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大观园

标题: 《放下孩子》读书实践 [打印本页]

作者: roselan    时间: 2011-10-9 17:02:28     标题: 《放下孩子》读书实践

前阵子读了《放下孩子》,觉得有必要开贴,记一下就读书的心得的实践结果和效果。

毕竟,读书是虚的,能否在生活用才算把书真正的读了
作者: roselan    时间: 2011-10-9 17:09:04

先挖个坑,占个位,
作者: 书香    时间: 2011-10-9 17:16:22


作者: 珊瑚果儿    时间: 2011-10-9 17:30:52

跟着占位

什么叫放下孩子?就是表把孩子当回事,相信TA们,让她们自由的长大?这应该蒙特梭利精神胚芽?
作者: BigPucca    时间: 2011-10-11 10:36:46

献花~
我也买了这本书,一直也没看完,不知道是不是时机未到{:1_129:},其实是偷懒的借口哈。
不过后来买的几本坛子里推荐的书,倒是都看完了
作者: roselan    时间: 2011-10-11 12:48:26

本帖最后由 roselan 于 2011-10-11 12:51 编辑
跟着占位

什么叫放下孩子?就是表把孩子当回事,相信TA们,让她们自由的长大?这应该蒙特梭利精 ...
珊瑚果儿 发表于 2011-10-9 17:30

亲爱的,从书名来看,我们很容易得到这样的结论。
我们再到书里头详细一看,发现书中讲的内容很多。

象在家庭里,孩子要听从父母的话,父母的话有是权威性的,而不什么都由着孩子。
因为适当的规则给孩子带来安全感。
作者: roselan    时间: 2011-10-11 12:58:13

说到规则,我们家执行的最彻底的规则就是:
饭前1小时不可以吃零食(喝水除外),没有吃完1碗饭(平时孩子的饭量),也不可以吃零食。

我们给孩子的解释是:如果饭前吃了零食,就吃不下饭,只有饭才能让孩子长骨头长肉。你不是想当消防员吗?快多吃饭吧。
没有吃完饭,不可以吃零食。我们是这样和孩子解释的:如果吃不完饭,说明肚子想要生病了,所以不能吃零食(增加肠胃负担),要让肚子(腾出点地方)放松一下
作者: roselan    时间: 2011-10-11 13:06:32

孩子碰上喜欢吃的零食,也会抵抗的,但是规则不能变,这能保证孩子胃口好!
胃口好,身体就好!!!

开始的时候,听到孙子的哭闹声,奶奶也很想放松警惕,往往被俺在旁边朝孩子断喝一声,就此打住。
现在看到孙子又高又壮的身体,我想奶奶在心里一定非常认同偶当初的英明。哈哈哈。。。
作者: 木槿    时间: 2011-10-11 13:07:22

等着看心得。
作者: roselan    时间: 2011-10-12 11:07:13

本帖最后由 roselan 于 2011-10-12 11:10 编辑

等待是一种福气

那天在超市里玩完出来,正好是饭点,想到孩子会饿,我带着奶奶和儿子吃面包去了,去之前说好每人只吃一个,然后再回家做饭吃。

到了面包店,里面的面包真是漂亮,儿子忍不住就想大吃一番,
“我们说好了只选一个的哦,如果做不到,下次就不能来了。”

儿子选了一个布丁蛋糕,我选了一个布丁面包,一个奶油面包。我让奶奶挑一个吃,奶奶拿了漂亮的布丁面包,儿子看见说:“我好想吃面包呀。”
然后开始一边吃自己的蛋糕一边哭哭唧唧:我要吃面包,我要吃面包~~~~
痛惜孙子的奶奶立马停下,拿着面包在孙子旁边等着,“你咬一口,行哦?”,
儿子咬了一口,更不放松了,“我要全吃掉!!”
“不可以,你如果吃了奶奶的面包,我以后都不再带你到这吃面包了,你可以选择这次只吃一个,以后再来这里吃;还是现在把奶奶的面包吃完,以后再也不来这里吃面包。”
儿子悻悻地吃完自己的蛋糕,和我们走了。
当然奶奶和我都各自吃了自己的面包。
作者: 彤宝贝的妈妈    时间: 2011-10-12 11:22:35

说到规则,我们家执行的最彻底的规则就是:
饭前1小时不可以吃零食(喝水除外),没有吃完1碗饭(平时孩子 ...
roselan 发表于 2011-10-11 12:58


这个俺家的规定一样,哈哈
作者: 扬子妈妈    时间: 2011-10-12 11:29:08

我也买了这本书,当初是看了小巫的序才买的。书到了,一口气看完了。
作者: 扬子妈妈    时间: 2011-10-12 11:29:46

说到规则,我们家执行的最彻底的规则就是:
饭前1小时不可以吃零食(喝水除外),没有吃完1碗饭(平时孩子 ...
roselan 发表于 2011-10-11 12:58



