之下彼此轻声道别。
然后,再走进闹市的崎岖巷弄里,再开始重新面对另外一个世界,另外一个在别人眼中也许是成功也许是失败的自己。
而一切都没有什么关系了,不是吗?如果在我们心里有一座茂密的森林,如果我自己知道我正站在丛林中的那一个角落,那么,这人世即使是崎岖难行,又能影响了我多少呢?
人的自由,在认识了生命的本质之后,原该是均可限最的啊!
作者: 溪云    时间: 2012-4-16 16:46:10

本书到此就全部转播完了,原谅我的偷懒,中间有几篇以及所有的后记都略过了。
PS:后记里有一篇席慕容的丈夫刘海北写的育儿记及家有“名”妻,很搞笑。
作者: 简繁    时间: 2012-4-17 15:51:38

啊,这么快就完了呀
作者: 简繁    时间: 2012-4-17 15:52:11

一个下午的里忙里偷闲的时光用在了阅读这些文字,好享受~
作者: 书香    时间: 2012-4-17 16:11:33

谢谢溪云,这是我最近很有兴趣看完的帖子。
作者: 春风    时间: 2012-4-20 16:32:33

写的不错,还没看完
作者: 越越洋洋    时间: 2012-5-29 14:38:24

好,看了,但还没看完哦,到时进来慢慢看
作者: 书香    时间: 2012-6-15 17:55:04

好帖顶上来




欢迎光临 幸福大观园 (http://www.xingfudgy.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