    我家执行的最彻底的也是吃饭的规则。雷打不动。。
作者: 扬子妈妈    时间: 2011-10-12 11:30:58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也是,父母的权利是无上的。{:1_132:}
作者: 烟柳斜阳    时间: 2011-10-12 14:54:50

介个,MS家长都应该了解滴吧···
作者: roselan    时间: 2011-10-20 15:51:20

介个,MS家长都应该了解滴吧···
烟柳斜阳 发表于 2011-10-12 14:54

呀,给揭穿混分的面具了
作者: roselan    时间: 2011-10-20 15:56:36

本帖最后由 roselan 于 2011-10-20 16:00 编辑
我也买了这本书,当初是看了小巫的序才买的。书到了,一口气看完了。
扬子妈妈 发表于 2011-10-12 11:29

我也一闷头看完了,不过差不多是硬着头皮看完的,看完后也没多大的震憾,

直到。。。。。我听到其他人就此书的分享之后
我才惊觉原来我要好好的品味它,实践它,
然后。。。。。我才能给自己一个评判
马上的,我们要再次分享了,,,,
我选哪个主题好呢?
作者: roselan    时间: 2011-10-20 15:59:39

我在想,这本书的内容很多,有很多重点直接黑体了,

还有很多案例。。。。

我是选择它做论点呢,还是选择它做论据?难道我还能升华一下?
作者: roselan    时间: 2011-10-20 16:01:18

我想用谦卑的心来做这件事,但是要做什么,怎么做呢?
作者: roselan    时间: 2011-10-20 16:08:35

我要分享个人心理成长经历吗?
毕竟我一直都憧憬着成长,希望自我变得强大,
毕竟我也觉得比起儿子刚出生那阵子,我的心理承受能力确实更大些,
自我情绪的疏导也更自如些。
一直以来,我被人说是理论多于实践,
我实在的理论,然后慢慢成长,理论有错吗?
没有理论,用什么来指引我的前进吗?
没有理论,用什么来打破生活中一遍一遍的兜圈子,而跳出圈子这外来看问题呢?
我的答案是:没有
作者: roselan    时间: 2011-10-20 16:12:43

那就先说一下我的理论的始末吧,反正已经被人说是理论了,再理论一把,也算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作者: roselan    时间: 2011-10-20 16:46:13

当年,还有半个月到预产期,我稀里糊涂的买了小巫的《母乳喂养手记》,
本来是只想收集母乳喂养的经验(当然这是肯定的),
没想到从这本书里还看到在母乳喂养中东西方观念的冲突,
以及中国妈妈在母乳喂养中所能碰到的种种困难
----现在回想起来,看小巫的这本书真带劲,我一口气读完,才再回头标注自己要注意的地方,呵呵。
作者: roselan    时间: 2011-10-21 11:49:53

感谢小巫,因了这本《母乳喂养手记》,就有了我后来的种种。。。
作者: 高雅高歌    时间: 2011-10-21 20:43:26

等着继续
作者: roselan    时间: 2011-10-27 13:57:44

上周六,我被打击得很严重。

本来我是想分想做个够好的父母来着,
又刚看完《哈佛幸福课》第一集,想着把里面的一想观点揉和育儿方面呈现给其它妈妈们,结果受到一致的打击,说不知所云。
作者: roselan    时间: 2011-10-27 14:01:15

这还不够,一致说我理论过头,实践太少。

这还不够,一致说我潜意识与我分享主题不符,说我潜意识中就是要做一个最好的父母。

这还不够,。。。。。。

----大家贬我的话我都忘了,大概是人趋乐避苦的本能起了作用
作者: roselan    时间: 2011-10-27 14:09:43

OK, 回到上次我的理论之路分享上,
继《母乳喂养手记》之后,我看了几本小巫书里提及的其它书籍,
包括孙瑞雪的《捕捉儿童敏感期》、大李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其中给我印象很深刻的就是《每个人都有心理伤痕》
----从这里,我才明白,原来生活中我们的心理反应模式并不仅仅是性格使然,也不是知识不够丰富,
而是,在我们尚没有独立意识的时候,就在家庭的成长环境中被带进了生命里
作者: roselan    时间: 2011-10-27 14:17:12

《少有人走的路》
让我铭记的一点是真爱,要让对方成长,让对方更独立,更负责。。。
真爱的路很多时候让人痛苦,施者与受者都要经历的蜕变的痛苦,所以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这多少有时候给我一点鼓励,当面对家人和孩子的不解时,这预见的描述,让我有一点坚持下去的勇气和力量,少有人走的路,前面我会看到更好的风景
作者: 宁林妈妈    时间: 2011-10-31 17:20:26

这本书我也买了,看了一半,丢在书柜了。

晚上回家继续拿出来拜读。




欢迎光临 幸福大观园 (http://www.xingfudgy.com/) Powered by Discuz! X2